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管理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间内,农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农业生产各种要素相对稳定的综合产出水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衡量农业生产总体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反映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管理论文 篇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

摘要:本文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分析,旨在探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方法和措施。具体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潜在农业生产能力和转化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解析,相应选择一批可以量化表征的统计指标,建立综合生产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指标体系;分析评价

作者简介:汤莉(1967-),女,新疆石河子人,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经济与企业管理;薛桂花(1968-),女,新疆石河子人,农八师石河子市统计局法教科科长,研究方向:数据挖掘与分析。

文献标识码:A

研究农业综合生产力是当前中国农业经济的重点工作。在农业方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形成了经济上具有生产力水平起点高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快的特点,经长期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显著提高。突出问题主要有耕地和水资源短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缺口较大等。因此,对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内容进行深入研究非常重要。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准确定义,目前,较权威的解释为万宝瑞等(1991)在《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中的阐述,该研究认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实现的农业综合产出水平。

本课题将相应选择一批可以量化表征的统计指标,建立兵团综合生产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对兵团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分析与评价。

二、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计算涉及多种因素,现多采用综合评估与分析测算相结合的方法,还有《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课题组所提到的综合指数法。考虑到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数据和便于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与评价的合理程度和实际需要,我们也选择综合指数法作为进行评估的方法。首先,依据石河子统计局及石河子大学有关专家意见确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形成要素和权重,选定如表1所列出的3类17项指标,作为总体评估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依据:其次,对不同量纲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指数化法,即将一组数据中的基期项看作1(或100%),然后每组数据都与该组数据中的值相比,由此方法对一些不同质指标经过一定运算处理后,计算出的值就转变成可以相加的无量纲值;最后,根据各自权重分类加权汇总得到农业综合能力基本要素的综合指数。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既是作为单因素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又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从不同角度全面地反映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发展条件和结果。按照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从农业要素投入能力、农业要素产出能力、农业抗灾保产能力3个方面入手。结合新疆农业的自然资源特色与主要农产品组成,构建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见表1)

部分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农用土地面积=耕地面积+林地面积+果园面积+可养殖水域面积+草场面积;

土地生产率=农业总产值,耕地面积;

劳动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农业从业劳动力数量;

农业增加值率=农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出;

有效灌溉程度=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

旱涝保收程度=旱涝保收面积/耕地面积。

三、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测算评估与预测

(一)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测算评估

根据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由于数据的可对比性与获取的局限性,我们选取2002~2006年部分农业统计数据作为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估的依据,运用综合指数法对2002~2006年兵团综合生产能力指数进行测算,以2002年做为计算对比基期,作为对比基础计算其他各年各项指数,得到标准化数据(见表2),根据指标体系中所确定的各项指标权重进行加权求和,最终得到各年的综合生产能力指数(见表3)。

其中:T1表示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规模指数,T2表示农业物质投入强度指数,T3表示农业科技投入水平指数,T4表示农业要素产出规模指数,T5表示农业要素产出率指数,T6表示农业抗灾保产能力指数,P表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指数。

根据评估综合指数标准,数值大于1的指数代表综合生产年能力是不断提高的,反之不断下降。研究期间,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都是增长的。5年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指数增长了30.87%。带动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上升的因素有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规模和农业物质投入强度2项基本因素,不利于农业综合生产水平上升的因素为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以及农业自然灾害因素。农业要素产出率因素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直有拉升作用,但提升速度在减缓。

(二)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预测

具体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数值预测可以通过统计软件来预测。运用EVIEW统计软件进行OLS回归,函数总体回归F检验值81.52164,显著性水平为0。R平方0.964506,调整R平方0.952675。这说明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指数和时间的线形关系是的确成立的,而且回归的拟合效果非常好。回归方程的系数都通过了检验,并且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

根据回归结果,对今后5年内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进行预测。结果见表4。

可见,在今后5年内,如果按兵团农业水平的正常发展,在不发生突发性事件及较大自然灾害下,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将每年增加0.079268,5年增加0.39634。与2009年相比,2013年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增长20.12%。在“十一五”期间,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指数每年将平均以近8%的速度平稳增长,即到“十一五”期末,兵团综合生产能力将比期初提高39.6%。

四、关于提高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议

如何加快兵团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提高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体建议如下:

1、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保障农用工业生产与农用物质投入的供应。为确保农业综合生产力能力的提高,要稳定的增加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从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看,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农业资金使用效率比较高,照此推算,农业固定资产存量与农业流动资产的比例适合保持在5:1。但考虑到兵团财政承受能力,难以达到。根据测算,到2010年农业投资额达到50亿元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农业发展必须的。

2、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地域特色优势。兵团独特

的自然资源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如酱用番茄、啤酒花、枸杞、甘草、香料、打瓜子、瓜果等。兵团特色农产品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价格优势,实施名牌战略,继续保持现有名牌产品的竞争优势,提高竞争力,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即所谓的名牌企业,其强弱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水平。

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推动农业现代化科技进步。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增长,对科学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为使兵团农业发展尽早转入以科技进步为主的模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是完全必要的。比如说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水平,主要是提高人员的文化教育程度,农业专业人员的农业技术水平,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兵团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程度。在农业科技投入方面,到2010年,农业科技方面的经费支出应争取达到农业总产值的2%,同时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这样才能体现科技贡献率的价值。

4、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兵团可以建立“信息发布日历”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发布制度,通过兵团农业信息网、兵团日报、兵团电视台、农村杂志社等渠道发布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鼓励支持发展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健全信息网络体系,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信息发布制度,做好市场信息预测分析;加快农产品、农用物资等批发销售市场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

5、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提高兵团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健全兵、师两级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明确主要领导主抓重点产业、联系重点企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抓各产业和企业。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兵团统一安排。分工负责,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掌握各师和重点龙头企业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大对重点对象支持,广泛宣传先进典型经验,引导兵团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农业部《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课题组.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1994,(05).

[2]李大胜、范文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与预测,2006,(01).

[3]陶红军.湖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生论文.2007.

[3]兵团农业产业化工作办公室.兵团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问题及政策措施[J],新疆农垦经济,2008,(01)

(责任编辑:郭金宇)

作者:陆 欢 汤 莉 薛桂花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管理论文 篇2:

郴州市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间内,农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农业生产各种要素相对稳定的综合产出水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衡量农业生产总体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反映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为全面反映“十二五”时期郴州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情况,我们从农业基础设施、主要农产品供给、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现代化等方面阐述郴州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状,分析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因素,提出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议意见,供参考。

一、当前郴州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落实各项农业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大力推广农业科技,积极探索农村改革,全市农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2015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35.31亿元,增长3.9%,比2011年的262.1亿元增加123亿元,年均增速4.0%;实现农业增加值199.7亿元,增速3.9%,比2011年的159.6亿元增加40.1亿元,年均增长4.0%。

(一)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通过加大投入、加强管理等举措,郴州市农业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得到有效改善,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水库1087座,年末大型水库蓄水总量67.79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252.9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204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57.8%、46.6%。“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13.7亿元,投入劳动工日3.45亿个、移动土石方4.75亿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11年的0.45提升到2015年的0.50,建成高标准农田25万亩。农村交通能力大幅提升,2015年末,全市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13751公里,通公路建制村和通硬化路面建制村实现全覆盖。

(二)主要农产品实现有效供给

郴州主要农产品基本保持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一是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十二五”期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350千公顷,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82-190万吨,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90万吨,比2011年增长3.5%。二是经济作物来势较好。2015年,全市油料、茶叶、水果产量分别为12.43万吨、0.66万吨、77.42万吨,比2011年分别增长24.8%、62%、19.8%;蔬菜播种面积为104.3千公顷,产量284.5万吨,比2011年分别增长17.1%和25.4%;烤烟播种面积26.1千公顷,收购烤烟94.6万担。三是畜禽产品稳中有升。2015年全市出栏生猪、肉牛、肉羊分别为583.96万头、16.02万头、47.67万只,比2011年分别增长9.9%、24.2%、20.1%;出笼家禽3163.38万羽,比2011年增长2%;禽蛋产量3.15万吨,比2011年增长13.7%。四是水产品快速增长。2015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为11.43万吨,比2011年增长24.4%;养殖单产能力大幅提高,2015年全市淡水养殖面积为29.2千公顷,每亩产量505斤,比2011年409斤/亩提高23.5%。

(三)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市委、市政府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突出重点和区域发展特色,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产业结构性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促进农业转型发展。一方面,农业内部结构逐渐优化,种植业比值持续下降、畜牧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上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由2011年的52.1:6.3:36.3:3.7:1.6调整为2015年的53.5:7.0:33.7:4.0:1.8。从种植业内部来看,呈现粮食下降、蔬菜和水果上升特点。粮食比重由2011年的35.8%下降至2015年的29.32%,蔬菜、水果比重由2011年的35%、9.8%调整为2015年的40.2%、12.5%;从畜牧业内部来看,出现生猪和家禽下降、肉牛等上升趋势。生猪、家禽比重分别由2011年的80.8%、12.2%调整为2015年74.42%、13.28%,肉牛比重4.1%上升为2015年的6.5%。另一方面,一二三产业融合步伐加快,休闲农业和现代庄园经济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全市省级农庄122家,其中省级五星级农庄24家(含国家级五星级农庄4家)。2015年全市休闲农业实现产值42亿元,比2011年增长2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较好。2015年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业6090家,实现总产值67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55家,从业人数2.5万人,总产值达488.6亿元。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为145.7%,比2011年提升33.7个百分点。

(四)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

郴州市历来重视发展现代农业,尤其是受益政策扶持、科技应用、改革创新等红利,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迅速。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快。积极探索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发展新兴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15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892家,比2011年分别增28.7%、292.4%;培育家庭农场2371个;30亩以上种粮大户6589家,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生猪养殖场2227家,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规模生猪养殖场45家,年出栏5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場356个,年出栏1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场达690个,年出笼1万羽的规模家禽养殖场143家,年产量100吨以上的渔业养殖场50家。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快。全市拥有农产品加工园区11个,入园企业125个,2015年销售收入达174.1亿元,共建成一定规模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47个。截至2015年,全市共流转农村土地513万亩,流转面19.4%,比2011年提高17%,其中耕地流转106.8万亩,比2011年增长62.7%,占承包总耕地面积的29.8%。三是农业科技含量增长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大力推广,良种覆盖率达到94.8%,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5%,农业科技贡献率55.6%。2015年全市完成早稻育秧面积60.53万亩,占早稻播种面积的39.2%,水稻合理密植率和晚稻安全齐穗均达100%。机械化水平逐渐提高,截至2015年全市拥有农机总动力416.8万千瓦,比2011年增长13.2%,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50.12%;机耕面积、机播面积、机收面积分别为315千公顷、62.8千公顷、212.7千公顷,比2011年分别增长22.3%、150.2%、81.3%。目前生猪规模养殖比重70.5%,拥有国家级、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55个。四是农业品牌效益提升快。全市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郴”字号农业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临武鸭、东江鱼、冰糖橙等名誉省内外,资兴罗围农产品加工园成功创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汤市狗脑贡茶、樟市油茶、黄泥冰糖橙、临武贝溪香芋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目前,全市农业企业成功创建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产品1项,地理标志认证6个,省著名商标40件,省名牌产品19件,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400个。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制约因素

一是先天条件不优。郴州是典型丘陵地区,山地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三。第二次土地调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市耕地面积为446.47万亩,仅占全市总面积的15.4%;人均耕地为0.94亩,与全省水平持平,仅为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61.8%。丘陵面积比重过高、耕地比重过低,十分不利于开展农业机械化生产。从气候条件来看,郴州是典型亚热带气候,降水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日照充足但年度气温差异很大。同时,因境内南岭山脉的几条主要山系呈东北—西南向走势,对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起阻挡抬升作用,对西南暖湿气流起屏障作用,比较容易发生自然灾害,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生较大影响。近些年,多次发生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如,2008年的特大冰灾、2013年旱涝急转特大灾害;而2015年平均年降水量1801.9毫米,比历年平均值多300.6毫米。

二是发展后劲不强。近年来,虽然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但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后劲乏力。农业劳动力流失严重。因农业效益低下,农民务农热情不高,进城务工经商成为农民增收的首选途径,留守的老人、妇女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谁来种地问题较为突出。土地流转问题不少。因农村土地确权等机制不够完善,农民对土地流转顾虑比较多。有的农户或是因担心土地租赁出去后变更用途,或是因租金低等原因,抵触土地流转,甚至宁愿荒芜也不愿出租。同时,大部分土地流转用于种植烟、蔬菜、水果、花卉等收益相对较高的经济作物,用于种植粮食的比较少,“谁来种粮”的问题愈发凸显。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差。当前,农业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薄弱,农业靠天吃饭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转,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和疫情能力严重不足。市场行情波动对农业生产愈发明显。如近几年来生猪价格波动很大,十分不利于生猪业健康持续发展;因信息不对称,农民种养殖跟风现象比较严重,容易出现区域性、季节性、结构性农产品产品过剩。此外,由于农产品储存时间较短、销售渠道不畅等原因,时常出现农产品滞销情况,甚至出现让农产品烂在地上。比如2014年资兴市团结瑶族乡滞销的玉兰片20多万斤;2013年桂阳县浩塘镇菖蒲村滞销100万公斤脐橙等等。

三是外部环境不优。当前,郴州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外部环境不太乐观。一是农业发展方式滞后。长期以来,郴州农业生产以粗放型为主,追求数量忽略质量,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产正遭遇生产成本上升、价格倒挂两大“天花板”,以及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两道“紧箍咒”。二是农业生产融资困难。因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高、抵押物缺乏,农业生产者获得金融机构支持力度有限。如2013年的禽流感、2015年5月份前18个的生猪价格低迷,一些养殖户由于亏损较大,为继续维持营运,只能向民间筹措资金,甚至不惜借高利贷,增加农业成本,这不利于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郴州农业发展层次不高,基本以卖初级产品为主,产业链条不长,附加值不高,产品加工业比较滞后。从目前郴州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规模情况看,呈现大企业偏少、中间断层的梯度结构,龙头企业数量虽比往年有所增加,但规模仍相对偏低,旗舰型大企业集团缺乏,对农业现代化和特色城镇化的带动能力还不强。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155家,仅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2.55%,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占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3.22%。

三、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工作建议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农业既是基础产业,也是弱质产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牢牢抓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个“牛鼻子”。为此,要立足郴州实际,用好各项惠农政策,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农业改革步伐,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一)贯彻落实各项农业政策

政策是确保发展农业的重要保障和根本。近年来,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等惠农政策有效促进了全市农业综合生產能力提升。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农业政策,确保各项惠农强农富农政策不走样、农民利益不折扣。要加大各项农业政策的整合力度,汇聚部门合力,最大限度发挥农业政策效益。要增强政策敏感度,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比如当前国家正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我们应该抢抓机遇,在马铃薯种植、销售、加工等方面进行探索,推动马铃薯产业跨越式发展,提升粮食发展层次;比如我们要抢抓国家将肉牛发展战略由北向南转移的机遇,利用郴州天然草场资源丰富,大力发展肉牛等草食动物,逐渐改变“一猪独大”的养殖产业格局。要继续加大对农业政策扶持配套力度,在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虽然郴州农业基础设施有较大的改观,但与现代农业要求相比依然滞后。要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力、物力、人力等投入力度,在用好财政资金存量的基础上,要适当增加财政资金增量,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格局。要加强病险水库维修和改扩建工作,进一步提高农业抗自然风险的能力。要加大农田水渠、农田机耕道、河道清淤等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要注重农村交通、农村网络、农产品冷链物流等建设,推动农业互联网发展。

(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转变发展方式是现代农业的内在需要,也是提升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迫切需求。一是调整农业生产理念。要牢固树立短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由追求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更加满足消费者需求。比如在抓农业生产时,不再以产出多少粮食、出栏多少生猪、出笼多少家禽等作为衡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的主要指标,而要注重效益的提升。加快构建以农产品销售为主要导向的现代农业体系,确保农业不但要丰收,更要增收。二是加快发展农业“互联网+”。当今是互联网的时代,只有抓住了历史机遇,才能抢占农业发展的制高点。要充分利用郴州现有的互联网基础,抢抓历史机遇,结合精准脱贫要求,以桂阳县淘宝村为蓝本,大力发展多种形式农业互联网,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年培育计划,从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扶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构建以农民为主、多种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发展格局,加速现代农业发展。四是加快产业融合步伐。要增强大农业意识,积极拓展农业的科技、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等功能,加快产业联动和产业融合,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心。一是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要加强品种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机装备与制造等技术研究,加大农科教资源整合力度,鼓励涉农科研机构开展农业科技攻关,重点培育科教兴农示范乡镇、科教兴村示范村和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全面完成公益性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切实解决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注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进一步加大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力度,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科教兴村富民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培育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鼓励大学毕业生、青年能人、返乡创业人员、工商企业参与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和新农村建设,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培养一批从事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的种养大户和农民企业家。三是提升农业经营信息化水平。要探索建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农产品物流配送、市场、管理、交易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减少交易中间环节,拓展市场空间,提高交易效率。要大力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和流通业态,建立健全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要积极探索电子商务、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开展农超、农校、农企、农市、农社、农餐等农产品专供直销“六大对接”,有效解决农业产销脱节问题。

(五)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農业生产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进入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方面。不过,并非规模程度越大越好。立足郴州实际,我们要大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发展层次。一要强化土地有序流转,切实整合农村土地资源,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强化农田承包或租赁经营管理。二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投资兴办各种农业基地和种养加工项目,发展一批龙头农业企业,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三要引入企业经营机制,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的农户变成适度规模的企业化经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格局;要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将资金、土地、技术、管理入股,由农户,集体和多元经济主体组成联合体,进行规模生产经营。四要重点扶持从事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加快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促进农产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方向发展。(作者单位:郴州市统计局民意调查中心)

作者:李诗军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管理论文 篇3:

广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摘 要】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评析2004-2014年广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总产值),并围绕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数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有效灌溉面积、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据此提出有效提高广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广西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十二五期间粮食连年高位增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十三五时期提出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作为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更是能够使农业可以持续不断发展的基础。所以,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仍然是现代化农业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石。本研究对将提高广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以及发展效益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1.分析方法和步骤

1.1 指标选取

定量分析的前提是要选择合适的指标。根据可获得性、综合性、代表性的原则,从社会、自然和经济等方面,综合选取了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数量(X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X2)、农用机械总动力(X3)、化肥施用量(X4)、农村用电量(X5)、有效灌溉面积(X6)、农民人均纯收入(X7)作为影响广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7个变量指标。

1.2 数据收集

各指标均来自于2005-2015年的广西统计年鉴。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运用SPSS软件对2004-2014年间农业生产总值与7个影响变量之间进行皮尔森相关性(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见表1)。为了进一步揭示各变量指标综合影响力的动态变化和增强定量分析的科学性,采用主成分法对7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见表2)。

1.3.1 相關性分析。

根据相关性分析(见表1)结果,可以得出相关系数在1%水平下,农用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业总产值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分别是0.994、0.986、0.981、0.957;其次是有效灌溉面积与农业总产值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766。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从事农林牧渔的劳动力数量与农业总产值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其系数分别是0.256、0.007。

表1 广西农业生产总值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指标 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数量X1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X2 农用机械总动力

X3 化肥施用量

X4 农村用电量

X5 有效灌溉面积

X6 农民人均纯收入

X7

相关系数

显著性 0.007

0.984 0.256

0.447 0.994**

0.000 0.986**

0.000 0.981**

0.000 0.766**

0.006 0.957**

0.000

注:**表示相关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双尾检验(2-tailed)概率P值﹤0.05,表明变量间显著相关。

1.3.2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表明,在所选择的影响变量指标中除了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共同度为0.370)外,其他的6个变量指标都很好地被两个因子所解释;前面两个因子的特征值总方差为86.767%,说明所选的两个因子已经能够对原始数据信息进行充分展示。

表2 因子分析结果总表

变量 载荷量 公共性

因子1 因子2

X1

X2

X3

X4

X5

X6

X7

方差

方差贡献率% 0.070

0.228

0.992

0.988

0.979

0.773

0.958

4.817

68.817 -0.899

0.564

0.079

-0.022

0.195

0.557

0.279

1.256

17.950 0.814

0.370

0.990

0.977

0.996

0.931

0.995

6.073

86.767

在因子1中,农用机械总动力(X3)、化肥施用量(X4)、农村用电量(X5)、农民人均纯收入(X7)四个指标是最重要的,其载荷量分别为0.992、0.988、0.979、0.958;其次是有效灌溉面积(X6),其载荷为0.773。由此可以看出,因子1主要反映的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经济条件,且它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为68.817%,说明社会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的投入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因子2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数量(X1)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X2)两个指标是较重要,其载荷量分别为-0.899和0.564,因子2主要反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中的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和耕种面积,特征值方差的贡献率为17.950%,小于因子1。

2.结果分析

从表1和表2以及相关分析中可发现,相关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这两种分析法得到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说明所选取的分析方法是科学合理的。

2.1 广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农用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这四个指标。因为农用机械总动力(X3)、化肥施用量(X4)、农村用电量(X5)和农民人均纯收入(X7)与农业总产值的相关指数很大,其相关性很也很大,系数分别为0.994、0.986、0.981、0.957,在因子1中,载荷量也比较高,分别为0.992、0.988、0.979、0.958。

2.2 广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有效灌溉面积。它与农业总产值的相关系数是0.766,在因子1的载荷量为0.773,说明农业灌溉设施的建设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2.3 广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可以算是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数量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这两个指标。从表1中可知,其与农业生产总值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在因子2中载荷量为-0.899和0.564;这说明农业生产中基础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土地)对广西农业综合生产力贡献较大,但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靠后。

3.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自2004年以来,广西农业机械条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04年的181.43亿瓦特到2014年的352.92亿瓦特,增加了94.52%;但广西一直以来都面临着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低、主要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和现代农机装备水平低的状况。这说明传统的生产模式仍然是广西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模式,所以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必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便为发展广西现代化农业做准备。

3.2 努力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农业生产中优质、高效化肥投入对其有相当大的作用,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据2015年广西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化肥施用量为258.67万吨,它是2004年的1.32倍。但由于化肥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目前广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不深,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一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防止污染,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是广西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物质保证。

3.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数据收集的困难,本研究主要用农村用电量做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较大的影响。广西属于西部发展地区,不仅经济总量上偏小,而且综合的经济实力也比较弱,那么在城市支持农村和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上就明显不足,而且广西地貌比较复杂,投资基础工程建设量又比较大,所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还相当的艰巨。建议政府在保证其他投入的情况下,新增财政投资稍倾向于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为实现农业稳定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3.4 提高农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农业生产者最为直接的经济效益和驱动力,只有保证收入水平不断的提高,农民才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积极的参加农业生产。2014年广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由2004年的2305元提高到8683元,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通过各种方式以及政策手段让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是广西农业综合力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

3.5 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是基础。根据土地发展情况来看,将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业耕地,比较合理地调整土地的利用布局,不断优化耕地利用结构。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如果通过增加土地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是不可能的。通过数据分析也可以看出,土地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是靠后的,其相互之间不具备相关关系。因此,改变土地经营模式的粗放性,提高土地的集约性,以此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将能够持续地有效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參考文献:

[1]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N].新华社,2016-01-27.

[2]吴肖.广西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探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14):5-6.

[3]尹希果,陈刚,付翔.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12):73-75.

[4]于彦.黑龙江垦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J].中国农业会计,2015(5):42-43.

[5]刘宇鹏,李彤,赵慧峰.河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7):4266-4267.

[6]韩剑萍,李秀萍,李新文.兰州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3):178-182.

[7]梁勇,马冬梅.广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1(1):10-12.

作者:唐琼琼

上一篇:交通局后勤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上半年共青团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