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总结和17年计划

2022-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光荏苒,一项工作总是在不知不觉间结束,我们又迎来新的任务与挑战,在开始新的任务前,我们要学会撰写计划,那么该如何拟定计划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16年总结和17年计划》,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16年总结和17年计划

2018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总结和2019年工作计划

2018年,教育部坚持党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领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校园足球工作整体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和《国家中长期足球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特事特办、先行先试”的原则和要求,把校园足球改革发展纳入教育综合改革规划、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抓好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注重内涵发展,不断提升质量,推动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在新时代继续扎实推进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一、2018年校园足球的主要工作

校园足球工作坚持“教学是基础、竞赛是关键、体制机制是保障、育人是根本”的发展思路,以“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教会足球运动技能,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打牢中国足球腾飞的人才基础”为发展目标,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发展理念,深化教体融合,在各地方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校園足球发展态势良好、成效显著,可以用“六个多”来概括:踢球的人多了,会踢球的人也多了,踢得好的人多了,教足球的人多了,会教球的人多了,教得好的人也多了。

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

强化制度建设。出台《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基本要求(试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基本要求(试行)》《全国青少年足球体教融合发展政策清单》《关于完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 畅通青少年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活动规则与运动员等级认定办法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委员名单的通知》等制度文件,规范组织实施,打牢制度基础。

强化协同推进。坚持协同推进,完善发展校园足球的多部门合作格局,建立并完善和中国足球协会的定期会商机制,共同研究、解决青少年足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努力在教体融合上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共同构建中国特色足球青训体系。

2.坚持普及为要,优化发展布局

明确事业“初心”。教育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立足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尊重教育发展规律、足球运动规律和足球人才成长培养规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打牢普及根基。构建“特色学校+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试点县(区)+改革试验区+‘满天星’训练营”“五位一体”的校园足球立体推进格局,要求每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每周开设1节足球课、组织课余训练和校内联赛、组建学校足球队参加校际联赛。2018年遴选创建3916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累计共24126所,覆盖近2000万在校生。遴选创建33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累计共135个。

推动区域落实。2017年12月底,教育部与12个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签署推进校园足球改革发展备忘录,强化目标管理和发展质量考核。2018年6月,教育部与40个校园足球试点县(区)签署推进校园足球改革发展备忘录,推动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在县域内构建完善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竞赛体系。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培训力度。完善校园足球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委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校园足球骨干师资国家级培训、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校长和体育教师培训,共培训校园足球骨干教师6837名,卓越教师2000名,校长6837名。与中国足协合作,委托中国足协秦皇岛基地举办了102期亚足联D级教练员培训班,共培训D级教练员2448名。选送420名校园足球教练员赴法国、英国进行为期3个月的专业技能培训,开阔了基层体育教师和足球教练员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足球专项技能,其中有59名教练员取得英格兰足球总会颁发的L3(相当于欧足联的B级)足球教练员等级证书。实施《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完善退役运动员、优秀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体育特长的社会人员兼职校园足球教师制度。

4.打牢教学根基,完善课余训练、竞赛体系

组织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整体规划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竞赛体系建设,实现教育部牵头负责的校园足球与中国足协负责的职业足球和青少年足球融合发展。

教学是基础。启动校园足球资源库建设项目,策划制作了一批教育意义突出、教学价值突出的校园足球教学视频、专题节目,作为校园足球规范性教学的有益补充。目前,《天天足球》《校园足球战队》《校园足球先锋》等教学视频已上传至教育部门户网站“校园足球”页面“校园足球资源库”栏目。360集教学视频已录制完成,正在进行后期制作,计划于2019年上线。

训练是重点。2018年高水平建设47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训练营力推“开放包容、互鉴共赢”的新格局,充分吸收足协、体育部门、职业俱乐部及国内外相关优质资源的先进力量,着力实现“五高”,即配备高水平教练员、实施高水平教学、开展高水平训练、组织高水平竞赛、落实高水平保障。选聘高水平教练员作为该区域的校园足球首席专家,带动区域内所有的校园足球教师和教练员组建校园足球技战术体系。组织高水平专家团队加强对“满天星”训练营的指导和监督,示范引领校园足球工作全面提质增效。

北京、上海、内蒙古等地积极探索建立省、市、区级校园足球训练营。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项目传统体育学校等积极开展课余训练。不断完善校园足球多层次、立体化的课余训练体系。

竞赛是关键。持续深化建设“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出国交流比赛”为一体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推动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深入开展校内班级和年级竞赛。在全国广泛开展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联赛并不断完善联赛制度。各地校园足球四级联赛比赛场次、参赛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形成“班班参与、校校组织、地方推动、层层选拔、全国联赛”的校园足球竞赛格局,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2018年,参加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高中联赛25000人次,参加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大学联赛37500人次。2018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分营共有11个组别的300多支队伍近7000名男女运动员、上千名教练员,以及近200名国内外校园足球专家参加,选拔出2457名优秀运动员入选分营最佳阵容,并参加夏令营总营。本届夏令营的入选学生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历届夏令营之最。同时,邀请西班牙甲级联赛联盟、德国足协与拜仁足球俱乐部高水平外籍专家团队,外籍专家团队在中方专家组的配合下,全面负责夏令营最佳阵容选拔,保证选拔的公平公正公开。

5.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互鉴,学习有益经验

深化中俄友誼。2018年6月13日下午,在俄中友好协会主席梅津采夫的陪同下,作为习近平主席特使赴俄罗斯出席世界杯开幕式的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抵达莫斯科斯巴达克足球学校体育场,亲切看望了参加2018中俄青少年校园足球友谊赛的双方小球员,并进行亲切交流。随后孙春兰副总理行至看台观看了中俄校园足球友谊赛,最终中国校园足球代表队以3∶2战胜俄罗斯校园足球代表队。

拓宽合作国别。与西班牙、法国、意大利、阿根廷、巴西等国体育部门和足球协会洽谈足球合作意向,以扩大青少年足球交流与竞赛、培训中方校园足球教练员、执教校园足球训练、引进高水平足球教练员等深化足球合作。

引进外教执教。2018年聘请140多名高水平外籍足球教师到国内任教,使青少年学生在国内能够学习到国外先进的足球理念和训练方法。其中,为47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各配备1名高水平外教。这些足球外教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工作得到了所执教学校的师生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认可。

6.切实先行先试,培育推广有益经验和模式

校园足球工作实践中,在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教学训练竞赛体系、落实综合保障等方面积累起了较为成熟的制度体系、工作经验和发展模式。全国校足办会同中国足协制订并出台校园足球全国和省级最佳阵容对应的国家等级运动员评定办法,并在2018年校园足球夏令营中施行。2018年共有2368名小学省级最佳阵容运动员获评“国家三级运动员”,共有4224名初、高中省级最佳阵容运动员获评“国家二级运动员”,共有264名初、高中运动员入选全国最佳阵容并获评“国家一级运动员”。教育部已把校园足球的制度体系、工作经验和发展模式引入到校园篮球项目中,并将陆续引入到冰雪运动、排球、网球、田径、武术、游泳等项目中,切实发挥好校园足球改革发展先行先试的示范引领作用。

7.浓郁足球文化,强化学理支撑

培育足球文化。深厚的足球文化是发展校园足球、提高中国足球普及程度的重要土壤。教育部积极争取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多角度、全方位报道校园足球,制作了以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试点县(区)和改革试验区为宣传对象的48集《校园足球先锋》、以校园足球夏令营为主题的41集《中国少年足球战队》和100集校园足球新长征专题片。夏令营期间,由人民网、新华网、中青在线、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企鹅直播等对全国分营的部分场地和全国总营的全部场地共300多场比赛进行网络直播,并对其余的500多场比赛进行录播。同时,足球频道对部分比赛场次进行电视直播。丰富、立体的宣传报道和全面、及时的赛事播出,对树立导向、完善校园足球舆论宣传体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托教育部门户网站建设校园足球主页、创建校园足球微信公众号,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展示平台为所有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立校园足球工作电子档案,各省级、市级、县级校园足球工作机构也普遍通过建立官方网站、“两微一端”宣传推广校园足球,营造了校园足球发展的良好氛围。

强化智库支撑。2018年6月,成立了由83名业界专家、体育和教育系统足球理论和实务领域的专家和一线工作者代表组成的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多次召开专家委员会会议,有针对性地研究校园足球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审定《普通高校足球专业学院和学校建设方案》,为校园足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协同推进下,校园足球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蓬勃发展局面,校园足球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学生和家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足球业内专家和从业人士、相关媒体和关心中国足球发展的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和一致赞誉。

二、当前校园足球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过近4年的努力,校园足球工作开局良好、发展模式日趋成熟。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校园足球更重视了,全社会对校园足球更关心了,舆论氛围更浓厚了。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突出问题导向,教育部认真梳理了当前校园足球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园足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

校园足球工作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条件的地区投入校园足球工作的经费甚至超过中央财政投入的校园足球扶持资金,而条件薄弱的地方甚至难以设立校园足球扶持资金。近4年来,国家和地方已经在加强校园足球师资的引进、培养、培训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投入了很大精力和财力,切实提高校园足球发展的师资、场地、政策和安全保障等方面明显加强,但仍需要久久为功。有些地方在校园足球的教学、课余训练和竞赛组织方面存在不充分、不到位的现象。

2.对校园足球价值的认识有待提高

社会上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传统观念,以文化课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业的最重要标准。不少家长担心孩子踢足球会影响学业成绩。一些学校限于硬件、师资等条件难以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教育部门和学校需要用翔实的数据、科学的论证有力证明足球等体育活动不仅不会影响学生学习,还会促进成绩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家长、学生对校园足球综合价值的认识,内化为发展校园足球久久为功的“韧性”。通过积极努力和有效宣传,让全社会认识到发展校园足球并非“急就章”,而是强化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本来要求;并非国家的外在要求,而是学校体育深化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并非“一时热闹”,而要务求实效。当然,培育和形成校园足球文化需要一个过程,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足球要从娃娃抓起、从基层抓起、从群众性参与抓起的精髓要义所在,距此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机制化推进工作有待加强

各地限于人力、财力、资源保障和传统思维与思维定式等影响,在校园足球工作中,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着“重规划、轻督察”现象,文件和规划是下发了,但抓校园足球工作的“招数不硬、措施不实”问题依然突出,推进校园足球工作的硬招和实招不多,相关措施的针对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注重比赛等活动的开(闭)幕式等形式主义问题也确实存在。

4.资源条件短缺状况亟待改变

大力推进校园足球以来,校园足球发展的条件明显改善,但组织管理力量薄弱等问题十分突出,全国和地方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没有专职工作人员,这是制约校园足球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工作属于“小三门”,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缺口较大,需要在人员编制、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

三、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精心谋划2019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校园足球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彻底终结了音体美“小三门”的历史,扭转了不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给予体育美育和其他三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校园足球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突出“硬、实、新”,精心谋划新时代校园足球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以新作为开创未来,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在全面梳理4年来校园足球工作的发展历程、主要成效、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把准薄弱环节和关键短板并深入剖析原因,剑指问题,破解矛盾,既广拓普及的“面”,又深耕提高的“点”,以扎实的作风和业绩服务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有力支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

为推动校园足球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校园足球特色校建设为基础的发展思路,凝心聚力提升校园足球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讲,就是着力构建和完善校园足球工作的八大体系并扎实推进。

1.精心布局,夯实校园足球推广体系

校园足球的推广要坚持普及与提高质量并重,深化教体融合,在已构建的“特色学校+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试点县(区)+改革试验区+‘满天星’训练营”五位一体立体推进格局中蹄疾步稳推进校园足球改革发展。以普及性的足球教育培养广大青少年浓郁的足球兴趣,营造良好的足球文化氛围,着力解决中国足球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高质量、上水平的足球教学、训练和竞赛促进校园足球提质增效,着力解决中国足球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加强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指导与监管力度,实施建设质量复核制度,建立退出机制。

按照《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要求,在2017年提前3年完成遴选认定2万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基础上,不断夯实基础,科学规划,压实责任,到2025年共创建5万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根据世界足球强国在孩子5岁左右就要开始足球启蒙教育的普遍情况,要进一步下移普及的重心,有条件的地方要向幼儿园延伸,科学制订足球特色幼儿园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校园足球普及水平。

2.全面发力,健全校园足球教学训练体系

搭建科学规范、衔接有序的教学体系,在已编辑出版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示范课教案》基础上拍摄9个年级360堂校园足球教学视频,建设校园足球课程资源网站,加快实现教学资源的在线共享。精准实施教师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年级的足球教师分别进行培训。组织专家队伍进行线上辅导和线下培训。完善教学培训体系,逐步提高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球队的教练员执教水平。强化教体融合,加强教体资源共享,拓宽渠道让体育系统教练员、运动员、退役运动员进入校园,进一步发现、推荐、培养优秀青少年足球人才,开展科学化训练。

积极探索建立省、市、区级校园足球训练营,健全足协、职业俱乐部梯队及相关优质资源与校园足球训练营合作机制,利用训练营组织区域内有潜质的校园足球学生运动员在课余、周末和节假日进行高水平足球训练和竞赛。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项目传统体育学校等积极开展课余训练。每年寒假组织各年龄段全国最佳阵容进行集训。不断完善校园足球多层次、立体化的课余训练体系,切实提高校园足球学生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和竞技水平。

印发《普通高校足球专业学院和学校建设方案》,以普通高校的相关专业院、系为基础,建设足球教育学院,以培养体育教育和足球专项师资为主要任务,为校园足球发展提供教学与训练师资保障。在满足校园足球教师培养的基础上,设置培养足球文化传播、足球训练场馆建设与运营、足球赛事管理、运动康复与保健及相关产业与经济专门人才的相关专业和课程。支持高校与世界足球强国的高校合作,积极引进国外足球强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交流互鉴。

3.严格管理,做强校园足球竞赛体系

深化建设“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出国交流比赛”为一体的竞赛体系,以赛促训、以赛提質。一是要确保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有班级联赛,班班有球队,周周有比赛,通过年级联赛组建各个年龄组的学校代表队。幼儿园组织各地的展示活动。在校内联赛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联赛。在联赛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选拔性竞赛和夏令营活动。二是要形成完整的选拔性竞赛体系,在构建全国最佳阵容的基础上,还要构建省(区、市)、地(市)、县(市、区)、乡镇、学区的最佳阵容,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三是要严格赛风赛纪,实现校园足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使命,营造风清气正的竞赛环境。四是出台明确规定,规范涉及校园足球队员参与的赛事活动,确保校园足球竞赛活动的有序开展。五是计划组建50人左右的高中、初中最佳阵容留学队伍,进行为期1—2年的海外学习(由于他们都获得了一级运动员等级,回国后除进入职业队、国家队以外,可以直接进入大学或进入高中阶段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习)。六是与中国足协共商一体化竞赛体系,校园足球在做好自身竞赛体系的同时,鼓励优秀运动员以区域组队参加U系列赛事,高中优胜队可参与青超联赛,小学、初中全国最佳阵容与青训优胜队组织“巅峰对决”。

4.示范引领,打造校园足球样板体系

在2018年创建47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的基础上,科学制订规划,精心布局“满天星”训练营。充分考虑区域内发展的基础条件及未来发展的规划,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注重引导,充分发挥各类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完善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竞赛和保障体系,创新足球人才培养模式,带动区域内校园足球的全面推进和发展,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

5.激励创新,构建校园足球荣誉体系

进一步落实学生运动技能等级,根据每一个学生参与足球教学、训练和竞赛的时间和实际技术水平,完善校园足球学生运动技能等级标准,打通各个学段的升学通道。

根据学生的等级认定情况和校园足球工作开展情况,对相关的县(市)长、教育局局长、教师、教练员、参与的企业进行相关的荣誉认定,构建完善的校园足球荣誉体系。举行“校园足球年度庆典”,通过领奖论坛、采访、签约、义捐等形式,全面梳理和展示校园足球所取得的成绩,探讨未来在教学、训练、竞赛等方面如何更好地发展,特别是怎样做好教体融合。大力宣传表彰校园足球相关人员,受表彰奖励人员,特别是一线体育教师、足球教练在职称、待遇等方面要有相应的体现,进一步调动基层开展校园足球的积极性。邀请体育部门和中国足协主要领导共襄盛典,邀请为校园足球作出贡献的体育部门、中国足球知名教练员、裁判员共同出席并参加论坛,接受采访。努力把庆典办成教育界的盛事、体育界的喜事。

6.精诚合作,合力形成校园足球一体化推进体系

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7个部门的协同配合,在场地规划、师资培训、社会支持等方面形成合力。特别是教育和体育部门要进一步推进工作对接和资源共享,在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自成体系,相互支撑”的合作格局。两者既要有对接、有协作,也要有侧重、有分工;既要全力服务中国足球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也要充分考虑青少年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要搭建社会相关组织、机构和部门有序参与、通力合作、协同推进校园足球健康发展的格局。继续发挥好举国体制优势,又要在国民教育体系中通过体育课、课余训练和校园体育竞赛开辟一条培养优秀足球竞技人才的新路径、新通道。积极鼓励有较好足球运动技能和水平的高中生、大学生向职业体育发展。

7.攻坚克难,搭建校园足球科研体系

发挥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作用,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鼓励开展基础性、前沿性、探索性创新研究,充分发挥智库作用。设立专项课题,积极吸纳有益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围绕足球及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影响、青少年优秀足球人才的成长轨迹、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路径、教体如何更好融合等选题持续开展研究,努力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足协的合作,积极探索适应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成长的青训体系。探索建立学生体育运动专项保障资金,进一步健全体育运动伤害保障机制。广泛开展宣传,积极推广有益成果,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不断加强研究,大力构建高水平科研平台,持续强化科技成果产出,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科研体系。2019年组织专家对校园足球工作进行全方位调研、督导工作,就教学、训练、竞赛及保障条件情况进行专题调研,提供研究报告。

8.树立导向,完善校园足球舆论宣传引导体系

校园足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康的舆论环境。编辑出版《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报告》,向全社会公开有关工作进展,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在舆论宣传方面与宣传主管部门和新闻媒体建立更及时、更有效的沟通渠道。在加大典型宣传的同时,引导媒体客观看待、平衡报道校园足球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短板。主动回应社会各方面对校园足球的关切和建议。积极整合多方优质资源,吸纳有益力量,構建层级分明、职责清晰的全媒体宣传矩阵,传播校园足球好声音,讲述校园足球好故事。

同时,以校园足球的改革发展为先导,不断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健全教体融合机制,把在足球方面取得的经验和形成的模式尽快推广到篮球、排球、冰雪运动、武术、网球等项目上。近期,拟重点抓好冰雪运动、篮球、排球、中华武术和网球进校园等工作,建立特色学校,建立健全各个运动项目教学指南、教学大纲,制作教学视频,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场地设施的改造力度,全面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通过“教”“练”“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目标,就是让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第2篇:第二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学术总结(2009年9月17日)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由当代中国研究所主办的“当代中国与它的发展道路——第二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经过两天的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就要结束了。受论坛组委会的委托,由我对本次论坛作学术总结。由于本人学术水平和时间仓促所限,难免有挂一漏万或所言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谅解和指教。

本届国际论坛受到中国各方面的高度重视。9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吴苏,中央外宣办副主任钱小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以下简称国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朱佳木,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启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等出席了本届论坛的开幕式。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孙家正出席了当代中国研究所举行的欢迎晚宴,并发表了卓有见地的讲话。《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人民网等主要媒体,对本届论坛的开幕作了采访和报道。

朱佳木为本届国际论坛致开幕词,对论坛的主题——“当代中国与它的发展道路”作了深刻阐述。王伟光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向本届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围绕论坛的主题发表了讲话。他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领导下,经过60年探索而找到的一条正确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道路,是一条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是一条中华民族振兴、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

在两天的会议期间,有30位中外学者作了大会发言,并回答了与会者的提问;与会代表分为两组进行了小组讨论,未在大会发言的学者分别阐述了各自论文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下面我想就与会学者提交的论文,从五个方面的作一学术总结。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形成和历史评价

如同王伟光所说,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重新确立并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积极而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各项社会政策的全面改革,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选择,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前提。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张海鹏研究员的《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沙健孙教授的《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结合中国近代历史、中国革命史和近代国际环境等广阔的历史背景,深刻地回答了近代中国为什么走不通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为什么必须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必然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研究员的《毛泽东关于自力更生与对外交流的思想》、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梁柱教授的《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澳大利亚莫纳虚大学孙万国教授的《毛泽东领导时期的中国国家建设》,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认为尽管毛泽东犯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错误,但他强调以苏为鉴,提出要进行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成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思想源头。

多数与会学者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研究员的《新中国两个3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阐述了正确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两个30年相互关系的重要意义,认为“如果没有新中国头30年提供的根本政治前提、雄厚的物质基础、有利的国际条件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要开辟这条道路是不可想象的”,“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形成,既有后30年对前30年的发展,也有后30年对前30年的继承”。当代中国研究所程中原研究员的《从中国式现代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探讨了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命题的探索历程。

与会学者围绕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内涵、性质和意义,它与西方国家发展道路有哪些不同,能否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所模仿或借鉴等问题,展开了十分热烈的讨论。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季塔连科院士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国际意义和中国改革的经验》认为,新中国/的发展道路是对西方发展模式的另一种选择,改革开放是对社会主义体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与意义,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日本早稻田大学毛里和子教授的《如何评价“改革开放30年”》,在充分肯定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客观分析了在这一进程中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虽然与会学者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认识并不统一,但大家都认同: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蕴藏着丰富的研究资源,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领域,以宽广的历史眼界、深厚的历史感与敏锐的历史洞察力,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的发展历史、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对我们深化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认识,无疑有着普遍意义。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努力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中国重要的立国之本。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玛玛耶娃研究员的《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党政建设改革

的阶段和方向——若干方面比较分析》,按照四个历史阶段的划分,从区分党政关系、坚持集体领导制度、扩大党内和党外民主、优化决策机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加强党内监督和教育、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采取的有效举措。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与国家建设和立法工作共同发展,使中国的政治建设逐步完善,并展现出在现行政治体制框架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态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当代中国研究所田居俭研究员的《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共始终不渝的治国方略》,把中国共产党执政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结合起来,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治国方略,是富民强国的政治保障和政治基石。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斯米尔诺夫研究员的《中国的政治体制:共性与特性》,通过系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深入分析了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坚持依法治国、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鲍罗季奇研究员的《作为国家竞争力因素的中国政治发展》,从分析国家政治发展与国家竞争力的关系人手,深刻阐述了中国政治有序发展对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产生的积极影响,认为中国的政治管理是稳定、有效和自我完善的,它从自身的社会体系中获取了发展动力。韩国高丽大学李正男教授的《中国特色的民主理论:是一种新的民主模式吗?》,强调从中国自身的历史、文献和政治实践,来认识中国的民主模式和民主进程,认为中国的民主进程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一条基本不同于西方民主模式的道路前进。当代中国研究所李正华研究员的《六十年中国乡村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系统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对乡村治理的艰辛探索,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乡村治理体制的变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尝试,拉开了新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瑞典隆德大学沈迈克教授的《“我们是人民的特务,应该感到光荣!”——中共中央调查部历史研究》,以独特的视角对中共中央调查部的简要历史及其重要作用做了探索性研究。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新中国为和平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提出和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伟大创造和对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社会保持稳定,经济更加繁荣,民主有序发展,民众安居乐业,充分显示了“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澳门基金会吴志良博士、澳门特区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中心林媛副研究员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十年之发展:从经济与政治的视角回顾与展望》,着重总结了澳门回归祖国后积极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和循序渐进发展政治民主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并对澳门下一步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对策性思考。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时期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强国之路,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改革,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成功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经过60年的艰苦创业和快速发展,中国根本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跨上新的台阶,中国经济大踏步地跨入了世界经济舞台。

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成功创造。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国光研究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创建》,系统总结了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历程和经验教训,认为国家计划导向下的宏观调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备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自觉地实现科学的宏观计划调控与市场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的有机结合,在更高层次上建立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卫兴华教授的《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探索与认识的曲折历程》,着重梳理和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两个重要经济学问题讨论与发展的历史轨迹,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及其发展过程。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中国经济建设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董志凯研究员的《中国工业化60年——道路与建树》,系统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农业为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选择和新时期以来积极推进工业企业、行业、政府宏观指导等方面改革的发展历程,着重阐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点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工业化发展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研究员的《论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三个问题》,主要围绕政府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和国际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等问题,深刻分析了上述三个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和演变产生的决定性作用,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总结和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所蕴含的历史启示。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奇迹。北京大学李玲教授的《人力资本、经济奇迹与中国模式》,拓展了传统的人力资本概念,将教育、健康和生育视为人力资本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人力资本的视角考察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认为新中国努力保障全民健康、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降低人口死亡率和生育率,用最低的成本启动了人力资本内生改善机制,为中国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时机、创造经济奇迹提供了内部动力,并且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人类发展模式。《当代中国史研究》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李文编审的《中国新时期的计划生育与改革开放》,集中研究了新时期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对经济建设的影响和作用,认为通过实施计划生育,减缓了人口增长速度,减轻了资源的压力,加大了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中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薛凤旋教授的《从1949年以来60年的回顾看中国城市的发展》。总结了新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轨迹和城市性质、功能、结构的变迁及其经验教训,认为应重新认识和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继续探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泰伟斯教授和莫纳虚大学孙万国教授的《现代化共识的形成:打倒四人帮至十一届三中期间中国的经济政策》,集中研究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对工作重心转移、加快经济发展、经济体

制改革、吸引国外资金等政策的探索和肇端。当代中国研究所陈东林研究员的《邓陈领导机制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波尔奇科夫研究员的《一代伟人——陈云》,通过对陈云经济思想及其特点的研究,集中阐述了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日本首都大学宫川彰教授的《金融危机与市场经济的走向:当代金融体制的特征及其危机》,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了新自由主义思潮对金融泡沫和实体经济的影响,提出解决当前金融危机的办法绝非简单地寻求填补GDP缺口或解决消费不足,而应把重点放在社会生产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均衡发展上。

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方针的指引和推动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建设,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教育、科学、文化、新闻、出版、卫生、体育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开拓创新,使中国人民的思想状态、精神面貌、文明程度和道德素养发生了深刻变化,促进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即把文化建设作为国家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积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探索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当代中国研究所刘国新研究员的《新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回顾》,通过梳理和总结新中国的文化发展历程,系统阐述了新中国文化建设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认为新中国文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改革的精神破解发展难题,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时代挑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一道富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风景线。中国人民大学杨风城教授的《新中国60年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与方针政策研究》,从执政党的文化理论和方针政策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文化“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形成的历史条件、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重点阐述了新时期以来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的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下的多样化文化建设方针,认为正是在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文化理论和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促进了新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研究员的《“全球化”与当代中国宗教》,从分析经济全球化对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人手,着重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环境下中国五大宗教的发展态势,并针对目前“教外有教,教内有派”等多元化、互渗型的新走向,提出了相应的新思考和新对策。

自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和当代社会史研究进一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中共中央党校柳建辉教授的《中共执政60年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深刻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历史性变迁,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昭示了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走向。山西大学副校长行龙教授的《“自下而上”:集体化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的社会史视角》,分析和指出了当前对集体化时期中国农村研究中过分集中于上层政策的偏误,主张加强“自下而上”的农村社会史研究,更多地关注亿万农民的生存环境、日常生活、人际关系和精神心理状态,多角度地认识集体化时期的中国农村社会。

五、关于新中国国防建设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近代中国国防衰微、备受欺辱的历史,国防和军队建设向着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目标阔步前进,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倡导和维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断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外交战略的重大转变,广泛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正确处理大国外交、周边外交、与发展中国家外交和多边外交的关系,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的不断提高。

国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科学院战略与战争理论研究部原副部长齐德学研究员的《新中国6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特点和启示》,通过回顾新中国60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历程,深刻分析了新中国始终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在极为薄弱的基础上推进现代化建设、经历曲折的探索过程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等基本特点,进而总结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跟踪世界军事发展形势和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主创新道路等历史启示。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张星星教授的《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集中围绕中国共产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绝对领导制度,系统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牢牢掌握军队,积极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制定和不断完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坚持听党指挥、忠于国家和服务人民的高度统一等重大决策与举措,认为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是适合中国国情、独具中国特色的国防和军事领导制度。

新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实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于沛研究员的《中国道路:繁荣富强和平和谐之路——中国外交60年的回顾与思考》和当代中国研究所丁明研究员的《审时度势,铸就辉煌——对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的历史回顾》,系统总结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发展,认为中国的“和平外交”和“和平发展”,是中国发展道路最突出的特点,不仅实现了自身发展,而且成为人类文明持续进步的强大动因,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愈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中共中央党校宫力教授的《改革开放与中国外交》,集中研究了新时期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与对外关系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加快了与世界潮流的融合,强化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的基础,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进了与国际社会互相合作、共同发展,为国际社会提供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美国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的《邓小平与中国的对外开放:1977~1979年的中美关系》,依据翔实的文献资料,研究和论述了邓小平为完成中美关系正常化做出的艰辛努力和重要贡献,以及在此过程中为中国确立对外开放政策奠定的重要基础。美国华盛顿大学沈大伟教授的《中国外交的变革》,概要阐述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外交环境、外交格局和国际地位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着重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美国、欧洲、亚洲、拉丁美洲、非洲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外交关系的发展。印度德里大学莫汉蒂教授的《印度与中国:竞争霸权国还是民主化力量?》,认为印中两国的迅速发展代表了当今世界推进合作与平等和自主自决进程的新生力量,将对世界经济和政治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也推动了国外的当代中国研究,使这一学科愈益成为引人注目的显学。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乌索夫研究员的《俄罗斯学者近十年对中国历史的研究(1999~2009年)》,认为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俄罗斯学者对当代中国的研究兴趣明显增加,并从经济发展、社会政治史及中国共产党史、对外政策和中俄关系、当代中国人物研究四个方面,介绍和分析了近十年来俄罗斯学者有关中国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70多部专著和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何培忠研究员的《日本学界的当代中国观》,分四个时期论述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日本学界当代中国观的发展和演变及其对中日关系产生的影响。

新中国60年的发展和成就,借用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话来说,仍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未来的发展路程还很漫长,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考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仍然要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中国人民有充分的理由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反映时代潮流的正确道路,具有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开拓前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益紧密。我们热切地希望世界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国,也希望听到各国学者对中国发展的批评建议,希望在本届国际高级论坛搭建的交流平台和学术联系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共同推进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发展和繁荣。

[责任编辑:郑 珺]

作者:张星星

第3篇:16年总结17年展望 (1)

2016年工作总结及2017年工作计划

尊敬的葛老师、吴老师,各位同事:

大家好!

春夏秋冬,一年有四季,转眼间我已在道勤奋斗了近4个寒暑。在工作中,我坚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养和带班业务水平,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以服务好学员为宗旨,让组织领导和学员能够感受到浙大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观点和优质的后勤服务保障。今年所带班级没有发生过教学事故,这里面浸满了领导的厚爱和支持,以及同事的关心和帮助,同时也有自己辛勤的汗水。

人们常说做事情要学种庄稼:勤播种,勤挖土,勤除杂草,勤施肥,秋季果实才会笑弯腰。因此,我更珍惜热爱这个工作,才会孜孜以求,勤勤恳恳。2016年总共带了22个班级,现将一年的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表现及收获:

1、在开班前期准备工作中,能够耐心,细致,无误的做好班前所有准备工作(如确认课程,收集课件,和项目对接班级信息,住宿、用餐及班级要求,与联络员对接班级细节,学员名单,学员接送时间安排大巴车,制作学员手册,开学典礼双方领导确认,准备开学典礼材料,给学员发温馨提醒等),这一些列工作养成了我做事追求高效率的习惯;

2、在带班过程中,课前我会提前到教室去迎接第一位学员,课后我会在教室送走最后一位学员,且在面对班级琐碎繁杂事务懂得分清事情轻重缓急,做事较相比以前有条理,能够积极改正错误,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生;在班级管理中,我主张以心换心,是否用心对待班级学员都是可以感受到的,尽量做到松紧有度,

1 多换位思考对方组织者的立场和积极听取学员的建议,让他们培训期间既能收获知识,又能感到温馨放松;

3、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认真完成领导交给的每一项工作,能够较积极地向领导汇报工作进度与结果,同时与同事相处融洽,能够积极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

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课后总结。现在课后总结一块,相较于以前确实有所懈怠,一方面是自己心里作祟,容易受学员微表情、话语的影响。比如班级很稳定且都在上课,没有事情通知,那课后偶尔一两次会不总结,因为我常被学员调侃到“你是不是还要去讲2句”“你还上去说2句不”;另一方面是同一个老师接触太多,且老师所讲内容基本没有变化,没有初次听课时的那种感触,或者老师上课效果惨不忍睹的,上去讲怪不好意思尴尬的。反思之后,既然面对的学员不一样那就应该用归零的心去对待,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把重复的事情认真去做到更好。这一块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改进;

2、工作沉稳度欠缺,处理事情还是毛毛躁躁,考虑不周全,事情一多就收不住了,今后增强这方面的自我管理意识;

三、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反馈:

鉴于继续教育一块的改革工作逐步完善推进,现在对承接班级的要求也是呈高端化走向,各个中心更是在竞争中自我改进提高,逐步具有竞争优势。现就在带班过程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状况汇报如下:

1.班级管理相对松散。首先承认班主任在班级组织管理一块纪律强调的不够

2 严,同时也意识到,若组织单位在学习纪律上规定不严,那班主任在班级纪律的维持上其实是有些无力的。当然,如果委托单位(客户)直接默认,松散管理让学员自由放松,这就另当别论了。这一块工作还是希望能够和项目人员一起来向组织者说明纪律的重要性,外出培训是一边学习一边展现当地公务员队伍的素养,大家共同维持好班级的秩序。这样一是为保障课堂的效果,学员也会想高等学府确实和一般培训不一样,这次学习氛围不同;二是培训学员多为领导干部,若口碑好,班生班的概率也是很大的且单子又稳,同时这样也是展现了我们团队对待培训工作的严谨性和专业性。

2.任课教师较随意。现在培训班级数量增多,对师资的需求也是越来越旺。我们都知道能把培训事业做好做长久,师资力量是非常核心的一块支持,同样,任课老师也通过干部培训一块的授课,获得了相应的报酬,人脉,信息和知名度。道勤也算是大团队了,双方属于利益共同体,应该合作共赢。一直以来对任课老师的资格条件也未作任何规定,且对任课老师所提要求的限度也未作明确规定。在教务日常带班过程中遇到过许多很尴尬的事件,如: 任课老师文不对题且学员多数很不满意和任课老师自身上课不足2小时就下课,这两种情况我们都是全额付课酬的; 有些老师的班级匹配度低,自身水平也确实很一般(如做幼儿心理教育的上市级宣传部的心理课;还有些学识很浅的老师上课,自己都上不下去了等等,偶有些学员会很严肃的问我这是不是你们浙大老师的水平); 有些老师夏天着装随意;④ 有些老师要接要送,自己不用送,这次机会让送其家属等。若个别行动不便,年纪大的,性价比高的老师可以另当别论,像年纪轻的,讲课还一般的,可以在老师要接送时,给与适当限制,现在有打车软件也很方便的。时代在进步竞争压力人人都有,对任课教师要求也应该与时俱进,像代表浙

3 大干部培训一块形象的建议应稍加规范。

3.考察点安排较任性。在带班外出考察中,对考察机构安排的考察点班主任心中多数是没底的。班主任就算提前询问了流程,实际流程还是有出入的。有时候去同一考察点参观,第一次挺好,下一个班再去就有些无奈。领导正在培养相关校外考察的专业辅导人员,相信经过多次练习积累经验,会改善这种情况,俗话说熟能生巧嘛。

以上三方面,也都是在教务工作岗位中常遇到的,时常我们教务人员都会在一起议论,以上陈述,认识有局限比较片面,还望批评指正。

这一年在工作中当然还遇到一些小问题,我们在部门例会中都会提出来,吴老师都相应给予解决和协调,这也是今年教务带班工作更加顺利的重要保障。这一年也要非常感谢吴老师对我们在工作中出现的不足,给予极大的包容和指引。

2016年的工作是尽职尽责的,虽然亦存在着些许的不足,工作的确也不够饱和,偶尔也有迷茫困境的时刻,相信这会随着2016一起逝去。接下来,2017年工作计划:会根据以上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努力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 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考,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自己2017年的工作: 1. 维护公司利益,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立足本职岗位,扎实工作。 2. 做好班级服务管理,提高工作能力,多换位思考,让客户满意;协同项目主管和组织单位领导一起沟通班级管理纪律,对课堂进行有效维护。 3. 作为老教务人员,团结同事,积极工作做好表率带头作用,要善于发现阶段工作中的弊端,为领导做相关决定献计献策;同时帮助新进教务人员更快的

4 熟悉教务流程,更好的胜任带班工作。

4. 与时俱进,增强危机感,时代在进步,不进则退,加强平时工作总结,克服急躁的情绪,做到勤思考,多动手。

整理好思绪,我将以崭新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当中,提高自我工作意识及工作效率。希望2017年,我会更加认真负责的去待每一项工作,有信心在领导们的指导下,团结一致、奋力拼搏,为道勤公司的发展贡献我的力量。

最后祝愿各位同事身体健康,事事顺利!祝愿道勤业绩长虹!

汇报人:李明霞

2016年12月

第4篇:测量组17年工作总结和18年工作计划

17年测量组工作总结和18年测量组工作计划

光阴似箭,时光如梭,瞬息间2017年已成为过去,回首往昔,2017年项目测量组在项目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最佳的工作状态投入到测量工作中,克服重重困难,结合工程实际特点,认真做好工程第一手测量资料,保证了施工生产正常进行,测量组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7年工作总结

(一)、工作内容及完成情况;

1、9月2日完成接收设计院交接点工作;9月3日-9月5完成看图纸,编辑线路程序的工作;9月6日-9月9日完成现场堪踏选取加密点位置的工作;9月10日-9月11完成加密点复测方案编制及购买加密点所需:观测标、铁锹、水泥、砂子、石子等材料的工作;9月12日-9月15日完成组织工人挖掘加密点基坑的工作;9月16日-9月19日,完成埋设加密点的工作;9月20日-9月26日,完成组织对本标段的控制点、加密点、进行GPS静态测量的工作;9月27日-10月7日,测量组完成进行本标段所有控制点、加密点水准往返符合测量的工作;10月8日-10月28日测量组完成内业计算、数据处理、复测成果报告的编制及上报工作;10月29日-10月10日测量组完成复核图纸坐标点位、高程的工作、10月11日-12月31日,测量组完成本标段内红线复核、原地面复测、项目经理部驻地放样、便道放样、项目主体工程回龙大桥部分桩基放样、大田头大桥部分桩基放样、改沟、改河、钢筋场征地、隧道导线点复测,隧道地表、拱顶沉降、隧道收敛、及相应的报检等测量工作。

(二)、建立规章、完善测量管理制度。

测量组建立完善施工测量管理办法,现场放样记录制度等,认真按照项目经理部的年、月、周计划制定相应的测量计划,力争测量走在整个施工的第一步,不能因为任何测量原因给现场工作带来阻扰。

(三)、桩基放样复核制度。

测量组根据桥梁桩基放样图纸要求及现场实际情况,桥梁桩基放样采取先用GPS进行精放,再用徕卡全站仪进行坐标复核、拉护桩并加固的测量流程,采用两种仪器测量双保险的放样模式,避免了人为和仪器的影响,保证桩基施工顺利进行。

(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需改进之处。

测量工作是整个工程的眼睛,为使整个工程有个明亮的眼睛,测量是一个前提。通过2017年的工作总结,我们以后会改进以下问题:

1、 加强工程各个施工点的控制测量。

2、 做好隧道每个工作面的超欠挖记录。

3、 做好桩基测量放样前的图纸复核记录。

(五)、测量仪器管理制度

测量仪器:徕卡全站仪、断面仪、GPS、水准仪等,责任到人专门保养、保管;所有测量仪器都经过了质检部门鉴定并出具合格证书,有效期为一年一次。

展望2018年,测量组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做好控制网的复核

控制网每半年复核一次,根据本项目的实际情况,测量组应该在2018年4月份进行控制网的第二次复测。

(二)、做好河南寨隧道导线点的测量

2018年河南寨隧道仰拱做好之后,进行导线点布设并进行导线点的测量,采用复合导线。

(三)、做好河南寨隧道断面的扫描工作。

(四)、做好项目工程各个施工点的放样、复核工作。

测量组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充电,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组织学习并到其他项目施工现场去学习我们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为2018年的测量工作打好基础,干好测量本职工作。

XXXXXXXX标项目经理部测量组

2018年1月9日

第5篇:新员工17年工作总结和18年工作计划

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计划

来XX有5个月的时间了,总结这5个月的时间,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学习。这个学习主要是从3个方面来说,一个是产品知识的学习,一个是沟通的学习,另外一个是心态的学习。

产品知识的学习

我们的产品属于安防监控类,对于这块来说我并不陌生,因为过去三四年工作经验的积累,我自认为对安防监控这块是很了解了。来到XX才认识到以前的熟悉的都是很浅显的表面的知识,而在XX所学习的,是对产品的一个纵向的深入的了解。从一个小小的Sensor到一个大云台的运转,从普通小镜头到长焦镜头和热成像的工作原理,从迷你小球机到户外大云台,这些知识的积累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专业的服务好客户。当然,我现在仍然有很多不懂的东西,仍然需要报以一颗学习的心态投入工作。

沟通的学习

新的环境,新的工作模式。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我跟进了老客户的订单,也带了样品去见客户,也开发了新客户。这期间接触了生产部门,技术部门,计划部,货代等。一个订单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许多人的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完成。然后有一点感触就是,正规的流程虽然有点繁琐,但是能使得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越是越多人参与的订单越需要一个规范的流程。比如这期间接触的考试系统,CRM系统,RCN,借货单,派车单等,这些都是规范化的表现。销售是客户与工厂联系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做好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如何协调好工厂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对此的总结是,在这沟通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并且了解工厂各部门的工作原则和流程,事情就容易的多。

心态的学习

心态的学习,两个方面。一个是不骄不躁,摆正心态对于产品的学习。因为我在安防行业做了四年多了,总以为就那么多知识,没别的花样了,难免会有些焦躁。后来的过程中,才发现好多知识不懂,张总问我们就答不上来。所以后面静下心来,慢慢学习。另外一个就是感恩。感恩我的师傅凤姐,每次我有问题都很耐心的回答我。感谢张总,给我们从最基础的产品知识培训起,让我们回忆起了初中高中学习的一些早就忘记的物理知识,也让我们了解到激光热成像等这个新产品的概念与原理,对产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次就是研发部,只要涉及到技术问题,我们没少去打扰他们,要谢谢他们耐心的解答。当然咯,也很感谢计划部和生产部能够及时把我们的订单安排生产出来。

2018年计划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的产品多数是针对工程客户,因此要拿下一个订单不如我以前做的普通监控摄像头容易。沉下心来用心钻研,针对性开发客户就尤为重要。在17年的几个月里,我对产品知识已有了基本的了解,期待着在2018年大展拳脚,拿几个大单。18年,我对自己的要求会更高。先定一个小目标,每个月至少开发2个新客户,月平均销售额达到10W,年销售额达到120W。2018,加油!

李阿美

2018年1月24日

第6篇:酒店部门经理16年工作总结及16年工作计划

酒店部门经理2016年工作总结及

2016年工作计划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入职xxx大酒店餐饮部工作已满一年,根据餐饮部经理的工作安排,主要负责部门各餐厅、酒吧及管事部的日常运作和部门的培训工作,现将本年度工作开展情况作总结汇报,并就XX年的工作打算作简要概述。

作为国际知名的品牌酒店,餐饮部的经营与管理已很成熟,市场知名度较高,经过xx年的管理经验沉积和提炼,已形成了自己的管理风格,要在服务管理和培训上取得突破困难较大。入职后,根据餐饮部实际状况,本人提出了“打造优秀服务团队”的管理目标和口号,旨在提

高整体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入职一年以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本资料于贵-州-学-习- 报告总结工作总结

一、以提升服务品质为核心,加强服务品质工程建设

餐饮服务品质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餐饮管理实力的综合体现,XX年度,在对各运作部门的日常管理及服务品质建设方面开展了以下工作:

1、编写操作规程,提升服务质量

根据餐饮部各个部门的实际运作状况,编写了《宴会服务操作规范》、《青叶庭服务操作规范》、《西餐厅服务操作规范》、《酒吧服务操作规范》、《管事部服务操作规范》等。统一了各部门的服务标准,为各部门培训、检查、监督、考核确立了标准和依据,规范了员工服务操作。同时根据贵宾房的服务要求,编写了贵宾房服务接待流程,从咨客接待、语言要求、席间服务、酒水推销、卫生

标准、物品准备、环境布置、视听效果、能源节约等方面作了明确详细的规定,促进了贵宾房的服务质量。

2、加强现场监督,强化走动管理

现场监督和走动管理是餐饮管理的重要形式,本人坚持在当班期间按二八原则进行管理时间分配,并直接参与现场服务,对现场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纠正和提示,对典型问题进行记录,并向各部门负责人反映,分析问题根源,制定培训计划,堵塞管理漏洞。

3、编写婚宴整体实操方案,提升婚宴服务质量宴会服务部是酒店的品牌项目,为了进一部的提升婚宴服务的质量,编写了《婚宴服务整体实操方案》,进一步规范了婚宴服务的操作流程和服务标准,突显了婚礼现场的气氛,并邀请人力资源部对婚礼司仪进行了专场培训,使司仪主持更具特色,促进了婚宴市场的口碑。

4、定期召开服务专题会议,探讨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服务品质是餐饮竞争力的核心,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提高顾客满意度,将每月最后一天定为服务质量专题研讨会日,由各餐厅4-5级管理人员参加,分析各餐厅当月服务状况,检讨服务质量,分享管理经验,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寻找问题根源,研讨管理办法。在研讨会上,各餐厅相互学习和借鉴,与会人员积极参与,各抒己见,敢于面对问题,敢于承担责任,避免了同样的服务质量问题在管理过程中再次出现。这种形式的研讨,为餐厅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管理经验的平台,对保证和提升服务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建立餐厅案例收集制度,减少顾客投诉几率

本年度餐饮部在各餐厅实施餐饮案例收集制度,收集各餐厅顾客对服务质量、出品质量等方面的投诉,作为改善管理和评估各部门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各餐厅管理人员对收集的案例进

行分析总结,针对问题拿出解决方案,使管理更具针对性,减少了顾客的投诉几率。

二、组织首届服务技能竞赛,展示餐饮部服务技能 234

第7篇:2015年工作总结及16年计划

郧阳区实验小学2015年工作总结及2016年工作计划 2015年,郧阳区实验小学在“享受幸福童年,奠定人生基础”办学理念和“追求卓越,永争一流”校园精神指引下,全力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均衡、优质、高效发展。经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任务目标。

对照《2015年度全区教育工作目标量化考核细则》,经认真自评,各项指标

现将一年来主要工作总结如下:主要工作及成绩

一、群策群力,学校品牌再添新亮色。

这一年,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先后被授予市、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先进组织单位,第一批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湖北省215-218年科普示范学校(十堰市仅此一家),湖北省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十堰市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进一步擦亮了学校品牌底色,提升了学校的形象。

二、岗位建功,教师团队日趋精湛。

投入近二十万建成全区第一个高标准录播教室。为把自己的课打造成优课,录课教师不厌其烦反复进行“录制——回放——改进——再录制——再回放——再改进”的循环过程。学科专家组的成员的成立让优课更优。利用录播教室打造优课初战告捷,日前,教师共晒课55节,区优18节,市优4节,国优2节。

我校教师参加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热情高涨,信息技术能力得到极大提高,经区资源中心现场抽查测试,合格率达100%。现已进入校本研修阶段。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能力日渐提高。

抓对口协作机遇,走向课改最前沿。自我校与北京东交民巷小学签订对口协作协议一年多来,两所学校渐行渐近。北京东交民巷小学积极互动,真情帮扶;本度共派出东交民巷小学跟岗学习11人,成功开展了郧阳区实验小学—东交民巷小学校际交流活动,学习归来的的主题汇报“分享 碰撞 提升”深受老师们的欢迎。郧阳区实验小学师生在交流学习中悄然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在课堂悄然变规范了,教学方法更有效了,有效德育的口号得以践行。这些变化受到十堰晚报、市教育电视台的高度关注,以《郧阳区实验小学悄然发生三转变》为题做了专题报道。

示范引领,锻炼队伍显特色。一年来,学校骨干教师为区级培训献课12节,做讲座5场次。为支持启明星团队,学校派出名师专家团队两赴辽瓦小学送课送讲座。四位市区名师共计送课下乡20节,做专题讲座20余场次。与谭山、刘洞、梅铺开展联片教研,积极为三乡镇课堂教学把脉问诊,实现共同进步。今秋学校开始使用网络资源与杨溪铺镇关门山小学开展同步课堂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为我校进一步发挥实验小学的实验示范、辐射引领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让乡镇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相信实验小学的在其中的作为会越来越大。

课改催生出丰硕的教科研成果:新增学科带头人两名,骨干教师4名,区名师1名;两个省级课题结题;15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教师论文国家、省级获奖27篇;市区获奖5篇。

教师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爱心得到各级各类部门的充分肯定。本年度,我校共有42人次受到上级主管业务部门和行政部门的表彰奖励,特别是姚敏以《76个孩子的姚妈妈》先进事迹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吴蕾以《行动诠释师德,爱心培育人才》先进事迹被评为市德育先进个人为实小师生树立了新榜样。

三、尽职尽责,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今年我校参加小考学生329名,语数两科总分达到优秀(160分)209人,占63.5%;及格(120分)297人,占90.3%,低分(60分以下)4人,占1.2%;语数外科品总分优秀(320分)137人,占41.6%;及格(240分)285人,占86.6%,低分(120分以下)3人,占0.91%。 期终考试五年级语文综合得分97.2,位列全区中心小学第一,四年级语文综合得分95.7,位列列全区中心小学第四;五年级数学综合得分97.93,位列全区中心小学第一,四年级数学综合得分97.39,位列全区中心小学第一。这在备受大班额困扰下的实验小学是难得的突破。

四、继往开来,活力校园建设再添新硕果。

2015年区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七个项目上我校共获得二十一个一等奖,占据区小学一等奖的半壁江山,同时张红梅等六名教师被授予优秀指导教师奖,学校被授予获优秀组织奖,继续领跑全区艺术教育。学生参加区电视台“梦想大舞台”两个专场的演出,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在2015年“湖北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和“湖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中取得两个一等奖,六个二等奖,十七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我校代表郧阳区赴市参赛读书活动,歌咏比赛节目《草原笑了》荣获二等奖,并获最佳人气奖;朗诵比赛节目《中华少年》荣获三等奖。

在“小手拉大手 共建五和郧阳”教育实践活动中,122名学生手抄报竞赛获奖,47名同学征文获奖。

在十堰市第三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上,我校学生有十件作品获奖,其中王宇杰的小发明“简便毛笔”获一等奖。

我校学生参加的第六届“我的梦.中国梦” 书信文化大赛取得丰硕成果,其中3位学生荣获一等奖,18位学生荣获二等奖,18位学生荣获三等奖,还有28位学生荣获纪念奖。

十堰市首届校园小记者小主持人大赛中,六年级学生罗红宇夺得十佳小记者的荣誉称号。

我校何玉斐、吕秋源、鲁珈桐同学参加第十五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分别荣获

一、

二、三等奖。

“中华魂” ——践行核心价值观 凝聚中华正能量暨争做“美德少年” 建设“五和”新郧阳演讲比赛中我校荣获一等奖一人,二等奖一人,三等奖一人。

在湖北省第30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七巧科技”竞赛中,我校学生王键、杨己国夺得全十堰市仅有的两个一等奖,另有二等奖两个,三等奖七个。

在全市青少年和音乐教师钢琴比赛暨第二届“长江钢琴杯”青少年钢琴比赛中,我校学生贺子仪、刘雨航、吴雨耘获小学组一等奖,为活力校园建设再添新成果。

在郧阳区第十五届教职工篮球比赛中我校女子篮球队荣获季军,男子篮球队荣获荣获第五名,创历史最好成绩。在宣教系统职工运动会中,我校团体总分名列前茅。

五、追求卓越,打造最美大课间。

学校根据自身教学条件和环境,开展个性化大课间体育活动,致力于打造郧阳区最美大课间,在学校掀起了投身阳光体育活动的热潮。队列、合唱、体操、律动、武术、诵读??耳目一新的大课间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的大课间内容,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逐步培养起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追求卓越永争一流的品质、合作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六、有效德育,从口号到践行。

今年5月,东交民巷小学德育副校长白洁来到郧阳区实验小学,就如何实施有效德育为班主任作了题为《遵循规律 提高德育工作水平》的专题报告。让老师们茅塞顿开,德育活动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大大提高。一年来,学校组织的“幸福家庭”趣味运动会;小手拉大手,共建五和郧阳手抄报、征文评比活动;观看《同一堂课:雷锋告诉我》;积极参加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征集活动;评选“美德少年”、“十星级少先队员”;到档案局参观,开展《我与档案》社会实践活动;举办《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读书活动;通过家长学校邀请十堰市家庭教育大讲堂给家长讲故事;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学习新《中小学生守则》,积极参与五城联创活动,助力绿美郧阳、五和郧阳建设??有效德育从口号到践行,离不开东交民巷小学的精准引领。

七、永争一流,办学水平在创先争优中提升。

本年度,学校历经争创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湖北省科普示范校、少先队工作示范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四星级评估,市区二合一教学视导,档案管理规范化a级复评等争先创优活动。学校对照各种指标体系系统地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争当各项工作的排头兵,办学水平在创先争优中不断提升,取得良好的社会学效益。

八、殚精竭虑,学校硬件建设在上新台阶。

智慧校园建设初具雏形。郧阳区实验小学自被列为湖北省教育信息化试点校,经多方努力,已实现办公室、教室、操场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保证外网100m,内网1000m,无线网络实行行为管理的目标。学校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学校校园网站,网络学习平台等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信息交互和资源共享条件便利,基本实现了教师办公电子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学校管理数字化。

校园西扩动工兴建。郧阳区实验小学体育场馆项目是区十件实事之一,社会各建关注度极高,今秋已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体育中心建设也将得到上级资金支持。涅盘后的实验小学新现象值得期待。

九、更精更细,校园卫生安全工作为学生生命护航。

今秋,在原来安管办的基础上,学校又成立了保卫处,组建了护校队,配齐了校园监控系统,开齐开全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课程,按时开展体质健康检查,为学生的生命安全进一步筑牢防线。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缺编严重,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近两年我校陆续退休10人,借出教师5人,参与启明星团队4人,在岗休息5人。下一年即将退休2人。而随着二桥的建成通车,解放南路的延伸,东岭街岭头小区的大面积开发,辖区学生急剧增加,目前在校学生已达到2563人。 2.师生翘首期盼已久的校园西扩工程是民心工程,虽已开工,但仍需有关方面协调支持,加快实施进度。

3.由于体育场馆项目已经动工,带来诸多学生出行安全问题。原厕所面临拆迁,新厕所亟待建成。

2016年工作打算

工作思路: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引领,把握机遇,推进西扩进度,形成布局合理的新校园;借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高度融合的能力;进一步提炼德育主题,逐步完善德育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追求精细化管理,走规范办学、特色发展之路。

1.继续大力开展“校园活力工程”建设。

(1)开展读书活动,让书声充满校园;(2)加强艺术教育,让歌声飘满校园;

(3)开展科技文体活动,让笑声溢满校园;

(4)借力北京东交民巷小学,再培养一至二个社团组织。

(5)继续打磨大课间,使之成为学校新特色。 2.强化师能建设。

(1)教师管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之以利,规之以法”;

(2)实施名师战略,形成名校出名师,名师促名校的良性循环。

策略与抓手:

(1)比照区名师工作室建设模式,组建实小学科名师工作室,配备团队成员,发掘品牌教师,设置名师宣传橱窗;

(2)借助与北京东交民巷小学对口协作的契机,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3)巩固湖北信息能力提升工程学习成果,促信息技术能力整体再提升;

(4)争取在新一轮“一师一课”活动中再创佳绩。 3.德育活动系列化。

(1)德育常规成传统;

(2)借力绿美郧阳建设,建绿美班级;

(3)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利用好内走廊,让每一块墙壁都育人。

4.突破薄弱学科瓶颈,特别是努力提高英语、科学、品德学科成绩,确保毕业班成绩名列全区前茅。

5.紧抓校园网络标准化建设机遇,对现有网络进行优化升级,为教师晒课、制作微课、网络学习做好信息支撑。

6.多方努力,逐步化解大班额难题。

7.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意识,防微杜渐,加大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力度,确保不因校园施工而发生安全事故。

8.加强教代会建设,达到机构齐全,职权落实,运行规范,争创五星级教代会。

过去的成绩,承载着实小人勇于开拓的奋斗精神;未来的辉煌,将是我们实小人与时俱进、团结拼搏的奋斗之歌。在新百年创业的征途上,我们将继续提升内涵,打造品牌,迎接我校发展更为绚丽的明天!

十堰市郧阳区实验小学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第8篇:16-17安全计划

2016-2017学年安全

工作计划

孟津县会盟镇马庄小学

2016.9

马庄小学2016-2017学年安全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为主题,以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断增强全校师生员工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最大限度消除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全面提升学校安全管理水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和责任事故,有力防范一般事故,确保校园平安稳定。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强化安全管理机制,完善各类安全管理制度。积极完善学校安全防范机制,健全学校安全隐患定期排查、安全预警、情况通报、应急处置、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和责任事故。

2、强化安全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技能。通过集会、讲座、板报、班会教育,确保涉及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常教不怠。学校每学期开展各类安全演练次数不少于4次,不断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3、加大隐患排查力度,建立排查整治台帐。经常性开展安全方面的隐患排查,防范于未然。

4、巩固平安校园创建成果,进一步加大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强化校园内文化、班级文化建设氛围。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大力加强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确保校园周边秩序良好。师生共建、警校共建平安校园,确保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5、学校将安全培训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强化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好专题安全培训。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完善制度,明确责任。

(1)继续执行安全工作责任人制度,校长为学校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校长与各分管部门、教职员工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

(2)完善各项安全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机构,聘请派出所、交警队等部门的同志为校外法制副校长、校外安全工作指导员。把学校安全责任全面落实到班级与各个职能部门,确保安全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2、突出重点,强化管理

学校安全工作要以食品卫生、消防、流行性疾病防控、学生溺水、道路交通、学生伤害等为重点。

(1)严把“病从口入”关,教育学生坚决不食用“三无食品”和散装食品。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校园清洁卫生和消毒灭菌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流行性疾病,自觉接受主管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督检查。

(2)严格按要求配齐消防设施设备,定期组织消防安全疏散演练。指定专人负责定期检查消防器材,及时更换相关配件。定期组织开展全校师生安全疏散演练。

(3)认真做好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定期组织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加强交通安全工作计划和学生乘车安全工作管理。一是外来车辆不进校园,防止意外交通事故发生。二是进一步加大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教育学生未满12周岁不准骑自行车,对年满12周岁骑车学生实行年龄、交通知识专题讲座和车况等登记查验制度。三是学校不组织学生参加没有安全保障的社会实践活动。

(4)加强校园重点部位、重点时段(课余时间、午休时间、课外活动时间、上放学时间和节假日)的管理。明确值周教师安全监管和突发事件现场处置第一人职责。

(5)做好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教育学生严格做到“六不”(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掌握一些基本的溺水救护知识。如遇暴雨等灾害天气,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3、加强检查、整治隐患

(1)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安全工作专题会,通报学校在人、物、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专人落实负责整治。

(2)定期开展校园安全检查。检查内容有校舍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及用电安全、楼道安全等。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要逐一登记造册,做好台帐,并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限时排除安全隐患形成完整的检查记录和总结。

(3)建立并严格执行学生每天晨检观察制度。要求各班每天及时上报情晨检情况,专人负责记载并负责对上级或相关部门的及时上报工作。

4、加强教育,提高认识

(1)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安全法制教育培训,就校园安全管理和食品卫生、疾病防控、校舍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知识分层次、多形式地进行培训,不断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水平。

(2)继续加强与派出所、卫生、文体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定期与不定期开展学生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共创平安校园新局面。

(3)把安全、法制教育工作计划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做到每月一个安全教育主题,每学期有10课时的安全教育时间,安全教案内容全面,要素齐全,过程详实,针对性强。要结合季节特点和学校所处特殊环境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有计划的开展各类安全演练。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筹建规范化心理健康室。组建心理咨询师资队伍,落实专人负责,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5)通过培训、演练、征文、竞赛、标语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把安全教育渗透到学校各个活动,切实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

孟津县会盟镇马庄小学

2016.9

上一篇:中国梦是什么梦下一篇:六年级少先队队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