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硕士毕业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软件硕士毕业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实践证明,“双向选择”与传统的计划分配相比,更能体现出它的合理性和客观性,使研究生教育既能紧贴社会需要培养人才,又促进了培养单位的教学改革,增强了研究生刻苦学习的动力。

第一篇:软件硕士毕业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硕士能力培养的研究

摘 要: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是信息学科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十年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往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为提高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的质量,进一步进行研究生教学课程的改革,培养单位的培养点应侧重于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的科学素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应用数学能力,创新能力等,对课程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硕士;能力培养

一、 引言

2002年国家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增设了软件工程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硕士是信息学科培养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和扎实软件工程理论知识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硕士。

自2006年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IT行业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传统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如何适应这些领域的工程设计和开发,跟上新的时代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侧重于软件工程理论知识,软件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方式对软件开发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浪潮中,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软件工程如何发展,如何提升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本文作了以下思考。

二、 能力培养的新内涵

以往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侧重于软件工程理论的掌握以及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而如今大规模的软件开发,其硬件环境是分布式的云平台,要处理海量的数据,和大數据分析平台做对接,也和人工智能有深入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的时候,除了软件工程的理论和实践更要提高其科学素养。

(一) 培养其科学思维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以往的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重点在软件工程理论及实践。这个目标意味着培养的学生在工作和生产过程中,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工程问题。但是解决工程问题不能单单依赖于理论的学习和项目积累,还要培养其科学思维方式,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来对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为什么这样提倡,主要原因还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10年前不同,如今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是工程问题,相当一部分是科学问题。例如,在某些系统开发中要应用一些机器学习的算法,在一些系统的开发中不仅要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更多的要引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开发。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软件工程硕士和软件工程本科生的首要区别就在于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二) 培养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软件工程硕士还需进一步提高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解决普通或者广义上的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其本科阶段就应该具备,如果对其培养仍旧落脚于一般性的工程技术实践,那么只是增加其工程实践的熟练程度,如果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软件工程水平,就需要锻炼其解决复杂性工程问题的能力。复杂工程问题,不是简单的方法或者规程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重复工作解决,它首先要利用工程原理进行深入的分析,要求学生对工程原理有深入了解。学生还要具备深入分析问题,解决综合问题,子问题相互关联,工程因素之间甚至会相互矛盾这样复杂问题的能力,具备优秀的数学建模能力,丰富的技术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这样的培养目标,就不仅仅是学会了软件工程理论,会应用软件工程知识,而是融会贯通,对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掌握。

(三) 提升其应用数学和英语能力

数学是人类对待工程和科学问题的理性视角,数学在解决科学问题和工程问题中的作用突出,数学能力的培养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点之一。通过数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信息等科学中的应用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知识和技术进行解决。数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因此,软件工程的专业硕士应该把数学能力的提升当作一个重点。

英语能力的培养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到一些国际顶级期刊的研究成果,英文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软件工程的学生更方便地查阅各种国际技术类文献,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动态。各种开发工具的library标准版一般是英文,熟练掌握英文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开发工具,熟悉开发环境。

(四) 培养其创新和职业能力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软件工程师是项目的需求分析者,项目的开发者,项目的测试和维护管理人员。但是当前互联网经济风起云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软件开发不是一个重复劳动的技术性问题,而是成为一个和时代发展结合紧密的创新需求。无论是愤怒的小鸟还是滴滴打车,无论是美团还是各种APP,从游戏到民生软件再到各种专业级软件,都在不断创新。创新不是对软件原有版本的简单升级,而是对软件内容的颠覆和再生。如果继续培养高层次的软件工程人才,就必须适应这个急速发展的时代。除了要掌握构建软件的能力,还要能挖掘出市场潜在的需求,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内容创新。

软件工程开发是一个即充满挑战又要求创新精神的过程,要求从业者有严谨思考,踏实工作,善于沟通的职业素养,根据工业界的人才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制定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硕士除了技术上适应社会需求,在职业素养方面也要适应社会需求。

(五) 加强科研和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一直有一个误区,认为学术科研论文是对学术型硕士的要求,工程硕士只要认真参加工程项目,参加实践就可以了。其实,这样的认识是具有局限性的。当今各类新兴技术的兴起,要求从业者不仅仅是工程技术知识的运用者,更多的是科学研究的创新者,所以,工程硕士,应该尽可能参与一到两个纵向的课题研究中去。很多项目,比如说人脸支付,移动驾驶,智慧城市……这些要求软件工程师解决的问题往往不是来源于工程项目实践,还有科学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此外,学术论文的写作可以培养软件工程硕士,提出科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能力。也能培养他们规范行文,严谨描述科学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性推导并以实验证实的科学思维。

三、 课程的调整

为了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应该加强以下课程内容:

(一) 增加应用数学在课程中的比例

根据学习的需要,可以增加数学模型、拓扑学、偏微分方程、运筹学、组合数学、小波分析作为选修课程,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

(二) 加强英语文献和英语写作的课程

除了传统的锻炼学生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英文科技文献的理解和查询能力。能够熟练阅读专业背景的文献和资料,能够进行和本专业相关的科技交流。

(三) 增加复杂工程项目的实践

以项目驱动来加深学生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用科学知识和工程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调查指出,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生反映课表上的理论课比重大于实践课,实践课程内容落实到位对专业硕士能力提升很有帮助。

(四) 增加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让学生对行业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有调查指出,大多数学生对当前行业最新动态认知不够。我们应该在理论课程中增加最新的研究动态,在实践课程中增加对行业发展最新状态的讲解,促进学生对行业发展有最新的认知。应该鼓励教师依据社会的现实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最终通过对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加强,促进学生能力提升,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综上,通过本文的分析,当前和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软件工程硕士的能力要适应整个时代的信息技术发展,其能力提升要涵盖到深入掌握工程理论,严谨的分析问题能力,优秀的数学建模能力,创造性的思维和良好的创新能力,能使得各种知识、技术、能力融会贯通,更好地解决当前和未来的各种信息技术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创新的全日制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探索之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13-16.

[2]耿有权,彭维娜,彭志越,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基于全国14所重点高校问卷数据[J].现代教育管理,2012(1):103-108.

[3]王俊,刘若泳.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武汉七所“211工程”高校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7):18-22.

[4]周文辉,陆晓雨.专业学位碩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建议——基于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的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6):60-64.

作者简介:

于俊洋,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软件学院。

作者:于俊洋

第二篇: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开放式教学体系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软件学院专业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在充分调研IEEE SWEBOK和CC2004SE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软件学院目前的实际情况重新划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提出了软件工程硕士开放式教学体系的建设方案。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工程实践,引入课程组的概念,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开放式实践教学实施计划。

关键词:工程硕士;开放式教学;课程组

1引言

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针对这个目标,其教学实施应着重体现出以下两个差异性:

(1) 软件工程学科领域和计算机学科领域间专业设置的差异性,这个差异应能够很好地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2) 工程硕士课程和软件学院本科课程的差异性,这个差异应能够很好地体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的。

目前国内软件学院软件工程学科和传统的计算机科学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差异还不显著,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中甚至部分课程只是本科阶段的重复。虽然大都开始强调学生的软件项目实践,但普遍缺乏过程管理。本文在对IEEE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进行深入学习的基础上,针对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提出了实现开放式教学体系的教学改革方案。

2软件工程知识体系

2004版SWEBOK将整个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分为11个知识领域(Knowledge Area,KA),其中前5个知识领域是按软件开发的生命期诸阶段排列的,即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后6个知识领域是软件开发中的支撑性或者辅助性的方面,可能覆盖软件开发的多个阶段,包括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与方法、软件质量、相关学科知识领域。这些知识领域SWEBOK并没有重新系统规定,而是直接套用已经成型的各领域知识体系,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重叠和不匹配。

在SWEBOK的基础上,IEEE与ACM又共同拟定了CCSE。其中的核心部分是软件工程教育知识(SEEK)。SEEK由十个知识领域组成,包括:计算机基础(CMP)、数学和工程学基础(FND)、职业实践(PRF)、软件建模与分析(MAA)、软件设计(DES)、软件验证(VAV)、软件演化(EVL)、软件过程(PRO)、软件质量(QUA)、软件管理(MGT)。

可以看出,SEEK和SWEBOK基本内容是相近的。总的来说,二者都是包含了软件工程核心类的知识领域、基础类或前导类的知识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

3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关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论文很多,如翁敬农、刘云等在软件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与规划中提出了“一个目标”、“两种途径”、“三大环节”、以及“四级台阶”的具体步骤。王移芝、林艳琴提出基于“两段教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框架。谢芳清、闫大顺提出了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王浩、胡学钢等提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研究与建设。王志英以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例,提出实践是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并以此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董玮、邱建华等以专业课“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为例给出了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探索。然而目前还没有检索到专门研究软件学院工程硕士教学改革的论文。无论是从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区别,还是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区别来看,针对软件学院工程硕士的教学改革研究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也是迫切的。

4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设计策略

我们以IEEE SWEBOK和CC2004SE的知识体系为主体,结合中国软件产业以及本院的具体实际情况,设计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作为我院工程硕士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实施的依据。以SEEK为基础,我们对软件工程的课程设置进行规划。整个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导论性课程、软件工程核心课程和其他课程。如图1所示,该知识体系定义了7个知识体系子类。计算机基础和数学和工程学基础属于导论性课程、其他课程包含了职业实践、领域课程、软件工具、工程实践等四个子类。

其中计算机基础定义了软件工程作为计算学科所必需包含的计算科学基础以支持软件产品的设计与建设;数学与工程学基础提供了软件产品获得所需属性的理论和科学基础;职业实践则聚焦于软件工程师以职业行为从事软件工程实践所必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软件工程核心课程应该包含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识领域;领域课程包含了对于某个特定领域软件工程师应该接受的特定教育或经验;软件工具定义了从事软件工作所必需掌握的当前主流工具与软件产品等;工程实践则是学生使用所学到的知识从事实际开发活动,提供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

对于工程硕士来说,大部分同学经过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计算机基础以及数学与工程学基础,因此目前其课程体系建设如图2所示,重点是完成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教学,并结合IT界的最新技术趋势设计相关领域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如何设计软件工程的核心课程,并指导学生熟练掌握相应的软件工具,强化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5工程硕士开放式教学体系建设

对于如何设计软件工程的核心课程,我们的主要思路是打破原先各子知识体系间的界线,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工程实践,引入课程组的概念,实现一个完整的开放式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整个开放式学习体系包含三个部分:

(1) 设计课程组:在理论环节采用课程组的概念,集中讲授较高层次的、符合硕士生水平的软件工程的某些重要环节;

(2) 开设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或LBD)理念,由指导教师讲述软件工具的具体操作过程,同学实际动手学习;

(3) 强化工程实践:在工程实践中由学生自主选题,并将LBD中讲述的工具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贯穿使用。

5.1设计 课程组

目前我院开设的高级软件工程和本科的软件工程课程内容并没有太大差别,对于软件工程的各个环节面面俱到,但又都比较浅显,对于工程硕士的培养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我们设计了软件工程课程组的理念,初步设计了以下课程:

(1)“软件开发管理”(Managing Software Development)

(2)“软件系统架构”(Architectures for Software Systems)

第一门课程主要针对以后立志从事软件工程管理方向的同学,课程针对IT项目集中阐述如何实现风险、资金、工期等各方面的管理;第二门课程主要针对以后立志从事软件高级开发方向的同学,课程主要讲述复杂软件系统架构层上的设计,介绍目前通用的软件系统结构、设计技术以及实现这些结构的模型、表述方法等。这两门课程对于软件工程硕士应该至少必修一门。除了这两门课程,其他软件工程类的课程包括了设计模式、软件测试、语言类课程如J2EE、.NET等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修。

5.2开设实践教学

针对该课程组,我们开设了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做中学理念,由指导教师(可以由助教担任)根据事先确定的主题,选用具体工具讲述如何使用该工具完成项目开发的某具体环节,工具涵盖了项目管理、架构设计文档化以及测试等软件项目开发的主要方面。

对于软件工具的选择,有两种思路。一种方法是对软件工程的不同环节分别选择不同工具,例如项目管理选Project、开发文档化选Rational、测试再选别的工具这样来做,但结构分散,不利于整体化考虑。另一种是采用套件,完成项目开发全程的所有操作,目前我们选择了两种套件,一是微软的VSTS,该套件和微软的Visual Studio开发平台绑定,适合学习.net开发框架的同学;另一种是IBM的RSA,该套件和Eclipse开发平台绑定,适合选择开源J2EE开发框架的同学。

5.3强化工程实践

大多数的软件学院目前都开设了专门的工程实践环节,但实际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将工程实践环节也纳入到开放式学习体系中,以前面所说的理论以及实践教学环节来指导学生更好地高质量完成整个工程实践。

从教学方法上,工程实践应尽可能地贴近现实项目,除了常见的软件工程文档,我们还要求学生提交过程管理类文档(软件开发合同、会议记录、工作日程记录、合同执行报告:财务报告和开发过程报告、个人总结、小组总结等)。

从技术上,学生可以自由选题,也可参考工程实践题库中的选题。选题涉及所有领域课程包含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采用实践教学环节中介绍的工具全程介入项目开发的各个阶段。学院设立专门的工程实践网站提供学生选题及交流,以及指导教师的监督。

从教学形式上,则注重如何实现应用型软件人才的核心能力分析与培养,要求学生运用职业实践子知识体系中的相应内容,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通过学生的开题演讲、采用各种工具完成相应的项目文档、结题答辩等环节来实现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从实践效果评价上,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成绩考核方法、管理考核信息、分析考核结果、评价教学质量等措施,实现完整的考核体系。

6结论

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在学科教育与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的人才方面有着事实上的矛盾。软件学院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着专业课程设置定位不准确、课程实验师资不足、实验教学内容质量不高、实验指导和管理落后等问题。根据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在充分调研IEEE SWEBOK和CC2004SE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针对软件学院的工程硕士,我们提出了软件工程硕士开放式教学体系的建设,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工程实践,引入课程组的概念,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开放式实践教学实施计划。

参考文献 :

[1]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EB/OL]. [2004-08-25]. http://sites.computer.org/ccse/SE2004Volume.pdf.

[2] 翁敬农,刘云. 北航软件学院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11).

[3] 王移芝,林艳琴.“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实践教学,2008(8).

[4] 谢芳清,闫大顺. 计算机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 中国科技信息,2008(9).

[5] 王浩,胡学钢,侯整风,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07(11).

[6] 王志英.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8(3).

[7] 董玮,邱建华,杨英鹏,等. 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0).

作者:丁 箐 李 曦 姜 明 白 天

第三篇:试论硕士研究生毕业合理流向问题

[摘要]实践证明,“双向选择”与传统的计划分配相比,更能体现出它的合理性和客观性,使研究生教育既能紧贴社会需要培养人才,又促进了培养单位的教学改革,增强了研究生刻苦学习的动力。但是新的分配制度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毕业研究生合理流向问题,就有必要认真分析探讨,以使毕业研究生从整体上更好地服务于满足于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合理流向 政策

为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国家教委对硕士研究生的毕业分配制度进行了“计划分配”转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分配制度的改革。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双向选择”与传统的计划分配相比,更能体现出它的合理性和客观性,使研究生教育既能紧贴社会需要培养人才,又促进了培养单位的教学改革,增强了研究生刻苦学习的动力。但是新的分配制度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认识并逐步加以解决。如毕业研究生合理流向问题,就有必要认真分析探讨,以使毕业研究生从整体上更好地服务于满足于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一、关于毕业研究生的流向

近几年,我国对研究生的分配就业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变了过去的统包统配的分配体制,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以学校为中介,由用人单位和毕业研究生直接进行“双向选择”。这一改革,使培养研究生与社会需求日趋紧密地联系起来,既促进了研究生的招生、教学、培养工作,又较好地满足了国家用人的要求。但近几年,在“特区热”、“沿海热”的冲击下,内地大批人才涌向“特区”及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孔雀东南飞”的现象。据了解,这种现象不是某一学校的特有现象,而是全国范围内研究生分配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生的知识层次相对较高,专业特点较明显,是国家急需的科技骨干。照此下去,高知识结构劳动力过分集中在沿海地区,将出现地区、行业布局上的不合理流向问题,使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知识结构人才匮缺,将使内地的重点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高等教育以及基层单位因人才匮缺而缺乏发展后劲,从而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给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带来影响。分析其产生原因主要有:

1.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研究生毕业流向不平衡的客观基础原因。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内地与之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在吸引人才上势必在积极性、政策、渠道等方面形成差距,致使近几年来,毕业生流向一般都过分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较少,就连这些地区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千方百计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着眼,形成这种局面就构成了不合理的流动。

2.新的分配制度和办法尚需完善,全国人才市场发育不均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人才市场尚未建立起来。在计划管理制度上,缺乏有力的宏观调配手段;在政策方面,吸引知识分子在中西部地区,在基层单位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政策不系统、影响小,落实工作跟不上。致使毕业研究生忧心忡忡,使合理流向受到制约。

3.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尚需加强。过去,毕业研究生择业比较注重所从事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单位的知名度,考虑较多的是用人单位的工作条件、成才环境,以及专业是否对口,能否发挥专业特长等。近年来社会上盛行的“全民经商”的风气和“无商不富”的现象对在校研究生,特别是对毕业班同学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至在毕业研究生择业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向“钱”看的现象。一些研究生注重眼前利益,注重工作的物质条件,不愿到艰苦但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去。因此,去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的研究生就日趋减少,这也是形成毕业研究生不合理流向的一个重要原因。

毕业研究生分配合理流向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科学合理输送人才、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对此,我们不仅要分析其原因,还要就可能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

二、关于促使毕业研究生流向逐步合理的对策

1.强化国家培养和分配研究生的宏观调控职能

(1)对研究生培养实行宏观调控。在加强对市场经济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基础上,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及其规律对高知识结构劳动力的需求进行分地区、分专业的预测,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做好按需招生,按需培养,实现毕业研究生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2)对毕业研究生的分配,要做到总体平衡和布局上的均衡协调。对出现的严重不平衡和不均衡问题,政府要运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调控。如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引导毕业生的流向,使重点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以及高校师资配备得到加强。培养单位要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在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之后,其余毕业研究生均可纳入“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方式内进行分配。切实做到国家调控能够保重点,保总体合理。

2.制定和完善促进全理流向的政策

(1)通过完善加强计划调控手段,在研究生招生培养范围内,可在国家计划部分内充分考虑中西部地区以及国防建设、高科技、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基础学科、基础教育、农业、林业、水利、地质、矿业等方面专业的需求,充分考虑少数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定向培养,以确定合理的服务范围,为合理的流向打下基础。这部分仍要基本实行统招统分。还可相对加大计划外部分,开通自费招生,这部分人由用人单位和研究生自己承担学费,毕业后亦可实行有偿分配,可侧重于应用类、技术类等适应性较强、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和商品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对委培生的培养专业范围应根据用人单位需要而定,但基本应以工科、应用性、技术性专业为主。这样适当分工、互相协作,既能保证国家的需要、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又能满足当前社会市场急需,保证用人单位有专业后备力量,其结构比较完整合理。同时对研究生可以产生激励机制,增强竞争意识,转变择业取向,以求培养出更多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2)制定与完善鼓励研究生到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就业的政策。如国家任务招生计划的毕业生,原则上由国家负责安排分配,实行“供需见面”和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的办法落实毕业生分配方案;委托培养和定向培养的研究生按合同分配;自筹经费者(包括自费生)“自主择业”。国家教委直属院校的研究生面向全国分配;中央各部委所属院校和科研单位研究生,主要面向本系统、本行业分配;地方所属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生由地方自行分配。对来自边远地区的研究生分配要贯彻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顾一般和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以及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的方针和原则。

3.加强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端正其思想态度,鼓励到艰苦的地方去挑重担,锻炼自己,走上成才之路,使更多的毕业研究生到祖国中西部地区,到基层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西部地区、为基层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通过加强国家必要的调控力度,制定完善有利于中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和基层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的政策,下功夫做好毕业研究生的思想工作等等,毕业研究生合理流向问题肯定会逐步得到解决,毕业研究生定将在四化建設的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作者:周洁敏

第四篇:英语翻译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现状研究

摘要:对2012~2017六年间724篇翻译硕士毕业论文进行了分析统计,从写作语言、写作方向、写作形式及理论运用四个方面进行了分类计量统计,分析翻译硕士毕业论文的现状,对比前人的研究成果,观察分析近六年出现的培养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在写作语言方面中文撰写占多数,口译发展任重道远,写作形式及理论运用趋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旨在为进一步改善翻译硕士专业的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翻译硕士;毕业论文;现状;进展;建议

一、 引言

自2007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以来,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发展。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于2007年发布的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中規定MTI学位论文可采用项目、实验报告、研究论文三种形式,近年来学者提出了五种写作形式。2013年教指委发布的《培养方案》修订版,规定MTI学位论文可采用翻译实践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翻译实习报告四种形式,本项目组对2012至2017年翻译硕士毕业论文进行了收集整理,并通过对其写作语言、方向、形式及理论应用等方面的分析,展现MTI学位论文近六年取得的进步以及仍存在的问题,探讨其解决方案。

二、 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2012年到2017年翻译硕士毕业论文为基础,在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简称CNKI)数据库博硕士论文库内通过高级检索的方法,选取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I辑和社会科学II辑学科领域,检索全文字段为翻译硕士并含毕业论文的相关文章,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1月31日。至检索截止日,CNKI收录2012年到2017年相关翻译硕士毕业论文共937篇,剔除学位不符(如博士毕业论文),专业不符(如公共管理、英语语言文学等专业)及语言领域不符(如俄语、日语翻译硕士等专业)论文共213篇,最终符合小组研究课题的毕业论文共计724篇。其中2012年46篇,2013年149篇,2014年235篇,2015年47篇,2016年83篇,2017年164篇。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考察英语翻译硕士专业目前已取得的进展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调查和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毕业论文的写作语言、写作方向、写作形式和理论应用。

三、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调查法、计量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调查法是指本文通过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教执委官网等信息源收集掌握了翻译硕士毕业论文相关材料和数据;计量统计法是指对整理后的毕业论文所涉及的写作语言、写作方法、写作形式以及理论应用等项目做表格化处理及统计;对比分析法即将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已取得的进步与仍然存在的问题。

四、 研究结果

通过对724篇翻译硕士毕业论文的分类整理,对其写作语言、写作方向、写作形式及理论应用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研究结果。

(一) 写作语言

教指委于2013年12月26日发布的《培养方案》(修订版)中指出,“无论采用何种论文写作形式,学位论文都需用外语撰写”。本项目组收集到的724篇翻译硕士毕业论文中,中文论文共计595篇(占82%),英文论文共129篇(占18%)。由此可见,翻译硕士毕业论文更多采用中文撰写,这与教指委提出的培养方案不符。本项目组调查发现,在大多数学校对翻译硕士毕业论文写作语言的要求并不明确的情况下,学生多采用中文撰写,因为母语表达更清晰准确,同时也便于导师指导论文。这反映出翻译硕士专业目前发展现状与预期设想存在差异。翻译硕士作为一个新兴专业亟待不断发展进步。

(二) 写作方向

翻译有笔译、口译之分。在某种程度上,口译员比笔译员要求更高,所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出高级口译人才比较困难。从学校来看,设立口译专业要求老师不仅需要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必须具有较强的从事本专业实践工作的能力。然而随着我国 MTI 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具有翻译硕士师资资格的教师出现严重缺口。本研究小组的调查数据显示,研究收集到的724篇翻译硕士毕业论文中,口译论文共计193篇(占26.7%),笔译论文共531篇(占73.3%),这一数量差异可在以上分析中得到一定解释。但从目前翻译市场需求来看,国内紧缺会议口译、法庭口译、商务口译、联络陪同口译,口译专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 写作形式

笔者参照翻译硕士学位论文五种写作形式,即重要岗位的实习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验报告、翻译调研报告及翻译研究论文,对收集到的论文进行整理归纳,有以下发现:

虽然有五种写作形式可供翻译硕士选择,但翻译硕士毕业论文写作形式具有较明显的趋同性。由表可知,翻译硕士毕业论文形式以翻译实践报告为主,即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非文学文体为主的实务翻译,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写出研究报告。其数量占总论文数量的77.20%。相较于首批MTI毕业生学位论文,翻译实践报告类型论文的占比大幅度提升。第一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15所试点高校的381篇MTI学位论文中,翻译实践报告类论文占总论文数量的33.9%。翻译实践报告占比的提高体现出MTI的培养目标逐步侧重于翻译实战练习和翻译操作能力的培养。

其次,翻译论文研究是指选择翻译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首批MTI毕业生学位论文中该形式论文共有252篇,占总论文数量的66.1%,是首批翻译硕士毕业论文中数量最多的论文形式。据本项目组统计,近六年翻译论文研究数量呈较明显下降趋势,占总论文数量的 18.65%,是翻译硕士毕业论文的第二大形式。翻译论文研究几乎沿袭翻译学术型硕士毕业论文的写作形式,并未很好体现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虽然近年来数量有所下降,但却成为第二大选择形式。这一方面是翻译论文研究其操作难度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可能还受到高院校教学模式影响,还没有完全从学术型硕士成功转向应用型专硕。

2013年12月发行的《培养方案》修订版新增翻译实习报告这一写作形式,要求学生主要针对项目经理、项目译员和项目审校这三个重要翻译岗位,在导师的指导下进入翻译企业,进行为期3~6个月的顶岗实习并写出实习报告。但近六年来这一形式的论文数量仅占总数的0.83%。本项目小组调查发现2012年出版的《全国翻译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MTI毕业论文写作指南》(以下简称《写作指南》)中并未给出实习报告的写作参考模板。因此,笔者建议教指委提供或者相关指定系列教材应该给出实习报告的具体参照模板,从而使毕业论文的选择更多样化。

翻译实验报告是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展开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实验报告。该写作形式比例最小,占0.28%。本项目组调查统计的724篇毕業论文中仅2篇采用翻译实验报告的形式,由此可见大家仍熟悉传统的思辨型的阐述方法,缺少提出假设并用数据验证假设的综合能力。因此本项目组建议翻译硕士在《写作指南》提供这类写作模板的情况下勇于选择翻译实验报告,做出尝试与创新。

整体来看,从2012~2017年,翻译硕士毕业论文的题目逐步明确体现该论文的写作形式,尤其是2016年,83篇毕业论文中有63篇论文(占比75.9%)直接在题目中明确指出其写作形式。而在2012年只有19.6%的毕业论文在题目中明确指出其写作形式。由此可见翻译硕士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形式的认识与区分更加清晰。

(四) 理论应用

笔者根据论文中理论运用方式将翻译硕士毕业论文分为四类,即题目类、目录类、参考文献类及无理论类。题目类即题目中指明论文所用指导理论,例如《从目的论看……的处理策略》,此类翻译硕士毕业论文共有104篇,占比 14.4%;目录类即目录包含论文所用理论,此类论文有256篇,占比35.4%;参考文献类即仅通过参考文献中的书籍、著作表明论文引用的相关理论,此类论文共有295篇,占比 40.7%;无理论类即论文在标题、目录以及参考文献中都没有显示应用任何理论,此类论文共有69篇,占比9.5%。通过数据,笔者得出参考文献类翻译硕士毕业论文占比最多,其次是目录类和题目类,无理论类论文占比最少。这表明,大部分翻译硕士毕业论文都有相关理论指导,翻译硕士普遍具有理论指导论文写作的意识,但是实际上仍有近一半论文并没有运用理论系统指导论文写作,仅通过参考文献零散引用理论。

据计量统计分析,笔者发现翻译硕士毕业论文中口译笔译应用理论各有侧重。其中,笔译论文中应用较多的翻译理论有:目的论、功能对等理论、文本类型理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归化异化理论、信达雅原则等。此外,翻译硕士毕业论文也常与其他学科的理论相结合。例如,与语言学中的顺应论、符号学、关联论、语境、主述位结构和会话含义结合;与文学中的体裁分析理论,生态学视角相结合;与美学结合等。口译论文中主要应用的理论是释意理论和图式理论。

在题目类和目录类中明确指出运用理论的翻译硕士毕业论文共有360篇,其中笔译有288篇,口译有72篇。在笔译相关论文中,目的论应用最多,占比31.9%;功能对等理论次之,占比31.3%;文本类型理论较多,占比12.2%。在口译相关论文中,释意理论应用最为广泛,占比48.6%。这反映出,翻译硕士在毕业论文中所选用的理论具有趋同性和集中性,多为国内外广泛研究和应用的理论。

五、 结语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笔者发现,随着MTI的不断发展,翻译硕士对毕业论文写作形式的认识与区分更加清晰。同时还有以下发现:1. 翻译硕士毕业论文用中文撰写的占多数,写作语言整体上与教指委的要求不符;2. 写作方向以笔译为主,口译专业发展任重道远,高级口译人才供不应求;3. 写作形式以翻译实践报告为主,具有趋同性;4. 理论指导论文写作的意识逐渐增强,但所用理论仍具有集中性、趋同性。针对以上现象,本项目组提出以下建议:(1)高校应在坚持指导性方案的同时,根据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和特色适当调整培养方案,体现各自办学优势和特色;(2)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行业教育资源,外聘来自企业、出版社等翻译行业中具有较高学识水平和丰富翻译经验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团队;(3)针对翻译硕士毕业论文的不同写作形式给出相应的参考模板,并建立优秀论文数据库,为翻译硕士创新论文写作形式提供参考与借鉴;(4)翻译硕士在注重翻译实际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应加强相关翻译理论的学习,以便更好地运用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7〕78号,2007-12-10.

[2]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性培养方案(2011年8月修订),2013-12-26.

[3]张璐.MTI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现实路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103-105.

[4]穆雷,邹兵,杨冬敏.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参考模板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24-30.

[5]穆雷,邹兵.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论文调研与写作探索——以15所高校首批MTI毕业生学位论文为例[J].中国翻译,2011(5):40.

作者简介:

丁梦丽,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于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史红霞,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韩诗禹,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丁梦丽 于雨 史红霞 韩诗禹

第五篇:软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探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软件人才实践能力的分析,提出在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始终要以能力建设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拓宽工程实践领域,全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软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

1 引言

为适应国家对软件人才的需求,2001年底,教育部批准在软件工程领域开展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全国35所高校成立了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清华大学软件学院从2002年开始招收软件工程硕士生,2005年1月,首批39名学生通过论文答辩,获得软件工程硕士学位。截至目前,共招收软件工程硕士生954人,毕业385人。几年来,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在“精品教育、质量先行”的办学理念指导下,边实践、边探索,逐步形成了软件工程硕士的教学培养体系,特别是在软件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明显成效。

2 软件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要求

软件工程硕士是面向国家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软件工程技术人才需求所培养的实用性、复合型高级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其基本能力应当达到(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级程序员、系统分析和设计师以及项目管理人员的水平。

目前,以中关村为代表的IT高新技术企业急缺两类人才:一类是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高端人才,这类高端人才要有良好的行业背景和项目组织能力;另一类是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即软件工程师。作为软件工程师,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能力:良好的编程能力、协作能力、认识和运用数据库的能力;较强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良好的工程组织和管理能力;同时还应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竞争力。软件业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行业,软件人才的求知欲和竞争能力是在这个激烈竞争的行业中立足的基本条件。

根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的研究报告,我国软件人才的年需求量为50万人左右,且这一需求仍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而我国每年的软件人才培养能力是30万人,人才缺口约20万人。近几年,各类院校、科研机构、培训机构培养的软件人员虽有大幅增长,但仍不能满足我国巨大的软件人才市场需求,然而,目前高校中仍有相当一部分软件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践能力不强,无法满足软件企业对招录人员实际工作经验的要求。这也说明国内高校软件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着结构性问题,毕业生实践能力不适合就业市场的需求,不能向IT企业提供合适的人才。因此,要改变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模式,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工程实现能力。

3 软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根据我国IT企业对软件人才的现实需求,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把“明确培养目标,凝练课程设置,精化教学内容,注重能力提高”作为教学指导思想,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3.1 在招生中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

软件工程硕士生入学前实践能力的强弱,对其后续的学习与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招生过程中,必须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综合考察考生各方面的素质,特别要对其工作背景或本科阶段参与实践活动的经历予以高度关注。在研究生复试审查中,学院复试小组的教授不仅要了解考生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和考研的初试成绩,还要通过“互动追问”的方式,对他们入学前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行考核,重点考察他们的知识面、工程意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曾参加过的实际工程项目等,以此把那些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工程硕士生选拔出来,从源头上保证生源质量。

3.2 在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要在教学改革中,始终贯穿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改革理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等国外著名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既有软件基础类课程,又有实践特色较强的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项目管理等专业课程。按照与国际接轨的原则,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精心制定了研究生培养方案,开设了20余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同时开发出一批针对性、实用性都很强的教学案例。真实场景的模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对抽象概念理解的难度,使理论更加贴近实际。为弥补校内部分指导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学院聘请了来自IT企业、富有实践经验的工程专家前来授课。为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90%的专业课程都安排有实践性较强的大作业。例如“IT企业文化”课的考试,要求几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完成一份“企业管理系统项目计划书”。通过对企业实际情况的调研、分析,模拟构建一个公司,大家分别完成计划书中不同的管理任务,最后,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答辩,由真正企业的项目经理和学院的授课教师共同组成评分小组,对每组学生的答辩情况进行评议,给出成绩。又如,在“计算机图形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同学设计真实场景(如房间布局、几何模型等),用图形学中的不同算法绘制出不同的真实感效果,加深了对各种算法优势和适用范围的理解,学生在增强实际设计能力的同时,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教学,研究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知识,而且了解了这些知识在实际研发中的应用和延伸,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普遍提升。

3.3 在校外实践基地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软件工程硕士生只有参加工程实践,参与实际科研项目的研发,在对理论的应用、验证和探索过程中,才能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才能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近年来,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在IT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起60多个实践基地,与微软亚洲研究院、SUN公司等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借助企业在生产实践、资金、管理方面的优势,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工程实践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对每一个实践基地,学院都要派教师专门考察,了解基地的人员状况、技术背景、指导力量等,有针对性地选派学生到实践基地实习。学院要求在实践基地的学生每月向校内指导教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业务办公室的老师、校内指导教师经常与企业指导教师沟通联系,密切配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为工程硕士生完成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创造了条件。

3.4 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性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掌握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现在软件工程硕士的导师趋于年轻化,他们熟悉掌握新的知识,容易与学生沟通,思维活跃,但是他们大多是刚参加工作,工程实际锻炼少,对高新技术企业情况不很了解。因此,加强年轻导师的工程实践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领衔承担横向科研课题,积累实践经验;积极引进校外优秀人才和留学回国人员来院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聘请IT企业专家担任学院兼职教师,联合对软件工程硕士生进行培养。

3.5 在课题研究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在学习阶段逐渐培养形成的。要把实践性教学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保持实践性教学的渐进性和不间断性。科研课题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载体。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充分发挥自身研究条件好、学术水平高、导师队伍强的优势,并紧紧依托研发项目多、科研经费充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专家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强强联合,使软件工程硕士生较早地进入到实际科研项目的研发中。学院的软件工程硕士生大部分在校内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加入到“863”、“973”等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中,另一部分学生则进入到学院建立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践基地,以企业研发课题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开展研究活动。为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学院坚持研究生课题定期汇报制度。凡在企业做论文的工程硕士生每月要向校内指导教师汇报一次论文进展情况,与导师进行交流和勾通;在校内做论文的工程硕士生,指导教师每周要安排一次学术例会,经常检查学生的论文研究工作进度。制度化的定期交流使软件工程硕士生开阔了学术视野,有了相互切磋、交流的机会,保证了学位论文质量,学院也积累了高层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经验。许多工程硕士生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提高了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外专业刊物上发表了一些高水平的论文,有的同学甚至发表了多篇SCI论文。

3.6 在各种专业竞赛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经常组织开展各种软件设计程序竞赛,支持学生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种软件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迎接挑战的能力。近年来,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的工程硕士生在国内电子类软件竞赛中获二等奖,在微软“创新杯”全国大学生软件开发大赛中获得团体第一名。这些专业竞赛促进了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实践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在软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方面的探索实践,为高素质软件人才的培养,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中国软件产业年鉴2004[M],北京,2005年.

[2]孙家广,加强实践教育的实施方案,在清华大学第22次教育工作研讨会上的报告.

[3]何小平,加强实践性教学 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J],高教论坛,2004,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孙志松 吴绍莉 覃 征

上一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下一篇:企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