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的练习题答案

2022-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马说的练习题答案

第2篇:《马说》导学案

马说

学习目标:

1、 掌握并积累文中的重要文言词语。

2、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3、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寓意。

学习重点:

1、 文中重点词句的掌握。

2、 力争当堂成诵,加深对文章的寓意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轻松起航——文体、作者

说:(议论文)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韩 愈 :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人。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杂说的最后一篇)

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

二、初读课文·自学积累

1、 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

祗辱()食马者()槽枥()才美不外见()骈死()尽粟一石()其真无马邪()不以千里称也()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 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 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小组交流讨论。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里。祗:通“只”,只是辱,受屈辱。

3、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槽枥:马厩。

4、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著称。以,把,介词。称,称颂,称道。

5、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不译。

6、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àn)食料。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古代喂马的口粮石,十斗为一石。

7、食:同“饲”,喂养。

8、是:这样,指示代词。

9、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12、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本意马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用鞭子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鸣:马叫.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7、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

18、呜呼:表示哀叹,唉。

19、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20、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 划出文中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

2、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3、 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4、 韩愈借马的遭遇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课文 分享收获

建议大家可以从以下方面谈出自己的收获:

朗读个别自己喜欢的句子,体会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语句、段落,谈出自己的感受;

根据作者的观点,说出自己的体会;

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发表自己的感想;

伯乐、千里马、马夫各指代哪一部分人,如何评价;

结合背景,说一说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

穿越时光的隧道,设计一个现场采访,同韩愈对话;

写一篇读后感,以个人创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还可以以唱歌、绘画、书法、对联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收获。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第3篇:《马说》导学案

主备:史军伟校审:张梅签审:刘成大使用时间:2012.9.12

《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重点文言实词与虚词,感知文言议论文的主要特征,体会文章比喻手法的作用,把握文章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把握本文的象征意义,体会“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含义,体会韩愈杂文的创作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分析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人物特征。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学法指导: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杂说》。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3.说的有关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导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伯乐() 骈死()槽枥() () ....相马() 粟 ()外见()食马() ....(2)文学常识积累。

①《马说》选自(),作者(),字(),()代著名文学家。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

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5)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7)执策而临之()()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页码: 1编码:Yw-11-03-021班级学生姓名:

1.学生说有关马的成语 ;教师讲伯乐相马故事 2.韩愈其人

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代--------------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有《昌黎先生集》。韩愈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 。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读文字,反复朗读,疏通文义。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2.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文章的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层次。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阅读课文并思考:

1.课文的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 2.各段的主要内容:

第1段:说明-------------------------

第2段:揭示-- 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 3.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教师评价态度 当堂测评:

1.文学常识:出处------------作者----------,字-------,------朝代----------,------------------之首

2.解释:祇骈死且策通临安邪

3.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 ..4.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笔译课文。 板书设计: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鸣之不能通其意埋没人才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希望:重用人才 学习反思: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 背诵课文,交流译文。

一、复习导入:

1.文学常识:出处------------作者----------,字-------,------朝代----------,------------------之首

2.解释:祇骈死且策通临安邪 3.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2 页码: 2编码:Yw-11-03-021班级学生姓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 ..4.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策之不以其道 1.文学常识:出处------------作者----------,字-------,------朝代----------,------------------之首

2.解释: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⑶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⑷食不饱()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⑹策之不以其道(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品味:

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1.学生齐读第二段,找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句子

3.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2.本文运用了比喻的创作手法,试分析课文内容谈一下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代表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 哪一类人物形象?伯乐--------------千里马-------------食马者----------------

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4.古今异义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一食或尽粟一石是马也 2.本文最能够表现出作者对于统治者的不满的语句是?它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一词多义

3.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够做到使我们的社会多出人才、人尽其用?这个①食食不饱食马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谈谈你自己的看法。(要求畅所欲言)

②策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

四、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③能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 假如你是千里马,但是没有伯乐赏识你,你会怎么做? 6.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五、课堂总结: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这个中心,反复进③策之不以其道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⑤食之不能尽其材 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7.翻译句子:

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明了中心。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六、当堂测评:

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编码:Yw-11-03-021班级学生姓名:

3 页码: ) )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⑥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课文内容理解: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①《马说》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⑤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⑥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⑦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拓展练习

①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 学而时习之B.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D. 委而去之 ..②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2分)

A.不以千里称也称: 扬名,著称。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 通“饲”,..喂。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等同,相等。D.策之不以其道策: 马鞭子。 ..

③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3分)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B.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④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 执策而临之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C. 初不甚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D. 帝称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⑤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骈死于槽枥之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 策之不以其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C. 驽钝之材也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D. 此其寡取易盈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鸣之不能通其意埋没人才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希望:重用人才 学习反思:

4 页码: 4编码:Yw-11-03-021班级学生姓名:

第4篇:《马说》学案

高唐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学案

马说(第一课时)

设计人:王玉华初审人:刘军华审核人:张光希

学习目标 :

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涵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3、指导朗读 。

4、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培养真才实学,报效国家。

学习过程 :

任务

一、导入:

1、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

2、解题。“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简明,寓意深刻,通常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任务二:诵读全文,小组交流: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2)伯乐指的是什么?

(3)归纳全文主旨:

任务三:学习第一段,研讨:

1.总结本段重点字词:

2、(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任务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交流:

分秒必争,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1.总结本段重点字词:

2、(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学习任务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总结本段重点字词: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达标测试:

1、熟记课下注解。

2、背诵课文。

学习驿站:

学习本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不足是:

马说(第二课时)

设计人:王玉华初审人:刘军华审核人:张光希

(一)太宗纳谏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几句话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4.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南歧之见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

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终莫知其为丑。(选自《贤奕编?警喻》)

「注释」 ①瘿:(yīng)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②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③焦:细瘦。

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凡饮之者辄病瘿――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B.其水甘而不良――出淤泥而不染

C.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彼竭我盈,故克之

D.吾乡之人皆然――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歧人为什么会笑外方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驿站: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第5篇:马说学案

栾川一高附中初二语文学科诱思探究导学提纲(2课) 《我的母亲》学案

主编人:姚东旭审核人:初二语文备课组使用日期:20

13、

3、14

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理解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 3.从文中获得有益的人生体验和启迪。

第一课时

一、认识作者: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xīnɡ),字希疆,后改名为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北京大学校长等职。一生获35个博士头衔。

二、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作者中年(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选自《胡适自传》。

三、疏通字词(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文绉绉():佃()户: 轻薄:仁慈:质问: 管束:广漠:宽恕: 穈()庶()祖母翳()

四、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

2、写了母亲几个方面的事(概括)?

五、研讨分析课文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与后文有怎样的关系呢?

2、阅读文章第二部分,分析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3、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

4、作者受到了母亲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六、小结:

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仿佛与知心朋友话往事,拉家常,听凭心泉自然流淌。体现出了谦谦君子风度。

文风,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而这一点正是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课时(课后习题)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如果..我学得了„„如果..我能„„

名句积累:

1、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黎巴嫩)

2、世界上其他一切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爱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

3、年轻的心总是装载着太多的事情,事业、爱情、理想,而父母永远只是静静的藏在一个角落里。一个声音总是再说:现在还早,等我实现了这个再去对父母尽孝也不迟。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得见者,亲也”,我们有太多的抱负要去施展,而不知不觉间曾经是我们避风港的父母却已经老了,缓慢却不可逆转。

第6篇:读《马说》有感

彭 见 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中,韩愈想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和揭露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原因。

今天,我们从教育的角度来研究韩愈的这篇《马说》,同样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这里的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我们可以看作是师生关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指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无产阶级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可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决定着一个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潜能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开发。

当然,教师的这种作用要想得到充分的发挥,需要教师本身具有“伯乐”般的素质。“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教师首先要具有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能遵循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教师要具有高尚的人格情操,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1

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满腔的热诚投身于工作中,用激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教师还要具备相当的业务和学术水平。社会的发展,使得各种知识日新月异,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发扬“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为“千里马”提供足够的“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注意学习和研究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表现在不同的学生在接受同一内容时,在时间和深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为了满足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现行的班级授课,给我们贯彻这一原则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为了适应一些学生的“千里”之能,我们从教法到辅导都要具有创新性和灵活性。在实践中,要大力开展“培优帮扶”工程,通过抓“两头”来“促中间”,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具体操作中,要求我们教师要采用多种观察方法,多角度的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潜能,从而制定教学方法和辅导形式,充分利用“小课堂”的形式来弥补大课堂的不足。这样一来,我们的教育教学就能在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下,实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其能“日行千里”的特殊要求。

总之,韩愈的《马说》一文,从我们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研究它,其教育思想很是值得我们思考: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既要善于发现学生长短,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教无定法”的原则,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才能更好的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2004年8月22日

第7篇:

上一篇:护士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乡镇妇联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