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艺术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皮艺术论文(精选5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皮艺术论文

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技术在赫哲族鱼皮艺术中的应用

摘 要: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赫哲族鱼皮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璀璨的一部分,为加强对赫哲族鱼皮文化的传播和保护,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鱼皮文化,本文将分析数字化保护与现代传播技术在赫哲族传统鱼皮手工艺中的应用。

关键词:数字保护;传播技术;赫哲族鱼皮艺术

人类利用鱼皮制作服饰等生活用品有着久远的历史,而赫哲族凭借围绕三江平原这一地理优势,长久以来以渔业为主,他们充分利用鱼类如食用鱼肉、加工鱼皮等,逐步形成了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艺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民族的融合,赫哲族人已经不再穿鱼皮制成的服饰,但因赫哲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精湛的手工技艺,鱼皮饰品已经成为赫哲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一部分。赫哲族居于北方一隅,人口数量少,不为公众所知,因此随着老一代赫哲族手艺人的退出,鱼皮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1 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技术的应用价值

赫哲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数量最少的民族之一,也是将鱼皮手工艺术保存最完整的民族。经过历史的沉淀,赫哲族鱼皮艺术承载了本民族发展的深刻内涵,是赫哲族独特的民族印记。在当今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民族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赫哲族鱼皮艺术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赫哲族鱼皮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因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产品类型,引起了很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因为生活方式和新生活材料的变化,传统的鱼皮工艺逐渐没落了,因此,应从根本上避免鱼皮制作技艺的流失,数字保护手段和传播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2 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技术的应用手段

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手段达到了普及性应用,数字化保护技术也在各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文化艺术保护事业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式。随着民族文化艺术复兴的热潮,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也得到了重视。为将赫哲族鱼皮艺术完整传承,使其为世界所知,让世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传统艺术,相关文化部门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2.1 赫哲族鱼皮文化的传播

首先应加大赫哲族鱼皮艺术的传播力度。赫哲族长期居住于北方一隅,鲜少与其他民族艺术有深入交互,因此并未广泛为人所知,面对文化艺术市场的落寞境况,年轻人不再愿意学习这门传统技艺,这对赫哲族鱼皮文化的传承造成很大影响。在国家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信息化迅猛发展的良好环境下,当地文化部门应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比如,建立数字图书馆,将鱼皮艺术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建立博物馆,并通过当下流行的微信、直播软件进行宣传,让更多的民众和学生参与其中;将鱼皮艺术与国学、历史结合,便于人们理解认知;制作鱼皮工艺品,通过电商途径在网络售卖,使赫哲族鱼皮艺术在当今时代得到创新和发展,并提高赫哲族人的经济收入和地区的经济产值;文化部门还可与国内外其他博物馆进行联合展出,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深入交流学习,以打开思路,开阔视野,更好地为传承传统民族艺术努力。从传播到学习,既能使人们了解鱼皮艺术,又能促进经济效益提升,鼓励和培养新一代文化产业和手工技术传承人。

2.2 赫哲族鱼皮文化的数字保护

对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不能局限于对传统书籍、物品、影音等设备的存储。传统保护手段有很多弊端,一方面,这些储藏品随着时间与环境的变化容易变质腐烂,另一方面,这些储藏品需要很大的空间储存,且不便于查找和傳播,有丢失的风险,以上问题很容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重大损失,而数字化保护技术在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保护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利用数字化手段,可通过信息采集、影像记录和线上保存等方式,建立电子书或线上图书馆,还可通过美工软件制作三维模型、动画、视频,通过云储存的方式,能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好地保存赫哲族鱼皮艺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让人们有沉浸式的交互感受和体验,能使人们更真实地感受赫哲族鱼皮艺术的魅力。

3 结语

赫哲族鱼皮艺术是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多样的产品类型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见证了赫哲族祖先的生存智慧,是我国重要的精神遗产。为避免传统手工艺的失传,使民族传统艺术在当代得到传承和发展,文化部门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优势,采用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手段,以多种形式保护和传播赫哲族鱼皮艺术,这将对赫哲族人的生活水平、精神文化风貌、民族素质改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颜英,孙微,刘学敏,等.原生态传承赫哲族民族文化数字化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04).

[2] 刘贺,宋立权.赫哲族鱼皮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J].艺海,2018.

[3] 郭晓勋.赫哲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黑河学刊,2018(02).

作者简介:孟玲玲,文学硕士,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美术,赫哲族文化。

作者:孟玲玲

第二篇:“三少民族”桦皮制品中蕴藏的通感艺术

摘 要:通感艺术源于文学,现被广泛使用。我国早期的桦树皮制品中也蕴藏着通感艺术。桦皮制品中不仅仅局限于它带给人们的视觉享受,更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上的体验,从而启发了对现代设计的根本以及灵感来源的重新审视。

关键词:三少民族;桦树皮制品;通感艺术

“三少民族”是指生活在我国北方严寒地区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以及鄂伦春族。他们的先民游猎于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广阔地区,世世代代狩猎在茫茫的白桦林海之中。桦树皮文化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方法独特、流传至今。这里的人民接受了大自然的馈赠,将丰富的木质变成了各种生产、生活用具及工艺品。桦皮制品中不仅极富地方特色,还可以体现“三少民族”人民的性格与心理,唤起人们的乡情、民族情感。桦树皮文化具有充沛的生命力,是文化艺术形态的重要体现,它反映了造物的本质,也蕴藏着关于嗅觉、触觉、视觉等感官上的艺术形式。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来介绍:通感艺术的成因、桦皮制品蕴藏的通感艺术以及它带给人们的启示。

一、解析通感艺术的成因

理解一个东西不是仅仅能够定义它或是描述它,而是要把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拿过来,变换其位置,增强我们对其真实性的新鲜感,从而深化我们对它的理解。这是日本设计师原研哉的设计观点,他对触觉的体验胜于对视觉的痴迷,他逃避色彩给人的错觉,同触感对话,这使得他设计的每件产品都会让人的多种器官都运作起来从而相互产生连通之感。而真正好的设计是会令人产生感官上的连通的,即为通感。

通感的概念涉及艺术研究和心理研究两个层面。心理现象解释是一个感官对真实刺激的感觉伴随着另外一个感官的感觉,即借助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从而使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官能相互沟通,互相转化,不分界限,它系人们所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通感最早用于文学创作中,为了使文章更加引人入胜,更富美感。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今,通感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也加入到通感设计的队伍中。

在当今这种信息膨胀的世界,人们的大脑会备感压抑,而这种压力不是来自庞大的信息数量而是源于设计中那有限的质量。当一个器物出现,设计者对其形象在头脑中构建出的状态即为设计印象,接受者则会拼命地从记忆中搜寻与之吻合或相并的印象。因此,材料不单只是模仿外在的东西,还有人们对大量记忆的唤醒,当这种印象同大脑中的记忆吻合时,会使大脑处于兴奋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拥有丰富的情感会使人迸发出创造的冲动,究其原因是人类对肌理、色彩、材质本身就具有天生的敏锐性。

二、桦皮制品蕴藏的通感艺术

据康熙年间的《龙沙纪略·物产》中记载:“鄂伦春地宜桦,冠履、器具、庐帐舟渡,皆以桦皮为之。”桦树皮早期被我国东北部的少数民族所使用,由于他们长期游猎于山水之间,因而他们不得不放弃精美、易碎而又沉重的陶瓷制品,而选择了更加轻便、防水、防潮、隔热性好、可塑性强的桦树皮作为生活用品制作的原材料。

起初,桦树被人们赋予的是生存的希望,因世世代代的“三少民族”靠着流传下来的渔猎技艺为生,这是他们更自然的生活方式。恰巧大自然给予了他们想要的一切:在一望无际的草原,在清澈汩汩的河边,桦树用作对抗野兽、饥饿的武器和工具。这些少数民族的勇士用丰富的桦树皮制出了种类繁多的器具,主要包含:桦皮船、滑雪板、火柴盒、桦皮鞍垫、刀鞘、桦皮箱等制品。每种制品均体现了他们仰望自然又依附自然的质朴。

(一)制品中蕴藏的听觉艺术

走在博物馆的长廊,望着一个个造型简单的器物,注视每个因使用而诞生的细节,仿佛可以看到它们诞生的全过程,耳边响起了镰刀刮过树枝的呼呼声,树皮被打磨光滑的沙沙声,身体的每一个感官都在振奋,而每一个细胞也为之起舞。高科技发展伴随的是新材料的涌现,而这些材质给人们带来的是冷漠和冰冷,只有原始的材质才会给人以温馨,它让人轻而易举地产生了记忆共鸣,带领着人类的感官回归到那片白桦林,重返自然。

在桦树皮器具上装饰着动物纹、植物纹、几何形纹、文字纹等纹样。这些纹饰在布局上有的稀疏,有的浓密,产生了一定的韵律感,图案显得活泼、随意,使人雀跃欢愉,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绘有鸟的动物纹,小鸟的姿态描绘得淋漓尽致,好似可以听到其悦耳的鸣叫。装饰色彩多以毛笔勾勒,再施一层桐油,更显晶莹、灵动。这便是早期桦皮制品带给我们的听觉上的享受。

(二)制品中蕴藏的触觉艺术

从东汉鲜卑到契丹女真,再从契丹到清代,桦树皮器物的造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桦树不单是三少民族生存的希望,更是精神价值、文化内涵的体现。这些制品中渐渐出现了精美别致的装饰工艺,其中不乏点刺、镂刻、镶嵌、墨绘、剪贴补花等装饰手法。这些工艺的运用使制品的肌理感增强,平面与立体的对比更加突出,让人的大脑容易区分上面每个图案的变化,触觉感效果更加强烈。

点刺及镂刻的表达,使制品更立体,更具凹凸感,错落的图案表现出一种浅浮雕的效果,吸引着手指迫切地去触碰,一旦发觉手指被厚厚的玻璃阻碍,一种失落感油然而生,但那种触觉已经在大脑的记忆中产生,形成共鸣。

在一些的家居容器中,如盒、盆、箱、桶、篓、篮、儿童吊床等,均采用了不同的桦树皮工艺进行制作。器物的使用材料也不再单一:麻绳、柳条、马尾线等的加入,产生不同肌理的对比,原本平静无澜的表层被零星的针线带起了一丝波澜,仿佛波浪一波接一波地涌动着。这些图案在欢舞,时远时近,却又遥相呼应,材质的交叉互溶引领手指这个传感器时刻传递着不尽相同的信息,这些信息同儿时林间抚摸树枝、小草、芦苇的记忆不谋而合。如今这种材质的拼接、融合、对比也开始被现代设计所效仿。

(三)制品中蕴藏的味觉与嗅觉艺术

桦树皮的采集往往集中在每年的五、六月份,这时的桦树枝干洁白,上面还会萌发出浅绿的嫩叶,这一时间段的桦树水分含量较高,最为新鲜、完整,树皮节点较少,便于制作。此时在树干上钻孔,一种白色或浅黄色、味微甜的汁液流出,这便是有着“森林饮料”之称的桦树液。桦液的用途很广泛,不仅应用于蜜糖的加工、食品添加剂的合成,还可生产出多种饮料。《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中记载:“树汁治坏血病、肾病、痛风,有清热、解毒,治疗咳嗽气喘的功效。”

桦液中含有多种氨基酸,还包含钾、钙、钠、镁矿物元素以及铜、铁、锌、锰、钴、铬等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甚至据专业人员研究发现,桦液中不只含有果糖、葡萄糖、甘露糖,甚至还含有维生素C和维生素B2。美味的桦树汁会给你的舌尖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倘若食用过桦液的人看到桦树的那一刹那,大脑定会发出信号,唾液腺悄然生息地运作开来,这未尝不是大自然带给人们的最美好的礼物。

桦树皮制品的装饰工艺繁多,其中以墨绘及剪贴补花为主要的装饰加工工艺、在桦树皮上用墨汁绘以图案,木质的味道混杂着墨汁的香气,仿佛已经踏入了白桦林,在林中舞文弄墨,使人神清气爽。古人云:叹飘零,墨香千古。可见其带给人们的记忆是美好的。

(四)制品中蕴藏的视觉艺术

“三少民族”树皮制品的装饰纹样中有花草、树木、山峰、石崖等自然图案、几何图形、动物图案等,而花草纹和驯鹿纹在桦树皮器皿装饰中别具一格。装饰技法以压花、画花、划花、刻花、点刺花和拼贴为主。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用接榫的方法处理桦树皮的接头,尤其在接榫处贴花,既美观又结实,是十分独特的技艺。

不论是各式纹样的雕刻亦或是各种工艺手法的展现,每一笔一刀都凝聚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辛勤与智慧,实用又不失灵巧,精致又不失质朴。这些花纹,有流畅柔美的曲线又伴有直挺硬朗直线,曲直结合,有着刚柔并济之美;这些工艺,有点刺、镶嵌又伴有镂刻,明暗衬托,虚实有度,富于动感之美。这些精致又不浮夸的图案给人的是显而易见的自然之美。

我国三少民族的桦树皮制品不仅在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上达到了和谐统一,还满足了我国古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体验桦树皮文化的同时,身体也进行了一次难忘的旅行。在满足了人类对它需求的同时,又进一步丰富扩展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和感官功能。

三、桦皮制品中蕴藏的启示

桦树皮文化将“三少民族”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融合在一起,以其独具匠心的艺术个性构成其总体艺术风格。在传承桦树皮传统工艺上,弘扬其民族文化特色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根据目前对于桦树皮制品的研究来看,我国还基本停留在旅游产品这一领域,面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我们做的传承与保护仅仅只停留在表层,并未用心去揣摩。而在亚洲北部的俄罗斯境内,已经设计生产出大量桦树皮制造的生活用品,其中包括餐饮用品,洗漱用品等产品,并将现代元素、加工工艺巧妙地融于器物制造和装饰之中,很多产品甚至出口至多个国家。在德国,有的年轻的设计师运用桦树设计了书架、灯具、烛台、衣架等现代家居用品,更加环保又不失质朴自然之感。

在中国有着令人惊叹的历史和文化,而在中国制造的印象中,这些光辉似乎被西方的现代化设计所掩盖,但这些文化深藏在我们的脊髓,流淌于我们的血液中,永留在我们记忆的长河中。当再次看到高耸林立的桦树及精致优美的桦树皮制品时,发现这不单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感官的洗礼。而通过对中华少数民族桦树皮文化的挖掘,更加体味了将技术温柔巧妙地融于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民族精神。只有尊重自然,才能看到一片更为广阔的领域,只有尊重人类生存的根本,人类的认识才能达到一种新维度。

参考文献:

[1] 赵江洪.设计心理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 孙美兰.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4] 李宏复.中国北方民族桦树皮器物的造型艺术[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5):45-49.

[5] 黎智.桦树资源开发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88,(4):3-6.

[6] 王瑞华.独特的北方三小民族文化遗存[J].电影评介,2007,(19):93.

作者简介:

沈钰,齐齐哈尔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品设计学。

王瑞华,齐齐哈尔大学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作者:沈钰 王瑞华

第三篇: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常规气管切开术;术后并发症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4.058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stomy

,PDT)是一种全新的微创操作方式,它提供了一种比传统更容易、更快捷地插入气管套管的操作方式。其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伤口感染率低,术后疤痕小,具有很多优点与推广使用价值[1]。但近年来部分临床医生对经皮气管切开术的安全性提出质疑,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与常规的气管切开术(surgical tracheostomy,ST) 优缺点,目前引起很大的争议。本文为此总结了相关文献,从历史回顾、手术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存在问题、与常规气管切开术的对比等方面进行研究综述如下。

经皮气管切开术发展概况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PDT),又称快速气管切开术,1955年由Shelden等人[2]提出,操作方法与经皮穿刺动脉内导管插入术相似,是用穿刺针穿刺气管,再用锋利气管套针切开气管,最后放置气管导管,后因手术器械落后,手术效果不满意而被淘汰。1969年Toye 和Weinstein提出的经皮插入气管内管,是先将穿刺针穿刺气管内,利用穿刺针后隐蔽的刀片,将气管前壁切开一个小切口,把一前端呈锥形的扩张器插入气管进行扩张,后置入气管套管,但单靠一个扩张器难以一次达到恰如其分的气管造瘘口。为此,1985年Ciaglia[3]首次采用Cook连续式扩张器施行经皮式气管切开术,是对Toye和Weinstein经皮插入气管内管术式改进,不同之处是去掉穿刺针后隐蔽的刀片,通过穿刺针把金属丝导入气管内,再用一系列连续式扩张器进行气管扩张,最后置入气管套管的一种方法,术中需要多次更换扩张器,进行多次气管扩张是其不足。1990年Schachner对Ciaglia的术式再次改进,用特殊的气管扩张钳代替连续式扩张器,一次气管扩张即达到恰如大小的气管造瘘口。近年来,有些学者将气管扩张器、气管扩张钳联合应用于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但仍处于摸索阶段。

随着纤维支气管镜的广泛应用及技术改进,目前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方法主要有三种:Ciaglia法(用多个扩张器), Fantoni法(经咽部气管切开)和Portex法(专用扩张钳),三种手术均在静脉诱导麻醉下进行。面罩或呼吸机给氧,并在多参数监护仪下进行。

具体操作方法及适应证

①Ciaglia法:以第1~2或第2~3气管软骨环处作为穿刺点。在穿刺点处横向切开皮肤约1.5 cm,用装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穿刺针,经切口刺入气管壁,回抽出空气,即可确认穿刺针进入气管内。取下注射器,将金属导丝经穿刺针导入到气管内,拔出穿刺针。扩张器经金属导丝导入气管内,并进行连续扩张,退出扩张器。气管套管通过金属导丝直接送入气管,最后取出气管套管内芯和金属导丝,吸痰,球囊充气,固定套管。

②Fantoni法:经口插入外径较细气管插管,接呼吸机予以辅助呼吸。纤维支气管镜插入气管插管后,利用其前端的光源在第1~2或第2~3气管软骨环处定位。在纤维支气管镜监视下,将穿刺针经皮准确刺入气管内,经穿刺针将金屬导丝导入气管,并从口中拔出。金属导丝通过特制气管套管后,打结于直径大于气管套管圆形塑料管上,将颈部皮肤外的金属导丝向外拉,气管套管自患者口中被缓慢拉入气管内,当气管套管前端到达气管前壁穿刺点时,将金属导丝绕在止血钳上,用力将气管套管前端由气管内拉到颈部皮肤。剪去气管套管前端部分。在纤维支气管镜监视下,将圆形塑料管及导丝从口取出,调整气管套管下端方向,上固定圈固定,吸痰,球囊充气,退出气管插管和纤维支气管镜。Fantoni法同样可在硬质气管镜引导下操作。③Portex法:在胸骨上窝与环状软骨中点定位, 沿皮纹方向切开皮肤约1.5 cm,用带有生理盐水注射器套管针,刺入气管,回抽有气泡,取出注射器穿刺针,留置套管,从套管内置入金属导丝,推进10 cm后退套管留导丝, 扩张钳顺导丝逐步扩张软组织和气管,待扩张到可容纳钳气管切开套管后,取出扩张钳,沿导丝送入气管切开套管,取出套管内芯和导丝,吸痰,球囊充气,固定套管。

上述3种术式均适应于需要建立人工气道者,长期经口、鼻气管插管,实施机械通气者。Fantoni法依赖纤维支气管镜明视下精确穿刺,随时观察穿刺针和导丝进入气管情况,避免盲目性,故对凝血异常者,15岁以下的儿童可以选用,婴幼儿气管腔较小,可操作空间小,故禁用于婴幼儿。选用此法时,纤维支气管镜需经口导入气管,而金属导丝需经口引出,对于咽喉部有病变的患者(如喉狭窄)是相对禁忌证,对于张口困难(如颌骨骨折、破伤风)、颈部活动受限(如颈椎骨折、重度颅脑损伤等)的患者禁用。Ciaglia法操作方法简单,无需纤维支气管镜辅助,缺点是术中需多次扩张切开,组织出血较多。Ciaglia法对于甲状腺肿大、气管切开部位曾有手术史、有出血倾向(如抗凝治疗后)者是相对禁忌证,因儿童气管软骨环尚软,此手术操作带有盲目性,术中极易损伤气管软骨环,术后易出现气管软化,故禁用于15岁以下的儿童。Portex法操作简单,亦无需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是对Ciaglia法的改进,其相对禁忌证与Ciaglia法相似,同样禁用于15岁以下的儿童,利用扩张钳一次完成,无须反复更换扩张器,手术时间较短,组织出血较少,成为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经皮气管切开方法[4]。 Ciaglia法、Fantoni法和Portex法不足:与传统气管切开术相比,费用比较昂贵,同时不能作为紧急情况下建立人工气道使用。

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

随着PDT日益应用,其并发症的报道也随之增多。为此部分临床医生对经皮气管切开术的安全性提出质疑,能否替代常规的气管切开术引起很大的争议。PDT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出血、感染,其发生率很低,从2%~9%不等[5~7]。苏华[8]对经皮气管切开术和常规气管切开术进行比较发现,PDT组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出血、切口感染、切口漏痰明显优于ST组, 术后再出血、痰液外漏明显减少,伤口感染概率、护理难度明显降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均认为,PDT的并发症显著低于ST[9~12],说明PDT技术安全可靠。认为PDT较ST更安全有效。PDT具有方便、快捷、简单、微创,颈部疤痕小,节省人力,可床旁手术,独立操作, 切口感染、漏痰少,出血少,可替代常规气管切开术等优点。相反,有部分学者持怀疑态度。有文献[13]报告并发症如出血、气切套管错位、气管损伤(如气管后壁穿孔)、气管狭窄、永久性气管皮肤瘘等发生率与传统气管切开术相似。Hutchinson等人[14]报道2例由PDT的Rapitrac术式引起双侧张力性气胸,其中1例最后死亡。杨鹏举等[15]报道因PDT盲目插管损伤颈前静脉或甲状腺动脉而引起严重的大出血的病例,认为PDT严重并发症可能由不合理的术式或由无经验的医生操作所引起的,但是Dulguerov等人[16]总结65篇有关各种不同气管切开术式的报道,其中行PDT的患者1817例和行常规气管切开术的患者7697例,结果表明PDT比常规气管切开术具有更高且严重的并发症如大出血、皮下气肿、气胸、套管不能插入、心跳呼吸停止、死亡等。另外PDT远期并发症如气管狭窄亦有报道[17~18]。

PDT方法简单、操作方便,但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① PDT属于盲插,在紧急气道梗阻下,不能确保迅速有效建立人工气道。② PDT的盲目插管,在穿刺、扩张和置入套管过程中,易发生气管食管瘘[19~22],易形成假道[23]。③在操作不熟练、穿刺位置偏斜时,PDT盲目穿刺可能会损伤颈部大血管,引起致命的出血[24]。④PDT术后,气管瘘口较小,如套管脱落,再次插入套管难度较大,对于患有急性上呼吸道梗阻的患者,更易出现死亡的严重并发症[25]。 鉴于PDT目前存在的问题,在进行PDT术时,应做好如下预防措施:①纤维支气管镜指引下施行PDT,减少操作盲目性,可避免严重并发症。②掌握PDT适应证和禁忌证,是有效预防PDT并发症发生的前提。③应根据患者情况,灵活选择PDT各种术式。④PDT术前需作常规气管切开的全部准备,由有经验的临床医生施行,紧急情况下可随时行ST[26],减少因气管套管不能插入而导致的呼吸停止甚至死亡这一严重并发症。⑤PDT术后需用结实系带和标准系法固定气管套管,以阻止因套管脱落。⑥熟悉颈部解剖,熟练掌握操作方法,是PDT顺利进行的关键。 PDT虽然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伤口感染率低,术后疤痕小,但其插管盲目性导致的并发症相对较严重,若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插管,又增加了医疗费用,故PDT不能替代常规气管切开术,而常规气管切开术直视下手术,术野暴露充分,解剖清楚,故目前仍是一种广泛安全有效地置入气管套管的方法[27]。

总之,PDT与ST相比,是一种操作方便、安全、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感染少、护理简单的微创手术,国内外已广泛应用,随着相关学科发展,技术改进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有逐渐替代ST的趋势。

参考文献

[1]Kaiser E,Cantais E,Goutorbe P,et al.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progressive dilational vs forceps dilational percutaneous tracheostomy[J].Anaesth Intensive Care,2006,34(1):51-54.

[2]Shelden CH,Pudenz RH,Freshwater DB,et al.A new method for tracheotomy[J].J Neurosurg,1955,12(4):428-431.

[3]陈新国,孙来芳,徐建国,等.纤支镜明视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与传统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对比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2):230-231.

[4]王小文,赵 松,陈秀凯,等.重新评价经皮扩张氣管切开术在外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2):107-108.

[5]Goldenberg D,Golz A,Huri A,et al.Percutaneous dilation tracheotomy versus surgical tracheotomy: our experience[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3,128(3):358-363.

[6]Levin R,Trivikram L.Cost/benefit analysis of open tracheotomy, in the or and at the bedside, with percutaneous tracheotomy[J].Laryngoscope,2001,111(7):1169-1173.

[7]Goldenberg D, Golz A, Netzer A,et al.Tracheotomy: changing indications and a review of 1,130 cases[J].J Otolaryngol,2002,31(4):211-215.

[8]苏 华.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ICU中的应用[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6(5):819-819.

[9]张 旻, 张伟平,马爽尹,等.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与开放性气管切开术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5):271-274.

[10]易有峰,王晓娟,陈有元.2种气管切开术比较[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2010,24(4):406-407.

[11]侯大鹏,韩承河,王 婧,等.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6):460-461.

[12]Griggs WM, Myburgh JA, Worthley LI.A p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a percutaneous tracheostomy technique with standard surgical tracheostomy[J].Intensive Care Med,1991,17(5):261-263.

[13]Klussmann JP, Brochhagen HG, Sittel C,et al.Atresia of the trachea following repeated 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tomy[J].Chest,2001,119(3):961-964.

[14]Hutchinson RC,Mitchell RD.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s from 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stomy[J].Crit Care Med,1991,19(1):118-120.

[15]杨鹏举,李 静,陈 燕,等.纤维支气管镜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8):19-21.

[16]Dulguerov P,Gysin C,Perneger TV,et al.Percutaneous or surgical tracheostomy:a meta-analysis[J].Crit Care Med,1999,27(8):1617-1625.

[17]Bruzgielewicz A,Sielska-Badurek E,Osuch-Wójcikiewicz E,et al.Complications of 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tomy-case report[J].Otolaryngol Pol,2009,63(3):293-296.

[18]Christenson TE,Artz GJ,Goldhammer JE,et al.Tracheal stenosis after placement of 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tomy[J].Laryngoscope,2008,118(2):222-227.

[19]余奕軍,莫 蓓.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5):699-700.

[20]Goldenberg D,Golz A,Huri A,et al.Percutaneous dilation tracheotomy versus surgical tracheotomy: our experience[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3,128(3):358-363.

[21]周 峰,高 伟.床旁纤支镜引导下经皮单步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60例临床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4(2):63-64.

[22]凌 平,陈 晋,张清涛.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32(3):306-308.

[23]陈晓东,朱立新.改良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的临床应用[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7,21(5):601-604.

[24]Ayoub OM,Griffiths MV.Aortic arch laceration: A lethal complication after percutaneous tracheostomy[J].Laryngoscope,2007,117(1):176-178.

[25]Graham JS,Mulloy RH, Sutherland FR,et al. Percutaneous versus open tracheostomy: a retrospective cohort outcome study[J].J Trauma,1996,41(2):245-248.

[26]段宏军,高海明,杨 广,等.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急救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1,33(1):98-99.

[27]Türkmen A,Altan A,Turgut N,et al.Comparison of percutaneous dilatational tracheostomy with surgical tracheostomy[J].Middle East J Anesthesiol,2008,19(5):1055-1067.

(收稿日期:2011-12-28 修回日期:2012-07-18)

(编辑:梁明佩)

作者:黄业武

第四篇:柑橘皮渣的再利用及发展现状

摘要:简述了柑橘皮渣的可利用价值,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果胶提取方法的利弊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柑橘皮;果胶;提取

柑橘是世界产量第一的水果种类,也是我国第二大水果。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全球柑橘主产国的柑橘产量至2010年将达6640×104t,比20世纪90年代末增长14%左右。工业历来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升级的“推进器”,目前全世界的柑橘加工能力占其总产量35%,而我国仅占5%,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进行柑橘加工,提升柑橘附加值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加工产生的果皮、果渣不仅污染环境,而且造成资源浪费。

一般柑橘类果实榨汁后会产生40%~50%的皮渣,传统加工业将这些皮渣进行填埋处理或加工成动物饲料。皮渣极易霉变发臭,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加工成饲料通常需要干燥处理,耗费大量能源。而柑橘皮中果胶含量高、品质好。为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柑橘副产品的加工利用途径都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果胶是以原果胶、果胶、果胶酸的形式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果实的细胞壁中的一种高分子聚合物,是每个分子中含有几百到成千个线性单元、相对分子质量在50000~80000之间的一种多糖。一般认为,它是由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半乳糖醛酸与鼠李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等其他中性糖相联结的聚合物。

我国果胶来源非常丰富,苹果皮渣、柑橘皮、橙类皮、柚皮、向日葵托盘、马铃薯渣等中都含有大量的果胶(见表1)。当前我国真正富有工业提取价值的是柑橘类果皮,而且就提取出的果胶色泽和质量来看,柑橘类果皮也是最好的提取材料。

果胶作为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在食品工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特性。果胶作为凝胶剂广泛用于生产果酱、果冻、果脯、蜜饯、软糖、焙烤食品与饮料,在外观、色、香、味等方面均优于其他食品胶制作的凝胶。在低pH值下,多数胶的凝胶性能较差,而果胶则具有最大的稳定性,因此果胶还可作为增稠剂和稳定剂添加于果汁、乳制品。另外,低甲氧基果胶可生产以果胶为主的低糖产品,适于身体肥胖、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高甲氧基果胶可有效地稳定酸牛奶制品并改善其风味,还可作为稳定剂使牛奶和果汁结合成含牛奶蛋白质、矿物质及果汁的重制饮料。

此外,果胶在医药学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可与其他赋形剂合用配制软膏;另外果胶还具有抗腹泻的作用,与其他药物如车前子(一种轻泻剂)按照一定的比例配伍可配制抑制胃溃疡的药;据研究表明果胶还可以降血脂,因此对于降脂降压药品的开发也有很大的作用。

同时,果胶也是一些保健品以及化妆品不可缺少的辅助原料。有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消耗约1500t以上果胶,80%依靠进口,需求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呈高速增长趋势。因此,大力开展果胶的研究与开发,探索提高果胶产量和质量的新方法和新资源,不仅能为我国食品加工领域广泛地应用优质果胶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将推动国产果胶生产的发展。

1 果胶提取工艺路线

果胶的提取步骤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把果胶从原料中分解出来溶于水中;二是将果胶溶液浓缩、提纯和精制。生产工艺中有两个关键步骤:提取和离析。

工艺路线如下:

原料灭酶(90℃5 min)→干燥(40℃)→粉碎过筛(60目)→提取→离心分离→沉淀→离心分离(5000r/min)→真空干燥(40℃3 h)→果胶

2 果胶提取方法

2.1 酸法提取

传统的酸提取法是最常用的提取果胶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稀酸将果皮细胞中的非水溶性原果胶转化成水溶性果胶,然后在果胶液中加入乙醇(醇析法)或多价金属盐类(盐析法),使果胶沉淀析出,经洗滤、干燥、粉碎,即成固体粉末果胶产品。

优点:工艺较简单,各种条件比较容易控制,污染较轻,生产成本低。

缺点:果胶分子在提取过程中易发生局部水解,降低了果胶的分子质量,影响果胶的收率和质量;由于提取液粘度大,过滤时速度较慢,生产周期长,效率低;应用大量的酸、碱对人体皮肤有腐蚀作用,又易造成环境污染。

2.2 离子交换法提取

离子交换法是利用溶液中各种带电粒子与离子交换剂之间结合力的差异进行物质分离的操作方法。

优点:由于果皮中Mg2+、ca2+等离子通过离子键与果胶结合,对果胶有封闭作用,影响原果胶向水溶性果胶的转化,所以传统的酸法提取得率较低。用离子交换法提取果胶可以克服这些缺点,具有产率高、质量好的特点。

缺点:离子交换法需要较高的温度和长时间加热,原料中含有的果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变性和分解破坏,降低果胶提取的数量和质量。

2.3 微波提取法

微波提取法即微波辅助提取,是用微波能加热与样品相接触的溶剂,将所需化合物从样品基体中分离进入溶剂。董越欣等(2008)利用微波法从橘子皮中提取果胶,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微波辐射能大大加快组织的水解,使果胶的提取时间由传统方法的90min缩短为5min,避免了大量果胶的分解,同时果胶提取液中果胶的含量有所提高。

优点:微波法提取果胶选择性强,操作时间短,降低了能耗和劳动强度。溶剂使用量小,受热均匀,目标组分得率高,而且不会破坏果胶的长链结构,所得产品凝胶性能、色泽、溶解性等指标都有所提高。

缺点:微波加热速度太快,不易控制加热温度;该法对微波的波长和功率都有一定的要求,否则会造成果胶产品形态有所差异;微波法操作不当容易泄漏,对生物有害。现阶段对微波法的理论研究还不足,有待进一步探究。

2.4 微生物法

利用一些微生物如真菌、细菌等产生的果胶酶,可将不溶性原果胶分解为可溶性果胶。Takuo等(1999)经研究发现,帚状丝孢酵母及其变异株能从植物组织中分离出果胶。其原理就是将帚状丝孢酵母接种到果皮原料中,经一段时间的发酵培养,利用酵母产生的酶,能选择性地分解植物组织中的多糖体,从而将果胶分解出来。

优点:微生物发酵法萃取的果胶分子量大,胶凝度高,质量稳定,萃取液中果皮不破碎,也不需要进行热、酸处理,容易分离,萃取完全。

缺点:微生物法提取果胶受橘皮的预处理、反应时的固液化、微生物的生长时间、保温时间以及pH值的影响比较大。

2.5 酶法提取果胶

在磨成粉的原料中加入含有酶的缓冲液,于水浴恒温振荡器内提取,反应结束后抽滤,然后用乙醇沉淀,过滤分离,干燥,粉碎得果胶成品。

优点:酶法提取果胶的提取率比酸法提取高

了2~3倍,而且溶解性能好、分子量高。

缺点:由于反应时间较长(约为7h)、酶制剂用量大,阻碍了其在国内的应用。

3 果胶的沉淀

3.1 醇沉淀法

醇沉淀法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方法,国外多用此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果胶不溶于有机溶剂的特点,将大量的醇加入到果胶提取液中,形成“醇一水混合剂”将果胶沉淀出来。

此法工艺简单,得到的果胶色泽好、灰分少。但该法醇的用量大,不易回收,能耗大,因此生产成本高,不利于规模化生产。

3.2 盐析法

盐析法的原理是盐溶液中的盐离子带有与果胶中的游离基相反的电荷,两种相反电荷的电中和作用产生沉淀。利用这一特性,先加氨水中和果胶溶液,然后加入电解质金属盐类,即有不溶于水的果胶酸盐和少量盐的氢氧化物沉淀以及其它杂质产生。经分离后,用酸化醇进行洗涤脱盐。酸与金属离子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果胶,少量盐的氢氧化物沉淀消失,生成的果胶不溶于醇而沉淀下来。现在一般采用的是铝盐法、铁盐法、钙盐法和混合盐析法。

用盐析法沉淀果胶产率较高,乙醇耗量少,成本低,得到的果胶酯化度比醇沉淀法高,凝胶强度大。但铝盐法和钙盐法提取的果胶与金属离子结合紧密,金属离子不易除去,灰分高,溶解性差;铁盐法得到的果胶产品质量稳定,得率高,并省去传统乙醇法的浓缩步骤,简化了工艺,但产品色泽较深,增加了脱色难度;用铁、铝混合盐析法得到的产品质量和得率都较好,是盐析法中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3.3 膜分离法

膜分离法是指利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膜的选择性,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的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浓缩的方法。膜分离法具有设备简单、可在室温或低温下操作、无相变、能耗低、投资少、无环境污染等优点,尤其适用于热敏性物质的分离。膜分离主要包括渗透、反渗透、超滤、纳滤、电渗析、析透等。目前在提取果胶方面应用的主要是超滤和电渗析。

周仲实(2003)经酸法提取得到果胶粗液,用超滤技术进行浓缩,除去大部分对胶凝度没有贡献的杂质,然后用电渗析脱去大部分的盐酸和无机离子,得到的提取液可以直接干燥获得高品质的果胶。此法简化了生产工艺,大幅度降低了果胶的生产成本,获得的果胶成品性能明显优于醇沉淀生产的果胶。

4 展望

2000年我国出口水果汁16.5×104t,仅以这部分按榨汁后皮渣占果实的45%计算,果渣约有(12~13)×104t,如果能利用其中1×104t,以得率12%计,产果胶1200t,足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按现市场最低价格1×104万/t计,可为国家节省外汇至少1.2亿元。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果胶工艺,将为果胶产业开辟一条新的途径,果胶加工的生产效率、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与安全性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作者:孙晓飞 郗胡平

第五篇:移动通信分布式皮基站设计方案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通信网络也由2G发展到4G,且正在向5G发展,就目前而言,4G网络应用为当前主流,移动支付,网络购物、视频聊天、手机游戏、网络直播、各种自媒体软件及4G通信设备伴随着人们的生。现在大多数城市区域都实现无缝覆盖,但是在建筑密集区和大型建筑室内覆盖还存在问题,为解决移动通信的深度覆盖、流量热点的吸收、减少用户投诉等问题,本文以移动通信分布式皮基站设计为题,针对建筑结构,设计相应方案,以解决其室内,电梯及地下停车场的信号覆盖,增强用户体验。

关键词:分布式皮基站;网络覆盖;室内覆盖;数据流

深度覆盖是网络建设的主要难点:一是弱覆盖区域多属于建设难点,站址选取难度大,不易协调。而铁塔的公司成立,使得运营商整体配套投资大幅减少,存在大量配套投资缺口亟需无机房或者是减少配套要求的覆盖解决方案,以缓解配套投资的压力;二是居民小区中的室分系统只能覆盖电梯、停车场和走廊,难以无法有效覆蓋室内,而室外蜂窝宏基站室外照射也无法满足覆盖需求,需要一些更具有隐蔽性,创新性的方案解决覆盖,而分布式皮基站就是目前良好的解决方案。

1 分布式皮基站的特点与典型应用场景

1.1 分布式皮基站特点

分布式皮基站是一种在室内进行光纤或超五类线布线的新型信源系统,采BBU+集线器+PRRU结构,将BBU的基带信号通过光纤/超五类线传输,在拉远末端转换为射频信号进行覆盖。具有架构简单、部署灵活、多制式深度覆盖的特点,其设备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接口安全、美观大方,可解决物业协调难度大及对美观的要求高的难题,可快速安装解决室内网络覆盖问题。

1.2 分布式皮基站应用场景

分布式皮基站主要应用于大型公共场馆(如体育馆、会展中心),交通枢纽(火车站、汽车站、机场、高铁站、地铁站)、办公楼宇(星级酒店、写字楼、医院、学校、政府楼宇)、商业区(购物中心广场、大型超市)电影院、KTV、酒吧。以上场景均有覆盖面积大,人流密集、用户集中迸发量、用户体验需求突出,另外物业协调难度大,对外观和隐蔽性要求高的特点。

2 分布式皮基站设计方案

2.1 方案-瓮安地税大楼

2.1.1 楼宇情况覆盖范围

地理位置:位于贵州省黔南州瓮安县雍阳镇文峰中路,建筑总面积约800平方米;单层长约30米,宽为25米。

地理坐标经纬度:E:107.472461 N:27.059561

楼层结构:共6层,包含地下室车库内有一部电梯,无强弱电井。

楼宇功能:政府办公。

覆盖范围:地下室车库,1F-5F各楼层及一部电梯,覆盖面积约4200平方米。

所用设备:TD-LTE BBU、P-Bridge(扩展单元)、PRRU、对数周期天线。

2.1.2 设计方案说明

本站为新建分布式皮基站,新增3台P-Bridge,因没有弱电井,考虑美观和隐蔽性及减少打孔降低施工的难度,所以P-Bridge设备壁挂安装于墙面,安装位置均为1F楼梯间,下沿离地高度为1.5米,防止儿童触摸引发安全问题;

走线方式为沿楼梯间绕线至各楼层后,经吊顶走线至PRRU相应位置。

由PRRU功率对应布放距离,结合实际情况,则该站B1F停车场需新增1台,1,5F各新增3台250mW设备PRRU,2F-4F各新增4台250mW设备PRRU,5F电梯口新增一台PRRU接对数周期天线覆盖电梯,共20台PRRU,并通过光电复合缆供电供电由业主处提供相应的位置;

PRRU采用吸顶安装方式安装于吊顶内,具体安装可根据现场施工及业主要求调整;光电复合缆从P-Bridge出来,沿吊顶内走线至各PRRU,裸露在外的光电复合缆需敷设PVC管保护。设备安装位置平面图如下两图:

参考文献:

[1]侯连营.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S1:339-341.

[2]何红,古庆利.TD-LTE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方式[J].移动通信,2013,08:29-33.

[3]董海涛,杨志华,等.分布式皮基站解决室内深度覆盖探讨[J].电信技术,2015,1(7):81-84.

[4]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印发的《关于印发<中国移动室内覆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移有限计[2016]12号).

[5]马颖,王鑫,李英娟,林菁.TD-LTE网络分布式皮基站覆盖能力及成本分析[J].电信科学,2016,S1.

[6]赵康成,王国梁.LTE网络室外穿透覆盖室内方案分析[J].移动通信,2017,41(14).

[7]陈晓丽.TD-LTE网络分布式皮基站覆盖能力及成本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8,15.

[8]卿敏,何鑫.TD-LTE分布式微站解决深度覆盖问题[B].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5,9,(9).

[9]中国移动企业标准《中国移动TD-LTE技术体制》(QC-A-002-201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标准《通信建筑工程设计规范》(YD 5003-2014).

作者:陆峻宇

上一篇:农村金融发展论文下一篇:旅游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