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人文地理学

知识生产与人文地理学发展探究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地发展,各行各业与先进的科学技术越来越紧密的结合,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地提升地理学科的发展速度。从地理学的门类划分情况来看,现代化的地理学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但是从内涵来讲,地理信息系统仅仅是一个二级学科,所以,现代的地理学是融合了地理信息技术或者基于地理信息技术之上的一种学科。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自然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而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融合度并不是很好,这也是人文地理学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发展的一个难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大量的实践背景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准确地找到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连接点,使得地理信息系统能够为社会转型下的人文地理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知识生产;人文地理学;社会转型;科学化中

一、人文地理学科科学发展的内涵

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于中国人文地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非常激烈而又广泛的讨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析人文地理学科发展的主要内涵。

第一、人文地理学学科的整体属性是属于自然

学科范畴之中的。在人文地理学科的关注领域内,人文地理学科更多地关注和研究经济社会的相关内容,所以很多人认为人文地理学科与自然地理学有着较大的不同。但是从这两种学科的内涵来看,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仅仅是地理学科中的两种分支,其本质是相通的,如果过分地强调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之间的差异,那么必然会割裂地理学的整体性,在我国老一辈地理学家的倡导下,他们结合社会现状提出了复兴人文地理学的观点,并且还强调了地理学的统一性特点,所以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中要注重和地理学的特点相结合,这样研究才具有可说服力。

第二,规划和应用并不是用来排斥人文地理学科科学化发展的主要论据

在建国以后,为了促进各个学科的快速发展,我国一直倡导的是任务带学科的发展,在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中这种思想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间城市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为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但是在各类决策和建议中,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结论并不是很新颖,没有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切实的意见建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从其本质来看就是因为我国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储备是不足的,相关的技术方法也是比较落后的,这就必然使得人文地理学虽然参与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项目之中,但是所提供的有份量的成果并不多见。从当前国内的发展水平来看,学术界内并没有对人文地理学科的科学化发展下过定义,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从传统的定性描述进入到定量分析的阶段中来,通过引入自然学科方法,提高人文地理学量化的水平。所以,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必须要具有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采用有理有据的过程来分析。其次,还需要充分地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方法和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和讨论。

二、社会转型、知识生产与人文地理学发展分析

中国人文地理学是不是已经走到了多重交叉的路口?这一问题一直萦绕着学术界内专家的心头,面对世界的改变以及社会的转型还有社会生活中个体层面多种多样的变化,学科发展的各种问题将会交织在一起,促使我们必须研究社会转型、知识生产和人文地理学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知识生产的过程中,知识生产一般是要保持着开放性、现实性以及批判性的三大基本理念,这三大理念在人文地理学学术的发展以及创新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国际前沿的发展和中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并且如何将国外的先进理论中国化,其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文地理学发展的中国问题,就是要基于自身来提出我国发展本土化的问题。第二,中国的学者要根据我国发展的实际需要来提出理论,理论必须具备良好的普遍适用性,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本质就是要打破中国和外国、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壁垒,进行有效的学术创造。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地理学也为当前的人文地理学发展提出了一定的思路,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核心理论指的是空间的生产,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内容,简化来说,我们可以从易于理解的阶层、权力、资本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解,而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又可以与我国当前的土地利用、城镇化等地理学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的生产为主要案例,纵观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的演化以及土地利用的变换、外商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都有着非常相似的发展历程。

三、社会转型、知识生产背景下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路径

(一)融合各种资源环境

人与地的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研究问题,纵观历史的发展轨迹,无论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环境决定论还是工业革命之后风靡一时的人类意志决定论,人们对于人与地关系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并且愈演愈烈。经过近千年的讨论,逐渐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人和自然应当和谐相处。

从哲学的内涵来分析,人指的就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作用下,在一定地域空间上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人,地主要指的是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无机和有机环境相互结合的、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所以在学术界的研究过程中,一直以来很难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来提取出相应的准确模型来,但是我们可以从“地”这一角度出发,将该元素融合到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型构建之中,使得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论更加丰富。

(二)对历史过程进行长时段的分析

任务带动学科依然是当前学科发展的主题,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人文地理学一直以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应用领域之中。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该领域中基础性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显得非常地薄弱,尤其是针对历史过程的长时段分析,在当前学术研究中成为一个薄弱环节。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规律的分析是需要对历史的过程进行长时段的分析的,我们必须对历史的过程充分地尊重,将该领域的研究作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对历史过程进行长时段的分析并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进行过度的纠结,而且从时间这一维度对历史过程进行有规律性的挖掘,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历史演化可以分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三个时间尺度,而且区域的分异角度也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空间尺度,这给出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坐标,是未来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结束语

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社会转型和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里所谓的社会主要是包含着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大社会的内容,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正面临着社会转型的问题,而社会的转型必然会引导着当前的人文地理学发展更加融合于社会文化的一些内容,而并非是单一的经济导向研究。目前人文地理学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社会转型的历程、知识生产的转变都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在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化一直是发展的主基调,也是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选择和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孙俊,汤茂林,张婷婷.从图书出版透视近100年来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脉络[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02):193-206.

[2]孙鹏.西方社会思潮影响下的空间规划范式转变——兼论城市规划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融合[J].城市规划,2016,40(11):67-71+100.

作者简介:

雷博文,武警警官学院。

作者:雷博文

第2篇:《人文地理学》教材的“113445”框架探讨

摘 要: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高等院校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学》教材建设经历了近40年的历程,出版了多种版本,目前已经进入创新教材体系的阶段。本文在第一部分提出了“113445”框架,在第二部分梳理分析了四种中文教材和六种英文教材,以证明该框架具有合理性。在最后的部分以具体案例指出,“113445”框架是培养学生基本人文地理学素养的可行框架。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教材框架;教材建设;中外比较

一、“113445”框架释义

1.“11”为“一纵一横”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域,人文地理学在研究区域形成机制时有两个基本分析思路,即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约翰斯顿(R. Johnston)所说的“一纵和一横”[1]。“一纵”是指分析一个区域范围内探讨不同人文要素之间、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分析由要素关联形成的区域独特性;“一横”是从不同区域之间人文要素的相互关联,分析在关系网中各个区域的独特性。

2.“3”为三个区域本性

区域本性之一是一地长期相对稳定的自然要素,如气候、地貌;区域本性之二是长期积累在一地的实体要素,如建筑、道路等;区域本性之三是发生在一地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件[2]。区域比较的根本是区域本性的比较[3]。区域的三个本性在空间上是不可移动的,它们可以成为区域发展的垄断性资源。例如气候、地形等空间上不能移动的自然条件,可能成为地方性农产品、经济作物的特殊品质的生长条件,而其他地方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再如中国许多大城市的发展是因为历史上长期投入了基础设施、大量的建筑群,因此使得新建的城市很难在建筑体量上与之竞争,没有这些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建筑,就很难接受投资和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并且重要的历史事件可以成为区域旅游资源或地方产品的品牌资源。区域三个本性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即便有了区域可以依据三个本性作为发展的资源条件,但是区域也并非一定使用这些地方资源发展。例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煤炭资源还有,内河港口城市还存在,但是在欧盟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冶金工业衰退,德国类似的城市还有纽伦堡等。

区域三个本性的分析视角与“一纵一横”的分析视角可以结合在一起。我们将自然环境和资源作为人类活动的自然舞台,这就是“一纵”的思维;我们在区域之间比较区域的三个本性的优劣,这就是“一横”的思维。我们分析区域长期积累的实体要素集合,将之作为区域发展的“本底”,这就是“一纵”的思维;我们比较多个区域第二本性的差异,从而分析各个区域投资边际效益差异,这就是“一横”的思维。将一个地区历史事件开发为区域文化产业的资源,这是“一纵”思维;分析本区域之外的人们如何看待这个区域的历史事件就是“一横”的思维,区外人的态度决定着这个历史事件在区外人眼中的软资产价值。以井冈山红色根据地为例,它能成为红色旅游资源,是因为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956.4万名,全国各地的党员都非常认同井冈山红色圣地的价值,因此井冈山拥有大量的红色文化旅游者。

3.第一个“4”为区域的四个圈层

在“一纵”思维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地理学的基本问题。所谓的四个圈层是指自然圈层和人文三个圈层。自然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由于本课程是人文地理学,因此我们将之合为一个圈层。人文三个圈层分别是生计圈层、制度圈层和意识形态圈层。在英文教材中,将这三个圈层分别称为technology,sociology和ideology。生计圈层与自然圈层的联系是,人们从自然圈层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制度圈层是为了更好地组织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组成的社会(society),以及制定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俗约等。该圈层通过组织、制度、俗约等影响生计活动,间接地与自然圈层发生联系。意识形态圈层是指导人们在生计圈层和制度圈层实践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情趣,例如可持续发展理念、人类共同体理念、师法自然的艺术创造等。区域整体性体现为三个人文圈层和四个自然圈层组成的“七圈一体”。为了简化问题,有时我们也用“四圈一体”或“四层一体”的说法。

人文地理学四层一体的分析有如下的理论。第一,决定论(也称机械主义)。该理论不是强调自然对人文的决定作用,就是强调人文对自然的决定作用。现在虽然有许多批判自然决定论的研究,但是自然在某种状态下,决定论依然起着很大作用。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布罗代尔将历史分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他认为长时段的历史中存在着一个稳定的结构,他控制着历史,譬如地理环境空间格局对人类活动空间格局的影响。他以地中海地区为例,说明了这种地理结构对地中海历史的影响[4]。我们以俄罗斯资源开发历史可以解释布罗代尔的这个观点,尽管在二战期间苏联为了发展后方的军事工业,开发了北极圈地区的伯朝拉煤田,但是从长期的历史来看,俄罗斯经济核心地区始终在乌拉尔山以西的一个梯形地带。第二,或然论(也称有机体主义)。该理论将人地关系视为一个有机体,有机体的特征就是各个要素之间不是简单的机械关系,而是有机体可以发展与外界的联系、内部要素相互反馈,可以生长新的机能、完成机体的自我修复。例如北京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当这个有机体要发展时,它就以吸引外部资源作为发展的基础,在原来的消费型政治古都基础上,生长出生产性功能;当生产性的功能超出了当地的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时,再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外部水资源的供给;当看到通过扩大水资源供给还不能遏制水资源供给紧张的趋势时,城市又开始鼓励节水产业、向外疏解工业。在这个不断的调节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时而是自然决定产业,时而是产业影响自然。第三,适应论(或称为历史演化论)。该理论基本上是强调今日之人地关系,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未来人地关系的基础。人们不可能无视历史的基础,只能在历史基础之上发展人地关系。

4.第二个“4”为四维评价

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四个方面的价值判断:第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第三,可持續发展;第四,区域文化活力。这四个价值判断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它具体体现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所谓“五位一体”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体[5],而我们这里没有提政治建设,是因为对于全人类而言,政治建设可以是实现四个目标的途径。人文地理学关注空间安置,而评价空间安置的维度之一为:是否为人类创造了经济福利?经济地理学的区位理论基本上是从提高生产企业效率的角度提供判断理论的。评价空间安置的维度之二为:是否创造了更为公平的社会关系?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在讨论居住空间隔离、不同性别的空间使用权力、区域管治权力等方面提供了判断依据。评价空间安置的维度之三为:是否迈向环境可持续的目标?人口地理学中的环境承载力分析、经济地理学中的区域生态足迹分析等为此提供了分析方法。评价空间安置的维度之四为:是否促进了区域文化活力?文化地理学提供了地方理论,它从文化尊重、文化包容、文化创新等方面提供了区域文化活力的判断依据。

5.“5”为五个基本的认识论

五个基本的认识论分别是: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结构主义、人文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些认识论与人文地理学结合,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的流派或学派。它们是实证主义地理学或空间分析学派、结构主义地理学(含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人文主义地理学(含道德地理学)。将方法论单独列出来是中国大学本科人文地理学教材的特色。赵荣、王恩涌等主编的《人文地理学》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介绍了四种方法论,这主要是来自约翰斯顿的《哲学与人文地理学》[1]。在该书的第二、三、四章依次介绍了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结构主义。第五章介绍这三种认识论的冲突与融合。该版《人文地理学》将实证主义分解为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其实两者在认识论上基本是一脉相承的,然后再加上人文主义和结构主义。因为目前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中许多是后现代主义的,因此我们也将其作为基本的认识论来介绍。

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认识论是具有理科基础的地理学本科专业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入门方法,这两种方法目前在自然地理学中普遍使用。学生如果学完了部分自然地理学课程,就会比较容易地掌握先收集资料,而后做归纳分析的步骤,尤其是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做统计归纳的空间模型。这两个认识论的难点在于,如果没有充足的人文地理学实践经验,可能很难确定因果分析中的主要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

结构主义的认识论是寻找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构主义认为深层结构是决定表层结构的根本。所谓结构就是“关联”,那么确定关联主体、关系形式(尤其是空间形式)就是一个基本功。难点是发现决定空间关系的深层结构,深层结构通常是制度和意识形态文化。

人文主义的认识论是以现象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反对科学主义至上,尤其是反对普适规律。该方法从发掘人作为主体对地方感受的差异出发,发展为从人性角度评判人类的空间安置。人文主义与结构主义的结合点在于,人文主义为结构主义找到深层结构提供了帮助。这种方法对本科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是只要潜心学习,就能找到对世界的解释和迈向理想的路径。

后现代主义的认识论是反对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它认为人类可以不断超越已有的对世界的认识结果和认识方法。如后结构主义地理学、结构化地理学都是后现代主义地理学的研究路径。其步骤有四:明确现代性的概念、理论、方法,发现现代性概念、理论、方法的缺陷,用新的概念、方法来呈现、解释世界,说出新的概念、方法呈现、解释世界的合理性。

二、中外大学《人文地理学》教材框架比较

1.中国主要人文地理学教材框架比较

我们比较了国内四种比较流行的《人文地理学》高校教材,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三本教材的共同模块包括:绪论(含人地关系理论和方法论)、文化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产业地理学(含旅游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政治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面对的实践问题。四个版本的区别主要在各章内部的内容。旅游地理学实际上是产业地理学的一部分,行为地理学在特殊时期进入中国人文地理学界,可以作为分析方法论的一部分。在最新出版的顾朝林等人的版本中,就做了这样的归并。

这四本教材均隐含着“113445”的内容,其中“一纵一横”(“11”)比较明确,尤其是“一纵”。关于一纵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四圈一体(第一个“4”)。在各书最后一章中体现了四维评价(第二个“4”),其中较弱的是社会公正的评价,较强的是环境可持续的评价。关于五个认识论(“5”),各书中比较弱的是对后现代主义方法的介绍。

2.英美主要人文地理学教材框架及其与中文教材的差异

我们比较了六种比较流行的英文《人文地理学》高校教材,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模块包括:导论、文化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产业地理学(三个产业,旅游地理并不突出)、城市地理学(乡村并不突出)、政治地理学、人与环境、全球化、人文地理学面对的实践问题。这几个模块与中国《人文地理学》教材的模块是一致的。中英文版本《人文地理学》教材框架的主要差异是:在最后展示人文地理学与现实主要问题的关系时,英文教材以“一纵、一横”来展现(“11”),分别对应的是“人地关系”和“全球化”,而中文教材是将二者合并为一章的。中英文版本《人文地理学》教材框架的次要差异是:后者并不凸显旅游地理的地位,而强调消费地理学。英文教材当然也没有将行为地理学单列出来。在聚落地理部分,英文教材并不强调乡村聚落,主要还是城市聚落。这与西方城市体系划分及其发展水平有关。四圈一体体现在教材案例中(第一个“4”),四维评价(第二个“4”)也融于案例中,关于五个认识论(“5”),也是融于案例中的。后现代主义的认识论间接体现在章的目录标题中,如语言地理、宗教地理、政治地理等的英文形式都是复数,以表明对这些文化政治现象的不同解释。

王恩涌、赵荣两位先生带领的写作团队主编的《人文地理学》教材历经多年修编,将于2018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三版。这版教材包括了上述教材的共同模块,且体现了“113445”的内容框架。该教材第一章介绍了区域三个本性(3),第二章介绍了一纵一横(11)和五个认识论(5),第三章到第十一章將四圈一体(4)和四维评价(4)融入各章内容的分析中。

三、113445框架与地理学人的基本素养

地理学人的基本素养主要是指除所有人必有的基本素养外的、一些由专业学习所获得的素养,可以分解为思维素养和实践素养,其中一些基本素养是由人文地理学课程培养出来的。下面我们就结合北京中轴线保护规划说明人文地理学培养的基本素养。

1.思维基本素养

第一,掌握“一纵一横”两种因果联系思维。北京老城中轴线申遗过程有许多学科学者参与。地理学人在发掘中轴线历史文化意义时,“一纵”的视角是分析中轴线设计建设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除了考虑中轴线走向与天象之间的关系外,还要考虑是否与地形有关;“一横”的视角是中轴线与其他建筑群之间的关系,例如发掘元大都与元上都之间的关系,与辽金城池之间的关系。

第二,学会发掘区域的三个本性。正如本文第一部分阐述的,区域的三个本性是区域发展的充分条件。对于中国地理学专业的学生,比较困难的是挖掘第三本性,北京中轴线建筑群是在历史上不断层累出来的,这需要学生查阅大量文献挖掘凝固在中轴线建筑群中的历史,而历史专业训练出来的能力,有利于找到历史资料。中国传统地理学常说“史地不分家”,指的就是这种基本的思维分析能力。

第三,能够从四个圈层的关系把握区域整体性。就中轴线核心建筑群而言,它的选址在永定河故道边(六海水系位置),因此修建给、排水工程可以节省成本。无论历史还是现实的功能,都分布在生计、制度和意识形态三层中。历史上皇帝在此居住、行使国家权力、举行祭天地大典;如今它是重要的旅游景区、是国家举行重要政治活动的场地、是体现人民大众当家做主的精神象征。有学者提出,用景观意义来重新组织人文地理学的内容[16],四圈一体就是一种组织方式。

第四,建立起从四个方面评价区域发展的意识。就北京中轴线而言,保护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在设计其保护方案时,如果可以做到保护与利用并不矛盾,不破坏生态环境,同时还不破坏文化的多元性,那么这种保护方法就是可行的。

第五,了解区域认知的不同范式。在调查人民群众保护意愿时,可以采用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在调查中轴线建筑群内部空间关系时,还可以用结构主义方法调查表层空间结构与深层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在调查人们对中轴线建筑的地方认识和认同时,可以采用人文主义的方法;在设计调查项时,可以用后现代的视角突破前人的调查路径,探索新的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2.实践基本素养

有学者提出,要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需要有两个环节支撑。第一是完善后续的人文地理学课程,从而起到强化训练的作用;第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文地理综合实习中结合具体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7]。学生的实习可以是教学实习,还可以是生产实习。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毕业生目前主要投身到如下应用领域:(1)国土资源部门的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2)住建部门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村镇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3)文化部门的世界遗产保护;(4)旅游部门的旅游规划;(5)交通部门的交通规划等[18,19]。

这里将“113445”与实践技能的联系编为口诀:

纵横定学科,叠层边,横扩网。

三性地方本,本之界,本之需。

四层为关联,内纵联,外条件。

四评文化尺,审小群,怀天下。

五法判理论,二法明,三理辩。

纵横定学科,叠层边,横扩网。对应的技能是用区域整体性确定规划区域边界的能力,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确定区域网络关系的能力。

三性地方本,本之界,本之需。对应的技能是使用部门地理学的知识确定三个地方本性的分布边界的能力,用问卷等方法确定人们对三大本性之需要的能力。

四层为关联,内纵联,外条件。对应的技能是能够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使用四圈一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评文化尺,审小群,怀天下。对应的技能是能够跳出小群体的利益,从不同数据渠道了解天下不同人群的共同利益所在。

五法判理论,二法明,三理辩。对应的技能是能够设计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分析框架,了解人文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认识论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 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M].蔡运龙,江涛,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0.

[2] 周尚意,等. 地方特性发掘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 Denevan W M, Mathewson K (eds). Carl Sauer on Culture and Landscape : Readings and Commentaries[M].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9: 129.

[4] 布罗代尔. 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M]. 蒋明炜,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 新华社,2017-10-18.

[6] 赵荣,王恩涌,刘继生,等. 人文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 陆林. 人文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 陈慧琳. 人文地理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9] 顾朝林,张敏,甄峰,等. 人文地理学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10] Fouberg E.H, Murphy A.B, de Blij H.J. Human Geography: People, Place, and Culture(11th Edition)[M]. NYC:John Wiley & Sons Inc, 2015.

[11] Norton W. Human Geography(7ed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12] Knox P.L, Marston S A. Human Geography: Places and Regions in Global Context (7th Edition)[M]. London: Pearson, 2015.

[13] Malinowski J. Kaplan D.H. Human Geography (1st Edition)[M]. NYC: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3.

[14] Short J.R. Human Geography: A Short Introduction (2ed. ed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15] Rubenstein J.M. The Cultural Landscape: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Geography (12th Edition)[M]. London: Pearson, 2016.

[16] 李蕾蕾. 從新文化地理学重构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框架[J]. 地理研究,2004(1): 125-133.

[17] 姜巍,高卫东,周保. 高校《人文地理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J]. 教育现代化,2017,43: 77-78.

[18] 方创琳,周尚意,柴彦威,等.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11, 30(12): 1040-1078.

[19] 冯长春,贺灿飞,邓辉,等. 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发展与创新[J]. 地理学报,2017,72(11): 1952-1973.

[项目来源:2015年北京市教学名师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771148)]

[责任编辑:余大品]

作者:周尚意

第3篇: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全球格局和趋势

摘 要: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的主编和编委拥有巨大的学术影响力,其分布和变化可以反映学科发展的总体格局和趋势。本研究对76种SSCI地理学期刊及其主编编委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1)人文地理学主要国际期刊以及在期刊担任主编编委职务的学者均呈现英美为中心的分布格局,英语国家的明星学者和研究机构占压倒性优势;(2)亚洲地理学发展呈现出崛起之势,其中新加坡、香港表现尤为突出;(3)有部分华人学者在人文地理学领域获得认可,同时担任多个期刊的主编、编委;(4)大陆学者中担任期刊主编编委人数增长明显,并逐渐赶超港台。从主编和编委的分布可以看到,国际人文地理学界依然由欧美所主导,但是随着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迅速崛起,有可能改变这一格局。

关键词:SSCI;人文地理学;主编;编委;国际化

1 引言

优秀的学术期刊能够引领所在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主编及编委成员在决定投稿发表与否上至关重要。美国学者Diana Crane形象地将编委称为某一学科领域的“守门人”(Gatekeepers),认为编委的国别、种族、信仰以及人格等特征不仅影响其个人的研究水平,也是其所在学术期刊所接受文章质量的重要影响因子[1]。正是由于期刊编委成员在决定撰稿、审稿、推荐稿件,以及科研成果的评价与选择中占据着有力的战略性地位,近年来国际期刊编委人数成为衡量世界大学排名以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科学指标之一,相关研究不断涌现。其中《科学计量学》的主编Tibor Braun以编委为指标,将其运用至世界顶尖大学的排名中,并进行相关的研究,证实了编委这一指标进入排名指标体系的可行性[2,3];Carlton J.Fong等学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连续五年出版的5种教育心理学期刊的女性编委增长情况进行了趋势分析,并分析女性学者学术影响力的变化[4]。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际学术交流日益增加,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在学术官僚机构和商业主义的双重推动下,数量化考核在全球盛行。在科研任务带动学科发展的背景下[5,6],发表国际期刊论文数量、期刊影响因子、论文引用率成为评价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关键指标。因此,国内地理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需求日趋强烈。

国际优秀地理学学术期刊的主编、编委不仅是各个地理学科的带头人,对地理学的发展有着敏锐的洞察和深刻的认识[7];同时,在论文“发表或死亡”的学术生态背景以及期刊版面有限的情况下,国际期刊主编、编委拥有极高的学术影响力和地位。因此,我国人文地理学科成功走向国际的重要标志是更多大陆学者在重要国际期刊中担任主编、编委等职务。

国内有一些研究以地理学学术期刊为对象,分析比较地理学科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力。例如,何书金等运用载文分析法,根据1993年~2004年《地理学报》载文及作者情况,对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及作者的地域分布进行分析[8]。钟赛香等运用文献计量法,基于地理学三分法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技术等主要分支学科进行探讨,揭示代表中国地理学界最高学术水平的《地理学报》的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9]。张春丽等依据美国科技信息(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公布的连续5 年《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数据,选择17 种中国地学及相关学科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中国地学类期刊的学术影响力[10]。

但是利用期刊编委作为科学指标衡量学科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国内却鲜有人涉及。一个主要原因是国际重要地理学期刊中担任编委的大陆学者较少,学者更多关注的是各大期刊的发文方向和接收标准,较少关注在幕后起决定作用的编委成员。本文以所有S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地理学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并从期刊主编和编委的视角切入,研究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国际格局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助于了解全球人文地理学发展的空间格局以及我国地理学的国际化程度。另外,分析总结国际核心人文地理学期刊的特征,也将为中国地理学期刊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

2 数据来源

S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中文名为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1973年编辑出版的社会科学文献数据库,是著名的三大引文数据库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SCI(Sciences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和 A&HC(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这三大数据库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国际比较的平台。1997 年,加拿大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Thomson Scientific)将 SCI,SSCI以及 A&HCI 整合,创建了综合性多学科数据库——Web of Science,该数据库收集了9000多种世界权威的、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11]。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每年会按照学科门类对收录的期刊进行影响因子的计算与排名,以确定期刊的学术地位,因此各学科门类收录期刊的变化体现了相应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SSCI收录的地理学期刊从2002年的35种,发展到2013年的76种(图1),期刊数量的增加说明地理学科近十年发展迅速,影响力逐渐增强。

本文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获取隶属“Geography”的SSCI期刊详细名录,并从期刊引用报告中获取2013年所有期刊的影响因子,将统计分析上述76种核心期刊的国家或区域分布、出版机构、语种等特征。表1是按照影响因子排名前20种地理学期刊的相关信息,由于学科差异,地理学SSCI期刊的影响因子普遍较低,其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和环境相关,并不是学科内广为人知的人文地理学杂志。

在此基础上,通过SSCI期刊官方网站,检索获得每个期刊主编(副主编)、编委的姓名、任职机构、所在国家等信息,以此为数据源进行分析。其中有5个期刊①无法找到其官方主页,故没有纳入分析,从而共获得1824条编委记录。对期刊主编编委的国别、所在机构、职称等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后,设定相应标准确定明星学者和明星机构,并分析华人或大陆学者担任国际期刊主编、编委情况,揭示中国学者在全球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地位和变化趋势。

3 SSCI收录的地理学期刊分析

3.1 期刊学科分类

本文参考人文地理学的分类方法,根据期刊的研究主题将SSCI收录的76种人文地理学期刊分成以下几类:综合地理类、经济地理类、社会文化地理类、城市地理类、区域科学类、人口地理类、交通地理类等,其中以综合类和经济地理学类期刊为主(表2)。

综合地理类期刊占51%,这类期刊发表的论文涉及地理学各个领域,其中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包括《人文地理学进展》(4.394)、《对极》(1.885)、《地球论坛》(1.877)、《环境与规划D辑:社会与空间》(1.729)、《加拿大地理学家》(1.172)等。其次,收录较多的是经济地理学类期刊,约占所有国际地理学SSCI期刊总数的10%,该领域两大代表期刊为《经济地理》和《经济地理杂志》,影响因子都比较高。这说明经济地理学科在地理学中较为重要,不少学者将经济地理学提升到与人文地理学并重的地位[12]。

3.2 期刊的全球分布

总体来看,SSCI收录的人文地理学核心期刊集中分布于欧洲及美洲。其中以英国、美国最多,呈现“英美两极化”分布格局(图2)。该格局的出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步较早,在研究理论和方法等方面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13,14];另一方面,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立,以英语为主要语言,英、美两国语言优势非常明显。但也不能仅从分布数量上抹杀亚洲等其他国家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在学术全球化的时代,随着各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将逐步打破英美两国在核心学术期刊的垄断地位。

4 SSCI收录的地理学期刊主编编委分析

4.1 基本情况

本研究通过检索SSCI期刊收录期刊的官方网站,获得71个期刊主编(副主编)、编委的姓名、任职机构、所在国家等共计1824条学者信息,其中主编255人次,副主编110人次,编委1459人次。

从所在国家来看,英美仍是主要的集聚区域(图3、4)。从主编层次来看,英美两国主编各占23%,其次是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分别占8%、8%、4%,中国(包括港澳台在内)主编仅占3%;从编委层次来看也呈现出同样的格局,美国占26%,英国占20%,另外,中国(包括港澳台在内)、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编委分布也较多,约占总数10%。

从所在机构来看,高校是主编及编委的主要来源机构。来自高校的主编编委高达97%,仅有2%的编委成员分布在高校之外的机构,可见高校作为人才密集、学科发展、资源丰富的平台,是期刊主编编委的主要来源。

英美为中心的格局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英美国家世界顶级名校云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俄亥俄州立大学、伦敦大学、牛津大学等均是人文地理学核心期刊的主编编委的重要阵地。

4.2 明星学者及明星机构

为了进一步分析人文地理学领域领军者的分布,以及各大高校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情况,在统计分析各期刊主编编委及其所在机构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假设:

1)在越多期刊上担任主编、编委的学者越有影响力

2)拥有担任期刊主编、编委越多的机构在学术界越有影响力

基于以上假设,将明星学者定义为在3个及以上期刊担任主编、编委的学者;同理,明星机构定义为拥有12及以上人次的学者担任学术期刊主编、编委的机构。

4.2.1明星学者分布

基于明星学者的标准,共辨识出Henry Yeung,Dydia DeLyser,Jessie Poon,Jamie Peck等24位全球人文地理学明星学者,他们均在三个及以上期刊担任主编或者编委。其中新加坡国立大学的Henry Yeung教授表现尤为突出,在两大期刊担任主编职务,四个期刊担任编委。这些学者是人文地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的研究代表了国际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他们是核心期刊的主要“守门人”。

从明星学者的国家分布来看(图5),英美为中心的格局仍然非常显著,英语国家占压倒性优势,其中美国占10位,加拿大5位,新加坡2位,英国、香港、台湾、荷兰各有1位明星学者;从明星学者分布的区域来看在北美洲分布较多,同时亚洲呈现出崛起之势,新加坡表现尤为突出,Henry Yeung和Lily Kong均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另外香港和台湾地区也有少量明星学者。

4.2.2明星机构的分布

同理,我们将拥有12及以上人次的学者担任学术期刊主编、编委的机构定义为明星机构,最终确定19个高校为明星机构(表3),这些机构拥有的主编编委人数较多,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明星机构的分布以美国最多,加拿大、英国次之,亚洲只有新加坡国立大学。可以看出,目前英语国家仍处于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核心位置,引领作用尤为突出;同时,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地高校逐渐跻身明星机构行列,说明亚洲的人文地理学正在崛起。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崛起是现象级的,是全球地理类SSCI期刊主编和编委人次最多的明星机构。目前该校地理系教师人数共34人,教授9人,副教授19人,讲师6人,共计有6人次主编,3人次副主编,25人次编委,涉及15个SSCI核心期刊。近年来,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全球地理学排行的迅速进步也和其作为明星机构的地位是一致的。

5 华人学者和大陆学者担任期刊主编、编委研究

本研究中“华人学者”是指在大陆之外机构任职的华人主编和编委,在大陆机构任职的中国人则称为“大陆学者”。目前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华人在地理学SSCI期刊中担任主编和编委等职位,本研究重点讨论人文地理学者的情况。

5.1 华人人文地理学者担任期刊主编、编委情况

非港台华人学者中,在SSCI地理学期刊担任主编编委的人文地理学者(不含GIS和偏自然地理领域)共计12位,其中有3位是明星学者。Lily Kong和Henry Yeung均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前者担任《城市地理》、《政治地理》、《景观研究》3大期刊的编委,后者担任《经济地理》、《经济地理杂志》等6种期刊的主编及编委。Jessie Poon任职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担任《环境与规划A辑》主编,《经济地理》等4种期刊的编委,上述三位均是非港台华人学者中担任主编编委职务较多,影响力较大的明星学者。

从分布来看,在地理类SSCI期刊担任职务的华人人文地理学者主要分布在北美(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主)、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其中7位在美国各高校任教,3位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从华人学者的全球分布格局可以看出,名校云集的美国仍是华人学者主要的集中地,新加坡国立大学成为华人地理学者的重要阵地。

港台人文地理学者(不含GIS和偏自然地理领域)在SSCI地理学期刊担任主编和编委的有6位。从所在的期刊类型来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地理、城市地理以及综合性地理学期刊。其中香港大学的George Lin(林初昇)进入明星学者行列,在《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刊》(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欧亚地理学与经济学》(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城市地理》三个期刊担任编委。台湾国立大学的Jinn-Yuh Hsu(徐进钰)也是明星学者,在《政治地理》,《欧亚地理学与经济学》(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地球论坛》担任编委。

5.2 大陆学者担任期刊主编、编委情况

随着我国人文地理学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入,大陆学者在SSCI地理学期刊担任主编编委的人数逐渐增多。目前共有15位大陆学者在SSCI核心期刊担任主编编委职务,其中华东师范大学的象伟宁担任《景观与城市规划》(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的主编,是仅有的担任SSCI地理学期刊主编职务的大陆学者;北京大学的刘瑜教授担任《计算机、环境与城市系统》(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的副主编,中科院的刘卫东教授担任《欧亚地理学与经济学》,《人文地理学进展》这2大国际期刊的编委,是唯一一个在两个SSCI地理学期刊任职的大陆学者。

进一步考察上述华人(含大陆)学者担任期刊主编编委的研究领域,从事GIS研究的学者的比重较高,而其中的人文地理学者主要集中在经济地理、城市地理领域。从任职期刊的学者数量看,中国大陆和香港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而且主编编委人数已经超越台湾(图6),说明大陆人文地理学领域的发展近年来国际化水平迅速提高。

分别统计分析大陆、香港、台湾主编编委的任职机构,可以看出,大陆主编编委主要集中在中科院、北大等机构,同时这些机构在国内人文地理学的专业排名较高,是国内人文地理学重镇(图7)。香港的地理学者担任SSCI期刊主编编委人数较多,GIS领域的学者比重高。从学校看,香港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表现最为突出(图8)。台湾的主编编委所在机构主要是国立台湾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图9),共有7人,数量已经被大陆赶超。

6 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地理学SSCI期刊及其主编和编委的分析发现,全球的人文地理学依然呈现出英美为主导的格局,英语国家和地区的期刊、主编编委、明星学者和机构的数量等占据压倒性优势。特别是北美地理学的发展,较其他区域有明显的优势,核心期刊以及明星学者和机构的分布最多。同时,地理SSCI期刊的学科门类也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也与欧美地理学发展的整体趋势是一致的,即地理学不断向人文化与科学化交叉的方向发展。

本研究发现,一些华人学者在人文地理学领域获得国际认可,同时担任多个一流地理学期刊的主编、编委。越来越多的华人学者担任国际期刊的主编编委有利于搭建中西方人文地理学之间交流的桥梁。另一个突出现象是,亚洲人文地理学发展呈现出崛起之势。其中新加坡、香港表现尤为突出,涌现出一批明星学者和明星机构。大陆学者中担任期刊主编编委人数增长明显,并逐渐赶超港台,表明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国际化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其中经济地理、城市地理类期刊中担任编委的大陆学者相对较多,体现了国内这两大学科方向的迅速进步。

SSCI从建立之初起即以收录欧美主流学术期刊为主,其期刊主编、编委以欧美学者为主并不令人意外。由于其他国家地理学者发表SSCI核心期刊论文面临较大的语言和文化方面的挑战,欧美地理期刊和学者占主导地位的格局难以在短时间内动摇。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纷纷以发达国家为标杆,要求本国的学者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在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与日俱增,一些发表记录优秀的学者将会逐步获得主编、编委等职务。

在各学科都在与国际接轨的背景下,了解 SSCI中权威国际期刊的特征及学科核心期刊的主编和编委情况,对于国内地理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借鉴国际学术期刊的办刊经验,不断提升我国地理学期刊的质量,打造属于我国自己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文地理学学术期刊;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我国学者对国际学术格局的认识,了解自身的不足,并找准努力的方向。国内学者应在发表更多国际学术论文的同时争取在国际期刊担任主编或进入编委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的平等交流和对话,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原创性成果向世界展示,并最终提高国内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水平。

学术期刊是体现学术话语权的平台,同时也是体现一国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媒介。人文科学的研究归根结底是与某种文化价值观紧密相连的,在欧美地理学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构建基于东西方价值观平等交流的氛围至关重要。学术期刊在此过程中能够发挥关键作用,更多华人,尤其是大陆学者在国际期刊担任主编编委是提高亚洲地区学术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通过SSCI期刊的主编、编委来考察全球人文地理研究的格局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忽略了大量其他语种的优秀期刊;另一方面,论文只是学术研究的一方面,学术专著、社会服务等也是重要标准。国内很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目前将SSCI和SCI论文作为评价学术成果的核心甚至唯一指标,这种做法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其合理性,但是也要警惕其负面效应。毕竟,很多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深刻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参考文献:

[1] Crane D. The gatekeepers of science: som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election of articles for scientific journals[J]. The American Sociologist, 1967: 195-201.

[2] Braun T, Dióspatonyi I, Zádor E, et al. Journal gatekeepers indicator-based top universities of the world, of Europe and of 29 countries — A pilot study[J]. Scientometrics, 2007, 71(2):155-178.

[3] Zsindely S, Schubert A, Braun T. Editorial gatekeeping patterns in international science journals. A new science indicator[J]. Scientometrics, 1982, 4(1): 57-68.

[4] Carlton J Fong,Julia H Yoo, Sara J Jones, et al. Trends in female authorships, editorial board memberships, and editorships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journals from 2003 to 2008[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9, 213:37-40.

[5] Liu W, Lu D. Rethink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eography in mainland China[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2, 34(12): 2107-2126.

[6] Liu W. Where is the bridge? [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9,33(1):7-9.

[7] 刘昌明, 陆大道,等.地理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地理学期刊主编笔谈[J].地理学报,2005,(04):531-545.

[8] 何书金,赵歆. 地理学报70年来人文地理学的载文分析[J]. 地理学报,2004,S1:198-204.

[9] 钟赛香,曲波,苏香燕,等. 从《地理学报》看中国地理学研究的特点与趋势——基于文献计量方法[J]. 地理学报,2014,08:1077-1092.

[10] 张春丽,盛春蕾,倪四秀.中国地学类SCIE收录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分析[J].地理学报,2014,(11):1725-1733.

[11] 王贤文,刘则渊,栾春娟,等. SSCI数据库中的人文地理学期刊分析[J]. 地理学报,2009,(02):243-252.

[12] 陆大道. 人文—经济地理学的方法论及其特点[J]. 地理研究,2011,(03):387-396.

[13] 方创琳,周尚意,等.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12):1470-1478.

[14] 刘志高,王琛,等.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进展[J].地理学报,2014,(10):1449-1458.

[15] Yeung H W, Lin G. Theorizing economic geographies of Asia[J]. Economic Geography, 2003, 79(2): 107-128.

[16] 顾朝林,陈璐.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及新趋势[J].地理学报,2004,S1:11-20.

[17] 邵娅芬.经济学科的国际学术话语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

[18] 王丹.SCI、SSCI收录人文地理学期刊介绍及投稿建议[J].地理科学,2010,(04):636-642.

The Global Patterns and Trends of Human Geography

——A Study on the Chief Editors and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of SSCI-indexed Geography Journals

BI Wen-kai, PAN Feng-hua

(School of Geograph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Key words: SSCI; human geography; editors;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internationalization

作者:毕文凯 潘峰华

第4篇: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评析及编写建议

摘要:本文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流行的不同版本多种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进行分析,按照教材的编写体系及结构,将教材归纳成理论分析型、总论分论型、概括论述型3种类型。从教材的组织结构、表现形式、学术规范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其特点及不足之处。从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版本更新、表现形式、学术规范、配套教材建设等方面提出新的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编写思路体系。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教材版本;教材评价;编写思路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不同于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侧重于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人文地理学在高校地理科学及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地理学的教育,有助于丰富其科学认知,培养人地协调的思想,更好发挥人文地理学在私人决策和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新时期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编写取得了很大成就,出版了一系列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对我国人文地理学的教学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与国外同类教材相比,教材在内容、体系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伴随新时期大学课程改革,探讨我国人文地理学教材编写问题,对人文地理学概论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李同升和赵荣曾对国内外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特点作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改革思路;王富喜等对新世纪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内容体系提出了有见地的设想;汤茂林对英美国家的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作了诸多评析,对国内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编写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本文试通过对90年代以来,我国流行的不同版本的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进行分析,从教材的组织结构、表现形式、学术规范等方面指出其优缺点所在,提出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编写设想。

一、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类型

笔者所收集的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共7种,分别出版于1991~2013年。这些教材在不同时期被我国各个大学地理科学及相关专业广泛采用,分析教材的结构和体系,可归纳为以下3种类型:

(一)理论分析型

这类教材以王恩涌编写的《文化地理学导论》为代表,教材体系以文化和文化景观分析为主线,与西方的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结构比较相似。教材结构借鉴Terry G·J的《The Human Mosaic:A Thematic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Geography》。对地理文化现象都是从文化区、文化的起源与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层次分明。2012年出版的由顾朝林编写的《人文地理学导论》与其相似,侧重理论分析、方法介绍。

(二)总论分论型

这种教材早期以张文奎主编的《人文地理学概论》和金其铭主编的《人文地理学概论》为代表,后期以赵荣的《人文地理学》和陆林的《人文地理学》为代表。教材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形式。在教材前面的总论部分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对象、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等,在后面分论部分介绍人口、城市、政治、文化、旅游、农业、工业等属于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的基础内容。

(三)概括论述型

这类教材以陈慧琳的《人文地理学》为代表,已出版第三版。教材内容比较简明,在逻辑结构安排上,把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贯穿于人地关系的经济、人口、聚落、文化、旅游、政治等各个研究对象设置章节,最后探讨人地关系的时间、空间演变,研究各要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把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庞大知识内容上升地理学的学科高度,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让读者不再感觉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是各分支学科的简单堆砌组合,这是与总论分论型概论教材最大的不同。

二、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特点及不足

(一)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特点

通过对以上不同类型的教材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编写特色,但从总体上看具有以下共同特点:教材体系内容上,过去的人文地理学教材重点在于介绍人文地理学的一般研究对象和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新近出版的教材则摆脱了这一传统,把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基础理论设定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体系,各分支学科主要作为实例来验证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方法、研究主题等。在教材风格上,过去追求教材内容的广而全,新近出版的人文地理学教材越来越重视从基本概念、理论方面塑造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形象,着重介绍人文地理的新视角、新进展以及应用价值。

(二)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存在的不足

由于受我国人文地理发展水平和教材编写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国人文地理学教材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在教材体系上,大多数教材没有建立起起既符台教材特点,又全面准确地反映人文地理研究内容及其相应的研究方法、基础理论,以及被学术界公认的逻辑结构,使人文地理学缺乏统一、完整的学科形象。

在基本理论、研究主题方面,不同的教材编写者存在分歧。有些教材也多以文化为主线,这一点受到了不少教师的批评。有的人文地理学者认为,人文地理学毕竟不等同于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概论类教材不应该以文化为中心。有些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贯穿始终,但此类教材内容较浅,难度过小。

在时代性上,现有教材在编写内容方面落后于时代发展,教材版本更新非常缓慢;教材引用著作较多,论文较少,时代感不强。

在学术规范上,教材普遍大段引用别人的著作却未在文献中注出,只是在章末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三、新世纪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编写思路

(一)理想的概论教材框架结构

对于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框架的探讨,王富喜等提出了很有意义的建议,认为新世纪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可由六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人文地理学发展历史;第二部分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三部分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高层次的哲学方法论以及相应的传统野外调查方法以及随着时代发展出现GIS、遥感等新技术方法的运用;第四部分为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传统的人地关系理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等以及新近发展的文化转向和计量转向,女性主义视角等理论;第五部分为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历史演变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六部分为人地关系存在矛盾及其解决手段。

(二)以理论和研究方法为重点、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与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其他相邻学科相比,人文地理学发展到目前为止缺乏统一的、普遍化的方法论体系,基础理论存在不同的意见,一些理论多从其他学科借用而来,或者学习外国的一些先进理论,这不仅是教材编写的问题,更是学科发展的问题。在教材编写中要注重介绍不同的理论流派,反映最新的理论导向,这也有助于未来青年学生、青年地理学者的成长发展。

(三)案例分析与方法介绍并重

以理论分析为重点,并不意味着忽视区域人文地理和部门人文地理实际,教材可以采用区域地理的内容和案例来验证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前者的理解。教材编写中,将案例分析与理论方法介绍有机结合起来来解决这一问题。对每一种社会文化景观现象,应从典型案例分析着手,结合案例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理论总结。

(四)遵守学术规范

规范严格的教材每一章后面都应附有相应的参考文献,论文和著作皆有,新老并重,并在文中进行准确标注。国内李小建主编的《经济地理学》可堪称是地理学教材中遵守学术规范的典范,不仅在章末的参考文献进行准确标注,在章节内文里面也严格注明。树立严格学风是学术的根本,教材对于参考文献的标注理应规范,这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遵守学术规范的良好习惯。

(五)编写配套教材、翻译外国同类教材

与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相比,人文地理学配套教材及翻译的外国同类教材较少,甚至没有。迄今为止,我国所翻译的人文地理学导论教材还是2O世纪8O年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H·J·德伯里的《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翻译外国优秀教材是当务之急;另外教材编者应结合主教材内容,编写配套相关教学资料等。

四、结语

新世纪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发展,但一个学科的发展需要教学、研究、出版相互推进。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教材和教学的不断更新对一个学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人文地理学内容与研究对象具有明显的社会时代性。因此,人文地理学教材应不断更新,对于陈旧的教材必须充实新内容和修正旧资料、数据,修编新版本教材,应该将学科理论和实践进展的成果不断充实到教学中去,只有这样,人文地理学才会不断发展前进。人文地理学教学在发展,学术研究水平在不断提升,教材的编写者也应当顺应时代步伐,编写出符合教学要求,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优秀教材,这样才有助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有助于地理学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美国重新发现地理学委员会.重新发现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M].黄润华,译.王缉慈,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2]李同升,赵荣.国内外人文地理学教材的特点分析[J].人文地理,2000,15(4).

[3]王富喜,孙峰华,隋干城.2l世纪人文地理学教材内容体系革新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4).

[4]汤茂林.美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内容、评价与特点[J].人文地理.2006,21(1).

[5]汤茂林.英国流行人文地理学导论教材之评述与借鉴[J].人文地理,2009,(5).

[6]汤茂林.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评价与建设献议[J].地理科学,2007,27(6).

[7]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8]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第3版)[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9]金其铭,张小林,董新.人文地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0]陆林,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1]陈慧琳,等.人文地理学(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12]顾朝林,等.人文地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3]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4]Terry G·J.The Human Mosaic:A Thematic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Geography[M].1990.

[15]李小键.英美经济地理学教材特点及我国同类教材改革思路[J].地理科学,1998,18(3).

[16]H·J·德伯里.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基金项目: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福建师范大学地理学基地科研项目及科研能力提高项目”(J1210067)。

作者简介:周小伍(1988-),男,河南新蔡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地理教育,城市与区域规划。

作者:周小伍 杨珺丽

第5篇:高校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实践

摘要:本文立足于人文地理学在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中的学科地位和学科特点,从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分析入手,系统研究了高校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和探究式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构建了高校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该模式由课堂探究、考察实习和社会调查三大模块组成,共同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实践证明,该模式对于提高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质量具有明显效果。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人文事象的地域分布、空间组合、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且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现行高教版《人文地理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内容包括人口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语言及民族地理学、宗教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及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领域的基本理论,在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人文地理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部门人文地理和区域人文地理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人文地理学涉及内容的广泛性、社会性、综合性、区域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为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因此,本人在近年来高校人文地理教学中探索和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探究式教学法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或问题教学法,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后经施瓦布、杰罗姆·S.布鲁纳、皮亚杰等人历经数十年的不断探索而逐渐完善。它的核心思想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给学生,而是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课题、资料,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对于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来讲,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使学生对教材中阐述的人文地理事实以及现实中的人文地理热点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意义的人文地理学命题,并针对这一命题进行观察、讨论和研究,用归纳、类比方法探求结论,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对结论做出证明,最后对探究结果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和交流。

由于高校的教学对象为受过系统基础教育的大学生,他们有着良好的基础知识根底和不同于中小学生的知识层面和社会阅历,因此,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法时,也应与中小学校有一定程度的区别。归纳起来,这一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四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基本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多种,如所学内容本身的吸引力、教师对本学科的深厚造诣以及教学语言的感染力等,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导入新课的能力。学生是否对本节课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导入新课的过程。人文地理学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否在上课伊始,通过短短的几句话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且有趣的人文地理事象巧妙地融入导入新课的过程之中,并借机用反问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不仅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而且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良好的表达能力。只有导入新课引人入胜,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而良好的学习情绪和精神状态,则是学生自主探究成败的关键。

自主探究的基本方式是阅读教材。通过阅读,学生不但可以熟悉教材,而且可以在阅读中感知、感悟和思考。阅读完成后,学生会发现很多问题,有些问题学生自己可以想明白,有些问题学生一时难以得出确切答案,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

第二环节:针对难点确定主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阅读结束以后,教师可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自主探究结果。由于学生的知识底蕴、思维模式、社会阅历均不相同,因此自主探究的结论必然有对有错,有深有浅,有全有偏。教师要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设置紧扣教材知识和所给材料的相关主题,然后组织学生围绕所设置的主题进行分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穿梭于各组进行指导,针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适时给予分析和点拨。讨论结束后,让每个小组各选派一名代表对小组的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进行陈述。各小组陈述完毕后,教师要言简意赅进行点评。并综合各小组讨论结果,结合教材内容和基本原理,简要阐述所探究问题的正确答案。

实践证明,通过讨论,不仅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提高认识、集思广益、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且可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即活泼又有秩序,即热烈又有中心。学生思考得深刻,讨论得透彻,争论得明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环节:精心组织考察实习,步步引申实践探究

考察实习也叫野外教学实习,它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也是人文地理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通过野外教学实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感知认识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地理技能,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

野外教学实习分短途实习和长途实习两种。

短途实习也叫专题实习,时间为1~2天,次数为2~3次,行程200公里以内。主要是针对某个或某类人文地理事象,如聚落、宗教景观、旅游景观、工业布局等,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考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某类人文地理事象的分布特点、发生原因、区位选择和基本功能等,为进一步探究人文地理学的其他问题奠定基础。

长途实习也叫综合实习,时间一般为15天左右,行程多在1000~2000公里。通常是选择一条人文地理事象丰富、类型相对齐全、特征较为鲜明,且与现实问题联系紧密的野外考察路线。通过考察实习,不仅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各种人文地理事象的地域分布规律和地域差异,并探究其形成原因,而且可以使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日后的长期探究积累经验。

无论是短途实习还是长途实习,都要认真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做好实习动员、选择实习地点、设计实习路线、编写实习计划指导书、确定实习内容等主要环节。

第四环节:指导学生社会调查,举一反三长期探究

通过上述几个环节,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所学教材内容的基本原理,具备了进行现实人文地理学问题探究的基本理论基础。由于人文地理学大多涉及社会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加之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进行人文地理学热点闯题的社会调查便成为实践探究的必由之路。

实践探究的首要问题是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社

会调查选题。设计选题主要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社会调查选题的科学性。社会调查是课堂教学的拓展,是自学探究、合作探究的延伸。故选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科的基本原理,并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否则便失去了实践探究的意义。

二是社会调查选题的现实性。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涉及许多人文地理学现实问题,如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城市扩张与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旅游资源调查与开发、人口迁移、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优化等等,只有设计的选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才能激发学生实践探究的积极性。

三是社会调查选题的可操作性。即社会调查选题要与本科生的水平相适应,社会调查需要同学们业余时间完成,既不能花费时间过长,也不能研究难度过大,使学生们力所能及方可操作,不然会适得其反。

选题确定后,同学们可以进行独立探究或群体探究。

社会调查的最终成果是《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通过社会调查及撰写调查报告和论文,一方面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知识得以巩固,并了解了本学科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步骤与方法,初步掌握了《调查报告》和科技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和规范,为进一步学习部门人文地理和区域人文地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可谓一石多鸟。

对于同学们递交的《调查报告》和论文,教师要及时批阅,写出评语,充分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与此同时,要遴选5~10篇范文,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总结和交流,最后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评。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一是巩固同学们已有的探究成果,强化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二是进一步激发广大同学探究人文地理学基本问题的积极性;三是引导同学们在第三环节的基础上举一反三,主动对人文地理学的其他问题进行研究,以养成长期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地理专业人才。

二、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内容的选择

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选择。人文地理学涉及内容广泛,并不是教材上所有内容都能够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因此,如何选择适宜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便是十分重要的。根据《人文地理学》教材内容的基本特点,结合本人多年从事人文地理教学的实践。探究式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某件事或者物的内容能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兴趣的特性,就是趣味性。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少人认为,趣味性只是针对基础教育对象才有用,而在专业性教育中意义不大,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正因为如此,大学教材一般注重介绍原理,而很少将趣味性的内容载入教材之中。但事实上,人文地理学中的很多基本原理就蕴涵在妙趣横生的人文地理事象之中。换句话说。在许多妙趣横生的人文地理学事象中蕴涵着深刻的人文地理学基本原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各充分挖掘人文地理学中趣味性内容的能力,注意积累趣味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案例,并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以充分调动学生们实施人文地理学探究式学习的积极性。

(2)因果性原则。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探索人文地理事象形成的基本原因掌握教材中人文地理学的基本原理。早在19世纪上半叶,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便创立了地理学的“因果原则”,即“凡事必求其因而推及其果”,从而使地理学从古典地理学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的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李特尔也认为:人文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因此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因果性原则。如:在人口地理学中,教师通过陈述人口地理要素的地域分布状况,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我国人口迁移中为什么会出现“孔雀东南飞”现象?为什么有的地方人口稀疏,而有的地方人口稠密?再比如在种族地理学中,通过陈述世界三大种族外部体质特征的差异,引导学生探究: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同种族间外部体质特征上的巨大差异?种族外部体质特征的差异与地理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等等。

(3)综合性原则:任何一种人文地理事象都是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处于一个矛盾体中。一个因素的变化可以引起其他因素的连锁反应,而任何一种人文地理事象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在选择探究式教学内容或设计探究式学习课题时,必须充分考虑综合性原则。即选择那些影响因素复杂,既能通过探究式学习较好地掌握学科基本原理,又对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有益的综合性内容,避免选择过于简单、影响因素较少或不具探究意义的内容和课题。如:在宗教地理学一章中,教师只需简要地讲述伊斯兰教的产生、发展、分布等基本地理事实,然后引导学生们探究:当今世界上凡是穆斯林分布区往往容易爆发冲突或者战争,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在政治地理学一章中,通过讲述西方地缘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引导同学们探究:麦金德为什么被西方政要和学者称为“最有预见性的地理学家”?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对美国及其西方盟国的二战后全球战略的制定有什么影响?马汉的海权理论对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何意义?对中国国家安全有哪些启示?这些问题涉及因素众多,甚至横跨很多学科。通过探究,不仅可以极大地开拓同学们的视野,扩充学生的知识领域,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现实性原则。即教师在选择探究式教学内容时,要尽可能选择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人文地理学现实问题。诸如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扩张与城市地域结构演变,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家安全等等。这样的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探究的兴趣才会更大。通过探究,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价值,激发自己的探究热情,而且通过探究,可以初步了解我国在改革开放中所出现的一些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为自己今后的长期探究打下一定的基础。如,通过探究自己家乡人口、资源、环境是否相互协调、如何才能确保家乡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使学生既对自己家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家乡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通过对所在城市的调查,了解所在城市的地域结构是否符合教材中介绍的“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从中发现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材中现有理论的局限性。通过对学校

所在地某一工业企业的调查,探究影响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以及现实工业布局中违反工业布局规律的现象等等。

三、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其中,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而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高校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是学习刺激反应理论、学习建构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创造力投资理论。其根本目标是夯实学生的人文地理学专业基础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专业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或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上述理论基础指导下,结合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及本人长期从事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体会,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高校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由课堂探究、考察实习和社会调查三大模块组成。其中,课堂探究是探究式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环节,包括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两项内容。野外实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实践探究的主要形式。而社会调查则是强化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学生长期探究意识的有效途径。

该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1)目标明确:即该教学模式是围绕高校人文地理学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有鲜明的指向型,并非对地理科学类专业任何课程都适用的普适性模式。

(2)操作简便:该模式把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且直观形式反映出来,为高校同仁提供了一个比抽象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3)体系完整:该教学模式是人文地理学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有相对完整的体系和运行要求。

(4)结构稳定: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大量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因此,该模式对高校人文地理教学有普遍的参考作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近年来,笔者一直按照该模式组织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作者:王国梁

第6篇:人文地理学本科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摘要:为适应高校战略转型和人才培养体制变革,人文地理学的本科教学工作亟待系统性的改进与创新。本文提出了人文地理学本科教学创新体系,其基本架构包括主体要素、环境要素和功能要素三个层次,主要创新层为功能要素层。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的教学实践,总结该学校人文地理学本科教学创新体系中五个创新点的分布,即教学理念创新、课程内容体系编排创新、教学课堂拓展创新、教学模式方法的综合创新、测评方法多元的创新。教室课堂以及由之拓展的虚拟课堂、野外课堂是重要的创新实施环节,本文以该校若干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证明,该体系适合地理学本科生的人才培养需要,并有一定的高校间教学互鉴作用。文章最后指出,教学创新体系是一项需要持续增加投入的系统工程,通过不断完善教学环境基础设施和师生间有效的互动反馈机制,才能促进功能要素持续创新。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教学创新体系;功能要素创新

一、引言

人文地理学发展到今天,其学科任务不仅是刻画认识空间,还发展为对空间的解释。学科认识论、方法论和技术方法也不断丰富。这种发展趋势要求大学教学模式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我国不少高等院校正在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型,人才培养体制也相应地发生变革,大学下设的院系更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在这种背景之下,作为地理学二级学科,人文地理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专业身份比过去更鲜明,学生择业由从事地理教育为主转向行政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然而,与其他具有交叉关系的学科(如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城市规划等)相比,人文地理学教育在课程设置、能力培养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使得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面临着较大的危机。不少高校相继提出并实施人文地理学改革方案。这些教学探索主要涉及课程内容体系调整和教学模式(方法)改革,并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多数改革还处在探索阶段。本文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多年的教学实践,立足本校(以下简称“北师大”)面向国际化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定位,结合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试图通过构建系统的本科教学创新,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文地理学人才。

二、教学创新体系的基本架构

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有学者提出“教学创新体系”的概念。在已有的研究中,学科(课程)教学创新体系以传统教学体系构架为基础,主要涉及教学思想、教学过程的本质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标准等方面的创新。本文认为,构建教学创新体系的目的在于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该体系应该包括主体要素、功能要素和环境要素等三个结构性要素。就人文地理学而言,教学创新体系三大构成要素的内涵分别如下。第一,主体要素层,教学创新主体不仅包括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还包括教学辅助人员(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选择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或高年级研究生作为助教)和学生。第二,环境要素层,主要是通过开拓并整合专为人文地理课程教学所需的人(教师)、财(教学经费)、物(教学设施)等教学资源,建立促进教学创新的制度(如职称晋升制度)及机制(如教师——学生——教辅人员互动机制)。第三,功能要素层涉及教学理念、课程内容体系、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及测评方法等五个方面的创新(见图1)。

三、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实践

长期以来,北师大人文地理学本科教学主要承担着地理教育人才培养的职能。自从学校实施向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战略,人文地理学开始构建教学创新体系,以适应专业人才教育以及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1.环境条件建设

(1)聘请国内外专家,优化教学团队结构

近年来,人文地理专业先后聘请了17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其中包括著名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创始人段义孚在内的4名美国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组成课程教学智囊团。这些教学智囊不仅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诸多宝贵的经验与意见,还定期走进课堂现场。其中有十名专家先后单独或与本专业教师共同承担了人文地理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并以深厚的理论功底与开放的国际视野深受学生的好评与喜爱。

以教学智囊团为基础,突破“一师一课”的传统模式,强调“团队作战、以老帮新”的理念,优化教学团队结构。现已建立起由两名资深的老教师作为课程建设指导,三名学术能力强且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为教学骨干,若干名年轻教师为后备力量的教学梯队。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为中青年型,正处于积累厚实且精力充沛的阶段。

(2)装备室内实验平台,建设野外实习基地

现已建成人文地理学校级重点实验室,配有专业制图软件及绘图工具、城市遥感影像资料、专项统计数据以及其他电子教学资料等,并搭建起人文地理学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以及中国大陆第一个野外实习网络平台——“人文地理学野外虚拟实习网”。实验室制定并实施一整套管理制度,以保证实验教学环节的有序开展。

人文地理教研室与北京市规划委、北京城区十几个街道办事处、天津泰达集团、苏州新区管委会、苏州东山镇政府、上海浦东开发区管委会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已在北京和苏州东山正式建立了北师大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本科野外课堂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3)吸纳多渠道资金,充实教学研究经费

教学及教学类研究经费不足是国内人文地理学教学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尤其野外考察费用日益攀升的现实状况也使不少高校不得不减少野外教学量。北师大人文地理教研室得到校内外多方支持,在教学经费上力保野外课堂持续稳定的发展。与此同时,通过申请面向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级野外实习基地建设项目、校内的教学研究项目以及教师的学术科研项目,为激励本科生的创新活动、培养其科研和应用能力提供财力支撑。此外,人文地理学教研室还分别与经济学院、文学院、心理学院、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等校内相关院系合作,开展教学联合创新项目。

(4)激励教学创新投入,建立师生互动反馈机制

在日益关注教师科研能力的国内大背景之下,高校更需要为学科教学创新体系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从北师大现实情况来看,年度人事考核除了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有明确规定之外,还通过学生网络评价系统和督学评价等手段,来检查教学效果。教师职称晋升资格认定中,对于课程教学、教材建设、教学成果奖、教改项目等方面均有所考虑。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励教学创新活动。

人文地理学教学创新体系关注到师生互动原理。在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同时,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如虚拟论坛、定期座谈等)和教学环节(如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并完善教学活动,再反馈给学生。通过这种互动反馈,不仅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顺利完成整个教学过程,还能找准教学创新的方向,也为

教师发扬学生潜力和进一步的重点培养学生提供条件。

2.功能要素创新

(1)教学理念创新

首先,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包括助教以及院系相关教学行政人员等)、学生三者之间形成多向互动与有效反馈机制,从而促进各主体要素的创新活动。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除了系统地传授人文地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之外,还尤其关注地理学方法的训练,使学生真正建立起地理学人才特有的认知视角、思维方式、解题方式和知识基础,为建立研究型大学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再次,注重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对于人文地理学而言,“国际视野”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国际学术前沿的理论与方法,科学系统地训练其研究惯性与思维方式,更重要的还在于由此促使学生关注并发掘国内独特的人文地理事物及其内在机理,从而把握人文地理学的“地域性”特征。

(2)课程内容体系调整与完善

在积极吸取欧美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调整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压缩必修课的数量,开设符合学科发展并且适应社会需求的选修课程。课程内容设计一方面更加注重基础理论与经典案例的有效贯通,从而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及其应用价值的理解与开拓,另一方面注重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研究手段的有机结合。为了提高资源效率与教学效果,课程内容体系重构时强调纵横两维链接,即既注重人文地理学课程之间的横向链接,又注重各门课程与本院开设的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的纵向链接。现已初步形成以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资源与环境学三大基础理论课程为骨干,包括区域人文(经济)地理、部门人文(经济)地理和其他相关课程在内的人文地理专业课程体系(见表1)。其中“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核心内容,包括文化地理学、宗教地理学、聚落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部门地理学(教学内容与其他人文地理学课程少有重复)。并且重视人文地理学方法论及野外调查的系统教学,尤其注重新技术(如GIS技术)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此外,目前人文地理学教师的研究生讨论会、协调发展会全部对本科生开放,这在人文地理学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每年约有30%的本科学生参与到人文地理学研究生的学术活动中来。

(3)三类教学课堂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

人文地理教研室开创性地构建了教室课堂、虚拟课堂和野外课堂等三类课堂,建立了与国际接轨、并注重师生互动、增强学生探索性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室课堂”强调基础理论的系统教学,同时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与解难的能力。教室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除了教师讲授之外,还采取小组学习、分组讨论、个案研习、学生专题演讲等多种教学方式。

“虚拟课堂”,即建立虚拟网络课堂平台,使教学过程突破了有限课时的限制,是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空间。虚拟课堂设有多个板块,如练习测试、历届学生作业、选读文献、教学录像、互动交流等,采取师生间、学生间、校际间等多向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助教承担日常维护与管理的重要职能。

人文地理学素来注重人地关系的野外考察与探究,开辟野外课堂可以通过面向社会的现场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更增加了野外实习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野外实习的次数、实习课时数及其所占比重均有比较明显的增加,按照“点——线——面”的野外教学思路顺次组织开展(见表2)。野外课堂开始由传统的认知与验证型教学模式转向探索与研究型教学模式。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有效推进研究进展,将欧美大学课堂中流行的seminar教学法贯彻其中,分组学生与教师、助教共同讨论多向交流和激励。实习内容除了验证型考察之外,还增设了教师指定主题的小组集体探究性项目以及个人自拟主题的探究性项目。

(4)测评方法改革

人文地理学课程现已建立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综合测评法。首先,在考试内容上,不仅考察学生的记忆、理解的程度,还关注他们的知识应用与创新水平。其次,在学生个人课程总成绩中不仅包括期中和期末的考试成绩,还包括平时作业和野外实习结果。为了不增加学生过多的学习负担,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每门课程约有三次作业,而且采取个人作业和小组集体作业两种形式。表3以人文地理学这门课为例,列出学生作业的主要信息。随着野外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创新,野外课堂对学生的考评也纳入多项因素,包括从准备工作、现场勘探到实习报告完成等整个过程。此外,考试方式也逐渐由笔试转向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期中考试多采用口试,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及其初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见表4)。

四、教学创新的初期效果

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推动着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由骨干教师编著的《文化地理学》(2004年)和《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方法》(2006年)均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7年“人文地理学”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此外,在人才培养以及社会影响方面也取得较明显的成效。

(1)本科生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并且取得较多的创新成果。从学生能力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学创新体系促进了本科生系统学习并掌握基础理论,同时其科研活动的参与程度和创新成果均有明显的提高或增加。2002—2007年期间,共有125名本科生获得并完成37项国家级、校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每个项目可由多人承担)。2004—2007年期间,共有72名本科生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48篇。

(2)与国内外的教学合作加快,虚拟课堂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人文地理专业开设的野外课堂和虚拟课堂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在国内兄弟院校中享有较好的口碑和较高的知名度。目前国内有十个院校与本校开展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合作,如香港大学、北京大学等,甚至部分学校的学生自愿参加本校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自2004年起,本校还与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建立了人文地理学野外课堂交流合作。

虚拟课堂为本校人文地理学师生交流、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并成为教学信息传递与反馈的主要渠道之一。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站和野外实习网采取部分或全部对外开放的模式,吸引了许多院校的师生。他们通过网络进入不同开放级别的虚拟课堂获取课程资源,其中还受到部分中学生、中学教师、甚至学生家长的密切关注,并且经常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反馈。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编号:J0630532>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陈立民]

作者:周尚意 朱华晟

第7篇: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是什么?

2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有那些?

3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4 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个原则。

5 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6 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什么?

7 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内容。

8 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9 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10 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11 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12 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13 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 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具有那些特点?

2 环境与文化活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3 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 4 如何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文地理学。

5 文化和文化地理学的概念是什么?

6 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

7 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

8 论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9 名词解释:文化景观、文化整合、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史层说

10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11 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12 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3 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14 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15 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第四章

1 我国人口分布表现出那些特征?

2举例说明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

3 人口迁移的机制是什么?

4 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有那几种?

5 举一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后果?

6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

7 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

8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9 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

10 简答现在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11 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12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

13 论述人口与发展的关系。

14 名词解释:入口构成、适度人口、人口密度、人口迁移、人口分布

15 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16 试述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特点及成因,并简述我国人口转变模式和国外人口转变模式的异同?

17 简述适度人口的应用价值和确定方法,我国适度人口规模应为多少?如何达到该规模? 18 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19 现代国际、国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20 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1 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22 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23 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第六章

1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各有什么特点?

2 简述农业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 现代农业的类型与特征?

4 四大文明古国为何会出现在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有和共性?

5 都市农业如何发展?

6 影响工业分布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7 世界有哪些主要的工业区?

8 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发展遇到了那些问题?

9 简述二战以来,工业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10 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1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比重是否合理?应如何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

12 简答农业起源的理论

13 传统农业的基本类型是什么?

14 现代农业的基本类型、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举例说明其分布。

15 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是什么?并说明其分布。

16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工业布局有什么影响?出现的工业部门是什么?形成哪些重要工业区?

17 论述北美和欧洲的主要工业带的特点。

18论述影响新兴工业部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9 论述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发展历程、产生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0 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21 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22 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23 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24 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第七章

1 世界种族是如何划分的?

2 地理人种的概念及分类?

3 民族的特征及分布?民族整合的意义是什么?

4 试从民俗的各方面说明民俗与环境的关系?

5 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6 以中国为例,分析种族与民族的区别与联系。

7 种族与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8 四大人种的分布状况如何?

9 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10 民族与国家之间有哪些不同之处?

11 为什么东方人爱吃猪肉而西方人爱吃牛肉?

第八章

1 世界主要语系有哪几种?

2 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3 语言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哪些特性?

4 语言景观的涵义和内容。

5 语言从那些方面体现了其文化特性?试举例说明语言景观的特征。

6 语言的本质特征有哪些?

7 我国七大方言的分布状况如何?

第九章

1 世界主要宗教类型及其分布?

2 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有何关系?

3 宗教仪礼、习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 巴以冲突产生的根源,怎样用宗教地理学人地关系的相关知识进行解释?

5 宗教景观。

6 宗教的本质是什么?

7 宗教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8 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有哪些?

第十章

1城市的概念?分析城市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有几种类型?

3 如何理解城市景观?

4 乡村聚落的类型、形成原因、基本特点?

5 阐述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原理。

6 户籍制度对我国城市化进程有那些影响?

7 城市体系有着怎样的等级规律?

8 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

9 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原则? 10 简要分析村落呈集聚现象的原因。

1 比较分析东西方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差异。

3 试以具体城市为例分析城市区位及自然环境对城市形成发展的影响。

4 城市地域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是什么?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模式有什么特点?

第十一章

1 分析旅游开发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2旅游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

3 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应如何建设?(可以某城市为例)

4 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区别、联系与形成条件?

5 如何处理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冲突?

6 我国西部地区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战略(SWOT分析),对西部大开发有哪些影响?

7 什么是旅游决策,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8 什么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形成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9 到2003年止,我国已有4A以上景区愈千家。请你列举10个以上你所在省4A景区的名称,并把它们按旅游地的开发类型进行分类。

10 结合你所在地的一个旅游景点的开发,谈谈该旅游景点开发对本区域的影响。 11 什么是旅游“示范效应”?你对旅游“示范效应”有什么看法。

第十二章

1 感知环境与认知环境有何区别与联系?

2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主要有哪几种?

3 分析人类行为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

4 人类活动行为空间的因素分析。

5 举例说明普雷德行为矩阵的应用。

6 感知空间与认知空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第十三章

1 简述当代全球的政治地理格局基本特点?

2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有哪些主要学说?

3 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4论述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及演变趋势分析,并阐述当代的全球政治格局对我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主张。

5 科学技术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生活具有哪些影响?

6 从政治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对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形成的影响。7 政治地理要素有哪些组成?

8 如何理解政治地理过程?

9 国家政治地理哪些特征,如何体现?

10 如何分析一个国家的实力?

11 政治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2 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3 影响国家权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4 为什么需要对国家实力进行综合分析?

第十四章

1可持续发展是怎么样提出来的?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

2 当代人文地理学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3 评述地缘政治学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缘政治模式。

4 当前人文地理学研究都有那些前言课题?如何使得PRED协调发展? 5 人口的过快增长给人类带来什么问题?

6 世纪之交的政治格局有哪些表现?

7 新的政治地理的有哪些特点?

8 政治格局与人地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

9 什么是文化景观?

10 简述当前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11 当前文化景观建设表现在哪些方面?

12 结合实例,分析某个地方的文化景观建设情况。

13 导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国的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4 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及形成原因是什么?

15 从不同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类型。

16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共识主要有哪些?

17 我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18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分析比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类型。

第8篇: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的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文化区的分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三者的联系与差异:功能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由于其形成机制的差异,两者是不同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则是相互重叠,彼此有高度的一致性。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相比既无功能中心,有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相比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文化扩散分类:扩展扩散;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类型: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能够协调。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文化史层”研究:利用对过去文化景观留下的遗迹来探索某地文化景观过去的发展过程的研究方法。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所名。

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 人地关系论:

(一)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二)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三)适应论: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四)生态论: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五)环境感知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的,是受一种思想的支配的。

(六)文化决定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七)和谐论:一是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的利用地理环境;而是要对已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的原则:“挑战与应战”,“逆境美德”,“中庸之道”。 简述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1.在该图式中,四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六对联系带.。这个图式反映了文化的结构,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的关系。技术是指在自然生物环境的基础上创造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属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体现在人口之中。2.自从进入人类社会以来,人就不再是自然的人、生物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文化的人,是精神文化的载体。3.在四个要素中,技术、社会组织与人口又都以自然生物环境所提供的空间与资源为承载。人口作为社会的人,又是这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中心.4.因此图示中的人地关系既反映了人的主动性(例如人发明新的技术、创造新的社会组织),又反映了受自然生物环境的约束性。

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归纳法人口转变: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1.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2意义:①适度人口的确定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 剩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口现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②适度人口的确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它利于更好地执行人口政策,认识人口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③适度人口的确定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有着重要意义。 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趋向暖湿地区(中低纬指向),低平地区和岸边(海岸,河岸)。 世界上共存的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特别是美国东北部)。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特性的人群。

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之一。 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农业发展阶段: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的类型:种植园,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大牧场。光观农业: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

六个农业圈:自由农作带,林业带,作物轮作带,谷草农作带,三圃农作带,畜牧带。

简述世界上主要工业地带及其分布情况:

(一)北美工业带: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二)欧洲工业带:主要集中于西欧地区,丛苏格兰向南,经南英格兰,从莱茵河口进入欧洲大陆西部,从荷兰和法国,德国接壤处延伸到意大利北部;

(三)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带: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区;

(四)日本工业带:面向太平洋一边;

(五)拉美工业区:主要集中在巴西东南沿海,阿根廷东部,委内瑞拉西北部和墨西哥中部;

(六)亚洲工业区:

(七)非洲工业区:

(八)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工业区。 资源条件:1.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而价格又低廉的原料——企业多建在原料产地(原料指向型)2.加工后成品体积增大又不便运输的原料——企业多靠近销售地(市场指向型)3.耗能多的企业——(能源指向型)企业多建在能源供应低廉而稳定的地方,如水电站附近4.需要新鲜原料的企业——距原料地近、交通方便、保鲜设备,日趋向市场方向布局。5.产品需要新鲜的企业——市场附近(市场指向型) 当前发达国家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需求不旺,生产能力过剩。 当前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资金与技术的缺乏。

城市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逆城市化: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的机制:人口增长的压力---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提高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力量;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基本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科学技术是城市化得以延续的内在动力。

(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四)经济发展是现代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五)人口和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城市化进程。 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集聚力,离散力。

等级规模法则:通常人口规模居第二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居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2,第三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此类推的人口规模规律。

语言: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

语言的本质属性: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 谱系分类法:语系,语族,语支,语种。

语言传播特性:外延性和连续性,距离衰减性,层序性和阶层性,复合性,竞争性和同化性,演化性。

民族宗教:犹太教,印度教,道教,神道教,耆那教,锡克教。 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移民,传抪,领土竞争。

主要宗教分布区:基督教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北部大部分、南非、澳洲等地。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以及美洲。佛教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 客源地:产生旅游者的地域,既游客的来源地,客源地的形成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目的地: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接待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它是旅游流指向的目的区域。 旅游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一)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植物;2.水质量;3.大气质量 ;4. 野生动物;5. 旅游与地质;

(二)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1.旅游对风景区的影响:(1)建筑污染。(2)带状发展和蔓延。(3)基础设施超负荷。(4)与本地居民隔离。(5)交通堵塞;2.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化 ;3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作用:①旅游者的采摘、山火、踩踏、垃圾堆放对旅游区植物造成破坏;②旅游产生的生活污水及其它水污染对旅游区水环境产生破坏;③旅游交通工具及旅游区大量能量消耗造成旅游区大气和噪声污染;④旅游者的活动侵扰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影响了动物行为、生活习惯,甚至影响其种群数量,进而影响整个生态链;⑤旅游者对地质景观的破坏:采集标本、珊瑚、钟乳石等;⑥旅游建筑物缺少规划与论证,破坏天然景色;⑦对旅游地居民、工作人员生活、工作环境造成压力与不良影响。

1、示范效应:旅游者的进入使当地居民感到外面的世界的先进,从而对旅游者产生模仿,即旅游者起了示范作用。①居民的价值观念变化;②行为方式的变化;

2、新殖民主义:①本国宝贵的土地、旅游资源不适当地给了外资企业;②外商赚钱后,大量外汇向外国转移,当地收益少;③大量外国专家与管理人员高收入、高享受,与当地工作人员相差甚远;④为发展旅游区,将本地居民赶走;

3、新道德观念:旅游业给当地带来社会风气的败坏。主要表现:色情、赌博、贩毒吸毒和其它犯罪活动;

4、宗教:①旅游者行为对宗教的亵渎, 影响到当地人对旅游者的态度;;②当地人为迎合旅游者的需要,出卖了宗教性,使宗教意义大减。

5、语言:威胁着旅游地语言的纯洁性,动摇旅游地稳固的社会模式和文化特征;

6、健康:①有助于公共健康的设施的改善;②可能引起健康标准的倒退。

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国家的基本特征:1.拥有确定的领土;2.具有一定数量定居人口;3.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职能的政府;4.拥有主权。领土形状的政治地理意义:一般来说,紧实型国家便于管理和控制;延伸性型国家延伸部分一般难以管理和控制;狭长型和分离型国家多因联系不便而使国家管理及防务较为困难;穿孔型和飞地型也因两国关系容易产生摩擦而给国家外交制造麻烦。国家权力:指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力;它通过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影响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组合而体现。

地理物象: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脑中的形象(映像)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地理物象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它是通过稳定性思维而形成的。心理图谱:人们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大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像。

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如果当一个人在某个区位上所必须耗费的时间总量得以确定时,就能用时空棱柱体图来模拟其依靠某种交通方式所达到的最大的行为空间。

当前人地关系中最直接的问题: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文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两个最突出的问题:文化的过度商品化; 文化帝国主义。

上一篇:品牌创新设计下一篇:认知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