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周长教学建议

2022-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认识周长教学建议

地方教学型高校双语教学改革认识与建议

摘要:双语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双语教学改革近十年来,重点高校凭借强大的师资队伍、优质的教学资源等建设了很多优秀的双语示范课程,走在了双语教学改革的前列。而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教学型高校在这一轮教学改革中步伐迟缓,明显滞后。在高校双语教学改革不可逆转的背景下,地方教学型高校应积极推进双语教学改革,成为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焦点。

关键词:地方高校;双语教学;改革

2001年,教育部提出加强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引进原版教材,提高师资水平。2004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规定,本科教学要达标就必须实施双语教学,适宜专业的“双语授课课程比例要大于10%”,并希望各高校注重规划,采取措施,积极支持开展双语教学,继续扩大双语教学的数量。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对双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语教学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此后,教育部又启动了“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2007年至2010年,教育部共支持建设了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大多数重点高校在这一轮双语教学改革中取得了突出成绩。然而,普通高校与重点高校在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学生外语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使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教学型高校在这一轮改革中明显滞后。在高校双语教学不可逆转的背景下,地方教学型高校双语教学改革无疑将成为新一轮的焦点。

一、双语教学的内涵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国语言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然他的母语语言知识和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语言的。

对双语的理解,有些是望文生义的。比如,将双语理解为“汉语+英语”或“计算机语言+英语”等。这些理解是片面的,它抽去了双语教学的内核,脱离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双语教学一般是指同时采用两种语言(母语和外语)讲授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文化,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双语思维能力和多种语言交流能力的教学活动。其教学模式通常有三种:“浸入型”双语教学、“保持型”双语教学和“过渡型”双语教学。

二、地方教学型高校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地方教学型高校大都位于非中心城市,是地方人才培养的基地和科学研究的中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外资企业进驻地方,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地方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的人才,地方教学型高校双语教学的开展无疑是培养这类人才的重要途径。

教育的功能是提高人类的综合素质,双语教学体现了素质教育丰富而具体的一面。首先,从观念上,双语教学中的外语教学不再仅仅为了掌握语言工具,而是与相应的思维基础、智能结构、文化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在视、听、说的开放语言环境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在素质。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的空间转换不但使学生在交流能力上有所收获,也使他们在更大的思维空间里领略了异域文化,进而实现了双语教学体现素质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导并深化双语教学的有机互动。因此,双语教学的实施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三、地方教学型高校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难点

1.双语教学师资数量短缺、质量不高

在推广双语教学中,师资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实施。国家重点高校双语教学教师一般具有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有一年以上国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地方教学型高校而言,这样的人才极为匮乏。以许昌学院为例,截至2009年10月,全校共有教职工1113人,虽然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已达550人,约占总人数的49.4%,但是有过一年以上在国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的教师不足30人,英语功底扎实的非英语专业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双语师资匮乏是地方教学型高校推进双语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瓶颈。

2.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双语教学课程设计困难

学生是双语教学的主体和接受者,其接受能力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我国外语教学长期以考试为指挥棒,重视读写能力、忽视听说能力,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地方教学型高校招收的多是二本或三本层次的学生,其外语水平明显低于国家重点高校的学生,这也极大地增加了教师双语授课的难度。

3.双语课程的内容设计与教学评价不统一、不明晰

自2001年教育部开始提倡高校开展双语教学迄今,国家重点高校已有不少专业课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成功培养了不少双语人才。但各高校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性质、授课形式、采用教材、考核方式和教学评价等各不相同,地方教学型高校双语教学起步晚,经验不足,又没有完整的双语课程框架来指导,双语教学难以开展,更难以向规范、统一、明晰的方面发展。

四、地方教学型高校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措施

1.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引导与激励

师资是双语教学的重要问题,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选择英语水平较高的非英语专业的博士或硕士,聘请外教对他们集中培训,使这些教师能够胜任双语教学。其次,选择商务英语专业方向的博士或硕士,聘请经济管理专业的教授对他们集中培训,使他们成为有扎实的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的外语教师,进而从事双语教学。最后,为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应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比如,对在双语教学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在评选先进、评定职称等方面给予倾斜等。

2.选择适宜专业及课程作为试点开展双语教学

地方教学型高校应从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高校专业长期发展的视角选择适宜专业作为双语教学试点。以许昌学院为例,可以考虑将经济管理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法政学院的法学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本科专业、外国语学院的商务英语方向和商务日语方向等作为双语教学试点专业。截至2010年,教育部已支持建设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地方教学型高校也可以此为契机,选择某些课程作为双语教学试点,并支持建设一批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3.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引进优质教学资源

很多地方教学型高校都开设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这是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有利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地方教学型高校可以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前沿的科研成果、最新的原版教材引入国内,并将其融入国内教学阶段的教学目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中,促进国内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改进。通过合作办学,高校既盘活了双语教学资源,也加强了教育的国际化交流。比如,许昌学院每年都会选拔一批优秀教师赴加拿大接受短期培训,同时有数名外籍教师到校为学生授课。截至2010年,许昌学院共选派14名教师赴加拿大接受短期培训,另有14名外籍教师陆续到校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语师资紧张的局面。

双语教学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以及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地方教学型高校必须坚持推进双语教学改革不动摇,突出双语教学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从总体来看,地方教学型高校的双语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应从服务地方经济和学校长期发展的视角制定双语教学改革规划,选择适宜专业或课程作为试点,加强双语师资的培养和激励,推进双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韩乐,高文华.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认识与建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2]聂光军,岳文瑾.地方教学型高校如何进行双语教学改革试点[J].社会纵横,2009,(1).

责编:赵东

作者:吴俊红,赵红玲

第2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7年修订版)(法律部分)的认识与教学建议

摘要: 修订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材充分反映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增强了教材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为实现教材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深刻领悟其创新成果、补充完善其阙如之处和探究其教学要义之必要。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创新成果 教学建议

2007年修订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已在全国普通高校使用了近一年,从各方的反馈信息来讲,受到了较广泛的好评。这源于它充分地反映了党的理论的最新创新成果,反映了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特别是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社会建设等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同时也是它更好地吸收了高校师生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提出的有益意见和建议的必然结果。为了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该教材,特对该教材法律部分的修订情况作深入探讨,并提供若干教学建议,以期与同行专家交流。

一、对修订版教材法律部分内容的认识。首先,修订版教材不但承继了第一版中所积累的成果,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其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提升了教材的理论品位。教材的突出变化之一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贯串全书的逻辑主线,众所周知,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变迁,必然会引起人的价值坐标体系的转变。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也必然造成利益主体的多元化,造成“工具理性”、“利益计算”对“价值理性”、理想信念的多元化之间的冲击和排斥。所以,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认同已成为不可回避的客观重大课题,对于当代大学生也同样如此。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在形成、确立和逐步巩固的时期,他们思想的敏感性、活跃性、多变性、差异性和趋向独立性的特点,使其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面临着不同价值观的诱惑、尖锐冲突和痛苦抉择。因此,如何引导其实现社会主义的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同化,已成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修养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迫切问题。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诉求,是新形势下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社会主义道德修养,锤炼优良品德,确立法治理念,提升法律素养,促成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发展的动力,明确了基本的途径。同时,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它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各有其特有的含义和实践要求,但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逻辑主线统领《基础》教材全书,不仅可以更好地涵盖有关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治素质的内容,而且它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对于人们领会和掌握社会主义道德精髓,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厘定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增强大学生学法、守法、用法和护法的自觉性,无疑具有滴水穿石的教化和渗透作用。

其次,修订版教材基于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提出的民主法治目标等相关内容,在法律部分中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充实。具体体现为:对于原第七章第一节第四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三)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四)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部分,按《决定》的表述,修改和增加了相关内容,这些改变充分反映了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使教材更具权威性和思想性;二是教材将第八章第三节“四、我国的仲裁法律制度”改为“我国的仲裁和调解制度”,并在原有两个小目之后,增加了“(三)调解制度”,分别介绍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含义、基本原则和程序要点等。这反映了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化解社会纷争的多种途径,更好地体现《决定》中“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更多采用调解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的政策精神,也引导大学生明白在现代社会中传统诉讼(打官司)已不是解决纠纷的唯一合法途径,仲裁和调解同样是解决争议的便捷合法的途径。特别是选择和运用调解方式来解决纷争,对降低当事人的维权成本、实现有限的司法资源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公平和效率价值具有重大意义;三是修订版教材还从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出发,将第八章第二节“二、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补充完善为“二、我国的民商法律制度”。增补了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和保险法等内容,这从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必要的经济和法律知识,满足了那些对公司、证券(股票、债券和基金)、票据和保险等新事物充满兴趣,甚至已经涉足其中的大学生们的需求。

最后,从《基础》课教材“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强调实效性”的目标出发,笔者认为修订版教材尚存在拟充实和有待完善之处:一是在论述法的适用时,鉴于目前立法主体的多元性和一时难以完全避免法律规范间的不一致和冲突现实,应增加《立法法》中关于法的适用规则的阐述。特别是关于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同位法在各自适用范围内具有同等效力以及法不溯及既往等基本规则。这对大学生选择适用不同位阶的法律规范解决法律纷争奠定了必要的法律基础;二是对现行法律制度的介绍,也应随国家立法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地适时增加相关内容,如在介绍“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时,应增加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关内容。它对大学生在就业和创业中防范合同风险和寻求法律救济具有重要意义;三是章后学习思考题的题型设计过于单一。建议适量增加材料分折题、典型事例和案例题,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有关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教学建议。优良教材资源的最终价值在于其实施中所产生的良好教学效果。为了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在法律部分的教学中应重视以下问题:

(一)将教材的法制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加强法律素质教育。随着当今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全民的法制教育已由以往的普及法律知识转变为“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所以《基础》课教材法律部分较以前的《法律基础》教材更侧重于凸现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教育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修订版教材按照教材稳定性原则的要求沿循了这一思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在重视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观点、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以及当代中国法治思想的教育的同时,更加侧重于理论的学习思考与应用法理解决现实一般性法律问题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因为,“知法”绝不仅仅指对法律具体知识的了解,也要求对法律精神、法治原则的正确认识;“学法”也不仅仅是单纯地学习法律规定,而是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国法治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克服和纠正大学生在法律方面“知”和“行”上偏差和失衡的问题。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因为没有良好法律素质的养成,即使法律知识很丰富,在实践中也可能出现知法犯法,甚至千方百计规避法律的事情,以致法律形同虚设,丧失其固有的权威和尊严。对于这一点,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们应明确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制教育不同于法律专业的学习,明确传授法律知识是手段,提高法律意识、培养基本法律素质是最终目的。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和健康的法律心理,启迪大学生形成敬畏法律的信仰,提高其知法的积极性、守法的自觉性和用法的基本实践能力。

(二)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高校过去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分别作为独立的两门课程开设的,在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信念,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修养,增强遵纪守法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的现实结果来看,还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原因在于道德与法律作为两种基本的社会规范,尽管二者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差异,但其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它们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而言,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们适应于社会的最基本的两种素质,它们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将原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中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内容融为一体,把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提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紧紧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改革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才能符合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对立德树人工程的客观要求。这就要求在教材处理和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讲述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社会规范时,应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放在一起,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二者进行比较,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法律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提供了制度保障”的关系,从而实现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双赢效果。

(三)将“三贴近”原则贯穿于教学始终。长期以来,影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学内容与客观现实的严重脱节,其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非但不能使学生掌握道德规范和法律精神,反而造成了不同程度上大学生在道德和法律上知与行分离的现状。为了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创新教学理念,深化改革教学方法,既要扎实地向大学生传授法律规范,又要避免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特别要防止空泛的传统理论说教,应在强调理论逻辑中凸显问题意识,坚持“理”与“实”的结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体现“基础”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在教学中为了实现“三贴进”的要求,我们应通过引导学生更多关注、透视社会热点现象,结合案例分析、组织专题讨论、参与社会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2]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记者.200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培训班述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8.

[3]甘玲.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若干问题辨析——关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制教育内容教学实效性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7,5.

[4]陈大文.“法律基础”课程建设与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2.

作者:李 平

第3篇:对中国股市的认识及建议

一、1997年:痛失历史良机

经济发展需要股票市场,中国的发展和改革需要股票市场,摆脱目前的通货紧缩预期,更需要一个持续走牛的“跨世纪大牛市”。可以说,目前刚刚启动的中国股票市场能不能持续走出一个五年左右的“慢牛行情”,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和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前途。

1999年5月18日,上证综合指数从1059点开始启动,到6月30日上升到1756点,32个交易日竟然上升66%,平均每天上升107%。上升过快本身就使信心下降,至7月1日,在某些传闻影响下突然暴跌,至7月7日跌破1500点,四个交易日下跌145%,平均每天下跌1033%。

股票市场的大幅涨跌,反映了中国股票市场不健全,居民信心不稳定,职能调控部门调控不成熟,理论认识不到位。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方式,在6月15日进行公开的政府托市,这一方式本身就容易引起争论;在时机上也有问题,当时股票指数已经上升很快,不必要以评论员文章加以刺激;且该文所提出的一些判断和根据也不能够服人,比如说,目前股市属于恢复性增长,基础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向好。众所周知的是,中国企业效益改善乏力,与突然飙升的股价形成明显的对照。评论员文章促使股票市场过度攀升,反而打击了股民信心,造成暴跌,将中小股民刚刚入市的1500亿资金套牢,这对于下一阶段股市的发展,可能造成不利的影响。

政府对于股票市场调控的动机虽好,但结果往往并不如愿。如1997年5月政府对于股票市场的打压。当时的股票市场上升过高过快,主要是在“香港回归””题材下被国际投机资本拉高香港股票市场而将国内A股市场带动起来的,这的确不正常。但是既然已经被拉了起来,中小股民已大批入市,且不顾政府一再警告继续蜂涌而入,从积极方面说明,股民有积极性,为国有企业重组上市造就了天赐良机。当时1元钱的国有资产,可以溢价发行15元,如果能够采取加快国有资产重组上市的办法,逐步降低股票价格指数,中国国有企业可能早就从整体上摆脱了困境。国有资产并没有流失,而是将实物资产以高价拍卖掉,收回了货币资产。当时国有资产的无形价值真的很高,但是被错误地当作“过度投机的泡沫”给“清算”了。

历史机遇,稍纵即逝。短短三个月过去,当政府以行政手段强行将股票市场打压下来,又在党的十五大上宣布“发展股票市场为国有企业融资”的方针时,马上成为重大利空,中国股票市场陷入一年多的熊市。国有企业并没有能够通过股票市场摆脱困境。

二、驳“过度投机”论,以所得税调节股市收入

关于股票市场的功能,教科书上说,是企业直接融资的场所,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人们是根据股票的“市盈率”来购买股票的,通过长期投资获得利润分红,市盈率等于股票价格除以每股税后利润。股票市场总的市盈率,大约在30~40倍之间,等于平均收益除以利率。换手率应该在每年2~3次,多了就是“过度投机”。

对于这些理论模型和数学指标,笔者从来不敢恭维,越看越象计划经济的指标,笔者真的不知道市场经济的“清规戒律”和教条,怎么比计划经济一点也不少?笔者没有在美国炒过股票,但是也不能相信,美国的股票市场就是书上描绘的那个样子。从7000点就说有泡沫、要崩盘,现在到了11000点,居然还能稳得住,不知道“市盈率”是多少?如果把利率降低为零,或者对存款征税,股票的市盈率在理论上可以是无限大的。很难说,股票价格涨到什么点位是“合理的”。

中国的股票市场,更是大相径庭。首先,笔者不相信什么“过度投机”之说。股票收入有两种,一是投资收入,即长期投资获得股息分红,如每年每股分50%,分红最高的“五粮液”,也不过如此,比存款利息要高。但是,几乎所有的新兴股票市场,在建立初期都是股票供不应求,必然“溢价发行”。当你花费40元买1股“五粮液”,而不是1元买1股时,你每年每股的分红,就是50元投资分1元股票的红利,平均1元投资只有2%的利润率,远远低于存款利率——人们为什么不去存款来“长期投资”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几乎所有的投资者所看重的,都是“投机价值”,即股票在买卖中所增殖的价值。我之所以愿意以50元购买1股“五粮液”,是因为我预期能够以60元把它卖出去。可以说,在股票市场上,就动机而言,人人都是投机者。但是就客观效果而言,必然有一半人因预测错误而被“套牢”,成为被动的“长期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贬低投机而抬高投资,是没有道理的。投机和投资随时在互相转化——成功的投资会马上抛出而成为投机,不成功的投机会被套牢而成为长期投资。

有人说,股票市场是一个赌场,输赢相抵,社会总财富没有增加,这是不对的。股票市场能够创造的社会财富称为“风险收益”。风险收益首先来源于交易成本的降低。经济活动本身具有风险,具有良好的组织的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国库券市场,在交易过程中,将人的冒险嗜好设计成为系统的交易活动,去抵消经济风险,将交易成本转化成为风险收益。还有一种“财富净创造”,就是人所具有的“冒险偏好”。大部分人具有通过承担风险获得收入的天性,称为“风险中立者”;小部分人只求刺激,不问输赢,称为“风险偏好者”;另有一部分人是“风险回避者”,他们只能存款和买国库券。当人的冒险嗜好得到满足时,他要支付报酬;冒险活动成功时可以得到超额利润,失败时则付出超额损失。这里不仅有财富转移,也有财富创造。如果说物质性财富来源于体力劳动,精神性财富来源于脑力劳动,那么风险收益就是来源于人们的预测和冒险活动,这需要付出复杂的脑力劳动、高强度的智力和感觉能力以及敢于承担不确定性的魄力。股市和其他第三产业一样,应该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否则,国家对股票交易征收的07%印花税,证券公司扣除的07%手续费,以及派生出来的大量收入:证券报刊、股评、电话电脑操作的委托费用及软件费用等,又将从何而来?至于股票市场能够起到的对于人的业余时间的利用、精神的寄托、社会安定等社会效益,还没有考虑在内。股民入市,是从纯粹消费者向投资者和投机者的转化,股市交易中产生的巨大压力,对于股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意义。

给股票市场的“投机性质”正名,有利于加强股民的投资信心。中国的股票价格,与企业经济效益没有“正相关”的关系,至少在短时期是如此,这可能是由于中国股票市场过度投机的结构和大户操纵,也可能是股票市场的一般特性。说美国股票市场规模大,大户就难以操纵,未必如此。美国股票市场大,但是大户也比中国的大户大得多,即使无法左右总股指,但想操纵个股应该是易如反掌。

确认股票市场天然具有投机性和垄断性,有助于采取符合实际的办法限制垄断。垄断性的投机表现为“大户吃小户”。对之,规范股票交易,加强信息披露,确立停板制度都是必要的,但是都不能有效防止大户操纵和垄断。如果一定要把股票市场管理得非常规范,恐怕会损伤股市活力。在中国,大户联手操纵,依靠内幕消息,一年可以将投资翻倍;中小股民只有30%能够赚钱,这是一个难以改变的现实,必将加剧不公正的社会财富再分配,这是证券股票市场具有的天然副作用。有效的调节方法,应该是对股票收入征税,如10%。

目前中国A股总市值达10000亿元人民币,按照平均年利润率30%计,有利润3000亿,按照10%所得税率,国家可以每年收税300亿,将之用于建立专项“股市调节基金”,可在“崩盘”时救市。这项基金,五年之内可以积累1500亿,加上经营利润,可以达到3000亿,完全可以调节股票市场。我们必须把主张发展股票市场,与为少数人在股票市场图谋暴富相区别,要反对“管死”和“乱搞”两种倾向。政府的股市政策应该立足于:鼓励信心,保持活力,调节收入,限制垄断,保护中小股民利益,保障股票市场有一个大的发展。

至于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是否可以刺激消费,启动内需?短时期内不可能:如果是牛市,赚了钱的股民一般会再买股票;如果是熊市,大家被套牢,如何消费?只有预期股票市场长期走牛,股民收入颇丰,才可能转向消费。笔者预计,大牛市的第三年即2001年以后,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有可能表现出来。

三、驳“劣质资产上市导致股市崩盘论”

无论是股市的悲观派还是乐观派,都把中国股票市场搞不好的原因归咎于国有资产上市,因为含有一部分劣质资产,没有业绩支撑,必然导致股票市场“崩盘”。他们主张国有企业上市,必须剥离掉坏的资产。这是一种以理想主义和教条主义否定中国股票市场特殊功能的看法,不对之进行公开的批驳,我们就无法建立对中国股票市场的信心,并寻找可行的道路。

在中国,政府发展股票市场的动机:第一是为国有企业融资解困;第二是引导居民存款入市,将银行风险转化为股市风险,两种风险比较,股市风险在理论上和法律上是股民自己承担的。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经济,把国有企业看成是经济命脉和体制基础,只要能够搞得好,一定不会出售。只有当国有企业已经亏损,又没有别的办法解困,政府才肯以大力度的政策,支持股票市场发展,若不符合这个目的,政府是很难大力支持股票市场的,这首先不是价值判断,而是一个实证判断。能够把国有企业“好坏搭配”、进行资产重组后的上市,已属不错。让国有企业享有这样“首先圈钱”的特权,是因为历史包袱太重,又没有办法详细计算,优先上市等于为一部分国有企业摆脱了历史包袱。

说含有部分劣质资产的国有企业上市会导致本公司破产,一部分可能如此,一部分也可能在摆脱了历史包袱以后搞好,关键在于真正改制。如果说有半数上市公司在五年之内会成为“ST”,而被非国有企业以优质资产注入,“买壳重组”,应该视为正常。有什么逻辑可以证明,每年100家上市公司破产、重组,就一定会使股市总体崩盘?

退一步说,假若在股票市场崩盘与银行货币崩溃中,我们必然要选择一个,那么我们宁可牺牲股票市场而保证银行安全。如果害怕股票市场崩盘,而不敢向股票市场大胆分流居民存款和保险基金,那么在全球和中国通货紧缩背景下,这些“泡沫”也只能在银行里憋死。货币崩溃比股市崩盘的危害要大得多。我们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选择“次优方案”。

有人说,让股民承担国有企业改革成本,太不合理。笔者一直认为应该按照改革收益来承担改革成本,包括对股票收益征税。非常严峻的事实是:改革成本归根到底总要老百姓承担一部分或大部分,无论什么形式,总是如此。坦白承认这一点,我们才能够得出这个结论:正是因为中国的股票市场承担了特殊的为国有资产融资的功能,所以需要大力度的政策来保证股票市场在今后五年内持续走牛,只有这样,股票市场所创造的效益才能抵消国有资产融资的成本。

四、中国五年跨世纪大牛市发展蓝图

问题的关键是:中国政府有没有能力造就一个五年左右的跨世纪大牛市?笔者所描述的指标如下。

每年增加4000万股民,每人平均带25000元资金入市,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每年增加10000亿。上市公司每年筹资4000亿元是需求,但是要扣除30%作为社会保障基金,重新加入股市,再加上其他基金,每年可有1200亿基金入市。这样,每年资金供给将多出7200亿,相对于10000亿的总市值,股票价格指数可以增加72%。相对于50000亿的总市值,可以增加144%。就是说,大牛市的概念是:股票指数从1800点开始,平均每年递增20%。如上证指数从1999年底的1800点上升到2003年的3772点,五年之内翻一番。

证券从业人员,目前100万人,增加到500万人。

股民收入每年5000亿,如果有50%投入消费,即有2500亿。一个小股民,如果有10万元在股票市场,每年收入20%,即20000元,前两年可能继续投资,第三年就可能以60000元利润,或者加上10万元本钱,参加住宅和汽车的分期付款。笔者估计,在2001年,股票市场的繁 荣即可能全面启动消费。

美国道琼斯股票指数,突破1000点用了76年,突破2000点用了15年,从6000点到7000点用了四个月,最后一个1000点,即从10000点到1999年5月3日的11000点,只用了35天。1987年10月“黑色星期五”,道琼斯指数暴跌到2000点以下,以后持续十年的牛市,美国人在1992~1997年通过共同基金投入股票市场8020亿美元,外资流入数千亿美元。1998年8月,美国共同基金亏损,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动员36亿美元紧急救助;各方面预测,道琼斯在7000点已经属于泡沫经济,欧元出台后美国资金回流欧洲,股票市场即崩盘,等等。但时至1999年7月,道琼斯竟然奇迹般地上升到11000点以上。无论以后会不会崩盘,能够把股票指数维持这样长的时间、这样高的点位,已经是奇迹,几乎没有人能够预测到这样的结果。持续上升的股票市场吸引了全世界巨额资金流入,带动了美国的消费繁荣和经济持续增长。香港当局1998年8月最困难的时候托市,不惜增发1300亿港币,并改变上百年的“积极不干预”方针,变为积极干预,甚至改变了游戏规则,坚决顶住了极其强大的国际投机资本和中小股民的共同抛压,将股市稳在7000点。是举,遭到国内外“市场经济派”一致指责。但是结果如何?一个月后,美国长期投资基金崩溃,美元贬值。十个月以后,香港股票市场已经上升到14000点。难道中国股票市场,就真的连五年翻一番都做不到吗?

五、如何造就跨世纪的“大牛市”?

上列图表,无论是不是“神话”,也值得一试。六万亿元人民币,每年增加一万亿,在银行出不来也是憋死,何不冲出来一搏?

面临重重困难,陷入通货紧缩中难以摆脱的中国经济,需要的不是在“科学计算”面前哀叹的技术派方案,而是具有大手笔、大智慧、有逆向思维的战略思想以及能够鼓舞人民信心的果断措施。这样的大措施笔者已经提了八条,包括采取低成本的反腐败措施,以国债调动劳动积累,开展国土整治,全面降低住宅、汽车和教育成本,也包括将上市公司国有股直接转化成社会保障基金加入股市,为3000万退休职工一次性解决养老金和医疗费用,这个办法还可以迅速改造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投机结构,并将股票上市“利空”的20%,转化为“利多”。

能否在1800点的基础上,维持股指年增20%的五年牛市,许多人没有信心,他们以为“利好”出尽,股票市场就会崩盘。笔者认为,事在人为。如果还没有干,就先画一个“崩盘”的曲线,那么中国股市现在就会崩盘。政府一定要下大决心,集中资源,维持五年大牛市。在股票市场过热的时候,加快股票上市;在股票市场连续三个跌停板的时候,进行托市。笔者把托市措施分为四个能量级:

第一级:一般性鼓励政策:降低利率和印花税;现有基金入市。

第二级:特殊性转换政策:1将上市公司30%的国有股,直接转化成社会保障基金入市,这就将“利空”自然化解成“利多”,同时可以迅速改造过度投机的股市结构。2征收股票所得税每年300亿人民币,建立股票市场风险基金,必要时救市。

上述两项,涉及对国有资产、上市公司和大户利益的转换,是笔者针对中国国情提出的保持股票市场良性循环的最关键措施。

第三级:紧急性救市政策:必要时以财政资金救市;在股票市场大幅度下挫时,将人民币大幅度贬值。

有人问:五年后怎么办?笔者想,道琼斯恐怕坚持不了五年。我们最后一手,就是当美国股票市场开始大幅度下挫时,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竞换,将A、B股合并,使国际资金进入中国股票市场。

从国际资金流动角度看,90年代中国资金严重外流,而美国成为全世界资本集中的热点,也是其繁荣的根源之一。美国在80年代遇到国内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逆差双重矛盾,摆脱困境的根本措施就是收缩海外投资,以20%的高利率吸引国外资金。90年代以股票市场大牛市,成功地利用“货币游戏”,将全世界的资金“玩”到了自己国内。在泡沫经济面前,美国政府没有搞什么“提前引爆”,而是尽力维持泡沫不破灭,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全面繁荣。即使日后破灭,美国政府也有办法救市,并使全世界和他分担危机,这对于美国是一件很合算的事。

有人说,人民币利率已经低于美元,如果没有外汇管制,资本一定公开大量外逃。这是他们不炒股票不懂资本流动的结果。决定资本流动的,是预期投资收益率、汇率预期变动率和股票市场收益率。1998年的资本外流,主要是预期人民币贬值、出口企业推迟结汇造成的,用人民币贬值即可以解决;至于人民币利率大幅度降低,之所以没有造成人民币黑市过度紧张,主要是因为股票一级市场还有几成利润可得,吸引了巨额资金。如果股票二级市场保持年30%以上的利润率,海外资金就会内流。

中国人不能总是消极地等待人家转嫁危机,而应该主动营造自己跨世纪的大牛市,尽快完成体制改革和经济调整,并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我们可以等待道琼斯下挫,不失时机地对外资开放A股,对中国居民的800亿美元存款开放B股。那时,就不是什么“崩盘”的问题了,而是中国股市辉煌的“特大牛市”。

当然,也必须认识到,玩货币游戏,归根结底不能解决中国的深层次问题。为此,笔者论证的上述救市措施,已经包含了以股市为中心的外汇、投资、消费及利率的连锁改革和互相促进;同时我们必须尽快清除腐败,健全市场经济的民主和法制,否则即使道琼斯下挫,国际资本也不会进入中国,届时中国可能已经没有股市可以“崩盘”,所剩下的或许将是货币和国民经济的“崩盘”了。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作者:杨帆

第4篇:教学设计:什么是周长(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及简析】:教材44-45页(周长的认识)

《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内容,是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内容。在

一、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此外,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周长也有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封闭"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课前预设】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课我准备采用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这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本课我打算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践探索,理解新知;操作实践,巩固新知;实践训练,深化新知;归纳总结,完善认识五个环节,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量一量、围一围;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说一说这些活动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具】

1、电脑课件、展示台

2、学具袋(光盘、直尺、细绳子或皮卷尺、水彩笔、树叶、作业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大树爷爷告诉我:小蚂蚁特别喜欢练长跑,瞧!一只蚂蚁把一片漂亮的树叶当作运动场,它正准备沿着树叶的边跑一周,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跑?(现在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跑的?)根据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提示: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我们再看看是不是这样跑的。小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是树叶的什么呢?

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周长的认识) 【设计意图】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枯燥的空间与图形的数学内容还不是很感兴趣,所以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引入新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二、实践探索,理解新知

1、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感知周长

(1)课件出示各种封闭与不封闭图形,问:哪些图形是有周长的? (2)画几个自己喜欢的封闭图形。

(3)展示学生作品,并指出图形周长,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2、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 (1)描一描

A、课件出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周长

B、描一描光碟的边线,问光碟的内部线是它的周长吗? (2)摸一摸(44页摸一摸)

让学生用手分别摸一摸数学课本封面的边线及文具盒面的边线,与同桌交流认识周长 (3)走一走

怎样走才是教室的周长?怎样走才是操场的周长?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学习活动以及各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学习过程中循循渐进的掌握知识。

三、操作实践,巩固新知

1、量一量(44页实践活动) (1)测量自己的腰围与头围

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量出结果并记录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测量过程; (2)测量树叶的周长

自选测量工具,测量树叶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方法

2、围一围(45页第1题)

让学生描出图形的周长,结合课件让学生知道可以有不同的起点,但是只能描一周,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 【设计意图】

让学生与同学合作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的周长,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实践训练,深化新知。

1、想一想

如果要知道三角形的周长应该怎样量?四边形呢?为什么?

2、算一算(45页第2题)

课件出示几幅图形,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活动,鼓励学生用多种计算方法正确算出图形的周长

3、练一练(45页第3题)

运用课件,通过测量、移动的方法,直观的比较两组图形的周长,从而深化知识 【设计意图】

练习题由易到难,从基础题到拔高题,层层深入,这样既顾及到全班好中差三个层面的学生,又为尖子生补充了"营养"。

五、归纳总结,完善认识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小就能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与整理,并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板书】

什么是周长(周长的认识) 封闭平面图形

绕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边线 一周

【反思】

《什么是周长》是一节帮助学生建立周长概念的一节课,这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认识平面图形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为后面的测量周长,计算周长以及周长的应用做好铺垫。同时也为日后学习面积的相关知识,区分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打好伏笔。基于以上的认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周长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放在让学生亲身感悟。首先我通过蚂蚁爬树叶的情境让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长度,通过对"一周"的强调初现周长概念。再让学生通过比、画、摸、走、描几种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受到周长都是沿着图形的"边线"进行的,也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感受"封闭平面图形"、"一周"、"长度"这三个关键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形的周长,从而抽象出周长的概念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我知道仅靠以上的体验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我接着让学生围一围、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整节课我都注重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在有效的活动中全方位的感受、探索周长的含义。

(二)在练习中让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得到升华。

数学课堂离不开练习,而有梯度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因此我在最后的练习题中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第一道题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甲、乙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为什么?第二道题是比较一组中几种图形的周长是不是一样长?学生回答之后我总结出:"周长一样的图形大小(面积)不一定相等;反之,大小不同的图形周长可能一样。"

第5篇:《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周长》是一节帮助学生建立周长概念的一节课,这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认识平面图形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为后面的测量周长,计算周长以及周长的应用做好铺垫。同时也为日后学习面积的相关知识,区分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打好伏笔。基于以上的认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周长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放在让学生亲身感悟。首先我通过蚂蚁爬树叶的情境让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长度,通过对"一周"的强调初现周长概念。再让学生通过比、画、摸、走、描几种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受到周长都是沿着图形的"边线"进行的,也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感受"封闭平面图形"、"一周"、"长度"这三个关键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形的周长,从而抽象出周长的概念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我知道仅靠以上的体验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我接着让学生围一围、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整节课我都注重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在有效的活动中全方位的感受、探索周长的含义。

(二)在练习中让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得到升华。

数学课堂离不开练习,而有梯度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因此我在最后的练习题中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第一道题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甲、乙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为什么?第二道题是比较一组中几种图

形的周长是不是一样长?学生回答之后我总结出:"周长一样的图形大小(面积)不一定相等;反之,大小不同的图形周长可能一样。"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2017年12月

13

第6篇:《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张眉艳

《认识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

“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但是学生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这个图形的整体的印象上,也就是只能感受到这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对于周长的概念还所知不多。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学生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一概念呢?

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周长的意义,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本节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就为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周长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机械地学习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课的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从小蚂蚁爬了树叶的一周这一情境引入,生动有趣。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也为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面的寻找身边事物的周长,也都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这里体现了数学回归到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师生共同得出周长的概念之后,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指一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一系列基本练习,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对知识进行内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于是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并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尢其是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而且又在此基础上对方法进行优化,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学评价欠缺。当学生回答后不能及时准确地进行评价,或者是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时,不能够抓住机会及时地引导学生,并进行评价,这是今后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

其次,本节课我感觉最遗憾的还是小组合作,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通过这次讲课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一节好课它是有生命活力的,而这种生命活力来自于学生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而恰恰这点就是我的课堂所缺少的。所以,我想在我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提升数学的美,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

第7篇:《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一课,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比较正式的概念课,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热情比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参与度也比较高。我分为五个环节来授课,一是创设情境,感受周长,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二是提供实例,进一步认识周长;三是引导探究,测量周长;四是应用周长,解决问题;五是课堂总结,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印象。

在讲授这节课之前我认真思考这节课的重难点,还是放在对周长的含义的理解上。虽然学生很容易知道周长就是物体一周的边线的长度,但要对它形成一个清晰地表象还需要分开、一步步来进行。所以我在让学生理解周长时从剪边线入手,通过围一围、“议一议”“量一量”“试一试”等感性认识来充分感知周长。初次讲概念课,我对概念的把握都是参照教参上的,为了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我允许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对周长的了解,但有的学生始终理解不透。

从授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对边线和一周的理解比较到位,但周长的定义到底是学生在感知后自己总结出来还是老师直接说出来,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是我个人觉得在这节课上还是有老师总结出来比较好,学生都明白都理解,但是学生肯定会表述不当,在表述上造成很多障碍,浪费了不必要浪费的时间。最后的效果还好,有少数几个学生还存在问题。我觉得在感知周长这个环节,更应该再让学生有更多感知的具体情境、具体事例可能认识更深刻。

在练习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做题的方法,学生有了思考的空间,思维有了发挥的平台,很利于学生有效学习方法的学习。 练习题第4题是在方格里数出不同图形的周长,对于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如何得出来,我让学生充分思考,不少学生能想到一格一格的数真不错。但对于一些不规则图形,有些学生还是容易受到面积的影响。

第8篇:认识周长 教学实录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信息窗1《认识周长》 [教材简析] 《图形的周长》是三年级上册“空间与图形”领域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是:利用图形,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图形、实物等,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是理解体验什么是周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测量周长的多种方法。

2、通过指一指、描一描、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建立周长的概念。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探索的能力,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重难点] 建立周长的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不同形状的彩色纸片图形,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棉线、彩笔,各种不同形状的彩色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1、美丽的校园是我们的第二个家,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陪伴我们度过美好的校园生活,成了我们“无声的好朋友”。现在我就把她们带到了大家面前,请大家仔细观察,你从中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指生答)

2、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为了保护这些花花草草,你打算怎么做呢?(指生答)

3、同学们的办法真多,真可以称得上“环保小卫士”!有的同学提到了安护栏,我请四位同学告诉老师在哪里安护栏呢?(指生答)

4、原来是沿着花坛的边围“一周”。板书(一周)

5、那什么是“一周”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播放课件)

小结:第一幅没有沿着花坛的边,这个开始的点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起点”。“;第二幅起点和终点没有重合,不到一周。那第三幅呢,强调:从起点开始沿着边线再回到起点,正好是一周。

6、同学们回答问题真积极!你能不能描出图形的一周呢?我们先来看下温馨提示。(指生答)请拿出1号任务单,按要求完成。(学生活动)

7、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很多小组跃跃欲试,哪个小组上来展示一下。

8、这个小组分工明确,思路清晰。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一周(板书 图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 周长(板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

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说一说课桌表面和课本封皮的周长。(说完迅速做端正)

9、大部分同学已经做好了,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怎样知道图形的周长呢。每个小组学具袋里装了两个不同形状的图形,小组讨论一下,每个小组至少选2名同学汇报一下你们组的讨论成果。(小组活动,汇报)

10、请同学们仔细听,当他说的不对或不完整的时候,你再给他们纠正或补充。我相信每个同学都将是一名优秀的聆听者。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 你们组其他成员还有补充吗,其他小组的同学呢?

11、同学们不光发言积极(会说),还很善于倾听。前面提到为了保护花草,要给花坛安护栏,于是工人师傅准备安护栏,可他遇到了问题“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呢?”实际上就是要知道什么?„„每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

12、这是我测量出的每个花坛的边长,(播放课件),谁能快速算出每个花坛的周长。第一个 „„

13、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在你们的帮助下,工人师傅可以尽快安上护栏了!

14、老师这儿还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解决,请同学解决2号任务单上的问题。 (学生活动) 汇报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

同学们回答的既快速又准确,再来看下第二个问题你了解哪些国旗知识,(指生答)同学们很善于观察,国旗是长方形的,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不管何时何地,当我们看到国旗升起的时候,我们都应立定站好,向国旗行注目礼,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谁来说一下这面国旗的周长是多少(指生答)

15、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指生答)

16、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周长的知识,还懂得了要爱护花草,保护环境,我相信即使花坛不安护栏,大家也能让这些花草不受伤害,让他们装点我们美丽的校园!

第9篇:《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认识周长

学情分析:

《认识周长》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第一次系统的接触周长这个概念。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线段的长度概念和度量单位有了一定认识,并且具备了测量线段和计算总和以及熟悉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周长的测量、计算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认识。研究周长其实就是研究一个图形的“形”和“量”,“一周”是形,“长度”是量。教材通过描一描、量一量等活动,在具体情境中亲身体验、充分感受,从而理解周长的含义,为之后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等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内容:苏教版版教科书第39—40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测量图形的周长。

2、使学生学会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培养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树叶、线、铁线框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知一周边线

1、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一周边线

师:春天到了,小蚂蚁也不忘阳光体育运动,树叶就是它跑步的场地。请看(播放课件)

(1)师:这三只蚂蚁哪只是沿着树叶的边线跑了一周? (2)师:那你认为什么是边线?

师:这只蚂蚁不是有沿边线跑吗?你们怎么也说它不是? 师:那怎样才算跑一周?

(设计意图:现实中,很多学生对周长的认识都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知道那是什么,但却无法清晰的描述,所以首先要解决学生对“一周边线”的理解。教学中遵循从动作表象到符号表象的认知规律,创设了蚂蚁沿树叶爬的情境,化静态、抽象为动态、形象,让学生在直观中了解一周边线,在思辨中感悟什么是树叶一周的边线,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一周边线”和数学中“周长”的联系。)

2、 丰富表象,充分感知一周的边线 (1)指一指

师:(课件出示书签)这里有一张美丽的书签,你能指出它一周的边线吗?(指名指)

师:只能从这点开始指吗? 师:那我从这点开始指可以吗?

师:虽然指的起点不同,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数学书封面一周的边线又在哪里呢? (2)比一比

师:书签和数学书封面比,谁的一周边线长?(说完整话)

二、 完整感知,认识周长

1、物体面的周长

(1)师:看来物体一周的边线有长有短,数学上,我们说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书签的周长。(黑板条贴出)

师:一起读一读。

师:那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找生活中物体面的周长,边指边说

2、平面图形的周长

(1)师:物体的面有周长,那下面这些平面图形有周长吗?(出示课件)

师:请听要求,你认为有周长的,就用彩色笔又快又漂亮的描出它的周长,没有周长的就不用描,听明白了吗?好,拿出练习纸,开始描。注意,不要用尺子。 (2)学生尝试练习。 (3)全班交流

师:2号和5号都没描,也是这样没描的举手。 师:你为什么不描? 师:你为什么说它们没有周长?

师:说得真好。说明只有封闭图形采用周长。

(1)师:再看这些封闭图形,这两个同学描的,你们觉得哪个是对的?

(3)师:能描出它们的周长,那说说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 师:什么是圆的周长?

师:把圆剪一刀分成两个半圆,这半圆还有周长吗?在哪? (设计意图:对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分解为两条线:实物周长和图形周长。结合书签和数学书封面,先让学生说一说对周长的理解,感知周长,然后结合实例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描一描、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学生们从看到指,从指到描,从物到图,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从理性上认识周长。)

二、操作测量,再识周长

1、测量三角形和长方形

师: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到底是多长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生:量……

师:长方形要量几条边,为什么?

师:我告诉你量的结果,谁来算算它们的周长。

小结:测量由线段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只要用直尺量出各条的长度,再把它加起来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认识了周长是什么,这时抛出“周长到底是多少”的问题可谓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再加上他们已有的认知经验,通过测量、计算,学生掌握了方法,既是进一步对周长概念数学化的认识,同时为以后学习正方形、长方形等周长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2、测量树叶的周长

(1)师:原来蚂蚁爬的这片树叶周长是多少还有办法量吗? 师:怎么量?要用什么工具?别说话,静下心来想一想,有办法了吗?

(2)学生活动 (3)学生介绍量法 (4)电脑演示量法

师:可以先用下线沿着树叶的边线围一周,把围到的线拉直放到直尺上量一量,围到的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师:我们把弯曲的边线的长转化成直直的一段线的长来量,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化曲为直法。(板书:化曲为直)

(在周长概念建立和探索出多边形周长计算方法之后,设计这样一个小组活动,要求小组成员讨论如何测量树叶的周长,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思考并得出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同时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思想。)

三、 变式练习,深化认识

1、拉一拉——体会变与不变

师:老师这儿用铁线围了一个正方形,要想知道它的周长,我们需要测量几条边的长度? 师:一条边是2分米,那它的周长是( )

师:这可是个又魔力的正方形。(拉动变形)它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师:你想把它变成什么形状?(指名拉)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师:为什么它的形状一直在变,周长却没有变呢?

师:只要整条线的长度不变,无论围成什么形状,周长始终不变,都是这条线的长度。

2、数格子图 (1)猜一猜

师:下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 (3)数一数

师:每小格的边长是1厘米,那怎样知道每个图形的周长呢? 小结: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同时,周长也有可能相等。在比较时,不能被图形的大小所迷惑,应该比较它们一周边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4)算一算

师:这个图形除了数,还有什么更快的办法吗?

师: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有时也能通过平移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计算。

(设计意图:很多学生在比较周长时容易受到面积的干扰,所以在练习环节灵活运用周才的含义,设置了两次不同的比较,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无论图形怎么变化,只要一周边线的长度不变,周才就不变的道理,突破了难点,既渗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又渗透了平移的数学方法。)

四、全课总结,课外拓展

1、说一说

师:说一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师:你都是用什么方法学到了这些知识?

上一篇:卫生人才工作要点下一篇:中国各大银行待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