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贸易发展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05年9月16日上午,在北京新闻大厦酒店二层报告厅,《2005年WTO与中国:北京国际论坛》正式开幕。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世界纺织品贸易步入一体化时代,我国纺织业在获得更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本次论坛通过对中国纺织品贸易问题的研讨,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认识中国。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纺织品贸易发展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纺织品贸易发展论文 篇1:

中国纺织品贸易发展现状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纺织品行业一直是我国的传统行业,纺织品贸易也在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中扮演者重要角色。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外贸结构的不断调整,纺织品贸易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对中国纺织品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纺织品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发展现状;贸易;问题;对策;建议

一、中国纺织品发展现状

纺织品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也较为低廉,因此我国在纺织品贸易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2011年-2015年间,虽然我国纺织品出口总额逐年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其占货物贸易的比例却逐年下降。2011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为18986亿美元,同年纺织品出口总值为2479.6亿美元,占比13.1%。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较2011年上涨了23.4%,同期纺织品出口也上涨了20.4%,达到了2984.94亿美元,占货物出口的比例为12.1%,但这一比例较2011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这是由于近些年来我国的贸易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我国纺织品的贸易发展带来了挑战。

欧盟作为目前纺织品贸易最大的市场,无论在进口还是出口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随着纺织品贸易的不断发展,纺织品贸易面临着转型,更倾向于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我国一直是欧盟重要的纺织品来源国,据中国海关统计,2015年1月-10月,欧盟进口中国纺织服装总额总计440亿美元,其中纺织品进口99亿美元,服装进口340亿美元。其中,英国、爱沙尼亚、芬兰希腊、奥地利、斯洛文尼亚等国对中国的纺织品进口呈现上升趋势,其他国家面临不同程度的下降。

二、中国纺织品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纺织品产品结构不合理,原料成本过高

较欧洲国家的纺织品而言,我国的纺织产品普遍技术含量较低,属于低端商品,产品的附加值低,利润较小。虽然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的份额较大,但是主要依靠价格优势,结构过于单一,缺乏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除此之外,我国纺织品还面临着原材料成本日益增加的困难,这都给我国纺织品出口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2.劳动力成本优势日益下降

纺织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也日益增长,优势日益弱化,逐渐失去“世界工厂的称号”2000年-2014年间,中国平均劳动力工资每年增长11.4%,比墨西哥劳动力成本高出一半,是越南工人的2.5倍。除此之外,我国劳动力转移现象较为明显,目前我国纺织行业从业人数正在大幅减少,这就需要通过增加员工资来稳定从业人数,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

3.管理与技术水平低

我国纺织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数目虽然众多,但普遍不成规模。而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普遍较为低下,不成体系,造成纺织业的生产效率较低,竞争力不强。除此之外,与欧洲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纺织品技术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影响我国纺织品的对外出口,降低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提升中国纺织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创新品牌,调整产品结构

我国纺织品出口主要依靠价格优势,但过低的价格并不适合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我国纺织企业应建立起产品设计、打样、制版、测试、生产、物流和销售于一体的出口产业链,应该积极与外国知名企业合作,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资金的合理运用和品牌的推广。我国的纺织品出口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原材料成本压力,为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技术的创新力度,实现纺织品生产和制造的机械化,降低和改善纺织品的生产和制造成本,提高我国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提高纺织品的产品附加值,使产品能够有更多的提升空间,加强与国内、国外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学习其产品研发、质量管理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研发出我国特色的纺织品牌,从而能在国际市场中有较强的竞争力。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完善纺织服务产业链

国家之间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市场更加多元化,各个国家分工也彼此不同。纺织业作为我国的传统行业,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发展,尤其是在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营销方式必须做出改变和调整。电子商务兴起,越来越多的商务活动选择通过网络这一渠道展开。纺织品是我国传统产业,其产品特点非常适合网络营销这种方式。除此之外,人们的消费习惯已经从传统的实体店向网店转变,这也为我国纺织业的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应该进一步注重科技创新,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利用好现有的国际网站,做好自己的品牌推广,建立健全的网络信息系统,完事我国纺织服务产业链。

3.促进纺织业的国际化

纺织业的国际化要求坚定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股权关系使国内企业与国外知名企业紧密联系起来,这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促进企业走出去了,实现纺织业的国际化,可以丰富我国纺织品的销售渠道,提高我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纺织业的国际化不仅会促进我国纺织业自身的发展而且也会带动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曙霄.中国对外贸易结构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

[2]王晓艳.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3.

[3]梁婷婷.关于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2.

[4]国家质检总局.2010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出口企业影响调查情况.[EB/OL].

作者简介:纪希春(1978- ),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讲师,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世界经济专业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区域经济、农村经济

作者:纪希春 殷林孝

纺织品贸易发展论文 篇2:

中国纺织品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

2005年9月16日上午,在北京新闻大厦酒店二层报告厅,《2005年WTO与中国:北京国际论坛》正式开幕。

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世界纺织品贸易步入一体化时代,我国纺织业在获得更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本次论坛通过对中国纺织品贸易问题的研讨,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认识中国。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世贸组织亚太地区协调官雷蒙.克罗门纳克(RaymondKrommenacker);纺织服装局执行局长穆尼尔.艾哈迈德(Munir.Ahmad);欧盟驻华代表团纺织品事务负责人奥利维尔.米柯尔(Olivier.Micol);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商协会国际贸易与政府关系副主席朱莉娅K.休斯(Julia.K.Hughes);美国蒙特雷国际问题研究学院院长史蒂芬.贝克(StevenJ.Baker);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农业和贸易政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奥林.科什纳(OrinKirshner);北京市朝阳区区长陈刚;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吴家煌;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陈泽星;北京市朝阳区区长助理杨贺新;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江苏省外经贸厅副厅长齐长余;浙江省宁波市外经贸局官员孙常海;江苏省宜兴市官员宗国平;晨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国新;北京市服装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高佩琨;北京市针棉织品进出口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胡明智;上海协大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雨华。

出席本届论坛的领导和嘉宾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孙继文,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中心主任、新闻发言人孙淮滨。另外,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北京市各委办局有关官员、北京市相关区县商务局代表、国内纺织企业代表和新闻界的朋友也参加本次论坛。

在开幕式上,世贸组织亚太地区协调雷蒙.克罗门纳克宣读了世贸组织新任总干事拉米在百忙之中专门为本届论坛发来贺信。这封贺信是拉米上任后处理的第一件对外公务。

贺信说,非常高兴得知第四届WTO与中国北京国际论坛与第六届北京国际商务节举行,在这个重要的时刻,我向活动组织机构表达我最热烈的祝贺。本次会议显示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取得的东西,也就是稳定的经济增长和对外商直接投资具有吸引力这样一种很好的基础。多年来中国一直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一角色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变得更为重要。WTO的相关国际贸易数据表明,中国的进出口货物已经超过了日本,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大贸易国,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在过去10年的改革表明,一个更为开放的经济可以说是促进竞争力最好的方法,随着市场更为开放,中国的商业界将会继续提高他们整体的能力,以便应对新的市场机会。中国在过去几年强劲增长为世界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中国的快速崛起是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潜在动力,而WTO多边贸易体系带给成员国的利益还远未结束。

此次论坛的主题研讨阶段,首先由国际纺织服装局执行局长穆尼尔.艾哈迈德就全球纺织品贸易等问题发表演讲。艾哈迈德自1986年一直从事与贸易政策和谈判有关的工作,目前负责世贸组织国际纺织局所有活动的准备和实施。他指出,实际上配额体系最开始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的纺织业为了阻止日本的纺织品进入美国市场所采取的暂时性行动。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制度,这种系统逐渐被应用到许多其它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关税贸易总协定规则规定不允许使用配额这种数量限制来阻止一些国家向另一些国家输出产品,但实际上很多国家还是在使用配额这种体系。实际上这种数量限制仅仅对一些国家适用,对其它一些国家是不适用的。那么这种体系对贸易,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起到非常大的抑制作用。这种显而易见对周边贸易体系规则的背离,明显地阻碍了或者扭曲了世界贸易。尤其是阻碍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时他也对世界贸易的正常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美国和欧盟的纺织品业界在2004年联起手来创造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叫做《伊斯坦布尔宣言》。利用这个宣言,美国纺织品业界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势头,控制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势头。同样,他们这样一种举措和行为,使得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于他们面临新的贸易环境感到十分的忧虑。

随后,欧盟驻华纺织品事务负责人奥利维尔.米柯尔发表了题为《中欧纺织品贸易发展前景》的发言;美国纺织服装进口商协会国际贸易与政府关系副主席朱莉娅K.休斯发表了题为《2005-2008中国纺织品出口美国商业展望》的发言;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陈泽星发表了题为《完善贸易业绩评价体系,提升纺织品贸易质量》的发言;商务部外贸司官员做了题为《中国纺织品贸易的政策与走势》的发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中心主任、新闻发言人孙淮滨做了题为《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发言;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做了题为《中国纺织品出口状况与走势》的发言;最后,北京WTO事务中心副主任钟青做了题为《如何应对国内同行在国际贸易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言。嘉宾们精彩的发言博得了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

与会代表认为,中国纺织业发展的贸易环境存在着众多问题:1、发达国家纺织业夕阳西下,但是仍然控制着技术与利益分配高端;发展中国家仍处被动地位。2、市场竞争激烈,贸易摩擦不断,中国纺织品贸易呼唤和谐的国际竞争环境。我们应该创造和谐的贸易环境,推动中国纺织品贸易稳步发展。

作者:郭桐兴

纺织品贸易发展论文 篇3:

后ATC时代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摘 要] ATC(Agreement on Textile and Clothes)即《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的简称, 随着2005年1月1日ATC有效期的终止,国际纺织产业贸易进入后ATC时代。实施超过40年的全球配额制度基本终结,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向自由化迈进了实质性的一步。美国、欧盟等主要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对除中国以外的其他WTO成员国全面开放了纺织品服装市场。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份额的分配基础开始由配额向竞争力转变。很多一直受配额限制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的纺织产业的竞争力得到了发挥的空间,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有了较大的增长。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对后ATC时代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后ATC时代 纺织品服装贸易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生产大国。近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强劲推动下,纺织行业快速发展。棉纺、丝绸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位,化纤生产能力和化纤总产量居世界首位,毛纺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二位,棉纱、棉布、丝和丝织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昵绒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纺织工业三大最终产品服装、装饰用纺织品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服装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纺织品服装出口1471亿美元,进口181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出口1059亿美元,民营企业出口同比增长达到65.0%,占纺织品服装出口的36.0%。按出口交货值计算,我国纺织品服装内需仍占工业销售产值的73.1%。2006年,行业城镇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30亿元,同比增长27.1%,其中纺织业投资同比增长22.6%,增幅有所回落,服装业投资同比增长46.7%,化纤业投资同比增长22.9。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回落,中西部地区投资有较大增长。

从我国纺织产业的出口市场来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三者合计占2006年我国纺织品出口总额的30%,服装出口总额的51%。非配额地区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力量。对非配额地区(包括欧盟、美国、土耳其以外的所有国家和地区)出口共计609.4亿美元,占服装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增幅达到31.1%,远超过配额地区。随着欧美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重设配额限制,我国在市场多元化开拓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韩国、越南、加拿大等国加大了出口的力度。服装贸易中,针织服装、梭织服装和衣着附件三大类商品出口额分别增长47.9%、25.4%和15.8%。其中棉制、化纤制和毛制服装的出口增长都比较快,增幅分别达到46.6%、31%和20%。丝制服装出口下降6%。出口数量增长最快的是棉制服装和化纤制服装,增幅分别达到22.6%和20%。服装中的针织服装和梭织服装进口分别增长5.1和8.3%,其中棉毛制和化纤制服装的进口增长较快,增幅都接近10%,棉制服装进口增长6%,只有丝制服装进口下降。2007年1月~6月,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为735.3亿美元,增长17.3%。其中,纺织品出口252.2亿美元,增长9.8%;服装出口483.1亿美元,增长21.7%。表1和2分别显示了我国纺织品和服装主要进出口市场统计情况:

表1 2006年1月~12月我国纺织品主要进出口市场统计(万美元)

表2 2006年1月~12月我国服装主要进出口市场统计(万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

下面就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在对外经贸中的地位及世界市场上的地位进行分析:

1.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在对外经贸中的地位

(1)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来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的最大供应国,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多年来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中国加入WTO也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带来了很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1985年纺织品出口仅为64.4亿美元,而到2006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约1440亿美元,同比增长22.51%,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4.86%。其中,纺织品出口488亿美元,同比增长18.70%;服装出口951.92亿美元,同比增长28.90%。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对全国出口贸易的贡献率已达到20%。由于出口的迅速增长,我国纺织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已越来越高,目前对外依存系数在40%以上,是我国出口依存度最高的产业。因此,纺织品出口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图1 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出总额

资料来源: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

(2)纺织品服装贸易是我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纺织品出口一直是我国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尽管纺织品服装在全国货物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近年来有所下降,但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大幅顺差始终是支持全国贸易扭转逆差局面和维持顺差增长的中坚力量。2002年贸易顺差为430亿美元,占全国比重158%,是净创汇的行业。2005顺差超过了900亿美元,占同期全国贸易顺差1018亿美元的90%。2006年全国纺织品服装累计贸易顺差额为1259亿美元,增长28.6%,在全国货物贸易总顺差中所占的比重为70.9%,比上年减少了25.2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对全国货物贸易总顺差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减弱。

(3)纺织业对我国就业率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纺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为我国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纺织行业快速发展和提升,对大批农民转为产业工人,农村城镇化,促进解决二元经济,为工业反哺农业承担了重要的历史责任。2004年工业普查结果,纺织行业中法人企业达14.3万户,从业人员达1338.8万人,包括其他类型的单位,国内纺织业现有直接就业者1900万人,间接就业者超过1亿人。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出口企业3.5万家,就业者约630万人。《2006年1-12月纺织全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显示,2006年1月~12月,我国规模以上纺织全行业企业数量为39422家,行业整体从业人数1030.25 万人,同比增加3.95%。ATC的终止给我国纺织业带来的发展契机已有所显现,面临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的背景,我国纺织业也在进行着结构调整,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2.我国纺织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

我国纺织工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对国际纺织品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近25年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全球的地位逐年上升,在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排名由1980年的第十位跃居1995年的第一位,至今己是连续十一年排名第一,而且总体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2006年7月24日,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发表《世界贸易报告》中对纺织品贸易的评述认为: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比重已占全球24%。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和汇率变动影响,2005年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仅增长5%。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了21%,略高于2004年,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比重达到了24%的新高。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比重见图2。

图2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比重图(1990年~2004年)

资料来源:WTO官方网站

虽然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地位比较重要,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国内方面,虽然宏观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仍存在许多影响纺织业发展的因素,如出口退税率下调、原材料涨价、劳工成本提高等因素均造成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再者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结构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创新设计能力不足,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纺织工业的外部环境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长期以来,棉花购销实行垄断经营,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滞后,对国际市场变化反应迟钝,国内价格往往背离国际市场。国际方面,外贸问题政治化趋势日益明显,贸易摩擦带来的影响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世界范围内纺织服装生产过剩,行业利润空间很小,在配额限制取消和遭遇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时,过度竞争很难避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市场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仍然受到一些特殊条款的制约。例如2005年4月,美国以“市场扰乱威胁”为由,对中国出口的棉制裤子、棉制针织衬衫、棉制及化纤内衣自主启动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调查程序,5月美国又在一周之内先后两次宣布对我国主要纺织品实施特殊保护措施。同年4月6日,欧盟不顾中方多次坚决反对,在其官方网站公布《对华纺织品特限措施行动指南》。4月24日,欧盟宣布对我9种纺织品依据指南予以调查,并称其他几类产品也将列入密切监控清单。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加拿大、韩国、印度等国相继完成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特保条款”的国内立法。土耳其、南非、巴西、厄瓜多尔、阿根廷等都以不同形式对我国纺织品采取限制策施,或发出预警信号;纺织服装行业的国际贸易壁垒依然存在。配额取消之后,贸易壁垒尤其是非关税壁垒将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贸易保护工具。除了质量壁垒,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等手段也对我国纺织业服装贸易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郝伟民顾强:纺织工业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3年第8期P14-17

[2]戴红梅刘煜: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出口遭遇阻击战[J].纺织信息周刊,2004年第23期P8-10

[3]李娜:入世三年中美纺织品贸易变动情况浅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7月P50-53

[4]周顺王立:2005年中国纺织品贸易回顾[J].国际经济合作, 2006年第2期P25-2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张宗英

上一篇:学院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体育个人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