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论文主题涵盖五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科研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科研道德失范与高校科研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高校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是造成科研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功利主义的影响是高校科研管理不完善的深层次原因。必须将科研道德管理纳入到高校科研管理之中,完善高校科研管理,才能更好地解决科研道德失范问题。

第一篇:科研论文

加强临床科研管理 提高临床科研水平

医院是临床实践的场所,其中心任务就是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防病治病,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紧密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也是现代化医院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但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医院普遍存在着临床工作量大、人员缺乏、经费不足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好临床科研工作,对医院管理者特别是科研管理人员来说,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

1 日常工作中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

1.1 高度重视临床和科研的结合 管理者必须从战略的高度看到临床和科研结合的重要性。把提高临床诊疗技术水平,发展新技术、新疗法以及围绕临床工作选题作为一个重要的措施。临床只有不停地应用发展新技术,才能满足人民群众解除痛苦的需要,才能解决不断产生的新的疾病和问题。这样的科研才是有生命力的科研,才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1.1.1 运用政策杠杆促进临床与科研结合 学科队伍及人才选拔培养,技术人员晋职、晋级等,要充分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和导向作用。对医护人员既要有临床能力和工作量的要求,又要有科研成果等指标,两者都不偏废,杜绝只做临床或只搞科研的倾向。

1.1.2 从科室带头人抓起 科室带头人的临床与科研结合能力和水平对科室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怎样合理的安排人力、物力,围绕怎样的方向开展科研工作,科室主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临床水平和科研能力都很强的科室领导。往往会比较得心应手地把握科室的全局,开创以临床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的新局面。

1.2 重视医学期刊在临床科研中的促进作用 任何一项科研工作,几乎都是从查找以科技期刊为主的科技文献人手,直到在科技期刊为主的科技文献载体上发表科研成果才算结束。医学期刊通过论著、综述、病例报告等形式迅速将科研成果、新动态、新进展以及国内外学术研究动态、,临床经验总结、技术改革等及时报道、传播。科研人员无论进行研究、写作、教学。还是自我教育都离不开科技期刊。

1.3 医院科研经费的扶持是科研顺利完成的保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经费投入也在增长。但这种增长远不能满足科技界迅速兴起的科技创新热潮对经费的需求。医院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当医护人员从省、厅、地市各级获得的科研资金不足完成课题所需时,医院应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有条件的医院也可以设立院内科研启动基金,鼓励医护人员从事科研工作。

1.4 加强医护人员循证医学知识的学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循证医学作为一种新的模式,被国际上广泛接受,已步入了科学、规范和循序渐进的临床研究与实践的有序进程。循证医学是最好的研究证据与医师的临床实践和病人的需要三者之间的结合,最好的证据来自医学基础学科和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研究。学习循证医学的方法是进行临床决策的前提,做决策前要从不同来源获得信息。把循证医学注入到医护人员并且在日常工作中实践循证医学。

2 课题申报过程中的管理

2.1 立题初期加强管理,提高中标率 由于资助金额有限,面临大量的科研项目申请科研资助,在课题的初步选拔上,要特别认真地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真正地把具有研究潜力的课题选拔上来。同时对科研人员是否具有研究课题的能力、条件以及能否把课题认真地完成给予充分的论证,从而提高中标率。

2.2 加强科研课题中期的检查、督促工作 临床科研人员不同于其他在科研机构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实验条件非常差。虽然他们具有在临床第一线从事某些临床医学科学研究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但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太快,缺乏现代化的实验室条件是不可能研究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的。因此当临床研究人员的课题在研究中期遇到困难时,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同有条件的单位联合进行研究,不至于使课题半途而废。

2.3 搞好结题、鉴定工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由于临床医学研究具有周期长及研究人员工作繁忙的特殊性,有时即将结束或已结束的课题因为拖期进行整理、总结而失去了课题的先进性。所以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及时地督促临床科研人员对科研课题进行总结、鉴定,促使科研成果的转化,使科研成果能及时地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

2.4 建立一套完善的科研奖励机制 由于各种原因临床医务人员搞科研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科研部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研奖励制度,对争取到高层次科研资助的科研人员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鼓励他们的科研积极性。

总之,在实际的临床医学科研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各医院的特点制定合理、及时、有效的管理措施,来加强医学科研项目的管理,提高,临床医学科研水平,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孙跃忠(1960—),男,副主任技师,现工作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邮编:030001);韩世范,工作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刘云霞,现为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本文编辑 郭怀印)

作者:孙跃忠 韩世范 刘云霞

第二篇:农业科研单位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政策落地路径分析

摘要:通过对比分析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提出国发〔2018〕25号文件在科研项目管理、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评价激励制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分级责任担当机制、科研管理改革试点几方面的创新点。通过座谈和问卷实地调研了7个重庆市农口科研单位,发现政策落实存在分级主体责任不明确、地方配套政策没跟上、科研单位部门配合不够、科研单位制度修订滞后等问题;结合农业科研单位的特点,从明确分级主体责任、及时出台地方政府配套政策、加强科研单位部门间配合、制定科研单位制度与操作手册等几方面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政策落地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科研绩效;创新点;新政策落地;问题

国务院在“放管服”改革初见成效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释放科学技术研究创新的活力,出台了《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1]。国发〔2018〕25号文件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相比具有更大的“放权”“放活”效应,国发〔2018〕25号文件从科研项目及其经费管理的优化、创新评价激励制度的完善、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加强、分级责任担当机制的建立与强化[2]、科研管理改革试点的开展等方面赋予了农业科研单位更多的制度制定权、项目预算编制与调整权、项目资金使用与管理权,更大力度地为农业科研人员“松绑”,减轻农业科研人员负担、调动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但是要做到新政策的真正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存在的一些问题还需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1 新政策的创新点

国发〔2018〕25号文件与中办发〔2016〕50号文件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1.1 科研项目管理有创新

一是合理确定项目数量,完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定期发布申报指南,针对关键节点实行“里程碑”式管理,以承担单位自我管理为主的科研项目一般不开展过程检查;二是将财务验收和技术验收合并[4],在项目实施期末进行一次性综合绩效评价;三是简化流程和材料报送环节,实现一表多用,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向相关主体开放,实现数据共享;四是建立健全学术助理制度,允许购买财会等专业服务;五是将更大技术路线决策权赋予科研人员,申报时以科研人员提出的技术路线为主进行认证,实施过程中在不变研究方向、不降低指标的前提下科研人员可以自主调整方案和技术路线;六是赋予科研项目负责人更大的自主权,科研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项目的需要自主组建科研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5];七是开展联合检查,探索“双随机、一公开”的检查方式,实行检查结果信息共享互认,避免多头重复检查。

1.2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有创新

一是科研单位预算调剂权增大,直接费用中除设备费外,差旅会议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其他科目费用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二是科研单位自主采购权限增加,对科研急需的设备与耗材可不走招投标程序,随到随采,对独家生产或代理的仪器设备可采用单一来源的方式进行采购。

1.3 评价激励制度有创新

一是优化整合科技领域人才计划,因政策倾斜获得支持的,科技人员离开相关岗位的取消相应支持,1人只能获得1项相同层次的人才计划支持,取消薪酬待遇和职称评定与入选人才计划直接挂钩的做法[6];二是建立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绩效评价新体系,减少评价频率与次数,对评价结果连续优秀的,实行一定期限的免评;三是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的科技人员加大薪酬激励[7],对全职全时承担任务的科研團队负责人实行年薪制,年薪支出在项目经费中单独核定,项目间接费用中提取的绩效支出向中青年科研骨干倾斜。

1.4 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有创新

新政策的绩效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一是项目管理从原来重数量、重过程转变为重质量、重结果;二是对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技术和产品开发类项目、应用示范类项目分类开展绩效评价;三是开展项目综合绩效评价严格依据任务书设定的指标进行;四是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得到加强,在项目的后续支持、职称评定、收入分配、表彰奖励都向绩效评价优秀的科研人员倾斜[8]。

1.5 分级责任担当机制有创新

一是项目管理部门应当为科研院所建立自由探索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活动免责机制;二是既强化科研院所的主体责任又强化科研人员自身的主体责任;三是法人担当负责的考核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对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政策做得好的在申请科技项目、核定绩效工资总量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1.6 科研管理改革试点有创新

一是“绿色通道”改革试点;二是科研项目经费简化预算编制试点;三是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试点,对设备依赖度低和耗材少的基础研究、软件开发等项目提高间接经费比例,500万元以下的部分不超过30%,500万~1 0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25%,1 000万元以上的部分不超过20%,新旧政策的对比如表2所示;四是对从事基础前沿研究、公益性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等科研机构进行分类试点;五是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9]。

2 新政策落地的实地调研

基于对国发〔2018〕25号和中办发〔2016〕50号的政策比较研究,本研究采取了座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了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重庆水产科学研究所、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重庆万州水产研究所、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渝东南农业科学院等7个重庆市的农口科研单位,被调研的这7个单位均为公益类事业单位,其中全额拨款单位4个,差额拨款单位3个;下属科研院所为非独立法人单位的2个,无下属科研院所的单位5个;实行财务统一核算的7个;“放管服”新政策落地的牵头部门为财务部门的1个,牵头部门为科技管理部门的6个。本次调研共向150名人员(4类岗位)收集了问卷,以此来分析目前国发〔2018〕25号政策的落实情况及落实中存在的难点等。

这150个调查样本中,科研岗位人员86人,财务岗位人员27人,人事岗位人员16人,其他岗位人员21人。各岗位人员占总样本的比例分布如图1所示,其中科研岗位人员占比超过一半。

2.1 调查问卷内容

本研究调研设计的调查问卷包括:被问卷人的基本信息、工作单位性质、工作岗位、职务、工作年限、是否了解和执行国发〔2018〕25号文件、新政策落地的牵头部门是谁、新政策落地会发挥哪些作用、落地实施有哪些难点、相对旧政策新政策有哪些创新,新政策中哪些激励措施大家最为认可,哪些简化流程的政策最能提升科研效率等。

2.2 调研结果及分析

通过收集整理被调研的150个样本问卷,得出目前重庆农口科研单位对新政策的认识程度如图2至图7所示。

从以前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有62名调查对象听说过国发〔2018〕25号文件,有75名调查对象深入学习过文件,只有极少数调查对象未听说过该文件;在新政策创新力度问卷调查中,认为前所未有的32人、认为非常大的75人、认为较大的36人、认为差不多的7人;在新政策落地的作用发挥问卷调查中,认为能提高科研人员自主权的136人,认为能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的121人,认为能提高科研人员创造性的116人,认为能增强科技人员的成就感的116人,认为提高科研效率的118人,认为能加大农业创新驱动作用的96人,认为能为科研人员松绑的131人;在新政策落地难点问卷调查中,认为相关政策不配套的139人,认为资金不足难以兑现的122人,认为部门缺乏协调性的131人,认为领导不够重视的112人,认为新政策过于放权、统筹管理有难度的42人;在最具激励性政策问卷调查中,精简人才帽子62人,新的绩效评价体系121人,实行一项一策98人,清单式管理和年薪制112人;在最提升效率的流程简化问卷调查中,简化科研项目申报和过程管理75人,合并验收94人,材料一次报送121人,技主路线决策权85人,预算自主调剂权134人,简化采购流程136人。

3 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总结以上问卷调研结果并加以分析,目前农业科研单位落实国发〔2018〕25号文件相关政策还存在如下的问题。

3.1 分级主体责任不明确

项目主管部门、农业科研单位、农业科研单位的二级研究机构、农业科研人员作为不同层级的主体,应当分别履行各自的职责,分别承担各自的主体责任。目前明确分级主体责任的规范性文件很少,即使有这方面的制度,也因为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或宣传培训不到位,使分级主体责任内容未入脑入心,责任边界不清晰,导致推诿、扯皮、贯彻落实新政策不力。

3.2 地方配套政策没跟上

国发〔2018〕25号文件于2018年7月18日发布,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要进一步了解情况、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考虑当地的财力、对接以前出台的规范性文件等因素,所以至今没有出台与中央文件相配套的地方政策文件。这将造成农业科研单位想执行新政策又怕与以后出台的地方政策不一致,过不了审计这一关的担忧。

3.3 科研单位部门配合不够

农业科研单位林林总总,农业科研单位的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单位各部门与新政策的相关程度不一样,部门负责人对新政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再加上条块管理,人事部门要考虑上级人事部门的政策,财务部门要考虑上级财政部门的政策,使各部门落实新政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格局受到限制[10]。

3.4 科研单位制度修订滞后

中央的政策已出台,而地方政府的政策没有出台的前提下,农业科研单位要修订完善原有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采购与招投标制度等规范性文件是不太现实的。农业科研单位要等到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后,才着手完善和修订相关的制度与管理办法,单位修订和完善的制度和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往往是在中央出台的政策很久以后了。

4 政策落实的建议措施

4.1 明确分级主体责任

项目主管部门承担项目管理职责,作为管理主体应当在中央政策框架下,制定出允许科学技术创新活动失败免责的制度,以保证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科技人员在尽到勤勉义务后,因技术路线选择有误而难以实现预设目标的情形进行责任免除。农业科研单位作为科研项目的承担主体,要加强管理项目、科研经费的主体责任,以保证科研项目按时完成。农业科研人员作为项目实施的具体操作者,应当做好项目任务书约定的事项,保证科研经费的合理、合法、有效使用,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4.2 地方政府及时出台配套政策

地方政府的政策承上启下,上接中央政策,下接农业科研单位,对农业科研单位出台相关制度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作用。地方政府应当在中央政策出来后,立即着手调查研究,组织相关部门和各科研单位,在对以前的政策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突出本地区的优势和特色,出台本地区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的政策。

4.3 科研单位部门间加强配合

农业科研单位主要领导应当高度重视新政策的落地工作,及时组织单位内部各处室、各科研机构负责人和科研人员召开大会,集中宣传贯彻中央和省级政策,要求各处室和研究机构负责人要吃透政策,特别是管采购、财务、科研和人事的部门负责人要吃透政策,在吃透政策的基础上,由科研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和机构相互配合,共同致力于本单位的新政策落地工作。

4.4 科研单位制定制度与操作手册

农业科研单位“一把手”履行主体责任,各部门通力合作,按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制定并完善本单位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科技诚信、科研经费、财务助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具体的管理办法,特别是要建立完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和简化采购流程,在此基础上,制定操作手册,对可执行条款操作有难度的部分进行细化,对理解有歧义的部分进行举例说明,并对下一步出台政策的可能性进行预计,留下可操作的空间和接口,使操作手册切实可行,为科研人员报账理清线路,真正解决科研人员不知怎么报账和报账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寿仁. 科技成果转化若干热点问题解析(二十三)——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方式与评价政策导读[J]. 科技中国,2019(4):37-46.

[2]李 敏. 论基于绩效和诚信的高校科研经费“放管服”工作[J]. 时代贸易,2019(3):97-99.

[3]江曾培. 减负松绑,让专业人员真正“一门心思”[N]. 解放日报,2019-04-02(2).

[4]魏 刚. 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提速[J]. 科学新闻,2018(7):17-18.

[5]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任务分工》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2019(1):18-19.

[6]国务院:发文明确要求简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流程[J]. 招标与投标,2018(8):27.

[7]翟万江. 优化科研管理 释放创新活力:解读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J]. 中国科技产业,2018(8):80.

[8]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Z].

[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法[2016]50号)[Z].

[10]柴 新. 政策“组合拳”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N]. 中国财经报,2018-07-26.

作者:李英奎 苏莉 王小容

第三篇:从科研道德失范看高校科研管理

摘要:科研道德失范与高校科研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高校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是造成科研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功利主义的影响是高校科研管理不完善的深层次原因。必须将科研道德管理纳入到高校科研管理之中,完善高校科研管理,才能更好地解决科研道德失范问题。

关键词: 科研道德失范 高校科研管理 功利主义

Deviates from the norm from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morals looked 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d

Niu Guangzhao Shang Ruili Gao Yiyuan

科研道德是人们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指导科学技术工作者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也是衡量科学技术工作者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然而近些年在科学活动中出现了许多违背科研道德的行为,如伪造、篡改、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学术垄断、利用权力或权威在科研论文或科研成果上挂名、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科研项目、在评审、评估中以不正当手段影响评审结果等学术腐败行为;一稿两投甚至多投、低水平重复研究、扩大成果、宣传炒作等学术浮躁行为等,我们称之为科研道德失范[1]。本文主要从高校科研管理的角度对的科研道德失范行为进行分析和论述。

1.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是造成科研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

1.1 科研管理目标。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目标在于优化科研环境和资源配置,使科研成本最小而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科研实力和竞争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追求科研效率和效益是科研管理最高目的。

在现实操作中,高校将科研效率和效益简化为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产出的比例,将科研管理的目标简化为争取更多的项目和经费支持,获得更多更高级别的科研奖励,发表和被三大检索收录更多的论文,申请、获准的专利等。将这些目标分解到具体科研人员时,科研项目考核指标上就盲目追求数量,要求发表多少篇论文、申请多少项专利、培养了几名研究生,带来了多少经济效益等等。科研管理中忽视了对科研人员的道德的约束和管理,没有将科研道德纳入科研效率和效益之中。

1.2 科研管理模式。

当前,比较流行的科研管理模式有两种: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过程管理模式就是围绕科研项目,对其立项、项目实施与经费管理、监督与检查、结题验收等几个科研环节的具体过程进行管理。目标管理是高校管理者依据党和国家规定的教育科研管理目标及方针政策,结合高校实际,将其转化为高校的总体科研目标,依据高校总体科研目标再制定校内各院系和个人目标,形成有机的目标链,使个人目标、院系目标和高校总目标融为一体,高校管理者通过目标对所有院系和个人进行管理。[2]

在实际操作中,过程管理模式下,重申报轻管理,重鉴定轻转化。目标管理模式下,以实现预定的目标结果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而目标管理的目标又分为阶段性的目标和最终目标,同时将所有环节进行量化并进行考核,在达到目标以前一些过程被忽略。无论是过程管理,还是目标管理,科研道德始终没有被纳入科研管理的环节中去,也没有作为科研管理的目标被予确认。现行的科研模式将科研道德拒之管理门外。

1.3 科研管理方法和手段。

实践中经常使用的科研管理方法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方法、专家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和数学管理方法。专家管理方法是指在高校科研管理中,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利用专家进行科研项目评审、科研成果评奖等,以专家的意见进行高校科研管理。高校科研的经济管理方法又称为经济激励方法,就是指运用经济杠杆,激励高校科研人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最大化地追求科研效益。数学管理方法就是运用数学所提供的概念、处理问题的方式及技巧,对高校科研的对象进行量的分析、描述、推导和计算,从而能以数学形式表达事物内在联系的一种方法。[3]

上述四种方法各有利弊,行政管理方法使用过多容易影响管理效率,并容易滋生学术腐败。专家管理方法最多的就是同行评议制度,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专家腐败现象也时有发生。特别是项目结题验收、成果鉴定时,同行专家名单往往由项目负责人提供,经上级部门许可后确定,由此专家评议得出的结论难免有失客观、真实。经济激励容易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但单纯的物质刺激极易造成短期行为,而且经济激励的根据在于量化的评价指标。数学化的量化指标过于注重数量、忽视质量,指标单一,大多是定量考核指标,一些定性的考核指标无法落实,而且无法考核一个人的道德思。量化的实质实际上是鼓励急功近利,特别是通过科研量化来达到晋升、评职称、改善工资和福利待遇等目的,会造成科学研究层面的趋时媚俗、浮躁浮夸,造成研究层面的恶性循环。[4]

1.4 科研管理内容。

科学的科研管理必须是对人的管理,要把人置于管理的核心,通过对人的科学的规范和管理,实现科学研究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现在高校科研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规划管理、项目管理、成果管理、学术活动管理、科研基地管理、技术推广和应用、知识产权管理等。无论是过程管理还是目标管理,始终都是围绕“物”(项目、成果、经费等)进行管理,而不是围绕“人”进行管理,重点没有放在“人”上。这种情况下,就极易忽视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和管理。只要能够获得项目,争取到经费,达到一定的量化考核指标,就可以认定这种科研行为是合理的、合乎规定的,甚至是优秀的,而不考虑行为人的思想和道德。

2.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的原因分析——基于功利主义

高校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是科研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究其深层次原因,则在于市场经济的理念进入科研领域,科研功利主义盛行,使得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的方向发生变化,朝向功利方向发展。“就大多说现代科技工作者而言,主要是由功利心驱动的。现代科技队伍在壮大,科研条件在进步,科技事业在发展,但科技工作者的个人素质总体上却在下降,因为他们从事科研活动的动机都不是自觉的,追求的是功利。”[5]

功利主义在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领域最重要的影响是片面的量化考核的盛行。在功利主义的指导下,以数学的量化考核科研工作量,以项目的数量、级别,科研经费额、到款额,论文、著作发表和被三大检索收录的数量、获得科研奖励的级别与数量、经济效益等作为量化的指标考核研究人员的科研工作,忽视定性的考核。这种考核表面上是对人进行考核,实际上是以“物”的标准考核人。以此为导向,指导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则极易助长浮躁心理,生产学术泡沫和学术垃圾,滋生学术腐败,导致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此外,就近几年公开披露的科研道德失范案例来看,绝大多数是经举报、检举而发现的,经过所在单位自查发现的案例几乎没有。这不得不引人深思。按照正常认识和推理,高校对其科研人员的情况最为熟悉和掌握,也应该最先发现问题。但实际情况为什么不是这样呢?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学校未将科研人员的道德管理作为科研管理的重点加以重视,未能发现;二是出于维护学校声誉考虑,学校没有积极性对本单位内部科研道德失范行为进行惩处,或仅作内部处理,或不予追究,达不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效果。

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行为就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与研究人员共同作假,蒙蔽上级科研行政管理部门。现在各高校对所谓的高校排名非常重视,各种先进单位的评选也为各高校所追求,其中很重要的条件就是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获准数。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为了提高本校的科研项目获准数,对项目申请人的研究能力的虚假陈述信息可能疏于监管,甚至是与申请人合谋来欺骗上级科研行政管理部门,比如为了获得项目而提供虚假的配套资金证明等,这进一步助长了科研道德失范行为。

3.完善高校科研管理,避免科研道德失范

3.1 转变科研管理理念,真正实现对人的管理。

高校科研管理核心是人,本质是上对人的管理,即对从事脑力劳动的高智力的教师、科研人员群体的管理。因此高校科研管理必须坚持人本主义,在管理活动中,始终把人放在中心位置;在手段上,着眼于最充分地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在目标上,追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此求得科学研究的最大效率和效益。

3.2 引入科研道德管理,将研究人员的科研道德纳入管理体系。

将科研道德管理作为科研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对科研道德的管理和规范;在科研管理中重视科研道德的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科研道德教育。同时建立健全科研考核体系,量化考核中避免重数量而轻质量,检索工具只能作为考核的参考工具,而不能简单地作为考核的依据;重视定性考核,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将科研道德作为科研考核的内容。

3.3 建立健全科研道德管理规范和制度(包括高校科研道德监督机制)。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加强科研道德管理,必须有科学完善的科研道德管理的制度和规范作为依据,并以此督促研究人员加强道德自律。虽然国家有关机关和部门管颁布了一些科研道德的指导意见和文件,一些高校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了自己的科研道德管理规范,但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合理完善的科研道德管理的制度和规范。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高校是因为自身出现了科研道德失范事件并被曝光才制定了有关制度措施,但对科研道德管理来说,亡羊补牢的效果远不如未雨绸缪。

3.4 加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自身管理。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约束,严格依法管理,坚决杜绝各种违反规定的行为。管理过程中应增加工作透明度,对于本校出现的科研道德失范事件应严格调查,公布调查结果和处理结果,同时上报有关上级行政部门。包庇和护短行为只能助长道德失范行为,从长远看也不利于本校科研人员科研道德水平的提高和科研实力的增强。

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是造成科研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但科研道德问题不仅仅是科研管理的问题,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并不能完全解决科研道德失范问题。科研道德建设还需要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诚信守信的的社会环境,以及每位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和良知。

参考文献

[1] 贾军.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其防范与治理[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2] 山川展.科研管理方法分析和探索[J].管理观察,2009(5):89~90

[3] 宋伟.论高校科研管理的方法[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4(4):72~76

[4] 孙波.高等学校科研管理量化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8(3):103~106

[5] 秦伯益.科研道德失范的背后[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3):90~93

作者:牛广召 尚瑞丽 高艺源

第四篇:创新科研管理模式 推动医院科研发展

如何通过科研管理的创新,充分调动医务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着重加强医务人员科研能力的培养,形成较系统的科研管理模式.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加强科研管理,提高医院的竞争能力,是新时期医院管理和发展面临的又一大新课题。

一、创新科研管理模式

1、管理思维创新

首先,应当将医院科研的核心从过去的仅仅对基础研究逐步转向到突出应用型研究和前瞻性临床研究上去;其次科研管理的重点应当从项目申报向项目跟踪管理转移,更加注重的是对于项目进行和结题的管理;最后是要把科研绩效指标从单一的文章、立项、成果鉴定调整到对于高水平项目尤其是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SCI论文发表、省级以上级成果奖以及发明专利、和储备人才培养的质量上来,实现科研工作由从量变到质变的根本性改变。

2、管理机制创新

科研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本院的自身特色和优势,联系科研前沿,引导科研申报与立项,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避免盲目性,增加课题的实用性与创新性。医院不光要加大科研投入,同时还要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例如科研设备和科研人员,整个全院科研资源,设立中心实验室,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加强人才梯队的建设,合理搭配人才,既要充分发挥老专家的学术带头作用,培养中青年科研骨干的创新 思维和科研能力;又要给中青年骨干提供良好科研环境,例如设立院内科研基金,资助创新性较好,临床应用前景较强的课题,通过前期在院内开展工作,积累基础以申报更高层次的基金项目。巩固优势学科,积极整合学科,充分发挥科研优势,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科发展原则,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带头作用,医院牵头规划,进行学科整合,带动弱势学科共同发展;同时,医院积极引进科研人才尤其是中青年科研骨干,对于这些人才给予经费、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鼓励科研创新。

3、管理模式创新。

科研创新管理模式不光强调管理的模式和思维创新,对科研管理人员自身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方面科研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素质,加深对科研管理的认识和学习,增强管理能力,拓展管理技能,加强为科研服务的意识,积极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信息,拓展项目申请渠道,扩大课题经费来源,并做好政策指导工作。另一方面,科研课题的管理也要从过去的粗放型管理改变为精细管理,从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推广等各环节进行重点质量监控,保证课题质量,形成良好的科研储备。

二、科研管理中多元激励机制

科研最终靠的是人员创新,科研人员是从事医学科研工作的重心,坚持以人为本是科研工作的重点和核心要素。因而科研管理要创新,必然要从科研人员着手。这就必然要求科研工作重要建立起多元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内在创新动力和医院,发挥他们科研创新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迸发出创新性、科学性,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也是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医院科研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下列方式:

1、奖励激励:这是医院科研激励机制中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激励机制。医院对于参与科研活动的个人和团体,都要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和奖励。我院制定的科研工作管理制度中,对于医院科研人员申报各级项目、完成成果鉴定、获得省市各级科技进步奖、撰写论文、编纂著作等,都在报销和奖励上作了明确的规定,稳定的科研人员的心态,提升了工作积极性。同时,医院每两年召开一次科技表彰年会,个人方面根据SCI论文、国家级著作、省市级科技奖励、专利和优秀论文等,科室方面根据其专科建设评比结果,评选出先进个人和先进科室,颁发奖金和荣誉证书,营造出浓厚的科研氛围,同时也通过宣传科和各级媒体,宣传和报道医院和个人的科研业绩,激发医院工作者的科研热情。

2、职称鼓励:将职称晋升与科研工作相挂钩,即使对医院科研工作者的压力,也对其从事科研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院在高级职称的评审中,科研工作占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对在SCI以及其他知名期刊上发表过论文,获得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获科技奖励的,在晋升上优先考虑或给予加分激励科研人员参加科研工作的主动性,调动其内在潜力。

3、竞争激励:是医院科研中的特定领域激励方式。就是要求在医院科研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优先支持科研意愿强,从事的课题创新性和可行性较好的科研工作人员。通过设置院内基金,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申报,使一大批学术能力强、工作积极性高的博士和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引领医院的科研工作发展。同时针对临床科室,每月进行月检查,每半年开展一次集中专科建设考核,将考核成绩与奖金挂钩,激励临床科室形成良性竞争的趋势,不断提高科室整体的科研能力,为申报更高层次的科研工作项目,申报省级乃至国家级重点专科打好基础。

4、培训提升:是科研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医院要保证科研工作的持续性,避免中青年人才断档,就必须时刻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而建立起完备的培训机制,是培养科研人才,保持医院科研工作可持续性重要措施。我院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一直重视对于科研人员的培训工作,一是选派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博士,赴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地进行中短期的科研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其科研声誉以及国内外知名度;二是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医院讲座,以及选派青年医师到国内知名医院和科研机构进行系统的科研培训,提高中青年骨干的科研能力,使其掌握基本的科研工作程序和方法,提高科研中标成功率。同时医院不断加强与各高校的联系,通过举办在职博、硕士培训班,鼓励中青年骨干继续攻读博硕士研究生,提升自身学历水平。

成祥林 通讯作者

(作者单位: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科研科)

作者:刘文华 杨佳 成祥林

第五篇: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探讨

摘 要 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为例,从强化项目库建设、加强项目策划、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发挥学术学院会作用和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总结了该所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从强化项目过程管理、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加强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业科研院所 ;科研项目管理 ;经验 ;问题 ;建议

农业科研院所是中国农业科研的主力军,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1]。农业科研管理是农业科研院所比较核心的工作,而科研项目管理又是农业科研管理的重中之重。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对于促进农业科研单位事业发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2]。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科技投入比例的加大,农业科研单位承担的科研项目无论是数量还是经费总额都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如何发挥科研项目管理作用,实现科技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保证顺利完成项目既定目标,是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3-4]。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环植所”)是国家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天然橡胶、木薯、香蕉、芒果、荔枝、槟榔等主要热带作物病虫害监测与控制、农业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等前沿技术和基础、应用基础及共性技术研究。笔者介绍环植近年来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经验和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加强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提供借鉴。

1 环植所“十二五”以来的科研业绩

近年来,环植所不断规范和优化科研项目管理,申请及获批科研项目的数量、档次、资助强度和成果产出均有大幅度增长。“十二五”以来,共组织申报各类科研项目453余项,获批立项327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217项,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项,拥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5名,综合试验站站长1名,立项总经费达1.1亿元,是“十一五”的2倍。科技成果在质和量方面都取得重要突破,鉴定和验收科技成果36项,发表科技论文篇771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53篇,主编专著26部,获授权国家专利36项,其中发明专利29项;制定农业行业标准21项,获软件著作权6项、光碟制品版权1项。共有32项成果获省部以上奖励,占全院的1/4,是“十一五”获得奖励成果数的3倍。“十二五”以来,环植所获批“农业部热带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儋州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等部级平台2个,“海南省热带农业有害生物检测监控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级平台,与美国夏威夷大学联合建立“热带植物保护合作研究中心”;环植所同时还是 “中国热作学会植物保护专委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热带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国热作学会生态环境专委会”、“海南省植物病理学会”、“海南省蜂业学会”等学会组织的挂靠依托单位,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哥伦比亚、马来西亚等国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科技合作交流关系。

2 环植所科研项目管理经验和主要做法

2.1 加强科研项目库建设

建设科研项目库是促进农业科研单位转变科技发展方式,提升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力,提高单位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和重要抓手[5]。为及时准确掌握植所科技创新动态和需求,优化科技资源,凝练科学目标,找准科技命题,加强科技项目申报储备,提高科技项目申报质量和竞争力,环植所依据国家、农业部及院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建立了科研项目库。从2011年开始,环植所陆续发布了《项目库管理办法》、《项目库建设方案》等制度和方案,组织全所科研人员以课题组为单位,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热区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农民增收需要提出项目建议,由所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征集的项目进行评议,择优入库。项目库的建设采取以下原则:(1)分级管理。根据科研项目大小和类型,建立所级、研究室级和课题组级3级项目库,由不同主体进行分级管理;(2)优先选用。优先推荐项目库中的项目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对于优秀和有重大前景的项目给予部分经费支持,用于开展前期预研;(3)动态管理。在做好项目的入库评价和出库推荐的同时,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实行动态更新,不断调整、更新和充实项目库;(4)统一管理。将所有入库项目录入环植所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以方便对项目进行查询、使用和建设。通过项目库的建设,提高环植所研项目的申报质量,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例,近3年来环植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数量、获批数量、获批经费总额和获批率均居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属单位前列。

2.2 加强科研项目策划

科研项目策划,是指科研单位组织科研人员据国家政策导向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向国家相关部委及地方科技主管部门提出合适的课题并进行项目申报[6-7]。环植所近年在项目策划方面建立了“科技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的联动作用+与科研主管部门的沟通”模式,主要做法有:(1)鼓励科研人员在掌握国家、省部各级科技政策与科研管理政策基础上,从当前热带农业植保和环保面临主要问题科学出发,提出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并及时向相关主管部门汇报;(2)在院科技处的协助和指导下积极与农业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有关部委及海南省科技厅、农业厅、林业局等地方科技主管部门的沟通,及时掌握其科技计划精神,并将掌握的信息及时反馈给科研人员,组织科研人员结合自身科研基础认真准备项目申报文本,做到有的放矢;(3)在组织重大科研项目时,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在整合单位内部相关优势力量的同时,联合有基础的兄弟单位进行共同申报;(4)及时组织所学术委员会对科研人员进行指导,组织科技人员编写项目申报书,并邀请所外专家对项目申报书进行充分论证,提高申请项目的竞争力。环植所近年在螺旋粉虱、椰心叶甲、香蕉枯萎病、槟榔黄化病等热区重大病虫害防控及热区农田土壤性状、肥力、墒情变动规律与监测等领域获得3项农业行业科研专项项目、1项国家科技援外项目和1项海南省重大项目课题的支持或意向支持(已上报农业部并通过评审),充分体现“科技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的联动作用+与科研主管部门的沟通”模式对科研项目尤其是重大科研项目策划立项的推动作用。

2.3 加强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高低对科研工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7]。环植所历来重视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科研办公室是科研管理工作的枢纽,几年来办公室的管理人员数量一直在4人左右,人员的学科布局基本涵盖单位植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等主要学科领域。办公室内部针对科研办项目、成果、科技平台、学术交流、研究生等业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同时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相互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使得每个管理人员都能够在一线负责具体业务的办理,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业务能力和素质。同时,尽可能安排管理人员参加相关业务培训,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和规定,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日常工作中管理人员注重加强与不同人员的沟通交流:(1)加强与上级部门和相关部门管理人员的沟通,在沟通中学习、在沟通中熟悉业务,在沟通中领会工作要求、掌握最新项目申报信息;(2)加强与科研人员沟通,熟悉每个科研人员的研究领域,了解科研项目工作动态,尽可能提供服务和帮助,争取科研人员对科研管理工作的支持和理解,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3)加强与单位内部与财务、人事、条件和开发等管理人员的沟通,保证项目执行顺畅;(4)选派新近科研人员到科研办公室进行短期挂职锻炼,使其快速、全面地了解全所情况和科研项目的管理全过程,在开拓其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增进了与管理人员的沟通和了解,为其顺利开展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

学术委员会是科研院所行使学术权力的主要载体,是科研院所进行学术评议、评审、咨询、监督和决策的最高学术管理机构[8]。环植所注重发挥学术委员会职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将科研项目库建设、重大项目策划、限额申报项目确定、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评审立项及各类科研项目申报、执行检查、结题验收等工作都交由学术委员会完成,起到了审核把关、决策咨询的作用,保证了科研项目的申报成功率。例如,在环植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过程中,所学术委员会发挥的作用包括:(1)学术委员会在每年底召开申报动员会,邀请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和管理人员向科研人员讲解撰写技巧;(2)制定详细申报方案,要求全所科研人员在每年1月初完成申请书的初稿;(3)收到申请书初稿后,学术委员会召开专项的会议对申请书进行评议并提出修改建议;(4)在收到修改稿后,所学术委员会组织所外专家对申请书进行再次评议;(5)申请人根据所外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对申请书进行修改后,所学术委员会还会对申请书进行再次评议,只有评议通过的项目才能提交到科研办公室进行上报。经过上述程序,提高了环植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成功率,2011年至今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项,获批率一直保持在23 %左右,高于全院平均水平。

2.5 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科研管理制度是科研院所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依据和保障[9],环植所近年先后制定和修订了《科技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科技成果管理暂行办法》、《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实施细则》、《项目库建设方案》、《项目库管理办法》、《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结余经费管理办法》、《学术委员会章程》等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细化了办事流程,将每项办事流程用流程图的形式印发给各个课题组,以便于执行,提高了科研项目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同时,还制定了《科技奖励暂行办法》、《重要科技成果策划配套经费实施暂行办法》、《绩效考评暂行办法》等奖励和考评制度,从项目申报、立项、发表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获得、奖励获得等都给予经济奖励和考评加分,从而激发科研人员申请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为成功申请科研项目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充分的制度保障。

3 环植所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项目中期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由于受管理机制不完善的影响,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管理存在“重两头(项目申报、结题验收),轻中间(项目执行)”的情况[3]。环植所的科研项目管理也存在这个问题,环植所对科研项目主要实行宏观管理,项目获批后,具体的执行由课题组负责完成。部分项目负责人对项目执行重视不够,科研计划制定不及时、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加上科研管理人员精力有限不能做到对所有项目进行跟踪检查,导致部分项目存在进展缓慢、经费使用效率不高、产出未达预期指标等情况,有的还影响项目的最终结题验收。

3.2 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本身具有很强的横向性和综合性,要求科研管理人员既要懂得管理,又要熟悉不同的专业科学,既要做专才,又要做通才[1]。环植所主要从事热带农业植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两大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因此要求管理人员既要懂得管理,又要熟悉对植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的专业知识。环植所从事科研管理的工作人员虽然是植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的专业出身,但从事科研的时间不长专业知识不够丰富,加上不是管理专业出身,因此在管理方法上缺乏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尚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自我完善。

3.3 人员评价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环植所虽然制定了《科技奖励暂行办法》、《绩效考评暂行办法》等奖励和考评制度,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申报项目、发表成果的积极性。现行制度由于过于注重项目和经费争取,加之考核办法中的评价指标、计分标准等比较粗放,造成科研人员“重项目争取,轻项目实施”的思想较为严重,也导致科研人员产生功利化倾向,只关注科研成果的数量而忽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降低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同时,现有管理体制限制了科研管理人员从事专业课题研究,而农业科研单位的职称、工资等均与科研成果直接挂钩,管理人员因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导致成果较少或者没有,进而影响到职称、职务等方面的晋升,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 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的建议

4.1 强化科研项目过程管理

(1)项目立项时把好关。对已立项项目,督查项目负责人及时制定可行的科研项目计划和合理的经费预算,必要时可请所学术委员会对其进行评议,以保证项目执行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进展有序,同时也便于科研管理部门对其进行跟踪检查; (2)加强对项目执行过程的管理。科研管理人员要积极深入项目组,了解项目进展程度,与科技人员一起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组织召开项目阶段性进展汇报会或学术报告会的方式来进行项目的阶段性检查,这样既有利于学术交流,也达到检查的目的;组织所学术委员会对照项目计划对科研项目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及时掌握项目的研究进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项目按时保质完成;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一起,加强项目经费执行情况检查和监督,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经费预算执行,在抓经费预算执行的同时结合追踪项目研究进展;(3)重视结题验收和后续管理。项目完成后及时督促、组织项目组做好结题工作,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对验收材料加强审查把关;对于重大项目在正式验收前,组织所学术委员会进行预验收;对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的项目,要协助项目组做好奖励申报、开发推广及成果转化项目的申报工作。

4.2 培养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

一是加强科研管理人员在科技、管理和政策法规等知识的学习,定期安排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和考察交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通过召开科研管理工作会、专题讨论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从根本上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适应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二是积极支持和鼓励科研管理人员申报相关的管理类项目,对于比较优秀的项目但未获得资助的项目,可从所基本科研业务费和改革启动费中提供部分经费用于支持其开展前期研究,通过执行项目,在提高管理理论水平的同时也能有成果产出,增加其获得职称和职务晋升机会;三是鼓励科研管理人员深入到科研项目工作第一线,加强管理人员对相关专业领域的了解,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也便于把握项目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四是建立“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动态管理、合理流动”的竞争和流动机制,提高科研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优化队伍结构;五是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引进专门管理人才,完善队伍人才结构,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4.3 完善人员激励机制

科学的激励机制,是调动科研和管理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单位科研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建设一流研究所的强劲动力[10],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人员激励机制:(1)完善现有评价体系,在奖励和考评中加大项目执行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和预期产出等管理薄弱部分所占比重;(2)加大对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应用性成果在科研人员职称评定、绩效评定的比重,提高成果转化效益;(3)对具有较大的探索性、创新性,需要投入较多人力、物力、财力,而研究成果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体现的科研项目,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鼓励科研人员的探索精神;(4)采取有效措施缩小科研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在地位及待遇上的差距,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使得科研管理人员的职务、职称晋升不与科研成果直接挂钩,而以管理人员工作能力、效率、责任心和科研人员对其的评价等综合指标来确定。

参考文献

[1] 王文娟,张开春,陈梅香,等. 关于农业科研单位加强科研管理的分析与思考[J]. 农业科技管理,2011,30(5):32-34.

[2] 王劲松,张富国. 提高农业科研管理服务水平的体会与思考[J]. 农业科技管理,2010,29(6):45-47,51.

[3] 汪秀华,张以山,邓庆飞,等. 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探讨[J]. 农业科技管理,2010,29(6):58-60.

[4] 巩亚东. 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实践探析[J]. 甘肃农业,2014,392(14):60-61.

[5] 刘双清,匡 勇,伍小松,等. 加强农业科研项目库建设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发展[J]. 农业科技管理,2013,32(4):39-40,74。

[6] 黄忠德,郝 萍,于 淼. 科研项目的策划[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4):40-41.

[7] 汪秀华,王家保,杨礼富,等. 农业科研项目策划实践探讨[J]. 农业科技管理,2012,31(5):38-40.

[8] 袁宏伟,杜中军. 关于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学术权力的几点思考[J]. 农业科技管理,2014,32(2):50-52.

[9] 罗劲梅,周 晶,马 帅. 浅谈科研院所科研制度的建设和管理[J]. 中国集体经济,2014(19):42-43.

[10] 胡玉香,孙响林. 关于完善农业科研单位激励机制的思考[J].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2(3):39-41.

作者:楚小强 秦涵淳 单国燕 林培群 黄贵修

上一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下一篇:机构与行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