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指标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评价指标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文章通过分析面对公共突发事件实施应急物流后产生的影响,结合应急物流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的目标,建立了应急物流保证能力指标、即时响应能力指标和应急物流综合能力指标,并简单指出了此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问题。旨在通过应急物流系统的绩效评价找到应急物流运作的薄弱环节,通过持续改进从而更好地实现应急物流目标。

第一篇:评价指标论文

营销经理评价指标陷阱

单一的回款、销售额等财务指标,只会让销售经理更关注销售的结果,而忽视销售的过程

 

“基薪+高提成”弊端

 

“基薪+高提成”是实行销售承包制以及买断制的企业普遍实行的薪酬支付方式。

无论是对于销售的提成制、承包制还是买断制,衡量销售经理以及代理商、承包商业绩的惟一指标是回款、销售额所代表的财务指标。

以回款、销售额为主的财务指标在对销售经理起到较强短期激励效果的同时,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首先,追求短期的财务指标,使销售工作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般说来,只要回款、销售额较高,销售经理就能够得到较为可观的提成、利润。因此,他们为了追求短期的财务指标,往往综合采用各种手段甚至是危害企业利益的做法提高自身收益:如区域间窜货、利用公司的品牌自己销售、与经销商合谋共同侵吞公司货款等。

而销售工作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基础工作是否扎实,销售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终端建设、营销网络规划维护及开发、渠道管理、价格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缺乏在基础工作方面的努力,尽管销售工作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区域会出现一定的成果,但是不会持久的。

其次,企业可能受制于销售经历,带来巨大的风险。

在市场状态良好、有可观的利润的情况下,销售经理与公司的关系较为融洽;而一旦市场出现不利的情况或销售经理与企业发生冲突时,销售经理做的往往不是尽力地维护市场,而是退出在自己所负责区域内对该公司产品的经营。

由于在提成制、承包制和买断制三种模式下,缺乏对销售经理各方面工作的控制机制,因此,销售人员的退出就意味着企业在该区域客户资源的流失。而企业在短期内要想恢复在该区域的业务是很困难的,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既然单一的财务指标对考核销售经理有失偏颇,企业必须构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回款、销售额指标

 

仅以回款、销售额作为销售经理考核的惟一指标存在缺陷,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放弃该指标。相反,作为结果指标,其仍然占据重要的位置,只不过在销售经理考核的总体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应该由目前的百分之百逐步降低。

对于处于成长期阶段的企业,以回款、销售额为代表的财务指标所占的百分比可以高一些,设计在70%~80%之间;对于成熟期阶段的企业,我们可以将其比例设计低一些,如:50%~60%。因为成熟期阶段的企业的核心工作在于现有网络的维护以及新网络的开发,所以,财务指标的比重可以低一些。

 

造势产品考核

 

企业品牌价值的高低在市场上表现为新产品上市的速度,所以,新产品的推广力度和速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品牌价值的提升。因此,以新产品、季节性产品为代表的造势产品考核应该成为对销售经理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对于回款、销售额指标,我们可以将成长期企业造势产品考核所占的比例确定为20%~30%,成熟期阶段的企业考核比例确定为40%~50%。对造势产品的考核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三项指标:

市场效果考核。该项指标的比例可以确定为对造势产品总体考核的75%,例如,如果造势产品比例占总体的40%,则该项指标占据总体的30%。

该项指标的计算方法为:本月造势产品实际出库量与本月计划出库量的比值。该比值即为出库量完成率。

卖点、演示、促销方案到位率。该指标体现在促销小分队的达标率上。其比例可以确定为造势产品总体考核的25%。

有的公司为了提高卖场竞争力,从非销售部门(如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抽调人员组成促销小分队。促销小分队的职责是对各区域的零售、卖场建设、直销员产品知识、经销商遗留问题等方面对当地的销售经理进行阶段性的(一般是在产品的淡季期间)帮促,同时也可以对销售经理起到监控作用。

由于在最初阶段,促销小分队成员在上述各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因此,以最快的速度将其培养成合格的销售人员就成为销售经理的任务之一。达标率为达标人数与促销小分队人数的比值。

销售经理的月薪以及年薪直接取决于回款、销售额指标、市场效果考核指标以及卖点、演示、促销方案到位率指标。这也就意味着:销售经理的薪酬是随着三项指标的波动而浮动的。下面指标的完成率与薪酬不直接挂钩,根据单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适当的激励。激励的额度是虚拟的,对于每一项指标的激励可以实行相应的封顶制度。

卖点、演示、促销方案考核。销售人员是市场的第一接触者,他们最了解市场的最新动态以及消费者的需求。而目前大多数生产商均设有市场部,由市场部的人员从事产品卖点、演示以及促销方案的设计工作。市场部的人员尽管在设计方案前也会进行市场调研,但是无论从调研的范围还是调研的质量方面,跟销售人员比较起来都是要逊色许多的。

因此,对销售经理进行上述方面的考核,是提高策划质量的一个强有力的措施。该指标的考核方法为:销售经理每月提报一个当地化产品卖点、一个演示方案、一个促销活动方案且被总部采纳,每少一个按照100元进行负激励。

 

定单准确率

 

该项指标主要是对销售经理的库存控制能力进行考核。按订单生产只是达到“零库存”状况的先决条件。在按订单生产的情形下,总部的库存可以达到零,但是,如果分中心的库存达不到零,则库存只是在总部与分中心之间做了一次转移而已。而要对分中心的库存进行控制,除了对销售经理进行定单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外,核心手段就是对销售经理所下的定单进行考核,以此强迫销售经理在下定单前必须与经销商进行充分的沟通,必须仔细研究当地的市场特点以及主推产品等问题。

该项指标又可以细分为两项子指标:

到销率。等于出库量与到货量的比值。到货量取决于销售经理所提报的定单量。到销率每比100%低1%,按照10元进行负激励;大于100%,加100元,大于120%,加200元。激励的额度只是虚拟,实际额度由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形而定。

定单调整率。等于确认调整量与累计确认定单量的比值。累计确认定单量等于月初定单+确认追加量+确认追减量。当调整率在20%以内时,激励等于0;当调整率大于20%时,每超过1%,可以实行10元的负激励。该项指标主要是要求销售经理尽可能地提高一次性定单提报的准确性。

 

直销员考核

 

直销员是实现产品从商家到消费者转移的最后一环。直销员产品知识、营销礼仪等方面的掌握情况直接决定了产品销售过程中“推力”的大小。对直销员的考核可以以直销员直销量(零售量)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因为该指标直接反映了直销员的综合情况。

直销员直销计划完成率大于或等于80%,视为达标;每有一个直销员不达标,对销售经理按照月基薪标准与直销员人数的比值的数额进行相应的负激励。

 

网络达标考核

 

该指标主要是从新网点的开发以及老网点的维护方面对销售经理进行考核的。离开了网络的支撑,广告做得再好、产品质量再高、服务再好也会由于通路不畅而失去商机的。

计算网络达标所需要的参数有:上月达标点实际A、本月新增达标点计划B、上月已达标点本月下降个数C、本月计划内新增达标点实际个数D、本月计划外新增达标点实际个数E。达标点折算率为:(A-1.5C+D+0.5E)/(A+B)。达标点折算率每比75%低1%,按照10元进行负激励。

 

市场份额考核

 

该项考核可以从与去年同期以及上月实际的比较中进行考核,数据来源于专业的统计机构。份额每比去年同期低1%,按照100元的标准进行负激励;排名低于去年同期一个名次,减100元,每比上月低一个名次,减200元。在排名不低于去年同期和上月实际的情况下,市场份额每超过去年同期份额1%,加20元。

 

区域均衡考核

 

甘特是第一位将管理人员薪酬与下属工作的完成状况挂钩的科学管理流派的倡导者。下属工作完成得好,管理人员可以得到额外的奖金。

借鉴这种思想,我们可以将销售经理下属的销售员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对销售经理考核的一项指标,以使销售经理把主要精力用在最需要他帮助的那些人员身上。

具体考核方法是:每有一个区域不达标(达标的标准可以定为销售额任务的75%),按照200元的标准进行负激励,假如销售经理管辖5个区域,有3个不达标,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百分比对销售经理的薪酬进行联动否决。若每个区域均达标,则可以按照每个200元的标准进行正激励,使得销售经理在区域均衡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通过上述指标的考核,使得销售经理不仅关注销售的结果,而且更关注销售的过程,从而为销售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

 

(责任编辑 汪洋)

 

作者:包敦安

第二篇:论企业信誉指标评价

摘要:企业信誉问题是企业改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企业改组中需要考虑是否确认信誉,如何合理地确定信誉的价值等问题。信誉是一种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盈利的无形资源,这种无形资源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变得越来越重要。探讨信誉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从企业相关的一系列因素出发评价企业信誉的价值、信誉计价的会计处理、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应注意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信誉;并购;企业形象;计量;超额盈利

1信誉的概述

企业信誉的价值表现为企业的获利能力超过一般同行业的盈利水平,即具有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将这种超额利润获利能力的资本化价值就称为信誉。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信誉是企业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优越;或由于服务质量好而获得客户的信任;或由于拥有优秀的管理人才组织经营得当、生产经营效益高;或由于拥有先进技术、掌握生产诀窍等原因而形成的无形价值。这种无形价值在一般意义上表现为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具体表现为企业的获利能力超过了一般的获利水平。

2经营中能衡量信誉价值的各因素

2.1企业与债权人的方面

在一系列的经济活动中,企业必定会与其它企业产生各种关系。一个企业与债权人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应付款项和借款费用方面。它们主要体现为信用度:此方面可用来评价本企业和银行、其它金融机构或企业之间进行经济交往所产生的信誉。从借款方面来讲,由于企业的价值高,即使在遇到危机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贷款,这是公司能力的体现。它可以通过企业的借款利用率占借款总额来分析。通过各年比率的比较,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被其它单位所定位的信用程度。

(1)资信级别。所欠款项的资信级别主要由五项指标构成:

①资产负债率体现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②长期资产适合率不但从企业资源配置方面反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而且从企业长期资产与长期资本的平衡性与协调性的角度出发,反映了财务结构的稳定程度和财务风险的大小。计算公式:为长期资产适合率=(所有者权益+长期负债)/(固定资产+长期投资);

③银行授信额度是指银行给予企业特定时间内借款的最高限额,它的大小反映了银行对企业资信的评价;

④近期发行债券的资信评级结果是指特定的信用评级机构对近期企业发行债券的资信评级结果。贷款银行通常只对那些经济效益好,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以及资信优良的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发行债券可以说明企业的经济效益良好,资产雄厚,符合国家政策,它是专业人士对企业资信的评价;

⑤涉及信用诉讼情况是指企业被银行、应付项目的债权人或其它利害相关方(诸如担保责任引起的权利义务关系等)提起的有关信用方面的诉讼事项。

(2)信用期。

还可以从应付款项量上进行分析。包括:销货方或提供劳务方给予本公司的信用条件和优惠条件,用于分析应付账款的各个明细科目,将所取的信用期间和优惠条件进行加权平均。如果应付款的信用期越长,折扣条件越优厚,说明本企业所树立的信誉越高,也就是在声誉上越高。其计算公式如下:

信用期平均=各平均信用期之和/供应商的个数;笔者认为,其理论价值的主要作用在于分析历年平均的信用期及其优惠条件,从而能简单的得出企业在社会上的资信程度有所上升还是下降。

2.2企业与自身的管理方面

企业内在实力的强与否,会对其它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此处主要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生产技术、成本费用等一些方面进行讨论。通过以下的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

(1)人力资源状况指标构成。

信誉与人力资源之间具有某种同质性,即信誉的价值中包含了未予明确的人力资源的那部分价值。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已经成为最稀缺的生产要素,而先进知识的载体——人力资源将成为超额利润的主要动因。

人力资源状况主要由三项指标构成:

①人员培训支出是指企业用于员工上岗培训、知识更新以及后续教育等方面的培训支出;

②劳动效率指标主要体现劳动者的积极性与能动性。计算公式:为劳动效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或净产值/平均工人人数;

③中高层管理人员受教育程度是指中高层管理人员学历教育的平均水平。

(2)管理制度指标的构成。

①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情况是指企业的法人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的具体建设情况;

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情况是指企业利用IT技术构建管理信息、提高管理效率的具体情况;

③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情况是指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通过ISO9000族体系认证的情况。

(3)生产技术及工艺水平的构成。

①研究开发支出是指企业用于研制新产品的支出数额;

②技改支出反映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工艺流程改进等方面的支出数额;

③固定资产成新率则反映企业所拥有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体现企业生产技术的先进程度。应注意的是该指标应剔除企业应提而未提折旧对房屋、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真实状况的影响。

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成新率=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平均固定资资产原值100%;

④涉及专利情况是指与企业产品相关的发明、实用新型以及外观设计专利的取得及使用情况;

⑤特许权经营情况反映企业所取得的专营专卖的相关特权。

(4)成本费用。

此项指标用来衡量公司的管理效率,如果每年所发生的费用在成本之上的费用日趋减少则可说明公司的效率得到加强。可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较,并且将引入的先进技术考虑在内,分析引进的技术所引起的效率作用。

①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

②总资产报酬率=总利润/企业总资产;

③销售毛利率=(收入-成本)/收入。

将以上指标通过历年的比较来分析企业的各指标的发展趋势,将各项指标都与当期的销售利润相挂钩,从而说明了企业的价值与其信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2.3从收益上面来考虑

(1)充分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与地理资源。

企业的外部环境对企业未来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国家优惠的税收政策是否存在,存在的持续时间会有多长。信贷政策如何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周转。

另外,还要分析企业的地理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指交通要道、口岸或距离原材料供应地和销售市场较近的地区。比如位于居民区的超级市场就比位于郊区的商场更有竞争优势。以企业发展战略的眼光来看,优越的外部环境能够为企业创造超额利润,而这也是由于企业的管理者经营有方,善于投资决策,才取得或培养出比较有利的外部环境。

(2)运用历史平均收益预测未来收益。

评估实务中,运用历史平均收益趋势来预测未来收益比较客观(要重视一些重要的收入和费用的变化)。在采用各种因素变化趋势来预测未来时,如果依据不充分,那么操作起来风险大、难度也很大。

(3)剔除企业偶然的收入和费用。

对于企业偶然的收入应该在预测收益时将其剔除。比如企业中有一部分收益来自证券或者不动产这一类投资,这些资产的现时价格取决于它们的公允价值,因而来自这类投资的收益不应包括在计算信誉的净收益中。同时对于非正常的损失,如自然灾害等,都应该进行调整。

(4)考虑企业的发展情况。

企业的发展情况与企业的收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企业发展情况”主要由四项指标构成:

①销售(营业)增长率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占有能力、预测企业经营拓展趋势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扩张增量和存量资本的重要前提。计算公式为:销售(营业)增长率=本年销售(营业)增长率/上年销售(营业)收入总额100%;

②资本积累率反映企业当年资本的积累能力,是评价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100%;

③四年利润平均增长率反映企业利润增长趋势和效益程度,避免因少数年份利润不正常增长而对企业发展潜力产生错误判断。计算公式:四年利润平均增长率=(-1)×100%;

④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是指企业经营的远景规划,可以视企业具体情况选择适度披露。

(5)考虑顾客性因素。

它包括顾客的偏好和销售网络。企业通过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赢得顾客对企业及其产品的青睐。通过组建出众的销售队伍、建立完善的销售网络,使企业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从而赢得竞争优势。获取稳定的超过同行业平均收益水平的级差收益。

3企业应注意的与信誉有关的其他方面

信誉与企业的整体管理效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之前的两个企业有着各自的信誉,合并之后的集团公司也有其自身的信誉,后者并不是前者的简单相加,前者可以在后者中得到延伸,亦可以在后者中走向消亡。一加一是等于二、还是大于二,或者小于二,取决于合并之后的内部因素及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取决于合并之后的整体管理效率。在合并时可以利用企业信誉进行资本重组,剥离和置换其他企业的有效资产,以信誉价值的增量带动、盘活相关企业的存量资产,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张。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信誉对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利用良好的商业信誉和知名度,在与外部进行横向交易和联合中,取得合作伙伴在供应价格、货源配给、商品运辅、货款结算方式等方面的优惠待遇,减少企业的资金支出成本。

(2)用企业财务上良好的信用关系,优先进行各种融资活动。一是间接融资,即企业利用良好的财务信用优先取得各种商业贷款;二是直接融资,企业可利用财务信用度高、知名度高等方面的优势,优先取得发行债券或股票的便利条件,从而扩大直接融资和筹资的规模、加快筹资速度、降低筹资成本。例如,在美国,信用程度高的企业筹资成本低,其发行债券的利率低于资信程度低的企业。

(3)利用信誉,引进境外资金。外国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较注重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创造的销售网络。利用这一优势,可吸引外国大公司合作和投资。也就是说可以借助企业良好的资信和美誉度来进行低成本筹资。

参考文献

[1]夏成才.中级会计学[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9:437439.

[2]罗飞.论负信誉的性质及会计处理[J].电子财会,2007,(11).

作者:陈 璞

第三篇: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面对公共突发事件实施应急物流后产生的影响,结合应急物流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的目标,建立了应急物流保证能力指标、即时响应能力指标和应急物流综合能力指标,并简单指出了此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问题。旨在通过应急物流系统的绩效评价找到应急物流运作的薄弱环节,通过持续改进从而更好地实现应急物流目标。

关键词:应急物流 绩效评价 指标

1 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1.1 应急物流概念和特点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应急物资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及相关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多主体参与性、非常规性、多主体参与性以及弱经济性等特点。

1.2 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周涛等人(2002)认为物流企业绩效主要指物流企业行使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功能的能力,因此,在建立物流企业绩效指标体系时,他们选取了采购功能、库存功能、配送功能、市场实力、客户满意水平及企业凝聚力等指标。Nevem working group等在进行物流绩效评价时主要考虑4个指标:送货时间;送货可靠性;送货灵活性;库存水平。

对于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有钟利军(2009)在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流程的基础上,构建了应急物流系统运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应急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方面:协调能力、运行效率、经济效益、影响度。屈龙等人(2010)将应急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七个方面:应急信息系统、灾情、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政府管理、救灾人员、善后事宜。

2 应急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对于应急物流,从活动主体来划分,可以分成两个层面:宏观应急物流、行业应急物流以及微观应急物流,救灾过程,更多的体现宏观层面;从活动内容来划分,可以分成信息应急物流、实物应急物流以及人员应急物流。尤其是在信息沟通方面,无论是对外的信息介绍,还是对内的信息发布,都应该是实时的,并且对于各种物资信息也是随时更新,比如棉被、药品、帐篷、大型挖掘机等物资的发布,让全国的人民知道灾区缺少什么,应该捐赠什么,都应该是非常明确的,给我们的行动指出了明确的范围,这一点是应急物流的核心问题。同时,我们认为应急物流和普通物流的目标的不同,应急物流的弱经济性,使得成本通常不构成系统的目标,而只作为系统的约束条件。应急物流最主要的目标是满足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物流需求,保障物资、人员、资金的流动。但同时也应该注意物流成本的节约,避免出现“帕累托无效率”状态。这一点对于我国这么一个资金尚不宽裕的发展中国家显得更有意义。这里说的物流成本是个广义概念,包括经济成本和社会环境成本。

因此,本文认为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应急物流即时响应能力和应急物流综合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2.1 应急物流保障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本文认为应急物流系统的保障能力,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保障、救灾物资保障、交通运输保障、通讯保障。具体指标有:

2.1.1 人力资源保障:应急管理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多种知识,尤其是应急物流涉及到交通、运输、储存、航空等多部门,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应急物流队伍。衡量人力资源保障的具体指标包含工作能力(物流知识能力、沟通能力)、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积极性责任感)。

2.1.2 救灾物资储备:应急物资储备是应急物流的基本要素,它直接影响公共突发事件中应急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和最终成效。我国在应对各类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实践中,用于救灾的物资主要来源于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和未受灾地区的社会捐赠。而现有的十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对西部重大灾害实施快速响应的难度很大。大量安全有保障的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公共灾害从发生到完成的间隔时间,减少相关成本,最大限度减少灾害的损失。而科学地确定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实现应急物资的合理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物资储备量、救灾储备物资采购、储备、调拨和回收、设备状况、储备物资品种多少以及物资装卸搬运活性和自动化水平都极大的影响救灾的效果。为此,衡量救灾物资储备的具体指标包含了救灾物资储备数量、种类、储备效率(储备物资供应率、储备物资周转率、储备物资收发正确率)、订单满足率、库存准确率、产品破损/遗失率、信息准确率等。

2.1.3 交通运输保障:目前我国救灾物资的主要运输方式是公路运输,其他的运输方式起辅助作用,救灾物资的收集、运输、发放等主要依靠省市各级政府现有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各类物流企业成立应急物流运输车队,保障运力充足、搭配合理。采用GIS、GPS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应急物流运输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掌握最新动态。为应急物流运输提供“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安排计划,优先停靠、优先入关、优先装卸、优先运输、免费通行、优先放行。交通主管部門及公安部门负责管理和指导应急物流运输的安全保卫工作,及时处置可能发生的各种险情,保障运输安全。衡量交通运输保障能力的具体指标包含了运输成本、运输速度(应急物流加快运送的能力)、运输安全性(物资损差率、安全运输率、事故赔偿率)和运输的可靠性(应急物流准确配送能力)。

2.1.4 通讯保障:包括电话、无线通信、传真、可视电话系统等,为应急工作提供多种通讯方式,对应急工作的有效开展、决策制定、组织指挥和灾情处理起到重要的作用。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报告是决策机关掌握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以实事求是、科学的态度公布公共突发事件的信息是政府对社会、对公众负责的体现,有利于缓解社会的紧张气氛。信息的及时收集和传递是应急物流的重要保障,也是有效救灾的重要手段。信息的流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若救灾信息不够畅通,捐赠组织繁多等原因,除政府储备救灾物资外,社会捐赠物资很容易出现种类、时间上的供需失衡。在灾害救援初期,出现救援真空,而在救灾后期,灾区物资达到饱和,但救援物资仍源源不断地运来,出现了供应过多的现象。具体衡量指标包含信息质量(信息的可获得性、信息的充足性以及信息的顺畅流)、信息网络体系的完善程度、信息系统软、硬件水平、信息系统安全性等。

2.2 应急物流即时响应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从长远看,灾害的预防、控制对减轻灾害损失的作用可能更大,但像地震灾害,我们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精确预报,应急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物流活性十分关键。物流系统的柔性化、规模化、现代化,使得即时响应物流服务的成本能够下降到接近于普通物流服务的成本水平。快速反应是应急物流的主要特征,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是应急物流的首要问题。我国近期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频发对应急物流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种应急物资必须在要求的时间段内(如救灾中的黄金72小时)送到应急目的地。

2.2.1 快速响应能力:快速响应能力用于衡量处理应急需求的能力。当发生公共突发事件时,衡量指标不仅包括处理正常业务的快速性,更重要的是对于紧急订单、故障、误差等异常需求的快速处理能力。时间质量维度包括;订货过程效率;递送迅速;按承诺日期交付;确定订单时间短。

2.2.2 物流活性:物流活性是指反映物流系统及时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物流服务需求的能力指数。物流活性越大,即时响应能力越强。物流活性的衡量指标由库存活性、运输活性、包装活性、搬运活性和物流信息活性。

2.3 应急物流综合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应急物流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冻雨等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SARS、甲型H1N1、禽流感等这样的疾病应急物流。考虑各种不同类型灾情的发生情况,我们对应急物流绩效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有应急物流综合能力的评价。具体衡量指标有:

2.3.1 协调能力:在公共突发事件的紧急状态下产生的应急物流需求,必然要求政府建立相应的指挥机构和运作系统,对各种国际、国内资源进行有效地协调和调用;组织筹措、调拨应急物资、应急救灾款项;根据应急物流需要,紧急动员相关生产单位生产应急救灾物资;采取一切措施协调、疏导或消除不利于灾害处理的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障碍。衡量指标具体包含指挥协调水平和指令执行反应时间、灾害的预报预测与研究、灾情的收集处理和发布、应急物资的需求预测和措施、应急物资的配送与运输、灾情的应对和处理、应急救灾工作的总结和研究、行使应急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其他权利和义务。

2.3.2 经济效益情况:具体包含单位物流成本、節约物流成本率运输成本、装卸搬运成本、成本控制能力、仓储成本、包装成本、订单处理成本、信息处理成本。

2.3.3 服务质量:突发事件往往会对企业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应急物流比常态物流更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和声誉,故而在追求快速响应的同时,必须确保服务质量。服务质量主要通过准时装运率、准时交货率、订单完成率、库存准确率等因素来衡量。客户订单周期、信息反馈及时率、投诉处理及时率、故障修复及时率、误差处理及时率、异常需求满足率。

2.3.4 公众满意度以及影响度:救灾物资的发放按照“先急后缓,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安排,合理使用。粮食、食品等物资优先发放给受灾严重的群众。饮料、营养品等物资主要保证儿童、病人的补养。物资存放点必须与群众活动场所隔离,并且有合适的物资领取进出通道,避免物资发放引起混乱。具体指标主要包含了群众满意率和群众投诉量。

2.3.5 应急物流回收环节:运输工具将应急物资运往受灾地区后,可以充分有效发挥逆向物流的作用,将灾区的灾民、一些有价值的物资、灾后废弃物等应急物资进行清洁、维修、回收,制定回收制度以约束群众爱惜物资,完善逆向物流网络结构,回收后的物资存储于政府各级应急储备仓库。提高回收率和修复率,将不可修复物品的处理成本降到最小。从而减少运输工具的空载率,减轻灾区的压力。衡量指标具体包含了产品循环利用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3 结束语

应急物流建设事关国计民生,意义十分重大。从宏观上讲,它直接关系着国家社会和谐稳定和国防安全巩固,与国家、各级政府息息相关;从微观层面上讲,则关系着百姓安康、生活幸福,与个人和群体利益也紧密相连。因此,为确保国家经济建设、国计民生能够面对突发事件应对自如,减少损失,我们应站在国家安全战略角度,高度重视应急物流建设,充分发挥应急物流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物资保障的作用,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由被动应对变为主动应对、由片面应对变为全面应对、由劣质应对变为优质应对。

参考文献:

[1]王丰,等.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2.

[2]刘小群,等.应急物流能力的内涵剖析与构成体系[J].灾害学,2007,22(2):123-127.

[3]欧忠文,李科,姜玉宏,等.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05(9):13-15.

作者简介:

李婧(1976,12-),女,汉族,山东东营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山东协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

作者:李婧

第四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研究

[摘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载体。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存在规范性、体系性、科学性不强等问题,需要在未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完善。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评价指标;绩效评价体系

[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加强财政资金规范管理的需要,是加强公众监督、廉洁从政的需要,是财政支出管理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手段。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包括财政支出评价数据、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实施过程等内容,是个系统工程。其中财政支出评价指标是以财政统计报表为依据,运用数学分析手段,对政府的财政支出状况进行评价和剖析,反映地方财政资金运行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和发展趋势,为改进财政支出管理工作和优化决策提供重要信息的一系列指标。财政支出评价指标的客观性、全面性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有效性的核心内容。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现状

我国从2001年开始在湖北、湖南等地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试点。2002年在中央级教科文部门进行了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并逐步推广到行政、农业、经济建设、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领域。目前一些地方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中,按照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统一与专门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分别建立了财政支出对教育、农业、卫生等部门的分类支出评价指标体系。如对高等教育支出,分设教育支出增长率(%),教育人员支出占教育支出比重(%),专任教师占教职工的比重(%)等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也逐步应用于各地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对加强财政预算执行、加强财政收支预测、加强财政收支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面临的问题

财政支出内容的复杂性、支出对象的层次性、支出效益的多样性等特点,决定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需要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可扩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还处于发展阶段,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面临一些问题:

1 评价指标的体系性不强

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财政支出对教育、农业、卫生等部门的分类支出评价指标体系,但总体上指标体系设置不全面,如在对教育支出的绩效评价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等的主要目标是不一样的,评价指标的设置需要分类进行。如对科技项目评价,面向基础性科学研究和面向应用型技术研究的主要目标也是不一样的,评价指标的设置也有较大差别。因此目前按教育、农业、卫生等部门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还不适合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需要,需要继续细化。

2 评价指标的称谓需要规范

目前评价指标的称渭比较多,如有的称为“评估要点”、“评估要素”,有的称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有的称为“基本指标”、“专用指标”等。由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涉及中央、省、市、县、乡多级财政支出单位,涉及各行各业的很多支出项目,因此需要规范评价指标的称谓,促进绩效评价科研成果的交流分享,促进绩效评价实践经验的推广应用。

3 评价指标设置的科学性需要加强

目前一些评价指标在设置的过程中,缺少对被评估者、社会公众意见的综合和借鉴,指标设置存在一定的主观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评价指标需要不断完善,有的评价指标需要新增,部分原来设置的评价指标需要修改。科学合理地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是保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科学性的关键和核心。

4 评价指标的可测性问题

评价指标较少,评价过程会比较容易,但存在综合性太强的问题,容易导致绩效评价的结果缺乏真实性,影响绩效评价的科学性。评价指标越多,评价结果反映得越全面。但评价指标较多。评价数据获取难度会加大,评价指标的可测性降低。因此把握评价指标的合理层级和数量设置,对于增强评价指标的可测性有重要作用。

三、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策略

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对于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有重要作用。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主要策略有:

1 完善评价指标的体系性

为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总体分类相适应,根据财政支出的性质、范围、功能,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主体和客体,将评价指标分为4个层次的指标: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指标、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基层预算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和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在各自分层的基础上,结合财政支出功能分类和对象分类的多样性,可以在每一层次的指标体系中设定二级分类评价指标,如按资金的使用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教育支出、科学事业支出、文化事业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公检法司支出、农口事业支出和其他支出。在二级分类指标的基础上,可以划分为通用指标、专用指标和补充指标3类:通用指标反映同一财政支出层面上,不同类别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共用指标:专用指标反映评价不同类别财政支出特有的效果、效率及有效性的个性指标;补充指标是根据财政支出评价工作对象以及当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而设置的可选性评价指标。

2 规范评价指标的称谓

目前评价指标体系的称谓比较多,主要是因为评价主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时,对指标的称谓不一样。如绩效评价中应用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法),主要原理是先计算出各DMU的相对效率,并使用包络(envelope)观念将所有DMU的投入及产出项投射到超平面(hyper-plane)的空间中,以寻找出最高产出或最低投入的边界。DEA法需要确定被评价对象的相关投入项和产出项。一般把具体评价时应用的指标称为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

如绩效评价中应用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主要原理是把问题层次化,按问题性质和总目标将此问题分解成不同层次,构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结合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确定各指标的评价权值,最后确定被评价对象的相对优劣次序。AHP法把具体评价时应用的指标称为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措施层。具体如图1所示。

在规范评价指标称谓的过程中,要以基本指标、专用指标的分类为基础和核心,各个评价方法中的称谓只能作为绩效评价指标具体应用时的表现形式,促使评价指标的规范应用。

3 加强评价指标设置的科学性

在设置和完善评价指标的过程中。要逐步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库,对进入指标库的评价指标,在广泛征求被评价单位、社会公众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数据进行考核比对,如通过“同一地域”、“不同地域”、“同类项目”、“不同类项目”等进行分析比对,确定比较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如对于一级政府财政的整体绩效评价,“转移支付收入占预算内一般财政支出的比例”和“转移支付占预算内一般财政收入的比例”均可以作为评价指标,但由于部分省和直辖市的转移支付收入要大于预算内一般财政收入,所以“转移支付占预算内一般财政收入的比例”这个指标对实际计算结果会有较大影响,所以选用“转移支付收入占预算内一般财政支出的比例”,这一指标反映了地方财政的自给率,该指标越大,说明地方越依赖于上级的转移支付,其财政自给率越小;该指标越小,说明其财政自给率越高。

4 保证评价指标的可测性

在确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从评价数据的获取、评价数据的客观性等角度分析评估评价指标的可测性,尽量选用评价数据易于获取的评价指标,保证评价指标的可测性。

目前我国财政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各地财政部门均建立了覆盖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行政办公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积累了多年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数据,在确定评价指标的过程中要与财政信息化建设密切结合,提高绩效评价的易实施性。

作者:毕瑞祥 孙君鹏

第五篇:学校人本管理的评价指标

随着管理学中人本管理理论的发展,人本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实践应用正越来越引起教育研究者的重视。人本管理重视管理中人的作用,注重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强调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共同成长。重视人本管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学校取得更高的管理效能,正越来越成为学校管理者的共识。

一、学校人本管理的内涵和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对传统教育体制某些弊病的激烈抨击和现代教育改革的进行,人本思想得以兴盛起来,并逐渐成为了学校管理、教育改革的一种思想和要求。教育家们将在行为科学等理论基础上根据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发展出来的人本管理思想引入到教育管理领域中,为教育管理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对教育管理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1]

对学校人本管理的内涵和内容,一些学者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孙绵涛认为,学校人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实践中的应用,要求学校管理者要充分了解师生的需要和诉求,重視与师生平等交流和对话,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设优良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的人力资源,促进学校目标和师生个人目标的达成。所以,学校管理工作应始终注意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让每个成员自觉地把个人目标同学校集体目标统一起来,与其它成员精诚合作,在学校内形成高昂的士气和健康向上的心理氛围,共同为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工作效率而奋斗。[2]

侯立华认为,“学校人本管理”,就是以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解放人、发展人为根本指导思想来进行的学校管理,就是一种把“人”作为学校管理活动的核心和学校最主要的资源,把学校教工作为管理的主体,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的人力资源,服务于学校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和学校成员个人目标而进行的学校管理。学校人本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重新认识人,以激励为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人本管理的三个层次:1.情感沟通管理;2.决策沟通管理;3.教工自主管理。[3]

张祥鸿提出了以人为本学校管理模式的构想,阐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管理本质的根本体现;尊重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并注重教师自身的发展,是实现学生、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校长素质的提升与自我发展是学校实现人本管理的关键,构建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环境保证等观点。[4]

研究者认为学校人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强调在学校的管理中,要以人为根本,尊重人的价值,把人作为学校管理要素的核心和主体,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的人力资源,发挥学校管理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和学校成员个人目标而进行的学校管理。学校人本管理涉及的人主要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其中,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管理本质的根本体现;教师既是学校的被管理者又是学校的管理者,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观,尊重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并注重教师自身的发展,是实现学生、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学校人本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设优良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教师自主管理等。

二、学校人本管理的评价指标

学校人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与人本管理在其他组织的实践应用一样,学校人本管理模式之所以区别于学校的其他管理模式,就在于学校人本管理充分发挥了学校中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促进了人的发展。

学校人本管理中主要是体现哪些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主要是促进哪些人的发展?或者说,学校人本管理,主要是以哪些人为本?

在学校中涉及的人主要有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学校管理者秉持人本管理理念,努力做好以人为本的管理工作,这固然是学校得以实行人本管理的必要条件。但是,在实施人本管理的着眼点上,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必须是以接受管理的两类人为本,即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本。所以,看一所学校的管理是不是体现了人本管理,其着眼点主要是看学校的管理工作是否做到了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本,是否做到了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人本管理的评价指标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看学校的管理是否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看学校的管理是否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那么,学校管理如何才能做到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在哪些方面体现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学校管理要做到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确立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和目标,发挥愿景和目标的激励、引导作用;二是要创设良好的学校环境,发挥环境对人的感染、熏陶、约束、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三是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理解和关心;四是创设自主管理、参与管理的制度,给予教师和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以及体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是学校全体成员都认同的,是个人愿景与学校组织愿景统一的结果,对学校全体员工起着激励和引导作用。确立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要做到:了解教师的个人发展愿景,倾听并吸收教师的意见;把握学校的发展方向,根据学校发展需要确立共同愿景;经常描述美好的共同愿景激励师生努力工作和学习。发挥目标的激励和引导作用,要做到:注重发展规划,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制定给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切实可行,经努力可以达到;重视对教师工作目标的监测修正,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重视目标激励,经常鼓励教师和学生努力达成目标。

学校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学校物质环境是学校文化环境的物化,包括学校营造的绿化环境、校园建筑、教学设备设施、文化娱乐条件、生活条件等。美观舒适、清新高雅、设备设施齐备的物质环境是发展教师和学生潜质、潜能的重要物质支撑。学校文化环境体现了学校所推崇的道德情操、办学观念、治学精神等方面的文化内核,以其潜在的、无形的运动形态使学校全体成员受到感染熏陶。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安全有序的校园生活、宽松愉悦的校园气氛、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等。

人际关系理论把人看成是“社会人”,成员在社会中不是孤立存在的。作为“社会人”,他们需要得到友谊、关怀,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学校要尊重、信任、团结每一位教师;教师之间团结协作,关系融洽;教师在工作或生活上出现困难时,学校能积极帮助解决;主动帮助教师维护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平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促进教师交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学生之间团结互助,关系融洽;教师关注学生的进步,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上出现困难时,学校能积极帮助解决;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人本管理假设人是追求“自我实现”的社会人,其核心是人的自主管理。学校要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创设体现教师和学生自主管理、参与管理的制度。自主管理的制度创设应体现在对教师个性化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尊重,体现在教师一定程度上的自我管理和学生的自治等方面。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定期召开校务会议,民主决策学校重大事项;学校重大事项吸收教师参与决策;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涉及教师切身利益及学校发展的重要事项,学校提交教代会或教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实行校务公开,保证教职工、学生、相关公众对学校重大事项、重要制度的知情权;保障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听取学生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学校管理工作。

学校人本管理促进人的发展,就是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个人与学校共同成长是学校人本管理的一个准则,学校的发展要与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相适应,要为学校全体成员创造发展的条件与空间,建立学习机制,促进师生与学校共同发展成长。

三、结语

学校管理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以人为本的管理让管理者把管理工作的重心放在管理中的人的身上。什么样的管理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本管理,是当今学校管理者实施人本管理首先要弄明白的一个问题。无论什么样的学校管理模式,其最终目的都要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学校管理目标的达成。学校人本管理区别于学校的其他管理模式,其区别点就在于学校人本管理在促进学校管理目标达成方面,重在依靠教师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匡明,张小健.发展需要:教育人本管理的本质[N].长沙大学学报,2009(1):135.

[2]孙绵涛,祁型雨,謝延龙.中国首届国际教育效能与学校改进大会综述[J].教育研究,2005(12):89.

[3]侯立华.关于学校人本管理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2(8):36.

[4]张祥鸿.以人为本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1.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作者:彭家福

上一篇:物联网导论论文下一篇:文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