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了

2022-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了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真的出现了危机?

[摘要]通过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测量量表,以广西L市815名城镇职工为调查对象,研究结果表明:40.2%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10.2%的人不信仰马克思主义,49.6%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处于“信与不信”的中间状态。如果49.6%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处于“信与不信”的中间状态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人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没有真正陷入危机,毕竟不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只占10.2%,只是我们需要争取让那些“摇摆不定”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如果49.6%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处于“信与不信”的中间状态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被访者隐瞒了其真实想法,那么,实际情况应该是50%左右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30%左右的人不信仰马克思主义,20%左右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处于“信与不信”中间状态,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论”同样不成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

[

一、问题与背景

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如何?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已陷入危机状态。胡开宇认为,传统儒家道德衰落、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片面理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均导致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 [1]。姜国峰认为,我国经济转型、新旧体制的交替对我国公民心理产生了强烈冲击,而且动摇了其原有信仰,带来了严重的信仰危机[2]。蔡霞也认为,社会转型期必然导致信仰危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信仰危机,其类型、内涵不仅相当复杂,而且具有多重性,既包含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严重斗争,又孕育与生长着社会信仰发展前进的积极因素。从本质上说,当前的“信仰危机”是传统信仰观的艰难嬗变[3],主要表现为“个人人生信仰危机和社会理想信仰危机”[4](P365)。但是,有部分学者持不同观点。瞿永玲认为,判断信仰危机的标准很关键,不能以文革时期的信仰狂热来评价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状态,而应理性看待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状态[5]。张连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不同信仰层次,不能简单地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遇到危机,实践唯物主义信仰、彻底人道主义信仰就没遭遇危机,只有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才面临考验 [6]。黄明理则认为,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谈不上危机,而是社会进步、人本质属性提高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结果 [7]。可见,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存在危机”的观点不一致。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某种程度的危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存在危机。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出现危机”还需要实证研究的支持。《重庆市委重大调研课题组》在2008年对16427名党政干部、知识分子、青年大学生和普通群众的调查发现: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约占56.9%、信仰宗教的人约占120%、相信封建迷信的人约占5.3%、无信仰的人约占25.9%[8]。杨华等人在其调查的331名大学生中发现,大约只有25%的大学生明确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信仰社会主义 [9]。谭培文在其调查的690名高校师生中发现: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约占415%,信仰宗教的人约占8.7%,信仰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儒家思想等其他思想体系的人约占152%,没有任何信仰的人约占346% [10]。殷丹在其调查的1742名大学生中发现,约61%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13%的人信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11%的人信仰西方的自由、民主等价值理念,12%的人信仰“其他思想” [11]。李俊卿在其调查的2590 名大学生中发现,82.7%的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8.3%的大学生信仰宗教,8.96%的大学生信仰“其他”[12]。以上这些实证研究结果仍然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危机”与“不出现危机”的争论。有研究认为,只有25%的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而又有研究认为,约83%的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两者比例的差距为58%。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实证研究在测量马克思主义信仰时,通常只采用“你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个简单而又抽象的问题进行测量。“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内容庞大、逻辑丰富的抽象体系,许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都不清楚,更不清楚自己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因而通过“你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来测量马克思主义信仰,会导致较大差异。

综上所述,无论从理论研究上还是从实证研究上,“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出现危机”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马克思主义信仰”量表来测量人们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期望有助于解决“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出现危机”的问题。

二、变量测量与资料收集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测量

信仰,本质上是一种主观确信态度——不管信仰客体是否为真,信仰主体都信以为真。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有抽象含义和具体含义之分。在抽象含义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既是一种认识活动,又是一种反映客观存在的精神状态;在具体含义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确信态度。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意义在于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13](P545-546)。因此,信仰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信仰马克思主义[10]。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4](P50)。本文主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建构马克思主义信仰测量指标体系,如下图:

由以上20个指标组成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量表”如表1。该量表采用李凯尔特量表形式,量表中的每一个项目都分为“非常不确信”“不太确信”“不一定”“比较确信”“非常确信”等五个等级,分别赋值为1分、2分、3分、4分、5分,把20个项目的得分累积起来就得到每个被访者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评分。评分最低分为20分、最高分为100分。评分越低,说明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程度越低;反之,评分越高,说明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程度越高。

(二)资料收集

根据表1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测量量表制作成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制作共经过了“概念操作化——选择变量——设计问题——试调查——修改”等五个步骤。本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测量量表的α系数为0.949,具有很高信度。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来源于广西L市的城镇职工,抽样采用了按比例分层抽样方法。抽样具体步骤如下:首先,从L市电话黄页本上的14种职业分类中,确定每一类职业应该抽取的人数。每一类职业应抽取的人数由样本容量、每类职业总人数、研究需要等因素综合决定。其次,分别根据每一类职业应该抽取的人数,在每一类职业类型的全部单位名单中等距抽取4-10个单位。实际调查可能只会用到2-5个单位,考虑到有些单位可能不能顺利开展调查,因而,按实际调查单位个数的2倍进行抽取,以便多出一些单位做替补。实际调查每一类职业时,先调查前2个单位,如果前2个单位能够满足所需要的调查人数,就只调查前2个单位。反之,如果前2个单位的调查不能完成所需要的调查人数,则再到第3个单位调查;如果人数还不够,再到第4个单位调查;以此类推。最后,在调查单位中抽取个人。在调查单位中抽取个人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能得到单位职工的名单;另一种是不能得到单位职工的名单。在能得到单位职工名单的情况下,如果人数较少,则按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如果人数较多,则按等距抽样方法抽取。在不能得到单位职工名单的情况下,则由被调查单位按照性别的比例抽取。在最后这种情况下,虽没能做到严格的随机抽样,但还是可以近似地看作随机抽取[15]。

调查共发出问卷900份,收回问卷854份,回收率为94.9%;剔除因填答不完整、有逻辑错误等原因造成的无效问卷39份,最后获得有效问卷815份,有效回收率为90.6%。样本的基本结构如表2:

三、结果分析

马克思主义信仰测量量表的得分范围在20分至100分之间,其中,20分对应于“非常不确信”,40分对应于“比较不确信”,60分对应于“不一定”,80分对应于“比较确信”,100分对应于“非常确信”。从样本的统计数据来看,想知道有多少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只需要计算80分至100分的人数即可。表3的结果表明,在815名被访者中,对马克思主义“比较确信”的人有310人,占样本人数的38%,对马克思主义“非常确信”的人有18人,占样本人数的2.2%,两者比例共是40.2%。说明有40%左右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明确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较少,只占样本人数的10.2%。但是,对马克思主义持“不一定”态度的人占据多数,占样本人数的49.6%。如果加上持“不一定”态度的人,“确信”马克思主义的人占898%,“不确信”马克思主义的人占202%。相对于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而言,仍然有大部分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如表4:

“40.2%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这个统计结果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我认同有一定的差距。表5是关于“你信仰什么”问题的回答结果。表5反映出,在807名被访者中,明确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有248人,占样本人数的30.7%,比40.2%少9.5%。这两者的差距说明有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不太了解,导致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与内容之间的认同不太一致。对于这些人来说,其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表示不信仰,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又表示信仰,这证实了李向平所说的“中国人信仰存在‘信仰但不认同’的社会现象”[16](P519)。也就是说,人们本身有信仰,但没有得到自己和别人的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也一样,一些人本身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但没有得到自己的认同。原因在于人们缺乏表达自己信仰的方式或者说人们对自己的信仰本身就比较模糊。而且,马克思主义信仰还不是一门显学,许多人不知道自己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也不知道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哪怕有人知道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判断标准,他们也是以“是否是中共党员”作为判断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标准,这又未免简单化了。本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个复杂多元的信仰体系,不能仅仅以“是否是中共党员”作为判断标准,因为一些人虽然是中共党员,但并不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一些人虽然不是中共党员,但又信仰马克思主义。我们应该以一个包含多个项目的“量表”来测量人们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就像以某个“量表”来测量人们的性格特征一样。

表5也显示出了人们对宗教的信仰情况。在807名被访者中,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人共有106人,占样本人数的131%。这个比例低于李向平等人对长江三角洲居民“宗教信仰”的调查比例。李向平等人在2011年12月到2012年2月期间通过入户的形式对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的3000名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人占样本人数的31.1%[17](P19),这比本研究的131%高出18%。这差异可能与调查区域有关。长江三角洲基本上代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心,而本研究的L市处于中国西部,基本上代表了中国经济的欠发达区域,其经济远远不能与长江三角洲相比。两种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宗教信仰上有差异也在所难免。

根据“40.2%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这个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一下中国人民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数: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人口大约为13.4亿,那么,全国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数大约为5.39亿,这个人数远远超过8000多万中共党员的人数。因而,说中国人民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是不太确切的。

四、结论与讨论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描述结果表明:在815个被访者中,40.2%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102%的人不信仰马克思主义,49.6%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处于“信与不信”之间的中间状态。问题的关键是,49.6%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处于“信与不信”的中间状态究竟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被访者隐瞒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如果49.6%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处于“信与不信”的中间状态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就可以认为40%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10%的人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约50%的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处于“摇摆不定”状态。这说明,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还没有真正陷入危机,毕竟不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只占10%,只是我们需要争取让那些“摇摆不定”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如果49.6%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处于“信与不信”的中间状态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被访者隐瞒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问题又转向了另外一面。这种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被访者可能故意回避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隐藏性有多大呢?风笑天对问卷调查“中间答案”设置与否的差别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问卷中是否设置“中间答案”,调查结果有显著差别,这种差别从5%至33%左右;其中,“中间答案”容易“吸引”没有“中间答案”的两部分“比较级”的回答者,而对“两个极端”回答者的影响不大[18]。这说明在问卷调查中,问卷是否设置“中间答案”,调查结果会呈现较大差异。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在测量马克思主义信仰时,采用了李凯尔特量表形式,每个项目设置了“非常不确信”“不太确信”“不一定”“比较确信”“非常确信”等五个答案,即包含了“中间答案”。这个“中间答案”隐藏了多少真实想法?风笑天认为,在态度测量问题中,“中间答案”大概会吸收20%的“不赞成”回答者,而吸收10%的“赞成”回答者[18]。本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测量属于“态度测量问题”,问卷的“中间答案”可能吸引了20%的非信仰马克思主义者,吸引了10%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根据这个标准,并结合前面的数据,我们可以认为,约50%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约30%的人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约20%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处于“摇摆不定”状态。这个结果与既有的一些调查研究结果比较接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课题组在2007年对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广西、河南、新疆等8个省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访的5469名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党政干部、大学生、中学生中,有62.3%的人认为自己信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19](P2)。殷丹在其调查的1742名大学生中,也发现有61%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11]。从“中间答案”隐藏的真实结果来看,我们仍然认为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没有陷入危机,至少有一半的人在信仰马克思主义,比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高出20%左右。可见,无论49.6%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处于“信与不信”的中间状态是否为客观事实,“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论”都不成立。

参考文献:

[1]胡开宇.论我国的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及信仰的重建[J].求实,2002,(12).

[2]姜国峰.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公民信仰缺失与重构探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2).

[3]蔡霞.试论社会转型时期的“信仰危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2).

[4]荆学民.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5]瞿永玲.关于信仰危机问题研究综述[J].伦理学研究,2004,(4).

[6]张连.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辨析——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的再思考[J].长白学刊,2010,(3).

[7]黄明理.辩证维度中的马克思主义信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8]重庆市委重大调研课题组.关于“信仰问题”调研情况的报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2).

[9]杨华,郑卫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及缘起[J].浙江社会科学,2011,(9).

[10]谭培文.当代大学生信仰与信仰教育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11]殷丹.大学生信仰现状的调查与信仰教育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1,(2).

[12]李俊卿.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高校大学生信仰的调查[J].学术论坛,2012,(7).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1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风笑天.独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何时开始? 会有多长?[J].社会科学,2009,(1).

[16]李向平.信仰但不认同——当代中国信仰的社会学诠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7]李向平,李峰,等.中国信仰研究(第2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18]风笑天.社会调查中的“中间答案”:设置与否的差别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19]聂立清.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李业根

作者:戚杰强

第2篇: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否真正读懂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摘 要]有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较新的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是以怀特海过程哲学、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积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后形成的。生态是有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研究内容,其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是剖析有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文章从有机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生态思想?”“资本主义是否是生态危机的总根源?”“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否没有贯彻到底?”“‘马克思的现代主义追随者’是否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应如何从根本上避免生态危机?”五个问题的回答作为依据来判断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否真正读懂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关键词]生态思想;生态社会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5.019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较新的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是以怀特海过程哲学、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积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后所形成的。由于该流派把生态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把克服全球生态危机作为研究方向,把实现人类整体、人类以外的其他物种以及地球生态系统的共同福祉作为研究目标,所以也是一种国外的生态文明理论。

相较于其他国外马克思主义,该流派能够深刻揭示生态危机根源,认识到“资本主义面临着它根本无法解决的危机”;给予马克思主义高度评价,认为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没有过时,“共同福祉”乃是全人类奋斗的目标;推崇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智慧,较丰富地吸收了儒、释、道等的哲学思想,并认为“过程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有着深层次的联系”;认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在社会主义中国,当今中国最有可能引领其他国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这些方面都能够说明有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很多重要的认识上是积极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有机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学术传统及文化背景,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我们绝不能对有机马克思主义无原则地全盘肯定,绝不能把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第三条道路”实践方案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1]

在对待哲学的态度上,要按照“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要求,做到辩证看待、清楚区分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和局限性。因为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描述共同福祉时,把“人类以外的其他物种以及地球生态系统”做了特别强调,那么把生态作为重要研究内容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就是我们剖析有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否真正读懂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1 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生态思想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国外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生态思想这个问题,存在着两类观点。一类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存在或者不重视生态思想: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依然具有“普罗米修斯主义”的影子,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关于生态方面的内容只是只言片语、零零散散,生态方面没有核心内容可被继承或联系;奥康纳(James O’Connor)等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只有稍微提到生态方面的内容,但这些内容不是过于空洞就是过于抽象,对于中心思想而言,生态这方面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意义[2];岩佐茂等认为在马克思那个时代,当前面临的许多污染还未出现,那时提出的生态观念与当前已完全不同,不够深刻,不够有洞察力。[3]另一类观点则非常肯定马克思主义存在生态思想。这类观点由于实践的检验,已经让许多学者认识和接受,有机马克思主义就属于这一类观点。但与这一类观点中其他学者不同的是,有机马克思主义不认同“一切尽在马克思那里”的看法,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于“人与自然”为讨论中心的生态思想仅仅是夯实了优质的基础,如果“一切尽在”的话,就没有扩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生态思想的必要了。有机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看法并非独创,是生态社会主义流派中福斯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诠释的延续,甚至直接引用了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提出的人类与自然关系“新陈代谢断裂”论据来证明马克思著作具有生态思想。[4]但是这不能说明有机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生态思想这个问题看法上与生态社会主义一致,因为生态社会主义阵营中还存在认识上的暂时分歧。[5]

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是存在生态思想的,也正是如此,被有机马克思主义给予高度评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才有了正本清源、可供挖掘的宝藏。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正是在被长期关注和探索下,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内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维度之一。事实证明,正在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識,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中國在实践上所取得的重大的成就,正是在“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才有可能完成的。[6]

2 资本主义是否是生态危机的总根源

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这个问题上“生态社会主义与我们的观点一致”。有机马克思主义延续莱斯(Willian Leiss)、拉比卡(George Labica)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的“市场评估”眼界有限,只能看见局部和眼前的利益,“自由市场”为争夺利润而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变得具有盲目性,导致阿格尔(Ben Agger)指出的“过度生产和消费”,从而在生态方面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有机马克思主义笔下“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如克沃尔(Joel Kovel)形容的“癌细胞扩张”,只注重利润,造成“岌岌可危的生态状况”,存在着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所说的“生态与资本主义对立”的客观事实。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和环境破坏之间存在根本的联系”,资本主义已演变为“危及人类生存的致命弯道”。有机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是否是生态危机的总根源”这个问题上,与生态社会主义有着较强的契合度,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生态危机的总根源,与生态主义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到“工业化、城市化”等表面现象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和积极性。此外,“资本主义是否是生态危机的总根源”是生态社会主义着墨最多的地方,在这个问题上生态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意见一致,没有分歧,所以可以说生态社会主义与有机马克思主义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一致的[7]。

3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否没有贯彻到底

有机马克思主义虽然一方面承认马克思主义存在生态思想,但另一个方面又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思想仅仅是提供了可供挖掘的基础,并没有一直贯彻下去。有机马克思主义还试图寻找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没有一以贯之的原因,提出马克思主义在《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些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中只是想“试图利用黑格尔哲学的范畴证明辩证唯物主义学说”,并没有想“很好地贯彻到底”。实际上,这种认识体现出有机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还存在一定的误解。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主义就发现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使改造世界的劳动发生了“异化”,而这种“异化”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相互对立的关系——“当生产过程与自然循环发生对立时,生态危机也就由此爆发”。由于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所以出于时代任务的考虑,当时马克思主义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是如何首先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改变资本主义世界,而后才是全人类的解放——建设社会主义世界。[8]

4 “马克思的现代主义追随者”是否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受到欧洲现代主义的影响,具有现代主义深刻的烙印;但马克思作为一个时代的伟人,能洞见到后现代思想,将包含生态学思想的后现代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对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前提下的。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中,“经典马克思主义”仅是“马克思的现代主义追随者”,是只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现代思想,而忽视了包含生态学思想的后现代思想的追随者,“经典马克思主义”既不承认马克思思想包含着生态思想,也没有把自然界作为研究对象,而只是把自然界概括为“阶级斗争的背景”“唯物主义的‘质料’”。客观地说,有机马克思主义眼中所谓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确存在过,但只是特定的历史时期或特定的国度的特殊思想倾向,但是在当前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思想在被不断挖掘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断推进的情况下,比较“经典马克思主义”而产生超越感的理解方式对于完整地理解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9]。

5 应如何从根本上避免生态危机

基于对于造成生态危机根本原因的正确认识的前提下,有机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要走消解二元对立同时将生态和社会主义原则有机融合的“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的首倡者并非有机马克思主义,早在20世纪末期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民主党就已经提出了针对试图超越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第三条道路”。虽然有机马克思主义提出“第三条道路”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背景与社会民主党的相似,但由于有机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应对和解决生态危机的有机生态思维方式,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不同。“第三条道路”的提出既是有机马克思主义对怀特海有机哲学主要思想及“亦此亦彼”思维方式的继承,也是当前生态客观实际迫切的现实诉求。有机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部分理论的吸收和坚持”“对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的认识”“对共同福祉目标的追求”等方面体现其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但其提出的“采用全面测评社会进步的整体性指标”“传统农耕法和新农业技术结合”“本土化及手工化工业制造”“兼顾工人利益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管理”“以信贷而不是以资本为基础重塑银行业”等具体措施存在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足的情况,其“主张混合制”“超越公私二分法”“超越价值中立的教育”三个明显的特征也暴露出其在理论上存在折中主义无原则、无立场的事实。“第三条道路”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辩证看待,其合理的部分是应该肯定的,其局限的部分也值得我们认真反思。[10]

6 结 论

生态是有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研究内容,其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是剖析有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有机马克思主义在回答“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生态思想?”“资本主义是否是生态危机的总根源?”“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否没有贯彻到底?”“‘马克思的现代主义追随者’是否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应如何从根本上避免生态危机?”等问题上证明其还未真正读懂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从有机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解读程度上来看,有机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其“折中主义”“缺乏革命勇气”“对社会主义原则坚持没有把握主要”等缺点也容易让人对其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困惑。未来,有机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应该要更加客观和全面;对整个欧洲哲学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界限的判断上需要更加准确;在“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需要以更加明确的态度呈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核。这样才能保证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而不是偏离路线。

参考文献:

[1]Philip Clayton&Justin Heinzekehr.Organic Marxism: An Alternative to Capitalism and Ecological Catastrophe[M].Claremont:Process Century Press,2014.

[2][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63.

[3][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M].韩立新,张桂权,刘荣华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04.

[4][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刘仁胜,肖锋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

[5]Michael Redclift,Graham Woodgate.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Sociology,2nd Edition [M].Northampton:Edward Elgar,2010:106.

[6]陈永森.生態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其啟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7).

[7]陈永森.略论生态社会主义的共性与个性[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8]陈博影.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形成与发展[J].理论观察,2017(3).

[9]卜祥记,罗振.“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局限与实践困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9):78-90.

[10]孟献丽.有机马克思主义“第三条道路”评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9):103-114.

作者:陈博影 李大清

第3篇:文学反映论过时了吗?

摘要:文学反映论贯穿整个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史,地位非同一般,但是新时期以来,关于文学反映论有四次大的论争:“自我表现”论对文学反映论的质疑、文学主体论对文学反映论的冲击、文学本体论与文学反映论的碰撞、审美反映论对文学反映论的超越。文学反映论并未过时,它仍具有新生的力量。

关键词:新时期;文学反映论;“自我表现”论;文学主体论;文学本体论;审美反映论

如果对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进行梳理和考量,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文学反映论贯穿了整个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史,但是进入新时期,反映论又成为“众矢之的”,遭到各种“新潮”理论的质疑和围攻。那么,为何曾经盛极一时的反映论会变得“门前冷落车马稀”?新时期以来它又发生了哪些变化?面临了何种危机?难道它真的已经是日薄西山,走向穷途末路了吗?在它身上发生了哪些激烈的论争?这些论争又给我们以何种启迪和反思?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细致考量和深入思考。

一、“自我表现”论对文学反映论的质疑

“自我表现”论与文学反映论在文学理论上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学反映论是否忽视了作家的主观创造能力,轻视了作家的创作个性,存在着机械僵化的倾向;二是“自我表现”论是否过于强调创作个体的“小我”,忽视了社会生活的“大我”。就文学反映论的基本宗旨而言,并没有否认作家的主观创造能力和创作个性,文学反映论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映本身就含有能动的反映之意,那么为什么在20世纪80年代初会发生一场关于 “自我表现”与文学反映论的争论呢?这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就客观现实来讲,从文学反映论在中国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可以发现,文学在现代中国承担着太多的重担,不管这重担是文学知识分子自己请缨还是外力给予的,文学从来都不可能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自吟自唱,而是时时浸透了历史的血雨腥风,社会的风云变迁。“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在任何时候都是文学得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则和基础。然而文学毕竟是文学,它有自己的特殊艺术规律和艺术个性,是文学艺术自律与社会历史他律的统一,他律与自律是平等的。可是由于近现代以来,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饱受各种侵略和凌辱,有着中国古代士人优良传统的文人知识分子自然要把文学艺术与现实社会紧紧联系起来并将其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和手段,这本来无可厚非甚至令人感佩,但是凡事物极必反,文学越来越远离作为艺术的文学,成了现实斗争的工具,尤其是十年动乱,将文学直接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这已经完全背离了文学作为艺术,作为人类重要精神活动的基本原则和规律,所以一旦“四人帮”倒台,极“左”文艺路线被摒弃,遭受政治绑架的文学开始回归自身,寻求自律,无论是对人道主义的提倡,还是打出“自我表现”的旗帜,都是对原来过于政治化、工具化、脸谱化文学的反拨和纠正。

从主观方面来看,自文学反映论被全面政治化,其中的合理性元素越来越被政治权力所侵蚀,更重要的是,文学反映论的这种变异给文人知识分子的心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文革”对人性的摧残,对个人尊严的戕害和践踏,使他们敏感脆弱的心灵饱受“现实”的戕害,所以一旦严寒过去,朦胧诗人们就喊出了“自我表现”的口号,这是对专制政治文学的不满,也是诗人艺术家内心的呼唤。众多文艺家们早已厌倦甚至憎恶“文革”时期“高大全”式的宏观叙事和文艺理论,所以,“自我表现”论虽然有强调“小我”之嫌,但实质却仍怀有一颗关怀现实的“大我”之心。其实说到底,文学离不开人,而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文学不反映现实就会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学反映论能够历经风云变幻而流传下来,是有其颠扑不破的合理性的。

“自我表现”论虽然对文学反映论有一定冲击,但并未动摇其理论根基。真正对文学反映论产生“致命”打击的是文学主体论,因为它对文学反映论的整个理论体系提出了质疑,并且从哲学基础上进行了质询。

二、文学主体论对文学反映论的冲击

新时期对文学反映论最大的冲击恐怕要算是文学主体论,文学主体论的首倡者是刘再复,其矛头直接指向反映论,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颠覆”。文学主体论与文学反映论之争涉及到的问题纷繁复杂,分歧也众多不一,但是集中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学反映论的哲学基础是旧唯物主义的機械反映论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实事求是的讲,马克思主义确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肯定人的主观创造能力,这一点文学主体论者也赞成,但是具体到文学艺术领域,由于时代限制和现实斗争的需要,中国几乎照搬了苏联的文艺理论体系,在较长一段时期尤其是“文革”期间,过于突出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把文学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和手段,造成了文学反映论的僵化和变异。

第二,文学的本质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一论断是否存在问题,是否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研究文学的本质。刘再复认为文学反映论只是从一个特定角度来看文学,根本不能真正揭示文学的本质。支持文学反映论的学者坚定地认为文学的本质只有一个,就是现实生活。陈涌、程代熙、敏泽、陆贵山等学者都对刘再复的文学本质主体论进行了批评;王元骧认为提倡文学主体论的学者是没有搞清楚存在与意识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命题,“这样一来就必然会陷入到另一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之中。”[1]

第三,文学反映论是否缺少对反映的中介环节和反映过程的研究,过于笼统,含糊,简单,不能体现出文学活动的特殊性。坚持文学反映论的学者则认为文学主体归根结底离不开社会现实,而且反映并不等于认识,反映本身就包含了创作主体对客观现实的情感和价值倾向。实际上,文学反映论并没有否认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但是对于创作主体如何反映、为何能够反映现实,这种反映又具有何种特殊规律却长期以来缺少重视和研究,导致了文学反映论的停滞不前,跟不上现实社会发展的步伐,也无法令人信服地阐释文学反映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这个角度来讲,刘再复文学主体论的提出对文学反映论的发展和完善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第四,如何评价文学反映论在中国文艺理论体系中的价值和作用,在这一点上,文学主体论者和文学反映论者的分歧也比较大。支持主体论的学者普遍认为传统文艺理论受机械文学反映论荼毒很深,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对文学反映论的否定性评价有失公允,是不恰当、不正确、不全面的。如果我们承认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是有所成就的的话,那么文学反映论便功不可没,不过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片面、机械的文学反映论也给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了阻碍甚至一度走入歧途,不过这并非文学反映论的过错,像我们不能把洗澡的脏水和孩子一起倒掉一样,文学反映论在运用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错误,甚至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后果,但是任何对文学创作有过认真思考和深入体验的作家,恐怕都难以否认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最终源泉,曾经盛行一时的主体性哲学也渐渐衰弱,其实,站在21世纪回望20世纪的文学主体论与文学反映论之争,我们发现曾经有力地支持了文学主体论的很多理论依据,如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等,现在都慢慢褪去了耀眼眩目的光环,显露出其中的缺陷和不足。当然文学反映论也绝非完美不变的永恒真理,正如马克思主义是指南而不是教条一样,文学反映论也需要发展和完善。

文学主体论之后,对文学反映论产生又一大冲击的是文学本体论,它也从根本的文学观念上对文学反映论进行了质疑。

三、文学本体论与文学反映论的碰撞

八十年代是文学理论的异常活跃期。1985年,《文学评论》第四期推出了“我的文学观”专栏,在该专栏中,鲁枢元、孙绍振、刘心武等人提出了研究文学本体论的主张,但对文学本体论的理论架构和如何研究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并未做出阐释。随之,一系列研究文学本体论的文章相继发表,先后形成了各种流派的文学本体论,其中有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一是以语言和文本形式为中心的形式主义本体论。这一流派直接受到西方形式主义文论影响,尤其是英美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等文艺理论的影响,在中国形形色色的各种本体论中,倡导文学内部研究的形式主义本体论的声音最多、最大,对文学反映论的挑战也更明显。

第二种是主张以人和生命为本体的文学本体论。人类学本体论和生命本体论的文学观受到西方人本主义尤其是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尼采的生命意志、弗洛伊德的潜意识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些人本主义思想等,都可以成为人类学本体论和生命本体论的理论资源,这种文学本体论以“文学是人学”为基本点,将生命、人类作为文学的根本存在。

第三种是主张以人的存在和活动为本体的文学本体论。这种观念不是将某种单一的元素作为文学本体,而是把人的整个存在和活动视作文学艺术的本体,这种观点明显可以看到存在主义尤其是海德格尔思想的影子。

从文学主体论到文学本体论,我们可以发现新时期文学观念的逐步深入和拓展,文学本体论将文学研究的重心转向文学本身,或者是语言、形式,或者是人的生命、人的活动,虽然这些都不会是文学的终极本质,但是它们确实为新时期文学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促进了文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从现今文学研究的状况来言,加强对文学本体的研究仍然有着现实性和必要性。

文学主体论和文学本体论都从根本上对文学反映论进行了质疑,比较而言,审美反映论是对文学反映论的一种补充和完善,也是对文学反映论的一次挑战和超越。

四、审美反映论对文学反映论的超越

审美反映论是新时期文学理论的重要成果,在经历了漫长的“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论之后,学者们将文学本应就有的审美特征提出来,在当时仍然具有除旧布新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1981年,童庆炳发表了《关于文学特征问题的思考》一文,认为文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反映内容,将美列为文学的必备要素。钱中文也在《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是最丰富的——审美反映的创造性本质》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自己的审美反映论思想。1987年,钱中文在《文学观念的系统性特征——论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中又具体阐述了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随后,王元骧和童庆炳也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文学审美反映论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1992年,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把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作为文学的本质,这套教材发行量大、传播时间长、影响力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日渐深入人心,得到学界的认可和推崇。

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新时期文学理论中影响面广泛、影响时间长久的文学观念,也是对文学反映论的补充和超越。毋庸置疑,将审美引入到文学反映论是对原来工具论文学反映论的一次极大改进和有益补充,文学本身就是包含审美的艺术形态,脱离审美来谈文学可谓是缘木求鱼,它改变了将反映论的一般哲学原理直接套用到文学上的简单、机械做法,丰富和发展了文学反映论,它也促进了对文学反映过程中的主体和反映中介环节的研究,将主體的创造、情感、想象甚至潜意识等都纳入到文学反映论中,在审美反映论基础上形成的审美意识形态论,更是成为新时期文学理论的重大成果,被誉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

不过审美反映论仍然有着局限性。朱立元指出:“审美反映论虽然比以前的反映论文艺观有重大的突破与推进,但作为一种文艺本质论,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局限。它依然奠立或依托于哲学反映论和认识论的基石之上,只是在认识论的框架内动了较大的手术。”[2]58王元骧则认为审美反映论的真正不足之处是缺少了从价值层面和功能方面对文艺本质的认识。”[3]302

需要注意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审美意识形态论又成为文艺学争论的焦点之一,出现了一些对这一理论的质疑之声,关于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探讨仍然在继续。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是80年代在中国起过重要作用的文学理论,它们对于打破“文艺政治工具”论的僵化文艺思想做出了贡献,也并非是简单的审美加反映、审美加意识形态的拼凑,而是当时一批优秀学者的智慧结晶,至今仍有其理论意义和价值。但是任何理论都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前进,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是对反映论的超越,现在它们同样需要完善和发展,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根基都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行动指南,对比一下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艺思想所作的深入拓展,就可以发现我们还只是局限在如何诠释马克思的一些话语之中,而不是联系当前中国的实际发展马克思的文艺思想,其实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层出不穷:网络小说、博客文学、短信文学更新不断,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媒介文化竞逐争艳,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同时也在对现实问题的探寻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思想,这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得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可行路径。

五、对文学反映论的反思

通过对文学反映论的历史演进和质疑论争进行梳理和考量,我们发现了文学反映论在中国文艺理论史上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即便目前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但实际上仍具特有的理论意义和价值,重要的是对其进行深刻地剖析和反思,剔除其不合理或者不严谨部分,发扬和发展其合理的精华部分,以此对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建设添砖加瓦。

要对文学反映论进行比较客观深刻的评价和反思,首先需要对哲学上的反映论做出剖析和研判,严格地说,“反映”不等于“认识”,反映论也不完全等同于认识论,广义的反映指一切事物所具有的反映特性,狭义的反映专指人类反映事物的特性、过程和结果,反映论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反映论,包括对无机界和有机界各种形式、层次的反映以及这些形式、层次间的相互关系的探讨和阐释。狭义的反映论,则只对人类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过程、特点、结果,进行探讨和阐释。[4]24显然,文学反映论主要是在狭义的范围内使用反映论的原理,而且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核心,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创的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反映论之前,反映论有过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主要是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在哲学史上,最早的朴素唯物主义反映论大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德谟克利特在他的“原子”论的基础上发展了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提出了他的“影象”说。接着,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和质料说也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色彩。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是反映论的最早形态,在这个形态中,主体、客体和认识都是简单、模糊的,对世界的认识也缺乏科学性,但是无论是“流射”说还是“影象”说,都坚持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物作用于人,这也正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原则。

与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相比,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更加复杂、明确、科学。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创始人,他将科学实验引入反映论,使反映论有了科学性。随着实验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迈出了一大步,但是也导致了对科学和理性的盲目崇拜,认为科学实验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唯一正确途径和方法,不能辩证的、能动的看待主体对客体的反映,造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形成了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例如霍布斯认为力学和数学可以说明一切,洛克则用归纳法来分析人通过感觉获得的复杂观念,这些都打上了机械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烙印。

唯物主义反映论发展的新阶段是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的反映论。首先,马克思将实践引入反映论,“实践”的含义、范围、功能等等要比机械唯物主义的“科学实验”丰富得多,也开放得多,实踐是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的统一。再者,马克思的反映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因为近代机械的唯物主义反映论虽然承认主体对自然界中客观物质的反映,但是一旦进入到社会历史领域,就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马克思用唯物主义来考察历史,创立了唯物史观,更重要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反映论是能动的反映论不是机械、僵化的反映论。马克思之后,列宁为了社会革命和现实斗争的需要,进一步发展了反映论。他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提出了唯物论反映论的基本原理:“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5]65列宁的反映论对苏联三十年代的文学思想有深远的影响,卢那察尔斯基将其运用到文艺领域,撰写了第一部比较系统研究列宁文艺思想的小册子《列宁与文艺学》,他运用列宁的反映论对当时苏联文艺界盛行的庸俗社会学进行了切中要害的批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反映论并非有一个自始至终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哲学反映论和文学反映论进行细致剖析和深入思考,同时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我们能够得到以下几点启迪:

首先,建立在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基础上的文学反映论并非已经过时,虽然它受到了“自我表现”论、文学主体论、文学本体论、审美反映论等各种理论的冲击和挑战,只要文学反映论坚持的根本原则没有偏离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它就始终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并非是将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神化”和教条化,正如上面所分析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是一个建立在实践根基上的开放的理论,它是行动的指南而非僵死的教条,其实我们现在回首那些对文学反映论产生极大冲击的一些文艺理论,如文学主体论、形式本体论等,都慢慢褪去了炫人夺目的光环,渐渐显露出其难以克服的局限和缺陷。

其次,正如哲学反映论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一样,文学反映论也是不断更新变化的。文学主体论、文学本体论、审美反映论等新时期文论与文学反映论的论争和碰撞,也是对文学反映论的有益补充。以前由于各种内在外在的原因,文学反映论走过弯路甚至是错路,所以一方面,我们要纠正并且反思这些错误,也不要害怕或者担心有人会“别有用心”地将文学反映论打倒消灭掉,因为我们相信只要是真正希望中国的文艺健康发展、繁荣昌盛的文艺工作者都愿意看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蓬勃景象;另一方面,在面临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学界过多移用西方文艺理论,缺少自身的理论话语建构。无论是主体论还是本体论,都是将西方的理论拿过来用,没有经过很好地消化和吸收,更没有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适合本土的理论体系,我们确实需要接地气,将文艺之根深深扎入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盘点一下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发展的境况,不难发现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社会影响力日益衰弱,危机声此起彼伏,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没有联系实际,没有真正的将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作为文学理论的源泉和发展动力,所以当前重提文学反映论并且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之,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再次,辩证的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只能作为文学反映论的哲学基础,不能作为具体的创作方法和原则。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反映论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全盘移植到哲学中来,认为科学是认识一切事物的唯一途径和方法,从而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淖之中。在文学反映论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类似的错误发生,典型的就是将文艺政治化、工具化、教条化,文学艺术虽然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但绝不是简单的僵化的反映,新时期以来文学反映论遭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和批评,与其曾经对文艺的严重伤害不无关系,把文学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钳制作家的自我表现和主观创造,禁止反映现实生活的阴暗面和复杂的人性,这些都使文学反映论变成了枷锁和桎梏,也是对文学反映论的扭曲和践踏。文学反映论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主体、客体和反映,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主体的人,还是客观世界和对其的反映,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在传统文学反映论中,我们就可以发现缺少对反映的心理内容、反映的心理机制、反映中介、反映过程的深入具体的研究,文学主体论、文学本体论、文学价值论、审美反映论等新时期以来提出的文学理论范式是对文学反映论的有益补充和完善,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因为纵观新时期以来文学反映论的发展,便可以发现其举步维艰,审美意识形态论虽然可以说是对文学反映论的超越,但是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境,例如在当代中国如何界定意识形态,可否把审美与意识形态相连来规定文艺的本质,如何阐释媒介、消费在文学反映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都需要我们联系实际进行深入地调查和研究,这也是促进文学反映论发展的有效途径。

最后我们要注意的是,文学反映论探讨的是文学的本质问题,文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仍无定论,而且恐怕不会有定论,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存在问题,体现了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文学最终的源泉是现实生活,这一点是抹杀不了的事实,但是,如果以本质主义的二元对立方式将其固化,认为文学的唯一本质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这显然违背了鲜活真实的文学现象。本质主义预设了“现象”与“本质”的二元对立,认为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抽象的本质,现象变动而本质永恒不变,这种思维方式也被称为“逻各斯中心主义”。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西方哲学就以追求普遍不变的真理和规律为己任,乐于追问事物的本质,“文学的本质是什么?”、“艺术的本质是什么?”、“美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提法都是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比较典型的表现,这种思维方式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极易导致看待问题的僵化和片面化。传统的文学反映论将文学的本质视为现实生活的反映,預设了再现/表现、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客观/主观等一系列二元对立项,肯定前者否定后者,这正是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如果将文学主体视为文学的本质同样也会陷入到僵化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之中,但是难道我们就不需要探寻文学的本质了吗?非也,如果认为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历史和社会建构的产物,甚至否认事物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相对本质,那么,人们将无法有效地言说和交流,这实际上等于否定了人类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可能性,最终将导致极端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那才是人类真正的倒退。其实,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辩证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就会发现它本身就是对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否定和批判,突破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桎梏,以发展开放的眼光来审视文学反映论、研究文学反映论,这将赋予文学反映论新生的力量,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王元骧.反映论原理与文学本质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8(1).

[2]朱立元.对反映论艺术观的历史反思[A]//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辑)[C].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3]王元骧.我所理解的反映论文艺观——读朱立元先生<对反映论文艺观的历史 反思>所引发的一些思考[A]//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辑)[C].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1988.

[4]陈中立.反映论新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及其在现时代的发展[M].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7.

[5]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A]//列宁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 1972.

作者:李旭

第4篇:羊乳制品是否迎来了春天?

2013年6月16日,国家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11月2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禁止委托、贴牌、分装等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公告》(第43号)。其中明确规定:不得使用除牛、羊乳及其乳粉、乳成分制品(包括乳蛋白、乳糖等)以外的其他动物乳和乳制品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羊羊100分析师认为在婴幼儿配方牛乳品一统江湖多年后,在以陕西企业为首的婴幼儿配方羊乳品多年的努力下,婴幼儿配方羊乳品在国家权威部分以文件的形式得到充分肯定和证明,婴幼儿配方羊乳品的高度似乎一下子与婴幼儿配方牛乳品比肩媲美,同时国家打击禁止贴牌、代工、国内分装和假洋鬼子,清理整顿市场,婴幼儿配方羊乳品似乎迎来了灿烂的春天。

婴幼儿配方羊乳品果真迎来了春天吗?

从目前的市场终端销售情况和各个公司各级营销机构反映的情况看,除关山系婴幼儿配方羊乳品保持较快增长以外(增长的原因是7月29日关山乳业董事长李晓林代表婴幼儿配方羊乳品厂家参与了CCTV—2财经频道《中国政策论坛——聚焦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其他婴幼儿配方羊乳品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出于一种下滑的状态。本人所在的婴幼儿配方羊乳品公司拥有自己的工厂、奶源,品牌在中国羊乳品市场已有有近7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婴幼儿配方羊乳品的三强企业之一,但是其市场销售额下半年月平均增长仍然只有2%—5%左右,远远低于整个婴幼儿配方乳粉市场的增长率。婴童终端销售门店将销售重心明显向婴幼儿配方牛乳品倾斜,甚至大的终端婴童连锁开始清货抛弃婴幼儿配方羊乳品。婴童销售终端对婴幼儿配方羊乳品的信心再次遭遇考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 婴幼儿配方羊乳品多年来一直是贴牌的“重灾区”。

婴童零售行业对婴幼儿配方羊乳品的普遍共识是:婴幼儿配方羊乳品大多产销分离,陕西羊乳品工厂有生产资源,但是无营销和品牌资源,湖南营销军团进行贴牌和代加工,掌控着品牌资源,但是却无工厂等上游资源。在国家强力的乳业政策下,虽然采取了对策如品牌的转让等,仍然不过是“皇帝的新衣”,改变不了贴牌的本质。而且陕西婴幼儿配方羊乳品生产企业历史沉淀较短,实力较弱,以前基本靠做牛乳大包粉起家,大多数无上规模的自建或自控羊乳奶源。“贴牌、代加工”或“无自建或自控奶源”的婴幼儿配方羊乳品多年形成的硬伤让零售终端对婴幼儿配方乳品企业真假难辨和信心不足。这让如拥有羊羊100、乳尊等品牌的优利仕乳业、拥有御宝品牌的百跃乳业、拥有欢恩宝品牌的美恩乳业、红星乳业等优秀的婴幼儿配方羊乳企业淹没其中,深受波及。

二、 什么是好羊奶,好羊奶的标准是什么?

走访市场,零售终端老板经常会问的问题是“你们的羊奶是纯羊奶吗?”“你们的羊奶含有百分之几的牛奶?”婴幼儿配方羊乳品的发展历史不长,虽然婴幼儿配方乳品的标准既是婴幼儿配方牛乳品的标准,也是婴幼儿配方羊乳品的标准。但是大家都知道,先有婴幼儿配方

牛乳品和婴幼儿配方乳品标准,后才有婴幼儿配方羊乳品,因此,婴幼儿配方乳品标准等同于婴幼儿配方牛乳品标准。

或与婴幼儿配方牛乳品站在同一平等的平台,积极参与现有婴幼儿配方乳品标准,使现有婴幼儿配方乳品在渠道、零售终端及消费者心理层面既等同于婴幼儿配方牛乳品标准,也等同于婴幼儿配方羊乳品标准(如同关山乳业董事长李晓林代表婴幼儿羊乳品厂家参与了CCTV—2财经频道《中国政策论坛——聚焦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与众多婴幼儿配方牛乳品大佬站在同一平台上)。或者整个行业联合起来,真正发布婴幼儿配方羊乳品标准,真正回答什么是好婴幼儿配方羊乳品,婴幼儿配方羊乳品与婴幼儿配方牛乳品的真正区别是什么,解决婴幼儿配方羊乳品的身份标准问题,婴幼儿配方羊乳品才能真正与婴幼儿配方牛乳品比肩媲美,一分天下。正如在圣元乳业收购育婴博士品牌的第二天,笔者通过微博私信咨询圣元乳业董事长张亮:张总对婴幼儿配方羊乳品品类怎么看,为什么没有羊乳企业内的兼并重组或者被著名婴幼儿配方乳品企业的收购?张总的回复是“羊奶总体讲规模小,而且羊奶牛奶的区别鉴定不是很好做,市场上有太多的虚假,所以大企业不愿意趟这浑水。”6月16日国家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后,婴幼儿配方羊乳品行业有4件事及其相关的企业,值得我们关注:

陕西红星乳业联合陕西美恩乳业,陕西宏兴乳业在上海京正展会举办中国羊乳品论坛;陕西御宝乳业制品成立中国首家羊乳品研究中心,并竣工了“中国羊乳第一塔”和成立了牧业公司;

美恩乳业聘请了著名影星牛莉为欢恩宝婴幼儿配方羊乳品的形象代言人;

澳优公司的原装进口婴幼儿配方羊乳品加贝艾特在营销上打出“100%纯羊乳清蛋白”。这是整个羊乳行业影响比较大,比较受关注的事件。我们可以将其行为分成两个类型:营销实力秀类和推动行业发展类。一为顺应国五条“禁止贴牌、代加工,必须有自建自控奶源”的营销行为,展示公司的实力,顺应国家对婴幼儿配方乳制品的政策发展,如陕西红星、美恩联合宏兴乳业所举行的中国羊乳品论坛,包括12月8日,由西安市乳业协会、羊奶100网、西部乳业协会特种乳委员会共同举办的2013年中国盛典大会暨羊奶产业及品牌发展恳谈会。

作为澳优公司荷兰原装进口的加贝艾特品牌婴幼儿配方羊乳品首次提出“100%纯羊乳蛋白”,使整个行业对一直用惯了陕西羊奶协会纯羊奶标识的婴幼儿配方羊乳品发出什么是纯羊奶?婴幼儿配方羊乳品与婴幼儿配方牛乳品在成分标准等核心层面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作为外来身份的加贝艾特无疑反而站在了整个行业之巅,执整个婴幼儿配方羊乳品“标准”之牛耳。陕西御宝乳业制品公司通过竣工号称中国羊乳第一塔的喷粉塔和成立牧业公司所采取的命名营销活动,无疑告诉整个行业,御宝公司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品质是可以经过验证的。当然,部分拥有实力的婴幼儿配方羊乳品企业在整个行业的“风口”上因一贯的企业主张等原因而采取了沉默的公关应对方式,如拥有“具有8年历史发展沉淀、原为整个婴幼儿配方羊乳品三强之一品牌羊羊100、羊羊100·乳尊等品牌”的陕西优利仕乳业便是如此。

蒙牛收购雅士利,伊利入股在香港上市的辉山乳业股份,圣元收购育婴博士婴幼儿牛乳制品品牌,“国家队”明

一、伊利、飞鹤、完达山、蒙牛、高原之宝的集体亮相新品推介会。这都是整个婴幼儿配方牛乳品行业实力的见证和发展。婴幼儿配方羊乳品要想进一步获得发展、做到与婴幼儿配方牛乳品平分秋色,也必须加快上游的建设或兼并整合,将市场上众多弱小品牌羊乳品品牌淘汰出市场进行市场整顿,提升整个婴幼儿配方羊乳品的实力和行业形象,重塑行业信心;提出属于婴幼儿配方羊乳品的行业标准或积极参与现有婴幼儿配方乳品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回答整个行业对什么是好羊奶,好羊奶的标准是什么的质问。

第5篇:你是否看到了家庭的真相?

每一个孩子的到来,都是为了帮助自己和父母成为最好的自己,除非你看到家庭教育的真相,否则你无法成为轻松、智慧的父母。

看不到真相的父母就会活在自己的观点里,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告诉孩子什么是错的,禁止其去做;这样的方式不是教育,是教导。

看不到真相的父母就会在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和期待时,情绪化的对待孩子,惩罚、贬损、打击、放弃。这样的方式更不是教育,是教训。

教导孩子,孩子做不到;教训孩子,孩子逆反、对抗、自暴自弃„„家庭成了战场,父母在无明之中痛苦、纠结、委屈、抱怨。

家庭教育的真相之一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最成功的教育方式就是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的教育。不幸的是,孩子从小被期待做父母希望的样子,从而压抑了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慢慢的就和真实的自我失去了连接,灵性泯灭了,潜能阻滞了。越智慧的父母越少在孩子身上打上自己的烙印,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做自己,不干涉,不代替、不限制。孩子做自己的过程一定会不符合父母的期待,甚至会惹很多麻烦,父母所以干涉孩子做自己,其实只是为了减少自己的麻烦,而没有觉察到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影响。

家庭教育的真相之二

孩子的生命是圆融具足的,其实并不需要父母“教”什么。父母努力教给孩子的其实并不一定适合孩子的生命。

父母在“知性”、“智性”层面可能是孩子的老师,而孩子在“慧性”层面其实是父母的老师。父母知道的多是道理,而孩子知道的却是真理、真相。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孩子需要被“教育”,而是父母需要通过“教育”孩子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也许是陪伴在孩子身边,和孩子的生命能量共振。

家庭教育的真相之三

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情绪转移、能量传递的过程。父母教给孩子的知识、道理、规则,孩子会忘记,甚至逆反;而父母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却会传递给孩子,并被孩子内化到自己的生命中,成为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模式,一生受影响。

情绪化的父母无法协助到孩子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只会培养出情绪化的孩子。教育只有在父母平静地时候才会真正发生,父母不平静时候所做的努力,孩子接收不到。所以接纳一切的发生。

看到真相的父母就会既不代替孩子做选择,也不限制孩子做选择,而是平静地协助孩子看到新的选择,并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第6篇:你是否忽视了网站策划

一个网站的建设都是由网站策划,网站美工,网站程序,几部分构成的,但是很多的网络公司却不重视网站的策划。很多企业在做网站时,简朴从事:找一些有关企业简介及产品简介的资料,再配上几幅照片,交给制作人,叮嘱几句“做得漂亮些啊”之类的话,余下的事就是等待验收。制作人呢,则是首先遵从客户的意见,最大限度地知足客户的要求,以网页好看为主,再加点动态效果之类,完活交差。这样的网站,可能真的漂亮,双方也都满足,但绝对称不上是一个很实用的好网站。为什么?由于它不过是一个企业的宣传画册,类似一个黑板报,它所传递的只是一些简朴的信息。郑州网站建设 郑州网站制作 郑州网站优化郑州网页设计公司认为一个实用的、有价值的好网站,特别是企业网站,它应该具有一定的功能,我们叫它功能型网站。功能型网站,是网络技术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实其实在有用的东西。举个例子:上海有一个家具市场,它的供货商在天津,投资方在承德,上海的经销商天天都要用传真发送销售报表给承德的董事长,又要随时与天津沟通,以便天津方面了解上海的库存情况,铺排供货。以前,这些都是以电话、传真方式进行的,不利便,不经济,一旦对方无人接听电话传真,又很麻烦。而实际上,网站是可以实现这一功能的,即把上述的事情移到网上来进行,天津和承德方面随时随地上网,可以了解到上海方面的情况,而且可以自动进行数据的计算综合等,极其利便,本钱大大降低。

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好多。概括起来说,网站的功能一般可以包括:

1、信息传递功能

2、产品销售功能

3、物流治理功能

4、资金治理功能

5、营销治理功能

6、支付结算功能

7、办公治理功能 等等

一个好的企业网站的建设,实在是一个营销整合的过程,它首先需要了解企业的各种需求,包括了解企业的市场状况、竞争状态、营销渠道、方式及方法等,然后,把它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适合网上操纵的,移到网上进行(当然是要比原来的网下操纵更好),可以与网络结合进行的,把它结合起来。这样,这个网站的功能就是合用的、有效果的。大多数企业,尽管它是传统营销的行家,但对互联网,尤其是网络可以实现的功能并不了解,或者是没有很深入的了解,那么他也就提不出什么要求,想不到设置什么功能,这个时候,就需要网络营销策划人了。而如何更简捷地体现网站的功能,这些功能又怎样地与企业的ci系统相结合等等,是网站的深入策划,也是每一个好的网站所离不开的。本内容由分享!

第7篇:有了社保 是否还需要商业医疗保险?

身体状况看:应在身体健康时就购买。如果疾病发生需要保险时,保险公司肯定是不卖给你的。 -另外,按照行业惯例,保险公司一般不接受60岁以上的人的投保,所以重疾险的购买不宜等到50岁以后再买,那样保费总支出会和保障总额相当,是很不划算的。 -

建议二: -重疾险保额至少10万才基本合适 -

根据最近的统计,重大疾病的治疗费用少则七八万元,多则十几万元甚至更高,因此购买重疾险的保额至少10万元。低于10万的保障功能太弱,至于上线可根据经济状况来决定。当然,每隔三五年,投保者还可以打开自家的保单检查一下,根据家庭人员和收入状况的变化做一些适当的调整。 -

建议三: -重疾险交费期越长越好 -

在投保重疾保险等健康险时,尽量选择交费期长的缴费方式。一是因为交费期长,虽然所付总额可能略多些,但每次交费较少,不会给家庭带来太大的负担,加之利息等因素,实际成本不一定高于一次缴清的付费方式。二是因为不少保险公司规定,若重大疾病保险金的给付发生在交费期内,从给付之日起,免交以后各期保险费,保险合同继续有效。这就是说,如果被保险人交费第二年身染重疾,选择10年缴,实际保费只付了五分之一;若是20年缴,就只支付了十分之一的保费。 -

建议四: -险种并非越多越好 -

目前市场上的重疾险保障疾病已从数种增加到数十种不等,许多保险公司经常会在宣传时强调保障疾病的种类。但事实上,对个人而言,并非保险责任的范围越广越好。因为保障的病种越多,保费自然越高。然而,对于具体的投保人来说,有些疾病的发生率几乎为零。 -

保险资深人士认为,选择重疾险时最重要的是考察条款中是否包含了常见的心血管、器官性和老年性疾病,有了这三大类,基本上就满足了一般投保人的保障需求。另外,还要注意为自己度身订做,比如儿童购买重疾险一定要其中保有白血病;女性可考虑购买涵盖了乳腺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女性多发病种的重疾险等。

第8篇:马克思在今天是否仍适用

马克思主义在今天是否仍然使用

生命科学学院09生乙王妮婷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思想的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认为在历史上马克思主义曾经是科学的,由于时代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就完全不适应了,完全“过时”了。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过去的东西,它有利于理解上一个世纪的问题,但不是今天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陈旧的思想武器,无法应付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中国的问题不能依靠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他们还以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中出现某些失误和挫折为理由,公然断言马克思主义已经失去了对当代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宣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主义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前也已经“过时”。

其实不然,经过几十年的学习、宣传和教育,马克思主义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它是我们构建共同理念和精神支柱的现实基础。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在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仍不可或缺,仍有其重要的适用性。

首先,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调整政策内容,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仍适合于当代资本主义弊端的解决。其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仍保持其充沛的生命活力。马克思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果,应当坚定我们对其“适用性”的信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最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不但适用于中国国情,并且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体现出巨大的理论威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针对性和生命力,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光明前景。

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充分证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正是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才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仍至关重要。要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无疑是十分艰巨的。我们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设创新型国家,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要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构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的生机活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等,都离不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所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仍旧使用,人类社会的发展仍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第9篇:我想确定自己是否怀孕了,该怎么办

(1)夫妻双方如果身体健康,又没有采取任何的避孕措施,在女性排卵期前后有正常的性生活,平时女性的月经周期规律正常,如果突然出现5天以上的停经,就有可能是怀孕了。

(2)排除引起呕吐的肠胃疾病,如果在停经之后出现恶心、呕吐,并且在早晨感觉头加重同时伴有头晕、四肢乏力、嗜睡等症状,一般就是早孕的反应。

(3)女性在停经之后突然喜食酸味,且比较讨厌油腻的食物,那么就应该考虑怀孕的可能。

(4)如果女性在停经之后,出现了乳房发胀的感觉,有轻微的疼痛感,乳晕颜色加深,并会小范围的出现褐色结节,通常是怀孕的表现。

(5)女性在停经50~90天之内知果发生小便次数增多;这种情况与泌尿系统感染表现不同,没有尿痛、尿急、发热的感觉,那么就可能是怀孕了。

(6)在正常的情况下,女性的基础体温是月经自来潮到中期低体温、之后高体温的典型双向型体温,如果女性在后段时间的体温一直处于高温度,并超过21天月经仍不来潮,就可能是早孕的表现。这是衡量女性怀孕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当以上的方法仍然难以判断时,可去进行检查。

69koo.com

上一篇:村主任助理民情日记下一篇:从生活中学习写作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