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矿山地质论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地质作用,造成一系列矿山地质灾害事故,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在矿山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工作中,依据不同地区特点进行风险区划,选择不同的防治方案,能够有效降低矿山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更好地实现防治效果。

第一篇:矿山地质论文

关于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

【摘要】在矿山开发中,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占据重要位置,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探讨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明确矿山环境地质分类与特点,并介绍矿山地质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作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和相关理论,提出需要积极加强矿山环境地质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矿山环境地质;地质环境;地质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升级,矿山开发也进入到新的阶段,在此背景下,探讨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为矿山开发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笔者从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矿山环境地质及其特点等方面分析了该命题。

一、对矿山环境地质的诠释

矿山环境地质指的是在开发矿产资源的施工过程中,通过对与环境地质学相关联的知识理论运用,研究地质环境和自然及人为地质之间的相互影响,找到引起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原因,并通过有效的解决措施有效缓解矿山开采活动中对地质环境产生的负面作用,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矿山环境地质以局部地质环境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包括对矿业活动场所的对象研究以及对其附近地质环境的对象研究,其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两个方面:

第一,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研究。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总是会不可避免的对矿山的地质环境产生影响,并产生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研究问题的形成原因,才能做出客观的问题评价,较准确的预测出由于问题的产生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通过专门的问题研究,找到合理的预防及解决办法,进而达到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

第二,对地质环境的质量研究。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的质量情况进行研究,预测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对其造成的质量影响,然后科学的选择矿山建设的地点,尽最大限度避开经常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确保与矿业有关的活动能正常进行。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为两个派生称谓,源于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两个专业术语。现阶段,这两个专业术语混用的现象非常严重,经常混为一谈,在同一篇论文中出席那“矿山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而下文中却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搞不清楚二者区别与联系。原生地质环境,在自然地质作用之下,形成发展的结果,也称之为人类活动对原生地质的影响,并与原生地质作用发生相互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原生地质环境出现变化,称之为次生地质环境,与之相对应的人来矿业开发地质环境成为矿山地质作用,主要包括搬运作用、塑造人工地貌和污染改变地球化学场等。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的主要范围为矿业活动及其影响,对象为生产活动中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按照着眼点的不同,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与矿山环境地质的调查与评价,以问题多少、严重程度表现出来,分为极严重、严重、重度和轻度四个级别。由此可见,矿山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与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的调查与评价,意义等同,为恰当的表述术语。

二、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主要特点

(一)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导致出现多种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而问题的类型、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与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矿产开采规模和矿产资源种类等密切相关。其中,矿山资源种类包括煤矿、金属矿、石油天然气和水泥灰岩类等,而环境条件为黄土高原型、平原盆地型和山地型等。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分类问题作为前沿课题,标志着在一定的时期内,学科发展的真实水平,但由于分类原则、研究侧重点等不同,则分类方案和系统也不同;前提为科学性,灵魂为实用性。笔者按照矿业活动导致的结果为分类的依据,把矿山地质环境分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等类型。(1)生态破坏的主要表现为采矿疏干排水致使地下水位下降,矿区水资源遭到破坏和河流断流等;尾矿、贫矿和废石等堆放,占用耕地;露天开矿,致使城市周围、旅游风景区的环境遭到破坏等。(2)地质灾害。由于矿区剧烈的活动,导致矿区应力平衡系统遭到破坏,最终导致矿区成为应力变化最为集中的地区,从而引发各种地质灾害,比如滑坡、泥石流和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地裂缝等。(3)环境污染。环境污染表现为矿山废渣、废气和废水的排放,造成矿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煤矿、金属和非金属矿产中的酸性排水,未经达标便排放到河流、湖泊中,可能導致地下水、地表水和农作物等受到污染,最终导致人体食物链污染,危及人体健康。

(二)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特点

矿业活动导致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出现甚至加剧,由于超过矿山地质环境容量而对生态环境和正常生产构成威胁,它是矿区自然地质作用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后果。不过相对于其它问题,该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问题的严重程度、类型等由于地域、矿产资源种类和开采方式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如果地下煤矿开采区发生地面塌陷、裂缝等,则平原地带可能出现积水,从而破坏农田,造成建筑物的破坏。比如陕北毛乌素沙地,由于地下水污染,土地沙漠化现象更为严重。

二是,由于问题为矿业活动诱发、产生和加剧,因此具有多次重发性特点。比如陕西潼关,由于弃渣任意堆放,先后两次发生较大的泥石流地质灾害,当前该问题依然严重。

三是,问题的类型多种多样,主要的表现形式包括滑坡、泥石流,还包括矿山地质灾害,比如尾矿库崩塌、采矿塌陷等,同时也包括大气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且影响长期存在。

此外,矿山地质环境质量受到国家法律政策的影响,具有可调控性。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无法不对地质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严格执法等。

三、矿山环境地质亟待研究的内容

矿山环境地质是环境地质中的一个新分支,目前尚无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调查、评价和研究方法。由于研究方法设计水文学、环境学和采矿学等,具有学科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特征。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充分借鉴各学科的理论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笔者认为,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研究工作:(1)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影响因素、模型和诱发机制。(2)矿山地质环境质量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调查的结果,对矿山环境质量的好坏和问题的研究程度作出判断,这是矿山地质调查环境的成果,也是编制图件的基础。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按照时间分为回顾性、现状和预测评价;按照问题多少,分为单问题与多问题综合评价。(3)矿山环境地质问题预测方法。地质环境不断变化,研究矿山地质环境需了解发展规律,为科学预测提供支撑,为减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造成的损失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此外,研究内容还应包括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矿业可持续发展,由于其受产业政策、国家法律影响大,因此,应加强法律法规政策研究。

结束语

矿山环境地质是环境地质研究的一个新分支,由于目前尚无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所以亟待完善。目前,矿山环境地质和地质环境,关于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的现象严重,本文予以澄清,明确了二者的概念。最后,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分析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和特点,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徐有宁,何芳,陈社彬等.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特点及类型划分[J].西北地质,2013(36).

[2]徐厚才.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J].地质环境,2012(05).

作者:罗诗学

第二篇:矿山地质勘查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策略研讨

摘要:矿产资源一直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保障性能源,对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可以很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矿床开采过程中,大量采掘井巷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以致一系列地质问题的出现。所以,采取有效的方法实施地质勘测,是解决采矿危险问题发生的关键办法,本文从矿山地质勘查角度出发,分析探讨防治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有效措施,以减少相关事故的发生,进一步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关键词:矿山地质勘查;矿山地质灾害;诱导因素;勘查方法;防治策略

矿产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相应地质灾害的发生,而高水平的地质勘察可以很好规避这些风险,提高资源开采的安全性。因此,在开发阶段对矿山地质进行科学勘测可以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

一、矿山地质勘查的相关内容

矿山地质勘查环节,有多项勘查内容,每项内容涉及的范围不同,针对问题类型也不同。对于地质勘查,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检测。以下是针对不同勘查项目和勘查方法进行的介绍,以供读者参考。

(一)地质勘查项目

依据勘查目的的不同,可以对矿山生产情况、危机矿山接替资源以及矿山关闭阶段分别进行勘查[1]。

1、矿山生产情况的勘查

通过该项勘查的进行,可以准确地判断矿床位置以及确定开采技术的应用,以减小贫化损失。在具体勘查过程中,要切实做好资源储备量评级工作,对矿山所能服务的年限进行预测和规划;能够对主矿体及深边部和其他盲矿体进行高精度勘查;进一步加强补充勘探,对现有矿区进行探边摸底式勘查,对其深部及外围进行深入勘测,以提高资源的储备量。

2、危机矿山接替资源的勘查

危机矿山是指,已经进行过固体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开采的大中型矿山,对其进行接替资源的勘查是为了尽可能地延长其使用年限,延长矿区服务时间,提高开发程度,有效保护危机矿山。在实际的勘查作业中,要做好矿产资源量的勘测工作,对矿山深部进行充分挖掘,以确定开采量。应注意提高大中比例尺矿产预测技术的应用推广,能够从多角度、高精度、全方位实现对危机矿山的综合评级,以不断提高矿山地质勘查水平。

3、矿山关闭阶段勘查

矿山关闭并不意味着其没有了价值,闭坑前后的地质勘查工作也不容忽视,其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环境保护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对环境治理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因此,相关企业、部门应做好矿山关闭阶段的地质勘查工作,对其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破坏程度和地质条件现状以及影响范围等进行综合性评价,提供闭坑前后矿山的地质报告,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环境治理及复垦计划,并保证后续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二)矿山地质勘查的技术手段

1、岩土力学结构与水文地质勘查法

岩土力学和水文地质属于两种技术手段,但在实际勘查过程中需要同步运用,才能保证勘查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度,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奠定基础。岩土力学结构的分析,可以深度了解矿山的稳定性,将其与水文地质相结合有助于信息获取效率的提高。在含水层吸附测试和浸泡测试等工作开展中,在进一步明确了水文地质状况的同时,更利于测算矿山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2]。

1、物理勘查法

最常用的物理勘查法有兩种,一种是浅层地震法,另一种是高密度电阻率法。其中,浅层地震法是通过模拟地震波、实验反馈等,达到了解矿山性质和整体结构的目的。而高密度电阻率法则是通过物理实验,分析不同岩土的导电差异,以此来判断灾害防治的具体位置,进而达到高效采取措施、有效规避风险的目的。

2、信息技术勘查法

地质灾害范围分布不均匀及无规律可循的特点,使得勘查、防治工作很难单纯依靠人工进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需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来提高勘测的效率和精准度。在地质环境较为复杂的矿山区域,可以利用GPS技术实现有效定位,以避免漏查和重复勘查问题的发生。可以利用RS遥感技术,实现在不接触或者远离目标物体的情况下,进行跨空间勘测。还可以利用GIS技术对上述两种技术应用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管理,为后续开采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内容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一直是阻碍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不利因素,因此有效避免其发生,是保证该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一)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

从发生原因角度分析,地质灾害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开采过程中发生的灾害问题,一类是开采结束后发生的灾害问题[3]。

1、开采过程中

由于技术及设备的应用,致使原有地貌、地质结构发生改变甚至是遭到破坏,使得矿震、岩爆或者滑坡、地面沉降等问题容易出现,尤其是岩爆,是最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多发生于矿坑爆破阶段。除此之外,环境污染也是这一过程中常见的灾害类型,主要在于水质污染,在对原土壤进行爆破、挖掘等工作时,没有及时、集中处理废弃物、泥沙等,致使其被冲刷进入河流之中,污染水质。

2、开采结束后

由于被开采位置需要新的填充物填充,以避免山体塌陷情况的出现,而填充不及时或者填充物的质量不符合标准,最终也会导致山体坍塌或地面沉降等问题。

(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做好相关预防、防治工作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

1、提高开采统筹的规划程度

通过科学的勘查及勘测数据的准确记录与精确分析,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在对岩石特性及地质薄弱方面充分掌握之后,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对矿山塌陷、岩石崩塌等地质灾害的有效预防。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废矿处理方案等,尽量保护原有植被,来防止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情况的出现,开采后做好相应的环境恢复工作[4]。

2、提高矿山地质勘查能力

前文提到,现代科技发展迅速,许多科技成果都可以运用到地质勘查过程中,例如GPS、RS以及GIS等技术,对地质勘查工作都有着积极的影响。相关部门及企业需要借此提升自身的勘查能力,以确保矿产资源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生态平衡保驾护航。

3、完善环境保护体系

在统筹规划阶段,就应依据矿山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体系,并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结束后逐步完善,做好环境恢复工作,以保证当地生态环境的平衡。从植被建设到排水设施建设,再到环境恢复等各个环节,做好排水治理、植被保护及生态维护工作,确保减小环境破坏的可能,维护生态平衡[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使社会经济得到很好地提高。但是在资源的开采与利用过程中,要注意人员的安全问题和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若想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对矿山地质进行科学的勘测,进而有效防止地质灾害问题的发生,以此增加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保障,使得矿产事业实现长足、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成凌青. 矿山地质勘查基金的预算管理[J]. 中国金属通报,2020(1):120-121.

[2]南福定. 金属矿山地质勘查和勘查灾害防治探讨[J]. 中国金属通报,2021(10):121-122.

[3]党辉. 矿山地质勘查与采矿工作中应注意问题[J]. 世界有色金属,2021(18):61-62.

[4]曹虎生. 矿山地质勘查中的水文地质问题探讨[J]. 世界有色金属,2019(9):142-143.

[5]叶永乐. 矿山地质灾害恢复治理分析[J]. 科技风,2021(20):113-114.

作者:段慧

第三篇: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摘要: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地质作用,造成一系列矿山地质灾害事故,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在矿山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工作中,依据不同地区特点进行风险区划,选择不同的防治方案,能够有效降低矿山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更好地实现防治效果。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

引言

我国是发展国家,国家的经济要想发展离不开工业化的发展,而工业化发展就需要各种资源支撑。我国的矿产资源丰富,但由于近年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对矿产资源的深度开发,使得一些矿产资源面临枯竭的问题。开发过后的矿山,地质也极其的不稳定,经常会出现一些地质灾害,国家和一些企业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也寻找方法去解决,进行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如果发生地质灾害的一些防治措施。

1我国矿山地质灾害特点

矿山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变形位移等情况,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破坏的地质现象。我国矿山地质灾害问题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但在某一时间段上具有突发性特征,其多集中在西部地区,这是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结构较为脆弱多导致的,具有较高矿山地质灾害发生概率。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引导,使得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发展,但并没有制定相对较为完善的经济发展与矿山地质灾害之间的矛盾性问题。数据显示我国75%以上的矿山地质灾害是由人为活动所导致的,如过度砍伐导致土地荒漠化、蓄水能力不足,造成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矿山地质灾害。现阶段诱发矿山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矿产资源采掘技术操作不规范;山区水库修建不符合标准或年久失修,导致土地软化造成泥石流事故;依山进行公路房屋建设形成高陡边斜坡,造成滑坡事故;其它破坏地质环境的活动,如乱砍乱伐、采石放炮等。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并不高,使得矿山地质灾害问题频发,污染自然环境的同时,阻碍地方经济持续性发展。

2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发生的种类也较多,分布较广,造成的影响较大。其中,矿山地质灾害是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之一。发生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在开采和开发矿山过程中过分的开采、错误开采以及随意开采等导致。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容易造成当地的地质环境、自然环境严重破坏,从而引发一系列自然灾害,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凹陷以及水位变化等,嚴重影响人民的生活生产,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另外。环境污染也是矿山灾害的一种重要表现,由于矿山在开采过程中没有对三废进行有效、科学处理,将三废未经允许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中,导致江河湖海受到污染,从而出现各种自然问题。同时,在矿山开采过程中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沙化、盐渍化,不利于地下水顺流,出现地下水断流等现象。其中最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表坍塌以及矿山地下水位发生变化等。

3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措施

3.1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

矿山资源由于开发,会有破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而我们也应该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是许多开发企业的通病,而这时我们就要加强关于矿山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让其深入人心,人人实践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我们也可以设计一套管理办法。首先,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应该制定一些开采标准,开采计划,这些都是为了在开采过程中,避免对矿山造成严重的破坏。其次,在开采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渣、废料,对于这些,我们应该指定放这些东西的地方,以防企业开采过程中胡乱堆放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最后,我们应当对开采企业进行监管,防止他们在开采的过程中做一些破坏矿山周围环境的举动.

3.2对于矿业开采的管理制度

矿业的开采离不开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在这辛勤付出的背后同时也离不开在岗工作人员的现场管理。开采过程中要设置许多专人管理事项,在开采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危险,比如遇到上层碎石的威胁,管理巡视人员第一时间发现危险,能够及时带领全队人员撤离安全地带,由于工作人员的及时发现制止了开采员的错误发生,同时避免了由于自己的大意,出现了严重问题,极大化的缩小了危险的发生,保障了人员经济的安全。矿业开采单位应该不定期的开展安全意识培训,培训工作人员遇到危险时临危不乱,避免由于自己的失误造成的人身威胁,提高开采人员的工作能力,降低开采中事故的发生。

3.3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信息反馈系统

地质灾害的发生有着必然性,所以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信息反馈系统,十分地必要。在进行矿山开采的工作过程中,应该进行主动的措施防范,通过监测系统可以监测整个地质灾害发生过程当中的数据,进行信息数据采集。接着建立一个动态的数据库,该动态数据库内针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处理,而矿山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的管理部门可以针对动态数据库内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提供给设计施工单位,设计施工单位根据管理部门所提供的信息来进行,如何开采矿山,从而提高整个矿山开采的决策水平。所以在灾害信息收集的过程当中,基于监测系统来不断地完善地质灾害信息反馈系统十分的必要,这样能够有效地达到地质灾害的防治与预防的协同发展。

3.4适当增强地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意识

矿山开发在进行对地质危害防治时,需要有一定的合理规划,要和相关部门一起商讨研究,做出统一决定再进行地质危害的防治,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地质企业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要定期开展防范意识的教育讲座,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加强工作人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在保证施工人员人身安全的条件下提高地质环境保护的工作效率。

3.5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我国地域广阔,拥有不同的地形地貌,面对不同的地质环境,应选择不同的矿山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方案,以及相应的治理手段。首先,应该对矿山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方案进行论证,选择其中较为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案,并做出相应的防止措施。其次,针对部分重点灾难区域,要加强监测管理作业,对于综合防治方案落实的有效性进行评定,不断优化管理制度,降低矿山地质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再次,进行矿山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的目标,应该是恢复矿山地质灾害发生地周围的正常地质环境,针对灾害区域周围的人为项目建设如河流周围的水库,要进行加固处理,防止出现二次灾害。

结束语

在我国,当下有一句非常火的语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非常符合我们探讨的题目。在矿山之中,我们开采矿山资源以促进我们的经济发展,而我们就应对其进行保护,才能为我们更美好的明天做出贡献。我们对矿山的破坏,会造成地质环境的不稳定,从而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这些地质灾害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所以对于矿山地质环境做好防治措施和保护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李军栋.关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的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19(22):130+132.

[2]尹坤.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的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9(21):146-147.

[3]李颖玲.探讨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9(21):171+173.

[4]韩金龙,李明飞,李永光.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J].中国金属通报,2019(12):276-277.

[5]卢晓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J].世界有色金属,2019(20):169-170.

作者:田景荣

第四篇:矿山工程地质勘查及地质灾害治理对策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采矿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相关采矿单位应严格要求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而且要充分了解各种地质灾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关键词:矿山工程;地质勘查;地质灾害;治理对策

矿山工程开发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地质灾害。为了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需要采用有效的地质勘查技术,收集可靠的信息,为后续防治提供重要参考。同时,还应结合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减少其破坏范围和经济损失,以达到良好的资源开发效果。

1 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类型及影响

1.1矿山塌陷

有些斜坡坡度很大。边坡上的土、岩、尾矿在重力作用下,会逐渐偏离原位,滚动崩塌风险高,最终堆积在平坦处,即矿山崩塌。矿山坍塌将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如破坏建筑物,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阻塞河流,淹没农田或建筑物。此外,在较宽的河谷中,矿山坍塌会影响河流的性质,有些甚至会改变河流的流向。

1.2泥石流和滑坡

如果边坡不稳定,再加上雨水侵蚀或地震震动的影响,山坡上的碎屑、土壤和砾石将与山坡分离,并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落,这是一种滑坡。在大量外部因素的影响下,这些土壤、砾石和石块会沿着水流迅速从山顶和山坡上滑落,并堆积在低洼处。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泥石流。这两种地质灾害不仅会造成矿山经济效益低下,而且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健康。

1.3地面沉降

地表沉陷是由于地下开采,地表失去了支撑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井底坍塌、下沉、变形、开裂等现象。矿山开采还将导致矿山周边地表逐渐下沉,影响地下水位,矿山周边土地逐渐下沉,难以耕种,村庄不得不搬迁,严重影响整个矿区人民的生产生活。

2 矿山地质勘查的基本内容

在处理矿山地质灾害问题之前,应全面勘查矿区地质,了解整个矿区地质地貌现状,查明灾害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灾害防治方法。

地质勘探的主要内容如下:①矿山测绘:矿山测绘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分析矿山建设场地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和水文特征是地质勘查的基础工作。同时,可以测量滑坡的成因和气象、水文资料,认真编制和标注相关图纸,避免遗漏。这一系列工作是解决滑坡地质灾害的基础。②勘探工作:勘探工作的重点是对滑坡进行勘探,主要包括滑坡现象、滑坡范圍、滑坡模式等。矿山工程项目中,主要勘探方法为探井、钻探和物探。③现场试验工作:对于滑坡勘探,现场试验尤为必要,可有效保证其他工作的开展。现场试验的基本出发点是提前对边坡滑坡方案进行试验,提前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现场试验主要包括工程测量、边坡位移观测、地下水位、流速、流向和渗透性试验。

3 矿山工程地质灾害治理的对策

3.1采取有效的爆破控制措施

为了有效降低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矿山工程应加强爆破控制,避免爆破引起岩土失稳,防止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通过采取有效的爆破控制措施,采用光面处理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矿山爆破对周围环境的干扰,减少爆破震动引起的矿山裂缝,保持矿山稳定,避免相关地质灾害的发生。

3.2加强地质勘探

矿山企业首先要严格检查地勘仪器设备,确保地勘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准确的地勘资料。其次,科学勘探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将为矿山工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水文地质勘探方法与高密度电法的有效结合,可以更全面地掌握矿井富水分布情况,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详实的勘探资料。最后,在进行地质勘查和使用仪器设备时,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标准进行工作,确保矿山工程开采的顺利开展。

3.3设置抗滑桩

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大多是由于矿区的地质不稳定,特别是矿山边坡的不稳定,更容易增加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因此,在治理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加强矿山工程地质的稳定性。设置抗滑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矿山边坡的稳定性,保持滑坡结构的稳定性,避免大面积滑坡。

3.4制定合理的应急预防方案

由于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在防治过程中往往存在疏漏,防治工作不到位。因此,矿山工程企业应制定合理的地质灾害应急预防预案,建立良好的治理体系,从而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地质灾害造成的破坏程度。通过完善应急预案,可以提高矿山工程开发过程中地质灾害的处置速度,及时采取更有效的防治措施,将地质灾害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扩散问题。同时,通过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也可以为企业控制损失提供有力帮助,从而减少矿山事故造成的负面影响,确保企业持续良性发展。

3.5矿山地质环境恢复

我国目前更加重视一些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并结合实际情况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以确保矿山工程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的顺利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现阶段矿山工程地质环境的恢复和治理程度远远低于矿山工程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矿山工程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恢复和治理措施,不仅可以为尚未治理的废弃矿山提供相应的治理经验,而且可以为矿山工程开采提供防治方向和思路。

3.6加大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科研投入

科学技术水平应在勘探灾害防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要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对参与科技创新的企业给予优惠补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矿区地质勘查方法和技术,提高勘查灾害防治的科学水平,有效预测地质灾害。对相关人员进行工作培训,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意识;加强科研人员引进,制定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吸引科研人员投资于勘探灾害防治。

综上所述,矿山工程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诱发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原因复杂。有关人员必须深入分析,总结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对矿山工程区进行综合勘查,针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

参考文献

[1]矿山工程地质勘查及地质灾害治理对策研究[J]. 林应生. 世界有色金属. 2020(24)

[2]矿山工程地质勘查及地质灾害治理对策分析[J]. 陈小钢. 冶金管理. 2020(23)

作者:朱超

第五篇:浅析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摘要:通过深入探讨矿山环境地质与矿山地质环境的关系,以及矿山环境地质的概念、特征、特点等,浅析在矿山开发中,如何正确的认识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矿山环境地质 矿山地质环境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一、前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升级,矿山开发也进入到新的阶段,在此背景下,探讨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为矿山开发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矿山环境地质的概念。

矿山环境地质指的是在开发矿产资源的施工过程中,通过对与环境地质学相关联的知识理论运用,研究地质环境和自然及人为地质之间的相互影响,找到引起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原因,并通过有效的解决措施有效缓解矿山开采活动中对地质环境产生的负面作用,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矿山环境地质以局部地质环境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包括对矿业活动场所的对象研究以及对其附近地质环境的对象研究,其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两个方面:

1.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总是会不可避免的对矿山的地质环境产生影响,并产生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研究问题的形成原因,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较准确的预测出由于问题的产生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通过专门的问题研究,找到合理的预防及解决办法,进而达到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

2.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的质量情况进行研究,预测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对其造成的质量影响,然后科学的选择矿山建设的地点,尽最大限度避开经常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确保与矿业有关的活动能正常进行。

三、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主要特征。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与人类采矿活动和矿区地质背景条件密切相关,采办活动是其产生的主导作用和诱发因素,其作用范围主要限于采矿区、加工区及其附近影响区。它既具有一般环境地质问题的共有特性。又具有独特性。

1.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类型的多样性。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类型众多,表现形式多样。矿山建设的工业场地、矿道掘进采掘矿石、露天矿表上剥离、弃土排渣等改变了矿区原有的地形地貌景观,产生地质遗迹破坏、土地植被占压与破坏、水资源衰减等环境地质问题;矿区采掘活动改变了原有的地应力平衡,诱发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矿山“三废”排放造成的水、土、大气环境污染,危及矿区及其影响区居民健康。

2.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复杂性。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主要诱发因素是采矿活动,与矿产类型、开发方式密切相关,与矿区的地质背景、气象、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矿种及开发方式不同,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特征明显不同。煤矿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煤矸石自燃等问题突出,金矿的矿石选冶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突出,非金属矿山造成的地表景观破坏严重。井工开采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矿坑突水等问题突出,露天开采的边坡崩塌、滑坡、采坑外围的地裂缝及塌陷、地表景观破坏等问题严重。

3.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多因性和复发性。

某一类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往往是采矿、选矿等多种活动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诱发因素众多。例如土地资源的占压与破坏可以是采矿废渣、选矿尾矿、冶炼废渣的占压,还可能是露天开采剥离导致的农田被毁,或因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造成土地功能改变与土地质量的下降。另外,某些环境地质问题还具有多次原地复发的特点。

四、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主要特点。

1.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是指矿业活动作用于地质环境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主要有大气、水、土的污染,采空区的地面塌陷,山体开裂、崩塌、滑坡、泥石流,侵占和破坏土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岩溶塌陷、矿震、尾矿库溃坝、水均衡遭受破坏、海水入侵等。矿山环境受地质构造条件和矿床产出位置的严格限制,不能提前预测和选择自身所处的环境背景。

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导致出现多种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而问题的类型、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与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矿产开采规模和矿产资源种类等密切相关。其中,矿山资源种类包括煤矿、金属矿、石油天然气和水泥灰岩类等,而环境条件为黄土高原型、平原盆地型和山地型等。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分类问题作为前沿课题,标志着在一定的时期内,学科发展的真实水平,但由于分类原则、研究侧重点等不同,则分类方案和系统也不同;前提为科学性,灵魂为实用性。笔者按照矿业活动导致的结果为分类的依据,把矿山地质环境分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等类型。

1.1 生态破坏的主要表现为采矿疏干排水致使地下水位下降,矿区水资源遭到破坏和河流断流等;尾矿、贫矿和废石等堆放,占用耕地;露天开矿,致使城市周围、旅游风景区的环境遭到破坏等。

1.2 地质灾害。由于矿区剧烈的活动,导致矿区应力平衡系统遭到破坏,最终导致矿区成为应力变化最为集中的地区,从而引发各种地质灾害,比如滑坡、泥石流和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1.3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表现为矿山废渣、废气和废水的排放,造成矿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煤矿、金属和非金属矿产中的酸性排水,未经达标便排放到河流、湖泊中,可能导致地下水、地表水和农作物等受到污染,最终导致人体食物链污染,危及人体健康。

2.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特点。

2.1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地域性。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严重程度与矿山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不同地质环境背景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特征不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例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区,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

2.2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危害的集中性与严重性。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发生在矿山生产现场及其周边影响范围之内,直接威胁采矿作业场、工矿设施和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矿山环境问题不仅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破坏人居生态环境,而较大规模的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事件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矿山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的滞后性和累积性更为深远,以至于矿山闭坑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仍会存在。

2.3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群发性与共生性。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往往不是孤立发生或存在的,具有群发性和共生性。往往一种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结果是另一种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诱发因素。例如并采矿山,随着采空面积不断扩大,将产生顶板垮落,上覆岩层出现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变形带。裂隙带和弯曲变形带波及地面时,就会诱发地面坍塌和地裂缝。如在山区,会导致山体开裂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矿山弃土废渣的排放会产生土地占压,环境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同时还可能诱发渣石堆崩塌、滑动、矿渣流、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由于诱发条件类似,某几种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往往具有共生性,如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往往是共生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也多是共生的。

五、矿山环境地质亟待研究的内容。

矿山环境地质是环境地质中的一个新分支,目前尚无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调查、评价和研究方法。由于研究方法设计水文学、环境学和采矿学等,具有学科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特征。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充分借鉴各学科的理论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笔者认为,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研究工作:

1.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影响因素、模型和诱发机制。

2.矿山地质环境质量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调查的结果,对矿山环境质量的好坏和问题的研究程度作出判断,这是矿山地质调查环境的成果,也是编制图件的基础。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按照时间分为回顾性、现状和预测评价;按照问题多少,分为单问题与多问题综合评价。

3.矿山环境地质问题预测方法。地质环境不断变化,研究矿山地质环境需了解发展规律,为科学预测提供支撑,为减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造成的损失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此外,研究内容还应包括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矿业可持续发展,由于其受产业政策、国家法律影响大,因此,应加强法律法规政策研究。

作者:郑河

上一篇:经济问题的论文下一篇:科技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