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有感

2022-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活着有感

为了活着而活着-读余华活着有感

为了活着而活着

——读余华《活着》有感 张生福 在书店拿起这本书时单纯觉得封面比较好看,也依稀记得老师曾在课堂上提起过余华,室友见我拿了《活着》便笑言:你很压抑吗?当时就想,这本书到底是写得是些什么。后来一口气读了这本书,发现这段不长的时间我的心里一直是压着一块石头的,每看几页,都有我眼泪湿润的感觉,坏运气总是降临到福贵的头上,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我真的不想继续我的痛苦,我真的不想再折磨自己,想自己也知道内容是虚构的,怎么在这个时候会为了一个并不关乎自己任何前途命运的一本书而“浪费”自己的感情,我当时真的在心里痛斥大骂这个余华,为什么一定要把人家弄那么悲惨,仗着自己有点才华就那么肆意的折腾读者的感情,真是太没人道了,不过,倔强的自己还是顽强的把这本上看完了,另一个心思却不得不叹服作者的文学艺术造化,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是我看过的书中最有艺术价值的书之一,我也因此想到了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的评价,艾米丽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优美,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艾米丽写道: “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

纵观全书,作者在此书中讲述了,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命运就是这样的作弄人,这样的令人无法琢磨,令人尴尬的无奈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饿得福贵的妻子家珍驼了背。邻居们为争抢剩余的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作家余华在小说《活着》中,精心构思了一位正在艰难而平静地活着的普通中国老人的人物形象。这位老人——他的名字叫福贵。在他的人生生涯中,与之相关的九位亲人或朋友或对手,父母亲、妻子儿女、赌徒对手、战场战友,年长的、年少的„„全部都死了。他们都死在福贵的前面:他们或死于落迫,或死于疾病,或死于意外,或死于狂热,或死于不幸,或死于饥饿„„唯有他福贵老人家一个人还活着,他与一条同样老态龙钟的老牛,一并地活着,当然,他也会死去。他已经准备好了,随时随地准备死去:他的床头,悄悄地保留了十元钱,自己无论如何也不会去用它的。因为,“村里人都知道它是给替他收尸的那个人,他们都知道他死后是要和他的家人埋在一起的。”

读完了这本书,不禁为福贵的悲惨遭遇而心痛,然而心痛之余,体会的更多的是书中对活着和死亡的探讨。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这段话作者在韩文版自序中有一次提到,“活着”作为一个词语,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忍受,忍受生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怕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坚强的忍受,这个就是书的本意内涵吗?这个是我猜测的一种。

《活着》中更多的是非正常的死亡,福贵作为一个过去的不肖子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直到人们以为他们该死的时候依然活着, 而他的亲人: 慈爱的父母、温顺宽厚的妻子、美丽善良的女儿、充满朝气的儿子、年轻力壮的女婿、聪明活泼的外孙却相继走向死亡。对于福贵来说,“活着”就是承受一次次死亡的打击, 是用自己的双手亲手埋葬自己的亲人,这里没有丑恶与美丽的区别, 也不存在善良与正义,美丽鲜活的生命或消于贫穷疾病, 或亡于事故灾难,无边的苦难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 不断向人靠拢, 直至摧毁他脆弱的生命。“死亡”对我们来说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 它是如此的真实, 袭击着可以触摸到的人的生命, 而同时我们感受到的也不再是余华以往给予我们的关于死亡的阴冷、战栗与恐惧, 凶残与暴力, 死亡不再是血淋

淋的感觉, 这些都随着平静温情的叙述淡淡化开, 死亡像日暮火红的夕阳渐渐隐失在天边, 纵然是悲哀的结局, 也给予了我们一个壮美的欣赏过程。《活着》展示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悲苦的美。朱光潜所言:“悲剧全在于对灾难的反抗——对悲剧来说紧要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 而是对待痛苦的方式” 。《活着》用“死亡”直击着我们的心灵, 而它在背后要努力展现的是福贵与他一家人对待苦难的方式。“活着”,原本是中国人的一种最朴素的生存愿望,也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生存要求,同时也是人类奋斗的目的。但在“活着”的背后, 又分明地洋溢着一种对生命的感恩和对命运的无奈,需要有难以想象的忍耐力,具备自然生命的坚韧。纵然是这样,我们在这部小说中,还是能看到小说主人翁的那种乐观精神,随口唱两句歌谣,说两句酸话。福贵牵着一头老牛,在阳光正浓的树荫下平静地向我们讲述着他的一生,他很感谢有人听他的故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没有悲伤,没有痛苦,只有怀念,每次向别人述说自己的故事,就好象是又重新活了一次。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活着就是这样,简单却深藏哲理,要想好好的活着,不仅要有坚韧的毅力,还要有那种看透生死,敢于直面死亡的乐观精神。

在一部著名的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的母亲说过一句话:“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看似一句简单的话,却

蕴含着一个哲理,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说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意思是说,众生万物,一产生出来,也就开始了死亡的过程;一完成死亡,也就开始了新的产生过程,此乃生死之一体两面。死亡,作为和爱情一样古老而永恒的主题,穿越种族和时代的隔阂在一代代生者的人生字典里反反复复地被重提和推敲。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那种生与死的探讨值得我们去深思。福贵作为小说中的主人翁,他虽然只是一个非常卑微的人,活了几十年,却真正弄清了一直困扰人的问题。他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时候,显得是那样的从容,好像是在说一个与他无关的故事,没有对命运感到悲伤,没有对死亡产生恐惧,安然地和自己的那头老牛相伴度过最后的时光。用他的话说,亲人们虽然先于他死,但是有他亲自埋掉,而自己也不用担心,村里人会把他和家人埋在一起。就好像他并不是去死,只是到了另一个世界,那个可以和家人团聚的世界。佛教推崇“生死轮回”,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深受佛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老百姓认为,人死了以后灵魂是不灭的,他会再次轮回获得生命。有庆死的时候,福贵就对自己死去的父母说:“有庆要来了,你们带他好一点,他活着时我对他不好,你们就替我多疼疼他。”死亡是在人一出生时就开始伴随了,生命是一个过程,死亡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部分而已。但是,就是死亡,才能凸现出生命的可贵,凸显出“生”作为一个过程的内涵。

余华在致上海贝塔斯曼书友会会员的信中说:“很多人告诉我,他们在读《活着》时,眼泪常会不期而至。如果你也遭遇到和他们一样的阅读经验,我想对你说,谢谢。我正是为象你一样善良的人写作。虽然,善良在任何时代都不是会有‘走红’的品质,但它是我们的血与肉。我书中的主人公,也都是一些善良的人,他们不断遭遇苦难、失败和死亡。但我绝不是在控诉命运的残暴,相反,我希望你读到的是生命的韧性、力量、爱情、友谊甚至本能焕发的快乐,以及幽默,一切美而朗朗欢笑的东西,它们无视命运的暴戾而独自存在。善良的人同情一切苦难,同时也反对假借命运之名的自暴自弃。善良绝不仅仅是悲伤软弱的眼泪,而更应该是对所有美好高尚事物的关怀与肯定。它举重若轻地保护着我们的心,在艰难世道里保持热情与希望。”“我决定写下这样的小说,就是《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迎接不可逆转的死亡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方式。阅读《活着》,让我们在百感交集的体验中,留下福贵一生中温情而朗朗欢笑的一切,留下一种疼痛无比的亲切。

书的最后似乎没有忘记又留下的讲述者自己在慢慢降临下来的夜幕中说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

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我真的有种不愿意的猜测,余华是不是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只是仅仅活着,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它和其他万物一样并无任何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而没有其他任何过多的意义?在表达手法上,他用一种近乎冰冷且似乎没有温度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人的命运就是如此这般的循环往复,一代又一代的周而复始。

活着是一种状态,一种坚强,一种抗争。每个人都会选择自己的活法,有的人活着为了自己,有的人活着为了别人,有的人浑浑噩噩什么都不为,有的人则为的是某种追求,倒是尼采说得有些极至: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人生苦短,草生一秋,人生一世,每个人在时间的面前都是平等的,但时间的脚步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世事我曾抗争,成败不必在我,付出过了,努力过了,就不必那么计较得失所在,享受的乐趣是过程而不全在于结果。人是为苦难而生,乐观是手中最好的武器,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地享受人生呢?人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调整自我的过程,也许跟困难甚至苦难作斗争便是人生的重要内容。

我确是被《活着》里的故事真真切切地感动了,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生活故事。或者让我流泪的是死亡——生命的

终结。福贵一家相继去世,死亡的原因常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小说中每一个人物的消亡都给我强烈的震撼。生命坚强而又脆弱。“这是一个死亡的故事,却不乏温情。”福贵全家相互偎依着生活,在贫困饥饿的重压下,相互搀扶着在人生路上艰难地行走。

为了活着而活着。承受着苦难,憧憬着未来,这就是——生活。

第2篇:活着就要坚忍——读《活着》有感

活着就要坚忍

——读《活着》有感

这是一个垂暮的生命在日落前回首自己走过的一生,如此从容。没有过多的悲伤,所有的路都是自己一步步走过来的,不管对还是错。

少年去游荡。老人叫福贵,年轻时嫖赌败家,仗着几代家业,不听长辈教诲,辜负对他百般忍让,如故跟着他的妻子,最终赌光了几代人的积蓄,所有的风光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从富家少爷到下层百姓,如同一个晴天霹雳,将这个把灵魂都置于嫖赌中的少爷劈醒,才开始珍惜身边的亲人,他身边的人才开始感受到一丝丝温暖。“咱不怕穷,只要家还在”大家咬着这个信念,打算重新开始。

中年想掘藏。命运似乎因为福贵犯的错而要刻意惩罚他,破产后接连着丧父,为母抓药是被抓去当壮丁,被俘虏后放回了家,母亲早已在自己离家后不久就亡故,女儿凤霞也因一次生病成为聋哑人。后来人民公社成立了,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归了人民公社。富贵妻子又在这期间得了软骨病,而且日渐严重。福贵一家祸不单行,儿子有庆死于采血事故,为救县长夫人被一个无情的医生夺去生命。女儿凤霞死于生产,只留下了儿子苦根,四年后,女婿二喜死于工地事故,就剩富贵和外孙相依为命了。死神连这仅有的幸福都不肯给福贵,又夺去了苦根的生命。

老年做和尚。福贵亲手埋葬了所有至亲至爱的人,经历了丧父丧母之痛,承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之伤,老年时却是无牵无挂,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他似乎看透了一切,也不去抱怨,也不去哀悔。他说:

“这就是命。”他唱响了“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用一句自嘲归结了自己的一生。

福贵的一生就像一叶小船,游荡在社会这个海洋里,小船的力量又如何反抗海洋呢?福贵只有受着命运的摆布,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一切“稻草”不放手,忍者,活着,就像小船只有随着波涛时起时伏,唯一能做的是不让自己陷下去一样。

福贵的一生是平常的,却有一种力量让人在合上书后为他感叹。是他强忍着亲人生老病死的天灾,社会灰暗的人祸的力量,一种“忍”的力量;是他无论多苦多难,仍然磕磕碰碰地往前走,跌跌撞撞地活着的力量,一种生命的力量。

我常抱怨生活过于乏味,读初三的时候,日日夜夜想着盼着毕业,以为过了中考这一关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只要熬过初三,接下来就是轻松愉悦的日子了,好不容易盼着初中毕业了,可这却是高中的起点,还来不及畅快的舒口气,又得咬紧牙,开始高中的马拉松了。我曾问自己,这么苦是为了什么?却总也找不到结果。福贵的一生似乎让我有些明白。这就是生活。耕牛活着,就得拖起耕犁,忍受风吹日晒,一步一步往前迈;骆驼活着,就得踏上沙漠的征途,忍受风沙和饥渴,一步一步向前走;人活着,就得忍受现实,现实不尽人意,你若无力改变,就必须得受着。福贵被拉去当壮丁时,想着远方的那个家,死里逃生活着回来了,我们在不尽人意的生活中也要牢记着心中的信念,为着信念活着,好好活着。初中坚韧是为了中考,那么高中坚韧便是为了高考。我们应该少抱怨,脚踏实地的前进才是正道。

第3篇:读《活着》有感:坚忍的活着

坚忍的活着

——读《活着》有感

大王杖子 韩泳洁

今天读完了余华老师的《活着》,心情有些复杂,有悲痛,有忧伤,有感动,有无奈,也有温暖。

余华老师用第一人称直白近乎冷酷的叙述了主人公的命运。故事的主人公,地主少爷福贵年轻时嗜赌成性,败光家产,一贫如洗,气死了父亲。母亲生病,福贵去城里请郎中,谁料被国名党部队抓了壮丁,上了战场,死里逃生,历尽艰辛终于回到了家乡。母亲已病逝,女儿凤霞因一场病变得又聋又哑,但妻子家珍还在家等着他,儿子有庆懂事又聪明。本想着一家人好好过日子吧,谁知噩运悄然降临,有庆的校长,也是县长夫人生孩子需要输血,善良的有庆去献血,却因医生抽血过多而死。有庆的死如晴天霹雳,让本就卧病在床的家珍差点就撒手人寰。女儿凤霞大了,要找个人家,这时偏头的二喜出现了,二喜虽是偏头但朴实能干,真诚善良,值得托付终身。凤霞风风光光地嫁给了二喜,开始了一段幸福的新生活。一家人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尝幸福的滋味,凤霞就因产后大出血离开了人世,不到三个月家珍也病死了。剩下福贵,女婿二喜,外孙苦根三个人相依为命,艰难的活着。不幸的事情再次降临,二喜在工地遇难横死。此时的福贵已经是个老头了,带着外孙苦根回到了乡下的小院子里,可是后来,苦根也死了。因为饿久了,吃了太多的豆子而活活撑死。最后只剩下福贵与一头老牛,两个垂暮的生命在那块古板的田里耕种……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这是余华老师在自序中的话。福贵的一生也体现着这句话,命运给了他一次又一次的致命打击,然而在最绝望的时候,他也没有想到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选择了忍受,选择了坚强,选择在死亡魔咒的伴随下继续活着。福贵在讲述他人生的苦难时,眼睛里流露出不知是悲伤,还是欣慰的神色。

在我们的一生中,无论是经历幸福欢乐,还是遭遇挫折苦难,无论是站在成功的顶峰,还是跌落失败的低谷,只要生命还在,只要继续活着,时间将会慢慢带走那些经过,那些感受,最后存留下来的就是一个结果。那个结果对现在的我们还有多大的影响呢?所以给时间一点时间,坚忍的活下去!

第4篇:深浅——读《活着活着就老了》有感

圆圆圈圈

第一次听说冯唐,是从一个平日里段子颇多、热爱妇女的文艺男同学嘴里得知的。

他绘声绘色地朗诵着一些赞美女色、调戏男人的诗句,配以淫邪微醺的声音,总让我觉得写出这样诗句和文章的不是什么好人。太多的词句压根没有任何修饰和遮掩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眼前、意识、脑海里了,不好意思是真的。

经历了一路看风景的劳顿,装满了一肚子的感动、一脑袋的人和事,一身都是晨曦月光的微尘,唯独缺了几本书。行走时困倦得读不了长篇的书,直到到了广州,在大汗淋漓中醒来,又在大汗淋漓中睡去,昏睡了三天三夜。某一天,在半睡半醒间摸到床头的一本书——《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听这书名,多适合在床上读一读啊!

读着读着,竟然感觉不到空气的燥热、感觉不到汗珠的滚动。有太多的故事和人物描绘得太真实,有种错觉——这根本不是小说,就是他真实的叙事。

不厚的一本小说,很快就读完了。总觉得这样一个敢于直言女人身体,敢于直面男人欲望的作家挺酷的。

过了一段不真实的生活,回到工作中还原平凡庸碌的自己,朝九晚

五、讲课改作业、看书相亲。某一天,《皮囊》《活着活着就老了》同时出现,但从书名讲,前者更高大上、更文艺些,后者更像当下流行的心灵鸡汤、美女携手无病呻吟的作品。于是先看了皮囊。

以为蔡崇达会以专业的术语揭露当下几多人掩盖在美丽面具下的丑恶面目,以为会愤青、会抨击、会一泻千里,结果全然不对。他更像一个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说故事的奶奶,离天很近,能看见月亮、星空,可以呼吸到秸秆和秋草荒芜的香味,可以听着闻着就进入美好的梦乡。

他的语言沉稳老练,说理平易近人,故事饱含深意和泪点。做媒体的人总能很敏感地捕捉到打动人心的时刻和令人动容的词句。

读完《活着活着就老了的第一篇《文字打败时间》,开始庆幸,自己选对了读这两本书的顺序。首先感受到宽厚深情的秋天,再穿梭于炎热的夏天和凌厉的隆冬。

比之于他的小说,这本书的语言更奔放,但又那么贴切实际。

好文字仿佛好皮肤,一白遮百丑,即使眉眼身材一般,还是有人忍不住想摸想看。所以南方女孩比在沙尘暴里长大的北方姑娘好嫁。

——《什么也抵不过自己喜欢》

十回饭局,十回有色。文学女青年,文学女学生,文学女编辑,文学女记者,文学女作家,文学女混混,文学女流氓,文学女花痴。不过,有时是春色,有时是菜色,有时是妖精,有时是妖怪。

——《饭局酒色山河文章》

我喜欢这壶身上的八个字:"风雨一炉,满地江湖",像花茶里的干枯的茉莉花一样,像她某个时刻的眼神一样,像乳头一样,像咒语一样。

——《风雨一炉,满地江湖》

调戏的对象丰富到让人难以想象。

古龙比金庸会搞女人,金庸谈恋爱,古龙搞女人,恋爱没有女人久远,古龙更好看。 ——《雪夜枕边读禁书》

如果老天有眼,把钱钟书和张爱玲弄成一对,看谁刻薄过谁。

——《中文小说:体会时间流逝中那些生命感动》

小品文是东直门的香辣蟹、麻辣小龙虾,啊《五更传》《十八摸》,是苏小小不让摸的小手,是董小宛不让上的小床。 ——《小品文的四次烂漫》

或许书评人是白痴,不知道长期"好色而不淫"是要别处前列腺的,不知道长期"悱怨而不伤"是要促成精神分裂症的。

现在的苏童、余华、贾平凹什么也不是,他们的文字扫过去,感觉好像在听高力士和杨玉环商量用什么姿势,真性情真本色的东西不知道什么时候早已被骟掉了。

——《好色而淫,悱怨而伤》

作为中国人,可以骄傲的是,我上国文化博大精深,外国人所有的一切都是偷我们祖宗的,所以不是毕得格拉斯百牛定理而是勾股弦定理,所以阴阳盂是最早的计算机,所以不是Minto的金字塔原则而是老聃金字塔原则:孔丘在春秋时代开了一家有三千个咨询顾问的管理咨询公司,帮助各个野心邪跳的诸侯通过加强基础管理而提升业绩。孔丘请教老聃如何培训新招的咨询顾问,老聃说,告诉他们,第一个要掌握的原则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数。 ——《老聃的金字塔原则》

毋论是批判的还是崇敬的,都是三分正语七分戏谑,但在轻薄裸露的文字中却难掩广博的知识和严谨的逻辑思维,插科打诨背后自有扎实的国学基础和医学从业经验及经融业的实战感言作支撑,看似不经意、潇洒地开涮古今名人,实则是对文坛中一些风气的真实写照。

因为是杂文,故而言说的事物也更驳杂一些。从舞文弄墨谈到名人为人、俗人俗事,从怪物修炼手册谈到肉体和思想需求,从傻逼一样地活着到安定而理想地终老。整个格调也从最初的嬉笑怒骂、恣意妄为缓缓到沉稳叙事、感伤怀旧。果真就这样在一本书中渐渐老去,感知岁月远去,老之将至。

比之其他行业,作家会随着文字日渐清醒、宽容、简单。一颗敏感又执着的心,只能用放浪形骸和毫不在乎去演示,不然怎么穿越岁月的火炭针板,怎样趟过险山恶水的滚滚红尘,怎么有勇气缝补千疮百孔、鲜血淋漓的梦想蓝图?

当然,如果每天都吃牛排、喝洋酒,就是再和心意的生熟、再够年份的酒精也终会无味。如是,如果紧着一本书看下去,不过半,也已看穿了冯唐的花招和把戏,大致就是女人的奶、男人的阳具,还有对故乡北京的思恋。

读他的书适宜夹杂一些周国平的小品文,梁实秋的散文。就像逛博物馆累了,总要饱览人间春色,总要酒肉果腹,这样勉强可以保留对他酷酷的认知和喜爱。

总之,能真正喜欢一作家的所有作品,由此而喜欢他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不论是深深喜欢还是浅浅爱,不强求。

版权说明:作者圆圆圈圈,其他公众号或媒体转载,请注明作者并在文首标注以下信息: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悦读Y给你的歌

第5篇:读《活着》有感:活着是一生的开始

活着是一生的开始

——读《活着》有感

蒋文洁

我们会来到这个世界,是不得不来;我们最终会离开这个世界,是不得不离开。

有幸,在同学的推荐下阅读了余华先生的《活着》,故事算不上多么的惊天地泣鬼神,但笔下的事情是那么的真实。

故事发生在大时代的背景下,男主人公富贵原本为徐家大少爷,却因吃喝嫖赌输光家产。

而身边的家人又相继去世,最后的徐家大少爷,只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独存。

读完这本书之后突然有点累,倒不是一下子读完的时间过长,这本书的内容过于震撼到我,富贵的家人不断不断的死去,以各种各样的方式。

而其中除去富贵的父亲、母亲和妻子家珍外,其他人的死亡都无不处于意外。

在这本《活着》中相继地死亡了那么多人,其中除了感受到我们生命的渺小外,又无不深思。

我们既然都是要死之人,又究竟为什么要活着?

通俗又不走心的回答是:我们为了长大之后报答社会。但其实究竟真的是为了什么?这一点我想了很久也没有想明白。

现在的我们很理所当然的,读完了幼儿园,就该读小学以后还会读高中和大学,这条人生轨迹,大多数人都出奇的相似。

我们只是像一个执行命令的机器人,而从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我们究竟是活了365天,还是只活了1天重复了364次。

很多人宁愿死亡也不愿意活着,例如项羽又例如书中因被批斗而上吊的县令,他们用自杀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前者是感觉自己对不起父老乡亲,而后者则是觉得他的死其实未必是解脱。

但是生,却一定是折磨。他们选择了以自我终结的方式表达出一些情感,但又为什么不选择活着?

活着意味着什么,即使没有人能真的参透,没有人能把自己的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但活着就该思考如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哪怕是向死而生。活着是一生的开始,而死亡才是我们的终点。

世界上也有很多东西是不死的,例如思想,例如宗教,但这也仅仅只是存在而从不管这叫活着,只有自然界的生物才会有死亡和活着的意义和区别。

我们是活着的,小猫小狗也是,花鸟虫鱼也是,但是在这大自然中又只有人,是真正有死的生命体,我们也知道生命是唯一的也是不可重复的。

我们一切的生命活动都只不过是在死亡面前的抵抗,却最终抵不过死神的债。

如果有一天真正研究出了不死药,或许自杀的人反而更多,因为这样的生命没有了价值没有了利益也没有了目标。

现在的人啊都把死看的太过平淡,新闻上总能看到很多人因为各种问题而选择自杀的消息,平时也总是"死了,死了"的挂在嘴边仿佛下一秒这个在眼前活生生的人就会消失不见。

但是往往面对死的时候我们又会极其的害怕,那人躺在你面前软软的,比往常重了很多,却再不能动,那种恐惧是很多人所不敢面对的。

但是无论是生生死死,都是我们生命的过程和最重要的两个点,抹也抹不去,改也改不掉。

这人的一生啊,追逐过的名利啊,遇见过的大富大贵啊,平时所拥有的啊,可悲的是,这死了就是在这一个小方盒子里,什么都带不走的。

前几个月,我爷爷走了,很安详也很好,只是至今为止都还在想,若是在世时对他好一点,不要把那么多钱剩下来,给爷爷多花一点,而不是节俭,导致现在后悔。

奶奶天天以泪洗面,好好的吃一顿饭就开始看墙上爷爷的照片,说着爷爷走之前都因病没好好让他吃肉,每天一顿的晚饭都变得及其压抑。

书中的徐家大少爷面对了每一个人的死亡,从每个人死亡的最后一句遗言中学会了道理,又带着那些大道理面对下一个死亡之人。

你看,村东的那些墓碑边又多了一个,当中那个空着的是我的,紧挨我媳妇儿。

当我们面对死的时候,我们才会明白生的意义,明白生前做的许多事情的意义和无意义,明白生命的可贵和价值。

或许啊,这才是我们所应该想到的生生死死,不是那么简单那么平淡,一个人的生死影响的不止是自己,还有周围的环境和一切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对于死,我们该活着,代表着家人,代表着这过去的一切,带着一切的念想和祝福,带着未完成一生的徐家大少爷的故事继续走下去,不是选择自杀,以自我放弃的方式结束这独一无二的生命。

文洁同学读《活着》一书,产生了一个疑问:书名为"活着",而书中的人物一人接一个地死去,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作者余华的哲学思考,他化用着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理论,人只有在面对死时,才能想通活着的问题。文洁同学沿着作者的哲学思绪,深入地解读他的这本书。这样,既读懂了这本书,也读出自己的人生况味。给我们带来了好多启示。

——小编

第6篇:读《活着》有感

尽管是第一次读余华的《活着》,但读完以后感受多。他让我对活着,更或是生命有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的审视。

这部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如何从游混于社会的阔少爷变成一无所有的佃农,如何从刚开始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顶梁柱”,如何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小说中,作者对于“死亡”的安排更是匠心独运。父亲的死第一次把他从生活中唤醒,使他开始谋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伤员们的死使他开始了解到战争的残酷,生活的残酷,更体会到家的温暖;就在他与家人团聚之时,母亲的死更是引发他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也让他刚刚品尝到亲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一切趋于平静的时候,儿子“有庆”的死再次给了这个家庭以沉重的打击;人近暮年,就连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希望——孙子“苦根”,也离他而去,死因是撑死的„„现在看来近乎荒谬的情况,也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遭遇,集中反映在主人公福贵的身上:生活的疾苦,亲人的离去„„一次又一次地体会着从天堂直坠入地狱的感觉。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死亡”来表现“活着”的手法,不得不使人拍案叫绝。

看着主人公福贵的人生经历,当一个个至亲至爱的离他而去时,他的内心该是如何呢?换句话说,他又能如何呢?或许他选择了很多活着的人的都会的一种做法——活着,努力的、艰难的、勇敢的活下去。但这恰恰是往往是最难的一个做法。人的一生中有痛苦,也会有幸福。你无法逃避,也无从逃避,你的选择,或许你根本就没的选,只能是面对。正如余华所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的,而不是为活着以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的。”人是卑贱的,请允许我这么说,活着才是最大的幸福,然而我们当中的人却视而不见,他们认为活着理所当然的。一心追求名利,金钱,女色„„,他们都把活着当什么啦!他们对活着是如此的浪费,如此的无视,如此的不当一回事!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人的一生中有太多太多的诱惑,它们会时不时的出现在我们前行的道路上,面对这些我们或许会心动,但当我们想要去得到时,我们可能要付出很多,忘记很多,背叛很多,甚至是至亲的亲情。《活着》则在这一方面有教会了我很多,它剔除掉了城市的浮噪和喧哗,它赋予人类精神洗练和升华的过程。它给那些为金钱而生与死的人以当头一棒,它教训了那些亵渎自己生命

的懦夫,它更多的只是在告诉人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的。

不要为了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活着之外的东西而失去那些应有的活着的幸福。

活着,好好的活着,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或许,这是读完这部小说我最切实的感触。

上一篇:电子教室管理规定下一篇:委托承诺书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