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管理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农村学校师资配置问题,是城乡学校不公平发展的主要因素。农村中小学师资低素质配置,导致农村学校的弱势地位。其师资的不均衡配置,除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外,有历史的人事制度原因,也有改革时新的教师岗位移动制度等原因。要实现城乡师资均衡配置、城乡学校公平发展,必须改革历史制度,制定公平和科学的教师岗位移动制度。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管理论文 篇1:

市场化管理影响下农村学校改进的困境及其出路

摘 要: 农村学校的有效改进,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市场化管理模式下,过于追求效率、效能,势必影响农村学校的发展质量,势必阻碍农村学校有效改进的进程。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制度分析的角度探讨市场化管理倾向对我国农村学校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市场化管理 农村学校改进 影响 实现措施

实现农村学校的有效改进,是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诚如法国学者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加强管理是解决现代社会各种问题的一个重要的且十分有效的手段,那么加强管理真的能实现农村学校的改进吗?如若管理倾向趋于市场化,还可以实现对农村学校的有效改进吗?20世纪80年代,在探讨美国公立学校比私立学校办学效率低下等问题时,约翰·E.丘伯(John.E.Chubb)等学者在《政治、市场和学校》中从制度分析的视角谈到,民主管理体制下的科层制,实际上采用的是统一的方式对待事实上有差别的个体。美国的民主管理体制下的公立学校,因受科层制管理的影响而失去了学校自身的办学自主权,学校本着对上级管理层负责的原则,把国家的教育目的当做自己的办学目标,对权威的服从是其行动的根本准则。而在实行校长领导体制下的私立学校中,学校本着对家长和学生负责的原则办学,把学生和家长视为学校的顾客,更多地实现自身办学的目标。从而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倡导,要想实现公立学校办学效率的提高,就必须实现其自主发展,参与市场竞争,这就是所谓的“择校”制度的施行。虽然这其中,政府会通过“学券制”的形式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资助,但更要实现公立学校的市场化,以满足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需求。正如丘伯等学者所言,不同的制度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缩小或放大)个人的选择,也是造成不同组织之所以在这些制度中出现、发展或失败的原因。[1]那么,在中国学校或者说是在中国的农村学校中的这种政府对学校的管理情况又是如何的呢?

一、市场化管理对农村学校产生的影响

市场化管理是一种主张以市场为基础的治理模式替代传统的官僚治理模式,过于强调经济、效率、效能为核心的一种政府治理范式。传统的官僚治理模式,强调政府对学校的直接管理控制,学校的培养目标与政府的教育目的在根本上和实际操作上要保持一致,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政府与学校之间的科层化管理。当前在学校中出现的这一市场化管理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校对学生学习的功利性价值追求远远高于对其学习本身的目的性价值的追求。换言之,如今学生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而教师教学,更多的是为了拿到较多的绩效工资,追求更高质量更优越的生活。鉴于此,笔者认为,造成农村学校办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校过多地受到市场的刺激,政府与学校之间的科层化的管理脱节。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这势必会使农村学校的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市场化管理倾向对农村学校学生产生的影响

市场化管理,实际上是在虚化政府的教育责任,强调市场的调控管理。根据商品的价值规律,对作为公共资源的学校实行市场化管理,一方面势必会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再加上盲目追求更快的产出、更高的效率,那么可以想见,两极分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学生,即便是好学生,也多是被忽视个性发展,盲目服从学校权威的学生。另一方面过于强调学校与市场接轨,也极容易造成学校自身的市场化。因为长久性的市场化管理,必将诱发等价交换的观念产生。换言之,这势必会诱发学生等价交换观念的泛滥,即在有意无意中无时无刻不要求“付出”等同于“回报”。很明显,近两年尤其是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工人的工资并没有与物价的涨幅呈正比,再加上“买房难”、“大学生蚁族”、“农民工短缺”等现象的出现,“读书无用论”再一次被人们捧热,特别是在农村。受到这种不利的社会氛围的影响,部分学生家长认为读书不划算,把孩子送到学校只是单纯为了“不惹事而读书”,而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读书。可想而知,如若长此以往,即便是学校和教师如何进行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师德建设,在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方面也是在做无用功的。

(二)市场化管理倾向对农村学校教师产生的影响

市场化的管理,首先是造成农村学校师资队伍不整齐、教师资源流失现象的主要原因。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实现教师资源的配置,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据笔者了解,刚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学校,不仅不能够很快地融入老教师的队伍中,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把这里当做人生的一个过渡平台,而非最终港湾。为了子女的教育,为了家庭有更优越的生活,部分教师在不断地寻找跳跃农门的机会。与城市相比,无论是教师待遇,还是周边生活的基础设施,中国农村是无法相媲美的。那么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教师队伍的不整齐和教师资源的流失等问题。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对于那些安于现状,不愿跳跃农门的教师来说,在学校内部科层化的管理下教师的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教师为了自己的工作业绩,会不断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因为学生的学术成就是衡量教师绩效工资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学校和教师每天不停地工作只是为了追求升学率,那么这在根本上是与教师的职业本性相悖的。

(三)市场化管理倾向对农村学校自身产生的影响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政府对学校是直接的科层制的管理模式,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直接安排上任,而在当下的市场化管理模式中,只有校长的任用直接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来安排,而教师和学校之间更多的是采用聘任制。教育中的市场化管理倾向,促使着学校越来越类似于企业的管理模式,即校长是这个企业的CEO,教职员工是这个企业的雇佣工人,学生抑或是包括家长是这个学校的顾客。这些角色的转变,实际上是有意无意地在强调市场在学校中的调节作用,而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办学效率低下则势必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市场中竞争无处不在,而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无论从硬件条件还是从其他方面的条件来看,农村学校参与竞争的资本少之又少,这势必会造成城乡学校的差距不断扩大,随着竞争的加剧,城市学校的生源质量会更好,教师队伍会更整齐,而农村学校则反之。

二、市场化管理影响下实现农村学校改进的措施分析

市场化的管理,弱化了政府在教育中的调控责任,取而代之的是依赖于市场的调节。换言之,是把所有的学校,不论地域条件、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如何,全都放在一个大熔炉里一起竞争,实现优胜劣汰。然而,学校有其公用性,作为公共的教育资源,过多地依赖于市场的调节,是违背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的。过多地依赖于市场的调控,从单个学校来看,学校将会沦为工厂,学生将会沦为产品,而这些产品有高质量和伪劣产品之分;从整个学校整体来看,农村学校受限于自身的条件,办学效率会逐渐低下,最终会被淘汰出局。那么在这一市场化管理影响下,如何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的市场竞争力呢?回答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1)加强政府对农村学校的管理和投入,增强学校的后备力量来实现;(2)从根本上改革农村学校的管理制度,提高其管理水平来实现。那么到底采取哪种方式才能有效提高农村学校的市场竞争力呢?然而,加强政府对农村学校的管理和投入,就要求政府的政策和措施要对农村学校有足够的倾斜,以保证其在市场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而市场化管理明确地要追求经济、效率和效能,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农村学校产出是没有条件实现这一目标的。而与此同时,如果政府给农村学校足够的政策倾斜,势必会不利于提高城市学校的竞争积极性,导致不公平竞争。

即便政府给予农村学校以足够的扶持,它不是长久之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提高农村学校的市场竞争力也是如此。与其全靠外部的支持,不如在外部的支持下努力实现自身的改进,换言之,农村学校可以在一部分倾斜政策的支持下,实现自身的改进,以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那么要想实现自身的改进,就必须从源头抓起,也就是要从农村学校的制度着手,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学校的管理制度。那么,问题到此就可转变成市场化管理影响下,提高农村学校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从源头上改革农村学校的管理制度,提高农村学校内部的管理水平。那么,农村学校的管理制度该如何改进呢?怎样的改进,才能提高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呢?思考这个问题依然有两个角度可以思考:(1)从学校到班级的严密的科层化管理;(2)实行学校到各年级段的多中心制度的管理模式。那么在当前的受市场化管理倾向影响的下,哪种管理模式更具有可行性呢?能更好地改善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更有效地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效率呢?

根据丘伯等学者在论述美国优校学校的标准时强调,优校学校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明确的学校目标、严格的学业标准、纪律和学习任务、校长施以强有力的管理、教师参与决策、家长积极合作和以高标准要求学生学习。[2]那么,要想使中国农村学校成为这样一种优效运作的学校的话,眼下最棘手的就是注重实现校长的强有力管理。与其说实现校长对学校强有力的管理,不如说,在整个学校中实现以校长负责且校长和教师队伍密切协作的管理模式。在这个管理模式中,校长,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教师,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实现学生的充分发展,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目标。正如丘伯等学者在用制度分析的视角分析学校教职员工时提到的,校长的作用就是建立并且维持所谓的团队(team)——教师们的价值观、知识、学术背景和性格特征能够聚合,并且相互协调,为追求组织的集体目标而努力。[3]这样的一种优效运作的办学效率高的学校,校长的作用更多的不是组织领导科层制体系下的教师队伍,而是密切组织联系学校的教师,加强合作交流,形成以校长为核心的和谐的专业化合作团队。通过密切协作的团队力量,实现学生的充分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因而,科层制的管理模式是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学校的市场竞争力的,这就从另一方面肯定了多中心制度的优越性。奥斯特罗姆认为,每个政府在特定的地理区域的权限范围内行使重要的独立权力去制定和实施规则。[4]那么在农村学校里,就要求每个校长或教师在其特定的班级或级部的管理范围内,有其独立的权力去制定和实施符合其自身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学生的充分发展。以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来实现政府对学校的管理,片面地强调学校产出,过于追求效率,公共资源调控的市场化,是不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和农村学校的长久发展的。那么,在这种大背景下,只有建立多中心的管理制度,形成以校长为核心、校长和教师共同协作的专业化团队指导教学,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学校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制度改革,进而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率。

参考文献:

[1][2][3][美]约翰·E.丘伯,泰力.M.默.政治、市场和学校[M].蒋衡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

[4]奥斯特罗姆.制度激励和可持续发展[M].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2.

[5]周兴国.薄弱学校改进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10(4).

[6]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周安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0.

[7]史冬梅,王淑娟.薄弱学校师资的现状、形成原因及改进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3(1).

作者:徐厚娟

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管理论文 篇2:

农村学校师资配置问题调查与分析

[摘 要] 农村学校师资配置问题,是城乡学校不公平发展的主要因素。农村中小学师资低素质配置,导致农村学校的弱势地位。其师资的不均衡配置,除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外,有历史的人事制度原因,也有改革时新的教师岗位移动制度等原因。要实现城乡师资均衡配置、城乡学校公平发展,必须改革历史制度,制定公平和科学的教师岗位移动制度。

[关键词] 城乡中小学;师资;不均衡配置

根据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调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我们于2007年10月对定西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就调查研究中发现的农村中小学师资配置问题进行分析,以供教育主管部门参考。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全国著名的干旱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资源匮乏,经济落后,教育发展困难多。该地区农村学校师资配置问题具有典型意义,此问题的调查分析,对解决该类地区城乡师资不均衡配置问题,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协调发展,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调研方式

本调研按照甘肃省教育厅的安排和要求,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我们按定西市教育水平相对好、中、差的区别,对安定区、陇西县及漳县一区两县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分别召开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和部分学校领导座谈会。各区县座谈会参加学校包括高中学校2所,小学、初中各3所。座谈会上,教育主管部门主要领导详细介绍了本区县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学校领导各自谈了本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与会人员还进行了交流讨论。二是对教师学习培训条件、场地、资源中心进行了现场查看。对其他四县(临洮县、通渭县、渭源县和岷县)采用问卷调查和书面材料汇总的形式。

二、师资队伍概况

定西市共有各级各类公立学校2 264所,其中高中54所,初中234所,小学1 976所,另有民办学校26所。公办中小学教职工总数为30 674人,其中专任教师28 602人。专任教师中,高中教师4 759人,学历合格率67.6%;初中教师9 151人,学历合格率92.9%;小学教师14 692人,学历合格率97.2%。另有代课教师3 130人。全市有中小学特级教师30人,省级骨干教师124人、市级骨干教师843人;省级青年教学能手63人、市级青年教学能手171人;专任教师副高以上职称809人,本科以上学历6 350人。工作后参加学历补偿教育的教师达11 041人。

三、城乡师资比较

我国城乡学校师资普遍存在较大差距,西部贫困落后地区差距更大。这种差距表现在多个方面,既有数量方面的,也有质量方面的。

1.农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定西市农村小学现有教职工12 833人,基本编制数14 320人;农村高中现有教职工1 933人,基本编制数1 988人。农村学校教师数量普遍不足,教师少、学生多、课程多,教师数量不能满足基本教学需求。城镇学校大多超编,定西市城镇小学现有教职工2 364人,基本编制数2 126人,初中现有教职工1 953人,基本编制数1 685人,高中现有教职工3 396人,基本编制数3 108人,全部超编。同时,教师编制与教学需求矛盾比较突出。随着农村学龄人数逐年减少和农村小学布局分散、班额小、年级齐全、课程门类多的现实,按省定生师比配备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定西市农村地区还存在60人以下三年制小学教学点,按省定生师比1∶23配置,这些教学点最多只能配备3名教职工,导致教师工作量大或一个教师代多门学科,影响教师专业发展。

2.农村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低。定西市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6.9%,城镇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2%;农村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2%,城镇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6.5%;农村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56.5%,城镇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73.3%。农村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比城镇学校分别低2.3%、4.5%和16.8%。

3.农村学校专任教师职称低。定西市农村学校专任教师职称普遍较低,农村小学副高职称教师有8人,中级职称4 239人,分别占农村小学专任教师的0.06%和34.0%,城镇小学副高职称教师8人,中级职称1 088人,分别占城镇小学专任教师的0.35%、46.6%,农村学校比城镇学校分别低0.29%和12.6%;农村初中副高职称教师82人,中级职称1 708人,分别占农村小学专任教师的1.1%、23.5%,城镇初中副高职称教师120人,中级职称711人,分别占城镇初中专任教师的6.4%、40.9%,农村学校比城镇学校分别低5.3%和17.4%;农村高中副高职称教师108人,中级职称507人,分别占农村高中专任教师的6.0%、28.0%,城镇高中副高职称教师483人,中级职称995人,分别占城镇高中专任教师的16.4%、33.7%,农村学校比城镇学校分别低10.4%和5.7%。

4.农村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层次低。在我国逐渐淘汰中等师范学校,小学教师学历实质上向大专学历过渡甚至要求本科学历的形势下,还有大量中专(高中)学历教师在农村学校执教,这是包括定西市在内的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定西市农村小学有中专(高中)以下学历教师6 544人,占农村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52.7%,而高学历教师比例很小,本科学历仅占5.9%。城镇学校相反,中专(高中)以下学历教师547人,占23.9%,本科学历教师占15.5%。城镇小学高学历教师比农村高9.6%。

5.农村学校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差。定西市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为,两头人数多,中间人数少。农村小学51岁以上教师2 750人,25岁以下教师2 693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2.2%和21.7%,城镇小学51岁以上教师247人,25岁以下教师167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0.8%和7.3%。51岁以上和25岁以下教师农村学校比城镇学校分别高11.4%和14.4%。

6.农村学校专任教师结构复杂。由于历史原因,定西市教师组成结构比较复杂,有师范院校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其他中等学校毕业生、“民转公”教师和“代课教师”,定西市现有“代课教师”3 130人,其中2 963人在农村学校,占94.7%。同样,职业学校毕业生、其他中等学校毕业生和“民转公”教师也主要分布在各农村学校。农村学校教师组成呈多样性,结构比较复杂。

7.农村学校专任教师专业水平普遍较低。定西市特级教师、省(市)级骨干教师、省(市)级青年教学能手方面,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也有很大差别。如农村小学这类教师共有15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2%;城镇小学26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1.5%;农村初中13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9%,城镇初中12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5%;农村高中9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城镇高中46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5.9%。城镇学校分别比农村学校高10.3%、4.6%和10.9%。

四、城乡师资不均衡配置因素分析

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活环境相对恶劣。这是造成城乡地区教师不均衡配置的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虽然有些客观因素我们一时无法解决,但用主观因素平衡客观因素造成的差别,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因此,分析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差距,提出对策建议,完全有可能,也显得十分必要。

1.人事管理制度不利于教师流动。城乡教师数量失衡,城镇剩余,农村短缺,没有形成促进城乡合理流动的教师管理人事制度,城乡学校专任教师过剩和短缺不能及时得到调剂,造成教师资源浪费。从以上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定西市农村学校普遍编制有余,教师缺少,而城镇学校普遍超编,教师过剩。陇西县农村小学缺专任教师453人,城镇小学过剩120人;农村初中缺专任教师50人,城镇初中过剩专任教师164人。由于人事制度原因,调整或调动教师需要繁杂的人事手续和较长、较慢的过程,不利于教师发挥效用。

2.教师岗位移动制度顾此失彼。定西市实施教师岗位移动制度和教师公开选聘制度。此制度规定,凡是城、川区条件相对优越的学校,其教师缺额一律实行公开选聘,通过公布缺额岗位、组织报名、公开听课、组织考察等环节,产生调动对象;与此同时,在城、川区任教而教学质量差、学生和家长意见较大的教师,将被异动岗位,调往条件较差的边远山区学校任教。临洮县连续两年实施教师公开选聘工作,在公开选聘工作中,一律通过公开听课进行选聘,对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教师直接调入城区学校任教。2006年公开选聘教师57人、岗位异动教师119人。其实该市实施的教师公开选聘制度和教师岗位移动制度极不利于农村边远山区学校发展,该制度实质上是将优秀教师选拔到城区或条件较好的学校,把较差的教师移动到农村边远山区学校,是人为地拉大农村和城区学校师资水平差距,不利于城乡学校师资公平配置,不利于教育和谐发展。

3.师资培训效果不佳。一是培训基地不规范。由于历史原因,市、县教师进修学校大多撤并,目前的教师培训基地有的设在某一所学校,有的设在教育局,其实是一间教室加一套多媒体。二是没有稳定和适宜的高水平培训教师队伍。多数情况是在培训时临时聘请培训教师,基本都是大学教师,他们既不了解当地教育实际,也不了解中小学教育和中小学教师,培训往往脱离实际。三是培训内容单一陈旧,没有针对性,不能适应教师的实际需求。由于培训都在假期,时间有限,大部分采用两三百人的多学科混合大课堂,培训内容每期基本一样,教师参加培训是为了登记,培训效果不佳。四是由于编制限制,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校无法为教师创造培训机会,提供培训时间。目前培训都在假期或双休日进行,影响教师正常生活。五是农村学校由于经费困难,教师出外考察培训少,只能限制在市、县这个小圈子,观念、意识得不到有效改变和提高,多形式培训受到限制。

4.“民转公”等较低素质教师大多分布在农村学校。一是“民转公”教师和“代课教师”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更新速度慢,教学水平低。二是由于前几年的地方政策因素,将职业学校毕业生分配到学校当教师,这些学生既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也没有教育教学技能,影响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5.新教师执教能力相对差。近年扩招后的部分毕业生专业知识基础差,有些毕业生在校期间没有经过教育实习,执教能力差,而这些新招考的教师大都在农村。定西市农村小学25岁以下教师占21.7%,这些教师都是近几年招考的新教师。我们在和校长的座谈中,多数校长在评价近几年招考到本校的教师时,使用最多的词汇是扩招、专业知识基础差和执教能力差。

6.代课教师教学不安心。目前,全市有代课教师3 130人,基本上分布在农村边远山区学校,这些教师每月工资只有125元,工资低、待遇差,远不如打工的经济收入高。他们之所以在低工资的情况下还留守学校,是想等待国家再次给他们“代转正”的机会,大多数心里矛盾,教学不安心。

五、建议

1.从政策上改革学校人事管理制度,高效利用教师资源。教师的归属和使用范围扩大到学区或区县,改变一个教师到一所学校后留、走需要调动的现状,随时解决学校间教师余缺问题和学科结构性矛盾问题,提高教师的使用效率,从根本上改变像陇西县农村小学缺专任教师453人,城镇小学过剩120人这种教师资源浪费现象。同时按省定生师比,以区县为单位足额确定学校编制。区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学校学生数每年变化的现实,动态管理学校教师编制问题。

2.建立科学的教师岗位异动制度,城乡师资均衡发展。定西市实施的教师岗位移动制度和城镇学校教师公开选聘制度其初衷是好的,目的是激励农村学校教师,如果不想到条件更艰苦的边远山区学校或要进入城镇学校教书,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但结果是不公平的,造成城乡学校师资水平的更大差距。根据本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建立适合本地城乡学校师资配置的制度、方法或措施,是目前解决城乡学校师资不均衡配置的关键。西部贫困地区目前至少可以采取两种措施,一是实施三年一周期的教师轮教制度,某年龄段或某条件范围内教师,在条件相对好、中、差地区轮换教学,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决定到期可否移动;二是实施一定区域内的“农村学校教师岗位津贴制度”,县区内可以将全体教师一定比例的工资作为农村地区学校教师的津贴,拉大城乡学校教师收入分配,鼓励、激励优秀教师到农村艰苦地区任教。城乡师资配置制度和措施一要体现自愿,二要体现均衡。

3.进一步规范培训体系,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主要途经,也是提高农村学校教师水平、缩小城乡师资差距的有效办法。目前,教师培训工作在形式上基本规范,但在成效上有待进一步提高。一要建立规范的培训基地。近几年,各县教师进修学校被削弱或撤并,需要加强建设。二要组建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培训教师队伍,提高培训质量。三要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培训教师要深入学校、深入教师,调查研究,将教师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他们。要采取多种方式,变单一的古板式培训为多形式的活跃式培训,使教师乐于参与培训。四要设立培训管理机构,合理规划,科学管理。教育主管部门要有专管师资培训的机构和人员,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要跟踪评估。建立健全科学而有特色的长效培训机制,逐步实现教师培训制度化。五要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多渠道筹措资金,设立教师培训基金,保障培训经费,解决教师培训中的经费问题,调动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变让培训为要培训,变分配指标为争取指标。六要建立骨干教师、青年教学能手对本校教师的帮扶制度,有帮扶、有考核,有任务、有目标,将考核结果作为考核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学能手的重要指标。七要建立教师自修激励制度,鼓励教师自修,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4.完善招考制度,注重招考教师的职业能力。由于师范院校毕业生大大超过教师职业岗位需求,近几年,各地都不同程度实施招考制度,但招考还是文化课或理论考试,很少甚至没有将教师职业能力作为考试内容,这些需要完善。招考制度必须具有教师职业能力的考核措施,而且要成为重要内容。

5.合理规划师范院校招生,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通过调查研究,省招生计划部门要按需计划招生数额,限制数量,提高质量,从源头上保证师资质量和水平。目前本科师范院校学生规模都在万人左右,专科学校也有四五千人。定西市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实行招考制度,近几年一半以上学生无法就业,造成就业压力。师范院校由于学生多、教师相对少,只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削弱对学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很多学校连教育实习都取消,严重影响了师范生质量。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行政措施,督促师范院校重视学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开足开齐教育理论课和教育实践课,禁止取消师范生教育实习等不科学做法。

6.解决代课教师问题,避免出现“后遗症”。目前,代课教师普遍学历层次低,教学能力差,影响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政府部门要长远规划,明确政策,对代课教师将来的前途要有明确的表示,以人为本,不能使他们在矛盾中等待甚至幻想,贻误他们发展的机会,同时影响学校教学。我们要吸取“民转公”教师长期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教训,尽快尽早解决代课教师问题,避免再一次出现“后遗症”。

作者单位 甘肃省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 王永丽)

作者:常 彦

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管理论文 篇3:

透视农村学校文化,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摘 要:教师的专业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实现的。我 国农村学校文化中的某些元素制约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具体表现为农村教师缺乏专业认 同感、回避课程改革、合作意识不强及教师专业发展边缘化等。要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 发展,必须重建农村学校文化,营造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农村学校;学校文化;农村教师;教师专业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进入90年代,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更进一步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 近几年的努 力,教师专业发展已引起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的重视,教师的专业水平有了较大提升。目前 ,在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上,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且面临诸多困境。

凯尔克特曼(kelchtermans,2004)认为,虽然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高度个体化的学习过程, 但它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而是教师个体与其所处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果[1]。教师 的专业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实现的,离开了教师工作和生活的文化环境,就难 以 理解和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对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农村 教育中物质条件的限制方面,而对农村学校文化层面中的因素则注意较少。鉴于此,本文将 探 讨农村学校文化对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并同时提出重建农村学校文化的途径,以 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学校文化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为学校绝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同并共同遵 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2]。学校文化具有无形性和软约束性。学校文化所包含 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作为一个群体的心理定式和文化因素存在于学校各成员的 脑海之中。在学校文化的影响下,学校的教师会自觉地按照本学校的共同价值观念及行为 准则去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其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无法加以度量和计算的;学校文化 对教师产生作用并非主要靠规章制度之类的硬约束,而是靠其核心价值观的熏陶、感染和 诱导。教师的行为若是合乎这种学校文化的要求,就会受到群体的承认和 赞扬,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平衡,反之则会受到群体的反对和谴责,自己也会感到孤立 和难过。

对教师而言,良好的学校文化可以使之产生一种凝聚力及向心力,可以把教师团结在学校的 共同目标之下,从而使教师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他们将学校视为自己的家园,以 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为己任,将自我的专业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良好的学校文化, 往往能产生一种激励的效果,使每个教师所做出的贡献都会及时地得到其他教师或领导的赞 扬,由此激励每位教师为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和学校发展的目标而勇于献身、不断进取;良 好的学校文化,还可以激发教师完成教研任务的活力,促使教师产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意识 ,从而形成浓郁的学校教研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推进全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农村学校学校文化的现状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由于受到地缘、交通不便及相关信息的获取较为困难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安于现状、自求安 稳等便成为农村学校学校文化的主要特点。我国多年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也使得以创 新、进 取和开放等为主要表征的强势文化成为城市文化的专用词,农村文化则处于弱势地位。另外 ,农村学校文化实际上是农村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所以它也不可避免地保留着农村文化的 痕迹。农村教师生活在农村学校的文化氛围中,他们的专业发展因而也受到农村学校文化的 影响。下面,笔者拟通过对农村学校教师在职业认同感、课程改革、教师合作及教 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价值观和行为规则的分析,探讨农村学校文化对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的影响。

1.关于农村学校教师的职业情感及其专业认同感

在涉及农村学校教师的几乎所有文献中,大都谈到农村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低。 目前许多地方的农村生活还比较简单,甚或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或不方便处,这使不少农村学 校的教师在心理上比较悲观,缺乏自信心,缺乏职业幸福感,反映在学校文化上则是比较 悲观、消极和保守。据“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课题组对47个样本县的近3万 名农 村学校教师的调查,有63%的农村学校的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也当教师,79.2%的人 表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会向学校以外的单位求职”。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村学校的教 师对其职业的满意度不高,从教积极性低,职业情感堪忧[3]。

教师的专业认同感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认同感越强、心 理层次越高,教师就越会以比较积极、主动和愉悦的心态投入其职业活动;教师如果 对其职业的专业性及其需要缺乏认同和了解,他就不可能真正热爱自己的职业。当前, 由于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缺编严重,教师的课时普遍偏多,有的教师甚至同时要教多个学科, 工作 负担过重,所以就无暇思考其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还较严重,很多 教 师学历偏低,知识相对欠丰富,所以教学中不得不照本宣科,这也导致他们对工作缺乏激 情和创 造性。有些农村学校的教师甚至认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己就是这么干下来的,不需 要 很多的知识和能力,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教师。总之,农村教师较低的专业认同感难以引发 他们专业发展的激情,因而极大地阻碍了他们的专业发展。

2.关于课程改革

农村学校的学校文化相对比较保守,一般只求一个平稳。在多年的教学生活中,农 村学校的教师都形成了自己的“舒适地带”。他们大多宁愿安于现状,而不愿融入外界的变 革之中去。这一信念使得农村学校教师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他们虽然内心里也赞成新课改 的理 念,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仍是坚持老传统。这就造成了农村学校的校领导往往是表面上说支持 课程改革,口头上说要使学生全面发展,但实际上还是坚持过去的老一套的做法。农村学校 的教师也只是在讲公开课、示范课时才在其教学中掺入一些新课改的元素,平时教学实际上 是 不太顾及新课改的要求的。农村学校教师不同程度上的得过且过和拒斥变革的“惰性”心态 ,不 利于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也不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积极性的形成。农村学校的这种 学校文化,对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只能起一种负向牵引的作用。

3.关于教师的合作

不少农村学校的教师固守着一种保守的或是相对封闭的心理状态,缺乏合作的意识 。农村学校的校长大多是“土生土长”的,他们较少接受过系统的 培训,他们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大多不是为了促进教师间的合作,而是要在教师间排名次。 这导致了农村学校的教师多是孤军奋战和各行其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教师们都竭 力维护自己的独立与自主;另一方面,则是教师都努力控制自己,以使自己不介入他人的领 地。因此,教师之间界限分明,很少沟通,即使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教师之间必须做出相互 的评价,但这种评价往往也只是走一走过场而已。因此,当前农村学校的教师之间缺乏真正 意义上的合作。这种孤立的、个人主义的风气无助于对教学的探索与开拓。尤其对于新手教 师来说,他们因担心请教别人可能被解释为“专业能力不足”,所以只能在自我封闭的状态 下摸 索前进,这无疑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由此可见,农村学校的学校文化中的某些因素 制约了教师之间合作所必须有的一种合作意识和合作动机等的形成。

4.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农村学校,目前大多数学校管理者仍在醉心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并将提高升学率 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对立了起来。他们习惯性地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 教师的专业发展则是教师自己的“私事”。因此,他们就无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教师的 专业发展因而被边缘化了。

与此同时,多数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也比较淡薄,也缺乏专业发展的主观要求和进 取心 ,也忽视自己作为一个专业发展的主体的存在。一些教师也参加培训,但不少教师参加培训 学习的动机仅仅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如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习课时)或应付差事,而非本 人专业发展的需求,所以就更遑论集中培训之外的自我发展了。对于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 有些教师觉得它是在加重负担,说什么“农村教师开展什么研究,这么多年不研究不也照样 教书了 吗?”有学者指出,有效利用业务时间进行理念更新、专业“供氧”和品位提升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途径,但对农村学校教师的调查显示,农村学校教师利用工作 时间进行 教育科研的只占农村教师数的6.3%,其中58%的农村教师从未进行过任何形式的科研 [4]。

三、重建农村学校文化,营造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学校环境的影响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前所述,农村学校的学校文化的现状 很 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美国教育家约翰•古德兰说过,“没有更好的教师就 不会有更好的学校,但没有教师可以在其中学习、实践和发展自身的更好的学校,也就不会 有更好的教师”[5]。中小学校不仅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职责,更应该成为教师发 展的场所。因此,重建农村学校文化,为农村学校的教师营造一个有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的 文化环境应该是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

1.努力改善农村教师的生存环境,为重建农村学校的学校文化提供有利条件

根据伯登(Burden)对教师专业发展三个阶段(求生阶段、调整阶段、成熟阶段) [6]的划分,当前我国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基本上仍停留在第一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 教师对自己生存和工作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一般都十分关注,即对自身生存条件的希冀强于对 自身角色的内在要求。调查发现,在农村学校,特别是处于边远地区的农村学校,长期萦绕 在教师心中的一个问题是“当不当教师”而不是“怎样当好教师”[7]。试想,在 这种情况下,人们怎么能希望他们能具有良好的角色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激情呢?生存是发展 的基础,在生存状况得不到改善的情况下,重建有利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只能是 一种奢谈。因此,关注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就应把目光投向他们的生存状况,应从生 命关怀的角度来探讨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

面对农村教师生存条件普遍较差的现状,笔者建议:1)应大幅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同 时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解决他们的医疗保障等问题。对农村教师的职称评定和晋级等,相 关部门在政策上也应有适当的倾斜。要让农村教师体验到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价值和乐趣,要 使他们的角色功能和潜力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发挥。2)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农村 学校的办学条件。可通过增加设施、设备,丰富图书资料和配备计算机等手段,为农村学校 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3)大规模地发展远程教育。远程教育不仅能够突破地 域和时空的限制,而且能够快捷和高效地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为此,应将发展远程教育作 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的一条快捷的途径。

2.建设能激励农村教师成长的学校文化,唤起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

如前所述,由于目前我国农村教师的生存条件较差,所以很多教师过于关注自己的 生存状况而忽视自身素质的提升。这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 自己的一种自主的人格建构和提升的过程,发展的动力源于内部。因此,教师有无自主发展 的意识至关重要。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从观念上和行动上对教师进行引 导,从而唤起他们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自觉性。首先,应通过理论学习和对农村教师成长为名 师 的典型案例的介绍,提升农村教师对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认识。要让教师认识到教育是一 项神圣的事业,教师是专业人员。作为教师,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神圣使命,就应努力 追求崇高的专业伦理道德,就应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这种认识是实现教师 专业发展的提前,也是促使教师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的强大的内驱力。其次,要 对农村学校的校长进行培训,要使其转变观念,使其正确认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搞好教学的 密切关系,从而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再次,要创新教 师激励机制,要制定以专业发展为核心的对农村教师的评价标准。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应 适当降低学生的考试分数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的权重,同时把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 识和专业技能、现代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自我发展的积极性等能体现教师 专业发展状况的内容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要设法从制度上采取措施以激励农村教师的专业 发展,要逐步形成一种以专业发展为荣、以懈怠落后为耻的学校文化氛围。

3.建设宽松和谐的农村学校教师的合作文化,以形成合作共进的良好氛围

在农村学校,教师本来就缺乏合作意识,再加上不当的管理方式,就更加剧了农村学校 合作氛围的弱化。劳蒂曾经指出,导致教师不合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学校的管理制度 引发了教师之间的过度竞争[8];尼亚斯的研究结论也表明,导致学校中教师同事 关系紧张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而过度的教师之间的竞争则是第一位的因素[9] 。 另外,管理者独断的管理方式和等级鲜明的学校组织结构,也是影响教师合作的重要原因。

要实现农村学校教师间的有效合作,重建一个温暖的、可信赖的、宽松的文化氛围,应做 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建构人文化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 , 注重教师纵向的提升,淡化教师间横向的比较。这一评价模式不仅能凸显个体的发展,还 能减少教师之间相互敌视、教师与领导间互相埋怨的局面,为教师间的合作的形成和发展提 供一个和谐的空间。2)重视师徒教师教育模式的运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认真地帮带年青教 师,年青教师虚心地向老教师请教,以教师的师徒间的合作带动学校各方面的整体合作,可 在学校中形成一种浓厚的互帮互学的合作氛围。3)营造一种开放的校园文化氛围。开放型的 文化氛围的基本特点在于教师之间的亲密关系、互相合作和互相尊重。这种气氛的营造有赖 于校内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学校领导的表率作用的影响。这正如华东师范大学第一 附属中学校长孙稼麟所说的:“忘掉自己的身份,对所有老师要好。”4)确立有“共识”的 核心价值。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形成的“共识”是教师能够自然合作的核心要素。建立在“ 共识”的基础上,教师们便更愿意进行公开的教学,便更愿意彼此合作共同搞科研,便更愿 意开展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对于教学、科研上的挫折或失败,也不会采取逃避或防 卫的态度,而是能在相互帮助之中共同去面对问题,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 法。这是因为,成员之间在价值观和思想认识上有着广泛的一致性的前提下,对于细微的不 一致处便能采取宽容与合作的态度。

4.开展校本教研,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

校本教研是指为了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在学校中以学校为主体而开展的旨在改进课 堂教学、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目的的教学研究活动。校本教研以学校为中心, 以学校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与师范大学或教师培训机构结为伙伴关系为依 托,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在农村,由于各地区、各学校 在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所以仅仅依靠教师外出培训和进修学习很难对教师的专业提升提供 有效保障 。研究表明,校本教研是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 学校,教师应立足于学校,立足于学校的教学实践,在教、学、研一体化中主动参与,不 断研究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历练自身,自主发展,使农村学校成为农村师 生共同成长进步的家园。

参考文献:

[1]Kelchterm ans,G.(2004).CPD for Professional Renewal:Moving beyond Kn owledge for Practice.In C.Day & J.Sachs(Eds).

[2]吴中平,徐建华,徐跃飞,等.冲突与融合:学校文化建设新视角[M].上 海:三联书店,2006.

[3]王娅,张玉堂.社会转型时期农村教师职业满意度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 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1).

[4]郭浩.农村教师业余生活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教师与职业,2007 (6).

[5]罗伯特.G•欧文斯.学校组织行为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01.

[6]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刘世民,等.生存状态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四川农村地区的调查、分析 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5(9).

[8]Lortie d.c. School Teacher:A Sociological Study[M].Chicago:The U 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

[9]Nias J.Primary talking:A Study of Teaching As Work[M].London,NewYork:Routledge,1989.

〔责任编辑:崔永平〕

作者:李国强 李忠如

上一篇:班主任个人工作总结汇总下一篇:地级市粮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