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目标工作计划

2022-04-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人生的每一阶段,我们总是有着不同的目标与期望,有着生活的目标,也有着工作的目标,还有人生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些目标与期望,就需要具体的计划,在拟定计划时你是否会感到迷惑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才目标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人才目标工作计划

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知识面宽,经济理论功底扎实,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并注重素质全面提高的复合型的,从事理论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优秀人才。其实质,是要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此,我校基地建设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1.丰富知识:就是通过共同基础课、核心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等的学习,使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扩大知识范围,加强知识基础,更新知识内容,使其在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工具和手段性知识等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培养通才、经济大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培养能力:就是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适应能力、自立能力、协调能力、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开拓能力、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具备上述能力,才能使学生适应未来市场竞争、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需要,才能成为21世纪的优秀人才。

3.注重素质:就是要改变目前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轻素质”的状况,通过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工具运用素质,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知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德操品位,切实培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智商情商俱佳的高品位、高素质人才。

根据上述要求,在我校基地人才培养模式上,试行本科——硕士——博士“直通车”的培养方式。从第二学年末开始实行中期筛选制,第三学年末确定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预选名单。对于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成绩优异,科研成果突出,具备继续深造能力的,可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同时试行跨学科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的制度。

第二篇:××教育局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意见

各乡镇(街道)中学、中心小学(园),县直各学校(园),各民办学校(园),局各科室(站):

为了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意见》(××[2011]40号)精神,切实加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科教兴×战略,结合教育系统实际,特制定如下考核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考核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强化学校领导干部的人才观念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教育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为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二、考核对象

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

三、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切实加强对教育人才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工作列入党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解决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工作有安排、有督促、有落实;建立健全人才工作责任制,做到制度健全、职责明确、人员落实,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副职配合抓、主要职能处室具体抓、其它职能处室协同抓的工作格局。

(二)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人才工作政策。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积极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认真落实县委关于人才工作重大政策及会议精神,行动迅速,措施有力,制定具体的措施或办法;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定期听取和收集学校师生对教育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拓宽为人才服务的渠道和提高为人才服务的质量;建立健全学校领导联系学校骨干教师的工作制度,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发展计划,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计划落到实处;切实抓好干部职工的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和各种形式的知识更新培训;遴选掌握学校重点人才名单,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制定和落实各种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努力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四)加大人才工作经费投入。将人才工作经费列入经费预算,做到人才工作经费落实、人才培养等投入得到保障。

(五)加强人才档案建设。不断完善学校人才档案,积极推进教育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设人才资源信息库,及时报送人才工作重要信息。

四、考核目标及分值设置

人才工作考核主要是指:人才工作机制、人才工作载体、人才成长环境、人才工作投入、人才工作满意度等五个方面。

满分为100。如有学校涉及不到相关内容,则以考核的实际项目来折算分值。

1、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40分)。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形成规范有序的组织领导机制(5分)。重视人才和智力的引进工作,建立名师培养计划,形成重点突出的人才引进、培养和开发机制(10分)。树立新型的人才观,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形成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使用机制(5分)。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有考核,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6分)。人才档案建设规范,建有人才资源信息库(10分)。积极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针对人才工作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及时报送人才工作信息(4分)。

2、积极创建工作载体(20分)。注重人才作用发挥、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的各类平台建设(10分)。开展各种学术交流、业务培训活动,搞好继续教育工作(10分)。

3、注重人才工作资金投入(10分)。将人才工作经费列入经费预算,做到人才工作经费落实、人才培养等投入得到保障。

4、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20分)。制定并落实管

理服务措施、兑现相关待遇和奖励政策(5分)。注重宣传人才及人才工作,及时树立典型,开展表彰奖励活动(6分)。为优秀人才办实事,解决后顾之忧(5分)。建立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4分)。

5、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监督评价(10分)。建立本单位人才

工作科学评价机制(5分)。组织师生开展人才工作满意度评价(5分)。

另设附加分:人才工作成效显著,受到市及市以上表彰的(市级加2分、省级3分、国家级5分);工作经验和做法在市及市以上会议交流或得到省及省以上媒体作为典型宣传的(市级加1分、省级2分、国家级4分)。

五、考核办法

通过听取汇报、查看台帐、实地考察、座谈交流、问卷调查、个别走访等形式进行考核。

六、考核结果及运用

1、根据考核小组的考核意见,进行材料汇总,综合各方面情况,向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考核情况,由领导小组审定考核结果。考核等次设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档。90分及以上者为优秀、75—89分为合格、75分以下为不合格。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当年考核不定等次:①领导班子成员严重违纪、违法,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②考核材料弄虚作假的。

2、考核结果纳入年终督导成绩并与学校领导政绩相结合,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教育局

第三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目标

人才资源是**区经济振兴的第一资源,实现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确定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

目前,我区规模以上企业有109家,人才总量3961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326人、中专文化程度的2635人。从我区现有人才队伍现状来看,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比较缺乏,整体素质偏低;二是专业技术人才年龄老化,专业结构不合理;三是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政策机制不够完善。由此可见,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是我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1.不断扩大人才规模。坚持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并重,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并重,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人才开发利用步伐,挖掘本地人才资源潜力,合理有效地利用本地人才资源。同时,切实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开展各类招才引智活动,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探索柔性引进机制,使人才的总量、质量逐步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大力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切实加强党政机关和重点行业的人才配置监管,重点培育一批青年人才,逐步改变目前机关、事业单位人才过分集中、分布不均、年龄老化的

现状。根据各行业工作的特点,统筹开展各行业人才工作,不断优化各类人才的合理分布,以满足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

3.切实加强人才能力建设。以人才能力建设为核心,从整体上提高我区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加强党政人才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政人才的依法执政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竞争能力建设,着力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建设,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领头军;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实践能力建设,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技能人才,特别要培养一批技师和高级技师。

4.进一步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出台人才工作政策,形成比较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盘活现有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逐步形成人人可以成才、人人尊重人才的工作环境。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各类优秀人才典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实现市场优化配置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创造合理、有序、规范的人才流动环境;改善人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努力为人才构建和谐、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第四篇: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换

——从“技术应用性人才”到“高技能人才”

我国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下文称《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把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人才。这和以往的提法有所不同。1999年底,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对培养目标作出如下界定:“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此后,人们都认同技术应用性人才是高职的培养目标。这两者到底有没有区别?为什么要提出“高技能人才”的概念?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本文就试图从概念出发,通过国际比较,并结合我国实际阐述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概念辨析

就人才类型而言,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总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其中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由职业教育来培养,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技术型人才也称工艺型、执行型、中间型人才,他们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只有经过他们的努力才能使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转换成物质形态或者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这种人才又可分为三类:生产类,如工厂技术员、工艺工程师、农艺师、畜牧师、植保技术员等;管理类,如车间主任、作业长、工段长、设备科长、护士长、护理部主任以及行政机关中的中高级职员;职业类,如会计、统计、牙技师、导游、空勤人员、农业生产经营者等。技术型人才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不必达到工程型人才要求,而更应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由于他们大都是在生产现场工作,因而与工程型人才相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相关专业知识面要更宽广,如工艺人员除需要工艺知识外,尚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二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特别要具备解决现场社会性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一定的操作技能;三是由于生产现场的劳动常常是协同工作的群体活动,因此,人际关系能力、组织能力是这类人才极为重要的素质;四是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更强调工作实践的作用。

技能型人才也称技艺型、操作型人才,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主要应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他们与技术型人才的区别在于主要依靠操作技能进行工作。技术工人不属于这类人才,一些高技术设备的操作者,虽有操作任务,但不能简单地归入技能型人才,尚须分析其智力含量的多寡,才能决定其是技术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

把上述各种人才类型与教育联系起来,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可称之为技术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可称之为职业教育(或技能教育)。①在国外,同样存在这两种教育,分别为vocational education和technical education。因此,职业技术教育既能够培养技术型人才又能够培养技能型人才。

从中可见,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不仅有分工二的区别,还有层次的区别。同时,不可否认两者有交叉重叠之处。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含量在许多工二作中都占一定的比例,其交叉重叠之处确实在加宽。尽管如此,两者仍然不可等同。

二、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辨析

对概念的分析得出: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都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那么,为什么目前《行动计划》只提高技能人才呢?

事实上,文件中所提出的高技能人才是有特指的。首先,这里的高技能人才指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其次,在我国,目前的高职绝大部分是专科层次,学制为三年。而国外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或技能教育学制一般为一到两年,此外还有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技术教育。当前我国

高等教育一般主要以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并没有把技术教育列入其中,且我国目前没有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职院校。因此,这样的现实让很多人感觉到高职就是或者就应该是专科层次的,而且根据国际比较,学制似乎可以再缩短一些,所以按照层次的区别就提出了高职要培养高技能人才。

三、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分析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还是“技术型人才”

从历史上看,第二次技术革命使工程师不得不把一部分工作分给技术员去做,以实现工程师的升级和人力资源的经济使用。技术员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担负原由工程师承担的理论要求较低而动手较多的工作,还要在现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因此被称为“工程师助手”。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对技术人员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能够策划、设计的工程师,能够实施操作的技术员,还需要介于两者之间,能够独立完成一定项目、主要面向应用一线的人员。在美国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系列中,有工程师、技术师和技术员,其中技术师 (technologists)是一个典型的工程实践者,他们关注工程原理如何应用于实践,如何组织好生产人员从事生产准备工作和现场操作,他们专注地维护和改良生产设备、生产过程、加工方法和加工程序。②这里谈到的技术师,不同于传统大学培养的工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职业人才,而是区别两者的“中间桥梁式人才”。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在高等教育层次上培养这些人才,并授予高等教育学位。1967年,美国杨伯翰大学授予工程技术学位(BET)的两种教育计划最先通过鉴定认可;到1977年,美国有62所院校开设这类学位课程,通过鉴定的BET教育计划达155种;而到1987年,提供这类教育的院校已有116所,涉及航空、空调、建筑、汽车、生物工程技术、化工、民用建筑等技术领域。20世纪80年代中期还出现了工程技术硕士学位 (MET)教育,1990年提供MET教育的院校达7所。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一般培养的是工程型人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培养技术人才的任务就落到了高职、高专身上。

从各国教育实践看,在高职教育阶段,各国不仅有职业教育、技能教育,还有技术教育。例如,德国高等专科大学和科技大学以培养企业和社会组织实际需要的技术应用型“高级桥梁式”职业人才为目标。英国高职主要以课程为主导,其NVQ第

三、

四、五等级代表的教育层次和高职相当,可以培养工程技术员、技术工程师。英国工程技术人员分三种:特许工程师、技术工程师及工程技术员,其中技术工程师的职责是将特许工程师的意图转化为实际工作,他们是工程技术人员群体活动的计划者,常常负责解决日常的技术问题,有些还要进入管理和监督岗位。我国台湾也是如此,具有较为完善的职教体系,建立了科技大学——技术学院——专科学校一贯的高职教育体系,其高职教育机构和一般的高等教育机构分开,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3个层次,并可授予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所培养的人才包括各级技术员和技术师。美国二年制社区学院既培养技能型人才也培养技术型人才,四年制大学中进行的教育只有少量的学术教育,大多是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且社区学院具有向四年制大学转学的功能。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专修学校和短期大学主要以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而高等专门学校则以技术型人才为目标。

综上所述,各国虽然办学模式不同,但是不论哪种模式,都可以发现其高职分为多种层次,主要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以技术教育为主。

四、若干启示

人才培养目标的变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虽然高职教育从现实来看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这种提法有其合理、适时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把高职仅仅定位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将使得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落空。在一个国家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四类人才都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目前我国仍然是双轨制,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理应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范围,而如果高职只能培养高技能人才,且普通高等院校还不能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话,就造成了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真空。这也是导致目前高职就业两难问题的重要原因。

其次,把高职仅仅定位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会对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产生不利影响。从国际比较的结果来看,许多国家的高职教育以技术教育为主,而技能教育主要由中等职业教育和中学后职业教育来完成。所以,国外的相关研究更倾向于用“技术教育”这个术语来讨论高等教育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

因此,笔者也更愿意把高职教育称为高等技术教育,而不是高等职业教育,这样一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就比较顺畅,模拟示意图如下(见图1):

第三,把高职仅仅定位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会对教育体系的衔接造成困难。从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如果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于专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那么这些人员要发展应该往哪里去?既然没有直接衔接的技术教育,那么只能向工程教育看齐。在课程上,技能教育和工程教育在专业理论和基础文化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将对他们继续学习与今后职业生涯发展造成极大的障碍。

第四,把高职仅仅定位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容易造成中、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冲突。把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人才之后,由于中、高职之间同专业培养目标在层次上区别不明显,容易造成中、高职教育之间在专业课程、培养模式方面的雷同,从而使毕业生就业时无法凸显出高职优势,这是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目标定位的不清,也会往下“挤压”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由此,笔者认为,为了避免这些负面影响,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和各类技术型人才更为合适。

综上所述,技术型人才是各国所不可或缺的,在我国也同样如此。无论是采取一般高等院校还是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式,它都必须存在。另外,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发达地区如上海,特别缺乏这方面的人才,积极培养技术型人才是职业教育责无旁贷的。从现状出发,笔者并不是不赞同把高技能人才纳入高职的培养目标,而是不希望据此排斥技术人才的养成。国家应高度重视技术教育,把技术教育上升到“技术立国”的角度去认识。从此出发,逐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真正体现它作为高等技术教育的本质。

第五篇:围绕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民族复兴,人才为本。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既是实现“十二五”规划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又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要使我国经济更加健康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以人才来支撑,作保证。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人才全球化日益明显,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在经济社会发生日新月异的进程中,人才队伍已从过去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逐步转变为广泛地存在于各种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我国在人才队伍特别是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是高技能人才总量偏少。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力资源大国,2010年全员劳动力75676万人,为同年日本的11倍、美国的5倍、俄罗斯的10倍、加拿大的46倍、韩国的31倍。但是,从“百万人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看,中国仅为459人,为日本的9%、美国的11%、俄罗斯的13%。从“百万拥有研究与发展技 1

术人员数”看,中国只有187人,低于加拿大1004人的437%,美国816人的336%,俄罗斯550人的194%。

二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仍需优化。有关资料介绍,世界上犹太民族最尊重知识和看重有智慧的人,所以,他们涌出现了诸如思想家马克思、科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萧邦、表演艺术家卓别林、画家毕加索、企业家比尔盖茨等世界名人。在犹太民族中很少有挖苦和取乐教授、博士和哲学家的现象。在我国,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不尊重创造,侵犯知识产权,甚至压制人才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机制体制仍需完善。首先是传统的教育体制对高技能人才成长极为不利,繁重的学业和应试教育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根本无瑕独立思考,更谈不上学习技能、发明创造。其次是激励人才的机制不够完善。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等浪费人才的现象依然存在。再次,人才的选拔评价机制不尽完善,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四是高技能人才协调发展工作仍需加强。一是地区之间不协调,东部地区人才相对集中,中西部地区人才大都“孔雀东南飞”,造成高技能人才特别短缺;二是产业、行业之间不协调。尤其是农业、制造业方面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方面急需加强;三是所有制经济之间不协调。公有制经济尤其是高收入垄断行业人才聚集,非公有制经济高技能人才相对较少;四是城乡之间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城市与城市之间不协调,大城市人才集中,中小城市人才

流入不足。尤其是城市与农村相比,农村出现了人才荒,而且,随着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农村人才荒将进一步加剧。

五是高技能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自1978年至2010年,中国已派出接近160万留学生,居世界之最,被美国高校研究生院录取的中国留学生数居世界各国之首,中国已成为美国最大的高科技人才供应国。而出国留学生人员中,约四分之三一去不归。留在国内的优秀毕业生又有约三之一为外企效力。北京大学物理系,恢复高考以来历年只占总数三分之一的最优秀学生几乎都出国了,仅在美国就超过500人。目前仅在硅谷地区供职的中国科技人才就已超过10万人。

六是高技能人才工作生活条件有待提高。虽然现在不会出现改革开放初期“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捉手术刀的不如操杀猪刀的”那样的现象,但是,毋庸否认,我国人才工作、生活条件与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还不相适应,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教育、科技、农业等高技能人才生活待遇相对偏低。我国研究人均研发经费仅为美国的1/

22、日本的1/

13、韩国、加拿大的1/8,甚至连印度都不如。这些情况的出现,极大地限制了人才能力的充分发挥,未能到起到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的作用,制约着人才强国目标的实现。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建立高

技能人才脱颖面出的竞争机制,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生活待遇,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作用发挥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一、加快建立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机制,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尽快改变目前存在的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择业人员不愿当工人,当了工人不愿刻苦学习钻研技术的现状,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大力表彰各行业、职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扩大其社会影响,提高其社会地位,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纵观古今中外,环境优则人才聚、事业兴。美国硅谷之所以能大量吸引人才,中国深圳之所以能够成为人才高地,主要原因就是政策活、机制新、环境好。实践证明,环境是吸引力,环境是凝聚力,环境是竞争力,环境是生产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抓住了人才环境建设,就抓住了人才资源开发的关键点和制高点。

二、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力度,促进高技能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要通过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大力培养一批各行各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人才,以此推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一是加大对技能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优先发展职业技能培训事业,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二是强化岗位技能培训,通过开展攻关、观摩研讨、技术交流、技能竞赛和评选表彰活动,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形成。三是广泛利用培训资源,采取校企合作、校农合作、

定向培养等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的培训方式,积极开展后备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四是完善技能传播方式。采取专家、教授、工程师、农艺师、高级技师传授技艺,名师带徒等方式,挖掘整理高技能人才的绝技绝招,使其发扬光大,使高技能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五是采取倾斜政策,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人才培训由国家财政全额补贴,改变中西部地区和农村高技能人才流失现状。

三、创新完善高技能人才队伍管理的体制机制。按照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高度重视制度创新,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技能人才薪酬制度,逐步形成凭技能水平得到使用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机制,使各类技能人才在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机制形成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使他们成为刻苦钻研、岗位成才的带头人,成为技术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带头人,成为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服务品质的带头人。

四、改进选拔评价方式,优化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社会环境。要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和关键岗位、工序设立首席职位等多种形式,在各行业、各职业领域不断发现、选择和培育技能创新领头人。对做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实行重奖,在研发经费、职务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要实行倾斜政策,优先解决。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打破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促进技能人才更好更快地成长。加大技师和高级技师培训、考核与评聘改革工作力度,按照

“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评、企业聘用”的原则,扩大评聘范围,改进考评方法,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就业制度,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与企业劳动工资制度相衔接,力争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一个大的突破,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六篇: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目标之我见

目前,我国教育部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目标在培养高技术人才,这和以往的提法有所不同。在1999年底,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对培养目标有如下界定:“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此后,人们都认同技术应用性人才是高职的培养目标。那么,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

就人才类型而言,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总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

人才培养目标的变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虽然高职教育从现实来看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这种提法有其合理、适时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把高职仅仅定位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将使得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落空。在一个国家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四类人才都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目前我国仍然是双轨制,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理应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范围,而如果高职只能培养高技能人才,且普通高等院校还不能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话,就造成了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真空。这也是导致目前高职就业两难问题的重要原因。

其次,把高职仅仅定位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会对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产生不利影响。从国际比较的结果来看,许多国家的高职教育以技术教育为主,而技能教育主要由中等职业教育和中学后职业教育来完成。所以,国外的相关研究更倾向于用“技术教育”这个术语来讨论高等教育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

因此,笔者也更愿意把高职教育称为高等技术教育,而不是高等职业教育。

第三,把高职仅仅定位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会对教育体系的衔接造成困难。从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如果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于专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那么这些人员要发展应该往哪里去?既然没有直接衔接的技术教育,那么只能向工程教育看齐。在课程上,技能教育和工程教育在专业理论和基础文化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将对他们继续学习与今后职业生涯发展造成极大的障碍。

第四,把高职仅仅定位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容易造成中、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冲突。把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人才之后,由于中、高职之间同专业培养目标在层次上区别不明显,容易造成中、高职教育之间在专业课程、培养模式方面的雷同,从而使毕业生就业时无法凸显出高职优势,这是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目标定位的不清,也会往下“挤压”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由此,笔者认为,为了避免这些负面影响,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和各类技术型人才更为合适。

从另一方面说,技术型人才注重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学习,技能型人才注重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而只有掌握一定理论知识,丰富技术,在实践中才能游刃有余,以更多更好的方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只有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良好发挥,达到预期效果。且目前我国的一些发达地区,如上海,深圳,珠三角等,都是缺乏这种掌握技术与技能的实用人才,所以,我更加认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是,高技能与各类技术型人才。

上一篇: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意见下一篇:青年志愿者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