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指标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评估指标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指标构建

[摘 要]以Z公益组织为例,探索构建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方法,为解决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的相关研究提供有效借鉴。首先从平衡计分卡(BSC)理论出发构建指标体系,利用专家问卷进行指标筛选和改进,从而设计出服务对象、财务、学习与成长、内部业务流程和公益性5个维度,共13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然后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对指标体系进行权重赋值,经过发放指标相对重要性的专家矩阵打分问卷和加权平均后,形成各级指标的判断矩阵,并通过相关软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形成Z公益组织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关键词]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非营利组织 平衡计分卡 层次分析法

一、 引言

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组织性等特征的社会公益组织[1]。非营利组织作为独立于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在满足社会多元需求方面具有政府和营利组织难以替代的优势,对促进社会发展起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绩效评价是非营利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非营利组织的运营效率和工作规范、检测组织使命和目标完成情况的基本手段,并进而影响到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度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是成功开展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重要前提,对于实施规范有效的非营利绩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但与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相比,一方面由于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宗旨,不能用利润等单一的经济指标对组织的产出进行衡量;另一方面受非营利组织提供的产品形态影响,其绩效评估体系往往难以适用客观的量化指标。因此,如何实现兼顾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建立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体系,成为非营利组织运营和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以构建Z公益组织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为例,首先基于平衡计分卡(BSC)的理论框架設计指标体系,然后通过专家问卷的方式改进指标体系,再利用层次分析法(AHP)为最终的各级指标进行权重赋值,以此探析非营利组织绩效指标体系的科学构建方法,希望为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的相关研究提供有效借鉴。

二、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体系设计

(一) Z公益组织简介

Z组织是一家注册于上海的专注于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公益机构,旨在通过以“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为主线、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项目运营模式,推动传统教育理念与方法的转变,从而实现培养中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抽象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公益目标。

Z公益组织目前的主要工作是为合作学校进行中学教师培训,然后通过教师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社团举办ETS研究性学习课题大赛的方式,提高中学生的探索发现和社会实践能力,其基本运营流程如图1所示。自2013年2月成立至今,Z公益组织已经签约60所合作中学,累计培训教师1600 人次,服务约85500名学生和3000名老师,其中在合作学校内设置的学生社团,组织了近130场各类分享交流活动,吸引学生志愿者4280多人。

(二)平衡计分卡原理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Kaplan与诺朗顿研究院的Norton在1992年提出了平衡计分卡 (Balanced Scorecard,BSC)的管理思想。所谓平衡计分卡,是将策略、愿景与绩效评估相结合的一项战略性管理制度,它在保留传统财务构面的指标来衡量有形资产的同时,纳入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三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无形资产或智慧资本,从而实现来自外部评估(如股东与顾客)与内部评估(如企业流程、创新、学习与成长),过去的成果评估与未来的绩效动因,客观面(如成果衡量)与主观面(如绩效动因)这三方面评估间的平衡关系,其主要构成及其关系如图2所示[2]。

这种评估方法目前主要在企业绩效评估时较为成熟,但Kaplan和Norton在1996年强调,若用平衡计分卡来衡量政府机构或非营利组织的绩效时效果会更好,因为这两种机构都特别强调组织的使命与愿景,同时他们指出在应用平衡计分卡评估非营利组织的绩效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目标不在于财务上的利润,而在于是否满足了服务对象的需要;第二,虽然营利组织平衡计分卡的4个维度同样适用于非营利组织,但也可以根据非营利组织的具体情况而做适当的调整[2]。

(三)构建Z公益组织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笔者与Z公益组织的负责人进行访谈交流后确定了Z公益组织绩效评估目标,并根据相关文献资料要求,结合平衡计分卡的4个维度划分,初步设计出18个二级指标和60多个三级指标,然后请10位专家(包括4位教授和6位社会组织专业管理人员)进行李克特五级量表打分后,综合专家意见,鉴于公益组织的非营利性方面的重要性,遂增加公益性维度,同时删除财务维度方面的偏营利化指标,并依据专家打分的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进一步将指标筛选至13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从而形成最终的Z公益组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1.服务对象维度(B1)。相比于营利组织的平衡计分卡,非营利组织的组织使命被置于平衡计分卡的最重要地位,并更为关注组织的顾客(即服务对象),而不是财务利益相关者[3]。服务对象的评价反馈对于改进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来说至关重要。根据Z公益组织的主要服务对象,在这一层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主要从教师(C1)和中学生(C2)两个方面考虑。

教师方面选用的指标包括:主讲人知识水平(C11);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C12);后续指导帮助的有效程度(C13);教师满意度(C14)。

中学生方面选用的指标包括: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科学性和趣味性(C21);评委制度设置的合理性和公正透明度(C22);提供资源和帮助程度(C23);探索思考和合作实践能力的提升(C24)。

2.财务维度(B2)。财务管理的优劣关乎非营利组织能否运营生存下去,并且为了提高组织的社会公信力,非营利组织有必要向社会公众和资金提供者说明他们是如何有效地管理财务资源,因而财务层面的绩效指标用以衡量组织是否在提供服务时取得了效率、效益和成本这三者之间的平衡[3],所以这一层面主要从筹资能力(C3)和运营能力(C4)两方面进行评价。

筹资能力方面选用的指标包括:政府购买服务收入占总收入比率(C31);筹资费用率(C32);企业捐赠增长率(C33);基金会及个人捐赠比率(C34)。

运营能力方面选用的指标包括:收入支出比率(C41);行政支出占总支出比率(C42)。

3.学习与成长维度(B3)。学习与成长解决的是非营利组织发展活力的问题,是提高组织内部运营管理能力的基础,并且组织要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来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大的效用价值,所以这一层面将从组织同外部的沟通协作(C5)与内部的发展情况(C6)进行考察。

组织同外部的沟通协作方面选用的指标包括:社会公众满意度(C51);与相关政府部门的交流合作程度(C52);与其他非营利组织合作程度(C53)。

内部发展情况方面的指标包括:内部员工满意度(C61);员工教育培训机会(C62);组织文化与团队建设(C63);志愿者数量增长率(C64);志愿者流动率(C65);志愿者培训频率(C66)。

4.公益性維度(B4)。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非营利性,考虑大多非营利组织主要从事于公共服务领域的公益事业,因而非常有必要增加公益性维度,结合Z公益组织的使命宗旨和主要工作,从公益性的实现程度(C7)和公益性的投入程度(C8)两方面进行评价。

公益性的实现程度方面的指标包括:新增合作学校的数量增长率(C71);教师培训频率(C72);学生社团举办分享会频率(C73);参加ETS大会学生人数增长率(C74)。

公益性的投入程度方面的指标包括:公益事业支出占总支出比率(C81);公益事业支出增长率(C82)。

5.内部业务流程维度(B5)。有效地实现组织使命意味着需要不断优化组织内部业务流程,这也是平衡计分卡成功的关键所在。只有建立一套灵活、全面的内部业务流程,才能不断提高非营利组织自身的运营管理能力,促进非营利组织健康、有效地发展,因而这一层面的绩效指标将从更加宏观方面进行考虑,主要包括5个方面:规章制度的完善程度(C8);部门间工作的协调性(C9);年度任务完成情况(C10);有效而健全的信息系统(C11);领导层的管理监督能力(C12)。

三、各级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权重确定与分配是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对于能否客观、合理地反映非营利组织的整体绩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鉴于Z公益组织多目标绩效管理的要求及平衡计分卡良好的层次架构特征,所以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Z公益组织各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

(一)层次分析法原理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迪(T. L. Saaty)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通过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最终形成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方案层等,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对决策结果难于准确计量的情境,它的突出特点在于通过对复杂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较为简便的决策方法[4]。该方法有机结合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种手段,能利用较少的信息对难以直接准确测量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因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过程

1.建立梯阶层次结构。将非营利组织的绩效作为需要评价的总目标层A,服务对象维度、财务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公益性维度和内部业务流程维度作为一级指标B={B1, B2,B3,B4,B5},同理得到相应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层次结构图如图3所示。

2.构造判断矩阵。主要步骤包括:(1)设计专家矩阵打分问卷上,以9级分制作为各个指标间两两相对重要性比较赋值的标准(如表1所示);(2)共回收6份专家问卷,筛选出4份有效问卷,再对专家打分的各项数值加权平均后构造判断矩阵。一级指标矩阵评判结果如表2所示。

3.计算相对重要程度和一致性检验。计算相对重要程度:(1)计算判断矩阵A中每一行元素的乘积: ;(2)计算Mi的n次方根:

;(3)对向量W1进行归一化:。

一致性检验:(1)计算最大特征根:

;(2)计算一致性指标 ;

(3)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如表3所示)计算C.R.: ;(4)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修正。

上述步骤通过将构造的判断矩阵的具体数值输入YAAHP软件中得到一致性检验结果和各层次指标的相对权重系数。经检验,各层次判断矩阵的C.R.值均小于0.1,即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因而权重分配结果具有一定可靠性。

4.计算层次总排序。计算某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相对重要性的权值,称为层次总排序。这一过程是从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依次进行的,即C层第i个因素对总目标的权值为

。以服务对象维度为例,其三级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值如表4所示。

(三)Z公益组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经过上述层次分析法(AHP)的运用步骤,最终形成了对Z公益组织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各级指标及其权重详见表5。

首先,从一级指标各项权重分布可以看出,B1服务对象维度所占比重最大,然后是B2财务维度和B4公益性维度,由此体现出该指标体系注重对非营利组织的宗旨目标的实现程度和非营利性质的考察,是能够反映出非营利组织本质特征的绩效评估体系。其次,指标体系兼顾过程性指标与结果性指标的考核,努力实现对Z组织在运营管理的服务过程和服务效果等方面的全方位绩效评估,从而为Z公益组织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提供有效反馈。如B4公益性维度下划分为“C7公益性的实现程度”和“C8公益性的投入程度”,从而能够引导Z公益组织对于公益性方面的投入和效果程度进行较为科学合理性的绩效评估和有效改进。最后,该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对于构建非营利组织绩效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如在B2财务维度下划分为“C3筹资能力”和“C4运营能力”,从其三级指标的各项权重可以看出,要想更合理地利用非营利组织的财务资源,需要着重降低筹资费用率和支出占收入的比率。

四、结论

本文基于平衡计分卡(BSC)和层次分析法(AHP)理论,完成了对Z公益组织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方面能够利用平衡计分卡原理实现外部与内部评估、过去成果与未来动因及客观与主观方面之间的平衡,在此基础上增加的公益性维度有利于检测非营利组织根本使命的方向和完成度;另一方面又通过层次分析法实现了定性与定量手段的结合,并在过程中借助专家问卷的咨询方式,因而使该评估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和较好的应用前景,从而为构建非营利组织绩效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思路和有效借鉴。

参考文献

[1]仲伟周,曹永利,Shunfeng SONG.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科研管理,2006(3):116-122,74.

[2]陈奕君.基于BSC的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研究——以社区医院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6.

[3]胡杨成.基于BSC的非营利组织绩效模糊综合评价[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4-57.

[4]刘静.基于AHP的非营利组织绩效的定量评价研究[J].商业经济,2011(13):37-39.

作者:陶敏

第2篇:智慧学习环境评估:评估什么和如何评估

摘要: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境界,正在引领教育的创新发展和深刻变革。纵览当前智慧学习环境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模型构建、教学模式应用、学习空间重构、教育教学变革等方面,对智慧学习环境中“智慧”的探讨主要停留在技术的层面,而将蕴含于人内在的“智慧”摒弃在研究之外。智慧学习环境中的“智慧”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物的智慧”和“人的智慧”,只有凸显这两者的智慧性,才是智慧学习环境高级于以往学习环境的关键和核心所在。因此对智慧学习环境进行评估时,既要评估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等物的智慧,也要评估教师、学生、共同体等人的智慧。其中物的要素的智慧性主要体现在软件系统的性能指标上,而人的要素的智慧性则不仅体现在德行上,还体现在才能上。在对人的智慧进行评估时,还应该充分考虑技术和社会发展等因素对教师和学生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借鉴国际最新的研究成果,如借鉴“技术-教学-学科知识”(TPACK)框架测量教师的智慧,借鉴智慧发展量表、《21世纪学习框架》等来测量学生的智慧体现。总之,在对智慧学习环境进行真实评估时,既要遵循评估的参照维度,也要结合具体学科的特殊性进行灵活地调整。

关键词:智慧教育;智慧学习环境;评估问题;评估对象;评估方法

一、文献回顾及问题提出

当前,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境界,正在引领教育的创新发展和深刻变革(黄荣怀,2014)。从学界对智慧教育的探讨来看,与以往的教育类型及方式相比,智慧教育的“智慧”核心主要体现在智慧学习环境构建及其应用上,这正是教育技术学科的优势所在,即关注技术的灵巧(Smart)之于教育所带来的智慧(Wisdom)提升。诚如祝智庭教授等(2012)所言,智慧学习环境是以适当的信息技术、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为支撑,科学分析和挖掘全面感知的学习情境信息或者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学习数据,以识别学习者特性和学习情境,灵活生成最佳适配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引导和帮助学习者进行正确决策,有效促进学习者智慧能力发展和智慧行动出现。当然,智慧学习环境也分为不同的层面:如智慧地球、智慧国家、智慧生态系统等宏观层面,智慧城市、智慧校园等中观层面,以及智慧课堂、智慧教室、智慧学习空间等微观层面。不同层面关注的环境架构、智慧技术、学习样态、分析技术、评估标准并不相同。本研究主要聚焦于微观层面的智慧学习环境及其评估研究。

在微观层面的智慧学习环境研究方面,不同学者立足于不同的视角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研究。祝智庭等(2012)从设计者视角提出智慧学习环境作为智慧教育的技术支撑,具有减轻学习者认知负载、拓展学习者的体验深度和广度、增强学习者的学习自由度与协作学习水平、为学习者提供最合适的学习扶助等四个方面的价值期许。刘俊(2013)从推进智慧教育环境实现的角度探讨了智慧教育环境系统的功能架构、评估框架和实现方式,其中功能架构包括教学空间和学习空间,评估框架涉及学习者、教师、资源、设备、工具和学习活动6个要素,实现方式主要从情境感知和学习元方面进行设计。赵秋锦等(2014)从构成要素视角提出了智慧教育环境的系统模型。该模型以智慧教育共同体(包括教学者、学习者和管理者)为中心,利用各种智能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等)构建智能空间(包括物理情境、社会情境和网络情境),以期为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智慧化条件(包括智慧工具、资源和服务)。唐烨伟等(2014)从构建方法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角度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的方法,总结出智慧课堂与教学融合经历了四个层面的应用,并指出要完成最高层次智慧课堂的构建,需要做到四步:一是系统剖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二是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思考问题破解的思路;三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构思最佳的学习过程;四是按照整合点的需要研究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及信息化支撑环境。陈卫东等(2012)从未来课堂构建的角度提出未来课堂不仅是一个智能化的学习空间,还体现出对课堂主体教与学活动支持的智慧性,这种智慧性集中表现在技术、环境、资源和服务等层面。张春兰等(2016)也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智慧教育视野中未来学习空间的重构问题,指出智慧教育蕴藏着技术支持的认知发展和德性追求的双重含义,旨在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学习空间为学习者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物理空间并创造特定文化对其进行善意干预。未来学习空间应是智慧型的“研创室”。谢幼如等(2016)从实践视角探讨了智慧学习环境下学生科学探究心智技能的培养,提出小学生科学探究心智技能形成的“五段论”,并构建出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生科学探究心智技能训练模式。准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式在提升科学探究元认知技能、发展学生科学探究思维、强化科学探究活动知识等方面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当前学界对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展现出多样化的视角,主要聚焦在智慧学习环境的模型構建、教学模式应用、学习空间重构、教育教学变革等方面,而对智慧学习环境的评估却鲜有研究。事实上,智慧学习环境的评估是重要的研究向度,不仅有利于指引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而且与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密切相关,还有利于促进置身于智慧学习环境中的人的智慧的发展。有鉴于此,笔者将研究问题进一步聚焦为探讨微观层面智慧学习环境的评估问题。

在对智慧学习环境进行评估之前,我们有必要再次审视技术之于教育的价值以及智慧学习环境评估中智慧的内涵。当前学界对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本质上揭示的仍是技术对教育是否促进的问题,对“智慧”的探讨仅仅停留在技术的层面,或者说是机器智能的层面,而将蕴含于人内在的“智慧”摒弃在研究之外。笔者认为,智慧学习环境中的智慧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物的智慧,主要指各种物理或虚拟环境中的技术/工具、资源/内容等能够因应师生的学习需求和过程而表现出自适应和自组织的特性;二是人的智慧,主要指个体在其智力与知识的基础上经由经验与练习习得的一种德才兼备的综合心理素质(汪凤炎等,2015),其不同于物的智慧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创造性和道德性。因而在各种智能技术与人越来越走向融合的智慧学习环境中,对智慧学习环境的评估可以从物的智慧和人的智慧两个方面来进行。

二、评估什么:智慧学习环境的评估对象

要对智慧学习环境进行评估,首先要弄清楚评估什么的问题。从已有研究来看,智慧学习环境研究基本都是围绕要素构成来开展的,如刘俊(2013)提及的智慧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者、教师、资源、设备、工具和学习活动6个要素;赵秋锦等(2014)在总结各种学习环境要素观(如四要素观、五要素观、六要素观、学习生态观、学习环境资源组合观、“7+2”要素观等)的基础上,归纳出智慧学习环境应包括智慧教育共同体、智能空间、智慧化条件三个要素。这些研究都指出了智慧学习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是智慧学习环境重要的评估对象和维度,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指出选择这些构成要素作为智慧学习环境评估的依据,也没有指出智慧学习环境在构成要素上比以往的学习环境优越在何处,而仅仅指出可以利用各种智能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增加学习环境的智慧性。事实上,如果仅仅止步于此,那么这就如同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对教育的影响只是“昙花一现”一样,智慧技术也将不断重演技术对教育作用的短暂效应。因此,笔者认为智慧学习环境的评估对象应以要素观为指导,特别突出对各要素智慧性的评估,这是智慧学习环境高级于以往学习环境的关键和核心所在。

若将智慧学习环境看作是一种更高级的学习环境,我们或许可以从对其他类型的学习环境评估研究中得到启发。张伟远(2004)较早开展了网上学习环境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研究,并开发了标准化的网上学习环境测评量表。该评价模型包括教学设计、内容设计、网站设计、灵活性、学生互动、教师支持、技术支持以及学习评估8个维度,旨在为教师设计有效的网上学习环境提供参考框架,为评定网上课程提供测量量表,以改进网上学习环境的实践。张豪锋等(2013)基于有意义学习的视角,提出了泛在学习环境的评价模型。该模型包括主动性、真实性、建构性、合作性以及个性化等5个维度。王志军等(2016)在广泛调研目前对学习环境评价及其交互性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衡量学习环境的交互性指标体系。该研究旨在探讨远程学习环境如何更好地支持三类教学交互(操作交互、信息交互和概念交互)的顺利发生。这些研究虽然从不同角度(教师教的角度和学生学的角度)提出了学习环境的评价维度和指标,但从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来看都可以将其归结为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两大维度。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以对智慧学习环境中智慧的评估为切入点,从“人的智慧”和“物的智慧”两个相辅相成的维度来探讨智慧学习环境的评估对象。其中人包括置身于智慧学习环境中的教师和学习者以及由此而构成的学习共同体,物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而硬件系统又包括基础设备、各类资源和工具等,软件系统是运行于硬件系统之上的各类软件集合,是体現环境智能的重要载体和核心(见上图)。具体阐述如下:

1.人的要素

教师。教师置身于智慧教学环境中,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一定程度上,教师也是学习者,因此教师在智慧教学环境中应该通过不断实践和反思,挖掘和生成教育智慧,改进和优化教学实践,提升自身专业发展与成长,促进学生发展及其智慧生成。在教育研究领域,教育智慧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关涉文化、哲学、艺术和技术等诸多领域,是教师实践领域尤其是教师专业发展关注的重要命题。教师的教育智慧主要体现在爱与人格、教育观、知识储备、德行等方面(刘吉林,2009),而且随着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累积以及对实践的反思,教师的教育智慧也会进一步升华。

学习者。智慧学习环境应以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学习进行设计。学习者置身于智慧学习环境中,既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又是个体及群体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学习者的智慧是指个体在其智力与知识的基础上,经由经验与练习习得的一种德才兼备的综合心理素质,包括聪明才智与良好品德两大成分,即所谓“德才兼备方是智慧”(陈浩彬等,2013)。其中聪明才智主要由知识、智力和认知能力等构成,良好品德主要指要有一颗谦逊善良之心。虽然教育技术领域的学者对“智慧”概念的探讨也涉及到知识、认知发展与德性追求等方面(祝智庭等,2012;张春兰等,2016),但是提出的依据并不充分;而心理科学领域的学者对“智慧”概念及其相关核心问题的研究较为深入,其所提出的“智慧”概念建立在对不同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的审视基础上(陈浩彬 等,2013),因而更具可信性和说服力。

2.物的要素

(1)硬件系统

作为硬件系统的物,仅仅是指一些固定或可移动、可以添加、更新、进化、淘汰的实体形态的物件。主要包括基础设备、各类资源和各种工具。我们对“物的智慧”持一种中立的态度,既不认为传统课堂环境不具有智慧,也不赞同将冠以“智慧”标签的现代信息技术强加到传统课堂中,而是更加强调技术的恰当应用。事实上,传统课堂环境中基础设备的设置也处处体现出智慧的意蕴,例如,课桌椅的不同布局体现了不同的教育理念,传统方形布局体现了教师中心和讲授型为主的教学理念,而圆圈型布局则体现了合作学习和民主的理念,墙壁挂画和板报体现了尊重和重视学习个性发展的班级文化,等等。

基础设备。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基础设备既可以是在传统课堂环境中配备的诸如交互式智能电子白板、手持式移动终端如iPad、电子书包、电子课本等,也可以是基于智慧教育理念而新建的多功能智慧教室环境所需要的各种基础设备,如多媒体交互系统、可旋转或移动式课桌椅、便携式智能终端、可感知互联式网络系统等。这些基础设备并不具有统一的评估标准,应依据具体的教与学目的和现实条件来选择和确定。

各类资源。智慧学习环境中的资源主要包括教师教的资源和学生学的资源。进入智慧学习环境中的资源应是经过一定机制筛选和过滤的优质资源,这些资源始终处于动态更新中,及时淘汰过时、低质量资源,补充师生经反思与互动生成的有价值的优质资源。各类资源在结构上应是模块化、小粒度的,而且应以资源包的形式呈现,以便师生识别、获取和利用(杨现民,2015);在格式和类型上应能满足智慧学习环境中基础设备的参数要求,尤其是移动互联终端的使用要求。对各类资源的评估应遵循多媒体学习原则和学习原理(王建中等,2013),以适宜性、简约性、可用性、个性化等为评估原则。

各种工具。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工具主要指用于教师和学生开展各类个性化教学和学习所需要的教与学工具,如各类学科教学中所需要的实验器材、教学模具、以及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子书、智能手环、3D/4D眼镜等。智慧学习环境中各种工具的选择和使用应以学科特征、教学目的、学习者特征、可行性等为参考依据。教学工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工具作为人体各功能器官的延伸,能够不断发掘人们的潜能,促进人们的智慧激发。对各类工具的评估应以其核心性能和定位为标准,以可用性、易用性、适宜性、个性化为基本评估原则。

(2)软件系统

作为软件系统的物,则是体现设备、资源和工具智慧性的“灵魂”所在。软件系统作为运行于硬件系统之上的软件集合,是真正掌控各硬件智慧发挥的关键,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智慧学习环境的智慧性是由工具来决定和体现的。当前教育技术学界普遍可见“工具主义”、“技术决定论”等观点。虽然这种观点存在风险,但也有其立足的依据,因为工具仅仅是物,物的功能的实现表面上是依靠软件,而软件功能的开发与实现则是由人凭借其智慧来完成的,因此也可以认为工具是具有一定智慧的。

与上述硬件系统相对应,软件之于基础设备的智慧性主要体现在情境识别和感知、学习过程记录、数据分析等方面,支持技术主要有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GPS技术、情感计算等(杨现民等,2015)。软件系统应能通过智能技术识别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感知环境变化,做出对应的智慧反应,如转换学习场景,调整教室中的空气、温度、湿度等环境要素(陈卫东等,2012),以期为学习者提供最适宜的学习环境。

软件之于资源的智慧性主要体现在各類教学资源以何种智能方式进行筛选和进化的机制,这种智慧机制在当前信息大爆炸和信息泛滥时代对于人们的个性化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显得弥足珍贵。在很多情况下,学习者面临信息迷航的困境,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的海量信息,他们很难从中识别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对信息进行精加工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相反,信息的识别、搜集和筛选会浪费学习者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占用很多认知资源,因而真正用于对信息进行提炼和创造的认知资源则相对会减少。因此,资源的智慧机制应该首先遵循资源结构的最小粒度原则,可按照最小粒度资源之间的强弱关系建立不同的联结,允许学习者对资源进行改造和评价,鼓励动态生成新的资源,并根据教学周期对逐步累加的资源进行淘汰和更新,以期保证智慧学习环境中资源的质量。

软件之于工具的智慧性主要体现在可以实现无缝联结、深度交互、智能管理和可视化等方面。在智慧学习环境中基础设备情境识别与感知的基础上,学习者可以通过智能工具与教师及其他学习者自动建立联系,对学习主题和活动进行深度交流与探讨,以促进个体和群体的知识建构,同时促进新资源的生成。另外,在基础设备自动记录学习过程的基础上,管理者可以将自动生成的学习过程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图形发送给教师和学习者,以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不足与困难,提前向学生发出预警,并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同时,学习者可以自动获取自己学习过程的可视化数据,便于他们及时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发现不足并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在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完成学习并实现知识的建构和智慧的养成。

三、如何评估:智慧学习环境的评估方法

在明确智慧学习环境的评估对象之后,就要针对评估对象提出适合的评估方法,以评价其智慧性达成的程度。在如何评估环节,笔者将针对上述评估对象,从评估主体、评估方式、评估方法等方面展开阐述。

1.针对教师智慧的评估

由于智慧学习环境中教师的教育智慧主要体现在爱与人格、教育观、知识储备、德行等方面,而且只有知识储备是可以测量的指标,因此针对教师智慧的评估应主要测量其知识储备。考虑到智慧学习环境对教师应用技术的意识和要求较高,以及技术的合理应用可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智慧养成产生积极效应,因此应将技术知识作为考察教师知识储备的重要维度之一。借鉴当前国际上对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框架的重要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可以将“技术-教学-学科知识”(TPACK)框架所揭示的7种知识作为评估教师智慧的观测维度。在这7种知识中,技术知识、教学知识和学科知识是核心,他们的交叉融合会形成另外四种知识,分别是“技术-教学”知识、“教学-学科”知识、“技术-学科”知识和“技术-教学-学科”知识。目前针对这7种知识的测量和评估已有较为详尽的量表,而且其信效度检验结果均较高,因此可以借鉴TPACK框架来测量智慧学习环境中教师的知识储备。关于这一量表的清晰界定和相关研究综述可以参考蔡敬新和邓峰(2015)的《“技术-教学-学科知识”(TPACK)研究:最新进展与趋向》。关于教师智慧不可测量的部分,可以运用书写反思日志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省思和自我评价(见表1)。在运用TPACK框架对教师可测量智慧进行评估时,需要特别考虑情境、技术、教学及学科方面的专属性(蔡敬新等,2015),它们均在三大核心知识(即技术知识、教学知识和学科知识)和其他四类交叉知识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而不能一概而论。在运用内省法评估教师的不可测量智慧时,具体可以采用书写日志、日常行为观察、教学关键事件应对等方式来探察教师的隐性智慧。

2.针对学习者智慧的评估

由于学习者的智慧主要由聪明才智与良好品德两大成分构成,因此对智慧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智慧的评估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充分考虑智慧学习环境与传统课堂学习环境的差异,即突出智能技术可能对学习者的智慧养成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借鉴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智慧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智慧可以通过自陈量表进行测量。当前,在心理学领域用于测量智慧的自陈量表主要有三个(见表2),分别是Ardelt(2003)的三维智慧量表(3D-WS)、Webster(2003)的自我评估智慧量表(SAWS)、Brown和Greene(2006)的智慧发展量表(WDS)。这三个自陈量表均具有较高的信效度,虽然各自测量的维度不同,但是可以用自评和他评的方式综合运用并测量,而且在运用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适当改编。关于智慧测量及其相关研究可参考陈浩彬和汪凤炎(2013)的《智慧:结构、类型、测量及与相关变量的关系》。同时考虑到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可能会使学习者的智慧评估指标出现新的变化,因此在对量表进行改编的过程中,还可以借鉴当前国际上对学生学习智慧尤其是学习能力的最新研究成果,如美国21世纪技能联盟于2009年最新修订的《21世纪学习框架》(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和中国教育界于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见表3)。这两个框架都立足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国际社会背景,提出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这无疑对智慧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智慧评估指标的制定或改编具有借鉴价值。虽然这三种典型的自陈量表和两大框架存在诸多交叉维度,清晰细分难度较大,但是在具体应用这些量表和框架对智慧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智慧进行评估时,聪明才智可以通过文化基础、学习与创新、信息素养与技术等维度来评估,良好品德可以通过社会参与、生活技能、情感情绪等维度来衡量。

3.针对基础设备的智慧评估

由于基础设备的智慧性主要体现在情境识别和感知、记录学习过程、分析数据等方面,因此智慧学习环境中针对基础设备的评估应主要考察这三个方面(见表4)。情境识别与感知可以通过设备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来评判,即设备能否又快又准地与学习者建立聯系;记录学习过程主要考察其记录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尤其是能否实时跟踪记录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过程和学习路径;分析数据主要是运用学习分析技术考察其能否基于一定的智慧学习模型,生成和呈现学习结果,应主要考察设备的计算性能。

4.针对资源的智慧评估

由于资源的智慧性主要体现在资源结构、联结性、动态生成等方面,因此智慧学习环境中针对资源的评估应关注这三个方面(见表4)。资源结构主要考察其结构是否完整且粒度最小,即以最小知识点作为资源的组织单元;联结性主要考察各资源能否实现自动聚合以及聚合的程度如何,即能根据资源之间的联系构成不同紧密程度的资源模块或资源包;动态生成性主要考察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互动过程中生成的各种资源能否自动移入资源库中,并与原来的资源建立不同程度的联结,根据联结的紧密程度淘汰和更新其他资源,以实现资源的升级和进化(郑旭东等,2015)。

5.针对工具的智慧评估

由于工具的智慧性主要体现在能否实现无缝联结、深度交互、智能管理和可视化等方面,因此智慧学习环境中针对工具的评估应集中在这四个方面(见表4)。无缝联结主要考察终端接入环境是否快速通畅,以及终端之间的联结是否快速通畅;深度交互主要考察工具能否支持师生、生生、以及与设备、资源之间的多重交互,可以参考陈丽教授(2004)提出的“教学交互层次塔”理论框架来考察交互深度,即处于操作交互、信息交互和概念交互的哪个层次;智能管理主要考察工具能否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即工具是否支持学习者自己掌控学习进度、管理个人空间、查看学习轨迹、做出学习决策等;可视化主要考察工具能否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直观呈现,并对学习处于“危险”边缘的学习者提出警示和提示。

表4 对物的要素的智慧评估观测点

[要素&观测点&基础设备&情境识别和感知&记录学习过程&分析数据&资源&资源结构&联结性&动态生成&工具&无缝联结&深度交互&智能管理&可视化&]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将把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评估置于一起进行阐述,原因在于硬件系统本身并不具有智慧,其智慧显现主要是通过运行于其上的软件来体现的。另外,针对基础设备、资源和工具的评估,笔者并没有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评估量表,而只是提出了评估的维度和观测点,因为量表的编制需要严格考察其效度和信度,这也是笔者后续研究努力的方向。

四、反思与实例评估

在各种互联网技术尤其是智能技术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社会背景下,由各种智能技术支撑的智慧学习环境在继承传统课堂环境固有优势的基础上,正在悄然发生变革,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然而,当前学界对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更多聚焦在模型构建、教学模式应用、学习空间重构、教育教学变革等方面,对智慧学习环境中“智慧”的探讨仅仅停留在技术的层面,将蕴含于人内在的“智慧”摒弃在研究之外。事实上,技术的智能和人类的智慧具有本质性差异,技术的应用并不能改变教育的本质,更没有将其“革命”成新的教育形态。只有使“人”的智慧在教育场域得以充分绽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教育(李子运,2016)。从这一层面来说,本研究所探讨的智慧学习环境评估尤其是对智慧学习环境中人的智慧的评估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在对智慧学习环境中教师智慧和学生智慧进行评估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智慧是人与生俱来的吗?学校教育能促进人的智慧生成和发展吗?环境对智慧生成有影响吗?技术有助于智慧发展吗?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应,也是本研究的研究基础。笔者认为,如同人的发展一样,人与生俱来具有某些“慧根”,在不同的环境中(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技术对各种环境的影响),“慧根”会发展出不同程度的“躯干”和“枝丫”,从而形成各种社会分工和社会多样性。因而,学校教育、环境、技术及其组合都对人的智慧发展具有某种程度的影响。换言之,人的智慧是不断发展的,智慧学习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智慧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立足于未来发展,对智慧学习环境中人的智慧的评估还应充分考虑未来社会对人的挑战和要求,这也是我们在评估教师智慧(可测量的知识)时引入TPACK框架,在评估学生智慧时引入和借鉴自陈量表、《21世纪学习框架》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缘由,这些新成果都充分考虑了现代技术对教育的深刻影响,而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兼顾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在对智慧学习环境进行评估时究竟该如何操作呢?本研究确实仅仅就智慧学习环境中的评估对象和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对如何评估的问题也仅仅指出了对“人的智慧”和“物的智慧”评估的观察维度和观测点,在实践指导性上有待继续提高和深化。本研究并不旨在构建一个通用的智慧学习环境评估体系,而意在引导研究者在开展智慧学习环境评估研究时应该注意的方面。实践中对于智慧学习环境评估的真正实施还应该结合研究者自身的专业背景和理论基础、基于不同的侧重点来深入开展。例如,在某种特定的智慧课堂环境中开展中学物理教学,在对该智慧课堂环境进行评估时,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这里仅说明可供测量的智慧):(1)运用TPACK量表测量教师智慧,其中物理学科知识的特殊性通过教师对物理课程某节课的认知、理解和运用来观察获得;(2)对学生智慧的测量,可以借鉴Brown和Greene的智慧发展量表(WDS)、《21世纪学习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学物理学科的特殊性以及教学大纲综合确定,可以从中大致提炼出学习意愿、理性思维、问题解决、创新能力、信息素养、交流合作、社会参与等共同指标,以此作为评估学生智慧的依据;(3)对基础设备的评估,可以从物理情境识别和感知、物理课堂学习记录、数据模型建立与分析等方面来测量;(4)对资源的评估,可以从物理学习资源结构、联结性强弱、生成进化机制等方面来测量;(5)对学习工具的评估,可以从物理课堂中所使用的工具是否支持无缝联结、是否促进深度交互、是否实现智能管理,以及是否实现可视化呈现等方面来测量。一定程度上,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基础设备、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在建设之初应该遵循相同的原则和模式,其特殊性应主要体现在学科知识差异(物理、语文等)、场景差异(面授、自主学习、讨论等)、支持工具差异(教具、实验设备等)方面。总之,在对智慧学习环境进行真实评估时,既要遵循评估的参照维度,也要结合学科的特殊性进行灵活地调整。

参考文献:

[1][新加坡]蔡敬新,邓峰(2015). “技术-教学-学科知识”(TPACK)研究: 最新进展与趋向[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3):09-18.

[2]陈浩彬,汪凤炎(2013). 智慧:结构、类型、测量及与相关变量的关系[J]. 心理科学进展, (1):108-117.

[3]陈丽(2004). 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 中国远程教育, (5):24-28.

[4]陈卫东,叶新东,许亚锋(2012). 未来课堂:智慧学习环境[J]. 远程教育杂志, (5):42-49.

[5]黄荣怀(2014). 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 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6):3-11.

[6]李子运(2016). 关于“智慧教育”的追问与理性思考[J]. 电化教育研究, (8):5-10.

[7]刘吉林(2009). 试析教育智慧的生成特性及生成的内在条件[J]. 课程·教材·教法, (9):31-35.

[8]刘俊(2013). 智慧教育环境及其实现方式设计[J]. 中国电化教育, (12):20-26,46.

[9]人民网(2016).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EB/OL]. [2017-01-15]. http://edu.people.com.cn/n1/2016/0914/c1053-28714231.html.

[10]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等(2014). 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11):23-29,34.

[11]汪凤炎,郑红(2015). 品德与才智一体: 智慧的本质与范畴[J]. 南京社会科学, (3):127-133.

[12]王建中,曾娜,郑旭东(2013). 理查德·梅耶多媒体学习的理论基础[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15-24.

[13]王志军,陈丽,韩世梅(2016). 远程学习中学习环境的交互性分析框架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 (12):37-42.

[14]谢幼如,刘嘉欣,孙宁蔚等(2016). 智慧学习环境下学生科学探究心智技能的培养[J]. 开放教育研究, (2):104-112.

[15]杨现民(2015).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有序进化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1):62-68,76.

[16]杨现民,余胜泉(2015). 智慧教育体系架构与关键支撑技术[J]. 中国电化教育, (1):77-84,130.

[17]张春兰,李子运(2016). 智慧教育视野中未来学习空间的重构[J]. 现代教育技术, (5):24-29.

[18]张豪锋,赵耀远(2013). 有意义学习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评价[J]. 中国远程教育, (10):90-94.

[19]张伟远(2004). 网上学习环境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及测评量表的设计与开发[J]. 中国电化教育, (7):29-33.

[20]赵秋锦,杨现民,王帆(2014). 智慧教育环境的系统模型设计[J]. 现代教育技术, (10):12-18.

[21]郑旭东,杨现民,岳婷燕(2015). 智慧环境下的学习资源建设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4):27-32.

[22]祝智庭,賀斌(2012). 智慧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 电化教育研究, (12):5-13.

[23]Ardelt, M.(2003). Development and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a Three-Dimensional Wisdom Scale[J]. Research on Aging, 25(3):275-324.

[24]Brown, S. C., & Greene, J. A.(2006). The Wisdom Development Scale: Translating the Conceptual to the Concrete[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7(1):1-19.

[25]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2009). 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EB/OL]. [2017-01-15]. http://www.p21.org/our-work/p21-framework.

[26]Webster, J. D.(2003).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a Self-Assessed Wisdom Scale[J]. Joural of Adult Derelopment, 10(1):13-22.

收稿日期 2017-03-01 责任编辑 刘选

作者:周东岱 孙聘 于伟

第3篇:多媒体网络教学评估指标的探讨与评估体系的建立

钱赛清 姜 涛 王 健

摘要: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多媒体网络教学评估体系的发展现状,接着针对目前我国多媒体网络教学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四个层面出发,提出了一个包含课件开发评估系统,教学支持评估系统,教务管理评估系统,教学资源管理评估系统,授课人员水平评估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性能评估系统六大部分组成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综合评估体系。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教学;评估体系;探讨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正在被新的,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教育模式所取代,多媒体网络教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它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它以网络作为教学的平台,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动画集成在一起制成多媒体课件,通过网络传送教学内容,在网上实施教学、管理教学,并进行网上测试和网上交流。

目前我国众多高等院校都相继建成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开设相关的课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形成了一定规模。然而由于办学条件,办学方向,办学水平的差异,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水平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①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差距;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存在较大差距;③网上教学支持存在较大差距;④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教务管理存在较大差距;⑤教学资源的管理存在较大差距;⑥授课人员教学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对多媒体网络教学进行评估不仅可以发现自身的优势,找出存在的问题,而且对提高办学质量,为评优选拔工作提供令人信服的依据都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评估组织和评估办法,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国家在这方面做了探索性的研究,也曾组织相关的人员对多媒体网络课程进行评估,但是由于多媒体网络教学存在着相对“松散”的结构,对其进行评估大都是以单位自行组织,从而导致:主观色彩过浓,丧失公平性与公正性;多头重复的评估过多,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评估的内容差异很大,往往不够全面,存在着以偏概全的倾向,而且随意性较大,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干扰;一些院校自行设计评估表格,常常出现概念含混不清,其内涵互相涵盖,评价的尺度难以掌握,从而使得评估者的评定缺乏实际意义。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的评估体系力求做到客观,真实,全面,具体,在技术上简单易行,使用性强,涵盖面广。

1 多媒体网络教学评估体系的目标

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因此应该牢固树立以方便学生学习,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发挥多媒体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交互性,集成性的特点,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互利性以及计算机网络及时、快速、准确传递的特性,创建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共享的网络上,构建“开放”的多媒体教学平台,让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受到强烈的刺激,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评估目标对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建设有着指导性和方向性的作用,也是多媒体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经过调查分析,我们制定如下目标:

(1)多媒体网络教学必须满足教学实际需要,以完成大纲规定的相应教学任务为前提,内容的设计应尊重学生的培养方案。

(2)教学内容应体现信息的多样化和多维化,使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接收和交流,在人—人,人—机,机—人交互的过程中,具有更加广阔和自由的空间。

(3)把教学信息转变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收的知识,借助交互活动,使学生在其关心的内容上获取更多的知识。例如对事物的运动过程,可以通过倒放、慢放、快放、变形、虚拟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制造出各种讨论主题。

(4)为学生营造探索想象空间,培养其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教育部曾多次强调,要把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重点,注重培养学生探索、反思、和创造能力。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是一个优秀的教育信息存储、递送的媒介,在提供创新环境和创造性学习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6)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新型的人才,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有较好的科研素质,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多媒体网络教学应借助于虚拟技术,使得传统校园的文化氛围、人文精神在时间、空间上得以延伸,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同时,能得到网络课程所提供的人文熏陶,使自己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2 多媒体网络教学评估体系的设计原则

通过对国内外近年来对多媒体网络教学评估体系的分析,我们认为制定合理、客观的评价体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系统性原则对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评价应该树立系统工程的观点。任何一个评估指标都应该放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去研究,弄清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能因为某一指标特别重要而忽视其他指标的作用。

层次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有一定的层次。不同的指标按照类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整个指标体系结构有序,便于评估和实际操作。

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立应该包括多媒体网络教学各方面的主要内容,使得各指标项能够涵盖该教学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特性。

客观性原则这是评估体系指标设计的基本原则。它是指在评估指标设计的过程中,应以事实为依据,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在评估过程中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评估者具有客观、公正的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在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必须根据特定的评估的目的和评估对象选择合适的评价内容,根据科学的评估方案,使指标体系设计科学合理。

重视学习的原则根据认知心理学,学习的发生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主观图式的过程,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因而,在对多媒体网络课程进行评价时,唯一的出发点是一切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地学习为目标。所有的学习活动和资源都要与教学密切相关,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 多媒体网络教学综合评估系统的一般架构

要对多媒体网络教学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必须清楚了解它的一般架构。通过分析国内外一些教学系统的实例,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我们设计出的评估系统由六个部分组成,即:课件开发评估系统,教学支持评估系统,教务管理评估系统,教学资源管理评估系统,授课人员水平评估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性能评估系统。

3.1 课件开发评估系统

对课程开发的评估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内容:

(1)多媒体网络课件的水平

主要考查媒体质量水平,整体设计水平和智能化水平。

媒体质量包括:界面设计的简明性,友好性,布局合理性,

色彩色调的搭配,美观大方,重点突出;音效的质量,图片录像的清晰程度,动画的生动性和准确度。

整体设计包括: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图、文、声、像等媒体类型;利用媒体的特点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水平。

智能化水平包括:检索、学习记录和书签功能;较好的人工智能性和专家系统性;具有多种媒体的学习提示、交叉参考、导航和定位等辅助功能。

(2)开发工具

对网上课程开发工具的评估主要看是否支持基本教学逻辑的设计,能否提供一些设施和工具,方便和加速网上课件的开发;是否提供模板和开发向导,降低开发的门槛;所开发的课件能否在标准的阅读器下阅读,是否能在多个操作系统平台上使用。

3.2 教学支持评估系统

教学支持系统是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核心部件,因此对其的评估也是整个评估体系的中心内容。该系统是学生学习网络课程最直接的桥梁,也是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必要的工具。它将教学资源合理应用于教学实践,把网络课程和网络教学服务进行了有机的集成,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和现代化教育的一般规律,为多媒体网络教学提供了真正高效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对其评估分为八个部分:

(1)师生交流工具:对聊天室的外观界面,功能的评估;对电子邮件主要是考查邮箱的容量和对不同信件分类管理性能。对可视会议系统考查的内容是:音频视频传输的流畅性,声音图像的清晰度,会议主持人设置的方便性。

(2)辅导答疑系统:主要是对学生的提问功能,教师答疑功能,解答过程,解答准确性,语音提示性(当老师把答案传递给学生时,系统会发出声音进行提示)的评估。

(3)网络题库系统:是对试题查询、添加、修改、删除、评审等的评估。

(4)流媒体课件播放系统。主要是对系统支持格式的种类,启动延时的时间,流式传输的方式(顺序流式传输、实时流式传输),流媒体的播放方式(单播、组播、点播、广播)的评估。

(5)远程考试系统。主要是对各种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判断题等)的抽取成卷,分值标定,答卷保存,自动判分,成绩查询和分析,以及总评(如评定等级:优、良、中、差;),统计(如学生个体:正确答题数,错误答题数,实际得分;学生整体:总分,平均分,优秀人数,及格人数,不及格人数等)功能的评估。

(6)作业评阅系统:主要是对系统自动评阅和老师评阅两方面的评估。

(7)虚拟实验系统:主要是对虚拟仪器(真实性、可用度)和虚拟实验(实验材料组装、原材料添加、实验条件改变、数据采集、试验结果模拟分析)的评估。

(8)适应性学习系统:主要是对学习诊断、学习内容的动态组织、学习策略、认知单元链接与呈现、相关资料的查阅、交流与讨论、适应性练习的评估。

3.3 教务管理评估系统

教务管理居于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它起着调配教学资源、管理教学参与人员信息、总结教学数据等重要作用。教务管理系统使得教学能够顺利实施,也可实现整个教学管理过程的现代化和管理的规范化,另外还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教学现状,分析教学效果。对教务管理的评估有九个部分的内容:

注册认证主要是对登录的合法性,安全性,接受服务条款以及建立角色,相应权限设置的评估。

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包括对学生个人基本信息的管理以及从入学到毕业期间的学籍、学习信息管理(如入学申请,选课、考试、成绩、毕业等)的评估。

教师档案管理对教师个人基本信息、教师资格审查考核,以及教师任课管理的评估。行政公文管理:针对教务信息发布,各相关部门之间大量公文、报表的流通,以及各类公文的添、删、改、存等功能所做的评价。

信息查询主要是针对相关人员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对相应信息查询的,例如:教师对选课信息的查询、学生对自己成绩的查询、学生对课程设置情况的查询等评估。

数据统计分析主要是对将教学中各环节的数据收集起来,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由此得出一些结论,通过报表等形式反馈给各相关人员等内容所进行的评估。

学习管理针对个别辅导,疑难解答,以及学习进度的评估。

计费管理主要是对根据学习资源的使用记录制作用户的收费报告,确定教学业务和教学资源的使用计费的评估。

系统配置管理配置管理的目的是管理网络的建立、扩充和开通,评估的内容是提供资源清单管理功能、资源开通功能、教学业务开通功能。

专业管理包括对专业设置,专业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制定和调整的评估。

课程管理评估内容是课程的设立,指定课程相关人员的权限和口令,分配建立与课程相关的设施(如邮箱、讨论区等)。

3.4 教学资源管理评估系统

对教学资源管理从六个方面进行考查:

使用资源对浏览(信息呈现方式、信息类型选择)、资源下载、使用跟踪(记录浏览次数,下载次数)内容的评估。

资源检索对单键查询、检索引擎、多媒体检索、导航与预览的评估。

资源的录入与发布对资源批量入库、资源单个入库、远程提交的评定。

资源收集与整理对资源自动搜集(根据管理员的检索要求,在互联网上搜集信息),资源自动整理(对搜集的信息进行自动文摘、自动提取关键词、自动建立索引)的评估。

资源审楼对资源进行审核、删除、修改的考核。

3.5 教师授课水平评估系统

这一部分包含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艺术性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

(1)教学方法

主要考查教师能否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多种方法;是否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探索式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否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注重学生的反馈信息。

(2)教学内容

主要从科学性、适用性、先进性来评估。

科学性包含理论严谨性、结构合理性、信息准确性;适用性是指基本内容符合学习要求;先进性是看是否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教学内容推陈出新。

(3)艺术性

教学艺术性有导入、收束、设疑与提问,教学语言四个方面。

导入主要考查进入主题的时机选择是否合情合理,根据内容不同导入方式灵活多变、新颖别致,达到收心、引趣、激情、启思的功能。

收束是否方式简便,方法灵活,语言简炼。对教学内容能否及时地归纳,整理,提示,突出重点,及时回顾,强化记忆,及时训练,促进迁移,及时检测,加强反馈。

设疑与提问是否有的放矢,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疑惑疏漏之处;能否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是否遵循因人设问、先易后难、角度新颖、随机应变的原则。

教学语言是否深浅适度,富有针对性;清晰准确,富有逻辑性;循循善诱,富有启发性;情真意切,富有感染性;张驰有致,富有节奏感;生动活泼,富有形象性。

(4)教学效果

从学生满意度,激发学生兴趣,能力成绩提高来评估。

3.6 计算机网络性能评估系统

计算机网络性能决定着网络教学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它是网络教学开展的平台和依托,也是网络教学的重要环节。这一部分的评估包括三个方面:

(1)网络一般性能。网络一般性能的评估是为了考查网络运行是否正常,提供约定的服务质量是否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2)网络安全。主要考查多媒体网络的防病毒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安全漏洞的扫描技术以及网络的实时监控与恢复技术。

(3)网络传输性能。主要是对网络带宽,网络传输速率,网络传输效率以及多媒体文件传输质量的评估。

4 结束语

本文所论述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评估体系设计”主要是针对多媒体网络教学特点,将其分为六个部分进行综合评估,它的最大优点在于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现代教学理论和参与人员的表现(教师和学生)的评估融为一体,全面、客观的反映出被评估对象的真实面貌。当然,由于多媒体网络教学评价还处在初步尝试阶段,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有规律的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加以归纳、总结、提炼和修订。

作者:钱赛清 姜 涛等

第4篇:企业纳税评估指标和模型的研究综述

摘要:文章对纳税评估选案正确率有显著影响的指标和模型进行综述分析,依据指标的使用频数整理出14个常用的评估指标,其中使用最多的是销售毛利率和总资产利润率等盈利能力类指标。共整理出17种评估模型,其中定性分析模型4种,统计分析模型5种,现代数据挖掘模型8种。通过对比各种模型的评估选案正确率发现没有哪一种模型适合所有纳税评估问题的研究,需要结合实际的评估问题选择适宜的模型,从而提高评估选案的正确率。

关键词:纳税评估;评估指标;评估模型

目前我国纳税评估还处在探索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建立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以提高税收稽查选案的效率和实现税收稽查的智能化。国外很早就开展了纳税评估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Feinstein提出判别分析和Tobit模型;Joulfaian采用Tobit模型重点从公司管理者的信用程度进行建模研究。国内王树岭提出了选取评估指标的5项基本原则;李选举建立了Tobit模型来估计偷逃税额;上海财经大学税收征管课题组以企业的实际纳税申报表为依据,建立了包含35个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马庆国等(2002)提出了BPNN模型;楼文高等建立了GRNN模型并与统计分析模型对比发现,GRNN模型具有更高的评估正确率。此外,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自己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选案模型,然而目前还没有学者对纳税评估指标和评估模型进行系统地分析。本文首先依据指标的使用频数整理出常用的评估指标,并进一步地诠释分析;其次对评估模型进行归类整理,比较分析各种模型在研究纳税评估问题时的适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希望能够为以后学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纳税评估指标的分析

(一)常用评估指标的统计

作者检索中国知网,搜集到建立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论文21篇(不包括采用相同指标体系的论文)。21篇论文采用了160个评估指标,包括145个定量指标和15个定性指标。笔者依次统计了每个指标的使用频数,其中14个定量指标被7篇以上论文使用(如表1所示),3个定性指标(企业所有制性质、企业纳税历史记录、企业是否曾经被举报)被3篇论文使用。

(二)指标的使用频数分析

17个指标反映了纳税企业的运营能力、盈利能力、成本费用、偿债能力、税收负担、企业性质和企业的信用等级7个方面的信息。从指标的使用频数分析,运营能力类指标中存货周转率的使用频数最高,被12篇论文使用,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被10篇和8篇论文使用。盈利能力类指标中销售毛利率的使用频数最高,被16篇论文使用,也是16个指标中使用频数最高的指标,是总资产利润率被12篇论文使用,最后成本费用利润率和利润总额变动率被8篇和7篇论文使用。成本费用类指标的使用频数较低,最高的销售费用率被8篇论文使用,销售管理费用率和销售财务费用率被7篇论文使用。偿债能力类指标中资产负债率的使用频数最高,被13篇论文使用,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被10篇和8篇论文使用。税收负担类指标税收负担率被8篇论文引用。企业性质类指标企业所有制性质被3篇论文使用。企业的信用等级类指标企业纳税历史记录和企业是否曾经被举报被3篇论文使用。因此,综合指标的个数和使用频数分析盈利能力类指标是被使用最多的指标,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企业是否存在偷逃税行为,依次为偿债能力、运营能力、成本费用、税收负担、企业的信用等级和企业性质。

二、纳税评估方法的分析

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能够有效地降低评估风险和成本,提高评估工作的效率,是整个纳税评估工作的关键问题。本文共整理出17种评估模型,如表2所示。17种评估模型具体可分为定性分析模型、统计分析模型和现代数据挖掘模型3大类模型。

(一)定性分析模型

定性分析模型包括指标峰值法、领域知识、投入产出模型和模糊数学模型。定性分析模型的建模思路:首先对比评估指标值与已有的参照标准,其次结合加权处理方法来判断纳税企业是否存在偷逃税行为。

定性分析模型的优点是原理清晰,对评估指标和样本数量没有严格要求。但关键是要确定合理的参照标准,参照标准的选择不同,其选案的结果也不一致,因此都对税务人员的技术和经验有严格的要求,当税务人员经验不足或对评估指标不了解时,则会严重降低选案结果的正确率。此外,定性分析模型缺乏系统的评估指标和严格的数学模型的支撑,难以与相关软件和应用程序相结合实现纳税评估的智能化。因此定性分析模型并没有被推广应用,目前仅应用在前期的抽样调查中,或者样本数量无法满足定量模型建模的情况下。

(二)统计分析模型

统计分析模型包括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距离判别分类模型、Tobit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统计分析模型的建模思路如下。一是将纳税人分为诚实纳税人集合和非诚实纳税人集合。二是建立判别模型,依据某种标准判别待测样本(未用于建模的样本)是否为非诚实纳税人。如距离判别分类模型依据待测样本到诚实纳税人集合和非诚实纳税人集合的距离大小判断是否为非诚实纳税人;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待测样本偷逃税行为发生的概率,当发生概率p>0.5时即认为为非诚实纳税人;Bayes分类模型类似于距离判别分类模型,依据事后概率判断样本的分类等。

统计分析模型的优点是依据评估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对纳税人进行分类,使评估结果更加的科学、可靠;同时可以嵌入到软件和应用程序中实现评估选案的智能化,有效地提高了选案的效率。缺点是模型对变量有严格的前提假设,如距离判别分类模型要求变量服从正态分布和变量的协方差矩阵相等,Logistic回归模型、Bayes分类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建模时都要求变量相互独立,然而在实际建模中上述假设条件很难满足。因此采用统计分析模型建模前需要对变量进行检验,当变量符合要求时可以建模,当变量不符合要求时建议采用其他模型。

(三)现代数据挖掘模型

现代数据挖掘模型包括C4.5决策树模型、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和神经网络(NN)模型,其中NN模型是最常用的也是目前所有评估模型中应用最多的模型。NN模型对非线性问题的适应能力,更能挖掘出偷逃税行为与评估变量之间的关系,为提高评估选案正确率提供了可能。但NN技术建模过程十分的复杂,且需要大量的训练样本,目前采用NN技术建立的纳税评估模型一般没有采用检验样本监控训练过程,这些模型在训练过程中是否出现了“过训练”、“过拟合”现象及模型是否具有泛化能力等无法验证,因此,如果出现了“过训练”现象,这些NN模型就没有任何应用价值。支持向量机(SVM)模型适于解决高维问题,对样本的数量要求也不高,但是建模中要求变量相互独立,且对于不平衡样本分类的效果较差。C4.5决策树模型不适于处理评估指标较多的问题,在纳税评估中很少被应用。

现代数据挖掘模型的优点是适于处理非线性的纳税评估问题,建模过程中对变量的要求较低。缺点是建模过程十分的复杂,因此实际应用中应该慎重的选用此类方法,当统计分析方法不能很好的解决评估问题时,才采用此类方法建模。

三、结语

本文对纳税评估指标和评估模型进行综述研究,共整理出17个常用的评估指标和17种评估模型。17个指标从企业的运营能力、成本费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税收负担、企业性质和企业的信用等级多个方面反映了企业的偷逃税行为。评估模型总体可分为定性分析模型、统计分析模型和现代数据挖掘模型,3类模型在建模过程中各有优缺点,因此,应该根据具体的纳税评估问题选择最切实可行的模型,以便提高评估选案的正确率。

参考文献:

[1]Jonathan S. Feinstein.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income tax evasion and its detection[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1991(01).

[2]David Joulfaian. Corporate income tax evasion and managerial preference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0(04).

[3]王树岭,武震.税务稽查计算机选案指标体系的分析与设计[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7(07).

[4]李选举. Tobit模型与税收稽查[J].统计研究,2000(01).

[5]《税收征管系统工程研究》课题组.税收征管中诚实申报识别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1999(02).

[6]马庆国,王卫红,陈健,等.神经网络在税务稽查选案中的应用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08).

[7]楼文高,娄元英,尹淑萍.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税收稽查选案实证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2(06).

[8]李选举.纳税诚实申报判别模型中的指标分析[J].统计与决策,1998(08).

[9]周刚.商贸企业增值税纳税评估的整体构思和指标体系[D].湖南大学,2005.

[10]蔡伟鸿,郭陈喜.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在纳税评估中的应用[J].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2).

[11]赵雷.基于概率神经网络和K-means算法的纳税评估[D].河北工程大学,2011.

[12]彭十一,周伍阳.Logit模型在纳税评估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8(05).

[13]陈颖.税务稽查选案技术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

[14]王银.粗糙集和支持向量机在纳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

[15]黄海.纳税信用风险度量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6.

[16]夏辉,李仁发.基于SVM与SOM的税务稽查选案模型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14).

[17]林肖丽.统计方法在税务稽查选案中的应用研究[D].中山大学,2006.

[18]陈海华.纳税评估选案指标研究及评估分析[D].中山大学,2009.

[19]康庄,余元全.基于贝叶斯分类器的纳税评估模型研究[J].经济问题,2009(06).

[20]孙玉栋,范瑾.资源类企业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税收征管,2009(02).

[21]徐戎,王文杰,周四新.神经网络与领域知识结合的纳税评估预警模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01).

[22]屈世富,万旺根,刘维晓,等.模糊粗糙集理论在纳税评估中的应用[J].计算机仿真,2010(07).

[23]李绍中,肖勋勇.模糊神经网络在纳税信用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2(01).

[24]肖恺乐.基于数据挖掘的稽查选案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5]郑树旺,李和琴.数据挖掘技术支持下小型民营企业纳税评估模型研究[J].学术探索,2012(12).

[26]崔景华.完善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峰值分析法的思考[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7(03).

[27]张光前,王久铱,周宽久.基于领域知识的纳税评估方法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02).

[28]熊萧,杨缅昆.纳税评估:一种新方法的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03).

[29]郭鹏辉.回归分析法在纳税评估中的应用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7.

[30]周昱.纳税评估系统中评估模型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8.

*本文受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上海商贸服务业知识服务中心”建设子项目“税收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及开发”(ZF1226)资助。

(作者单位:娄元英,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楼文高,上海商学院)

作者:娄元英 楼文高

第5篇:国家审计机关绩效评估指标构建与分析

国家审计机关的绩效评估对于提高审计机关绩效管理有直接的促进功能,是整个审计机关绩效管理的基础环节和核心功能。通过真实有效的评估过程,可以全面客观地把握管理信息,为落实其它绩效环节、全面提高绩效水平提供依据。文章按照平衡计分卡理论建立国家审计机关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一、审计成果维度

审计结果维度是审计机关绩效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这一维度的指标包括:完成审计计划的比例、审计建议得到执行的比例、重大审计发现和建议的数量、审计发现屡审屡犯事项的数量。

(一)完成审计计划的比例 这个指标反映了国家审计的工作效率和效果。此指标有效的前提是审计计划本身是科学合理的。但是实际执行时,也还需要对此指标灵活掌握,因为审计计划一般是每年年初,期初的审计计划有可能不符合变化了的环境。因此实务工作中要根据被评估对象的实际情况调整其权重。一般而言,完成审计计划的比例越高,审计机关的绩效也就越高。

(二)审计建议得到执行的百分比这个指标反映了国家审计机关所提出的审计建议的质量。一个好的审计建议被采纳、被应用、被推广,才更能显现审、帮、促的效果,使审计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审计建议要具体、详细、明确、切实可行,这样才有利于被审计单位所接受实施,一份再好的审计建议,若得不到被审计单位的采纳和应用,也是徒劳。这个评价指标能够促进国家审计机关充分关注军队领导者所关心的领域,提出高质量的审计建议,充分反映审计机关的绩效。审计建议得到执行的比例越高,审计机关绩效也就越高。,

(三)重大审计发现和建议的数量重大审计发现和建议的数量是衡量国家审计机关审计成果的指标之一。重大审计发现是指对组织运作有重要影响的事件,这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审计对组织风险的关注程度。重大审计发现和建议的数量越多,审计机关绩效越高。

(四)审计发现屡审屡犯事项的数量屡审屡犯是指国家审计以前发现的问题重复出现。屡审屡犯说明国家审计虽然发现了国家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但是没有提出解决的方案,或者是提出的解决方案没有被有效地执行。屡审屡犯次数越多说明国家审计机关的效果越差,其绩效也越差。

二、审计业务流程维度

审计业务流程是审计服务质量的重要支撑,这一维度的绩效是从影响审计机关绩效水平的内部因素出发来衡量的,把审计机关的内部运行情况与外部反映状态,动态运行评估与静态结构评估。这一维度的指标包括:审计事项的重要程度、信息技术综合审计使用率、审计质量控制措施的应用情况、审计所耗时间、审计程序的符合程度、审计方案的执行程度。

(一)审计事项的重要程度审计事项的重要程度是对国家审计过程质量的度量。国家审计机关的资源有限,不可能对审计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关注。所以,为了有效地分配国家审计资源,审计机关应该关注重要的审计事项,切中要害。将有限的审计资源投入到重要的审计事项中去;使审计资源的使用价值达到最大化。审计事项的重要程度越高,审计机关的绩效也就越高。

(二)信息技术综合审计的运用

信息技术综合审计的开展程度体现了国家审计技术的先进程度,国家审计技术越是先进,国家审计绩效就越高。国家审计新的角色和使命要求国家审计采用信息技术综合审计,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三)审计质量控制措施的应用

审计质量控制就是由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运用审计质量标准,对各项审计工作,或具体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质量进行自我约束的一项活动,借以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以及审计工作的效益和效率,它包括计划、制约、检查、分析和反馈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审计质量控制措施的应用程度越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审计机关审计质量越高。审计绩效也就越高。

(四)审计所耗用时间从现场工作结束到报告签发的天数反映了国家审计的工作效率。但是,本文认为这个指标不能用来单独的评价国家审计机关的绩效,因为,对这个指标的过度评价会影响其他重要的绩效指标。也就是说,即使审计所耗用时间很短,但如果审计质量不高,审计机关的绩效也不能算很高。只能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效率,从而使审计所耗用时间缩短,才能真正算得上审计机关绩效高。

(五)审计程序的遵循程度审计程序是指审计工作的步骤和顺序,这里所讲的审计程序,相对于审计业务流程的大流程而言,指的是审计工作的小流程。审计程序是保证审计质量和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手段。审计人员一定要严格遵守审计法规中有关审计程序的规定。将遵循审计程序的规定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之中,避免由于审计程序不当而造成的审计风险,从而影响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机关绩效。一般而言,此比例越高,代表审计机关绩效越高。

(六)审计实施方案的完备程度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龙头”。它是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一个综合性文档,通过统筹计划和安排,明确具体目标、细化内容、突出重点;实施方案是执行审计和质量检查的标准,好的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灵魂,是审计组的“作战计划”,是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一般而言,此比例越高,代表审计机关的绩效越高。

三、审计客户维度

国家审计的客户维度可以理解为国家审计报告的使用者。是指上级审计机关,被审计单位等。这一维度的指标包括: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的满意度、上级审计机关对本级审计机关满意度、审计机关被投诉次数、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的看法。

(一)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的满意程度被审计单位既是审计机关监督的对象,同时也是国家审计机关提供服务的对象。现代国家审计职能由“监督型”向“服务型”转变,国家审计机关与被审计者之间除了监督关系,还要注重服务关系,被审计者对审计结果的满意程度是被审计者对国家审计机关提供的服务的认可程度。

(二)上级审计机关对本级审计机关的满意度审计法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上级审计机关主管审计机关的业务,因此上级审计机关对审计机关的工作是否满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审计业务质量的高低,即审计业务质量是否达到上级审计机关的要求。

(三)审计机关被投诉的次数对国家审计机关投诉的数量反映了国家审计提供服务的态度。现代国家审计也强调服务,所以,服务的态度是衡量其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本文认为,这个指标在使用的时候,应该对投诉的内容加以考虑,因为,被审计单位面对国家审计的监督检查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有可能对国家审计机关投诉的数量会增加,因此,这些数量并不是国家审计真正绩效的反映。

(四)被审计单位对国家审计机关的看法被审计者关于国家审计角色的看法反映了被审计者对国家审计职能定位的看法。现代国家审计的职能定位已经由单一的监督检查转变为向服务咨询职能拓展,因此,这个指标可以反映国家审计角色是否转换,是否

适应国家审计发展的新形势。

四、审计组织学习与成长

国家审计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与成长,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和国家发展建设的需要,才能服务于国家审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面对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审计机关也应该注重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注重提高审计人员的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创造良好的组织氛围,使审计人员愿意为国家审计机关做出贡献。这~维度的指标包括:审计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审计人员经验(审计人员平均职龄)、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审计人员比例、审计人员对所在审计机关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审计人员人均年培训时数。

(一)审计人员受教育程度新时期国家审计的职能范围的拓展和层次的提高对国家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审计人员的教育程度越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综合素质越高,学习的能力越强,审计质量越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是国家审计绩效的重要支撑。

(二)审计人员经验(审计人员平均职龄)国家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许多环节需要国家审计人员根据以往的审计经验来判断,这个专业判断的水平就取决于审计人员经验的多少。国家审计人员的经验丰富,不仅可以节约国家审计资源和时间,而且可以提高国家审计的效果。一般来说,审计工作年限越长,审计人员经验越丰富。

(三)具有职业认证的审计人员比例通过了职业认证的国家审计人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具有职业认证的审计人员比例越高,说明国家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越高,就越有可能实施高水平的国家审计。

(四)审计人员对所在审计机关工作的满意度所谓审计工作满意度是指感觉到审计工作本身可以满足或有助于满足自己的工作价值观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愉悦的感觉程度,是审计机关的一笔重要财富。只有重视审计人员满意度,才能增强审计组织凝聚力,培养审计人员对审计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不断增强审计人员对审计机关的向心力、凝聚力,才能不断提高审计组织绩效。

(五)审计人员人均培训时数审计是政策性强、层次高的综合性经济监督,是一种专家行为,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熟悉、并能合理地运用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必须熟悉多领域宽范围的经济活动,并掌握专门的高超的技能与方法去剖析、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必须有很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比起其他行业来,它要求审计人员不断地接受后续培训。每名国家审计人员的培训时间越多,其接受的新技术就越多,国家审计就会产生越高的绩效。

参考文献:

[1]彭国甫:《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保罗.R.尼文:《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平衡计分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编辑 袁露芬)

作者:陈 莉 陈雄智 薛青山

第6篇:消防管理标准化体系及评估指标

摘要: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及政治文化的高速发展,为我国人民生产及生活创造了安全可靠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及文化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日常生产及生活中人们还是无法规避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其中火灾的发生率最高,所以“加强消防管理,提高消防工作质量”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各地区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更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完善消防管理标准化体系则能够提高消防管理水平,并减少因为不规范操作导致的消防工作问题发,从而提高消防工作质量效率,由此可见消防管理标准化体系的重要性。对此,本文根据相关文献,分析了消防管理标准化体系及评估指标。

关键词:消防安全;消防管理;标准化体系;评估指标

“消防安全”一直都是我国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主要部分,不仅关系到社会生产安全及发展稳定,还关系到每个企业、每个家庭及每个人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故很多企事业单位及家庭都建立了完善的消防安全预测系统,如在每个房间安装火灾报警器及灭火装置等(包括灭火器、喷水装置等)。尽管如此,还是避免不了各种火灾的发生,如因为煤气泄漏等原因引发的火灾,不同程度上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并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而构建消防管理标准化体系、完善消防评估指标等,能够有效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从而有效解决各种消防问题,减少火灾中人们的经济损失及人身安全问题发生。所以下文先简单分析了消防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遇到的问题,然后分析了建立标准化体系及评估指标的措施及方法。

1消防管理标准化体系及评估指标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没有建立消防安全责任意识,不重视消防管理标准化;第二,实际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忽略很多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第三,极大简化了原有健全的消防管理制度体系,被迫取消部分消防管理评估指标及标准;第四,群众消防安全意识薄弱增加了消防管理难度[1]。

2消防管理标准化体系及评估指标的建立措施

2.1贯彻国家消防工作基本管理原则

实施现代消防安全工作标准化监督管理体系机制建设工作是大力推动我国消防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重大战略举措,必须要始终秉承“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这一现代消防工作标准化管理的基本原则。企业必须进一步切实加强对于专业消防工作的总体组织协调领导,应把我们的专业消防工作建设列为企业经济稳定发展战略规划,保障我们的专业消防工作人员能够主动跟随我们国家和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而紧密地进行相互配合[2]。

2.2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

除需要贯彻国家消防工作基本管理原则以外,还需要根据消防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确定消防管理工作内容及工作责任,并明确到具体的管理者或者消防员身上,以保证各种问题发生时都能够快速找到原因及相关负责人,然后快速解决问题,提高消防管理工作质量及效率。要联合各部门共同针对现有的管理问题完善消防工作责任制,并配套相应的消防管理体系、安全评估指标及监督机制,以不断提高消防管理的标准化水平[3]。

2.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工作制度

首先,消防部门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及交流,以快速了解现存的消防管理问题,然后联合其他部门将关于消防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意见及建议提交给相关部门,由他们去确定需要完善的消防管理规定。其次,消防管理者要结合现有相关法律法规、日常消防管理工作问题,对现有的消防管理工作制度进行优化及完善,并建立监督机制,以逐渐提高消防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及标准化水平;最后,必须先到实地进行考察取证,然后结合消防工作、消防管理问题、地方政府出台的消防管理政策等,系统地、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合理的消防管理标准及消防安全评估指标,为消防管理工作、消防监督工作、火灾事故原因识别鉴定等提供可靠依据[4]。

2.4 提高群众消防安全意识

首先,消防部门要加大对消防安全知识、消防管理重要性等的宣传力度,例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及管理技术等,然后更多群众能够深入了解消防安全知识,并提高他们的消防安全意识。其次,要学会利用网络、现场教学、实地演练等方式强化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例如在消防部门专有的网站上发布关于消防安全的法律法规、消防安全知识等,还可以组织消防人员对周围的群众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及培训,以达到强化群众消防安全意识的目的。

2.5构建现代化消防管理体及消防安全“防护网”

首先,要重视各种现代化技术在消防管理中的应用,并结合现代化技术完善消防管理标准化体系,例如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等构建消防管理信息系的,可快速记录消防人员基本信息、消防设施设备基本信息及重要的火灾信息,并定期自动更新信息,有效保证各种信息的时效性及精准度,为后期的消防管理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其次,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化技术将消防管理标准化体系与大数据互联网融合,以构建具有信息查询功能、消防培训功能、政策咨询功能、举报信息功能、互动交流功能、安全宣传功能的多功能消防管理数字系统[5]。

结语

现阶段,消防安全管理(本文简称为消防管理)已经成为了促进社会安全生产及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主要路径,并在城市管理及城市化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故必须不断完善消防管理体系,提高消防管理水平。实际的消防管理中还存在管理制度及安全评估指标不完善、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管理方法单一等问题,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消防管理工作质量,而标准化体系建设及评估指标完善则能够解决以上问题,提高消防管理水平。因此,上文基于对标准化消防管理重要性的了解,从贯彻国家消防工作基本管理原则、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工作制度、提高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构建现代化消防管理体及消防安全“防护网”等方面分析了构建消防管理标准化体系、完善评估指标的措施及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珂柯. 消防管理标准化体系及评估指标研究[J]. 中国科技纵横,2021(23):129-130.

[2] 尹振江. 浅析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J]. 新商务周刊,2020(19):63,65.

[3] 丁永洪,冯寅港. 简述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 今日消防,2019,4(10):22,32.

[4] 郭立忠,王善鹏. 关于构建化工企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探讨[J]. 商品與质量,2018(48):268.

[5] 刘大宋. 浅谈如何做好社会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J]. 建材发展导向(上),2020,18(5):99.

作者:付镭

第7篇:评估指标任务分解

重要评估关键评估重点考察内容主要佐证材料及工作单位指标指标及数据库编号(1)广东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党政办)(2)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党政办)(3)广州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党政区域社会发展办)1.1学校规划及学院发(4)学院发展规划(党政办)事业发展展规划和专业(5)学院专业建设规划(教务处)规划结构(数据库(6)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规划(人事处)编号7)(7)学院发展概况(党政办)(8)学院发展史(党政办)(9)学院发展设置情况一览表(教务处)(1)学党政办学定位一览表(党政办)(2)学院教学工作会议材料汇编(党政办)(3)学院教职工有关高职理论研究论文一览表及复印件(科研处)1.2办学在校生结构(4)学习《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相关材料目标与定(数据库编号(党政办)位1.3)(5)学习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材料(教务处)(6)学院专业定位与目标培养材料汇编(教务处)(7)2009-2010学全日制高职在校生统计表(学生处)(8)2009-2010学全日制在校生名单(学生处)(1)学院及各部门工作计划及工作总结(党政办)(2)学院党政工作会议纪要、简报(党政办、党办)(3)学院党政专项工作总结及相关材料(党政办、党办)(4)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人事处)(5)学院重大改革文件或实施方案(人事处、教务处、财务处及相关部门)(6)学院关于师资培训进修的政策、文件及实施的原始材料(人事处)(7)学院领导参与教学和学生工作的简报、会议纪要等材料(党政办)(8)有关学院领导关注教学和学生工作的简报、会议纪要等材料(党政办)(9)2009-20

10、2010-2011学学院领导听课情况统计表及相关材料(督导办)1.领导作(10)2009-20

10、2010-2011学学院领导走访学生寝室用经费投入、经统计表及相关材料(学生处)费支出、领导(11)2010-2011学院领导走访学生实习点统计表及相关关注教学及学材料(教务处)生情况、教师(12)2010-2011学院领导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统计表及相1.3对人培训进修、校关材料(团委)才培养重企合作、奖学(13)学院财务预算报表(财务处)视程度金(数据编号(14)学院有关校企合作的原始材料(学生处、教务处、各系5.1、5.

2、2.2部)、6.1、7.

5、(15)数据库“6.1校内专任教师”有关数据佐证材料(各系8.8)部) 5.1、5.

2、2.2、6.

1、7.5、8.8) (16)数据库“7.5产学合作”有关数据佐证材料(各系)(17)学院有关奖助学金发放的一览表、文件、发放明细表、扶持贫困生等相关材料(学生处)(18)学院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人事处)(19)学院教师在职培养的规定(人事处)(20)2010-2011学教师培训进修情况一览表(人事处)(21)2008-2011学教职工攻读学历学位情况一览表(人事处)(22)2008-2011学教师实践进修情况一览表(人事处)(23)2008-2011学师资建设经费明细表(人事处)(24)2008-2011学新教师校内培训的相关材料及综述(人事处)(25)2008-2011学教师培训经费报销明细表(人事处)(26)2008-2011学教师岗前培训名单及证书复印件(人事处)(1)维护校园稳定、创建平安校园方面的上级有关文件、学院文件及实施的原始材料(党政办、学生处)(2)学院维护校园稳定领导机构(学生处)(3)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学生处)无校园不稳定1.4校园(4)2008-2011学安全检查规定及安全检查记录(学生事件、违规办稳定处)学事件发生(5)学院维稳设备设施一览表(学生处)(6)学院维稳人员配备一览表(学生处)(7)2008-2011学学院开展法纪安全教育一览表及相关材料(学生处)(1)按系部分类的教师花名册(人事处)(2)校内专任、校内兼课教师学历、职称变动情况汇总表(人事处)(3)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及获奖情况汇总表及有关材料(各系部)(4)专业课教师赴企业锻炼情况汇总表及有关佐证材料(各系)(5)教师科研项目统计汇总表及有关佐证材料(科研处、督导办)(6)教师考核情况(人事处)(7)2009-2010学双师素质教师一览表(人事处)(8)学院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综述(人事处)(9)学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训和管理实施办法(人事处)(10)学院专业带头人申报、评审的相关材料(教务处)(11)学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览表(教务处)(12)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办法(人事处)(13)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办法(人事处)(14)学院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方案(人事处)(15)2009-2010学双师素质教师统计表(人事处)(16)2009-2010学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培训情况一览表(人事处)(17)2009-2010学教师下企业进修培训情况一览表(人事处)专任教师基本(18)教师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一览表(人事处)2.1专任情况(数据库(19)教师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人事处)教师编号6.

1、6.2)(20)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专业课专任教师证明材料(人事处)

情况(数据库教师编号6.1、6.2)

(21)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专业课专任教师一览表(人事处)2.师资队(22)学院教师引进机制与政策(人事处)伍(23)2008-2010学学院引进教师一览表(人事处)(24)2008-2011学学院教师教研科研立项情况一览表及相关材料(科研处)(25)学院首届教师授课竞赛获奖情况一览表及申报、评比材料(教务处)(26)学院教师自编教材一览表及样书(教务处)(27)2007-2010学教师发表论文一览表(教务处)(28)2007-2010学教师发表论文获奖情况及证明复印件(教务处)(29)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规划(人事处)(30)学院人事管理制度汇编(人事处)(31)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办法(教务处)(32)2008-2011学校内评优、评先的有关文件(人事处)(33)2008-2011学教学事故汇总表及相关材料(教务处)(34)2008-2011学教师获得各类奖励情况一览表及证书复印件(人事处)(35)师德师风建设相关材料(人事处)(1)校外兼职教师聘任文件(人事处)(2)校外兼职教师、兼课教师承担实践技能课程情况汇总表(各系)兼职教师基本(3)校外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情况汇总表(教务处)2.2兼职情况(数据库(4)有关学院外聘兼职教师交流、互相交流学习的材料(各教师编号6.3、系部、教务处)6.4)(5)学院外聘教师管理办法(人事处)(6)2007-2010学学院聘请客座教授名册(人事处)(7)学院对校外兼职教师、兼课教师培训情况综述(人事处)(1)学院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理论/实践)大纲(各系部提供、教务处审核编印(2)有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情况的材料(各系部提供、教务处审核、汇总)(3)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纸质、电子教案(各系部提供、教务处审核)(4)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一览表(各系部提供、教务处审核)(5)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实施情况陈述(教务处)(6)各专业核心课程和双证书课程一览表(教务处)课程教学目标(7)各专业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考试项目一览表(教务校企合作开发3.1课程处)课程(数据库内容(8)学院开放选修课的有关规定(教务处)编号7.

2、(9)2008-2010学学院开出选修课一览表(教务处)7.5)(10)学院重点课程管理办法(教务处)(11)学院重点课程建设一览表(教务处)(12)学院重点课程申报材料及批准文件(各系部、教务处)(13)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验收相关材料(教务处)

(14)2008-2010学学院教研室设置情况一览表及活动记录(教务处)(15)学院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一览表相关材料(教务处)(16)体现“教、学、做”一体化情况教学方法的典型课程材料(教务处)(1)有关教学方法改革情况的材料(各系部提供、教务处审核、汇总)(2)多媒体教学应用(课件与电子教案)(3)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情况(各系部精品课程负责人)(4)学院多媒体教室一览表(教务处)(5)学院语音室一览表(教务处)(6)校内实训基地及实训室一览表(教务处)课程教学设计(7)学院教学仪器设备(单价800元以上)一览表(教务处、、教学方法、财务处)3.课程建3.2教学手段、考试、设方法手段考核方法、授(8)2008-2010学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一览表(教务处)课地点(数据(9)学院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模拟教学的典型课程介库编号7.2)绍(教务处)(10)学院关于考试、考核的管理办法(教务处)(11)2008-2010学考试、考核的原始材料(试卷、考场情况报告单、巡考记录等(教务处)(12)200

8、200

9、2010届学生参加英语AB级考试通过率统计表(教务处)(13)200

8、200

9、2010届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统计表(教务处)(1)2008-2010学校内专任教师授课情况一览表(教务处)(2)2008-2010学校外兼职教师授课情况一览表(教务处)(3)2008-2010学校内兼课人员授课情况一览表(教务授课教师情况处)3.3主讲(数据库编号(4)2008-2010学校外兼课人员授课情况一览表(教务教师6.1、6.2)处)(5)2008-2010学教师获各级表彰情况一览表(人事处)(6)2008-2010学表彰优秀教师相关文件及先进事迹材料(人事处)(7)学院教师说课相关资料(教务处)(1)学院教材管理办法(教务处)(2)校企合作开发教材一览表及教材样本(科研处)选用校企合作(3)学院教师自编教材一览表及样本(教务处)开发教材、馆(4)图书馆简介(教务处)藏图书资料、(5)图书馆用房一览表及生均面积(教务处)3.4教学校园网(数据(6)图书馆阅览室面积及座位一览表(教务处)资料库编号7.

2、(7)馆藏图书分类统计表(图书馆)7.5、3.

2、(8)图书馆文献资源及电子资源一览表(教务处)3.4)(9)馆藏目录、电子图书和期刊合订本目录(教务处)(10)图书馆管理规章制度汇编(教务处)(11)校园网建设与运行(网络中心) (1)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教务处)(2)2010届、2011届学生各专业顶岗实习岗位一览表(各系专业顶岗实习、教务处)记录、校外实(3)2010届、2011届学生顶岗实习回访的相关材料(各系、4.1顶岗习基地(数据教务处)实习库编号4.2、(4)2011届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名单(教务处)7.4)(5)2010届、2011届学生顶岗实习岗位手册(各系)(6)部分单位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评价材料(各系)(7)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一览表及复印件(教务处)(1)各专业学院各专业教学计划、实训课程大纲(各系提供、教务处审核、编印)(2)200

8、200

9、2010级各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统计表(教务处)(3)2008-2010学各专业实践项目一览表(教务处)专业课程设置(4)学院关于毕业生设计(论文)管理办法(教务处)4.2实践、专业产学合(5)2010届毕业生设计(论文)一览表(教务处)教学课程作(数据库7.2(6)2010届毕业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览表(教务处)体系设计、7.5)(7)2010届毕业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一览表(教务处)(8)2010届毕业生综合实训工作总结(教务处)(9)2008-2010学各专业实训指导书一览表及样本(教务处)(10)2008-2010学各专业实践课程指导教师一览表(教务处)(1)有关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教务处)(2)实践教学工作核查及督导情况(督导办、教务处)(3)实践教学管理人员一览表(教务处、督导办)(4)院系二级学生管理人员组成一览表(学生处)校内外实践教(5)学院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务处)学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专(6)2008-2010学各专业校内实践项目一览表(教务处)职教学管理人4.3教学员、专职学生(7)2008-2010学各专业校外实践项目一览表(教务处)管理管理人员、教(8)2008-2010学各专业校内实践项目指导教师一览表工(数据表编(教务处)号4.2、8.

1、(9)2008-2010学各专业校外实践项目指导教师一览表8.2、8.

3、(教务处)8.7)(10)2008-2010学各专业所开出的实践项目统计表(开出率)(教务处)(11)2008-2010学实践教学管理工作计划、总结(教务4.实践教处)学(1)校内实训基地简介(教务处)(2)校外实训基地简介(教务处)(3)校内实训基地及实训室一览表(教务处)(4)各专业校内实训室一览表(教务处)(5)校外实习基地一览表(教务处)(6)各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一览表(教务处)(7)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教务处)(8)学院教学用计算机装备情况一览表(教务处)、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经费、专业合教学条件作、社会捐助

(9)学院教学设备仪器(单价800元以上)一览表(教务处)校内实训基地(10)学院多媒体教室一览表(教务处)、校外实习基(11)学院语音室一览表(教务处)地、实践教学(12)2008-2010学校内实训基地实训项目及使用情况一4.4实践经费、专业合览表(教务处)教学条件作、社会捐助(13)2008-2010学实践教学安排(教务处)(数据表编号(14)2008-2010学校内实训基地实训目录(教务处)4.1、4.

2、5.2(15)2008-2010学校内实训基地工作人员工作室统计表、7.5、9.3)(教务处)(16)2008-2010学校内实训基地材料消耗情况一览表(教务处)(17)2008-2010学校内实训基地材料和易耗品领用记录(总务处)(18)2008-2010学校内实训基地仪器设备使用记录(教务处)(19)2008-2010学实践教学经费统计表(财务处)(20)2008-2010学实训耗材明细表(教务处)(21)2008-2010学校内实训基地仪器设备维护情况一览表(教务处)(1)劳动部门批准设置的职业技能鉴定站或培训点一览表及批准文件(教务处)(2)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考试名单和成绩单(教务处)(3)2010届毕业生获取“双证书”人数统计表(教务处)专业职业资格4.5双证(4)2010届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情况一览表(教务处)证书(数据表书获取(5)2008-2010学职业资格考试学生名单及成绩单(教务编号7.3)处)(6)2010届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教务处)(7)考证制度纳入教学计划的有关规定(教务处)(8)各专业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考试项目一览表(教务处)(1)学院专业设置一览表(教务处)(2)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教务处)(3)各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各系)(4)学院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批准文件(院办)(5)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一览表(教务处)(6)各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一览表(教务处)(7)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材料(教务处)(8)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材料(各系)专业设置、特(9)学院专业建设规划(教务处)色专业建设规(10)学院重点专业建设规划(教务处)5.特色5.1特色划、现场专业(11)各系专业建设规划(各系)剖析(数据表(12)学院专业建设管理办法(教务处)编号7.5)(13)学院院级重点建设专业一览表(教务处)(14)学院重点建设专业批文(院办)(15)学院专业带头人任命书(院办)(16)学院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和管理办法(教务处)(17)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申报材料(各系)(18)学院重点建设专业验收的相关材料(教务处)(19)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教务处)(20)特色专业剖析报告及原始材料(各系)

(1)教学管理制度汇编(学生处)(2)学院关于修(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教务处)(3)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务处)(4)各专业理论、实践课教学大纲汇编(教务处)(5)2008-2010学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务处)(6)2008-2010学教师授课任务汇总表(教务处)(7)2008-2010学教师申请代调课申请表汇总(教务处)(8)2008-2010学教学检查相关材料(教务处)(9)2008-2010学期末考试安排表(包含实践考试)(教务处)教学制度与运(10)2008-2010学补考安排表(教务处)行管理、专职(11)2010届毕业生毕业前补考安排表(教务处)教学管理人员(12)2008-2010学学期末考试情况总结(教务处)6.1管理基本情况、随(13)2008-2010学考察情况报告单(教务处)规范机访谈教师、(14)2008-2010学学生缓考申请单(教务处)学生、管理干(15)2008-2010学学生考试作弊处理材料(学生处)部(数据表编(16)2008-2010学学生成绩登记表(教务处)号8.1、8.2)(17)2008-2010学教学事故汇总表及相关材料(教务处)(18)2008-2010学取消考试资格学生一览表及相关材料(教务处)(19)2008-2010学教学管理人员统计表(教务处)(20)2008-2010学教学管理人员基本情况一览表及相关材料(教务处)(21)教学管理各岗位及教师工作规范(教务处)(22)2008-2010学教学工作会议记录(教务处)(23)2008-2010学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工作计划、总结(教务处)(24)2008-2010学教学管理人员参与业务培训一览表(教务处)(1)学生管理制度汇编(学生处)(2)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情况综述(学生处)(3)2008-2010学班级考核材料(学生处)(4)2008-2010学辅导员考核材料(学生处)(5)2008-2010学学生奖惩材料(学生处)(6)2008-2010学辅导员工作手册(学生处)(7)2008-2010学学生管理人员统计表(学生处)(8)2008-2010学学生管理人员基本情况一览表(学生处)(9)学院学生管理部门工作职责(学生处)(10)2008-2010学学生工作会议记录(学生处)(11)2008-2010学学生管理部门工作计划总结(学生处)(12)2008-2010学学生管理人员参与业务培训一览表及相关材料(学生处)理行管理、专职学生管理人员基本情况随即

(13)2008-2010学学生管理人员获表彰情况一览表及相6.教学管关材料(学生处)理(14)2008-2010学“科技文化艺术节”系列奖一览表及相关材料(学生处)教学制度与运(15)2008-2010学校园文化艺术节相关材料(学生处)行管理、专职(16)2008-2010学学院党校培训情况(党委组织部)学生管理人员(17)2008-2010学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申请人基本情况随即6.2学生员名单(党委组织部)访谈学生处长管理(18)2008-2010学主题、专题教育活动①学雷锋活动材、教师等(数料(团委)②新生入学及毕业生教育(学生处)③校风、学风据表编号8.1、建设(学生处)④校园歌手大奖赛(学生处)⑤新生军训材料8.3)(学生处)⑥其他校园活动材料(学生处)(19)2008-2010学社会实践教育①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综述(学生处)②志愿服务情况(团委)③勤工助学材料(学生处)④“三下乡”社会实践材料(学生处)(20)校园宣传①校园广播台相关材料(党委宣传部)②近年校报合订本(宣传部)③校报学生记者站工作情况(宣传部)(21)2008-2010学学生课外科技、技能、文化、体育活动①院级学生课外科技、技能、文化、体育活动一览表(团委)②各系学生课外科技、技能、文化、体育活动一览表及相关材料(团委)(22)学生社团文化①院学生社团一览表(团委)②各学生社团章程及内部管理制度(团委)③各学生社团工作计划和总结(团委)④各学生社团活动材料(团委)⑤社团文化及活动相关材料(团委)(23)校外文化成员①2008-2010学学生获国家、省市表彰奖励情况一览表(学生处)②2008-2010学学生获校级表彰奖励情况一览表(学生处)③2008-2010学先进学生(集体)典型材料(学生处)(1)教学质量监控体系①学院有关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教务处)②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务处)③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务处)(2)学院教学督导机构人员一览表(督导办)(3)学院成立教学督导机构的文件(督导办)(4)教学督导工作制度(督导办)(5)2008-2010学教学督导听课记录(督导办)教学制度与运(6)2009-2010学教学督导办工作计划、总结(督导办)行情况、专职督导人员基本(7)2008-2010学教师教学质量综合测评统计表及相关材6.3质量情况、随即访料(教务处)监控谈教师、管理(8)2008-2010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价统计表及相干部(数据库关材料(教务处)编号:8.

1、(9)2008-2010学院系教学管理人员听课记录(教务处)8.5)(10)2008-2010学实施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相关材料(教务处)(11)2008-2010学开展教学检查的相关材料(教务处)(12)2008-2010学教学日志、学生考勤登记表(各系)(13)2008-2010学校内实训基地实训日志(教务处)(14)2008-2010学各专业期末成绩分析表(教务处)(15)2008-2010学各专业试卷质量分析表(教务处)

(1)2008-2010年各年新生报到统计表(招生办)(2)2008-2010年各年省下达招生计划和调整计划(招生办)(3)2008-2010年各年各专业未报到人数统计表(招生办)招生(数据库(4)2008-2010级新生名单(招生办)7.1生源编号:9.1)(5)2008-2010年各年招生工作计划与总结(招生办)(6)2008-2010年各年招生宣传材料(招生办)(7)2008-2010年各年招生录取审批表(招生办)(8)2008-2010年各年上级主管部门关于招生录取工作文件(招生办)(1)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表(就业办)(2)2010届毕业生各专业人数统计表(就业办)(3)2010年省教育厅公布就业率的文件(就业办)(4)2010届毕业生各专业就业单位一览表(就业办)(5)2010届毕业生就业协议及单位录用证明材料(就业办)(6)学院就业办管理职责(就业办)(7)学院毕业生就业办管理人员一览表(就业办)就业(数据库(8)2009-2010学毕业生就业办工作计划、总结(就业7.2就业编号:9.2)办)(9)2008-2010学年就业指导课安排及教学大纲(基础部)(10)2010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材料(就业办)(11)2009-2010学毕业生就业办人员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就业办)(12)2010届毕业生就业教育开展情况综述(就业办)7.社会评(13)毕业生质量跟踪调研(就业办)价(14)社会需求调研(就业办)(1)学院教师承担行业、企业技术服务情况的相关材料(教务处)(2)学院教师提供技术开发课程一览表及相关材料(科研处)(3)2008-2010学面向社会、企业开展培训与鉴定情况一览表及相关材料(教务处)(4)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和培训点一览表(教务处)(5)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和培训点的批准文件及协议复印件教师技术服务(教务处)情况、产学合(6)学院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一览表(教务处)作、社会技能(7)学院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证书复印件(教务处)培训开展情况7.3社会(8)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管理制度(教务处)、鉴定站服务(9)2008-2010学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及培训工作计划、总(所)(数据结(教务处)库编号:6.1、(10)各级领导、兄弟院校到学院考察参观情况一览表及相关7.

5、7.3、材料(院办)4.3)(11)2007-2010学学院获取社会赞誉及媒体宣传报道我院材料一览表(院办)(12)2007-2010学学院获取国家、省市奖项、荣誉称号一览表及相关材料(院办)(13)2007-2010学教师获国家、省市表彰情况一览表及证书复印件(人事处)(14)2007-2010学学生获国家、省市表彰奖励情况一览表及证书复印件(学生处、教务处)

第8篇:全国和谐城区评估指标说明

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市)指导标准(试行)

说 明

第一部分:指标结构

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精神,结合城市(区)功能,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市)指导标准设定的整个评估指标体系由三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4项,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组织领导坚强有力、部门职责落实到位、保障措施健全完善;二级指标13项,包括组织机构、政策规划、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社区社会救助、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社会评价;三级指标53项,即具体需要考核的内容,详见指标体系。

第二部分:指标说明

一、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

1.指标说明:人均GDP水平。作为城市发展基础的经济快速增长,人均GDP高于全省(区、市)城区平均水平。

考核方式:审查材料;听取汇报。

2.指标说明:人均GDP能耗。适应资源节约型城市发展要求,降低单位GDP的能耗,人均GDP能耗低于省(区、市)年度控制目标。 考核方式:审查材料;听取汇报。

3. 指标说明:产业升级状况。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

考核方式:审查材料;听取汇报。

4. 指标说明:人均可支配收入状况。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全省(区、市)城区平均水平。 考核方式:审查材料;听取汇报。

5. 指标说明:城镇居民脱贫状况。城镇居民贫困率,指城镇居民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根据全国一般情况推算,示范城区的这一指标应低于4.3%。 考核方式:审查材料;听取汇报。

6. 指标说明:人均住房面积状况,考察“住有所居”水平。示范城区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高于全省(区、市)同类城区平均水平。 考核方式:审查材料;听取汇报。

7. 指标说明:人均受教育的状况,考察“学有所教”水平。示范城区接受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人口(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居全省(区、市)同类城区前列。

1 考核方式:审查材料;听取汇报。

二、组织领导坚强有力

(一)组织机构:

1.指标说明:领导机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健全与否是推动社区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机构是否健全,领导是否重视,直接决定了和谐社区建设的质量。示范城区应设有由城区党政主要领导负责、民政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和谐社区建设工作领导机构,每年召开两次以上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和谐社区建设工作。 考核方式:审查材料;听取汇报。

2.指标说明:办公机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机构是否具有实体的办公地点、人员和经费,直接决定了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和落实情况。示范城区领导协调机构应设有办公室,有专职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具体组织实施和谐社区建设工作。 考核方式:实地查看;审查材料。

3.指标说明:联系站点。领导是否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重在下基层,到联系点办实事。示范城区应建立城区党政领导和谐社区建设联系点,每位领导同志每年到联系点开展工作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

考核方式:查看记录;随机走访。

4.指标说明:协调机构。区级层面上的政策落实仍然依靠街道的实际推动,街道是否建立了领导协调机构,直接关系到相关政策的落实力度。示范城区的街道都应建立和谐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形成工作网络,较好地完成和落实和谐社区建设各项工作任务。 考核方式:实地查看;审查材料。

(二)政策规划:

5指标说明:纳入制定各类发展规划情况。是否将社区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表明了该城区对社区建设的重视程度。示范城区的和谐社区建设应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有本地区和谐社区建设发展规划。 考核方式:审查材料;听取汇报。

6.指标说明:年度目标和计划的制定情况。政府目标管理是落实具体政策的有效措施。示范城区的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应列入当地党委、政府的年度工作要点和责任目标考核内容,有和谐社区建设年度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 考核方式:审查材料;听取汇报。

7.指标说明:对中央政策部署的落实情况。例如,对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 国家发改委、民政部联合印发的《“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发改社会【2007】975号);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关于社区建设的精神;等;是否制定了具体的贯彻落实措施。 考核方式:查阅文件;听取汇报。

2

三、部门职责落实到位

(一)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

1. 指标说明:失业台帐。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帮助失业人员就业是实施扩大就业战略的重要内容,而其前提是要全面了解失业人员的动态。示范城区应建立专门台帐对社区内失业人员和就业援助对象进行登记,登记率达100%,并实行动态管理。 考核方式:查阅台帐;专题座谈。

2. 指标说明:充分就业。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示范城区的各社区内登记失业人员应该基本实现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得到有效援助,无零就业家庭。 考核方式:听取汇报;随机访谈。

3. 指标说明:社会管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区内的企业退休人员生活在社区,社区是否接纳管理并为之服务,直接决定着社区的和谐。示范城区应对居住在社区内的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社区管理率达到100%。 考核方式:查阅资料;随机访谈。

4. 指标说明:社会保险。党的十七大将社会保险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之一提出,体现出完善社会保险事业对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作用。示范城区要为灵活就业人员、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办理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相关手续,并开展社会保险政策查询服务。

考核方式:查阅资料;随机访谈。

(二)社区社会救助

5. 指标说明:低保台帐。党的十七大将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就是要重点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示范城区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要实现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 考核方式:现场查看;随机访谈。

6. 指标说明:救助活动。党的十七大将社会救助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之一,就是要普遍开展社会救助活动。示范城区内面向困难家庭廉租房、未成年人教育、医疗、司法和面向优抚对象、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等各项救助工作应在社区普遍开展。 考核方式:查阅记录;随机访谈。

7. 指标说明:救助设施。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慈善事业为补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慈善事业的发展首先需要慈善机构或设施的建立,便于社会各界提供慈善服务。示范城区内社区捐助接收站点、慈善超市应普遍建立。 考核方式:现场考察;听取汇报。

8. 指标说明:养老服务。党的十七大提出“老有所养”在基层社区的主要体现就是要养老设施齐全,服务方式多样。示范城区的养老服务机构布局合理、设施完备、服务完善,每千

3 名老年人拥有10张以上床位,社区里建有老人日间照料室和相应的服务设施,居家养老普遍开展,基本满足居民老有所养的服务需求。 考核方式:现场查看;随机访谈。

(三)社区卫生

9.指标说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施配备。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应达到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通知》(卫医发〔2006〕240号)需要建设的标准。 考核方式:实地考察;听取汇报。

10. 指标说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档案建设。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便于全面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利于常规疾病防治和应急事件处理,反映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示范城区的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 考核方式:查阅资料;专题座谈。

11. 指标说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病有所医”在基层社区的重要体现就是发挥社区医生的作用,为居民提供便宜便捷的医疗服务,在运行机制上体现双向转诊制度的优越性。示范城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与医院应建立双向转诊关系,指导患者合理转诊,并提供相应便利服务。

考核方式:随机采访;查阅记录。

12.指标说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内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是体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示范城区内的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普遍开展健康教育、传染病和慢性病预防控制、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等重点人群保健、残疾康复指导、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考核方式:随机采访;查阅资料。

(四)社区文化

13. 指标说明:设施开放。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合理利用文化教育体育设施,体现“共驻共建、共享共管”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重要标志。同时,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着力丰富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就是要让进城务工人员也享受到城市的公益文化设施。示范城区的社区内各类教育培训设施及文化、体育、科技场所对社区居民开放率应达到80%以上;社区文化体育设施能向外来务工人员开放。 考核方式:实地查看;随机采访。

14. 指标说明:设施配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示范城区的每个社区至少有1处使用面积达到100平米以上或累计面积达到150平米以上的多功能社区文体活动场所,并配备一定数量的文体器材。 考核方式:实地查看;听取汇报。

4 15. 指标说明:文体活动。文体活动的开展需要相关组织和人员的指导,群众性文体活动需要经常引导和培育。示范城区应该有社区文化娱乐活动指导员队伍,开展经常性的社区群众性文体活动。

考核方式:听取汇报;随机采访。

16. 指标说明:图书资料。适应建立学习型社区的要求,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社区图书室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示范城区的每个社区应配有图书室,图书能够经常更新和补充,基本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求。 考核方式:实地查看;随机采访。

(五)社区治安

17. 指标说明:社区警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改革和加强社区警务工作”。示范城区各社区应配备有社区警务室和社区民警,有适应本地区治安需要的专兼职巡防队伍。 考核方式:实地考察,听取汇报。

18. 指标说明:治安整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示范城区的社区内突发性治安事件应得到及时处置,突出治安问题得到有力整治,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 考核方式:查阅资料,随机访谈。

19. 指标说明:民间调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示范城区的居民利益诉求渠道应该畅通,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健全,排查调处率达100%,调处成功率达95%以上,社区内无影响恶劣或后果严重的群体性事件发生,越级上访、越级集体上访数量低于全省城区平均水平。 考核方式:查阅资料,听取汇报。

20. 指标说明:社会控制与帮教机制。完善社会管理,加强重点帮扶,要求建立健全相应的社会控制机制和帮教机制。示范城区要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控制良好,社区矫正、社区禁毒、刑释解教人员帮教机制建立健全。 考核方式:查阅资料,听取汇报。

21. 指标说明:流动人口管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示范城区要将社区流动人口的出租房屋纳入信息化管理,流动人口登记率和房屋租赁登记备案率分别达到90%以上。

考核方式:查阅资料,听取汇报。

22. 指标说明:应急管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突发时间应急管理机制”。社区范围内的事件预警及应急处理是创建平安社区和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示范城区的社区防灾减灾预案应建立健全,防灾救灾知识普及,建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安全事故发生率控制在国家确定的标准以内。 考核方式:查阅资料,听取汇报。

5

(六)社区环境

23. 指标说明:环境卫生状况。是“管理有序”的体现。示范城区的社区内环境应舒适,无卫生死角、无污水、无暴露垃圾、无乱扔废弃物、无乱设摊点、车辆无乱停放现象。 考核方式:实地考察,随机访谈。

24. 指标说明:秩序美观状况。是“文明祥和”的体现。示范城区的社区内建筑物应清洁美观,无违章搭建;墙体无乱贴乱写乱画现象;庭院内外物品堆放整齐。 考核方式:实地考察,随机访谈。

25. 指标说明:公共服务设施。是“服务完善”的体现。示范城区的社区内公共设施应完备,下水管道不堵塞、排水沟内无杂物、化粪池不漫溢、窨井盖不破损。 考核方式:实地考察,随机访谈。

26. 指标说明:油烟扰民情况。是“文明祥和”的体现。示范城区的饮食服务业油烟应经过处理并达标排放,无扰民现象。 考核方式:实地考察,随机访谈。

27. 指标说明:绿化休闲状况。是“文明祥和”的体现。示范城区的社区可绿化面积应达到35%以上,无毁绿现象,对古树和名树加以重点保护;社区内有宽松的休闲、娱乐、活动的公共场所。

考核方式:实地考察,随机访谈。

28. 指标说明:噪音扰民状况。是“文明祥和”的体现。示范城区的社区内无噪音扰民,施工及装修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工作时间制度,不在居民休息时间使用噪音大的设备。 考核方式:实地考察,随机访谈。

(七)社会评价

29.指标说明:居民的满意度。居民的满意度、幸福感是评价示范城区和谐社区建设水平的根本标准,示范城区内居民对政府部门及其派驻社区工作人员开展的社区公共服务实行民主监督评议,居民满意率应达80%以上。 考核方式:问卷调查;查阅记录。

四、保障措施健全完善

(一)组织保障

1. 指标说明:组织覆盖状况。组织建设是社区建设的基础。示范城区应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在新建住宅区、工矿企业区、城中村、村改居地方及时成立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不留“空白点”,实现全覆盖。 考核方式:查阅资料,听取汇报。

2. 指标说明:组织成员状况。组织成员的产生既要体现民主性,又要体现专业化。示范城

6 区的社区党组织成员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应依章依法选举产生,社区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组织健全,社区工作队伍结构合理,有专职的社区党务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20%以上的社区工作人员具有社工任职资格。 考核方式:查阅资料,听取汇报。

3. 指标说明:党组织覆盖率。示范城区的社区内具备条件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商务楼宇、专业市场应建立党组织。 考核方式:查阅资料,听取汇报。

(二)经费保障

4. 指标说明:人头和工作经费。中办23文件颁发以来,社区建设经费投入逐步规范化,随着党和国家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社区建设经费保障应该更加制度化。示范城区的社区工作经费应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其标准随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及时增长,党建工作经费保障到位,社区有经费使用自主权;社区工作人员经费(工资、补贴、保险)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标准不低于上年本地区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考核方式:查阅资料,听取汇报。

5. 指标说明:委托和专项经费。政府确实需要委托给社区开展的专项工作,经核实后委托给社区的,应该给予充足的经费,这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标准。示范城区的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委托社区承办的事项,应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社区开展公益事业活动有专项补助资金。社区居民委员会财务管理、项目申报、绩效考核有健全的制度。 考核方式:查阅资料,听取汇报。

(三)设施保障

6.指标说明:社区工作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包括三类:一是居民集体活动的室内设施(按民政部、中组部等10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组织办公用房、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民发【2005】85号为标准);二是居民活动的室外设施(同上);三是社区服务设施,主要用于养老服务、未成年人教育、医疗保健、警务和保安、管理信息系统、劳动保障、再就业服务、读书阅报等方面的场地和设备(同上)。示范城区的社区工作和公益性服务用房建筑面积每百户应不低于20平方米,保障社区组织工作需要,方便居民开展活动。

考核方式:实地考察,听取汇报。

7. 指标说明:社区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示范城区应建有区(县、市)级或市、区联动的社区综合信息平台,为社区成员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考核方式:实地查看,随机访谈。

(四)制度保障

8. 指标说明:共建制度。自社区建设以来党和国家就提倡社会协同治理社区的理念。示范城区的社区与驻社区单位应形成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资源共享、事务共办、文明共建的机制。

7 社区各类组织主动为辖区单位服务,辖区单位积极参与、支持社区工作,给予人力、财力、物力支持,可开放服务设施向居民开放率达到90%以上。 考核方式:查阅资料,听取汇报。

9. 指标说明:培训制度。社区工作人员的管理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满意度,体现着社区的和谐水平。示范城区的社区工作人员培训制度化,每人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20学时。 考核方式:查阅记录,听取汇报。

10. 指标说明:注册制度。适应社区志愿者规范化管理的趋势,培育公众参与的社区建设环境。示范城区应建立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注册社区志愿者达到本地区居民总数的10%以上,有1支以上党员志愿服务队伍,经常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考核方式:查阅资料,听取汇报。

第三部分:指标核算

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市)评比应该体现高标准,因此,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市)指导标准(试行)的最终核算方式不采取具体的赋分制,而采取达标比率制。只要每个三级指标中任一考察点没有达标,则算作此项三级指标没有达标。

达标比率,是指达到标准的三级指标数量与总共53项三级指标之间的比率。即达标比率=达标的三级指标项数/ 总共53项三级指标×100%。例如,某城区共有50项三级指标达标,则该城区的达标率为50/53×100%=94.3%。

达标率在90%以下的为不合格,在90%以上的按照成绩依次排序取舍。

第四部分:指标特点

1.测评指标体现综合性。对政府行为及其绩效进行分类分项综合性考评,避免片面性。 2.量化指标体现高标准。示范城区的标准既要达到相关的基础指标,又要高于全省或同类城区的指标,而且在具体考核时,只要三级指标的某个考察点不合格,则算作此项三级指标没有达标。

3.考核方式体现操作性。测评标准量化程度高,所采用的指标绝大多数可以量化,既有客观考察,也有主观测评,便于操作,减少随意性,体现公正、公平原则。

8

上一篇:目标责任制下一篇: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