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此外,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还强调人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体,人民群众的经验和知识是最丰富的、过去增加了。而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结最宝贵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文 篇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探讨

[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对实践的科学阐释。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也属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引,可以切实有效地增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关键词]实践观;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即“Practical teaching”,又称实践性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管理、实际操作、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因学科和课程而异。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应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从而切实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效果的教学环节。它是为配合理论教学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

有效的实践活动离不开科学实践观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我们科学高效地开展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提供了科学指引和系统思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指人自觉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本质活动,人类通过实践印证和发展自己的本质。因而,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人类实践包括物质实践、精神实践及社会关系实践三种方式。实践的过程包含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及实践中介三要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对于当代的教育实践也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提供科学理念和方法论指导

客观现实性是实践的首要特征。“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因而,验证客观真理性,是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通过自觉能动的实践活动印证正确的思维方法、政治与道德原则、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通过实践活动,加深真理性认知,深化对真理的感知,应是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追求的首要目的。这就要求在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及内容对象上仔细斟酌和有所选择。要选择那些有利于加深真理性认知与感知的内容及方式,避免使用一些可能弱化真理性认知与情感的内容及方法。同时,客观现实性也要求重视客观环境对实践教学的作用。例如,某高校要求学生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调查,可校园里经常可见果皮纸屑,食堂里学生浪费食物现象严重。调查做得再好,也抵不过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如带领学生开展“改造校园环境,提倡‘光盘’行动”的实践教学,以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现实实践活动,彰显实践的客观现实性,凸显实践活动改造世界的目的,从而真正收获实践教学的现实效果。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主张,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动性,是实践的重要特征。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反映在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上,就是要充分激发和挖掘实践主体师生的实践意识和积极性。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实践参与主体的广泛性不足,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仍然不足。主要表现为缺乏有效发动大量学生参与的实践教学设计。这就要求在实践教学的形式选择上,以激发参与性为重要原则,选取能充分调动广泛学生实践教学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应从人的发展出发,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感受到自我在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的成长与发展。同时应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让从事实践教学的思政课教师劳有所得,成绩和付出得到肯定。因而,在实践教学的课时计算、评价标准等方面,应建立科学规范的标准体系。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要求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要求教师必须准确把握社会热点问题及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为此,教师必须增强自身实践能力,不断拓展实践视野,从而做到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在内容选择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并发动学生提供实践内容选题,在众多选题中遴选与社会和学生思想实际结合最紧密的实践内容。在方式方法上,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借助计算机和网络等科技平台,增强实践教学的感染力和共享性,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现代化变革。

二、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讨

(一)精选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是实践教学取得实效的基础和关键。按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原则。实践教学的内容,应该密切联系需要学生加深理解和感知的理论知识,“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避免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相互脱节的现象。”2.针对性原则。要针对社会现实、针对学生实际,选取实践教学内容,要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在实践中,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遵循上述原则,选取了一些实效好的实践教学内容。例如,密切联系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及该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安排了如下实践教学内容:(1)组织学生到文林社区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讲;(2)征集该院5.25心理健康节标语或口号;(3)自我心理测试并对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实践表明,学生们对这些实践教学项目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他们为了能去做心理健康知识宣讲,自觉学习了大量心理健康有关知识;为5.25心理健康节,设计了100余条优秀标语;几乎人人都做了自我心理测试,大多数同学还提出了解决方案。一系列针对性强,与理论联系紧密的实践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对自我和他人心理健康的关注,并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心理观,学会了正确对待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从而保证了思政课心理健康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二)改革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的选择应有利于充分激发广泛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实际工作中,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充分运用了感悟式实践教学。感悟式实践教学是一种实效较好的方式。感悟式实践教学是指通过写读书心得、观看录像或电影、参观访问等学习并感悟的方式进行的实践教学。这类实践教学具有参与人数多、参与主动性较高的特点和优点。例如,该院在每学期3—7周开展优秀电影观览活动,精选了《建国大业》、《走近毛泽东》、《焦裕禄》等多部影片,多场次放映。一篇篇精彩的观看心得,记录的是一颗颗年轻的心的震颤与精神升华。8-12周开展“读一本好书”活动,在教师们精心推荐的书目中,学生任选一到两本精读,并写出心得。这项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更培养了学生爱读书、善学习的优良品质。后来,有的班级和年级还意犹未尽地由学生自发组织了“人人推荐好书”的好书信息共享活动。实际表明,感悟式实践教学,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人文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这种实践活动实质属于人类精神实践的范畴,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来说,是科学恰当的选择。

研讨式实践教学也是一种选择。可以班级研讨或年级辩论的形式,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论题,开展广泛并深入的研讨。大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并能收获对所探讨问题的科学和全面的认知。实际工作中,该院认真选取内容,举办了多场辩论赛,如“思想革新和科技革新哪个更重要”的年级辩论赛,成为一段时间大一学生的热议话题。再如“顺境利于成长还是逆境利于成长”的辩论赛,精彩纷呈,吸引了众多师生观众,辩手们机智风趣、旁征博引,收获了阵阵掌声。这种实践教学形式,实现了学生在精神实践和社会关系实践双方面的提升与发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规范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环节

人类实践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及多要素性,要求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必须具备强有力的组织支撑和规范的环节保证。实际工作中,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规章制度,具体包括实践教学方案、教学大纲、学生考核方法、教师工作量统计制度、效果评价标准等。结合该院实际,充分考虑了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要素及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努力完善。

人类的实践是没有止境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随着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我们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只要坚持实践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就会取得真正的实效,从而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

[2]马建之.浅析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湖北:湖北社会科学,2006(12):174-176.

[作者简介]关翠玲(1975—),女,黑龙江双城人,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课题[11Z25]《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环节创新研究》。

作者:关翠玲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文 篇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下的中国梦的实践路径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整座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去理解、认识与改变世界,确立起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实践的、主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 而“中国梦”的提出及其实践形式和实践路径都是在这思维方式的指导下进行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中国梦 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整座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与时俱进的根本内在动力。实践的观点,列宁将之称为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当然它也成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坚持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思维方式作为一定时代人们社会历史实践的积淀, 是由人们在实践与认识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思想观点、思维方法、价值取向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框架、图式及定势。它一旦形成,往往会内化为人们社会实践的现实方式,直接引领、支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具有认识、评价、实践等多重功能。

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把握“中国梦”,践行“中国梦”,必须具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宽广视野,能够“抓住时机,发展自己”。习近平同志从2012年 11 月 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到2013年 6 月 7 日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数次发表重要讲话,从不同层面、角度阐述了“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向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为实现“中国梦”的动员令。运用这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下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来理解把握和践行“中国梦”,将会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传承,也是近代中国不懈奋斗的延续,更是当代中国理想目标的升华。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中国梦”既然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怎样实现这想呢?习近平同志在人代会的闭幕会上讲了“三个必须”:一是必须走中国道路,二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三是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为“中国梦”的实现进行了顶层设计。中国梦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中国梦是个人理想与民族国家理想的统一。它的实现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才能完成。为此,实现中国梦必须做到以前几个方面:

第一,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在实现进程中需要明确长远目标、中期计划和当前任务,坚持长远目标和行动方案相衔接的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目标下, 提出了一个个切实可行的阶段性任务。 邓小平设计出现代化进程“三步走”蓝图;十五大提出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十六大提出到 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七大进一步调整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十八大提出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中国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在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上,我们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阶段性任务。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中的一个阶段性目标。 只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加坚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基础。

第二,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的高度统一。

要把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同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结合起来,坚持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人民富裕相协调。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进程中实现人民富裕。 中国强大、中华民族振兴是中国人民梦想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中国人民梦想实现的那天,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日。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这是中国梦的本质特点。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主体,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乎中国梦的实现。 只有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中国梦是自己的梦,中国梦的实现也是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才能激发他们筑梦、追梦、圆梦的热情和动力。 中国梦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担当,要让人民群众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中实现自己的梦想,真正把国家好、民族好、老百姓也会好的设想落到实处,不能让老百姓觉得国家好、民族好与他们关系不大甚至无关。实现中国梦必须从国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切实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改善民生既是中国梦的出发点,也是中国梦的落脚点和归宿。

第三,中国梦对于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会有不同的愿景和诉求,中国梦宣传教育要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教育结合起来,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解决思想问题,甚至容许解决实际问题后解决思想问题。

对大学生而言,中国梦教育必须贯穿于他们的学习生活之中,与他们的学习条件、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等实际问题相结合。

中国梦对全体中华民族成员而言,不同阶层的群体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目标。 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拥有不同物质条件和精神世界的人,具有不同的中国梦。 中国梦教育必须注意到教育对象的层次性, 把握教育对象的自身特征和思想状况,使教育目标与不同教育对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相匹配,教育内容和方法与不同阶段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发展需求相适应。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教育,有助于引导广大学子坚定理想信念、构筑精神支柱,为实现中国梦而发奋学习、不懈奋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心共筑中国梦。 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要与优化学习环境、改善学习条件、促进成长成才、创造就业机会、展现创业前景等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最后,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

[3]习近平.同奥巴马总统共同见记者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09.

[4]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

[5]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8.

[6]习近平.在全国人民大表大会闭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56:82.

[8]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N].人民日报,2013-11-16.

作者:王帅 范丽微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文 篇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

摘 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中决定性的、不可或缺的魅力部分。在人类历史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中国社会实践中,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同时又促进了中国经济腾飞,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观;中国发展

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

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非常丰富,很多学者进行了各方面的思考。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社会发展,在真正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用以指导中国社会发展。故而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发展、本质与形式结构三个方面来把握其要领。

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形成发展过程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过程,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中,这个过程可以被分为:开始萌芽、逐渐形成和成熟发展三个时期。

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即《对Democritus and Epicurus自然哲学的批判考察》中,马克思认为实践即哲学的实践,即理论批判。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此时马克思深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认为实践就是理论批判,没有超出黑格尔的思想范围;认为观念上的批判就可以改变现实中社会状况,有深深的黑格尔思想的痕迹。随着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工作,马克思对社会现实问题有了深入了解,他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仅凭纯粹的理论批判是无法解决的。然而,德国的社会现状并没有因理论批判得到任何改善。这就使马克思意识到了,单靠批判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更不可能对社会有所改造。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马克思提出,纯粹的武器的理论批判不能直接取代直接的具体的现实的革命斗争活动。“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所以,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力量只能是无产阶级,必须把革命实践与无产阶级结合起来。无产阶级是实践主体,实践就是革命活动,理论与实践需要统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开始萌芽。

随着社会实践工作的深入,马克思对实践的主客体有了明确认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阐释了劳动异化理论,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劳动过程、劳动结果、人的类本质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异化”的。马克思认为实践就是生产实践,是人类最直接、最感性的活动。他在《神圣家族》里写道,“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將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只有人民群众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才能消灭资产阶级,成为自己的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逐渐形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发展成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过去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了根本性质的区分:实践的本质是一种物质性活动,人类一切认识的产生、发展和真伪都有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用,就必须进行生产活动即实践。这说明实践才是人类真正的存在方式,人们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质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形成过程的梳理,其本质已突显出来,即实践就是一种物质性活动。除了马克思之外,历史上一些学者也对实践做出过自己的理解。德谟克利特、康德等认为实践是一种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停留在道德和政治层面上。罗吉尔·培根、弗兰西斯·培根等认为实践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黑格尔认为实践即精神活动,是通往绝对精神的一个环节。他们把实践束之高阁,不明白实践的本质,最终只能通向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超越了历史上唯物与唯心的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超越了于本体论之中寻找实践定义,提出了实践哲学。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他的实践,是立足于社会实际状况的,是依据条件而改变的,不是虚无缥缈的纯思维。

1.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结构形式

马克思明确指出,实践之主体只能是无产阶级,“活生生”的人;实践之客体即实践对象,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所有。主体对客体发生关系,需要实践中介以完成,如工具、手段、程序、方法等。实践主体与客体具有三层关系:实践作用关系、认识发展关系和人文价值关系。实践是客观的,但它并不是冷冰冰的,在具体的社会历史中,实践是有温度和价值的。当然,实践具有多种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综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随着马克思个人社会实践的深入和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逐渐形成、发展、成熟。立足于人类社会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科学的实践观,中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用其指导中国社会发展,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中国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意义,真正明白实践的逻辑与实质,遵循实践相关原则,结合中国具体社会国情,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去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中国问题,从而推动中国社会前进发展。

2.1 实践逻辑三原则

(1)实事求是的唯物论与否定批判的辩证法相结合的原则。实践客体,是客观存在、不可改变、不可转移的,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物,是一种既定的事实。实践主体,是活生生的人,具有主观意愿和价值理想。人类社会的实践就是在充分尊重客体客观条件下,调和实然与应然的距离,满足主体需求。简而言之,这就是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的结合。只有坚持唯物主义,充分尊重事物发展规律,恰到好处地发挥人们主观愿望,才能真正实现客观物质为人所用,推动社会发展。

(2)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与中国发展境况相结合的原则。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从最初的纯粹理论批判到一种物质性活动,其实践观念都与当时英法德的情况结合了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把理论运用于实际,需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不能教条式照搬理论,机械式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一种思想理论,用其指导中国社会发展,就需要认真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分地区、分阶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历史证明,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到今天,中国社会发展很好地做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

(3)坚持群众路线的原则。马克思的思想是温暖的、充满人文情怀的。任何实践主体一定是人民群众,任何实践目的一定包含人之发展,任何历史活动都由人民群众创造。没有人民群众,所谓的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就是空谈,人类社会进步就是空谈。所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路线,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任何时候都一切以人民群众为中心。

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下实现的中国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新时代中国各方面发展,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助力实现全面小康。

2.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下的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

实现人们的美好生活和社会的长足进步,只有以不变应万变,牢牢把握住实践的本质和逻辑原则,来指导中国社会发展。

(1)新时代中国发展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无产阶级竭力推翻资产阶级,全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大力发展生产力才是最重要的。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不断的经济实践中摸索、调整,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当代中国仍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抓住经济制约点,建设经济强国。

(2)新时代中国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马克思曾说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没有什么特殊的,但是实现共产主义只能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我党不断提出适合国家发展的方针政策,尊重人民,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不断解放思想,积累经验教训,向前发展。所以,当代中国发展仍需坚定党的领导,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民主政治建设,一步步建立政治强国。

(3)新时代中国发展还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真正做到文化自信。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经知识分子的论战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广受人们认可和接受,并成为中国的指导思想。我们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又不能“忘祖宗”,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真正的中国特色文化。文化实践发展好了,中国的“根”就立住了,“魂”定住了,自信心增強了,软实力提高了。这样才能占据文化制高点,成为文化强国。

(4)新时代中国发展应积极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饱含深情的人文关怀,马克思、恩格斯关心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故而,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必须要兼顾社会正义与公平,注重社会保障制度的各方面建设。实践深入社会基层,真切关心老百姓衣食住行用的情况,切实解决老百姓生老病死穷的问题,为全体人民自由发展奠定基础,为中国发展保驾护航。

(5)新时代中国发展还应积极促进生态和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乃物质生产实践,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活动,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中国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时候,必须在真正意义上做到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实现“天和”,规律促进发展,为老百姓谋得蓝天白云,达成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是实践进入大自然最好的发展势态。

3 结语

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实践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其实践观,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断成熟、优化,逐渐形成科学实践观。凭借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成了新中国的指导思想。故而,新时代中国将继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助中国发展,圆复兴之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耿爽爽,姜岩.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J].现代交际,2018,(02).

[3]刘红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D].天津:天津大学,2015.

作者:段燕

上一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论文下一篇: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