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护环境保护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爱护环境保护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环境保护税法》的公布是我国环境保护举措演变过程中重要的节点。本文结合2017年新公布的法条,详细比较两种征收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环境保护举措的演变,分析排污费改为环境保护税的现实意义。

第一篇:爱护环境保护论文

中小学教育应贯穿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内容

摘要:世界上对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工业生产的节制不严,形成对环境的破坏、大气的污染,使之成为人类的巨大威胁。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资源和环境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但仍是任重而道远。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远处着眼,从中小学的教育着手抓起来,把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贯穿到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去,论文以三点理由讲述了其必要性,在五个方面加以实施,措施具体,可操作性强,必能收到长远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资源;环境;爱护;保护;中小学;教育

 

爱护资源、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保护自我生存发展的一项伟大事业和紧迫任务。目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已对爱护资源、保护环境提出了限制排放污染和治理方案,有的形成公约。上世纪90年代初,联会国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我们党和政府对资源与环境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提出节能减排、生态治理等等的具体防治措施,投入巨资予以治理,努力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由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效益型的经济发展,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当前,我们社会,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普遍提高,各行各业正在胡锦涛同志“科学发展观”的号召下加快落实,成效越来越显著。我国每1000美元GDP消耗的油当量已经从以往的0.6吨下降到0.3吨左右。作为中小学教育,在爱护资源、保护环境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美化校园、静化学习环境方面有显著成绩,但与新时期、新任务、新目标的要求相比,还不够全面和完善。今天我们还应当提出“要把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贯穿到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去”的响亮口号,让孩子们尽早加入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行列中,从小实践保护人类、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

其所以这么提,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让他们从小知道资源、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增强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产生节约使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土地、水、矿产、粮食都是人类赖依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人居环境的要素。没有这些基本的东西,人类就不能生存和发展,而且,这些物质如土地、水、矿产是自然资源,地球上总量有限,是不可再生的;有些资源越使用越少,直至可以用完,如矿产资源方面的煤、石油;据有关专家预测,世界上的石油以现在的速度使用从现在起仅能再供人类使用30多年,煤仅能再供人类使用150年左右。所以现在油价煤价都涨的很高。尽管油价现在有回落,可是从长远看,价高是一个不变的趋势。现在人类正开发新的石油替代能源——生物醇,开发新的动力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核能。粮食是农民伯伯在土地上耕作培育收获的产品,它是可以年复一年收获的,但土地如果遭到破坏,如有害物质给予污染,有害物质污染了水传导在土地上,使土壤结构中含有破坏庄稼生长的毒素,使庄稼或蔬菜不能生长,就不能生产粮食和蔬菜,或过度开垦土地严重沙化粮食种植要减产。而人的生育是呈上升的趋势,必然造成粮食短缺,形成饥饿,灾荒,威胁人类的生命。

二是让他们从小认识资源使用、环境变化状况以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增强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产生爱护资源、保护环境,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使国家富强挤身世界之林的精神动力。我国建国五十多年来经济发展很快,GDP增长迅速,2007年达到24.66万亿元(合32508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65.5%,年均增长10.6%。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比建国初期GDP增长了十多倍,而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单位GDP消耗矿产资源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许多,而矿产资源回收率仅为30-5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个百分点。以2003年为例,我国GDP占全球GDP总量不到4%,而我国消耗的煤炭占全球煤炭消耗总量的31%,消耗的石油占7.5%,钢材占27%,水泥占40%;环境污染也高出世界水平,我国排放的温室气体CO2总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平均每4美元GDP排放的CO2,美国700千克,日本400千克,中国900千克,排放SO2,美国2.3千克,日本0.3千克,中国18.5千克。平均每立方米空气含有的悬浮颗粒物,按微克计算,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60-90,2000年北京370,上海162,广州151,而美国洛杉矶1998年时只有52。单位GDP排放的废水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出10多倍。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也披露,我国1/3的国土已被酸雨污染,主水系的2/5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炎和呼吸道癌症。有人计算2003年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15%。当我们听到和看到这些信息时,产生许多危机的感觉,坐如针扎,一定产生科学文化、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念头,以便将来更好的治理环境、爱护资源,保护我们每个人的健康。

三是让他们从小克服浪费资源有损环境的小毛小病,养成良好的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同时通过这些青少年行动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形成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广泛的社会力量,促进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 ,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造福人民。现实生活中我们一些中小学生,特别是居住在城市的学生,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存在有洗脸洗衣不注意节约用水,用电不随时关开关,吃饭不注意珍惜饭食,随意扔掉剩余饭菜,走不多远也爱让大人驾车接送,不仅多排车辆废气,浪费汽油,还形成街道堵塞;也还存在有走在公园、农地不注意爱护庄稼、花草、树木,走在街上有不注意小便去厕所、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的现象,有打扫卫生倒垃圾不往指定地点运送的情况,干净了自家门,影响了街道卫生、邻里卫生。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对于大多数的青少年来说,只要知道了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危害性和产生了危机感后,都能自觉克服,逐步改正。并且通过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和宣传,能够引导家庭、社会,扩大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力量。这就如同《老外在帮我们清除心理垃圾》(《中国信息报》2005年11月24日第5版刊载)的事例一样,产生的社会影响是相当广泛的。这则消息是说:美国老人,已退休的法学博士路乞,客居湖北省黄石市,同武汉的环保志愿者一起沿路捡拾垃圾,清理环境卫生,在他的带领下,黄石市随后有数百名志愿者也都积极地参加了环卫义务活动。同样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南山旅游景区也发生了这样的一幕。80多名韩国游客集体捡垃圾的场面,还包括30多名儿童参加。我国的不少旅游者看到非常感动,从而参加了该行列。

那么,怎样的办法才能把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贯穿到小学教育教学中去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5个方面的努力来实现。

第一、提高认识,广泛宣传,把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贯穿到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去。新闻媒体与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经常开展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的活动,不仅使社会各界受到教育,也使青少年学生受到教育,还使教育机关的学校老师、校长也受到教育,明确认识爱护资源、保护环境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从而自觉地把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贯穿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良性的教育互动,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这项工作。

第二、 改革和充实中小学的有关教材教学内容,将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有关知识列入教材教学之中,使之内容在一些教材中占到一定比例。在小学三年级以上的《科学》中就可以作为重要内容列入教材中;一二三年级的一些语数课本中利用编题、问题回答,适当编入有趣话题,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初中、高中地理可增设一些章节,专讲资源的地球存量、消耗及节约使用途径等问题,引起兴趣,留下深刻影响,从而使他们逐步树立起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第三、加强培训工作,使各科教师懂得防止污染、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经济发展增长方式、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等等的一些基本知识,在教学中进行应用。

第四、修改小学生守则内容,充实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小学生可以落实在行动上的条款。例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珍惜粮食,不挑饭食等。

第五、以爱护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开展少先队队会活动、共青团组织生活会活动或班内讨论活动,联系实际想人类,畅谈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发扬良好的行为习惯,采取有组织的突击活动,清理一些公共场所卫生死角和景区塑料污染,在有益的活动中改正青少年自身存在的小毛小病,增强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激发小学生树立远大的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志向,加强学习,长大成材!

 

参考资料

钟兆修:《理性看绿色GDP》(《中国信息报》2005年11月23日第三版)

钟蓝:《老外在帮我们清除心里垃圾》(《中国信息报》2005年11月24日第五版)

潘清 陈恃雷:《中国能源消耗不是对世界的威胁》(《中国信息报》2005年5月18日第一版)

 

作者:焦聘文

第二篇:爱护环境,幸福自己

塞罕坝由备受赞美的围场变成黄沙蔽日、人人望而生畏的荒漠,全因破坏;茫茫荒漠重现昔日容颜,成为葱茏林海,全因保护。塞罕坝的变迁告诉我们:爱护环境就是幸福我们自己。

爱护环境,才能让我们安全地生活。我们生活在环境之中,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爱护环境,让我们的环境安全,我们的生活才能安全。君不见,任意排污导致河流污染严重,大量的癌症患者出现;君不见,任意砍伐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暴发,多少生命转瞬即逝;君不见,任意开垦导致湖泊缩减,河道堵塞,洪水肆虐,美丽家园转眼覆灭……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没有爱护环境,反而沾沾自喜于战胜了环境。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大自然用自己的方式让我们生活在危险和惶恐之中,活在“战胜”自然的后果中,要想活得安全、安心,就要爱护自然、保护环境。

爱护环境,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塞罕坝被毁,源于筹饷,结果因为过度开垦使环境受到破坏,最后美丽围场成了茫茫荒漠,鸟兽四散,人类逃避,苦不堪言;如今,为了经济发展,很多人肆意破坏环境,换来的只是一时收益,阻碍了长期的发展。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爱护环境,环境自然会给予我们丰厚的馈赠——清新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柔和的阳光、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清澈的河流……塞罕坝的昨天和今天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爱护环境,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美好的生活除了丰衣足食,更需要精神的满足。生活在蓝天、青山、碧水之下,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我们的精神也会舒畅,内心才能愉悦。人之于环境犹如鱼之于水,鱼在清洁的水中才能自由呼吸,欢乐畅游;如果身披锦鳞挣扎于污水之中,那么只能勉强维生,何来的美好?

人类不能脱离环境,就如鱼儿不能离开水,只有对环境加以保护,合理建设,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加安全、安心,社会才能更好、更健康地發展,不断前进。

保护环境吧!保护环境就是在幸福自己。

作文开头通过引用所给材料,提出中心论点“爱护环境就是幸福我们自己”;主体部分设置分论点,从安全、发展、美好三个角度论证了爱护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考生论证时采用了现实中环境破坏和环境保护的事例,极具说服力;结尾用比喻论证强调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再次重申爱护环境就是幸福自己,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作者:乔 烨

第三篇:从排污费到环境保护税分析我国环境保护举措的演变

摘要:《环境保护税法》的公布是我国环境保护举措演变过程中重要的节点 。本文结合2017年新公布的法条,详细比较两种征收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环境保护举措的演变,分析排污费改为环境保护税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排污费;环境保护税;环境保护;制度演变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1.008

Analysis of evolve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in China from sewage fischarge fee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ax

Wang Shuxin

(Shenya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Station, Shenyang Liaoning 110069, China)

2015年6月,我国国务院法制办首次公布了《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对将要启动的环境保护税的基本内容进行阐释。经过一年半的酝酿,于2016年12月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通过。并于2017年4月17日由我国政策法规司正式颁布,于2018年1月1日正式生效。《环境保护税法》的公布,标志着国内以往实施的排污费很快会被环境保护税这一新概念所代替。

1 排污费与环境保护税发展回顾

1.1 排污费发展回顾

排污费制度与环境保护税收是我国两条并行的基于价格对环境管理进行调控的政策手段。1982年,我国首次发布《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正式开始对排污进行收费。2003年开始实施《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系列法规规章,从单因子浓度超标收费转变为多因子总量收费,提高收费标准。2014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调整排污费征收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提高了主要污染物的排污费。

1.2 排污费发展的问题总结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排污费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1)经济惩罚力度不足,征收标准与实际治理成本相差过大;(2)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计量不够精确,很难准确评估合适费用;(3)收费类目暂不全面,部分污染物存在豁免状况;(4)收费收缴率并不高,协议收费制度不完善。

1.3 环境保护税制度的建立历程

为解决排污费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排污费缴费制度转变为更为透明的税收制度的呼声高涨,建立更完善的环境保护税制度正式提上日程。2004年,我国税制改革中牵涉排污费税改的主要有两点内容,即“强化税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与社会之间的统筹协调”以及“合理的但适宜采用税收形式的收费要加快创造条件改为收税”。2007年,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以及原环保总局共同启动我国环境税收设立项目,并结合国内外重要实践进行参考。于2013年,国家财政部等三个部局单位正式向国务院申请设立环境保护税的请示,并于2014年正式提交关于“排放税”的环境税草案[1]。2015 年 6 月,我国国务院法制办首次公布了《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并于2017年4月17日由我国政策法规司正式颁布《环境保护税法》。新法计划2018年1月1日正式生效。

《环境保护税法》的公布,标志着国内以往实施的排污费很快会被环境保护税这一新概念所代替。随着《环境保护税法》的公布,在我国实施长达35年的排污费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 排污费与环境保护税的差异比较

多个角度比较排污费和环境保护税,可以更客观地发现改革对我国环境保护体系的促进作用,并能加强人们对环境保护税内涵的理解,提高纳税意识。

(1)征收范围的对比。排污费的征收范圍相对较狭窄,主要包括污水、废气、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及噪声的费用征收。而改税后,基本收费范围未变,将前两种征收对象更名为大气和水污染物,提法更加科学合理。同时,环境保护税中将征收危险废物的费用排除出税务系统,而是作为危险废物另行收费。(2)优惠设置的对比。环境保护税的优惠设置较排污费更加清晰明确,优惠力度更大。环境保护税的征收对符合国家标准范围内的农业生产及流动污染源排放、合法污水处理及生活垃圾处理点排放的污染物等采取免税处理[2]。环境保护税对各类流动污染源的划分更详细具体,根据门类及具体情况设置不同优惠政策。此外,环境保护税对于达到国家减排标准的会给予不同程度的减税力度。(3)征管模式的对比。环境保护税的征管主要依托环保部门,环保部门与税务部门共同发挥作用,全面实施企业申报、正式征税、环保配合及信息共享的操作流程。环保部门负责统计整理企业排放污染物的具体情况以及需要缴纳的税款额。税务部门结合环保部门的反馈,进一步确定不同企业的污染物类型及实际排放量,确定税收费用,新的征管模式更加科学合理。

3 从排污费到环境保护税看我国环境保护举措的演变

我国国内环境保护举措的演变,主要体现在排污费到环境保护税的转变。具体包括以下四点。

(1)从“花钱买污”到“保护环境”的演变。征收排污费时,企业根据自身需要排放的污染物量缴纳相应水平的费用。然而并没有限额排放量,一定程度上忽略对环境的保护。环境保护税则通过法律限制企

业排放量,监督企业按照实际排放量纳税。并且对排放量低于国家标准的企业实行不同程度的减税优惠,以环境保护为根本目标。(2)从污染排放到污染治理的演变。排污费制度的设置主要是基于经济成本,控制管理污染物排放,而环境保护税则主要基于环境成本。在实际的排污费征收过程中,不少区域排污费低于环境治理成本。很多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会放弃对污染物的治理,而直接通过花钱买污将污染物排放出去[3]。环境保护税的设立,通过税额减免节省企业生产成本,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污染治理过程,同时也实现对环境的保护目标。(3)从随意粗放到强制精细的演变 。由于相关的配套机制及法律条例的不完善,排污费制度实行过程有明显的随意性和粗放性,缴纳不及时或拖欠费用的情况时有发生。环境保护税通过配套的强制性政策及法律法规大大提高纳税率,相关制度也更加精细化,针对不同的污染物类型制定了不同的治理要求与纳税标准,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污染治理工作中,全面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进展。

4 排污费改为环境保护税的演变意义

环境保护税取代排污费,对环境保护的决心及收取相关费用的性质都有重大改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如下。

(1)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税收调控及监督管理作用。由于排污费的征收标准相对较低,征收范围也不大,因此排污费制度对于不同类型环境资源的保护并不充分。不少企业认为排污费是破坏环境缴纳的赔偿费用,国家并没有限制其对环境的破坏。而环境保护税则重视环境保护,将环境污染及治理成本反馈给企业或个人,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行为对整个环境的具体影响,减少对环境的破坏[4]。同时,环境保护税的强制性与法治性相对更强,纳税企业或个体的缴税行为属于基本义务,并且需要对自身税务的真实性及准确性承担法律责任,征收效果明显优于排污费。(2)有助于丰富环境保护资金来源。将排污费改为环境保护税之后,就可以将此类税收划至环境相关财政预算体系中,征收到的税费一方面可以用来完成环境治理工作,另一方面也能用来作为环境保护储备金。除此之外,还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地区设立环境保护基金,大大丰富环境保护资金来源,减轻政府的环境保护压力,提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使环境保护税发挥更全面的作用。(3)有助于完善国内绿色税收制度。绿色税收制度主要是指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税制,将排污费改为环境保护税,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绿色税收制度,大大提高国内绿色税制的丰富性与全面性,并促进国内绿色税制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促进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构建,提高绿色税收制度的法治性。

5 结论

相比排污费,环境保护税的内涵更加丰富,与我国近年来提倡的资源付费理念以及谁破坏生态环境谁付费的理念非常一致。环境保护税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环境相关税制的重大改革,同时也体现出我国清费立税行动的坚定决心,对整个环境的保护有很大推动作用。尽管征收环境保护税比排污费更具科学性,但是当前国内制定的环境保护税仍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可以进一步扩展征税范围,例如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控制、流动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以及引起雾霾的颗粒物排放等。

參考文献

[1]张月月.从排污费到环境保护税的思考[J].西部财会,2017,(4): 16-18.

[2]吴健,陈青.从排污费到环境保护税的制度红利思考[J].环境保护,2015,43(16):21-25.

[3]郑直.“排污费”到“环保税”的可喜一步[J].瞭望,2016,(37):7.

[4]马亚洲.浅析排污费改征环境保护税[J].商,2014,(37):197.

收稿日期:2017-11-10

作者简介:王姝欣(1981-),女,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

作者:王姝欣

第四篇: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

摘要: 对公路建设环境保护作比较深入地分析与探讨,总结归纳公路施工、营运期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与措施,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方法进行全面阐述,并通过与国外公路环境保护比较,指出我国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公路;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措施

0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尤其是高等级公路建设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如何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何按照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这是摆在我们广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 公路环境保护内容

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2 加拿大公路环保与我国的比较

二次大战后,为适应经济的高速增长,加拿大现代道路运输进入发展高峰期。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开始关心重视公路环境问题,对在建公路项目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80年代后,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加拿大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已比较完善,国家和各省均颁布实施了多项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公路建设和营运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在法律的框架下得到切实执行和贯彻,公路环境保护技术也得到了飞速进步,全民环保意识非常强,对大中型公路建设项目参与感也很强,他们的意见往往决定了一个建设项目的取舍。

2.1 声环境保护。20世纪50年代以来,加拿大采取多种技术,在噪声控制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首先,合理规划选线,避开居民区、疗养区等环境敏感区域,从根本上减少噪声污染的受体,被迫采取声屏障等有碍景观的环保措施路段在总里程中并不多。其次,采取尽量自然而不漏痕迹的隔声设计,使环境敏感目标处于噪声影响区之外。

对我国而言,公路噪声控制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设计体系,声屏障研究还不够深入,只是在某些地区试用,而有意识地结合地形的自然式减噪设计尚未在工程设计中得到充分重视,应用也少。

2.2 生态环境保护。为保护河流自然生态和水生生物,加拿大公路部门在公路建设中采取了很多简单但高成本的环保措施。比如当公路跨越河流时,他们尽量保持水流的原始状态,如果在弯曲的河流两岸架桥,这必然会加大桥梁的跨径。我国一般是将河流裁弯取直,然后根据洪水频率等技术指标,计算出桥梁的经济跨径,这样做虽然节约了工程造价,但往往改变了水生生物栖息环境,造成了不利的环境影响。

对于森林、湿地、湖泊环境的保护,加拿大公路部门同样采取了很多非常富有人情味的措施,并不惜血本,这些措施在我国现阶段真难以想象。

2.3 水土保持。公路工程的水土保持分两部分:坡面侵蚀控制和泥沙沉淀控制。裸露的坡面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因加拿大气候较好,雨水充沛均匀,施工中他们及时采取以绿化为主的防护措施,以控制面蚀和沟蚀的形成。对于公路路面径流,不采用分散漫流方式,而是集中汇入污水管,先流入沉淀池,在沉淀池中设置土工布过滤帘,经充分过滤后再排入水体。

我国公路施工中已逐渐重视了侵蚀控制,但由于忽略了泥沙沉淀控制,仍使工地附近的水体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甚至造成了不可逆的环境劣化。

2.4 公路生态管理。在公路的营运期,环保工作除了维护声屏障等各种环境工程设施外,更重要的是保持公路沿线的自然风貌,争取改善沿线的生态环境。草地植被的建植和养护是最持久、最昂贵也最有效的措施。

加拿大的公路设计,围绕着大地景观思想,多设置了开阔的中央分隔带,许多区段50-60米,全部植草,两侧植被管护范围约10-15米。每公里植被管护面积达到6-7万平方米,采用较低的路基,使公路融合在自然环境之中。路域范围内,始终树木草地不断。

我国高等级公路绿化已受到普遍重视。设计时采用的技术步骤与加拿大几乎一样,但由于各种原因,施工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原表土弃之不用,使草地建植时无营养土可用,养分先天不足,施肥以化肥为主,速效但短期;重建轻养,使草地很快退化,造成巨大浪费。

2.5 环境补偿。公路工程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环境资源损失。加拿大对此采取了有效地补偿措施,如在公路建设中碰到生态环境中的湿地问题,采取占用多少湿地,就在附近补偿同样面积或更大面积的湿地,使湿地的生态功能少受或不受影响,以恢复往日原有的优美质朴的自然风貌。在这方面,我国缺少严格的法规约束。

2.6 空气环境保护。加拿大侧重污染源控制,汽车全部采用无铅汽油,并对车辆排放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标准。我国在这方面已有了很大进步,但尚有较大差距。我国目前的公路环保则多侧重于声屏障等摸得着见得到的环境保护工程,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只能尽力以保护区和珍稀动植物品种为主,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程度严重不足。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提高公路环保水平,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经费,更需要领导者、决策者、建设者有先进的环保思想、环保行为。

3 结语

在目前我国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形势下,只有从政策的源头上采取有效的预防和缓解措施,才能使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为贯彻执行有关环保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交通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监管力度,我们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从宣传教育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公路从业者的环保意识,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使我国公路建设、公路环境治理水平早日与发达国家看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2]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12[JTJ/T006-98].

[3]刘书套,高速公路环境保护与绿化,高速公路丛书编委会,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陈艳波(1977-),男,河北邯郸市人,道桥专业工程师,主要从事交通筑路事业。

作者:陈艳波

第五篇:从《爱护水资源》一课的教学看高效课堂的构建

摘 要: 高效课堂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是教学高效率和高效益的有效结合。现以《爱护水资源》的教学为例,说明如何构建化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 高效课堂

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学生是课堂舞台的主角,只有让学生活动起来,课堂才具有生命活力和高效性。

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它应该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是教学高效率和高效益的有效结合。高效的化学课堂要求以学生为本,在化学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基础,以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为目的,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升华情感而达成课堂的高质量、高效益。怎样才能构建化学高效课堂?我在学习了“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 、“五步教学法”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后,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进行了不断的尝试,收获颇多!现以《爱护水资源》的教学为例,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一、从教学流程看高效课堂的建构:

(一)高效导入(1——3分钟)

创设情境 :

(1)多媒体展示一组《水景图》,通过欣赏大自然水体的美丽,让学生感受到是水把大自然打扮得绚丽多彩,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从而产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

(2)播放一段《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的录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到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缺乏以及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激发起学生的水危机意识。

这样利用录像或图片创设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水资源的欲望。时间不多,但学生却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自主学习,实现学生的有效参与(8——15分钟)

(1)自学: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预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 1.地球表面总水量; 2.世界和我国总水量; 3.淡水总量及可利用淡水量; 4.比较我国与世界人均水量。

(2)阅读教材后,学生之间共同完成导学案上问题的解答。树立:“水资源丰富又短缺” 的意识。

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学案下进行学习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一环,重点突出一个“导”字,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自我探索,在深入思考中发现疑点,强化思维活动。真正实现学生的有效参与。

(三)合作探究,创建高效的小组学习(10——15分钟)

展示调查与研究的成果:

1、多媒体展示调查与研究课题(提前布置各学习小组,对学校、家乡的水资源现状、使用、污染程度及节水、防污的具体措施分别进行调查与研究)。

2、小组成员围绕各小组的课题上台展示、汇报调查与研究的成果,其他小组的学生倾听、交流、质疑、补充完善。特别是当讨论到如何使安宁螳螂川的水变得更清时,学生们积极出谋划策,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此时学生们的学习劲头空前高涨。此环节学生的学习参与率可达100%。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而合作学习的最佳方式就是小组学习!它有利于同学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归纳总结:(3——5分钟)学生归纳教师精讲,师生合作交流;学生对自己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现,教师对出现的问题或者没有涉及的问题进行引导性的点拨,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从而实现课题学习的高效益。

(五)配乐朗读强化情感“水”(1——2分钟):指导学生朗读,完成小论文。

设计意图:在优美的音乐和诗篇中同学们更加体会到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并启发学生以“我认识的水”为题,从名称、化学式、组成元素、主要性质、主要用途、水的净化、爱护水资源等方面写一篇小论文。

二、本节课后反思:

(一)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1、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一系列活动、竞赛和科学探究为主展开的,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贯穿了整节课,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同学们人人参与学习过程,并且课堂上人人有收获,课堂上目标达成度高。

2、本次教学过程中,灵活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好奇心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的动力。学生们积极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決问题,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课堂保持积极高效的学习氛围。

3、多媒体课件效果非常好,通过动画、图片、文字等各种表现手法激发兴趣、扩大信息时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4、课前准备工作做得好,要求学生从图书、报纸、杂志、互联网、社会调查等方式搜集与本教材相关的资料和有关水污染的知识和情况报道,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有材料可说、有资料可写,从而保证整节课的活动能有序、高效的进行。

(二)存在的不足

1、虽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参与率很高,但对个别的学生关注度还不够。

2、我们还可以多让学生走出课堂,如:参观安宁自来水水厂,了解水厂收费情况;了解我们学校学生每个月的用水情况;了解安宁市水的污染问题和螳螂川改造工程以及一些矿泉水的水源来源等,使学生们更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这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化学课堂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教学案例[J]. 肖丽华.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03)

[2] 影响高效课堂建设的关键因素[J]. 张传喜.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0(02)

作者简介:夏云,女, 中学化学高级教师,昆明市骨干教师、安宁市学科带头人 ,安宁市化学教研室中考研究小组成员。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工作34年,曾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获奖或出版。

作者:夏云

上一篇:古建筑保护论文下一篇:地基基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