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管理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升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尤其是为了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基于国际化视角的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受到了企业的高度重视。然而,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思路不明确、缺乏系统化的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平台、培养队伍能力不足以及培养质量控制体系欠缺等问题的阻碍下,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模式效果不尽如人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管理论文 篇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传统与创新

摘 要: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本科院校,应从自身定位出发,强调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点。但是,目前众多高职院校定位不准,目标笼统,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师的知识结构陈旧,实践性不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文中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应有之义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适用、有用的人才是学校办学最重要的教育目标。因此,建立先进、高效、实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顺利达成教育目标的要义。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众说纷纭,不少教育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阐释,有“人才培养规范”说,“人才培养系统”说,“教育过程综合”说,“培养活动样式”说,“教育运行方式”说,“目标实现方式”说,“人才培养结构”说,“教育活动秩序”说,“整体教学方式”说,“人才培养方案”说①,以及“过程说”、“方式说”、“方案说”、“要素說”、“机制说”②等。

笔者认为,无论是持何种观点、着眼于何种层次讨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都不能将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要素割裂开来单独定义,应将其视为一个人才培育的系统工程,须结合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基础、过程、评价及制度等要素进行讨论。

人才培养模式,从狭义上说,是指运用怎样的形式和方法培养人才,应着眼于对人才培养过程的规划、设计与搭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第三十二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等,这是从人才培养过程的角度阐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针对不同性格、特点和潜能的学生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教育理念。

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人才培养过程须在宏观层面的科学教育理念指导下,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期望的人才规格,建构合理的教学、管理和评估制度,在此框架内形成相对稳定、科学的专业及课程教学体系,实现科学管理、制度约束、合理评估的科学人才培养系统。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应具备以下要素:

(一)培养理念

台湾中原大学校长张光正指出:“所谓‘理念’乃是共同分享的价值观,有理念即有方向感,即有目标性;有理念方有准绳、方有标竿。”③

培养理念是培养主体进行教育行为和教学活动的方向指引,基于培养主体对人才培养的本质特点、价值取向、基本原则、职能解析、目标任务等方面有充分的认知,逐渐形成对人才培养的理想目标与育人观念,所以培养理念是人才培养模式价值取向的体现,理念的建立与完善,是形成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与基础,是以解决 “谁培养人才”、“如何遴选人才”、“人才为谁培养”、“培养怎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等问题。①

(二)培养目标

基于教育理念指引的方向,培养目标重点解决“培养怎样的人才”问题。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不同。本科大学教育培养人才通常有 “专才型”、“学术型”的培养目标,而高职高专教育培养人才目标通常定位为 “应用型”、“通才型”的人才。培养目标需结合教育理念、人才类型、专业定位等方面来拟定。

(三)培养主体

培养主体指开展培养人才活动的主体,包括培养人才的院校、系部、教师等。培养人才是系统工程,需要各主体同心协力,共同建构、制定培养人才的方案,并组织实践,并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四)培养客体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应有之义中,培养客体当然指的是培养目标中期望培养出的“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人才”即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是培养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教育、教学、训练的客体。

(五)培养制度

任何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发展与完善,都离不开人才培养制度的保障。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实施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过程,如何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评价人才培养的效果等,都有赖于人才培养的制度化,其核心包括教学管理制度、专业设置方案、课程设置体系、教育教学方法规范等。可见,人才培养制度是人才培养模式中保证目标实现、规范培养行为、提供教育资源的保障机制。

(六)培养评价

培养评价是人才培养活动中的最终环节, 也是衡量和评判人才培养活动成败优劣的环节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评价环节将定期适时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评判,并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对照,一来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与督促,二来用以评判人才质量是否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三来及时反馈和修正人才培养活动的偏差,从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不难看出,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各大要素各司其职:培养理念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灵魂所在,培养目标则是培养理念的具象和培养活动的方向指引,培养主体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者、制定者与执行者,培养客体是人才培养模式中期望培养成人才的对象,培养制度是使培养行为规范化、稳定化、可行化的制度保障,培养评价则是人才培养活动的监控、评判与不断完善的体系,以上要素共同形成立体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传统模式的问题探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产学研合作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等。④因为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高职院校更偏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以上多种人才培养模式都具有将学校与企业对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点,是适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专转制而来,且有不少高职院校“升本”意愿颇浓,所以其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多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如:

(一)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笼统,定位不清晰,针对性不强,缺乏特色与创新

如前所述,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引培养人才的方向,解决的是“培养怎样的人才”问题。对于将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应该有具体、清晰且独具特色的描述,以区别于其他院校与专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等职业教育,既有高等之意(高层次教育),又有职业要求(职业教育),因此应该区别于以学术研究为主的本科教育,应针对高职院校的职业特点,强调高职的特色与创新。

但是,不少高职院校仍有“升本”情结,所以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较为笼统、定位不够清晰,按照本科院校设置专业和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为数不少,但体现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却不强。另外,众多高职院校所设专业和课程趋向于设立社会热门专业和课程,但囿于实践方面的师资和硬件的短缺,真正静下心打磨“工匠精神”、培养“工匠”的高职院校和专业较少,导致缺乏院校与专业自身的特色与创新,呈现的是千篇一律的局面。

(二)课程设置陈旧,不能契合社会的当前需要

按照目前高职院校设置的课程来看,虽然大家选用高职系列的课程教材,但由于办学思路仍是定位于本科学校的较易版本,所以仅是在课本编写的难易程度上有所取舍,但并未真正紧密结合社会的需要设置课程,理论课程多于实践课程的情况居多,假大空的课程内容多于真实可行实用的课程内容,导致学生在就学期间无法真正掌握本行业最需要的知识技能,所学知识也不足以应对毕业工作时的实际需要。

(三)教师创新意识不足,授课模式单一,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教师是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主导者,但显然大部分教师的创新意识不足,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尚未完全脱离理论教学为主、以教师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导致授课模式单一化,教师满堂灌、学生不爱听的课堂不少见,很难有效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四)教学内容实践不足,理论性较强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导致授课效果不佳,理论枯燥,实践不足,学生学完了仍不懂怎么操作,最后渐渐淡忘。

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方式不符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无法满足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方向,高职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是指导和培养实践能力,习得实践技巧技能,但如果是偏重学习理论知识就很难掌握实践技能,无法正确培养实践能力。

(五)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不能充分客观科学地起到评判、监督、控制和纠偏的作用

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评价体系在整个培养模式中地位相当重要,它应能客观科学的评判人才培养的效果,应能监督和控制人才培养的各个流程环节,并且能对人才培养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偏。然而,目前眾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评价体系的要求不高,设置不够科学合理,重视度也不够,所以很多人才培养方案有虎头蛇尾之嫌。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构想

从上所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以及办学条件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发展进行深耕,制定和执行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效实用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现以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为例,提出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构想:

(一)以提高就业率为导向,以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使培养目标更具实用性、创新性

就业是大部分高职学生毕业后的首选,其人数远远高于专升本、专插本、留学、自考的人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最根本目的应是让人才走出学校后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就是能在就业后顺利上岗。其中,顺利上岗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满足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时,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以提高就业率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可以结合本专业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条件来加强本专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特色创新,培养有方向、有特色的人才。

(二)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依据,革新课程设置体系,开发灵活实用的课程新内容

针对高职院校设置课程偏旧的现状,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多采集社会相关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本专业人才的供需比例,结合人才需求方对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定制专业课程,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路径,请企业专家对课程设置方案进行研讨,吸纳行业企业对课程设置的专业意见,淘汰过时陈旧的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的开发新课程,设置灵活实用的课程模式和内容,做到既有专业性又有兼容性。

(三)建设高素质、爱学习、能创新的师资队伍,培养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教师

在信息化时代,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与信息爆炸的时代需求,现代教师应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安排课堂授课,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模式。要培养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教师,需要高职院校与专业高度重视开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信息化教学环境和硬件条件,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教师应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提升自身素质,牢固掌握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设备,巧妙设计信息化教学流程,形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风格,用信息渠道打通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四)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应只停留在签订协议、挂挂牌子的表面功夫上,更应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充分运用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实践场所,创造实践机会。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向企业调查人才需求、了解企业的技术更新情况、为企业提供后备人才以及专业技术,反过来,企业不仅可以参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实践场地、实训安排的研讨,也可以向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机会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技能技巧,企业还可以走进课堂由企业员工为学生传授实践知识,拉近学生与实践一线的距离,真正做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使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实践性人才能真正落实,不再是空谈。

(五)重视建立科学合理、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价机制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体系的评价机制往往被忽视。但是,如果没有评价机制,无法判断教师的工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无法判断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切实可行?无法判断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当重视建立科学合理、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价机制,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监督控制、及时纠偏、客观评价,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人才培养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完整性。

注释:

①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133):30-35.

②姜士伟.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66-70.

③黄俊杰.大学理念与校长遴选.序言[M].台湾通识教育学会,1997. ④陈云霞.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0,5:18.

参考文献:

[1]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133(3).

[2]姜士伟.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8(2).

[3]黄俊杰.大学理念与校长遴选.序言[M].台湾通识教育学会,1997.

[4]陈云霞.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0,5.

[5]蔡清龙,高捷.高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實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5(2).

[6]曾凡平,文春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7,6(12).

作者:廖晓虹

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管理论文 篇2:

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升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尤其是为了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基于国际化视角的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受到了企业的高度重视。然而,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思路不明确、缺乏系统化的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平台、培养队伍能力不足以及培养质量控制体系欠缺等问题的阻碍下,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模式效果不尽如人意。文章希望通过对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为提升企业科技研发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做出贡献。

[关键词]国际化视角;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4.177

1 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1.1 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现状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发生深层次的历史性变革,科技研发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对企业而言,能否拥有一支庞大且高质量的国际化科技研发人才队伍,既影响企业获得相关创新成果的水平与层次,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当代企业承担着高层次人才供给与科学技术研发的双重使命,肩负着培养具有国际视角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通晓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科技研发人才大任,为社会创新体系的高效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培养具有全球胜任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科技研发人才、推进企业运营国际化以及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是企业经营的重要发展趋势。国际化人才与科技研发人才的培养对于企业成功运营的重要性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是企业走向市场、适应市场、创造经济价值和产生社会影响力的基础,实现国际化能力与科技研发能力深度融合的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人才研发培养日益成为当前企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强调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高度重视国际化视角下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着力通过运行相应的培养模式来储备一大批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敏锐的管理意识的高质量国际化视角下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以全面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企业基于国际化视角的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模式的水平较低且有大量问题,致使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活动的质量与效率难以令企业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满意。

1.2 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第一,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思维僵化、意识淡薄,人才培养观念仍停留在劳动人事管理阶段,未能对基于国际化视角的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有正确认识,无法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企业客观实力以及科技研发发展趋势的变化明确地制定分层、分类的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思路。

第二,當前大多数企业没有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系统性、综合性、协同性与整体性,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平台化建设水平低下,相应的国际化视角下的企业科技研发理论培养教育体系的完善性不足,缺乏必要的国际化视角下的科技研发实践培养活动,使企业的科技研发培养对象缺乏深度参与的兴趣。

第三,目前,许多企业中从事基于国际化视角的科技研发培养的教育队伍中存在较大问题。首先,培养队伍对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教育缺乏足够的、清醒的认识,培养热情不高;其次,培养队伍中相关人员个人理论素养不足、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无法满足开展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最后,培养手段过于死板、落后,未能引起企业科技研发人员的学习兴趣。

第四,企业普遍未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致使其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培养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导致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活动偏离企业发展规划并与其他经营管理活动相脱节,无法使国际化人才培养与企业所制定的相关品牌与国际化等战略紧密地结合,不能在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上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了国际化视角下的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效能低下的严重后果。

1.3 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科技研发创新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得到广泛认可,被认为是企业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价值提升的根本性途径,高层次企业人才身上所具有的研发能力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国际化科技研发人才的研发能力代表着企业新兴的研发力量和未来企业高层次人才的综合能力程度。企业要想拥有高质量的国际化视角下的科技研发人才,必须具备高质量的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投资的根本目的是要获取企业某一或某几个特定岗位所需要的关键性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培养研发型高层次人才是人力资源管理所要考虑的关键部分,是否能适当地做到基于国际化视角的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顺利开展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活动,以加强国际化视角下企业研发能力的塑造与培育,是关乎企业人才培养结果、企业国际化科技研发群体的研发质量与竞争力强弱,以及企业科技研发体系与国际化科技研发交流合作平台顺利构建的关键问题。只有强大的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整体竞争力才能进一步提升。因此,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于企业而言十分重要。

2 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

2.1 一致性原则

作为企业运营过程中意义最为重大的表现,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任何模式或方式的创新都不是“鹤立鸡群”,企业国际化视角下的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获得积极回报、产生有利影响的前提是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做到协调一致。必须按照企业治理层的统一部署,理顺企业体系内部不同经营单元、环节的逻辑互补关系,探索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模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路径机理,在保持创新一致性的基础上,通过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动企业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为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 全面性原则

创新需要的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开放”。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所涉及的不是一个或几个方面创新,而是包括国际化视角下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思路、培养平台、培养队伍以及培养质量控制体系等在内的全方面创新。只有做到这一点,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才能顺利开展。否则,忽略了任何一点,就很有可能导致创新链条上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最终引发创新链断裂,造成创新失败。

2.3 谨慎性原则

创新是一个风险极大的创造性活动,极有可能造成“满盘皆输”。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考虑创新活动所带来的风险,防止由于风险引发的企业经营危机。企业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慎重对待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各个环节,在立足企业客观实际、审慎决策的前提下,实现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思路、培养平台、培养队伍以及培养质量控制体系等的顺利创新。

2.4 收益性原则

获取超额回报是创新的重要目的,不计成本的创新所造成的损失常令企业难以承受。在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价值链、平衡计分卡以及战略地图等管理工具,制定系统完备、逻辑清晰的国际化视角下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创新收益指标体系,以有效衡量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收益情况,为企业基于国际化视角的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3 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相关建议

3.1 明确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思路

具备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既要做到“人有我有”,更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与否。要想培养出优秀的、高质量的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就要明确企业国际化视角下的科技研发能力要求,准确区分企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以及不同领域的科技研发人才在成长环境、思维方式、技术基础、沟通能力以及发展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制定全方面、多角度、深层次的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思路,通过分类、分层施策的方式实现海外留学研究生与国内研究生国际化研发能力的总体进步与发展。

3.2 形成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平台

在现代条件下,企业可持续发展要求高端人才培养资源的集成供给,一个容纳各类优质培养要素的高效的培养平台是企业人才培养之基础。由于卓越人才一方面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平台主要包括国际化视角下的科技研发理论教育体系和基于国际化视角的科技研发实践活动两大部分,以全面提升科技研发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素养。企业根据多元化的国际化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思路,设置易于产生强大吸引力的全方位、多领域、立体化的科技研发理论教育体系,并结合科技研发形势,设计专门针对科技研发人员培训的实践性操作,安排以提升科技研发人员管理技能或综合素质为主题的拓展活动,增强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应用水平,进而创建能够高效提升企业国际化视角下科技研发人才能力的实践活动体系,始终确保科技研发理论教育体系与实践活动体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实现良性循环,最终达到企业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目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3.3 提升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队伍的能力与素养

人才培养队伍的强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模式效力的发挥,只有强有力的培养队伍才有强有力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针对当前广泛存在企业中的从事基于国际化视角的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的教育队伍在认识、能力与方式等方面的问题,企业需要树立对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教育足够的、清醒的认识,激发自身的培养热情,并积极通过专业讲座、企校合作以及“一对一”培训等多种方式开展人员教育,提升培养队伍中相关人员的个人理论素养,推动培养队伍积累实践经验,使培训队伍有效掌握灵活、先进的培养手段,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科技研发人员的参与兴趣,推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对象高效利用产学研人才培养资源,从而满足开展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

3.4 搭建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质量控制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是企业科技研发的生命线。没有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控制,就没有企业的未来。企业需要利用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深入分析影响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因素,以及开展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所需坚持的基本原则,进一步确定国际化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思路、平台、教育队伍和培养对象本身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研发教育质量控制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构建起涵蓋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质量控制体系,为企业持久发展保驾护航。

4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升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基于国际化视角的科技研发人才日益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探索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仅是企业科技创新人员的自我需求,也是增强企业尖端技术实力、提升企业运营能力的保证,更是企业扩大社会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必须在一致性、全面性、谨慎性、收益性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解决企业基于国际化视角的科技研发人才培养问题,推动科技研发人才创新教育活动与国际化视角培养深度融合,持续优化国际化研发人才培养思路、培养教育手段、优化理论课程结构、增强培养队伍力量以及加强培养质量控制,从根本上加强企业基于国际化视角的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工作,最终达到企业在当前市场竞争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聚辉,黄诗华.基于超效率DEA和Malmquist指数的中国科技研发效率评价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9(9):123-129.

[2]李云,李锡元,李太.生涯适应力与科技研发人员离职倾向:职业成长机会与传统性的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7):138-144.

[3]赵兰香,姚萌,吴博.隐性知识视角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研管理,2019,40(11):32-42.

[4]舒建.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企业青年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9(5):37-41.

[5]戚德祥.基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出版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J].中国编辑,2019(11):34-38.

[6]刘静,林树.员工满意度与企业技术创新[J].工业技术经济,2020,39(9):20-29.

[7]BARNEY J 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Advance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1991,17(1):3-10.

[8]陈慧芝.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中企业投入成本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6(S2):112-115.

[9]雷光勇,邵悦,章红霞.高管异地工作与企业创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0,42(12):44-55.

[10]李晓迪,邱冰.音乐类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与实践[J].戏剧之家,2020(24):194-195.

[11]孙冬梅.新时代国有企业人才培养创新路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9,37(5):148-151.

[12]仇新明,韩锦标.英国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8(5):71-74.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一般项目“陕西省军工民用产业基于价值链的经济促进效应及其发展战略研究”(编号:2021KRM014);西安市2020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西安市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管理机制研究”(编号:JG32);2020年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国际化视野的研究生创新教育方式与模式探索”(编号:XAGDYJ200211);2020年西安工業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国际视野下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JGY011);2020年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S202010702019X)资助。

[作者简介]王淇,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潘仪洁,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万涛,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王淇 潘仪洁 万涛

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管理论文 篇3:

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的美国CBE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摘 要:本文在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探析美国CBE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分四个历史阶段,分别阐述了各个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对CBE培养模式的影响,总结了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精髓,以期为构建有本土特色、适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能力本位教育(CBE);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张学英(1975-),女,河北唐山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王璐(1986-),女,山东东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2010级在读研究生。

基金项目: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重点课题“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对高校技能人才需求预测模型研究”(编号:DJA110289),主持人:何文章;天津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对接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天津市农村劳动力培训问题研究——以滨海新区为例”(课题编号:VEYP5007),主持人:张学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重点教改项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改革——基于职业能力与意识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主持人:张学英。

CBE人才培养模式在美国经历了从理论积淀到具体实践、从满足“两战”期间作战需要到与职业教育完美匹配的过程,并随着美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而不断完善,为美国的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CBE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起源背景和发展现状、培养体系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以及对我国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借鉴与启示几个方面。就其产生背景来讲,现有研究多着眼于经济、社会和教育等宏观方面的需求,或仅以CBE培养模式本身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产生原因和发展历程,缺乏对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因应和互动关系的研究。然而,产业结构是经济运行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决定着人才需求的数量、质量和结构,进而间接决定着一个经济体人才培养的模式选择。因此,本文拟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出发,探析在美国经济发展的各阶段,其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引发人才需求的变动进而促成CBE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完善、普及的历程,提炼出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经验,为我国顺利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探索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人才需求。

一、CBE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CBE人才培养模式始创于美国,指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是近年来国际上较为流行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模式,具体是指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需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

CBE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教学,具有四个典型特征:其一,教学目标明确。它以职业分析为基础,根据具体职业的能力要求确定教学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共同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其二,教学内容打破学科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根据岗位需要,将相关模块进行自由组合,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其三,学习过程个性而灵活。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注重调动和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水平来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其四,及时反馈且评价客观。CBE模式的教学过程分为多个阶段,每一学习阶段结束后都会根据各阶段的目标进行考核,使学习者能及时得到评估结果。

二、CBE培养模式的演变历程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从根本上决定了一国人才的培养模式。美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农耕经济主导阶段—工业化阶段(包括工业化早期、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后期)—非工业化阶段的演变过程。此间CBE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发展、完善,被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为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培养了大量适宜的人才。CBE模式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理论积淀阶段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是CBE模式的理论积淀阶段。1776—1884年,美国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在这一百多年中,美国农业人口比重、农村居民比重以及农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均超过工业部门。即便是重要的工业部门,半数以上也是以家畜产品为原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直到19世纪末 20世纪初,美国完成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以工业净产值超过农业净产值为标志,美国正式进入了工业化早期。

美国工业的发展使大工业生产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社会化大生产对生产效率的要求使管理科学应运而生。科学管理理论的创立者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 Taylor)将工作分析的思想提升到科学的层次,试图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以代替传统的凭借经验生产的方式。工作分析成为当时指导工人完成工作任务、对员工进行培训最有效的手段。这一思想进而被应用于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运动早期的倡导者博比特(Franklin Bobbitt)在《怎样编制课程》一书以工作分析为基础提出了“活动分析法”。这种方法通过对现有人类经验和工作的分析,提出每项具体活动的目标,再对目标进行选择以制订计划、安排课程。

综上,美国工业化的进程催生了企业对提升员工生产效率的诉求。而工作分析作为科学管理的方法之一,能够对具体工作进行层层拆解,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学习者和员工安排有针对性的课程和培训项目,使之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工作分析理论与教育培训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CBE人才培养模式的雏形。

(二)模式初创阶段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是CBE模式的初创阶段。此间既是两次世界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期,也是美国工业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美国工业人口在1920年前后首次超过农业人口,从工业革命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农业地位日益下降,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只占到了14%左右。而制造业一直保持上升势头,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美国善于利用战争发展本国经济。一战和二战为美国工业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发展的契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首次机械化战争,在一战期间,美国大量的民用工业转向军用工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也因此急剧增加。当时的情形客观上需要一种高效率的培养方法来弥补技术人员的缺口,使士兵和转业工人尽快掌握一门技术。这就促使人们对于如何将工作分析与教育联系起来以提高教育与培训效率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二战对技术人员的需求比一战时期更甚,为此,美国展开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和培训活动,这种培训从工作分析出发,根据每项分析的结果确定目标,并且为学习者提供灵活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通过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实践来达到标准和熟练程度。

美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使其有参与战争的需要,而战争所需要的技术人员供给促使美国军队引入了这一诞生于20世纪初的、颇具CBE雏形色彩的培训方式,极大程度的满足了战争对技术人员的质量和数量需求。在二战结束后,这种培养模式也被应用于退役人员的转业训练。美国教育委员会为了避免这一教育经验的流失,特立研究小组对其进行研究,并形成研究报告,为这一模式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具体实践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是CBE模式的具体实践阶段。二战结束后,欧洲主要发达国家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而美国却通过其战争策略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大量的资本积累和雄厚的国际实力推动了美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一时期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显著特征是制造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总体中所占比重开始下降,服务业所占比重逐渐上升。第三产业从60年代起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超过半数,劳动力也迅速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到了本世纪70年代,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了59%,就业人数也占到了总人数的62.5%,成为美国经济的主导产业。

1946年到1964年这19年间,美国经历了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的过渡,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相对富裕的经济环境促使美国出现了一次人口出生高峰。在此期间出生的人被称为“婴儿潮”一代。人口规模的扩大相应地带动了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相对长期的经济繁荣为社会带来了结构的变化和观念的变革。中产阶级规模的扩大和消费、道德等观念的变化,使人们对待政治、金钱、两性关系和宗教的态度都更加自由化。青年受教育者的增多以及他们反对传统观念束缚的态度成为当时教育的一大难题:一方面,教育规模的扩大提高了对教师的需求量;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这两代人之间的交流因观念的改变而显得越发困难。教育任务的日趋繁重突显了新任教师教育和教学能力的不足。于是在60年代中期美国决定通过改革教师教育来提高教育质量,并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改革良方。

在百余份改革方案中,美国联邦教育署决定采用“能力为本”的教师教育范式并迅速进行大面积推广。这种模式的优越之处在于它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具体的技能标准,以“微格教学”的方式进行应用,形成了一套描述和评估能力本位教育的准则,并从最初的师范教育广泛应用于其他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可以说,CBE模式在教师培养中的引入使这一模式切实应用于实践。

(四)成熟应用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CBE模式的成熟应用阶段。这一时期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两个趋势:一是国民经济的重心向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第三产业转移;二是制造业的重心逐步向高级技术工业转移。美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不仅表现在第三产业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也表现在第二产业中关键的传统工业同样得到了新技术、新工艺的改造。但不可否认的是,第三产业发展的节奏已经远远超过了第一、二产业,成为维持美国国民经济继续增长的重要保证。1980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到了总体的71.7%。到1983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74.3%,成为美国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

第三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升级对从业者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双重要求。但是二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苏联、日本和西欧等国在军事、经济和科技方面发展迅速,美国虽然在经济发展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其他一些领域,特别是教育却一直成绩平平。产业结构调整所产生的人才需求与美国教育的疲态形成了制约美国经济发展的矛盾,并日益引起产业界的关注。当时的产业界普遍反映现行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与就业需求的脱节现象十分严重,只注重知识与理论的学习,而忽视实践应用,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从业者匮乏实际操作的能力。在产业界对劳动者职业能力的强列要求下,能力本位教育和培训理念成为世纪之交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的主导理念。这一模式正是从此时由师范教育逐步应用于职业教育,承担起完成教学管理、成人教育、企业培训等多重目标的任务。

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这一时期的产业升级,在产业界的强列要求下,能力本位教育和培训理念成为世纪之交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的主导理念。这一模式正是从此时由师范教育逐步应用于职业教育,完成教学管理、成人教育、企业培训等多重目标。CBE培养模式也是在这一阶段作为一种提升人才培养层次的职业教育改革思潮盛行于北美,并且在80年代中期,英联邦国家也先后引入这一教育思想并构建本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90年代初这一思潮经加拿大传入中国,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将这一培养模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CBE培养模式的启示

美国CBE人才培养模式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匹配的人才,促进了经济扩张。在当前我国亟待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亟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且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稀缺的背景下,CBE人才培养模式无疑为我国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崭新视角和诸多启迪。

(一)以产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基点

产业结构的调整特点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美国CBE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一直嵌入在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过程中,不仅为产业结构调整培养了匹配的人才,也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不断完善。可见,CBE培养模式的形成是深深植根于产业结构调整之中的。因此,各国的人才培养必须密切追踪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动趋势。应当指出的是,一般来讲,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都是由最初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逐渐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过渡,但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环境不同,各自的产业结构调整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故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也应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是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缩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从国家统计局历年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不难看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仍占主导优势。我国也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后不断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时期所推行的先进培养模式。但是,我国在引进和应用这些先进经验时,要对本国和地区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确定各种培养模式的适切程度,从而取其精华,将典型人才培养经验本土化,以形成适合本国产业结构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选择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应注重效率

CBE培养模式是应对美国大工业生产的人才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培养模式。无论是在“两战”期间士兵和技术人员的训练,还是在二战后退伍军人的转业培训;无论是在教师能力的提升,还是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应用,这一模式均能满足每个阶段对人才培养“效率”的要求。以二战时期退伍军人的转业培训为例,二战结束后,美国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将军队从1500多万减至180万。这就意味着有上千万的复员军人要重返劳动力市场。美国在战后经历了艰难的通货膨胀时期,而抑制通胀的最佳办法就是充分就业。CBE模式也正是在此时再次发挥了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作用,使大量的复员军人快速具备上岗能力,完成就业。

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步伐的加快对人才层次和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缺口仍然很大。要想填补人才供需缺口,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人才结构,一方面需要为从业者提供适合的、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培训方法,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师资建设,另一方面更要进行准确的工作分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在我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借鉴CBE培养模式以工作为中心的培养方法,在深入细致的工作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每一级人才和各类师资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估方法,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并且使所培养的从业者能够胜任相应的岗位。

(三)汲取CBE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华并注重本土化

虽然美国的CBE培养模式具有效率高、针对性强的特点,但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在我国人才培养借鉴该模式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其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美国CBE人才培养模式在建构初期具有很强的行为主义色彩,即认为能力是可观察、可分解、可测量的,并且将能力划分为一系列具体、孤立的行为,使之能够与分解了的工作任务相匹配。这种能力观的缺陷就在于忽视了从业者的心理特点和智力因素,只能测量从业者与具体任务相关的琐碎技能,不能真正测量从业者整体的、综合的职业能力,并且忽视了职业道德的养成过程。在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专注于职业技能的硬技能培养,同时还要提高人才的职业素养这一软职业技能,而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另外,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单纯依靠非智力的人力投入换取生产效率的时代已经过去,不计环境成本的直线性生产方式已经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未来的经济必然向知识密集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经济方向发展。在绿色经济背景下,除了需要具有生产实践能力的从业者,还需要大批具有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的科研人员,从而不断研发能够提高资本和原材料使用效率的技术和方法。显然这类人才单纯依靠CBE模式是无法完成任务的,故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中,如何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从业者的创造性和综合素质,是需要进一步探究和完善的问题。

四、结论

CBE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产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对培养模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培养模式的逐步完善也会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既要广泛地学习和引入成熟的人才培养经验,又要结合本国实际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产业人才结构的和谐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赵凤新.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渤海石油职业学院的应用[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8.4.

[2]景跃军.战后美国产业结构演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6.

[3]宫雪.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与培训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1.

[4]张丽玉.美国能力本位老师教育运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5.

[5]余燕春.美国产业结构演变分析[J].当代财经,1999(02):50-51.

[6]史晓玲.美国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透视[D].苏州:苏州大学,2001.4.

[7]龚慧峰.八十年代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与前景[J].1985(12):15-20.

[8]王觉非.美国八十年代的教育大论战[J].瞭望,1988(04):34-35.

[9]张学英.后工业化时期农民工在技能型人才结构中的定位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1(03):55-58.

[10]张学英.典型国家职业教育嵌入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2(06).

责任编辑 吴学仕

作者:张学英 王璐

上一篇:煤厂原煤生产工作报告下一篇:社会事务局民政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