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校园电影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青春校园电影

被消费的青春:台湾校园电影的叙事分析

摘 要:台湾校园电影向来以其清新、纯真的文艺风格备受观众喜爱,而在这其中《蓝色大门》几乎是毫无争议的被看作新世纪青春片的开山之作。本文以《蓝色大门》为例,通过结构、意象、同性、文本四个方面对其叙事风格进行探讨。

关键词:叙事;意象;同性;消费

《蓝色大门》是2002年由台湾导演易智言执导的电影,曾获2002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展示,及第2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的提名。《蓝色大门》有着台湾校园电影一贯的清新质朴,电影里简单、执着而热烈的青春,带给观众扑面而来的既惆怅又温暖的心理感受。

1 线性结构与个人叙事

导演易智言采用了最朴素的叙事结构,将电影故事按顺序线性发展,尊重情节在时间上的因果逻辑关系,在时间顺序上没有大幅度的跨越,也没有倒叙、插叙等时间跳跃手段,给观众呈现出完整的故事流程,保证了时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校园电影基本采用个人叙事,个人叙事的目的就是要解构主流话语强调的那种集体的、整体的、一元化的叙事模式,从而建构丰富多样性的历史。《蓝色大门》中男主角张士豪与女主角孟克柔的之间的感情正是在高中备考大学那段特殊时刻中个人的历史。

整部电影的情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平淡的叙事,后三个阶段分别有着不同的激情变奏,每段冲突和最后高潮的到来水到渠成。在情节的第三阶段中,叙事者聚焦和人物(张士豪)聚焦均为无知视角,如果不是孟克柔的自我陈述,观众只是会觉得她拒绝张士豪只是因为照顾到与林月珍的友情,而不会深层次的考虑到孟克柔是一位有同性恋倾向的女生。影片的真正冲突主要在于人物的内在冲突,孟克柔、张士豪、林月珍以及整个校园、社会也许存在强烈的外在冲突,但是推动故事的力量是来自于她们自己内心深处对爱与温情的渴望。

2 诗化青春与意象叙事

导演杨德昌曾说“台湾只有两类电影———青春片与非青春片。”可见青春电影在台湾所占比重之大。台湾青春电影的热潮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市场化的需要,结合流行元素满足以青少年为主体的观众需要;另一方面是台湾独特而的政治经济背景,尤其是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造成了大量青少年的另类族群,成为社会上最不安全的因素,使人们关注的目光集中于探讨成长经验。[1]

在诗意的青春里,导演在影片中穿插了若干带有暗示意味的叙事意象,如此一来,在这种青春的叙事下,影片就把同性情感包装成了一种萦绕在青春期里的淡淡的伤感情绪。

(1)卑微的爱:面具。在《蓝色大门》剧情发展的第二阶段里,孟克柔有一组与林月珍伴随动感音乐翩翩起舞的镜头,但特别的是,孟克柔戴着林月珍硬塞给她的张士豪面具。孟克柔对林月珍的爱,在林月珍对张士豪的爱的面前是卑微的,不合法的———这是一个象征,暗示了孟克柔的匮乏与不足,她唯有成为张士豪(也就是男性,较之林月珍而言的异性)那样,才有资格和权力去爱林月珍。[2]导演表现出的智慧和独特的审美创造,拓展了叙事意象的功能和疆域,丰富了叙事意象的审美表现力。

(2)同性指向:金鱼。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张士豪给孟克柔打电话时,出现了金鱼的画面。不仅在《蓝色大门》,其他一些台湾校园同性电影例如《盛夏光年》中,也出现了“金鱼”的意象———“金鱼”从科学的角度而言作为鲫鱼的一种变种,从而将同性恋者较之异性恋者“变性”的本质,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外化到具体的物上。影片往往通过一些符号化、象征化的影像定义来制造或强化有关同性恋现象的流行话题,从而进一步将“同性恋”物化成一种消费客体。[2]

(3)社会冲突:墙与国歌。《蓝色大门》中一共出现了五次篮球馆二楼的墙。前三次都是孟克柔在墙上写字,而第四次是张士豪蹲在墙边写字,墙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全片结尾处,缓慢的镜头告诉观众孟克柔一直重复写着这句“我是女生,我爱男生”,而最后张士豪则留下了一句“张士豪到此一游,2001,Iwas here!”

这里对“墙”这一意象唯美主义的表达方式,其实也暗示了社会大众对同性恋的排斥甚至歧视,现实生活对同性恋行为的污名化使得孟克柔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于是用自我告知的方式将其强制扼杀在了青春的襁褓里。导演深刻把握审美创造的机理和原则,以墙上文字作为贯穿影片的悬念线索并作为影片收场不仅仅符合叙事结构的完整性、逻辑性要求,在顺应电影叙事结构内在统一性原则的同时,也跳出了形式界限的限制,让形式本身成为一种意义表达,带给接受者审美快感和愉悦,并保持开端和结局的和谐平衡。

起到同样作用的意象还有片中的“中华民国国歌”,台湾校园有“国歌”响起必须听下手中一切活动并立正站好的传统,而影片中两次“国歌”声起时主要人物都未遵守纪律,在这里“国歌”和“墙”都有暗示社会文化壁垒的意味。

3 成长母题与同性叙事

成长母题的电影中,总是会给人物设定非常规的成长环境,比如父母患病、单亲家庭、经济拮据等等。《蓝色大门》也不例外,女主角孟克柔就是与做餐饮小摊生意的母亲相伴长大,而“孟克柔”这个名字也象征着她包容担当却倔强固执的性格特征。

3.1 影片的成人形象

(1)父亲角色的缺失。台湾银幕上很难看到完美的父亲形象,他们总是陷入对现实的无助与对自我的迷失的双重困境当中,已然无法履行父亲的职责,例如《夏天的尾巴》(2007)、《沉睡的青春》(2007)、《流浪神狗人》(2008)中,父亲们几乎都是人生的失败者,他们沉溺于酒精,生活不能自理,依靠子女的照顾勉强维持生活。[3]而在《蓝色大门》中,女主角孟克柔与终日辛苦的母亲相依为命,父亲角色的缺失使她对性别概念比其他人更模糊。

(2)主要成人形象:母亲、体育老师。孟克柔的母亲与代表了大部分独子的家长,台湾电影里,担当中年乃至老年父母亲角色的演员们历来都让观众看了倍感暖意———有点俏皮、有点草根、有点知足、有点窝心,它不是外壳精美却没营养的零食,它有美妙的包装,也有源源不断沁出的丝丝暖意。[4]孟克柔母亲对她的关心并没有溺爱,而是恰到好处的体贴关怀,这符合《蓝色大门》本身的节奏,同时也迎合了观众的欣赏口味。体育老师在影片中虽然每次似乎都以“打酱油”的方式出现,却也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人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自己本不希望的样子,就像这个体育老师,他的从前,何尝不可能是张士豪呢?

3.2 导演的同性情结

在台湾校园电影当中,诸如《蓝色大门》(2002)、《盛夏光年》(2006)、《刺青》(2007)、《花吃了那女孩》(2008)、《渺渺》(2008)、《带我去远方》(2009),都在成长的叙事中夹杂着同性情感的表达。同性恋题材的盛行,一方面是源于导演对国际电影节获奖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是台湾年轻一代追寻自己独立身份的表达方式。在一个异性恋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同性的讲述必将处于失语地位,而当其在台湾成长题材电影中大量涌现时,就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情感表达,也具有了一些身体政治的意味。[4]如今,同性恋情电影在现在的电影市场越来越多见,但大众所接触到的同性恋现象已被一些“出柜”“耽美”等流行话题打上标签,包装成了夺人眼球的流行文化———作为波德维尔(DavidBordwell)所言的一种“猎奇性的亚文化主题”,同性恋满足了大众对他者奇观的窥视欲望和刻板想象。[2]在“眼球经济”的刺激下,对同性恋题材的形象叙事,无论是美化丑化还是符号化、标签化,都是大众传媒对于同性恋现象一种新的“遮蔽”,但即使更多的是异性恋者对于同性恋现象的消费,却也有利于社会建立起对同性恋现象的客观认识并给予真正的理解。

4 文本分析与消费叙事

(1)宏观消费叙事。“同性恋”题材台湾的校园电影中,被建构成了一种消费文本,形成了特定的消费叙事。《蓝色大门》之所以给人以清新纯美而非龌龊不堪的观感,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在于影片的叙述模式上,虽然讲述的是同性恋情,但从本质上采用的都是刻板的异性恋叙事模式。影片由“青春校园”和“同性恋情”叠加而成的,《蓝色大门》率先给传统的台湾校园电影带来陌生的新鲜感,但实际遵循的是典型的异性恋叙事模式,比如青春纯爱中三角恋的纠葛,因此影片仍可被还原为最基本的校园青春爱情类型。在如今多元开放的语境下,在传统偶像剧式的校园电影逐渐式微的境况下,同情恋情被导演及演员们突破化演绎,市场话语与消费话语逐渐成为影响甚至主导电影主题的另一重话语力量。面对消费文化的巨大诱惑,校园电影叙事打上了浓重的商品经济的味道。校园同性恋者被观看的客体命运落入了消费主义的圈套,作为“他者”的同性恋客体被物化成一种异类奇观,其结果,虽然有利于整个社会加深对同性恋者的理解,但依然巩固强化了以异性恋为中心的权威秩序和同性恋的边缘地位。因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在欢呼导演们勇于突破敢于创新的同时,更要提醒其跨越市场话语和消费文化话语的陷阱,在适度联姻对电影艺术与消费文化时,规避其对电影本体和审美品质的潜在伤害,对消费文化保持适当警觉,避免沦为消费文化的奴隶。

(2)微观对白独白。《蓝色大门》中的对白带有一些些的哲学意味,例如张士豪与孟克柔在聊天中提到似乎这个夏天什么都没有做成后说道:“但总是会留下一些什么吧,留下什么,我们就变成什么样的大人”。除此之外,影片对白最为突出的特征即是经常出现重复多次现象,为电影制造出了一种类似于戏剧渲染的氛围,例如:“我叫张士豪,天蝎座,O型,游泳队,吉他社,我还不错啊”“那你想不想吻我”在影片不同情节中多次出现。而影片结尾,张士豪如同影片开头一样,穿着花衬衫骑车等路口红灯,随后孟克柔的一段独白为电影添上画龙点睛之笔。“小士,看着你的花衬衫飘远,我在想一年后,三年后,五年后,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由于你善良,开朗又自在,你应该会更帅吧,于是,我似乎看你站在蓝色大门前,下午三点的阳光,你脸上仍有几颗青春痘,你笑着,我跑向你,问你好不好,你点点头,三年,五年以后,甚至更远以后,是体育老师,还是我妈,虽然我闭上眼睛仍看不见自己,但却可以看到你。”随后画面切到篮球馆那面写着“我是女生,我爱男生”的墙,影片随即结束。在这段让观影者印象深刻的独白中,孟克柔的青春疑惑最终以对未来的希冀被加以解决,虽然影片无结局,但这一细节的安排或许暗示了孟克柔的同性启蒙只是自己的错觉,这段同性情感的纠葛,对她而言只是青春躁动期一场充满诗意的意外。

参考文献:

[1]刘夏青.由《蓝色大门》看台湾的青春电影[J].群文天地,2011(4).

[2]张祯.同性恋影像:作为他者奇观的消费叙事———以泰国和台湾地区的校园青春同性恋电影为例[J].电影文学,2011(24).

[3]赵春.从父权的衰微到无父状态下的成长———论台湾新电影以来成长叙事的变迁[J].齐鲁艺苑,2011(1).

[4]冉宇.平淡中品尝人生的滋味———解析台湾电影《听说》[J].电影评介.

作者:周南

第2篇:《大众电影》:失落的青春

要不是微博上关于《大众电影》停刊的“谣言”四散,我们甚至都想不起这份曾经红极一时的杂志了,这本代表那个时代“重口味”的“艳丽”杂志,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一道文化风景。那些出位性感的封面女郎,引领了整个社会在“解冻”之后对美和自由的渴求;该刊主办的百花奖投票,被人们视为庄严的“民主盛事”。从鼎盛时期发行965万册,到今天的3万册,《大众电影》61年兴衰史,像一面文化多棱镜,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社会潮流。它成了怀旧对象。人们所怀念的,不仅是一本风云一时的杂志,更是百花齐放的80年代和我们失落的青春。

一本电影杂志和她背后的时代

如果不是摄影师周雁鸣在微博上爆料称,《大众电影》杂志现在发行量“少得可怜”,而且没有主编,没有发行部和广告部,生存堪忧——也许人们不会再想起这本曾经发行近千万册、全国哄抢的杂志。

如果不是影星刘晓庆也在微博上说,创刊61年的《大众电影》要停刊了,也许人们也不会关注,八卦新闻满天飞的时代里,一本老牌杂志和它背后时代的起伏兴衰。

虽然后来杂志社官方出面澄清,杂志确实经营不善,但还不至于关门——围绕一本薄薄的《大众电影》,几代人关于电影的青春记忆,还是伴随着一场争议,重启尘封。

1950年 创刊

红色年代的主旋律文艺

1950年6月16日,《大众电影》在上海创刊,这是新中国第一本电影杂志,初为半月刊。

创刊号的封面,是电影《团的儿子》主角小男孩的剧照。曾任《大众电影》副主编的唐家仁回忆:“杂志刚一出来非常受欢迎,创刊号印了1000本,全部卖光,后来又再版了很多。”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这本创刊号在收藏市场上据说已经炒到了千元以上。

藏有这本杂志的读者,应该看过内文介绍的那些主旋律电影:《列宁与十月革命》、《大战海南岛》、《小英雄》……陈旧的纸页间,影评人与电影人共话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光辉前景,其乐融融。创刊号还有四幅广告,分别是综艺照相制片社、三联书店、定额储蓄存款、四明银行。

初期的《大众电影》对外国电影也有推荐,其中以苏联电影为最多。“文革”前中国引进外国影片的数量达857部,苏联电影就占到了近一半。《大众电影》编辑在杂志上答读者问时说:“我们认为苏联影片不论在哪一方面,我们都是要向他们学习的,不论在思想上艺术上,苏联都是我们的老大哥。”

杂志出到第四期,女演员秦怡登上了封面。她主演了电影《农家乐》,成为第一位登上《大众电影》封面的内地女演员。不过当时上封面还没有后来那么风光,秦怡的照片虽然作为封面,名字却没有标注。

1952年 停刊

电影《武训传》引发整改

《大众电影》创刊那年,电影《武训传》拍摄完成。这部电影由著名演员赵丹主演,讲述出身贫寒的武训几十年行乞卖艺、积攒善款、筹办义学,期间历经各种曲折和艰辛,但始终矢志不渝。

《武训传》在中南海试映时,一百多位中央委员观看了这部影片,映完后,朱德热烈地握着导演孙瑜的手说:“这部影片很有教育意义。”赵丹的妻子黄宗英也在电影里出演了一个角色,她回忆当年:“放的时候,大家伙都说这片子太好了,华东军政委员会的干部站起来向我们鼓掌,等于武训办学的精神好象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以为要得毛泽东奖章呢。”

《大众电影》将《武训传》列为当年的年度10部最佳国产影片之一,赵丹随后在《大众电影》上发表文章《我怎样演“武训”》,一共连载了7期。

但很快从最高层中传出了不同意见。1951年5月20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题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社论:“‘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满清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

紧接着,有关批判《武训传》的大量文章见诸报端,新中国第一次思想文化大批判的序幕就此揭开。同一时期被指名批判的电影还有同样陷入政治漩涡之中的《荣誉属于谁》和《清宫秘史》。

作为《武训传》最初的有力支持者,《大众电影》无疑也感受到种种政治压力。唐家仁回忆:“上面就要求我们把还没有卖出的刊物都回收,当然卖出去的就没有办法了。”1951年第22期《大众电影》开始辟出专版对《武训传》批判,随着形势的严峻,杂志在1952年初被迫停刊,接受整改。直到当年5月,才得以复刊,并“依照上面的安排”,从上海迁到了政治中心北京。

对《武训传》的批判,直接导致了中国电影生产量从1951年开始严重下跌。1950年生产26部影片,1951年仅有1部,1952年4部……电影制片厂没有活干,老百姓也看不到新片。当年负责上海电影和文化工作的夏衍,四十多年后回忆《武训传》批判后电影界的情景:“剧作者不敢写,厂长不敢下决心(拍影片)了。文化界形成了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风气。当时有人向我开玩笑,说拍片找麻烦,不拍片保平安。”

1966年 休刊

“文革”中文艺冰封大地

批完《武训传》后,文艺创作的氛围逐渐变得紧张,《大众电影》的内容也往往招致批评。1958年第12期的《中国电影》就登了篇《“大众电影”的封面和封底》的文章,署名“罕见闻”的作者在文中频频质疑,谈到《党的女儿》时说:“对党的忠诚,交党费的一场成为极为动人的一幕。可是‘大众电影’却偏偏刊登了小妞在舞台上唱兴国山歌一场,从这封面怎样使人看到玉梅——党的女儿英勇形象呢?”

随着中苏关系开始交恶,从1962年开始,苏片剧照便彻底退出《大众电影》的封面位置,直到1964年最后一部苏联影片引进中国,读者再也没有看到一张苏联电影剧照出现在封面上。《大众电影》从1961年开始改为月刊。

紧接着1966年“文革”开始,整个中国都被红色洪流席卷,一本杂志自然不能幸免。1966年第一期封面是《胜利在望》,封底是《红色背篓》,内文一口气介绍了《工业的新跃进》、《红色邮路》、《前进中的新疆》等近十部红色电影。

到了这年的第四期,电影也不重要了——封面是新华社稿件《毛主席和工人们在一起》,内文转载《人民日报》文章《违反毛主席军事思想的坏影片》,这“坏影片”说的是《兵临城下》。还有很多页码用来批判《赛金花》:“剧本吹捧汉奸妓女赛金花,不仅格调卑下,而且也暴露了作者对历史上落后、消极、反动的东西和进步、积极、革命的东西,采取了黑白颠倒的态度。”1966年5月,《大众电影》除了几个彩页剧照,没有介绍任何影片,只有批判,再批判。

这就是建国初期到“文革”,一本文艺杂志的亮相。从创刊到1966年6月休刊,《大众电影》共出刊306期,其中以毛泽东做封面九次,列宁出现六次,斯大林出现五次,越南领导人胡志明和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各上封面一次。中国人登上封面共201幅,149幅是各类工农兵英雄的形象,这一时期的《大众电影》堪称是“英雄照”时期。

无休止的批斗开始了,而颇具讽刺意味的一幕:在上海电影局大院的批斗会场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被打了红叉的《大众电影》铺了一地,被批斗的“黑帮”站在台上低头弯腰接受批判,台下的“红卫兵”小将们则津津有味地翻看着《大众电影》。

也在这一年,第三届“百花奖”被黯然叫停。北京的电影家协会、电影出版社大院,大量的《大众电影》、《电影艺术》以及电影书籍被装进大卡车送往垃圾场等待销毁。十年动乱之后,在电影家协会的库存里竟找不出完整的一套《大众电影》。

1979年 复刊

“接吻照”引发全国大讨论

1979年1月,《大众电影》复刊了。副主编崔博泉是这本杂志的实际负责人,和他一样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有二十多个,其中不乏北大、人大、中央美院等名校的毕业生。编辑杨国为了来《大众电影》,放弃了到北京广播学院任教的机会。编辑邹建文跟文学界和电影界都很熟,能直接向王蒙、艾青、刘心武等名家约稿。

“文革”过后,当时的文艺刊物屈指可数,《大众电影》形式活泼,画页很多,是当时唯一一本有彩页的娱乐杂志,对读者来说仿佛久违的甘霖,深受欢迎,复刊首印就是50万册。

这些年轻人果然能折腾。1979年第五期封底用了英国电影《水晶鞋与玫瑰花》的一张剧照,画面是王子和灰姑娘在华丽的宫殿中接吻。编辑部很快收到了许多愤怒的读者来信,比如新疆建设兵团的宣传干事问英杰在信中说:“社会主义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是拥抱和接吻吗?你们竟堕落到这种和资产阶级杂志没有什么区别的程度,实在遗憾!我不禁要问,你们在干什么?”

这封信后来原文照登在《大众电影》上,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讨论。差不多半年时间,编辑部每天收到几麻袋来信,正反意见都有,崔博泉干脆在杂志上开了专栏“由一封读者来信展开的讨论”。

《大众电影》火了。

这本杂志赶在整个中国醒来的时候醒来,长久压抑人性的国人,在谈论电影时找到了爆发的出口。一些当时看来很敏感的话题,都藉由《大众电影》波及社会,比如“影片应该如何表现性爱”、“影片中能否展示裸体”、“电影是否应该进行分级”等等。刘晓庆、潘虹、斯琴高娃、张瑜、陈冲等当红女星都多次上封面,也刺激了杂志销量。登上《大众电影》封面次数最多的是刘晓庆,一共六次封面两次封底。《大众电影》1981年单期最高发行量达到965万份,创下中国现代娱乐休闲文艺类杂志最高纪录,甚至超过了美国著名杂志《读者文摘》。

现在想来,这是《大众电影》最好的时光,也是整个国家春潮萌动的时光。就在《大众电影》复刊的1979年,第一个电视商业广告“幸福可乐”于3月份在央视播出;也是在那一年,北京机场大楼的壁画《泼水节》出现全裸的女性画像,在画家袁运生几乎被人认为是流氓的同时,能走得动的北京人差不多一半都大老远跑过去看了;皮尔•卡丹组织了12个法国美女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搞了第一场时装秀;国家首次宣布允许私人拥有汽车……

紧接着,邓丽君来了,罗大佑来了,佐罗也来了,加里森敢死队来了一半又被赶跑了。就在《大众电影》创下发刊纪录的1981年,琼瑶,这个“毒害”3代青少年的华人女作家携《窗外》、《在水一方》、《聚散两依依》等泪弹言情小说席卷大陆的痴心男女。许多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是跟着琼瑶学会谈恋爱。那是个多么青涩又恣意的时代!

80年代 辉煌

在交织的思潮中到达巅峰

上世纪80年代的《大众电影》,既带有“文革”的烙印,也有改革开放催生的启蒙与反思,这两种思潮常常在一本杂志上交织,有时会改变一些人的命运。

电影《苦恋》于1980年底完成拍摄,有观影者赞美全片像诗一样的含蓄隽永,《苦恋》(后改名《太阳和人》)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侨居海外的成功画家凌晨光,在新中国诞生后执意举家回国,“文革”时却历经政治运动迫害,被迫逃亡,靠生鱼、鼠粮为生,最后饥寒交加,死在了雪地里。《大众电影》在1980年第11期的封面登出《苦恋》剧照,给予重点推荐。

片中女儿对凌晨光说,“您爱这个国家,苦苦地恋着这个国家,可这个国家爱您吗?”这句台词在审片时,让文化部的干部们一片缄默。后来还有领导干部看后,把片尾荧幕上打出的省略号解读为:“这部电影很恶毒,对着红太阳打了6炮”。作家曹禺也称:“我从没见过这样攻击祖国的影片,我恨不得一头撞在银幕上。”

1981年初,《大众电影》和《电影艺术》两家杂志联合召开“电影创作和理论座谈会”,会议主旨标明“民主、争鸣、团结”,电影《苦恋》获得大部分与会者的肯定,持批判态度的人一发言,就被赞扬的人打断,主持会议的人几乎不知该如何收场。最后文化部给出意见:这部片子是有错误的。影片《苦恋》被列入禁片,至今不得见天日。

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斐是阿城的父亲,阿城曾向父亲请教为什么每年总有几部影片出麻烦,而书就相对好点。钟老答:电影是惟一能进中南海的艺术,唯其能进,所以麻烦。有意思的是,在内地掀起批判《苦恋》的风潮后,时隔一年,台湾的电影人用白桦的原剧本将《苦恋》搬上银幕,由归亚蕾、钮承泽等主演,当年还入围了金马奖最佳电影的提名。

1980年,《大众电影》还恢复了一项带来持久声誉的事业,就是电影“百花奖”的评选。从那时起,每年三四月份春暖花开,“百花奖”的选票也夹在《大众电影》杂志里,送到千家万户。编辑部随后会收获成麻袋寄来的选票,读者们乐于行使自己手中的“民主”权利,来决定一个电影奖项的归属。最多的一年,选票共有280万张。

1982年,第五代导演带来了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大众电影》无疑是电影圈的核心。崔博泉每周都带着编辑记者去约导演、演员们到后海吃饭,刘晓庆、唐国强都是这个“电影沙龙”的常客。1985年张艺谋拍摄《红高粱》,记者辛加宝和张艺谋同吃同住半个月,采访到很多幕后故事,杂志摄影师周雁鸣还成了巩俐的私人摄影师。

1986年,《大众电影》杂志社成立,旗下还有《电影画刊》和《中国电影报》,采编人员增加到三四十人。崔博泉出任第一届社长,他接过两个著名的电话:一个来自黑龙江某地区,对方开口要订七十万份杂志,崔博泉吓一大跳,在全国调用13家印刷厂赶印杂志。还有一个电话来自派出所,因为那天北京六铺炕邮局门口一千多人排队抢购《大众电影》,有人喊了声“卖完了”就引发了骚乱,人们翻过邮局的铁栅栏去抢杂志,踩碎的钢笔和手表满地都是。那一期的封面女郎,是斯琴高娃。

90年代 转折

与国产电影同低迷

1988年第一期《大众电影》封面是女星张晓敏的露脐照,又引发了一次轰动,不过声势已难比1979年那期“接吻照”。社会风气在开放,读者们对大尺度照片越来越见怪不怪。

崔博泉接手这本杂志时已年近半百,到80年代末,他年事渐高,慢慢淡出杂志社的日常管理。新任主编蔡师勇奉行“学者办刊”,不喜欢采编人员整天和演员导演们打得火热。这本与业界和市场接轨的杂志,逐渐变成以约稿为主,出现了很多严肃的电影理论研究文章。知识性大增,娱乐性大减,读者并不买账,杂志发行量从巅峰时期的八九百万册,滑落到每期二百万册左右。

另一个促使《大众电影》走下坡路的原因,是电视剧的井喷。《红楼梦》、《渴望》引得万人空巷,《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港台电视剧的引进,也分流一批喜爱武打电影的观众。《大众电影》顺应潮流,开始介绍电视剧演员,陈宝国、凯丽等人都出现在封底或内文彩页上,1991年2月号还开辟专栏讨论“刘慧芳现象”。

进入90年代,国产电影迷失了方向,持续低迷,市场上充斥着一些极其恶俗的所谓动作片,《大众电影》的生存环境也随之恶化,发行量跌破一百万册。1993年中影的影片发行垄断权被取消,1994年首部进口分账大片《亡命天涯》引进,国外电影特别是好莱坞大片开始占据中国观众的银幕,国内的电影制片厂几乎拍一部赔一部,杂志只好寻找其他噱头,努力留住读者。1993年2月号封面是主演《大鸿米店》的女星石兰,酥胸“大”半露,突破了当时市面上几乎所有杂志的最大尺度,也带来了《大众电影》发展史上最后一次脱销,有些书摊的摊主声称连续进货四次——但是,没有太多非议,更没有什么争鸣,整个社会裹挟在商品经济的洪流中前进,人们已经无暇顾及一本杂志上裸露的女人。

到了二十世纪末,《环球银幕画刊》、《看电影》等新兴电影刊物加入竞争,电视、网络媒体的发达,使得这个资讯爆炸的年代,不再有一本杂志可以垄断一个行业的公众资源。《大众电影》依然坚持黑白印刷,只有寥寥几个彩页,内容也还是主要推介主旋律电影,承载中国电影特有的宣传教育功能。尽管杂志从2002年起恢复为半月刊,但时光一去不回头。墨守陈规的坚持,结局可想而知。

2011年 没落

留下一声喟然长叹

今年年初,崔博泉终于离开北京,离开他奋斗三十多年的杂志,回到上海安度晚年。80多岁的老社长,对着门庭冷落的杂志社放声大哭。他不会想到,几个月后自己和这本杂志,会再次回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现在我们大概知晓了一切:《大众电影》摄影师周雁鸣在微博上公开了杂志社的现状,证实《大众电影》确已风光不再,每期发行量只有三万册。杂志社负责发行工作的只有一个临时工,有人买杂志,他就给人家寄。编辑和记者的办公室,则经常大门紧闭。

未来仍是个悬念,业内人士纷纷支招。导演高群书表示愿意接手《大众电影》:“我是看《大众电影》长大的,这几年这本杂志发行不好,没落了特别可惜。它应该既是一个潮流刊物,又是一本权威杂志,还应该有一些对电影业的审视。如果我来办杂志,会做好市场调查,做出一些改变。”影评人程青松就在影协大楼里上班,对《大众电影》更加熟悉。他认为曾经独家披露电影花絮的《大众电影》,现在论时效性已拼不过新媒体,倒不如与新媒体合作,改革营销模式,“现在办电影杂志都不容易。”另一位影评人韩浩月则主张采编人员应“大换血”,发挥影协的资源优势,做更加专业和权威的电影杂志。

然而,这些纷纭的现状,都与《大众电影》当年的老人们无关了。90年代改变办刊风格的主编蔡师勇,在2008年锒铛入狱,罪名是“私分国有资产”,获刑四年。而一手办起《大众电影》的“老人”崔博泉,只留给这本杂志一声喟然长叹。

我们怀念的,不仅仅是一本杂志的光辉岁月,更是那个思潮澎湃的80年代,当然,还有一段伴随《大众电影》、《辽宁青年》、《读书》、《诗刊》等一众偶像杂志成长的青春。所有这一切,今天都已永远无法重现。

作者:武云溥 黄薇

第3篇:微电影的青春期

微电影让草根们有了一试身手的机会,同时也被导演、明星们赋予了诸多功能,但广告的裹胁、一窝蜂的跟进,也束缚了微电影的良性成长,然而,你无法否认这一新媒体形式旺盛的生命力,相信微电影会越变越成熟。

微博时代下的一个蛋

微电影已迅速成为最热门的词汇和艺术品种,发展速度和眼球效应让人吃惊。2010年火爆网络的《老男孩》让人们对于微电影模式重新认知之后,2011年便成了国产微电影元年,这一年,有不少于2000部微电影问世。2012年3月底,一天之内北京竟有4场微电影的活动同时举办。在微博上、视频网站、社交网站上,微电影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在这个微博、微群、微小说等微文化产品层出不穷的“微时代”,探讨微电影的走红原因并不困难。现代人的时间已经被切割成碎片,他们的目光也日益收缩为眼前30厘米的手机或电脑屏幕前。那些微周期制作、微规模投资、微时放映的视频短片,非常符合快餐文化时代受众的胃口,更符合从业者一切从快的心理。

在天津知名影评人王柠看来,微电影的出现更像是微博时代下的一个蛋,顺应时代潮流应运而生。

草根的梦想

目前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网民已超过4亿,他们都是潜在的微电影观众,近几年视频网站激烈竞争,买片价高得难以承受,对视频盗版打击也前所未有的严厉,因此微电影正合大批需要原创内容的视频网站的胃口。各大视频网站目前都在“圈地”,微电影因此成了最好的武器。

分析人士指出:近些年国产片在影院表现力一般,每年上百部电影无缘院线,网络电影正好补了这个缺。

中国大学生微电影节、中国国际微电影节、华语大学生微电影节相继展开;土豆网微电影大赛、新浪微视频大赛、南方微电影大赛、两岸原创电影大赛等各类微电影文学征文大赛开展得如火如荼;同时中国微电影创作发展论坛、微电影创作基地,以及中国高校创意产业联盟发起的“公益微联盟计划”,都在为微电影的热情加温。凤凰、百度等门户网站更争相开通了微频道。“幸福微剧场”在青海卫视开播。所有这些都显示了微电影的一场盛宴已经开席。

从前,拍电影被视为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专业活儿,然而佳能5D2的出现和普及,让微电影的制作变得简单。虽然不是纯专业器材,但拍出来的画质足以符合播出要求。基于此,校园这个不缺创意、时间、学习能力的群空间也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

王明武是福建龙岩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大二学生,2010年11月22日,他与五位同样喜爱电影的同学们组成了一个团体——24帧工作室。王明武对本刊记者介绍说,拍摄基本是零成本,教室是借的、演员就是学校的学生,义务演出。他们拍摄的《爱的救赎》参加了百事“创意创业创自己”大赛,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等奖,这让工作室每个人都兴奋异常。目前,在学校的支持下,工作室的同学们一边进行电影拍摄,一边积累技术、加强学习。接下来,他们还打算参加几次大的比赛,为自己树立品牌。

校园这块充满创意的阵地已被微电影占据。中国青年报社成立了多媒体传播平台,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官方网站校媒网和腾讯微博联合打造的“微博校园”,有近6000家高校社团聚集于此。而中青报与湖南卫视联合发起“十八岁的选择微电影大赛”,则征集、拍摄了30余部微电影。

中国青年报旅游周刊主编、青年旅游传播研究院秘书长姜蕾说,高校是微电影发展的舞台,学生是微电影创作的生力军。中青报正在尝试通过联合投资人或结合某一青春主题与大的影视机构合作等形式,进一步推广微电影,培养一批有才华的大学生微电影制作团队,推动微电影在校园蓬勃健康发展。

电影从业者郑旭认为,“微电影给草根阶层提供了出人头地的可能性,那些没有条件上电影学院、戏剧学院的人,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

微电影的“他”用途

面对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视频内容都打着“微电影”的名义行走江湖,难免会让人产生疑问:“微电影”到底是什么?其实早在电影发明之初,电影就是以短片或是微型电影的形式出现的。一般认为,微电影短则30秒,长则1小时,投资少则几百元,多则上百万。

草根参与制作的微电影简陋和粗糙,算不算是微电影呢?有专业人士称:微电影只能算是视频,很多技术条件根本达不到电影的标准和专业要求。而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谈的电影是一种工业,无论是灯光、摄影、布景还是造型,等等,电影本身有个系统,不是简单拿着DVD就能拍出来的。电影已经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而微电影只是这几年才出现的产物,微电影至今尚未成为工业。

《广告导报》总编辑、资深制作人凌平认为,既然美其名曰“微电影”,那就意味着品质比当年的网络短片更为高级、精良,在拍摄手法、要求、水准上与电影趋近,“简言之,微电影就是微型电影”。

微电影这一概念的诞生以及迅速地流行于大众之中,并没有抛弃作为短片的原有功能,而是将短片的功能进一步放大。知名导演参与制作,大牌明星纷纷加入。微电影成了艺人活动宣传片、娱乐圈的“新玩具”、大电影推广番外篇、新专辑营销“新手段”,也是电影人的试验田。

姜文借助微电影《看球记》诠释父爱,周迅则通过《五行伏妖》过了把导演的瘾,不少歌手也选择微电影宣传近期活动:萧亚轩与前男友王阳明在《一百分的吻》里再续前缘;游鸿明在《血色天国》里玩转“江湖杀手”的潇洒刺激

制作方通过微电影《千山暮雪》的番外篇,舍虐恋为爱情童话。导演彭浩翔借助“《春娇与志明》系列微电影”为《志明与春娇》再推续集。火过去的电视剧能再火一次;没上映的电影能未播先热,微时、微周期制作、微规模投资的微电影也正式走上了产业化道路,成为影视作品商业模式的一个新亮点。

大批明星玩起了微电影,对于这个新生事物,他们最看重的,还是自由创作。陆川在出席微电影活动时表示:“从创作的角度来说,微电影会让我们这些拍影院电影的导演回到网络草莽时代,拿出心里最真实的东西,寻找最原始的表达。”王小帅的看法则更直接,“相较于大电影,微电影的平台大,禁区稍少,能够玩出新花样。”

娱乐权力大举介入,改变了微电影圈里早期业余视频短片的粗糙色彩,烧钱的大制作在制造一个个噱头,也给微电影引进商业化构思、专业化流程。

广告与内容的博弈

微电影,片子长短可以微小,成本可以微小,但在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一定是“巨大”。微电影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企业品牌策略的标配。

对于商业品牌来说,按传统观念拍摄广告片需要投入一二十万的资金,然后还要花钱去找播出平台,电视台的广告费不是个小数。而现在,商业广告披上微电影的外衣,改变了传播理念和途径,如果拍得优秀,做得成功,广告效应更是以往在广告时段播出的硬广告无法相比的。

桔子酒店就是其中最成功的一例——凭借着12部微电影《星座》的推出,桔子酒店去年客房入住率直逼100%,为创立四年来最佳成绩。桔子酒店的官方微博粉丝数就突破了10万人,一些网友在土豆上看完《星座男》,随后出差就到桔子酒店办理了入住手续。

同其他媒体所面临生存与发展时的问题一样,微电影广告与内容的博弈也日益显现。比如肖央的《老男孩》有完整的人物命运,有情怀,它给很多北漂,给那些有理想从事电影行业的人降低了门槛。但肖央很快推出的第二部片子《赢家》,却口碑不一,其中出现了没有节制的商业植入。

这种博弈,使微电影这个新兴媒体形态掺杂了太多的铜臭味。电影从业者郑旭认为:“不否认微电影的发展是个好事,但让我觉得挺难接受的是,这个事情上投机盛行,是一件特糟糕的事,当一样东西初露苗头的时候,大家都迅速进入,或者以大资本做成垄断,把水搅浑,哪怕最终搞砸,就没人管得了那么多了。”

在内容和产品之间,导演常常没有决定权,最终牺牲的还是“微电影”的品质。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互联网协会创新工作委员会理事黄传武说:从微电影产业发展来说,广告也必然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企业不可能放弃这种盈利模式。但如果微电影在初步阶段就忙于植入广告,这无异于杀鸡取卵,不利于整个行业发展。

青春期的微电影有待成熟

微电影快速扩散的病毒营销效果,通过观众使用网络的习惯和偏好,实现精准营销,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宣传和产品推介的有效性,都是广告客户所期盼的。其实,很多精彩的微电影,往往将电影的故事性和广告的商业属性完美结合。《山上有棵圣诞树》的冠名商家仅仅在片头和片尾以字幕形式阐述爱的理念而不是在影片中强制植入LOGO或更改剧情,这种尊重艺术的做法让导演张猛一直兴奋到现在。

“微电影作为新型的视频类形式,必然分散现有的、视频类的客户群,形成自己庞大的客户群和消费群体,尤其是年轻人,更喜欢这种个性化、自由组合形式的视频内容形式。所以,微电影走进电视频道、院线是必然结果。”黄传武对微电影的发展充满信心,“比之国外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充满艺术性的微电影,我国微电影所要做的就是放宽相关管理政策的限制,加大创意化、个性化产品的制作,加大市场营销整合推广力度,培养全民参与的意识。”

无论电影制作人、投资人、视频网站运营商还是微电影爱好者都能感觉到,微电影已成为电影生态圈变革的开始,从草根代名词到华丽转身的同时也正在显现它生活大流行趋势,青春期的微电影,还处在躁动的野蛮生长时期,但你无法否认它天生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草根们奉献他们的创意,导演奉献他们的专业指导,视频媒体奉献他们健康的平台,而广告商们在不侵害微电影的内容和观者的体验之时,掏出口袋里的钱,达到品牌的推广。有这样一个完美的结合,相信微电影会更加成熟。

作者:王芳

第4篇:青春电影的微博营销

【摘要】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新一轮营销的革命,相较于传统媒体的营销宣传,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营销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近年来,新兴的微博营销方式成为众多电影宣传的新途径,电影微博营销带来了电影市场的巨大成功。本文以《左耳》为代表分析青春类电影的微博营销方式及其成功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对青春电影营销进行展望,为新媒介环境下的电影营销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博营销 受众 青春

电影《左耳》的上映,又掀起了一阵青春怀旧风。从《匆匆那年》到《致青春》,青春题材的电影一次又一次席卷电影市场。电影微博营销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营销方式越来越受到電影制作与发行公司的青睐。通过对《左耳》的电影微博营销方式的分析,把握青春类电影微博营销规律,能够进一步推动电影市场的营销革命。

一、电影微博营销的兴起

数字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信息获取的方式和手段,也为电影产品的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电影企业开始积极探索新媒体营销之路。互联网的发展滋生了新的营销方式,数字媒体和互联网的介入,电影宣传掀起了微博营销的热潮。

微博用于电影营销,不仅节约了电影宣传成本,还在扩大了电影知名度的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广义上说,电影营销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电影自身的营销,即把影片作为产品对其进行一系列营销推广活动,开展营销活动的主题是电影界的相关企业或机构;另一方面是企业借助电影这个平台所做的营销活动,营销的对象是企业的品牌或产品。”实践的发展必然带来理论的革新,学界开始了电影微博营销的理论探索,最早的电影微博营销研究是齐伟的《微博与话语电影营销的新选择》,从微博特性论述了电影的微博营销及其价值,并对中国电影微博营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及建议。

在现有研究中关于电影微博营销策略的讨论,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营销手段:全流程的整合营销;全方位的品牌营销;全名人的关系营销;全线民的口碑营销;情感营销。随着研究领域细分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对个例电影进行了微博营销的研究,研究某一电影的营销方式,如林汐璐《电影微博营销初探——以(致青春)为例》,从微观方面对电影微博营销展开探讨总结出规律,为电影微博营销提供理论支持。个例电影的研究着重于从传播主体和产品角度分析电影微博营销的内容及策略,同时阐述了这种营销方式的利弊,对于把握青春类电影的整体营销规律具有借鉴意义。

二、《左耳》的微博营销方式

《左耳》是由苏有朋执导的一部青春电影,根据饶雪漫的小说改编。4月25日傍晚,上映后尚不足两日的电影《左耳》票房破亿。微博营销在电影的营销策略矩阵中发挥重要作用,纵观《左耳》的微博营销过程,可以将之分成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1、前期:立足官微的整合营销

《左耳》电影官方微博开通于2014年3月17日,发布第一条微博就获得了4704的转发量。根据影片官微发布的内容看,前期主要发布影片改编拍摄及青春的信息,目的是唤起受众的怀旧心理,拉近电影与观众的距离。影片官微没有过多强调电影本身,以“甜言蜜语,说给左耳听”的情感基调,调动观众的遐想,使其产生情感共鸣。从电影开拍到电影上映,宣传期达一年之久,官微发布的内容主要包括拍摄进程、上映时间、主创信息、主题曲、海报、预告宣传片、电影内容、活动参与、关系互动等多方面内容,文字、图片、视频、音乐均有涉及,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为电影打响品牌知名度、获得持续关注提供了保障。

除电影官微对影片的大力宣传外,《左耳》整合网络资源,全力推动影片的宣传。电影上映前,电影发布会主创人员纷纷亮相,以新生代导演加年轻演员吸引观众眼球。电影预告片的发布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剧中人物的命运引起观众对青春的思考,留下悬念并刺激讨论和互动。《左耳》电影在最大化的利用微博的同时,借助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共同发力。其中新浪、腾讯、搜狐等网络媒体对电影进行了积极宣传,新浪娱乐官方微博及时发布电影相关信息、影片主创人员的采访视频等,通过与电影官微的互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潜在受众的消费欲望。另外,《左耳》官微充分发挥优秀电视节目的影响力,发布电影主创的活动信息,进一步促进受众对电影的了解,积极开发电视受众。电影上映前,苏有朋携演员录制《快乐大本营》、《鲁豫有约》等节目,提高了电影知名度。《左耳》以官方微博为营销阵地,主创人员大力宣传,整合资源,打造全媒体宣传策略,在前期为电影造势。

2、中期:立足品牌的关系营销

影片官微定期发布影片信息,保证受众对电影的持续关注。《左耳》电影根据饶雪漫小说改编,饶雪漫创作了“青春爱情系列”“青春疗伤系列”“青春疼痛系列”等系列作品,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电影在开拍之初已经获得了品牌的支持。作为小说原著的作者,饶雪漫表示了对电影的大力支持。《左耳》定位于对青春的重新阐释,影片官微积极发布关于电影的相关信息,策划一系列与电影相关的活动与观众进行互动,如转发微博并@好友即可免费获得电影票,“甜言蜜语说给左耳听”的话题互动等,积极维护受众关系。

新媒体时代,网络的舆论引导作用越来越显著,微博营销越来越注重关系营销。苏有朋作为明星,他自身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与他有关系的好友,对电影的积极宣传起着舆论导向的作用。2015年4月15日,网易娱乐新闻发布了赵薇助阵电影《左耳》,依靠赵薇及其他明星各自的名人效应和粉丝效应,使影片的关注度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从而吸引更多的潜在受众转化为消费者。在电影上映前一天,《左耳》在网上的热议度位列4月中旬即将上映影片微博关注度排行第一,这与其电影主创的关注度有很大关系。

3、后期:立足受众的口碑营销

在电影微博营销的后期,影片官微主要采用口碑营销的方式,通过树立电影的良好口碑,利用微博进行裂变式信息传播。电影官微通过策划各种活动鼓励电影观看者写影评,并挑选优秀的影评进行转发。通过观影者对电影良好评价的传播,从而让人们通过口碑了解电影,加强电影认知度。在口碑营销中,人际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微博的低门槛使得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微博上信息繁杂,受众在作出决定时对信息进行慎重的选择。微博上好友对某一事物的讨论激发受众对其的关注,人际传播借助新媒介更大范围的传播开来,促使受众亲自消费、体验。

受众作为产品信息的接收者和消费者,他们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的营销。一般电影的上映周期大致是一个月,电影官微在前期已通过整合网络资源造成了强大的宣传攻势,吸引了受众的关注,并持续发布有关电影的最新资讯。在保证受众持续关注的同时与受众进行互动,把潜在的受众转化为实际的消费者。微博的互動不仅局限于电影官微与观众之间,通过微博的@、#功能,受众可以将影片加以传播,保证影片的持续度关注。随着电影的热映,#全民左耳体#走红,电影主演的微博引发了粉丝转发及模仿,形成了新一轮的话题热,为电影的后续营销提供保障。

三、青春电影微博营销的成功借鉴

司诺、程功在《全媒体时代电影的微博营销》一文中指出,利用微博进行营销,影片起码需具备以下三点特征:影片本身具有良好的质量;影片具备话题性;内容针对年轻观众群。原著小说在学生群体中就积累了很高人气,《左耳》表现的恰恰是当下校园青春生活,小说改编电影本身值得期待,主演启用欧豪、杨洋、陈都灵等新人,角色年龄相近,更能引发90后观众的情感共鸣。业内人士分析,《左耳》之所以成功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该片对“小镇青年”青春的展示,这在以往的青春片中并不多见。建立与受众的联系、培养与受众的感情,引发情感共鸣的体验式营销实现了更精确的受众投放。正是微博的互动性为体验式的营销提供了良好保证,借助新媒体技术,唤起受众的情感,《左耳》获得了成功。

不管是对微博上主创人员的微博转发,还是对小说改变的期待,明星效应和粉丝经济都发挥了极大作用。数字时代,信息传播具有了新的形式,明星作为一种娱乐经济的符号,受众的窥探心理使得明星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演艺人员,明星的各个方面被暴露在互联网构建的虚拟世界里。《左耳》充分把握受众心理,利用受众关注和对明星的喜爱进而促进了文化产品的消费。

《左耳》不仅充分利用微博进行营销,同时结合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形成全方位的宣传攻势。传统媒体南都娱乐周刊对陈都灵的采访,让演员走进现实,加深观众对主演的感性认识,通过对电影主演的了解,在电影上映后继续唤起观众对电影的兴趣。青春文学掌门人饶雪漫5月全国巡讲,进一步促进了电影信息的传播。同时,值得青春小说改编电影借鉴的是电影产业链的开发和营销,由饶雪漫执笔记录拍摄全过程,陈都灵、马思纯、欧豪、杨洋、关晓彤、胡夏、段博文七大主演共同撰文的《左耳电影全记录》首次开发电影后产品,图书、电影同步消费将电影、图书作品结合到一起,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共同引领文化的进一步消费,促进了文化产品产业链的长足发展。

结语

青春电影作为电影的一类,其运作方式首先要遵循电影市场的规律。而青春类电影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宣传营销方式必须紧紧抓住年轻观众这一群体,不管是新兴的社会化营销方式,还是对明星经济及口碑营销方式的使用,对受众的把握是青春电影营销取得成功的保证。

媒介技术的发展给电影营销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微博营销只是电影营销多元化手段之一。这样的营销方式及对其营销方式的探索不可避免地会有盲点和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全媒体的大环境中,电影的微博营销必将会在众多营销方式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责编:周蕾

作者:韩芳

第5篇:电影《致青春》病毒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论文通过对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病毒营销分析,阐明《致青春》的传播营销策略,并指出病毒营销在电影营销中的优势。

关键词:病毒营销 传播渠道 传播方式 优势

与2012年相比,2013年国产片的数量和票房都有了较大突破。截至12月31日,2013年中国电影的全年票房高达216亿。其中,国产电影有33部票房过亿。有5部影片:《西游降魔篇》(2013年2月10日开画,截至3月24日累计票房12.3537亿元)、《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13年4月26日开画,截至6月2日累计票房7.086亿元)、《狄仁杰之神都龙王》(2013年9月28日开画,截至10月27日累计票房5.9022亿元)、《中国合伙人》(2013年5月17日开画,截至6月30日累计票房5.3402亿元)、《北京遇上西雅图》(2013年3月21日开画,截至5月5日累计票房5.133亿元)。其中,作为由演员转型为导演的赵薇的第一部作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不仅票房大热,并引起了一股“全民致青春”的风潮。高人气,高票房,《致青春》为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影片创作方面的思考,更是电影营销策略的思考。

《致青春》的影片营销经历了一个充分贮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片营销策划方采用了多种营销方式对影片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而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则是“病毒营销”方式的应用。“病毒营销”得以应用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自诞生之日起,经过接入为王、内容为王、应用为王的阶段,步入了服务为王的阶段,直接催生了各种网络开放平台,如:社交类开放平台(人人网、Q-zone等)、微博类开放平台(新浪微博、QQ微博等)、搜索类开放平台(百度搜索、Google搜索等)和电商类开放平台(拍拍、淘宝等)。正是这些开放平台的出现为病毒营销的发展应用提供了平台。病毒营销正是通过上述四个开放平台对营销产品进行全方位宣传,从而达到高效的营销目的。影片《致青春》正是应用多平台相结合营销方式取得高票房的病毒营销的成功案例。

一、精心构思“病原体”

1972年,马尔科姆·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对议程设置理论做了经典概括:“传媒形成议题功能的见解,即认为大众传媒对某些命题的着重强调和这些命题在受众中受重视的程度构成强烈的正比关系。”[1]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网络媒体的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使人们关注的事件经过网络公共议程设置,在网络中形成议题,经过网友交流、博弈后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进而演化成公共议题。因此,电影行业在制定病毒营销策略时,首先要考虑如何使病毒产品在网络中形成公共议题,进而才能不断地蔓延传播开来。如何使病毒产品在网络中形成公共议题呢?创建一个有感染力的“病原体”是关键。

2012年12月11日,《致青春》的官方微博发表了当时还未拍摄完成的影片的主概念海报,影片导演赵薇也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了具有怀旧色彩的概念海报,“怀旧”“热血”“伤痛”成为《致青春》的代名词。2013年1月15日,身为影片主演之一的韩庚发布微博“又见致青春”,并@电影官微,同日,官微发布海报拍摄花絮。1月25日,光线娱乐现场发布视频《娱乐微波炉》致青春专题。2月27日,王菲微博内容“致我们逝去的胶原蛋白”,以14岁照片卖萌。2月28日,发布第一支制作专辑:梦的开始,音乐风云榜将年度主题定为致青春。3月11日,赵薇与黄晓明微博互动,感谢黄晓明相助。3月18日“致我们永远不朽的蓝颜”网文非官方形式发布“有一种感情叫赵薇黄晓明”开始流行。自2012年12月到2013年3月18日,《致青春》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营造起全民“致青春”的这一卖点。同时,通过主创专访和“穿搭志”等活动,包括之后的百变大咖秀、快乐大本营等拥有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与《致青春》主创们的互动合作,“找你妹”增加“致青春”关卡等等,都赋予“致青春”这一卖点娱乐精神与独创性,使得消费者乐于接受与传播“致青春”这一病原体。

二、锁定易感人群

怎样才能实现病毒大范围的传播?首先,要策略性地锁定低免疫易感人群作为“原始的病毒感染者”。作为最先感染病毒的那群人,然后他们会自动担负起传播的重任。一般情况下,病毒营销中的原始病毒感染者通常是电影行业领域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s)这一传播学的概念起源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在一项关于选民选举的研究中发现,大众传媒向社会大众传递信息时,存在着二级传播的现象(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由大众媒介发出来的信息并不完全立即到达每个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再由他们转达给相对被动的一般大众(并不经常接触媒介信息)。有的信息即使直接传达到受众,但由于受众存在合群、协作心理,往往依赖意见领袖对信息作出解释或评价,并引导他们产生认同。意见领袖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后,也会加入自己的看法见解,再将这些信息有选择地传达给其他受众,以此影响其他受众对该信息的看法,并可能在小范围内形成舆论。[2]一般情况下,担负起这一重任的有三类人:活跃网民、影评人和所谓的“网络大V”们。《致青春》之所以能成功,这些人功不可没。

4月26日,何炅发布零点场观影微博,紧随其后,张小娴、高圆圆发观影微博;4月28日,“你真得看懂《致青春》了吗?”影评发布,官微老友记晒票根活动启动,延参法师及其他大V微博致青春;4月30日,文章、王珞丹及其他明星致青春微博粉丝“有一种追求叫郑微”语录发布……活跃网民、明星、影评人的意见影响了一般受众们的选择,在他们的推波助澜下,《致青春》这一热潮更加势不可挡。

三、选择合适的传播平台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以经济学“最省力原理”为基础,提出了计算受众选择传播媒介的概率公式:受众的或然选择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受众对某一媒介的选择概率,与受众可能获得的收益与报偿成正比,与受众获得媒介服务的成本或者费力的程度成反比。[3]病毒式营销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信息传播途径是以小见大。也就是利用小范围的信息源投入来传播大范围的信息。而根据传播的发展历程,人类已经由口口相传的信息时代进入到了网络时代。在网络时代,视频网站、微博、SNS网站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便利途径。这些平台因为“零进入门槛”的信息发布方式,加上互动性强、讨论自由、用户关系紧密等特点,成为电影病毒信息发布传播的重要平台。是否选择了合适的病毒传播平台,对病毒式营销的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致青春》中,官方微博、明星微博、主创微博之间的互动贯穿其营销过程的始终。在前期引导、中期巩固、后期维护三个过程中,微博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搜狐视频、优酷视频、新浪视频、爱奇艺等视频网站的扩散传播,推动了“全民致青春”风潮的形成:4月13日,快乐大本营之青春无敌播出,直播视频上线;4月17日,《鲁豫有约》节目视频上线;4月19日,优酷《星映话》赵薇专题上线;4月25日,新浪娱乐发布人物志赵薇专访,优酷《星映话》致青春专题下集上线,爱奇艺《青春那些事》赵薇专访上线;5月7日,新浪致青春女演员微访谈《天下女人》赵薇5·7专访预告;“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浙江卫视视频传播。此外,搜索引擎的服务和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等等都为病原体——《致青春》的进一步扩散创造了条件。

四、线下互动

病毒营销虽然是基于网络平台的营销,但是与线下活动也紧密相关,如苏宁易购致青春戏装0元慈善拍卖和“找你妹”致青春关卡的上线,都使《致青春》有了更多现实推广的可能性。

五、总结

随着电影产业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电影营销者可以充分利用各类网络媒体资源为影片宣传造势,一方面使网民对影片产生积极正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尽可能扩大影片信息的传播范围。影片口碑的好坏和信息到达率都能够直接影响票房收入的高低,所以在电影营销的过程中树立“病毒传播”的营销理念是必要的。在我国,主流价值观和主流媒体权威性的不断缺失为病毒营销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SNS网站、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的广泛应用以及意见领袖对网民影响力的不断增强,都昭示着病毒营销在我国电影市场拥有着巨大的潜力。

注释: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2]邵培仁:《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0页。

[3]周舒:《网络影评电视节目:谁来做电影的意见领袖》,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9月18日。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美]赛佛林,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梁冰.E时代病毒式营销的应用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0).

[5]肖良生,熊岩.后电影市场中的4c营销[J].电影文学,2007,(20).

[6]佟箐箐.了解观众—激活电影营销的魔咒[J].市场研究,2008,(02).

[7]亲切的柚子.病毒式宣传——电影营销的革命[J].电影世界,2008,(08).

(张洁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 276826)

作者:张洁

第6篇:《暹罗之恋》:泰国青春电影的成长

[摘要] 20世纪年90代末,泰国电影在经历了一次危机之后重新以一种崭新而充满自信的姿态出现,并逐渐成为在东南亚文化圈乃至国际影坛缺席已久、具有代表性的影像声音。最近几年泰国电影开始在世界上大放异彩,《暹罗之恋》是2007年底最热门的影片,凭借清新的风格、青春的形象和动人的情节,用真实的笔触描写诗意的青春与成长的矛盾,用看似平淡的影像与情节冲击着观众的心灵。

[关键词] 泰国青春电影 成长 酷儿理论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9.016

《暹罗之恋》是2007年底泰国最热门的影片,尽管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在泰国并不少见,本片却格外受到瞩目,凭借清新的风格、青春的形象和动人的情节,影片公映后立刻在全世界引发了一股观看狂潮。影片围绕Mew和Tong的成长与情感展开,也呈现了Tong的家人因为姐姐失踪而遭受的痛苦,爱情、亲情、友情等人类心灵相通的各种情感,一齐向观众娓娓道来……

一、成长主题

影片《暹罗之恋》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同性恋的影片,导演并没有把影片局限在同志题材中进行叙事,而是融汇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亲情、友情以及爱情所融合而出的大爱之情。成长是说不尽的,它涵盖了太多东西,每个人都必须经历成长,成长在人生中至关重要,只有在经历了成长之后才能拥有独立完整的性格和个性,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成长并不仅仅意味着个体生物学意义上的成熟,它更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规范对个体意识的塑造。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成长在文学与电影这种叙事性艺术中,更是被广泛而深刻地表现。无论在文学作品还是在电影作品中,成长常常被作为一个母题诗意地呈现出来。在这些作品中,它并不是一个生物学概念,不仅指生理上年龄的增长,还包涵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暹罗之恋》讲述了Mew和Tong两个年龄相仿但性格不同的男孩孩在成长过程中的一段经历。他们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但是同样都处在成长与发育的年纪,体验着同样的寂寞。Mew的阿婆去世了,只剩下他一人孤独地生活,陪伴他的只有音乐。Tong却因姐姐意外失踪后,全家都沉浸在悲痛中,他只能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已经破碎不堪的家庭。他们后来的相遇和同性之间的爱慕产生得自然感人,但因为家庭的压力和世俗的眼光,他们决定分开,影片的最后两人各自向不同的轨迹离去。影片将两个男孩青春的孤独青涩,以及爱情的萌动讲述得真实亲切,唯美动人。

除了两个主人公,影片中其他的角色也是经历了一个成长的过程。阿莹是一个很可爱善良的女孩子,她一直暗恋着邻居Mew,屋子里到处贴满Mew的照片,就连床下的箱子也装满了关于Mew的物品,她执着地按照爱情秘籍里的各种方法去获得爱情,在得知Mew喜欢Tong的时候,她经过一番挣扎,最后决定放手,帮助Mew与Tong,做他们的好朋友。阿准在影片的叙事结构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她的出现使Tong一家人最终解除了隔阂,忘却痛苦开始了新的生活。她以过来人的身份引导着影片中那些青少年的成长,她在剧中担任的是一个已经经历了成长的人,因为自己的任性没有见到父母的最后一面是她终生的遗憾,所以她才答应帮助Tong的爸爸,帮助他们的家庭重新回到原来的样子,即使需要欺骗。最后她在离开时留下的那封信让Tong的父母明白了一切,最终重归于好。

这些人物的成长历程中有波折与苦涩,最终却能拨开芜杂走向成熟。从这个角度看,它们讲述的是一般人都会经历的成长。但是影片在关照着成长的同时,往往从非常态的背景和经历切入叙述,因为这些影片要找到它所要描写的成长的个性。曾经被给定的传统的成长模式“几乎成为成长叙事中或者被尽量掩饰和羞于表达的东西,或者被作为对立面而尽力要抛却的负担,甚至构成成长主体逆反式自我塑造的动力。”[1]由此可见,影片中所描写的不同角色的成长多是不完全符合传统成长轨迹的历程。当然,成长中的经历许多是隐秘而青涩的,影片最重要的就是将人物经历这些事件时候的心理剖析得细腻而深刻,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 叙事分析

1.叙事结构

影片没有按照常规的叙事角度单线讲述两个男孩在成长过程中的同性之情,同性之爱、家庭亲情与异性之恋三条线索同时进行,前两条线索为主、后一条线索为辅。交叉演进,演绎出这一段流畅温馨的大爱故事。亲情、友情、爱情以及责任,全都注入在影片中,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矛盾与挣扎展现在观众面前。

Tong和Mew的同性之爱是童年的友谊与少年时的孤单和寂寞发酵而来的,随后发展的甜蜜与痛苦自然便纠缠其中,直到影片最后两人因为家庭和责任而做出的分开决定。Tong的姐姐失踪造成的家庭情感困境是他走向Mew的主要动因,而后围绕暂缓父亲思女之情而衍化出的假女儿阿准的进入,又将家人心聚拢在了一起。导演的这种多线索交叉进行又相得益彰的叙事手法,往往是很多青春题材、同志题材不曾注意的,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与饱满。

2.人物形象

Mew:Mew从小与奶奶生活在一起,性格内向、孤傲,希望被人爱与守护。在一次被同窗欺负的过程中,被邻居Tong遇见并帮助他反击,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在Mew幼小的心灵中,Tong是除了奶奶之外,给他最多关爱与守护的人,Mew对Tong有着深深的依恋。而后Tong的搬家与奶奶的接踵离世,Mew变得更加寂寞与孤独,只有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当再度与Tong重逢后,深藏在Mew心底的激情又迅速爆发。Mew这个角色是青少年中的典型代表,导演将一个性格内向孤僻的小孩在成长过程阶段所面临的各种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探讨着属于他自己的内心世界。

Tong:Tong原本是一个乐观快乐的小孩,他有着幸福的家庭。却因姐姐的意外失踪,受到了失去亲人的打击,父亲开始酗酒,母亲每天都在房间偷偷地哭泣。家庭的变故使他心理蒙受了重创,性格也开始改变,开始封闭自我,Mew是他唯一能倾吐的对象。Tong对Mew的激情来源于Mew对他深深的依恋。多年来,Tong一直生活在家庭暗影下,从未有人真正安抚与理解过他内心深处的悲伤与痛苦。他总是小心翼翼地生活,听从于妈妈的吩咐,就连挂玩偶的位置都得询问妈妈的意见。而Mew的重新到来,给他尽是阴霾的心灵深处带来了光明,于是他们的心渐渐地连在了一起。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家庭与责任,放弃了大众不认同的爱情。

从导演对Mew和Tong的人物设置,就可以看出导演所表达的意蕴,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很大的,无论是性格、行为还是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会随着家庭的变故而改变。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在人物性格特点和人物的行动中层层展开,导演对男性与女性角色的设置也是很有特点的。女性角色都是来引导和帮助男性角色的,男性在影片中成为被拯救的主体。Tong的母亲决定着家中的一切事物,承担起家中的一切。阿准是以成熟以后的女生身份来引导着Mew与Tong,而阿红则是以朋友的身份帮助Mew与Tong重归于好。虽然男性角色是主角,但是影片中的女性角色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

3.细节与隐喻

在影片《暹罗之恋》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导演运用细节表现影片内容的功力。细节在影片的结构中有强调的作用,出色的细节设置和处理往往能充分地传达出丰富的信息量,细节是吸引和打动观众的最重要的情绪呼应点。影片中有很多的隐喻,尤其是对两个男主角性倾向的隐喻是很多的。从Tong和女友Donut约会时一人一份甜品与Tong和Mew分享一份冰淇淋的对比这样的明示,到两人小时候演出时Tong演出小羊的暗喻心中迷茫的铺陈,还有两人一起入睡时床头前互相依靠的木偶道具,都蕴含了两人的性取向倾向。

还有贯穿影片的道具小木偶,鼻子掌管呼吸,是生命的动力,故象征爱。故事开始的时候,他们丢失了寓意友爱的鼻子,暗示后来彼此的分别。直到两人相遇后,Tong无意中看见了一样的木偶,想重新买那个鼻子,却受到女友的干扰,暗示爱情的波折以及其内心的斗争。后来在阿莹的帮助下Tong终于买到了新的鼻子,也为后来阿莹放手将Tong送给自己深爱的Mew做了铺垫。最终Mew从Tong那里重新得到了新的鼻子,小木偶似乎终于完整了,但是那个鼻子却和原来的木偶不吻合,寓意着他们终究不能在一起。小木偶贯穿影片为时空穿梭的第一个出场之物,又是电影结束最后一个谢幕之物,可见导演在影片中对道具的运用是很成功的。

三、视听语言分析

清新唯美是青春成长电影的特色,影片《暹罗之恋》也不例外。整部影片的影像风格淡静疏离,让人联想起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把唯美、温和的美学观在观众面前展现无余。

影片中的画面,干净、明朗、诗意,叙事节奏舒缓,纯净明丽清澈无比,充满青春唯美纯洁的风格。青青校园、白衫校服等等都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人物造型方面,导演为了营造纯美清爽的气氛,除了白衬衫校服之外,主角的便装也以低调的T恤为主,就连Mew的表演服一点也不华美和夸张。剧中家庭场景的道具也是如此,Mew的床都是由草绿和纯白两种色调组成,两位男主角躺在这样一张床上,将纯美的意境阐释得淋漓尽致,正好符合这个讲述青春与成长的故事应有的特点。

很值得一提的就是片中旋律优美的歌曲和配乐,而且音乐还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一条线索,配合剧情的推进。小时候阿嬷就告诉Mew琴声能传情,寂寞的Mew开始自己创作音乐,Tong因为去买Mew乐队的音乐专辑而使两人重逢,最后情歌“同行”的出现也因为两人的爱而创作。所以说,音乐在《暹罗之恋》中不仅仅是抒发情绪而已,还是贯穿影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

钢琴曲是青春电影中惯用的一种抒情元素,鲜亮的色彩和优美的音乐的适当结合会为观众绘制出一幅美好的青春图画,充满了对青春和理想的赞美和怀念,影片中无处不在的阳光和时时出现的钢琴曲,也给影片增加了一份纯净与淡远。影片《暹罗之恋》更是把钢琴曲用到了极致,影片的开始阿嬷就告诉Mew用音乐传情,教他弹钢琴曲,而后在Mew寂寞的时候都是沉浸在钢琴和音乐中的。钢琴曲在片中还成为了转场的工具,利用钢琴曲的贯穿转换镜头和时空,使影片的镜头衔接流畅,不会给观众造成突兀感。

四、文化分析

心理学研究者在提及青少年正在形成中的性别意识时指出:“为了发挥男人或女人的作用,个人应该认识自己的性别,掌握相应的性别角色。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性别,掌握相应的行为习惯和风格,掌握性心理的目标和动向对异性的兴趣等,这是确定个人性别身份的前提。”[2]性别意识的成熟是人性健康成长的基础,爱情与性是伴随青少年成长的重大问题,许多成长故事都倾向于描述与性有关的内容来表现成长的痛苦和叛逆。

青春电影中的同性文化并没有那么残酷,它更接近“酷儿理论”。 酷儿理论和酷儿政治预示着一种全新的性文化,它是性的、性感的,又是颇具颠覆性的,它不仅要颠覆异性恋的霸权,而且要颠覆以往的同性恋正统观念。酷儿理论提供了一种表达欲望的方式,它将彻底粉碎性别身份和性身份,既包括异性恋身份,也包括同性恋身份。酷儿理论向男女同性恋身份本身质疑,批评静态的身份观念,提出一种流动和变化的观念。酷儿理论不把男女同性恋身份视为具有固定不变的内容的东西,而将身份视为弥散的、局部的和变化的。在成长题材影片中,许多成长中的青少年常不能产生正常的性别意识。《暹罗之恋》中并没有尖锐地探讨这一问题,而仅仅含蓄而浅显地表现了这一问题,表现了两个男孩从相识到产生感情的过程,他们的友谊渐渐转变成了爱情,青春恋情最终因为性别认同与社会整体价值取向的差异而受到挫折,最终转身分开,开始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

影片《暹罗之恋》是以两个男生在成长过程中朦胧的同性之爱为主线进行叙事的,它真实地反映了男主角的性向摇摆和自身的困惑。社会学研究表明,在青少年阶段伴随着生理第二性征的发育完善,人的性欲取向也经历自我认定过程。对于存在同性恋倾向的青少年来说,这通常是个痛苦的过程。影片所反映的是当下青少年的同性恋倾向,虽然他们也承受社会舆论和传统观念的压力,但是和同龄人私下的交往中,他们同性恋倾向的苦恼及其表达自然得有些可爱。而最终男主角的这种同性倾向也是因为受到集体意识的阻碍,个人意识服从集体意识,开始抑制自己,向正常的大众所认同的轨迹发展,影片又回归到主流意识形态中去,以一种和谐的大圆满的方式结束。

五、小结

20世纪年90代末,泰国电影在经历了一次危机之后重新以一种崭新而充满自信的姿态出现,并逐渐成为在东南亚文化圈乃至国际影坛缺席已久、具有代表性的影像声音。最近几年泰国电影开始在世界上大放异彩,《暹罗之恋》是2007年底最热门的影片,尽管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并不少见,本片却格外受到瞩目,凭借清新的风格、青春的形象和动人的情节,用真实的笔触描写诗意的青春与成长的矛盾,用看似平淡的影像与情节冲击着观众的心灵。最后借用戴锦华的一句话,“青春片它大都是青春神话的不断复制再生产。它作为特定的世俗神话的功能,正在于以迷人、纯情、间或矫情的白日梦,将年轻的观众带离自己不无尴尬,挫败的青春经验,或者成功地以怀旧视野洗净青春岁月的创痛。”

注释

[1]施战军,《论中国式的成长小说的生成》,《文艺研究》,2006年第11期

[2]【苏】伊•谢•康,《青少年心理学》,杨宏、谢平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北京大学出版,2007年版。

2 李银河:《酷儿理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

杨宇姣,1987年,女,汉族,重庆大学电影学硕士研究生。

作者:杨宇姣

第7篇:校园青春励志电影70部 

这些电影难免有些怀旧,有些过时,但重要的是COMpASSION永远都不会过时。愿大家挑出自己喜欢的,以丰富我们的生活,进行二刷单词!我们的口号是什么?生命不息,刷词不止!无住不刷词无时不刷词!

1、魔法灰姑娘〔超级推荐〕

2、贱女孩〔超级推荐〕

3、灰姑娘的玻璃手机〔推荐〕

4、美人鱼〔超级推荐〕

5、舞出我人生〔超级推荐,已经出了系列啦〕

6、录取通知书 (这个还好,以内容情节感人致胜)

7、水瓶座女孩 (一般;资源不太好搜索)

8、倒霉爱神 (90后就不要尝试了;一部非常老的片子,所有资源里画面质感都不好)

9、儿女一箩筐 (推荐给80,70,60...也是一部系列电影,搞笑,但偏老)

10、冰雪公主〔超级推荐〕

11、我的朋友是明星〔超级推荐〕

12、辣妈辣妹〔超级推荐,这个非常帅气,尤其是里面的女主角,很能打动当代的90后〕

13、物质女孩〔超级推荐;富家女励志的故事;如果你是时尚之女,这一定是部好的选择〕

14、疯狂金龟车 (一般推荐;老片子)

15、平民天后〔超级推荐;必须推荐;希拉里达夫呀;( )里面的主题曲堪称一绝。她又卖片,又卖歌曲~〕

16、公主日记〔超级推荐〕

17、歌舞青春〔超级推荐〕[这个是我的强烈推荐,里面的方言也不重,非常标准的美式发音;流行的俚语,标准的美国高中生活时代缩影]

18、律政俏佳人 (好看!不过90后未免喜欢)

19、麻辣宝贝〔超级推荐;太美了,女主角虽然由于10年吸毒、减肥至死,但她在影片里的形象告诉你她为事业所做出的牺牲是值得的......〕

20、恋爱刺客

21、美少女啦啦队〔一般推荐;里面的语言写得不是特别好〕

22、12月男孩〔超级推荐〕

23、足球尤物 (天啊,这个是顶极推荐,尤其是对我这种铁杆女球迷来说;看十年球不如踢一年球;这个必须看)

24、魔法双星

25、超完美男人〔超级推荐〕

25、劲歌飞扬〔超级推荐〕

26、纽约时刻

27、奶牛美女 (一般推荐)

28、穿pRADA的恶魔〔超级推荐〕

29、天生一对 30、高校天后〔超级推荐,我爱希拉里达夫呀~里面的歌曲更是动感十足.〕

31、像乔丹一样

32、牛仔裤的夏天〔超级推荐超感人~〕

33、初恋的回忆〔超级推荐欣慰~〕

34、甜心辣舞〔超级推荐〕

35、花豹美眉

36、女兵报道

37、女生向前翻〔超级推荐很立志!〕

38、小姐好辣

39、欧洲任我行

40、留级之王

41、风云才女(希尔顿酒店继承人之一尼克•希尔顿首部主打影片!这是一部有关大学女生校园生活的喜剧,影片描述大学校园里一群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蠢蠢欲动的特权阶层少男少女平日里生活的点点滴滴……有点点SEX)〔超级推荐I LOVE HILTON SISTERS〕

42、谁领风骚〔超级推荐女生的可怕和可爱〕

43、SAVED

44、疯狂有理

45、初露锋芒

46、美丽坏宝贝〔超级推荐(很有教育意义)〕

47、新欢乐满堂

48、几乎正常

49、总统千金欧游记

50、辣妹保镖

51、我爱猫头鹰

52、朋友一场

53、偶像有约

54、彻夜狂欢

55、窈窕美眉

56、第1女儿〔超级推荐〕

57、被拯救者

58、对此承诺〔超级推荐〕

59、魔法保姆

60.对面恶女看过来 6

1、变装拍档〔超级推荐〕

62、虚拟偶像

63、新丁驾到

64、怪女孩出列〔超级推荐〕

65、一吻定江山

66.篮球兄弟

67、流行教母

68、妹力四射

69、美国甜心

70、超完美夺分(个人认为一般,讲的是考试作弊的团伙,也许比较适合当代90后的高中生口味〕

第8篇:校园电影歌舞青春观后感

看完了这部影片,我那颗随着情节而上下起伏的心安静了下来,我被深深地吸引,这是毫无置疑的,不仅仅是美妙的音乐,激情的舞步,还有电影本身所透射扯得本质,是青春的活力、激情和深厚感情。作为一名大学生,没有督促,没有老师的压力,我们是很自由,可是我们又把这些自由放在了哪里?整天的电脑游戏?整天的言情·虐心电影,永远淘不完的漂亮衣服。回首我们问问自己,难道这就是我们的青春?还是若干年后,有所感悟,再重走一回自己的青春路?

《歌舞青春》是一部美国校园电影。它以青春为主线,将一群高中生的青春激情表现地淋漓尽致。充满活力的青春,

真挚的友情,珍贵的亲情,令人忍俊不禁的小聪明,热烈的舞蹈,动人的歌声,还有关于嫉妒关于代沟。年轻的一切都在展现。我们的青春,本该这么明亮,不是么?简单、热闹、活力,不需要晦涩的语言和画面,有时候一切就可以那么纯粹,青春不会是灰暗的、无望的,只要我们愿意,青春可以是彩色的,可以唱歌、可以跳舞,一切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去赞颂。

它之所以让我回味无穷,出了朗朗上口的流行音乐外,还在于该剧展现的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呵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鼓励青少年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影片正是以歌舞这个世界性的语言,鼓励青少年相信自己,完善自己,勇敢的激发自己的潜能去追寻梦想。这不正是我们青少年所应该追求的吗?

也许,在大家眼中,你是一个学习机器、科学天才或只是一个普通的,默默无闻的人,但这并不是你的唯一面目,你是全面性的。在你的潜意识里却是喜

欢唱歌、跳舞或绘画的。在所有人的眼中,你不可能去唱歌、跳舞、绘画,那是因为你从未尝试过,而且他们认为你肯定做不好这些,简直像在开国际玩笑,他们觉得你应该回到你熟悉的领域,那里才是你的归属。当面临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办?放弃,还是寻梦呢?

在你追求梦想的时候,无论是第一步、第二步,抑或是最后一步,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你心身俱疲时,“我不行”、“我不是那块料”、“他们会笑话我的”……诸如此类的消极想法会不断自然萌生,难道就要因此放弃吗?要知道,这些只是客观原因,微不足道的!难道,你真的无能为力了么?你,甘心失败么?

不!当然不!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巨大的钻石宝藏,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巨大的未知,同样每一个人都可能创造一个巨大的奇迹。但是由于诸多俗事的缠绕,人心被蔽于浑浊的俗世中,人也就失去了创造奇迹的可能,放弃了他们巨大的未知,而隐却了许多光芒。潜能,

就是被人放弃的一种巨大的未知,是被人所忽视的钻石宝藏。这种极昂贵的生命资源,只要善加利用,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要为自己找借口,不要在多年后后悔!

它是我们年轻人身影的投射,我们的青春,就只有这么短短的一瞬间,要做真正的自己,就要放飞梦想,做一只自由的飞鸟,不让任何事情牵绊自己,激发“沉睡”已久的生命潜能,歌舞自己的成就。所以请你把我好青春、珍惜好青春!它将在我们得生命旅途中画上灿烂光华的一笔,青春将使我们的生命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青春是人生中最可美好的。它甜如蜜糖,芬芳如玫瑰,清新如朝露,当得起最美的语言的赞颂,它胜过千金万两,和青春邂逅,是人生中最华美和最可期待的事情。年轻、热情、活力四射、豪迈洒脱,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洒。因为有时间,就可以不断的尝试和改进;因为年轻,也就充满了未知的可能与欣喜,

一切竟在掌握,一切又刚刚开始。“年轻没有失败”,一切的失败挫折都有翻本的机会,更重要的使我们对人生充满了豪迈的底气和蓬勃的理想,哪怕是任性胡为恣意忘形,在青春的名义下一切都显得情有可原。而青春岁月里的那些所谓“坏人”,则是童话灰姑娘里面的后母,小飞侠里面的海盗,他们存在的唯一目的是让我们有关青春的故事更曲折、更动人、也更完满,青春岁月里的烦恼与忧愁则是梵阿林上的小夜曲,听来忧伤,实在甜蜜。而这一切经过岁月的洗礼,像成酿在时光中泛出的琥珀色微光更有了别样的风采,即使经历世事沧桑心已坚硬如铁也让人不得不怦然心动。告别了少年的懵懂,自我的意识逐渐觉醒,而又不曾事故苍老为名利责任所累,青春实在是人生夹缝里的一块湛蓝,是上帝赐予的礼物。

《歌舞青春》的好看就在于青春二字,一切为此展开。高中的校园生活,充满活力的俊男美女,魅力四射的载歌

载舞,简单而流畅的故事情节,点缀着爱情、友情、梦想的佐料,加上小误会、小烦恼,就像是夏日里点缀着鲜红草莓的一客冰激凌,冒着丝丝的凉意,挑逗人观赏的肠胃。好莱坞实在是造梦的工厂,迪士尼也深通简单的就是美好的道理,把个简单的故事拍了个活色生香、有滋有味。其实好看的电影大体可分两类,一类简单的,明白如话;一类深刻的,引人沉思,但无论简单的快乐还是深沉的思考都是好电影,都能给人以艺术地享受,让人产生观影的愉悦。而怕就怕在,画虎不成反类犬,拍深刻的,却有玩深刻,故弄玄虚之嫌;拍简单的却流于肤浅和做作,让人产生装嫩的感觉。而好多国产片,正是如此这般不尴不尬,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两头不靠谱,自诩深刻的屡屡笑场;打着简单招牌的却又笑比哭难看,这实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

《歌舞青春》为我们构造了一个单纯美好的童话世界,但我们都知道事实

非如此。童话大多遥不可及,青春虽然美好,但不见得个个完美,有的可能还具有致命的残缺。其实,作为梦想大抵都有不可实现的成分,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否认梦想的理由,正因为有了这差距与永远的不可实现,才显出保有梦想并矢志不移的可贵,它是一扇窗,通过这扇窗看到的是不同凡俗的风景。随着《歌舞青春》的音乐,让我们扭动身体,一起年轻起来,即使现实有多糟糕!

《歌舞青春》是一部青春励志篇。它以青春为主线,通过活力四射的舞蹈与美妙无比的音乐讲述了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将一群少男少女的青春激情表现地淋漓尽致。

故事发生在东部高中。一些快要毕业的学生为了“是否该在毕业前这段忙碌的时间里抽空排练毕业典礼上的歌舞剧”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后,在特洛伊和盖比瑞拉的劝说下,大家达成了共识——决定参加歌舞剧的排练。于是排练有序的展开了,但漂亮女生香槟为了

在表演中抢尽风头,想尽一切办法让盖比瑞拉退出歌舞剧。在毕业典礼即将开始的几天前,盖比瑞拉被斯坦福大学提前录取了。香槟得逞了!然而,在毕业典礼开始的时候,深爱着盖比瑞拉的特洛伊赶到了斯坦福大学劝说盖比瑞拉回到舞台上。他成功了!当他们回到毕业典礼会场的时候,发现那里因为缺少了特洛伊而情势紧张。特洛伊和盖比瑞拉回到舞台,演出继续顺利地进行。香槟的诡计虽然失败了,但她与特洛伊和向并最终还是和好了。在这温馨的场景下,东部高中的此届毕业生毕业了!

看完了这部影片,我那颗随着情节而上下起伏的心安静了下来,而我却被深深地打动了——被这些学生的活力、激情和深厚感情。

在毕业典礼需要他们的歌舞剧时,他们用所有的精力和热情去排练。就因为这样,歌舞剧才会那么活力四射,气氛才会那么轻松,观众才会那么满意,毕业典礼才会那么成功!他们的青春赋

予了他们活力,而他们的活力是他们的青春更加积极、乐观、美好。

香槟在故事中并不是一个好角色。她给人们的印象或许是美丽却狡猾,甚至有些阴险。但她的激情却是无与伦比的——这从她的理想,她对未来的憧憬、希望表现了出来。这就是她的激情,青春因为有激情而变得充实有意义。

特洛伊和盖比瑞拉的爱情甜蜜无比,或许有一些坎坷,但似乎什么也无法切断他们的深厚感情。他们彼此爱慕、彼此信赖、互相鼓励——这些都是他们深厚感情的重要因素。他们是一对甜蜜的恋人,也是青春的美好情感的象征啊!青春需要感情的滋润,只有这样,它会变得美丽、充盈,五彩缤纷。

《歌舞青春》告诉了我们——青春是多么美好!青春从来就只有一次,所以,请你我把握好、珍惜好它!青春将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画上灿烂光辉的一笔,青春将是我们的生命散发出更为耀眼的光芒!————

歌舞青春伴随着我们七八班同学,也伴随着我度过了九十分钟的快乐时光。在这九十分钟里处处洋溢着我们的欢笑。

讲述的是一个爱打篮球的男主角特洛伊和爱因斯坦似的女主角盖比·瑞拉在一次邂逅中发现了自己隐藏的共同的优点——唱歌,但因男主角害怕同伴们的嘲笑而与盖比出现决裂,后来通过理解和双方的谅解,最终演出了一场完美的歌剧。

情节上下起伏的心安静了下来,而我却被生深深的打动了——被他们的激情和深厚的感情打动。从中我也感慨万千,我明白了要不断的尝试新的事物,也许会发现自己意想不到的才能,而身为好友,应支持他们,给他们鼓励和信心这和我们的生活太相似了,在生活中,我们一直是在做周围的人们所期望的人,很少看见或者说是找到真正的自我,即使当我们发现了自己的内心,但是怕被人嘲笑,被人排挤吧!以致于自己越来

越虚假。

看完了这部影片,我那颗随着,这才是真正的朋友。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样的朋友!

所以说,从现在起,就做快乐的自我吧!来吧!真正的歌舞青春吧!—

看着教学楼下的海报——《歌舞青春》,不禁心动了,于是在上看了这部音乐剧。

讲述的是一个爱打篮球的男主角特洛伊和爱因斯坦似的女主角盖比·瑞拉在一次邂逅中发现了自己隐藏的共同的优点——唱歌,但因男主角害怕同伴们的嘲笑而与盖比出现决裂,后来通过理解和双方的谅解,最终演出了一场完美的歌剧。

这和我们的生活太相似了,在生活中,我们一直是在做周围的人们所期望的人,很少看见或者说是找到真正的自我,即使当我们发现了自己的内心,但是怕被人嘲笑,被人排挤吧!以致于自己越来越虚假。

我无法用语言描述其精彩程度,但其中有很多好听的英文歌,是男女重唱,特别棒,特好听,对英语学习很有帮助,而且情节也很棒,最重要的是其中有一些情节很像我自己,或许我自己也作出了一些同样正确的选择,也犯了一些同样的错误,不同的是毕竟影片中的两人可以一起承担舆论压力、一起分担痛苦、一起享受快乐,我却是有让自己一个人承受。不过,我相信即使我要有可以分担的朋友的话,我会有选择的)。看了电影后,其实还有很多感受,但我想自己体味。还有就是,美国的高中生活或许真的和中国不同,他们的课程与活动是那样的精彩而不单一,不只是死读书,而且那里的学生是那样的开放,大家自己看了就能体味到。

无论如何,这真的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强烈推荐大家在暑期玩电脑游戏之余观看,而且他讲述的是同学之间的故事,正好大家可能也会想起同学,大家一定会有体会的。另外,我想

我应该相信自己,加油!

看着他们最后高兴地,毫无顾及地唱出歌曲,用他们最玩笑的声音唱出他们自己的心声,看得让人情不自禁的为其鼓掌,歌舞青春,他们的确实现了他们自己的青春。

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曾有过谁?“歌舞”过“青春”——惯性的掩盖已成为我们一味的作风,当然?也就活在了这种虚假中,同样,也是处于害怕的心理,才不敢吧!就怕吧!怕失败之后,同伴又讥讽地说:“当初就是这样告诉你的,你现在该知道后果了罢?!”

这样的我们活在生活中,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么,还谈什么“要在自己的星座发光发热”,像他这样,找到真正的自我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说,从现在起,就做快乐的自我吧!来吧!真正的歌舞青春吧!

上一篇:桥梁机械下一篇:煤炭企业安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