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康复医学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国家对康复医学的发展日益重视,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规范和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建设和发展,然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政策支持不够,制约康复医学的发展。

第一篇:康复医学论文

康复医学教学初探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医疗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过去,临床治疗方面的医学比较受社会认可,而对康复医学的认识相对比较不全面。这不仅不利于患者对疾病的治疗,甚至很多医学院校的学生对康复方面的知识都不甚重视。针对康复医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究,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康复治疗有一个全面了解。

[关 键 词] 康复医学;重要性;教学方法

[

康复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医学范畴里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促进疾病康复的医学学科,它与保健、预防、临床组成了全面的医学。由于康复医学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广泛,而学生进行学习的课时比较有限,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康复医学部分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对康复医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究。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由于康复医学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对知识点往往很难有深刻的记忆。因此在康复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习课时短、内容杂的实际情况,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学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多进行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的探究,以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正确指导。教师在课堂上还应不断夯实基础,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强化,让学生在充分掌握知识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每节课的时间,对课堂的授课结构进行合理安排,使课堂效用达到最大化。

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将与康复医学相关的资料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展示、互相学习,让学生对康复医学的知识在趣味性和丰富性中尽可能充分掌握,为学生以后作为医学工作者奠定重要的专业知识。

二、教学避免理论空谈,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

与其他专业相比,医学是一门职业专业,学生通过医学课程的学习,将来要用这门知识走向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医学工作者。医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更加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空谈理论,更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操作能力、组织能力等多方面的锻炼,让学生能够在医学领域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固然重要,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忽略学生的实践过程,不能不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由于单纯通过理论学习康复医学的基本知识,因此学生对于实际内容缺乏感性认识以及较强的记忆,自然对于康复医学的学习也就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在平时授课时教师应给学生适当安排一些相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使其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同步提高。除此之外,教师对于康复医学的考核也应作出合理调整,让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师应在考查学生记忆、理解、应用这三个方面进行合理分配,并根据考核的分配作用于平时的教学,将重点放到学生的操作上,从而良好地促进康复医学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高校教育可以理解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互动中进行的教学相长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扮演了颇为重要的角色。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其自身的专业素质与学生的学习有着莫大的关系,而教师的言谈举止对于学生也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由于康复医学属于新兴医院,师资队伍常常由青年教师组建而成,因此作为年青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通过认真备课,与其他教师共同研讨以及广泛查阅相关资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将更先进、更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在与学生相互沟通、探讨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让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由于康复医学属于新兴领域,而我国的康复医学也属于探索实践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将更合理的教学方法带到康复医学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知识的充实,技能的提升,为将来成为医学领域的有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孟晓旭.新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卫生产业,2015(3).

[2]方铁根.中医药院校医学生康复医学的教育改革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4(5).

作者:热娜古力·阿里甫

第二篇:康复治疗专业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教学体会

摘要: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康复治疗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该学科,并与临床治疗有机结合,成为康复医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分析了康复治疗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现状、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针对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学科特点,以案例为引导,注重中西医结合讲解,突出中医药治疗与临床康复治疗相结合的教学优势,总结康复治疗专业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康复治疗;教学体会

中国传统康复通过采用各种中医药特有的康复方法及其他有效的措施,对残疾、老年病、慢性病及急性病后期患者的机体功能衰退或障碍进行恢复,以减轻功能障碍带来的影响,使之重返社会。从历史来看,中医学最早使用了“康复”一词。据《尔雅·释诂》“康,安也”,《尔雅·释言》“复,返也”。康复即恢复平安或健康。随着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疗法不断丰富,康复理论也在不断完善。直至今天,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以独特的理念和临床疗效已经凸显现代康复医学无法替代的优势。如何让康复治疗专业的本科生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精髓,并将其应用于康复临床实践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与重点。

1、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教学的现状

1.1 现代医学先入为主

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开始学习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他们之前已经系统学习过解剖、生理、病理等西医基础理论学科。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在中医传统康复治疗学的教学中,原本直观、形象的理论变成了抽象、朴素的、辨证的中医理论,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许多矛盾,如教师在讲解“心”、“肾”功能时,学生总是不自觉地理解为西医心脏、肾脏的功能,或和西医的“肝肾”进行比较;又如对“脾主运化”、“心在志为喜”等中医脏腑生理功能感到不可思议。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和特色,很多学生容易把西医“病”的治疗与中医治疗方法对号入座,陷入什么病采用什么方法的误区,这样就失去了辨证论治的特色。中医很多理论是辨证的、多维的,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玄”理论让中医根底不深厚的学生们逐渐产生了中医不科学的观念,甚至拒绝认同,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中医也就失去了兴趣。

1.2 教学时间短,内容多,任务重

目前,在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康复治疗专业本科生的教育与培养主要侧重现代康复技术的学习,在西医基础上以物理疗法(PT)、作业疗法(0T)等康复课程为主。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仅为考查课,共有81学时,其中授课51学时、见习30学时。应用的教材为《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经络、腧穴、针灸治疗、推拿,以及内科、外科常见疾病的康复等内容。针对康复治疗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不能等同于中医院校的五年制。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不能要求他们全面掌握中医理论并运用中医的思维方式来治病救人。针对学时少、任务重的特点,教学重点是了解和认识中医学理论知识,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思维和研究方法,了解中医药的临床实际应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中医,了解中医,进一步在康复实践中运用中医。

2、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教学方法探讨

针对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教学的特点和目的,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中西医结合讲解,转变思维方式。结合具体临床案例,突出中医的整体观点和辨证论治特点。将中医药治疗与临床康复治疗相结合,并将其运用到康复治疗的实践中去。

2.1 中西医结合讲解,转变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其中有大量的中医名词术语和概念,西医院校的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准确理解,更不用说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如果过分强调某些中医名词和概念,学生们不仅感觉无法理解,枯燥乏味,无所适从,甚至对学习中医不感兴趣,从而产生排斥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1.1 抽象变朴素,“玄”理论接地气 从阴阳讲起,即日光的向背,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阴阳属于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此消彼长,再逐步引申出阴阳的其他属性。在讲到脏腑时,常常问道:“大家心里在想什么?”实际上就是将中医的“心”与西医的“心脏”区分开,这样学生就能够较快理解为什么中医说“心主神明”。在讲到脾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时,可以将脾的运化作用比作西医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在讲到“五行”、“五色”与“五脏”时,如何理解五行中的木、五色中的青与五脏中肝的关系,可以讲到人生气时脸就会变青了,这样用学生己知的知识,去认知和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和理念,学生才不会觉得枯燥和乏味,并且容易接受,中医抽象概念就会变得朴素易懂。

2.1.2 讲解中药学知识时应用取类比象法 用“五色”来讲解中药,如与“青”有关的药物,青皮、青木香、青黛等色青入肝经,有疏肝行气的功效;与“红、赤”有关的药物,如丹参、牡丹皮、赤芍、枸杞子等色红入心经或血分,有养血、活血、凉血止血等功效;与“黄”有关的药物,如陈皮、黄芪、炒谷麦芽等色黄入脾经,有健脾养胃的功效;与“白”有关的药物,如生石膏、百合、白果、贝母等色白入肺经,有清肺、养肺、润肺的功效;与“黑”有关的药物,如地黄、桑椹、黑芝麻、何首乌等色黑入肾经,有补肾、益精填髓的功效。

还可以用形态类比法。中医学有“以形养形”,“同气相求”的理论,结合民间“吃什么补什么”的说法进行讲授。如核桃、益智仁形似脑而益肾补脑;带“皮”的中药如茯苓皮、冬瓜皮、生姜皮利水消肿;带“心”的中药如莲子心、栀子心清心降火;有“藤”的中药舒筋通络;善穿行的中药地龙、穿山甲、全蝎、蜈蚣等因善行而通经活络,因久居湿地而有祛风除湿的功效。

2.2 以案例为引导,将中国传统康复导入康复治疗

结合康复医学专业的学科特点,重点教授针对如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等患者的康复治疗,同时注重突出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如在讲解偏瘫康复治疗时,首先是将偏瘫病例引入,分析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碍、危险因素,这样学生可以从整体把握偏瘫这个疾病,这些患者常常表现为多方面功能障碍,包括认知功能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共济失调及平衡功能障碍、尿便失禁、情绪障碍等。同时还将注意到患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由于康复治疗的学生因受到专业方向的限制,大多着眼于存在的功能障碍,而没有将患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势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同样如此,不能仅对患侧进行康复训练,而忽视了对健侧的功能锻炼,要将其作为整体进行训练,这与现代康复训练中注意加强核心控制和关键点控制都是强调双侧的协调运动相一致。

偏瘫早期,患者卧床,《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指出“久卧伤气”,随之而来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骨质疏松、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久卧,肌肉萎缩,中医理论“脾主肌肉”,因此可以通过补气健脾的方法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偏瘫早期,中医辨证为痿症,“治痿独取阳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早期可以针刺阳明经,促进患侧气血的恢复,从而促进患侧的康复。偏瘫后期,患者肌张力增加,中医治疗就应改补气养血为通经活络,养肝解痉。根据偏瘫的布氏分期,在不同时间段采用辨证论治的治疗,如:布氏I期,上肢、手及下肢处于迟缓期,无任何运动,因此该期的康复重点是促进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采用诱发肢体运动,中医可采用针灸或电针;而如果患者处于布氏Ⅲ期,异常运动模式达到高峰,痉挛加重,采用I期的治疗方案,患侧的肌张力及病理模式会进一步加重,因此该期采用抑制病理模式,促进分离运动,中医针刺拮抗肌或采用巨刺、头皮针的方法。这样紧扣临床,学生就会更好理解中医的整体观点和辨证论治,从而将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思维及治疗手段应用到临床。

3、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教学中的思考

首先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目前,中国传统康复教师大多是从中医科或针灸科医务人员中抽调组建而成,因此对现职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教学人员培训要在重视中国传统康复疗法的同时进行现代康复疗法及评定内容的学习。其次,不断汲取现代康复精华,发展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能拘泥于或片面理解某些中医理论,而走向“教条”的死胡同。如果拘泥于“治痿独取阳明”理论,在针灸治疗偏瘫的各个阶段均选用足阳明经的“足三里”穴,治疗效果不一定都好。因为如果下肢肌张力较高、足下垂伴内翻时,针刺足三里会加重足下垂伴内翻症状。现代研究表明足三里的针刺层次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而胫骨前肌不仅具有踝背伸的作用,还有加重足下垂伴内翻的作用。第三,我国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教育起步较晚,各方面条件均不健全,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完善。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康复医学高等教育必将为我国康复事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尽管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康复治疗技术,但二者都是以人的功能为研究对象,以改善功能障碍,促进病、伤、残者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只有中西医康复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大大提高康复疗效,推进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田伟 张玉辉

第三篇:康复医学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讨

【摘 要】国家对康复医学的发展日益重视,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规范和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建设和发展,然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政策支持不够,制约康复医学的发展。

【关键词】康复医学;基本医保

近年来,国家对康复医学发展日益重视,加大了对康复医学领域的投入,卫生部相继出台了《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和《康复医院基本标准》(2012年),尤其是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的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的结合,落实将康复医疗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一系列措施,大大规范和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建设和发展。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大量伤员集中发生的残疾和功能障碍、社会关注度急剧提升成为中国康复发展的推动力。中央政府的政策要落到实处,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目前,对康复医学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可能是对康复这门学科的了解不够有关。因此需要认真学习,提高认识,加大投入,支持康复医学发展。

康复医学是一门有关促进残疾人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学科,更具体地说,康复医学是为了康复的目的而应用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和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医学学科。康复医学又称第三医学(临床医学为第一医学,预防医学为第二医学)。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已把预防、医疗、康复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体。康复医学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原以残疾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现代康复医学是近半个世纪来蓬勃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是人类医学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科学技術进步的结果。

康复医学科是卫生部规定的12个临床一级学科之一,是综合医院必备临床科室。它是在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应用康复评定和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传统康复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康复工程等康复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与相关临床科室密切协作,着重为病伤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的有关躯体、内脏器官、脑高级功能和心理功能障碍的患者以及重症、复杂和疑难的残疾患者,提供全面和系统的康复医学专业诊疗服务,并作为区域性康复医学资源中心为所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提供康复医学技术咨询、培训,为所在区域功能残障患者提供康复治疗技术指导的科室。康复医学科的服务宗旨是预防和改善各种疾病、损伤、畸形等导致影响患者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功能障碍。主要业务范畴包括:神经损伤及疾患康复(脑血管病、脑损伤、脊髓损伤、、外周神经损伤、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等)、骨与关节伤病康复(骨关节伤病围手术期、骨性关节炎、脊柱伤病、骨折后、截肢、软组织损伤、运动损伤、先天畸形等)、内脏疾病康复(冠心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老年康复(帕金森病、骨质疏松症、老年性痴呆等)、儿童疾病康复(脑性瘫痪、智力发育迟滞、孤独症等)、疼痛处理等。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设置本《规范》规定的康复医学科,并开展《规范》要求的康复医学诊疗工作。【1】而一般情况下,综合医院康复科以开展神经疾病康复、骨与关节疾病康复为主,内脏疾病在相应的内科治疗。由于受医保支付的限制,商业保险的限制,车祸伤、外伤后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得不到及时的康复治疗,往往留下后遗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同时也容易造成医疗纠纷。

康复医学始于战争,发展于灾难,汶川大地震催生康复需求,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根据统计此次地震共造成人员死亡达67183人,受伤人数达361822人,失踪人数达20790人,住院人数合计达84810人。数以万计的幸存者遗留永久性残疾(如截瘫),需要长期康复医疗服务,而幸存者在震后也会出现许多新的健康问题(如高血压、抑郁症、心脑血管病等),需要进行康复治疗。 【2】“5·12汶川大地震”催生了巨大康复需求,然而,当时四川全省所有的康复从业人员不足2000人,其中有执业资格的康复专业医师563人。在灾后四川通过各种努力,培养了大批的康复人才,在全省县级以上医院建立了康复科,使大批伤员得到了康复治疗,当时卫生部长陈竺给予高度评价:“康复医疗的实施将使伤员功能恢复到最高水平并重返社会,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第一阶段的医疗救治已经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奇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善和大爱,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要加强领导,发挥优势,全力以赴,再创康复医学奇迹”。灾后大量伤员的康复需求和政府的资金保障推动了四川康复医学的跨越式发展。

然而,攀枝花市的康复医学发展却落后于四川整体发展水平,各大医院康复人才流失严重,目前攀枝花市从业的康复医师不足40人,有高级职称的不足10人,人才的缺乏本已制约我市康复事业的发展,而市医保对支付康复治疗项目的限制更是阻碍了康复医学的发展,使大批病伤残患者患者得不到及时的康复治疗,尤其是中风偏瘫患者,工伤、骨折患者因支付不起康复费用,不能进行康复治疗而留下后遗症,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更大的负担。如果此时,面对有如此康复需求的患者,医保在治疗费用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使他们得到及时的康复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会有很大的提高。

康复医疗的重要性勿容质疑,它在预防残疾、治疗残疾、改善功能、改善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减轻临床医疗负荷、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康复措施如何才能落到实处,给病、伤、残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呢?如果有专业的康复机构和康复人才,有医疗经费的保障,康复医师早期介入,将治疗前移,就能发挥作用,并挑起重任。早在5.12地震灾害中,一套灾害康复临床模式也随之初具雏形。在地震伊始,华西医院就派出从事康复的医务人员进入到骨科等病房进行早期康复,打破了学科之间界限,多学科共同协作,完成对地震伤员的抢救与治疗,事后据统计得到早期康复的伤员预后比没有得到早期康复的伤员恢复情况要好。这一经验也值得我们在中风偏瘫病人和普通骨伤病人的治疗中推广。首先对偏瘫患者入院时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估,采用Barthel指数,在住院过程中及出院时也进行评估。住院期间根据患者损伤平面及残留功能,确定康复训练目标,针对Barthel指数涉及的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便及小便控制、如厕、床椅转移、步行、轮椅操作、上下楼梯等10个方面制定训练计划,治疗师、护士、医生在治疗上互相配合,使用传统的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尽可能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凡是偏瘫患者、外伤后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通过康复治疗的比没有治疗生活质量要好,通过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治疗的比传统康复治疗的更好。因此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偏瘫肢体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练、运动疗法、平衡功能训练、手功能训练、电动起立床训练、作业疗法、神经发育疗法、吞咽功能障碍检查及训练、言语能力评定及言语训练、关节松动训练等都应该纳入基本医保,取消限制,造福于广大患者。

我市的康复治疗项目对职工医保、对工伤患者是完全受到限制的,换句话说就是所有的职工都不能享受现代康复治疗,这对广大参保职工来说是绝不公平的。

虽然地震灾害对中国康复医学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四川的康复医学也走到了全国的全面,但是各种挑战还是存在。首先是国家对康复医学建设投入方面不足,康复场地和康复医学设备不足,康复人员和技术难以进入社区。地区间发展还不平衡,尤其是攀枝花市的康复医学发展相对滞后,很多医院还没有像样的康复病房,而我院的三十多张病床往往不能满足患者对康复的需求。还有就是相关政策制定滞后,康复医疗没有纳入社保体系,将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同时对康复医学发展也极为不利。康复治疗项目不纳入基本医保支付,医院会认为投入康复科建设,是无利可图的,因为大多数患者是支付不起自费康复治疗的,患者也放弃康复治疗,医院就不愿加大对康复科的投入和建设,造成患者想康复治疗而没有能力支付费用而放弃治疗,医院想投入而又害怕没有病人而不敢投入康复科的建设,以致于我市各个医院的康复科建设都不成规模,限制了康复医学科的发展、已不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试想一个关节附近骨折的患者,骨科医生将骨折固定愈合以后,而出现关节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这个病人算治好了吗?如果此时有康复医师介入,对其进行恢复关节功能的康复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将是另一番景象。国家已经在2012年将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康复医疗能力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四川省在2013年成立了省级康复质量控制中心,以指导康复学科的建设和质量控制,省内的成都、南充、德阳已将康复治疗项目纳入医保。攀枝花市是否可以在国家大的政策启示下,先行调研,先行一步,借鉴外地的经验,将康复常规项目纳入医保,将工伤患者纳入综合医院的康复治疗,支持康复医学的发展,体现康复治疗的特色,使康复医学成为名符其实的第三医学,造福于广大患者,同时也将减轻临床医疗的压力,节省医疗经费,促进社会和谐,康复医学在攀枝花的发展必将赢来一个高速发展的春天,同时也将造福于广大伤病患者。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2] 何成奇 杨霖 汶川地震对中国康复的影响。

作者:李华明

第四篇: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与非药物疗法

摘要: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独特的康复理论与治疗方法的学科。在古代,有关康复医学的理论与方法散播于各种医书之中。他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数千年来在历代医家的努力下,康复医学得到了充实与发展,如针灸、气功、按摩、推拿、导引、医疗体育、药物治疗与食疗和心理疗法等,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中国传统的康复医学深受国内外医学界和广大患者的普遍重视与欢迎,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康复医学 非药物疗法

Chinese tradition rehabilitative medicine and non-pharmacotherapy

Ai Changshan

1 中国传统康复医学

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独特的康复理论与治疗方法的学科。在古代,有关康复医学的理论与方法散播于各种医书之中。他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数千年来在历代医家的努力下,康复医学得到了充实与发展,如针灸、气功、按摩、推拿、导引、医疗体育、药物治疗与食疗和心理疗法等,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中国传统的康复医学深受国内外医学界和广大患者的普遍重视与欢迎,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很大影响。

公元前造酒业的兴起,不但改善了人类的饮食结构,而且也很快应用于疾病的康复治疗,商•伊尹《汤液经》记载了用酒治疗疾病及饮食康复疾病。春秋时代的《吕氏春秋•和乐》中记载“阴多滞伏尔湛积……筋骨瑟缩不达,故做为舞以宣导之”,这里明确提出体育导引能使人祛病康复。“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径申鸟”是通过气功、导引方法,使人维持健康祛病延年。至汉初时期中国的传统康复医学即已形成,在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彩色导引绘图。东汉张仲景《金櫃要略•肺脏经络先后病脉第一》中例举导引、气功、针灸、按摩、饮食等方法康复疾病。三国时期华佗十分重视医疗体育,根据古代导引,模仿虎、鹿、熊、猿、鸟等活动创立“五禽戏”体操康复疾病。巢元方于公元610年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用医疗体育与物理疗法进行康复疾病的专著。在其67类疾病的1720个症候中,对多种慢性疾病与急性疾病多附有“养生方导法”,并说明“其汤熨针石,另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对少数不适合于康复治疗的“下痢”、“中毒”、“黄疸”、“出血”等疾病都有详细说明。唐末宋初朝廷还为残疾人设立了“养病房”,类似于现代的康复医院,官方医院设有养生科,包括康复、保健、疗养等内容。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康复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有许多的专门论述及专著面世,如汪绮石《理虚元鉴》中提出“知节”、“知防”康复原则,知节是指康复病人应当注意控制情绪,即当今指的心理康复与精神康复;知防是要病人注意生活起居,以免旧病复发。陈实功《外科正宗》列有“调理须知”,专讲外科病人的康复问题,既重视药物与饮食的康复作用,又注意避免精神刺激和生活起居调理。书中记载了一则病案:“一人因坠马,患右胫骨粉碎性骨折,半年稍愈,但脚挛缩不能伸。人教以大竹管长尺许,钻一孔,系以绳,挂于腰间,每坐则置地上,以足滚之,勿计日程,久当有效。用此法,两日便觉筋骨宽畅。不越两月,病筋悉舒,行走恢复正常”。清沈子复《养病庸言》是康复医学专著,所列康复内容20余项,强调“导引之功,百倍于医药”。至此已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天人合一、内外结合、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中国康复医学,拥有药物、针灸、气功、按摩、推拿、导引、医疗体育、矿泉疗法、空气疗法、食疗、心理疗法,以及支具、助力器等丰富多彩全方位的康复医疗技术。

2 非药物疗法

2.1 针灸疗法:现代医学物理学认为,针刺与艾灸是一种温和的物理性刺激,针刺是一种轻微的刺伤、艾灸是一种热能由体表传入,从而产生兴奋与抑制两种效应,双向地调节人体各种功能,发挥康复治疗的作用。国内外大量试验证明,针灸对中枢神经、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骨关节运动及内分泌系统都有双向调节作用,有人称之为“阴阳信息调衡律”。如针刺内关穴能使缺血的心肌通过侧枝循环的开放而改善。对大脑中枢有兴奋与抑制双向调节作用(针刺的镇痛作用研究中证明:针刺使疼痛刺激引起的感觉和反应受到抑制;同时因针刺信息进入中枢后激发了神经原的活动,从而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对脊髓休克及软压迫性瘫痪有利于功能恢复;对周围神经的非离断性损伤及离断吻合后的神经有明显促进神经轴突生长及功能康复的作用。针灸可使淋巴液流动加快,对因淋巴管阻塞、循环不良引起的水肿有一定疗效。针灸能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循环,使损害的组织得以修复,松解肿胀、痉挛、粘连的组织。针灸某些穴位能使胃肠蠕动加快、改善胃肠功能,对于瘫痪病人有利于二便功能重建。针灸并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白细胞总数增加、吞噬能力增强、外周血液中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总数增加及活性增强,还能调节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有利于机体康复。

2.2 推拿按摩疗法:是运用手法刺激机体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以其安全、有效、舒适、无害、无副作用等优点为世界人民所喜爱。他不用药,不需特殊的医疗器械和设备,只凭医生的一双手,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理论,针对不同的病情,运用不同的手法,调整人体阴阳、调和营卫、疏通经络,活动关节,起到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等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2.3 气功疗法:气功是呼吸、意念、姿势相结合的练气、练意、练身的功夫,是患者用意识不断地调整呼吸及姿势,以意引气、循经运行、增强元气、调和气血与脏腑功能,恢复病体的阴阳平衡,从而使身心健康,疾病康复。是中医独特的锻炼精气神的自我康复方法。气功能治病,特别是治疗人体因内环境失调所致的疾病,已被举世公认。他根据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等基本理论,强调整体观念。纵观几千年来各家气功流派的练功方法,可以概括为:“调身”、“调息”、“调心”,从而达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肉”的健身祛病方法。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气功对神经系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当练功者达到“入静”状态时,大脑皮层脑电图处于一种不同于睡眠的特殊状态,α波波幅增高,节律变慢,出现θ波,皮肤点位下降,肌肉时值延长;练功时呼吸频率降低,呼吸运动曲线柔和、均匀、潮气量增加,横膈活动扩大至平时3-4倍;膈肌又对胃肠可起按摩作用;练功后唾液分泌增多,食欲增加,提高消化能力;练功时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肢体容积增大,周围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练功时的代谢率平均值比基础代谢率低20%-30%,而正常人在熟睡状态下只下降10%;并能调节内分泌功能和增强免疫功能。

2.4 医疗体育疗法:适宜和适当的运动,对机体可起着自我修变,自我调整的作用,在医学上对疾病的治疗与防治起着整体性的影响,改善身体的素质,从而使病体也趋向好转。如锻炼得法,对缩短疾病疗程、提高疗效、促进健康的恢复,可起到好作用。如太极拳与五禽戏。

太极拳,以太极为名,太极是宇宙间派生万物之本源,其包含有动静阴阳两个方面,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既对立,又统一,相互消长转化,不断运动,变化无穷。太极拳以此理论为依据,讲求动静、阴阳,形体外动、意识内静。形动于外,则分虚实、运阴阳,拳路整体以浑圆为本,一招一式均由各种圆弧动作组成,按太极图形组成各种动作;意守于内,以静御动,用意念引导气血运行于周身,如环无端,周而复始。这样,即达到了动静结合,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浑然一体的境地,体现了“太极”本义的内涵,借以激发人体自身的调节作用,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使生命力更加旺盛。

2.5 禽戏,是指模仿虎、鹿、熊、猿、鸟等的游戏动作以锻炼身体的一套强壮功法。锻炼五禽戏时,要求意守调息,可以行气通调血脉;动形可以强筋骨、利关节。由于是模仿五种禽兽的动作,所以,意守的部位有所不同,动作也各有特色,所起的作用也有所区别。整套五禽戏功法,经过练习可起到养精神、调气血、益脏腑、通经络、柔筋骨、利关节的作用。神静而气足,气足而生精,精足而化气动形,达到三元(精、气、神)合一,使身体的阴阳偏颇逐渐趋向平衡。

2.6 拔罐疗法:用罐状器借燃烧或温热的作用,使罐中产生负压,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充血、瘀血来治疗疾病。主要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机械作用,拔罐时罐内空气热胀,继之冷却,罐内压力大降,形成负压,具有相应得吸引力,从而使局部组织高度充血,甚至局部毛细血管破裂从而产生瘀血,出现自家溶血现象,红细胞破坏,大量的血红蛋白释出,起到一种良性刺激作用,此种刺激首先作用于神经系统得末梢感受器,经向心传导,达到大脑皮质,发生反射性兴奋,从而借以调整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以加强大脑皮质对于身体各部分的调节能力,使该部位皮肤组织相应的组织代谢旺盛、吞噬作用增强,有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促使疾病的好转。另一方面是拔罐疗法的温热作用,温热刺激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

作者:艾长山

第五篇:关于高职儿童康复医学的教学初探

[摘 要] 儿童康复是高职康复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目前各院校在儿童康复医学教育的相关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临床实践等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培养人才质量有差。针对现有问题并结合自身院校实际情况,对儿童康复教学模式等进行了初步探究,以期改善本校现有儿童康复医学教育的现状。

[关 键 词] 儿童康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训基地

[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医学事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康复的重要性,特别是残疾儿童的教育与康复。儿童康复是康复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我国人才需求量大。然而纵观现有各高校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方式,发现大多数院校仍以成人康复方向为主,涉及儿童康复的专项培训十分缺乏。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康复治疗专业培养人才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在儿童康复教学工作经验,对现有儿童康复医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希望有助于改进和提高儿童康复医学的教学质量。

一、国内高职儿童康复医学的教育现状

根据2006年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0~14岁的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66%,每年新增残疾儿童20余万,涉及全国约1/5的家庭和2亿多人口。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调查,截止至2017年底,全国已有残疾人康复机构在岗专业技术人员数仅16.5万人,而专业从事儿童康复的仅占其中小部分,其中有较大部分来自非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者。由此可见,我国康复事业形势仍不容乐观,特别是缺少专业的儿童康复治疗技术人员,加强儿童康复医学的专项教育十分必要。

截至2010年,全国开设康复治疗学的专科院校有67所,主要是培养“一专多能”的康复治疗师,而在此其中仅有极少数院校是以培养从事儿童康复的治疗师为特色的。在各个院校中,康复专业的教学内容绝大部分为成人康复的相关内容,包括基础医学内容、临床医学内容、康复医学内容等,涉及儿童康复的教学内容十分少,并且多数分散在各个学期。除此之外,儿童康复专科教育还存在课程设置内容不规范,学时安排分散及师生不重视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儿童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并导致各个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差异较大。

二、构建完善的儿童康复教学课程体系

由于各高职院校的培养定位不同,儿童康复相关的课程体系建设情况差异大。康复专业的理论教学在我校为两年,临床实践教学1年,其中儿童康复教学内容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下半学期,共48个学时。儿童康复的教学内容主要可以分成两大块:(1)正常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人体发育学、儿科学等);(2)常见儿童功能障碍的在各阶段康复治疗技术应用。在有限的学时里面,不仅要求学生充分掌握正常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能够对各种常见的儿童功能障碍进行相关康复评定,制定完善的康复计划并实施。这对学生及任课教师都是一个挑战,更加有必要建立完整的教学内容框架。

(一)掌握正常的儿童发育规律的基础知识

由于本院校没有专门设置人体发育学、儿科学等课程,导致学生基础十分薄弱,对儿童“正常”发育认识有限,进一步学习功能障碍类疾病康复时显得比较困难。这导致了大部分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对儿童康复兴趣不浓,进一步限制了儿童康复治疗师的发展。正常儿童发育规律是进行儿童康复的基础,作为临床基础医学内容,更应该在理论阶段进行强化学习。由于专科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可在参考本科课程设置基础上,根据自身需求,编制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内容教材。

(二)掌握常见的儿童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技术应用

儿童康复专业技术人员除了具备正常的儿童发育规律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常见的儿童功能障碍的技术应用。儿童的功能障碍与成人极为不同,主要为发育障碍类疾病,包括运动、言语、智能等发育障碍,常见的疾病包括脑瘫、周围神经损伤、智力低下、先天性肌性斜颈、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等。不同类型的疾病,其病理改变、临床特点和功能障碍不同,训练方式差异非常大。由于学时等限制,在该部分内容授课过程中,我将其划为三大类型疾病:(1)以脑瘫为代表的神经系统疾病;(2)以先天性肌性斜颈为代表的肌肉骨骼疾病;(3)以孤独症为代表的其他疾病(详见下表)。授课过程中,以典型病例为引子,结合多种授课形式开展,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疾病的特点并能够进行分析主要存在的功能障碍,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三、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儿童康复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加之面对的治疗群体是各年龄阶段的各类残疾儿童,这要求专业人员应具备更加全面和扎实的儿童康复技能。在多数儿童康复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授课形式是传统的讲授模式。这种授课模式存在一定的优势,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是可以很好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对专科学生來说,在短时间内被动式接收大量知识点,结果常常是学生积极性不高、对知识点的理解肤浅、临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欠佳、技能操作不熟练等,因此改进和优化现有教学方式和手段,对培养专业人才十分重要。

根据专科学生主动学习不足、对知识点理解能力欠佳等特点,我们目前尝试了多种授课方法,例如,在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教学法中,融入案例教学法(Case Based Learing,CBL)结合、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TBL结合CBL是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以典型案例为根本,师生共同进行分析研讨的教学方法,两种教学方式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沟通、团队协作、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脑瘫的痉挛型偏瘫为例,进行了以团队协作为主的案例教学。课前进行团队分组,并根据相关问题进行案例及相关知识点的预习;课中进行了知识小测、病例分析讨论、案例总结以及考核;课后的调查问卷进行教学评估。

四、完善校内实训设施

实践教学是康复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除了需要在课程结构设置中需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外,良好的校内实训环境是实践教学正常运行和提高实训效率的重要保障。根据专业发展需求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支持,我校原有的康复实训室已改建成适合康复相关专业校内实践实训教学的场所,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专门的儿童康复实训室,如,感觉统合实训室并配置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满足日常实训教学的需求。除了改建环境和硬件设施方面之外,我们还加强和实训室人文环境建设,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包括对残疾儿童要有“爱心”,对康復训练要有“恒心”,面对家长和患儿沟通要有“耐心”。由于残疾儿童的康复特殊需求具有长久性和家属、家庭和社会在医疗中的关键作用,作为未来儿童康复专业人员需要具备一种新的康复观念。根据《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与青少年版)》(ICF-CY)要求,儿童康复专业人才应具备全面康复的思维,在面对残疾儿童时,不能只局限于某一肢体或言语等功能障碍的技术治疗,同时更要注重心理、行为、家庭及教育等各方面问题。目前,高校关于儿童康复专业教育这方面仍有很大改进空间。

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水平高低是教学质量的关键,儿童康复专任教师的职业能力高低关系到未来儿童康复治疗师培养的质量,同时也关系到残疾儿童的康复效果。因此,儿童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等。目前我国儿童康复起步晚,儿童康复高等教学及继续教育尚不完善,高质量的儿童康复专业人才匮乏,导致师资队伍数量、质量及分布等不能满足快速的儿童康复需求。首先需要提高学校内的师资水平和质量。通过自学提高制、小组互帮制、导师指导制、进修培训制、出国拓展制等制度和途径,来进一步提高高职儿童康复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另外,在实践教学方面,校内专任教师必须到基地依托单位进修学习或挂职兼职,保持和提高儿童康复实践能力,时刻跟踪行业动态和进展状况,并及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临床实际操作技能。

在儿童大健康背景下,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儿童康复专业人才关系到我国残疾儿童能否接受更多的康复、教育机会。在我国儿童康复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必须抓住机遇,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水平,才能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杜青,李晓捷.我国儿童康复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3(5):495-498.

[2]李娜,王秋.关于儿童康复技术培训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7(4):25-26.

[3]薛晶晶,王清,燕铁斌,等.国内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2):1149-1151.

[4]李卫民.PBL结合案例教学法在《康复评定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58):201-202.

[5]马丹,罗蓉,李娜,等.TBL教学法在儿童康复医学教学中应用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5):57-58.

[6]王萌,朱毅,顾一煌.ICF-CY融入儿童康复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康复,2014,29(6):474-475.

编辑 陈鲜艳

作者:严晓华

上一篇:酒店财务论文下一篇:林业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