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质量监测指标

2022-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icu质量监测指标

质量指标监测在ICU患者约束集束化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对质量指标监测在ICU患者约束集束化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 将在我院进行住院医治的440名ICU病人按照目的抽样的方法,给予约束集束化护理管理,对比约束集束化护理前后各项指标。结果:ICU病人经过约束集束后,身体约束率下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约束医嘱正确开具率、约束告知率、约束评估符合率上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护士知识、态度、行为得分上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ICU病人来说,约束集束化护理效果更好,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护士的知信行行为,在临床护理中起显著作用。

关键词 质量指标监测;约束集束化护理管理;ICU患者

由于ICU病人的病情较为严重,并且经历的痛苦较一般人群多,因此,在对ICU病人进行护理时,一般采用身体约束[1],通过使用物理或者机械设备等工具材料,例如绳子,特制的病床等,从而对病人的身体活动给予一定的限制作用,使病人无法正常的靠近或者接触自己身体的某部位[2],例如大面积烧伤病人,病人由于皮肤表面存在大面积的烧伤,疼痛难忍,会出现用手触碰伤口的情况,因此需要对该类病人给予身体约束,使其不能触碰自己的伤口。身体约束是一项医护合作项目,实施的每一步都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3]。本文主要探讨质量指标监测在ICU患者约束集束化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并取得不错的效果,结果研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440例ICU病人,所有病人与医院均在自我愿意的基础上签订了知情同意书。女性年龄在44~78岁,根据计算其平均年龄(61±1.2)岁,男性年龄在45~77岁,其平均年龄(61±1.3)岁。

1.2方法

(1)首先在医院内部成立由护理部作为主导的改进小组。小组成员主要包括ICU的护士长,总带教,科室的主人和责任组长等。

(2)制定身体约束化的护理对策,通过查阅以往有关文献资料,回顾本院以往约束病理,并仔细研究国家护理中心规范化身体约束指南,制定相应的符合本院实际情况的身体约束化护理对策。

(3)医护合作的政策,身体约束化护理是一项医护合作的护理,因此需要明确医生和护士的相应职责和责任,医生需要在新病人入院前对病人进行身体的状况以及病情的全面评估,判断病人是否需要身体约束化,是否可以通过镇静等措施尽量避免使用身体约束化,如果病人需要进行身体约束化,医生需要开具相应的医嘱,并且及时与护士进行沟通,明确护士的职责,护士首先需要安排合理的轮休制度,保证人员的调动处于合理的状态。护士在执行医嘱对病人进行身体约束前要对病人的身体情况给予充分的评估,此外还需要注意病人的心理情况,如果病人处于极度排斥时要慎重考虑。护士在对病人进行身体约束时,尽量用温柔耐心的语气与病人沟通,安抚病人焦躁不安的情绪。

(4)医护人员必须明确身体约束使用的行为準则,需要根据病人的病情程度和行为能力判断是否需要给予病人身体约束,当病人出现攻击烦躁并且采取了威胁自我生命安全的行为时,需要给予身体约束,在病人进行身体约束前,需要对病人进行告知,并且与病人或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不得擅自采取行动,根据病人病情程度以及疾病种类给予病人相应的约束工具,在对病人进行身体约束时,需要用衬垫保护病人的约束部位,让病人感到舒适,时间不易过长,等病人情绪稳定后,与医生沟通后方可解除身体约束。

1.3本文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本文主要的观察指标包括,病人身体约束率;约束医嘱正确开具率、约束告知率、约束评估符合;护士知识、态度、行为得分。评价标准和方法为:(1)病人身体约束率,记录病人使用约束集束化护理后身体约束率,记录数据。(2)约束医嘱正确开具率、约束告知率、约束评估符合,记录并统计。(3)护士知识、态度、行为得分,采用ICU护士身体约束知信行调查问卷,得分越高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准确无误的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S)、t检验表示计量资料,(%)表示计数资料,表示组间对比,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身体约束率,ICU病人经过约束集束后,身体约束率从之前的54.1%下降到30.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2约束医嘱正确开具率、约束告知率、约束评估符合率。ICU病人经过约束集束后约束医嘱正确开具率从约束前67.9%上升到89.1%,约束告知率从约束前64.3%上升到88.1%,约束评估符合率从约束前66.6%上升到78.9%,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3护士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护士知识得分从之前的77.71±21.9到现在的94.5±28.1,态度得分从之前的21.11±1.9到现在的34.5±8.1,行为得分从之前的57.71±11.9到现在的74.5±18.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从2014年开始,我国就把身体约束率列入了我国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之一以及作为我国护理质量数据平台用来监测全国范围内跌倒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以及护士人力资源配置指标的指标[4]。有研究发现,在ICU病人中有一半以上病人需要进行身体约束,病人90%以上病人进行约束的原因是为了避免插管后管子的脱落[5]。较多的研究发现,通过对医护人员进行身体约束知识以及操作的普及和实践指导,改善其所处医院的医疗环境,可以降低非计划拔管率以及对病人的身体约束后。

参考文献:

[1]陈翔,黄春美,张园园,等.质量指标监测在ICU患者约束集束化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9(3).

[2]高永芳,张雪.集束化护理管理在ICU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022(0z2):160-160.

[3]徐琴丽.集束化护理管理在ICU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025(018):131-132.

[4]朱玉.集束化护理管理在ICU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及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5,353(35):92-95.

[5]李艳飞.集束化护理策略在ICU患者压疮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 云南昆明 650021

作者:普茜 邢立红 李雨

第2篇:ICU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ICU護理安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在2018年1月到2021年1月期间本院ICU收治的危重症患者中抽取80例纳入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ICU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临床护理效果和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ICU患者接受了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后,与对照组相比,病例分析、技术操作、应急能力、舒适护理等质量评分显著更高,且患者的整体治疗有效率更高,护理差错、信息不对应、医患纠纷、举报等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更低,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是医院的重要科室,针对ICU患者积极开展科学有效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恢复,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ICU;护理安全;管理;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重症监护室(ICU)是临床特殊科室,收治的患者大多病情严重且生命垂危。承担着更加重要的医疗责任,护理治疗难度高,做好患者细致入微的护理工作和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对于挽救患者生命[1],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常规的ICU护理缺乏完整的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利于基层医院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本次研究特此分析了ICU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及其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8年1月到2021年1月期间本院ICU收治的危重症患者中抽取80例纳入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ICU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在45-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67±2.35)岁;实验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在46-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26±2.45)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本院ICU收治的危重症患者;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研究相关内容并表示配合;研究通过了院内领导的批准。排除标准:普通病房患者;存在严重诊疗风险的患者;合并严重脏器功能疾病;合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中断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本次研究选择的两组样本ICU危重症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可以进行下一步研究和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ICU危重症患者施行常规护理,包括体征监测、用药护理、生活指导、健康教育等内容,实验组ICU危重症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构建、制定合理的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明确ICU科室内相关工作人员的护理责任、主要工作内容,约束医护人员的行为,并结合科室的具体情况适当变通护理手段,严格监督、检查执行情况,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并上报记录。

将ICU科室内的医护人员的病例分析、技术操作、应急能力、舒适护理作为本次研究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并根据指标的相关要求不断完善护理手段,以患者为中心、以人性化的科学护理态度开展工作,对患者用药、检查、手术全方位做好细致的护理。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通过对比两组ICU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病例分析、技术操作、应急能力、舒适护理)、临床护理效果(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和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差错、信息不对应、医患纠纷、举报)得出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统计所得所有相关性数据资料均通过SPSS21.00软件进行计算,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进行数据处理。当P<0.05则表示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存在一定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2.1两组ICU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表1可见,实验组ICU患者接受了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后,与对照组相比,相关护理安全质量评分显著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ICU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对比

表2可见,实验组ICU患者接受了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后,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的疾病整体治疗有效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ICU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

表3可见,实验组ICU患者接受了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后,与对照组相比,各种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ICU科室的整体护理质量不仅关系到患者的身心健康,也关系到医院的整体发展水平[2]。对ICU的护理安全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和系统化指导,有利于构建科学、现代化的护理安全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ICU患者接受了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后,与对照组相比,相关护理安全质量评分显著更高、整体治疗有效率更高,各种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明祎玮[3]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针对ICU患者积极开展科学有效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恢复,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小雯.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ICU患者管道安全护理中的应用[J]. 健康必读,2021(3):284.

[2]杨璐. ICU护理安全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 养生保健指南,2021(3):132.

[3]明祎玮. 护理标识用于ICU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观察[J]. 饮食保健,2020,7(23):109.

(都江堰市医疗中心ICU 四川 都江堰 611830)

作者:杨桂书

第3篇:不同类型村庄环境质量监测指标研究

摘要 针对不同村庄的特点,将村庄划分为五大类型,重点阐述各种类型村庄监测的主要环境质量指标,并提出了农村环境监测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类型;村庄环境;监测;指标

The Research on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ndicators in Different Types of Villages

FU Zhihui, YU Jie, LI Huaming

(Zhejiang Provinc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re, Hangzhou, Zhejiang 310012)

Key words Type; Villag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ndex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我国环保工作中的新重点和难点。但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同农村地区存在不同问题。比如,在东部地区的浙江、江苏等省,农村生活污染表现得比较明显;在一些农业大省,如河南、安徽、湖南等省,化肥、农药、畜禽养殖等面源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在中西部地区,如贵州、山西等省,工矿污染是主要问题。笔者针对我国农村不同环境特征,将村庄划分为五大类,再根据不同的类型选择针对性较强的监测指标,以此来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环境监测的指标缺乏针对性,对某些农村污染程度较轻的指标重复监测,漏测能表征农村污染状况的有害参数等问题[1],这对全面反映农村环境质量状况、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1 村庄的分类

在全国60多万个村庄中,首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村庄开展监测和评价。针对不同村庄的特点,先将村庄划分为五大类型。第一是传统生态型村庄,指生态环境优美、无主要污染源、种植业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村庄;第二是现代种植型村庄,指以现代种植业(粮食、蔬菜、水果等)为主业,使用农膜、化肥、农药量较大的村庄;第三是养殖型村庄,指以畜禽、水产养殖为主业,主要污染来源为畜禽、水产养殖等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村庄;第四是工矿企业型村庄,指以工业、矿业等企业为主的村庄,主要污染源为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或者环境受周边工矿企业影响较大的村庄;第五是生活污染型村庄,指人口密度较大、无主要工业、农业污染源,主要污染源为生活污水、垃圾等。

2 监测指标选择的原则

2.1 科学性

在选择监测指标前,应对该村庄的气候条件、水资源分布、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污染源状况等背景内容进行调查,以确保指标选择的科学性。

2.2 规范性

尽可能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方法,执行国家相关标準和规范。

2.3 代表性

由于农村具有广泛性、分散性、随机性、多样性等特征,所以必须选择能代表研究区总体状况的典型村庄及合理的监测指标和评价体系。

2.4 整体性

监测村庄是一个整体,监测的对象要尽可能全面。

2.5 可操作性

监测点位、内容、时间、频次等设置要具有可操作性。

3 监测指标

3.1 传统生态型村庄

这类村庄往往地域辽阔、人口较少,或以山地、丘陵、草原为主,或有大型的湖泊水库,如一些自然保护区,此类村庄生态环境优美,受人类影响相对较小,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较好,针对这些村庄,主要开展环境空气、土壤、饮用水、生态环境等要素监测。

环境空气监测指标可选择PM2.5、O3、CO等[3]。

土壤监测指标可选pH、镉、汞、铅、镍、六六六、滴滴涕等以及这个区域土壤中背景值较高的元素。

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指标可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表2规定的全部指标[4]。

生态环境指标监测运用遥感监测技术,监测指标可选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等[5]。

3.2 现代种植型村庄

这类村庄生产生活方式以较大规模现代种植业为主,如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等,农膜、化肥和农药量使用较大。针对此类村庄,主要开展该村庄作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环境质量状况监测。

农作物灌溉水监测指标可选 pH、氯化物、氰化物、氟化物、汞、砷、铅、镉、铬(六价)、石油类、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等其他特征污染物[1,6]。

饮用水监测指标可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表1、表2中全部指标,表3中的有机磷、有机氯农药类,可增加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菌落总数等;湖库可增加叶绿素a、透明度、藻类和浮游动物。

环境空气监测指标可选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铅、O3等其他特征污染物[7]。

土壤监测指标可选pH、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镉、汞、铅、砷、铬、铜、锌、六六六、滴滴涕、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磺酰脲类除草剂、PCBs等特征污染物。

3.3 养殖型村庄

这类村庄以畜禽、水产等养殖业为主业,村庄环境主要污染来源于畜禽、水产养殖产生的废气、废水以及畜禽粪便等固体废弃物。针对此类村庄,主要开展环境空气、地表水、饮用水、规模养殖场的废水、废水和废料(包含粪便、垫舍料、废饲料、散羽毛、残尸等粪污)综合利用场地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监测。

环境空气监测指标可选氨气、硫化氢、臭气浓度、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地表水监测指标可选pH、悬浮物、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铜、锌、汞、镉、砷、铅、六价铬、粪大肠菌群、蛔虫卵。

饮用水监测指标可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表1、表2中全部指标。

规模养殖场的废水监测指标可选pH、悬浮物、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铜、锌、粪大肠菌群、蛔虫卵。

土壤监测指标可选pH、砷、镉、铬、铜、汞、铅、锌、镍、锰、钒。

3.4 工矿企业型村庄

这类村庄以工矿企业等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村庄环境受工矿企业废水、废气和废渣影响较大。针对此类村庄,主要开展环境空气、地表水、饮用水、土壤、规模企业废水废气等环境要素的监测。

环境空气监测指标可选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铅等其他特征污染物。

规模企业废水监测指标可根据不同行业,选择相应的指标,一般有pH、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总铬、总汞、总镉、总铅等其他特征污染。

规模企业废气监测指标可根据不同行业,选择相应的指标,一般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工业粉尘等。

3.5 生活污染型村庄

这类村庄人口密度较大、无主要工业、农业污染源,以旅游业或者商品交换、流通等经济活动为主要经济来源,村庄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为“吃、住、行、游、购、娱”等商业和旅游活动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等。针对此类村庄,主要开展环境空气、地表水、飲用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监测。

环境空气监测指标可选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O3、CO。

地表水监测指标可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表1全部指标。

饮用水监测指标可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表1、表2中全部指标。

土壤监测指标可选pH、镉、铬、汞、铅。

4 农村环境监测发展方向

现阶段只是从面上了解了农村环境的现状,缺乏有力地说明问题的数据。因此,开展农村环境监测是掌握和评价农村环境状况及变化的必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现行的监测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都是针对城市环境,下一步需要统筹城乡环境监测体系,加大发展农村环境监测体系的构建。

一是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方法手段,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频次,并优化精简监测断面,在能说清城市环境质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环境监测中人力和物力投入,为农村环境监测提供重要支持。

二是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力争全面覆盖各县(市、区)人口较多、生态环境相对较典型的地区,特别是存在环境风险较大的村庄。

三是建立农村环境质量状况数据库。调查了解不同类型村庄环境质量状况,做好农村环境质量摸底调查工作,全面掌握农村环境质量状况。

四是开展农村环境监测基础性科研工作。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研究工作,逐步构建合理的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

五是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评价方法的研究。积极开发各类项目,从探索典型农村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开始,逐步为大范围的农村环境监测与评价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铁亮,刘凤枝,李玉浸,等.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21(6):1-3.

[2] 郝英群,赵晓军,周扣洪,等.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沈高镇河横村为例[J].中国环境监测,2011,27(3):97-101.

[3] 环境保护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4]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5] 国家环境保护司.HJ/T1922006,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6] 马伯禄,吴惠敏,刘爆,等.GB/T18407.12001,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7] 刘素云,许志强,战新华,等.NY/T 3972000,农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作者:傅智慧 俞洁 李华明

第4篇:重症医学(ICU)质量监测指标

重症医学(ICU)质量监测指标

一、解读

按每季、每年,统计每类重症医学(ICU)单元的重点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了解医院重症医学(ICU)质量与患者安全的总体情况。

二、监测指标

(一)ICU-1非预期的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 指标名称:非预期的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 对象选择:所有自重症医学科转到其他病房的患者。 指标类型:过程指标。 指标改善:比率下降。 设臵理由:在重症患者转出重症医学科之前需要对患者有一个评估。如果评估结果提示目前患者病情稳定,转入重症医学科的病因已经去除或得到控制则患者具备了转出条件。但如果转出24小时或48小时病情就再度出现恶化,并且需要转回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说明转出前患者潜在问题没有被发现或未受到重视,之前的评估存在缺陷。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是衡量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分子:单位时间内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的例数。 分母:单位时间内重症医学科转出患者的总数。

(二)ICU-2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预防率(‰) 指标名称: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预防率(‰)。 对象选择:ICU中所有使用呼吸机的患者。 指标类型:过程指标。 指标改善:比率升高。

设臵理由:在ICU中,接受呼吸器治疗的患者,全身情况许可无禁忌、应提高床头至30度或更大,有助于防止和降低发生院内获得性肺炎与压疮、溃疡的风险。

分子:ICU患者在使用呼吸机情况下抬高床头部≥30度的日数(每天2次)。 分母:ICU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总日数。 计算公式:

ICU患者在使用呼吸机下抬高床头部≥30度的日数(每天2次)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率(‰)=---------------×1000 ICU所有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总日数

(三)ICU-3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 指标名称: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 对象选择:ICU中所有使用呼吸机的患者。 指标类型:结果指标。 指标改善:比率下降。 设臵理由:

呼吸机相关肺炎是机械通气的一个频繁发生的医源性并发症。呼吸机相关肺炎明显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和医疗资源的消耗。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差异极大,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所在科室的医疗和护理质量。 呼吸机相关肺炎定义:

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呼吸机,有呼吸道感染的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症状,并有胸部X线症状及实验室依据。

分子:单位时间内ICU所有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例数。 分母:单位时间内ICU所有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总日数。 计算公式:

ICU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例数

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1000 ICU所有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总日数

(四)ICU-4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 指标名称:中心静脉臵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 对象选择:ICU中所有使用中心静脉臵管的患者。 指标性质:结果指标。 指标改善:比率下降。 设臵理由:

中心静脉臵管是重症患者救治的重要手段,但也给感染打开了通道。臵管和使用过程中无菌操作和管理是预防和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的重要措施,一旦发生后果严重。临床上必须给予密切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不断改进相关措施,持续降低中心静脉臵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中心静脉臵管相关血液感染的定义:

是指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中心静脉导管。留臵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细菌血症(真菌血症)和至少有1次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具备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或)低血压等],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

分子:单位时间内ICU中中心静脉臵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例数。 分母:单位时间内ICU中所有患者使用中心静脉臵管的总日数。 计算公式:

ICU中心静脉臵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例数

中心静脉臵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1000 ICU所有患者使用中心静脉臵管的总日数

(五)ICU-5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 指标名称:留臵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 对象选择:ICU中所有留臵导尿管的患者。 指标类型:结果指标。 指标改善:比率下降。 设臵理由:

由留臵导尿管导致的泌尿系感染是重症医学科最常见的院内感染之一,但经常会被忽视。注意无菌操作和尽早拔除不需要的尿管是降低发病率的主要措施。 留臵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的定义:

(1)显性尿路感染:有尿路感染的症状、体征,尿培养阳性,细菌数≥105CFU/ml。 (2)无症状菌尿症:无尿路感染症状、体征,尿培养阳性,细菌数≥105CFU/ml。 分子:单位时间内ICU中留臵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的例数。 分母:单位时间内ICU中所有患者留臵导尿管的总日数。 计算公式:

ICU留臵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的例数

留臵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1000 ICU所有患者留臵导尿管的总日数

(六)ICU-6重症患者死亡率(%) 指标名称:重症患者死亡率(%)。 对象选择:所有收住ICU的患者。 指标类型:结果质量。 指标改善:比率下降。

设臵理由:住院患者死亡率向来是衡量医疗水平的一个关键指标。对于危重患者同样如此。因为患者的危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评价危重患者死亡率时不同危重程度患者之间要区别计算。

(1)患者的危重程度是指APACHEⅡ评15分以上的患者,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或其他评价分类归属于重症的患者。

(2)患者的危重程度是指APACHEⅡ评15分以下的患者。 分子:单位时间内收治的同一危重程度患者的死亡人数。 分母:单位时间内收治的同一危重程度患者的总人数。 计算公式:

ICU同一危重程度患者的死亡人数

重症患者死亡率(%)=---×100 ICU同一危重程度患者的总人数

(七)ICU-7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率(%) 指标名称: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率(%)。 对象选择:所有收住ICU的患者。 指标类型:结果质量。 指标改善:比率下降。 设臵理由:压疮的主要原因有局部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受到剪切力和摩擦导致损害。患者本身因素如营养状态、局部分泌物、排泄物、汗液的浸渍等使压疮更易发生。这些因素都是重症患者频繁存在的。一旦发生压疮,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以及后续一系列医疗和护理问题。通过合理的医疗和护理,压疮的发生率是可以明显下降甚至是可以避免的。所有压疮发生率是直接反映病房医疗护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1)患者的危重程度是指APACHEⅡ评分15分以上的患者,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或其他评价分类归属于重症的患者。

(2)患者的危重程度是指APACHEⅡ评分15分以下的患者。 分子:单位时间内收治的同一危重程度患者的发生压疮患者数量。 除外病例:进入ICU时已判定有“压疮”病例。 分母:单位时间内收的同一危重程度患者的总数。 除外:进入ICU时已判定有“压疮”病例。 计算公式:

同一危重程度患者的发生压疮人数

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率(%)=-×100 同一危重程度患者的总人数

(八)ICU-8人工气道脱出例数 指标名称:人工气道脱出例数。

对象选择:ICU中所有臵入人工气道的患者。 指标类型:结果质量。 指标改善:比率下降。

设臵理由:人工气道是重症患者呼吸路径,一旦脱出可直接导致窒息并威胁生命,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由于后果严重,直接以发生的例数作为指标而不是发生率,是评价患者安全的重要指标。

分子:单位时间内ICU发生的人工气道脱出总例数。 分母:没有分母。

第5篇:ICu监测指标分析

扎旗人民医院

ICU医院感染质量控制监测指标与分析

2014 为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建立我国医院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义务,提高医疗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指导医院加强日常管理与持续质量改进。现将医院重症病房医院感染质量控制监测指标分析如下:

一、ICU质量监测指标

1、 ICU质量监测指标 按每季、每年,统计每类重症医学(ICU)单元的重点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了解医院ICU质量与患者安全的总体情况。

2、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预防率对象选择:过程监测指标 指标改善:比率升高设置理由:在ICU接受呼吸器治疗的患者,全身情况许可无禁忌,应提高床头至30度或更大,有助于防止和降低发生院内获得性肺炎与压疮、溃疡的风险。

3、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液感染定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中心静脉臵管。留臵中心静脉臵管患者的细菌血症,具备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低血压),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

4、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留臵导尿管相关泌尿系统感染定义: 显性尿路感染:有尿路感染症状、体征,尿培养阳性,细菌数>10,

患者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况等。

维护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尿管留臵时间、方法、导尿管护理质量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方式主要为逆行性感染。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二、监测对象:全部住院手术患者或部分种类手术的患者。 指标类型:结果指标。 指标改善:比率下降 。

1、重症医学科导管相关性血源感染(CRBSI)千日感染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千日感染率;尿路感染(UTI)千日感染率(工作量,感染率,数据来源追踪)

2、手术部位感染(%)按手术风险分类,年手术量、切口感染率数据来源追踪。

3.相关人员对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流程和处臵预案知晓率达100%

4、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100%。

5、洗手方法正确率≥95%。

6、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率年度统计分析。

7、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与微生物检测种类年度统计分析。

8、有上述细菌耐药监测变化趋势图。

9、有Ⅰ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品种选择、用药时机、术后应用时间等)。

10、有多部门对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联合干预措施,全院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均符合规定。

11、定期对消毒剂的浓度、有效性等进行监测

12、消毒供应中心质量达到相关规范,灭菌合格率100%。

感染管理科 二0一四年

第6篇:ICU质量与安全指标

一、基本制度

(一)严格遵守各种医疗规章制度和诊疗操作规程,进行正确诊断,合理检查和治疗。

(二)加强对进修、实习医务人员的管理,对无执业医师资格证医师的不予处方权,不单独安排值班,不准单独诊疗病人。

(三)进一步加强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会诊记录和交接班记录。坚持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和医疗纠纷登记报告制度。

(四)加强各种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制度:

1、入院病情告知书

2、手术同意书

3、麻醉同意书

4、输血同意书

5、“有创或特殊”检查或治疗同意书

6、“病情属危急重症或恶化”与家属或单位代表谈话记录书

(五)建立经治医师轮科制度:

1、新分配来院的医师在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每人必须到质控科、医务科轮科1个月;

2、住院医师晋升主治医师以前,到质控科轮科1个月。

(六)成立质控组。组长:段崇浩,组员:杨兴菊,焦念会,杨逢永,魏学军,刘海峰负责住院病历及相关文书的质控,严格按规定进行质控。

(七)建立出院病案科控讨论制度

每月10~20日左右由质控组长将上个月出院病历从病案室借回,进行科内质控和病案讨论,及时完善病历资料,及时把病历归还病案室。

(八)建立科室环节质量月报告制度

每月20日以前及时将上个月的科室质控统计月报表填好并交质控科。

(九)建立业务学习、研讨制度,每月两次疑难症讨论;每月1次治疗进展研讨会。

(十)每年选派1~2名医师外出学习、培训、进修,时间1~3个月。

二、建立医疗安全警示制度

根据诊疗过程中责任人实际造成的影响医疗安全的缺陷性质、程度,将医疗安全警示分为二级:

(一)一级医疗安全警示及警示人

1、由于责任人过失,造成医疗缺陷,经调解,给病人经济补偿未超过2000元人民币。

2、在诊疗过程中,有一定医疗缺陷,但无由此医疗缺陷引起的不良后果。

3、各种医疗操作不当或不成功,病人有投诉,但无由此医疗缺陷引起的不良后果。

4、三级医师未及时查房,连续两次以上,病人有投诉,但无由此医疗缺陷引起的不良后果。

5、上班时间脱岗。

6、其它医疗缺陷虽未引起不良后果,但有病人投诉的诊疗行为。 一级医疗安全警示由科室(病室)负责人向被警示人发出与处理。

(二)二级医疗安全警示及警示人

1、由于责任人过失,造成医疗缺陷,经调解,给病人经济补偿超过2000元人民币。

2、未完成手术记录、麻醉记录、入院记录、抢救记录、首次病程记录、出院记录、死亡记录、各种知情同意书等重要医疗文书影响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 二级医疗安全警示由医务科或护理部发出与处理。

三、奖惩

(一)奖励

1、每季度对岗位职责落实得好的人员和防范医疗事故有功的人员要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作好评先评优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

2、在医院三基理论知识、技术操作和病历书写比赛中获得前10名者,给予适当奖励;对门诊病历和处方抽查中优胜者予以适当奖励。

(二)责任追究

1、因责任原因引起的医疗纠纷,医院承担全部经济损失的60%,责任科室承担20%,责任人承担20%,责任科室和个人承担部分均从奖金中扣除。

2、因技术原因引起的医疗纠纷,医院承担全部经济损失的80%,责任科室承担10%,责任人承担10%,责任科室和个人承担部分均从奖金中扣除。

3、属于医疗意外的医疗纠纷,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程序处理,根据具体情况,研究处理。

4、除以上三条处,医护人员被一级医疗安全警示,每次罚款50元,在科室(病室)二级分配时由科主任决定并执行;被二级医疗安全警示,每次罚款100元,由管理医疗、护理的职能部门决定并执行。

第7篇:第二节 住院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

一、解读

为了解住院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总体情况,是以重返率(再住院与再手术)、死亡率(住院死亡与术后死亡)、安全指标(并发症与患者安全)三类结果质量为重点

(一)住院重点疾病:总例数、死亡例数、2周与1月内再住院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

(二)住院重点手术: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非预期再手术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

(三)麻醉

(四)住院患者安全类指标

在本标准中引用的疾病名称与ICD10编码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 在本标准中引用的手术名称与ICD9-CM-3编码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手术与操作》第九版临床修订本2008版(刘爱民主编译)。

以下每一项目与数据指标可通过住院病历首页采集,现分别作简要说明。

二、监测指标

(一)住院重点疾病总例数、死亡例数、2周与1月内再住院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

【解读】

按每季、每年,统计每种病种期内总例数、死亡例数、15日内再住院率、31日内再住院率等监测指标,了解住院患者医疗质量的总体情况。

分母:年龄≥18岁的全部因某疾病出院总例数。

分子(符合分母的标准,且符合以下一项者):①某病种的“死亡”出院患者;②属于同一疾病出院后2周与1月内再住院患者。

有以下十八种重点疾病及ICD10编码:

1.急性心肌梗死主要诊断ICD10:I21-I22编码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非产妇出院患者,排除编码为心脏手术的患者。

2.充血性心力衰竭第二诊断ICD10:I50编码为心源性心力衰竭的非产妇出院患者,不包括非心源性的心力衰竭和各种疾病的终末情况,并除外心功能Ⅱ级。

3.脑出血和脑梗死主要诊断ICD10:I60-I63编码为脑出血、脑梗死的非产妇出院患者,排除编码为颅脑手术/操作的患者。

4.创伤性颅脑损伤主要诊断ICD10:S06编码为创伤性颅脑损伤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5.消化道出血(无并发症)主要诊断ICD10:K25-K28伴有.0-.2,.4-.6亚目编码,K29.0,K92.2为消化道出血(无并发症)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6.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损伤主要诊断编码为ICD10:T00-T07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损伤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7.细菌性肺炎(成人、无并发症) 主要诊断ICD10: J10.0,J11.0,J12-J18(不包括J17*)编码为细菌性肺炎(成人、无并发症)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诊断编码ICD10: J44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所有非产妇、非创伤的出院患者。

9.糖尿病伴短期与长期并发症

(1)主要诊断ICD10: E10-E14编码为糖尿病短期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高渗透压、昏迷)。

(2)主要诊断ICD10: E10-E14编码为糖尿病长期并发症(肾脏、眼睛、神经、循环或其他未特指并发症)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

(3)主要诊断ICD10: E10-E14任何手术/操作ICD9-CM-3编码为下肢截肢且任意诊断编码为糖尿病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4)主要诊断ICD10: E10-E14编码为未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无短期或长期合并症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10.结节性甲状腺肿主要诊断ICD10: E04编码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

11.急性阑尾炎伴弥漫性腹膜炎及脓肿主要诊断ICD10: K35.0,K35.1编码为急性阑尾炎伴弥漫性腹膜炎及脓肿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

12.前列腺增生主要诊断ICD10: N40编码为前列腺增生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

13.肾衰竭主要诊断ICD10: N17-N19编码为肾衰竭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

患者。

14.败血症(成人)主要诊断ICD10: A40-A41编码为败血症(成人)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

15.高血压病(成人) 主要诊断ICD10编码为I10-I15高血压病(成人)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排除编码为心脏手术/操作的患者及诊断为Ⅰ~Ⅳ期肾疾病且有血液透析准备(透析通路手术)操作的患者。

16.急性胰腺炎主要诊断ICD10: K85编码为急性胰腺炎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

17.恶性肿瘤术后化疗主要诊断ICD10: Z51.101编码出院患者。

18.恶性肿瘤维持性化学治疗主要诊断ICD10: Z51.20

1、Z51.103编码出院患者。

第8篇:医院质量与安全主要监测指标分析报告2

六月份,我们针对抗菌药物使用超标问题,我们从医务人员、科室管理、医院因素、社会因素四大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我院可控的因素有适应症把握不严、监管不力、培训不足、Ⅰ类切口分类不准确,我院可以从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培训、手术切口分类培训、加强监管及出台相应的处罚措施等方面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的管理。具体整改措施如下:①加强学习,持续改进。持续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各级临床医师和药剂科工作人员了解各种抗菌药物抗菌谱、适应证、不良反应等,以便根据上述特点,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正确选用抗菌药物;②规范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掌握预防用药的适应症和用药时间,明确预防用药的用药时间及疗程。相关科室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杜绝长期用药、无适应症用药、联合用药的不良习惯;③尽早

通过以上整改措施,使我院抗生素应用日趋基本合理。

6、 门诊与出院诊断符合率

11、12月份分别达到了90.20%、90.30%,达到了我院的目标要求。

上半年门诊与出院诊断符合率未达标的原因分析如下:①我院统计的指标主要是通过信息系统中疾病编码进行核对,编码诊断与传统的诊断存在不一致现象,因部分医务人员未按照要求选择正确的疾病诊断;②部分疾病较疑难,初次诊断较难确定或需要住院后进行鉴别诊断;③门诊信息系统中就诊的病人,若不填写诊断就无法开具各种检查申请,部分医务人员门诊诊断填写不规范,明确诊断后未及时填写正确诊断。通过信息管理处和医务科加强督导检查与培训,2014年

11、12月达到了。

7. 病床使用率

2014病床使用率平均为57.48%,各月份变化趋势较为稳定。

8、患者满意度

患者反映的问题:上半年住院患者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医院保洁服务、医师技术服务、就医环境和医疗费用等方面。下半年住院患者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就医环境、卫生保洁、沟通宣教等方面。

二、不足之处

虽然2014年主要监测指标均达到了目标值,但部分指标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如药占比、平均住院日等;部分指标的信息支持还需进一步加强,包括准确度和及时性,如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接受抗菌药

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等,建议医院完善质量管理软件实现相应指标的自动提取,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面需进一步加强监管,持续降低住院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等指标,确保2014年抗生素的应用不反弹。

三、2014年重点监控的指标

根据2014年各项监测指标运行、汇总及各个科室达标情况,我院拟对部分指标进行修订,同时对部分指标目标进行修订,如拟删除部分重复指标,对平均住院日、药占比提出更高要求等。2014点重点监测指标主要包括,如平均住院日、药占比、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标、临床路径管理、住院单病种管理、重点疾病、重点手术、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门诊出院诊断符合率、病案回收率、满意度等指标的监测。

正镶白旗医院质量管理办公室

二〇一四年一月四日

第9篇:ICU监测

ICU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1工作人员管理

1.1隔离衣:一般情况可着清洁工作服进入ICU,不用穿隔离衣,但接触特殊患者(如MRSA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的患者时,应穿隔离衣。

1.2口罩:接触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患者时,有体液喷溅可能时,进行无菌操作时,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患者时,应戴N95防护口罩。口罩每4小时更换一次,当口罩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1.3鞋套:进入病区应更换病区专用鞋,临时访视应穿鞋套。 1.4工作帽:工作时须戴圆帽,头发不可露在圆帽外。

1.5防护目镜: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的患者可佩戴防护目镜。

1.6手套:接触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戴一次性橡胶手套。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给HIV、AIDS患者进行操作时,应戴双层手套。戴手套不可替代洗手,戴手套前后应认真执行手卫生。

1.7手卫生: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摘掉手套之后、诊疗过程中在同一患者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执行手卫生可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复合醇类快速手消毒液,若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使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

1.8患有流感、腹泻等可传染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与患者接触。 1.9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标阴性者)。

1.10每年接受医院及科室组织的感染控制相关知识培训;对卫生保洁人员进行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对其工作是否符合消毒隔离要求进行监督、指导。

2患者管理

2.1将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分开安置,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患者,进行单间隔离,并有醒目的标识,若房间不足时,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患者集中安置。

2.2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其他特殊感染患者,应安排固定人员,分组护理。 2.3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患者,须进行单间隔离。

2.4如无禁忌证,可将患者床头抬高30°,需重视患者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患者(如气管插管患者),用复方

氯己定含漱液(口泰)进行擦拭,每4~8小时一次。 3探视者管理

3.1限制人员探视。

3.2陪护人员或访客进入ICU,须穿专用的清洁隔离衣,换专用鞋或穿鞋套。

3.3探视、陪护呼吸道感染患者,戴一次性口罩。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患者,禁止探视。

3.4进入病区探视、陪护患者前,结束探视、陪护后,应立即洗手或用含酒精的复合醇类快速手消毒液消毒双手。 3.5探视、陪护期间,尽量避免触摸患者周围物体表面。 4诊疗操作管理

4.1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遵守无菌原则,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首选锁骨下静脉。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达7天,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污染时应立即更换。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由经过培训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及时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4.2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患者,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不可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悬垂集尿 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道口清洁及会阴部清洁,及时评估能 否拔除导尿管。

4.3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对气管插管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及时评估是否可以撤除呼吸机和拔管。

4.4放置、更换引流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导致的污染机会。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患者,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换1次,必须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 5物品管理

5.1呼吸机及附属物品:75%酒精擦拭外壳,按钮、面板,每日1次。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湿化罐进行中水平以上消毒。

5.2其他医疗仪器:诊疗过程中患者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及配件、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及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日用75%酒精擦拭消毒。对于感染MRSA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患者,医疗器械、设备应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5.3护士站桌面、患者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电话按键、电

脑键盘、鼠标等,应每日用75%酒精擦拭消毒。物品表面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5.4定期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5.5止血带,一人一带,每日使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测血糖的采血针,一次性使用,一次一针。 5.6体温计(电子):每次应用后用75%乙醇擦拭,备用。

5.7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日消毒,对腹泻患者应一用一消毒,方法: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清水冲净,待干备用。

5.8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时,禁止将非直接接触患者物品(如治疗盘、胶布、棉签、护理病历等)置于患者床头桌、病床。 6环境管理

6.1空气:安装空气净化装置。

6.2墙面、地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无霉斑。通常用每日湿式清扫两遍,有血迹、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污染时,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分开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6.3禁止在病区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7废物与排泄物管理

7.1处理废物与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职业暴 露和锐器损伤。

7.2患者的感染性液体要倾倒入下水道废液池,烈性传染病患者血迹、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应先消毒处理再行倾倒。

7.3生活废物弃置于黑色垃圾袋内密闭运送到生活废物集中处置地点。医疗废物弃置于黄色垃圾袋内,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要求分类收集、密闭运送至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地,由指定机构集中无害化处理。输液袋、输液瓶属于非医疗可回收垃圾,单独置于白色垃圾袋内。

7.4隔离的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医疗废物,需盛装在双层黄色垃圾袋的容器内,待盛装物到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并在容器的外面再套一层黄色医用垃圾袋再次封口。

7.5ICU病区内盛装废物的容器应保持清洁,必须加盖。 8监测与监督

8.1常规监测ICU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尤其是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的相关感染。

8.2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患者,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8.3进行ICU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8.4每月进行ICU病区空气培养进行监测。每季度对ICU病区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微生物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8.5负责协助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8.6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短期内同种病原体如MRSA、鲍曼不动杆菌、艰难梭菌等连续出现3例以上时,应怀疑感染暴发。如鲍曼不动杆菌常为ICU环境污染,经医务人员手导致传播和暴发,对其有效的感染控制方法: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增加相关医疗物品和ICU环境的消毒频次、隔离及积极治疗患者,必要时暂停接收新患者。

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5个):

WS 310.1-2016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

WS 310.2-2016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剂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WS 310.3-2016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剂灭菌效果规范。 WS 506 -2016 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WS 507 -2016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7个):

WS/T 508 -2016 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

WS/T 509 -2016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 WS/T 510 -2016 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WS/T 511 -2016 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 WS/T 512 -2016 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 WS/T 524 -2016 医院感染暴发控制指南

WS/T 525 -2016 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培训指南

上一篇:模拟小法庭下一篇:幼儿园大班第六周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