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音乐思想研究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从表面看来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积极进取,一个消极避世,两者存在着极大的对立碰撞,但实际上两者充满了人文关怀,对立中互补与交融,达到了音乐艺术的最高境界,即真、善、美的合一。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儒家音乐思想研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儒家音乐思想研究论文 篇1:

儒家音乐思想对当代音乐教育的价值研究

【摘要】儒家音乐思想对古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古代音乐传统文化精华,继承并将其运用到艺术音乐教育中,对提升艺术音乐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应全面了解儒家音乐思想的内容,并探索将该思想运用到当代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加快儒家音乐思想的当代化转变进程,提升音乐教育水平。

【关键词】儒家;音乐思想;音乐教育;价值

儒家提出的音乐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音乐理论的源头,对后世的音乐文化发展产生了长期深远的影响。儒家音乐思想宣扬音樂教育文化传承中的价值,给予音乐教育存在的社会意义。在加强音乐教育的今天,切实研究、继承儒家音乐思想精华,并将其运用到音乐教育中,对提升音乐教育认识水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音乐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和”文化理念 在《乐记》中全面体现了孔子的音乐思想。《乐记》中的思想主要是音乐的本质、音乐的特点、音乐和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和政治问的关系、音乐的审美和教育作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儒家的“和”文化理念,倡导以“和”为美,在开展审美评价与审美创造的时候要具备整体意识,做到“和”而不分。儒家的审美趣味、审美情趣以“和”作为中心,认为“和”是一种审美状态,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的内容是丰富的、包容的,因此才是美的。孔子指出的“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的音乐产生了长期的影响。在谈到《乐记》时,孔子认为“《乐》以发和”,认为音乐对人的心灵能起到陶冶作用,使人达到内心的和谐,使人与人、人与社会问达到和谐状态。孔子将音乐当成是儒家修身养性的重要路径,只有这样才具有仁人的品质。孟子从民本的理念出发,提出了能展现生命活力的“与民同乐”的理念,这实际上也是“和”的思想在不同层面的充分展现。

儒家音乐中的“和”文化理念具有丰富的政治思想方面的内容与道德伦理方面的内涵,虽然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与阶级性,但是其“和”的思想创造了审美个体与审美个性,追求人类生存需要的平衡与和谐,有利于创造具有艺术化、审美化的人生。为此,需要吸收音乐教育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实现升华,进一步完善人格,达到人生崇高境界的成分。

(二)“乐教”思想

孔子提出的音乐美学理论是与道德伦理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给予音乐新的内涵,提升了音乐的价值,使其不只是娱乐与传情达意的方式,还成为传达思想道德、伦理观念的主要形式。在儒家的经典代表作《论语》中,孔子也创建了“诗书礼乐”的教育系统。孔子在《论语》中所谈到的对音乐的论述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其他文化一道结合在一起来进行的。孔子特别突出的“礼乐”道德教育方面的功能,是想通过诗书礼乐来培养理想人格,也就是通过礼乐来完成德政、仁政相互结合的“仁人”来。荀子也在《乐论》中谈到了音乐是从人的情感中生发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打动人心、激发人们的共鸣。如果是可以有效利用音乐形式上的特点,给予音乐教育的内涵,通过音乐来教化百姓,就能让百姓乐于接受,必定让人在和谐愉快的歌舞活动中受到好的教育。

孔子还认为诗与乐是以“仁”“道”“德”作为前提的,一个人只有有了好的品德后,才能算是美,也才能更好地进行礼作乐。孔子常常使用诗歌来阐发道德教育方面的问题,认为音乐对净化民风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这要比进行空洞的说教来讲更加具备说服力。特别是使用音乐来讲教育,能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甚至对学生的一生都会产生长期的影响。在《宪问篇》中孔子谈到了通过乐来教导人,使之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在《说苑·辨物》篇中也谈到了通过仁义礼乐来培养人。孔子使用礼和乐来教育人,实际上在礼和乐的相互调节中,能达到“和”,达到“允执其中”,进而能培养礼乐都具备的人才。孔子对“乐”提出的要求实际上是对人的要求,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要使人和乐有效结合。孔子谈到:“兴于《诗》,立于乐,成于乐。”这是谈到人的性格品质的完善,必须依靠音乐才能最终完成。孔子将音乐作为人立身处世的重要条件。孔子倡导的“礼”是指与规范相符的行为,“乐”是对该行为的兴趣与爱好。所以,孔子谈到的“正乐”,通过大力推广“乐教”,最终的目标内是以人的“礼乐”来培养人与教育人。

儒家的乐教思想并不是单纯从艺术教育的视角来对乐教进行推广,也不是只从音乐的政治教化方面的功能去重视音乐,而是将音乐教育作为整个教育阶段,作为重塑人的心理情感机构与修身的重要方式,作为人格完善的最佳途径。孔子是通过在进行音乐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让人们的精神境界逐渐趋向完美,这一乐教思想对现代艺术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有教无类”思想 孔子创建了私塾教育,使教育从官学转入了私学,并倡导有教无类的理念,这一理念打破了教育被贵族长期垄断的局面,将音乐从贵族手中逐渐解放出来,给予普通人受教育的权利,让教育走向民间,扩大教育范围,这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荀子也倡导“有教无类”的理念,指出教育的机会是平等的,让更多的人能接受系统性的音乐教育,提升个人的品质。

二.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对当代音乐教育的价值

1.有利于确立正确的当代音乐教育观

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音乐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并没有走上正轨。主要表现为,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偏远农村地区并没有开设音乐课程,即便是开设了音乐课,也成了“自习课”。有些学校的负责人甚至在音乐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方面认识不足,尤其是对音乐教育和人的音乐的培养、音乐和横向学科问的关系等多个方面缺少系统性的认知。还有的音乐教师将掌握乐理知识、技能技巧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而有的教师则片面突出了音乐的娱乐性,忽视了教育方面的功能。针对上面谈到的这些音乐教育方面的误区,很有必要确立正确的当代音乐教育观。也就是开展音乐教育并不是只注重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能重建人文精神、道德理性。儒家教育的目标是培育民族精神,提升人的心灵素养,修身养性。对此,在日常的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应该突出美育方面的重要功能,除了让学生学习横向学科的知识外,还需要注重“真善美”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教学重点是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与鉴赏美的能力,特别是音乐教师可以利用《我爱你中国》这样的爱国主义歌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达到修业进德的目标。

2.便于树立和谐音乐的理念

儒家音乐思想中的“和”文化理念,对建立科学的音乐教育观念、明白音乐艺术所包含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感,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能教育学生通过教师讲授“和”的音乐思想,更好地理解音乐中的“真善美”,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和传唱优秀的音乐作品,使他们在心理上、精神上达到平衡,不断去完善自己的品格,实现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比如《爱的奉献》讲述的是人间的真爱,探讨对生命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学生多听这样的歌曲就能升华个体的心灵。

3.能确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

儒家音乐中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对确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每一个人都有平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也会有获得成功的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同学对唱歌、乐器都非常擅长,但是不能认为这些人与音乐无缘。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能是只看重唱歌、弹琴,而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教师在给学生上音乐欣赏课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出发,选择那些音乐形象相对来讲非常鲜明,学生在初听之后立刻就能感受到一幅美景展现在眼前的音乐。比如《百鸟朝凤》的音乐形象就比较鲜明,学生在听到该曲子之后,就能想象鸟儿在树林中追逐与嬉闹的情形。再如《拉德茨基进行曲》能展现检阅的宏大场面,让学生在听到后热情立刻就慢慢高涨起来。不管是《百鸟朝凤》,还是《拉德茨基进行曲》,都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对音乐的形象、知识有机融合到一起,将那些感性层面的东西逐渐上升到理性层面。在学生对此有了全面的认知后,再去积极引导其欣赏难度稍大的曲目,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达到“有教无类”的教育目标。实际上,音乐欣赏是实现儒家“有教无类”目标的重要路径,便于确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不分专业,不分个人音乐素养,只要教师注意选取好的音乐欣赏内容,采取循序漸进的方法,让每一名学生都听懂,感受音乐的魅力,就能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与想象能力。 总之,儒家音乐思想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分别是“和”文化理念、“乐教”思想、“有教无类”思想,这对确立当代音乐教育理念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确立正确的当代音乐教育观,便于树立和谐音乐的理念,还能确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研究儒家音乐教育理念对提升音乐教育水平,实现古为今用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叶桑

儒家音乐思想研究论文 篇2:

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

摘要:在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从表面看来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积极进取,一个消极避世,两者存在着极大的对立碰撞,但实际上两者充满了人文关怀,对立中互补与交融,达到了音乐艺术的最高境界,即真、善、美的合一。

关键词:先秦儒道 音乐美学思想

一、先秦时期的文化背景

先秦时期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国家的四分五裂,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碰撞最为激烈的时期,也是最具有开拓创新时期。一方面继承了先秦前音乐源头思想,另一面这个时期文化思想逐步积淀形成汉文化的民族思维文化心理结构。这个时期出现了儒、道、法等诸子百家争鸣景况,并逐渐产生了以儒道两家为主的音乐思想流派,形成了先秦主要音乐思想脉络,儒道两家在对立互补中,形成了我国两千年来,音乐艺术家创作的根基。

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孔子的音乐思想核心记录在《论语·泰伯》中,“礼乐”思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仁进乎乐,义进乎礼”中国孔子礼乐思想一直被我国音乐家和世界美学家所研究,为什么“乐”前“礼”来限制。它传达了中华审美什么理念精神?追溯“华夏”和“中华”之称的由来,唐代学者孔颖达认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也。”《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唐侓名例疏议释义》“写道中华者 ,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武,习俗孝悌,居身礼仪,为之中华。”《乐记》中记载“乐由天作,礼以地制。”礼乐结合是天地万物程序的体现,礼于乐相辅相成是一种乐内礼外的表现。《乐记》曰“礼乐不可须臾去身,致乐以治心,故乐者,动之乐者也,礼也者,动之外者也。”儒家认为,只有内心建立起德的根基,外在的言行规范才符合真正意义上的礼,以乐治内,重在引导人的性情心志,没有乐的礼不是礼,没有礼的乐不是乐,“礼”无疑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内涵和标志,“礼”浸透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中。“礼”在西方思想中似乎并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西方用风俗的差异来区分文化,礼是中西方文化的区别。中国是礼乐文化,自周代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

《乐记》孔子的礼乐核心思想“仁”的本质就是审美,“仁”即爱人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与仁,游于艺。”《论语·泰伯》这里道是意向,德指基础,仁指依据,艺指自由的客观知识,这里也包含了音乐技能知识,掌握客观规律的自由感受。这里孔子关于一个培养完全人,人格实现的要求。从根本上“仁”是把人性情感本身当做最高的人道的本性,这是儒家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的起源。这种仁的审美区别了动物的情感哲学。把与治国安邦和深刻体验大众疾苦紧密相连,“仁爱论”形成了贯穿中华美学几千年的对人际的诚恳关怀,对大众的疾苦身同感受,对中华民族的当担,“仁道”已经成为几千年华夏音乐家们创作特点。孔子曾对“成于乐”在《论语·宪问》中做过详尽的解释,他认为君子修身如果不学习礼乐,不能成为一个完全人,因为乐直接感染,塑造人的性情于心灵。“礼”从外部规范的培养训练,这是关于理性的建构,“乐”关于内在心灵沉积。乐是关于审美结构的呈现,在审美结构中审美是感性的,是超越礼仪、德行、语言和行为的最高形式。这种存在时人自由的感性和感性的自由,这是音乐哲学美学的最高形式,这种自由境界不仅停留在技术规律上,而且是为了实现自由的人生境界。中华音乐艺术所以更富有以情为重的人情味重的特色与孔子奠定的这一音乐哲学羙学理念充分呈现在我国音乐——美学领域中。和西腊神话英雄主义音乐美学相比它排除了各种自然放纵的性格情绪,大肆渲染的情欲,使之以道德的范畴进行规范,以人性的自觉和人道情感为本体追求。这种严格的自制形成了中华民族品德和民族心理。

儒家另一代表人物孟子。李泽厚先生在《美学三书》认为孔子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上人性上的自觉,人格的完成,人生的领悟的意识,孟子是最早树立了中国审美范畴的崇高,这是音乐哲学美学中生命道德的主体力量。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音乐美学思想,他主张“性善”论。提出“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孟子·告子上》他认为天下人对音乐都有共同的美感,美感共通性的基础是感官的共通性,生理感应的共同性,圣人和凡人只有先后之分,并无先后之别。他提出“与民同乐”认为音乐上“独乐乐”不如“人乐乐”,少乐乐不如“不如众乐乐”。孟子延续了孔子的仁,但更高层次的体现,个体的人格魅力更进一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感性中的超感性气节,这种把崇高化为气势化为感性力量,形成了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气度与生命力,历史上抵制外来侵略,反抗压迫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艺术家这种浩然正气,譬如梅兰芳宁死不愿为日本人演出这种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质;在八国联军侵略,祖国四分五裂时这不光是理性的道德范畴,而是集聚理性释放出来的超感性的力量,近代音乐家冼星海、聂耳等创作大量的音乐作品中显现了这一种主体道德的生命力量。正是这种超道德的心里本体使得中华文明得以长存。

人们把孔子、孟子看成儒家正统,往往却忽略了另一个重要人荀子,儒家学派假使没有荀子很难想象中国文化的样子。孟子、荀子是儒学不可或缺的双翼。荀子不同于孟子,主张“性恶”论从“礼”的方面完善了儒的思想,他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于《乐记》,他强调“礼”,主要音乐思想涉及四个方面:一、阐述了音乐的特征,他认为音乐的表现形态的特征是“审一定和”即选则一个中音作为基础,用以产生并组织其他各音,使乐曲和协发展,音乐表现对象特征是“穷本极恶”即充分表现人的本性的和千变万化。音乐的本质表现人的本性和变化,表现了“人之道”;二、荀子肯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认为音乐足以表现千变万化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足用以表现先王之道,音乐是治理人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并非墨子音乐无用思想,他主张乐和礼配合起来,引导人们使人性变恶为善使国家变乱为治;三、荀子强调区分审美层次的高低,他认为重在得“欲”是小人,重在得“道”为君子,用道德来指导音乐欣赏,约束享受音乐的欲望,主张“以道制欲”、“美善相乐”如果说孟子以道德贯注人的感性而提出的“性本善”那么荀子从现实客观来改造世界而提性出的“性本恶”;四、荀子提出“中和”强调中和以礼为本,认为合乎“中和”的是“礼乐”反之为“邪音”。《礼记》中《荀子·儒效》对儒家审美思想作了全面总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者谓之和,和也者, 和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到也。”表面上看荀子美学思想好象和儒家大相径庭,实质是将儒家美学思想世俗化、实用化,使儒家美学思想趋向成熟。

荀子实质是倡导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和谐的美学境界。

儒家音乐美学一开始是从人到天,从人道到天道,从政治社会到自然社会,把主体引向人本身,没有象西方狂热的宗教情绪,也没有盲目的追求英雄主义,而是从强调个人内在感性陶冶塑造到追求社会,自然的节奏与和谐形成了华夏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和主流。

值得反思的是中国的音乐思想主流中一开始便排斥罪恶、苦难、消极的因素,回避现实冲突和痛苦,总是以大团圆的结局来抚慰受伤的内心来掩盖现实与内心,也形成了中国式独有的音乐哲学审美心里,中国音乐艺术开始就打上了“礼”的烙印,宗白话在他的《艺术与中国艺术》写道:“中国人感道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动,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间的节奏与和谐,但没有西洋文艺——西腊以来所负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得充分发挥,往往被拒绝和躲避。人性由激烈的内心才能挖掘出深度,往往被浓情的和谐的愿望所淹没,并没有西方音乐中的波澜壮观。”儒家思想逐渐被统治阶级所用,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中占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美学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阮校本.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5]张自慧.礼文化与致和之道[M].北京:上海出版社,2012.

[6]李泽厚.美学三书[M].北京:商务出版局,2007.

[7][10][11]孔邱.论语[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7.

[8]汝信.外国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局,2000.

作者简介:

王玫,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作者:王玫

儒家音乐思想研究论文 篇3:

Cornelius Cardew实验音乐作品《The Great learning》中的中国儒家思想研究

【摘要】《The Great Learning》是卡迪尤创作的乐队和人声的非标准型态的作品,分为七个段落,创作素材来源于中国古老儒家著作《大学章句·序》中的七句话。本文对实验音乐发展的历程进行梳理,再探究Cornelius Cardew实验音乐作品《The Great learning》中运用的音乐素材与中国儒家思想的联系。

【关键词】实验音乐;Cornelius Cardew;《The Great learning》;《大学章句》

一、实验音乐

“实验音乐”(Experimental music),是一种从20世纪中叶开始兴起的音乐,主要流行于北美地区,其创作特点是创作成果的“不可预见”。约翰·凯奇①是最早使用这个词的作曲家之一,主要创作手法是利用不确定性技术,寻求未知的结果。

实验音乐,作为20世纪现代音乐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一个集激进的创作观念和手法于一身的新音乐概念,具有不定、变化的特性。实验音乐一词在学术界认识中,尚未有明确的定义。因此,当人们谈到实验音乐时,将其作为一种音乐类别来看待,将某种或某些音乐现象归于实验音乐。《新格罗夫美国音乐辞典》之“实验音乐”词条中,约翰·洛克威尔②明确指出,实验音乐尚无法定义,人们在描述它时,概念十分模糊。[1]

1953年,皮埃尔·谢弗③最先发展了具体音乐,作为创始人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实验音乐乐队GRMC。这是谢弗的一种尝试,他反对将“具体音乐④”归入电子音乐⑤,认为应当将具体音乐、电子音乐、磁带音乐⑥和世界音乐⑦全都包含在“实验音乐”范畴。约翰·凯奇早在1955年已开始使用“实验音乐”一词。在凯奇的定义下,实验音乐是“一种成果不可预知的实验创作”,且完成一部作品,会留给演奏者部分空間发挥创作。迈克尔·尼曼⑧在凯奇实验音乐定义的基础上,将“实验”一词延伸到对更多作曲家作品的描述中,如美国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沃尔夫(Christian Wolff)、厄尔·布朗(Earle Brown)、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等,以及来自其他国家的作曲家,如科尼利厄斯·卡迪尤(Cornelius Cardew)、基思·罗(Keith Rowe)等。并不认为当时欧洲的前卫音乐家们,如布列兹(Boulez)、施托克豪森(Stockhausen)的音乐属于“实验音乐”的范畴。尼曼认为“实验”一词形容前者的音乐是恰当的,因为“实验”一词不是用来描述一个完成之后用成功与否来判断的行为,而是一个在完成前不知道成果是怎样的行为。大卫·柯普(David Cope)也区分了“实验”和“前卫”两者的不同。他认为,“实验音乐”是指一种“反抗接受现状”的态度。笼统地说,前卫音乐游走于传统的极限边缘,而实验音乐则已然伫立于传统之外。1958年,雷贾仁·希勒(Lejaren Hiller)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建立了工作室,第一次显著使用电脑创作音乐,成为第一名实验音乐创作总监。他同艾萨克森(Isaacson)将“实验音乐”与计算机控制作曲法联系起来,从科学角度看待“实验”一词,即“基于既定的音乐技术上为新作品做出预测”。“实验音乐”一词在当时也与电子音乐同用,特别是用于法国谢弗和亨利早期的具体音乐作品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科学、文化、哲学等领域的复合影响下,现代音乐环境中出现的各色特立独行的尝试不断扩充着实验音乐的内涵,噪音、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偶然音乐、微分音音乐、简约音乐等无一例外地加入此行列中。[2]

二、The Great Learning中的儒家思想

科尼利厄斯·卡迪尤(Cornelius Cardew,1936—1981)英国实验音乐作曲家,60年代改革最有远见的作曲家之一,卡迪尤最重要的实验音乐作品是《The Great Learning》(1968—1971年)和《Treatise》(1963—1967年)。1968年卡迪尤与霍华德·斯肯普顿(Howard Skempton)和迈克尔·帕森斯(Michael Parsons)一起创建实验表演合奏的划痕乐团(Scratch Orchestra),首演的作品就是《The Great learning》,其中的成员包括专业的音乐老师和学生、视觉艺术家、演员、舞蹈者以及一些没有艺术实践经历的业余爱好者。

《The Great Learning》是卡迪尤创作的乐队和人声的非标准型态的作品,分为七个段落,创作素材来源于中国古老儒家著作《大学章句·序》⑨中的七句话。它由即兴实验组成,是一种企图通过音乐实现平等、博爱的乌托邦思想的尝试,是20世纪音乐的一个里程碑。

中国儒家思想,儒家比基督教、佛教等宗教伦理更政治化[3],把政治权威视为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儒家反对专制与残暴,主张仁政,推己及人,儒家的中心价值是仁、诚、恕,重视忠恕之道。[4]仁是最基本的美德,靠自我修养达成。儒家有修己和治人两方面,修身最为根本,是儒家的起点、“为己”之学。儒家要求人“反求诸己”,找出人生之道,并择善固执,接受各种考验。《中庸》主张为人要出之以“诚”,抱持真诚的态度。违背仁义,应感到可耻,勇于改过,所谓“知耻近乎勇”。人要成为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不要做只求利益的小人。君子能无私无我,不会自私自利,愿意顾全群体而牺牲小我,把个人利益置于群体利益之下。儒家思想赞赏勇气,主张见义勇为,敢于据理力争,但反对为个人荣辱而报复的匹夫之勇,主张中庸之道[5]。儒家具有强烈的入世性格,并不将理想寄托在彼世或彼岸,而要在人间实现理想,具有强烈的托付与使命感,不会拒绝人群脱离社会,亦不摆脱现实生活。要实现自我,儒者必须投入群体,不单求个人的救赎,对家庭、社会、国家甚至整个世界都负有责任。儒家思想是以道德仁义风化天下,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透过道德教化,潜移默化,使人心良善知耻。

中国儒家著作《大学》是一个初学者如何在道德中完善自我的手册。随着早期儒家思想关于对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转型的无限乐观,文本的开篇句为该转换的标准,它设想社会个体的领导者完美的德性作为引擎可以复兴人类社会,改变其他人的行为,到达一个完美无瑕的状态。

本文将《The Great Learning》的七个乐段列出,着重阐述几个重要乐段。

(一)第一乐段

合唱(说话声、吹口哨和敲击石块)和管风琴。持续时间30分钟左右,创作日期为1968年4月末,运用素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The Great leaning》中运用的中国汉字都为繁体字)作曲家在乐段开始前给出一个合唱部分的演出指示,由图表、文字、符号组成,根据字符相对应节奏音符及拆除字符笔画变成口哨音符。如用石块敲击节奏,“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分别敲击八分音符2次、5次、4次、3次、4次、4次、4次、2次,口哨声按照中文字符“在”“親”的笔画顺序构建音符。[6]

(二)第二乐段

击鼓和歌唱。持续时间1小时左右,创作日期为1969年1月,运用素材“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乐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鼓乐,由26个节奏模式组成,负责乐段的节奏组织。第二部分为歌唱,由25个小节的不同音高排列组成,负责乐段的旋律组织。

(三)第三乐段

大型的乐器和声音。持续时间45分钟左右,创作日期为1970年7月。运用素材“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四)第四乐段

合唱(大声呐喊并且演奏有脊状线或锯齿状的乐器,能发出响亮声音的物质,摇铃或作叮当声)和管风琴。持续时间大约40分钟,创作日期为1970年10月。运用素材“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五)第五乐段

大量未经训练的音乐家做手势,表演动作,说、诵经并且演奏各种乐器,另外,随意地,10个歌唱家演唱“颂歌”或者分开表演,为默剧表演形式。持续时间大约2小时,创作日期为1969—1970年。运用素材“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作曲家根据原文中的素材,对中国文字的象形含义进行理解,都给出了具体的形体动作说明,每组成员进行动作模仿传递。如“而”字,象形含义“颊毛也”,动作说明为“梳理脸上的须发”;“知”字,象形含义“识也”,动作说明为“结合发声法的射击动作”等。

(六)第六乐段

任何数量的未经训练的音乐家。持续时间大约30分钟,创作日期为1969年10月。运用素材“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作曲家根据16个字符的笔画特征分别给出了16段文字的演奏说明,作曲家将原文中所出现的不同笔画转换成四种类型的声音:将“点”笔画对应为“独立音符”(Isolated sounds);将“折”笔画对应为“同步音符”(Synchronized sounds),如果“折”中的第二部分朝向左边,则表示强音或长音;将有弯曲的笔画对应为“选择性音符”(Optional sounds) ;将“竖”笔画对应休止符(Pause)。[7]如“自”(FROM):发出的或听到一个独立音符,并且听完后紧跟着一段休止,然后四个音符,第一个为同步音符;“天”(THE EMPEROR):一组音符,后接一组选择性音符;“子”(SON OF HEAVEN):两个音符,中间间隔一个长休止,第一个音符为同步音符;“以”(DOWN TO):一个同步音符,后接一个独立音符,然后一个选择性音符,再接一个独立音符;“至”(DOWN TO):五个音符,第二个为同步音符,第三个为独立音符,最后一个音符后接一个长休止。

(七)第七乐段

任何数量的未经训练的声音。持续时间大约90分钟,创作日期为1969年8月。运用素材“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作曲家要求演唱者必须在一次呼吸的长度内完成所规定的重复次数,每行乐谱的重复次数正好等于对应中文字符的笔画数,每一个演唱者的第一个音符的音高位置是自由选择的。如“其”字八画,对应sing8,重复8次,“本”字五画,对应sing5,重复5次等。而字符“矣”和“也”语气助词,作曲家将其转换为持续的哼鸣声,无歌词,无规定重复次数,只需按呼吸长度演唱即可。最后结尾处穿插一段说白段落,并由此结束全曲。

三、结语

以上笔者对实验音乐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作曲家科尼利厄斯·卡迪尤及其作品《The Great learning》和作品中的儒家思想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外国音乐中的中国因素常常是外国作曲家们使用的一种工具或手段,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音乐风格和创作理念,如约翰·凯奇,以中国古代哲学典籍《易经》为创作素材,用类似于易经中的摇签方式来决定音乐中的每一个细节,演算八卦和抛掷硬币来决定其音高、时值、长度和速度,创作其第一部偶然音乐作品《变化的音乐》,尔后完善了偶然音乐的创作理念;又如齐尔品的《敬献中华》,来自于作曲家的一种“欧亚合璧”的理念,将熟悉的材料融入自己的音乐风格。还有许多西方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以中国思想为创作灵感的源泉,更深层次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吸收,使得西方音乐闪耀着许多东方元素,为中国文化在世界的普及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注释:

①John Cage,1912—1992,美國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作家,哲学家和艺术家。

②John Rockwell,1940— ,美国音乐评论家,编辑,艺术管理员和舞蹈评论家。

③Pierre Schaeffer,1910—1995,法国20世纪著名作曲家、音乐学家、声学家、作家、工程师和节目主持人。

④具体音乐(Musicque concrete)指处理的声音素材取自现实生活(因此这种声音是真实的,或“具体的”)的那种音乐。

⑤电子音乐(Electronic Music)指以电子合成器、效果器、电脑音乐软件等电子乐器所产生的电子音色的音乐,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别:具体音乐、合成电子音乐与电脑音乐。

⑥磁带音乐(Tape music)指使用多种声音材料(包括电子化及自然的声音),通过磁带及磁带式录音机进行创作的音乐作品。

⑦世界音乐(World music)大致可分为两种:广义的世界音乐,泛指世界各国的民族音乐;另一种是狭义的概念,即民族音乐、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混合体。

⑧Michael Nyman,1944—,英国极简主义音乐作曲家,钢琴家,音乐理论家。

⑨南宋时朱熹编撰《大学章句》,并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按照朱熹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弟子们创作,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因此,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参考文献:

[1]朱宁宁.英美实验音乐:1950—1970年代——传统边界之外的探索[D].上海音乐学院,2011.

[2]朱宁宁.何为实验音乐[J].上海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2012(2):23—30.

[3]杜维明,陈静译.儒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M].上海:中华书局,2014.

[5]黄光国.“道”与“君子”:儒家的自我修养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53(3):166-176.

[6] Virginia Anderson,Chinese Characters and Experimental Structure in Cornelius Cardew’s The Great learning[N].From JEMS on line,2005-3-17.

[7]罗薇.Cornelius Cardew《硕学》中的“中国文字”实验音乐手法[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2007,26(2):34—40.

作者简介:黄桠婷(1992-),女,汉族,四川泸州人,學生,艺术学硕士,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研究方向:高师钢琴。指导教师:王文,副教授。

作者:黄桠婷

上一篇:骂老婆的检讨书下一篇:中学学校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