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老王

2022-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课文老王

《老王》课文讲解

这篇课文语言平实,内容也不复杂,只要补充一些背景知识,学生读起来没有太大难度。教师可以将一般性的教学内容更多地交由学生自学,自己则引导学生将学习引向深入。

在确定本文的阅读教学重点时,大致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

第一个角度以老王这个人物为核心,教学重点包括理解人物形象(特别是人物的品质),赏析作者按特定顺序、线索将细节串成整体的写法,品味作者描写老王的词句,等等。总体而言,是要引导学生理解老王(包括“我”)的善良,学习作者表现人物“苦”与“善”的手法。这个角度不寻求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深度解读,对老王形象的解读也不超出“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①的层面,主要是在“写人散文”的维度上展开。教学中的拓展部分,多是由课文中的一些词句和背景知识,思考老王不幸命运的社会成因②。

另一个角度则以课文的结尾句为核心,从作者的“愧怍”反观“我”对老王的态度从“同情”到“愧怍”的变化,由此理解“我”和老王交往的实质,反思那种居高临下、缺乏真正尊重的同情,感受作者的自我批判精神③,并触及“老王眼中的‘我’”这一被文本遮蔽的内容④。这个角度的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层次较深,因此对老王的人物形象、作者的语言运用等关注较少,即使有所涉及,也主要做纵深的开掘,较少进行文学性的赏析。当然,也可以从这一角度的反面出发,抓住“生命尊严”的主题解读课文⑤。只要教师对上述教学重点稍加研究,是比较容易设计出批判性阅读的教学活动的。

在“熟读精思”这一单元教学重点统摄下,部编教材中本文的预习和课后练习以后一个角度为主,而课标实验教材的课后练习基本采用前一角度,二者有明显的不同。以对文中多次出现的“线索物”的理解为例,课标实验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拈出老王的三轮车加以分析,部编教材的课后练习却要求学生思考:在“我”与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在预习任务中,即已提示学生关注“我”与老王怎么看待对方的问题。应该说,在部编教材的设计中,这篇课文教与学的难度都有所提高。

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注意教材编写意图的变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点,划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当教学内容的难度有所提高时,如果仍由教师主宰课堂,一味“讲”去,很容易将教学引入繁难偏重的歧途。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和适当的教学问题,充分信任学生,充分发动学生,教师在关键处点拨指导,才能将难度较高的教学内容有效分解,落实。

①路遥《平凡的世界》(第1部),P/137,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参见韩军、车凤鸽、李军艳《〈老王〉课堂实录与点评》,《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02期。 ③参见孙绍振《贴近发现“愧怍”的自我》、黄玉峰《我教〈老王〉》,《语文学习》2007年11期。

④参见黄厚江《〈老王〉课堂实录及反思》,《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09期。

⑤参见王君《“活”出高贵的生“命”———〈老王〉课堂教学实录》,《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26期。

第2篇:老王课文读后感

《老王》是杨绛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老王课文读后感,欢迎阅读。老王课文读后感1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那是荒唐的**的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老王在身体极端恶劣的状况下,还为我送来鸡蛋和香油。看: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他简直就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作者用形象的语言,通过外貌描写,具体地描述了老王当时的身体状况。我要给钱,老王制止了我,但我说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老王这时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去,平白给我添麻烦,所以就收了钱。这表现了老王朴实、善良的性格特点。

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表达了作者的心声:对像老王这样生活困难,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我们应当尊重他们,多给予关爱,以善良去体悟他们的善良,建立互助互爱,互相尊重的新型人际关系。老王课文读后感2

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呢?

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先列提纲,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可以看出,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除段落安排有序之外,还应该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老王课文读后感3

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第3篇:八年级语文(老王)课文全解

《老王》课文全解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杨绛,1911年出生,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1998年,钱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先生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2、相关知识: 杨绛散文的白描写法

杨绛散文运用白描手法,少修饰乃至不要修饰,由表及里,最直观的还是语言。下面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这位散文作家巧妙运用白描手法的高超技艺。

⑴白描用于渲染环境。如《干校六记》中描写学部的干校迁往明港,菜园班全伙拆除旧菜园所有建筑的情景:“只见窝棚没了,井台没了,灌水渠没了,菜畦没了,连那个扁扁的土馒头也不知去向,只剩了满布垃圾的一片白地。”虽然没用华丽的辞藻,没有精心的修辞,没有比兴的手法,但“旧菜园”的荒凉、寂寥却如画面般展现在我们眼前,同时还使读者读后有一种淡淡的惆怅。

⑵白描用于刻画人物性格。如《回忆我的姑母》写她骂敌的情形:“据那里的传闻,三姑母不止一次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他纵容部下奸淫掳掠。军官就勒令他部下的兵退还他们从三姑母四邻抢到的财物。”用平淡朴实的文字给我们勾画出了一个不畏强敌、勇敢的人。

⑶白描用于勾勒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情感。如《干校六记》中两次的送别。第一次是一家人送钱钟书先生上车:“墨存走到车门口,叫我们回去吧,别等了。彼此遥遥相望,也无话可说。我想,让他看我们回去还有三人,可以放心释念,免得火车驰走时,他看到我们眼里,都在不放心他一人离去。我们遵照他的意思,不等车开,先自走了。这段平淡的文字透露出作者复杂的心情。那时的钱钟书已经是近六十岁老人了,居然被派遣作先驱队队员,当小青年使用。为了叫一家人放心,免得彼此难过,钱先生叫家人先走。于是“我们遵照他的意思,不等开车,先自走了。”我们知道,钱先生没有多少生活能力,日常生活尚需杨绛和圆圆照顾,让他去当先驱队员,能让人放心吗?杨绛先生没有说出来,但我们心里有数。第二次圆圆送杨绛先生走:“上次送墨存走,有我和啊圆还有得一。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可是我看着她踽踽独归的背影,心上凄楚,忙闭上眼睛;闭上了眼睛,越发能看到她在我们那破残凌乱的家里,独自收拾整理„„”就是这些平淡白描式文字透露出了作者的深情。

⑷白描用于展现生活情景。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用朴素白描手法,白描了学成回国的学者夫妻,丈夫受排挤,妻子操持家务以及一些日常的枝节。凡此种种都给人一种温婉平和的感觉。

从以上几发面可以看出,白描手法也可以使文章获得很好的艺术效果。杨绛散文在温婉平实的文字中显示了作者优美的风格。

二、字词积累: 惶恐:惊慌害怕。 荒僻:荒凉偏僻。

滞笨:呆滞笨拙,也就是迟钝,不活动,不聪明,不灵巧的意思。 取缔:明令取消并禁止。

失群落伍:形容失去队伍、组织,孤单。 降格:降低标准、身份等。 扶病:带着病(做某件事)。 领受:接受(多指接受好意)。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全文记叙了三轮车工人老王平凡的一生和不幸的遭遇,表现了一个普通劳动者高尚的品格和美丽的心灵。

二、文章脉络

全文2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老王困难的生活境况和不幸的遭遇。

第二部分(

5、6),写老王干活的情况,表现他为人老实、做事勤快、善良、本分的优秀品质。 第三部分(7-22),写老王得病以致死去的情况,重点描述他临死前送鸡蛋和香油给“我家”的情形。

三、写作方法

1.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刻画细致人微。

(1)老王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文章用细致人微的刻画表现出逼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第三部分描述老王上我家送鸡蛋和香油的情景时,对老王的外貌、神态、动作都作了极为精细的描写,如外貌描写:“面如死灰„„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动作、神态描写:来的时候是“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直着脚往里走”,走的时候是“滞笨地转过身子”,“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从这些描写中读者会仿佛亲眼看到一个垂死的病人憔悴的面容、枯瘦的身躯和僵直的动作,从而产生对老王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怜悯。

(2)对于叙述者的“我”,文章更多地是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来表达“我”的感受。尤其是第三部分“我”送别老王时的一段心理描写和“我”听到老王死讯后的一段心理描写集中地表现了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对不幸的劳动者的真挚情感和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我”“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我不能想象他是怎样回家的。”这一段描述字里行间透露出“我”对老王的关心、担心和“我”的愧疚的心情。又如:最后一段“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更是真实地表现了“我”当时复杂的心态:自省、愧怍、不安、悲伤、痛楚„„真是百感交集。

2.语言朴实自然,充满感情

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繁琐的形容,平平淡淡,自然感人,这是学养深厚的大家手笔。文章对老王不幸遭遇的叙述十分简洁,语言平实,毫无雕琢。如第一部分的“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和“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他说,住那儿多年了”,简简单单地叙述,老王的生活境况就表现得十分清晰了。而“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寥寥数语,则把“我”善良、宽厚的知识分子性格表现无遗。又如:在第二部分对老王送冰和送钱先生看病的简洁的叙述中,老王诚实、淳朴的性格也表现得十分真切、感人。文章用如此朴实、自然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四、问题探究

以善良之心去体察人之善良。

作者夫妇二人都是国内外闻名的高级知识分子,但他们都有崇高的人道主义思想,他们认为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关爱。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都能以善良之心去体察他人之善良。钱钟书的小说、散文中有这一点,杨绛的本篇作品也是如此。作者的善良和劳动人民老王的善良在本文中灼灼发光。

本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1.平等待人,关心老王。她常坐老王蹬的三轮,就常和他闲聊,问长问短,关心他的家世、住处、生活等情况。2.照顾老王,但不要老王照顾。作者夫妇不在家时,作者的女儿送大瓶鱼肝油给老王,帮助老王治好了夜盲症。虽这女儿这么做不是作者亲行为,但不也是受父母的影响。当老王送冰申明减半收费时,作者“不要他减半收费”;当老王在“文革”中看到作者夫妇受难申明不要车钱时,作者“仍一定要给他钱”。3.同情、感激、怀念老王。作者对老王的境遇每况愈下,直至他生病,始终抱着关切、同情的态度。老王上门来送东西,作者感动得不得了,连老王说的话也记不清,不仅“忙去”给他开门,还目送他下楼梯,直到“听不见脚步声”。回屋后,又感到抱歉。这一段文字写得很动情。而当十多天后知道,老王第二天就死了时,作者“总觉得心上不安”,一直到“几年过去了”,还是怀念老王,觉得对老王这个“不幸者”有所“愧怍”。

老王的善良表现在:1.主动上门给作者家带送冰,而且破格优惠“减半收费”,服务周到。2.“文革”开始后,知识分子落难,工资被扣,有些“工人”正是逞威风之时,而老王对作者夫妇当时的处境尤其关心,“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生怕作者夫妇更为艰难。3.带着重病,双手拿着礼品,坚持着上门来感谢作者一家多年来对他的照顾。

五、语段练习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 )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 )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填上文中空缺的两处词语,并体会其含义。

2.作者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 3.“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4.选段画线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第4篇:老王学案

《老王》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 作者信息及背景:见《导学》第45页

二、 字词展示

1、 语音

塌败(tā)

取缔(dì)

伛偻(yǔlǚ)

阴翳(yì)

杨绛(jiàng) 骷髅(kū lóu) 绷(bēng)紧

滞笨(zhì)

愧怍(zuò)

攥紧(zuàn)

偏僻(pì)

惶恐(huáng)

2、词语解释 滞笨:呆滞笨拙。

荒僻:荒凉偏僻。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愧怍:惭愧。 塌败:形容塌陷破败、没有生气的样子。

伛:弯(腰)曲(背)。 镶嵌: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文中指老王站在门框里。

失群落伍:离开了队伍。

翳: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三、初读课文,宏观把握:

学生以小组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概括要点,并回答问题。 思考:这篇课文叙述了哪些事情?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四、再读课文 ,走近老王:

(1)文章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运者的愧作”,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1—4段,,分别找出老王的不幸之处?用一个字概括他的生活境遇?(从职业、家人、外貌、居住条件等方面来看)

(2)老王的生活在是不幸的,是苦的,那他的为人怎么样,请同学们阅读一下5—22段,用一个字概括,体现在何处?表现老王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3)重点读8—16段,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你怎么看待老王送鸡蛋香油的行动?为什么重病还坚持亲自送礼?

② 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为什么最后还是收了钱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③“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攥”“滞笨”“直着脚”说明了什么?

五、学后感:

《老王》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旨。

2、 揣摩本文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学习过程

一、 温故知新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伛( ) 荒僻( ) 攥( ) 塌败( ) 取缔( ) ..... 骷髅( )( )滞笨( ) 愧怍( )( )惶恐( ) ......

2、解释下列词语:

塌败:

滞笨:

取缔: 愧怍:

二、 精读课文,小组探讨

1、作者一家对老王又是怎么样的呢?写到了哪些事情?表现作者怎么样的性格特征?

2、如何理解“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3、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三、 走出课文,深度思考

1、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为什么作者一家能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那么关心,爱护,生活中,我们要有怎样的精神才能做到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呢,同学们不妨结合课文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2、如何关注离乡背井,在城市的边缘苦苦挣扎,为最低的生活而四处流浪的民工?

四、品味语言

杨绛女士的文学语言朴素本色,却灵气飞扬,别有韵味,试结合课后练习二比较下列三组语句在语意、感情色彩、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你还能举出文中类似的语句吗?(参见课后练习)

五、 拓展延伸

1、“我”和老王的交往过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你的周围有类似于老王的人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开头四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按逻辑顺序编排,一是职业,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生活就苦。下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安排,回忆与老王的交往。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

4.(1)老王(没名):地位低微

蹬三轮车 :谋生手段艰苦

老光棍 :孤独终老 一个字概括: 苦

半瞎子 :生理缺陷 破败小屋 :居住条件恶劣

(2)老王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冰大但冰价相等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担心人家钱不够 一个字概括:善

抱病,送香油鸡蛋还人情

老王性格特征:厚道 老实 有爱心 心地善良 知恩图报

(3)① 提示:感激“我”家平时对他的关心照顾

②提示: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添麻烦。体现了老

王的朴实、善良。

③提示:简单的几个字,描绘出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叫人怎能不为他的身体、生活所担忧,也为第二天老王去世埋下伏笔。

《老王》课时二

二、

1、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 富有同情心 我女儿知道他有夜盲证,便送他大瓶鱼肝油 “我”女儿关心他

老王再客气也给他应得的报酬

询问老王能否维持生计 “我”关心老王

老王送来香油、大鸡蛋,不能让他白给,也给了他钱

作者性格特征:富有爱心,具有同情心,尊重别人

2、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与老王一生的辛劳相比,作者夫妇在文革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算得上是幸运的人,因而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回想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她感到愧怍。

3、呼吁我们:对不幸者、卑微者要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以善心,这样一来社会就更加发展和文明

了。

三、1、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有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

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人道主义精神。

第5篇:《老王》教案

《老王》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成就非凡的伟人,光环耀眼的明星,我们非常熟悉他们,甚至崇敬他们。但是在我们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却是那些毫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们也许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他们也许是弱者,但他们却有一颗金子般闪亮的心。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样的一位普通人——作家杨绛笔下的老王,一起去关注他的命运。 (首先要请大家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

1、文章所涉及到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同吗?

2、文中作者对老王的关心表现在哪些方面?

3、老王很不幸,可又很善良,请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内容说明。

(此处介绍杨绛: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评论家。曾在清华等许多高校做过教授。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洗澡〉。钱钟书先生的夫人。钱钟书逝世6年后,杨绛以92岁高龄提笔写作《我们仨》,以淡定悠远而又饱含忧伤的笔触,回忆三口之家的眷眷亲情。那份人间至情格外令人动容,推荐大家课外去阅读。)在杨绛的文章里,她鞭挞人间的恶,但在她的文字里,她更多的是用宁静、平和的心态渴望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讴歌着人性中的善和美,歌颂着人道主义精神。

她知道生活在最低层的普通百姓,他们的生活更是艰难。就像老王。所以她虽然不幸,却悲悯着比她更不幸的老王。下面,就让我们先来看开作者是如何关心老王的。

二、研读课文。

1、作者对老王的关心:

我非常照顾老王的生意,多给老王一些钱,不让老王吃亏,又给他自尊,经常关心他的情况,女儿也受我的影响,非常关心老王。

2、以善良去体察善良,作者的善心感动着蹬三轮的老王。老王不善言辞,但却用心体会着,并回报着。下面请说说你眼中的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能不能先用两个词来概括? “苦”和“善”

下面请具体说说:

„„

师小结:老王,这个遭遇不幸、遭受社会漠视的的人,却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和我们,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2、重点研读:

我想问问你们,在老王的这些事情中,哪件事是最让你感动和震撼的?

(送香油和鸡蛋的事情)

你能具体说说你感动的原因吗?

(

1、作者在这里所描写的老王是如此恐怖,他病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他还是惦记着作

者,要去谢谢他,完成自己最后的心愿。

2、 他如此贫困,那一瓶香油一包鸡蛋也许是他的全部家产了,他倾其所有,这种情义让

人震撼。)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老王的善良,令人动容。那就让我们这一部分读一读,再去感受老王的淳朴厚道吧)

老师和一学生读第8——14段,学生配乐读第15——16段。

在你们的朗读中,我们再一次为那一份真情而感动着。在作者和老王见的最后一面中,老王满足着,作者震颤着,但他们的话都不多。就让我们来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吧,把他们深埋心底的真情表达出来。

3、心灵对话:

作者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确实,那么远的路,那三层的楼梯,老王这个只僵僵的身体如何走?如果你是老王,你是怎么回家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你又在想些什么,遗憾还是满足?请用第一人称细致地描写老王离开作者家后的行动和心理。

老王死后,作者每想起他,总觉得心上不安。几年过去了,她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如果你是作者,你为什么会感到不安与愧怍?请以“老王,每想起你,我总觉得„„”开头说说你的感受或愧怍的原因。

前两组同学写老王,后两组同学写作者的心情。

(下面,就让我们先来听听老王的心声吧。)老王组同学说。

(知道自己大限将至,老王一路艰难,只为要感谢他心中的好心人。他送给作者的,何止是一瓶香油、一包鸡蛋,那分明就是老王那颗善良的心。面对这样一个至善至美的灵魂,作者在思索着。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作者的领悟吧。)

作者组同学说。

4、主题升华:

面对一个与自己地位悬殊的人,作者是如此善良,却还觉得愧怍,觉得自己做得不够,这是因为在作者身上,有一种意识有一种精神很强烈。你觉得是什么呢?

(平等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

师:作者认为,人生而平等。幸运者没有理由歧视不幸者,只有责任去关爱他们,帮助他们。因为平等,他们用善良体察着善良,他们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熠熠生辉。当我们深情地回味他们的故事的时候,我们的灵魂犹如沐浴着圣洁的阳光一般纯净、芬芳。可是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的老王,在生活中挣扎着,需要我们的关注,需要我们的真诚。对我们杭州来说,民工,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三、拓展延伸

1、 投影民工的照片。

(对他们,我们并不陌生,但我们却常常忽视了他们,甚至抱以冷漠、鄙视。下面我要为大家讲一件事情,听了之后你一定会有很多的感触。)

2、听读一则新闻,说说你觉得那些人身上缺失了什么?

(平等、尊重、理解、信任、关爱„„)

师简介新闻内容:都市快报9月13日报道,在桐乡,在台风多努影响的时候,有个女司机的车子开进了河里,四位民工兄弟跳进河去救了这位司机。

(这本是一件好事,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救人,值得人们尊敬。可是,人们的议论却让我们觉得无比沉重。下面请看:说说你觉得那些人身上缺失了什么?)

五、结束语:

庆幸的是,他们只是我们社会中的一部分,更多的人们纷纷伸出了自己的友爱之手。在我们身边,像老王,像这些民工兄弟这样的普通人很多。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假如你是一团火,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假如你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芬芳。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冰心老人的一句话,今天送给大家,让它成为我们的为人的准则。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杖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

师:是啊,生命中充满了爱和同情,我们的人生之路就会花香弥漫。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歌,让我们用爱去呼唤爱,用善点燃善,让这个世界充满爱,充满美好。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第6篇:老王

一. 首先我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的的几篇文章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 《老王》是一篇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状态的文章,作者杨绛用平淡质朴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作者和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以及老王死后作者的愧怍之情,集中塑造了老王这一人物形象,同时让我们看到了老王和杨绛的精神品格。本文的人文内涵直指学生的精神层面,对于逐步形成学生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影响是直接和深刻的。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一条的体现。

下面是学生学情的分析,因为这篇文章人物关系简单,语言质朴平淡,故事情节直观,所以学生阅读后,就能很快把握课文内容,并对老王有一个初步印象,但是我觉得要真正的走进人物内心,把握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题,就不那么容易了。特别是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闪耀着人性光芒的主旨句就更难理解了。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物质条件优越,思维活跃,生活阅历却很浅显,特别是对文革那一段历史背景比较陌生,而且他们对于生活中像老王一样的不幸的人关注不够,甚至会忽略。所以我认为,八年级的学生更应该走进杨绛的精神世界,认识杨绛这样一个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反思自我的境界以及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去仰视老王和杨绛崇高的人格魅力,让这篇文章的人性的光华照亮自己的内心。

2.基于以上的分析,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学生的特点,我最终把本文教学目标定为(大屏幕)下面三点:

(1)积累掌握本文生字词,分析老王和作者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特点。

(2)朗读课文,品析本文平淡质朴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关爱,体会关注身边普通人及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愧怍”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为了突破重点、难点,我选择了文章的中心句来作为文章的突破口,切入点,并运用了朗读法,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只要学生理解了“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的内涵,就明白了文章的中心,所以整节课都是围绕这句话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展开。

三、说学法指导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会把学生当做驯服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而是当做课堂的主体来看待,教学中我将鼓励运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求同存异,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

2.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不能单单把教材当做唯一的信息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作为教师一定要跳出这个框子,站在新的高度去解读我们的教材,根据这个理念,我引导学生课前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课前搜集有关作者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然后再结合作品进行探究性的阅读,这样学生就会得出自己的独到的体会和心得。 3.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且这样一篇较长的文章让学生一节课完成,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探究阅读的积极性,为此我指导学生进行课前自学,并且我安排了下面的预习作业。 (1)认真朗读课文2-3遍。 (2).借助工具书自学文中生字词。

(3.)查找资料,了解杨绛的生平资料以及她的作品情况。 (4),写出自己的初读感受,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下面我来说说我设计的教学过程:

(一).1.教育是一种思想影响另一种思想的行为,做为教师只有动情,学生才会动容,我为此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

同学们,我们喜欢关注伟人,因为他们有着非凡的成就;我们喜欢关注明星,因为他们有着耀眼的光环;我们也关注家人,因为血浓于水;而在生活中,你是否关注过身边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虽然卑微,但是却有着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杨绛先生的一篇文章中,一起去关注一个在生活中被遗忘的边缘人物吧! 瑞士作家温克勒曾经这样说过:“开场白有两种作用:“一是建立说者与听者之间的共鸣,二是顾名思义,打开场面,引入正题。”导入语就是课堂教学的开场白,它起着联系师生情感,打开课堂教学,引入新课的重要作用,我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入情入境,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个环节的学习上。

(二)导入新课后,我首先请学生简介自己课前查到的杨绛的有关资料,同时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初步检查预习的情况。

(三)对于一篇感情厚重的散文来说,我觉得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是很重要的,那么开篇我请学生默读课文后,提出问题:文中哪个词语写出了作者写作此文时对老王的感情?学生马上就能找到这个词语“愧怍”,由词语引出文中这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请学生读这句话,读后,请学生看这句话里的两个词语:幸运的人,不幸者,那么接着问学生,幸运的人是谁?不幸者又是谁?很显然,学生阅读全文后,很容易知道作者把自己看做幸运的人,不幸的人是老王。这是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初步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

(四)下面首先我从分析老王的形象入手,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结合文中的情节进行分析概括,来了解老王这个不幸而又善良的人物形象。为此我设计了第一个问题是: 1.为什么说老王是不幸的,他有什么性格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那么学生很容易就会明白,他是单干户、蹬三轮的、无依靠、有眼疾,居破屋,体现出他的不幸。而他半价送冰、免费送人、病中送物,一个送字又体现出他的善良, 这个环节的设计除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还培养学生提取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这个过程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概括,教师不能做垄断性的分析去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 2.那么接下来我设计的第二个问题是“在这些事件中,作者为什么详写病中送物? 重点引导学生朗读8-16自然段,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后,画出文中描写老王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句子来了解人物形象,了解围绕中心来选材的特点,那么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能会找到并分析以下语句:

(1)老王直挺挺的镶嵌在门框里。 (2)他面如死灰·····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3)他一手拿布,一手攥着钱,滞笨的转过身子。

(4)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5)他只说:“我不吃”。

(6)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对于这些形象描写的作用,学生如果感到困难,教师就要从炼词的角度,如“镶嵌”一词的妙用,或者修辞的角度,如夸张,或者从语言的描写角度,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这些都形象的写出了老王极端不幸的凄惨形象, 我让学生在分析的同时,找学生有感情的去品读这些句子,体会句中作者饱含的深情,这样就把学生的说和品读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很好的理解了文中关键句子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生读后,我会适当的用插入语去渲染感情:同学们,往往把最好的东西送给你,还要说;我不吃。这样的人是谁?是我们的父母,是我们的亲人!老王就是这样把亲人般的关怀送给了作者。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老王的善良,我会追问学生一个细节问题:可是老王为什么最后又收了钱?

学生如果细读课文没有深入思考,可能会对这个突然的细节问题感到无法回答。我就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这里,学生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解读,

比如老王收了钱,就会替杨绛先生减轻一份心理的亏欠。那么你此刻会发现,这个老王,给予作者帮助的不仅是物质的帮助,更多的是在苦难的时刻心理和精神上的安慰。那么讲到这里,学生就会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详写病重送物这个情节了。它最能体现老王的极端凄苦和极端善良,他们形成鲜明的映衬,闪着人性的光辉。 学生似乎还有另外一种解读,比如是不是老王的生活已经无法维持了,他想用送物的方式换来一些钱,度过自己的余生,而看到奄奄一息行将入土的老王,作者似乎更想尽一点微薄之力周济一下老王,所以钱是一定要给老王的。这是一种无言的默契和关爱。

通过这个细节的讨论,告诉学生要学会细读课文,学会品析语言的意蕴。许多看似平淡叙事的散文,有很多细节之美,只要用心去读,去品味,发现每一细节,感受每一细节,就能感悟出文章的很多美感来。

(五).这样看来,这篇文章拥有善良品质的不只是老王,还有作者杨绛,所以解读作者,也是对这篇文章主题的探究,接着我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去感知她的善良内心。 为此,我设计的问题是:1.杨绛为老王做了什么,让老王用尽生命的力量来关心回报?让学生走进课文,去细细体会。

那么学生会很容易知道作者经常坐老王的车,给他钱给他物质上的帮助,但是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我引出来让学生思考:那就是第一段有一个“说着闲话”,第四段有一个“闲聊”,这两处看似很平淡的词语,凝聚的情感很丰富,闲话和闲聊,它寄予的情感是心灵的沟通,我们发现:作者给予老王的也不仅是物质的帮助,更有在苦难时刻心灵和精神的安慰。 我设计的第二个问题是:2.作者自称是幸运的,她真的幸运吗?她幸运到哪里?

学生如果没有深入细读课文,深入思考,就会得出很肤浅的答案,比如作者家有冰箱,还有钱坐车,当然这些回答比较肤浅,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交流了,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交流,让他们拿出课前各自查到的有关作者一家人在文革中遭受不幸的资料来一起分享,来探讨,我也给学生补充一些资料,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在这个地方,我稍作点拨,用了这样一段插入语“在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被当做牛鬼蛇神的杨绛夫妇,连自己的亲人都远远的躲开了他们,她是幸运的吗?而老王为什么不躲,这就是发自心灵深处的善良,是最让人敬重的善良, 而通过讨论我们发现,作者其实是更不幸的,那么她为什么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呢?当我们从查找的资料中读懂了杨绛的苦难时或许就知道了:老王只能蹬三轮为生,而作者有工作;老王住着破屋,杨绛还有真正的家;老王是独身,作者还有丈夫有女儿有着温馨的家。

这就是杨绛对待生活的豁达乐观的态度,从这里,我们其实更看到了弱者对弱者的善良,苦难者对苦难者的尊重。

对这个环节学生的讨论发言,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既然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甚至会有学生说出来“老王不幸病死了,杨绛侥幸活下来”的偏激论断,老师要学会包容这样的发言,合理引导。 3.这个时候,我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愧怍“这个词语,既然都是不幸的人,杨绛一家对老王也不错,那么愧怍从何而来? 学生肯定会理解为老王送东西时,作者没有让他进去坐坐,那么我在肯定学生的回答的同时,引导学生读17-22自然段,再次走进文本进行思考,进行深层次探究,学生就会明白,老王在生命垂危的时刻,他最想得到的其实是亲人般的关怀,他最感到亲近的杨绛一家人或许能给予他这种情感,而作者认为她给予老王的仅仅是同情,是可以用金钱对等交换的一种回报,而且她得到老王去世的消息还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冷冰冰的三个字:早埋了,所以作者至今很愧怍。

一个“愧怍”闪耀着作者善良的人性光芒,这种善良已经足以让人感到敬佩,而面对那个时代被人遗忘的不幸者,作者却至今感到无法释怀,把它写出来,让我们去读去看,她是希望大家对社会底层的弱者充满关注,充满同情,要奉献一份爱心,创造一份温暖和谐。

(六).所以在这节课的尾声,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拓展迁移,首先出示一组图片·······看完后,让学生写一段话描绘其中的感受最深一幅图片,并且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和感想。然后让学生阅读交流。我引用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女士的话作为这节课的结束语“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情,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四.最后是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老王

物质 精神 善良 人性的美 作者

板书设计明确了本文人物形象及其品质,简单明了,突出了重点,清晰而直观。

最后我想说,一节真正成功的课堂教学是生成性的,而不是我今天的预设,其实很多教学情境是不能预设的,因为课堂上会出现很多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大胆的追问,那么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和学生同行,这才是真正的绿色的无污染的语文课堂,也是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课堂。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上一篇:敬老院护理聘用合同书下一篇:网站改版建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