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文一共涵盖5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文章从解决趋同管理过程中留学生汉语能力总体偏低跟课程内容对学生的语言水平总体要求较高这一矛盾入手,分析出国内各高校留学生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在专业培养要求和方向上各有侧重的实际情况,提出应通过调整通用性语言课程和学术性语言课程比例、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通过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来促进平衡。

第一篇: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

理工类高校汉语言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内容摘要: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个案,对其近五年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通过分析2009至2013年应届生的就业状况,发现理工类高校汉语言专业毕业生存在校内签约率低、就业率较低、竞争力低等就业困境,并就此作了原因分析。

关键词:理工类院校 汉语言文学 就业困境

在理工类院校里,汉语言文学作为弱势学科,易被边缘化,其毕业生亦容易被忽视。本文拟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2009届-2013届)毕业去向状况、学生就业状况为例,来分析理工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遇到的普遍问题,考察其产生的原因,以便为改善理工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窘境作一个绵薄努力。

我们首先通过档案查询方式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学专业2009至2013年应届生进行了统计与核实;其次对部分毕业生进行了电话访问;再次,发放了问卷500份,收回456份,回收率为91.3%,其中有效问卷约422份,有效率为92.5%。综合以上工作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毕业生面临一些就业困局及其产生的缘由。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通过横向与纵向分析,理工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困境一般呈现为以下6个方面的问题:

1.文科毕业生的校内签约率低

作为理工科院校,虽然校内招聘会具有针对性强、签约率高和就业层次高的特点,但是这些优势是对于理工科院校的传统优势专业而言的。虽然校内招聘会是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是作为理工科院校的文科毕业生,通常难以在校园招聘会上得到好的就业机会;毕竟,来此的招聘单位多以学校的强势、优势专业为目标,从而忽视了文科生群体的求职需要。这就使得理工科院校的文科生失去了很多在校内招聘会就业的机会。

2.读研逐渐成为一个明智之选

在理工科院校读书的文科生,承受着更多的就业压力,无论是与同校的理工科校友相比,还是跟综合类大学的文科生较量,都常处于弱势。就业压力过大的现实,使越来越多的文科毕业生选择考研之路,毕竟这是一条最直接有效的回避之法。通过考研,学习能力强的文科毕业生可以自主选择去到综合类大学甚至是名牌大学,通过继续学习改变本科毕业难找工作的状况。但是考研率的增大,并不意味着读研率的提高。考研未果,再开始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就业的难度,导致就业前景出现不稳定因素。

3.理工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高,波动较大,且未来不明朗

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09年的毕业生为基准,出国人数占8.81%,待就业人数占1.26%,就业人数占78%,升学人数占10.6%。其中毕业生选择就业比例较大,其次为读研学生。其他年份直接就业比例分别为10年76.87%,11年76.58%,12年80.78%,13年70.93%。平均就业率为76.618%,09年至11年相对平稳,保持在76%的就业率,而在12年上升4.2%后,迅速下降9.85%。鉴于就业率从趋于平稳至大幅度波动,语言文学专业应届生未来预期就业率难以预测。

4.文科生的就业去向多元化,且专业不对口现象逐渐增加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09年毕业学生具体去向有:2.52%从事中初教育、10.06%升学、11.32%进入三资企业、3.774%进入其他事业单位、48.4%进入其他企业、0.63%从事科研助理、1.887%进入机关、3.774%进入国有企业、1.258%接受高等教育、4.40%进入地方基层项目、1.258%待就业、0.81%选择出国。由此看出,09年整体就业情况良好,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较为对口。从5年的数据分析来看,09年至11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基本平稳,变化不显著,但是从12年开始,出现了大幅度波动,毕业生毕业去向出现多元化、复杂化以及非专业对口化现象;13年就业率更是出现大幅度下降,其中进入私营企业学生受影响较大,但是进入三资企业与国有企业学生仍然平稳。

5.相比综合性大学,理工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出现竞争力低、工资低等问题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学生中,学生第一份工作地点几乎都在二三线城市,也有28%在一线城市,只有村官类型的在乡镇工作,基本无人在乡村工作。由此看来,在北京、上海类大城市找到工作对理工科学校的文科生而言并不容易。毕业生中,也不乏自己创业的学生。另外,薪资在2500-3500元占多数,另有一部分在3500-5500元区间,少数是2500元以下和5500元以上。在第一份工作中,薪资在5500元以上的毕业生或在一线城市,或是自己创业,拿低工资2500以下的基本处于实习阶段。说明理工科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很难在就业之初就拿到较高水平的工资。

6.相比综合性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工作不稳定性,理工类院校则呈稳定趋势

在问卷中,对毕业一年的学生,只有36%的学生选择放弃第一份工作,仍有64%学生坚持自己的工作。从毕业生对当下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来看,76%的毕业生表示比较满意,0%的毕业生表示不满意。对工作表示非常满意和一般的比例各占12%,说明本专业毕业生对现工作的状态并没有达到很满意的情况,但也不失望。以上结果表明,理工类高校的文科毕业生对于自己的定位要求不高,缺乏信心。因此,当毕业生遇到一份相对安稳的工作后,便会选择保持现状,不再跳槽,从而使就业状况呈稳定趋势。

二.理工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产生的原因

1.理工类高校发展不均衡,汉语言文学专业仍亟待发展

过去国内的大学由于研究方向不同,所以培养学生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理工类高校以理科与工科专业为主要发展目标,并且在相应的领域取得非凡的成绩。比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其前身是南京气象学院,是我国培养气象科技人才的高等院校。但是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需要不同领域的人才逐渐增加,2000年前后出现全国理工类高校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潮流。理工类高校因此纷纷努力开设文科专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是90年代中后期,而本科是从2000年开始的。虽然如此,但由于汉语言文学在理工类高校内部是新专业,无法在内部竞争中取得优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很难获得同等丰富的学习资源与优沃的学习环境,例如师资力量不强、人才缺乏且流失严重与数据库资源使用不便等。因此出现了相对普通综合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更加困难的局面。

2.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学生发展定位不准确,没有差异化与专业化培养

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上述所说为一个学校内本就处于绝对弱势的专业,相比同类综合性大学与专业文科类高校,学生在就业时的表现与竞争力就也是处于竞争劣势。由于理工类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发展定位不够准确,而且相比于综合性大学与专业文学类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没有差异化与专业化培养。学生的培养方案可选择范围过于笼统,并没有细分模块教育,造成学生受到的教育范围大而不精的局面。

3.学生对未来发展不明确,心理素质薄弱

一般而言,同等层次的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相对于同类综合性大学要低些,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差。高考成绩只是一个阶段性考验,影响成绩的因素颇多,并不能作为绝对的素质考量尺度。但是由于国内社会舆论以及学生本身的认知和定位,会慢慢从怀疑自身能力到放弃自我。因此,原本只是一时失利的学生会在自我放逐中,降低自身的要求,对未来发展不明确。继而到毕业时,由于软硬条件不佳,在与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竞争时,感到压力巨大,从而出现在面试时表现不佳等情况。

4.社会对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存在认知偏差

在调查问卷中发现,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去向为二、三线城市,因为在大城市中除了毕业生自身的问题,社会对其也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由国内高考的划分人才层次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所以社会,尤其是企业会对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存在认知偏差,会质疑他们的能力与素质。有时候更会将这些毕业生划分在同类综合性大学与专业文学类高校之下,录取通过率因此出现低迷。

5.整体经济环境造成就业困境

在调查问卷中得出,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毕业生大部分去向为私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但是在08年金融危机后,尽管经济有所恢复,但是仍然处于后经济危机时代,地产泡沫依然存在,利率依然低迷,投资热度不高,尤其以中小微型企业融资困难、发展艰难,而民间金融借贷与网络p2p金融跑路事件频频,经济依然较为萎靡。由于央行调整利率,加大开放程度,国内汇率波动增加,人民币加速升值,导致出口导向型企业生存艰难。而这些中小微企业与出口导向型企业却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最大比重的毕业去向,进而导致毕业生就业困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为典型的理工科院校,尽管其文科专业学科建设近10年发展非常迅速,如语言文化学院近五年的国家项目有20项,获奖、高级别的论著发表等也都非常多,但因为文科学科发展的“慢热性”特点,仍然不能一下子改变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的局势。所以,理工类高校在持续加大对文科类专业扶植力度同时,还应尊重其长线性特点允许其有较大的成长时间,而不可以“今天投资——明天回报”的功利观来看待汉语言文学等文科专业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体系尚有待完善和提高,其毕业生在就业竞争当中的竞争力亦有提升空间。在高校院系的建设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与建设;应注重学科均衡发展;通过有效可行之策,提高学生素质,差异化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把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再提高。

参考文献

[1]葛红兵.中国文学教育亟待改革[N].文学报,2010-03-18.

[2]陈鸣.高校文学教育改革,需要破除偏见和成见[N].文学报,2010-03-25.

[3]周兴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当下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72.

[4]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2005(3):5.

本文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名称: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2009-2013届)职业状况调研——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项目编号201410300218.

[作者介绍:徐文蕾,李若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王东(通讯作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文艺理论]

作者:徐文蕾 李若羽 王东

第二篇: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探讨

毕业论文写作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对全面提高开放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与管理依然是教学难点。本文就当前海岛电大开放教育毕业论文写作现状及解决的对策进行探讨。开放教育汉语言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写作,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开放教育学生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综合检验,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因此,作为开放教育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各级电大都非常重视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我们海岛电大依据中央电大和大连电大相关文件精神,不断建章立制,细化规则,基本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毕业论文操作规范。但不可否认的是,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开放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与分析,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毕业论文论文的质量。

一、海岛远程开放教育毕业论文写作的现状

从近几年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答辩工作的情况来看,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选题陈旧雷同

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抱有这样的思想:论文不求优秀,只求通过。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论文选题时往往不考虑选题的价值,不根据自己的兴趣,避难就易,论文题目陈旧雷同的现象颇多。

(二)论文内容存在缺陷

当前,相当部分的学生撰写论文时基本上是上网搜索几篇拼凑整合成文。东拼西凑的论文,必然导致论文在论点、论据、论证、结构、语言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或内容肤浅;或论文观点不明确,论据不充分,不翔实,与论点不相符;或论证不严密,逻辑混乱,结构不完整,层次不清楚,没有整体性;或语言不通顺不流畅,甚至存在病句和错别字现象。

(三)论文格式不合规范

尽管毕业论文内容及格式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好多学生的论文格式还是不符合规范要求。比如内容摘要长篇大论,分段来写,或者是从正文中摘抄一段;文章缺少脚注,参考文献;定稿的论文字号、字距等排版不符合要求等。

(四)论文答辩敷衍了事

在答辩过程中,由于前期工作欠扎实,部分学生对答辩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知所云,有的念论文的内容摘要,有的匆匆翻阅论文,导致答非所问或驴唇不对马嘴,与论文知识密切相关的深入问题很难回答出来。答辩委员会人员只能根据答辩者的简要说明,简单地提一、两个问题了事,答辩有时只是敷衍了事,流于形式。

上述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

1.态度不端正,影响着毕业论文的质量

许多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不端正,对论文写作的作用与性质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上部分学生专科不是本科所学专业,在专业修养方面欠缺较大,故而在撰写论文时采取“拿来主义”,直接网上下载或大量抄录教材和他人论著、文件制度,稍作剪裁,交差了事。因此论文内容多是他人观点,有创新性、个人独立见解以及能够应用于实际工作的论文内容少之又少。

2.工学矛盾突出,影响着毕业论文的完成

开放教育学生中大多数人平时工作忙,时间紧,精力有限,工学矛盾突出。繁重的工作任务让很多学校很少有足够的时间接受系统的培训,也很少有和指导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没有充足的时间对论文进行认真的构思和写作,更没有时间进行反复的修改,这样势必造成论文的质量低劣。

(二)海岛客观因素的制约

1.写作资料相对匮乏

丰富的资料是论文写作的基础,论文的定稿必须有足够的材料来支持,而且论文的选题、论点的提炼、思路的形成、论证的完成,都要从材料中来。一篇3000~6000字的论文,至少应该有几万字的材料支持。但是海岛电大学生的资料来源极为有限,海岛缺少像样的图书馆,无法借阅到相关的图书资料。虽然网上资料丰富,但毕竟没有图书资料方便实用。在没有充分资料的情况下,学生无法按照规定来选题、提炼论点、形成思路、完成论述,他们只有抄袭或拼凑来完成作业。

2.远程指导,监控不利

虽然远程开放教育允许教师进行远程教学,但是对于毕业论文指导这一教学环节来说,仅仅依靠远程指导解决论文写作中遇到的问题是不够的。我们海岛电大受特殊地理位置的限制,学生分散各个岛屿,往返交通不便。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学生与论文指导教师“零距离”接触、面对面讨教难上加难。如果说单一的远程指导可以解决一般性问题,对于某一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具体困难,远程指导教师则是“鞭长莫及”,难以进行实时排解。学生得不到及时的点拨,论文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了。

3.海岛电大指导教师力量薄弱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作用是很关键的,论文质量的好坏与教师的指导是否到位关系是很密切的。上级电大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资格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在我们海岛电大真正符合条件的教师非常有限。仅仅依靠上级电大指导教师的远程单级指导很难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综上所述,采取有力措施提升毕业论文的质量仍然是海岛开放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海岛远程开放教育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管理的对策

(一)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统一思想认识

在以往的工作中,上级电大和我们学校都曾就毕业论文写作问题召开过动员会,但由于种种原因收效甚微。所以,学校今后应该高度重视毕业论文指导课的作用,上好毕业论文指导课是高质量完成论文的基础。上级电大和我们分校应该分工协作,共同努力,认真上好论文指导课。指导课的开设时间应安排在第四个学期之前,由上级电大专业教师通过双向视频或亲自下岛集中讲授等方式进行。分校也应该指派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辅导教师担任毕业论文指导课的教师。分校的专业辅导教师不但要承担集体指导的任务,还要肩负起个别指导的任务。通过指导课来明确撰写毕业论文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写好开题报告,掌握论文写作的要求、写作的技巧及格式规范等,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

(二)完善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做好毕业论文教学资源建设和加强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两个方面。上级电大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已经比较完善和成熟,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在基层电大和学生中反响良好。如今在毕业论文教学上也应该鼓励教师根据中央电大关于毕业论文教学文件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制定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性文件、辅导材料、课件等适宜于基层学生学习的毕业论文的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放在电大教学平台上,供学生下载和学习。另外,总校要进一步加强对海岛基层电大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把获取资格培训和常规培训结合起来,把老教师培训和新教师培训结合起来,把网上培训和面授培训结合起来,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在毕业论文中出现和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集中培训,这是提高海岛电大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加强辅导队伍建设,构建三级指导模式

写论文是在做学问,观点、论据、谋篇布局甚至字词等都需要仔细的推敲,因此需要与教师经常进行细致地交流。时下,上级电大教师远程指导毕业论文撰写的“单级”指导模式可以保证指导的权威性。但是,不能保证与学生直接沟通应有的时间,也就难以保证学生所撰写的论文质量。等到答辩时,发现问题,就给学生造成了被动。上级教师远程指导模式在目前难以保证论文教学的质量,需要下级分校教师的补充指导。因此,构建以下三级指导模式是比较符合海岛当前实际的,也是易于操作的。

第一级由分校的班主任老师组成,负责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监控。具体的监控模式如下:

开题报告——参考资料——研究心得——毕业论文

按照这一模式,要求班主任先审查学生的开题报告。根据以往的毕业论文写作来看,论文初稿扎堆问题屡见不鲜。即一个班级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学生同时选择同一课题作为毕业论文,而有的研究方向却无人涉足。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在审查开题报告的过程中就可以进行协调,力求避免出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

为了从源头上抑制“拿来主义”的滋生,这一监控模式要求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后收集并阅读3篇以上的参考论文,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将所搜集的相关参考资料原件送班主任审查,对于网上的文章,则要提交打印件。

研究心得是指学生阅读相关参考资料之后,要写出10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如何“做研究”,“做学问”,为下一步的论文写作打好基础。

班主任通过这样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毕业论文写作监控流程,来杜绝学生抄袭他人,敷衍了事的行为,从而保证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二级,由分校专业辅导教师组成,负责辅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辅导要重在对文章主题思想、结构安排、论点论据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同时也要对语言、格式规范等做出严格的要求。对在辅导过程中发现的小问题或只需作局部调整的问题,一般可以采取电话或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适时提出修改意见;对于问题比较多的就与学生直接面对面交流,及时疏导在写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整个辅导过程教师要认真详细填写过程记录表,保证指导工作的真实性、规范性。

第三级,由大连电大论文指导教师组成,负责对本专业毕业论文撰写的组织安排和对分校辅导教师的专业辅导。作为上级指导教师,要及时解答基层辅导教师和毕业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对基层辅导教师辅导的学生论文进行把关性审评,把好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关。

(四)充分利用学习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针对岛屿分散,交通不便的实际,我们海岛电大根据学生常住地或工作单位情况,就近组建成若干个课程学习小组,指定一名组长。学习小组在开展课程学习难点讨论、网上学习帮助等活动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却忽视了学习小组的作用。一批又一批的毕业论文,其读者往往只有一个指导教师另加几位答辩教师。文章到底是优是劣,学生没有机会比较,也没有机会从中学习交流。因此,在今后的论文写作与指导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通过学习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补充来提高论文的质量。

(五)完善论文答辩工作

考虑到海岛交通不便,我校多次采用网上论文答辩的方式,这种方式的确方便了海岛学生,解决了他们交通不便、工作繁忙带来的麻烦。但在网上答辩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不会自己组织语言回答,而是大段复制论文的内容,并且直接利用网络搜索问题答案的现象难以控制,这样就不能检验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所以除了传统的现场答辩方式之外,海岛电大更应该因地制宜采用抽样答辩、远程双向视频答辩等方式。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该遵循答辩终审严把关的原则,对确实不能通过的可补答或延期答辩,以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的提高。

(六)评优表彰,结集出版

在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也总有态度端正、写作认真、成绩突出的学生。学校应该对这些学生加以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对于优秀的论文,学校要结集出版,也可以依托网络展示学生的写作成果。通过这样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确保论文质量的提高。

总之,毕业论文写作组织、实施与质量管理,关键是学校是否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严格把关、狠抓落实。作为电大工作者,我们必须求真务实,勇于开创,坚持“宽进严出”原则,切实探索并完善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和写作水平,使开放教育越办越成功。

参考文献:

[1]梁红丽.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

[2]易建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毕业作业组织、实施、质量管理的研究.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2009,(1).

作者:王莉莉

第三篇:趋同管理发展阶段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平衡策略*

摘 要:文章从解决趋同管理过程中留学生汉语能力总体偏低跟课程内容对学生的语言水平总体要求较高这一矛盾入手,分析出国内各高校留学生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在专业培养要求和方向上各有侧重的实际情况,提出应通过调整通用性语言课程和学术性语言课程比例、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通过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来促进平衡。

关键词:趋同管理;确立阶段;发展阶段;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平衡;策略

目前,趋同管理作为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有益尝试,已经为国内很多高校采纳,趋同管理确立阶段的各种探索,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将该专业留学生的教学大纲、学分学制、课程设置等环节纳入文学院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体系中,从而实现提升管理效益、加强国际交流和中外学生的融合、节约高校运营成本等目的,从而进一步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增强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可以说趋同管理为学历留学生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型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趋同管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颈问题,在趋同管理确立阶段也就是起步阶段,本科留学生完全参照中国学生的课程学习,同堂听课统一考试,由于留学生汉语能力参差不齐且普遍较低,他们的汉语水平与母语是汉语的中国本科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造成了留学生汉语能力总体偏低跟课程内容对学生的语言水平总体要求较高的矛盾,因此,随着趋同管理的不断深入,各高校又将原先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一些语言课程纳入到趋同课程体系中来,对留学生语言课程的比例与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比例的掌控,各高校不尽相同。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趋同管理的发展阶段,在上述两大课程板块之间寻求平衡,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使之达到最理想的结合效果,从而建立更为科学的、符合培养目标和留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

一、趋同管理发展阶段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平衡依据

趋同管理确立阶段留学生的学习主要以文学院汉语言专业课程为主,这些课程侧重于系统的专业理论,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其中一些课程如汉语音韵学、训诂等多运用学术性语言,对中国学生来说晦涩难懂,对留学生来讲也是过于深奥。留学生主要以现代汉语、写作等通用性语言学习为主,强调汉语综合性、应用性能力培养,即能运用汉语开展工作的实际能力,于是便产生了留学生汉语能力总体偏低跟课程内容对学生的语言水平总体要求较高的矛盾。因此在课程设置中,不但要兼顾留学生通用性语言学习为主和学术性语言学习为辅的需求,还要根据本校留学生生源情况特点,对各板块课程进行平衡,设置难易恰当的相应课程,过难或过易都容易造成偏失。总体来讲课程设置要视本校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及留学生接受能力而定。

(一)根据高校自身培养目标和要求来平衡

1. 各高校培养目标基本一致

各高校关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大体一致,即“培养适应现代国际社会需要的、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汉语专门人才”。具体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崔永华1997):(1)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全面发展的国际化人才;(2)熟悉中国社会文化、具有较强的汉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3)熟悉某一领域基础知识并运用汉语开展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 各高校在具体专业培养方向上各有侧重

根據学校生源情况,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地域特色及区位优势,每个高校在培养方向上各有侧重,在课程设置上也有着不同的体现。

有的高校除了要求学生在熟练准确掌握汉语听说读写能力,还要求他们系统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并具备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对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的需要。由于突出全面发展的要求,课程设置往往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有所体现,不但有听说读写译等应用能力课程,以及中国文化和国情课程,还加入了经济、贸易、法律、文哲等相关专业课程。

有的高校除了要求留学生兼顾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进行比较全面的人文知识学习,并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了解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因此相关专业课程除了汉语技能课以外,还有中国人文知识课程,如中国国情、历史、地理、经济、哲学和文化史等,还包括语言学和文学类课程,语言学课程如语言学概论、中国语言学史、汉语方言学、语音学等,文学类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等。

有一些高校的培养方向是能够满足国际社会需求的“语言+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全面系统地培养留学生汉语专业基础知识和汉语听说读写交际技能,了解中国国情,熟悉中国文化,掌握国际商务领域的实用知识和技能。课程设置时又另外加入了商务汉语系列课程和文化方向系列课程,此外,还开设了国际贸易、中国法概况、经济学、管理学等经济管理类选修课程。

也有个别高校对留学生有着较高的培养要求,其目标主要培养中国语言文学应用研究人才,注重学生对中国文学现象的分析把握能力和汉语写作能力的综合培养,要求本科留学生熟练准确地掌握汉语听说、阅读和写作能力,并具备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为将来从事中国语言与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这类高校生源情况较好,其课程设置主要参照中国学生的课程设置,只在一二年级加了少量的语言技能课程,如汉语听说、阅读与写作等。

这些高校虽然在趋同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培养要求增设了相关课程,体现了一定特色,不同程度地满足了来华留学生学习语言的多元化需求,但是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不同程度超越了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有的甚至忽视留學生实际,课程过于深奥,不利于培养目标要求的实现。由于各高校在培养方向上的差异性,平衡、调整并形成与培养方向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制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使之更加符合留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和变化,是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根据学生情况来平衡

国内各大高校留学生生源存在着不均衡现象。有的高校生源情况相对较好,汉语言专业留学生语言水平相对较高,文学院汉语言专业课程可以保留得多一些,语言技能课等课程可以少一些。也有的高校对于招收学历留学生的门槛普遍较低,生源情况一般,其留学生汉语能力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跟中国学生一起听课的要求,在本科学习中,普遍汉语基础较差,影响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这样的情况下,文学院汉语言专业课程可以学得少一些,留学生语言课程可以学得多一些。这些语言课程针对留学生单独开设,在本科一二年级基础阶段这类课程应加得多一些。

学生对于汉语学习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如太太和老年学生主要以语言学习为主,强调实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可以开设文化类选修课及一些体验类课程。年纪较轻的学生,毕业后多打算进入国外企业、公司从事汉语相关工作,不但希望学习较高水平的汉语知识,还希望学习财经等与今后工作有关的专业课,可加入财经、商务类课程,总体课程上要体现丰富性和层次性,以满足不同来源、不同需求的学生。

二、趋同管理发展阶段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平衡策略

为了更好地解决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在趋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瓶颈,在留学生语言课程与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平衡过程中,应坚持同中有异的原则,以提高留学生汉语基础和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通过调整通用性语言课程和学术性语言课程比例、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通过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来促进平衡。

(一)通过调整通用性语言课程和学术性语言课程比

例来平衡

文学院汉语言专业或汉语言文学专业,目标是培养具有系统的汉语言知识、文学知识以及相关文艺理论素养,能在文化管理、新闻出版、高校科研机构及机关企业单位从事语言文字管理、语言应用、语言文字教学及科研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新闻、教学、文秘等工作。该专业所学的很多课程兼具专业性和理论性等特点,突出汉语语言学理论和文学理论的系统学习,难易程度也各不相同。有些课程属于学术性较强的科目,如音韵学、训诂学、古代汉语,这些课程对于留学生来说过于深奥难懂;还有一些浅近的学术性课程,如现代文学史、文学名著导读、近代文学与文化,这些课程对于留学生的难易程度不同,汉语水平高的留学生不难掌握,中等水平的或许有一定难度;另有一些课程属于通用性语言学习,如现代汉语、写作、汉字文化学,这些课程对于学生来讲不难理解。

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掌握系统的汉语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中国人文知识,熟悉中国国情和社会文化,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能力。留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文化交流、国际贸易、汉语教学、文秘、旅游、翻译或相关领域工作。该专业要求留学生在熟练掌握汉语技能以及中国国情、文化和人文知识基础上对汉语语言学理论有所了解即可,主要培养留学生对汉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强调应用型和实用性。根据留学生的相应需求,应该对文学院汉语专业或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进行归类。属于通用性语言学习的课程可以保留,属于较为浅近的学术性语言课程可以适度保留,属于专业性和理论性较强的语言学习课程,在趋同的过程中宜大幅缩小比例。

另外还应为留学生专门开设语言技能课程,如汉语听说、高级阅读、阅读与写作、汉语语法等,教学中还应该与相关专业课程联系起来,专业课中的一些专有名词以及难以理解的字词句段落,可以在这些语言课程中释疑解惑,以帮助留学生进一步提高汉语水平。

(二)通过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来平衡

虽然同堂听课同堂考试,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差异性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

各高校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培养要求有所不同,各自专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也各有侧重,这些特点,可以通过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来进行调适。

课程设置主要涉及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合理调配,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共性需求,还可以适应学生的差异性需要,确保学生学习内容的全面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帮助和培养学生发展他们的兴趣特长,在汉语学习上丰富多样的选修课充分调动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在趋同和平衡过程中,中国学生的课程设置与留学生的课程设置是既重叠又交叉的相互区别的两个体系,为各自的专业目标和人才培养需求服务,由于是趋同管理,课程的总体框架基本一致,只是在这个框架内部,两类学生的选修与必修科目有所不同,中国学生的课程更加侧重于理论性和学术性,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尤其在高年级应加强学术性课程学习,留学生在基础阶段更侧重于语言技能的训练,即便在高年级,理论性課程也不宜太过于深奥。

在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过程中,两类课程的比例最为关键,即留学生语言课程与文学院汉语言专业课程,语言技能类课程为留学生专门开设,在本科一二年级基础阶段设置得多一些,三四年级逐步减少,例如,高级汉语、汉语阅读、汉语口语。而剔除了过难过于深奥的文学院汉语言专业课程,则体现由浅及深的过渡,在以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为总体目标的前提下体现层次性,留学生语言课程中的文化课、文学院汉语言课程中的通识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要实现逐步递进。由于选修课量大面广,一定要对选修课加强监督管理,使选修课的教学目标顺利实施。

文学院汉语言专业的一些必修课多为基础性理论课程,教师也多以灌输式的方法进行,因此必修课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其枯燥而减少必修课的比例,大量必修课为留学生汉语习得打下坚实基础,也为选修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前提。

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的消长,留学生语言类课程和文学院汉语言专业课程的平衡及相互融合,应体现基础学术教育和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统一要求和体现灵活性等各种要求,在不断的变革和调整中,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也朝着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

(三)通过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结合来促进平衡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和多媒体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汉语教学中,大大丰富了汉语课堂的教学效果,使得汉语教学能够更好地引起学生兴趣,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课堂上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设计,生动诠释了汉语课的重点,也令那些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词汇和语法难点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了留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大大增加了汉语相关课程对于留学生的吸引力。

现代教学模式不仅包含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包括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革,美国的汉语教学多为活动化课程,这从教学理念等各方面的颠覆性革新。由于各国文化、宗教、教育背景的不同,对于现代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总体来看,汉语教学正处在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渐进的转变中,只是各国各高校转变的步伐有所不同。

目前我国高校也正在通过整合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来进一步优化汉语教学。

在传统教学基础之上,除了引入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大力拓展第二课堂,开设各种兴趣班和选修课,如武术课、书法课;引入了各种文化元素,开展各种文化实践活动,如民俗文化考察、昆曲评弹赏析;帮助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交流,甚至进入相关社团;选拔和培养优秀的或有专长留学生参加省市各种汉语比赛、演讲活动及媒体活动。这些举措,大大丰富了汉语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由传统课堂到现代课堂,由走出课堂到走出校门,充分体现了汉语学习的层次性、丰富性和延展性。

因此,不断探索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最佳结合方式,在两种教学模式中寻求最佳的结合,使得这两种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为汉语教学所用,是趋同管理发展阶段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时所必须考虑的重点之一。

三、趋同管理发展阶段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平衡过程中的衔接

课程衔接是课程设置的重要部分,不同阶段课程内容和学习经验等不同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可以使课程设置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为提升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首先是课程各阶段之间的衔接。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总体课程设置,总体应该体现低中高三个阶段的自然过渡,一二年级以语言技能课、文化课和通用性语言学习为主,浅近的学术性语言学习和通用性语言学习主要在三四年级展开,在从一二年级向三四年级的转换中,课程的过渡和衔接是关键,总体应体现铺垫、衔接、提升三个阶段,并体现系统性。铺垫是为了三四年级的课程和专业培养目标能够顺利展开,在一二年级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准备,语言技能课和文化课呈现由多及少的趋势,提升的前提是充分的铺垫和自然的衔接,浅近的学术性语言学习和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呈现由少及多的趋势,在衔接的过程中,通用性语言课程、留学生语言技能课程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语言技能课程可以帮助留学生较好地实现过渡,尤其在本科一二年级,这些课程不但可以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还应该与相关专业课程联系起来,专业课中的一些专有名词以及难以理解的字词句段落,可以在这些语言课程中释疑解惑,因此,语言技能课较大程度地缓解了趋同过程中留学生听课难的问题。

其次是基于学生视角的课程内容衔接,应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身心特点、学习特点、能力、行为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内容的衔接,其深度、广度和复杂程度呈现不断发展的递进态势,例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文选时,难度、深度和广度应是逐步递升。同时还应考虑到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结合,以帮助留学生不断拓展和提升汉语水平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此外,还可以采用导师制帮助实现衔接和过渡。在中国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导师制在提高教育质量、改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师生认可,在留学生中实行导师制,可以解决留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生活等很多问题,可以帮助留学生在课程与课程之间、课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层级之间进行更为顺利的过渡和衔接,从而有效地促进留学生汉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升。

趋同管理发展阶段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平衡,涉及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教育的方方面面,考虑到在培养目标要求、生源情况、地域特点、社会对留学生的需求等方面情况的复杂性,在平衡前应进行充分调研,在对有关情况充分了解掌握基础上酝酿平衡策略。留学生语言课程与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有效平衡,可以较好地解决趋同管理中留学生遇到的语言问题,可以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以促进趋同管理在国内高校的深化和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扩大汉语的国际影响,增进中外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项硕,蔡方平.对来华留学生试行“趋同管理”的初步尝试[J].广西高教研究,1998(4).

[2]王永德.从留学生汉语能力看趋同管理问题[M].对外汉语论丛(第八集).

[3]顾莺,陈康令.高校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比较研究[J].实践研究,2013,5.

[4]李慧琳,张营广.趋同管理背景下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问题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

[5]彭庆红,李慧琳.从特殊照顾到趋同管理:高校来华留学生事务管理的回顾与展望[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

作者:黄兴

第四篇:论汉语言的翻译

寻根溯源是汉学论著翻译中不可忽视的技术问题之一。汉籍本身浩如烟海,文化内涵又广博精深,海外学者对它的征引宛若随意采撷,典故难寻;对它的解释或体认有时推陈出新,有时又似是而非,因此译文难于处理。所以文化上的,包括汉文人名、中文史料、历史背景的还原就成了首要问题被提了出来。但伴随着这种交流,“汉学论著翻译”作为一种不同以往的翻译的新内容,面临考验,有进一步探索的必要,一些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亟待解决。

因为背景知识准确的掌握不仅包括对史实的确切了解,更需要的是一种文化感,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了解且能心领神会,并运用自如。不止是一个词,一段话的索骥,而应把文化内涵整个地融入行文之中,至此才使译文达到风格上的忠实与流畅。如《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一句原文“Within,the principal palaces were arranged on a northsouth axis……”,原译为“(故宫)各大宫殿按南北向轴心排列”。这容易引起歧异。事实上,原作者不是想强调宫殿的南北对称,或者是要说明所有宫殿都是南北排列。因此译为“重要的宫殿座落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就更明了。《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原文页100,注9Village and town life in China(《中国的城乡生活》)著者为Y.K.Leong 和L.K.Tao。此处的原著者显然是中国人名的简写,译者仅译为Y.K.Leong(郎)。笔者作为此书的责编之一先查到《中国的城乡生活》的英文版,著者的全名写成T'ao Li Kung和Liang Yu-kao。又阅读此书的《序言》得知,两人均为留学英国伦敦大学的中国学者,此书是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的社会生活。此书出版之后,T'ao Li Kung回国任教,而Liang Yu-kao则留在英伦。既然.T'ao Li Kung已回到本国,那么《社会科学大辞典》中应该有其一席之地。果然T'ao Li Kung即是中国社会科学家北大著名社会人类学教授陶孟和(陶氏字以行,1888—1960年)的原名“陶履恭”的音译。

江苏版译为:“宋代的常备军,除了‘近卫军’以外,尚有由地方军队和民兵组成的两个编队,但它们一旦融合之后,便告瓦解。”(页92);商务版则译:“宋朝统治时期,除了地方军(厢军)和民兵(乡兵)这两支互相融合而衰亡了的军队以外,还有作为常备军的‘禁军’。把“城隍”译为“城市之神”,“禁军”译为“近卫军”,“地方军队”和“民兵”不说明特指中国传统文献所称的“厢军”和“乡兵”,从行文上还可勉强接受的话,那么把王安石说成是“圣徒”则甚为乖谬了。

过分强调译名的精确度有吹毛求疵之嫌,但中文是不同于西方表音字母文字的一种音、形、义相结合的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固定的含义,通假和转注则有特别的规定。就算在阅读姓氏名称时,出现同音异形的字,也会被认为是指示不同的人物或事物。使用此种与西文截然不同文字的中国人在阅读时也养成了更重视识别文字字形而不是读音的习惯。而且长期以来汉语对外来词的消融力是古今一贯的,并形成了以意译为主或意译与音译杂糅的翻译规律。这种意译法的使用更加强调字符形态与音读对应的确定性和准确度。所以译者采用了不同译名来反映一个人或一件事物,就会误导读者,即翻译时差之毫厘,理解时必然谬以千里。讲求学术规范是提高整体学术水平与扩大学术交流领域和层面的基底。汉学论著翻译作为学术研究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否则就会降低其价值。

不言而喻,优秀的翻译著作应达到翻译与研究的完美结合。因为译者如果是某一领域的专家,那么他翻译这一领域中的外国著作就会在占有材料和了解新的学术动态方面胜人一筹,得以与原著者并驾齐驱,甚至可以作高屋建瓴的评判。

作者:梁 靓

第五篇:论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教学

[摘要]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础能力之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类课程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更能适应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在课程体系设置、实践平台的搭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职业能力。

[关键词]写作课程 实践教学 改革

[作者简介]王焕玲(1972- ),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写作教学。(河南 南阳 473004)

[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较高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系统掌握文化传播或中文教育理论及相关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近些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网络编辑、报纸杂志编辑、办公室文秘、广告文案策划与写作等工作,这些岗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写作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写作能力是最能彰显本专业人才优势的素质之一,也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般都会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广告文案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等写作类课程,这些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写作能力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一、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设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该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之中,并且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学生的就业需要。但是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寫作类课程一般只在低年级开设,缺乏写作能力训练的连续性。

2.课程重理论、轻实践。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在课程理论讲授的同时设置一些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很多高校的写作类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上尚属空白,即便有的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也被教师安排为课堂练习,没有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写作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无法得到实现。

3.缺乏激励机制,无法调动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实践教学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但是由于目前高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写作类课程的任课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致使实践教学流于空谈。

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科学设置写作类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从专业的高度来设置写作类课程,保证学生每个学期都有写作类课程,保证每位学生在大学期间都能够有专人负责指导和监督,保持写作训练的连续性,让写作能力训练不断线。从一年级开始结合学生的其他专业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文案与写作、应用写作综合训练、企业内刊编辑、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课程,这样从基础知识和理论到具体文种的写作到综合写作,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1.第一学年:奠定基础阶段。新生在入学伊始,教研室便为其指定专业指导教师,由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大学四年的专业发展,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趋向,为其制定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写作能力是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之一,专业教师应对学生四年的写作学习提出指导意见和明确要求,可要求学生四年中完成100篇文章的写作任务,每年完成篇目在25篇左右;写作类课程的考试成绩必须为良;必须在校内文学刊物和网站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

2.第二学年:技能练习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两门基础课程。基础写作课程主要讲授写作的基本理论及知识,教会学生如何提炼文章的主题、如何选取材料、如何布局谋篇、如何锤炼语言等,从各个环节教会学生基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要求学生能够在赏析佳作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基本文体写作。在基础写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教师通过对各种应用文体知识和写法的讲解,通过各种应用文体训练,使学生能够进行行政公文、事务文书和专用文书的写作。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完成30篇以上的作品。

3.第三学年:专业提高阶段。在第二年的基础上使其进一步学习新闻文体和广告文案的写作,要求学生能够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新闻稿件,能够进行简单的广告文案与写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很大一部分会进入企业,从事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一门企业内刊编辑课程,这门课程开设时可集中进行,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使学生接触企业内刊,了解内刊运作的程序和编辑组稿的要求,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内刊的编辑。这种集中实践的形式,将会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特别是新闻文体的写作能力。学年论文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必开的写作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一般开设在三年级的下学期,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写作技能的基础上初步进行专业论文的写作,这门课程能够使学生在较高层次上对专业知识与写作技能加以整合,培养专业的审美体验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表达能力以及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

4.第四学年:应用验收阶段。在这一阶段,可以设置三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应用写作综合训练、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应用写作综合训练课程主要通过为学生设置相关实践情景,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进行各种文种的写作,强化之前的写作课程的理论及能力,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应用写作能力;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必须进行的专业论文写作环节,也是对学生四年来专业课学习的总结和验收环节,训练和测试学生的专业综合研究能力和专业论文写作能力。

三、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1.增加写作类课程课内实践时数。为了突出学科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汉语言文学专业大都开设了应用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文案与写作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由于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写作类课程的教师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在制订培养方案的时候,这些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时数或者为零,或者比例相对较小,即便一些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安排了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由于受到学术型、理论型教学模式的影响,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被理论授课环节所替代,课内实践环节往往形同虚设。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必须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写作类课程实践环节的比重,最好能将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保持在3︰1 的水平,这样才能将实践教学落实下去。另外,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环节能够确实被执行,我们还应该有详细的课内实践大纲。

2.开设写作类集中实训课程。为了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应在高年级开设不同种类的集中实践课程,如应用写作综合实训、企业内刊编辑等课程,这些课程既有对学生专用文种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也有对学生专业综合写作能力的训练和考核。这些集中实训课程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让学生利用这个机会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提前了解未来的工作岗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具体要求。例如担任应用写作课程、企业内刊编辑课程的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相关企业,使学生在企业集中实习,参加企业的行政工作和企业内刊编辑工作,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行业对专业能力的需求,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和采编能力。

3.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练习。因此学校和写作课程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文学刊物和校园网络,使之作为学生习作发表的阵地,鼓励学生参与院校的文学刊物,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校应该加强对外联系和合作,建立多家专业实习基地。学校可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把学生分期、分批地派到企业,参与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和文化宣传工作,例如撰写日常行政工作文案、企业策划宣传文案、企业内刊文案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真正了解到行业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需求,从而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也更早地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四、实施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包括汉语阅读能力、汉语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等。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的写作,需要给每位学生指定一位责任导师,由导师负责指导、监督、跟踪学生的写作。为了加强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也需要写作课程的任课教师投入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无法深入推动,其原因之一在于任课教师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深层的原因是高校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工作的激励机制。指导老师为学生批改文章、带领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总是在课外进行,教师不能得到任何形式的补助,而且这些活动耗费教师很大的精力,使其无法集中精力搞科研,而社会实践的成果又无法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要件,因此许多教师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将实践教学环节改为理论环节,把学生禁锢在课堂内、书本的教条上,使写作课程的教学与社会严重脱節,背离了设置写作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初衷,也就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是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问题。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必须使专业指导教师有足够的热情和精力,这就要求高校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对积极参加实践教学改革的教师实施资金补助;对参加实践教学改革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予以职称晋升政策的倾斜;为教师创造实习、实践环境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指导热情,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紧密结合实际,探索各门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各门写作课程的教师要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课程自身的内容和性质,逐步探索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基础写作课主要培养学生基础文体的写作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和帮助学生创办文学刊物、利用网络平台写作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方式的探索,特别是在当今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基础写作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撰写博客文章,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应用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文种的写作能力,教师可通过创建新的实训模式、编写切实可行的实训方案、校企合作办刊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探索;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实践性较强,更应该创建开放式互动式写作教学平台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文本和案例,应该想办法把学生拉出校园,发现身边的新闻,随地取材,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采访与写作能力;广告文案写作课程也要研究各行业对广告文案写作教学的要求,探索课程的实训模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写作能够与社会实践接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潘连根,王静义,李佩伦.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00(1).

[2]徐渊.强化写作能力 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J].学理论,2011(10).

[3]尹建学.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能力评估与指导[J].职业技术教育,2009(23).

作者:王焕玲

上一篇:国际金融专业的论文下一篇:航空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