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安全防护探讨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调查了解某企业焊接车间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现状,为改善焊接作业环境、保护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提供技术资料。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职业卫生现场检测方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焊接安全防护探讨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焊接安全防护探讨论文 篇1:

焊接安全防护探讨

摘 要:焊接技术的应用是相当的广泛和普遍,电焊操作人员占全厂职工的很大比例,与此同时,伴随着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安全、不卫生的因素严重地威胁着焊工及其它生产人员的安全与健康。由于焊接过程存在许多潜在的危险,为此应对从事该作业人员应严格要求,其进行相应的、专门的安全技术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提高此类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通过培训使焊工了解焊接生产特点、焊接操作基本原理及焊接工艺、工具的安全使用;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和实施防护措施,保证安全生产,避免发生施工事故。

关键词:焊接过程;安全;防护

焊工作业时在电弧高温作用下,电焊条产生的氧化铁、氧化锰、氟化物、二氧化钛、二氧化硅等烟尘,来自钢板表面涂层的氧化锌、氧化铜、丙烯醛、甲醛等有毒气体和各种金属粉尘,以及由于焊接电弧的紫外线辐射,使空气中氧、氮转化成的臭氧和焊接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碳等气体,都对人极为不利,易使人造成伤害如:①呼吸、神经系统损伤:可使人胸闷无力、喉咙嘶哑、咳嗽、厌食、头晕、头痛或有发烧感冒之感。②尘肺,通常叫吸肺:肺叶丧失弹性,纤维化,使人感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并咳嗽多痰、心痛等。③氟中毒:使人嗓痛、午夜发烧,第二天早晨烧退,但身感疲倦、无力,严重者可影响到骨胳。④锰中毒:少量锰对人无寄存器,但可使人神经系统遭受损伤,易失眠、性机能下降、月经失调、手易颤抖、失去平衡。⑤不锈钢烟尘中的铬、镍等元素有致癌倾向等伤害。那么焊工个人防护措施主要是对头、面、眼睛、耳、呼吸道、手、身躯等方面的人身防护。焊接作业人员可佩载一般防护用品(如工作服、手套、眼镜、口罩等)外,针对特殊作业场合,还可以佩戴空气呼吸器(用于密闭容器和不易解决通风的特殊作业场所的焊接作业),防止烟尘危害。

焊接作业时,切忌身体依靠被焊件(尤其夏季易出汗使衣服潮湿的情况下)。在金属容器内或狭窄工作场所施焊时,应采用橡胶或其他绝缘衬垫,以保证人体与焊件间良好绝缘,并要求两人轮换作业,以使相互照顾。 在相对密闭的井架箱体构件内施焊时,要注意保持通风、换气。多数工厂多采用强化局部的机械通风,配以厂房自然整体通风或适量机械通风,局部机械通风,一般有送风与排风两种方式。送风,是采用电风扇直接吹散焊接烟尘和有害气体的通风方法。 如图1-1所示,一般采用巨扇从箱体一端的人孔处往箱体内吹风,使施焊时所产生的有毒气体(电弧周围空气在弧光强烈辐射作用下,会产生臭氧、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从另一端口排出,保证箱体焊工不受毒气的危害。

此外焊接电弧是一种强烈的辐射源,其弧光组成为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弧光辐射作用在人体上,被体内组织吸收,通过热作用、光化学作用或电离作用后,可使人体组织发生急性或慢性损伤。为保护焊工眼睛不受弧光伤害,焊接时可以使用镶有特别防护镜片的面罩,并按照焊接电流的强度不同来选用不同型号的滤光镜片。同时,也要考虑焊工视力情况和焊接作业环境的亮度。为防止焊工皮肤受电弧的伤害,焊工宜浅色或白色帆布工作服。同时,工作服袖口应扎紧,扣好领口,皮肤不外露。

电源对人体的危害。当人体与带电导体、漏电设备的外壳或其他带电物体接触时,电流会流过人体导致对人体的伤害。电击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和通电时间长短。当电流强度超过0.05A时,就会有生命危险;0.1A的电流,通过人体1s,可足以使人致命。图1-2为电弧焊时电流流经人体部位示意图。根据欧姆定律I=U/R,流经人体电流的大小与外加电压和人体电阻有关。人体电阻除人的自身电阻外,还应附加上人体以外的衣服、鞋、袜等电阻,虽然人体电阻一般可达5000Ω,但是,影响人体电阻的因素很多,如皮肤潮湿多汗、带有导电性粉尘、加大与带电体的接触面积和压力以及衣服、鞋、袜的潮湿油污等情况,均能使人体电阻降低,因此,为确定安全条件,往往不采用安全电流,而是采用安全电压来进行估算。

综上所述,由于焊接过程存在许多潜在的危险,为此应对从事该作业人员应严格要求,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专门的安全技术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提高此类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并经考核合格取得安全技术操作证后方准独立作业;同时通过培训使他们了解焊接生产特点、焊接操作基本原理及焊接工艺、工具的安全使用;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和实施防护措施,保证安全生产,避免发生施工事故。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张鲁鲁

焊接安全防护探讨论文 篇2:

某机械制造公司焊接车间职业病危害调查及防护分析

摘要:目的调查了解某企业焊接车间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现状,为改善焊接作业环境、保护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提供技术资料。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职业卫生现场检测方法。结果焊接作业时产生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但焊接车间仅采取了自然通风的防护措施,劳动者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佩戴不规范;检测结果中,8个检测点只有1个检测点的各个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完全符合职业卫生标准限值,电焊烟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噪声的检测结果超标情况较为严重,一氧化碳有1个检测结果超标,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该公司焊接车间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严重,需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关键词:焊接职业病危害调查防护

焊接是通过加热或加压,或两者并用,并且使用(或不使用)填充材料,使工件达到永久性结合的方法[1]。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焊接工艺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船舶制造、汽车制造、矿山开采、化工生产、塑料制造等各行各业中[2],焊接车间成为许多生产性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焊接工艺从最先的手工电弧焊到气体保护焊、自动埋弧焊、激光焊,直至目前较为先进的搅拌摩擦焊和超声波焊,并逐步向环保型工艺发展。

电焊作业时焊料在高温条件下会产生电焊烟尘、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噪声、紫外辐射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电焊烟尘是金属及其化合物在高温下急剧蒸发后迅速冷凝为细小的固态粒子,与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等有毒有害气体混合形成的气溶胶。有研究表明,长期接触电焊烟尘会对呼吸系统[3]、心血管系统[4]、听觉系统[5]、视觉系统[6]、生殖系统[7]等多种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随着接害工龄的增加而日趋严重。另据有关资料,焊工尘肺的新发病例仅排在矽肺、石棉肺、铸工尘肺之后,并且近几年新发病例有显著增加趋势[8]。

本文对山西省某机械制造公司焊接车间采用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作业环境中有害因素暴露水平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该公司焊接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焊接工人职业病防护及职业健康水平。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某机械制造公司的焊接车间,对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进行调查,对焊接车间内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与评价。

12方法

121职业病防护设施及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调查采用现场实地调查的方法。

122焊接车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对该车间实地调查,根据设备布局和焊接岗位的实际情况,按照相应采样规范和检测方法定点检测作业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并对焊接车间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评价。

13标准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焊接工艺防尘防毒技术规范》(AQ4214-201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11651-2008)、《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等标准规范进行。

2结果

21调查结果

焊接车间为单跨厂房,长120米,宽35米,18个工人同时焊接作业,工作制度为三班制运转,每班8小时,调查时,实际作业时间不足6小时。

车间采用自然通风,通过厂房两端的门、两侧的窗自然通风换气,未见有机械通风设施。多数焊接工人作业时仅穿有防护服、持有手持式面罩。现场询问还有防噪声耳塞、防护手套、防尘口罩等其他个人防护用品,但多数劳动者佩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不规范。

22检测结果

正常生产状况下进行检测,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电焊烟尘、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一氧化碳、锰及其无机化合物、噪声,各因素均选取了8个电焊工作岗位进行采样。检测结果见表1。

3讨论

焊接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长期超标的情况下,会对焊接工人造成焊工尘肺、焊工金属热、锰中毒、氮氧化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电光性眼炎、噪声聋等职业病。本次调查结果,该装备公司焊接车间主要为手工焊接,日常作业时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时间和机会较多,焊接作业时产生的电焊烟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均有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情况,并且超标情况严重;焊接车间仅采用自然通风,通风效果不理想,自然通风的措施不能够将作业场所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降低到标准限值,职业病防护设施不符合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大多数劳动者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佩戴大多不到位,说明大多数劳动者缺乏职业卫生

知识,防护意识较差,以及职业卫生管理、培训还有待加强。

针对该电焊车间焊接工作量大、通风不良、防护措施不到位、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佩戴情况较差的現状,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1)改革工艺,采用先进的焊接技术,推广半自动焊和自动焊的使用,提高焊接工艺自动化水平。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发展提出来更高的要求。2002年于东京召开的国际焊接展览会上,日本OTC公司展出了双丝技术焊接工艺,其特点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铝合金焊接的效率[9]。

(2)合理选用焊料或革新焊料,在不改变焊接特性和产品质量的情况下,使用有毒有害成分少的焊料代替有毒有害成分多的焊料。

(3)合理设计通风系统,采用全面通风与局部通风相结合的通风方式,并且以局部通风为主,全面通风为辅。

局部通风应根据空间大小、焊接工作位、工艺流程等因素合理选择局部通风方式,如固定式排烟罩、移动式排烟罩、手持式排烟罩等。

全面通风应在侧墙、天窗、房顶等设置轴流风机,风机的总排风量应根据车间容积、焊接材料消耗量、焊接材料产尘量确定。

局部通风设施及全面通风设施的设置要符合AQ4214-2011《焊接工艺防尘防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并加强通风系统的维护与保养,保证其有效性。

(4)加强个体防护,焊接作业应按照相关的标准规范要求为接触尘毒作业的人员配备符合要求的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5)加强职业卫生管理。该企业设置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要切实起到管理的职能,严格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定期对防护设施进行维护与检修,不定期对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佩戴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做好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以及委托职业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至少一年一次的检测,对检测报告整理归档并妥善保存对不符合标准和要求的作业点或设备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6)加强职业卫生培训,对新上岗、换岗、离岗一年后复岗的焊接作业人员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和防尘毒知识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

(7)职业健康监护。该企业应按照相关要求对焊接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有专人负责管理。体检出现异常情况应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复检、治疗等,并妥善安置。

焊接是装备制造业中最主要的工艺技术,也是导致安全健康的重要危害源之一[10]。发达国家早已在焊接领域制定了职业卫生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并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焊接工艺及防护措施水平相对较高。我国近些年来在职业卫生领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在焊接技术、管理、职业病危害控制方面仍有不小的差距,职业卫生工作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焊接工艺防尘防毒技术规范》(AQ4214-2011)[S],2011

[2]曹芹,陆忠亮,徐纪良等焊接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探讨[C]//中华预防医学会2011年全国职业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2011:504-511

[3]黎有田电焊对作业工人健康危害的调查研究[J]中国自然醫学杂志,2007,9(5),439-440

[4]黄意府,王海青,黄鲜华锰对电焊作业工人心血管功能影响的调查[J]预防医学论谈,2008,14(8):729-730

[5]袁伟民,邹华,王杰,等电焊作业工人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9,26(4):365-366

[6]蒋少波,刘甘泉电焊作业工人健康状况和职业健康行为调查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19(6):43-45

[7]吴卫平,罗卫,胡万达,等锰对女工生殖机能的影响[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1,9(4):206-209

[8]陈小维,毛翎,沈晓等上海市国有企业尘肺新发病例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05,32(6):24-26

[9]吴安生,王志勇焊接与焰割工艺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4,10(4):30-32

[10]张军焊接操作中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J]预防医学论坛,2006,12(5):573-575

作者:李国军

焊接安全防护探讨论文 篇3:

建筑工程施工中安全生产问题的思考与探讨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现状,然后探讨了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和方法,以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确保施工安全,以下就此进行阐述。

【关键词】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

前言

安全工作是系统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必须从生产经营的全局出发,在施工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出适合自身的方式方法,并持续改进、持续提高,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建筑业生产需求。安全管理必须从严从细从实,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切忌做表面文章。我们应牢牢守住施工现场这块前沿阵地,加强管理,把住源头,真正把安全工作做好,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得到保障。

一、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管理者目光短浅,对安全生产认识不足、管理不力,安全生产为经济效益停车让路。在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工程施工环境下,建筑市场进入微利时代。一方面垫资施工,一方面利润越来越低,一些施工企业和劳务公司为单一追求利润而忽视安全。不能摆正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安全生产与工程进度的关系,在进度、效益与安全发生矛盾时,往往是安全让步。 2)一线施工作业人员安全素质较差,安全教育缺乏。3)“以包代管”现象大量存在,实行劳务分包和专业分包的项目安全管理存在界面障碍。

二、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的具体措施

1、创新安全管理,严格目标责任,应用人性化的检查方式,使安全生产渗透到施工现场的每一个人、每一个部位、每一个环节。a. 建立安全目标责任制,强化责任追究。建立起全员参与的、层层负责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要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使与生产有关的所有部门、所有岗位都具有保证安全生产的责任和具备安全生产的责任心。b. 创新安全检查方式,变“问题模式”为“解决问题模式”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实行企业每月、项目部每周的定期检查与专职安全员每天的例行检查相结合。依据《安全检查评分标准》结合现场情况逐项检查评分,确保安全制度的落实横向到边、竖向到底,不留盲区、不留死角。检查要有记录,隐患要及时整改,对整改情况要及时复查。安全检查也要人性化。检查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但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解决问题,为了提前采取有效措施从而消除隐患。安全检查要变“问题模式”为“解决问题模式”,变单纯的管理为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检查人员要用自身丰富的安全知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对项目管理人员和工人给予指导、帮助,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力争检查者与被检查者形成合力,通过检查把安全管理提高到新的水平。

2、不吝成本,足额投入,利用先进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安全技术措施使施工现场处于“全副武装”状态。a. 安全文明施工费专款专用,保证安全投入。要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必须要有足额的经济投入。在这方面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少。如安全帽、安全网必须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五芯电缆、铁壳开关箱、漏电保护器等安全防护用品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购置、安装。安全文明施工费要专款专用,完全用于施工安全防护用具及设施的采购和更新、安全施工措施的落实、安全生产条件的改善,不允许挪作他用。b. 安全设施标准化。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做到七个方面的标准:建立健全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基础的各项管理制度,责任到人,严格落实。各类脚手架的搭设、拆除和使用,要有设计、有验收、有检查、有维修。“三宝、四口”及各种临边防护,须按规范的要求达标。施工临时用电严格执行三相五线制和三级配电、两级保护,并由专业电工管理。垂直起重机械须做到“八齐全、两不准”(即安全停靠、自由端限高、停靠栏杆、安全门、防护棚、上下限位、断电开关、通讯信号装置齐全,不准超载,不准无证驾驶)。塔吊要有“四限位、两保险”(即有超高、变幅、行走及力矩限位器,有吊钩保险和卷筒保险装置)。中小型施工机械要做到“三必须”(即传动部位必须有防护罩,转动部位必须有保险装置,开关必须有漏电保护器)。c. 工作环境秩序化。工人的生产、生活环境规范、整洁、美观,不仅可以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也可使物的不安全状态更加明显可见,应按照有关要求,对工地现场的施工围挡、场容场貌、临建设施、卫生管理等实行高标准建设和管理。临建设施建成具有保温、安全、美观性能的装配式彩钢活动房,施工场地进行水泥硬化。施工现场做到整齐划一,规范有序。d. 安全监控数字化。积极推广使用施工现场信息管理系统。在工地至高点和主楼塔吊上方安装摄像机,配备视频监控系统,并与企业安全管理部门联网,使企业安全管理部门、施工项目部、监理单位对现场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进行不间断、全方位监控,提高安全管理效率。

3、搞好安全文化建设,采用鲜活的形式做好安全教育,使人人具备安全意识和防范事故的能力。a. 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将安全的理念渗透到每一名职工。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是安全生产管理向深层次发展的需要。安全文化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的渗透提高人的安全价值观和规范人的行为。只有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全员的安全素质得到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才能得到根本改观。施工企业应耐心地、持之以恒地去搞安全文化建设。应充分利用施工企业的实力规模和企业文化优势,将安全文化的内容融入到安全教育中,通过文化的感染和教育的灌输使职工增强安全生产意识,使职工时刻保持对事故的高度警觉,使新职工较快地、顺利地适应生产环境,获得必须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知识,使老职工有真才实学、“火眼金睛”,能够准确判断出危险和隐患,能够果断决策,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患于未然。b. 安全教育常态化,安全准入制度化。企业应定期对各级相关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学习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安全管理知识和安全技术知识,使管理人员对安全生产能管、会管、管得好。劳务公司应对工人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其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使其熟知本工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其他相关的安全知识,提高其自我防范意识和紧急避险技能。对于从事电气、起重、登高架设、焊接、厂内机动车驾驶、爆破等特殊工种的人员,还需要经过专业培训,获得政府相关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后,方准持证上岗。把对工人的技能培训和鉴定作为准入条件。c. 安全教育通俗化,安全警示人性化。针对建筑工人整体文化程度偏低的实际,多采取观看安全知识宣传录像、安全事故警示录像、施工现场讲解、安全操作实际演示、模拟安全事故演练等方式,提高学习效果。组织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讲”等活动。

三、结语

安全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低需求层次。建筑行业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行业,据统计,我国每年死于建筑行业安全事故的人数仅次于道路交通、煤矿等行业。因此,安全生产工作十分重要,它关系到职工的家庭幸福、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是企业的头等大事。加强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应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应下大力气切实抓出成效,切实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柯炳乾.如何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J].城市建设,2010

[2] 吴崇尧.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的方法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2

作者:岳彬 王建伟

上一篇:畜牧局妇女工作总结下一篇:人防办定点扶贫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