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文化公共文化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是文化部、财政部在“十二五”时期开展的一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在全国创建一批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公益文化公共文化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公益文化公共文化论文 篇1:

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思考

[摘 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水平的持续领先,群众的生活水平达到了一定高度,物质的满足和基本的精神生活已经远远达不到他们的要求,随之而来的,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追求和渴望。丰富地、多样性地文化生活也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活动更是得到他们的青睐。新时代背景下,公益性文化服务要怎样开展已经成为文化单位改革探索的重点。

关键词:文化服务;公益性;供给关系]

一、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概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进入新时代,我们文化工作者应该怎样发展群众满意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是当前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重点。文化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做好国家宣传和培训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提供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是其基本工作职责。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是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其中,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务区别于其他文化服务最主要的特征,是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前提和保障。均等性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要求,要让普通群众都能享有参与、获得的权利,惠及全民。2017年3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作为第一部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而颁布的法规,体现了国家对公共文化的重视,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视。

二、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特征

(一)生活性

它与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贴近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输出的公共文化产品必须来源于群众的生活,这样才有带入感,作品使群众亲近。

(二)多样性

因群众的年龄、性别、喜好、职业、文化层次、地域等的不同,因此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种具有多样性。我们在提供文化服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分类供给。

(三)持续性

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不是短期的次抛型服务,而应该是长久性的服务。群众需要日积月累的接受优秀演出、文化培训讲座等熏陶,才能得到审美和精神思想上的提升,否则公益性公共文化供给服务就会无功而返,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达不到服务的有效性。

三、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的一些思考

基于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在提供的公益性服务的基础上,避免群众审美疲劳,我们的重点应该怎么抓什么工作,怎么抓?我认为采取什么样的路径和措施是当前工作的难点。

(一)通过本地特色文化的创新发展,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

文化的关键在于特色,文化的生命力也在于特色。由于公共文化服务对象所处的区域不同,接受的文化服務必须是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与本地人文传统、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是与本地区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乐于接受并认同的文化。前期必须开展广泛的调研,汇集本区域“特色文化集锦”,全面地搜集整理各类独具特色的文化。把群众参与性高、利于打造的特色文化利用起来,组织骨干力量对其进行打造,待成熟后,将作品推广到公益性培训班或组织下基层演出等。以我们江津区为例,特色文化一直具有独特的魅力。“滨江之夏”群众文化广场活动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活动;“群众文化活动周”每年开展时间长达5天的不同主题演出展览活动;“石蟆清源宫庙会”“江津楹联习俗”“白沙闹元宵习俗”“塘河婚嫁习俗”等民俗等每年也会开展相应的活动,群众参与性很高。因此可以将民俗活动的素材综合起来,改编或打造成精品节目,在每年“滨江之夏”“群众文化活动周”“总分馆展演”等舞台上呈现给观众。2017年“塘河婚俗”已经被改编成现代川剧,在我区的剧场、“江公享堂”文化大院、学校和基层村社进行了20场次的巡演,反响十分好,既传承了优秀民俗文化,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给予其时代感。

(二)利用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辅助实施解决供求不平衡

在群众需求大幅提升,现有编制人员较少,提供服务已不能满足大众需求的情况下,为了解决供求之间的矛盾,可以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辅助实施公益性公共文化的开展。这样既减少了人员不足带来的困扰,又可以增进社会文化团体参与文化服务的积极性。

(三)建立馆办团队,成立文化志愿者志愿库

利用文化事业单位的场地、师资等资源,招募社会文艺团队。社会文艺团队成员有一定的文艺基础,团队拥有基本的灯光音响和道具等设施设备,可对招募到的团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和包装,对节目的策划和编排进行指导,表演艺术性上进行专业培训,使其具备群众性演出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招募文化志愿者,除文艺方面的志愿者外,有针对性地结合创卫生区、创文明城区、扶贫、法治等重点工作,招募医生、社区工作者、党校讲师、法律工作者补充其他门类志愿者,让其逐渐成为文化服务团队最好的补充力量。一次关于健康保健讲座、法治讲座、扶贫经验、廉政教育讲座,都能让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得到提升。文化志愿者的服务意义重大,志愿者能在各项公益文化服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进一步推进文化志愿者服务工作,从而为公益文化服务注入生命与活力。

开展丰富多样且健康有益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实现公共文化社会功能的最主要手段之一。文化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文化工作的载体,必须通过提供各种培训、演出、展览、阅读、参观等多种服务内容来体现其公益性,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多类型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不仅推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完善,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文化发展成果,还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文化,享受服务成果。

作者:王娟

公益文化公共文化论文 篇2:

以示范区创建工作为契机,构建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是文化部、财政部在 “十二五”时期开展的一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在全国创建一批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彭阳县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加强领导,把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大投入力度,引导、动员广大群众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彭阳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情况

彭阳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部山区,地处六盘山东麓、泾河流域。素有宁夏“东山文化之乡”的美称。彭阳县土地总面积为2528.65平方公里,总人口26.65万人,现辖4镇8乡156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皇甫谧的故里,也是宁夏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全国文明县城。

近年来,彭阳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3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亿元,较强的经济实力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止目前,彭阳县拥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243个,其中,县城有广播电视台、文化馆、公共图书馆、文管所、档案馆、影视中心、数字影院、公共服务中心、中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文化宫、体育中心以及艺术表演团体等13个;乡镇有综合文化站(含共享工程服务站)12个;村(社区)有文化活动室160个(含农家书屋156个);户有农民文化中心户58个。目前全县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6542户。有文化从业人员286人,其中,县级文化单位83人,乡镇43人, (村社区)160人。

2012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彭阳县按照统筹城乡、建管并重、以文惠民、以文育民、全民共享的理念,坚持在困难曲折中拼搏,在改革创新中奋进,在科学发展中前行,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宁夏首批创建示范县,在2014年的验收中,彭阳县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设施网络化

积极推进县级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先后建成怡园文化广场、茹河文化生态园、皇甫谧文化广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数字影院、艺术中心、体育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大力推进了悦龙新区“三馆一院”( 新图书馆、新博物馆、新档案馆、数字电影院)、体育中心、青少年文化宫等项目建设。同时,加快骨干性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基础性设施建设质量,全县已基本建成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 (共享工程服务站),村 (社区)文化活动室 (农家书屋)和农民文化中心户为核心的四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日益完善。

城乡一体化

构建了以县级为龙头,乡镇(街道)为重点,村、农户为基础,群众为对象,全面覆盖、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建立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村文化室评估定级制度,重视基层文化队伍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制作了《彭阳县文化旅游示意图》,在《知行宁夏·固原》一书中编辑出版了以“走进彭阳”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活动指南,为广大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引导。

供给多元化

全县城乡所有公共文化场馆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利用世界读书日、图书宣传周、文化大篷车等开展公共文化“五送、五进”活动,(送图书、送科技、送文艺、送春联、送电影)和(进社区、进军营、进校园、进工厂、进农村)服务;努力打造“欢乐彭阳”等地方特色品牌。

服务惠民化

实施公共文化进村入户工程,以每年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为载体,组织文化服务队,深入开展送信息、送展览、送培训、送公益性数字电影放映等活动;广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户户通工程;大力实施“书香彭阳”建设,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数字化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让民众均等、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成果。

机制长效化

县委、县政府先后下发多项政策文件,成立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纵向衔接、横向兼顾、齐心协力、全民参与、持续有效的政策体系;重点开展“彭阳县群众文化活动长效机制研究”和“县域内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县、乡、村各级都设立专项经费,强化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效运行管理的保障。

构建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践

加强领导,全方位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财政厅《关于在全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宁文通发〔2012〕60号)文件精神》,彭阳县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工作,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出台了《彭阳县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规划》、下发了《中共彭阳县委 彭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和《彭阳县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实施方案》,构建了党委政府领导、文化部门牵头、社会各界参与的有效管理运行机制。制定了免费开放资金使用、支出、申报和审批流程,形成制度化管理。按时足额拨付经费,县财政每年用于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图书采购、报刊征订、群众文化活动等专项经费100多万元,加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长效运行管理经费不少于300万元。目前,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均实现免费开放。

统筹城乡

加快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点建设

全县新建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11个,在建1个,设置率达100%,总建筑面积4162㎡,均设有多功能厅、图书阅览室、培训教室和共享工程服务站,并配有相应设备和室外活动场地。2013年,在全区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中,有8个达到区级一级站标准,3个达到区级二级站标准。全县156个行政村实现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全覆盖。建有8个农村电子阅览室,分别配备电脑10台;建立社区服务点5个,分别配备电脑8台,有专人管理,全部免费开放;全面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100%。有效整合数字文化资源,通过对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共享工程服务站、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村农业信息服务站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实现了农村公共数字信息服务中心一体化,为公益性数字文化信息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为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创新模式

面向多层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彭阳县全面关注社会各阶层、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坚持向少年儿童、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倾斜。注重创作贴近群众的文化艺术作品,建立各种文化活动和专业技能数据库资源,充分利用共享工程网站提供及时便捷的数字文化服务。联合宣传、教育、卫生、司法、科技、农业等部门,开展“七下乡”、“科技进村讲坛”,企业图书馆、敬老院图书馆、工地流动图书馆等有针对性的专项活动。彭阳县图书馆利用共享工程资源开放的“绿色电子阅览室” 丰富了留守儿童的假期生活,让留守儿童得到了更好的帮助和照顾,他们十分高兴。图书馆全天候免费阅览、借阅等活动,让广大读者上网、读书、看报、浏览新闻网页、玩益智游戏,给读者创造了一个优雅舒适的学习环境。在服务模式不断创新的同时,公益性文化服务还通过地方政府网站、电视台、主流报刊、微博微信平台等多种媒体渠道,加大对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和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资源的宣传推广。彭阳县图书馆开展的系列服务活动,得到了当地主流报纸《固原日报》的报道,同时,在宁夏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对未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完善组织领导

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一协调文化阵地建设、设施设备管理、经费资源配置、人才队伍建设等事宜,为文化建设提供政策、经费、人员等长效保障机制;建立由主管部门和各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的联系会议、工作检查考核组织机构,进一步促进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和高质高效运行。

加强保障力度

加强经费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指导作用,不断引进社会力量加入,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提供稳定持续的经费支持;切实做好人员配置工作,保证公益性文化事业人才队伍稳定性,充分发挥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优势,组织好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培养一支稳定的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人员保障。要通过稳定的长效保障机制,巩固建设成果,逐步扩大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优势朝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强化整合机制

按照“加强统筹、协调发展、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强对公益性文化工程的统一规划,统筹兼顾,整合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资源建设、数字服务推广等方面协调发展。通过平台集成、数字对接等方式,实现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数字文化服务的整合揭示和服务,使经费投入发挥更大的效益。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公共数字文化事业,做好政府、社会和市场等各系统的资金整合、资源整合和服务推广等工作的协调合作。全面贯彻整合发展的思路,将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速度推上一个新台阶。

提升服务效果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让公益性文化服务更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为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网络基础。建设更为贴近人民群众需求的资源,提供知识性、辅导性数字服务产品的产出,加强有针对性的精细化资源的推送,注重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发掘资源的能力,提高资源供给能力。拓展新媒体服务渠道的服务方式,建立更为完善的交互及信息反馈机制,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传播方式,进一步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不断提升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效果,用最直接的方式方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实现以文惠民、以文育民,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公共文化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张万有

公益文化公共文化论文 篇3:

面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摘要:文章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与公益文化服务体系的关系及我国构建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条件,提出了基于高新科技构建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新思路,探究了面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

近年来,多样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掀起了新一轮信息化浪潮,也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与思维模式。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将现代科技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是信息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阵地,具有辐射范围广、服务迅捷等优势。加快构建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文化传播能力,不仅能够满足信息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构建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

1公共文化服务与公益文化服务体系

1.1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

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与公共服务具有类似的属性[1]。我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当前推崇公共文化服务的背景下,应该从“马列价值观”的角度理解公共文化服务。一些学者指出,公共文化服务是由公共部门主导的,能够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旨在提升全民文化生活质量与文化素养,并且能够维持社会发展所需文化环境的服务产品与行为的统称。文化部于2013年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重新定义,指出公共文化服务是以公益性单位为主体,依托公共财政支持,以保障公众文化活动、文化鉴赏等基本文化权利,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产品与制度的总称。开展覆盖城乡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不僅能够丰富公众的文化生活,也是保障公民享有文化权利的基本途径。

1.2公益文化服务体系的缘起

2006年,我国将公益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益文化服务网络。此后,地方省市相继将公益文化服务体系列入政府文化发展规划中,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公益文化服务体系即具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机构,是文化产品以及体制形成的有机整体。除了公益文化服务体系之外,也有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内容,体现了政府部门对自身职能的重新审视与定位。一些学者认为公益文化服务体系隶属于公共服务系统,可以理解为“公益性文化事业”[2]。公益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延伸,为公众的文化需求提供了有效保障。

1.3公益文化服务体系的参与主体

公益文化服务体系中不仅包括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也包括公益性文化机构。参与主体包括各级政府部门、图书馆、文化事业单位与企业等,不同参与主体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关系相对复杂。结合2013年我国文化部下发的相关文件,公益文化服务体系可以看作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主体,鼓励全民参与的公益文化事业。要想对公益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准确定位,首先应该明确公益文化服务体系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为制定建设方案提供参考依据(见图1)。

2我国构建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条件分析

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是指将公益文化服务与数字化技术有机结合,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依托,由各类公益文化服务机构参与,以数字化、泛在化服务为载体的文化服务形式。我国各类文化建设项目的广泛开展以及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构建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必备条件。

2.1为我国文化建设项目提供坚实支撑

根据2011年文化部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相关建议,我国大部分省市先后制订了数字图书馆应用平台建设方案,并且大力兴建公共电子阅览室,实现公共文化建设资源共享。在依托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的基础上,部分省市引入广电模式传播文化信息资源,形成覆盖城乡的电视网络,并且通过机顶盒频道解决了“文化共享进村难”问题,让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精神大餐。而全国范围内数字化网络建设的全面推进,提升了文化信息资源传播的时效性,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国家文化建设项目的广泛开展,起到规范文化资源传播秩序的作用,有助于建设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家园,也为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坚实支撑。

2.2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重要载体

在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技术与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大部分省市为建成覆盖广泛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相继推出总分馆模式,建立了相应的文献资源服务点,为公众获取文献资源提供了便利。同时,随着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逐渐凸显了其在公益数字文化服务方面的价值,也为构建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载体。例如:辽宁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20余家,设有电子阅读终端2,200多台,省级图书馆网站的年访问量超过400万次,在全省14个地级市设有文献资源流通服务站,并且依托信息技术构建了文献资源检索平台,让读者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数字文献资源。

2.3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提供资源保障

为满足信息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国出台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的指导性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尽快完善公益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目前,我国大部分省级图书馆实现了与国家图书馆的资源共享,部分省市构建了文献资源交流服务中心,形成独具规模的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网络[3]。例如:辽宁省于2010年构建了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资源合作网,利用全省公共图书馆已有的文献资源构建共享服务平台,依托国家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基础条件,全方位整合全省公共文化资源,形成覆盖城乡的文化资源服务网络,为公众获取文献资源提供了便捷途径。

3基于高科技构建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新思路

3.1依托新媒体构建数字文化资源传播平台

近年来,随着信息与数字广播技术的迅速发展,让以智能手机、计算机为终端的新媒体得到广泛应用,也成为公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新媒体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传播,具有个性化、交互性等特征,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学习、工作的便捷性[4]。当前人们对新媒体的依赖性越来越高,通过新媒体构建数字文化资源传播平台,可以让公众借助移动终端随时获取文化信息资源,并且可以享受在线一对一服务,更容易被公众接受与认可。同时,借助新媒体构建网络交互平台,方便公益文化服务机构与大众互动,也可以整合优质文化信息资源,保障海量资源的有序存储与高效利用。例如:天津市构建了触摸式电子报刊阅读系统,用于替代传统的街边报亭,满足了市民的读报需求,提升了新闻的传播效率。

齐俊霞:面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研究*3.2利用云计算促进数字文化资源共享

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深入推进,公共文化信息资源的种类不断丰富[5]。公众面对海量文化信息,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所需的资源。公益文化服务机构可以借助云计算技术,对海量文化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处理,构建公益数字文化服务共享云,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实时传播与共享。云计算的应用为公益文化服务机构提供了技术支撑,它能够将庞大的计算程序进行细致拆分,然后交由多个子系统进行分类计算、检索与处理,最后将处理结果推送给用户,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让公共文化资源的在线定制、即时交互与即时推送成为可能。

3.3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数字文化服务整合

虚拟现实技术的产生与广泛应用,可以帮助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益文化服务机构建设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并将实体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中的文化资源,以三维仿真模拟的形式上传至网络。这样公众借助互联网就可以进入虚拟图书馆、虚拟博物馆等,并且通过在线交互了解所需信息,让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与实体场馆相同的服务体验。公益文化服务机构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分布式文化资源的无缝对接,打破时空限制,让公益文化服务机构真正成为公共信息服务中心。此外,公共图书馆等服务机构可以引入电脑终端、广播电视等技术,打造家庭图书馆,以满足公众对文化资源的需求。

4面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構建策略加快构建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能够创新公共文化发展机制,增强国家公共文化发展活力。在明确基础条件的同时可引入新技术开展机构协同工作,完善公益数字文化服务组织模式,提升公益数字文化服务质量。

4.1强化社会多机构协同机制

文化部在制定的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指导文件中,明确提出“构建分布广泛的分级数字文化资源库,形成传播迅捷、技术先进、覆盖广泛的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提供保障”。要建成大规模、集约式的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就必须要求各级文化事业单位、系统或组织,实现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合作,实现不同机构与系统的公共文化资源异构整合。在加强公益文化服务机构协同合作方面,图书馆、博物馆及展览馆作为主要文化资源管理部门,在运行、维护、管理、资金来源及服务内容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均将存储、传播文化资源作为主要服务内容,均将数字化和智能化服务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各级政府应鼓励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合作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以网络交互的方式向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并通过数据整合、数据关联等方式实现数字文化资源共享。政府部门、企业及社会公益文化组织也应加强协同合作,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鼓励社会机构参与到公益文化服务中,并得到科研院所、高校与数据商的技术支持,形成外部控制与资源互补的良好环境。

4.2完善公益数字文化服务组织模式

公益文化服务机构、政府及社会组织的协同合作,实现了不同机构之间的文化资源整合,为制订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创造了条件[6]。在不同机构异构整合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公益文化服务机构则为服务主体,资金支持、法律保障、软硬件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先进数字化技术是推动服务体系向基层延伸的重要机制,这就形成了关系复杂的组织模式。

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在保障基层群众文化需求中处于核心位置,是政府部门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不同机构与文化资源的异构整合,目的在于促进公益文化服务机构形成发展合力,加快公益数字文化建设步伐。在政府引导下构建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公益数字文化服务组织模式,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在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中的积极性,改善城乡文化空间、虚拟与现实服务,基层与个性化服务之间的关系,保障服务的有效性。

4.3优化数字文化服务评估机制

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要求制定合理的评估机制,通过完善的绩效评估指标指导文化服务工作,通过健全的法律体系确保各项资金的合理投入,并以科学的数据反映绩效考核情况。依据公共文化服务中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发展要求,结合经济、文化等因素构建绩效评估机制,将公益文化服务机构作为评估主体,并对文化资源分配、文化事务处理及文化政策制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制定法规的方式保障公益数字文化服务的规范性,鼓励公众参与到监管工作中。在分析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作用效果的基础上,制作科学的绩效评估模型,采用综合定量与定性分析法,对公益数字文化产业与产品进行综合评估,保障公益数字文化服务的针对性,提升公益数字文化服务水平。

5结语

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是由各级文化服务机构共同参与,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全方位整合文化信息资源的数字文化服务形式。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覆盖范围广,涉及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多个方面,是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必要途径。各级公益文化服务机构应进行科学设计与规划,加强与其他社会机构的协同合作,做到统筹兼顾、协同规划,保障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共同为大众提供优质数字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胡唐明,郑建明.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内涵、现状与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2(6):32-34.

[2]叶成伟,孙勤明.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问题、对策[J].观察与思考,2012(11):63.

[3]王英华.公益型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现状及展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4):132.

[4]张大尧.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J].图书馆建设,2012(4):62-65.

[5]刘欣,陆启成,田秀红.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秦皇岛市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2(17):195.

[6]杨思洛,王自洋.区域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研究:以长沙地区为例[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3):8-15.

作者:齐俊霞

上一篇:项目调研报告范文下一篇:财政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