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案

2022-03-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论语教案

《论语》十二章 教案

学习目标

一、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1、孔子:

2、《论语》: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一)注音

说 愠 省 逾 罔 殆 箪 堪 肱 笃 论 二)重点词语

时习: 愠: 信: 传: 立: 天命: 耳顺: 罔:

殆: 逾: 川: 乐(之者): 曲肱: 于我如: 焉: 斯: 笃:

自主学习

一、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1

第二课时

思索领悟

一、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二、“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三、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四、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怎样看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课外延伸

一、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二、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巩固练习

一、填空:

1《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共 篇。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2 学与思辩证关系的一句话是 3.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 “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

4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

5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10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 3

第二篇:《论语》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教学重点: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日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1.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教师讲述孔子二三逸事,鼓励学生及时点评:孔子带着弟子去齐国。路上听见有哭声。孔子对弟子说,这人的哭声不像是家里死人。上前问哭者。哭者说,我从小就好学,游遍列国后返回家乡,可双亲已经过世。往而不来着,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说罢哭者就跳河自杀了。孔子对弟子们说,小子们记住此事,要引以为戒。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告辞归家的达人数到30%。

(二)孔子带弟子去郑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与弟子失散了。孔子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陶,其肩似子产。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如丧家犬一样失意不得志。子贡将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显出高兴的样子,又叹了口气说,他表述的形状未必准确,可我的神色确实是象丧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

(三)孔子东游路上,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因为,太阳在早晨象车子的顶篷那样大,而中午则象盘子那样小。另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远,中午离我们近。因为,早晨凉快,而中午热。孔子也不能判断谁说得对。两个小孩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鲁国以前有条政策,是说如果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发现有鲁国的奴隶的话,那就帮他赎身,然后回鲁国找国家报销

一天,子路帮个鲁国奴隶赎身后,就说不要国家报销然后人们都称赞他品格高尚但是孔子却把子路找来骂了一顿,说他应该找国家报销子路不解,说那样就不是高尚品格的表现了孔子说:你这样做的确能显示你的品德高尚但是你有没想到,如果以后再有人帮奴隶赎身,就会有顾忌:若不找国家报销,就能显示品格高尚,但是自己的钱没了还是很心痛如果找国家报销,那就显得自己品德不高尚了那在进退两难时候会则么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到奴隶就不帮他赎身,当作没看见,就不会有进退两难的困难了但是奴隶就不会被拯救,更多的奴隶会继续处于苦难当中所以你应该去报销

(六)孔子在十七岁上,死了母亲。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可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他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如果是现在的北京街名,大概就叫什么“五老胡同”了吧。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虽然小心谨慎,但人事经验是不多的。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已经有一些本领了。有一次,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这位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便穿着孝服跑去了。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便只好退了下来。经过这一番挫折,孔子更发愤了。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了名。。由于刻苦学习,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条街叫达巷,达巷里的一个老百姓就这样说过:“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玩意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孔子听见了,便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我会赶车罢了。”原来在这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这就是: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在这六种本领里头,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所以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一桩。

四、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如何评价孔子的言行和观点?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有哪些评价?

五、

布置作业:

1、

认真背诵《论语》中的精彩片段。

2、

根据对孔子的了解,写一篇和孔子有关的人物传记以及一段颁给孔子的颁奖词。

第三篇:论语为学教案

论语《论学》教案

学习目的:

1、 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2、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3、通过一以贯之的学习才能达到人格的完美。

一、导入:

《论语》中“学”字共出现64次

二、讲解: 学习的意义

1、功利主义意义

学也,禄在其中矣

学而优则仕

从政,获取功名利禄的手段 巩固政治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 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啊!

2、提高自身的知识、本领、技能、素养

三年学,不至于毂,不易得也——向善

(孔子说:“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

(各种工人居住于其制造场所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则用学习获得那个道)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引导人积极向上,提高社会

地位,受人尊重。

三、讨论: 充实自我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学习的意义在于“为己”而非“为人”不好学的弊端:

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放荡) 。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伤害自己和亲人 ),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说话尖刻 ),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犯上作乱) 。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狂妄自大) 。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第二课时

一、劝勉学习:

怎样才算得上好学呢? 子夏: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孔子: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在众弟子中,配得上“好学” 的仅有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也是孔子为其他弟子们树立的标杆。

二、交流: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孔子本人配得上好学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学习的内容

儒家思想学说,儒家以外的思想学说则难以进入《论语》所提倡的学习内容。

1、孔子教学的内容:“文、行、忠、信”;

文:文章、文献、典籍的知识。

行:德行的修为。

忠:忠诚,个人品行的修养内容。

信:诚信,以诚信立世的个人进阶。

2、孔子还提倡学易、学诗、学礼、学仁、学道等。

不学诗,无以立;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 )

——把学诗、学礼提高到关乎能否立足社会的高度。

3、儒家提醒人们不要学习异端学说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矣 学习的方法

1、首先重视温习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2、、要循序渐进,切不可好高骛远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虽然只是小路而已,但是也一定会有值得欣赏的景色;相反如果走得太远恐怕就会有泥泞了)

——提醒弟子们从小处学起

3、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要坚定学习信念

一以贯之

5、要勤思,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要向他人请教, “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7、不盲目,要有选择性,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则改之

8、不死记硬背,要发散性思考、创新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闻一以知十

第四篇:《论语》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内容】

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教学目标】

1、认识孔子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2、了解《论语》的作者和主要内容及文体的特点。

3、学生自我浏览教材内容,初步感知教材的特点。

4、通过听范读,感受古文的节奏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孔子的主要思想及主要贡献。

2、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本节课的课件。

2、《论语》前三篇的朗读视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诞生了无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在这些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当中,有这么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它照耀着、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个人就是(课件出示孔子图像)说出他的名字?对,这个人就是孔子(板书:孔子),被

1 人们尊称为“圣人”(板书:圣人)的孔子。

二、走近“圣人”

(1)生平经历

孔丘,孔氏,子姓,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板书:万世师表)”。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2)政治才华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板书:礼、仁)的学说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 (3)对世界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出示课件)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曾经有人用这样的一句话概括了孔子的一生。

2 (出示课件)孔子是一位有才而得不到重用的闲人,是一位周游列国、四方游学的忙人,是一位为理想奋斗了一生的强人。

三、走进《论语》

1、《论语》的作者及内容

(出示课件)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了孔子的一些言论,编成《论语》(板书)一书,共20篇,分别是《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公冶长篇》、《雍也篇》、《述而篇》、《泰伯篇》、《子罕篇》、《乡党篇》、《先进篇》、《颜渊篇》、《子路篇》、《宪问篇》、《卫灵公篇》、《季氏篇》、《阳货篇》、《微子篇》、《子张篇》、《尧曰篇》。 每篇的题目都是以开头的前两三个字而命名的。

(出示课件)《论语》的“论”是伦理的意思,所以读作“lún”。它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二是关于思德修养方面的。

2、《论语》的体裁(出示课件) (1)语录体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句中的“子曰”的“子”是指孔子。

(2)对话体

如: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3 (3)记叙体

如: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3、《论语》在中国地位

A、宋代的朱熹把《论语》列入“四书”(板书:“四书”之一)之中,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必读之书,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B、《论语》阐述了孔子的全部思想,它代表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源头。 C、宋初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板书)

4、《论语》对世界的影响

(1) 1793年,法国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入了《法国人权宣言》第四条。

(2) 日本战后几十年的经济腾飞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全面质量管理,一个就是以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主要是《论语》),对全体员工和广大国民所进行的企业文化管理和广义的文化教育。

(3)《论语》中的许多话都已成为格言而流传于世。联合国甚至将“四海之内皆兄弟”作为联合国总部大堂的标语。

四、亲近《论语》

1、学生自我浏览《论语》的前三篇,初步感知教材,找一找哪些是语录体、哪些是对话体。

2、学生提出疑问。

3、欣赏1——3篇范读,初步感知朗读特点。(播放视频)

4、教师交给学生学习的一些方法:(出示课件) (1)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解:了解大意

(3)行:把学到的学习方法和做人道理运用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来。

五、结束语

同学们,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即将到来,中华传统文化将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担当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和孔子思想学说的重要载体,《论语》必定为知识经济熏染的时人含英咀华,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学《论语》,用《论语》中的智慧指导自己的人生吧!

六、板书

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孔子: “圣人、万世师表” “礼” “仁”

《论语》: “四书”之一 半部《论语》治天下

第五篇:《论语十二章》教案

12、《论语》十二章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 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逾矩yújǔ 吾wú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肱gōng 笃dǔ 陬邑Zōuyì

为人谋而不忠乎wèi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yòu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ào 逝者如斯夫fú 第一章

子 先生,指孔子 时 时常,经常 习 复习 不亦 不也是 说 通“悦”,愉快。 朋 朋友,志同道合的人 乎 吗 知 了解 而 但 愠 生气,发怒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课文探究

第1句讲 学习方法 第2句讲 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 个人修养 第二章

吾 我 日 每日天名词作状语 三 多次 省 反省 为 替 谋 出主意 而 转折 信 诚实 传 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课文探究

•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 分析文义

有 同“又” 而 顺承 立 独立 惑 迷惑 天命 自然规律 逾 超过 矩 规范 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课文探究

1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

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第四章 分析文义

温 复习 故 旧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 而 顺承 新 新的领悟形容词作名词 可 可以 以 凭借 为 成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课文探究

• 本章谈学习方法 第五章 分析文义

而 转折 罔 迷惑 殆 有害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分析文义

贤 品质高尚 堪 忍受 乐 乐于学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课文探究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第七章 分析文义

之 代词,学问 者 „„的人 好 喜欢、爱好 乐 以„„为乐趣名词意动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课文探究

•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 顶真

•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2 第八章 分析文义

饭 吃饭名词作动词 疏 粗粮 水冷水 曲肱 弯着胳膊 而 顺承 乐 乐趣 不义正当手段 于 对于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课文探究

•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第九章 分析文义

三 几个 焉 在其中 而 顺承 从 跟从、学习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 分析文义

川 河 逝 流逝 斯 这 舍 舍弃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课文探究

•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第十一章 分析文义

三军 军队 匹夫 普通人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课文探究

•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 分析文义

博 广泛 而 并列 笃 坚定 切 恳切 仁 ,仁德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定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课文探究

•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总结

文言文词语学习方法:

3

第六篇:经典诵读教案之《论语》

《论语》名句诵读教案

一、活动目的

走近孔子,了解《论语》一书,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学习兴趣,选诵《论语》片断,为学生进一步诵读《论语》打下基础。

二、活动准备

1、《论语》书

2、多媒体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走近孔子

1、多媒体出示: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从 那里汲取智慧。”

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孔子)

2、多媒体出示孔子的画像和简介。

3、读了简介,看着画像,你感到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教育家、思想家、和蔼可亲、博学多才)

4、出示《论语》的一段话。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二)诵读《论语》名句

1、介绍《论语》,出示《论语》一书。

2、诵读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眠,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归纳学习步骤:

(1)读准,读通句子;(2)借助注释理解句意;(3)想一想,这句话主要讲什么;(4)再次朗读句子。

4、按照这样的步骤学习其他句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三)总结学习《论语》的意义

1、孔子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以外,还告诉我胶哪些学习的方法? (出示:勤学、多思、好问、虚心、惜时、培养兴趣„„)

2、总结: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人。

《孟子》名句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2、了解孟子对古代认识人的看法,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能够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教学难点】

了解孟子对认识人的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背诵离娄章句上

(十四)的名句

二、注重朗读

第一步,读准: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读准字音。 第二步,读顺:请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们点评。 第三步,听读:听名家朗读,把握朗读节奏和感情。 第四步,读齐:集体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三、整体感知

讲述离娄章句上十

五、十

六、

四、品读名句 名句:

孟子曰:存①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②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③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廋④哉? 译文: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闪闪。所以,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晴,他的善恶真伪能往哪里隐藏呢? 品读: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这句名言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从人物画的角度来说的。而我们看到,早于他一千多年,中国的孟子就已经从识人的角度把这个道理说得非常清楚了。

日莲宗的《妙法尼》也说过:巨人也好,诛儒也罢,其志气乃表现在一尺的脸上;一尺脸上的志气,则尽收在一寸的眼睛中.

所以,与其察言观色,不如观察他的眼睛。

现代美容术已经使人的眼眶、眼角、眼梢、眼皮甚至眼睫毛都成了它的试验场地,但是,仍有一点是它无能为力的,那就是眼神。

眼神是无法加以化妆或掩饰的,任你是如何高明的一位超级美容大师。

观察眼神,洞若观火。

别听他说得口若悬河,天花乱坠,你要看着他的眼睛。

五、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 现代美容术已经使人的眼眶、眼角、眼梢、眼皮甚至眼睫毛都成了它的试验场地,但是,仍有一点是它无能为力的,那就是眼神。眼神是无法加以化妆或掩饰的,任你是如何高明的一位超级美容大师。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眼睛是人的心灵窗户”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 熟读文本,背诵名句

解读《大学》章句

一、生齐呼诵读口号: 读中华经典,做谦谦少年!

诵千古美文,当世纪新人!

二、 走进昨天的记忆

1、记忆中的古诗句

(1)师宣布竞赛规则:每组一首绝句,一首律诗、汉乐府、词,均可。 (2)分为4个小组,自报组名,呼出挑战宣言。 (3)4个小组赛诵。

2、师生共同评比出优胜组

3、记忆中的《大学》章句 (1)由领诵者领诵《大学》章句 (2)生谈从中的收获

三、新授《大学》章句

1、 PPT展示所学内容

2、 听录音,要求心到、口到、手到、眼到。 (1)第一遍,只听,初步感知内容

(2)第二遍,据录音,用“/”划出节奏;用“_”标出不认识的字 (3)第三遍,据录音,拼出拼音

3、 PPT展示带拼音的内容,生对照纠正有误的拼音,再与录音一起齐读内容。

4、诵读此段内容

PK赛

个人PK,小组PK,师生接龙读

四、知晓大意

1、PPT出示注解,生结合注解自己理解含义(抽几个学生接龙 试讲解)

2、再看译文 (1)生齐读译文

(2)默看译文,领悟你读懂了什么? (3)小组合作探究

3、 师过渡: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俗语也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贤明的人士都有宽容向善的美德。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开创唐朝“贞观之治”,使得国家繁荣昌盛,国泰民安。而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虚心纳谏,亲贤臣远小人”,这样的人则利于子孙黎民。

人的胸怀应该像大海一样宽广,像蓝天一样高远,学会称赞别人的优点、长处,而不能因别人比我好而心怀妒忌。待人处事要真诚,言行一致。这些正是我们应该从这则大学中领悟的人生哲理。这也正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千古流传!

五、拓展延伸

1、 学生就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1)抽签定题 (2)分组研讨

A组:领悟了这则《大学》的道理,就个人而言,你该怎样做?

B组:领悟了这则《大学》的道理,就班级而言,作为一个班长,你将怎样带领你的同学?

C组:领悟了这则《大学》的道理,就一个学校而言,作为一校之长,你该怎样做?

D组:领悟了这则《大学》的道理,再大到一个国家,你准备怎样做,有何好建议?

2、再回到原文,齐诵、背诵。

六、结束语 (由一些读书名言引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孩子们,希望你们多读书,读好书,让经典美文伴你一生!课末,让我们再次喊亮我们的诵读口号

读中华经典,做谦谦少年!

诵千古美文,当世纪新人!

一、 导入:

道德经的来历老师已经讲过多次,今天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相信你又有不同的感受。函谷关,道德经,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再次说出你的感觉(作为灵宝人我骄傲)

学道德经 润经典人生; 读道德经 现灵宝文化; 诵道德经 做高尚之人;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道德经,再次 学道德经,润我们经典人生 读道德经 现我们灵宝文化; 诵道德经 我们做高尚之人;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道德经读本地它山之石中的第三十三章(出示文本)

二、初读道德经

1、自己读一读,看是否能读正确;

2、再次读一读,看你是否能通顺,流利;

3、教师抽查学生是否读通读。

4、教师范读;

5、出节奏,学生试读;

6、多种形式读;

三、理解道德经

正确、流利的要求已经达到了,你理解这其中的内容吗?老师带来了一段动画你看看(出示动画)

1、从动画中,你知道什么?

2、出示译文,对照译文再看,你又知道了什么?

3、学生自由说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四、拓展

1、道德经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自知自明自强自胜)

2、你准备怎么做呢?

五、诵读

1、齐诵

2、男女诵

3、师生接诵

4、学生引诵

5、个别学生展示;

六、结束语

短短的几十分钟又即将过去,几十分钟里,我们又一次接受了心灵的洗礼,使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 学道德经,润我们经典人生 读道德经 现我们灵宝文化; 诵道德经 我们做高尚之人;

《礼记》选读

教学目标:

1.对《礼记》有大体了解。 2.注意积累《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二、经典诵读

【原文】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说:通“悦”)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译文】礼,是用来确定亲疏,快断嫌疑,区别同异,明辨是非的。遵循礼仪,不随意讨好他人,不说多余的话。遵循礼仪,不超过节度,不侵辱他人,与人相交不轻佻。自修其身,言行统一就是善行。行为有修养,言谈符合礼仪,这就是礼的本质。

【原文】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译文】礼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我前往施惠于人而受惠者不来报答,这是不符合礼的;人施惠于我而我不前往报答,也是不符合礼的。人类社会有礼仪就安全,无礼则危险,因此说:“礼,是不可不学习的。”具备了礼仪的人,自我谦卑而尊重他人,即使是一个背负担子的商贩,也一定有值得尊敬的地方,而何况一个富贵的人呢?富贵而知道喜礼,就会不骄纵不过分;贫贱而知道喜好礼,志向就不会怯懦。

【原文】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凊:qìng,“凉”的意思),昏定而晨省(省:看望),在丑夷(丑夷:同辈)不争。

【译文】做儿子的礼节,就是要使父母冬天感到温暖,夏天感到清凉,傍晚要为父母铺上枕席,早晨要向父母请安,在同辈中不要与人争斗。

【原文】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概,祭祀不为尸(古人祭祀先祖时装扮成尸跳舞,一般由有地位的人充当“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訾:zǐ,诋毁,说人坏话),不苟笑。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译文】做儿子的,生活起居不敢占据家中西南隅这个尊贵的中位,不敢在道路的中间行走,不敢在门中央站立。在举行食礼和飨礼中不敢做主人,祭祀时不敢充当“尸”。没听见父母的声音,但能猜想父母该召唤自己了,没见到父母的身影但能猜想父母要指使自己了。不登高处,不临深渊,不随便诋毁人,不随便嬉笑。父母在世,不可对朋友以死相许,不私存钱财。

三、故事链接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体现了祁奚的正直无私。

四、作业

搜集“嗟来之食”的例子,体会《礼记》的语言特色。

上一篇:绿化汇报材料下一篇:绿化养护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