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体系研讨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它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扩大内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权益保障及住房、教育等问题都需要强大资金支持,建立完善的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支持体系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村金融体系研讨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村金融体系研讨论文 篇1:

“中国农村经济面临的挑战和西部大开发”国际研讨会综述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农村经济面临的挑战和西部大开发”国际研讨会于2006年7月6-7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际交流中心隆重举行。来自美国康乃尔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密苏里州立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魁北克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浙江林学院、湘潭大学、兰州商学院、广东海洋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及世界银行、联合国大学世界经济发展研究所、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北京代表处、荷兰农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等34所国内外著名大学、重要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的65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国际研讨会以“中国农村经济面临的挑战和西部大开发”主题,围绕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西部地区贫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环境与生态等问题,共征集到学术论文189篇。

会议按照两个层次展开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在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领域,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主要表现是符合市场经济取向的农业及农村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农业及农村产业分化与集中程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特色和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状况及农村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改善。但当前的农业及农村经济政策依然不够完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空间、潜力很大。

——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Nico Heerik)、荷兰农业经济研究所(Marijke Kuiper)、中国南京农业大学(Xiaoping Shi)的专家以农业大省--江西省为案例,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表明,我国现行的农村收入支持政策缺乏效率,粮食直补等农业补贴政策也没有达到促进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增长的目的。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政策设计不合理,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性,政策执行成本、运行成本、监管成本太高。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Arie Kuyvenhove)、荷兰环境研究所(Gideon Kruseman)、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北京代表处(Nico Heerik)和南京农业大学(Shuhao Tao)的专家,以我国水稻生产为案例,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表明,我国现行的农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制度在控制农村绝对贫困面、抑制农业劳动力及农村人口过度城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导致了普遍的和严重的农地细碎化和农户小规模化,这是导致大宗农产品成本上升、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基本原因。针对这种状况,与会代表认为由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业及农村经济条件和环境差异巨大,政府应该以农地经营权改革和完善为核心和突破口,制定基于三大区域的中长期土地整理方案。

——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Lee Liu)和国内研究机构(北京林业大学吴成亮等)的学者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表明,由于农业政策激励导向扭曲和农村科技政策供给低效性等原因,我国大宗农产品集中产区普遍存在严重的化学肥料、农药过度投入和使用问题,不仅导致农业经济效益低下,明显影响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而且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污染和农业环境污染。针对这种状况,与会专家认为中国政府应该尽早校正基于激励短期投入增长的农业支持政策,转向基于激励农业技术及农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投入增长的战略性和长期性农业支持政策。

2.在农业财政及农村金融方面,与会专家认为由于我国政府处于强势地位,因而改革开放以来,以各级财政转移支付为后盾和主导的农业投资支持政策,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建设以及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扶贫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经验和做法值得亚洲发展中国家、非洲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但当国民经济总体上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后,由于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忽视基于合作金融制度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忽视符合中国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资本市场培育,以及忽视基于大宗农作物、畜牧养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农业项目的保险体系建设,导致了政府宏观调控农业及农村经济运行的政策成本太高以及农业财政投资的低效性,影响了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及农村经济的金融市场和投资环境的优化。

——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学者(Calm Turvey)分析和介绍了美国农业合作金融演变的百年历程及其经验与做法,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分析,认为改革以来金融在中国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对农业贡献弱化了,其主要原因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过程被过于简单化和改革方案设计存在缺陷,忽视农村资本市场的培育,以及农户及其他市场主体参与农村金融改革的门槛太高;中国政府应该以治理结构改革和完善为重点,以建立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为基本目标,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国政府应该继续推进农村合作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和完善,推进建立基于市场原则的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既非营利性金融机构,又非慈善救助机构);中国银行监管当局应该支持建立针对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融资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公益性的和专门的再贷款机构;中国政府应该探索农村资本市场建设的途径与模式,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和经营管理搭建中介和桥梁,也为农户及其他市场主体进入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构建平台。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的学者(Milton S.Boyd, Jeffry Pai)分析和介绍了加拿大政府和美国政府推进农业保险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在中国与美加之间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认为,加拿大和美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历史超过百年,值得中国研究、总结和借鉴;中国建立规范的农业保险体系的国际经济环境、经济体制条件、农村市场环境、农业经济条件已经成熟,而且有效的农业保险体系建设能够大大改善中国农业运行的稳定性和明显提高农业的效率;推进中国农业保险体系建设可达到“三赢”效果,即中国政府可以从中获益(降低政府宏观调控成本和控制农业及农村支出),农户可以从中获益(农户的收入和生活更加稳定),有助于抑制农业劳动力及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过度转移(缓解农民职业转换和生活环境转变的压力,缓解城镇过度膨胀的社会压力以及政府的管理压力)。

——复旦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大学、研究机构的学者(张爽、陆铭、章元、罗剑朝、贾金荣、刘迎洲等)分析了社会资本在农村反贫困中的作用,评价了财政支农投资和农村信贷的绩效,认为社会资本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反贫困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的扶贫政策需要转变,即从传统的以家庭层面为主的政策向以社区层面为主转变;农业财政支农投资和农业信贷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非常显著,但农业信贷增长缓慢,政府应该重视发挥农村资本市场的作用,通过优化农业财政投资与农业信贷投资之间的增长比例,进一步改善财政支农投资的效果。

3.在农民健康及农村健康关爱和健康消费方面,世界银行(Ren Mu)、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Xiaobao Zhang)、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Scott Rozelle)、华盛顿州立大学(H.Holly Wang)、密西根州立大学(Zhenghui Luo)以及中国科学院(Linxiu Zhang)、北京大学(刘民权、王曲)、中国农业大学(Yuanyuan Yan)的学者研究了中国三年困难时期对健康的长期影响、评价了中国城乡健康关爱和健康保险消费状况、分析了中国儿童营养水平的城乡差异,得出以下重要结论:

——农村长期的营养不良会严重影响农村人口健康,并增加政府和农户的医疗支出负担,中国政府应该关注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营养健康问题。

——中国虽然经历了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并大规模地减少了农村贫困,但中国的农村人口寿命和健康状况与经济增长的水平和发展的阶段不相称。因此,中国政府应该重视增加用于支持农村健康保障领域的公共财政支出;应该校正基于城镇发展的社会保障政策,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社会保障领域的覆盖面。

——建国以来,中国儿童的总体营养水平提高了,但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农村社区在健康权利保障和营养资源获取方面存在明显劣势。因此,建议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健康和保障投资,促进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

4.在城乡收入差距及消除农村贫困方面,联合国大学世界经济发展研究所(Guanghua Wan)、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王建兵)以及吉林大学(李恩、尹义坤)、西北农林农科技大学(赵晓峰、张永辉)、天津财经大学(曹景林)、湖南农业大学(李明贤、文春晖)的学者研究和介绍了中国农户收入差距动态变化规律,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及原因,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西部民族地贫困社区的居民生活状况及差距,得出以下重要结论:

——我国农户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其中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差异是导致农户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府需要重视调整促进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的经济政策导向,特别要重视支持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缩小农户收入差距和促进地区之间协调发展搭建基础性的制度平台和经济环境。

——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较为稳定,但在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和扶贫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其中主要是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地区及非农产业领域转移速度过快,促进农业现代化及农村产业结构转换与产业升级的优质劳动力资源不足;农业及农村经济增长仍然建立在土地、淡水等稀缺资源以及其他投入要素的高消耗基础上,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环境基础脆弱;贫困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及农村基础设施新建以及改造升级缓慢,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弱,重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脱贫速度低、返贫率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条件及居民的生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但发展中面临的深层问题不容忽视。主要是家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青壮年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农业经济结构转换及产业升级缓慢,农村非农产业对当地经济增长及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很小;信息闭塞,交通不畅,对外交流和联系十分困难。

5.在西部大开发及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北京林业大学(刘俊昌)、上海财经大学(李超民)、广东海洋大学(牛福增、师银燕)、浙江林学院(姬亚岚)的学者以及海外学者介绍了美国西部开发的做法与经验、评价了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绩效、分析了西部地区化荒漠化的趋势,形成以下判断和观点:

——美国等国家都经历过类似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持续、长期发展过程,这些国家在相关法规建设、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区域开发规划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中央政府投资与支持重点主要集中在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等宏观效益显著、经济效益欠明显的领域,但用于支持农业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投资严重不足。这种宏观开发政策导向导致支持西部地区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十分脆弱。

——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由于政府对促进农民增收及农民生活环境改善的关注不够、农业产业及农村非农产业深度开发的支持不足,西部地区农村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滥砍滥伐以及水资源滥用等问题。

6.在农村教育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联合国大学世界经济发展研究所(Guanghuan Wan)、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董银果)、河北工业大学(梁永郭)的专家运用实证研究表明:

——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村产业升级的基础,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及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增长在地区之间差异太大,其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不足值得政府关注。

——教育及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回报在省际之间差异较大,其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回报最低,不利于激励和诱导民间资本投资教育及人力资源开发。因此,公共财政应该更加关注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及人力资源开发投资。

——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地区分割和省际分割,其中户籍制度和其他隐性歧视是导致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府必须继续推进相关制度改革和重视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经济开放程度和产业垄断程度是影响就业和教育及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回报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在继续推进区域经济开放的同时,应该及时启动垄断行业的改革方案。

作者:霍学喜

农村金融体系研讨论文 篇2: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它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扩大内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权益保障及住房、教育等问题都需要强大资金支持,建立完善的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支持体系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认为,重点是要加强金融组织体系建设,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完善金融体系建设的扶持政策;积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和地域性金融部门的作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其核心是要以人为本人,重点是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化的相互协调,来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现实来看,不管是政府决策部门、实践工作部门,还是学术理论界都给予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前所未有的关注。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解决好该过程中存在的布局不合理、环境生态危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全、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农民市民化以及住房、教育等问题。只有积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切实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在这种形势下就需要充足的资金、财力的支持,也就是需要一套健全完善的金融系统的支持,因此,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体系的创新,对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体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建设一个新型现代化的城镇环境,改善城镇各项基础设施,促进城镇地区经济、生活环境的现代化发展,加快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无论是城镇化建设还是经济发展都必然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一方面来自于国家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就需要调动金融市场的力量,发挥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因此,应加快金融体系创新,通过建立健全金融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调节功能,来促进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金融系统与城镇化建设的直接对接,强化金融体系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撑力,这既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又是中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一)匮乏的金融支持体系下所引发的问题与挑战

从现实来看,很多城镇由于缺乏融资能力,而且一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备,在没有多途径、多种投资、融资体系的支持下,城镇建设举步维艰,相对严重的问题层出不穷,例如:由于乡镇一级的城镇化建设不足,乡镇地区发展水平十分有限,公共基础设施不健全,缺少实体经济组织的带动与支持,其吸纳积聚与辐射服务功能十分薄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没有充足经济实力的条件下,城镇化建设进程必然会受到影响。同时,城镇化建设中必然会造成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在没有一个健全、完善的金融系统以及社会保障机制的支持下,农民的基本生活无从保障会引发民生危机,进而造成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新型城镇化建设失去了意义。导致这些制约性因素出现的一大根本原因就是城镇地区的金融系统不完善、不发达。由此可见,建设一个完备、健全、有效的金融体系,为城镇化建设开拓更为广阔的融资渠道势在必行。

(二)城镇化建设金融体系薄弱

任何一个项建设事业都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其中财力因素是制约项目建设事业能否顺利进行的最重要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需要一个有力的财力后盾的支撑,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各项建设事业顺利开展。例如:城镇交通设施、城镇商业经济、娱乐设施等建设的顺利进行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金融体系的支持,然而,从现今的城镇化建设来看,城镇地区仍未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金融体系,区域商业银行数量少,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也有待建立与开发,在没有这些金融体系的积极支持下,城镇化建设就缺少有效的融资渠道,造成资金链的断裂,城镇化建设无法持续进行。

三、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金融支持体系建设对策

(一)加强金融组织体系建设,扩大金融服务范围

要不断创新金融系统服务模式,建立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等各种金融组织形式,持续扩大金融服务城镇建设的范围。积极开拓新型金融组织,例如:股份制银行、小额贷款机构等等。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欠佳的地区则可以尝试引入大型商业银行,保险或证券企业等多种金融部门,在它们的协作互助之间打造多元化融资渠道,确保为落后乡镇地区提供更多方便、快捷又安全的融资渠道。

(二)积极完善有利于金融体系建设的扶持政策

第一,积极支持民营企业投资改制的金融机构。积极完善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城镇产业聚集发展,全面提高民营企业的经营水平与经济效益,以此来使更多的金融资金前来集中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第二,极力扶持民营企业,并在税收政策、人力资源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和支持,积极引进更多的金融企业,调动各种金融手段来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城镇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第三,积极吸引业务经验丰富的金融部门前来入驻。可以在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支持,使其能够为所建设城镇地区提供资金服务,进而带动这一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第四,积极强化国家行政部门的监督引导。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来集中研讨编制具体的城镇化建设方案。国家行政部门要积极主动组织促进城镇化发展的交流座谈会。利用政策与税收等促使来积极支持金融部门创新发展,积极研发涉农金融服务模式,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随着金融体系的健全发展来拓宽直接融资比例,以此来促进城镇化建设进程的飞速发展。第五,积极发挥财政的支持力度。积极优化财政分配制度,加大在一些建设周期长、收益慢项目的投资力度,积极调动预算资金引导作用的发挥,也可以通过贷款贴息以及税收削减等措施来弥补信贷风险。积极支持与吸引各种类型的资本资金,例如: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经济形式前来投资,推动城镇化建设。第六,加强行政办事效率,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支持。国家行政部门需要在农业土地流转以及审批方面给予更多的便利,减少繁琐的程序与费用支出,以此来为投资创造良好机会,积极支持城镇化建设。

(三)积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适当减少国家的干预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本身就是市场化的过程,也就是要将乡村、城镇地区建设成为一个市场经济繁荣发展、各种城市化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后自然隐藏着一只看不见的手,那就是市场调节的作用,它能够有效调节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各个经济行业竞争力,自然会提高整个城镇地区的经济水平。因此,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更多地依靠市场调节作用,适当控制国家机关的调控,国家机关应该本着推动城镇化建设进程,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原则积极给予政策或者财力方面的扶持,推动城镇市场经济的自由、繁荣发展的同时,有效控制消极不稳定因素,在一些制度制度方面应该进行积极的引导绝非彻底的控制与干预。

(四)积极发挥地域性金融部门的作用

城镇地区的地方金融机构作为一种珍贵的金融资源,其作用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特别是一些区域性商业银行,要鼓励其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与外商资本前来投资,并要积极建立具有成熟业务能力,健全功能体制的现代金融机构,例如: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建设银行等等,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来提高其影响力,采用法人治理的现代经营管理体制,不断优化股权结构,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水平,以便促进其作用的发挥。从我国当前的信用体制来看,仍然处于缓慢发展状态,一些乡镇信用社缺乏改制更新,也缺乏现代健全的金融服务,只有通过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扩大其资金规模,采用科学的改制措施才能促使这些信用金融部门对城镇实体经济进行充分的支持与服务,以上这些任务也正是城镇化金融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了能够切实发挥金融体系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作用,就要积极引导地方金融部门在业务方面的改革进步,例如:在针对个人业务方面从简单的存取款业务转向包括个人理财、小规模循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在内的更加现代、丰富的金融业务转变,以此来丰富对个人金融业务的服务。

同时,要鼓励城镇地区的农民自主创业,为一些具备创业能力的农户提供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削减审批程序,积极支持农民创业,开拓地域性经济产业,彰显地方特色,为城镇化建设营造地域文化氛围,以此来带动城镇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也要积极支持农民的民间借贷,并对这些借贷流程等做出明确的规范制度,以此来实现对农村经济的辅助发展。

在办理集团业务方面,要首先将目光放在那些享有地域优势,例如:资源优势、地理空间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等等,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与适应市场变化能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能够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属于现代企业,在不断的经营结构优化调整与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下获得长远的发展,多给与他们金融政策方面的支持,毫无疑问不仅会促进金融机构的盈利,也会带动整个城镇地区的发展与繁荣,因为一个城镇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实体经济,各项金融事业以及社会公共事业才能得以发展与繁荣,金融部门要利用各种方法,多种融资工具积极调动资本市场为这些实体经济开拓融资渠道贡献力量。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必将成为一大趋势,城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金融体系的支持,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开辟广阔的融资渠道,提供积极的财政支出,在这些金融体系的发展下,带动工业、商业等经济形式的发展与进步,从而更加积极地支持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建设规模与水平,为整个国家呈现一副新型城镇,从整体上改善农村生活环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带动农业的发展繁荣。

参考文献:

[1]徐维祥.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张洁云.城乡一体视野下的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 — 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为例[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3]左雯.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城镇化推进协调互动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

[4]王旭阳,李晓波,董小华.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M].经济金融出版社,2009(12).

[5]徐晓宇,王雪强,胡中秋.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2)

[6]李世民,李汝莘.农机服务产业化一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必由之路[J].农业机械学报.2000,(6).

[7]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江苏省农业机械化统计资料口.2003.

[8]王非,谢树强.刚察县人工饲草生产机械化技术及草产业发展状况调研 -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0,40(5) .

[9]张东至,崔东升.巴彦淖尔市农牧业机械产业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1(4) .

[10]王小波,朱小雪,张晓东. 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2)

作者:叶军八

农村金融体系研讨论文 篇3:

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中的障碍及建议

摘 要:从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及金融自身分析了农村金融体系发展遇到的障碍,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产品,创新信贷方式,实施小额信贷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障碍;政策建议

21世纪的经济是金融化的经济,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尤以农村经济受到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而引人瞩目)农村金融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所扮演的信贷融通角色越来越重要。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在其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使得金融的推动作用没有有效的发挥出来,而这也与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关于建立现代农业金融体系的要求相不符。基于此,我们通过审视并剖析农村金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新农村金融体系。

1 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当前,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主要包括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正规金融(即通常所称的农村金融“三架马车 ”: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 ),以及以农村合作基金、合会、民间借贷、私人钱庄、民间集资为主要形式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形式。

我国农村金融目前有以下特征:从农户对金融需求看,中国农户信贷需求总量巨大,2.5亿农户中一半以上有信贷需求;单个农户以小额短期信贷为主,但需求量不断增大;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造成农户对资金表现出多层次,多元化之间的差异;信贷资金用途日渐多样性,生活性信贷占较大比重。从农村对金融供给看,资金缺口大,信贷供给满足不了需求;贷款成本较高,风险较大;贷款期限不够灵活;单个农户经常出现难以满足抵押和担保的要求。从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特点看,规模大;发生率高;主体多元化;利率弹性大,高利率占比大;由隐蔽走向公开,逐步呈现专业化趋势。

2 农村金融体系面临的主要障碍

2.1 金融外部环境障碍

回顾历史的发展,从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到金融制度的改革,政府运用强大的行政手段来解决金融领域中出现的多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当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带有强制性的计划痕迹。

目前来看,政府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及市场严重管制的现象还相对突出。政策性金融机构是由政府投资建立的,根据政府的决策和意向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其主要特征是组织方式上的政府控制性。从组织形态方面看,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基本上处于政府的控制下。商业银行本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最大化资本收益率为目标的,但农村商业金融机构的融资行为也会受到政府相关审核机构及政策意图的影响,使其偏离以利润为最终目标的轨迹,形成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局面。在农村信用社中,由于各级政府的介入过多,民主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农村信用社承担的行政性和政策性义务过多。这几种类型的金融机构都直接或间接受到政府的管制,打上政府主导的烙印。。

2.2 农村金融体系自身障碍

(1)信贷供给能力不足。

截止2007年末,在金融机构约30万亿的总贷款中,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额约占不到20%。其中,涉农贷款2.36万亿,仅占总贷款的9%。

从金融信贷的供给渠道看供给不足的原因有。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支持农村长期生产性投资,但从农民短期的资金流动性偏好来说所发挥的作用很小,这主要是政策性金融机构服务对象不是单个农户的缘故。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同时兼顾考虑债务人信用额度及资金回收风险,因而愿意面向大的企业而非小规模的农户服务。面对农村中规模较小,并且如此分散的农户,国家商业性银行对其资信程度及其资金回笼无不有所顾虑,而这也就不难理解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大批从农村地区撤出的现象。农村合作金融的商业化倾向逐渐加强,其投向农业的生产性融资呈下降趋势,而更乐意向高收益率的企业融资。

(2)信贷产品还比较单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对金融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也不断增长。这不仅体现在农村再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对于传统借贷资金的需求上,同时,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多,金融商品的投资需求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但是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品种单一,主要仍是限于存款,取款,贷款和一般汇兑,这显然无法满足农民对于多元化金融产品的需求。

(3)信贷担保机制还不完善,金融风险还比较高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规范化程度不高,金融机构的放款风险分散及风险转移机制还比较缺乏。我国农村金融放款风险主要表现在:不良贷款占信贷款额的比例较大,信贷资产质量不高。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不仅面临着严重的业务萎缩问题,而且其部分资金无法回笼,造成严重亏损。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主要代表中国农业银行在四大国有银行中资本充足率最低,信贷资产质量较差,截至2007年末,不良贷款合共为8,179.73亿人民币,较2006年末增加826.86亿元,不良贷款率从23.43%略升至23.5%。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在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2008年度研讨会上透露,经测算,目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有高于6000亿元历史存量包袱,其中,贷款损失约4000亿元,历年亏损挂账880亿元左右,非信贷资产损失约950亿元。农村正式金融机构对抵押品的选择过于单一,各地担保机构数量少缺,形式单一,资金实力不足,缺乏法律规范,存在监管漏洞。当前抵押资产一般只限土地和房产和部分设备。各地的担保公司大多由地方政府出资建立,其运作理念是为了分散信贷的金融风险,从而扩大信贷机构的信贷供给,但是没有监管的担保公司的实际运作本身可能导致金融风险:一旦被担保农户或企业无法如期还贷,担保公司很难说有足够储备资金向银行支付。

3 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

2007年中央1号文件进提出,要努力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功能齐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按照这一要求,现提出以下建议:

3.1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组织活动及市场管制必须控制在一个度内,即应以市场为主导,适度合理的进行干预,而不对其进行过分管制或完全放开听之任之。政府的干预是对市场的有益补充,而不是替代市场作用的发挥。政府要明确其职能范围,尽量减少行政干预,避免损害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通过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建立农村资金良性循环机制。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发挥政府的能动作用,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各国农村金融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在以下几个方面还要积极发挥能动作用:第一,继续为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财政支持,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为农业发展提供广泛的资金支持。第二,为许多偏远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适当剥离一部分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减轻农村金融机构的财务负担。第三,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利息补贴等,来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贷款。第四,政府主导建立农业保险制度,避免农业发展大幅波动,维护广大农民利益。

3.2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市场化的金融体系

在可实施金融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鼓励社会各种经济体兴办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多种金融实体。要不断加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形成众多具有地域特点的区域性﹑地方性商业银行,并建立村级商业银行。重视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作用,使之成为正规金融的辅助工具。虽然非正规金融存在诸多问题,但目前非正规金融对农村发展提供了最大部分的信贷支持,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当地农村金融市场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于非正规金融来说,政府不能一味打压或放任,而要通过对其管理引导来解决正式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农村非正规金融能够有效弥补了农村融资缺口,解决农村地区资金供求矛盾。对于农村金融市场,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引入竞争机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各种金融机构机制健全、职能明确、分工合理﹑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运行机制。

3.3 丰富金融产品,满足农村多元化资金需求

农村金融机构既要支持农户的生产经营加工,又要适当支持农户的投资和消费,做到为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系列化金融服务。改变传统金融产品统治金融市场的局面,开发符合农民自身需求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金融衍生品。国家政策性银行在做好融集资金封闭管理的同时,积极拓展业务。其业务内容应从传统的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展到:强化贷款担保制度,完善金融结算体系,建立金融服务信息系统等方面。对于商业银行要加强引导,给予优惠政策或财政补助,促使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农村信用合作社要继续面向社区服务,积极吸收社会空闲资本,改变其农村金融输出机的尴尬处境,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加油站”。 

3.4 创新信贷方式,化解金融风险

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机制,发展多种产权形式的担保机构,在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鼓励发展政策性担保机构;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深入农村,开展面向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担保业务;继续深化信用合作社担保业务,不断增强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竞争力。大力推广面向低收入群体的小额信贷,尽快解决遇到的诸如法律规范不完善、后续资金不足﹑贷款担保风险等问题,实施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积极推进多种抵押品形式并存,逐步摸索从传统的不动产抵押到动产抵押﹑权益抵押的担保品延伸道路,扩大从实物抵押向非实物抵押领域迈进的速度。担保机制的完善和担保品的丰富加速了资金的变现能力及资金的回笼,进一步最大化的消除金融机构的呆账﹑坏账,降低了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古明加.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4,(2).

[2]王新华.中国农村发展概况及政策建议[J].上海金融,2008,(4).

[3]魏晶雪.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8,(3).

[4]穆林.小额信贷的国际经验在中国的实践及其启示[J].西部金融,2008,(3)

作者:李铜山 张东雷

上一篇:教育培训心得体会(精选2篇)下一篇:工商局汇报材料(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