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床实训总结

2022-04-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总结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是我们反思自身、了解自身、明确目标的重要方式,通过编写的总结报告,我们可以在工作回顾中,寻找出自身的工作难点,掌握自身的工作优势,更加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刨床实训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刨床实训总结

牛头刨床操作规程

1、 操作者必须熟知机床性能及结构,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2、 停车时间较长,开动设备时,应低速运转3~5分钟,确认润滑、机械、电气系统及各部位运转正常,再开始工作。

3、 装卸较重工件时,要选用安全可靠的吊具与方法,装卡工件要牢固,使用“T”型螺栓要符合标准,禁止在机床上重力敲击。

4、 正确安装刀具,合理选择刀具和切削用量,并经常检查刀具的紧固及磨损情况,回程时不得拖力,刀架及刀具不可伸出过长,回转角度较大时,要防止回程时与床身相撞。

5、 各润滑面应清洁、润滑,无障碍。

6、 正确调整滑枕行程和位置,松紧调整手柄时不准敲击,滑枕行程调好后,必须手摇完成一个行程,确保安全运行。

7、 合理调整工作台高度,正确使用夹紧装置。

8、 刨削前应清除台面工具、杂物,并点动滑枕检查有无障碍。

9、 变换速度、变换行程位置或测量工作时,必须停车。

10、 在机床表面踩踏或放置有损机床表面的物件。

11、 切削刀具未脱离工作时不得停车。

12、 经常注意各部分运转情况,如有异常现象立即停车排除故障。

13、 离开机床时必须切断电源,下班前应将各手柄和滑枕等置于非工作位置。

14、 工作结束后,切断电源,擦拭机床,整理、清扫场地,保持设备和生产现场干净整齐。

第二篇:第七单元 牛头刨床,龙门刨床,铣床,磨床

牛头刨床

牛头刨床是主要用来生产平面和棱角表面的加工工具。除此之外,牛头刨床还可用来加工在其它机床上很难加工的不规则的形状和轮廓。它既可以加工内表面和形状也可以加工外表面和形状。牛头刨床上加工的常见形状有水平面,棱角表面(斜面),凹槽,楔形工件,T字形槽,键槽,齿缝,锯齿形(齿面),和弧面。在牛头刨床上加工大多数表面时用的是与车床上相类似的单刃刀具。弧面既可以用单刃刀具加工也可以用成形刀具加工。当用单刃刀具加工弧面时,机器操作人员必须不断调整切削深度以得到合理的周线(弧面)。有时在牛头刨床上使用仿形附件来控制进给动作以成倍的仿制零件。数字控制元件的使用可以实现通过不断调整切削深度来加工不规则表面。

牛头刨床根据切削动作发生的平面不同可分为水平刨床和立式刨床。另外,水平牛头刨床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推式刨床和拉式刨床。推式牛头刨床是在滑枕推动刀具横切过工件时进行切削,而拉式牛头刨床则是在刀具拉向刨床时去除材料(切削工件)。立式刨床采用推式切削,有时也被称为插床或键槽铣床。 龙门刨床

龙门刨床与牛头刨床相似,都是用来加工水平面和斜面。但是,龙门刨床能够加工更大型的工件。在龙门刨床加工过程中,工件被安装在工作台上,工作台在水平面上沿直线往复运动进行切削和进给。单刃刀具被安装在横梁的刀架上和垂直的立柱上。切削工具能够沿着水平或垂直面进给或远离工件,因此能够进行四个直线进给动作。

由于工件尺寸和使用的切削刀具的类型的原因,龙门刨床的切削速度是比较低的。为了提高龙门刨床的产量,可以采用多个刨刀同时使用。两个刨刀夹在横梁的刀架上,一个刨刀夹在垂直的立柱上。另外一个提高龙门刨床产量的方法是在工作台上同时安装多个工件。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工件具有相同的切削条件和工件尺寸较小时使用。龙门刨床的尺寸是由机床所能容纳的最大工件的尺寸决定的。龙门刨床的工作台所能容纳的工件的高度、宽度和长度又根据龙门刨床的类型而有所不同。

铣床

铣床是现代生产中除车床外最通用的切削工具。主要用来加工平和斜面,也可以用来加工不规则形状,表面,凹槽,和分齿零件。铣床也可以用来钻孔,镗孔,铰孔,和加工齿轮。

磨床

磨床是使用磨料与各种形状和尺寸的砂轮和传送带组合在一起作为切削工具的。磨削可以使工件获得较好的表面光洁度。除此之外,磨削可以提高工件的尺寸精度,因为磨削可以获得0.00001英寸(0.00025mm)的公差。利用各种磨床既可以加工内表面也可以加工外表面。利用各种磨料如糊状的,粉末的,颗粒的,可以进行精磨,珩磨,鼓轮修整、抛光。

磨床可以按照加工表面的类型进行分类。常见的加工表面及磨床的类别有平面磨床,外圆磨床,专用磨床。

第三篇:牛头刨床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格式要求

1、封面及标题(题目名称)、年级、专业、班级、姓名和学号、指导老师。标题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牛头刨床设计说明书)

2、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3、引言(或序言)。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引言以500字左右为宜。

4、正文。是论文的主体。

5、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6、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 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 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1.纸张型号:A4纸,10页以上。

2、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中内容、页眉、页脚、页码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3、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3)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4)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 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

(5)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 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1. ”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① ”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11)参考文献:另起页,内容为5号宋体。

4、 纸型及页边距:A4纸(297mm×210mm)。

5、页边距:上20mm,下15mm,左25mm,右20mm。

6、正文页数:10页及以上。

第四篇:牛头刨床的安全操作规程

1穿戴好防护用品,工作时不准穿凉鞋。

2检查机床各部位是否正常。按机床润滑图表加油,工作前先试车1

—2分钟。

3工、夹、刀具及工件必须装夹牢固,刀具不得伸出过长。增加虎钳

夹固力应接长套筒,不得用榔头敲打钣手。工作台上不得放置工具。 4机床开动前要观察周围动态,机床开动后,要站在安全位置上,以

避开机床运动部位和铁屑飞溅。

5调整牛头冲程要使刀具不接触工件,用手摇动经历全行程进行试验,

调整好后,随时将手柄取下。

6机床开动后,不准接触运动着的工件,刀具部分。头、手不得伸到

车头前检查。调整机床速度、行程、装夹工件、刀具和测量工件、以及擦拭机床时都要停车进行。

7清扫铁屑只允许用毛刷,禁止用嘴吹。

8装卸较大工件和夹具时应请人帮助,防止滑落伤人。

9不准在机床运转时离开工作岗位,因故要离开时,必须停车并切断

电源。

10发生事故要保持现场,并报告有关部门。

技术部

2011-8-20

第五篇:车床、铣床、刨床、磨床的加工范围

一、车床、铣床、刨床、磨床的加工范围分别是什么?也就是说,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

车床是主要用车刀对旋转的工件进行车削加工的机床。在车床上还可用钻头、扩孔钻、铰刀、丝锥、板牙和滚花工具等进行相应的加工。

铣床系指主要用铣刀在工件上加工各种表面的机床。通常铣刀旋转运动为主运动,工件(和)铣刀的移动为进给运动。它可以加工平面、沟槽,也可以加工各种曲面、齿轮等。铣床是用铣刀对工件进行铣削加工的机床。铣床除能铣削平面、沟槽、轮齿、螺纹和花键轴外,还能加工比较复杂的型面,效率较刨床高,在机械制造和修理部门得到广泛应用。

刨床是用刨刀对工件的平面、沟槽或成形表面进行刨削的直线运动机床。使用刨床加工,刀具较简单,但生产率较低(加工长而窄的平面除外),因而主要用于单件,小批量生产及机修车间,在大批量生产中往往被铣床所代替。

磨床是利用磨具对工件表面进行磨削加工的机床。 大多数的磨床是使用高速旋转的砂轮进行磨削加工,少数的是使用油石、砂带等其他磨具和游离磨料进行加工,如珩磨机、超精加工机床、砂带磨床、研磨机和抛光机等。

二、普通车床粗加工每小时加工量是多少?

以轴类尺寸大概1000-1500mm.毛坯外圆200-350mm。

这个要根据加工轴的复杂程度和机床性能来计算,

首先确定要车几刀,再根据转速、进给量可以算出车床真真在车的时间,再加上装夹等辅助时间就可以算出一根轴的加工时间的。

规定转速和进给量的话人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算出来的时间一般要考虑放点余量。

假设φ90*1000的毛坯轴,出车后尺寸是左端直径83mm、长度200,中间直径87mm,长度100,右端直径83,长度700.

那么如果是630车床东边车3.5mm应该没有问题,前提是你这台车床只用作粗车的。

用中心架的话,是装夹2次,打2个中心孔、车平面2刀,车外圆3到,

装夹1次估计2分钟,2次4分钟。

打中心孔1次1分钟,2次2分钟。

车平面假设转速450转/分,进给量0.3mm/转,每车1平面时间为45/0.3/450=0.33分钟,两次为0.67分钟,取整为1分钟。

车外圆假设转速450转/分,进给量0.3mm/转,车外圆总时间=1000/0.3/450=7.4分钟,取整为8分钟。

再考虑其它的辅助时间每根3分钟。

总用时=4+2+1+8+3=18分钟。

第六篇:牛头刨床课程设计-机械原理

机械原理课程研究——牛头刨床

授课老师:方跃法 学生:刘斌臣 班级:机电1013 学号:10223067

目录

一、概述 §1.1、摘要,课程设计的题-------- §1.2.、课程设计的任务和目的----------------------------- §1.

3、课程设计的要求-------- §1.4、课程设计的数据--------

二、运动分析及程序

§2.1、拆分杆组----------------- §2.

2、方案分析----------------- §2.3、程序编写过程----------- §2.

4、程序说明----------------- §2.5、C语言编程及结果----- §2.

6、位移,速度,加速度图------------------------------ §2.7、working model仿真截图

四、小结--------

五、参考文献--

一、概述

§1.1.摘要

中文摘要:牛头刨床的主传动的从动机构是刨头,在设计主传动机构时,要满足所设计的机构要能使牛头刨床正常的运转,同时设计的主传动机构的行程要有急回运动的特性,以及很好的动力特性。尽量使设计的结构简单,实用,能很好的 实现传动功能。

英文摘要:Shaper main drive the driven mechanism is the plough head, in the design of the main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stroke have Quick-Return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goo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Try to make the design of the structure is simple, practical, can achieve a very good transmission function.

此次课程设计的题目是:研究牛头刨床的运动特性 §1.2.课程设计的任务和目的

1)任务:

1 导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2导杆机构进行动态静力分析;

3 通过对牛头刨床的运动和特性分析,掌握基本研究机械的能力

2)目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掌握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程,它是机械原理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其目的是以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为基础,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与本课程有关的具体机械所涉及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熟悉机械系统设计的步骤及方法,其中包括选型、运动方案的确定、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和整体设计等,并进一步提高计算、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以及查阅和使用文献的综合能力。 §1.3.课程要求

牛头刨床的主传动的从动机构是刨头,在设计主传动机构时,要满足所设计的机构要能使牛头刨床正常的运转,同时设计的主传动机构的行程要有急回运动的特性,以及很好的动力特性。尽量是设计的结构简单,实用,能很好的 实现传动功能。 二.运动分析及程序 (机械简图如下)

§2.1拆分杆组

该六杆机构可看成由Ⅰ级机构、一个RPRⅡ级基本组和一个 RRPⅡ级基本组组成的,即可将机构分解成图示三部分。

§2.2这种机械形式的分析及其评价:

1、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分析可知N=5,Pl=7,Ph=0,所以自由度

F=3*5-(2*7+0)=1,曲柄为机构原动件。

2,通过曲柄带动摆动导杆机构和滑块机构使刨刀往复移动,实现切削功能,能满足功能要求.且滑块行程可以根据杆长任意调整;

3,工作性能, 工作行程中,刨刀速度较慢,变化平缓符合切削要求, 摆动导杆机构使其具有急回作用,可满足任意行程速比系数K的要求;

4,传递性能, 机构传动角恒为90度,传动性能好,能承受较大的载荷,机构运动链较长,传动间隙较大; 5,动力性能 ,传动平稳,冲击震动较小.

6,结构合理性,结构简单合理,尺寸和重量也较小,制造和维修也较易. 7,经济性,无特殊工艺和设备要求,成本较低. §2.3程序编写过程

如图所示,建立O4-xy坐标系,并确定O

2、A、O

4、B、C编号分别为1,2(3),4,5,6,选定参考点7。根据已知条件(本课题选定数据),令:X(O2)=X(1)=0,Y(O2)=Y(1)=430,X(O4)=X(4)=0,Y(O4)=Y(4)=0, X(7)=0,Y(7)=810,编写主程序。

1) 为计算出Ⅰ级机构上A点的位置及运动参数,应调用Mcrank子程序,在此之前应确定子程序的形参i,j,a,b,此机构中,i=1,j=1,a=1,b=1;

2)为求出构件3上B点的位置及运动参数,应调用Mrpr子程序,在此之前应确定子程序的各形参赋值,此机构中,i=2,j=3,k=4,此时,又已知数据有,L(2)=L(4)=0,L(3)=810.其他参数b,c,d,e分别是2,3,4,5; 3)为求出滑块上C点的位置及运动参数,应调用Mrrp子程序,在此之前应确定子程序的各形参赋值,此机构中,i=5,j=6,b=5,c=6,r=a=7,m=1; §2.4程序说明

1)对程序中不赋值的变量,计算机自动取0值,如滑块6与x轴的夹角在调用Mrrp之前不赋值,按0计算;

2)用曲柄得角位置φ1作循环变量,计算出它在360°之内的变化情况,循环步长取30°,只取小数点后两位。

3)程序依托公式:由该机构的两个矢量封闭形

s3cos3l1cos1s3sin3l6l1sin1l3cos3l4cos4sE0l3sin3l4sin4l6

将位移方程对时间取一次导数 得速度矩阵

未知量可求 cos3sin300s3sin3s3cos3l3sin3l3cos300l4sin4l4cos40s3l1sin103l1cos111400vE0cos3sin300s3sin3s3cos3l3sin3l3cos300l4sin4l4cos40s303140Es3sin33sin3s33cos3s

3cos33cos3s33sin3将位移方程对时间取二次导数, 0l33cos3得加速度矩阵 0l33sin3 l11cos1

 l11sin110  0

§2.5源程序及计算结果 1)程序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include"math.h"

const double PI=3.14159; double L[10];

double X[10],Y[10]; double V[10],U[10]; double A[10],B[10];

double F[10],W[10],E[10]; double S[10],C[10]; double Sgn(double Xin) {double Resf;

if(Xin>=0) Resf=1.0; if(Xin<0) Resf=-1.0; return Resf; }

double Angle(double Xin,double Yin) {double Resf;

if(fabs(Xin)>1e-10) {Resf=atan(Yin/Xin);

Resf=Resf-(Sgn(Xin)-1)*PI/2; } else

{Resf=PI/2;

00l44cos4l44sin40s303040vEResf=Resf-(Sgn(Yin)-1)*Resf; }

return(Resf); }

void mcrank(int i,int j,int a,int b,double F9) { F[j]= F[j]+F9; S[i]=L[i]*sin(F[j]); C[i]=L[i]*cos(F[j]); X[b]=X[a]+C[i]; Y[b]=Y[a]+S[i];

V[b]=V[a]-W[j]*S[i]; U[b]=U[a]+W[j]*C[i];

A[b]=A[a]-W[j]*W[j]*C[i]-E[j]*S[i]; B[b]=B[a]-W[j]*W[j]*C[i]+E[j]*S[i]; }

int mrpr(int i,int j,int k,int b,int c,int d,int e, int m,double Res[3]) { double A0,B0,C0,X1,Y1,F1,Ar,Ak; double G1,G4,G5,G6,s1,v1,a1; A0=X[b]-X[d]; B0=Y[b]-Y[d]; C0=L[i]+L[k];

G1=A0*A0+B0*B0-C0*C0; if(G1<0) return(0); s1=sqrt(G1); X1=C0-B0; Y1=A0+m*s1; F1=Angle(X1,Y1);

if(F1PI||F1<0) F[j]=2*(F1+Sgn(X1)*PI); if(fabs(F1)<0.001) F[j]=2*PI; S[i]=L[i]*sin(F[j]); C[i]=L[i]*cos(F[j]); S[k]=L[k]*sin(F[j]); C[k]=L[k]*cos(F[j]); S[j]=L[j]*sin(F[j]); C[j]=L[j]*cos(F[j]); X[c]=X[b]-S[i]; Y[c]=Y[b]+C[i];

X[e]=X[c]+C[j]-s1*cos(F[j]); Y[e]=Y[c]+S[j]-s1*sin(F[j]);

G6=(X[b]-X[d])*cos(F[j])+(Y[b]-Y[d])*sin(F[j]);

W[j]=((U[b]-U[d])*cos(F[j])-(V[b]-V[d])*sin(F[j]))/G6;

v1=((V[b]-V[d])*(X[b]-X[d])+(U[b]-U[d])*(Y[b]-Y[d]))/G6; V[c]=V[b]-W[j]*C[i]; U[c]=U[b]-W[j]*S[i];

V[e]=V[d]-W[j]*(S[j]-C[k]); U[e]=U[d]+W[j]*(C[j]+S[k]);

G4=A[b]-A[d]+W[j]*W[j]*(X[b]-X[d])+2*W[j]*v1*sin(F[j]); G5=B[b]-B[d]+W[j]*W[j]*(X[b]-X[d])-2*W[j]*v1*cos(F[j]); E[j]=(G5*cos(F[j])-G4*sin(F[j]))/G6; a1=(G4*(X[b]-X[d])+G5*(Y[b]-Y[d]))/G6; Ar=a1;

Ak=2*W[j]*v1;

A[e]=A[d]-E[j]*(S[j]-C[k])-W[j]*W[j]*(C[j]+S[k]); B[e]=B[d]+E[j]*(C[j]+S[k])-W[j]*W[j]*(S[j]-C[k]); Res[0]=s1; Res[1]=v1; Res[2]=a1; return(1); }

int mrrp(int i,int j,int b,int c,int r,int m) { double B0,C0,Z1,S1,X1,Y1,F1; double Q1,Q2,Q3,Q4,Q5,A1,V1;

B0=2*(X[r]-X[b])*cos(F[j])+2*(Y[r]-Y[b])*sin(F[j]); S[j]=L[j]*sin(F[j]); C[j]=L[j]*cos(F[j]);

C0=pow((X[r]-X[b]),2)+pow((Y[r]-Y[b]),2)+ pow(L[j],2)- pow(L[i],2)-2*(X[r]-X[b])*S[j]+2*(Y[r]-Y[b])*C[j]; if(B0*B0-4*C0<0) return(0); Z1=sqrt(B0*B0-4*C0); S1=(-B0+m*Z1)/2;

X[c]=X[r]+S1*cos(F[j])-S[j]; Y[c]=Y[r]+S1*sin(F[j])+C[j]; X1=X[c]-X[b]; Y1=Y[c]-Y[b]; F1=Angle(X1,Y1); F[i]=F1;

S[i]=L[i]*sin(F[i]); C[i]=L[i]*cos(F[i]);

Q1=V[r]-V[b]-W[j]*(S1*sin(F[j])+C[j]); Q2=U[r]-U[b]+W[j]*(S1*cos(F[j])-S[j]); Q3=S[i]*sin(F[j])+C[i]*cos(F[j]);

W[i]=(-Q1*sin(F[j])+Q2*cos(F[j]))/Q3; V1=-(Q1*C[i]+Q2*S[i])/Q3; V[c]=V[b]-W[i]*S[i]; U[c]=U[b]+W[i]*C[i];

Q4=A[r]-A[b]+C[i]*pow(W[i],2)-E[j]*(S1*sin(F[j])+C[j])-pow(W[j],2)*(S1*cos(F[j])-S[j])-2*W[j]*V1*sin(F[j]);

Q5=B[r]-B[b]+S[i]*pow(W[i],2)+E[j]*(S1*cos(F[j])-S[j])-pow(W[j],2)*(S1*sin(F[j])+C[j])+2*W[j]*V1*cos(F[j]);

A1=(-Q4*C[i]-Q5*S[i])/Q3;

E[i]=(-Q4*sin(F[j])+Q5*cos(F[j]))/Q3; A[c]=A[b]-E[i]*S[i]-C[i]*(W[i],2); B[c]=B[b]+E[i]*C[i]-S[i]*(W[i],2); return(1); }

void main()

{int ii,index,iFlagea,iFlageb;

double p1,F9,Res[3],N1,K,M,N,P,T,R; p1=PI/180; L[1]=90; L[2]=0; L[3]=580; L[4]=0;L[5]=174; L[6]=0; X[1]=0;Y[1]=350;N1=64;X[4]=0;Y[4]=0;X[7]=0;

printf("L[1]=90; L[2]=0; L[3]=580; L[4]=0;L[5]=174; L[6]=0; ");

printf("F[1]DEG

X[6]mm

Y[6]mm

V[6]m/s

A[6]m/s^2 "); T=sqrt(Y[1]*Y[1]-L[1]*L[1]); P=T*L[3]/Y[1]; R=(L[3]-P)/2; Y[7]=L[3]-R; W[1]=-N1*PI/30; M=L[1]/Y[1]; K=asin(M);

F9=0;F[1]=-PI+K; mcrank(1,1,1,2,F9);

iFlagea=mrpr(2,3,4,2,3,4,5,1,Res); if(iFlagea==0)

printf("Because of wrong data,the Caculation failed "); F[6]=0;

iFlageb=mrrp(5,6,5,6,7,1); N=X[6]; X[1]=-N;

Y[1]=-Y[7]+Y[1]; X[4]=-N; Y[4]=-Y[7]; X[7]=-N; Y[7]=0;

for(ii=0;ii<=12;ii++)

{F[1]=-PI+K+ii*(-30)*p1; F9=0;

mcrank(1,1,1,2,F9);

iFlagea=mrpr(2,3,4,2,3,4,5,1,Res); if(iFlagea==0)

printf("Because of wrong data,the Caculation failed "); F[6]=0;

iFlageb=mrrp(5,6,5,6,7,1); if(iFlageb==1)

printf("%8.2f,%8.2f,%8.2f,%8.2f,%8.2f ",-(F[1]-K+PI)/p1,X[6],Y[6],V[6]/1000,A[6]/1000); else printf("Because of wrong data,the Caculation failed! "); }

getch(); }

2)计算结果

L[1]=90; L[2]=0; L[3]=580; L[4]=0;L[5]=174; L[6]=0;

F[1]DEG

X[6]mm

Y[6]mm

V[6]m/s

A[6]m/s^

2 0.00,

0.00,

0.00,

-0.00,

7.69

30.00,

17.89,

0.00,

0.42,

5.

4160.00,

61.37,

0.00,

0.67,

2.96

90.00,

118.51,

0.00,

0.78,

0.71

120.00,

180.27,

0.00,

0.78,

-1.17 150.00,

237.76,

0.00,

0.67,

-2.50 180.00,

280.99,

0.00,

0.41,

-3.50 2 10.00,

298.28,

0.00,

-0.00,

-4.88 240.00,

275.04,

0.00,

-0.62,

-6.73 270.00,

200.09,

0.00,

-1.25,

-4.27 300.00,

97.78,

0.00,

-1.23,

4.18 330.00,

23.38,

0.00,

-0.63,

8.41 360.00,

0.00,

0.00,

-0.00,

7.69

§2.6、滑块6的位移,速度,加速度随转角变化曲线 其位移,速度,加速度随转角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2.7working model仿真 位移、速速、加速度截图

位移:

速度:

加速度:

四、小结

通过这次课程研究,我有了很多收获。首先,通过这一次的课程研究,我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培养了自己分析和解决与本课程有关的具体机械所涉及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平面连杆机构和凸轮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这次课程设计过程中,与同学们激烈讨论,最终完美的实现了预期的目的,也对这次经历难以忘怀。

其次通过这次课程研究,对牛头刨床的工作原理及其内部个传动机构以及机构选型、运动方案的确定以及对导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有了初步详细精确话的了解,这都将为我以后参加工作实践有很大的帮助。非常有成就感,培养了很深的学习兴趣。

五、参考文献

[1] 孙恒,陈作模。机械原理(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 [2] 李 笑 刘福利 陈 明。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试用稿)。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7 [3] 牛鸣歧 王保民 王振甫。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手册.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4]王知行 李瑰贤. 机械原理电算程序设计.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5] 孟宪源 姜琪. 机构构型与应用.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6] 申永胜. 机械原理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7 ] 陈明等. 机械系统方案设计参考图册

上一篇:农村会计工作计划下一篇:农村党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