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儿童绘画

浅谈儿童绘画心理

【摘要】在这个个性时代,美术教育应符合儿童的绘画心理,这样有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有助于教育者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更全面地解读儿童的心灵世界,从而制定出与儿童心理发展相辅相成的教学方式,摆正儿童绘画过程中的心理与教学的关系,正确处理师生的教学关系。

【关键词】儿童绘画;绘画心理;独特

美术,是一门展现自我的学科,绘画,是其中一种表达自我的直接方式,相对其他而言,更能直观表达画者的心理和性格走向。作为一名美术教育者,除了培养学生的审美与创新能力,还应该实际地运用绘画心理展现,读懂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发展更为完善的综合素质能力。

一、儿童绘画心理发展

绘画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表达体现,兴趣是儿童的内在学习驱动。在最初的状态中,儿童感到快乐的不是最终的画面效果,而是自由挥洒,身随心动的自由状态下流露于纸上的痕迹,随着愉悦的“自我发现”的感受过程,随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冲动。所以,绘画对于儿童来说,就像游戏,在欢乐轻松下展现自我的游戏,它可以启迪儿童的心智和情感,通过研究绘画心理发展,能较直观地获取儿童心理发展历程。儿童绘画是艺术世界的一个独特形式,它能够直接反映儿童的天性,表现儿童的心理发展情况,儿童依靠绘画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情感。儿童绘画的独特性:单纯、烂漫、创新、勇敢、真挚,画画时候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没有成人世界的条框,因而显得质朴、梦幻甚至夸张神奇。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洛恩费得提出的“直线型”发展模式,儿童绘画发展阶段分为:1.涂鸦期(最初的自我表现 2-4岁),涂鸦是从眼睛观看到手部动作协调的一种形式,反映其身心状态。这个时期的儿童绘画,是儿童诞生以来,对世界最直观的表现,笔者曾经在培训机构,给3-4岁的孩子上美术课,由于年龄限制,发现无论用何种方式给孩子们输入美术知识,都无用,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笔者读懂了他们对这个素未谋面的世界的感觉。

2.样式化前期(最初的再现 4-7岁)儿童尝试用绘画语言简单表达,在对世界探寻中寻找新的意识观念,因而经常性更改象征符号。我们经常会发现,这个阶段的孩子,在一定时间跨度的绘画中,特别是对某一种事物,都有新的表现,比如,学前班的小林,在近段时间的纸上,都有一只只有形状和触角的蝴蝶,过了一段时间后,蝴蝶里面出现了纹样,简单几条曲线,却是让她如此的惊喜。

3.样式化前期(成立形态概念 7-9岁,二到四年级)这个阶段,儿童终于展现出使自己欣然接受的象征符号。这个阶段里,学校的团体美术教育更能体现该阶段的状态,儿童开始加强跟身边事物的联系,力图把自己所观察到全数描绘出来,经过一番描绘后,脸上会呈现愉悦的笑容,美术教师会发现,儿童都会蜂拥而至,瞪着期待的眼睛,拿着自己的绘画成品给你点评。

4.写实倾向的萌芽(9-12岁,四到六年级)这一阶段的儿童学着去探索自己和身边事物的联系,有了自己的观察后,他们学着留意身边事物的微妙变化。此阶段的儿童开始抵触之前阶段的幼稚观念,追求形象真实,但也是比较脆弱的心理时期。

二、儿童绘画中体现的儿童心理和美育方式

要了解儿童绘画中的儿童心理,首先要清楚知道儿童绘画以及它的独特味道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生硬再现,也不是成人世界中的透视、构图、配色等理论知识的内化。尤其是涂鸦期和样式期的儿童绘画中所表现的特别绘画语言,那是每个独特儿童通过自己的感官探索世界的活动。绘画体现的是儿童的喜怒哀乐,儿童把自己的情感画在纸上。因此,绘画与心理发展是相通的,教育者需要通过儿童的绘画过程和成品的表现形式,细心解读儿童的心理世界、性格方向和精神状态。解读时,我们需要从美术绘画的基本元素入手:色彩、线条、构图和画面主题,通过分析几大元素,就可读懂儿童当时的内心状态和作品表达的情感。

实例1:二年级的某女生作品多是以深紫、棕色、黑色、深蓝等冷颜色,并且画面布局凌乱,线条多是交错复杂,与其他的同班同学有很大区别,美术老师与其交谈后发现,这个女学生很有自己的想法,但过于倔强,可能是因为有一头天生黑硬卷的头发,经常深受同班同学的嘲笑,因此心中烦闷不已,在班上稍显孤僻,所幸家庭给予其一定的关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只在绘画中发泄。在美术老师的调节下,班上同学对其态度变为柔软,老师点评她的作品:“孩子,你的作品十分独特,就像你的头发一样特别,老师很喜欢你的风格,这世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独特的你了,如果你能够好好整理自己的思绪,静下心来处理画面上的主角和配角关系,你会更加优秀。”经过老师的肯定后,该位女生的画风有所转变,虽仍以深冷颜色为主,但较之前整洁许多,上色均匀,没有了凌乱之气,在班上也变得自信活泼。

实例2:四年级的某男生,单亲家庭,母亲极其严厉,深信“棍棒出孝子”的传统教育,每次主题绘画,他的作品上均以三角形屋顶的房子为主,房子门前面是一条小道,小道旁边有几朵为数不多的花。美术老师多次建议后,该学生依旧喜欢这样作画,说明他内心渴望完整有爱温暖的家庭,希望可以获得家人、老师、同学的关爱,但在美术绘画心理上来说,画面上多有尖角出现的画者性格必是偏激倔强,长此已久会有自虐或者伤害他人的倾向。这种类型的儿童,平时父母应注意多陪伴,帶他外出游玩,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多鼓励与肯定,少责骂。

教育工作者在解读绘画作品表面呈现外,更需要注意的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应当结合儿童的年龄阶段、生活学习环境和其他综合因素分析,切勿仅依靠美术绘画的表面因素过份挖掘解释。有时候成人感觉出来的哀伤和冷酷,可能只因为控制线条和工具的能力不足,暂时没能熟练运用各种绘画材料,如铅笔、油画棒、彩铅等;而选用的颜色比较有情感倾向,可能只因为针对所画的主题和当时的小情绪,还有平时作画习惯的影响。不管是家长、美术教育工作者还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其他科目教育者,也应该多关注儿童绘画中所表现的心理、情感体现,家长可根据其感受适度调整家庭教方式,美术教师可根据其状态进行美术教育活动,主科老师亦可尝试更换一种了解儿童的方法,调整教学方法。但同时要注意,不是每一幅儿童作品都富含意思,不是每一种象征符号都要看,毕竟对于大部分儿童来说,都是现实世界的再现,更多的是儿童的愉悦感受,对世界探索的一种语言。只有对于比较特别的儿童,才需要对其进行研究与探索,寻找心理发展信息。

三、符合儿童绘画心理的美术教学

与其说我们在研究如何让学生画好画,提升美术教学质量,不如说是在研究教师和儿童、儿童与自己的联系。不管是探索儿童绘画教学方式还是研究绘画心理发展,教育研究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儿童能够更好地得到高质量的美术教育,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平时课堂上,笔者有几点教学方式供大家参考:1.设问:课堂的设问在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正确的设问可以让学生打开思路,再加上自我的呈现,出来的答案必定是丰富多彩,不是千篇一律的“是”“喜欢”“好”。如,在自定课程二年级《春节到》中,笔者问:“老师好想知道你们这个年过得怎么样,都发生了些什么好玩的趣事?”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眉飞色舞地跟老师和学生分享趣事,分享过后,结合老师教的构图知识,尽管一些事物还没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但每个学生的画面都洋溢着不一样的年味。

2.个别辅导:学生独自作画时,老师可来到他身旁,蹲下来,留意一下每位学生的作画习惯,在根据其独特性进行辅导,先和他以朋友形式聊天,了解他希望可以表达出什么,然后再提出老师自己的建议。这样的辅导模式,同样可以诞生出多种多样的的绘画风格。

3.点评:每节课快结束,老师可以有序安排学生自己欣赏,自己点评。如,第一组的学生可以把作品交给第二组相对应的同学手上,由第二组的同学隔着一段距离举起作品第一组的学生可通过第三者的角度远距离欣赏自己的作品,这样做的好处是,旁观者清,更能看出自己的作品是否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同时也可与其他同学对比,学习别人好的方法。如,六年級的《素描》课程中,初涉造型艺术的高年级学生还需要多观察,于是在球体临摹结束后,老师让他们放置远处,嘘声一片,因为他们都感觉到了跟自己作画时不一样的观感。于是,默默地拿回作品调整。

如今个性时代,每一种独特的个性都希望得到肯定和传承,但时代在发展,每种个性都有特别的存在价值和强大的影响作用,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在教育上尊重儿童,尊重阶段的独特性,特别是独具个性的表达形式。美术教师应该在理解学生心理的基础上,进行符合他们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的美术指引,需要善于走进并尊重儿童那单纯又丰富的精神心灵世界,正处于情感薄弱时期的他们,所看到的事物都跟成人世界是不一样的,却正是因为这样,儿童绘画才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正如毕加索,一生都希望自己像孩子那样作画,于是创造出影响深远的艺术杰作。美术教师还应该多关注,适当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心灵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多问问自己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觉到什么。要充分考虑儿童和自身绘画的心理沟通,才能制作出更适合儿童的高效美术教育。

四、结语

儿童绘画具有独特性和发展性,人们应该理解和尊重它们。作为一种创造性教育,教育者都应当重视其作用,切勿照本宣科,刻板教育,要遵循儿童绘画心理发展规律,遵循美术教育的规律,探索最适当的教育方式,进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充分挖掘儿童无限的智慧并使其产生更多的可能,为未来新时代培养具备更完善人格素养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美)洛恩菲得.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杨景芝.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

[3]克莱尔·格罗姆.心理学家看儿童艺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作者:梁颖

第2篇:谈儿童绘画的自然表达

【摘要】儿童绘画是基础美术教育的重要环节。儿童在绘画过程中是自主地传达其纯真心态。教师在指导儿童绘画活动中具有引导的作用,既要了解儿童绘画的心理,又要抓住儿童绘画的动机。同时,教师在引导儿童绘画时要善于激发孩子对绘画的兴趣,认识到儿童绘画的自然表达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认知。

【关键词】儿童绘画;绘画心理;自然表达

儿童绘画在美术教学中处于起始阶段,也是基础美术教育的关键。儿童绘画的自然表达是指儿童绘画时内在的动力、想象力,通过绘画表达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并用他们自己的艺术语言传达出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用成人的眼光来观察和评价儿童画的好与差,用成人对世界理解来约束儿童绘画的想象力,使儿童的心灵受到束缚,这就有可能影响儿童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引导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文艺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创新,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保持儿童绘画的原动力。

一、儿童绘画的原动力

儿童绘画不只是一门艺术语言,也是一种游戏,具有多种功能。香港耆英在“发展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与学前儿童绘画教育”中说:“孩子的智慧发展阶段与绘画发展阶段之间存在相应的显著性,绘画是儿童表达内心想法的一种方式,因此,对孩子来讲,绘画不是任务,而是一种抒发内心情感的活动,这种活动是自由的、轻松的、快乐的,他们喜欢自由自在地画画,不愿意被束缚。他们可以随意地拿一些东西当画笔,凡是能被涂鸦的地方都是他们的画板,他们可以创作出各种新奇的作品。”皮亚杰认为:“孩子们专注于自己的观点,他们对想象力称为自我中心主义。”在绘画的过程中他们能体会到绘画的乐趣,从而获得极大的满足和快乐。这类对应关系证实了儿童绘画能够作为儿童发展的一种标志。

儿童的内心世界是纯真的、无邪的,但又是神秘的。他们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去传达文字所不能表达的意境。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变化(喜、怒、哀、乐等)用绘画的方式很自然地流露出来。在幼儿时期,他们对文字语言还没有完全掌握时,那么绘画就成为他们的另一种传达内心世界的方式。他们绘出各种不同的画面,来表达他们的内心情感。

二、儿童绘画的心理

绘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也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方式,儿童绘画是孩子的纯真本能对世界的理解,其基本价值是促进儿童对生命和世界认识和感悟。儿童绘画心理和儿童绘画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不同阶段的儿童画有着不同的绘画特征,其发展和变化都受其个性来支配。

(一)儿童画中的无意识心理状态

在孩子们的绘画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有一个美好的能力,他们的画有一种独特的个性,在他们的画面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天马行空的场景。因为他们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描绘出来的,他们的这种能力就是与生俱来的。孩子用他们的眼睛来观看世界万物,用丰富的联想来代替固定的思想,把梦境和现实交汇在一起,只是去施展自己最初的心理情感,而不被表达技巧所束缚。这份纯真,这份自然,赋予了儿童绘画创作的冲动性,这是一种无意识状态。

无意识的心理状态是儿童绘画所隐藏的奥秘。无意识现象,可以说是一种直觉,它具有很强的神秘性,以致于我们对其不甚了解。也因为已经不知不觉地被忽视,导致在美术教育技能型工匠式的培训下不能触及孩子的心灵、不能理解孩子的情感世界。

具有奇异性的绘画作品也是儿童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专家说:“无意识代表真正的灵魂!”无意识的儿童画与孩子的灵魂是相关的,也是是最真实的。从表达中形成无意识的审美创造风格充满儿童独特的创意。正如康定斯基说的:“儿童们直接从他们的情绪深处构造的形式,岂不要比希腊式的模仿者的作品更富有创造性吗?”儿童绘画教育应该在轻松的氛围里进行,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责怪儿童反常的画,应该让所有的孩子可以在绘画创作中遵循无意识的状态。

(二)儿童画中的自主沉浸性表现心理

儿童自我表现心理绘画是儿童知识的绘画。首先,儿童绘画中的个性表现传达了他们的思想、情绪和意愿。儿童画可以说是艺术,但儿童却从来不是为了艺术而绘画,他们在绘画中使用简单的基本符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在一幅自主性绘画中其实浓缩了他们的情感表达;其次,自主性是创新的灵魂。自主性能够对已知知识的解构、重组来启发儿童的心智,促使儿童积极主动学习绘画。增加儿童对学习绘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并使作品具有新颖性。儿童绘画本来具有自发生成的规律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协助儿童绘画,让其绘画能适时超越自我,不断创新。

三、儿童绘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模仿

随着素质教育的拓展,各类培训班频频出现,其中不乏有各种儿童美术培训班,所到之处无不是各种范画挂在黑板上,老师讲解作画步骤之后让孩子们开始“依葫芦画瓢”地临摹,求形的绘画标准影响了儿童绘画教学,也违背了儿童绘画教学的初衷。也有美术教师教育理论的缺乏原因,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有“跟风”的现象。这样教出的孩子,他们的画面无非都是千人一面。这种教学方式脱离了儿童自然表达,忽视了儿童对绘画的原始认识及兴趣,不利于儿童自身潜在的发挥和培养,违背了儿童心理和智力的发展,抹杀了他们的自由想象空间,因而束缚了儿童的创造力。

(二)以成人的眼光评价儿童画

儿童绘画与成人的绘画有所差别,很多人并不知道这种差异。因此很多成人通常以“像不像”来评价儿童画,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儿童。我们常会听到一些人这样评价儿童画:“你画的树怎么是蓝色的?”“鱼有这样的吗?”这些评价标准其实忽略了儿童的心理特征,忽视了儿童画自身的特点和孩子内在本性的表达,打击孩子的积极性、限制了孩子的原创性。而且对儿童艺术教育有所阻碍,不利于儿童绘画教育的发展。

四、保持儿童绘画的自然表达

儿童阶段是培育绘画兴趣的特殊而又重要的阶段,在此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天真、单纯,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比成年人简单得多。他们看到的事物都是最简单直观的。在他们拿起画笔的时候并没想太多,他们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是丑是美,没有思想上太多挣扎。虽然有时最后呈现的画面可能不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但至少这是最真实的表达。

儿童画也存在好坏之分,不是所有的儿童画都具有审美价值。由于儿童生活的环境及所接触的事物不同,他们的画往往也有所不同,有的孩子喜欢模仿大人的画,这种画其实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儿童画。儿童只有通过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去感受并创造性地用自己形象的“语言符号”来表达情意,这样的儿童画才属于儿童原创的。自发性的儿童画有时也会呈现与大师的绘画作品有着相似的点,但儿童画并不能与大师的作品等同,因为他们的作品尽管是表达他们的纯真心态,但还只停留在自发阶段。因此,绘画也应及时引导儿童使用专业的情感,通过启发引导让他们自己经过探索与发现来总结经验,在艺术表现能力上得到不断提高。

结语

总之,儿童画是孩子们感知世界的另一个窗口,在儿童美术教育中不能一味地把成人的思想强加给孩子,应该让孩子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教师要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正确地加以引导,让其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学习,始终保持儿童绘画的自然表达,这样才有利于拓展儿童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孔起英.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与学前儿童绘画的发展和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1996(4).

[2]杨晓柳.抓住儿童绘画特点发掘儿童绘画潜质[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3]杨晓柳.儿童绘画教育“误区”和“评价”的探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6).

[4]杨建滨.美术学科教学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孙小影,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孙小影

第3篇:运用审美直觉指导儿童绘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学前儿童的教学活动中呈现审美直觉作用于绘画创造力的原理,探索在审美直觉影响下,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指导策略。

關键词:审美直觉;创造力;教学策略

儿童时期的绘画具有稚嫩、朴素的自发性,儿童乐于用画笔记录着自己的生活和梦想世界。儿童是如何获得这种不容置疑的、创造有意义形象的能力的?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里提出视觉是一种思维过程,审美直觉思维会直接作用于创造力。什么是审美直觉呢?审美直觉是指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学前儿童的审美直觉的结果是他们将所看、所听、所闻和所思考的,以一种单纯的图示和纯真的色彩的表现方式呈现,在表现中透露出他们的新颖、奇特、独一无二的创造才能。 美感萌发于儿童的无意识中,他们对美的形式具有直接的感受力。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力甚至要远远超过成人。因此,教师要小心地呵护幼儿内心世界中美的萌芽,并精心浇灌。但当前我们美术活动指导最大的问题仍是忽略幼儿的情感体验。

在某幼儿园中班的美术活动《蜗牛》中,教师首先出示蜗牛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和习性,但很遗憾紧接着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示范绘画,并引导幼儿跟着老师一起画,在这节课中幼儿的学习被控制在“你说我听,你示范,我模仿”的被动接受过程中,使幼儿失去了对事物进一步的感受和理解的可能。幼儿在这种模仿式的教育模式下,幼儿情感的主观体验没能充分展开,压抑了幼儿的直觉表现能力。另外现在许多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很不错,但在美术活动中,幼儿作画的工具比较单一,没有给孩子提供多种直观体验的环境和条件,时间长了幼儿就会对绘画兴趣减弱。

一、遵循幼儿美术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幼儿审美主观情感

国内外学者对幼儿绘画的发展情况做过了大量的研究,他们大致将幼儿绘画分为涂鸦期(1.5—3.5岁左右)、象征期(3.5—5岁左右)、图式期(5-7岁左右)。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必须依据不同阶段的美术心理发展特征,结合幼儿的审美主观体验来展开指导。

涂鸦期的幼儿把绘画当成是一种游戏,用极具表征的手法表现现实生活事物,是三至四岁绘画的显著特征。根据幼儿这一特点,小班的绘画初期我们从引导幼儿观察线条,表现线条,到留住线条的美等设计一系列课程。如:课程“铅笔宝宝跳舞”:通过舞动扎在铅笔一端的彩带,形象的展示各种线条,让幼儿来直接观察线条,然后通过添画“我的花裙子”、“美丽的花蝴蝶”等课程让幼儿表现线条,运用线条。孩子给这些毫无意义的线条、圆圈赋予意义,这些线条、圆圈就成了能够表达、象征孩子感受的东西。

象征期也叫“主观写实期”,4-5岁的孩子在这个阶段绘画开始有了简单的构思,能较以前更自主自由地使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主观化的客观。这时期幼儿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或想法的画,即使在技艺上还未成熟,但这是他对物象瞬间地捕捉与自由地表达。我们可以从诱发兴趣、启发思维,激发创意入手,通过让幼儿主动参与,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让幼儿发挥其最大的潜能。例如: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我们可以把故事中的具体情节夸张地描述出来,帮助孩子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丰富其画面的内容。例如《我爱洗澡》的主题,可引导幼儿描述浴室环境(浴室里有喷头、浴盆、收纳柜等)。小动物们也爱洗澡:小青蛙、小鸭、小鱼在池塘里洗澡,池塘里的荷花、大山、大树在风雨中洗澡;老虎、狮子、大象在森林中洗澡等。幼儿的描述构成了他们头脑中的一幅幅画面,这样再去让幼儿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情节画出来,画面的丰富性就可以水到渠成。

通过了之前的两个时期,幼儿就能开始真正用绘画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识的描绘周围事物和表达自己的感受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图式期,这个时期孩子画起画来最没有顾虑,创造性最强,我们把这一时期寓为创作的黄金时代。此时的画面形象丰富,开始注意事物大小的比例,但他们还不具备空间定向的能力。所以针对这一时期的幼儿,要引导他们感受事物的大小和疏密关系,如到公园活动时,引导幼儿观察三五成群的小伙伴们,有的放风筝,有的捉迷藏,有的踢足球,感觉谁和谁近,近处的人和远处的人大小有什么区别等,让幼儿直观的感受的疏密关系。

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深化幼儿的审美直觉

陈鹤琴先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化的绘画教学不是局限于单一的课堂教学,而是让幼儿以生活为背景,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拓展绘画经验、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极为重要。幼儿只有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听、去看、去想、去积极探索,才能在绘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想到的,最新鲜的、最感兴趣的用画笔表现出来。由此,我们在选择绘画素材时要充分重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如:“眼睛里的世界”“我爱游泳”“我和爸爸妈妈一起逛公园”“上学路上”“爸爸的小汽车”这些都是发生在孩子们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能引起他们的联想,并能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的题材。

美感是一种心灵体验,大自然优美的环境能让幼儿心旷神怡,心情愉悦,这对幼儿的审美趣味产生良好的熏陶作用。多带孩子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体会大地孕育万物之美,触摸万物休憩的沉寂之美。同时向孩子们提供优秀艺术作品,提高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趣味,让幼儿形成敏锐的审美直觉。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9).

[2]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科学普及出版社(第1版),1996(1).

(作者单位: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李剑虹

第4篇:浅谈儿童绘画创作教学

多年的美术教学,使我更深刻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民族的振兴,时代的挑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紧迫性与任务的艰巨性,愈来愈明确儿童绘画创作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创作是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经过构思、构图,围绕一定的主题思想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为美术教育者,如何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给我们提出了更深远的意义。如何搞好儿童绘画创作教学,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标要求的形式下更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儿童绘画创作教学必须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

儿童画有它自己的特点:用色、用线大胆,果断,单纯,随意性大,对比强烈,夸张,无拘无束。在无意中创造奇特的令人惊奇的效果,这是儿童画的魅力所在,而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儿童的内心感受,是否有新颖的表现,使我们不能正确评判他们的作品,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成主动的创作。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征,所以在儿童绘画创作教学中,必须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多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思维表现特点。研究儿童心理和儿童画的特点,对各年级的创作教学要有不同的要求。中高年级,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创作题材去表现一定的主题思想。

二、努力激发儿童绘画的创作兴趣

教学中发现,叫学生绘画创作,他们大都搞半天无从下笔,感觉头痛,创作兴趣极低,学生具有畏难情绪。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生活内容是无比丰富的,学生的好奇心,渴望知识的欲望是最强烈的。我们应利用这一欲望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或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使他们能得到审美愉悦,逐步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趣味。同时也能使他们开阔眼界,掌握更多的知识,尤其是美术创作知识。其次,要充分利用电教设备,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作兴趣。现在农村学校相关教材资料缺乏,特别是欣赏课,有些课本色彩效果差,画面不够清晰,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美感。因此,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非常有必要的。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学生见多识广,真正感受到美的内涵,从而激发创作兴趣。另外,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交流观摩优秀作业,都是提高学生绘画创作兴趣的好方法。

三、儿童绘画创作教学的辅导

1. 创作命题,它是创作教学的重要一环,可以教师命题,也可学生自己命题。教师命题应该是儿童在生活中有所感受、印象深刻的、感兴趣的,要注意思想性,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

2. 学生根据创作题目开始构思,这个阶段,我们要辅导学生联想,开阔他们的思路,要使他们从生活感受中选择自己的题材,并考虑把它表达绘画出来。

3. 构思后,就要通过具体的绘画形象把它画出来,这个阶段要帮助学生解决构图和造型问题,要特别注意儿童画的特点,引导他们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清晰的画面。

4. 总结评价,这也是绘画创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摒弃一切旧的,与时代不相适应的评估标准。

总之,为适应现代社会、现代教学的需要,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在儿童绘画创作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因此,小学绘画教学中,要重视对儿童绘画创作能力的培养,使儿童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他们在具体的环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出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从而提高审美观点,提高绘画创作能力。

作者:李开春

第5篇:刍议儿童绘画的素质培养

一、儿童绘画与德育

法国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在我们的周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儿童绘画课不是单纯的绘画过程,而是以直观的艺术形象作用于人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的同时,逐渐具备对生活美的关注与审美能力。它不同于政治思想课抽象的逻辑性的道德说教,它是以“美”的形象来感染他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使他们产生对美的追求。如:画《飘扬的国旗》,在辅导中把国旗的来历以及旧中国的深重苦难和建立新中国后祖国的翻天巨变有机融合,以此来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祖国,由此达到儿童绘画与德育的有机渗透,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二、儿童绘画与智育

虽然美术教育是独立存在的,但与智育有着重要的关联。儿童绘画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智力,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大有裨益。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的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同时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最初的“涂鸦”到“具象”然后到“创作”,他们经历了形态的模糊认识、理解、记忆到追求完善,这些都是孩子们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思考和判断,是观察力的提高的过程。比如:低年级的儿童已知道蝴蝶的形态,教师又给他们讲解蝴蝶的结构、颜色以及相关的配景要求。孩子们就会联想各种各样漂亮的蝴蝶飞舞在万花丛中的情景,就能创作出一幅漂亮的群蝶恋花的作品来,从而对智育的开发与启迪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三、儿童绘画与生活

现今我们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对生活艺术化的追求更显得强烈些,这是现代生活发展的趋势。而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的体验,生活中的漂亮颜色和美丽图形随处可见。如果一个人缺少热爱生活的热情,那他就会缺少美感,缺少发现美的睿智,在任何地方都会不适应。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爱美是他们的天性,可塑性较大。

教师们要在儿童绘画的辅导过程中把培养孩子们热爱生命以及树立高尚生活目标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塑造学生美的人格,使孩子们在以后的人生中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较高的美育培养出来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有了新的需要。因此,儿童绘画是一个基础训练的过程,是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一步,将对其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学校)

□责任编辑:曾维平

作者:林孝桂

第6篇:高校学前儿童美术课程之儿童绘画符号化图示刍议

摘 要:高校学前儿童美术课程是提升儿童美术素养的有力支撑。文章以高校教学简笔画课程中作品的绘画内容符号化为契入点,通过符号化图示的理论研究,从线、画、面三大模块特征分析作品特点,表达符号化图示的理论意义及价值。

關键词:学前儿童;符号化图示美术

美术是人文学科结构上视觉实践性与愉悦性并行的课程。高校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在遵循新课程标准和儿童心理研究与科学化评价基础上的融会贯通。课程以儿童绘画技能教授为主,旨在提升学前儿童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儿童符号化图示的理论意义

(一)教育现状

自学前儿童教育发展以来,幼儿美术教师大多都有理论知识欠缺和对儿童自我艺术语言轻视,以及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不能及时深入指导等一系列问题。这样违背学前儿童美术课程理念对于幼儿美术教师“实施美术教学、评价儿童作品、提升儿童美术素养”的实质要求。因此,需要从学前儿童绘画中的符号化研究开放性的探究,以及生态式与综合式教学的关系,为美术教学打好基础。

(二)研究主题

单一的符号与产生符号者——人,相辅相成形神兼备。符号一词具有联系与意义两大特性。符号研究包括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认知学、结构学、解释学等内容。从学科细分上来说,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符号学原理,到罗恩菲德的儿童概念化的样式绘画阶段,从里德提出的“清晰的四等分结构倾向”到阿恩海姆的“圆形说”,结合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在有限的空间内,符号学经过漫长学科建立过程,形成了单一层面到众多层面的非语言性研究。这一点与中国道教的感理性达到了本质上的默契。绘画符号一词,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开始有文字记载,具体表现如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和法国拉斯科洞窟的壁画。从符号角度来说,儿童的美术发展水平是相互变化的泛符号思维,是逐渐符号化的过程。总而言之,绘画符号与符号的关系犹如硬币的两个关系面,不可分离。

(三)理论意义

美术作品的符号研究是结构性与本质性的有机结合与互融贯通,更是与舞蹈、音乐、绘画、建筑、艺术、曲艺等多门学科融合形成的隐共通,是经过理论思考对科学性美学的推崇与认可。从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多数的儿童美术作品让我们不禁诧异,是什么样超乎现实世界的本体好奇心,成就了“从内到外”的独特艺术符号。他们犹如一个个达·芬奇密码,不仅仅是静态的“点、线、面”结合。更是绘画的社会框架与实验考察研究。通过符号化图示的解读去发现儿童存在的身心疾病及人格缺失,达到儿童人格的统整。早期儿童无意识创作是视觉思维发生作用的过程,是表象心理活动的萌芽阶段,是动作表象到思维表象的过渡。学龄前及学龄早期儿童主要表现为“画所知”过于“画所见”。他们通过“图画”搭起一座桥梁表达主客观世界。学龄中晚期,他们展示的是实物紧密联系且秩序化和归纳阶段的高级表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几个阶段均需要教师通过自己的阐述引导儿童表达视觉思维与艺术符号。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每一阶段的作品中都具有表象性符号和推理性符号。回过头来,我们看到的还是丹纳所说的那个“藏在原始的花岗石下”的“地层”——最稳定、最基本、最普遍,与本体关系最密切的特征——儿童的本体世界。

二、儿童符号化图示的模块特征解析

(一)线模块

线,指点在平面上或在空间中沿着一定规律和方向运动所形成的轨迹。据史料记载,早期唐代画家兼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传》中就提到了线。与此同时,阿恩海姆也在同一时期一度提出线条存在的本身意义。追朔过往,中国原始时期的将军崖稷神岩画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这些都可称作世界上有记录的线的最早集合。根据西方对于线条的多角度分析。线可以分为安定有序恒久的横线、笔直的竖线、有规律的斜线、特征明显的曲线、规矩的横竖线、多方向的点线等等。幼儿早期并不需要刻意去探索幼儿线条的表现及特征,因为他们的大多数作品多是随心而动。根据有关人员分析,有20多种基本的线条涂鸦。2岁左右的儿童,大多是在随意涂鸦,无意识无控制的肌肉运动,是一种无束缚的系统感觉游戏活动。2~4岁孩童的涂鸦,大多是随意刻画的纵横与竖线的结合到开放式圆圈,其实两者并无明确特征区别。3~4岁属于儿童绘画的关键时期,作品主要呈现封闭的画面,能够通过简单的儿童语言表达发起会话表现的欲望,逐渐形成绘画的主体,呈现出有目的的闭合线条,如同故事绘画一般。5~7岁的部分孩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长线的控制与运用上毫不犹豫且更加自信。但是又在所难免会出现有一些学龄中段的儿童的特殊现象——线条不流畅,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孩童自身的性格以及绘画材料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7~12岁之间的儿童作品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通过不同的线条符号展示性格特征可谓是最佳表现途径。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画作品线条粗细、柔软虚实、丰富的柔和及流畅感的特殊符号表征分析创作儿童的心理理解及心理判断,甚至形成心理诊断,逐步了解儿童的自我世界。

(二)图模块

孩童所画的图像是孩童根据观察之后所形成的在空间的位置和方向之外的、眼睛所把握的物体的基本特征而绘制的外在形象。可以说是眼睛感受到的独立影像,具有鲜明的主观认知并非凭空想象。这是通过感觉各种形状与痕迹,增加联想而形成的跳跃式艺术符号。孩童在创作美术作品时,逐步变化犹如图形从圆角到尖角的逐渐变化过程。对于幼儿而言,他们的手腕肌肉不灵活不能达到精准行动,一般的作品从上到下、由内到外,不断分化。犹如孩童在母亲体内发育有规则性的渐进发展,例如,0~2岁时儿童在画一个人的时候,从头部到躯干以至腿中间是整体连接可以说是没有脖子的状态。3~4岁时,能够绘制出五个手指但是出现了相对程序化的造型阶段。5~6岁时作品上半身与下半身完全分开但仍然不能画出五根手指,成型的图像如同鸭蹼一般,手臂和手掌直接连接。10岁之后绘画能力逐渐分化,能够绘制手掌的俯视图,一些超能力的孩童还能画出剪刀手,甚至运用穿插关系巧妙细致地刻画遮挡关系。

由此看来,绘画作品的变化由静到动。刚开始通常习惯画人的正面,逐渐变为侧面,再到有动态的变化。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儿童关于事物动态的表现,更趋向于成人的诱导,试图往相像、逼真的角度绘制,因此,儿童画的动态内容多是人或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画面事物之间的关系处理更加丰富多样,让作品迸发新的生机,令人感动万分。

(三)色模块

色对于艺术的表现举足轻重。曾有句话这样说,没有色彩的作品犹如黑白电视机。有色彩的作品将是感性与理性的一场犹如彩妆的视觉盛宴,更是色彩与素描的一场战争。不难发现,幼儿早期使用色彩是毫无意识的,喜欢任何有色彩的东西。2~3岁时,幼儿大量使用色彩保持一种保守的态度,通常认为是锻炼儿童的肌肉协调能力。日本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鸟居昭美女士更主张在5岁之前尽量让幼儿使用单色绘制。笔者认为单色涂鸦禁锢了幼儿对颜色的使用而且无法审视色彩喜好的不断幻化,不能给孩童带来更多的视觉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需适时引导儿童观察并口头表达画面的轮廓感及表现特征,例如主体物相近颜色逐渐扩展到多样颜色及最大限度到绚丽多彩的轮廓色,以此表现色彩鲜明的物体,形成一种新式的交替式拼接。

三、儿童符号化图示的价值

中西方关于学前儿童美术发展的阶段大致可分为三类。一为线性发展阶段论,重点强调儿童本体的美术发展规律。二为社会文化多元论。对于处于读图时代的儿童来说,其是认识方式与思维方式的有力支撑。安娜·金德勒認为强调个体差异性的同时,儿童按照发展的“地图”成长。罗伯特·费尔德曼则认为社会是一个多元互动的整体,在特殊与普遍、内部与外部之间辩证发展,应该侧重表现传达文化的魅力,循序渐进,注重差异的表达。三为将二者传承融合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学术观点。他将其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初步把握几何形态整体感知的婴儿知觉期,二是通过少量信息掌握多种符号的符号认知期,三是严格遵循原则和惯例及高低优势的写实高峰期,四是受到一些现代教育思想影响能够选择绘画风格及追求自我表现技巧的写实终结和审美感受萌芽期,五是缺乏创作热情漠然绘画审美参与的危机期。

通过儿童符号化图示的特征研究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儿童美术作品经常是不成形的满纸涂鸦、平面形象、多维构图,令成人匪夷所思、不知云云、摸不着头脑。可是他们的艺术符号传达出的是对作品内容的丰富想象和美好畅想。大多数幼儿教师追求一种共性,找寻儿童认知发展和绘画发展的方向,在观察与教育儿童创作与表达的过程中,教师不断通过引导交流达到与主体间的文化传达,除了分析其艺术符号的表征性,更强调符号的意指性。因此在学前儿童美术教师的培养方面,应引导教师教会学生抓住符号作用的主导地位,去创作符号世界的差异与完整性,达到理性、知觉、视觉、艺术、思维高度统一的结合体,这有益于儿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文化视野下的民间与乡土美术课程建构[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2011.

[2]陈宗明.符号世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3]苟志效.符号学的由来及其发展[J].宝鸡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3,(1).

[4]余菲菲.儿童绘画中的艺术符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5]张屹.儿童美术作品符号系统的美学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6,(7).

[6]钱慧.论儿童绘画中的自由符号——基于幼儿园绘画区角的观察[J].学前课程,2008,(4).

作者单位: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艾雪银

第7篇:儿童绘画班总结

儿童绘画班暑期活动总结

培养孩子具有一定的特长,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本着这个要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儿童绘画班活动以利用油画棒技法进行教学,回顾这个暑期儿童绘画班活动的教学工作,可以说是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更好的开展下期教学工作,现将本期工作作如下总结:

1、学生情况简析:儿童绘画班学生只要是来自城区小学

一、二年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大胆地、自由地表现他们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但是动手能力比较差。

2、开课之前,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活动方案,确定了符合学生现状的活动目标及内容。教学中注意循序渐进和趣昧性。每节课的前段以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儿童画的油画棒知识,并进行技法绘画的训练。后段以陶冶学生性情,教给方法,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技巧以及色彩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大胆创新。

3、为使学生掌握儿童画绘画的相关油画棒知识,掌握油画棒的基本技法,在教学中我既注意有的放矢,同时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每节课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4、教学中加强示范,进行直观教学。我充分发挥绘画教学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绘画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绘画的独特价。

5、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选择了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绘画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6、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措施: 加强对学生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整体性的渗透,采取好学生带动差学生的方法;要求在构图时饱满,画满,画大,画得有生气,有意趣;通过课堂讲评作业,教绘画技能与工艺制作相结合,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技能表现。

7、学生能力培养要点: 激发学生观察生活、自然的兴趣。初步培养注意力和观察力;在绘画中能大量描绘所见所想的形状,画出色彩鲜明的画面;熟练使用油画棒,进行涂、描,较顺利地完成作业。

8、做好点评工作:每天完成作品都放在黑板上进行观摩展评,在学生绘画过程中对每位学生的画进行现场点评,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从中使学生对美妙的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初步感知美术与生活的联系 。

9、下步教学活动努力方向:关注个别差异,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力求让孩子在艺术教育中获得发展,促进每个儿童富有个性的发展,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

总之,通过活动,学生掌握一些儿童画油画棒绘画的相关知识,和一些绘画的基本技法,同时通过一系列活动了解、认识了儿童画,培养了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提升审美、观察等综合能力。

第8篇:消防儿童绘画图片

画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消防儿童绘画图片,希望对你有帮助。

消防儿童绘画图片一

消防儿童绘画图片二

消防儿童绘画图片三

消防儿童绘画图片四

消防儿童绘画图片五

小孩画画的技巧:

1、孩子的画是和成人的画完全不一样的。成人所感兴趣和欣赏的画和孩子的绘画行为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因此,以成人的眼光去判别和鉴赏孩子的画是不恰当的。

2、孩子在画画时成人切勿在旁边指指点点,这样会对孩子的绘画造成干扰。

3、教孩子绘画的最好时期是6岁以后,在此之前,切勿给孩子教授任何形状、画法、简笔画、涂颜色等,这些成人世界里的画,因为这些都不是孩子的画,教给孩子画这些,孩子就不能画出属于自己的画了。同时,过早的教孩子画形象也会逐渐阻碍孩子按照自己的感觉和意愿自由表达的快乐以及由绘画而发展的一些基本能力。

切记!请不要给孩子教这些成人创造出来的简笔画。

4、对于孩子的绘画是不能用好坏来评价的,更不能用来做类似心理分析以试图判断孩子的性格,这完全没有意义。孩子的涂鸦仅仅和哭笑一样是表达心情的一种方式而已。一副孩子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或想法的画,即使在技艺上还未成熟,但通过这种自由的绘画方式使得表达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并体验到了愉悦,这就是表达的快乐。

5、那么如何与孩子进行绘画方面的交流呢?孩子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即孩子的画是“听”了才能明白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画只有被“听”了,被理解了,他们才会有种表达的乐趣,他们的绘画行为才有意义。

6、请记住无论是谁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绘画能力,这种能力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非常自然地培养获得的能力,不同年龄的孩子会自然地表现与年龄相应的绘画能力。对成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是守护孩子的这种能力,为他们创造绘画活动的环境与氛围。

7、孩子的绘画作品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等孩子过了六至九岁,系统性地教授绘画知识和技能才开始变的有意义。而在此之前的以成人方式的教授行为都是拔苗助长的,反而会毁掉孩子的天资。每一个孩子在幼儿时期都是天生的画家。

8、孩子涂鸦之后,有时会把自己的作品破坏掉,如画好的小车剪下来,画好的小人剪下来,让它们打斗,这其实是孩子在发展造型能力,家长应该高兴。

上一篇:注塑模具下一篇:运筹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