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主动监督关系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论述高校心理咨询的多重咨访关系,从心理咨询中咨访关系的重要性出发,分析高校多重咨访关系中来访者的特点、咨询师的角色、心理督导对咨访关系的影响等,提出确定咨访关系的纯粹性、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发挥双重咨询关系的作用、激励心理咨询师定期接受心理督导等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途径,以提高高校心理咨询效果。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监督主动监督关系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监督主动监督关系论文 篇1:

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探讨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

摘要:当前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盲目组队、愿景目标模糊、缺乏合作、管理乏力等问题。这与教学团队自身吸引力不足、团队共享价值观不明确、成员的付出与回报失衡、团队权利地位分化与结构失衡等有关。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角度重新审视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问题并提出建设思路,旨在为全面了解教学团队的实质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为教学团队建设作出新的探索。

关键词:教学团队;交换理论;建设思路

教学团队是基于共同的愿景目标,旨在通过合作交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目的而组织起来的业务能力互补的正式群体。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在教育改革中已成为普遍共识。但毋庸讳言,在实践中,教学团队建设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盲目组队,团队吸引力不足

部分教学团队的组建并非围绕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宗旨,而是为了参与国家级、省级或校级评选,往往以高职称、高学历、论文科研数量为准则组建教学团队,以致于出现团队成员不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不知道教学团队的目的和任务。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年龄职称、学缘学历结构缺乏科学性,团队吸引力不足。

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吸引力是诱导人们主动建立关系的力量,人往往会因为对方(或组织)有某种吸引力存在而主动接近。教学团队的那种令人期待的愿景目标、利益报酬和团队成员的知识技能与实践经历等是教学团队组建的积极因素。然而,教学团队的形成往往并不是因为团队本身具有吸引人的积极因素,而是为了组建教学团队而强拉成员或任意拼凑,对团队的结构并没有科学合理地考虑,缺乏优势互补。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体成员,他们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团队对个体的吸引不是出于团队自身的、令个体成员期待的愿景目标,而是被吸引,以致于个体成员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展示自己或提升自己。

(二)愿景目标模糊,团队共享价值观不明确

在团队建设过程中,整体规划和认识不够,教学团队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模糊。团队缺乏被成员所理解和共同接受的愿望、理想、远景和目标,缺乏能够将团队和成员,真正结合在一起的价值取向或目标,缺乏制约或激励团队成员的行为准则。

没有价值取向和行动准则,成员意识不到存在的价值,他们处于投机和侥幸的不确定状态中,这种缺乏愿景目标的教学团队,无法激励团队成员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成员往往走一步看一步,风险系数大,难以形成团队意识。团队中个人的目标、人格与态度等个人特征同团队的文化、氛围、目标和制度等差别较大。团队无法满足成员的需求和愿望,个人也极少为团队提供时间、努力、承诺、知识、技能和能力,个人与团队不能有效互补,团队共享价值观不明确。

(三)管理乏力,成员的付出与回报失衡

需求是交往的动因。成员参与教学团队建设是想获得需求的满足,即在满足对方(或团队)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满足自己的需求,这种满足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如管理不当,成员不能获得满足感,则会使得成员的投入与产出不平衡。

在教学团队建设中,由于建设管理办法缺失或不完善,缺乏对团队的引导、激励与考核,缺乏团队合作和沟通协作的有效机制,成员之间交往的氛围不浓厚,成员之间互动、沟通、学习机会不多;教学团队建设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有效的资源整合和知识共享保障机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外部政策环境;与行业企业联系合作不够,教师缺乏实践教学平台。这无形中影响了成员之间的交换,而交换的不公平性,使得成员更加难以获得满足感,成员的付出与回报失衡。

(四)权利地位分化,团队结构失衡

团队成员在交往的过程中,自身吸引力决定了他们在团队中所处的地位,吸引力较低的处于较低地位,他们只有通过服从的方式才能获得满足。交换中出现一方地位高于另一方,使得他在群体中获得较高地位和吸引力,进而出现地位分化。

由于团队成员之间沟通不深入、交流不畅。团队与团队之间,以及院院之间、院校之间、院企之间缺乏合作,团队建设缺乏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难以实现成果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吸引力较低的成员难以获得改变弱势地位的机会。当团队中缺乏公平、互惠的价值交换准则时,地位较低的团队成员往往处于被剥夺状态,就会产生被剥夺的意识。这种意识越强,就越有可能反抗或者离开团队,导致团队结构失衡。

二、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教学团队建设

(一)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交换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霍曼斯创立,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布老、科尔曼及埃默森等。该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某种或明或暗的、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支配。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可归结为一种交换,而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交换的动力是“社会吸引”。有了“社会吸引”,同时每个人都遵守互惠规范、愿意为他们的所得提供回报,于是他们通过共享价值与规范组成互动群体,开始社会交换过程。社会交换的行动系统包括行动者、行动者所控制的资本。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交换行为依赖于交换双方彼此从对方所获得的收益与付出的代价的比值。

公平分配是社会交换的基本原则。从社会交换理论看,人在社会交换中要对所获得的收益与付出的代价的分配比例作出判断,都希望报酬与付出的成本成正比。当人们觉得自己的社会交换很公平时,能得到最大满足,交换关系也因此而持续进行,社会交换大致经历一个“投入—回报—再投入”的过程。

社会交换的内容可以是物质的,如金钱、财物等,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感情、服务、尊重、归属、自我实现等。社会交换的形式有内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外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和混合型的社会交换三种形式。内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以活动本身为目的。外在性报酬的社会活动把交换当做实现自己更远目标的手段。混合型的社会交换中既有内在性报酬,也有外在性报酬。

(二)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分析

教学团队建设是由一定数量、知识与业务能力互补、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搭配合理的专兼职教师组成,以教研室、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等为建设单位,以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相互通过交流、学习、提高而形成的一种互动过程。

教学团队建设是一种社会交换。在团队组建及建设过程中,吸引是诱因,需求是动力,交换是目的。教学团队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于团队成员在最大程度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对方成员或团队的需求。当教学团队成员基于团队的强大诱因而加入团队,遵守着团队共享价值与规范,并将自己的时间、知识或其他所控制的资本付出后,得到了回报时,双方的交换关系由此产生,团队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改革推进的目的便得以实现。

按照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一种互惠的关系。教学团队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他们的动力源于他们期望从团队(成员)得到回报。当他们的付出获得了期待中的回报后,这种社会交换关系才得以继续,否则这种交换关系就会中止。通过交换,他们可能得到了外在回报,如金钱、服务和商品等,也可能获得了内在回报,如赞同、荣誉、自信、自尊、交往、尊重、认同感、自我价值的实现等,于是他们又开始新的“再投入—再回报”交换过程,由此推动教学团队建设的持续发展。

三、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

(一)扩大和优化交换物,增强成员交往的吸引力

教师有参与教学团队的意愿是受团队各方面吸引力的影响。团队中每个成员自身所具有的交换物(知识、经验、技能),团队活动、团队成员培训所带来的新知识、新观点都是吸引成员的诱因所在。因此,做好教学团队建设,团队成员搭配、团队活动安排、团队成员培训相当关键。

在团队成员的搭配上,要考虑成员的知识结构、实践技能和成员层次。团队成员知识面广、工作经历丰富且技能互补、成员层次结构呈梯队更具有吸引力,这样才更利于激发团队成员交换的积极性,从而使得团队在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成果。

成员之间的不同知识与经历,只有通过交流交换才会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因此,营造信息沟通与交换的民主氛围,能够满足个人安全、社交、自尊、认可等个人心理的需要。只有调动每位成员的参与,才能集思广益,为团队决策献计献策。

同时,为了让每个成员具有持续的吸引力,在学校资金及政策支持下,可安排成员参加在职或脱产学习进修,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提升专业知识水准。组织成员到行业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掌握行业最新动态,了解行业领域的新技能、新知识,通过实践训练,获取职业操作新技能。

(二)构建共享价值体系,引领团队发展方向

共享价值是团队成员共同的愿望、远景、理想和目标,是团队成员共同利益的体现,可使成员对团队产生归属感。共享价值的力量源于团队成员对整体目标共同的关切,它可激发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励团队成员全心全意地为团队工作。具有共享价值的教学团队,能够积聚内外部资源、发挥个体力量形成合力,为团队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在团队建设上,要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尊重团队成员个人价值、人格、自尊心和个性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团队共同目标,形成为团队成员所理解和认同,并被自觉履行的价值观体系。这种价值观体系直接渗透于教学团队的计划、组织、协调等每一个阶段,实现对教学团队的自我监督和自我调控。它不只关注团队的业绩和成员的发展,而是要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团队在同外界交换的过程中,能把团队自身的发展和团队之外的利益相关者有机统一起来,从而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和美誉度。

(三)合理权衡付出与回报,营造积极的交换氛围

没有报酬、没有激励机制,难以提升成员的积极性;激励不当,则难以充分发挥成员的价值。因此,在运用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时,只有合理权衡成员的付出与回报,才能营造积极的交换氛围。

结合激励的原则,针对实际情况对成员施行物质激励。做到物质激励公平公正,不因为不公正而影响成员情绪。在物质激励过程中,要用变换的、发展的眼光确定激励的程度和水平,以达到激励的目的。

除了物质激励外,对教学团队而言,更多的是非物质激励。在实行非物质激励时,可以采取目标激励法,结合团队的远、中和近期目标,为成员制定合适的工作目标,诱发成员的动机和行为,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也可从情感入手,为成员参与建设提供条件。尊重团队成员的地位和人格有助于成员之间的和谐与沟通;而对于想充实知识、提高工作适应能力,以获得进一步发展和职业晋升的成员来说,培训和职业发展激励则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此外,采用荣誉激励,通过文件、会议、墙报等形式对成员的先进事迹与成果进行表扬,对其工作给予肯定,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使激励对象产生一种光荣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同物质激励一样,只有结合成员的个体需求及其为团队的付出进行恰当合理的回报,才能激发团队其他成员的工作热情,从而形成积极的交换氛围。

(四)强化民主管理与监督,关注团队结构平衡

在团队交往中,有时会出现一方无法向对方提供对等服务,或是一方的付出无法得到相应回报时,就有可能出现权力分化或成员选择放弃而离开团队,以致于出现教学团队结构的变化,给教学团队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团队建设中,有必要关注团队结构的平衡,做到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和接纳,不因年龄、相貌、地位和文化程度不同而区别对待。作为团队负责人,要采取多种方式让每位成员相互了解,充分沟通,让每个人参与决策,并做到平等待人,引导团队成员树立对团队的无限忠诚和自豪。在进行绩效评估时,努力做到客观公平、不偏不倚,使整个团队成员彼此宽容、彼此信任、相互依存、荣辱与共。

参考文献:

[1]李昌新,刘国喻.基于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6):49-51.

[2]彼得·M.布劳,李国武.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1):474.

[3]陈徽.论管理中的基本共享价值观及其意义[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12):26-29.

[4]冯必扬.人情社会与契约社会: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J].社会科学,2011(09):69-72.

[5]袁凌,李晓婷.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企业非标准劳动关系研究[J].当代财经,2010(08):68-73.

[6]王正斌,汪涛.高校教学团队的内涵及其建设策略探讨:西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3):75-77.

[7]张子照,朱晟利.谈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2(2):91-93.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view of social exchange theory

MENG Weiya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iaxi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Jiaxing 314036, P. R. China)

作者:蒙维洋

监督主动监督关系论文 篇2:

论高校心理咨询的多重咨访关系

【摘 要】本文论述高校心理咨询的多重咨访关系,从心理咨询中咨访关系的重要性出发,分析高校多重咨访关系中来访者的特点、咨询师的角色、心理督导对咨访关系的影响等,提出确定咨访关系的纯粹性、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发挥双重咨询关系的作用、激励心理咨询师定期接受心理督导等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途径,以提高高校心理咨询效果。

【关键词】高校 心理咨询 多重咨访关系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与伦理守则》(以下简称《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中规定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即咨访关系)应该是纯粹的咨询关系,不能存在其他关系,这些设置不仅保护来访者的利益,更保护咨询师的利益,保证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和独立性。高校是重要的育人环境,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与来访者不仅有咨访关系,还存在其他复杂关系,如高校心理咨询师队伍中有的是教师,有的是行政管理人员,或者咨询师与来访者都和其他某位教师有关系,咨询师与来访者有时候在学校的某个场合会相遇,咨访双方至少存在间接的师生关系,这些现象都属于多重关系。《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条第七款指出:“心理师要清楚地了解多重关系(例如与寻求专业帮助者发展家庭的、社交的、经济的、商业的或者亲密的个人关系)对专业判断力的不利影响及其伤害寻求专业服务者福祉的潜在危险性,尽可能避免与寻求专业服务者发生多重关系。”多重关系下的心理咨询有伤害和剥削来访者的潜在危险,考验咨询师在咨询中的觉察性、感受力。多重关系下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如何减少多重关系给咨询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心理咨询的效果,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要共同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心理咨询中咨访关系的重要性

在心理咨询中重要的疗效因子是咨访关系,良好的咨询关系是来访者获得有效帮助最重要的保证。其一,因心理问题前来咨询的大学生中,多数是因为人际关系等问题导致焦虑、抑郁、强迫、情绪不佳,或无法正常地学习和生活,良好的咨访关系能使来访者产生新的情感体验。其二,良好的咨访关系能增强来访者的安全感,修正其缺乏安全感的体验,增强自体功能,主动探索新的健康人际关系模式。其三,来访者和咨询师在咨询中会重现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活现其与父母的关系模式,咨询师在咨询现场要有敏锐的感受和理解,才能看到和理解来访者与咨询的关系。其四,咨询师对来访者表现的接纳性和包容性,让来访者感到被重要他人理解和尊重,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悦纳,有力量去修复创伤体验,从而获得疗愈。

二、高校多重咨访关系现状

(一)来访者的特点

从来访者的角度来说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希望咨询的教师是自己熟悉的,可以在咨询室以外的地方存在关系,这样比较容易打开自己;二是希望单纯只是咨询关系,不想让人知道自己进行过咨询。这两种情况可能同时存在。一方面,学生如果是因辅导员、班主任或者课程教师等身份对教师产生好感和信任,从而约谈进行咨询,那么,受限于心理咨询师的双重身份而被转介给其他咨询师,学生潜意识就会处在一个稍微弱的位置,可能会产生较高的心理防御,不愿意在陌生的咨询师面前过多地暴露自己。当人们自我力量不足时,正常情感反应、信号性情感以及创伤性情感反应都可能会触发防御。这些防御情感会影响心理咨询的效果。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只希望和咨询师存在单纯的咨询关系,原因在于学校里的咨询师有限,同学们都认识,学生不想让别人知道他们进行过心理咨询,进而被贴上标签。

(二)咨询师的角色

从咨询师的角度而言,双重关系的体现要比学生角度更复杂一些,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目前高校咨询师配比的问题。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配备的专职心理咨询师数量未达到教育部规定1∶4000的标准,仅仅依靠专职心理咨询师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很多高校通过在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程教师中选拔培训,教师考取相关的证书后持证上岗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思政教师和辅导员身份的心理咨询师在工作上面对的学生比较多,来访者预约到自己认识的心理咨询师的可能性较大,来访者选择咨询师受到限制。二是教育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从咨询师的角度来说,高校对学生有监管责任,咨询师作为教育者,在咨询时往往不能完全脱离教育者的角色,面对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采取说教的方式。从来访者的角度来说,一方面,来访者对咨询师能否做到完全保密心存疑虑,在一定程度上担心咨询师把自己的情况告知辅导员,甚至告知家长,在咨询中不能完全信任咨询师。另一方面,咨询师和教师双重身份的权威感太重,有时出现假性治愈而不易觉察。来访者在咨询了一段时间后,感觉症状减轻、情绪缓解,怕麻烦教师,甚至觉得不变好点对不起教师的帮助,暗示自己已经解决问题而主动结束咨询,实际上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可能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重现。三是人情关系方面的问题。学校资源具有有限性,这限制了来访者的咨询选择。在面对来访者是同事或者其他熟悉的人转介而来的情况时,再加上来访学生会更愿意寻找熟悉的咨询师求助,作为咨询师的心理教师往往很难直接拒绝来访学生的要求。

(三)心理督导对咨访关系的影响

心理咨询是一项需要长期学习和成长的工作,高校心理咨询师的来源多样,咨询师的职业素养有较大差异。有的咨询师虽然是学习心理学专业,但是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从未亲自体验来访者角色,也没有做过心理咨询、督导,缺少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更加需要不断学习、体验、督导。高校加强对咨询师的督導能提升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感受力,提高在咨询关系中的内观能力,运用适合来访者的咨询技术,对来访者的移情、反移情、阻抗、投射、自体状态、客体关系等有较好的觉察能力,觉察咨访关系的状态,看到来访者的情感模式,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比如,咨询师此刻的做法是否遵守咨询伦理?咨询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吗?来访者把咨询师当成教师还是咨询师?咨询师在咨询中是否做到去学生化的角色对待?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的主体责任了吗?咨询师是否给予过多的指导和保护,因而阻碍了来访者自我成长的力量?等等。类似这些问题因为教师的双重身份面临更大的挑战,更难以觉察,需要有更高水平的心理咨询师做监督和指导,减少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化解心理咨询带来的负面情绪,增强咨询的效果。

三、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途径

双重关系对于咨询过程和来访者有利有弊。从理论上来说,避免双重关系是为了保证咨询效果,更好地解决问题,咨询师与来访者在工作之前或之后不存在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是最符合标准的追求。当双重关系无法消除,那么,多重关系下如何开展心理咨询?如何解决多重关系给咨询工作带来的影响,保证心理咨询的效果?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确定咨访关系的纯粹性

纯粹的咨访关系更有利于双方的深入探索,减少不必要的移情和投射,咨询师应尽量避免给授过课的学生做咨询,辅导员应尽量避免给工作上直接管理的学生做咨询。咨询师在工作中应增强伦理意识,向来访者说明专业设置情况及设置的目的,签署知情同意书,把多重关系的学生转介给别的咨询师,尽量减少因转介造成来访者流失,给学生提供周到服务,满足学生需求。咨询师的角色和学习、工作、生活中的角色要求不一样,在咨询结束前后,咨询师与来访者不因学习、工作、生活有交往,不收受来访者的礼物,避免发生咨访以外的关系。高校教师建立纯粹的咨访关系,要正确把握时空关系的原则和要求,在开展心理咨询时,在心理咨询室的场所,双方只能有一种关系,即咨访关系,在非心理咨询的时候,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和咨询室以外场所,双方不谈心理咨询的问题,这样能避免多重关系对咨询的负面影响。

(二)加大知识普及和宣传,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

当前,高校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越来越重視,对疑似心理障碍的学生关注比较多,但是难以发现防御性较强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即使发现心理危机事件也是学校要求咨询师主动约谈学生,不是学生主动寻求帮助,学生主体意识不强,咨访关系不纯粹。高校心理咨询不收取来访者任何费用,心理咨询更像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在此情形下约谈的效果有限。“助人自助”,只有意识到要用心理咨询来帮助自己的时候,学生自身的主体责任才更清晰,主动性才更强,在咨询中才能减少防御,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发挥自身更强的内在力量,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咨访关系,促进咨询的进展。因此,高校应加大知识普及和宣传,例如,教师可以在授课中加强心理科普知识、心理咨询的宣传,课后通过发放心理健康手册等各种活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心理健康的常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力度。应建立相关的辅导机制,以宿舍、班级为单位,发挥学生的朋辈督导作用,建立二级心理辅导站,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人心,扩大心理知识的受众面。通过这些措施,引导学生有需求的时候主动走进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从而为建立纯粹的咨访关系,提高心理咨询的效果提供保障。

(三)发挥双重咨询关系的作用,减少不利影响

在高校背景下,即使避开课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辅导员和学生的师生关系,至少还存在着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绝对纯粹的咨访关系是难以实现的,关键是如何扬长避短,尽量减少双重关系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虽然双重关系影响双方咨访的深入开展,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因为学校环境和咨询师的多重关系,相比于社会行业的心理咨询师,来访者信任感更强一些,有利于在初次访谈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再者,咨询师在了解到来访者的现实困难后,可以求助来访者的辅导员或者上级部门解决其在现实层面的困难,减轻现实问题引起的心理问题。初次访谈中咨询师借助双重咨访关系,让来访者了解心理咨询的设置内容、设置目的,让学生有知情权,学生容易接受咨询师的双重身份,减少心理负担。同时,心理咨询师在开展咨询工作时要把握好尺度,在基本的咨询伦理框架下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实施有利于促进来访者成长的做法。

(四)激励心理咨询师参加学习培训,定期接受心理督导

汤芳和张静波提出,行业伦理规范体系不完善,伦理教育课程缺位等问题使我国心理咨询在避免双重关系的伦理规范上存在着困难,为寻求伦理规范而进行心理督导是充分必要的。因此,心理咨询工作者要经常参加学习与培训,多体验,多成长。是否定期接受督导,会影响到高校心理咨询师在双重关系下的保密态度与决策。高校心理咨询师在经过相关培训或者考取证书正式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后,仍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心理咨询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增加个人成长体验,对自己的人格有全面的了解和接纳,能很好地觉察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并反馈给来访者;应对学生在咨询室呈现的状态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较强的洞察力,让来访者感受到咨询师的理解、尊重、稳定、安全、包容。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客体关系,有利于来访者把这种良好客体关系的感觉带入现实生活,从而重新拥有良好自体感受,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模式。

高校的心理督导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如学校心理咨询师定期共同学习心理咨询的知识,共同讨论心理咨询方法,相互督导咨询的案例(规范保密措施)。高校应完善心理咨询师培训体系,保证心理督导的专项培训经费,定期派咨询师参加高质量的正规培训和个人成长体验课程,提升人格水平和咨询技术,拓宽咨询的视野。同时,咨询师也要有自我提升的意愿,主动参加督导培训,通过多种形式的体验、监督、指导,减少因咨询量过多积累的无力感和焦虑感,缓解职业倦怠,有能力和不同的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把握咨询的进程,保护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欧文·亚龙.爱情刽子手[M].张美惠,译.太原:希望出版社,2008.

[2]J.布莱克曼.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邓晶,钱铭怡.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人际关系性人格对双重关系伦理行为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1).

[4]汤芳,赵静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双重关系的实然现状与应然追求[J].中国心理卫生,2013(7).

[5]朱蓉蓉,王衎.学校心理咨询师在双重关系和保密原则上的态度和决策[J].中国心理卫生,2018(3).

注: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立项课题“大学生校园冷暴力现状、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2019SZ077)

【作者简介】陈 香(1973— ),女,汉族,广西贵港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甘 瑜(1992— ),女,广西玉林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何田田)

作者:陈香 甘瑜

监督主动监督关系论文 篇3:

财政监督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财政监督实践表明,财政监督属于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范畴,是财政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部分,具有相对独立性。财政部发布了《财政部门监督办法》,这是财政监督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进程,财政监督工作要真正面对经济社会环境,还须处理好三大关系,以期在理论上进一步明晰财政监督的内涵和外延,在实践中更好地促进财政监督工作健康发展。

一、财政监督与监督财政的关系

建立市场经济制度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尤其要优化约束政府配置资源的方式。随着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的协同推进,中国特色的财政治理机制在不断构建和完善之中,完整的国家财政治理体系由财政监督与监督财政共同构成。财政监督与监督财政是监督与再监督的关系,是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的关系。财政监督属于内部治理,监督财政属于外部治理。独立性是监督的灵魂,一般来说,外部独立性强于内部独立性。

财政监督来自于财政管理的需要,更来自于外部监督的需要,财政监督的最终效果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监督财政机制作保障。也就是说只有在一个完备的财政治理链条中,财政监督工作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财政监督工作需要构筑好前沿接口,与外部监督建立有效的衔接关系。监督财政的外部机制有国家审计监督、人大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等。财政监督可以将财政管理中的事先、事中与事后监督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适时监督的作用。理解财政监督与监督财政的关系,可以提高财政管理机构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和自身履行财政监督的主动性,通过完善财政内部监督,为外部监督建立财政信息、财政制度及办事程序的公开敞口,将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监督与被监督统一起来,营造良好的内外监督环境。

二、技术监督与制度监督的关系

技术监督与制度监督的关系是与财政监督方法及监督目标相关的问题。传统的财政监督主要集中在技术监督层面。随着财政监督实践的深入,技术监督在不断发展,技术监督依托全面的监督依据和监督标准,监督的技术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在技术监督中,详查法、抽样法、风险评估法等要综合加以利用,计算机条件下的财政监督更要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域加以重视。在实施技术监督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制度监督,突出基于制度基础的风险防范监督,重点要对财政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和监督,因为财政管理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与制度本身的缺陷有关。

另外在处理技术监督与制度监督的关系时,还要特别注意理解制度的技术性与技术性制度的问题。财政管理制度的技术性特点非常突出。比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一个技术性特点非常强的制度,是一个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内部控制制度紧密结合的制度。另外一个重要的制度领域是要加快构建一系列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和财政内部控制制度,财政监督要在促进政府财务会计规则体系的建设上发挥应有作用。在有关制度是否存在缺陷,制度的有效实施和遵循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通过制度的技术性设计和技术性制度的创建可以有效地规避问题,这是财政监督需要突出注意的方面。

三、微观监督与宏观监督的关系

财政微观监督目标主要在于防弊纠错,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提高财政管理效率。财政微观监督也有多个方面的次级关系需要处理好,这些次级关系按不同分类体现在支出监督与收入监督、单一监督与全程监督、局部监督与全面监督等方面。随着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张,财政宏观调控职能也在实质性扩张,社会转型也催逼财政支出范围扩大,这种情况下财政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更加复杂,财政监督需要兼顾微观监督和宏观监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宏观监督的重要性日益突现。

在微观监督层面上,须加强内部控制风险的自我评价,做好常规监督和专项监督工作。宏观监督侧重于全局性、中长期性问题的监管,强调预警机制的建立。重点对重大宏观政策、重大财政经济关系进行预判、跟踪评价和监督。宏观监督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财政收支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监督和必要的预测;对各级政府债务的监督;对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监督;财政中长期平衡监督,涉及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的评价和监督。宏观监督职能主要集中在中央财政部门,或地方财政自主权扩大时,地方财政部门在涉及中长期性问题上的监督和监控。在增强地方财政融资自主权的同时,地方财政预算的硬约束也须同步增强,这既需要通过地方财政的内在约束来完成,更需要中央财政的宏观监督作保证。宏观监督方法更复杂,比较分析法和经济模型实证分析法是宏观监督常用的方法,宏观监督的难度更大,主要原因是涉及时间序列条件下未来趋势分析,宏观监督在宏观风险评价方面的作用更大,这是微观监督无法替代的。

(作者单位:中共鄂州市委党校、 湖北省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财金局)

作者:闻新国 罗智

上一篇:迎接新生演讲稿下一篇:护士个人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