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道德学校管理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经济社会飞速向前的新时代,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中小学校必然要调整教育思路和具体行动。中小学校党建思维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和工作方法,关注个体发展与国家社会需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注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利于推动中小学校的健康发展,实现教育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小学校道德学校管理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小学校道德学校管理论文 篇1:

农村中小学学校管理的思考分析

摘要:农村中小学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如何做好农村中小学校管理,是新课改下学校管理的难题。在农村中小学校管理中,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基本因素,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学校管理的重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是目的。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学校管理 思考分析

一、加强学校管理人员的执行力

校长是学校的核心管理者,其言行举止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办学思想决定着学校的教学理念。因此,校长要有教育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教学与管理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解决学校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学校的教学与管理质量。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结合实际,善于思考,不断创新,这样制定的各项决策才符合实际,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学校管理的决策是以校长为核心的多个管理员组成的决策班子,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有利于决策的正确性。学校的决策要根据师生的需求,建立无障碍的沟通渠道,并在执行中及时反馈、评估和调整。在决策的执行中,校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学校师生的榜样。校长作为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在实践中体现出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其身正,不令而行”,校长要为师生做好示范作用。校长在工作中要少说话,多做事,身体力行,成为师生眼中的“实干家”,要做好“排头兵”“领头雁”。

二、以人为本,管理学校

学校管理者不仅仅在管理制度上下工夫,而且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入人文精神,将管理的“管”和“理”紧密连接,即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权力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学校的管理质量提高到一定的水平。师资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师资力量的建设是学校办学的基础。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校长要带好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此,根据教师的年龄、专业和兴趣爱好分配相应的教学任务,爱护教师,以各种方式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提高学校总体的师资实力。

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就是为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着想,使青年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抓好学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名师出高徒。通过全方位的带教网络进行层层带教,使青年教学的培养有方向可依,有榜样可寻。对一些发展潜力很强的教师要实施“导师带教”制,提高青年教师的二次培养力度,要有计划地进行培养。二是舞台出英雄。为青年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环境,为他们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机会。例如,举办各种公开教学评比活动。三是创造良好的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让青年教师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成长。学校的管理者要尊重教师的首创精神、尊重教师的人格,让教师在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中畅所欲言,提出意见。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主体,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柱力量,与学校的利益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出“学校荣,教师荣”的理念和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因此,学校管理要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抓好学校的教育工作

学校在新课改背景下,要在教學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创造一个适合本学校师生教学的办学模式。学校办学的目标、思想、价值、风格和文化等学校管理的主要方面,是衡量学校教学与管理好坏的标准。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必须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符合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精神,尽可能的发挥自主办学的权限。学校管理必须依据区域优势,经济发展水平,教师的素质结构,学生的数量和素质,使学校的办学方向、目标、教学方式符合实际,形成特色。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必须把握办学的指导思想,创立独特的办学模式。

教与学是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各项工作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积极引导师生和要求各部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工作。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理念,强化理论学习,树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建立多种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切实规范教学过程中的“备、讲、辅、批、考”五项基本环节工作。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从而达到乐学、好学、善学、会学的教育目的。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为进一步接受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做好基础,如果基础教育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质量。夯实基础教育,就是要在“身体素质、思想道德、文化基础、行为习惯”上下工夫,进行严格的训练。

四、强化依法民主管理,增加学校凝聚力

完善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依法治校,规范办学。师生是学校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因此,在学校管理中,注重人的管理,通过各种管理途径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校各项事物的管理中,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学校管理者与教学老师商量,听取教师的建议,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有助于决策的顺利执行。凡是学校的各项事务都应该倾听教师的意见,有教师代表联席会议审议通过。这样体现了教师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各项决定的有效实行,同时增强了学校职工的凝聚力和协同力。此外,学生的家长也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参与者,对学校的各项活动都有发言权,能给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鉴于此,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及时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为家长与学校的交流建立平台,便于学生家长畅所欲言,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参与到学校民主管理中来,使学校管理在学校与家长的良性互动中更加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

农村中小学校管理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我国现代化教育基础扎实与否。农村中小学校管理事关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德智体发展,事关农民素质的提高,事关“三农”问题的解决,意义自不待言。在提高农村中小学校管理者素质、本着以人为本原则民主管理、健全制度依法治校、重点抓好学校教学工作的同时,更应立足当地实际,把握教育规律,体现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校制宜,以实实在在的措施搞好农村中小学校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文翠.浅析中小学学校管理中的人文理念[J].科技信息,2012(7).

[2]马芹合.素质教育与学校管理[J].宿州师专学报,2001(9).

[3]楚江亭.中小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9(8).

(责编 张景贤)

作者:虎益民

中小学校道德学校管理论文 篇2:

中小学校党建思维的构建与价值

[摘 要]在经济社会飞速向前的新时代,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中小学校必然要调整教育思路和具体行动。中小学校党建思维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和工作方法,关注个体发展与国家社会需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注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利于推动中小学校的健康发展,实现教育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中小学校;教育;党建;党建思维

长期以来,中小学校以升学为指挥棒,以提升成绩为中心,形成了“唯分数”“唯升学”的僵化培养机制。这种顽瘴痼疾助长了功利化和浮躁的风气,严重干扰着学校教育的办学方向和育人目标。可喜的是,随着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中小学校也开始在实践中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基础教育路径。其中,对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视、开展和深入,为中小学校拓宽了办学治校的思路,启发学校用党建思维引领整体发展。

一、中小学校党建思维的出发点

教育发端自人类社会,其基本价值在于推动认识和行动,实现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换句话说,人健康、充分、全面的发展,社会思想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升,人类的演进,都离不开教育“有意识”的影响。因此,作为育种培根的中小学校,必须牢牢把握住教育的正确方向。

我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这是国家理念战略不断成熟,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日益切合,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的时代,是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时代,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的时代。但“行百里者半九十”,此时更要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立足世界上最大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立足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背景,坚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统一领导,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和新机遇、新挑战,更加求真务实进取,注重思维更新和行动举措落地,平衡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优化发展路径,提升各领域发展质量和水平。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事关教育根本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基石作用,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堅持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增强了育人工作的操作导向和实践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持续深化了对教育地位和意义的认识,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民生和社会治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指标,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3]。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要注重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要着力构建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育体系[4]。

中小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其重点工作,因此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中小学校党建工作与此呼应,面向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家长,发挥着基层党组织团结人、凝聚人、激励人、服务人、关心人、爱护人[5]的作用,履行着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职责使命。

中小学校党建工作并不是简单的党务工作,而是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这种保障,一方面在于学校党组织作为学校政治核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确保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带领教职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另一方面在于对党员队伍的持续教育,始终保持党员认识和行动上的先进性,营造积极和谐的育人成人氛围。党建工作与中小学校工作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内在统一性,在唤醒、引领、激励学校育人工作的同时,团结力量,推动党组织焕发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坚强保障。

目前,中小学校党建要落地落实,实现学校党组织“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建强战斗堡垒”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党组织的定位,把握好党建工作的实质,优化党建工作的思想与行动、认识与方法等。做好这几方面,本质上是一个转变思维模式的过程,要破除固着僵化思维,培育与新时代教育使命相适应的新思维,即中小学校党建思维。

二、中小学校党建思维的内涵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课题。2019年,“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开展,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实践,营造了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党内氛围和工作状态,凝聚了干事创业的力量,彰显出党建的重要价值。

理论和实践证明,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进一步完善党的建设体系,推动党建与各领域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引导全体党员、干部用党建思维考量问题和实施举措。中小学校党建思维就是把党的建设成果落实到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

中小学校党建思维是办学治校的一种思考方式,它立足于党的本质属性、宗旨信念、价值追求和时代特征,以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为遵循,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根基,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于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它也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工作方法,表现为依托党的坚强领导,注重整体规划和与时俱进,协调融合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体来说,中小学校党建思维要辩证统一,抓主要方面。

一是充分把握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这是中小学校党建思维的立足点。中小学校党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学校开展工作的根基,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的保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等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把握好学校发展和师生培育等,都离不开学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因此,要充分认识和运用好党组织在学校重大决策工作中的领导权和向心力。

二是牢固树立学校工作“一盘棋”的理念。这是中小学校党建思维的核心。这一理念强调充分认识党建是中小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教育教学不可分割。中小学校党建是光,这光既源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指引着学校前进的方向,也来自学校本身的发展思路和功能定位,与学校同频共振。绷紧“一盘棋”这根弦,有利于整体规划学校宏观发展和具体工作的实施,有利于协调融合目标的加快实现。

三是持续推进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这是中小学校党建思维的生命线。“预筑室者,先治其基。”党员与人民群众有着最直接、最紧密、最广泛的接触和联系。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对于提高学校党员队伍建设质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学校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紧跟党中央的步伐,与时俱进,才能形成坚强的学校党组织和先进的党员队伍,增强组织领导力,锤炼党员品质。

四是始终坚持教育价值与党性修养相统一的原则。这是中小学校党建思维的辩证重点。中小学校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储备知识、增强社会适应力、塑造人格品性、形成认知思维等方面。教育是社会性活动,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校,在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实现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作用和意义的同时,也要明确世情国情社情党情,内化党的本质属性,实现师生政治素养、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步提升,树立和坚定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五是始终坚持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这是中小学校党建思维的实践重点。课程教学是中小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把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构建各学科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协同发力的格局,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同时,思政教育也将改变学科弱势地位,逐渐转化为一种教育方法和综合教育理念,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扎实进课堂、进头脑。

六是抓好团结统一工作。这是中小学校党建思维的本质要求。团结和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党和国家建设事业必胜的保证。为此,学校必须做到“两个维护”,服从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严肃党的纪律,加强党员廉洁自律、党风廉政建设和监督工作;必须做好统战工作,领导好群团组织等。只有围绕学校发展大局,照应师生家长关切,才能凝心聚力,搞好保障,形成工作合力。

三、中小学校党建思维的价值

2016年6月,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6],从政策层面强调了中小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和作用,健全完善了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管理体制,提出要全面提升中小学校党组织的建设水平,把抓好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中小学校党组织的重要任务,切实加强对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的領导。2017年11月,在教育部中小学校党建暨德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再次指出,中小学校党建工作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整体部署,落实好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的意见,坚定不移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大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把中小学校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7]。

在基层工作实践中,上海市徐汇区教育系统从干部培训和研讨抓起,确立“全面贯彻校长负责制,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的主题,把党中央关于基层党建的一系列指示内化为学校的认识和举措,以“大党建”为工作思路,逐步建立起相应制度和程序,不断加强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8]。江苏省启东市教育局党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创建支部特色,树立学校品牌,通过“党建+”项目、“红烛先锋”活动和双培养机制,以及校务监督委员会的建立和常态化的正风肃纪工作,把党建工作与教育工作融合,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为教育发展和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9]。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教育局党委把握党的建设和教育工作的内在规律性、统一性,把党建工作融入中小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以党建思维做教育,为教育事业定向领航、提供动能;用教育思维抓党建,搭建好载体平台,构建起党建与教育教学“双向对接、融合共进”的工作体系[10]。

时代是出卷人,也是解题思路。中小学校党建工作逐步走稳走深走实,党建思维在教育领域也显现出积极作用。

一是中小学校党建思维引领和推动教育的健康发展。认识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方法是做好工作的具体抓手。中小学校党建思维首先是一种价值观和认识论的呈现,确保认可服从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确立起党建和学校工作内在统一的思想认识,夯实中小学校党建工作走向基层的根基。作为方法论的路径,中小学校党建思维又指导以什么样的方法融合党建与其他工作,促进学校工作的整体开展。这种具体工作中的思维运转,一方面帮助学校党组织立起来,动起来,充分发挥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把握住学校的发展方向,扭转僵化的教育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另一方面,浸染个人思想认识,转变相关人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具有历史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

二是中小学校党建思维拓宽教育的战略意义。中小学校曾一度把考试成绩作为风向标,现在看来这是一种缺失战略眼光的短视行为。抓好师生思想道德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小学校党组织的重要任务,更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要求。其中,学生、教职工等人群,德育、思想政治、师德师风等工作,工会、共青团、少先队、民主党派等群团组织,都是学校党建的内容。学校在做好党组织和党员工作的基础上,要深入全体师生,引导群团组织,密切党群关系,在教育中发挥党建文化育人的作用,不断增强党员及群众对党组织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切实推进中小学校党建思维的培养和运用,有利于提高知信行合一的执行力,稳步推进教育领域改革发展各项工作。

目前,中小学校党建思维在政策和实践层面已有雏形,绝大多数学校和教职工都能重视党建工作的开展,但基本处于局部自发阶段,同时社会负面舆论、家庭期许诉求等多方面的因素,也影响着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的有效落实。长期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造成的教育偏差所带来的“两张皮”问题,仍需要时间去调整。

参考文献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641.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N].人民日报,2018-09-13(010).

[5][7]冀晓萍.写好中小学校党建和德育的奋进之笔——中小学校党建暨德育工作会综述[J].人民教育,2017(23):42-44.

[6]中组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6(10):13-16.

[8]柴纯青,王胜.教育系统基层党建工作的“徐汇模式”——上海市徐汇区教育系统中小学校党建工作访谈[J].中小学校管理,2010(1):31-35.

[9]赵凯旋.“红色引擎”拉动教育改革走向深入——江苏省启东市中小学校党建工作记略[J].人民教育,2018(Z2):96-98.

[10]杜全平.打通中小学校党建攻坚的关键“最后一米”——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破解党建与教育“两张皮”的实践[J].人民教育,2019(18):66-68.

(责任编辑 姚力宁)

作者:姜晓玉 宋思洁 郭鑫

中小学校道德学校管理论文 篇3:

中小学校职务经济犯罪预防研究

【摘要】近年来,中小学校职务经济犯罪的发案率却逐年攀升,如何有效的预防中小学校职务经济犯罪,还校园一方“净土”,是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也是各级法院一直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在对2000-2012年四川省N市G区中小学校职务经济犯罪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小学校职务经济犯罪的特点、成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关键词】中小学校;职务经济犯罪;预防

职务经济犯罪是一种特殊的刑事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出于占有、挪用或其他个人不法经济利益之目的,实施的有危害经济秩序或财产利益,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所谓中小学校职务经济犯罪,是指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了侵犯公职人员职务廉洁性的行为,而使自己获取非法经济利益的各种犯罪的总称。常见的如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都属于该类犯罪。2000-2012年,四川省N市G区法院共审理该区中小学校职务经济犯罪案件15件21人,其中12人犯受贿罪,3人犯贪污罪,2人犯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3人犯贪污罪和受贿罪,1人犯挪用公款罪。值得注意的是,15人为中小学校长,3人为中小学副校长,3人为中小学财务人员。

一、中小学校职务经济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的主体相对集中,主要是学校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

从四川省N市G区法院2000-2012年审理的15件中小学校职务经济犯罪案件中,被告人均是该校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主要包括学校校长、副校长、会计和出纳。这些人员掌控着学校的“人、财、物”大权,在监督缺失或不到位的情况下,极易产生职务经济犯罪,相对而言,普通教师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经济犯罪的在本区尚未出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育腐败”的实质仍是“权利腐败”。

(二)犯罪涉及的领域较广,但相对集中

从目前已出现的情况看,涉及的领域有学校基建工程建设、食堂及小卖部等后勤产业发包、学生补助费发放、公款私用、教辅资料和物品的采购、人事调动等,但主要集中在学校基建工程建设过程中。

(三)犯罪手段较多且极具隐蔽性

由于中小学校职务经济犯罪发案环节较多,其犯罪的行为方式也各不相同,主要有在基建工程招投标及验收过程中收受贿赂,在小到校服、学生保险,大到电脑、教学仪器等物资采购中拿回扣,冒领并私分国家针对住校贫困生补助费,在食堂及小卖部等经营权发包过程中收取感谢费,在招生及人事调动中收取好处费,涂改、伪造会计账目,公款私存、私分、私用等。此外,由于中小学校职务经济犯罪一般属于无确定受害人的犯罪类型,而以权谋私者又仅属学校权力核心人物,其犯罪行为很难为外界察觉。

(四)犯罪的方式较为传统,但社会影响极坏

四川省N市G区法院2000-2012年审理的15件21人中小学校职务经济犯罪案件中,犯罪人的行为主要涉及受贿、贪污和挪用公款三个罪名,其中又以犯受贿罪最为常见,约占犯罪人总数的57%,此外,部分犯罪人还同时触犯两个罪名,约占犯罪人总数的24%。虽然中小学职务经济犯罪中均是较为常见的犯罪方式,但由于犯罪者往往是在当地享有较高声誉的教育机构管理者,其过去良好的社会形象与犯罪行为往往会在学生及家长心中形成巨大的反差,而又会通过学生家庭向社区传播、蔓延,往往在学校当地社会造成很恶劣的影响。最令人担心的是,昔日在讲台上传道授业的师长今日却因腐败堕落沦为阶下囚,会造成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迷茫和错乱,会让家长对学校教育失去信心。

(五)职务经济犯罪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

通过分析2000-2012年N市G区15件中小学职务经济犯罪案件发现,目前G区中小学校职务犯罪呈现出一些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特点,但在也具有一些独有特点:1、涉案金额相对较小。2、因学生食堂及小卖部经营权发包产生的贿赂案件突出。3、贪污、挪用学生补助费的案件时有发生。4、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相对发达地区更持久。

二、职务经济犯罪产生的原因

(一)中小学校主要管理人员道德观念淡薄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教育具有独特的道德意蕴,它是道德传承的重要形式,又承担着道德示范者的角色,它是纯洁的、最能体现人类德性魅力的事业。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教育的认识,我们称之为教育德性论。[1]但自改革开发以来,中小学校主要管理人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心理逐渐失衡,导致形式多样的教育系统权利寻租现象的出现,其中很多直接导致职务经济犯罪的发生,教育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道德信任危机。

(二)法律知识的匮乏和法制观念的淡薄

虽然相较社会其他行业,教师队伍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特点,作为中小学主要管理人员,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但在法律知识方面却相对匮乏,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培养正确的法律意识。加之在市场经济的宏观模式下,在中小学校自主性日益提高情形下,各中小学校主要管理人员面临的各种金钱诱惑日益增多,极易诱发各种职务经济犯罪。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普法教育的力度,通过持久的法制宣传,对于增强国民的法律知识和培养公民的法制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令人不解的是,在知识分子集中的中小学校中却普遍缺乏法制教育,尤其是有关职务经济犯罪的预防教育,更没有相关的预防措施。

(三)外部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开放的、多元的社会环境日漸形成,在带给社会思想、言论自由以及多元价值观的同时,整个社会也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侵蚀,即使处于社会边缘被视为“一方净土”的校园也概莫能外,使得不少教育工作者不能专心教书育人,而把精力集中在怎样发财致富上,近年来,教师下海经商的例子屡见不鲜;另一方面,随着各级政府对中小学教育投入的加大以及学校自主性的提高,各中小学校新建工程日益增多,一些商人、建筑老板为了能顺利承揽学校的建筑工程、物资采购,往往会采取各种手段,腐蚀、拉拢学校主要管理人员,G区2000-2012年中小学职务经济犯罪的21名被告人中17人均是因在学校基建工程招投标、食堂及小卖部发包以及物资采购等领域中收受了承建商的好处费而身陷囹圄。

(四)缺乏监督制约的“校长负责制”

G区2000-2012年中小学职务经济犯罪的21名被告人中15人为校长,另外的6名被告人中3人为学校副校长,3人为学校财务人员,但均系与校长共同犯罪,显而易见,中小学校职务经济犯罪的主体主要是校长。究其原因,还在于目前教育系统普遍推行的“校长负责制”,在这种制度安排下,校长掌管学校的教学、经济、财物、人事大权,但却没有形成与之配套的监督制约机制。校长负责制的实行,曾大大调动了校长的办学积极性,增加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减少了干部的内耗,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孟德斯鸠曾经说过:“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2]教育系统在教学内容、人事安排、后勤管理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置等方面赋予中小学校校长较多的决策权、管理权和处置权。在经费的管理上不管金额的大小,基本上实行主要领导“一支笔”审批制,在监督制约机制缺失的情况下,权力滥用、以权谋私的现象就不可避免。现今校长负责制的弊端由此可窥一斑。

(五)对教育领域腐败查处的力度不够

罪责刑相适应是现代刑法最基本原则之一。根据这个原则,应重罪重罚,轻罪轻罚。公正合理的惩罚犯罪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减少犯罪和预防犯罪,但在中小学校职务经济犯罪案件的查处过程中,一些教育部门甚至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对中小学校职务经济犯罪的危害认识不清,认为其无关紧要,案发之后替其遮遮掩掩,甚至为腐败分子鸣冤叫屈,托关系说情,对查处工作产生了较大阻力。尽管G区法院审理了一批教育系统的职务犯罪案件,但案件的最后处理结果都较轻,出现打击乏力的现象,影响了案件办理的社会效果。G区2000-2012年中小学职务经济犯罪案件的21名被告人中判缓刑或免予刑事处罚有20人,占立案总数的95.2%。教育部门还为这些被判缓刑或免予刑事处罚的被告人保留了教职,这些都会给教育系统干部以及社会公众留下中小学校职务经济犯罪危害不严重的印象,不仅不能惩罚犯罪,更不能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三、预防措施

(一)必须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道德教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之一,从道德教育入手培养政府官员清廉风气和自律习惯是历代开明君主和有识之士所竭力倡导的统治方式。同时,必须要在道德教育中注入法制教育的鲜活内容,法律知识的匮乏和法制观念的淡薄,是许多中小学校干部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对此要组织中小学校教师、行政干部(尤其是新提拔干部)对现行法律法规,尤其是刑事法律进行经常性的学习,以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同时,还要通过典型案件教育、教育系统的服刑人员现身说法、开辟法制宣传专栏等多种形式开展警示教育,强化法律意识,全面提高教育系统干部预防职务犯罪的能力。

(二)完善校长负责制,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现行的校长负责制包括校长对学校作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三个方面,但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只突出了校长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和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形同虚设,形成了校长权力过大,失去有效监督的状况。因此,建立对校长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制约机制,保证校长权力受到合理运用,是完善校长负责制,预防中小学职务经济犯罪的有效途径。一是要改变过去中小学财务管理上由校长“一支笔”审批为“多支笔”审批,即在财务收支方面,除由校长负总责外,在经办人签字、财务负责人初审的基础上,还应由一名副校长负责审核,防止校长利用职权暗箱操作,以权谋私;二是要改变目前中小学校普遍实行的校长书记“一肩挑”的状况,建立党政分离的领导模式,设立专职党支部书记,书记同时兼任教代会负责人和工会主席,通过党支部、教代会、工会对校长工作进行监督。同时要对书记、校长权力界限作出明确规定,书记负责党支部、教代会、工会工作,校长负责教育和行政工作,向党支部和教代会负责,防止书记、校长权力交叉发生内耗。

(三)实行政务、教务、财务三公开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关键要搞好校务公开,对涉及学校的基建项目招投标、教学物质采购、后勤产业、财务收支等情况一律公开、公示,杜绝暗箱操作。同时,还应加强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中小学校必须严格遵守“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原则,实行校务集体讨论决定制度,避免一言堂会议,大事小事校长、书记说了算。

(四)要加大对中小学职务经济犯罪的惩处力度

从目前已审结的案件情况看,对中小学校职务经济犯罪的惩处偏轻,难以对教育系统工作者形成有效威慑,这不仅违背罪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更不能达到惩罚犯罪与预防犯罪相结合的目的。因此,对今后出现的该类犯罪应加大惩处力度,避免因量刑过轻而对预防中小学职务犯罪形成负面影响。

(五)定期对中小学校校长实行轮换制度和实行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

事实证明,中小学校校长长期在某一学校担任“一把手”,就会围绕校长这个权力核心形成一个利益小团体,这个团体把持着学校的“人、财、物”大权,在权力缺乏监督,权利行使不公開的情形下,极易引发各类职务经济犯罪,因此,为避免“小团体”的产生和“小团体主义”的盛行,应定期对中小学校校长实行轮换制度,最好以3年为一任期,防止在某一学校任职时间过长而形成利益小团体,出现违纪、违法甚至职务经济犯罪。同时在每一年度,应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审计部门对学校年度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在校长或其他主要财务管理人员离任或调出时应例行审计,防止带病提拔。

参考文献:

[1]王本陆.教育腐败与教育德性[J].现代教育论丛,2004(5).

[2]孟德斯鸡.<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出版社,1961:56.

作者:赵国勤

上一篇:纪检组廉政准则工作报告下一篇:工商局上半年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