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心理学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安全心理学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大学生正值个人价值观念和认知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化。就业压力的增大、学习成绩的排名、经济生活的拮据、人际关系的困惑等一系列问题,可能会让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变得自卑懦弱,严重者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一起起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教育学业界重视。

第一篇:安全心理学论文

供电企业班组安全管理工作中安全管理心理学的实施探讨

摘 要:在供电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班组作为企业目标实现的执行单位,对于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就安全管理工作而言,供电企业需要通过班组日常安全管理对事故进行控制,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班组安全管理的重点和中心就是人的活动,其受到个人的心理因素及行为等方面的综合影响。由此可见,安全管理心理学对于供电企业做好班组安全管理工作作用极大。本文首先分析了供电企业班组管理工作中个体的心理活动过程,然后提出如何通过安全管理心理学的实施促进供电企业班组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供电企业;班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心理学

安全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从管理心理学延伸而来的,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研究与分析人的心理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科学教育措施,做好安全管理各项工作,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奠定重要基础。

1 供电企业班组安全管理工作中个体心理活动过程分析

1.1 注意与安全的心理 注意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动对某些特定对象的集中性与指向性,其对于人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具体划分为有意与无意注意。而无意注意的产生通常有如下几个方面条件:第一,刺激物本身的独特性;第二,情绪好坏及自身的好奇;第三,知识与经验越丰富的话,人的无意注意就越明显。班组教育能够通过无意注意的特性帮助人们增强安全意识。如果班组安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充分考虑到了成员的需求与兴趣等,则能够使其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并且能将其受教育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1]

在供电企业班组安全管理工作中,反习惯性违章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此时就可以通过上述的原理指导员工的反习惯性违章问题。例如,部分运行人员不带绝缘手套就进行挂接地线拆除工作,此时应当在接地线摆放柜的旁边设置“请带绝缘手套拆挂接地线”的安全警示标语,从而在无形中引起工作人员的注意。[2]

1.2 思维、记忆与安全的心理 供电企业要想进一步增强班组员工的安全生产与管理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对策:第一,定期召开班组会议。在会议中,班组人员可以各抒己见,对以往的教训进行总结,并且将记录的各方面信息编制成册作为日后的素材;[3]第二,通过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来维持员工对于安全生产与管理的意识。

1.3 情绪与安全的心理 供电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中,人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益与企业的安全生产。积极向上的情绪可以增加工作人员的干劲,强化其活动的思维与能力;而消极倦怠的情绪则大大降低了人的活动能力,不仅分散了注意力,还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此,企业的班组负责人应当深入基层员工中,及时对其存在思想情绪进行了解,做好各方面的思政教育工作。

2 供电企业班组安全管理中安全管理心理学的实施策略

2.1 切实发挥出激励理论的作用与价值 激励理论是有关于调动人积极性与满足人需求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只有在人的某种需求或目标得到满足之后,才能促进积极行为的产生或积极情绪的出现。在供电企业班组安全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应当注意以下的问题:第一,如何满足企业职工的需求。企业职工关心的是在他们经过努力的工作之后,是否能获得相应的回报。[4]为此,要想实行激励机制必须考虑到职工的绩效,让每个职工都能够清楚意识到回报与努力是成正比的。第二,奖励的时间选择及成效。如果奖励的时间和企业职工的成绩离得越近,就会得到更加明显的成效。如果供电企业班组成员在此时取得成绩后,奖励的时间确定在年终,则就会大大挫伤员工的工作热情。在实施奖励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不断创新奖励方式,在奖励时应当让其家属共同分享奖励的荣誉。这对于动员社会力量、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意义重大。第二,奖励与惩罚并重。在采用惩罚措施时,应当依据规章制度和政策严格执行,做到合理恰当但又不失慎重严肃。

2.2 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任何企业要想实现长远的发展,都必须做好对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意义在于能加强组织的纪律性与组织性,提升员工的思想觉悟,使其能够努力学习与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与素质。当前,企业应当对班组成员开展并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强化其对于安全生产管理的认识与了解,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5]思想政治的关键作用在于使组织中的成员看到,自身的利益与组织的利益始终是保持一致的,当二者发生分歧的时候,应当以大局利益为重。

2.3 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就是通过间接与含蓄的方法来影响他人的行为与心理。在供电企业班组安全管理工作中,很多的教育与管理方法都是具有暗示性质的。在国外,有的国家交警惩罚肇事者的方式之一就是观看死亡录像。绝大多数的交通肇事者在观看之后就会说,这些让人毛骨悚然的画面,看了之后再不敢超速行驶。相应的,在供电企业中,班组管理负责人将带电拉倒闸的过程录制成录像作为教育素材,很多职工在看了这些视频之后都表示,正是由于这些日常工作中不注意的细节才导致了安全事故的产生。这种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现象挖掘出来进行教育与心理暗示,能够大大增强供电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充分意识到安全生产与管理的重要性。

3 结语

安全管理心理学是安全管理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与升华,其本着实践性、系统性、发展性及客观性的原则,主要是为了研究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变化,并据此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及安全管理理念。将其应用于现代化供电企业班组安全管理工作中,能发挥出极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姝.基层供电企业班组安全基础管理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中国电力教育,2011,03:161-162.

[2]覃浩平.县级供电企业一线生产班组安全管理探讨[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09:56-57.

[3]苏适.关于加强供电企业班组建设管理问题的建议[J].科技与企业,2015,19:24.

[4]史宏江.浅析铁路供电班组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4,09:229-230.

作者简介:程鹏(1981年05月-)男,汉族,本科,助理工程师,国网河南郏县供电公司,市场营销部用电专责,主要从事电力市场营销及供用电安全工作。

作者:程鹏

第二篇: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的应用研究

摘 要:煤矿安全已成为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煤矿事故的发生,大多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人的不安全心理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文章从多角度分析了影响煤矿从业人员安全心理的因素,重点从心理和环境两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影响煤矿职工存在的不安全行为的因素。根据分析得出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通过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增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提高煤矿职工工作生活管理水平以及建立向事故学习的制度等相关控制措施。

关键词:煤矿 安全心理 事故分析 安全生产

文献标识码:A

一、影响煤矿从业人员安全心理的因素分析

从煤矿事故分析来看,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发事故的根源。从发生的一系列事故来看,绝大多数是由于“三违”行为造成的,因此,遏制“三违”是实现安全的核心工作;要想降低“三违”事故的发生,我们要认真研究矿工的不安全行为模式,分析影响煤矿从业人员安全心理的因素。

1.研究的内容、方法。行为科学是专门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以便实现预测和控制人的一门科学。行为科学认为,人在生产生活及生存的过程中,遵循着“人的原理”而行动。人的原理包括生物学、心理学、文化学及社会学等许多原理。人的行为模式可表示为S(刺激)——O(人体)——R(反应),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人是管理中的决定因素,会对各种刺激做出反应,而这种反应必然会对他从事的工作产生影响。当人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匹配”时,表现为“正确”,当人的内在因素的某些要素与外部环境的某些要素发生冲突时,其行为表现为“失误”。

2.煤矿职工不安全心理因素的分析。(1)心理机能失调时的不安全因素。{1}心理疲劳。疲劳是人体一种复杂的暂时性心理状态,警告人们要注意休息,调节内部机能,不能劳累过度。属体力疲劳的,应稍作休息,使体力得到恢复,属病态疲劳的,应根据医生意见及时处理,属心理疲劳的则要解脱精神上的压力,调节情绪,如果无视这些疲劳,很可能违章作业,导致事故发生。{2}情绪失控。人有喜、怒、哀、乐等复杂而多变的丰富感情,一般以激情、心境、热情、应激四种形态出现。美国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的情绪时,列出了生活事件的心理紧张等级表(见表1)。美国心理学家认为,一年内心理紧张平均值超出150时,很可能卷入事故中,这一调查研究的结果,虽不一定表现或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但煤矿职工的情绪失控能会引起煤矿事故是值得重视的。(2)心理挫折。造成矿工的心理挫折,一是自然因素,即煤矿安全生产不仅受时间、空间、作业条件的限制,还受到五大灾害的威胁,工作环境恶劣;二是社会原因,即社会上各方面,包括政治、经济、道德、风俗、习惯等等,都可能和人的要求相冲突,对个人的动机形成阻碍,从而产生心理挫折。最常见的是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包括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班组内工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等。(3)其他不良心理状态。{1}侥幸心理。作业中容易出现以所谓“老经验”为定式的操作行为,特别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工人,认为自己一直都是这么干,也没有事故发生,将自己的错误经验当作正确的操作方法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煤矿从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从根本上杜绝侥幸心理。{2}省能心理。省能心理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的一种心理习惯,干任何事总希望以较少的能量获得最大效果。某矿一年轻矿工,下班后身体疲劳,不想走路就坐在运煤的皮带上,结果被带入煤仓,导致死亡。因此,煤矿安全管理人员要强化职工安全意识,克服非理智的省能心理。{3}从众心理。由于从众,一些不安全的思想行为和动作很容易泛滥成灾,严重威胁安全生产。例如,甲看到乙将不便于操作的机器防护外壳拆掉,自己也效仿,结果不小心将自己的手挤伤。因此,要提倡员工积极思考问题,以规章制度规范安全行为,防止从众违章行为的发生。

3.导致异常心理的因素。(1)社会因素。社会经济和条件的好坏;社会福利待遇和工资制度,社会的就业情况和失业率及社会交往中人与人的关系准则等。社会因素导致每个人的经历、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对同一事物就有着不同的心理反应。(2)作业环境因素。煤炭生产特殊的开采方式和恶劣的作业环境造就了煤矿工人这个特殊的群体。井下环境复杂,劳动强度大、安全系数低、工作时间长。(3)家庭因素。良好的家庭环境,能使人产生乐观向上的心理情趣,工作起来精力集中,得心应手。如果家庭环境不佳,会给人以创伤,工作时心灰意冷,漫不经心,易酿成事故。矿工是社会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家庭生活一般有以下特点:夫妻两地分居多,农民工的家属一般均留在农村务农,在矿上住单身宿舍;家庭负担重,子女多;年轻人多,处在婚恋期的人多;夫妻感情纠葛、住房、经济等问题突出。以上因素都易导致不安全的心理。

4.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调查分析及其分类。人在发生事故时,所具有的心理状态,依事故发生频率、作业条件不同而各异。经过对377起煤矿管理的剖析,事故发生前当事者的生理心理状态如2表所示(见下页)。

表中事故发生前的心理状态,实际上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最直接的心理原因,换句话说,它是在时间上离事故发生最近的心理情况。

二、控制煤矿工人不安全心理的管理对策

1.不安全心理因素的管理对策。(1)创新观念、实抓教育。根据“三违”统计分析,结合“三违”人员对安保意识的状况,针对性的进行安全教育,除了抓实各项安全培训外,对新入井员工和转岗员工还要进行现场跟班教育,要让他们了解作业场所情况、掌握岗位作业技能要领,熟知岗位风险状况和应急处置措施。同时还要更新安全教育理念,提高培训效果,突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唤醒职工对生命和亲情的重视与热爱,增强育培训活动中职工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唤醒他们麻木的安全意识和侥幸冒险心理,让他们意识到安全生产、遵章守纪为了他们自己和家人的幸福。(2)创新手段、严格监管。安全管理工作的难点在一线、重点在现场、核心在员工、关键在管理,因此在现场安全管理中,要想得到广大基层员工的支持和理解,就要做到对违章制止要坚决、隐患整改要迅速,执法标准要统一,处理结果要公开,情绪疏导要及时,员工申述要重视,在此基础上还要创新管理手段,对违章行为的处罚要视违章性质、后果、危害及事后的认识态度等给予处理,可采取违章曝光批评、班前会上谈认识、罚款、以训代罚、训罚并举直至停工学习、开除等层次多样的处罚措施,避免因简单的罚款方式而增加员工的抵触情绪,产生逆反甚至报复心理。(3)造浓氛围、文化引导。着力培养良好的安全文化,并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中,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对员工安全意识和树立正确的安全是非观念的培养意义重大,再结合对遵章守纪员工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奖励,对违章违纪现象的批评教育等奖罚分明,鼓励奖励多于处罚的引导活动,逐步使部分员工消极、被动的安全心态自觉转变到我要安全的积极、主动的安全心态。(4)人文关怀、提炼素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职工个人意识的觉醒,传统简单的安全管理思想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矿山管理,因此管理人员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掌握一些管理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用现代的科学管理取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把思想教育同科学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多与职工沟通,及时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对不同职工要采取差异化方法,及时疏导各种不良心态,切实帮助他们提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技能,努力创造和谐安全的管理氛围。(5)减轻劳动强度,合理安排时间。针对造成疲劳的各种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改善劳动条件,减缓疲劳的产生,严格控制加班延点;另一方面,为职工提供良好的休息条件,安排夜班人员与白班人员分开住宿,保证职工充足的睡眠时间。(6)加强培训,提高职工技术素质。针对职工素质参差不齐、多数职工工作时间段,对矿山的危险因素无清楚的认识,采取矿、部门、班组三级安全培训形式与职业技术培训相结合的培训理念,提高职工素质,从个体上控制不安全行为,消除事故隐患。

2.多姿多彩的安全培训教育和人性化的安全管理。改变以往单调、枯燥的安全培训方式,通过新鲜多样的形式(如小品、话剧、有奖竞答、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安全培训教育。使职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牢记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应用人性化的安全管理方式代替传统的简单粗暴的严惩严罚方式。多一些良言相劝,少一些粗暴打骂,使职工从心理上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应用安全警句、井口送温暖等亲情方式代替教条式教育。使职工真正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3.及时的观察、调整。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发现职工的不安全心理,要及时做出相应调整,控制不安全心理因素。对个性心理特征不适应所从事工作岗位的,可采取人事调配措施;对有显著的心理障碍或人格异常者,应对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等。

4.增强煤矿职工的自我保护与相互保护意识。职工自保和互保意识,是日常对职工不断灌输有关安全生产的知识,使其严格按章操作,同时消除和纠正职工在安全生产中的不安全行为。

5.煤矿应建立向事故学习的制度。正视事故、尊重事故的客观性是安全科学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向事故学习不仅作为一种安全警示教育,其实质是把事故当作一种蕴含大量安全信息的有待挖掘的防灾减灾资源,通过对这一资源善加学习利用,客观总结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和规律,并落实有关治理措施于实际生产中,会防止或降低事故的发生。此外,事故发生率既是安全管理制度合理、高效与否的重要尺度,也是企业管理好坏的重要标志。

向事故学习除具有直接的警示教育作用之外,还有利于摸清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隐患及安全规律性;有利于事故防治及事故的应急处理;有利于加强深化并统对本单位灾害事故的认识;有利于安全投入决策;有利于安全法规、制度、政策的落实;有利于提高广大职工的安全生产知识,进而有利于群众对事故调查的监督,提高事故调查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向事故学习重在对事故发生机制进行探讨和分析,重在对事故防治机制进行创新和完善,发现安全方面组织管理的漏洞、制度的欠缺、操作程序(规程)的不足以及安全技术的不适应性。例如,可充分依靠安全技术专家、安全管理专家以及安监、工会、通风安全等部门,调动和依靠矿工参与的积极性。

三、结论

1.人的不安全行为引发的事故有心理、生理两种因素的影响。而人的心理上的隐患是内因,是使不安全行为酿成事故的决定因素。因此,管理者要有针对性地做好事故易发者的工作,同时,要根据人的生物规律现象,合理安排职工的作业时间,对精力不集中的职工安排休班,真正体现人性化管理。

2.导致煤矿事故的人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思想麻痹、注意分散、侥幸心理、过度疲劳、瞌睡、图省劲、逞能心理、丧失责任感、体力不支等因素。

3.针对煤矿的不安全心理因素应作出相关的管理对策来制止和减少因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煤矿事故,其中加强煤矿安全教育工作,增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提高煤矿职工工作生活管理以及建立向事故学习的制度等相关控制措施是减少煤矿事故发生的主要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 庄景生.煤矿安全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2] 王邦君.煤矿安全现代管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

[3] 张士昌.矿工安全心理研究与对策[J].安全管理,1999(2)

[4] 冯杰等.以安全经济学原理探讨煤矿事故的控制途径[J].煤矿安全,2000(9)

[5] 袁泽民等.试论煤(下转第295页)(上接第290页)矿环境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J].工业安全与防尘,2000(2)

[6] 尹贻勤.矿工心理卫生与煤矿安全生产[J].煤矿安全,2000(4)

[7] 伍衡山.试论我国煤矿矿安全科学[J].中国矿业,2001(1)

[8] 杨振宏等.人体“生物钟”理论在矿山安全工作中的应用[J].黄金,2001(4)

[9] 兴利等.安全教育与人的心理规律[J].2001

[10] 夏黎明.人的失误原因分析及对策[J].工程师,2002(3)

[11] 司铁贤.煤炭井下职工“三违”行为心理分析[J].中州煤炭,2002(5)

[12] 郭安延.论矿工在安全生产中的心理激励[J].管理世界,2002(6)

[13] 陆愈.安全心理调试[J].中州煤炭,2002(9)

[14] 夕言.略论心理健康与安全生产[J].现代管理,2002(9)

[15] 胡明轩.论矿工不安全心理与安全管理的应对措施[J].安全管理,2004(3)

[15] 车卫贞.从业人员安全心理分析[J].安全工程,2004(4)

[16] 魏巍.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山西煤炭,2005(4)

[17] 尹贻勤.煤矿安全心理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10)

[18] 司千字.矿工安全心理分析[J].安全心理,2007(2)

[19] 王春雨,梁明智.矿工不安全心理分析与控制[J].安全心理,2010(2)

[20] 李强.近五年来我国煤矿灾害事故及防治对策分析[J].中州煤炭,2010(6)

[21] 徐翠红.煤矿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J].管理世界,2010(12)

[22] 宋士学,林乐顺.应用安全心理学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工业安全与环保,2005(12)

[23] 张景利.煤矿应建立吸取事故教训的制度.山东煤炭科技,2007(6)

[24] 田水承,李红霞,冯长根.煤矿应建立向事故学习的制度.中国煤炭,2002(1)

(作者单位:山西中煤华晋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运城 044000)

(责编:贾伟)

作者:于斌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摘要:大学生正值个人价值观念和认知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化。就业压力的增大、学习成绩的排名、经济生活的拮据、人际关系的困惑等一系列问题,可能会让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变得自卑懦弱,严重者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一起起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教育学业界重视。正是出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心,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对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防范做了详细的探讨,希冀可以对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心理健康 行为失范 认知偏差 健康心态

0 引言

从当前一些校园事故发生的根源来分析,由于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占很大一部分,室友之间矛盾,也往往成为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当前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虽然很多学校也开设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一直存在,因此,还应当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安全教育,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防范,提高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效果。

1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安全防范的必要性

1.1 大学生心理问题容易导致一些事故的发生 相关的数据分析显示,最近几年,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事故逐渐增多,一些社会的热点问题,也往往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从理论上来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本质上是一种心理认知偏差,而认知的偏差,在一些特殊的诱导因素下,就会导致个人行为失范,即做出一些不符合整体社会规范的事情。例如,2013年,比较典型的事件就是复旦大学的投毒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与当事人的一些心理问题和诱导因素存在很大的关系。认知出现偏差,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就会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严重者就会引起一些不良行为的产生。

1.2 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相似 通过梳理一些资料,可以发现,当前阶段,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有迹可循,并且还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这使得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安全教育防范,具有了很大程度的可行性。详细来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其主要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自己的心理因素,有的学生由于先天因素,导致个人心理比较阴暗,遇到事情,总是往坏处想,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愿与人交流沟通,这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还有一些学生性格比较孤僻,自闭,面对一些问题时,心态不够阳光,这些都是诱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第二,家庭成长环境因素,在这一方面,主要是一些经济困难家庭、单亲家庭或者经常有家庭暴力的,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学生,其心理负担过重,不愿意让同学生知道自己不好的家庭情况,这也就是很多经济条件不好学生,不积极和同学交往的主要原因。第三,学校教育环境因素,学校在知识教育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或者在相关学生利益事件的问题中,处理手段不够公平、合理等,也会激发一些学生的偏激行为,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配备应有的心理咨询老师等,都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积越多,而一旦出现一些诱导事件,就会导致一些不良后果的产生。

2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的基本措施分析

2.1 科学设计心理健康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疏导教师 大学期间,学校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到很重要的位置,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重要基础,如果一个学生虽然有着十分优异的专业成绩,但是心理健康存在很大问题,同样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学校要在大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科学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配专业的心理学教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心理安全防范教育才可以顺利地进行。

2.2 注重提升文化教育水平,深入挖掘大学内在的潜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大学期间的迷茫有关,从这个层面分析,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提高人文化教学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质。可以说,在当前大学教育阶段,对于学生内在潜质的开发,还存在不少差距,因此,在未来的教育发展改革过程中,应当遵循如下几点要义。第一,教育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人的一种生活过程。传统的教育知识论把教育过程看成一种单纯知识传授的过程,不仅忽视人的智慧的开发与挖掘,而且忽视人的道德的培养和养成。应试教育把学生作为纯粹客体和知识容器,获取的是狭隘的目标结果,并非智慧的过程。第二,教育是人与人的对话、沟通和理解的交往过程。教育在實现功利化和工具化价值的过程中,必然把满足外在的生存性需要而产生的适应性教育作为重点,但不能因此忽略了超越性教育。正如教育人本主义认为的,人之所以成为人,不在于人的工具价值,而在于其一般本性。它不仅要使人有富裕的物质生活,还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自由自觉的创造能力。第三,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过程。教育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事业,是不断传承,不断创新的事业。教育伴随人类的存在而存在,引领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帮助个体不断提高和发展主体性,使之逐步地由一个自然人变为社会人,变为能够认识、改造和幸福社会的主体。

2.3 提高对大学生生命、心灵的教育 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让他们更了解生命的本质,对于生活中的困难要勇敢积极地面对。当今社会全球化迅速,各种思想百花齐放,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更多的竞争和压力,因此,高校要适应时代发展,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还要教育学生重视生命,加强学生的本性教育,让学生对自己的生命价值有更深的了解,“为何而生”以及“何以为生”,帮助学生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以及自信心,能够以平静、豁达的良好心态对待周围的事物,从容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怀着健康向上的心态走好自己将来的每一步。教育伴随和发展着每个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过程。教育实现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自己,在改善环境的同时发展自己,在和谐社会的同时幸福自己。教育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讲是人的现代化而不是物的现代化。教育是人的教育,不是物的教育。教育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是人占有物的需要。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

作者:许宁

第四篇:心理学原理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所在,尤其在近几年,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安全文化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这是因为企业文化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凝聚力,有助于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因此发展企业安全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企业安全文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只有得到企业员工的共同认可,企业安全文化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企业安全文化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帮助,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心理定势原理;社会从众原理;心理认同原理

心理学并不是单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的学科,这只是人们在表象上的认识,在实际的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可以有效遏制企业不良现象的滋生,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正因如此,在企业安全文化的构建上,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心理学的原理进行分析,其中这一学科中包含了较多的分支,本文中主要应用心理定势以及社会从众等相关的原理开展全方位的探讨,以实现企业安全文化的创建,并且在广大的员工中拓展开来,这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 心理定势原理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利用心理定势原理解决企业安全文化构建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心理定势的意义,曾经有这样一个实验,在三个可以装入不同量水的容器,利用这三个容器测量出规定量的水,并且给出了7道问题,在前5道题目中,必须使用三个容器共同测量才能得出结论,而后2道题目中实际上使用其中两个容器就能得出相应的结论,但是实际上,人们在按顺序进行测量时,在完成前5道题目后,心理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而忽视了还有更加简便的方法也能得出结论,这就是心理定势所带来的影响。

实际上,通过该实验中我们可以认定在处理问题时,人们总是受到先前结果的影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普遍会受到这一心理作用的影响,例如在丢东西时,总是先反复摸口袋,这就是因心理定势所产生的下意识的动作,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心理定势产生的效应无所不在,只是这些活动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场景,所以人们已经不在意了。由此可以推导出在心理定势的影响下,人的活动主要具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心理定势所带来的是一种强势的心理活动,需要具有“度”的要求才能实现,如果这个“度”的要求没有实现,就构不成所谓的心理定势。二是心理定势所产生的效应是具有正负之分,在实际的生活中,要尽量将这种影响发展成为正能量的效应。现代企业在发展企业安全文化的过程中,要想利用心理定势的原理,就要加强企业员工的相关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实现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同时还要让企业员工明确企业发展的核心内涵,对于道德的价值规范等,这些内容的培训有助于企业深化文化,不断规范员工的职业操守以及行为准则,为实现现代化的企业安全文化提供理论依据。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员工在工作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如何将原有的模式打破,转变错误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是构建企业安全文化的难点,在这一基础上,诚如前文中所提到的“度”的要求一样,实现企业安全文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达到一定的量,只有做到足量,才能实现企业安全文化在员工之间的延伸,打破原有的心理定势以及行为定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要在培养员工方面多下功夫,这样能真正的利用心理定势相关方面的内容促进企业安全文化的发展。

2 社会从众原理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而随意改变自己的主观意愿,例如以下这个实验中,将若干个大学生分为几组,每组保持具有相同的人数,7人或8人,在一组中设定一个真实的被试者,其他人为合作者,将组员围坐在一起进行试验,其中被试者的位置要靠后,让每个人都按照顺序看两张图片,合作者在最初的几轮中告知了真实的答案,但是在后续的几轮中共同作出错误的判断,这时再观察被试者的判断,证明其容易受到合作者的混淆而在潜意识中更改自己的判断,这就是社会从众心理所带来的影响,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们也的确会经常受到的这种心理的影响而更改自身的决策。

群体压力不是行政压力、威望和恐惧的结果,它是由于群体的一致性而形成的。因此,这一原理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必须做到:第一,要善于形成集体舆论。集体舆论一旦形成,集体就能明辨是非,使正确的东西得到扶持和发扬,使不良的东西受到批评和抵制。集体舆论形成的途径主要有宣传教育、批评和自我批评、讨论会等。第二,要善于发挥小集团的作用。在研究中发现,团体人数在7-8人以内,从众的效果最佳。因此发挥科室、班组和一些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对集体舆论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第三,要善于运用榜样的力量。企业中的榜样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科室、班组领导者的带头作用,二是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发挥这两类人的榜样效应是企业安全文化形成的关键。第四,要善于控制反从众现象。学者阿希曾进行过著名的从众心理实验,实验研究表明,如果让其中一个假被试作出不同于多数人的反应,真被试从众的比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对于团体中的抵制和反对意见一定要认真对待。

3 认同心理原理及其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认同心理是个体将自己和另一个对象视为等同或同类而产生的彼此密不可分的认同心理。初步的认同处于认知层次上,较深的认同进入情感认同的层次,完全的认同则含有行动的成份。当个体对他人、群体、组织产生了完全的认同后,个体就会与这些对象融为一体,休戚与共。

员工认同心理的培养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要考虑员工方面的因素。如果员工对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有良好的认知,就可在引导的基础上,加强宣传、教育和学习工作,以升华员工的认同境界;而如果员工的认知与企业安全文化要求是相悖的,就应当先改变这种认知结构,使员工能够适应企业安全文化的要求。二是要考虑组织方面的因素。企业的领导者是企业安全文化的主要代表,是企业安全文化的倡导者和表率,只有企业的领导者普遍取得了员工的认同,企业安全文化才能被建树起来;其次,企业组织是企业安全文化的载体,只有企业员工对企业组织有了认同感,企业安全文化才能被实践起来。

结束语

企业必须尊重员工的人格和权益,并把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协调一致。企业安全文化的表达形式主要是企业的标识、口号、风貌、品牌和社会形象等,只有把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注入到这些活动或形式之中,企业安全文化才能被弘扬起来。

参考文献

[1]毛海峰,郭晓宏.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及其多维结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12).

[2]傅贵,何冬云,张苏,董继业.再论安全文化的定义及建设水平评估指标[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4).

[3]徐德蜀,邱成.企业安全文化简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杨鹏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就,这其中也包括大学教育工作。然而,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方面的教育一直是大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心理素质会随着个人价值观念及认知体系的形成而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了避免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有必要加强对其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安全 心理教育 教育防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愈来愈严峻,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因此,高校应当要从安全角度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对大学生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并为大学生建立全面的心理安全预警系统,以对其心理状况实施危机干预。以下笔者就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来简单谈一谈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的教育防范。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大学生作为接受过较高等级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其总体心理状况是比较健康的,大多数大学生都积极向上、自信乐观、意志力强、求知欲强、敢于拼搏、善于交际,然而,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逐渐从边缘化走到了社会的中心,其所经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价值取向也越来越多元化,部分大学生渐渐开始在复杂的环境变化面前无法进行良好的心理应激,因而发生一些心理平衡失调现象,心理问题也随即出现。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20%-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80%以上的大学生则表示自己曾经出现过心理问题,并且此数字正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所谓心理问题,主要指的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因种种内外因素而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或者主观困惑状态,根据其严重程度,可以将心理问题分为三个等级: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家庭原因、环境原因、学习原因、择业原因、恋爱原因、个性原因、人际交往原因以及自我意识原因等造成的,通常情况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抑郁、孤独、自卑、紧张、焦虑、强迫、多疑、嫉妒以及自我中心等。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比较轻微,并且只是暂时性的,但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和排遣,在日积月累之下,就可能会演变为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衰弱、人格偏执等心理障碍,从而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而如果这时候还没有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得到专业的心理辅导,那么就将可能发展成为更加严重的心理异常现象,也即医学上所说的精神疾病。当大学生出现以上心理问题之后,将可能会引发自杀、伤人、犯罪等安全事件,其后果非常严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措施

1.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其根源就在于个人心理素质较弱和人格品质发展不健全,而变化的客观环境只是一个导火索。因此,为了从根源上预防、减少和避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学校和教师应当要积极给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而实施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手段就是将其纳入到大学必修课中,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到系统和正规的心理课程教育。

2.积极对大学生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

高校应当要积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部门并安排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来对大学生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从而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排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矫正心理状态,促进其尽快恢复正常。心理咨询和辅导实际上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延伸,它比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直接面对和解决问题。当然,鉴于大多数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和辅导不够了解,或者出于羞涩心理而不好意思主动去找心理教师帮忙,高校应当多多开展这方面的宣传,通过网络、短信、电话、邮件等方式扩大其覆盖面。

3.为大学生建立全面的心理安全预警系统

由于心理问题往往具有隐藏性,很难通过大学生自己发现,因此高校应当要为大学生建立全面的心理安全预警系统,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或者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主动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在这方面,高校一是可以定期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二是可以由下到上建立信息畅通渠道,通过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辅导员-学院-学校这样的顺序层层传达学生的心理问题,三是可以由辅导员通过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而从中发现其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高校必须通过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对大学生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以及为大学生建立全面的心理安全预警系统等措施来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参考文献:

[1]王露,胡昌伟.浅谈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J]. 经营管理者,2013,26:353.

作者:王珏

上一篇:保险专科毕业论文下一篇:安全生产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