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西方音乐史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社会教育对于音乐鉴赏的重视,各大高校均陆续开设了一系列的音乐学习基础课程,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门课程。西方音乐史是给学生普及音乐基础知识的基础性课程,音乐欣赏课程则是从实践的角度教会同学们学会聆听、感受、运用音乐。

第一篇:西方音乐史论文

西方音乐史教学的视角拓宽

西方音乐史的发展历程迄今已有3000多年,通常以古希腊的“荷马时期”开始,留下了西方文明中关于音乐形态的最初记录。在西方音乐的发展早期,经院哲学文化主导了思想精神领域,宗教音乐作为这种文化的音响象征,创造出古代音乐文化的一个高峰。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音乐艺术便开始与中国的音乐文化产生剧烈的碰撞。经过近200年的磨合,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并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尤其是在音乐界,更是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

一、西方音乐史概览

在人类早期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古希腊文明以其独特的风采和卓越的成就载入史册,它是西方文明长河的主要发源处,是西方文学艺术的摇篮。特别近代的西方建筑、雕塑、绘画、诗歌和音乐五大艺术都与之有着紧密的联系。西方音乐史中则大多数将它理解为人文学科,不仅仅通过对音乐本体的研究,还能够触及其研究的核心——人的精神。在这一过程中,音乐史更多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它研究的不仅是可见、可视的音乐事件本身,而且更重要的是造成这些事件发生的动因、观念和倾向。西方音乐的发展史通常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时间断代,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以及 20 世纪即现代音乐时期。此外,还有根据西方文化的时代特征划分的:如“基督教”是中世纪的时代特征;“巴洛克”源于建筑艺术;“浪漫主义”源于文学艺术;“印象主义”源于绘画艺术等。

西方音乐史教学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西方音乐的历史发展与沿革。如西方音乐内容与形式的演变史,西方音乐理论及各种音乐体裁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主要作曲家、演奏家的艺术生涯、作品风格特征及其影响。第二,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及对西方音乐发展的影响,从音乐这一独特视角反映西方文明的历史进程及其人文精神的特征。第三,音乐的表现手法与音乐审美方法。如音乐欣赏的基本知识,音乐的构成要素及各种理论、流派等。可以说,西方音乐史是承载了西方音乐文化发展渊源、脉络、特点及其国际性的流传影响等等方面知识的一门相对丰富的学科。要彻底了解西方音乐,就要对各个时期的文化特征深入了解,就要了解西方社会的发展变迁。

学习史学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件感到十分头痛的事情,因为西方音乐史中最难记的就是众多音乐家的名字、作品的名称、各种体裁的形成与发展、音乐风格的演变等内容,学习起来十分枯燥。但如果在教学中将某一个时期的音乐同这一时期的文化联系起来学习,将会更加生动有效,有助于学生由点及面,加深理解、印象,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欧洲中世纪的文化艺术一度出现繁荣绚丽的景象,并为后世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迅速发展对音乐、文学、绘画等艺术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既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础时期,又是西方音乐艺术的构成时期,甚至可以这么说,在西方音乐史中,中世纪的音乐是欧洲近代音乐的源头。文艺复兴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潮流是影响欧洲各国的“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在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然后流传其他国家,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是整个文艺复兴的推动力,意味着古代美术及文化的复活,新生活的诞生,这样的气氛弥漫于生活中的每一层面。人文主义的思潮在当时社会的文学、绘画、建筑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巴洛克”时期的建筑文化与音乐的关系密切相连。“巴洛克”这个词是从建筑学、绘画史上借用来的专用术语,那时的意大利出于炫耀,建筑上大量使用贵重材料,形态华丽、色泽鲜明。巴洛克时期的各种艺术形式都在寻找自己的出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等都充满了蓬勃的生机,显示出新兴资产阶级的旺盛生命力。音乐内容反映的方面广泛,“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以它硕大的成就被载入音乐史册。浪漫主义作曲家普遍重视音乐与文学的结合,热衷于标题音乐,浪漫主义音乐在欧州的兴起和发展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积极而有力地推动了西方音乐文化向纵深发展。

二、西方音乐史与戏剧、诗歌等的文化融合

早在古希腊,其音乐的特征是体现于诗与乐,或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中,其中诗的地位在乐之上,曲调和节奏都受歌词抑扬顿挫的影响,诗歌格律“音步”即音乐的节奏,这是音乐与诗歌的最早结合。中世纪单声部声乐的主要音乐种类——格利高里圣咏和游吟诗人歌曲,其音乐曲式形态完全取决于歌词文本的形式结构。游吟诗人演唱的世俗诗歌多由韵律诗作为歌词,其曲式形态为由诗歌的诗行、韵脚、歌词音节主导音乐材料的“诗-乐结构”。中世纪的戏剧是作为音乐戏剧逐步得以发展的,最初的宗教剧就是个通过文学手段修饰圣咏,被进一步演变、扩展为简短而富于戏剧性的对话,由此产生了早期的戏剧形式,并曾经风靡一时给社会与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标志着巴洛克时代到来的歌剧(Opera),是一种以歌唱形式为主的音乐戏剧体裁,是融合了音乐、文学、戏剧、诗歌、舞蹈等多种形式的综合艺术。蒙特· 威尔第是第一个提出歌剧戏剧化的作曲家,在他的创作中,一切音乐手法都服从于戏剧的需要。他主张音乐要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要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古典主义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格鲁克提出的改革主张,矛头直接针对当时的意大利正歌剧。他改革的主旨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伟大原则”,并提出音乐从属于诗歌与戏剧,要使音乐达到促使剧情发展的作用,追求真实地表达人物的情感。这一理论影响深远,启示了莫扎特、贝多芬的古典歌剧,包括后来浪漫主义时期的柏辽兹等人的浪漫主义歌剧创作,“歌剧艺术的改革者”——瓦格纳的歌剧改革,则从根本上贯彻了格鲁克的改革观念。瓦格纳认为音乐只是手段,戏剧才是目的,音乐要服从于戏剧。瓦格纳认为古希腊戏剧是面向全民的戏剧,是将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综合为一个整体的艺术。未来的艺术必须以古希腊戏剧为榜样,再次达到诗词、音乐、表演、舞台等各门艺术的综合。瓦格纳的歌剧中就对传统歌剧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他在改革中实施了“整体艺术观”、“无终旋律”以及“主导动机”的手法,并强调戏剧第一、音乐第二,坚持音乐必须服从戏剧内容需要进行创作的原则。

从音乐作品的角度来分析,音乐作品不仅是写在纸上的音符,也是作曲家对生活经历、精神状态、爱和恨体验的一种表达,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一种客观反映。面对这样一个内涵复杂的音乐作品,分析者自然要运用涉及到不同学科的不同方法来加以分析,所解读出来的信息就不会局限于音乐本身,它不仅要能够满足人们对音乐本体的技术性理解,还要做出对音乐作品文化价值的判断。

三、西方音乐史对音乐社会学的发展

西方音乐史学与历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说,它是历史学之中的一门专门史,它研究的是历史中的人在音乐领域内的实践活动,或者说,是研究人类音乐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进程。按照权威性的解释:“(社会学)它是旨在探索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的原因和结果。……(包括)风俗、结构、制度”每一个时代的音乐变化和风格成型,都离不开社会文化的重要影响,体现为社会文化发展与音乐的艺术联姻,西方音乐与音乐史学、美学、戏剧、社会学、音乐批评等方面都密切相连。

优秀的音乐分析常常借助于其他学科的认知方法来解释音乐和音乐背后的现象,社会历史环境影响着作品创作,它会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相连,会让大众从多个角度解读一部音乐作品深藏的意义,让许多音乐家对音乐中存在跨学科的认知,并理解音乐不再孤立的现实,而是和其它学科有着交叉联系的。特别西方音乐历史的目的是认识和揭示西方音乐在发展中的各种现象,介绍各种音乐创作倾向的代表者及代表作品。如,贝多芬的《第三英雄交响曲》(降E大调),创作于1803—1804年。这首作品,贝多芬开始是为拿破仑而创作的,当初拿破仑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个革命的理想化身,是现代的普罗米修斯。但当作品完成时,传来了拿破仑已自封为皇帝的消息,贝多芬愤怒地撕掉了本来准备献给拿破仑的扉页(本来这首作品取名就叫《波拿巴》),扔到地上猛力践踏,并重新写上了这样一行字:“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创作的英雄交响曲。”重新起名为《英雄交响曲》。由此可见,音乐与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现象的产物,是以社会生活为反应对象的,反映的是其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历史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进步的思想感情,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

四、西方音乐史与美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音乐是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音乐欣赏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因而,也就产生了情感论这一说法,音乐美学思想也开始萌芽,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看作是真正情感音乐美学思想的发端。因为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真正把音乐看作为一门与人的情感不可分割的艺术,并把情感表现的明晰性和深刻程度当作衡量这门艺术存在价值的尺度。西方音乐史学与美学之间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在研究人类音乐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进程的同时,也存在着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文化心理上的隔膜感。以艺术方式宣泄情感、表现人生乃至整个生活的美学观念由此产生。

巴洛克音乐时期出现的音乐美学思想如蒙特· 威尔第的“激情风格”及德国音乐家的“音乐修辞格”或“情感程式论”,西方音乐理论及各种音乐体裁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主要作曲家、演奏家的艺术生涯、作品风格特征及其影响;音乐的表现手法与音乐审美方法。音乐欣赏的基本知识,音乐的构成要素及各种理论、流派等。经典音乐作品会让人们感受到其作品中所表达的真、善、美,并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人们良好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因为每一位音乐大师本身,他们都有着丰富的阅历、创作的激情、高尚的人格和不屈的意志。所以,在捋顺西方音乐发展脉络与美学观念的同时,我们也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音乐审美与鉴赏的能力。

五、西方音乐史跨学科的发展趋势

新的世纪,西方音乐史学的观念更新对我国西方音乐史的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相应于大史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的扩展、以及多元视角和跨学科研究的趋势,音乐史所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局限于音乐的风格与体裁、艺术创作的样式或作品、演出实践和文化接受史中的事件和调节因素,而且也包括在历史的种种社会具体联系中形形色色的政治、宗教、哲学、伦理及其它的思想倾向或行为方式,它们对音乐家和音乐家们的音乐思维都有影响。

对西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的了解,介绍产生不同音乐风格与流派的社会背景,揭示音乐作品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与审美特征,以及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本质,在把握这种音乐现象自身发展的逻辑关系的同时,来探求它赖以产生的历史环境以及它的发展与人、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西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必然对西方音乐史产生深刻影响,因此,要正确、深刻地掌握、研究西方音乐史,研习西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是必经之路。

鉴于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对西方音乐发展的影响,从音乐这一独特视角可以反映西方文明的历史进程及其人文精神的特征。在音乐家的作品中感受作品个人风格的同时接受音乐家相关的信息,如时代背景、个性、经历和当时社会对这个作品理解,这样不仅可以通过立足于哲学、社会学的理性观念,剖析音乐艺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深层次的艺术内涵,还可以通过学科间的融合,使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符合教育创新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 阿多诺:《关于音乐社会学的若干观念》,选自《音型》,方德生译。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七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123页。

3.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隋 欣: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 雷

作者:隋欣

第二篇:从西方历史文化的发展看西方音乐史的形成

摘 要:西方音乐与古希腊的文化和古罗马的文化存在着密切相关性。西方文化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其中涵盖着美学的思想和艺术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构成了古希腊的音乐文化体系和古罗马的音乐文化体系。随着中世纪的到来,基督教成为音乐表达的重要思想。在西方音乐文化中,受到基督教的影响颇深,但是,并不是宗教本身的影响,而是受到当时的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以及人文因素的影响。本论文从西方历史文化的发展的角度针对西方音乐史的形成进行研究。

关键词:西方历史文化 发展 西方音乐史 形成

音乐是社会的产物,西方音乐作为西方文化的产物,是在西方国家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对于西方音乐史进行研究,就要对西方的文化进行研究。西方的文化经历了古希腊的文化和古罗马的文化,这两者都已经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体系。随着古罗马帝国的衰败,基督教文化对西方音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方音乐是西方文化中的一个部分,两者之间是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西方音乐研究中,就要对西方历史文化展开研究,以对西方音乐的发展准确定位。

一、西方历史文化对西方音乐的影响

古希腊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生产力没有发展起来,而奴隶制社会也是阻挠古希腊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古罗马帝国的灭亡,是由于腐败和暴敛,对“蛮族”进行了血腥统治。随着古罗马的灭亡,西方文明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中世纪迎来了新的文明,即宗教文明。现代的研究学者对于西方文明的研究,多会注重希腊文文明的研究,忽视了中世纪的文明。在很多学者看来,中世纪是黑暗的、是野蛮的、是没有文明存在的,人们的视野由于宗教的存在而受到了限制。事实上,中世纪并没有使得西方文明中断,而是将西方文化领域扩展了,技术上的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著名的历史学家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曾经说过:“西方的文明被砸得无法复原了”“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西方在近代的发展速度加快,步入了世界的前列。所以,西方的文明“被连根拔起”,是为新文明的形成留下了发展空间。事实上,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并不是西方文化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并不是西方文化的“正统”,西方音乐文化不含在内。当我们翻开埃氏所创作的《西方音乐》的时候,开篇并不是希腊,也不是古罗马,而是中世纪。可见,音乐是中世纪的文明。

如果将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作为西方的正统文明,中世纪的文明兴起,就意味着西方文明正统被中断,整个的西方就陷入到黑暗中的,当然,中世纪的巨大进步也被忽视了。中世纪实现了社会的变革,整个的社会是不断前行的,中世纪不再是奴隶制,而是封建制,社会制度上实现了变革。中世纪的生产力明显提高,经济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这是中世纪技术进步的体现,而且这种进步已经超越了古希腊时期和古罗马时期。同时中世纪也是宗教同时社会的时期,这种宗教信仰不再是直观式信仰,而是基督宗教信仰,这种信仰体现在音乐艺术,为西方音乐的生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西方历史文化发展视角研究西方音乐史的形成

基督教对音乐是非常重视的,各种教会活动都离不开音乐,都会或多或少地与音乐之间存在关联性。在中世纪,基督教会已经垄断了音乐机构以及各种音乐活动,这种思想对西方的音乐起到了统治作用。

1.中世纪时期的西方音乐

中世纪音乐虽然得到发展,但是发展的进程缓慢,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才可以完成。中世纪的教会统治环境下,为了获得宗教的目的,一些音乐家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操作技术娴熟。此时构建了教育中心,音乐家的创造力就有了充分发挥的途径,音乐的创作技法也得到了深化,记谱法也得到了创新。随着音乐教学法得到了改善,音乐教学水平明显提高,促进了音乐技术的发展。在中世纪,由于宗教统治社会,宗教信仰因素影响,教堂修道院和图书馆所保存的文献资料都没有被损坏,使得珍贵的文献被保留下来。在中世纪的早期阶段中期阶段,教会的众多音乐因素系统化之后,经过规范化处理,并落实到制度层面,逐渐地就形成了音乐传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西方音乐得到发展,教会音乐得以确认。

西方音乐是在教会环境中产生的,音乐的内容就必须是宗教性的,其中充满了宗教文化。在西方的音乐中,宗教性被体现出来,使得音乐更为肃穆,是西方人精神深度的一种追求,是超越性的追求。西方的中世纪是宗教统领的时期,宗教性音乐也必然会占据统领的地位。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宗教音乐发展起来,世俗艺术音乐也逐渐形成,但是即便是世俗音乐,也是在基督宗教中滋养出来的,是对宗教音乐的延伸,而不是与基督宗教形成对立的局面。

2.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音乐

从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给西方文明带来了变革,封建主义开始逐渐向资本主义过渡。文艺复兴并没有与中世纪文明形成对立,而是传承了中世纪的文明思想,而且对当时的文明起到了弘扬作用。经历了中世纪精神枷锁的人们对自己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于是开始倡导人文主义。个性反对宗教,重在追求个人财富和生活的幸福,重视对自身修养的塑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所持有的音乐观念,是将音乐从教会中解放出来,让音乐解脱实用主义的限制,使得音乐发挥自律性的作用。在具体的操作中,作曲家要将听众的情感激发起来,就会采用调式的方式,而采用三度和六度令人听了音乐之后产生愉快感。乐器经过调音之后,所演奏出来的音程是不协和的,但是听上去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此时的音乐作曲家会在音乐创作上不断创新,将音乐的歌词进行戏剧化转向。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创作实现了各声部的协调,是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代表。

从17世纪至18世纪,巴洛克文藝作品作品开始盛行。这种作品的风格复杂,能够给人以动态感,感情色彩非常强烈。巴洛克艺术不仅庄严,而且高贵,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精华,其中结合着礼教观念。处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音乐文化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十七世纪的意大利,这种风格的音乐因素主要用于非宗教音乐。巴洛克音乐作品与其他艺术领域都会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包括清唱剧、歌剧等等都是音乐的新形式,而为器乐进行创作的时候,都会以前奏曲、协奏曲和奏鸣曲体现。作曲家们按照音乐创作的常规,目的在于打动人的情感,将各种和声资源、丰富的色彩以及音乐的曲式合并,由此出现了通奏低音、大小调性,变音体系也出现了。

18世纪启蒙运动兴趣,基于文艺复兴开始宣扬人文主义,强力反对封建思想。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追求知识,热爱艺术,现代的音乐听众出现。此时,音乐创作开始现代化转向,提出音乐风格趋于理想化,要将所有的民族优秀音乐特点进行组合,此即为“维也纳”古典风格,这也是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品味。音乐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音乐语言是世界性,不仅要发挥娱乐作用,而且还要有端庄的品质。关于此,Ludwig van Beethoven的音乐是非常典型的。透过贝多芬的音乐,就可以感受到强烈的个人主义、个人奋斗,也正是因为作曲家们已经适应了社会历史环境,对这个时期的音乐审美产生了适应性,所以,他们所创作的音乐作品被得到时代的认可。

19世纪是个人主义时代,在《人权宣言》中就已经宣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道主义成为维护人权的核心,倡导自由、平等,宣扬个人主义。这个时期是“浪漫主义时期”,对个人主义更加注重。这个时期产生了很多的音乐家,包括Franz Liszt、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等等,都是這个时期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都追求着个人的风格,对当时的社会具有适应性。

20世纪,Ferruccio Dante Michelangiolo Benvenuto Busoni在1907年就提出,一个艺术家要使其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就要对艺术原则进行创造,而不是承袭旧有的原则。在这个时期,所有的艺术家都要在音乐创作中推陈出新,弄一些没有创作过的作品,创作一些没有听过的音乐。20世纪的欧洲音乐呈现出多样性,而且民族音乐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在20世纪的音乐艺术领域中,包括民族音乐、流行音乐、非西方音乐都实现了结合,于是混合型的音乐风格产生。音乐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改变,包括传统的音乐音乐、当前的音乐以及富于时代感的音乐之间都由于音乐组织结构的存在而相互之间存在关联性。随着音乐历史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相适应的音乐就可以发展起来,音乐创作者的才能得以确认,形成音乐历史脉络。

结语

综上所述,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而言,在整体中才能够对部分很好地确认。对于西方音乐史的研究中,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展开研究,以某个时期为研究点,将西方音乐史作为一个面扩展开。将这个时期的音乐家研究纳入其中,就可以从时代背景的角度对西方音乐的形成脉络予以审视,对西方音乐有所深刻了解。

参考文献:

[1]毛雅南.西方音乐历史中的“波希米亚”文化现象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孙伟,苏欣湉.古典前期音乐的时代背景与审美倾向探析[J].前沿,2015(11).

[3]王莹莹.西方音乐何以能“世界化”初探[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4]班丽霞.音乐与信仰的完美融合——20世纪的西方宗教音乐[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2(23).

[5]王尚清.论历史哲学审视下的西方音乐[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

[6]王娇.西方音乐史研究的独特视角分析[J].音乐时空,2014(5).

[7]于润洋.酉方音乐史学科在中国的米来之路[J].音乐研究,2013(3).

[8]王莹.认识与理解西方文化在西方音乐通史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术论坛,2015(1).

作者:王娇

第三篇: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教学的整合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教育对于音乐鉴赏的重视,各大高校均陆续开设了一系列的音乐学习基础课程,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门课程。西方音乐史是给学生普及音乐基础知识的基础性课程,音乐欣赏课程则是从实践的角度教会同学们学会聆听、感受、运用音乐。目前高校的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日渐规范,但是两门课程之间的整合程度还不高,教学形式及教学效果还有待改善。本文将从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的概述入手,分析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教学主要采取的模式,进而提出促进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整合教学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高校的音乐教育贡献绵薄力量。

关键词:西方音乐史;音乐欣赏;整合教学

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对于教学过程也给予了众多的改革要求,如教学部下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求高校及时进行教育模式及教育方式的变革。由于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在授课中属于不同的课程,但是两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期以来关于这两门课程之间的授课方式、整合方式都存着这诸多的争论,但是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两者之间的整合教学、融合授课是大势所趋,如何做好两者之间的有益整合,是一项值得深思的课题和难题。

一、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概述

西方音乐史是立足于西方的文化史、艺术史的时代大背景之下,深刻阐述西方的音乐的发展历程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主要概述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音乐风格,介绍多种音乐流派及其代表性的人物和曲目,使读者在认识音乐历史的同时,可以一睹音乐大家的风采,更能了解不同时期的西方音乐的风格走向及流派变革,是一门普及音乐基础知识的深入浅出的有益书籍。

音乐欣赏多是作为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教材使用,同时也是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接近音乐的必读书籍。它主要讲述了各类音乐的欣赏、领悟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及欣赏能力,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审美水平和素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美好情愫。

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都是具有非常强的系统性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而且其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重要学科,在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均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在教学中常采用的模式

传统的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授课模式多是采用集体公开课的方式进行,教师进行授课、学生听讲,随着网络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普及,这种授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及求知欲望,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过程也要适时创新。就目前来看,各大高校的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的授课模式多采用以下两种模式:

(一)顺序递接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将西方音乐史课程与音乐欣赏课程采取上下学期分别开设的方式进行,即是上学期学习西方音乐史进行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下学期进行西方音乐欣赏课程的教授,以欣赏音乐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也在很多高校得以实施,支持者多是认为中国人从小便对中国音乐耳濡目染,对中国的音乐史也是多少知道一些,但是西方与我国距离深远,学生对于西方音乐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也较为陌生,只有先进行西方音乐史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尽快了解西方音乐史的发展脉络,才能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西方音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及音乐风格。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音乐欣赏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才能事半功倍。

(二)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

除了第一种教学模式之外,还有许多高校采取的是西方音乐史与西方音乐欣赏课程同时、交叉进行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之下在教学年度内同时进行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的授课,这样一门课程往往需要两个学期才能学完,就要求教师将西方音乐史进行时期划分,或是将浪漫主义时期作为分界,或是将其他时期你作为分界,进行上下学期的学习内容的分配。这种教学模式的支持者多是认为若是将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割裂开来进行生硬的授课,就会出现音乐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轨现象,导致学生不能在学习相关的音乐发展阶段的时候不能进行相应的代表曲目的欣赏,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若采用顺序递接的教学模式将会出现上学期一直在学习西方音乐史的理论知识,较为枯燥,教学效果不佳。

三、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之间的联系及整合教学的必要性

在深化改革的大潮之下,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的呼声愈来愈大,进行相关课程的整合同步教学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之间也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进行两者之间的课程整合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必要性。

(一)西方音乐史课程中融合着音乐作品的体验与欣赏部分

西方音乐史作为一门介绍音乐历史的课程,它与一般的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等学科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和不同,主要表现在西方音乐史的课程内容是在理论知识之中蕴含着西方音乐史上各个时期的优秀的音乐家与其优秀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说西方音乐史是以音乐作曲家及优秀音乐作品构成的,学习这些内容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艺术的欣赏与审美体验,这才是西方音乐史学习的最终目标。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与授课过程中,音乐史与音乐欣赏也是很难割裂开来的,在音乐史的课程开展过程中,涉及到许多风格、体裁迥异的作品,要想掌握这些重要知识,就必须在对作品进行充分欣赏、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将理论知识与欣赏实践结合起来。

(二)音乐欣赏课程中也渗透着西方音乐史的内涵

音乐这门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密切联系的,与音乐家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在某种程度上说每一个伟大艺术家的背后都有着其生存特定历史时期的背景和内涵,音乐的形成不可能完全不受社会与历史时期的影响。一部音乐作品往往是作曲家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期而对生活产生一定的感悟和体会,进而付诸艺术创作实践的成果。要想更好的欣赏一首音乐,就必须首先要了解音乐的来源、产生背景,知晓作曲者在创作音乐的时期的特定的心境和思想状态。在音乐欣赏的课程当中,教师在分析作品欣赏技巧的过程中,也会附带介绍一些音乐史方面的基础知识,便于学生准确定位音乐的特质,才能给予学生准确的音乐体验。除此之外,音乐的欣赏体会与感悟也根据欣赏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这种体会和感悟对于作品的重要影响就是它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不同,也就形成了作品的风格,在音乐欣赏的课堂之上,这种不同的风格的历史内涵,往往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也给西方音乐史的授课打好兴趣基础。

四、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之间的整合建议

虽然各大高校开设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已有一段时期,两门课程的授课模式也逐步形成,但是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对于素质教育的呼声逐渐强烈,再加之两门课程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行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的整合教学已经到了非常必要的时期。如何做好两门课程的整合教学,提出建议如下:

(一)要充分把握课程教育的特点和灵活性

在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分设两科,传统的授课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素质教育的高要求和高标准。新时期,进行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的授课时,要在不影响课程整体授课的前提下,适当根据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的内容及时间安排上进行灵活调度。同时,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而适当调整教学效果要求,灵活采用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交叉、互补的授课方式,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要合理选取课程结合点及教学主线

教学主线是课程授课的主要脉络,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在进行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的整合授课时,要在充分研究课程内容及重点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课程结合点,既要不失偏颇,又要生动活泼,充分将音乐史这一音乐课程的骨架与音乐欣赏这一音乐课程的血肉紧密融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要适当将时间脉络、流派脉络、体裁脉络融合使用,实现3条脉络的互为补充、互为交叉的教学模式,不死板进行教学内容的划分,而是从史学、美学等方面进行宏观融合,从音乐的时代背景、个性风格等方面进行微观的把控,加深学生对不同的音乐的直觉体会,顺利完成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和学习。

(三)要充分使用信息化多媒体技术,展现灵活教学方法

新时期对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提出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的新要求,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信息化的教学工具的使用,多运用多媒体设施,通过信息化技术将授课过程中需要的体裁及作品用更加视觉化、听觉化的方式呈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要积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启发学生开展主动向的学习,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实现课程之间的渗透和互补,扩大学习范围,丰富学习形式,帮助学生养成新型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质量,实现素质教育。

五、总结

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是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公共基础课程。如何做好两门课程的授课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音乐欣赏视野具有重要的作用。综合来看,要进行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的整合教学,就要充分灵活教学安排,合理选取教学内容结合点与承接点,并充分使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新技术,才能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才能充分提高教学效果,进行教育创新和变革,实现教育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安.浅谈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教学的整合.科技资讯,2012-08-03.

〔2〕董云.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2.

〔3〕陈孝余.中小学音乐欣赏有效聆听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4〕徐菁菁.文化视域中的中美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5〕赵娟.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之文化阐释与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13.

〔6〕杨丹.音乐教学法教材之历史研究(1901-1976)[D].湖南师范大学,2013.

〔7〕褚震.谈高职高专音乐专业中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的综合教学[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8〕柳良.《西方音乐史与音乐赏析》课程改革探索[J].四川戏剧,2011. (责任编辑 徐阳)

作者:王俏

第四篇:浅析西方音乐史的学术传统与文化心态

【摘要】西方音乐史主要是对西方音乐整体发展脉络的综述。对西方音乐史进行研究,可揭示西方音乐的发展规律,借鉴西方音乐的艺术特色,搭建一个具有西方音乐史学术性的中国化知识平台,实现中西音乐艺术的交流与融合。本文主要探讨了西方音乐史研究中的学术传统与文化心态,力图提出一定的创新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西方音乐史;学术传统;文化心态

【中圖分类号】J609.1

从客观条件分析,我国对西方音乐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我国现有的关于西方音乐的原著资源有限,原稿音乐作品更是不足,研究者流畅阅读原文的人非常少,而且能出国对西方音乐史研究的学习者人数也不多,这就给进一步研究西方音乐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现今,西方音乐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极致的高度,相关研究人员在前人的经验上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先进的理论流派推动了西方音乐史学术的发展。但由于上面提到的我国对西方音乐史研究的局限性,对西方音乐史的学术研究还需加大力度。

一、西方音乐史的学术传统

西方音乐史属于音乐史论的一个分支,它站在西方文化的视角对该领域的音乐文化进行学术研究。因而,西方音乐史不仅具有音乐史论的共性,还具有本体发展的个性。对西方音乐史的研究,主要是对西方音乐文化发展脉络的系统分析,各个历史阶段代表音乐家、代表作品的音乐风格方面的探讨。对西方音乐史进行学术研究,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西方音乐历史的认识,有助于对西方音乐的文化内涵和当代音乐走向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必须认识到,对西方音乐史的研究不仅仅是对西方音乐发展情况的概述,它还带有审视与辩证的色彩。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西方音乐史研究时,要对西方音乐发展的规律进行探索,对每一历史环节的音乐风格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发展背景对当时音乐的美学观念进行揭示,形成强烈的、鲜明的思辨体制。

大多数学者对西方音乐史进行研究时,往往根据查阅的相关历史资料通过自己的分析论证得出结果。虽然学术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缺乏对史论展开批判性思考与自我反思。20世纪以后,西方音乐史的编写开始由多位音乐学者合作进行编写,打破了由单个人进行编写的局面。这一行为有利于集多位学者的专长,深化不同时代的音乐文化内涵。

西方音乐史作为一种他国的音乐文化,我国相关音乐史的研究人员很难根据本体所具有的音乐经验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因国内音乐研究者身处的国内学术空间和环境的限制,在表达自己对西方音乐敬意的同时,会不自然地产生不甘落后学科上的劣势和话语权缺失的失落和焦灼感。国内音乐研究者应建立强大的民族自信心与客观的思辨态度,加强对不同时期西方音乐学者的对比研究,加强现代化的人文关怀,探索当代西方音乐的学术走向,随着时代的变革而不断诠释新的文化内容与时代精神。

二、西方音乐史的文化心态

中华民族拥有博大的胸怀和包容精神,特别是对外来文化拥有着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如潮涌般的信息不断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积极向上地引人上进,消极腐败的误人发展。因此,在面对各式各样的信息时要保持客观、冷静。

音乐是跨越国界的语言,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西方音乐史不仅对其自身的历史脉络进行了记录和分析,还促进了人类精神和思想的发展。在对西方音乐史进行研究时,应保持开放、平和的态度,客观中立地对其发展脉络进行分析,积极吸取其中的精华部分并为己所用,将西方音乐史的学术思辨成果用来拓展国人的精神文化领域,提升自己的学术价值。

进行西方音乐史研究时,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保持民族自信心,在关注西方音乐发展状况的同时有所侧重。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应构建一种和谐的文化艺术氛围,多渠道获取国外先进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结合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发展情况,科学、客观地进行翻译,并站在我国文化视野上解读西方音乐史、代表作。

对中西文化进行交融与相互借鉴,能够有力促进彼此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因为中外音乐史暗含着艺术的“通感”,通过相互之间的参照和对比,会获得更多具有研究价值的学术课题,以促进音乐艺术的不断提升。因此,在研究西方音乐史时要杜绝单一、主观的学术思想,要积极对相关文化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在参考中外音乐史料的基础上进行论辩。此外,还要对同一时期的社会文化、哲学思潮等内容进行分析。因为音乐的发展是与社会人文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了解这些内容,能够全面认识特定时期音乐艺术发展的缘由、艺术走向等内容,还能够帮助研究者在翻译原著时对特定语句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诠释。

参考文献

[1]殷诚.西方音乐史研究——学术传统与当代视野[J].音乐时空,2016(10):64-65.

作者:刘海涛

第五篇:西方音乐史教学改革的空间扩展

[摘要]西方音乐史是音乐艺术院校和高师音乐系科的基础必修课程。本文从时代发展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出发,探讨西方音乐史教学内容的纵向与横向发展空间;并对传统的教学手段提出质疑,提倡传统教学手段的变革,积极为学生营造发展空间。

[关键词]西方音乐史;教学改革;音乐史教学

西方音乐史是音乐艺术院校和高师音乐系科的基础必修课程。几十年来,我国承袭原苏联的教学体制结构,在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上一直没有大的变化。它的特点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导,学生听记为载体的被动教学形态,存在着该课程与音乐其他理论课程和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生活联系贫乏或松散的状况,使学生难以形成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相互交融和正向迁移的立体思维方式。因此,课堂教学的单调与沉闷,学生学习状态的被动与消极,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必然结果。它与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拓展知识视野的教学目的,显得非常不适应。从现行各院系使用的常规教材分析来看,它还存在着对现代音乐流派风格缺乏介绍,对现代音乐理论、音乐文化现象缺少分析,以及对西方音乐与西方文学、绘画相关联学科的横向联系研究的严重不足。目前,西方音乐史这门课程的教学在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材修订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从内容到形式的巨大改革空间。本文试图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和意见,来阐述西方音乐史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一、教学内容的纵向延伸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传统的西方音乐史教学内容中,我们常常以古希腊时期至20世纪初为起止端线,而对20世纪相当一段长的时期的音乐文化持漠视或否定的态度。这种以单纯思想意识概念为出发点的音乐发展史观,显然不利于我们对现代音乐的全面认识和研究。20世纪是科技和文化发展十分迅速的时代,一些反传统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技巧的演进,以及音乐与多种边缘学科、甚至与科学技术的交汇程度,都是人们始料不及、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音乐现象。新的音乐理论以及这种理论与西方现实生活的变迁关联,也我们避之不能,必须诚实研究的课题。当前,青年学生生活的环境,促使他们产生了分析现代音乐的迫切愿望。正是西方在这个世纪所经历的资本主义处于动荡和危机的社会状态,以及二次世界大战而导致欧洲乐坛出现的个人主义、唯心主义、抽象主义和苦闷心态,促成了新古典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序列主义音乐、未来主义音乐、具体音乐、电子音乐、概率音乐等等新风格的产生,以及十二音音乐体系、无调性和泛调性等音乐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质上,这些音乐理论和音乐风格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自我理念膨胀到外部世界的客观反映,从单一的音乐思维到走向综合思维和表达的艺术发展过程。它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出20世纪时代政治、现实生活、经济与精神文化的重变化,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所透视出来的音乐风格,事实上也诠释了作为20世纪欧洲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群体——音乐家们极其丰富和复杂的心理体验和哲学思考。尽管他们的情感表现为扭曲态势;音乐词汇、和声语言呈现出抽象和扑朔迷离特点;音乐作品内容反映出消极和悲观、失望的情绪,但并不妨碍它们具有独立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如果简单地剔除这部分内容,就会使我们陷入一个知识内容的盲区,导致脱离现实生活来阐述音乐的发展等不可取的治学态度。我们应该在西方音乐教学史的教学当中,大胆而客观地引入 20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介绍这一时期西方主要的音乐家和他们的创作,以及在其代表性的作品中折射出来的社会心态、美学观点和创新的艺术手法,让学生把这个时期的西方音乐的演绎,摆在一个社会快速发展、科技高度进步和社会矛盾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来思考音乐艺术与现代社会的相互关系,去借鉴、比较和批判西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手法,并从中汲取人类文明发展的丰饶成果。当然,教师理性的分析,健康的引导,对于这段西方音乐史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针对20世纪以来西方音乐文化发展的研究,是我们全面学习该课程的必需内容,这一段音乐历史,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和技巧演变,也是无法刻意回避或简单否定的。应该说,对于该课程传统内容的纵向延伸,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音乐史教学应该直面的课题。

二、教学内容的横向扩展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需要

在我国的音乐专业院校和高师音乐系科的教学中,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往往呈线性模式,其具体表现为多局限在音乐本身的发展研究的层面之中,而与其他边缘学科以及社会生活联系甚少。应该说,面向21世纪的教学思维应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知识能力为主导。所以,对于过去那种单一和专业性极强的课程教育模式,有重新审视和修改的必要。事实上,任何一种学科的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而且与其他学科的发展总是包含着内在和必然的联系。众所周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形成是依赖于启蒙主义运动时期哲学和文学诗歌的引导,浪漫主义音乐流派的风格建立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和封建势力卷土重来的必然产物,同样源于这个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戏剧、绘画等学科的原力推动。更不要说马奈、莫奈以及雷诺阿的印象派音乐,表现主义美术学派的那种强调自我感觉和主观体验的创作态度怎样影响了勋伯格序列音乐的形成和欣德米特的调性体系扩展的音乐风格。即使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帕勒特里那和拉索的无伴奏宗教合唱中,也可以让人领略到波提切利等人在美术作品中所透视出来的那种对人和自然的赞美之情,以及丰富的、人性化的艺术特点。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现有的电化教学设备,在西方音乐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介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文学诗歌作品、建筑及雕刻作品。特别是在高师这样的综合性大学中,音乐系科更是可以利用它们自身的优越条件,让哲学系、美术系、文学系等学科的老师走入音乐课堂,就某一时期的哲学、文学、诗歌、绘画、雕刻艺术风格,开辟专题讲座,充分调动这些学科知识的视、听、读、讲解、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结合音乐历史发展的阐述,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让他们能够全方位地认识、剖析和理解每一个时期的艺术风格。这样的教学,必定是令人感兴趣的、生动活泼的教学,也是一种资源共享、学科交融的教学。它的信息量丰富,知识横向迁移宽广,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增进他们的知识修养,形成立体知识构架都将大有裨益。应注意到,在西方权威性很强的、由格劳特和帕利斯卡合著的《西方音乐史》一书中,已经出现了不少的绘画、雕刻插图、建筑、投影图片以及诗歌与音乐文学评论的内容,其中暗含的一种极有价值的教学信息,是耐人寻味和值得我们思考、研究和发展的。

三、改革传统教学手段,营造学生参与空间

据笔者调查,全国有很多音乐院校和高师音乐专业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过程中,都采用老师讲授为主、辅之放听相关音响资料的方式进行教学。尽管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电化教学已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也无外乎是录像、音乐磁带变更为数码技术制作的CD碟片、VCD碟片。虽然它们改善了教学视听过程中的音,响和画面质量,但从根本上讲,学生仍未摆脱你讲我记、你放我听的被动学习状态。教师的主导功能被提高到一种不适宜的高度,而学生的主动学习愿望则日趋下降,课堂教学质量令人担忧。笔者认为,改变这种局面的症结,不能仅仅停留在改善教学硬件环境、充分发挥电教设备的优势的单一层面上,而且还应在学习过程中,努力营造和扩展学生参与教学的空间,使西方音乐史这样的“史”课真正地活起来。一方面,我们可以用幻灯投影仪,让西方的绘画、雕刻、建筑艺术作品映入学生的眼帘,让在聆听音乐作品的同时,还可产生一种视觉的冲击效果,构成立体的风格印象。此外,也可利用电脑、扫描仪把西方音乐史的相关谱例,反映在屏幕上,让流动的音乐结合静止的乐谱,给学生留下分析音乐、研究风格的空间。并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励他们针对谱例发表个人的意见,展开学术争论,使学生从被动听课状态转变为主动思维的、积极讨论的活跃状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特别是在音乐作品的讲解分析过程中,对于某些体裁的作品,可以组织学生自己进行演唱、演奏。如艺术歌曲、合唱曲、钢琴和器乐独奏、重唱重奏作品等等。甚至让学生与老师合作演唱或演奏,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记转变为主动的奏唱,学生和老师都成为教学环节中主观能动的主体。这样的教学将引发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刺激学生产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强烈欲望。当学生在理论上理解了某个流派或音乐家的音乐风格以及作品时,他又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直接参与演唱、演奏的表达过程,达到一种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毫无疑义,对于大学音乐专业的学生,这将是—个感受深刻的学习过程。与此同时,教师与学生还可以对演唱、演奏者所表达出来的音乐风格进行讨论,并对其作品的技巧特征,例如:调式调性的布局、和声的功能与色彩、音乐的明暗对比、旋律线条和个体化的音程的特点、力度的强弱设计、曲式结构的继承和变异,以及不同音乐流派、不同音乐家个人风格进行分析、对照,并把诸艺术特点融于特定的社会生活和人文学科领域进行综合归纳,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课堂变为教师与学生讨论的天地。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改革,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更有利于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几点,既是本人对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点研究心得,也包含一些实验性的成果,肯定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但对于21世纪的人才培养的教改研究,应当始终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参 考 文 献]

[1]周炜娟.重新审视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史论课——《西方音乐史与欣赏》课程教学改革[J].艺术百家,2006(05):146-151.

[2]邓琦.关于“西方音乐史”教学改革的综合探讨[J].科学经济社会,2012(03):189-192.

[3]柯莉.高校西方音乐史教学改革探索[J].大舞台,2012(11):226-227.

[4]张炫.高师《西方音乐史》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02):135-136.

(责任编辑:刘申五)

作者:凌宪初

上一篇:小学德育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消防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