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物形象分析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在电影艺术中,人物形象的设计会直观地影响到观众对电影的内心感受和观感体验。对于电影人物形象的设计,唯美和完美之间应该如何取舍,应该遵循我国的社会价值观以及道德观进行设计,让电影人物形象有血有肉,能够真实传神地传达相应的思想。该文就电影人物形象设计的唯美和完美之间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第一篇: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小妞电影女性人物形象呈现模式分析

【作者简介】周圣崴,男,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影视学研究。

【基金项目】 小妞电影是以年轻女性为主角,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反映现代女性所关注的生活和情感问题,关注现代女性自我成长经历的浪漫爱情喜剧。在小妞电影中,一些反复出现的女性形象表现出相似的模式化特征,主要可归为“灰姑娘”、“潘多拉”与“花木兰”这三种模式。

一、“灰姑娘”——在成长中收获爱情

小妞电影中的灰姑娘角色相较于传统灰姑娘故事中的人物原型而言,具备以下几点相似与变异之处:

(一)传统灰姑娘突出表现了女性善良单纯的品德,小妞电影中的女主角继承了这一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女性自我表达的诉求。传统灰姑娘获得自信的方式是外在的,是通过穿上仙女施舍给她的漂亮衣服与水晶鞋和王子共舞而体现出来的;而小妞电影中的灰姑娘形象获得自信的方式则是内在的,是通过发现自我后内心变得强大而体现出来的。比如《非常完美》中苏菲在影片一开始便陷入到和前男友失恋之后的痛苦境地,幻想自己被千万只臭虫啃食殆尽,最终通过发现自己的绘画才能而变成一个自信成熟的漫画家。

(二)传统灰姑娘的性格从始至终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她一开始就是一个善良的、通情达理的“圣母”形象,当她最终获得王子青睐成为公主之后,她仍然保持着原初个性。而小妞电影中的灰姑娘形象会具备人物弧光,她们只有在困境中不断努力和反思,意识到自己的性格缺陷和情感问题,并努力改变现状,才能获得“王子”的青睐。正如《非常完美》中苏菲所言:“女人只有找到了自我,才能找到真爱”。

传统灰姑娘故事在叙事结构上最明显的特征便是“身份置换”与“命途陡转”,即从最初卑微的奴仆,换装参加舞会获得王子垂青后成为公主,灰姑娘的身份与命运在一夜之间峰回路转。两个特征同时满足了女性对爱情的期待和对财富的幻想,而变身公主的陡转情节似乎也迎合了现代人一夜暴富的财富欲求。小妞电影在塑造女主角形象上也套用了此种叙事结构,但其加入了女主角的个人成长经历,对传统灰姑娘故事中“女性只有默默等待才能获得爱情”这一被动模式做了调整,强调“女性只有完成个人成长和自我认知才能获得爱情”。

二、“潘多拉”—— 被惩罚的欲望对象

小妞电影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女性形象便是那些性感妖娆、心狠手辣却又独当一面的女情敌或女闺蜜们,其人物原型即“潘多拉”。在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Pandora)是宙斯为惩罚普罗米修斯而用土和水所造的能够激发所有男人原始本能欲望的美艳处女。潘多拉这一神话原型的典型特征是女性美与灾难情结,小妞电影中的潘多拉形象在具备以上这两点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语境也发生了变异:

(一)小妞电影中的潘多拉形象往往与金钱、名利、地位等商品标签紧密相连,她们通过各种视觉媒介呈现在影片中,体现出较强的消费性和娱乐性。例如《非常完美》中创作者大量使用电影、广告、MV等视觉媒介来呈现王菁菁,将其与奢侈品绑在一起,甚至安排了一场颇有讽刺意味的戏:王菁菁逼迫睡在沙发上的男友一同观看电视机中的自己,男友却因困倦而拒绝。充满诱惑力的女性身体就像吸引消费者的商品和渗透在大众生活中的媒介一样既让人难以抵挡,又让人心生厌倦。

(二)小妞电影中的潘多拉形象似乎在一开始能掌控自己的身体和命运,可最终却会被男人抛弃或规训,她们既是欲望的主体,在一定的游戏规则内将男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却又是欲望的客体,最终会遭到被男人抛弃的惩罚。《北京遇上西雅图》中文佳佳在影片一开始是一个挥金如土的势利女人,却在西雅图遇见了命中注定的男人,最终被真爱规训为贤妻良母。小妞电影中潘多拉形象的命运只有两种,第一种是被男人抛弃走向毁灭,第二种是被男人规训得到救赎,这两种命运都是对潘多拉形象“获得掌控身体主动权”的反讽。

三、“花木兰”—— 女性身份认同焦虑

戴锦华在《雾中风景》中认为“花木兰式境遇”是当代中国女性共同面临的性别、自我的困境。[1]大多数小妞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往往体现了女性的身份认同焦虑,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小妞电影的花木兰形象具有暴力色彩,并通过戏谑幽默的叙述口吻所表述。《非常完美》中李莉在商场选衣服的时候发现丈夫和另一个女人在调情,二话不说对丈夫劈头盖脸一顿痛打,而当她和端酒侍者一见钟情后,她便一反常态变得极为贤淑。正如吴菁所言:“女英雄具有消费文化的典型特征,色情与暴力元素被合法地组织进影像文本之中……女性在故事的结尾一般会出现某种转变,回复或者有希望回复到一个更能为男权秩序所能接受的位置。”[2]与此同时,创作者采用令观众感到幽默的女性暴力呈现方式,也是小妞电影在言说策略上所做的调整。

(二)小妞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性格非常强势,她们常常借忘我工作来回避情感问题,却在不知不觉中引发更严重的焦虑情绪,陷入事业和家庭之间的两难处境中难以脱身。例如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男主角Frank的前妻就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女性,她希望自己既能操控家庭关系,也能在事业上占据主导地位,却最终既瓦解了夫妻关系,也丧失了女儿的信任。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一些特例,例如《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周逸,她既是事业上的成功者,也是家庭中的贤内助,她也是一名同性恋。创作者将这样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并积极适应家庭与社会角色的花木兰形象设定为非主流的性少数人群,似乎也从另一个侧面暗示当今社会绝大多数“花木兰”所面临的尴尬处境。

·电影理论周圣崴:小妞电影女性人物形象呈现模式分析四、三种女性形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上三种主要女性形象并非割裂存在,她们在小妞电影中常常以不同方式组合,在其中一种呈现模式的基础上,融合另外一种或两种,形成新的女性形象。女主角在影片开始时可能是一个身份认同焦虑的“花木兰”,或是一个寻找情感归宿的“潘多拉”,或是一个渴望获得认可的“灰姑娘”,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弧光的达成,最后将成长为一个爱情与事业双赢的女强人形象,即“灰姑娘”与“花木兰”的结合体。比如《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女主角文佳佳在影片开始时是一个用暴躁、财富与性魅力来掩饰孤独内心的“潘多拉”,在遇上“白马王子”Frank后逐渐明白自己内心的真正所求,于是离开了代表财富和地位的“老钟”,通过自己开网店创业站稳脚跟后,最终在帝国大厦的塔顶与Frank结合。

与此同时,三种呈现模式在小妞电影中所占比重也不尽相同。潘多拉形象广泛出现在所有小妞电影中,同样占相当大比重的还有花木兰形象,小妞电影中大量出现的性感、泼辣而又干练的女强人们,无一不折射出这两种人物原型的影子。“灰姑娘”作为一个从始至终的框架性形象,她往往会接受“潘多拉”和“花木兰”的渗透,形成一个拥有“身份陡转”和“愿望达成”两项基本叙事功能的复合形象。

虽然潘多拉形象在小妞电影中出现频次最高,但当女主角在完成自我蜕变时,“潘多拉”却被剔除在外。因此,创作者对这三种女性呈现模式所持有的态度和立场有其倾向性:一方面,泛化的潘多拉形象不仅体现了创作者试图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开放的女性形象谱系,同时观众也能从行走在道德边缘的潘多拉形象中想象性地获得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身体与消费快感。另一方面,在最终的“灰姑娘”与“花木兰”结合体中,“潘多拉”却被边缘化了,充分体现了传统女性道德评判约束(灰姑娘)与新时代女性寻求自我独立(花木兰)的共谋趋势,寄托着创作者对现代女性实现爱情与事业双赢的强烈渴望,但被边缘化的“潘多拉”却流露出创作者对“潘多拉”道德边界的模糊性所持有的隐忧态度。

综上所述,小妞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基本可以归为“灰姑娘”、“潘多拉”与“花木兰”三大类。随着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笔者预测未来小妞电影在价值立场上最终认可的人物形象将从“灰姑娘”与“花木兰”的结合体扩展为“灰姑娘”、“花木兰”与“潘多拉”相互交融的综合形象。“潘多拉”的危险性和灾难情结将随着消费文化向大众日常生活不断渗透而成为被普遍认可的形象特征。小妞电影中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女性形象也将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1]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8.

[2]吴菁.消费文化时代的性别想象——当代中国影视流行剧中的女性呈现模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117.

作者:周圣崴

第二篇:试分析人物形象设计与服饰关系

本文以人物形象设计与服饰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简要地阐述了人物形象设计和服饰融为一体是提高人物形象美的前提。详细地分析了只有具有一套完善的设计理论及方案,才能将人物形象表现的更为具体,揭示了人物形象与服饰之间紧密联系的关系,深入地探讨了和谐的人物造型给欣赏者带来的美感。本文将对人物形象设计对服饰的影响进行研究及分析。

人物形象设计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现代社会中,人物形象设计已经受到更多人的关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服饰上的要求也越来越讲究,人们对整体形象的追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在个人形象越来越注重的现代,更加注重服饰和形象的统一,人物形象设计也是对个人的评价和印象。只有将服饰风格与人物形象设计统一、协调,这样才能体现美感。

人物形象设计与服饰风格

1.人物与服饰的风格

在人物形象设计中,人物轮廓在服饰设计中起到很大作用,主要分为:脸部轮廓、体型轮廓;首先,虽然脸部轮廓的在身体比例中占很少的位置,但是却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人们往往在第一印象中,对脸部是最为看重的,从此就可以看出脸部的重要性。在人物设计中,脸部决定了个人的主导风格,从而决定了个人风格的走向。在进行人物设计时候,应该注意人物脸型,从而决定搭配服饰的风格。服饰也是分为曲直,从服饰风格角度看,直线的服饰是通过直线裁剪环节进行裁剪,分割线也多为直线型。如:西装、军装等就是直线型;曲线型就是通过曲线的裁剪方式进行分割,有很多的褶皱,和叠加层。如:长裙、百褶裙。其次,体型轮廓就是真整个身体的曲线走向,可以分为直线体型和骨骼体型,可以通过一个人的体型进行分析,看看人物是适合哪种着装风格。

2.人物质感与服饰风格

在人物设计中,人的体感是指脸的大小,及身体骨架的大小。在面部中五官与脸的比例关系,直接影响到人物形象设计的特点。主要是观察面部,给人是成熟还是幼稚的感觉,将一目了然。五官紧凑面部量小的,常给人一种阳光年轻的形象。服饰的量感主要是看服饰的款式,有领子、袖口、口袋、等决定,领口的深浅也决定了量感的大小。服饰面料方面的区别,就是看服饰是轻盈、柔软、飘逸来看区分。在服饰的花纹图案来看,大图案就代表图案量感大;小图案就代表图案量感大。从选择服饰方面来看,大量感的服饰将表现的比较夸张、醒目、大气,如果选择小量感的服饰,就显得比较小巧的感觉,如果穿错了服饰,将会给人一种不配的感觉。

3.人物体型与服饰风格

首先,骨架宽大的人,会给人一种量感比较大,给人一种成熟的印象,所以在选择服饰的时候要选择质感偏大的,量感大的曲线型服饰是给人一种干练、中性的感觉。其次,骨骼比较小、纤细的人,给人一种玲珑、小巧的印象。所以在选择服饰方面,就应该选择相对甜美、可爱的服饰。所以判断一个人可以通过穿着风格进行评判。

服饰在人物形象设计中的作用

1.服饰影响人物形象

人的穿着打扮在生活中起到重要的地位,对人第一影响是从穿着来判断,服饰成功塑造了一个人的形象。往往是从穿着开始描绘,然后就是表情。比如“看那个穿蓝衣服的女孩是谁啊”这就说明服饰设计在人物形象中的作用。这就是人们在对一个人物判断时,服饰首先成为被关注的点。从而可以看出服饰直接影响到人物的形象。

2.人物形象设计中各个要素

人物形象设计中,不仅仅是服饰起的作用,还由其他条件决定,比如发型、妆容,也是共同制约人物形象设计的因素。人物整体形象设计需要从人身上不同元素进行协调,从而打造出完美的人物形象。服饰要素的视觉效果具有强烈的冲击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通过不同的设计样式,对服饰的颜色、图案、做工等方面进行设计,体现了人物的气质和内在美。在服饰的搭配上,还要注重对体型、款式、发型进行全面的考察及搭配。

3.服饰风格影响整体形象设计

一个人的服饰风格,直接表现了自身的实际情况,服饰的风格是人物自身意识的表现,即可表达人物的性格爱好,还可以判断人物做事风格。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设计风格来体现自己的独特。

4.性格定位影响服饰风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性格将会直接影响到服饰风格,与性格相联系的内在特质将会在服饰中表现出来。在根据人物性格选择服饰中,人的性格特征决定了服饰的选择。在形象设计中,必须考虑内在因素、外在轮廓、量感等因素,结合人物的特点进行把握。

5.服饰风格定位

服饰风格定位是根据:时间、地点、对象进行判断的,也就是通过人物整体形象进行对服饰的判断。在人物待定的一个时间场合中,由特殊的事情和需要,对服饰进行特殊的搭配,在确定人物基本的风格后,将会根据时间、地点对人物进行服饰样式选择。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物形象设计与服饰风格是紧密联系的,社会特征将用人物形象具体的在服饰上展现了出来。在人物形象设计中,服饰风格是重要的内容,随着现代社会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我形象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追求完美是现代社会重要的需求,针对不同场合的需求,必须合理搭配服饰,提高个人整体形象水平,这将成为人们生活水平的重点需求。只有掌握合理的搭配技巧,人物形象才会鲜明地体现出来。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

作者:许阳?刘晓阳

第三篇:电影人物形象设计的唯美和完美分析

摘 要:在电影艺术中,人物形象的设计会直观地影响到观众对电影的内心感受和观感体验。对于电影人物形象的设计,唯美和完美之间应该如何取舍,应该遵循我国的社会价值观以及道德观进行设计,让电影人物形象有血有肉,能够真实传神地传达相应的思想。该文就电影人物形象设计的唯美和完美之间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影人物 形象设计 唯美和完美

现在的社会发展处于较高的层次,人们已经脱离了只追求物质生活的状态。当人们物质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开始对艺术进行追求。为了满足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电影在表现形式上不断进行改进,有了较大的突破。但现在人们对于电影的追求不单只是内容的追求,更会关注电影人物的塑造。就人物的塑造是唯美还是完美,需要进行一定的把握,准备将好的思想传达给观众,引导健康的心理发展。

1 目前的情况

现在电影已经抛弃传统靠情节来打动人们心理的方式。人们对电影追求的是高质量的艺术展示。电影的相关从业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掌握当前的知识进行表演,展示相应的技能,让观众们通过对电影的观看,对生活更加热爱。基于这个需求,人美对电影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这个需求,电影人要不断地进行刻苦学习,用心塑造出各类的人物形象,拍摄不同风格的电影。不同的表演方法,不仅使得人们对美的追求得以实现,并使得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升。对电影人的能力培养,拍摄高水平的电影,刻画真实的人物是现在人们最大的要求。

2 如何满足人们的需求

电影人在不断创新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类要求。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艺术水平越来越高,对于电影的要求也是愈加严格。在观看电影剧情的同时,人们还对电影人物的刻画、画面的情况等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人物设计的时候,要以人为本,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创造,将当前的社会价值观、道德观融入到电影中,通过电影人物的塑造,让观众感受正能量,从而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然而,单纯地对人物角色进行塑造,忽略观众对唯美事物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观众对这个电影的喜爱。因此,要两者进行兼顾,在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进行良好的塑造的同时,加入更多唯美的元素,让观众从不同方位感受作品的优秀,从而增加对作品的好感、对人物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打造好的电影作品给观众。在作品播放的同时,进行美好事物的传播,改变观众对事物进行唯美的追求,以电影人物为参考,实现人生的反思,对人物、故事进行观察,了解电影所表达的精神,从而提升对真善美的追求[1]。

这几年古装剧的收视率比较高,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人们在观看动人的剧情的同时,还接收到其中唯美的理念。我国历史悠久,在拍摄历史电影的同时,要秉着尊重历史的原则,让人们通过电影感受历史时刻的不同的美。电影需要采用科学、艺术的手段,将其唯美的时刻展现出来,传递给观众。

所有的电影题材的根源是生活。所有的美好事物的展示都是以生活为基础,为了更好地粉饰生活的美。因此,唯美受到人们的热捧。

通过对电影人物的塑造,所有的画面都是为了追求唯美,忽视了电影人物的实际情况,缺乏真实性,对历史不够尊重。这种唯美的追求是不符合实际的,是虚假的。部分电影的角色完全没有任何唯美的装饰成分。但好的角色塑造,是对角色人物性格、内心的把握、塑造,是让人们接受这个人物的过程。其角色的塑造是完美的,更是受到观众的追捧。因此,过度地追求唯美,是本末倒置的。艺术的完美是源于真实的生活[2]。

3 如何兼顧唯美和完美

在电影的人物定妆中,造型师要按照情节的实际情况、周边环境、相关的背景、风格等进行设定,把人物塑造出相应的特征,使其符合特定时期、特定人物的特殊外在形象。造型师对故事背景的理解以及对角色的认识影响着其塑造的形象特征。因此,造型师要深刻理解导演的核心思想,并根据表演者的自身素质,进行相关人物的塑造。而人物塑造的时候要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应有的情况进行。要使得这个角色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并且塑造的角色是观众能够接受的。另外,对于外部装饰的装扮,要结合历史、民族等特点进行装扮,让人物基于真实历史条件下有着其相应的个性。整体的定妆必须要掌握在一定的尺度内。如果超出这个范围,是浮夸的手法。范围内的作品,从艺术表现角度来看是完美的。这样,既实现了艺术的完美,也满足了观众对唯美的追求。

人物的装束也能表达出非常多的信息。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的进化,视觉效果成为人们判断事物的第一手段。通过对外貌、服饰等进行判断,人们可以直观地认识到相关角色的基础特征。因此,对于装束进行适当的装扮,能够使角色在外在语言上有不一样的表现。比如对头部进行装饰、对手腕进行装饰,能够对人物的性格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表述。这也是人物完美塑造的重要一部分[3]。

电影汇总,角色的外在形象和衣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物的性格、背景进行说明,也能够对观众进行阐述。

观众的审美,往往是对自我、美化自我的心理作用。饰品能够在这个方面进行很好的补充,满足人们对美的喜爱。特别是女性,对饰品更是喜欢。自古以来,女性都会用各种饰品对自己进行装扮,从而展示自身的美。因此,通过对饰品的使用能够提升对角色唯美的塑造。

4 人物的伪装

电影中的角色塑造,装束是很重要的部分。不同的颜色实用的同时,还能增加其美的传达。从审美角度来看,能够通过装束的美化,让人们感受到美好的事物。从使用角度来看,它们够达到实际的用途要求。如:衣服的颜色一般要有一定的对比性。对颜色可以找鲜艳的颜色,来表现这个人的性格是活泼的。而选用较暗的颜色表达这个人的性格是比较阴沉的。按照色彩色调来说,夏天的颜色比较轻快,感觉比较清凉。而冬天的颜色比较柔软和厚重,感觉起来就比较温暖[4]。

颜色在人们的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其特别的地方。部分角色在特殊的场景下,表演者的年纪、性别以及体型都影响着人物的最终塑造效果。这需要根据人物的特色进行颜色装扮,从而达到对角色塑造的要求。一般情况下,鲜艳的颜色女人装扮比较合适。而性格比较外向的人,更喜欢穿着色彩活泼的衣服。比较胖的人可以穿着比较宽大的衣服,而瘦小的人衣服的顏色可以进行适当调整,让人看起来更加精神。

对于颜色的搭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历史背景都有着区别。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服装颜色主要以蓝色为主。这个时期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着人们对颜色的选择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物塑造的时候,如果违背当时的社会背景,给大部分人选择五颜六色的衣服,是对历史背景的不理解,是将错误的信息进行传达。因此,还结合当时的特色背景进行人物装扮。

而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很快,人们的生活更加开放。人们对装束的选择也更加大胆。特别是女性,在颜色选择的时候,会根据每个人的职业、性格不同进行不同的颜色选择。有的是代表人物的性格,有的透露人物的职业,有的透露人物的心情等。所以,对于装饰的颜色选择,对于人物的塑造有非常大的影响。

5 结语

当前的电影人物塑造,在电影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观众对于人物的追求,趋于唯美和完美之间。如何做到完美情况下兼顾唯美,需要表演者不断进行自我修养的提升、技巧的磨练,从而对相应的角色进行塑造,以达到角色的塑造符合观众的追求,并将美好的事物对观众进行传统,让观众更加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 李韵.中国当代魔幻武侠电影服饰造型特点及意蕴阐释[D].曲阜师范大学,2012.

[2] 周营.新时期以来华语电影中的反面人物形象类型及其流变[D].吉林大学,2014.

[3] 热比亚·哈帕尔(Rabiya Haper).新疆哈萨克族题材电影研究[D].重庆大学,2017.

[4] 黄珊.论美国魔幻电影与中国武侠电影的相互影响及合流[D].成都理工大学,2015.

作者:易慎

第四篇:技校语文教学中历史人物形象分析探微

摘 要:技校语文教学中,系统的人物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解除阅读障碍,体会文章的情感,作出知人论世的评价,品味语言的精妙,获得阅读的乐趣。

关键词:技工学校;语文教学;教学目标;人物分析;阅读乐趣

在技校语文教学中,常常要牵涉历史人物的形象分析,因而涉及文章作者及背景的介绍,这可以为语文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语文教学中的作者分析及背景简介是学生理解和认识文章的前提,文学作品有其特殊性,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作者情感的流露。如果不对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介绍,则作品的多重意义将无法展现,更谈不上揭示文章的深刻内涵和评判文章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古诗词,许多时候,作者往往就是作品中的重要人物,是诗词中抒情叙事寄托情感的重要载体。因此,诗词作者的介绍分析,其实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是宋代豪放派大词人苏轼的代表作,在这首词的学习中,作者苏轼、词中牵涉到的历史人物周瑜,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笔者结合学习目的及教学目标,详细准备了两位人物的相关资料,并鼓励学生提供信息,使这两位古人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出现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首先出现的是苏轼的形象。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出苏轼的一幅图画:斜卧磐石,长须飘飘,峨冠博带,气定神闲,一派仙风道骨形象。结合语文课本上配的作者插图,学生概括出的苏轼形象是:潇洒飘逸苏东坡。看到这一形象,听到这样的总结,有学生就问:苏轼为何如此洒脱?笔者这样引导:古人常常有“恃才傲物”一说,才高而气傲,这是古代许多文人大家的普遍表现。那么,苏轼之才何在?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他是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词派的最杰出的代表,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还擅长绘画,可谓诗文书画几乎无一不精。笔者总结一句:才情纵横苏学士。仅仅如此介绍,显然不足以理解作者为何写下这样一篇词作。为此,笔者鼓励学生自查,并让带手机的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苏轼的有关生平及个人经历、写作背景等,鼓励学生用一句苏轼自己的词句概括出其人生态度。最终,学生们顺利地查找出所需材料,并指出苏轼的《定风坡》一词就是其最好写照:一蓑烟雨任平生。在介绍到苏轼这一处世态度时,笔者补充介绍了作者苏轼的坎坷多变的人生经历、官场沉浮,以及他的词作《定风波》,以此来丰富苏轼这位旷世达人的形象。这样一来,笔者在介绍作者苏轼时,用三句话就可概括出其独特的人物形象:潇洒飘逸苏东坡,才情纵横苏学士,一蓑烟雨任平生(豪放旷达而又历经坎坷)。通过形象分析和背景介绍,学生基本上了解了作者,理解了苏轼写作这首词的背景及用意,也为学生理解词人为何极力书写周瑜这一形象奠定了基础。

苏轼笔下的周瑜是什么样的形象呢?莅临赤壁,思接千载的苏轼这样说:公瑾当年,小乔初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风生,指挥若定,功盖三国。在苏轼笔下,“羽扇纶巾”的形象出现在了周瑜身上,这让学生们大发议论。借助这些讨论,笔者引导学生们指出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和《三国演义》等小说及影视中的周瑜形象的差别,进而总结出苏轼笔下的周瑜形象:年轻有为,春风得意,功高盖世,青史留名。在苏轼眼里,在词人笔下,周瑜周公瑾不再是气量狭小的东吴将领,而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大英雄。人们对周瑜数百年来的误解得以消除,可谓是为周瑜平反昭雪。这样一来,学生们既理解了苏轼借助古人感慨自身(年纪老迈却功业无成)的真实用意,也理解了作者举杯邀月,对话周郎的无奈和超脱。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使学生了解了苏轼的生平,理解了词人的写作用意,也领略到长江赤壁绝妙的神奇景象,进而深刻地体会到词人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从而为自己的人生树立一位学习效仿的榜样,这就是人物形象分析的魅力所在。

当然,此例只是说明人物分析的作用,再借《蜀相》一诗谈谈人物分析的系统性。系统的作者和写作背景分析,会使学生对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拥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主旨内涵。《蜀相》的作者杜甫,学生们在小学就接触过,但是,因为认知水平的差异,造成对诗人了解的局限性。笔者在讲授这首诗时,让学生从记忆之库中搜寻杜甫的点点印象,进而使单纯的、片面的、模糊的印象形成清晰可见的人物形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清新明丽的自然风光显示出诗人的自然情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纷飞中的家书传达出诗人浓浓的爱家感怀之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自身穷困潦倒、栖身无处,却依然心怀天下寒士;“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惨不忍睹的古战场的描述显现出诗人向往和平的大爱情怀。通过以上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诗歌的梳理,作者杜甫的形象跃然而出:热爱大自然、关心普通民众、关爱家人朋友、自身贫困潦倒却心怀天下、反对战乱、向往和平。然而,身处战乱之中的杜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只能借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仰,书写自己渴望得遇明主,兼济天下的理想。在学习《蜀相》之后,“诗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杜甫的形象也更加丰满。

总之,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分析及背景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解除阅读障碍,体会文章的情感,作出知人论世的评价,品味语言的精妙,从而获得阅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陶跃宏.浅谈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职教论坛,2002(14).

[2]张鸿苓.语文学科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滕巧玲

第五篇:油画肌理效果对人物形象表达的作用分析

【摘要】 油画作品的好坏,不仅要通过色彩、光线明暗程度等来表达,还要对画面的肌理有一定的美学追求。肌理是油画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不仅给人带来视觉享受,还带来了审美享受,不同的肌理可以体现作者的不同感受,为了使作品有效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肌理表现手法,让油画能更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油画肌理的发展也经过了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最开始的表面光滑的肌理到现在的形式多种多样的肌理,是绘画技术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体现。

【关键词】 油画肌理效果;人物形象;美感效果;情感效果

油画肌理主要通过笔触、添加物、底子来呈现,对笔触的不同运用、对添加物的适当增加、对底子的有方法的打磨都会使油画的肌理产生不同的效果,有些方法是在原有的自然肌理上进行增加,有些则在自然肌理上进行删减,油画肌理的效果又对人物形象的表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油画肌理效果不仅对人物形象的表达具有美感效果,而且对人物形象的表达还具有情感效果,一方面油画肌理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立体感和张力,另一方面又體现了作品的抽象美,可见油画肌理不仅可以体现人的理性也可以体现人的感性,除了让画面更具有美学享受外,还恰当地表达了创作者的情感,赋予人物形象的是勤劳的、善良的、勇敢的或者艰辛的性格特点,所以了解油画肌理内涵和构成途径对了解人物形象画作的意义是有所帮助的。

一、油画肌理的定义

油画肌理是物质表面的纹理所呈现的视觉效果,比如浮雕的高低不平、凹凸有致的纹理就属于肌理的一种,湖面水波产生的波纹也是属于肌理的一种,凡此种种。油画肌理也是画面表面表现出来的起伏和不平整,是油画创作的一种特有的表现手法。油画肌理的表现和它的载体材质有明显的关联,比如岩石、木材本身就有肌理表征,在上面作画自然就会体现肌理的效果,再加上绘画的不同手法的运用,可以将材质与作品本身融合在一起,体现出来的肌理效果也更加的自然[1]。油画肌理的运用主要是在近现代,古代的油画创作都是比较光滑平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油画肌理的创作手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油画肌理效果对人物形象表达的途径

油画的肌理效果是油画表现美的重要途径,不同的肌理形态塑造不同的油画效果,肌理效果对人物形象的表达途径主要是通过笔触、添加物、底子来传达[2]。

(一)通过对笔触。通过运笔产生油画肌理效果,是一种产生油画肌理效果最直接的方式,通过笔触产生的肌理能直接表现作品的张弛度和感染力。画家通过笔触的抑扬顿挫,借助画布本身的纹理对油画进行处理,使画面产生自然的美感,笔触的处理效果往往产生的是一种抽象的效果,比如要使画面产生颗粒感,就可以运用塑型膏对肌理效果进行处理,现在处理肌理效果的笔触方法多种多样,并且还在不断创新。通过拖、扫、挤压等笔触方式绘制人物的躯体和衣服,呈现不同的纹理效果,正确传达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3]近现代,油画作家多使用鬃毛做画笔直接作画于载体上,因为鬃毛可吸附的油料更多,所以使作品也更为厚重,油画的肌理效果也表现的比较突出。还有就是通过笔触的转承连接,来表达作者情感的起伏波动,用笔厚重则表现出来的肌理效果就比较厚重,触摸起来也比较突出,可以用此来表现人物的皱纹、衣服的褶子等。

(二)通过对添加物。过去油画的肌理表现特征并不明显,直到19世纪之后,画家们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在画布上面粘贴金属、木头等,混合各种材料,给予了画面特殊的肌理效果,过去的摄影技术并不发达,很多光影效果都不能体现,而在摄影技术发达的现在,通过摄影使肌理与光线的明暗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平时摆放的画作不能体现的光影效果,通过摄影可以完美地体现出来,于是对添加物在油画上的运用也越来越广了。在油画上进行添加物的处理,对添加物的形式和材料有一定的要求,现代添加物的范围越来越广,比如粉状物品、动物的皮毛等,都可以成为油画的添加物,通过适当的拼接方法,可以使添加物与油画背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不仅使作品本身表现得自然得体,还可以增加立体效果和视觉感受力。通过对油画进行添加物来表现肌理,不仅是视觉上的,更有触觉上的效果。

(三)通过对底子。肌理通过油画的材质本身所体现的,也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对底子的处理可以有效表达作者的情感,对底子处理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对底子的打磨等。底子由于运用的载体不同,它的纹理表现也不同,有些底子是肌理比较清晰浅显的布料,要使它的肌理效果比较明显就需要对它进行加工,在上面进行喷洒物品,用刮刀、刷子进行处理,使各种物质重合,增加肌理的深厚程度。有些底子又过于粗糙,那么就需要对其进行消磨,使其部分趋于光滑平整,用于人物形象中比较稚嫩的部分,比如年轻人的皮肤、镜子等。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底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比如帆布、岩石,对不同的底子的处理也是不同的,由于不同类型的底子表现出来的肌理效果不同,有些是明显的,有些是模糊的,这就需要创作者根据不同的情况结合作品想表达的内涵来进行处理和创作。底子的处理对画面的基础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底子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笔触的处理、添加物的处理。对底子的处理就好比建设大厦的地基一般,必须仔细和严谨,不可马虎。

三、油画肌理效果对人物形象表达的作用

(一)油画肌理效果对人物形象的表达更具有美感效果。1.油画的肌理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立体感,具有张力。绘画的艺术有很多,比如色彩、光影、肌理等,而肌理的艺术表现力是其他绘画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在创作油画的过程中对用笔的力度不同会使肌理产生不同的深浅厚度,体现人物形象的紧致与疏松,使油画在表现人物作品的时候更真实和赋有现实感。比如对农民的形象作油画,厚重的肌理就可以表现农民的肤质的粗糙,给人直观的体验[4]。力度的不同,表现出来的纹理效果也不同,有强弱之分,甚至可以从纹理的效果看出整体用力的方向,力度的强弱变化和作者作画时的心理变化。比如绘画人的额头部分,人的额头有些是有皱纹的,通过肌理的表现形式,可以自然的在画作上体现凹凸不平的效果,增加额头的立体感,尤其是额头的一些微表情,使画作更能体现人物形象的心理特征。现代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油画作家带来了各种新型的材料,材料很多都是三维的,在立体的空间上创作油画,再结合一些新型的材料,创作出来的作品就具有了时代性,更有张力[5]。

2.油画肌理效果对人物形象的表达体现了抽象的美。抽象的肌理可以传情、表意,在人们欣赏作品的时候,画面的肌理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抽象感受,人们根据肌理所表现出来的线条想象人物形象处于什么环境和状态下,并体会人物形象当下的思想情感[6]。对油画肌理的运用应当恰当,不能为了体现肌理效果而一味使用肌理,还应根据客观的实际,根据整体画所要表达的内涵和特征有选择性的进行使用肌理,并进行构图,防止滥用肌理的效果,造成画面的唐突和不协调感。肌理的效果不仅是可视的也是可触的,通过触摸可以感受作品的质感,让人加深印象,可触感增加了作品的抽象美,鉴赏者通过对肌理的触摸可以体会作品情感的起伏,有些微妙的情感变化用肉眼一时看不出来,但是通过触摸可以体会出来。

(二)油画肌理效果对人物形象的表达更具有情感效果。油画肌理的效果可以表达画家的情感,不同的肌理表征表达了作者的不同感受,有喜悦的、愤怒的、平静的、紧张的。根据笔触的轻重、用油料的厚薄、线条勾勒的粗细程度形成的肌理效果,来表达人物形象的特征和情感。油画肌理表现的是艺术家们对生活情感的积累,并通过这些细枝末节来表达作者微妙的情感变化。通过笔触的变化,所用的色彩及其厚疏程度、底子的粗糙程度体现的不同油画肌理,可以感受到画家自身的品格和气质,并形成独有的风格。不同的情感表达采用不同的肌理,粗糙的肌理表现的是一种沧桑感,细致的肌理表现的是一种情绪的浮动,厚重的肌理表现的是一种历史感,诸如此类。鉴赏一副好的作品,除了要对光、色等敏感之外,肌理的美感也不容忽视,其独特的美术效果和自然的情感表达,逐渐在油画中广泛使用。当代的油画有其独有的特点,很多的油画作品都融合了多种肌理效果,各种肌理融入画家的创作手法和创作灵感中,形成不同的画家风格,并由此表达画家的不同情感。油画的创作除了肌理之外,还融合了绘画的元素,每一种元素在作品中都有它的意義,不同的绘画元素进行组合就会使整个画面有不一样的体验,整体表达创作者的情感。

四、结语

肌理既有自然的也有人工的,自然的肌理是底子的原来反映,人工的肌理则通过笔触的运用、添加物的增减来完成,如何运用和处理油画的肌理效果对整个油画作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油画肌理的表现形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在当代的油画创作中,画家不断采用新的材料进行创作,比如使用膨松剂使画布蓬松几倍,又比如直接把油料喷在载体上加重其厚度,或者通过刀片来刮掉多余的肌理,方法很多,形式也很多。肌理不仅是创作油画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还传达了画家的情感和艺术技巧。从油画的肌理里面可以发现艺术家们对油画美学的把握和对作品内涵的情感表达,对人物形象的热爱。肌理的组成是多种形式的,在油画的创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管是艺术家还是鉴赏者都应该引起对油画肌理的重视,在创作人物形象的时候能使用肌理效果为油画增添一份形式美,从而有效地表达创作者创作作品的初衷和创作的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对作品有更好地诠释,让油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自然和完美。

参考文献:

[1]唐丹妮.当代语境下的油画肌理创作[J].艺海,2017.

[2]庞伟,李欣航.肌理表现在现当代油画创作当中的运用[J].美与时代,2019.

[3]沈明璇.当代油画创作中的肌理表现[J].艺海,2018.

[4]李飘.油画肌理效果对人物形象表达的影响[D].齐鲁工业大学,2019.

[5]李影.当代油画艺术创作中的肌理表现[J].艺术百家,2014.

[6]王艺霖.油画中肌理的发展与审美特性[J].山西农经,2017.

作者简介:

李世锋,男,汉,现为洛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美术学系主任。

作者:李世锋

上一篇:全球变化论文下一篇:如何学好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