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心理人性管理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心理管理是管理者依据被管理者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被管理者进行引导,激发他们的心理潜力,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实现预定管理目标的管理活动。在企业营销管理实践中,实施心理管理,既有利于调动企业营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化解企业营销人员的工作压力,调适员工心理情绪,从而提高企业的营销管理效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把握心理人性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把握心理人性管理论文 篇1:

高校学生心理管理研究综述

摘 要:心理管理作为与行政管理不同的管理模式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心理管理更多的用于提高心理健康、提升激励机制,而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运用心理管理的相对较少,从深度和广度上都缺乏全面研究。要在高校实施人本管理,运用心理学的原理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心理发展进行“软”管理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校学生;学生管理;心理管理

一、引言

“让人和谐幸福的生活”的观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用这样的社会发展观和管理视角去审视现代高校学生管理就会发现,一些高校学生管理太注重功能性的管理目的,用官僚体制的思维方式,以行政命令和强制作为主要工作方式,以学生遵纪守法,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为目的。这样的管理理念和做法固然对学生的言行的规范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却严重忽视了高校学生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全面和谐地发展。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的校园悲剧频频发生,自杀及犯罪案件也屡见不鲜,尤其是90后大学生呈现出明显的抗挫能力差,自我中心,任性,缺乏社会责任感,学习动力不足等特点。这些都亟待将心理管理这一区别于行政管理和经验管理的一种重要管理手段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中来。

二、心理管理的内涵

“心理管理”的概念来源于现代管理学理论。尽管已有不少专著和研究论文涉及心理管理,但对“心理管理”并没有統一的认识,也没有确切的定义。从目前的研究资料来看,学者对“心理管理”概念分从狭义和广义角度来理解。

1.心理管理是对心理健康的管理

很多研究中提及心理管理时都将它理解为是心理健康的管理,并希望通过心理管理解决如何应对消极心理,提高积极性等问题。吴薇莉、王政书等提出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管理以解决辅导员的职业枯竭问题,为辅导员提供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日本学者铃木丈织在《工厂心理管理》一书中将心理管理用以解决工厂员工的心理不适,包括单一作业的乏味感,小团体引起的心因性问题等。

在部分研究中,对心理管理和管理对象心理健康的管理并未严格区分。

2.心理管理是对心理内容的管理

颜世富在《心理管理》一书中对心理管理、心理领导、心智模式管理、情绪管理、意志管理、心理健康管理、激励管理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论述。白树虎认为,心理管理的精神实质是遵从人性,在尊重人的需要和尊严前提下去了解人,营造适合个性发展的环境,激发责任、自律、积极性、创造力和价值感。王庆贵认为,“心理管理,就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认知管理、情绪管理、意志管理和个性管理”

黄建钢则从更广的视角来审视心理管理,他在《心理管理学》中从哲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对心理管理进行了思考,认为对“群体事件”的防治和处置,对“社会心理”的引导和疏通,对“公共心理”的培育和养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对人类立体的“心理管理”。

在具体的管理领域,心理管理的范围不仅仅限于是应对消极的情绪反应,更大的意义在于从个体的心理需要出发,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潜力,提升作为人的更深层次的品质,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心理管理在各个领域的运用

心理管理被广泛用于企业员工的管理。梁金浚认为,心理管理的本质就是情感管理,应加强对员工需求的了解,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等使员工与企业保持好信赖关系,提高企业活力。万国强认为企业需要心理资本,因此管理必须从“心”开始,管好员工的“心”。王继认为,企业基层管理者班组长的心理管理能力包括团队建设情况、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授权能力、压力与健康管理、执行能力等方面。

张晓军认为,部队管理者应根据每名官兵的特长安排他们的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单位人员的整体积极性。吴薇莉、王政书等提出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管理以解决辅导员的职业枯竭问题,为辅导员提供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四、心理管理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或心理学在学生管理中更多的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心理理论的运用出现。席润认为,为消除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对抗情绪,应积极把握学生心理,在学生管理措施中建立激励机制;张俊杰将数据挖掘应用于学生心理管理系统中,辅助心理咨询师做好学生辅导和干预工作;都丽萍提出,应高度重视心理资本在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白树虎从建立学生信息收集机制,建立学生权益救济制度,建立学生广泛参与的民主的自我管理体制来进行学生心理管理;孙慧群从情绪、压力、挫折,人际关系四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心理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五、学生心理管理模式研究

目前学生心理管理的方法和模式的探究并不多,而更多的研究则针对学生心理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卢志海针对危机干预,建立起从校长到各处室、各年级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都有效配合的层递式心理管理模式。王秀芳认为,心理管理模式就是围绕心理管理的内容而确立管理目标及工作方法;操作方法就是为实现心理管理目标而采用的各种心理方式及技巧。同时根据大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和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提出了四大模式和十六种相应的操作方法。

朱浩亮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与辅导为核心的专门途径与以学科渗透、活动贯穿、宣传媒体、营造氛围为内容的非专业途径相结合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朱美燕运用协同学的理论,探索并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协同模式。叶玉清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模式,途径包括创造良好的心理文化环境以驱动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需要,组织参与实践活动以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目前武汉理工大学构建了课堂教学、教育活动、指导咨询、危机干预、调查研究“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林红以理论讲授、团体咨询、个别咨询、感悟分享与自创报刊“五结合”的综合辅导模式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综合辅导模式对于改善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地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心理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已经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企业管理领域。但是在学生管理领域,对具体的管理模式的探索并不深入,多数研究把心理管理的范围仅限于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事实上并未发挥心理管理的实质性效用。

参考文献:

[1]【日】铃木丈织. 精益制造027:工厂心理管理[M]. 东方出版社,2015

[2]王国强.管理从“心”出发[J].企业文明,2015,1

[3]王庆贵. 浅谈心理管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1,27

[4]黄建钢.心理管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陈小容

把握心理人性管理论文 篇2:

实施心理管理,加强企业营销队伍建设

【摘要】心理管理是管理者依据被管理者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被管理者进行引导,激发他们的心理潜力,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实现预定管理目标的管理活动。在企业营销管理实践中,实施心理管理,既有利于调动企业营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化解企业营销人员的工作压力,调适员工心理情绪,从而提高企业的营销管理效能。

【关键词】心理管理;企业营销队伍;建设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是人从事某项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心理管理就是管理者依据被管理者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借助于各种媒介形式,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被管理者进行引导,激发他们的心理潜力,使之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共同目标而实施的管理。实施心理管理,是现代管理人性化回归的必然趋势,也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包括企业营销队伍的管理者不可忽视的必修课程。

1.对企业营销人员实施心理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由人的行为与心理密不可分的关系所决定的。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的动力源泉是某种心理需要,人的行动是受人的心理支配和调节的。对此,恩格斯也说过:“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①人的行为与心理的关系告诉我们,不了解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就难以理解他的外部行为。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要想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不仅要加强企业的制度建设,还要了解被管理者的心理活动。只有在了解和把握企业员工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企业管理者才能根据企业员工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有意识有目的地借助各种媒介形式,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其次,这是调动企业营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管理效能的根本要求。企业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企业管理的实质是人本管理。人本管理就是要从人的心理与思想的实际出发,通过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改善人际关系等方法,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劳动效率和管理效率得以提高的管理方式。实施人本管理的前提条件是企业管理者必须要了解和把握企业员工的个性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本管理的核心又是心理管理。古语云:“人事之最难在于知人”。人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而且还具有锁闭性的特征。因此,作为企业的营销管理人员,要做好企业管理工作就必须首先要了解营销人员的个性差异,把握他们的个性心理活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这样,才能使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和预见性,也才能更好地发挥每一个营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再次,这也是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不仅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在加快,而且各种压力,包括工作压力都在加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活、工作压力,企业的员工很容易出现心理紧张、挫折感、痛苦、自责、丧失信心等心理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日积月累,不仅会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效能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对于一些人来说,甚至可能会选择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此,如何通过心理管理,解决员工心理问题、缓解员工心理压力、调适员工心理情绪就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2.对企业营销人员实施心理管理的几点体会

如何通过加强对企业营销人员的心理管理,化解企业营销人员的工作压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是现代营销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长期的营销管理实践中,笔者认为,认真研究企业营销人员的心理活动,了解和把握他们的心理需要是实施心理管理的基本前提。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面的需要既有物质层面的需要,也有精神层面的需要。对于企业的营销人员来说,精神层面的需要是更为重要的。精神层面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四种需要,即尊重的需要、理解的需要、信任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主要指他人,特别是领导和同事对自己的尊重、赏识、关心、重视或高度的评价。这种需要是企业营销人员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也是最关键的需要;理解的需要,主要指企业营销人员渴望自己的工作能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理解,工作环境和谐融洽,工作心情舒畅;信任的需要,主要指企业营销人员希望得到认可,得到赏识,得到重用,能愉快地担当重任,发挥才干;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主要指企业营销人员渴望在工作中取得较大的成就,事业的成功。

其次,我们知道,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由于种种原因,有的能够得到满足,有的则不能得到满足。一般来说,需要能够得到满足往往会给人带来激励的作用,而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则往往又会使人有一种挫败的感觉。因此,实施心理管理,一方面,就是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心理外部环境,充分调动企业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他们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各种政策,提供相应的保障,化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从营造良好的心理外部环境来说,对企业营销人员实施心理管理,关键要念好“十四字经”,即尊重、信任、关心、激励、公正、民主和发展。

(1)尊重员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对于这一点,企业营销人员则更较为敏感。作为企业的营销管理者,必须要学会尊重员工。尊重员工,既包括尊重员工的劳动,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的劳动,也包括能够及时发现每一位员工的优点、长处和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还包括对员工在全面了解基础上的知人善任。(2)信任员工。信任是管理的前提。作为企业营销的管理者必须要相信自己的员工能够干好工作。而企业营销人员则会将领导的信任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在信任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往往会心情舒畅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去,在工作中就会表现出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3)关心员工。“情”是心理共融的催化剂。作为企业的营销管理者,要努力学会在“情”字上下功夫,变无情管理为有情管理。即企业的管理者要在政治上对员工多关心、爱护,在业务上要多指导、帮助,在生活上多照顾、体贴,在发展上多创造条件,提供机会。(4)激励员工。管理心理学认为,激励是员工个体和群体积极工作的不竭动力。作为管理者,需要在对每一位员工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对每一名员工的工作进行定量定性的综合性、发展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对员工的进步与成绩给以肯定,从而激发和强化员工的工作动机,使其能够保持一种不断进取的良好工作状态。(5)处事公正。处事公正是维持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性因素。作为管理者,对待每一位员工不仅要求能够做到制度、规定面前一律平等,而且在工作分配、成绩评价等方面也要坚持公正的原则。同时,也要努力为员工之间的平等竞争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和谐、上进的工作环境。(6)管理民主。在现代企业的营销管理实践中,员工普遍具有强烈的民主参与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特别是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中能够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与建议。(7)注重对员工的培养。员工对于企业来说,不仅是一笔无形的财富,而且也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依靠。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员工不仅要使用,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对员工的培养,首先要制定营销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营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和梯级业务骨干培养制度;其次还要为员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实施帮扶工程,加速员工由经验型向智慧型的转变。

从化解企业营销人员的心理压力方面来说,作为营销管理者,需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注重对企业营销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心理辅导与培训,不断提升营销人员应对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二是基于销售工作收入不稳定的实际要为销售人员提供最基本的收入等方面保障;三是要注意从生活上对营销人员给予经常性的关心和照顾;四是要经常性地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一方面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增进企业销售人员之间相互了解,有利于建立起团结、互助、和谐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这些活动使员工在精神上得到放松,工作压力得到缓解。

长期的营销管理实践证明,企业管理重在管心,心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在企业管理中,突出心理管理,并将心理管理与其他管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取得最佳的管理绩效。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247.

参考文献

[1]洪涛.企业呼唤心理管理[J].人力资源,2003,(9).

[2]吕萌.加强员工心理管理,促进现代企业和谐发展[J].现代企业教育,2008,

(10).

[3]张艳丽.企业员工心理管理研究[J].企业活力,2004,(4).

作者简介:王学敏(1972—),男,河北邢台人,邢台金牛玻纤有限责任公司经济师,销售分公司经理。

作者:王学敏

把握心理人性管理论文 篇3:

试论管理心理学在当前行业企业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摘要:在当前行业全力推进卷烟“上水平”和社会进入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更好地解决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能动要素——“人”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尝试从管理学与心理学的一个重要交集——管理心理学入手,阐释了其发端、形成及概貌;分析了其得以应用的理论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并进一步指出了引入和应用管理心理学的具体措施建议。探讨如何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拓宽现有的管理视域,保持行业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推进行业企业管理再上新水平。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企业管理;应用

近期笔者围绕行业一些主要媒体对“管理心理学”和相关的“管理心理”、“心理管理”等进行了大量的查阅和检索,发现的文字记载、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不是很多。而跳出行业,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作为管理学与心理学的一个重要交集的管理心理学,对企业管理的作用早已得到公认,专门的研究机构、人员和教学院所,大量的理论专著和专业教材,诸多管理实践中的成功案例更是不胜枚举。因此,拓宽行业企业现有的管理视域,探讨引入管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尝试运用并指导具体管理实践,确实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

一、对管理心理学的认识问题

管理心理学发端于上个世纪初期的欧美,经过一系列的探索与发展,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

(一)管理心理学的发端与形成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期,随着科技飞速进步和生产形式的改变,特别是以福特汽车“流水线”生产为代表的生产劳动方式的变革,带来了“人与机器如何匹配”的问题,究竟让机器适应人,还是让人适应机器的问题。与此同时,在学术理论和实践方面,泰勒和闵斯特伯格分别倡导了科学管理运动和开创了工业心理学。尤其是1927年梅奥等人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组织的著名的“霍桑实验”形成了人群关系理论,其主要实验结论指出:人是“社会人”,社会和心理在物质之外对工作积极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中因亲朋关系、兴趣爱好、地理位置等要素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对人们工作积极性有所影响;工作人员各种需要的满足程度直接决定于生产工作效率的高低。这些直接导致了管理、心理、社会等跨领域学者对在管理过程中人性和心理的普遍关注和研究,并被世人普遍认为是管理心理学的正式发端。到了上个世纪的50至60年代,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和实践之后,管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分支正式形成并开始逐渐被广泛应用。

(二)管理心理学及其概貌

定义上,管理心理学就是研究各种社会组织系统中,人们彼此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也就是说管理心理学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特点与规律的科学。[1]管理心理学的整个知识体系如图1[2]所示:

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既包括个体、群体,也包括领导和组织等层面人员的具体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它强调了人的因素在管理环境中的作用。也就是说管理心理学一方面研究领导行为、管理决策、组织变革与发展、团队建设、沟通、激励和跨文化管理理论问题;另一方面,从个体差异的角度研究职务分析、人员选拔、培训、绩效评价和薪酬分配等理论和方法。[3]

就其具体研究内容,可以概括图解如下:

从研究的内容和知识体系衡量,管理心理学既属于心理学范畴中的一个新的分支,也被看作管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准确的说应该是管理学与心理学两大科学门类的一个交集。

(三)管理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

在我国古代,从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到儒家的“仁政爱民”和《孙子兵法》中的“人和”观念都蕴含了传统朴素的管理心理思想。当系统的管理心理学在西方形成之后,我国的陈立于1935年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业心理学概观》一书。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劳动心理组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内成立。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由中国心理学会建立了“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并将工业心理学明确划分为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此后,我国的专家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跻身世界管理心理学界的前沿。在实践应用方面,我国从高校的教育教学、干部的培训选拔,到企业管理、经营决策,再到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航天员培训、文化和社会管理等诸多领域都进行了大量而广泛的应用。教育部门确定的《21世纪应用心理学书系》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21世纪心理学重点学科发展纲要》都纳入了管理心理学。随着管理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其形成了诸多分支科学。图解[5]如下:

二、重视和应用管理心理学的必要性

一个理论或是一门科学的产生,必源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伴随着发展和成熟其势必将积极反作用和指导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从而促进社会和生产的进步。作为一门自成体系的科学,管理心理学同样符合这个规律。在我们当前的工作中引入管理心理学究竟有何必要?可以从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两个角度加以理解。

(一) 理论层面的必然性

当心理学的思维理论跟管理学发生交集之后,生产和管理中对于如何更好地解决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能动要素——“人”的问题重新被关注起来。这样心理学基本理论中关于人的需求研究的最经典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图解为“需求金字塔”,见图4)和他的“人的需求是行为的动力”的观点,便给出了最明确的答案。

从理论上看,人的生理(身体基本)需求和安全需求是处于塔基的底层,社交(社会关系)需求、尊重(社会承认)需求处于需求金字塔上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处于塔尖的最顶层。可以看出,人的需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解决了物质、安全层面的是完全不够的,更要注意解决心理精神层面的上层需求。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回答了人的需求层次问题,指明了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动性本源的问题,也就找到了管理学中要解决的“人与机器如何匹配”的问题。管理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成为了理论上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观思想理论中“以人为本”的阐述里也同样明确了对于人的主体地位、全面发展、权益保证和成果共享的要求,这同样满足了需求金字塔的各个层次表述,也是管理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一个理论支撑。

(二)现实层面的必要性

在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快速步入了全球化、知识化和互联网全球普及化的深入变革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断深入推进,现代化程度提高、城镇化步伐加快、工业化程度加深、社会开发性增大,科学技术飞速进步,劳动效率迅速提高,随之而来的人口流动、利益调整、观念转变、包括生活方式的变化已经把我们的社会带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在这一时期每一个劳动者的生活节奏和劳动效率都随之加快,生活和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而另一方面,个人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也随之逐渐增大和提高。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富士康公司从2010年1月开始了14起跳楼事件;全国频现了“用工荒”现象;个别地方出现了群体性事件;深圳罗湖公交派出所的“9·13”枪击案、近年出现的“过劳死”现象……其中的一点共性问题是都不同程度地触及到了对于劳动者的需求解决问题,尤其是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的解决问题。而另一方面:以《华为公司基本法》为引领的华为公司成功二次创业;上海大众基于心理研究对中德文化的成功整合;以及海尔集团因员工“快乐工作”指数高而被CCTV首届调查活动即评为最佳雇主等成功企业的成功案例;包括世界500强企业中大多数通行的以心理关怀、测试、咨询和疏导为主的EAP员工帮助计划又都不同程度地蕴含了对管理心理的重视,也充分说明了企业关注员工更高层次需求的重要性。

管理的核心是人,而人的行为是受心理支配的。因此,对人的管理,实质上是要在准确把握并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就是说,管理效率的高低依赖于人的心理。或者说,准确把握并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管理,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6]

三、在当前行业企业管理中,对管理心理学实际应用的几点措施建议

企业管理应该如何应用这门科学理论?笔者认为当前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尝试加以应用和积极推进。

(一)企业领导决策层对管理心理学理论及应用要切实加以重视,并纳入现有管理视野

领导决策层的重视是管理心理学得以应用的先决条件。领导层应当率先学习理解并熟悉把握这门科学的理论精髓,抓住其实施应用要领,真正把管理心理学的实质内涵纳入到现代管理和企业治理的视野之内。要从宏观层面解决好“企业家”治理形式的“人治”、靠制度管人的“法治”和劳动者身心需求的科学管理等三种管理形式的关系。要系统性地把管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融入企业日常管理之中,与旧有的管理手段方式有机结合;还要切实解决好落实这项工作的机制建设,落实机构、人员和具体职责,鼓励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探索管理模式的更新;同时更要注重企业心理资本的积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积蓄软实力。

(二)构建有效的工作机制,保障管理心理学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应该解决好工作机构的问题。形成由企管、人力或是相关职能部门具体抓,企业基层党组织和工、青、妇等组织协力抓,中高管理层全面抓的共管局面。

其次,解决好工作载体的问题。形式上要长效抓好心理疏导、心理减压和心理关怀,尤其注重解决员工队伍中的心理“短板”问题。手段上要综合运用个体和群体研究,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及过程分析,动机、认知、情绪、行为、绩效和组织管理。方式方法上可以通过内部力量定期开展问卷调查、摸底,提升队伍的心理卫生和健康水平,比如:内曼和科尔施太特的《内向人格调查表》、田崎仁的《性格测验量表》、卡劳德塞的《管理才能测量》、《费德勒的领导情势测量》、《利克特的“组织特性”调查表》[7]都是一些不错的量表;也可以借助“外脑”开展调研咨询,辅导讲座,或是普及常见心理问题的自我评估与调适、亚健康状态的表现与调节、突发事件的心理预警及干预、团队沟通技巧与冲突解决策略等常识。

再次,在保障机制上可以借鉴世界500强企业中大多数通行的EAP员工帮助计划模式,完整地导入成型的机制,系统地开展心理测试、咨询、疏导和“人文关怀”等服务。也可以借鉴国内高校普遍推行的心理咨询和按比例配备心理咨询师的机制和作法,设立心理关怀疏导场所,鼓励员工参加学习培训并建立和充实企业心理专业人才队伍。还可以组建专门的课题研究力量,借鉴课题研究的思路,搞好摸底调研诊断,摸清队伍心理现状,实事求是地采取措施,积极有序地予以推进。

(三) 系统性地思考和把握管理心理学的具体实践应用

当前,行业企业普遍引入了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管理,实施了对标、绩效考评等管理手段,推行了企业文化系列建设与管理,开展了市县两级基层单位创建达标活动……可以说是多措并举,齐头并进。因此管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必须要系统性地考虑其与现有管理方式方法和体系手段的有机结合,做到通盘思考、整体融入。

同时,也要用主次矛盾的哲学分析,突出重点方向和重点工作领域。比如:当前的信访、人力、劳资、纪检领域和一线部门的工作,再比如:职工个人的入职、转岗、调职、内退(退休)等重要节点。

(四)重视企业心理资本的累积

心理资本是在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从管理心理学界中提出的,美国管理学会主席弗雷德·卢桑斯定义了具体概念并著述了《心理资本》一书,指出了心理资本是个体一般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具体表现为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超出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上,并能够通过针对性的投入和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并指出了心理资本的有效管理,即发展自我效能、提升希望水平、发展乐观、发展恢复力。[8]

人的心理素质即源自先天因素,更有赖于后天的塑造与培养。正如学者指出:人的心理成长是一生的课题。因此,企业应该积累和提高员工的心理抗压能力,培养健康坚定的意志品质,培养并打造一支心理健康、积极向上、情绪稳定、开放包容、乐观坚韧、坚定忠诚的员工队伍,真正积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的企业竞争优势资源。这才是真正的企业软实力,才是基业长青的资本。

总之,作为一门应用科学,管理心理学本身还有一个继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但经过了近百年的应用、实践和无数成功的企业与案例已经充分证明这门科学和理论的适用性。适时引入管理心理学对于拓宽行业管理视域,保持行业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提升行业企业管理水平势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2] 李磊、马华维.管理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13;16.

[3] 闫戈.当代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与重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179-180.

[4] 刘永芳.管理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5.

[5] 朱永新.管理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4.

[6] 冉苒、苏宗荣.管理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5.

[7] 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31-456.

[8] 甄美荣、彭纪生.心理资本理论及其最新研究进展[J].生产力研究,2011,(07):206-207.

作者:孙东黎

上一篇:中国调研报告下一篇:社会调研报告(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