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法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研究综述

摘 要:基于近20年来国内对任务型教学法研究整体情况的分析与调查,以CNKI數据库文献资料为基础,归纳总结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现状,分析任务型教学法在我国英语教育中取得的教学成果,从二语习得、核心素养角度分析任务型教学法现存的不足,为正确认识任务型教学法提供有力的学术证据,促使任务型教学法在我国的发展不断走向理智与成熟。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文献综述;研究现状;研究不足

任务型教学法源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基于建构主义流派的教学方法,布朗(BROWN H D,1994)对任务型教学法有以下表述:“任务型学习将任务置于教学法的中心,视学习过程为一系列直接与课程目标相联系并服务于课程目标的任务,其目的超越了为语言而练习语言。”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饱受社会诟病,被称为投入时间最长、投入资金最大而又收效最小的教育[1]。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全面推行任务型教学法的决定开始,任务型教学法在我国近20年的英语教学中担任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应用于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我国根据英语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了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这样的环境下,十分有必要总结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促使我国英语教育走向成熟。

1 研究现状

“CNKI总体学术趋势”图显示,任务型教学法的学术总体关注度分为3个阶段:2001—2010年呈直线上升趋势,为高速发展阶段;2010—2016年高而平稳,为稳定发展阶段;2006年以后,关注度呈直线向下趋势,关注度不断降低,整体发展趋势类似“梯形”状态。

1.1 检索条件

此次检索范围限定在2001—2020年现有的相关文献。首先,分别以“关键词”“主题”“题名”或“篇名”进行预检索,对比检索结果,选取其中所获得的最大值为检索目标,确定为“主题检索”。对获得的共2 645篇学术论文进行“核心期刊”与“其他”分类,分别检索到“123篇(核心)与2 522篇(其他)”。人工检索排除无关文献后,最终共获得2 600篇文献。

1.2 数据分析

1998年夏纪梅[2]首先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帮助学生走出课堂小天地,把社会引入课堂,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帮助学生发展生存能力和工作能力。 2000年有学者基于任务的教学方法,出版了第一部关于“任务型教学法”的论著—《任务型教学是理论基础和课堂实践》,该书第一次详细介绍了任务型教学法的定义、结构、步骤等。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推行任务型教学法。从那时起,中国的一线英语教师和专家学者才开始真正实施、推广任务型教学法,并不断对其进行实践研究。2011年对于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达到了最高峰,单年发表的文献数量达284篇,其前后的8年间,对于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都保持平稳的发展状态,发表篇数分别是2009年:204篇,2010年:248篇,2012年:243篇,2013年:250篇,2014年:224篇,2015年:197篇,2016年:213篇。由于2016年教育部颁布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2017年开始,对于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数量大幅降低,正是因为新的教学政策的改变,近几年的发表数量仅在100篇左右。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于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热度自2001年开始直线上升,2009—2016年研究热度达到最大值,关注度高速而平稳发展,2016年过后由于新的课程标准及核心素养的提出,研究热度大幅下降。

2 研究成果

根据CNKI“关键词共现网络”分布图可以看出,近20年间学者对于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对任务型教学法自身的发展研究以及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课堂中的实践研究上,主要研究成果也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2.1 自身发展的成果

覃修桂等[3]从批判审视的角度,探讨了任务及“任务教学法”的界定、大纲的设计、理论依据、主要特征及其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对于任务型教学法有了更深入的探讨。宋雪松等[4]提出任务型教学法应实现其在教学过程中的现实化,英语教师应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推动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综合提高。郭红梅[5]提出任务型教学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除此之外讨论了任务型教学法现存的制约因素。吕京[6]针对任务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又提出,在设计任务前、任务实施期间、任务实施后3个不同阶段,教师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开展灵活性的英语课堂教学。可以看出,对于任务型教学法自身的研究经历了理论的应用→理论产生问题→解决理论产生的问题等主要阶段,推动任务型教学法理论不断完善,在实践的过程中一步步走向成熟。

2.2 应用实践的成果

2.2.1 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朱玉山[7]从强化语法意识和写作能力的角度出发,论述了适合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5种写作型语法任务的设计,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个审视语法教学的新角度。之后,蓝云春[8]谈论到任务型教学法对于当下学生提高口语交际的重要程度,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李锐指出,任务型教学法针对传统的教学法能良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教学步骤入手详细分析了该如何在阅读课堂的各个步骤实施任务型教学法。最后说明了任务型教学法对解决现存的英语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冯满珍等[9]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通过任务能有效提高非英语专业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2.2 任务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对比研究

尹世寅[10]对比了五步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途径,认为五步教学法(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巩固)仍然在西部的个别学校中可以应用,将结构性练习和任务型交际结合起来的弱势任务法结合了这两种教学法的优势,更有利于部分西部学校的实际情况。江陵[11]通过比较任务教学法和传统PPP教学法在口语方面的差异,指出在教学大纲、教学活动、教学步骤及教学评价方面,任务型教学法更适合当下的英语教学,传统教学法存在一些弊端。教师应转变观念,设置与现有课程相适应的任务。向蓉[12]指出英语课堂应以任务为主导、叙事为指导展开,结合二者的优势,不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能够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新的知识,将任务作为教学方式,叙事作为课堂上所需的技巧,相辅相成,取长补短。毕争[13]、唐美华[14]分别对比了“产出导向法”与“任务型教学法”。二者所选对比方向不同,毕争针对教学材料的设计与使用,指出产出导向法与任务教学法的差异,认为产出导向法更适合于大学英语教学,更能实现教学目标方面的语言目标和交际目标。唐美华对比产出导向法与任务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精读课的单元设计案例,指出产出导向法更适合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因为能有效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促进产出任务完成、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更契合我国外语教学实际。

3 研究不足

(1)由于2016年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学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学科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所以,对于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不足正是体现在这个方面,在核心素养提出之前,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涵盖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所以,在核心素养提出后,任务型教学法是否还适应新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等以及任务型教学法如何适应现如今英语教学的发展之路,都是针对任务型教学法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2)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我国英语教学长达20年之久,究其本质是为了探讨如何更好地提升我国学生的二语习得能力,而现存的英语教学仍然存在很多实际问题,例如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兴趣不高等。任务型教学法尽管在我国的发展已趋近于成熟,但是仍然要以现存的问题来不断促进任务型教学法的发展。以上是本研究认为的任务型教学法方面的不足之处,尽管文秋芳[15]针对英语学科提出英语学习的新型教学法—产出导向法,但促进这一过程的实现仍需做到任务型教学法的善始善终。

4 结语

任务型教学法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英语教育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今后的发展中应肯定其作用价值,也应发现其不足,寻求解决的办法,促使任务型教学法不断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刘臻,梅德明.我国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英语能力[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3):65-68.

[2] 夏纪梅.任务教学法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效益[J].中国大学教学,2001(6):32-34.

[3] 覃修桂,齐振海.任务及任务教学法的再认识[J].外语教学,2004(3):69-74.

[4] 宋雪松,文旭.多元智能理论在任务型英语教学中的现实化[J]课程·教材·教法,2006(6):53-54.

[5] 郭红梅.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制约因素[J].教学与管理,2009(5):132-133.

[6] 吕京.英语任务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0(6):53-54.

[7] 朱玉山.隐性语法教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写作型任务设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53-55.

[8] 蓝云春.任務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兰州大学学报,2009(6):153-154.

[9] 冯满珍,郑新民.以任务促进非英语专业学习者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J].中国外语,2016(6):12-13.

[10] 尹世寅.五步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途径的比较及其在西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6):23-24.

[11] 江陵.比较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PPP教学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差异[J].思想战线,2011(32):399-400.

[12]向蓉.任务—叙事教学法与大学英语教学[J].外国语文,2011(4):118-119.

[13] 毕争.“产出导向法”与“任务型教学法”比较:教学材料设计与使用[J].外语教学,2019(4):61-62.

[14] 唐美华.“产出导向法”与“任务型教学法”比较:英语专业精读课单元教学设计案例[J].外语教学,2020(1):65-67.

[15] 文秋芳.“产出导向法”的中国特色[J].现代外语,2017(3):348-358.

作者:王秀玲

第2篇:浅论“任务型”英语教学

摘 要: “任务型”英语教学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它倡导自主、参与、体验、实践、交流和合作性的学习,并注重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要求改进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本文根据任务型教学的理念,对任务型教学的现实意义、概念和特点,以及任务型教学的活动类型与步骤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任务型教学的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说明了任务型教学模式是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之一。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 英语教学 现实意义 设计原则 实施策略

引言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日益频繁的交往与合作,以及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生活的全球化,英语已成为走向世界、通向未来不可或缺的通行证。几年来,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对现代英语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对现行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引起了一个热点问题,就是关于语言学习方法和课堂内容的整合问题,即如何选择和运用语言学习的方法以期更好地与英语实验教材配合,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恰当是成功进行课程改革的一个保障条件,《英语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就是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之一。

1.任务型教学的现实意义

语言是人类思维、交流、表达的工具,它在人类社会生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并随着社会生活实践的不断发展而日益丰富。掌握一门语言是社会实践的需要,而多样的社会实践又为语言的学习提供了最为广阔的平台。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英语学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形象化地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并促进语言学习由课本知识向实际应用的转化。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仅仅把英语作为一个知识体系,在系统分解的基础上组织学习并形成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评估考核标准。这一标准体系忽视了交流工具的本质属性,即违背了语言学习的初衷和规律,不但滋生了学生消极应试的习惯特性,而且不利于实际交际能力的形成。

此时,提出任务型教学的理念,旨在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创造典型的语言应用环境与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来实现英语“学与用”的有机结合。

2.任务型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2.1任务型教学的概念。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approach)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在世界范围内广为采用。所谓“任务型”教学就是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用英语表现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将课堂教学的目标真实化、任务化,从而培养其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就是说,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把知识和技能高度地融为一体。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并在使用所学语言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语言能力。简单地说,任务型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

2.2任务型教学的特点。

任务型教学注重真实场景下的、以明确目标为导向的语言交际活动: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学习活动来掌握真实、实用和有意义的语言。

任务型教学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教师或教材精心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认识语言,运用语言,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归纳知识和感受成功。

任务型教学把传统教学法中常用的“呈现—练习—运用(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模式颠倒过来。在常规的“3p”教学模式中,任务通常体现为production中的综合运用式练习,用来巩固所学的语法结构、语言功能或词汇。而在任务型教学法的模式中,学生通常以完成任务的活动开始学习,待完成任务后,教师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到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上,并对学生所用的语言和语法等进行纠正和调整。

任务型教学对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极具挑战性:它要求教材的编写以话题为主,能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设计出能引导学生完成语言目标的任务或活动;它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它要求学生从消极被动的听众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3.任务型教学的活动类型及步骤

3.1任务型教学的活动类型。

任务型教学的实施需要大量生动有效的活动才能完成,活动的质量将直接决定教学的质量。笔者认为,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型活动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3.1.1信息差任务

人们在交谈时,如果对话的一方知道某事,而另一方不知道,就产生了信息差。该活动要求学生运用信息差原理,通过英语进行信息交流和传递。交际的目的就是填补这个信息差。信息差本身又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信息共享体现了人的一种普遍心理需求。教师可利用这一心理需求,有意创造一种信息差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投入到交际活动中去。

3.1.2见解差任务

该任务要求学生针对某种特定的情景和话题,表达诸如爱好、感受或态度等个人情感。这类活动极富有开放性和真实性,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基础上,教师更易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情绪,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如,以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二册Unit 6“Billy”这课为例,回答以下问题:

1.Suppose you were in the writer’s shoes.Would you have run the risk of losing your job to grant a simple request of a little boy who was terminally ill?

2.Are you convinced that the majority of people would be generous and free from selfish motives,if they had the opportunity? Illustrate your point.

3.1.3推理差任務

该活动需要学生利用已知信息进行推理、概括或演绎,从而取得所需要的信息。即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合推理、分析、概括等能力,用英语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如采访、调查等具体事情。

3.1.4比较任务

所谓比较任务,就是找出事物的异同点。例如在设置了有关于国家的活动后,让学生比对the national and political system in China/the USA/the UK。在确立了关于宗教方面的任务后,让学生比对the religious faith and status quo in different countries。

3.1.5决定性任务

决定性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协商后达成一致意见或作出选择。比如在认知某一著名企业及其产品的过程中,不妨让学生结合企业文化和产品营销策略,虚拟地探讨和筛选新一代产品的广告语或商标设计图案,并最终给出定论。规定每个小组递交一份报告,说明作出如此选择的依据和可行性。

3.2任务型教学的活动步骤。

任务型教学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前期活动(pre-task),中期活动(task)、后期活动(post-task)。

前期活动阶段又分为解说任务(description)和准备活动(preparation)两步:解说任务是指教师事先给学生展示任务,包括讲解任务情景、确定任务目标、清晰活动流程等;准备活动是指教师指导全体学生,或小组或个人,进行相关的准备。教师应适当给出例子或相应示范,通过减小难度和阻碍,使学生明白该如何进行活动。

中期活动阶段即完成任务阶段,一般由学生个人或多人互相协作完成,教师在活动中要巡视、监听,对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加以帮助和指导。

后期活动是指学生通过各种语言活动(说、写、读、做、角色扮演等)展示出精心准备好的任务。

4.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

4.1体现真实性。

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在形式上应多样化,内容上要多元化,强调高度的真实性、浓厚的趣味性且极富感染力,这样才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多彩的生活特征。以亚运题材为例,教学任务的设计可以采取如下形式: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招募志愿者,条件如下:

1.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有志青年,年龄在18—23岁;

2.热爱家乡,有为祖国、为广州做奉献的服务意识,愿意真诚地为参会客人提供支持与帮助;

3.有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能够流利地用英语与外宾进行交流,并熟练地介绍广州著名的“羊城八景”及其乘车线路。

设计以上交际任务能让学生把所掌握的旅游英语知识和词汇真实地表达出来,预演他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可能碰到的情况,从而锻炼和提高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语言交际做好准备。

4.2体现交际性。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源于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课堂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际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从而使学生在交际中掌握语言。因此,教学活动的内容设计要本着“突出语篇,强调应用”的原则。

4.3体现延伸性。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积极开展各种任务型教学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展现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穿插英文歌曲、英文书法、英文手抄报、英文课本剧、英语晚会等多种活动,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以口头或笔头的形式进行语言交际,由此产生更多的语言互动或磋商性活动,最终将促使他们更好更快地学习语言。

5.任务型教学活动的实施策略

5.1激发兴趣,诱发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富有成效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活跃学习思维。只有学生们在主观上愿意接受任务并积极地寻求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文化理解,才能更好地为完成任务、运用任务做好铺垫。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应注意保持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不吝表扬和鼓励,甚至对一些存在不足的学生也要给予正面的评价,肯定他们的闪光之处,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5.2设置语境,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

这里的语境是指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际时所需的社会环境。任何有意义的语言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手段创设语境,培养运用语言的氛围;学生们在课堂上要积极地思维,大胆地开口说英语,尽情地表演,其目的就是彻底废弃学生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作答这种老式教法,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中轻松地理解语言,得体地运用语言。

5.3创设情境,拓展思维空间。

传统的英语教学通常是老师一人讲授,学生机械地跟随抄录,这样的教学往往收效甚微。任务型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参与到任务当中来,比如说角色扮演。我们在介绍Martin Luther King时,完全可以请某位学生上台来扮演他,或是通过原汁原味地演讲“I Have a Dream”来练习朗读,或是作为人权领袖以虚拟语气的手法对当代人权发表见解,从而熟练掌握并使用虚拟语气这个比較复杂的语法结构。此时,其他同学的身份就成了现场提问的记者、高呼口号的支持者或有鲜明立场的反对者。这样做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有效利用了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拓宽了思维空间。

5.4明确活动规则。

具有积极气氛的课堂是一个繁忙的、以任务为中心的地方,但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不可预测的地方。为了做到忙而不乱,有效地驾驭课堂并顺利地完成任务,教师需要实施一些规则使活动得以有效、有序地展开。课堂规则是指正式的行为指示,目的是创建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环境。每次活动前,要向学生交代清楚活动目的、活动任务和时间要求(一般来说,活动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要让学生明确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己担当的角色。布置任务时要有举例示范,更要鼓励学生带着满满的自信去体会成功。

结论

综上所述,任务型教学模式是以学习任务为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以教师调控、帮扶为辅的互动式交际教学。该模式下的课堂结构具有动态性特征,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设计和行为目标的一致性。任务型教学的关键是任务选择,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学习任务设计出具体的运用性活动并选择合适的方法予以实施。同时,我们也要避免走进任务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误区,如片面强调“做事”,忽略语言训练;缺乏应有秩序,空余表面热闹;任务形式单一,失去应有活力;忽视结果反馈,评价流于形式。简言之,对于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每一细节,我们都要深思熟虑,精心策划。

总之,任务型教学法尚处在探索和完善阶段,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优越性是广大英语教师应不断思考的问题。我们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反思、更新教育理念,使任务型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龚亚夫.《英语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J].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7).

[2]丰玉芳,唐晓岩.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学报,2004,(9).

[3]鲁子问.任务型英语教学简述[J].上海学科教育,2002,(2).

[4]吴旭东.外语学习任务难易度确定原则[J].北京现代外语,1997,(5).

[5]王汉明.对任务型教学的认识与反思[J].北京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8).

[6]张勤.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进行表现性评价的行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8).

作者:白 冰

第3篇:浅谈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中任务的设计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时,遇到生词就产生放弃的心理,不能根据上下文尝试着猜测词义,阅读速度慢,普遍缺乏阅读技巧,阅读效能低下。同时,课堂上学生阅读实践的机会很少,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造成了学生阅读理解,特别是任务型阅读能力的低下,考试中得分率偏低。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要求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任务型阅读就是在遵循“课程标准”基础上,根据任务型教学而设计的一种题型,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任务,值得研究。本文就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中任务的设计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任务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强调“在做中学”的又一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

任务型教学法是以任务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活动方法,在任务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教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强 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调整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促进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英语能力的提高。

研究任务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改进教师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教学和训练的时间,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教师更有效地教;改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素质,进而提高其学习质量。

二、教师在设计任务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任务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并有可操作性。

2、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真实。

3、要有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

4、积极整合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想像力、协作和创新精神 等综合素质。

5、要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提高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根据任务的特点,结合学生的个人经历设计任务。学生个人经历的引入能够有效地激活他们头脑中已经图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言实践中,不断真实的体验学习过程。其次要注意引入真实的语言材料。真实的语言情景能够让学生们在轻松的环境中体会和运用语言,激发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动力和信心,快递的理解和运用语言完成任务,注重学习结果的同时注重学习过程。

三、任务设计教学实践

Go for it unit 7 Will people have robots? SectionB(2a-2e)Grade 8 Book1

(一)、Knowledge goals:

1.Key vocabulary:

human,dangerous,already,factory,believe,disagree,even,shape,fall,inside,possible,impossible,servant;over and over again,hundreds of,fall down,look for

2.To understand the whole article by finishing some tasks.

(二)、Ability goals:

To train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and integrated skills.

(三)、Emotion goals:To inspire their imagination about the life in the future with the help of the robots.

在阅读教学时,从三个方面设计任务:

(一)、阅读前,Task What do robots look like?What can robots do?

(设计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为接下来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阅读中 Task1:Read the article quickly and match each paragraph with the question it discusses.

Para.1 Will robots think like humans in the future?

Para.2 What will robots be like in the future?

Para.3 What can robots do today?

Para.4 What are robots like in movies?

Task2 Read the article again quickly.Complete the sentences about what robots can do now.

1.Robots can build ____ in factories.

2.They can do _______ jobs many times and never get bored.

3.Some can _________ and _____________.

4.Some can help _______ people under ___________.

Task3:Read paragraphs 3&4 and discuss the questions:

1.What do paragraphs 3&4 talk about?

2.What are the two different views regarding the development of robots?

3.What are the reasons behind these two views?

4.Which side does the writer take?Why?

I can also encourage Ss to ask more questions.

(设计目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获取新的信息,提高自己阅读水平。)

(三)、阅读后,Task Using your own words to retell the text.

(设计目的,通过复述课文,使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激发创新的热情。)

整节课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型”语言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

四、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

1、任务型语言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教学活动以学生完成各项“任务”为主,从而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这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了以学生体现为中心的理念。如,在前面所提到的八年级上册unit7学习2a 时,阅读前设计的任务:What do robots look like? What can robots do?学生根据自己对机器人的了解程度,或自主上网查找大量有关机器人的知识,或阅读教师精心选取和编辑的有关文章和练习,每位同学都积极地谈论自己对机器人的了解,在课堂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知识和语言技能都得到了提高。

2、任务设计的真实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八上unit7 2a,阅读后追加了这样的任务:If you have a robot,what will your robot help you do?学生显示了极大兴趣,用所学知识,积极发言,进一步深化了学习内容。由于有意义的任务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焕发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学生有话可说,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

3、小组活动的任务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由易到难阶梯式、任务化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项真实的任务,这些任务可以是独立完成的,可以是小组协作完成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针对自己对话题信息或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共同提高。

总之,任务的类型多种多样,设计任务时要避免单一性,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目的、教学内容和条件、学生的认知和性格特点、兴趣和需要等因素设计灵活多样的任务,激 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任务的欲望和信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作者:刘菊红

第4篇:英语任务型教学法之浅见

摘要:任务型教学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使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学习语言,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理论的提出为教学一线的教师转变教学方法,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们在面对新要求的同时,也遇到了新问题。该文从任务型教学法的内涵出发,阐述了任务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和任务设计实例几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要求;问题;对策;实例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施现状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型语言教学源于1982年英国教育学家珀拉胡介绍英语教学时采纳的新教学方法,提倡把语言教学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澳洲语言学家大卫·钮南(DavidNunan)认为:“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法具有结构性,它由教学目标、信息输入、活动方式、师生角色、教学环境等要素组成[1]。任务型教学法主要关注外语教学的心理语言学过程和认知过程,力图为学习者提供机会,通过课堂上以围绕意义展开的活动,参与开放型的交际任务。其课堂操作程序表现为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学习者注重语言交际的意义,充分利用自己已经获得的目的语资源,通过交流获取所需信息,完成任务,其学习过程沿着开放的途径行进,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任务型外语教学在我国逐步兴起。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我国专家们对任务型教学的理解也有所差异。程晓堂(2004)指出,任务型教学主张为学习者提供一系列交际任务,要求学习者使用目的语来完成这些任务,在完成任务中学习语言[2]。李万铁、李雁卿(2007)则提出任务型教学是以模拟真实交际为基础的教学方式[3]68-73。

(二)任务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正确定位教师角色。教师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所起到的作用不应该仅仅是课本内容的灌输者,更应该是中介者和设计者。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任务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就是把教师支配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实现一种课堂时间分配的简单排列组合。其实不然,“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并不等于放任自流,也不等于把课堂时间全都还给学生,应该尊重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该“教学生如何学”,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和学的关系,就是“教——教会学生学习,学——学会如何学习”[4]。教师事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任务计划,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任务的选择;并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多和学生协商。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显得非常重要,既不能放手不管学生,也不能事必躬亲,甚至越俎代庖。

2.教师应不断提高技能。首先,教师应当具备的能力是任务设计的能力。教师应在遵循任务设计的真实性(authenticity)、功能性(functionality)、实用性(practicality)的原则下,明确任务目标(Goals)、主题(Topic),把握好活动类型(Activities);并设计好任务步骤(ProceduresorSteps)。其次,教师应当具备人际沟通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师在任务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引导和促进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能力。最后,教师还应当具备综合的教育技能。任务是围绕意义展开的活动,教师在任务设计时应当考虑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广大外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语言的三重功能,即“语言既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知识的载体,同时还是思维工具”[5]50,认识到学科系统思维训练的必要性。所以,任务型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任务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现行的评价制度与任务型教学不相配。目前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上是“一试定终身”的终结性评价,而任务型教学要求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现行的考试考核制度及高考制度目前还不能与任务型教学的评价系统相配合。它不但不能刺激新的教学法的发展,反而起到潜在的妨碍作用,所以,教师们对使用任务型教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其次,任务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很多教师认为实行任务型教学太难了。在使用任务型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并不能真正理解该教学法,因此,也就不能正确实施任务型教学。是故,在使用该教学法的过程中,因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而放弃。再次,较为规范的任务大纲尚未形成,导致任务选择随意性的问题无法解决。现行的教学大纲虽然比以前的大纲重视任务型教学法,但真正系统的任务型大纲并未形成;加之学生和教师身上背着升学的压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执行的仍然是课改之前的传统产品式大纲,而产品式大纲忽视学习者的因素,不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四)对策建议

1.改变评价制度。这样就有可能尽快地、正确地确保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学的顺利实施。无论是任务型教学大纲的制定还是执行归根结底要取决于我们对学生、教师的评价体系。如果我们仍然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师生标准的话,那么任务型教学法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小范围的“试验”,甚至还有可能沦为一纸空文或纸上谈兵。当然,形成多年的现有的评价体系,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转变过来;摆在我们面前的道路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至少几代教育工作者付出艰辛的努力;但只要我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并不断为之奋斗,就能逐渐看到改变带来的良好成果。

2.进行任务型教学技术培训。坚守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不少教师的教学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因此,为了提高教师的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水平,利用节假日对他们进行培训,并定期、不定期地请教育专家到教学一线指导工作,有利于教师们将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该教学法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他们的教学信心。同时,鼓励学历不达标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运用任务型教学。为此,学校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一些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激发这些教师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提升自己的动机。既要鼓励教师们自觉、主动地参加相应的教学培训,也要为他们的再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3.制定任务型大纲。任务型大纲存在三种形式,即程序大纲、过程大纲、任务大纲。程序大纲是由珀拉胡在印度实施的。珀拉胡创设了三种类型的任务,即信息差任务、观点差任务、推理差任务,并广泛运用于其教学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关注的是语言的意义和学习过程,即任务的完成。目的语规则系统的形成是无意识的,是交际任务的“副产品”。在任务的选择上,任务是预先确定的,未经过对学生群体的需求分析;在难度分级上,只是停留在经验之谈上,表现出随意性。布瑞恩和坎德林于1984年提出了过程大纲,强调意义协商,把师生协商融入大纲设计。但未建立事先的任务需求识别,对任务的难度分级和排序提出了一系列可能的标准,却没有解答。朗和库鲁克斯于1992年提出了任务大纲。强调大纲提供的任务要经过需求分析,使任务能够做到学用一致,有利于学习者的中介语发展,促进二语习得。任务大纲的改进并不能避免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任务的穷尽性和层次性一直困扰着任务大纲的实施,并且任务的难度分级和排序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6]6。

总之,从以上对任务型大纲三种形态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任务的分级和排序是语言学者一直追求的核心问题,更说明其在该教学法中的核心地位。而我们在未来任务型大纲的制定过程中应围绕任务的分级和排序,借鉴上述三位学者的理论并结合各地各层级学校的具体情况形成有针对性的任务型教学大纲。

4.英语任务型教学应基于对任务的分级和排序,构建以分级为基础、以围绕任务为中心开展阶梯式的教学活动。

在过程大纲中,布瑞恩(1984)提出了一个任务分级的设计模式,在四个层级上提供了多种选择,最终如何选择由使用者自己决定。参与者要在一个持续、循环的过程中参与各个层次的教与学的活动。

二、任务设计的实例

现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英语教材第一册第11单元——Popmusic的教学任务设计的实例介绍如下:

任务:进行一场小型的辩论会。

目的:通过辩论,让学生领悟国内外具有代表意义的流行歌星的成功历程,体味他们成长与奋斗的艰辛,达到励志教育的目的。

语言技能: Discussing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 success

Step 1:Pre-task

(The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about two famous pop stars.)

1.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关于周杰伦(作为国内当下流行歌星的代表)和猫王(作为国外昔日流行歌星的代表)的各种资料(including photos personal informationsong

s, etc.)。

2.学生在组内和组外进行信息分享,相互展示。(The students share their information in groups and then the group speaker gives a short report . )

3.为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获取、记录信息要点,筛选有用信息,在课前把印有Jay Chou和 Elvis Presley ( The Hillbilly Cat) Birth time、Birth place、Schooling、Hobbies、Famous songs、Achievements栏目项的空白表格发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完成完善信息内容的任务。

Step 2:While-task

(Before the task begins, the teacher could tell some stories of ups and downs of life experience about the two famous stars.)

1.在教师介绍完两位pop stars鲜为人知的人生故事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写出辩论比赛的双方观点。

甲方:Tal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 success.

乙方:Effor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 success.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后按照观点重新分组,并让学生推选出参加辩论的选手。

3.改变座位,先由甲、乙双方轮流陈述观点,然后采用对辩的形式强调各自立场,以在规定时间内有效陈述点多的一方获胜。

Step 3:Post-task

教师:对学生的辩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

学生:(The students will finish the task individually after the class.)

1.Write a composition about the feeling the students get after studying the unit and express what they have learned from the pop star they adore.

2.Present the writing in the next class.

在辩论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在选手发言结束后,针对其发言进行提问或反驳,这种有意识的打断,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形成一种师生间或生生间的互动,使得任务更加真实和深入,学生在提高口语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听力水平和应变能力、逻辑和辩证性思维能力。但教师对任务的干预要把握好度,不能影响辩手的思路,而应该在必要时启发他们的思维。教师应扮演好中介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引导辩论赛的进程,创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表达本方观点的热情;而不能左右学生的观点。

参考文献:

[1]NunanD.DesigningTasksfortheCommunicativeClassroomOxford[M].Oxford:UniversityPress,1989.

[2]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万铁,李雁卿.任务教学法用于外语口语教学中的误区及建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7,(8).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文秋芳,周燕.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2006,(5).

[6]王洪林.任务型教学实施中的误区与对策.[J].基础英语教育.2008,(3).

作者:徐娟

第5篇:中职计算机任务驱动教学之“动力型任务”设计探究

摘要:由于中职计算机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较强且实践应用范围较广的学科门类,所以伴随国家对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推行和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动力型任务”已经慢慢走近寻常教学的课堂中。为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信息素养提高,合理、精彩的任务驱动教学“动力型任务”需要更进一步推广到学校课程中。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任务驱动教学;动力型任务;设计探究

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引入到中职计算机教学当中,建构出“动力型任务”教学模式,就是根据教师设计任务由学生来发现学习内容中出现的问题,主动去建构要解决的具体任务,顺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任务,感受到之间环环相扣的吸引力,在其间得到鼓励和推动的巨大推力。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互相帮助互相合作潜移默化来提高信息素养。

1任务驱动教学之“动力型任务”教学实例中的动力来源

1.1实例:Excel电子表格软件数据库操作

Excel电子表格软件数据库操作主要包括排序、筛选还有分类汇总,分别安排在两个不同的航空服务专业班级进行两种驱动教学模式,一班使用“某个班级的期中成绩表”作为任务分析的主要对象来进行任务驱动教学,二班而是采用“动力型任务”的教学实验模式。

一班的任务设计大致内容: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排序、自动筛选的操作以及理解高级筛选的意义,复习导入内容包括简单的排序和复杂排序,引出如何更好分析该班成绩情况的问题,然后按照图1所示的任务来完成课程要求。

图1

完成综合练习,内容包括找出各科成绩的最高分、最低分还有四门成绩都不合格的同学、四门功课中有一门不及格的同学。第二课时的安排要求学生理解并应用去分类汇总来进行数据的有效统计,按照图2所示的任务进行练习。

综合练习环节则是采用一张新的成绩表显示汇总值,忽略详细信息即可。

对于二班,则是采用“动力型任务”的实验班,任务设计则是需要按照以下安排来进行,同样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掌握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定义内容,复习导入环节,是属于对所有航班机票信息进行的实践操作排序,提出来自工作实际的问题“作为一名航空公司售票者,你应该如何及时准确回答顾客的购票咨询?”然后再按照图3所示的任务安排来操作。

第二课时的技巧要求是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排序操作过程,还会应用分类汇总来进行数据的高级统计,如图4所示。

1.2动力来源探究

要求设计过程要参考适当的教学情境模式,尽量能够真实可信,还要源自生活的生动鲜活,这样是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对于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能够思路扩宽,且计算机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最大程度的将图形、图象、视频、动画和声音文字语言符号等信息载体合理结合在一起,例如在上述的教学例子中在二班的教学PPT课件中我制作了机场售票窗口作为背景,内容包括了收集好的优秀机场服务人员相关照片还有动画设置、图片效果以及链接使用。此外还要关注之中职学生特殊的身份学习情况。因为中职学生一般都是由于学习成绩不突出甚至处于较为尴尬的位置、遭受学习的挫败感而没有自信的学生群体,所以他们对于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问题并不像普通高中甚至重点高中学生一样容易解决。还有一般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于就业方向较为明确但是从业意识却很朦胧,所以在根据这几点的认识中我们要对于总体任务进行模块化的简化,一个课时解决不了就分为两个课时进行。另外对于困难任务,要层次性划分,布置任务也要个性化,不要所有学生都一样的作业任务,充分尊重每个人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

2“动力型任务”课堂实践举隅

课题为“表格的编辑和文本输入、公式计算”,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正确输入表格数据和熟练操作sum、average、abs的数据计算,借用奥运宣传积极参与奥运的情感转移目标。以下为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步骤:

导入:同学们,2008年的中国北京,举世关注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这里举行,作为东道主国家中的一员,我们是否该行动起来为祖国喝彩加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做一名奥运的宣传员,这个身份是不是让我们倍感殊荣呢?那接下来我们就要准备一份包括奥运数据的宣传材料,让我们的努力向世界的人证明我们东道主的实力。

讲授新课:一、正确输入表格相关数据:将光标定位在相应单元格内然后输入,布置第一个任务:要求打开奥运宣传.doc文件的第一页,并且参照图片的内容,然后在表格中输入正确的数据,要求“近三届奥运会金牌榜”为竖排文本。反馈任务一内容:更换单元格文本的方向:操作程序为先是“格式”菜单——“文字方向”然后再右键快捷菜单——“文字方向”。怎样通过输入完数据的表格比较每个国家金牌数的多少?二、进行常用的函数计算步骤:1)sum:参数选用: left即是用来计算光标左侧的单元格数值,above即是计算光标上方单元格的数值;2)average:求得平均数。接着布置第二个任务:在奥运宣传.doc这个文件中,使用刚刚输入完成的表格内容,接着进行总数、平均数的计算。反馈任务二内容:思考题:每一个国家,在近三届的奥运会中取得金牌的平均数,可不可以直接来计算光标左侧的所有数据呢?

布置作业内容:要求学生去收集奥运帆船赛事中志愿者需要的各种小语种志愿者的数量,建立一个表格并且鼓动自己认识的外语专业高手参与志愿者活动中。

课堂总结:要能够成为课堂的动力因素,就必须体现出知识的应用实效性,利用奥运宣传材料这一可行性较高的材料为基底,在此基础上运用到表格的实际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在接触奥运会这一盛事的过程中不断在头脑温故学过的表格应用知识。无形中已经将知识深植到学生的脑海中间,不必费时费事再去记忆。在对于选材的基础上,我在备课之前深入了解过中职学生感兴趣的新闻话题,发现“超级女声”“快乐男声”“NBA”以及“温网”等都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但是最后没有采用这些材料的原因在于害怕到时统计出来的不同流派会引发所谓“粉丝”的争议,这样就达不到我所想要的效果了,而且课堂上还要多加渗透德育的观念思想,所以以奥运会作为背景是再适合不过的了。在课堂上更多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增色加分,营造更好的上课氛围。

3中职计算机任务驱动教学之“动力型任务”设计注意事项

以“任务”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自然要对“任务”的要求更加严格,所以要求任务版块要合理,难度循序渐进才能够产生巨大的动力,否则会适得其反。教师帮学生将一个大任务划分成不同的一个个小任务,然后学生通过这些小任务积累起完成大任务的资本。而每一个小任务之间的关系必须是紧密结合的,一个小任务到下一个小任务之间的难度必须是不同等而有阶级之分,也就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也不可原地踏步。而对于人物的设置,要在引导任务完成的最后点明重难点之处,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总结,对于学生产生的错误操作,要在以后的每次试验中对其强加验证,从而加深理解。最后在任务完成并且经过教师检查过关后我们要关心的问题就是总结和反思了,“任务”是一条条不同的线索,不同的任务驱动着我们不断的去探索人生的道路。

4结束语

在从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这些年中,我在不断尝试着对“任务设计”这方面新方向的探索和了解,想要在实践中寻找到更多“动力型任务”的新发展,找到更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计算机课堂,得出了“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境将会是任务动力的强大源泉,而且要更加关注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挖掘心理优势,还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以上是本人的拙见,有不当之处还希望前辈和同行多加指教。

参考文献:

[1]唐冰冰,许小博,邹朴丽.信息技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

[2]武娇黔.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3]秦予创.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探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11.

[4]祁旋窑.“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低效应用及解决对策[J].天津电教,2011,6.

作者:杨静

第6篇:任务型教学法的分析及应用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注重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忽视了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个体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外语教学成了“一壶煮不开的水”。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能体现语言价值的、先进的、有效的教学法,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现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课标》提倡任务型教学是根据我国新形势下对英语的社会需求和英语学科的价值定位,在总结了我国英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吸取国内外英语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任务型教学的引入与《课标》理念相匹配,有利于《课标》的实施。但任务型教学的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图讨论任务型教学的本质和优势及其在中国外语教学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Long和Crookes认为,任务式大纲设计有三种类型:程序大纲、过程大纲和任务大纲。三个类型都有各自的二语习得理论假设与教学特色。程序大纲强调功能与形式的结合,其目的是让学生完成任务,注重意义而获得交际能力。过程大纲关注的焦点是执行任务的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个性。任务大纲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语言的运用与“做”的过程。但这些大纲没有评估的手段,也没有明确规定任务选择的标准和理论基础。任务是任务式大纲和教学法的关键,它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任务,有各种类型,如解决问题、解决信息差、交互性活动、交互性问答、角色表演、专注接受性语言与专注笔头语言等。任务定义的范围很广,Ellis强调意义表达是任务的首要条件,任务是以意义为中心的活动;任务要求参与者扮演语言使用者与语言学习者的角色,并且角色在不断的变化中;学习是有意识的;任务应该包括语言的技能。我们认为,任务区别于传统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在于:任务的焦点主要强调意义的表达而非语言的形式。Kumaravadivelu把语言教学分为以语言为中心教学法、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法和以学习为中心教学法,认为任务型教学体现这三种教学法的特点。换言之,任务型教学强调二语发展可以是有意图的、直接的;也可以是偶然的或间接的、动态的,强调意义与形式的平衡发展,既注重语言的流利性又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及复杂性。任务型教学与其他教学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它试图把大纲设计与教学法合二为一,把任务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意到语言发展的动态过程,体现教学内容与目的的人文性、教学环境的丰富性和教学任务的复杂性。任务型教学可以用于任何的语言领域的教学,利用各种交际任务进行语音、词汇、口语、写作、口笔译以及语用、连贯等方面的教学。自《英语课程标准》颁布后,我国掀起了任务型教学和任务型学习的热潮,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建议中都提倡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

二、任务型教学的优势与困境

1.任务型教学的优势。我国不少学者对任务型教学的引入与研究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他们的研究范围涉及任务大纲、任务类型与任务教学模式等,探究了任务型教学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适用性与不足。任务型教学符合二语习得发展的认知假设,有其教学理论基础,它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对长期占据外语教学的结构大纲、意念功能大纲等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从教学目的看,任务型教学涉及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强调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语言。它强调发展听、说、读、写等多种语言技能,并注重发展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协商合作能力、思考应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提高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习者未来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任务型教学之所以在英语课堂上越来越被广泛使用,在于它能满足现代语言教学的需要。在课堂情景方面,任务型教学强调情景的多样性、真实性,情景的设置贴近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情感与能力水平来设置情景,布置任务,鼓励学生根据真实的情景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讲述真实的生活经历,传递真实的信息,使各种语言技能在交际中灵活体现。在教与学的主体方面,任务型教学改变了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以教师统治课堂,从书本教案出发来组织的“灌输式”教学、“填鸭式”教学和“应试”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核心,体现他们的生活经验,反映他们的认知水平,体现他们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交际活动的促成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的认知方面,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的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任务型教学途径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方法,与其他教学途径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相匹配的,有助于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学途径。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任务型教学设计还是比较粗糙,随意性比较明显,没有明确的任务型设计标准或原则,因此效果不太理想。

2.任务型教学的困境。虽然任务型教学有其优势,但在我国受师资条件、语言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任务的真实性和教育性难以统一,任务设计难度很难把握,任务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也难以控制。我们发现任务型教学在任务分类、分级与排列等方面所用标准各异,选择任务或活动时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据或标准;无法说明某些活动与学习者的现实需求是一致的,难以确定教学任务是否合适。Skehan从语言的复杂性、认知的复杂度和交际的压力三方面划分任务的难度。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无法确定学习任务的认知的、交际的或语言复杂性的程度。我们无法确保学生在认知上和感情上都能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同时,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具有多样性,有的喜欢小组活动,有的喜欢独立学习,有的擅长交际,有的喜欢单独思考,只谈“做事”和“完成任务”都不现实。任务型教学主张为学习者提供一系列交际任务,要求学习者使用目的语来完成这些任务,在完成任务中学习语言。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让学习者通过完成任务学习语言知识是一种乐观的片面的假设。如果假设成立,人们完全可以在课外通过各种真实的交际活动学会外语,而且我国缺乏外语学习的理想语言环境。任务型教学强调课程活动中学生以表达意义为主,而不是以操练语言形式为主。任务型教学虽然试图改变过去知识传授比重较大的问题,但如何关注语言形式的发展成了任务型教学要面对的现实。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如何保持并确保语言运用的有效性,使学习者的语法、语用等能力平衡发展,以达到教学目的,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任务型教学强调提供学生真实的材料与学习活动,即那些与现实生活中相似的活动,不是假设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预订机票、预定房间与买鞋等,可是目前英语学习环境仍是外语环境,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开展这些活动。这些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实。而且学习者与交际者的对象大致都在同一水平上,希望学习者能够通过意义协商,获得更多的输入和输出,使输出更为正确和准确,这些都是一些理想化的设想。任务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教师角色或学生介入的程度应如何把握,学生投入悬殊等都值得探讨。我们还要处理能力培养和考试的关系、任务时间安排、班级过大的任务型教学、学生过度依赖非语言的交际策略、排除交际障碍的方法程序化或公式化与错误僵化导致以后语言能力发展上的困难等方面的问题。

任务型教学仍然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任务型教学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受到重视并广泛应用,为解决当前外语教学普遍存在的症结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任务型教学像其他的教学方法一样在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应着眼于我国外语教学的国情,注重思考其课堂运用,实现任务型教学法的本土化,吸收教学中的积极经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任务型教学。作为在大纲中倡导的教学法,教育行政部门应广泛听取教学一线教师的建议,作充分的调查与实证,加大课题研究力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分析、总结、调整与创新,使其适合我国的外语教学环境。

(作者单位: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作者:谢 钰

第7篇: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法,具有结构性,它由教学目标、信息输入、活动方式、师生角色、教学环境等要素组成。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间的差异在于前者注意信息沟通,活动具有真实性而且活动量大。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项活动,即任务。

基本概念

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干”中学,“用”中学,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

产生

任务型教学法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广为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实践者认可和接受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也是教育部制定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所推荐和提倡的外语教学法。

方法介绍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近年来,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论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该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

主要特点

其优点是:

1. 完成多种多样的任务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

3.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启发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4. 在任务型教学中有大量的小组或双人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可以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5. 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6. 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7. 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下,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易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主要作用

任务型教学法则属于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此类教学法主要关注二语教学的认知过程和心理语言学过程,力图为学习者提供机会,通过课堂上以意义为焦点的活动,参与开放型的交际任务。其课堂操作程序表现为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在任务履行过程中,学习者注重语言交际的意义,充分利用自己已经获得的目的语资源,通过交流获取所需信息,完成任务,其学习过程是沿着开放的途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基本要素

(一)目标。如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务一样,教学任务首先具有目的性,也就是说,它应该具有较为明确的目标指向。如前所述,这种目标指向具有两重性,一是任务本身要达到的非教学目的,二是利用任务所要达到的预期的教学目的。如在“案件侦破”任务中,其非教学目的便是根据不断增加的线索进行讨论推理,直到最后找出罪犯。但设计任务所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则可能是通过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语言交流感受语言,增强语言意识,提高交际能力,并在交际过程中应用诸如表示假设、因果关系,或“肯定”“可能”“也许”等目的语表达形式。作为促进学习的教学任务,教师更多地关注它的教学目的。

(二)内容。任务的这一要素可简单地表达为“做什么”。任何一个任务都需赋予它实质性的内容,任务的内容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需要履行的具体的行为和活动。

(三)程序。指学习者在履行某一任务过程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怎样做”。它包括任务序列中某一任务所处的位置、先后次序、时间分配等。

(四)输入材料。所谓输入材料是指履行任务过程中所使用或依据的辅助资料。如前面提到的“案件侦破”任务,就需要打印在若干张纸条上的一系列线索,任务就从第一条线索的推理和讨论开始,在不能得到肯定的结论时,依次增加线索,直到真相大白。输入材料可以是语言的,如新闻报道、旅游指南、产品使用说明、天气预报等;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如一叠照片、图表、漫画、交通地图、列车时刻表等。尽管有些课堂任务并不一定都要使用或依据这样的输入材料,但在任务设计中,通常提倡准备和提供这样的材料,使任务的履行更具操作性,更好地与教学结合。

(五)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任务并非都要明确教师和学生在任务履行中的角色,但任务都会暗含或反映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特点。教师既可以是任务的参与者,也可以是任务的监控者和指导者。在任务设计中,设计者也可考虑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明确的角色定位,促进任务更顺利有效地进行。

(六)情景。任务的情景要素指任务所产生和执行的环境或背景条件,包括语言交际的语境,同时也涉及课堂任务的组织形式。在任务设计中,应尽量使情景接近于真实,以提高学生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的意识。

基本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此原则是指在任务设计中,任务所使用的输入材料应来源于真实生活,同时,履行任务的情景以及具体活动应尽量贴近真实生活。当然,“真实”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任务设计的真实性原则也不完全反对非真实语言材料出现在课堂任务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要尽量创造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和加工真实的语言信息,使他们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同样能得到有效的应用。

(二)形式/功能原则。传统语言练习的最大不足之处便是语言脱离语境,脱离功能,学生可能知道不同的语言形式,但不能以这些形式得体地表达意义和功能。形式/功能原则就是在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将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明确化,让学习者在任务履行中充分感受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以及语言与语境的关系,增强学习者对语言得体性的理解。

(三)连贯性原则。这一原则涉及任务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以及任务在课堂上的实施步骤和程序,即怎样使设计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达到教学上和逻辑上的连贯与流畅。任务型教学并非指一堂课中穿插了一两个活动,也并不指一系列活动在课堂上毫无关联的堆积。任务型教学是指教学通过一组或一系列的任务履行来完成或达到教学目标。在任务型教学中,一堂课的若干任务或一个任务的若干子任务应是相互关联、具有统一的教学目的或目标指向,同时在内容上相互衔接。

(四)可操作性原则。在任务设计中,应考虑到它在课堂环境中的可操作性问题,应尽量避免那些环节过多、程序过于复杂的课堂任务。必要时,要为学生提供任务履行或操作的模式。

(五)实用性原则。任务的设计不能仅注重形式,而不考虑它的效果。课堂任务总是服务于教学的。因此,在任务设计中,要避免为任务而设计任务。任务设计者要尽可能为学生的个体活动创造条件,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互动和交流的机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六)趣味性原则。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之一便是通过有趣的课堂交际活动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因此,在任务设计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考虑任务的趣味性。机械的、反复重复的任务类型可使学生失去参与任务的兴趣,因而任务的形式应多样化。需要注意的是,任务的趣味性除了来自任务本身之外,还可来自多个方面,如多人的参与、多向的交流和互动,任务履行中的人际交往、情感交流,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后的兴奋感、成就感等。

教学本质

任务与传统的“练习”(exercise)或通常意义上的“活动”(activity)究竟有什么样的本质差别呢?首先,任务具有目的性。这里的“目的”具有两重性,一是任务本身所包含的非教学目的,二是任务设计者所期望任务参与者达到的教学目的,而练习通常只具有教学目的。其二,任务通常会产生非语言性结果,而练习总是产生语言性结果。比如,根据所听天气预报的信息,决定怎样安排野炊;或根据火车和汽车时刻表,选择哪几趟车能方便准时地赶到某地开会,任务完成后所得到的结果是非语言性的,而课堂练习,如用短语造句、用介词填空等,其结果总是语言性的。第三,任务具有开放性,也就是说,任务的履行并非有一套预定的模式或途径,或者会达到统一的结果,完成任务的途径,包括应用的语言是可选择的、不固定的、非限制性的。第四,任务具有交际性或互动性。任务通常是集体性和合作性活动,任务的履行通常以交际或互动的方式进行,这种互动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输入材料之间的双边或多边互动。

第8篇:任务型教学1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

江苏省泰兴市分界初中 张春美

关键词:任务型 教学

内容摘要:任务型教学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可操作性,活动必须贴近生活,情境交融;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活动必须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中时,必须精心设计每一步,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简单地说任务就是做事,就是运用英语做事。然而,教学本身是个性化的过程,是一个发挥教师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是一个实事求是、把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过程。如果缺乏理论基础,盲目照搬现成的任务,我们就可能无法面对和处理具体情况下所发生的具体问题。因此,我们英语教师不能坐等专家把现成的任务型活动的教案送到自己手里,而应当积极地学习并运用“任务型学习”的理论,自己去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并在探索中不断总结提高。

一、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目标定位

1、贴近生活,情境交融,学会口语交际

任务型教学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可操作性,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为了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应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任务,摆脱传统的以教材知识为中心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使课堂语言活动近似于习得过程,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扮演一个角色,需要全身心投入。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语感的生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帮助,通过听、说、演、练等活动,把抽象的语言文字与有趣的实际生活应用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既能提高动手能力,又可以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团队精神。例如:在学习水果名称时,我事先让学生收集自己知道的水果名称,并把它们画在一张白纸上,染上颜色,把英语单词写在画的下面,比一比,看谁知道的水果名称多,学生们也非常感兴趣。在学生们准备的同时,我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以免学生在课堂上问一些不常见的水果名称,准备充当学生的“活字典”。在教学询问姓名的对话之前,我让学生们制作自己最喜欢的明星头饰,以备上课时用,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情景,结果学生制作了刘德华、赵薇、刘亦菲、陆毅、苏有朋等头饰,真是“明星大荟萃”, 1 学生们异常兴奋。训练对话后,我又设计了一次记者采访“外宾”的任务活动,当采访到女性“外宾”时,问年龄时都一律回答“It’s a secret(秘密)”,此次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英美国的女性忌问自己的年龄,符合英美文化礼仪,从而明白中外文化的差异。

2、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体验成功

所谓面向全体学生是指所设计的活动应吸引全体学生参与,而不仅仅是让能力强的学生和水平高的学生参加。因此,教师设计的活动是适合所有学生的,任务的设计除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情景的真实性以外,还要考虑任务的难度。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我们要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任务。要兼顾两头,但同时也要让他们体会到一定的难度。学生只有在经过磨练、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时,才会感受到真正的成就感,才能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可以给所有学生同样的材料,但设计不同的任务,并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也可以给不同的学生不同程度的材料,执行共同的任务。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尽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合作完成任务。比如,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情景,围绕所学语言内容和知识编对话,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就对书上的对话进行背诵表演;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要求就对书上的对话稍加改编后并进行表演;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能根据语境,改编和拓展对话,表演要有一定的可视性,就好比是一次真实的语言交际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2、 教师引导,师生互动,促进发展

任务型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性的原则。它的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内容、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学生是任务的完成者。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来积极、主动地完成所给的任务,并且在这个任务中,有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掌握新知识,并能将所学的语言知识点融会贯通,进而扩展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设任务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健康地发展。这就是一个习得过程。

现代英语课堂教学已经不是仅限于教师领读、解释词义及讲解课文、语法和句型,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策略,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从而使他们乐学、和谐、主动地发展。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Leading-in/Warming-up Activities for interest. 2 ☆Pre-task(呈现和学习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

☆While-task(设计了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学生以个人伙伴或小组形式完成各项任务)

☆Post-task(各小组向全班展示任务结果) ☆Check(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

☆Homework(根据课堂任务内容,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做相关项目)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主要包括:任务的设计→任务的呈现→任务的完成。任务呈现是任务型课堂教学所特有的教学环节。任务型的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应呈现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语言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任务驱动的(task-driven)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有利于体现任务的真实性。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一开始不呈现任务,而只是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结束后再呈现任务和让学生完成过程,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不如任务驱动过程那么强烈。在课堂教学中,任务的呈现也要精心设计,可分为两方面:

1、 课堂任务呈现的设计

对学生来说,任务是有知识差距、能力差距、技能差距、信息差距和文化差距的。由于学生缺乏足够的知识、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意识在学习教学内容之前完成这个任务,他们需要通过学习教学内容来获得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因此,在上新课文之前,我总是有一个任务呈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起着一个引起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能动状态,促发学生完成任务的迫切需要。例如,在教JEFC Book 3 Lesson 26 The Man Who Never Give Up时,我拟了以下的问题:

(1) Have you heard of Thomas Edison? If you heard of him, 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him? How many famous scientists do you know ? Who are they ? (2) How long was he in school ? (3) How old was he when he became an inventor ? (4) Why was he able to make so many inventions? 学生有了这四个问题,带着问题就进入了能动状态。对于第(1)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活动,它包括学生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可能会偏离了主题,但是我认为,教师不宜过多地干涉或纠正学生们的讨论,否则的话,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会让他们不敢讲、不会思考。作为老师,我只有一个目的,让我的学生尽量思考、想象,开口说、动手写,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而 (2)、(3)、(4)个小问题是围绕本节课的内容,可以在课 3 文里面找到答案,过渡到了新课文,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过程。

学生自然过渡到了新课文,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阅读新课文的指导,使学生能明白课文所讲的内容。然后,教师再讲解课文当中的疑难点(这一点最好由学生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最后老师来解答问题)。

2、课后任务呈现的设计

任务呈现设计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而课文结束后的任务设计除了巩固新知识外,还起到了一种扩散思维的效果,它可以是生活当中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创新的。例如,在牛津英语8A Unit 4 的课文Reading “The story of Xi Wang”结束后,我就给了学生以下两个问题,并要求不用书上的答案:

(1) Why do you think wild animals will die out? (2) How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the animals? 针对这两个问题,学生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所想到的答案很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体现语言价值的、先进有效的教学途径。 它着眼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变知识性的课堂教学为发展性的课堂教学。我们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创造充足的语言学习机会,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处于丰富充足的语言任务环境中,自然地形成对语言的认识并尽可能多地学习英语。总之,在英语课堂上运用任务型活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际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并最终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

上一篇:汽车电气设备下一篇:零件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