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影评

2022-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影评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叙事风格

[摘要]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影片,反应贫民窟中长大的杰玛令人心酸的成长经历。影片在真实再现印度贫民悲惨命运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了人在逆境中如何执着追求梦想,保持希望,也涉及到了人性的善与恶,心灵救赎等方面。影片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模式和叙事视点,叙事结构的丰富又直接促成了叙事主题的多面性、现实性和深刻性。这种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带给观众思想上和心灵上的双重震撼。

[关键词]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叙事 印度 杰玛

引言

由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执导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第11届英国独立电影奖、第 66 届金球奖上大获全胜,接着又在第 81届奥斯卡上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改编剧本、最佳配乐、最佳音响效果、最佳歌曲、最佳电影剪辑8项大奖,成为该届奥斯卡最大的赢家。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对它的叙事风格印象深刻,并感叹于流畅的近乎完美的叙事特色。

“叙事”是当代叙事学意义上的重要概念,它关注表达的方法和模式。托多洛夫于1969年提出“叙事学”这个术语,他认为:“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表现、功能等叙事文本的普遍特征,而不考虑叙事的媒介,即不管它是用文字、图像还是声音来叙事。”(朱立元2001:244)托多洛夫对叙事学的关注集中在叙事时间、叙事体态和叙事语态等几个重要方面。本文试从托多洛夫关于叙事学的几个重要方面以及该影片深刻的主题方面来分析《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电影的叙事风格。

一、经典的叙事模式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所选的场景是类似于中国《开心辞典》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这样的有奖竞猜电视节目,这种节目从英国引进,早已成为印度大众乃至全世界民众耳熟能详的节目了,所以这种以流行的时尚元素为叙事的切入点立刻就会赢得观众的认可。

影片总体使用的是倒叙和插叙,展示了三个主人公的成长经历。电影叙事的时间跨度在15年左右。影片的序幕采用倒叙的方式,在一开始就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杰玛还差最后一个问题能就在《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节目中赢到2000万卢比了,究竟是什么原因,A:是作弊? B:是运气? C:他是天才?D:是命中注定? 这其实也暗合了影片中即将出现的竞猜类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中的问答形式。接着,影片采取三条线索共同推进的插叙方式来进行,在结尾给出答案:命中注定。影片长约两个小时,叙事和剪辑相当干净利落,虽然三条线索、多种场景交替,但绝不像《通天塔》那样给人混乱无序的感觉,这三条并行的线索丝毫也没有影响观众的理解,反而会让人觉得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整个影片采取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即明暗三条线索、三个事件交替的倒叙和插叙方式来进行,叙事方式独特。这三条线索分别是:

a.杰玛在警局被警察审讯;

b. 杰玛在《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现场答题;

c. 杰玛、舍利姆、拉提卡的成长经历以及杰玛和拉提卡的爱情。

这三条线索按照在电影中出现的顺序排列的话,就是a, b, a, b,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a, b, c, a, c, b, c, b, c, b, a, c, b, a, c, b, c, a, c, b, c, b, c, b, a, c。三条线索交替更迭,紧紧地抓着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随着事件的不断更迭徘徊在悬念与答案之间。这个排序时间是从开头至1小时37分,因为影片演到1小时37分时,回忆部分彻底结束,倒叙和插叙也就相应的停止。从这儿开始,舍利姆放走了拉提卡,杰玛也被警车送到了《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现场,故事进入现在时,开始以正常顺序发展下去,杰玛和拉提卡通了电话,他的爱情梦想实现了,他终于找到并赢得了拉提卡,同时他也答对了最后一题,赢得了巨额奖金。最终杰玛和拉提卡在车站温情相拥,“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影片在一段极具宝莱坞色彩的集体舞中缓缓落幕,至此故事讲完了,叙事结束了。

按照每条线索在影片中所占的时间可以得出下表:

从这个时间分布上我们也可看出,影片在叙事时,焦点放在了杰玛以回忆为手段的“讲述”上,监狱里的审问和电视节目现场只是连接这些记忆碎片必不可少的链条。如果说整部影片是个珍珠项链的话,那么a和b就是链子,而c就是珍珠,没有链子,珍珠就会洒落一地;没有珍珠,链子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二、独特的叙事视点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通过主人公杰玛在监狱受审时针对每道题答案回忆了他和哥哥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和拉提卡的爱情挫折。在整个情节展开的过程中,杰玛带着手铐坐在桌子前面,警督拿着遥控器选出杰玛在节目现场回答问题的画面,画面逐渐从电视中的节目直接变为节目现场,在现场,主持人提出问题,而每个问题都会让杰玛回忆起与题目相关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大多是令人痛苦的回忆。而这些回忆就是由杰玛——一个明叙述者——讲述的,这种讲述对于观众来说可能不是直接的,用语言表示的,但从每次回忆过后回到警局镜头时,警督的言语表示就能看出,杰玛的回忆就是杰玛的叙述。

电影这种叙事艺术并不是一种事件的自我叙述,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杰玛被放出了监狱去继续参加节目,而拉提卡也在舍利姆的帮助下成功出逃,从这开始杰玛的回忆已经结束,审问也已经终止,所以杰玛不可能再做故事的叙述者了,那么,是谁在叙述呢?答案就是那个全知的视角,即叙述者不参与影片的叙事进程,通过电影中的各种艺术元素来进行叙述而不是直接的语言叙述。这种全知的客观视角是电影叙事方式中最直接的叙述方式,甚至应该说它是电影与生俱来的衍生物。

三、深刻的叙事主题

(一)社会现实

在影片中,通过杰玛的回忆,印度当时的社会现实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贫穷的生活,贫富的差距,宗教的械斗,警察的冷漠,社会的黑暗……观众的视觉在观影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贫民窟里的街道狭窄肮脏,混浊不堪的河流竟是家庭主妇洗衣,小孩游泳的场所;一个贫民的身体在一堆谈笑风生的警察面前熊熊燃烧着;一勺烧得滚烫的油泼向儿童的眼睛;在奔驰的列车上,一个壮年就因为杰玛偷了他的食物而欲置杰玛于死地;地下通道里盲童说着“你被拯救了,我不太走运”;一大片商业中心竟然属于黑社会的流氓……凡此种种无不反应出印度社会尤其是底层社会人们的生存状况。这部电影既有对难民、乞丐、拾荒者、妓女、嫖客、赌客、人口贩子等社会地位较低者的直接描写,也有对黑帮老大、明星、著名主持人等所谓的上流社会的讽刺和披露,还有对警察、列车员等政府公职人员冷酷无情的间接批判,反映了印度经济、社会、宗教等各方面的问题。

(二)执着

主人公杰玛的执着令所有看过这部影片的人印象深刻。小时候,杰玛为了见到自己的偶像阿米达,手执照片义无反顾地跳进了粪坑,无比兴奋地冲进人群,得到了偶像的签名照。杰玛对拉提卡的爱也很执着,不管拉提卡曾经干过什么,不管拉提卡是否已委身他人,杰玛都始终如一的爱着拉提卡。从认识拉提卡开始他们共有三次分离,第一次杰玛和哥哥还有拉提卡逃出利用盲童赚钱的魔窟,在追赶奔驰的列车时,他们分开了。第二次杰玛和哥哥找到了拉提卡,但哥哥用左轮手枪逼迫杰玛和拉提卡分开了。第三次杰玛长大了,通过哥哥舍利姆找到了拉提卡,在车站马上就要团聚的他们又被随后赶到的爪牙分开了。三次分离并没有影响杰玛对拉提卡的爱,他的执着在每次分离后为再见面创造机会的努力中得到了升华。正因为他的执着,他才会去参加《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不为了钱,就为了找到拉提卡。杰玛的执着最终使他收获了成功:不仅成为了百万富翁,而且和拉提卡完美结局。

(三)希望与救赎

有时,生活中的一些事实被人们故意忽视了,比如人们常把贫穷与无知不相称地等同起来。认为贫穷的人就比较愚蠢,比较没素质,比较劣等。每个人都会极力撇清自己与这些想法无关,但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预设心理,只是我们自己不觉得罢了。事实是贫民窟的孩子,也有让人惊异之处,只不过没有人愿意去了解、去体会、去倾听,当这一切变成小说,或被搬上银幕,一切都具有了新意,成为了令人着迷的传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主角杰玛是个穷人,只有贫民窟生活的惨痛经历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热爱。但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希望。这是一部希望的电影,一部让人带着希望去看的电影,一部让人看了产生希望的电影。这种希望恰恰就是一个贫民窟的穷小子传达给我们的。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在这个高度物质化的世界里我们日益缺乏的东西:理想,信念和爱情。

影片中另一个男主角舍利姆是个完全的现实主义者,小时候他把杰玛好不容易得到的明星照片卖掉换钱,从那时就可以看出他的现实。在成长的过程中观众可以发现舍利姆残暴的一面,霸道的一面,他帮助人贩子头目管理被抓来的孩子们,后来他用枪杀了人贩子头目,用枪逼走杰玛占有了拉提卡,而后投靠到另一个势力集团帮助他们为非作歹,但是每次在去做坏事前,他都会跪在神位前忏悔祷告,从这可以看出舍利姆的良心未被完全泯灭。影片最后,舍利姆把车钥匙递给拉提卡说:“那家伙,他从不放弃,对吗?而且是疯狂的。”此时观众在为杰玛欢呼的同时似乎也在为舍利姆欢呼,舍利姆被这个拥有执着精神的弟弟征服了。而后他选择躺在铺满钞票的浴缸里和黑帮老大同归于尽(不然黑帮头目绝不会放过杰玛和拉提卡),至此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救赎。

结语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收获掌声和鲜花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些质疑和批评,有人说这部片子就是“一场印度版的变了质的美国梦而已”,有人说这部片子“宿命论色彩太浓”,笔者也认为影片中有些地方不够完美,比如舍利姆用左轮手枪杀了一个人,又用左轮手枪逼他离开而后占有拉提卡,杰玛会因此知道发明左轮手枪的人的名字吗,不太合逻辑,还有结尾处的舞蹈让人感觉画蛇添足……但这些并不影响该片的受欢迎度,因为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有多少电影真正地无懈可击呢?而在这部影片里,编剧的巧妙构思,情节的跌宕起伏以及行云流水般的叙事风格都使我们被深深地吸引。我们从这部电影里收获了感动,收获了震撼,收获了珍惜,收获了希望,这就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琳琳. 相互烛照的复式空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接受维度 [ J ]. 电影评介,2009,(04).

[2] 张松滨.三重奇迹演绎希望之光—评析《贫民窟百万富翁》[ J ]. 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9,(03).

[3] 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徐艳萍(1977.11-),女,籍贯:北京,工作单位:新疆工程学院,研究方向: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研究。硕士。职称:讲师。

作者:徐艳萍

第2篇: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研究综述

摘 要:本文主要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于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研究,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叙事结构;主题、音乐;对比研究

作者简介:杨佳明(1992.11-),男,满族,河北秦皇岛人,天津外国语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专业为英语语言文学。

[

[

一、引言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电影由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执导,在第8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中,这部电影斩获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等众多奖项。此外,该影片还获得其他奖项,总共137项,可以称为传奇之作。影片讲述了贫民窟里长大的贾马尔与女友之间的爱情故事。影片结构比较复杂,导演采用三条叙事线索来架构电影的框架,这三条线索被导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连贯的统一体。另外影片中独特的印度民族音乐、人文以及社会环境增强了影片的表达效果。此外,影片中主人公对爱情和真理的不懈追求最终使他获得高额奖金以及完美爱情也具有很大的鼓舞力,因此堪称佳作。鉴于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该影片进行了研究,而且研究的方向也十分多元化。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2.1国外研究

国外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影评,第二类是关于这部电影与其他电影的对比分析,第三类是关于电影内容本身。

关于影评的文章也有很多角度。拉博德(2008)讨论了文中的主人公贾马尔。巴里(2009)探讨了热门话题,如贫穷、社会背景以及种族歧视的问题。吉尔比(2009)则探讨了影片和其赞助者之间的关系。萨克(2012)回顾了电影的剧情,探讨了印度社会的典型问题。

第二类是关于电影的对比分析。在这些研究中,学者从多个角度将这部电影与其他电影进行对比分析。泰里(2009)将这部电影与《本杰明·巴顿奇事》这部电影从爱情主题和时间主题这两个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简恩(2010)则是对《擦鞋童》、《友谊》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做了对比分析,发现三部电影中的主人公都有相似的特点,即对未来不懈追求。弗雷斯科和福莱尔(2013)对比研究《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走钢丝的人》这两部电影中的声音元素。研究发现观影前的一段电影拍摄信息的简介能让观影者更清晰地理解电影表达的内容。

第三类是关于电影内容本身的。塞巴斯蒂安(2009)通过对比小说与电影研究了印度特有的贫民窟现象。邓肯(2011)则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电影做出了分析。他研究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电影中浪漫主题和阶级冲突在跨文化中的接受程度。哈笛卡尔和图尔宾(2011)则从全球化、女性主义、媒体等角度研究這部电影,并且为当今致力于研究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和全球化现象的学者提供一些启示。考克斯和普罗菲特(2014)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驱使电影发展到今天的政治经济因素。罗伊(2014)则探讨了资本与电影主题的关系。

2.2 国内研究

國内学者对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电影的研究是多元化的,包括电影的叙事结构、叙事风格、电影中的音乐、电影与原著的比较、认识层面、电影中的人物、电影字幕的翻译以及电影获得成功的原因。在这些角度中,关于电影的叙事结构与风格和电影中的音乐研究所占的比例比较大。

刘现合(2011)从叙事结构和叙事主题两个方面对该电影与《冰风暴》进行了对比分析。他发现两部电影很相似,都是对印度残酷的社会生活的反应,但是两部电影都有完美的结局。郭靖(2011)运用格雷马斯的叙事理论分析电影的叙事逻辑和电影主题。他发现格雷马斯的理论不仅能使得电影中的人物关系和电影的逻辑结构清晰明了,还能反应印度残酷的社会现实,表达对真理、善良和爱的不懈追求的主题。徐艳萍(2012)则从电影的叙事模式、叙事视角和叙事主题三个方面分析了电影的叙事风格。她发现独特的叙事模式与视角和多重叙事主题在电影中巧妙结合,使得电影表现得更加多元化,更加现实,更加有深度。赵谦(2012)则对电影的主题做了更加细致的分析。他将电影的成功归因于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爱。另外,电影中还涉及另一个主题就是美国梦,电影表现了对平凡人不懈追求的肯定。

许多学者对电影中的音乐做了研究。王冉(2009与她的同事研究了民族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她们发现民族音乐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印度的环境,因此使得印度文化特征更加凸显。另外,民族音乐的使用也反映了电影的主题。最后,民族音乐烘托了观众的情感,使观众参与到电影中去。冯伟(2010)发现音乐帮助建构了电影的两个主题:爱情主题和命运主题。每次电影要表现两个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时,一首由女生哼唱的歌曲便出现,这首爱情主题歌曲一共出现四次。而命运主题是伴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出现的。孙建军(2014)分析了电影中独特的民族音乐。他发现,电影中的民族音乐使电影主题、内容和文化因素有机结合在了一起。另外民族乐器的使用也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在这个氛围中,主人公的情感得以充分表达。

三、结语

由于影片的经典,众多学者对影片进行研究,包括影评、电影的叙事结构、主题、电影中的音乐、电影与其他影片的对比研究等。这些研究也充分地证明了影片的价值,不过随着科研的发展,对该影片的研究应该有更广阔的空间,如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视角对该影片进行分析,这样多角度的研究才能充分挖掘影片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徐艳萍.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叙事风格. 电影评介,2012,51-52,54.

[2]孙建军.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民族音乐的魅力探析.艺术学苑,2014(2),142-143.

作者:杨佳明

第3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影评

我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这不愧是一个好莱坞大片,也不愧是2009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获得作品。 在第33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夺得最高奖“人民选择奖”。 当然,,《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成功的。故事曲折,细节精致、镜头完美、剪接 流畅、音乐和谐,对了,加上简洁幽默的对话,它具备好莱坞成功经验的所有要素。

电视业发展到今时今日,通过其暴富的行为在噱头行列里已经不算稀奇。于 是,当《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采用答题形式出现,将小丫换成中年胡子男,主角 一步步挑战问题,势如破竹逼近胜利时,你一点都不意外。 你意外的是,这电 影里以这个节目为出发点,所展开的那一幅异国画卷。它谈不上风情,但在鼓捣 出《猜火车》的丹尼•博伊尔那里,却现实无比。种族暴力、社会问题、生存状 况、包括宿命论,都真实无比。在战火纷飞、冲突不断、贫富悬殊越拉越大的二 十一世纪,这部电影是富人向穷人献媚的产物。他们凭空制造一个贫民百万富翁, 其实质是给印度、甚至全球穷人注射一剂精神鸦片。

也许大家会惊愕,印度的文化和我们还是有一些不同,跟西方文化相比不同 的是,印度文化中的“宿命论”使我受到很大的震撼。“在我们接受的一些意识教

育和文化中,讲的是‘人定胜天’,只要努力奋斗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在印度

文化中,这种天定的命运异常强大,人在命运面前是很渺小而无意义的。每个人 都自有一方天地和自己的角色,人在命运前需要做的只是顺天意而非尽人事。” 这个就是对影片有噱头的很大因素,因为不同所以感觉不可思议,有了新奇感。 影片给了我们另外两方面的成功暗示:

一是杰玛相信命运,认为答题是命运指引的结果。二是虽然与哥哥萨利姆的童年遭遇相同,但杰玛却与哥哥背道而驰,选择了一条善良之道,做了警察 眼中的诚实人。这种暗示的底牌是什么?其一,所有人都得甘于现状,命中有时 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其二,好人自有好报。可这两种暗示,在逻辑上更是 行不通。救世主从来就没有规定遵从命运、做循规蹈矩的好人,就会获得意想不 到的奇迹。这种暗示与其说是一种生活规律,不如说是一种异想天开式的愿望。 是的,我们估且相信主人公杰玛因为这个大奖改变了命运。但除此之外,还有馅 饼从天上掉下来砸中了贫民窟的第三个人吗?没有!绝大多数穷人只能屈服于命 运、在“好人自有好报”的幻想下,终此一生。很多穷人甚至都没有给这个不平等

的社会制造哪怕一丁点麻烦,就进入了坟墓。这正是阔人们最希望看到的。如果说弟弟是活在理想中,那哥哥萨利姆就是活在现实中的一个人,在影 片里,哥哥的形象更饱满而真实,一个在残酷现实里求生存的兄长,一个崇拜金 钱,但又深切地爱护着弟弟的人,一个在亲情和利益生存之间纠葛的男孩。

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就是个“祸害”,是有意安排的,如果不是和她相遇贾

马尔就不会喜欢她;如果不是忘不了她,贾马尔就不会找她,不找她哥哥就不会 杀人,不杀人就不会被人威胁,如果不救她,也不会最后让贾马尔的哥哥付出生 命。当然,这样的故事情节才能继续发展。

最后,我还是喜欢哥哥这个角色,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改变命运,残 酷的现实教我们不得不残酷的面对。而且我比较崇拜他,因为他是一个好的兄长 不是吗?他是一个可以保护别人的人,在面对革命,革新的时候还是需要这样的 人。

这是我的拙见,我挺喜欢这个片子的。

第4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影评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凭借它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中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精湛的拍摄技巧、深厚的艺术功底、多样的蒙太奇叙述方式,一举囊括了奥斯卡多项大奖,成为了真正的大赢家。

影片主要讲述了来自贫民窟的杰玛通过参加《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这个节目而成为了众人皆知的百万富翁的故事。

影片采用了多种蒙太奇表现手法。片中总体采用回忆来叙述故事即采用了过去与未来式的蒙太奇。通过不断闪回的方式,使来自贫民窟的杰玛过去艰辛的生活经历依次呈现出来。片中还几处重复出现了女主角拉提卡仰望微笑的画面即复现式蒙太奇,这幅重复出现的画面使观众印象深刻,其寓意深厚,表达了杰玛对拉提卡的深厚感情,他期待能与拉提卡快乐的生活,视她为自己的希望,为自己的精神动力。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以精彩刺激的故事情节为载体,用精湛的拍摄技能、蒙太奇手法以及后期编辑手段等加以叙述表达,再配以不同风格节奏的音乐、声音加以烘托,使这部影片有精彩内容、有技术含量、有思想内涵、有社会现实的优秀影片!

第5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影评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11—2012学年第

课号: 056R31AGQ课程名称: 奥斯卡获奖电影赏析改卷教师:学号:116070071姓名: 丁机鹰得分:

可以跳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贾马尔与拉提卡间的真挚的爱情以及哥哥萨利姆对弟弟的爱相信大家都深有感触,然而我想说,震撼我的不仅有他们的亲情爱情还有他们一生苦难的经历。看电影时我就想,如果是我,我有没有可能继续生存着,我是否有勇气跳火车,抢东西。。。。。。被打了也只是坚强的用水来抚慰伤口。一直都觉得贫穷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人的方式,就像我小的时候,就是因为家境的贫穷所以才会让今天的我踏实勤奋,有时候,很感谢曾经的贫穷,那真的是人生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但是,当贫穷超出一个人驾驭能力的时候,它真的还是一种财富吗?也许,大家会说正是这些曾经的苦难才让贾马尔最终成为百万富翁,拥有最真挚的爱情,亲情。但是,我真的觉得那种颠沛流离的生活,那种比狗还卑贱的生活,那种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未来,有没有明天的生活如果是我,我熬不过来,我没有那么坚强勇敢,我可以学着在自己受伤的时候自己舔舔伤口,但是我没有办法在看不见光明的黑暗中舔舔伤口然后再勇敢的站起来。所以,我觉得,无论贾马尔还是萨利姆还是拉提卡还是那些和他们一样坚持着的人都是伟大,即使他们对他人对国家对世界都没怎么做出贡献,甚至还造成了混乱,可仅凭他们在枪林弹雨中走过变足以证明他们的伟大,就像那些伟人一样。废话到此结束(虽然我知道不该写,可是我还是想分享)。下面是正文。

首先我想谈谈我对这部影片中出现的配乐的一些感想。首先我想说不管是主题曲还是片尾曲还是插曲我都听不懂,但是我可以感受其中的旋律,我相信有时候一首歌不是美在歌词而是美在旋律,美在它与情景的完美结合。影片正式开始时是贾马尔与他的朋友们在飞机场玩,这个时候背景音乐我自我感觉是从低沉悠缓然后再逐渐随着伙伴们欢呼着贾马尔接球而音调升高,音量变重,然后突然被一架飞机给打断,我个人觉得这架飞机的出现很成功的打破了原来和谐的场面,很自然的引出了之后小朋友的失望,城管(暂且称之为城管吧!我也不知道正确的该叫什么)的出现,不和谐音律的出现自然要引出不和谐的画面。这以后 有是小朋友与城管玩的一个类似于警察抓小偷的游戏,画面随着孩子们的跑动而切换。一开始是一种类似于中国鼓的一种节奏感比较强的乐器演奏的一段配乐,然后,先是主题曲《jai ho》然后是插曲《o saya》。当插曲出现后那段节奏感比较强的配乐就完全消失了,而这首插曲,有一点点像rap,调子很欢快很轻松,同时这一首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很好的与印度的民族风情结合在了一起,有一种相得益彰的感觉。在穆斯林到来他们逃跑的时候同样用了孩子们躲避追捕是一开始的那段音乐,只是由于环境的不同在节奏上明显加快了,音量也提高了,小小的改动却很大幅度的渲染了紧张的氛围。同时还有一种比较清脆的乐器出现了,我想可能是因为小女孩拉提卡吧,因为这种声音虽然有些清脆但却带着一点点的忧郁,很符合一个无依无靠的小女孩的心理与性格。不知道只有雨声的夜是不是带给了观众更为凄凉的感觉。萨利姆泼了那个坏人以后背景音乐顺势迅速由轻到中响起,很显然,这段音乐除了节奏很明显外还让人感觉有些紧张还掺杂着些许落寞,紧张烘托的是情景而落寞烘托的则是孩子的心境。音乐在最后拉提卡奔跑的时候达到最高峰在萨利姆放手后结束,与此同时响起了忧伤的据说叫做《Latika’s Theme》的曲子,但是是低吟,陪着拉提卡在夜幕下微光中的身影,整幅画面更显凄凉。同这首曲子也在我们男女主角在最后火车站站台相拥时,悠扬的再次响起,而他们过往的生命瞬间纷飞成无数画面。这

音乐是哀婉的,可又有无限绝望过后希望突然降临的惊喜。是对男女主角历经磨难终成眷属的最好的述说。。我不知道那段他们在火车上生存的日子在被发现前与他们而言是否是最平静最幸福的,但是那段音乐确是整篇中最欢快的音乐,纸飞机,是一个童年的象征,或许在这便是对他们童年的解读吧,无论他是以乐景衬哀情,还是其他,它无论在调子还是歌词上都符合了这对兄弟的童年,或许可以称之为另一种诠释吧!之后贾马尔与拉提卡在火车站见面,音乐随主人公的心情而跳动,首次是看到拉提卡时的惊喜与不敢相信,此时的音乐有一种轻轻跳动的感觉,与主人公震惊又惊喜的心境吻合,确认后主人公的心情自然是无比激动的,于是音乐也就随之轻快的跳动可也就在同时黑帮的人来了,所以跳动的音乐自然就渐渐变得节奏越来越快,紧张显然大于了惊喜,说实话,这个地方给我一种警匪片的感觉,他的音乐就感觉是警匪片里打斗的背景音乐,当然只是像,不完全是。网上说还有一首低吟的女声歌曲《Dreams On Fire》。,很不幸,我好像没听到。

最后,我想说这部电影的叙事形式也给了我深刻 的印象,从时间顺序上而言,它不是单纯普通的倒叙或者插叙,用一个专业词汇应该叫“闪回”,可能是我以前没看过这种形式的电影的缘故吧。从时间长度上来讲故事时间的长度主要集中在几段心酸求生路和四次寻找拉提卡。跨越了童年到青年。从时间频率上讲,小时候第一次与拉提卡相识,火车站的相会场景多次出现,加深了观众印象。以在警察局的拷问为序,至于开头结尾以及发展模式,显而易见是以小时候在飞机场的嬉戏开头,以两人在火车站相拥结束,是用目标引导的模式串起来的,始终都以男主角想方设法寻找女主角为主线。同时在整个发展模式中三次延迟了预期结果的出现,先在观众心里上产生了期待而后的延迟自然增加了观众对电影的兴趣。至于整部电影的叙述者,很显然就是贾马尔自己,除了结尾,其他都是他对以往生活的回忆。而整个故事的范围很显然就是我们男主角生活的范围,应该说这是一种限制性的叙述,他能给观众创造更大的好奇与惊讶,我们可以联想那段贾马尔与萨利姆离开后的日子拉提卡是怎么生存的,可以想象被黑帮绑回去的拉提卡又是怎样存活的。最后从叙事的深度而言,由于本部片子采用了闪回额方式,又由于闪回的镜头通常是由一个角色回想过去引起因而被看做主观上的心理叙述,然而,当我们进入会议后,事件则是由完全客观的形式叙述方式呈现,给观众提供了较大程度的主观性,让观众进入角色的额内心世界,也就是说叙述可以呈现角色内在心理生活的不同深度。从这部电影而言,他从一个电视节目入手,以每个问题为一个契机,根据男主角的回忆,导出了一系列有关男主角寻找女主角及生平的故事,从而反映了亲情爱情的伟大,同时也批判了社会的黑暗。

第6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影评(最终版)

影片资料

国家/地区: 英国 / 美国 类型: 爱情 / 喜剧 / 剧情

片长:Canada:120 min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分级: USA:R 对白语言: 英语

发行公司: Cinéart 官方网站: Official site

一、西方、印度、中国

有时候,写一篇国外电影的影评于我个人是件会有些犹豫的事,因为人类的感情虽然共通,但另一个社会的文化毕竟不是我们所熟知的,我相信我们一些电影专业人士对很多西方电影的理解,恐怕还不如西方的很多普通民众,因为那是人家自小浸淫于其中的,比如说《布什传》,我们的专家再钻研,恐怕也不如一个美国老百姓感受更深。就好像《英雄》(电影版、美剧版)《十面埋伏》的色彩和东方元素能唬住不少老外名家,但片中人物的满口胡说八道却瞒不了我们没有多少文化的老百姓一样。对异文化的误读有多大,看看美国教授写的金庸小说的书评就知道了。

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却很有意思,第一,它由一个英国导演拍摄一个完全印度的电影,而在文化表现上极自然,绝无生硬之感。第二,它由中国影迷看来,又如此感同身受,毫无隔阂。

第一个问题,电影结束之后有段和电影无关的歌舞表演,由片中的男女主角领头,一下子脱离了全片的写实氛围,让人想起印度风靡世界的代表片种歌舞片,让我猜想丹尼·保尔有可能是印度歌舞片的影迷,就像昆汀是武士和功夫片的影迷一样。现代东方文化在西方很吃香,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更是有不少拥趸,比如赫赫有名的涅槃乐队,比如理查德·阿滕伯勒会拍摄 《甘地传》 ,比如大科幻家凡尔纳从小就向往印度,他的《海底两万里》的尼摩船长就设计成印度人。

第二个问题更好解释。今年我看诗人西川的书《流荡与闲谈——一个中国人的印度之行》,有句很传神的话,“印度是一个把所有社会问题用放大镜放大的中国,所以要了解中国,去了解印度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大意)所以我们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有很多情节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比如诱骗儿童,训练并将其致残成乞讨工具的丐帮集团。方兴未艾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之类的综艺节目(顺说一句,你看许冠文70年代的喜剧,里面已经有对这类节目的讽刺,而我们不过晚了三十年而已)。虽然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但仍然腐败横行阶级分立的社会现实,还有经济腾飞,宗教冲突等等。

所以看片的过程中,我时常误以为自己在看一部中国电影。通过讲故事来引出一个人的大起大落的一生的叙事方式,如《南海十三郎》;从质朴的乡村文化到经济腾飞的现代社会的巨变,如《恋恋风尘》、《风柜来的人》(兄弟俩在未建成的高楼上往下看的场面,像极了《风柜来的人》里几个少年被骗去楼上看电影的场面);人的一生带出整个历史的变迁,动荡,则如《悲情城市》。

诚如西川所说,印度是中国的一面镜子。因此从某个意义上来说,这才是愤青们常挂在嘴边的,“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来看”的一部电影。感谢丹尼·保尔,他以一个局外人不带偏见和局限地拍摄了一部东方电影,而能令另一个国家的东方观众为之感动,受益。

二、丹尼·保尔之涅槃

我以为这是丹尼·保尔最好的作品。

它不像《猜火车》般只是迷恋于电影技巧的炫目,影像感的新奇和敏锐,也不是像《28天》系列般,在一个架空的世界里,极尽黑暗残酷的挑战人性与道德所能承受的极限。

这些作品也是很好的作品,但仍然还只是小格局里的好作品,只见到作者的才气,锋利,但还看不到作者的胸襟,情怀。

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丹尼·保尔首度具有大气平和气度的电影。这部电影有着好莱坞式的流畅的叙事,悬念从生,惊心动魄的讲故事的方法,有美国式故事的浪漫和光明,童话气质,有史诗片式的大格局,有欧洲电影的人文关怀,有丹尼·保尔式的在影像和思想方面的锋锐和透彻。

从这一点来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也是丹尼保尔与编剧赛门·波弗伊的一次完美合作,后者填补了前者一贯在故事性,人物塑造方面的不足。赛门·波弗伊是《光猪六壮士》的编剧,对弱势人群的关怀在他的作品中一脉相承。

以《猜火车》成名的丹尼·保尔,在本片中完成了他在电影事业上的一个飞跃,在我看来不亚于拍《群尸玩过界》起家的彼得·杰克逊,忽然拍出了《指环王》。犹如印度宗教中的比拟,这是丹尼·保尔的涅槃之作。

三、三个火枪手

电影开始的叙事方法让我想起《公民凯恩》 ,以不断的讲叙和回忆勾勒出一个人物的全部内容。虽然后来的结构并没有想象中复杂,而更接近于《香水》等片,为好莱坞电影所经常采用。但电影故事大气恢宏,细节感人至深,构成了这样一部佳作。

贯穿影片始终的大仲马小说《三个火枪手》,是非常传神的设定,也为这部底色颇为残酷的电影赋予了传奇的气质。

最感动的是“三个火枪手”被乞丐集团诱骗,杰玛和哥哥舍利姆逃出,而另一个孩子却被毒瞎了眼睛成为乞讨工具,后来杰玛回到孟买,在街头找到这个伙伴,给了盲眼的他一百美元,当这个孩子确定这是一百美元后,很高兴地抚摸杰玛的脸,说:“杰玛,看来你现在是大人物了,我为你高兴。你很幸运逃了出来,而我比较倒霉。”这个孩子的善良和达观让人动容,也让我暗暗希望,那些还在粉饰现实的管理者,以及有力量能够改变社会现实的大人物,能够来看看这部电影。能够有所触动。

三个火枪手中的另一位,杰玛的哥哥舍利姆,同样塑造的非常成功,他与杰玛的性格完全相反,他没有任何道德约束,没有不现实的浪漫气质,他相信适者生存,行事果绝。他有救杰玛的勇气,有杀死黑帮头目的果断,也有出卖拉提卡换取富贵的贪婪和残忍,但在最后一刻,却被杰玛的执着所打动,救出了拉提卡,将自己埋在毕生追求的金钱中,与首领火拼,从容赴死。其实这个人物最接近大仲马笔下的三个火枪手的共同性格,即对俗世的声名财富有着热烈的追求,但又将友情置于自己最为看重的名利之上。

四、黑暗童话

片中的人物很多相当深刻,具有深意,如“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主持人,代表的是现代社会的典型形象,光鲜满目,而丑陋委琐的灵魂就包藏在这光鲜的外表之下,他可以利用一切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包括随时分泌的善意和温情——这些于他都是商品和工具。当他的谎言被戳穿时,当着观众的面他不会流露出内心的恼羞成怒,而是热情满满的对杰玛祝贺,但随之即向警察诬告,逮捕了杰玛。主持人以一个假的答案诱骗杰玛上当那一幕很是传神——的确,一个在社会上浸淫多年的老油条可以用他的年龄积累的力量(尽管这力量绝不来源于他自身),轻易的毁掉一个初出茅庐的孩子的纯真(想想《女人香》里的校长,坏孩子的天空》里的老拳击手吧),而早早见识过世界与人性的残酷的杰玛识破了他,选择了正确的答案,这其实是一个很浪漫的细节——虽然近乎童话。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所以动人,在于它既拍出了真正的黑暗与残酷,而又在这样的残酷中未曾放弃其理想与纯真。电影的很多段落颇似童话,但又将这童话很残酷的毁灭掉。片中未放弃的理想的寄托,是主人公杰玛。他未像哥哥舍利姆那样用自己的力量和野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只是从不放弃。为了一个偶像的签名可以跳进粪坑,他不放弃伙伴,在逃出生天之后仍回到火坑寻找被困于黑帮的伙伴,他爱一个人,不论时间和环境怎样改变,仍像阿甘一样的绝无改变。他没有任何的豪言壮举,惊世骇俗的举动,他只是一直,不抛弃,不放弃。这个人物让庸庸碌碌的我们为之惭愧,警醒。

杰玛在最终赢得千万奖金之后,呆坐在墙角,此刻改变他的并不是贫民窟到百万富翁的巨变,而是靠自己的努力而与朋友和爱人的重逢。拉提卡与杰玛在历经各自的坎坷之后终于拥抱在了一起,拉提卡的脸上是逃亡换来的刀疤,它提醒每个观者,这个世界固然残酷的超出每个人曾经的想象,但仍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坚持,追寻。

我很喜欢杰玛赢得大奖之后,全印度的观众为之庆祝欢腾的场面,杰玛赢得的是金钱吗?并不完全是。那些观众得到了什么呢?只是在这样一个黑暗不公的社会里,杰玛是一个童话,是他们一个梦想的寄托罢了。

而我们的感动也无非如此。

不是爱情童话——《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很偶然地看了这部电影,朋友说好像不错于是我们就进了电影院,出来的时候觉得胸中满满的。可以说,在我看过的所有影片里(我看过很多很多),除了《红河谷》和《 V for Vendetta 》,鲜有能与之同日而语者。回家后发现网上竟然有很多人把它划分为爱情片甚至童话,至于不明白它究竟好在哪里的人,不提也罢。虽然没有提前看过 trailer 也没读过故事大纲,但是自始至终,我看到的都只有社会现实主义。这是一部关于社会的电影,其他的一切都是表象,是手法,非常聪明的手法而已。

那些批评 Slumdog Millionaire 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毫无悬念的人,让我想起《功夫熊猫》里的一句对话:

——“ I can’t understand a word!”

—— “That’s because you are not paying attention!”

Jamal 最终是否能答对问题得到 200 万并不是重点, Jamal 与 Latika 最终在一起是必须的。如果你在这两个问题上寻找悬念,那么你看错了方向。不是因为这只是另一个老套的好莱坞 / 宝莱坞 happy ending ,而是在这部影片里,过程真的重于结果。

上百万的大奖岂是容易拿的?“教授、医生、律师都很少能过 16000 大关”,但是 Jamal 接到的题难度都不大:印度最红的演员、印度教的神、印度的 national motto (“ Truth Alone Triumphs” ) , 印度流行民歌的“著名诗人”作者等等。看到这里就应该知道这个 show 只是个引子,作者 / 编剧真正想讲的是问题背后的故事,是印度的贫富差距、阶级矛盾、宗教冲突;是大垃圾堆里的贫民窟、肮脏的恒河、虐待儿童的乞讨集团、暴力充斥的红灯区、腐败的警察,以及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孤儿。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的视野,如果把它当成穷小子飞来横财的故事或者穷小子的爱情故事看,无异于买椟还珠。

尤其让我感叹的是编剧的巧思(或者是原书作者的功劳)。故事的确很有狄更斯的风格,孤儿、贫穷、犯罪,该有的元素都有了,从一个人身上能讲出一个时代。尤其适合电影表达形式的是,故事用问答的形式截取主人公人生的片段,而不是连续性的叙述,使得主题更加突出。 十年后的《泰坦尼克号》,比起这艘传奇的“不死之船”如何在处女航沉了,人们记住更多的是 Jack 和 Rose 惊天动地的爱情。而这部《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我相信记住贫民窟和垃圾堆的观众会更多。

每一个细节都能反映很多事情,正如社会本身。 Truth alone triumphs ,还是 money, fashion, 或是 lies ? Jamal 回答不了。他没有受过教育,没有被灌输过所谓的 National motto 。如果根据他的亲身经历去理解,他真的不知道这些东西究竟那个是王道。有钱的黑社会老大、著名的男演员、装成善人却弄瞎小孩子的乞讨集团首领都混得不错, truth 在哪里?当审问他的警官说“我五岁的女儿都会回答这道题”的时候, Jamal 问了他两个问题,贫民窟 5 岁小孩都能回答的问题,警官却答不出。这就是贫富阶级的差别,受教育不同、吃的东西不同,去的地方也不同„„ 开篇警官审问 Jamal 的镜头,让我们想起与伊拉克有关的各种虐待和拷问。警官说“外面还有许多强盗、强奸犯、诈骗犯、勒索犯等我去抓,你快招了吧,省省咱俩的时间”,可是我们自始至终只看到警察追赶在私人土地上玩耍的穷孩子,殴打在泰姬陵揽客的孤儿,以及无视被纵火的穆斯林教徒、一心在车里打牌。我们还看到白色轿车穿梭在狭窄胡同的穷人堆里的,烧成废墟的贫民窟和孟买城中拔地而起的高楼。只要用心,我们能看到的太多了。整个印度的社会风貌都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 Latika 算什么。只看到爱情故事的人,是选择性失明而已。

有人说 Salim 太过狡猾,而 Jamal 太过天真。我觉得准确一点的形容是“机会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 Salim 真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他可以在生死关头忠于自己的弟弟,也可以在别的时候公然背叛他。他可以为了钱和权势为虎作伥,也可以突然大彻大悟与坏人在自己毕生追求的钞票堆里同归于尽。我不喜欢他,但是我不得不承认他的生存能力非常强。如果没有他 Jamal 很可能活不到今天。在那种社会环境下, Salim 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优胜劣汰自然选择出来的人大多都是他这样的,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看到了我们所看到的社会,以及恶性循环的可能性。

而 Jamal 是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他善良而执着,对 Latika 一直不肯放弃。 Salim 在火车上数钱的时候, Jamal 脑子里想的都是 Latika ,兄弟俩的人生观一目了然。演员 Dev Patel 现实中也是只有 18 岁,有人说 Jamal 看起来太单薄,跳起舞来都是长手长脚的。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外型虽然薄弱,意志却无比坚强。 开头被拷打时,胖警察报告审了他一夜,除了名字什么都没问出来——“ He’s a tough guy.” 他的长官说“ What the hell can a slumdog possibly know” 的时候,背后被电晕的 Jamal 吐了一口血:“ The answers.” 这个镜头,我印象非常深刻。 18 岁的 Jamal Malik 因为这种坚强而显得格外性感。如果说这部电影是个童话,那也一定是因为 Jamal 这种近似不可能的执着和坚持,而不是男女主人公的离奇爱情故事。选不出“ Truth Alone Triumphs.” 的 Jamal ,他的人生故事却是这句话的完美诠释。 如果 Salim 是那个社会的代表型人物, Jamal 就是印度人民的精神象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 Jamal 的天真善良和理想主义是理所当然的,也解释了为什么 Jamal 赢大奖后人们都为他兴奋欢呼。

为什么不是爱情童话?抱歉我要用很世俗的眼光来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感情,但是我一贯不相信一个人一生非另一个人不可,除非那个人的意义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 Jamal 的理想主义在那种社会环境下意味着他始终需要一个精神寄托。小的时候是那个男明星, Jamal 为了他的签名可以跳进粪坑。而母亲死后, Jamal和哥哥一直在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兄弟感情又不是纯友爱,只能说又爱又恨的。他唯一的朋友,他生命中唯一美好的事物就是 Latika 了。即使失散多年 Jamal 也忘不了 Latika ,因为寻找她是他生命的主要意义,是他活着的理由。因此,我认为这种近似强迫症的不现实的坚持其实是可能的,有着现实意义,不是童话。有人说 Freida Pinto 过于漂亮,我很同意。 Jamal 认为 Latika 是世上最美的女人,而 Pinto 也差不离了;如果 Latika 其实没有那么漂亮,就更能体现出她对于 Jamal 的精神意义。

我一点都不关心 Jamal 最后是不是赢得大奖(从电影名字看来我觉得他八成会赢 but who cares ),我也不担心 Jamal 会找不到 Latika ,但是我的确担心过一件事:最后 Latika 去找 Jamal 的时候会不会出事?也就是这个故事究竟会以喜剧还是悲剧结尾呢?但是我的担心只持续了一秒钟。 Jamal 和 Latika 的遭遇是一个国家的遭遇,他们的挣扎是一个社会的挣扎,他们的前景也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在记录了印度的过去和现在之后,影片势必要对将来报以希望。

P.S. 这部电影的音乐非常好!虽然我不把它当爱情童话看,但是当Jamal的吻轻轻落在Latika脸侧的刀疤上时,我还是哭了。

Slumdog Millionaire /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评论

我是一个偏爱悲剧的人。

英国导演Danny Boyle就常常借助喜剧的外形讲述悲剧,比如成名作《猜火车》,色彩绚烂,荒诞可笑,但喜剧外壳包裹下的却是最为凄惨悲凉的故事。对比相同题材的《梦之安魂曲》,Danny Boyle的悲剧力量感是钝的,他不用大锤砸人,却偷偷的拿小刀片割人,过程中只感觉些飕飕的凉意,事后才疼。

2008年Danny Boyle导演的电影《贫民富翁》与以往他的喜剧式悲剧又有不同,相反,叫“悲剧式喜剧”恐怕更为合适。故事源自印度外交官Wikas Swarup的小说《问答》:印度孟买一位卑微的服务生参加了一个“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式的电视问答节目,结果这个没受过教育的下层贱民竟然赢得了十亿卢比。他自然要被人怀疑作弊,电视台制片人也没钱付款,于是串通警察把他扔进了监狱。故事围绕着服务生与辩护律师的会晤展开,通过这个没受过教育的贱民小人物的超戏剧性回忆,揭示出印度下层社会遭遇的种种不公与面临的困境,同时也展示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变化,描绘出各阶层人民的众生相。

电影版《贫民富翁》加入了爱情作为线索,故事设计更为紧凑。主人公Jamal被警长严刑逼供,指着他参加印度“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节目录像要他坦白作弊的细节。审讯过程与Jamal的成长经历相互穿插,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是Jamal生活中的离奇一章,有的让人哈哈大笑,有的让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还有的让人深深叹息,叹社会的不公,叹信念的伟大,叹人性的坚韧。

我曾经写过“真正有力量的悲剧,从来不应该是基于发生在人物身上的偶然事件,甚至由人物的性格所决定的必然选择都不能算构成伟大悲剧的要素;真正有力量的悲剧应该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与社会制度在不可调和的斗争过程中头破血流体无完肤却仍散发出强大人性光辉与感召力的千古绝唱。”《贫民富翁》的悲剧正是“千古绝唱”式的悲剧——主人公Jamal面对命运从未低头,再无情的打压、歧视、羞辱、危险,都不能阻止他对美好信念的不渝追求;但有意思的是,这样沉重的主题并不以悲剧的形式直接表现,许多细节,比如小Jamal为了得到自己心爱的明星签名,鼻子一捏跳进粪坑;Jamal与孤儿Latika为了报复哥哥Salim的大嚷大叫,趁半夜把最辣的辣椒揪碎扔进熟睡中Salim的内裤;Jamal与Salim跑到泰姬陵,一边冒充导游诈骗美国游客,一边偷游客们的鞋子到集市上摆小摊卖钱等等,都是充满了活泼童趣与透明光彩的。真正悲惨的,是这些细节背后的社会大环境。这些纯真的小孩子越是活得顽强,活得阳光,就越凸显出政府的无能,法制的不公与底层人民无法逃避的悲惨命运。这是欢笑过后更为深刻的悲伤,这让近乎荒诞的喜剧结尾变得合情合理,或者说,即使仍有不足,也变得微乎其微——经历过那样强烈的生死体验,还有谁在乎童话的真假!

《贫民富翁》涉及了印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孟买的极度贫富分化,有城中贫民窟的肮脏可怖,有宗教信仰矛盾屠杀,有赤裸裸的阶级歧视;有人面兽心的“善人”,也有看似暴虐的“坏人”;有近乎神话般的超现实爱情,有貌似理所当然的暴力犯罪,甚至结尾还有印度电影不可或缺的集体歌舞表演。而对我个人来说,影片最令人难忘的是Jamal与Salim童年时代居住的贫民窟和他们成为孤儿后生活的大垃圾堆。

印度的种姓制度中最为低等的贱民被称作“不可碰的阶层”(the Untouchable Caste,Dalit),他们不能穿鞋,不能受教育,有身份的上层种姓不跟他们说话,也不接近他们,如果食物不小心擦到贱民衣服的边缘,上层人立刻就把食物扔掉。电影《贫民富翁》带观众看到了孟买赤贫阶层生活的细节,触目惊心的大垃圾场,孩子们肮脏却纯真的笑脸,飘满垃圾的河道,泥泞水坑边一块块绚烂的莎丽铺满黄土场。美与丑的强烈对比,苦难与欢笑的平行存在,这样的文化让人皱眉,迷惑,心酸,又迷恋。表象的喜剧故事下是赤裸的哀痛,是控诉,是怒吼,也是叹息。再美好的结局也不能抹去童话中藏匿的真相,笑容中的眼泪,希望后的绝望。

但Danny Boyle最终并没用绝望结尾。《贫民富翁》是悲剧式的喜剧,明知虚假,也要一歌到底;而对苦难的深切同情,决定了形式上的喜剧反而是必要的——绝望中我们必须看到希望,必须,哪怕声音微弱,绝唱也终将继续。

第7篇:《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观感影评

《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这部电影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野,它向我们讲诉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杰玛参加了“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节目,等到他即将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历史性的时刻到了,但他却被怀疑以欺诈的手段骗取百万奖金而被捕。在警局里他开始向警察讲诉他催人泪下的童年,他和他的哥哥金吉姆在贫民窟里成长,后来因为宗教问题,他亲眼目睹他的妈妈被其他宗教的人所杀害,这对于一个当时只有几岁的小孩子他来说是个多么大的阴影,但是他和他的哥哥并没有因为这个而放弃生活。就在那一个下雨的晚上,杰玛遇见了一个让他倾心一辈子的女孩——拉提卡。后来,他们被一个人贩子骗走,后来几经艰辛逃上火车,不幸的是拉提卡没有成功逃走。杰玛和哥哥逃上火车后去到印度泰姬陵附近生活,他们靠着偷别人鞋子和为别人做导游来赚钱,最终杰玛还是放不下拉提卡,又回到那里找她,救出拉提卡后,金吉姆又为了可以投靠黑帮老大,把拉提卡给了他做老婆。杰玛伤心欲绝,与金吉姆和拉提卡分开后,他一个人靠在餐馆里洗碗为生,后来与金吉姆的重逢,他最终找到拉提卡,想尽办法和她在一起。杰玛和拉提卡的爱情真的是多番波折,杰玛参加“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这个节目正是想拉提卡看见这个节目可以来找他,和他一起生活,虽然对于他来说金钱没有任何诱惑,他只为拉提卡一人所倾倒,他一个洗碗工之所以懂得回答那么多问题,那与他童年的惊险生活撇不开关系。

杰玛他对生活的那种乐观值得我们学习,他对爱情的那种执着让我们佩服,他对事情的那股倔强使我们为之震撼。他的遭遇是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无法想象的,几次死里逃生,站在生与死的边缘,他没有懦弱,是他的坚强成就了他的“辉煌”,是他的勇气使他抱得美人归。再来说说宗教问题,杰玛是穆斯林,他在小时候受尽了其他民族的排挤和欺凌,他的妈妈也是因此而丧生的,要是他的妈妈还在生,他的命运是不是会有那么一点点的转变和希望咧。由此可见宗教问题在当时也是促成贫民窟里的人民人生悲剧的一大因素啊!

坚强的人在逆境中会让自己的受挫能力更加强大,不强大,就会被黑暗覆盖,人们只有在前行道路上紧拽自己的信念,朝着梦想进军,未来才有可能迎来光明!!

第8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影视鉴赏

影视鉴赏

12号在美国加州举行颁奖典礼的第66届金球奖,把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四个大奖一股脑颁给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一个既悲惨又温暖的励志故事如此征服人心,可见人们对悲情和励志的需求是没有止境的——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时候。

印度贫民窟里长大的杰玛只有18岁,但距离百万富翁只有一步之遥。他参加的一档名为《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电视问答节目,过五关斩六将,只要他正确回答最后一道问题,令人垂涎的2000万卢比将归他所有。万众瞩目的答案即将揭晓的时候,警方却以他涉嫌作弊诈骗为由将他带走了。举报者和警察的怀疑倒也不是空穴来风:杰玛,这个贫民窟里的年轻穷光蛋,从未受过良好教育,只是一个给人斟茶倒水的waiter,怎么会答对一连串令专家学者也一筹莫展的冷僻问题?

1953年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的印度电影《流浪者》,30年前受大陆观众追捧的程度,当今任何大片都望尘莫及,不少影院通宵放映仍一票难求。影片里的那句经典台词:“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贼的儿子一定是个贼”,在倡导人人平等的革命之初,激起了异常强烈的抗争激情。孰料,仅仅过了十几年,1970年3月5日,“一打三反”运动进入高潮,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了公判大会,因为写一篇鼓吹平等的文章《出身论》,在现场十万人震耳欲聋的“打倒”声中,年仅27岁的遇罗克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市公检法军事管理委员会”以“现行反革命”罪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半个多世纪之后,受到《流浪者》和遇罗克猛烈抨击的“血统论”,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以另一种形式出现了。杰玛受到严刑拷打。警察嘲笑杰玛缺乏常识(暗示他在作弊),不甘示弱的杰玛反唇相讥:“你知道炸丸子多少钱一份?”

在警局的供诉,揭示了杰玛为何碰巧了知道那些问题的正确答案。那些答案伴随着杰玛充满血、眼泪和恐惧的人生轨迹,见证了印度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以及追求幸福生活的艰辛坎坷。大规模宗教冲突、险恶的孤儿院、颠沛流离的浪荡生涯、黑帮团伙——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令人绝望和窒息的不公不义充斥着底层社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威胁着每一个人。相依为命的哥哥干起了刀口添血的杀手行当,初恋女友沦落风尘,不变的惟有杰玛那颗善良、正直的心,和对爱情、正义、幸福的坚强信念与渴望。在第一天的答题过程中,杰玛其实并不知道最后一道关键问题的正确答案。节目主持人故意地给杰玛以错误的提示,不料弄巧成拙,杰玛出人意料地反其意而答之,竟“蒙”对了正确答案。正是从暴力、阴谋、背叛里走来,杰玛不相信天上会掉下馅饼来,才一直走到举国瞩目的聚光灯下。杰玛在智力上战胜了自我感觉良好的电视台主持人,让后者恼羞成怒地报了警。

这部电影的成功得益于导演不粉饰、不矫情、不折腾。贫民窟里的残酷人生,印度这个亚洲新兴国家的梦想和希望,通过克制的镜头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主角杰玛兄弟俩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分别由六个演员扮演。他们和这部电影有一样的气质:清新质朴,动人心魄。这种气质先后让他们赢得了第33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人民选择奖”,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英国独立电影、最佳导演以及最佳新人奖。在金球奖之前,他们还获得了2008国家影评人协会颁发的最佳影片、最佳新人和最佳改编剧本奖。这里有必要顺便八卦一下。1966年国家影评人协会成立的时候,成员都是被纽约影评人协会拒绝的电影评论家,所以这个奖已经成了和奥斯卡背道而驰的标志。历史上,他们评出来的最佳影片只有四部和奥斯卡最佳影片是重叠的。独立制作的小成本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奥斯卡之旅,会不会和杰玛的命运一样?

上一篇:地产2月活动下一篇:长乐市情简介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