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艺术天性教育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任儿童艺术潜能是美术教育的基点和归宿。儿童感性的情绪便是天生携带而来的种子,隐埋在身体各个器官中,表现为诗意直白艺术化的行为。这颗柔软又带有温度的种子跳跃在儿童艺术中。英国艺术理论家里德认为,在审美过程中,儿童心中存在着一种发生在意识层次以下的心理活动或过程,这便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艺术潜能。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儿童艺术天性教育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儿童艺术天性教育论文 篇1:

让艺术教育回归自然

【摘 要】当前,儿童艺术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儿童作为天生的艺术欣赏者和创作者,如何对他们进行艺术教育值得研究。本文批判了目前社会众多的儿童艺术教育中存在的四个明显误区,提出必须重新思考儿童艺术教育的理念,以真正保护儿童的天性、启发儿童的创造性。

【关键词】儿童;艺术教育;艺术认知

【作者简介】李燕,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南京,210009),副编审。

一、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

艺术是什么?归根结底是人类情感、精神、思想的形象表达。而说“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其一,儿童是天生的艺术欣赏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就诗歌这种最寻常的形式举几个例证:很多家长在教孩子诵读古诗的过程中,总能发现儿童的艺术感觉和审美意识自然萌发。比如,一个3岁幼童在背诵《游子吟》时,总是会说“妈妈缝衣服累”,这表明他已感受到诗中所表达的母亲的辛劳、牵挂;还是这个孩子,读到“夜半钟声到客船”会情绪低落甚至哭泣,这表明他已经感受到了诗句中的落寞和孤单。另一个3岁的孩子在朗诵诗句“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时候,会忍不住地提高声调同时举起他的小手,以配合诗句的豪迈气魄。再以音乐为例,一个尚未经过任何音乐训练的孩子能分辨出小夜曲的安宁和进行曲的活泼,明白前者是睡觉时听的,而后者是活动时听的;在听过《三套车》后,很自然地去同情赶车的人而痛恨买走了老马的地主。再比如对一幅名画《野餐》,很多成人在第一次看尚且有点摸不着头脑,可身边的4岁小儿却一语道破“天机”:两个人一起野餐,幸福地飞起来了!

其二,儿童更是天生的艺术创作者。

有些儿童在接触到某一全新艺术形式的时候,会立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开始进行模仿。

还有一些孩子,他们手中诞生的涂鸦,甚至让美术大师们惊叹不已。法国著名风景画家柯罗在晚年曾说过一句话:“我每天早上醒来向上帝祈祷,让我像小孩一样天真地看世界。”而毕加索绘画的全部意义,就在对童年经验和儿童眼光的再次回归。

二、儿童艺术教育的四个误区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儿童艺术教育曾一度被人们忽视,家长、教师一味强调幼儿在语言、计算方面的发展。而当下,儿童艺术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越来越成为家长的热点话题甚至是一种时尚。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的画面:许多孩子在课余或周末背着画板或者小提琴到各种培训机构学习,这样的情景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可谓是“浩浩荡荡”。但正是在这样的“浩浩荡荡”中,儿童社会艺术教育逐渐深陷种种误区,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深思。

误区之一:儿童学习的主体性地位被压抑或剥夺。

儿童期是人的艺术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这一时期对其进行艺术教育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儿童艺术教育中,儿童的主体性却被大大地压抑甚至剥夺。

首先,在兒童如何去接受艺术学习以及学什么的选择上,家长占据了绝对的话语权。而家长极有可能出于功利目的,考虑到现实中孩子升学、就业等问题,一厢情愿或是人云亦云地为孩子选择一种艺术形式,“驱赶”儿童加入“琴童”大军或者其他,甚至有家长不顾儿童身心成长的规律,过早让儿童开始苦练弹琴、画画、舞蹈等各种艺术技能。

其次,以教师为中心的艺术教育,压抑了儿童艺术学习的主体性。儿童的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能力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大部分儿童虽然具有敏锐的艺术感觉,却尚不能通过各种艺术技巧准确地表达自我。很多艺术教师就主张在此阶段勤学苦练、掌握技巧,儿童也就不得不亦步亦趋、跟随老师的规定动作去学习各种技法。另外,老师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己的观念、感受来判定并告诉儿童什么是好的或不好的,这是对儿童主体性的一种压抑,不利于儿童形成多元、开放的艺术欣赏品质。此外,有些教师讲些“大师风格、美学理念”等抽象的艺术理论,这种高于儿童理解和接受水平的做法也是对儿童主体性的不尊重。

误区之二:以考级、证书等功利性目的至上,忽视了儿童艺术精神的培养。

很多家长出于考级、证书、表演、名校加分等功利目的,把儿童送去培训,又急功近利,拿弹得好不好、画得像不像等作为儿童艺术教育成果的衡量标准,而忽视了儿童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提高。这样做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孩子们重复练习指法、曲子,或在老师的统一指导下画出了一幅幅相似度很高的画作。一位教育家曾描述过这样一个细节:老师让孩子们画圣诞树,结果孩子们画的树基本是一样的——都是墙上的样本,而一旦老师遮盖了样本,孩子们就无法顺利画出。

误区之三:儿童艺术教育多为简单的技术技巧训练,而缺乏交流的时间和情感的投入。

艺术不是技术,它需要情感的投入和培养,可很多家长都只是奔波在接送孩子的路上,除了交待孩子“听老师的话”“好好练”等千篇一律的话之外,很少有时间和自己的孩子交流。

而在大多数进行艺术教育培训的教师眼里,只有让孩子们进行大量枯燥乏味的重复练习,确保他们顺利地通过考级,拿到证书,才能保证自己有更高的声誉和更好的“生源”。因此,他们的教学重点就是技法的训练,缺少引导儿童享受艺术的特殊氛围,更缺少与孩子一起徜徉在艺术世界里的情感交流。比如,老师在上钢琴课时,要求孩子反复锻炼手型、指法,几个简单的音节让孩子重复训练几十遍,如此枯燥、毫无感情色彩的训练方法,只会人为地破坏儿童的天性和对艺术的兴趣。殊不知,在艺术教育中不能缺乏的就是情感因素。因此,我们千万不能把艺术教育看作是简单的训练,而忽略了情感的培养。

误区之四:儿童艺术教育就是“艺术认知”。

“艺术认知”这个词,听起来仿佛一点没错。其实,它本身就是对艺术的一种误解和贬低。艺术和认知是两个平等的通道,一个诉诸感性,一个诉诸理性。艺术从来都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它架构在我们的潜意识、直觉和情感基础之上。

儿童的艺术创作如同儿童的游戏一样,都是自然生发的,是对儿童心灵世界的整体性呈现。如果艺术教育被割裂,儿童就会过早陷入某一个艺术门类里反复练习,重复模仿,而不是在更宽广、更开放的艺术世界里,充分吸收艺术精神的滋养,那就完全背离了艺术教育的本质。

三、儿童艺术教育要回到本质

艺术的根本是全新的创造,是个性的、是天真烂漫的,只有这样的艺术教育,才能让儿童充分发挥天性,提高创造力及审美能力,帮助儿童用艺术的审美方式去感受生活、认识世界,而这也才是成功的艺术教育。反之,剥夺儿童的个性,只会带来疲惫、压抑、烦躁的艺术教育,是失败的,这样的艺术教育正在把孩子们推向教育的反方向。

倘若有什么是艺术教育的最好途径,我认为是大自然。日升月落、花开花落、四季轮回、心脏的跳动和安静的呼吸,都会给孩子关于“节奏”的最好感受;大自然的声音、四季的景物和色彩变化等等,也都是综合性的艺术教育途径。因此,多带孩子走出户外、感受大自然,是最丰富最便捷的艺术教育。

儿童艺术教育也要注重日常性和开放性。行走在国外,总能看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大人抱着或者推着婴儿在参观各种博物馆和展览馆,虽然婴儿是否拥有记忆力还是科学家的研究课题,但这其实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另一种情况是一位教师领着很多学生进入博物馆来到某一张画作或者展览品前上一堂课,这种开放的充满艺术氛围的课堂无疑会给孩子们留下不一样的感受。<\Ysc01d江苏教育2017年2017管理1KT1.TIF>

作者:李燕

儿童艺术天性教育论文 篇2:

信任儿童艺术潜能——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

信任儿童艺术潜能是美术教育的基点和归宿。儿童感性的情绪便是天生携带而来的种子,隐埋在身体各个器官中,表现为诗意直白艺术化的行为。这颗柔软又带有温度的种子跳跃在儿童艺术中。英国艺术理论家里德认为,在审美过程中,儿童心中存在着一种发生在意识层次以下的心理活动或过程,这便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艺术潜能。但是,在日常的美术教育中,成人往往忽视儿童艺术潜能的存在,或表现出明显的不信任,用成人千篇一律的标准衡量儿童的艺术能力,这反而遮蔽了他们与生俱来的艺术潜能。下面笔者就以大班美术主题活动“创意艺术标志”为例,探讨在美术教育中如何信任儿童的艺术潜能,如何呵护他们的想象力,让天性诗意地表达,自由地生长。

一、教学目标艺术化,尊重儿童的审美追求

如下表所示,修改后的目标更关注审美追求,这是标志的艺术需要,也是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儿童的艺术作品是其内心情感的诉说,他们的作品应充分展现其活泼、自由、充满想象和情趣的生命状态。目标的细化让幼儿的创作有了侧重点,自由的材料,没有设计标志的限定,让儿童更为自在地联想与其生活紧密关联的标志,并乐于创造出属于个人的赋予深厚价值的创意标志。

修改前的目标中,标志设计张贴在走廊的儿童作品展示栏里,打印好的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禁止框里是儿童画的标志。成人规定了标志的使用范围、类型以及形状大小,不能超出底纸的边框。又在教学目标的最后一条提及“大胆设想,积极绘画”。在这拘束的方寸间,要做到让儿童大胆地想象,积极地绘画,对教师和儿童都是更高的挑战。目标的设定与材料的提供隐含了教师对标志设计的想象尺度,标志必须合乎现实理性的模仿,表现形式必须是科学客观的呈现。但在今天,人们已经无处不在地追求美的享受,标志不再是呆板的、冷漠的,那些独特、奇异、幽默、生动的标志更令人记忆犹新。满足儿童的审美情趣是标志的艺术需要,也是美术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儿童的艺术作品是其内心情感的诉说,他们的作品应是充分地展现其活泼、自由、充满想象和情趣的生命状态。儿童敏锐的情感表达不应被忽视,列夫·托尔斯泰用这样一句话来表示标志的内涵意义:“一个人为了把自己体验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的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情感,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把它表达出来。”只有当设计师注入自身的情感情绪,这样的标志才有了独创性的意义,带给观者回味无穷的意境。

于是,笔者脱去标志的拘束外衣,以“创意艺术标志”为题,旨在激发儿童设计标志的创造力,用艺术风格塑造标志。在查阅了大量的艺术风格流派作品之后,笔者确定了以蒙德里安的风格为线索。蒙德里安的三原色和简单线条构成的抽象画面充满了轻快和谐的节奏感,其风格经常运用于平面设计中。大班儿童对明亮跳跃的三原色有着视觉的喜爱,他们也热衷于进一步了解该艺术风格,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二、教学方法艺术化,激发幼儿的艺术通感

师:“在这幅作品上,你们看到了什么?”幼儿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点像魔方,有很多格子。像是迷宫,有黑色的线。好像停车库。好像一个格子的王国啊。”师:“你们都说了很多自己的感受,還有人说就像变成了一个格子王国,那在这个王国的国王叫蒙德里安。他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画家,他还有一幅作品,我们来边听音乐边来欣赏。”播放百老汇音乐,欣赏《百老汇的爵士舞》作品,幼儿用动作表达对作品的联想。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首先让儿童进行充分的审美感知,通过激发想象帮助其进一步与作品达成融合理解,黑格尔认为这种想象是最为杰出的艺术本领。“审美想象包含了主观情感的心绪、意境、典型、自由而丰满,美术欣赏才有了不确定性、多义性。”在审美欣赏中,教师尊重儿童作为审美主体的独立性与判断力,认可儿童多元的艺术观点,补充相应的知识,拓展儿童的鉴赏力。在欣赏中,教师借助音乐营造审美意境,当百老汇的爵士音乐响起,画面中星星点点明黄色的格子仿佛百老汇街头的霓虹灯闪烁,点亮在这个空间中的每个人,让幼儿情不自禁地流动起舞步。孩子们面露欣喜,轻轻摇摆做着或熟练或生疏的动作,心满意足。“在艺术欣赏过程中,视觉可以贯通其他所有的感官,在通感五角星中,它与听觉共同形成了感知的基础,也是五官通感的主要方面。”南师大王丽教授在其博士论文《艺术通感与儿童艺术教育研究》中论述了在艺术欣赏中,儿童面前的画是鲜活的、有生命的,他们能唤醒身体的各种器官感受画面,他们与画是一体的,一起活动。

幼:“我好像看到了很多跳舞的人,在一个大舞台上。”

幼:“那些灯光很漂亮。”

幼:“感觉很热闹啊。”

音乐与画面打通了儿童的视、听觉,激荡他们内心的记忆与情感,自然而然地用身体的表现来反馈,这是儿童的本性。就如同成人听到有节奏感的音乐时,忍不住摇摆着简单的律动,但随即会被理性的思考或是所在空间而压抑,只是表现为内心独自感受音乐。在美术教育中,艺术绝不能被视作简单的视觉艺术,儿童需要触摸到粗糙的肌理、倾听着音符的流动、摆动出当下的心情。只有如此,他们的艺术作品才是表现生命活力的图景,而非临摹他人世界的“作业”。在欣赏活动的结束环节,教师再次播放爵士乐让孩子们继续在这种情境下哼着歌跟着节拍扭动着舞步去洗手间,自然流畅地过渡到日常生活的下一环节。

三、分享讨论艺术化,倾听儿童的艺术语言

在美术活动的分享讨论环节,笔者记录了每位“设计师”对于标志内涵的解释,并在活动结束后,拍摄了每一幅作品。教师没有像往常一样将儿童的作品张贴在走廊的作品栏,而是用蒙德里安的作品为底纸衬托作品,辅以边框作为修饰并配有简单的文字介绍。我们对儿童作品的态度,就是儿童对艺术的态度。他们的艺术语言渴望被认可和尊重,当成人用艺术的眼光看待儿童的作品,那么每一幅作品就释放耀眼夺目的光芒。随后,教师们布置了一块展板在班级门外的走廊上,位置与儿童的视线齐平。摆放的第二天,也有老师提出:“这个板做得很好,但是应该放在墙上,这样来来往往的人才能看到,而且这墙正好空着,放在地上也不好看。”我们认为儿童艺术作品展览的意义是满足孩子成就感的同时,让孩子学会相互尊重、欣赏,也能让家长蹲下身子倾听儿童的声音。每当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时,笔者都能看见他们兴奋地蹲在地上向父母介绍自己或同伴创作的标志。孩子们入班后,家长们也会驻足欣赏,饶有兴致地讨论。

成人在评价儿童美术作品时,常立足于高位用理性的眼光衡量儿童的笔触,“乱七八糟”“不太像”“我看不懂”等评价用语成为成人与儿童艺术沟通的阻碍。但是,儿童艺术作品展览的意义之一也是希望成人尤其是家长能尊重与幼儿的平等地位,珍视幼儿的童年价值,解读儿童本真的心灵世界,以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发展。

四、作品记录艺术化,珍视儿童的审美情趣

笔者观察到标志的展板已经布置了好些天,但是幼儿的兴趣只增不减,每次和他们走出教室,他们都忍不住趴在地上再看看,拉着同伴的手介绍标志。班级的孩子们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平时经常看到他们坐在阅读区安静地阅读绘本。笔者抓住了他们对绘本阅读的兴趣,同时也思考当下一个主题来临时,这块展板可能就被取代,但是儿童对标志设计的热情依然浓烈。于是,笔者设计了一本创意标志作品集,以书面的形式记录这一活动,作品集共42页,其中包括了蒙德里安的介绍和班级内每一位小设计师的作品、姓名、设计理念。当笔者将作品集投放在标志展览边上时,每位幼儿都迫不及待地翻阅并向家长介绍这本属于他们的艺术作品集。

在阅读区,幼儿最喜欢一读再读、一看再看的就是这本作品集,他们有说不完的设计故事,欣赏不完的同伴的标志。儿童的艺术体验被一下子释放,他们的艺术力量得到承认和尊重。在他们的生活中,美术作品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作品栏里的作业,而是他们赋予热情灵感的心血之作。班级老师和笔者交流:“用这样的方式确实是第一次,孩子們都很开心,那能不能给每个孩子做一本带回家,让他们留个纪念?”怀揣着“儿童的艺术作品需要被珍视”的观点,笔者欣然同意了这个建议,作为第一个主题的初探,儿童的艺术潜能正在一步步彰显,需要家长更多地支持才能促进儿童艺术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天,小朋友告诉我:“老师,昨天晚上妈妈带着我和弟弟读了这本书,讲到小赵设计那个不要投放炸弹的时候我们都笑死了,太搞笑了。”一本小小的作品集传递出家庭儿童艺术的精彩,感染了一家人如父母、祖辈、还未入园的弟弟、来访做客的亲戚朋友等。儿童虚无缥缈的诗性精神附着于一本作品集,他们有趣的灵魂跃然而出,拨动了成人的内心。在作品集的封面,笔者写着这样一段话“创意标志不只规则了我们的行为,更艺术了我们的世界。愿艺术赋予你们情趣,这些情趣能支撑你们的一生”。这所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就是“情趣课程”,旨在以培养幼儿爱的情感和激发兴趣为核心,以情激趣,以趣育人,情趣交融,让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健康成长。笔者也将本园园本理念融入艺术教育中,满足儿童情感和趣味的需要。

最后,创意艺术标志没有在展览中就画上句点,标志的价值体现在它应该存在的位置,“设计师”也希望能看到自己设计的标志具有现实意义。因而笔者组织了一次谈话活动,与幼儿讨论了标志可以贴在哪些地方,随后他们自己去粘贴布置。在每一次的进进出出中,这些创意标志都规则了他们的行为,艺术了他们的世界。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以儿童的眼光审视问题,相信儿童的艺术潜能,尊重儿童自发的创作、荒诞的想象和不切实际的言语。他们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土地上,赋予自己更广阔的世界,我们的教育不是绕过这鸟语花香的园地,带领幼儿径直地通向实用机械的社会,而是与他们一起触摸着星月与虫蝶,吸吮着花草与果香,热爱关注并创造新的世界。

作者:顾陆倩 李豆

儿童艺术天性教育论文 篇3:

儿童艺术教育中的问题辨析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能看到儿童对艺术仿佛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比如儿童喜欢到处涂鸦,喜欢用一些抽象的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老师和家长也非常支持儿童的艺术活动。那么艺术教育到底对儿童有哪些价值和意义呢?艺术素养具体指哪些素质和修养?如何培养儿童的艺术素养?这些问题往往困惑着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下面,我们把近年来老师和家长咨询得比较多的问题,集中回答,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幼儿园和家长都比较注重儿童的艺术教育,那么艺术教育究竟如何促进儿童的发展?

可以说艺术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全方位的,涉及儿童发展的方方面面。首先,艺术教育有助于儿童艺术素养的养成即审美能力、艺术能力的提高。艺术教育最直接、最核心的作用就是促进儿童艺术素养的发展。

第二,艺术教育有助于儿童大脑潜能的开发。大脑潜能的开发包含很多,比如说儿童通过学习艺术,可以提高知觉、记忆力、注意力等思维能力,促进动手能力、空间能力和手脑眼协调能力发展,还可以在倾听、语言表达、社会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所进步,等等。

第三,就是大家常常提到的,艺术教育有助于儿童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艺术本身就是充满了创造和想象的,可以说艺术就是对人类想象力的可能性进行挑战。儿童的天性也是充满各种想象和创造的,二者相互契合。艺术带给儿童想象空间,对于儿童而言艺术就像一种游戏。换句话说,艺术就是想象力的游戏。

第四,艺术教育有助于儿童自信心和积极情感态度的建立。其实这一点和前三点都是密切相关的。当他享受艺术过程带给他的种种感觉的时候,他就会变得自信。很多长时间学习艺术的小朋友,通常会变得更加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愿意表达自己,愿意与人交往。在所有的价值中,最重要的当属艺术教育有助于儿童将来过上一种更有意义的、精神更富足的生活。我们当下已经不再是“知识本位”的年代了,知识是学不完的。我们都知道掌握知识的能力是重要的,但我想教育还应该注重给儿童情感道德的、意义价值方面的引导,进入“人本位”的阶段,让儿童过一种有意义的人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艺术教育恰恰在这方面可以有所作为,支持儿童的可持续和全面发展。

谈到艺术素养,大家可能会有点困惑,艺术素养具体指的是哪些素质和修养呢?或者说什么样的孩子能被称为是一个具有艺术素养的孩子呢?

提到艺术素养,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拥有较高的技能技巧。艺术素养远不只是技能技巧,还包括儿童对艺术的兴趣与态度、感知与欣赏、创作与表现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技能技巧只是创作和表达中的一部分而已。谈到艺术素养,最重要的前提是儿童要喜欢艺术,对艺术有兴趣。喜欢是儿童朝向艺术打开自己心灵之窗的过程,是一个人艺术素养的良好起点。如果儿童不喜欢亲近艺术,那么能不能欣赏和会不会表达也就无从谈起了。

具体来讲,在兴趣与态度上,儿童要喜欢自然界和生活中美的事物,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喜欢创作艺术活动;在感知与体验方面,儿童愿意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的、人文景观的美,欣赏适合他们的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在创作与表现方面,愿意绘画、歌唱、舞蹈、表演等,对作品能够大胆地想象和表现并享受创作的过程。而且它们愿意把艺术体验渗透和迁移到生活中去,用艺术打扮生活,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艺术素养的最终目的应该让艺术回归生活、影响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在完整的艺术素养中,欣赏甚至比表达还要重要。我们的小朋友,将来都会成为艺术家吗?显然不是,或者说成为艺术家的人并不多。大多数孩子长大后会从事其他各行各业的工作,他们最需要的倒不是什么艺术技能,而是他们长大之后愿意到艺术馆、音乐厅去欣赏艺术,到大自然之中去感受艺术。艺术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对艺术和各种各样的美的事物有感觉,感受到他的人生与生活是美好的。一个人的素养可以有科学素养、道德素养、审美素养,在这个全方位的素养中,艺术素养显然是一个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部分。

如何帮助儿童对艺术进行感知与体验?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如何引导儿童走进艺术世界呢?老师或者家长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方法去考虑这个问题呢?

带儿童走进大自然是首先该想到的,欣赏和感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就恰恰需要去感受去体会,走进大自然就是走进大美。而且我们也能发现小朋友是很喜欢到户外活动的。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会变得十分生动活泼,对于自然中的生命以及各种现象充满了想象。带儿童到大自然中有助于儿童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开阔他们的思想和心灵。所以仅仅鼓勵读书还不足以丰富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带孩子到更广大的大自然中去奔跑、游戏、感受、发现,幼儿园和家庭都可以做这样的事情。

除了大自然,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美。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缺少的不仅仅是发现美的眼睛,还缺少聆听美的耳朵、可能还有触摸和感受美的各种各样的感官,更重要的是对美敏感的心灵。所以要鼓励儿童细心观察、体会他每天的生活本身,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美的事物。生活无处不存在美,大到社区,小到生活中的细节,小朋友要发现美,成人同样也要发现美,回到生活本身的美很重要。

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引导儿童欣赏经典的美术作品,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作品对话。因为自然也好,生活也好,还相对是一种随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方式。专门欣赏大师的作品、经典作品对孩子来说是另外一个角度。我们不要觉得儿童看不懂经典的美术作品,相反儿童的心灵是具有欣赏美术作品的潜能的,在这一点上甚至强于成人。从小让儿童接触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儿童艺术素养发展的起点高了,眼界开阔了,对美的直觉和选择也将更加敏感。

最后,我们要充分利用社区中的艺术资源,让儿童接触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比如我们可以带领儿童走进艺术现场,如艺术馆、音乐厅、剧场、美术家工作室、民间艺人创作现场、创意集市、创意街区、工作坊等。现在也有一些专门为儿童设计的美术馆、儿童剧场,等等。让儿童接触丰富的艺术形式,了解各种各样的艺术表达,等等。

儿童对艺术的创作和表达也是艺术素养的重要方面,那么在美术活动中,如何帮助儿童进行艺术的创作与表达?尤其是如何用适宜的方式教授儿童所需要的技能技巧呢?

儿童进行艺术的创作与表达是儿童尽情发挥想象、抒发内心情感、表现自我,提升艺术素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家长和老师很关心珍视的部分。想要支持儿童进行艺术的创作与表达,我们首先要为儿童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尊重每个儿童的感受和表达。孩子们在一种安全的宽松的氛围,可以相对自由、安心地表达他自己的想法,有一种“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感觉。而不是处在一种充满恐惧和危机感的,时刻担心老师或者家长过来指责自己哪里画的不好的状态中。儿童在安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艺术创作会有一种笃定从容的心态,恰恰这个时候他的创造潜能可以被更好地激发出来。此外,给予孩子安全的心理氛围,不仅对于儿童的艺术创作,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来说都是重要的。

第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材料也是重要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花高价钱去买各种材料,而是可以收集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材料提供给儿童。生活中的废旧材料不要随意丢弃,那些看上去不起眼的东西其实都是可以用的,都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比如我们的啤酒瓶、保鲜膜的纸筒芯、纸盒子、光盘、针头线脑、废旧灯泡等,还可以收集一些来自自然的各种种子、果实、小石子、沙粒甚至树枝,这些都是很好的艺术创作材料。当然,安全性应该是成人选择材料需要考虑的。有了丰富的材料后,我们就会看到儿童总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出令大家惊喜的作品。

第三,我们要为儿童创设艺术气氛浓郁的环境和氛围,让他们在充满艺术气息的环境和氛围里去创作去表现。艺术感是综合的、无所不在的,对孩子的视觉、听觉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可以在孩子创作的空间中,用各种方式展示孩子们的作品,让孩子身在其中有想要创作的冲动。其实不只在幼儿园和艺术机构要创设这种环境,在家里我们同样可以创设一个富有艺术气息的环境。很多家长追求孩子的房间是干净整洁的,其实房间里也可以留给孩子一面涂鸦墙啊,他可以用任何颜料任何色彩,涂抹心里的任何想法,给他一种表达的、宣泄的渠道,会让孩子感到非常开心和放松。另外,家里面也可以挂一些经典的艺术作品和小朋友自己的作品,小朋友看到自己的作品那样被珍视,也会非常有成就感的。

最后,艺术创作中必要的技能技巧是需要的,但是不必追求过高的技能技巧,技能技巧只要不妨碍孩子们的创作,不妨碍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的表达,就是可以的。

提到技能技巧,老师或者家长可能就会想到要用教的方式让孩子掌握。其实,技能技巧也不一定非要成人教儿童才能会。很多时候,技能技巧是儿童在画的过程当中,在自己操作的过程当中,一步一步地习得、形成和完善的。即使要教,也要和孩子的自主操作相结合,我们要给予小朋友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当遇到问题时,大人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而不是直接告诉他,要让他在自己创作练习中掌握技能技巧。就像我们说,一个人要学会游泳,必须要在水里才能学会,纸上谈兵是学不会的。艺术创作和游泳一样都是实践技能,必须要自己不断地去画、去练习才能掌握。孩子掌握技能技巧是有一个过程的,他们对技能的探索总是在路上。经过探索和练习,总是会不断进步的,我们成人要学会等待,而不要急着把技能硬塞给孩子。只要孩子喜欢、愿意探索,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只要他们建立了自己探索的习惯和概念,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技能技巧自然会提升的。

当发现幼儿表现出对艺术的兴趣时,要不要选择艺术兴趣班去提升儿童的艺术素养?什么样的艺术兴趣班是适宜的呢?

当发现儿童对艺术表现出兴趣时,我们是可以选择适宜的艺术兴趣班来支持儿童艺术素养的提升。现在市面上不同价位、各具特色的艺术兴趣班很多,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对于家长而言,选择起来难度确实不小。在这里,我想给老师和家长几点建议,以供参考。适宜的艺术兴趣班应该是具有以下特点的:1. 它是尊重并相信儿童艺术天性,而不是背离天性的;2. 它是激发儿童兴趣,调动儿童潜能,而不是强制灌输的;3. 它是使儿童变得更加积极自信,而不是唯唯诺诺,亦步亦趋的;4. 它是注重儿童艺术感觉和体验,关注儿童整体的艺术素养提高,而不是只传授技能技巧的。适宜的艺术兴趣班应该是看到了儿童艺术天性的种子,而老师和机构应成为阳光、空气和水,作为那样一种支持他成长的外部条件和他对话,激发他生长。幼儿每次去兴趣班时应该都是阳光灿烂的,然后蹦蹦跳跳地出来的,十分享受这个过程,不断地觉得我能行、我可以,而不是在艺术创作中时时刻刻看着老师,有一種紧张和危机感,害怕画得不符合要求而被指责。当然,家长还应根据自己各方面的条件进行选择。如果不选择艺术兴趣班也是没有问题的,可以在家里创设适宜的条件和环境让孩子自由自发地创作。多带孩子去一些博物馆、美术馆、陶艺馆等,感受浓郁的艺术氛围。此外,大自然是孩子们最好的艺术课堂,可以多带孩子亲近、感知与体验大自然的美,和孩子一起在草地上追逐游戏、欣赏落日,感受光与影,我想孩子的艺术素养也会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的。

作者:边霞 孟少清 张安然

上一篇:孵化厂年终总结下一篇: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