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热点新闻

热点新闻

2035年北斗服务深度覆盖交通运输业

本报讯 交通运输部近日印发《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围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总体目标,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到2035年,北斗和自动驾驶汽车等逐步应用,并研制智能型高速动车组。

《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泛在感知设施、先进传输网络、北斗时空服务在交通运输行业深度覆盖,行业数据中心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建立,智能列车、自动驾驶汽车、智能船舶等逐步应用。前瞻性技术应用水平居世界前列。

在打造融合高效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指导意见》提出,打造智慧公路、智能铁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民航、智慧邮政、智慧枢纽,推进新能源新材料行业应用。其中,深化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门架应用,丰富车路协同应用场景。运用信息化现代控制技术提升铁路全路网列车调度指挥和运输管理智能化水平,研制智能型高速动车组。建设航道地理信息测绘和航行水域气象、水文监测等基础设施,建设适应智能船舶的岸基设施。应用区块链技术,推进电子单证、业务在线办理、危险品全链条监管、全程物流可视化等。推动机场和航空公司、空管、运行保障及监管等单位间核心数据互联共享,实现航空器全球追踪等。建设邮政大数据中心,开展新型寄递地址编码试点应用。引导在城市群等重点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超快充、大功率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在助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指导意见》提出,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协同应用、北斗系统和遥感卫星行业应用,加强网络安全保护,推进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的建设和应用。提升交通运输行业北斗系统高精度导航与位置服务能力,建设行业北斗系统高精度地理信息地图。

在完善行业创新基础设施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加强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要载体为引领的交通运输领域科研基地体系建设,鼓励社会投资科技基础设施,推动一批科研平台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推进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性能观测网建设。

大数据为轧钢水系统植入“智慧大脑”

本报讯 近日,龙钢公司轧钢厂棒二水系统无人值守项目成功实施并顺利投用。该项目通过科学应用PLC可编程控制器及西门子软件控制系统,为轧钢水循环建立了强大的数据交换中心,植入“最强大脑”,实现了对棒二浊环、净环水系统的无人自动化控制及远程监控,并首次将水系统人工智能由单体设备升级为系统整体规模化应用,成为推动企业智能制造及数字化转型的全新杠杆。

腾讯“千帆计划”发布多个解决方案

本报讯 8月10日,腾讯SaaS生态“千帆计划”发布多个解决方案,覆盖办公协同、人事管理、工商财税、生产研发、供应链管理、精准营销等场景。本次发布的解决方案集成了微盟、金蝶、六度人和、道一、法大大、微盛、销售易、猪八戒等合作伙伴的多款SaaS产品。据官方介绍,通过“千帆计划”的SaaS臻选平台,企业使用一个账号可购买、集成多个SaaS产品。

苏宁金融与江苏移动开启普惠金融合作

本报讯 近日,苏宁金融与中国移动江苏分公司开启全面合作,为超6000万的江苏移动用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未来双方还将继续发挥各自资源及技术优势,在场景服务、金融科技、客户价值提升等领域深度合作,践行普惠金融,助力经济复苏。

浙江5个新获批跨境电商综试区实施方案出台

本报讯 日前,浙江省政府发布《关于印发中国(湖州)、中国(嘉兴)、中国(衢州)、中国(台州)、中国(丽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5个新获批的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的建设要求、空间布局和重点建设任务。

嘉兴跨境电商综试区到2020年底,要力争实现跨境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超200亿元,年跨境网络零售出口增速不低于30%;衢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力争到2022年建成一批跨境電子商务产业园区,打造10个以上跨境电子商务特色产业集群,引育100家以上跨境电子商务龙头企业,交易额年均增长30%以上。

第2篇:链接新闻热点 激活课堂生命

摘要:叙述了现有高考模式下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结合若干教学片断详细论述了以新闻素材创设化学课堂教学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提出以新闻素材创设教学情境需要做到紧密联系教学目标,有效激发认知冲突,切实驱动教学进程,展现课堂生命活力。

关键词:情境创设;新闻素材;价值观;认知冲突;驱动性问题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9.015

随着高考模式的改变,这几年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在逐渐消退,教师抱怨化学难教,学生坦言化学难学。反观我们的日常教学,老师教得太苦,学生学得太累。究竟如何给师生减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两极分化进一步拉大。我们的教学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内驱、面向全体学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忽视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缺乏,对新知探索能力不足,缺少创新精神。如何做到“以生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面对以上的现状和困惑,我们一直在追寻理想的课堂教学形态。一种能够让学生自主体验学习过程,享受学习乐趣的课堂;一种既不降低对知识的掌握,又能让学生获得更多能力培养的课堂;一种师生不再苦涩和痛苦煎熬,而是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1]。

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新闻因其快速、真实、准确而成为人们了解事实真相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学生对于新闻报道中的内容有一种新鲜感,阅读和了解其内容的欲望比较强,因此,如果能在化学教学中充分整合运用新闻素材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既可以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有益补充,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课堂活力。本文将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若干教学片断,谈一谈对运用新闻素材作为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认识和思考。

一、以新闻素材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学生认知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2]。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积极引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触发学生产生认识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

如在教学“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一课时,笔者运用了下面的新闻素材来导入新课,“据人民网报道,缺铁性贫血是危害我国人群健康、造成医疗负担的重要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的统计显示,中国因缺铁性贫血导致的伤残调整生命年(伤残调整生命年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生命年)损失达2479000年,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印度。因此加强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与治疗对减轻我国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3]。”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贫血”一词并不陌生,但“为何贫血与铁元素还存在着关系?有哪些原因会导致缺铁性贫血?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等困惑立即涌现在学生的脑海,这个情境的展现,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究竟铁及其化合物有哪些性质呢?”从而顺利引入了新课。

运用新闻素材创设情境的优势在于,一旦新闻素材与化学课堂结合,那些原本遥远的化学语言、奇特的化学性质、复杂的化学原理等,都马上变得触手可及,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和社会原本就是真实的化学课堂。同时,在课堂学习的氛围中,以新闻素材作为教学情境,为学生构建出相关平台,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体现了课堂即生活的教学思想。

2.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际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基于真实的新闻素材创设一些必要的问题探究、活动设计、实验探究等,恰好可以在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具体的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化学思维,实现能力的提升。

如在“镁的提取及应用”一课中笔者提供了这样一则新闻材料:“平安浙江网报道,2011年3月4日晚,宁波余姚市一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发生火灾,消防官兵在出水灭火时发现,只要水一碰到燃烧物,就会发生“嘭”的炸响,而且有越烧越旺的势头。官兵们随即改成泡沫灭火器,发现仍然火花四溅。后来经厂房负责人确认燃烧的是镁合金制品。最后,消防官兵们运来沙子,通过层层覆盖,终于将火扑灭。” 水和泡沫灭火器是最为常用的灭火器材,那么为何材料中却出现了燃烧更旺的情况?在学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了第一个驱动问题:你能否根据新闻中的信息对这些疑问提出自己的一些假设或推测?小组进行交流。教师整理了学生的问题和假设,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新闻背后的化学本质的探讨。明确第二个驱动问题:镁与水、二氧化碳能反应吗?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假设。教师总结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面对学生产生的各个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三个驱动问题:从元素守恒来看,镁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究竟是氢气还是氧气?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在上面实验和分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镁遇水或二氧化碳燃烧更剧烈的原因,最后总结金属镁的化学性质。

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要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问题,而学习情境决定了所学知识在以后真实情境中得以应用的可能性。运用适宜的新闻素材作为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自主探究,既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让学生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提升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3.有利于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科学是把双刃剑,合理使用能够造福人类,但使用不当却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化学学科亦如此。在与化学相关的负面报道中,由人为因素导致严重后果的不在少数。

如在“芳香烃的来源和应用”一课中,笔者以各种芳香烃的用途为主线统领整节课堂,在课堂结尾时,笔者又用了这样一则新闻:“据中国广播网报道,近期欧盟再次通过了修订REACH法规关于多环芳香烃的最终提案,多环芳烃是一种具有强致癌性、致突变性及危害生殖系统的有机化合物。数十类长期或短期重复接触皮肤或口腔的产品将受影响,新提案限制的物质仍为原有的8种多环芳香烃,但任意一种多环芳香烃的限量都降低了10倍。”芳香烃的使用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弊”?首先让学生谈自己对这则新闻的看法,学生谈到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能把超标、污染等问题都归咎到“化学”的肩上,应该意识到这主要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不正当使用造成的。然后教师总结,作为化学工作者和学习者的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在化学物质的合成和使用中扬长避短,尤其是对一些污染、危害的消除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认识问题,以“真情”来感知化学科学的魅力,传递化学学科的正能量,树立对社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我们应积极利用新闻的导向性功能让学生加强对科学伦理和科学道德的思考,树立学习化学,更要正确应用化学知识的态度,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此外,从新闻素材中的真实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环境问题,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以新闻素材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

1.紧密联系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依据三维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新闻素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根据学生需学习的知识特点进行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使新闻素材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科的价值。

在新闻素材内容的选择上应避免片面追求情境的趣味性。教学中经常有教师把情境创设等同于情境的趣味化,这大多是由于教师对情境的趣味性与化学学科特征之间关系的把握失衡导致。因此,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特定需要,把握好新闻素材的趣味性与其内在化学特征的基本关系,对新闻素材功能的有效发挥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材料的趣味性可能会淡化化学特征,但也有合理的地方,即它表现出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关注。

2.有效激发认知冲突

良好的新闻素材应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当新闻素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学生了解一些,但仍存在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即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具有启发性,有利于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究,也便于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课堂中来解决问题。

从化学学科角度看,通常直接从网络、报刊上获取的新闻材料中的信息,往往是凌乱复杂的。因此教师首先应对新闻素材进行文字处理,根据需要对材料做适当的删减,将容易引起学生误解而又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内容去掉。但新闻贵在其真实性,因此文字处理时不能因教学需要而对材料做人为修饰或更改事实。

3.切实驱动教学进程

一则好的新闻素材,应该能够引起学生思考,不断地产生驱动性问题,推动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方法。而现在不少教学案例中的新闻素材仅在导入新课时“一晃而过”,随即就被丢在一边,而后面的教学内容、过程与前面所创设的情境完全无关,这种新闻素材的使用是流于形式的、失败的。

当前,我们的教学中长期缺乏关注学生基于情境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时我们也仅仅将“提出问题”作为一种孤立的活动环节。其实,在化学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都是“问题链”中的一个个“节点”,我们应该把提出问题视为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基本工具。积极培养学生基于新闻情境学会质疑、提出问题、假设论证、解决问题并产生新问题……如此循环、螺旋上升,从而使学习活动不断走向深入,让课堂教学呈现“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生长状态。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强调“为生活而教育”,即在进行教学时尽量由教材回归于生活,捕捉学生对生活关注的“信息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的习惯[3]。除了运用新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途径,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合理选择,并对它们进行优化组合,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成为师生生命彼此成就、共同生长的场所,展现化学课堂的生命活力,提升化学课堂的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 苏志宏. 课改关键是改观念 [J]. 湖南教育(上),2012,(1):34~35

[2] 庄振山. “激趣”教学,提高实效[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10):39

[3] 廖承绶.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3):22~23

作者:金剑锋

第3篇:2016年直销行业十大热点新闻

2016年是直销行业开启“黄金十年”的首年,这一年直销行业发展虽然出现了业绩下滑,但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也可以认为2016年直销行业发展处于蓄势待发的一年,那么,2016年直销行业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热点新闻呢?

浮躁的直销行业更需要一颗“匠心”国家提倡“工匠精神”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最为称赞之处;持之以恒,是工匠精神最为动人之处;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守正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时代气息。直销,需要工匠精神,回归直销本源,夯实品牌基础,走在潮头浪尖的直企才能够在发展过程中更为稳健一些。

当然,2016年很多直销企业职业经理人与老板都谈到了“工匠精神”,而真正赋予“工匠精神”含义的还是企业本身如何去做?例如,三八妇乐“授人以渔”的玫瑰创业计划,帮助女性创业,既是一项营销之计,也是一项人才计划;隆力奇把发展和公益看作是今后发展的双引擎,爱家眼科、助学圆梦、帮扶帮困,把隆力奇文化中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传递到世界各地;卫康将通过生物寡糖、直销事业、居家养老、医学美容在全国建立起多种类型的大批连锁企业,在让直销人自己当家做主的基础上,建立起覆盖全国的营销体系,最终实现10家公司上市,打造直销人与企业的命运共同体;中脉响应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以改善家庭微生态,共建和谐美好家为目的,在全球创新性地提出了中脉生态家的伟大构想。中脉以中国家文化为依托,以生态健康类产品为支持,致力于全面改善人类家庭生活品质,创造家庭生活新常态。

我们能够看得出,直销企业从社会责任出发,各自履行着自己的“工匠”之路。

撬动千亿市场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印发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纵观目前我国健康服务产业链主要有五大基本产业群:一是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二是以药品、医疗器械、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三是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四是以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五是健康养老产业。而这五大群都与保健品、直销行业息息相关。

产品范围扩大

“家用电器”成为第六大类直销产品

2016年3月25日,商务部网站发布了《商务部工商总局公告2016年第7号关于直销产品范围的公告》,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直销产品范围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家用电器”,同时公告中还表示“商务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将根据直销业发展状况和消费者的需求适时调整直销产品的范围”。这说明家用电器已经正式纳入直销产品范围。

随着商务部、工商总局将家用电器纳入第六大类直销产品,一定程度上会加快直销企业改变目前产品同质化的现象。此前很多直销企业已经开始投入家用电器的生产与销售。

而根据《2015中国直销产品研究报告》指出,2015年直销产品五大类的种类中,化妆品种类最多,其中化妆品、保健食品、保洁用品、保健器材、小型厨具种类比约为81:11:5:2:1;同时报告还指出,随着雾霾天气全面爆发,未来净水产品与空气净化类产品将呈现爆发式增长,加上目前中国的空气净化产业普及率极低,空气净化行业还处于快速成长期,产品利润可观,利润至少可以达到50%,有的甚至可高达3倍。因此,家用电器能够进入直销产品范围似乎也成为必然之势。

此前,业内已经针对直销产品范围放宽的呼声就不断,相比放开多层次直销,放宽直销产品范围是一个有利无害的过程。毕竟中国的消费市场不断高涨,扩大产品范围对直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直销行业发展迅速但美誉度未显著提升

直销牌照“减速”

2015年是中国直销业的收获年。来自广东省直销企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在这一年里,商务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一口气发放了23张直销牌照,截至2015年已公布的获牌企业共71家。发布直销声明和直销经营许可声明的企业也有24家之多。

但是2016年我国商务部发放的直销牌照仅仅只有8张,相比去年高歌猛进的势头倒是有所调速。有人说直销牌照发放增速看上去很“美丽”,当然我国的政府政策还是很好的。2016年直销牌照发放之所以出现减速,主要是因为行业规模突然放大,而直销人员群体没扩大而导致恶性竞争,部分新晋直销企业老板很看重业绩,在经不住诱惑的情况下很可能放弃产品盘而做资金盘。

2016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副局长白京华,在8月4日召开的直销企业保护消费者权益联盟年会上认为:“近几年直销行业发展迅速,但行业美誉度并未显著提升。”企业拿牌加速、企业排队申牌的现象,导致部分直销企业一味地盲目追求业绩高增长,这不仅让中国直销行业陷入“军阀混战”,更让消费者难以认同合法直销企业的经营,进而使直销企业的美誉度严重下降。

直销牌照增速不仅仅会给政府带来一定的监管压力,老牌直销企业更会有压力,由于企业业绩上升困难,企业老板频频修改奖金制度,导致直销员收入成了问题,直销员大量减少。因此,2016年直销牌照发放情况更处于理性状态。

老牌直销企业发展的痛点与症结

雅芳“退出”中国

2016年9月,一则名为《雅芳退出中国,35万直销人员辛苦付之东流!》文章不胫而走,文中提到“雅芳(中国)招聘的直销人员一度达到35万,这35万直销员以往的辛勤付出,和所建的销售系统随之东流。

雅芳“退出”中国的传闻一直不绝入耳,除了2008年“雅芳贿赂门事件”让品牌形象受损之外,雅芳化妆品品牌持续衰老、产品更新缓慢也是雅芳面临的痛点,雅芳的产品已经不能够迎合新时代年轻人的需求了,大多80后和90后认为,雅芳是妈妈辈的品牌,而种种颓势都指向一个结果:雅芳退出中国市场不过是早晚的事。然而近几年,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雅芳赖以成名的直销模式难以为继。

除了品牌老化是痛点,雅芳还有一道深深的症结,那就是2010年,雅芳在中国的渠道模式就开始产生变化,开始转入全直销模式。这也意味着雅芳试图甩掉四千家专卖店的包袱,雅芳与经销商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门店数量锐减。

目前,使用地图搜索雅芳在北京的门店寥寥无几。虽然雅芳已在中国建立了一套整合了零售和直销的优势、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渠道模式,巩固了专卖店、直销员与公司坚不可摧的“铁三角”关系,但是,从雅芳中国近几年来的销售成绩不难看出,雅芳一直在走下坡路。而雅芳“退出中国”只是“中国式直销范本”失败的一个缩影,但并不能保证谁是下一个“雅芳”。

消费返利

从“精彩生活”演绎到“云梦生活”

2008年12月18日,唐庆南任董事长的江西精彩生活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称精彩生活公司)创办太平洋直购官方网,唐庆南等人设计出以虚拟货币PV为计量单位的会员消费积分返利等制度,以高额利润为诱饵,通过招商会、高峰论坛、互联网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在这一制度的诱惑下,参加人员纷纷以交纳保证金的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又为获得保证金的返还和更大比例的返利,再继续发展新的人员加入。

截至2012年4月案发,精彩生活公司共发展渠道商12.15万名、其他会员676.76萬名、实际收取保证金37.98亿元。

法院认为,唐庆南等6人,以太平洋直购官方网为依托,以开展电子商务为名,要求参加者以购买商品或交纳保证金的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一定顺序组成层级,间接以发展人数作为返利依据,骗取巨额保证金,严重扰乱经济社会秩序,均已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且情节严重。

无独有偶,2016年9月12日,云梦生活因涉嫌传销被合肥警方查封。云梦生活曾推出虚拟币长城币,宣称其是国内唯一可以直接流通支付的虚拟币,并扬言“要以长城币之名,抗击美帝的金融侵略。但实际上长城虚拟币也只是一场骗局。

“云梦生活”与“精彩生活”在模式上非常类似从表面上看都打着创新消费的幌子,上演一出“利国利民”的戏码,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庞氏骗局。尽管两家商城被端掉,在全国以“消费者返利”形式的商城继续沿用着“空手套白狼”的戏法。

微商传销

云在指尖被咸宁市工商局定性为传销

近两年,“微商”作为移动电商的主要形态之一,微商为更多人提供了经营机会,给少有资本、多余闲暇时间的人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也给一些人带来了可观收益。但伴随产品造假、广告失实、偷税漏税等滋生的“微传销”危害尤其严重。

2016年10月,据咸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网站消息,广州云在指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涉嫌传销一案,已于近日结案。云在指尖的模式到底是不是传销从去年就争论不休,直到2016年才尘埃落定。据相关报道显示,只要在该网络商城消费128元的产品,就自动升级为“指尖管家”,参与公司80%的利润分配,可以拿八代的奖金。按照“云在指尖”的会员机制,当你推荐一个人成为“指尖管家”(第一代)时,你可以拿40%的利润,当你的第一代管家推荐一个管家(第二代)时,你可以拿10%的利润。第三代至第五代,都可以提取10%的利润。第六代拿8%的利润,第七、八代拿6%的利润。而根据传销在法律定义,传销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以发展人员数量为主要经济来源,即“拉人头”;二是直接或变相收取“人头费”或“资格费”;三是参加者的收益由其加入的先后顺序及发展下线数量决定,即团队计酬。以这三个特征来衡量,判断“云在指尖”的性质就相对容易理解了。

“云在指尖”被定性为传销,让微商再次陷入舆论的危机之中。但是云在指尖也只是个例,不代表微商全是传销。而对于微商从业者来说,算是一个警钟,踏踏实实卖货是最实际。

告别OEM时代

“保健食品注册备案制”正式出台

2016年7月1日起,酝酿已久的保健食品注册备案制正式出台。若政策落实到位,以“小蓝帽”为显著标识的保健食品产业将迎来巨变。

目前市场上存在利用贴牌生产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的情况,某些从事贴牌生产的企业的不规范行为,给其他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但新规明确表示,备案主体必须是生产企业,不允许保健品贴牌生产。同一企业不得使用同一配方注册或者备案不同名称的保健食品,不得使用同一名称注册或者备案不同配方的保健食品。

“新规除了对保健食品行业本身影响很大,对直销等相关涉及该领域等产业也有影响。”国内一位直销行业资深专家如是说。由于直销行业发展太快,很多直销企业虽有渠道优势,但真正有自己工厂的较少,70%~80%是代工。保健食品作为直销的一个大品类,目前正因大健康的热潮而逐步被直销企业所重视,有数据显示,获牌直销企业中,许可经营保健食品的比例已经从2014年的79%,提升至2015年的81%。保健食品一旦禁止代工,或将倒逼直销企业并购代工厂的品牌。直销企业并购生产代工企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事实证明,在保健品飞速发展之路上,整合优质资源必然是让保健品市场走向正规化的必经之路。

跨境电商

“海淘”市场规模将达万亿级别

如今中国消费者对于国际化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日益迫切,不出国门就可以全球采购的“海淘”模式越来越受到欢迎。2015年35%中国网购消费者有海淘经历,天猫国际双十一当天,3000万中国消费者通过该网站买遍全球。而根据海关总署和中国电商研究中心数据预测,预计到2018年,“海淘”市场规模将达万亿级别。

作为中国直销行业的龙头企业安利,“安利海外购”跨境电商平台计划于2016年春季正式上线,将把更多全球安利优质产品陆续引入国内。“安利海外购” 是安利自建的跨境电商平台。依托安利成熟完善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安利海外购”为消费者提供品质可靠、购买便捷的安利海外产品。消费者在“安利海外购”平台购货,不仅可享受进出境个人邮递物品的税收政策,而且可以避免受到非正规渠道的假货侵害。

安利海外购跨境电商平台的建设通过引入广受认可但尚未在中国市场上市的海外产品,不仅给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还可以借助产品组合,为其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生活解决方案。过去二十年间,安利在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发展蓝海

新能源车或成为直销行业的“新宠”

根据“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要达到500万辆。这意味着,未来5年,我国平均每年需要新增93万辆新能源车销量。

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政府乃至消费者都乐于支持的领域。政策东风已然有目共睹,对于80、90后汽车消费主体来说,经过几年的市场培育,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已日渐提升。据了解,在目前新能源汽车存在里程焦虑、充电设施不完善等不利因素下,用户满意度仍在60%以上。

其中,40省市出台新能源汽车推广方案明确补贴标准;未来还将有更多新政策的落地会继续燃市场热情。在利好政策带动下,近年来新能源车销量持续走高。面对良好的发展前景,不仅各车企在推广新能源车上采取“线下体验、线上购车”等多样的营销方式。

如此蓝海也受到直销企业的青睐,2016年年4月9日,继宣布成功收购法拉利伊索拉尼车队及品牌产业链后,道和集团董事长、道和环球董事局主席周希俭再次向业界公布:道和集团投资成立道和国采新能源有限公司,并发布首批产品定位,致力推动新能源车的推广应用。

同时,苏州绿叶集团于8月20日,在苏州太湖国际会议中心,通过一场气势宏大、高端奢华的晚宴盛典,绿叶集团董事长徐建成先生隆重启动绿叶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宣告绿叶新能源时代震撼来临。

作者:申杰

第4篇:如何写好经济热点新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在经济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成为广大群众普遍关注、讨论的热点问题。对这些热点问题加以多层次、多侧面的剖析、发掘,并予以报导被称之为经济热点新闻。

经济热点新闻让人们了解并掌握了很多有关经济方面的信息。“改进经济报道,写好经济新闻”的呼声为此受到记者媒体的重视,但是目前并不是所有的经济新闻都完成了其使命、达到了传播效果。有的经济报道喜欢“打官腔”,或者过于“学术化”、“理论化”、文字“贵族化”,无形中将芸芸众生拒之门外。对此人们有两句颇为不屑的评价“外行人眼里是内行,内行人眼里是外行”、“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道出了目前我国经济新闻的尴尬处境。因此,如何写出让受众喜闻乐见的经济新闻,是现在经济新闻比较严峻的任务。要软化经济新闻,使经济新闻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是很多记者为之努力的方向。这需要记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经济知识基础和把专业知识通俗化的技能。我们看到,一切的经济活动都是由“人”来实施、实现的,因此,显现人在新闻中的价值和视角,可以使生硬的经济新闻更加生活、生动,富有生机。

经济热点新闻报道的好坏,关系到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必须认真对待。

时新性必讲,时宜性必求。

时宜性是新闻报道的时机选择。一些经济热点问题,具有读者多、传播快、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特点,要谨慎对待。在讲求时新性时,还必须把握时机,注意时宜性。要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令,权衡利弊得失,把时新和时宜在具体的报道中统一起来,迅速做出快当兼宜的处理,避免负效应,以达到最佳宣传效果。

从经济角度报道一些社会生活领域的现象,不仅能满足正日渐细分的读者的多层需求,而且对经济报道的思路也是一大拓展。经济新闻绝不是简单的行业经济和工作报道,还应当包括社会文化生活等综合范畴。对涉及读者利益、与经济相关的教育、体育、文化、休闲等领域进行深入报道,并在深度和广度上很好地结合起来,可起到服务百姓的积极作用。要以经济视角关注政策措施的变化并加以解读和诠释,用经济眼光分析社会生活领域现象,使经济新闻报道手法丰富多彩。当然,经济新闻社会化的手法也对我们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学会运用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知识,调查、透析新闻背后的东西,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才能做出有价值的判断和报道。

宏观在胸,微观在握,增强针对性和指导性。

经济热点新闻也有点和面的问题,所说点和面,是说经济热点新闻有区域性,往往在此地是热点,在彼地不一定是热点;在一个地区是热点放在全局这个大范围不一定是热点;或局部地区热点又能反映出全局的、成为“大范围”的热点。这就要求我们抓热点新闻时,要把握好宏观和微观问题。把本地发生的热点新闻放在整个经济领域的大背景去观察、思考、研究、揭示发展趋势,使经济热点新闻既有针对性,又有指导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日益显著和国内市场化改革走向纵深, 中国 经济所面对的国内国际环境都空前复杂和充满变数。在这种前提下,营造一个好的舆论环境对于保障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 至关重要。主流新闻媒体由于掌握最核心的新闻资源和话语权,在引导舆论和新闻监督方面应承担主要责任。主流新闻媒体财经报道的质量和舆论导向对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影响重大,特别是财经报道的核心部分——宏观经济报道,因其主要报道与宏观经济形势和政府调控政策相关的重要新闻,更是对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对于我国的主流新闻媒体来说,从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和 历史 使命的高度去认识财经报道特别是宏观经济报道的重要性和核心任务,这是经济发展和新闻媒体自身成长的需要。

深度上开掘,广度上开拓。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认识水平的提高,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热点问题,经济报道不但要解决人们心中的“怎么了”,还要解决“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进一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指出出路,给人以启迪。

在挖掘深度时,还要开阔视野,把经济热点问题与社会现象、生活现象、社会心理结合起来。并与经济交叉、渗透,再和科技法律等其他方面联系起来,增强经济热点新闻的深度与广度。

关于深度报道的定义争议颇多,我个人认为电视深度报道在内容上要有深度,即:情节、细节、过程要深入细致;分析上要有深度,即:必须有几个逻辑层次,逐层剖析出事实真相和内在本质。国外学者公认深度报道是“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之意义。”直截了当地说经济深度报道就是让电视观众看了“起劲”、“解渴”、“过瘾”的经济节目。以下是我对经济深度报道的几点认识,以求共勉。

写实增强真实性,写虚增强思辩色彩。

许多经济新闻,旨在配合党和政府一个时期内的经济政策,进行解释和宣传,其内容本身带有很强的政策性。一些报道经济工作动态、经济战线新人新事的经济新闻,虽然不直接阐明政策条文,但也渗透着政策精神,具体体现着政策。比如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报道,关于宁波、杭州等地率先取消农业税的报道,关于温家宝总理许诺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报道,无不显示着国家对"三农问题"政策的变化。因此,吃透国家、政府的经济政策,正确地反映经济政策,是经济新闻写作一项重要要求。

此外,高水平的经济新闻还善于从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入手,以辨证科学的分析、通俗化的语言来透视现象,揭示本质,预测其发展趋向,帮助人们认清形势,明确方向。比如对当前中国股市的分析与报道,对今年推行的国有银行改革试点的政策分析,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洞察国家的金融市场动态,满足人们在经济工作中的更高需求。

经济报道的思辨力包含宏观思维能力和微观观察能力两个方面,即能通过描述微观现象把握宏观思维,在阐述宏观思维时能结合对微观现象的观察。在经济报道采写过程中,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不管是对宏观经济现象还是微观经济现象的报道,都要思路开阔,做到高屋建瓴,全局在胸,把握时代脉搏;尤其是对于微观经济题材,要有宏观思路,要从宏观上认识、分析、报道微观经济现象,也就是把微观经济现象放到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去考察,从微观现象中体现宏观问题,在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的结合上做文章。

思辨性是经济分析报道的主要特点。没有思辨就不可能有分析,而分析离不开思辨。对于同一种经济现象,从不同的角度,由于作者具有的知识结构、思辨能力的不同,或者运用的分析方法的不同,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有深刻与浅薄、全面与片面、正确与错误的区别。由此可见,经济报道的思辨力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物,而是一则经济报道对生命力保鲜能力的标志之一。能够流畅地转换于宏观、微观思维之间的能力,说明一个记者能够从不同角度,全面而中立地观察社会现象、经济事物的能力。

从当前一些经济热点新闻看,写得太实,技术性、业务性太强,就事论事,内行人不愿看,外行人看不懂。有的写得太虚,长而空、死板枯燥。解决经济热点新闻这个问题,必须做到写实要有具体事物的生活形象,富有真实感,写虚要有思辩色彩,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清楚政策理论,对热点问题产生的社会效果、影响程度作辨证的分析,让人们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经济热点新闻群众才爱读、爱看。

今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经济新闻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今天的新闻界,无论是综合性的经济报道,还是专业性的财经新闻,仍然有很多得不到读者的广泛青睐。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经济新闻写作的特点和规律,不仅有利于我们总结新闻实践的成果,充分发挥经济新闻社会启蒙和社会设计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探寻经济新闻规律,更好地追求经济新闻的本质特色。

作者:杨建梅

第5篇: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热点分析

【摘 要】采用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等研究方法,主要对新闻传播类期刊中发表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成果展开现状、研究热点等的分析。研究发现,体育新闻业务研究在新闻传播类期刊中以关注实践与业务为主的期刊占比较大;研究主题集中在体育新闻、体育文化和体育赛事传播三大方面;相比于新闻传播类期刊,体育类期刊中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学术成果较多。

【关键词】体育新闻;体育文化;体育赛事;研究热点

一、问题提出

互联网自1994年进入中国以来迅猛发展,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数据,“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4.22亿”。[1]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了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也为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提供了一片沃土。作为一门体育学与新闻传播学交叉的學科,体育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主要来源于新闻传播学,但其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又表现出与母学科的不同。体育新闻传播相关研究在新闻传播类期刊中的“市场份额”如何,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在大数据、虚拟现实、全媒体等背景下有哪些核心问题,相比于体育类期刊中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成果有何差异性体现,这些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方法,以呈现我国2015-2017年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热点。

文献资料法。“学术研究领域所认可的核心期刊,其代表的是一个学科的前沿动态和最重要的成就”。[2]本文将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中的学术论文作为研究对象,时间截取2015至2017年,以“体育新闻”“体育新闻报道”等为关键词进行人工筛选,最终获取517篇研究文献。

内容分析法。将已获取的数据导入SPSS软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体育新闻传播相关研究在各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中的分布情况,并进一步分析时间与发文量之间的相关性。

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借助基于科学计量和数据可视化背景发展起来的CitespaceV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和时区视图分析我国体育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

三、研究结果

(一)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在新闻传播类期刊中的分布情况

由表1可见,《新闻战线》刊发的体育新闻传播相关研究文献最多,占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的67.89%(N=351),其次是《青年记者》(10.25%)、《电视研究》(4.84%)、《传媒》(4.64%)、《新闻与写作》(2.51%)、《新闻爱好者》(2.51%)等以关注新闻传播业务实践为主的期刊。而由国内新闻传播院校主办的、侧重于学术探讨研究的CSSCI来源期刊,如《新闻与传播研究》(N=0)、《国际新闻界》(N=0)、《新闻大学》(N=3)、《现代传播》(N=9)却鲜有体育新闻传播类的研究成果,仅占比2.3%(合计N=12),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体育新闻传播这一研究主题并未进入到国内传播研究的核心领域。另一方面,在年份与刊名的相关性分析中发现,三年间国内各新闻传播类期刊中体育新闻传播的相关研究呈现下降趋势。

(二)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中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热点主题

将CNKI中的517篇研究文献导入CitespaceV可视化软件进行数据转换和除重处理,共获得513篇文献。根据研究目的,对时间切片Time Slicing(From 2015 To 2017,#Years Per Slice 1)、节点类型Node Type(

如表2所示,关键词出现频次与其中心性并不呈现正比关系。当中心性大于等于0.1时,表明该关键词在该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可见,“新媒体”是近年来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中中心性最高(Centrality=0.50,以下简称“C”)的关键词,其次为体育文化(C=0.24),此外体育赛事的中心性虽然只有0.19,但其出现频次仅次于体育新闻,因此三者间接地呈现了近年来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焦点,即新媒体与体育新闻、体育文化、体育赛事传播的相关研究。

媒介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纸媒、电视和门户网站,到“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再到直播、视频、VR、机器人报道、数据可视化、H5等,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体育新闻新的报道格局,也为新媒体环境下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提供了大量素材。另一方面,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文化建设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如何通过新媒介技术传播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及塑造国家形象,成为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的关注点。此外,体育赛事也是出现频次和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特别是如奥运会、亚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发展将会产生巨大推动作用。而作为媒介事件的大型体育赛事,如何利用新兴传播媒介与赛事进行互动成为研究的热点,同时,体育赛事新媒体转播权也成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

选择聚类视图Cluster View,可绘制模块值Q=0.5764(>0.3)、平均轮廓值S=0.6148(>0.5)的显著、合理的聚类图谱。由表3可见共形成9个聚类,其中聚类号与聚类大小成反比。

根据上述关键词共现频次和聚类图谱,可见三年来新闻传播类期刊中发表的有关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热点主要表现在体育新闻、体育文化、体育赛事等三方面。

1、体育新闻报道研究

体育新闻是“大众传媒对体育运动进行及时的报道和传播,具有大众性、娱乐性、情感性、全球性等特点,不仅是吸引受众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各类媒体扩大自身影响力、争取受众群体注意力的必要新闻品种和报道内容”。[3]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到微博、微信、体育新闻APP等新媒体,当前“以新媒体为核心的体育新闻传播媒介新格局已经形成”。[4]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包括聚类0、1、2、3、8,在新闻实践中表现为奥运会等综合性体育赛事以及世界杯等单项赛事中的数据可视化报道研究,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体育新闻数据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数据图形成为主体,数据新闻应用更加轻量化”[5]、“新闻中的数据与故事更适合当下的视觉阅读趋势,使受众收获更好的阅读体验”[6]等。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体育新闻传播实践,并推动着体育新闻传播学理层面的研究,如《融媒时代的体育新闻传播》《体育新闻传播的特征与转型路向》等。此外,还体现在对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研究,如鞠峰認为“全面的新闻专业技术、具备与新媒体思维融合的专业态度、深厚的体育新闻专业知识和内外兼备的体育新闻专业能力是新媒体背景下对体育新闻人才的要求”[7],而王湛卿从体育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认为“树立以国际化、复合型、个性化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以体育、新闻、外语、人文为合力的课程体系,打造以体育、新闻、学术、技能为中心的师资团队,搭建以政府、媒体、企事业单位、学校为一体的实习基地”[8]是当前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必要路径。

2、体育文化传播研究

“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化传播”也是体育新闻传播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议题,主要包括聚类5和聚类6。现代体育的发展至今不过一个多世纪,因其本身具有的魅力和大众传媒的推动,体育话题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正如英国学者大卫·罗提出的,“体育、文化和媒介之间的关系,它们总是无处不在地发生作用,以永动的断言和反断言的方式影响对方或被对方所影响”。[9]大众媒介已经成为当今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作为当下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文化的传播载体已经逐渐多元化,如体育赛事、运动品牌、体育明星、全民健身等等”,[10]而这些体育文化形态的传播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三年来体育文化传播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战线》《青年记者》等主要关注新闻传播业务实践的期刊,共有32篇。探讨的议题可分为三类:一是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体育文化传播问题,如《论微博在体育文化传播中的特征与作用》《新媒体促进体育文化发展路径探析》《体育文化传播如何塑造国家形象》等;二是讨论新媒体对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作用与途径,如《新媒体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传播》《论媒体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等;三是探析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新媒体的作用,如《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体育传媒对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等。

3、体育赛事传播研究

“体育赛事”是三年来体育新闻传播研究中出现频次排名第三的关键词,“大型体育赛事”出现次数虽靠后,但其中心性并不低(0.03)。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后,大型体育赛事如青奥会、亚运会、羽毛球世锦赛等在我国各大城市相继举办。媒介手段的介入让受众摆脱了特定空间的局限,使世界各地的人们成为体育赛事这一“媒介事件”的见证人,经历一种不在场的“现场体验”。因此,新媒体时代的体育赛事传播就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聚类4和聚类7,共有《门户网站大型体育赛事移动化传播逻辑创新》《微博大型体育赛事的传播路径研究》《大型体育赛事微传播发展的局限与对策》《互联网思维下的电视体育赛事报道模式创新》等20余篇文章。除此之外,2014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的“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11]及同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使得从法律角度等探讨体育赛事转播权备受关注,三年来的相关研究达15篇以上。其中,南京体育学院的李金宝连续三年发表了与此相关的文章,如《体育赛事转播权法律性质认定的困境》《体育赛事新媒体转播权的三大关键议题》等。

(三) 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成果在体育类和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中的差异性体现

体育新闻传播作为体育学和新闻传播学两门学科的交叉领域,其在两类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也表现不同。从上述分析可见,新闻传播类期刊是我国体育新闻业务方面研究成果发表的平台,多以实践应用为研究点,在理论层面探讨的后劲稍显不足,仅有几篇从传播学、符号学等视角对体育现象进行研究,如《仪式传播视域下的NBA赛事电视传播》《体育奇观的生产与消费——以女子网球运动员李娜为例》等。而在体育类期刊中,体育新闻报道、体育文化传播以及体育赛事传播这三大热点主题更多地呈现了“理论+实践”的维度,即研究议题既与当下“一带一路”倡议、体育文化建设等实际问题保持一致,又从不同学科的理论视角进行论证。此外,这种差异性还体现在体育类期刊中对中西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梳理性总结,如《现状与未来:对我国体育新闻与传播研究的思考——基于2012—2015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机遇与挑战:国外体育新闻研究进展及其启示》等。

四、研究结论

体育新闻传播学作为新闻传播学和体育学的交叉领域,其研究对象和内容与母学科仍有相似之处,如近年来“媒体融合、社交媒体、数据新闻”[12]等热门话题,也是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关键主题。通过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等研究方法,发现体育新闻业务研究在新闻传播类期刊占比较大,主要集中在《新闻战线》《青年记者》《新闻与写作》《新闻爱好者》等主要关注新闻传播实践与业务的期刊,而在国内主要新闻传播类期刊如《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等中体育新闻传播类研究鲜有体现;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体育新闻报道、体育文化传播、体育赛事传播等三方面;相比于新闻传播类期刊,体育类期刊中的学术性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成果较多,并注重梳理该研究领域的成果。

注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03-0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3/t2018030

5_70249.htm.

[2]段青.核心期刊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J].情报科学,2009(01):75.

[3]郝勤.体育新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

[4]谭秀湖.新媒体发展对体育新闻传播影响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03):64.

[5]付晓静,张德胜.体育新闻数据可视化的新趋势——基于2016年体育新闻实践的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7(09):96.

[6]付晓静,张晓斌.大数据时代的体育新闻报道——以巴西世界杯报道中的可视化数据新闻为例[J].青年记者,2015(09):46.

[7]鞠峰.新媒体时代体育新闻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新闻战线,2015(24):145.

[8]王湛卿.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新闻战线,2017(24):128.

[9]大卫·罗.体育、文化与媒介:不羁的三位一体[M].吕鹏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8.

[10] 谭清芳.体育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02):19.

[11] 李晓鸣.浅谈对体育产业发展的认识[N].中国体育报,2015-05-08(006).

[12] 周海娟.2017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大热点[J].新闻与写作,2017(12):38.

(作者:成都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作者:郑淑珍

第6篇:政府新闻传播要回应社会热点

[内容提要]如何在媒体议程的被动状态下,通过新闻传播引导社会舆论、塑造政府的媒体形象,是政府新闻传播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在阐释新闻反馈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政府新闻反馈的主要内容,并从实践的角度提出政府新闻传播应当及时回应社会热点。

[关键词]政府新闻;新闻反馈;传播原则

[中国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

政府新闻传播要在帮助公众了解政府工作的基础上,激发和引导人们对其工作的认同和支持,就必须对社会热点及时做出回应,充分体现责任政府的效率和形象。这种以新闻方式对公众通过媒体议程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加以回应,是政府新闻传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笔者将其表述为新闻反馈原则。

一、新闻反馈原则的确立依据

新闻反馈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大众传播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反馈的主体上看,可以区分为受众反馈、报道对象反馈、媒体记者反馈和媒体管理者反馈4个基本方面。媒体将不同方面的反馈信息以新闻的方式加以传播,不仅扩大了新闻事件本身的大众传播影响,而且对提升媒体自身的影响力,扩大其传播覆盖范围,具有促进作用。政府新闻传播将新闻反馈作为基本原则,可以充分体现政府对媒体的积极态度,满足公众的信息期待,并通过政府新闻反馈所形成的良好传播效果,促进媒体与公众对政府工作的舆论认同。

1、新闻反馈体现政府对媒体舆论监督的重视和支持

新闻媒体对社会生活有着监督和预警功能,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方面。政府作为媒体舆论监督的对象,应当主动接受和积极配合新闻舆论监督,并借助媒体舆论监督提高政府的工作效能,赢得公众的支持和信赖。媒体在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报道时,就已经形成了相关的新闻议程,引发受众的普遍关注。政府如果对媒体批评不闻不问、置之不理,就会丧失在新闻议程中的话语权,而公众无法了解政府进一步的态度及相关的做法,就会在认同媒体批评的同时,加剧对政府相关工作的抵触和否定。因此,政府对待媒体的监督类议程或其他与政府工作相关的新闻议程必须加以及时反馈,通过新闻媒体表达政府的态度及处理措施。一方面对相关新闻事实加以澄清和说明,通过介入新闻议程影响媒体的舆论走向;另一方面,政府新闻反馈也表明了政府对待媒体舆论监督的重视和支持态度,通过信息公开将政府的权利运行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可以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责,树立亲民、为民、爱民的政府形象。

2、新闻反馈满足公众对政府决策和处置的信息期待

新闻反馈是在媒体议程设置下的政府新闻传播,由于先期的新闻报道或议程安排已经引发了公众的关注,人们相应地就对政府的相关决策和处置措施产生信息期待。通常,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受众对于无明确信源且又无法得到证实的信息,即模糊信息的兴趣普遍较高,其传播速度也较快。同时,模糊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还容易发生内容变化,传播者常常将自己的推测、判断和观点加入其中,其传播效果呈现扩散、叠加、矛盾等多种无序情形,处于相对不可控状态。特别是涉及到受众自身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模糊信息,最容易得到快速传播,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越大。因此,政府新闻反馈是有效消除相关信息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对社会运行的不稳定性进行疏解、调控的有效手段,进而形成合理、有序、全面、平衡的舆论格局。

3、新闻反馈促进媒体与公众对政府工作的舆论认同

政府新闻反馈实质上是通过媒体传播平台进行的政府与公众的间接对话。媒体新闻议程的出发点必须站在公众认识社会事物的角度,以探究事实真相、表达合理诉求、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否则媒体就会失去受众。同样,政府新闻传播也是立足于政府更好更快更多地实现公众利益这一基本目标,将政府工作的决策、行为、成效、难题和解决办法公之于众,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赖。所以说,政府新闻反馈是在政府、媒体、公众三者基本传播诉求和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展开的。尽管各自的社会角色和认识问题角度不同,但由于基本目标的一致性,其互动效果是有利于实现观点认同与舆论和谐的。政府针对媒体相关报道所形成的议程安排,及时就公众通过媒体提出的质询、批评、建议等予以回应,在大众传媒上建立与公众对话的良性互动关系,不仅使政府信源及相关话语能够得到充分表达,及时满足人们对政府权威信息的需求;而且在这种运用大众传媒互动所建立的政府与公众互信的基础上,政府新闻更容易为公众所接受,其传播所形成的社会动员力量就越强,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舆论认同度也就越高。

二、新闻反馈原则的主要内容

政府所反馈的信息从实质上可以区分为6个不同的方面,即观点反馈、态度反馈、行动反馈、结果反馈、制度反馈和民意反馈。通常政府将多种反馈信息加以综合运用,所取得的传播效果比单一信息反馈的传播效果好。

1、用观点反馈——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看待新闻事实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新闻事实与新闻观点常常同时由媒体提供给受众,特别是在媒体议程设计中,必然包括社会各个方面对新闻事实的评价,它们有时单独以新闻评论的方式出现,有时结合到对新闻事件的追踪报道之中。在互联网新闻传播平台上,网民可以直接以评论、留言、跟帖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并传播给其他受众。政府对于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可以通过发表评论,或者从不同的角度在更深的层次上加以分析,改变新闻舆论格局。进而引导媒体和公众实现理性判断,认同政府立场及其观点。用观点进行新闻反馈不是仅限于由政府主体去完成,也可以由政府协同媒体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发表观点或分析事实,通过公众认可的意见领袖传播新闻观点,从而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2、用表态反馈——明确表达对媒体批评和质疑的态度

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如果直接或间接涉及政府责任,特别是对于监督类的新闻报道,政府应当及时通过媒体表明自身态度,通过表态形成新闻反馈。一方面,政府通过表态可以强化自身的行政诉求,使政府工作目标和原则为媒体和公众进一步了解;另一方面,这种表态本身就体现了政府责任,既表明政府重视通过媒体平台与公众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关系,又对媒体所报道的事件承担了政府应尽的责任。在媒体报道后,政府不对相关报道表态,仍会被视为一种政府态度,即冷漠、麻木、回避问题的态度,对政府形象极为不利。

3、用行动反馈——公开对批评意见和建议采取的措施

政府用表态进行新闻反馈是必须的,但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在表态反馈的基础上,通过媒体公开对批评意见和建议采取的措施,是政府新闻反馈原则的核心所在。根据媒体议程所针对的问题,将调查、处理、整顿、规范等具体工作行为通过媒体展现给公众,体现了政府对媒体问责

诉求的落实,并将舆论监督力量转化为促进工作的动力,进而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和巩固效能政府形象。如果政府不能够以相关行动进行反馈,那么政府新闻传播就会陷入事实缺失的尴尬境地,无法对公众做出实质性的承诺和预期,降低了政府新闻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4、用结果反馈——公布媒体相关报道对象的处置结果

新闻媒体对所报道的事件进行跟踪,不断披露与事件相关方面的处置进展情况,直至公布最终结果,是在大众传播中凸现媒体议程作用的主要方法。政府及时公布媒体相关报道对象的处置结果,使公众在接受相关信息内容上趋于完整,满足人们对政府信息的需求,既可以有效引导舆论,又将政府责任落到实处,体现了“问责政府”与“政府问责”的有机统一。

5、用制度反馈——针对媒体披露的问题出台制度规定

制度反馈是政府针对媒体披露的问题出台有关的制度规定,对政府工作规范做出与以往不同的要求和调整,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较大。无论是由报道孙志刚事件引发的全国收容制度的变革,还是由报道翁彪自焚事件引发的南京拆迁新政的出台,都反映出政府针对媒体报道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而进行的制度调整。用制度反馈是政府对媒体监督及其议程作用最充分的肯定,也是从根本上对公众意愿做出的回应与承诺,在政府新闻传播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尽管其反馈的时效相对较长,但新闻传播效果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均较大,有利于政府自身工作改进和形象维护。

6、用民意反馈——展开相关民意调查并公布调查结果

在大众传播中,媒体经常通过个案分析或个体调查形成报道,进而形成一定的新闻舆论倾向,并引发受众关注。对此,政府可以采用民意反馈的方法进行新闻回应,通过相关部门或专门的社会调查机构,对媒体报道议题或将媒体议题包含在内,展开相关民意调查并公布调查结果。民意调查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并对媒体报道所涉及的内容进行调查核实,进而形成更加权威的信息和观点向大众传播,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三、新闻反馈原则的实践要求

新闻反馈是政府在媒体相关议程下做出的被动反应,如何在政府新闻传播的被动格局下赢得主动,其关键在于反馈的及时性。面对媒体报道的质疑和批评,政府通过及时回应而获得话语权和相应的信源控制,主动介入到媒体随后的报道之中,进而实现政府所期望的新闻传播效果。在政府新闻传播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注意运用个别反馈与普遍反馈两种不同的方式,前者是针对个别媒体报道进行的单一反馈,旨在控制大众传媒的信息量,避免媒体过度关注某一问题;后者则是对所有媒体的普遍反馈,其目的在于放大政府反馈信息量及其传播空间,形成对前期传播的舆论覆盖,同时避免个别媒体对政府反馈信息有选择地传播、解读,甚至是可能出现的曲解、误读。

1、及时回应舆论监督报道

新闻舆论监督在理论上是指新闻媒体代表公众对社会权力运行,尤其是权力运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比如政府滥用权力导致腐败等,以公开报道方式所进行的监督。它在实践上则体现为媒体监督。媒体通过舆论监督报道不仅吸引了受众对报道内容加以强烈关注,扩大媒体自身的影响力,而且激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对报道所涉及的监督对象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特别是在网络传播的环境下,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地域界限和传播覆盖范围,舆论监督报道可在短时间内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受众所知晓,形成巨大的传播影响和空前的舆论声势。如果相关报道得不到及时回应或者回应不当,还会产生舆论批评的连锁反应和连带效应,造成被报道对象的公众形象受损,导致信任危机。因此,政府面对舆论监督报道必须及时、正确地予以回应,将政府的处置态度、措施和结果通过媒体公之于众,取信于民。

2、及时回应新闻传播热点

新闻热点本身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和较强的新闻时效,比如重大突发事件、新出台的法律法规、与群众利益直接关联的经济和社会事件、改革发展中突出的社会矛盾等等。这些热点问题有的直接涉及政府主体,有的间接与政府责任相关,在其传播过程中媒体和公众对政府信息期待均较为强烈。及时回应新闻传播热点,体现了政府的责任感,有利于将新闻舆论引导到理性轨道上来,实现社会运行和谐有序的目标。而且,政府在回应热点问题的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政府所采取的相关措施,通过媒体对公众形成了一种公开承诺,将自身置于舆论监督之下,促使各级政府和部门及其官员能够更好加以推进和落实。

3、及时回应媒体推测质询

在传媒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媒体市场竞争的焦点在于受众的关注和参与程度,由此推动新闻传播的内容形态从过去单一的事实描述、观点评论,发展到将事实、观点、故事、分析、判断、推测等方面加以综合表达的新形态,并通过与受众的信息互动,实现报道影响力和媒体影响力的双赢。如果媒体报道中涉及到对政府工作的推测和质询,政府及其部门应当及时予以回应,以消除媒体报道中的信息不确定性或纠正报道中的不实内容,避免这些模糊、错误的信息对社会舆论产生误导。及时回应媒体提出的问题,是现代政府公共关系管理的重要方面。这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官员进一步树立和强化媒体公关意识,而且需要在政府工作的组织架构中做出专门安排,也可以通过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去实现。

4、及时回应网上社情民意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得大众传播和政府新闻传播呈现出不断变化的新态势。一方面,互联网作为新媒体在大众传播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除了具备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将每个网民塑造成信源提供者和信息传播者,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互动,为民意的集聚和表达提供了便捷的载体;另一方面,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中的把关^设置,以及信息容量、传播时段和覆盖范围的限制,可以向政府充分表达社会各个不同个体的观点和意愿,成为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可见,新兴网络媒体正在与主流媒体一道对社会舆论起着引导和调节作用。

作者:曹劲松

第7篇:十大热点新闻

站在年关的路口,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一年,大事纷呈,气象万千;这一年,国际政局多变,国内平稳发展;这一年,社会转型在继续,公民精神受洗礼;这一年,风景依稀似去年,却又有很多不同„„2012年,又会是怎样的情景?今天,我们对2011年十大新闻热点进行评论盘点。

关键词 郭美美事件

新闻回放:6月21日,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在微博上颇受关注。她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郭美美的微博炫富,激起民众对红十字会的非议。受此影响,国内慈善组织收到的捐款额大幅锐减,也引发了中国红会改革的呼声和行动。

点评:“郭美美事件”很好地阐释了微博的“广场效应”、裂变式传播。郭美美微博炫富、虚假认证,是一根可资索骥的引线,而网民的质疑让这一风波迅速发酵。

“郭美美事件”其实是“病入膏肓”的红会的一次“病症发作”。说它带来了慈善的冬天,不如说中国式慈善积弊太深:长期以来,慈善信息的能见度低,“玻璃口袋”只是奢望,暗箱式运作架空了社会监督;“雁过拔毛”式的利益攫取消解了公众的慈善积极性;慈善操作跳不出“行政化”的窠臼、效率低下;捐赠免税机制匮乏;“被慈善”乱象丛生、成了道德绑架„„这些如同“蛀虫”在咬噬着慈善的肌体。

有人说,郭美美们不啻为反腐掘丑的“脊梁”。这不无道理。她倒逼了红会改革,也见证了微博时代的公共参与。而今红会决心要洗心革面,亡羊太多总该懂得补牢。我们期待红会能“刮骨疗伤”,撬动体制革新的坚冰,让慈善解冻;公权部门也能按下“微博互动”的按钮,聆听并尊重民意。

关键词 小悦悦事件

新闻回放:10月13日,在广东佛山的广佛五金城,2岁女孩小悦悦相继被两辆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都没有出手相救,直到拾荒婆婆陈贤妹伸出援手。最终小悦悦抢救无效、离开世间。此事传出后迅即引起了关于道德的争论。10月23日,佛山280名市民集体悼念小悦悦,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

点评:《中华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 悲剧频仍,当我们不忍直面,试图用“主流是好的”这种伪饰论调来舔舐伤口、自我安慰时,港报以这么个直截了当的标题,坦陈对“小悦悦事件”的观感,刺得我们胸口隐隐发痛。

小悦悦之死,是整个社会的道德负债。市侩式冷漠也是种“平庸的恶”,也在重创道德躯体。也许由个案推导出“世风日下”太过偏颇,可道德彷徨却不容我们讳莫如深。“彭宇案”翻版、毒食品泛滥、“富二代”凶悍等信手拈来的案例,都在佐证着道德的饥荒。

或许我们可以为冷漠找千万种理由,譬如“旁观者效应”、“做好人太难”、“陌生人社会”之类。可是谁能否认,在社会的价值储存室里,真善的成分日益稀缺。反思悲剧,应求诸己身。就像外国学者毕波说的:重建道德现实主义,在每起道德灾难中,都存在“共犯结构”,不应将责任推到少数“罪魁祸首”身上,而要大众自觉反省、坦承过失,将仁善作为底线性的信仰。与此同时,制度性的“负激励”也应纠偏。“小悦悦事件”当成为一根杠杆,撬动“好心人免责”、“见死不救罪”等制度建设,用善政作肥料,滋养为善的土壤。

关键词“7·23”动车事故

新闻回放:7月23日,两列动车在温州境内高速追尾,造成40人遇难、172人受伤,牵动着国人的心弦,中央最高层也急令抢救罹难者。然而对事故的真相调查、善后处理等却留下了N个疑问:官方公布的死亡数字以及将原因归于“雷击”,都难以服众;匆忙掩埋破损车厢、草率任免、理赔标准等,令人疑窦丛生;调查报告也未按期递交„„直到11月下旬,事故调查组才坦承,组织和管理不善是这次事故形成的主因。

点评:“40人死亡、172人受伤”的冰冷数据,凝结成你我心头的彻骨之痛——— 那些逝者伤者,绝非资料袋上的一串没有温度的数字,而是鲜活的灵魂、饱含尊严的个体。

动车之殇犹未平息,铁道部的骄矜更是根权力“引线”,点燃了民众的怨怼。“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等雷人语录,勾画出倨傲、冷漠的脸谱,也被铭刻在耻辱柱上。

熨帖人心的是,许多相濡以沫的细节支撑起人文的希望:微博上,人性暖流涌动,汇聚爱心万重;现实中,市民踊跃献血,积极援手施救„„公民意识在相互守望中生发。当然,契机离不开反思:铁路体制的沉疴,早已现出千疮百孔;动车追尾,又将铁路“大跃进”的奇迹打回原形。中国高铁出于安全考虑开始全面降速,除京沪、津京和沪杭三条高铁线以外,其他高铁或客运专线全部降回设计时速。

关键词 楼市“限购令”

新闻回放:去年4月17日“新国十条”出台后,各地根据其房地产现状逐渐出台“限购令”。房价在坚挺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在今年秋季出现回落迹象。虽然房价回落在数值上并没有想象中可观,但是各地出现的“房闹”现象,足以表明“限购令”确实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点评:2011年度汉字出炉了,“限”字当选。这也足见“限购令”不乏震慑力,连房地产业大鳄任志强都两度“劝降”,不少地方的“房闹”闹得声势浩荡。这些似乎都让人嗅到了房价回落的气息。

但是“限购令”还未秋风扫落叶,有些地方就按捺不住、迅即“松绑”。“限购令”能坚挺多久,委实令人担忧,尽管温家宝总理等多次声明,限购政策不会在2012年放松。

限购or宽限,这是个问题。问题的根本,指向合理的市场调控与民生保障。在此问题上,失落已久的房奴呼声不能再被忽略了。而在限购之外,公众显然还有更多期许,譬如政府摒弃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少打点“这税那税”的算盘„„

关键词 保障房建设

新闻回放:保障房建设攸关民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全国开工建设保障房超过1000万套,比原计划提前1个月完成目标任务。可是与各地政府提前完成指标形成对照的是,保障房质量让人忧心。广东恩平甚至出现22个低保户拒绝入住廉租房。

点评:保障房“不保险”,成了“楼裂裂”、“楼歪歪”的偏爱,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围绕保障房的丑闻,还有“开着豪车申请保障房”。这二者其实折射了同一个问题——— 保障房在某种程度上犹如“应景式关怀”,被个别地方政府当作政绩粉刷下的工具,与“保障民生”的旨意相隔甚远。

低保户拒绝入住廉租房,是对保障房“质量低劣”的讽刺。向打折的权利说NO,是在捍卫自身尊严,也是摒弃“虚伪的关怀”。我们常说,对弱者的关怀投射出了公共生活的温度。在保障房问题上,不能让人失望。

保障房应是“良心房”,浇注进足够的关怀,做到保质保量。拒绝“应付指标式”的粗制滥造,也警惕潜藏的腐败,才能打通人文关怀的脉络。这其实并不难,还是回到老话上:万事怕认真。

关键词“故宫门”风波

新闻回放:故宫今年俨然是拍了部连续剧——— 先是“失窃门”,故宫被凿墙盗宝;接着是“锦旗门”,锦旗上现错别字,当事方却讳疾忌医;然后是“会所门”,故宫内被曝办私人会所。这些够让故宫焦头烂额了,孰知还有续集:“宋瓷案”,文物瓷器被损坏;“四件案”,网友“龙灿”曝故宫近年至少发生4起珍贵文物被毁损、遗弃事件;“封口费丑闻”,故宫被曝为掩盖内部分肥,给举报人10万元封口费,对此故宫称无可奉告„„一次次,它成为新闻报道的“座上宾”、饱受指责。 点评:“祸不单行”今年用在故宫身上恰到好处。今年的故宫仿佛命交华盖、厄运缠身,公众也像扒粪“上瘾”,纠错不断升级。在“隐瞒不报—公众扒粪—内部处理”循环往复后,故宫管理者失去了对话耐心,索性奉上“无可奉告”,走沉默路线。潜台词也很明显:我退出了,你们爱咋玩咋玩„„

故宫不是管理者的私产,不能拿“家丑不可外扬”作挡箭牌。遗憾的是,陋行浮出水面,总是依赖“网上曝”,故宫管理方总在掩耳盗铃。即便舆论倒逼,也执拗地死扛。“谢绝监督”的应对姿态倍显傲慢。亡羊频频却不见补牢,管理者敷衍塞责旨在蒙混过关,殊不知“纸包不住火”,隐瞒只会引来更多的质疑。

关键词 甘肃校车惨案

新闻回放:11月16日上午,甘肃庆阳市正宁县一辆幼儿园校车严重超载,核载9人、实载64人,结果与一辆货车正面相撞,造成21人遇难、43人受伤。不久江苏“12·14”校车惨案又接踵而至。11月底温家宝总理开会时强调:1个月内制订校车安全条例。12月6日甘肃颁布《甘肃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规定从2012年起校车可借用公交车专用车道、机动车行驶中遇校车应当让行等。

点评:校车之殇,让人痛彻心扉;生命悲鸣,拷问社会耻感。惨剧过后能否唤回制度善意,牵动着公众心弦。甘肃以正宁悲剧为支点,出台“校车优先”的制度,亡羊补牢之举对于校车沉疴的普遍消解不乏借鉴。

花朵夭折,葬送的是希望;孩子安全,链接着制度良心。“让校车成为学生安全的流动校舍”已刻不容缓。以法规保障校车有“道路优先权”、标明“校车标志”、司机当有较深资历,当然是基本的对策。更关键的,是将对校车安全的呵护贯彻于公共生活的细节中,从交通整饬到对校车规范化。

与校车简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动辄“宝马”的豪华公车。校车投入,总是悭吝有加;公车消费,却是居高不下,这是一幅畸形的图景。胡适曾说过,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要考察三件事,第一就要看怎样对待小孩子。我们的校车何时跟“公车”接下轨呢?

关键词 食品国标之争

新闻回放:今年7月,针对乳业的新国家标准,有专家炮轰:“新国标倒退了25年”;“中国生乳标准全球最低,垃圾标准生产出来的就是垃圾”。新国标是否在开倒车引起了争议。后来又曝出新国标初稿“被大企业绑架”,卫生部则予以否认。12月份速冻食品“金黄色葡萄球菌”风波再起,国标倒退再度引发热议。

点评:中国食品生态的狼藉,早已是“过街老鼠”。解剖“恶之花”的土壤,总避不开对国标的抨击。国标太松弛,监管“高容忍”,难免网漏吞舟,纵容底线下移。“毫厘之差,或致弊于寰海。”国标终究是行业共循的下限性标准,若是漏洞百出,怎能保证食品业风清弊绝?

不幸的是,在“与国际接轨”的路上,我们的国标总是慢了N拍。随之衍生的是各种怪现状,比如食品标准“内外有别”、添加剂四处泛滥等等。原因也不难理解:监管者和企业“你侬我侬”,公众难免深受其害。

食品安全标准是市场监管的依据,制定或修改当听取民意、以公允为旨归。监管方抛却了法治伦理,成了企业的“提线木偶”,后果自然很严重。藏污纳垢的食品业亟需救赎,新国标承载了“祛除积弊”的厚期,又怎能如“阿斗”一般扶不起?

关键词 PM2.5监测

新闻回放:10月底,北京市环保局测出当地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可是据位于朝阳区的美国驻华使馆监测,北京空气已达“毒害级”。究其原因,是我国的空气质量评估中没纳入PM2.5检测。所谓PM2.5,即对人体健康产生重大威胁的细颗粒物。12月25日,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公布了时间表,PM2.5监测全国将分“四步走”。 点评:PM2.5监测事不宜迟。毕竟,监测或不监测,空气质量就在那,不偏不倚。蓝天白云,不是向壁虚造的;空气能见度怎样,公众有切身体感。妄图以低标准掩盖“污染超标”之实,是一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牧民术。这般讳疾忌医,到头来只会自毁公信。

在这次PM2.5监测之争中,民间与官方的博弈尤显彻底:在“反映事实”与“政绩粉饰”之间,两方立场本来是有分歧的;但在公众的强烈吁求下,官方作了妥协,将PM2.5监测时间表大为提前。这种应变反映出官民互动的纠偏空间,也是人本社会应有的绮丽图景。

打捞民意,懂得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PM2.5事件只是个踏板,或能载动公民社会的良性循环与疾速前行。

关键词“共和国脊梁奖”

新闻回放:7月份,主持人倪萍获得某机构颁发的“共和国脊梁奖”。消息一出,遭到作家李承鹏责难;随后,与该奖“孪生”的“中华脊梁奖”被曝“得奖需花9800元”。据了解,两个活动有相同的主办方———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此后民政部宣布“脊梁奖”活动违规,责令停办1个月,12月初活动主办方处罚期满复出。

点评:“脊梁”二字,总意味着秉持正气、为民奉献的坚毅品格,能为民请命。他们无需声名显赫,不必挂名“功劳簿”,可以是孜孜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可以是心怀苍生的政治家,也可以是默默贡献的底层百姓。

然而,“脊梁奖”改写了此定义,倪萍等一跃成为“国家脊梁”,充斥着“足不适履”的不协调感。让“脊梁”评选沾染上铜臭味,更是辱没了脊梁的真正价值:民族脊梁,应增益于百姓的福祉、社会的进步,要经得起历史拷问。它的评选也应站在历史经纬度上考量;它所裹挟的“历史谱写”意义,由不得不负责任地草率涂鸦。“脊梁奖”暴露出“野鸡奖”的泛滥,在“逾97%的评选表彰项目被清除”的语境下,它昭示了“革命尚未成功、清除还需努力”的空间。而今主办方又复出了,可公众不希望看到“脊梁奖”跟着复活——— 在罚酒三杯式问责下,这注定存疑。

第8篇:热点新闻评论

张靓颖事件,讲真,你当个吃瓜群众就够了10.11

10月8日,媒体公布张靓颖和冯轲将于11月8日在意大利举行婚礼。次日,张靓颖妈妈张桂英公开对两人的婚姻表示反对。“漫漫十三年,终于等到你”,这对颇受争议的情侣眼看就要步入婚姻的殿堂,却在一天后就从幸福的云端跌入舆论的漩涡。

娱乐圈里,婚姻不被看好的明星夫妻不在少数,前有张晋蔡少芬,后有汪峰章子怡,如今又多了一对:冯轲张靓颖,但无论从反对声音的话题性还是严重性上来看,冯轲张靓颖这对都远远地超越了前两对。原因很简单,不同于其他不被粉丝或不被外界看好的明星夫妻,张靓颖和冯轲的婚姻,是由作为张靓颖唯一家人的张妈妈带头反对的,而且是以一种最为极端的方式——借助媒体发布反对冯张二人结婚的公开信。

在公开信中,张妈妈详述了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三:

一、女儿的婚讯自己通过媒体才知道;

二、冯轲违法变更公司股权剥夺女儿财产;

三、冯轲一直在欺骗靓颖不想女儿再错下去。

这封公开信一出,“张靓颖婚事遭母亲反对”事件立即占据微博热门话题榜首,参与话题讨论的人数不断增加,讨论的内容主要围绕在“冯轲是否是个渣男”以及“张母此举是否合适”。“微博娱乐”针对此事发起投票征集网友态度,以下是主要观点及网友的投票情况: 其中,支持张母者最多,达到近29%,支持冯轲者最少,只有1%,这样一边倒的结果在舆论热点事件中并不多见,这几年来也就在马蓉王宝强离婚事件里见过。

9日下午,张靓颖发微博回应此事,说明自己和母亲之间存在误会,冯轲并没有侵占其财产的行为,希望大家不要再参与议论其家务事。(图)随后,冯轲转发张靓颖微博,同时对“未告知张母婚讯”和“与前妻离婚时间”等作了解释,并表示愿意把所有财产转移到张靓颖名下。

回应并未使张母和网友满意,随着更多爆料的出现,事件还在不断发酵,真相也越发扑朔迷离。仅是目前,就已经出现“冯轲包养张靓颖粉丝yoyo”“冯轲对张靓颖洗脑控制”等,消息内容骇人听闻,但来源均无法核实。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所有新出现的消息都是明显有利于张母。当然,在真相尚未明晰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因此就说张母被全明星探利用炒作空穴来风的传闻,正如我们也无法肯定冯轲确实就是很多人口中侵吞财产骗取感情的渣男。

此刻,作为局外人,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地做我们的吃瓜群众。不要以为吃瓜群众是好做的,事实上,一名合格的吃瓜群众要求可是很高的,最起码,你得警惕以下这三点 第一,面对事实不清争议极大的热点事件,轻易站队。

我们总是太轻易去选择立场:暴打女司机——男人打女人,谁对谁错,还用问么?官员轰记者——不用说,肯定是官员被记者挖出了黑幕恼羞成怒。此次的张靓颖事件也一样,虽然微博吵得沸沸扬扬,但至今并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证明冯轲确实转移了张靓颖的财产,或者冯轲确实包养了粉丝,虽说是亲生母亲,但张母所发表的言论也并非就是经过测谎的真相,为何网友就如此轻易地选择了立场呢,凭猜测?凭感觉?我想大多数人都是根据冯轲过去的表现来猜测,因为冯轲让张靓颖做了小三,因为冯轲在被张靓颖求婚时表现得犹豫畏缩,所以冯轲不爱张靓颖,他就是一个欺骗靓颖感情把张靓颖当作赚钱工具的渣男。以上推测符合情理,但没有证据还是缺乏说服力。毕竟,这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曹林在他的《时评十讲》里说过一句话,值得很多新闻学子铭记:“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断是非。”人对事物的正确认知途径是,先了解,再判断,但现在一切都讲究快,新闻来得快,谣言来得快,伤害来得快,唯独真相,它总是姗姗来迟。

第二,阴谋论者,习惯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他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络上出现了这样一个群体,世界在他们眼里是丑陋的,人性在他们眼里是邪恶的,所有人做所有事,都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一定潜藏着某种不可告人的居心。所以冯轲十几年来对张靓颖的陪伴和扶持都是处心积虑,所以张母发动社会舆论阻止女儿结婚都是为了财产。面对娱乐圈的新闻,阴谋论者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套路,全是炒作。此次张靓颖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甚至不惜形象同卓伟在微博开撕,但仍然有声音质疑她是在炒作。拜托,有几个人愿意拿自己的婚姻炒作,尤其还是自己等待了13年的盛典?对陌生人不怀好意的阴谋论者,才是这世界最不该有的存在。

第三,造谣传谣,唯恐天下不乱。

如果说“轻易站队”是缺理智,“阴谋论者”是少善心,那“造谣传谣”就是欠教训。在事件发生之后真相到来之前,谣言总是泛滥成灾,造谣者无事生非添油加醋,传谣者不辨是非助纣为虐,很多时候,谣言甚至能够掩盖事件的真相,因为谣言永远比真相来得刺激,相比真相,人们记得更淸的往往还是谣言。正如不久前去世的乔任梁,SM一说荒谬至极,最后也的确被证明纯属谣言,然而人们看得到谣言,却不一定看得到澄清,很多不明真相的人们还是会把SM同乔任梁联系在一起。此次张靓颖事件,谣言从一开始就没停过,先是微博网友爆料冯轲出轨中戏女生,张靓颖出面澄清是造谣;后来又有张靓颖公司前员工爆料冯轲控制家暴张靓颖,这次张靓颖直接在微博与挑起此次事件的卓伟开撕。 在未得到证实前,所有的爆料和消息都只能算做谣言。为吸引眼球赚取话题量,第一狗仔卓伟将这些爆料公之于众,缺乏分辨能力的网友就会信以为真,有的还随手转发,无意中已经成为谣言的传播者。造谣的人其心可诛,传谣的人也同样面目可憎,因为,谣言是网络世界最为恐怖的伤人利器,细刀子割肉,杀人于无形。

不站队、不阴谋、不传谣,这是作为当代标准吃瓜群众应该坚持的“三不”主义。这个世界很乱,每天都有太多事情发生,扑朔迷离,错综复杂,我们没有时间,更没有必要去探索每一件事的真相

所以,做一个吃瓜群众就挺好,毕竟这些事,一言以蔽之:统统和你无关。

放弃民(补)心(贴)的滴滴能否经受住网约车新规的考验?10.9

坏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从昨天开始,滴滴的小伙伴们估计已经有一半人哭晕在厕所,剩下的另一半人在等坏消息确认之后再晕倒。

一天之内,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大城市不约而同公布了所在城市的网约车管理办法(细则)的征求意见稿。虽然不是最终定稿的正式文件,但是初稿的杀伤力已经足以让专车平台霸主滴滴公司的小伙伴颤抖甚至恐慌。两个月前,当滴滴宣布收购优步中国,优步中国员工抱怨自己在前线奋力拼搏却被老板出卖了的时候,滴滴小伙伴身上脸上满是胜利者的迷之微笑,想不到风水这么快就转到自己头上来了。

细看北上广深四城的网约车新规,共同的关键词有几个:大空间、大排量、本地户籍、本地车牌,入户难度较小的广州和深圳甚至要求车辆是2年以内的新车。毫无疑问,对于已经成长为网约车平台巨无霸的滴滴公司而言,以上任何一点网约车新规都足以让导致其走向衰退甚至没落。

可以想见,虽然国家层面没有公布更加详细的规范要求,但是从北上广深几乎如出一辙的排量和车型规定来看,郑老师认为大排量、大型车的要求应该是在政府内部取得了一定的共识。此时,如果各界舆论没有传递出强烈的反对意见,各大城市正式出台的网约车新规跟征求意见稿版本相差不会太远。这也就是说,现存的网约车平台,特别是滴滴出行将因此受到重创。然而,就算滴滴公司因此而破产了,郑老师也不会对其有丝毫的同情。当前这种被动局面,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滴滴公司管理层过于短视造成的。

纵观网约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最开始,第一批专车司机冒着非法营运的风险上路拉客,第一批乘客试探着将自己的人身和信息安全托付给专车公司,中国人开始逐步接受共享经济理念的洗礼。紧接着,专车平台带来的法律伦理和社会治安问题也接踵而至,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交通部长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公开表态私家车永远不能当专车。随着专车平台数量和规模的发展,共享出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问题,舆论开始呼吁政府接受专车。对此,国家层面也积极回应民意,促成了专车合法化。

可以看到,在推进专车合法化运营的过程中,不管各大平台如何兼并重组、大打补贴价格战,最核心的成功要素就是民意的支持和推动。平台公司唯一可以和政策进行博弈的资本,正是民意和舆论工具。没有了人民群众,专车平台什么都不是。只可惜平台的运营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特别是通过几次合并收购之后的滴滴运营团队,他们错以为是自己一手打造出来这一市场,已经有点飘飘然了。

滴滴公关如何“戏弄”媒体和舆论的段子,此处暂且按下不表,光是看滴滴公司在收购优步中国之后对于乘客那种过河拆桥的态度,就能看出这个团队的气度和眼界实在太短浅。一方面对外宣称不会减少补贴,一方面悄悄地把之前给予乘客和司机的优惠迅速取消了。以前坊间经常说互联网的玩法就是羊毛出在猪身上,这次专车乘客们算是切身体会到了——自从取消了补贴之后,正常上下班时间专车的费用基本上都是出租车的两倍。在此之前,有谁敢想象出租车竟然成为个性化出行的最低价方案?

作为一个商业公司,滴滴当然有权利、有资格调整它的补贴政策。但是如果滴滴自认为有决心要做一个大平台,那么这种短期套利的行为则无异于自毁长城。在打造平台这一点,微信让人不得不服。马化腾和张小龙闷声做事,轻易不敢谈及商业化,终于将微信做成一个连接一切的生活服务平台,试问生活中有谁离得开微信?很显然,滴滴的管理层和投资者与微信团队之间,思想境界和商业谋略差了不止1000个王思聪。一个刚刚完成市场兼并就要挥刀砍向客户、急于盈利套现的公司,无法让人相信其会成长为一个伟大企业。生于人民,养于人民,长大后如果不紧紧依靠人民,则势必被人民无情抛弃。

网传,滴滴公司相关人员在看到网约车新规征求意见稿后声称专车费用可能将翻倍。毫无疑问,滴滴管理层在遇到问题后又寄希望于人民群众,希望借助汪洋大海般的舆论声势向政府施压。但是人民群众不傻呀,当滴滴公司一脸决绝地取消补贴时,他们心里已经明白自己被专车平台牺牲给利益了,难道被卖一次之后还要再傻傻帮你算钱?

此外,郑老师忍不住要问一句,谁给滴滴随意定价的权力?网约车合法化之后,专车平台是否有不受管制的定价自由?说涨几倍就涨几倍,专车定价是否需要接受物价监管吗?如果不用,那么政府又对出租车限价,这是否是新的不公平?

出租车是政府管制行业,车辆数量长期受到严格管控,各个出租车公司一直想要扩大车队规模而不得。对于出租车公司而言,每增加一台车的边际管理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却可以从新增的车辆上面赚到更多的份子钱和管理费,他们当然希望大幅增加出租车的数量。

然而,从公共管理的角度,道路通行量是有限的,放任路面车辆自由增长,最终一定会导致经济学上的“公地悲剧”——路面车辆太多,把道路堵死了,每个有车的人都成了受害者,整座城市成了“赌城”,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停滞状态。站在政府的立场上,他们当然不愿意也不能容忍出现这样的情况,因此出台了摇号、拍卖车牌等措施来限制私家车的增长,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兴建地铁、快速公交干线,最终的目标就是提高城市道路通行效率,为城市发展增添活力。

遗憾的是,由于网约车的突然出现,政府对于城市交通管理的老一套失灵了。专车一开始打着共享经济的旗号,宣称接送人的都是上下班顺风车居多,因此对于城市交通的影响极为有限,甚至能让交通更顺畅。事实证明,专车的出现带来了大量的外地牌照车辆和专车司机,他们明显加剧了道路的拥堵情况。而且,说好的共享经济也没什么效果,除非有高额补贴,否则拼车也失去了市场。

更糟糕的是,专车司机除了收费方式不一样之外,和出租车几乎没有区别,但是他们的纯收入却比出租车司机高很多,这直接导致出租车消极怠工,服务态度更加恶劣。政府当然不能眼睁睁看着出租车行业变乱,一旦出租车司机发生群体性事件,这个责任不是某个部门或者某个领导能够承担的。因此,政府必然千方百计通过政策手段为出租车公司提供更大的空间。此次北上广深网约车新规提出的种种限制性条件,无疑就是这种政府意志的体现。

从目前的形势看,滴滴公司的发展前景堪虑。滴滴已经主动丢弃掉了他们和政府进行博弈的最大资本——民意,因此在政策制定方面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尽管滴滴目前在市占率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一旦新政策出台,这种优势就会被砍掉大半,市场重回多头竞争格局。滴滴公司也许没有意识到,当前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者习惯培育业已完成,对于普通民众而言,选择哪个平台并不重要,关键还是方便实惠。因此,即使滴滴倒了,很快会有新的公司顶上,甚至有可能吸取教训而做得比滴滴等专车平台更好,这个世界早已不是非你不可了。

个人做个不负责任的猜测,在新政出台之后,不排除各地出租车公司成立自己的专车平台,通过新的形式为市民提供传统的出租车服务。果真如此,交通管理部门倒是乐见其成了。

比资本控制媒体更可怕的,是你的思想被操纵 2016-07-16

周五上班,办公室实习生小姑娘突然地问大家:你们关注到赵薇事件了吗?我问:是说赵薇电影选角的事情?小姑娘兴致很高,说远不止于此,看了网络文章觉得真是可怕啊,我们的媒体都被资本主义控制了。我答:有关注到这件事,不过没深究。你说的网帖,是否说赵薇的电影选择了台独分子做主角,而赵薇和马云关系很好,马云是阿里巴巴的老板,阿里巴巴拥有强大的公关团队,且控制了很多媒体资源,而阿里巴巴主要投资人是蔡崇信,蔡崇信是日本人,日本和美国是一伙儿的,而且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推断出中国的媒体已经被资本主义控制了?小姑娘不住点头,看得出她对于我没看过网帖的说辞有点将信将疑。

确实,对于在校的大三学生而言,一个信息量如此丰富的网帖拍过来,先不说分辨是非真假,光是让他们消化这些内容都需要一段时间。连日来,随着个别官媒频繁表态、自媒体极力渲染、网友激情响应,赵薇电影《没有别的爱》选角事件已经成为新的舆论焦点。看着朋友圈不少具有一定事业成就的朋友也在转发一些宣泄情绪的网文,尽管人微言轻,我仍觉得有义务就此事讲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必须在此明确表明我的坚定立场:我热爱自己的祖国,坚决拥护国家统一。在国家民族大是大非之前,是不允许任何含糊或敷衍的,不确认即是否认。《电影没有别的爱》选角事件最后演变成敏感的政治事件,和剧组的应对不力直接相关。 如果你问:小燕子真的支持台独吗?我相信她的政治主张不是,只是在面临国家民族大是大非面前,她选择了向金钱妥协,妄想用含糊的表态来打掩护,让电影成功上映。要知道,在电影已经杀青的情况下,如果要更换主角,不仅要付出更多的拍摄成本,而且可能影响到电影后续的上映安排,错失好的排(赚)期(钱)机会。

赵薇的这种做法肯定是大错特错的。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国家繁荣哪有个人兴旺?正是由于整个剧组的价值观发生了偏差、心存侥幸,才导致后面事件走向失控、走向深渊。在这点上,中国网民给这种拜金主义思想有力的一击,让他们明白在政治问题上绝对没有模糊地带,我们用键盘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风靡一时的美剧《纸牌屋》,弗兰克在第一季中有一个关于权力和金钱的非常精辟的表述,他说:“为了钱而放弃权力,这个城市里几乎人人都犯了这个错。金钱是萨拉索塔的巨无霸豪宅,保质期就只有十年,权力是古老的石砌建筑,能屹立数百年。”虽然并不完全认可这个说法,但是我认为中国的很多商人正在不停地犯着类似的错误。很多人借着国家改革、时代发展的东风,富裕起来之后,往往容易忘乎所以,产生一种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幻觉。就拿前阵子“万宝之争”来说,依我看来,引起事情失控的关键情节,就是从王石鄙视宝能的民营资本血统引发。眼前的赵薇,已经不是我们昔日印象中单纯活泼的小燕子了,她早已经功成名就,拍电影搞投资混圈子,步入社会名流。也正因为这样,她在价值观上丧失了初心,犯了不应该犯的错。

无论经商办企业,如果你想走得远走得好,就有必要重温一下以下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旦背离了这个核心价值体系,那就证明你与时代主流已经产生偏离,即使不走向灭亡,也在走向衰败。

令人担忧的是,在整个事件中到处弥漫的阴谋论和人身攻击。截止至本人写作这篇文章时,赵薇在7月15日14点25分发表的致歉微博已经收获了1万转发量和27万条评论。稍微浏览了一下评论的内容,让人感觉很不舒服。这些评论有两种主要论调,一种说赵薇神通广大,这么短时间内就可以给自己洗白;另一种,则是骂赵薇卖国贼,要她滚出中国。偶有一些网友跑出来为赵薇辩解,马上就会被无数的人持续攻击谩骂。

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仅有一字之差,但两者却谬以千里。赵薇自己做错了事情,就要承担这种错误行为带来的后果,经受社会舆论的质疑,这点无可厚非,但是阴谋论和人身攻击真的不应该提倡。如果说赵薇真的在实质上做了什么伤害国家民族利益的事情,相信神通广大的国家安全部门也会采取行动,将她绳之于法。网友的网络审判其实是越界了,民意不能代替法律,我们可以表达不满,但是应该明确拒绝阴谋论,不发起不参与任何人身攻击。我们总强调要建设法治社会,但是一旦网友的这些过度反应通过互联网传播到世界各地,恐怕会让友邦为之侧目,进而怀疑我们国家这些年来所做的大国形象宣传。

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渗透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我们的民意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操纵着。表面上看来,赵薇电影选角事件似乎是中国网民代表国家取得了伟大的全面的胜利。冥冥中,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有意地引导、煽动、扩大网民的躁动情绪,带领网友们打败了资本主义的进击。这股隐身在社会公众之间的洪荒之力,一旦被激发,虽然能有效摧毁目标,但也造成很大的不必要伤害。

或许有人会辩解:就算民意不够理智,好歹是有利于社会,有利于维护国家民族统一的。真的是这样吗?还记得台湾艺人黄安吗?唱《新鸳鸯蝴蝶梦》的那个歌手。上一轮台湾大选前几个月,黄安突然在微博上发起了反台独运动。他的方式很特别,专门寻找台湾籍艺人的过往言论,一旦发现有台独迹象,马上号召网友封杀,最后通过舆论给大陆方面的电视台施压,迫使这些具有不良记录的台湾艺人无法来大陆参与演出。故事的高潮发生在投票的关键阶段,黄安通过类似手法,迫使曾经在节目中挥舞台湾“国旗”的韩国JYP公司17岁台湾籍艺人周子瑜在镜头前流泪道歉。此事在海峡对岸引起很大的反响,蔡英文团队主动接棒声援周子瑜,谴责黄安,顺势把宝岛内关键的同情票全部收入囊中,成功当选新一任台湾“总统”。而黄安呢,他在一夜之间删除了之前所有的微博,没有给任何说法,留个全世界各种猜测。

看到这里,不知你是否还赞同那些不理智的爱国行为?其实,爱国主义就像一把刀子,运用得当可以保家卫国,维护民族统一,但如果我们手里拿着刀,思想却由别人控制,那么一定要警惕刀口随时可能向内伤到我们自己,这不仅会很疼,而且很可能会要命。(完)

警惕爱国主义成为碍国者的大杀器 2016-07-20

工作日间隙,偶然从朋友圈瞥到一条状态,有个校友说要去招远出差,其同事提醒他要注意两样东西:“X能神”和KFC。

X能神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两年前,一伙X能神的信徒因为搭讪被拒绝,在麦当劳餐厅活活将一个年轻女孩殴打致死,手段之残暴、画面之血腥,导致本人在看了文字描述之后至今未敢点击相关视频。

但是KFC何辜,竟被与邪教相提并论?下班后浏览了各大微信群,才晓得有一些所谓的“爱国者”聚众到各地的KFC餐厅示威,向正在就餐的中国同胞施压,并围观在KFC工作的中国籍服务员,叫嚣着要抵制日货、抵制美货。

几天前,郑老师刚在新闻评论公众号推送了《比资本控制媒体更可怕的,是你的思想被操纵》一文,提醒大家要警惕民族主义被别有用心的人演化成民粹主义。有读者评论说:“一个捕风捉影的推论就引发网友对美国资本入侵的不安,可怕的不是美国资本到底多强大,而是网民的无知和缺乏安全感,否则就是唯恐天下不乱的围观者太多,网络就像鲁迅的《药》里说的,„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中国人千百年来从来没有改变过,凑热闹,愚昧,没有自信,这才是中国文化最脆弱的地方。”没想到,这个预言转瞬成真。 很显然,正常人都会觉得这是闹剧一场,相关视频中可以看到一些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还在发笑。可是,大家没有意识到,此类事情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超乎想象,甚至有可能影响我们的国家安全。一些碍国者正在以爱国的名义,通过制造一系列的闹剧,消融瓦解中华民族对于爱国主义这一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的神圣感,从而在民众思想层面制造一个文化分裂的中国。

政治话题娱乐化,这正是那些别有用心的人采取的路线。透过整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到,赵薇电影选角事件,从最初剧组对网友充耳不闻,到后来个别官方组织表态讨伐,提出资本控制媒体亡国论,再到剧组公开道歉并撤换电影男主角戴立忍。作为一个泛政治的娱乐性话题,事件发酵至此本应告一段落,但没想到幕后仍有一些势力不依不饶,要将这场闹剧演绎下去。类似于携带长条横幅到KFC抗议的事件,难以让人相信会是一般民众的自发行为,因为这已经超出正常人的反射半径。

还有人记得2012年广州抵制日货大游行吗?如果非要用词语来形容当时的场景,那就是:全城瘫痪,人心惶惶。当天下午2点多,本人从广州购书中心5楼往下看,只见人群一片黑压压,平时车水马龙的交通主干道,被示威人群拦断占用,成为了游行路线。由于交通瘫痪,本人被迫从购书中心步行回家,第一次走在天河路的马路中央,恍惚间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错觉。示威人群就在我前方500米左右,他们刚刚砸掉了几个日本料理店面,正步行前往广州最著名的花园酒店,那里是日本驻广州总领馆的所在地。

我至今仍然能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一员,在眼前这群同胞陷入疯狂时,自己内心的无助和恐惧。当时,我内心里非常疑惑:岭南文化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小贵即满,小富即安,所谓的务实低调,换个角度也就是注重私利,不爱管闲事。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何以一下子涌现出这么多不理性的人员?

随着事态的发展,路面出现了更多的警力维持秩序,很多广州市民也开始通过网络呼吁抵制这类不理智行为,示威风波总算是缓慢消解了。再后来,听说经过调查发现,参与打砸示威的主力,有很多都是从外地临时赶来,领着“工资”上路干活的——现在看来,也许他们就是一群无知的人被某些政治势力给利用了。

遗憾的是,时隔四五年,这种可笑的示威把戏还在继续下去。从单个事件看,这些事情似乎都是芝麻绿豆,无关痛痒,但从长远来看,此类事件将对整个国家的执政基础产生巨大冲击。举个例子,五六年前,偶有贪官被查出判刑,舆论虽然总是哗然一片,但是民众往往只认为是个案,觉得整个官员群体还是好的。随着类似个案的披露,以及媒体和网络的不断重复轰炸洗脑,加上社会贫富不均的情况造成了更大的心里不平衡,现在官员在普通民众心目中已经成为一个无法直视的贬义词。这就是舆论事件的力量,通过长期对一些不相关的事件的重复报道和渲染,不断蚕食公众的潜意识,摧毁他们的理想信念,最终以蚁穴之漏溃败千里之堤。同样的道理,如果放任那些碍国势力不断假借爱国的名义制造一系列闹剧,那么普通民众的爱国情感迟早会被弱化甚至消解,对我们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造成巨大威胁。 在这种关键时刻,公安机关必须勇于亮剑,敢于担当。几日前,《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刚刚正式施行,提出失责必究。发生了如此恶劣的舆论事件,当地公安机关如果没有及时查处该闹剧的组织者和参与人员,并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最新的案件情况,维护国家权力机关尊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失责,必须严肃追究相关领导的政治责任。(完)

菲律宾借南海仲裁案挖了一个大深坑 2016-07-14

大国博弈,关键还是看实力。近几天占领舆论场的中菲南海仲裁案,说到底还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全球影响力的pk。

菲律宾面积30万平方公里,仅为中国的三十二分之一,且大多不是连片土地,而由数千个岛屿组成;2014年人口总数突破1亿,是全球第12个人口过亿的国家,仅为中国的十四分之一;人均GDP约2900美元,约为中国四分之一。这样看来,中菲之间实力悬殊,根本没什么好较劲。但是,偏偏越是小马仔,一旦投靠到牛逼的老大哥,反而越容易产生错觉,妄想狐假虎威,耍点神气。万万想不到,小菲仗着有美日撑腰,竟敢主动挑起南海仲裁案。

中国自古以来就发现并管理南海诸岛,对这片海域拥有不可置疑的主权。菲律宾精心设计南海仲裁案,并在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下强行推进,甚至爆出菲方为了推进案件,默默帮中方上缴另一半仲裁款的荒唐做法,可见菲方心态有多猴急。

多年来,在中方持续推动下,南海各当事国依据《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基本实现了南海地区和平稳定。菲方此举,目的就是要打乱当前这种局面,破坏业有的游戏规则,妄图通过另立规则搅浑南海,趁机从中渔利,视地区和平稳定于不顾。不可否认,心里打着这种小算盘的周边国家肯定还有不少,但是这些国家仍然对这种行动采取了审慎观望态度,唯独菲律宾当了这个出头鸟。

在应对这件事情上,中方态度一直旗帜鲜明:“任凭你小兄弟怎么折腾,我根本懒得理你,就让你自导自演自找没趣。”在前期,国内也有一些自称专家的人抛出观点,称中方应该积极应诉,用法律事实来捍卫我国的领土主权。对此,本人并不赞同。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归根到底,南海仲裁案是政治问题,而不是法律问题。如果中方响应了南海仲裁案,那么相当于你接受了别国单独制定的新游戏规则,不管此案输赢结果如何,都会向南海诸国传递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暗示——只要你敢起诉,中方就会应诉。一旦南海诸国群起而效仿,势必导致中国外交在南海问题上四面楚歌,疲于应对。反之,当中方明确向世界宣告不承认、不接受南海仲裁案时,我们就向南海诸国明确表明立场:海洋权益问题只有当事各方通过对话才能解决,除此之外都是徒劳。

由此可见,菲方精心设计的南海仲裁案,实际上是给中方挖了巨大巨深的一个坑。也许他们的如意算盘是,中国人一向以身为大国为傲,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一直主动融入全球体系,以寻求更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在这种背景下,中方一定会对南海仲裁案激烈反应,试图用法律事实来向全世界证明自身对南海诸岛的主权。而一旦中方应诉,无论结果如何,中方都将果断被坑没商量。

中国仍然在学习如何更好地扮演一个大国的角色。毫无疑问,我们要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但有时候也要有魄力拒绝那些对国家、民族利益有所损害的不合理的规则和事情。例如,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多年来却一直因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一些条款不符合其自身利益,始终未加入该公约,但同时又要求别国全面遵守该公约。这种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中方态度如此冷静淡定,美国和日本作为南海仲裁案的幕后操作者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先是美韩双方专门选择在仲裁案结果出来前几天宣布将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并在仲裁结果公布的第二天宣布“萨德”反导系统选址。接着又是美日两国在第一时间公开宣称仲裁案合法有效,厚颜无耻地为菲律宾站台。就在仲裁结果公布的第二天,日本海上保安厅与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又联合举行第六届联合海上执法演习。尽管日菲宣称演戏不针对中国和南海,但此等明目张胆的“秀肌肉”之举,明眼人哪会眼瞎?

尽管中方已多次表明对仲裁结果不接受、不承认的立场,但我们仍然用自己的方式展示了我方捍卫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决心。首先,积极争取国际舆论支持,成功让70个国家表态不承认南海仲裁案。其次,在仲裁案结果公布次日,公开发表《中国坚持通过谈判解决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的有关争议》白皮书,强调中方所采取的应对行为合情、合理、合法。再次,通过军事演习展示我军保家卫国的实力。自7月8日起,中方在南海海域展开大规模军事演习。央视新闻节目报道中,首次出现了海军轰-6轰炸机发射“鹰击-12”反舰导弹画面。据《简氏防务》,中国的“鹰击系列导弹”被评为全球七大反舰巡航导弹之首,只需1枚便足以使一艘美国“宙斯盾”战舰丧失作战能力。国家最高领导人也相继表态,强调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国不接受任何基于该仲裁裁决的主张和行动,坚持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有关争议。

比较遗憾的是,国家民族大义面前,在绝大多数国人同仇敌忾,努力声援自己国家的同时,仍有极个别人发表一些阴阳怪气的不和谐言论。这也提醒当局,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不仅要提防对手暗中使诈,也要注意做好国内舆论环境净化,防止后院起火。至于国内商家借势大做营销,在淘宝掀起“抵制菲律宾芒果干”热潮,这倒是无关痛痒,但一定要警惕民众的爱国热情被煽动被利用,而造成类似“抵制日货打砸抢伤”的恶性暴力犯罪事件。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仲裁结果已经公布两天,但事件的始作俑者菲律宾方面一直噤声。确实,菲律宾政府的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5月30日,菲律宾议会正式确认杜特尔特当选菲律宾第16任总统,取代上任总统阿基诺。据菲律宾GMA新闻网称,杜特尔特曾表示,他将等待南海仲裁庭就马尼拉提起的案件的最终决定,但同时表示如果事情依然悬而未决将与中国进行双边谈判。这种立场与阿基诺三世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有报道称,杜特尔特有可能将于近日就仲裁案结果发表意见。但不管菲律宾官方如何表态,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清楚以下这一点:弱国无外交,综合国力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假设菲方的最终立场有所退让,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有惮于我方或者有求于我方。我们既不必感到受宠若惊,也不必觉得有所亏欠,我们应该为祖国的日渐强大而骄傲自豪。

最后,不得不提到一条新闻。据新华社报道,7月13日,中国政府征用的南航、海航两架民航客机先后从海口美兰国际机场起飞,分别在美济礁新建机场、渚碧礁新建机场平稳着陆,并于当日返回海口,试飞成功。至此,我国已在永暑礁、美济礁、渚碧礁各建设了一座机场并投入使用,将可大幅提升南海地区空中交通服务能力。但是,事情真的那么简单吗?家用小轿车能开的道路,四驱硬派越野车难道不是畅行无阻?我不说话,就发两张图让你们感受一下。(完)

上一篇:凝胶色谱法下一篇:恋爱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