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砼裂缝的原因

2022-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路面砼裂缝的原因

现浇砼结构的裂缝原因与控制措施

【摘 要】本文通过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减少或防止混凝土开裂的措施以及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现浇砼;结构;裂缝原因;控制措施

一、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

现代建筑施工中采用的混凝土均已为商品混凝土,商品混凝土是由水泥、骨料、水和外加剂、掺合料组成的材料,俗称商混。商混较原有现场混凝土搅拌质量更易保证,施工更方便,形成的结构构件质量也较原有现场搅拌混凝土要高些。但这些并没有彻底改变混凝土结构容易产生裂缝,要探究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就要从设计、材料、施工和环境管理等方面分析。

1、设计的原因在设计阶段,由于设计存留的隐患造成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比如:设计中对结构构件截面突变或是洞口引起应力集中,若相应的构造措施处理不当,必然引起完工后构件产生裂缝;设计时对构件施加预应力不当;设计时钢筋配置不合理;设计时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变形;设计时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过高;设计时变形缝、沉降缝或抗震缝设置不当,产生的拉应力超过了结构构件的抗力。

2、材料的原因骨料粒径的影响,商混均采用粒径较小的骨料,水泥用量和拌和水用量多。在混凝土的组成中,粗骨料是制约水泥石收缩的主要成分,因此粒径较小的粗骨料和较少的粗骨料用量对制约混凝土收缩是不利的,易出现裂缝;骨料含泥量的影响,泥降低了骨料与水泥浆之间的粘结,弱化了水泥石的紧密度,骨料的含泥量越高,混凝土的收缩性就越大,也越容易造成开裂;水泥品种的影响,普通硅酸盐水泥收缩比矿渣硅酸盐水泥收缩大、粉煤灰水泥收缩值较小、快硬水泥收缩大。为了提高施工效率,商品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往往比普通混凝土要大,而且又因加了外加剂,造成初期的水化速度快,产生的水化热也较多,从而降温时因自身约束引起的温度应力也比普通混凝土要大得多。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尤为显著,极易造成积聚于内部的水化热不易散发的情况,形成与表面温差较大的梯度而产生结构的浅表裂缝;坍落度的影响,商混的坍落度普遍较大,造成商混的收缩值较大,易导致商混裂缝的产生;外加剂的影响,在商混搅拌过程中会添加外加剂,大多是兼有减水、泵送、缓凝等综合作用的高效复合外加剂,易产生裂缝。

3、施工方面的原因现场浇筑混凝土时,振捣不当,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混凝土终凝前未仔细收光,商混坍落度大,水泥浆含量高,在终凝前因表面收缩极易出现收缩裂缝,对于掺加了活性掺和料的混凝土就尤为显著。如果在终凝前未仔细收光,则收缩裂缝不会自行闭和,导致混凝土非结构性浅表裂缝的产生;现场养护措施不到位,混凝土早期脱水,引起收缩裂缝;模板支撑拆除过早和结构受荷载过早;施工天气的影响。

4、运用中的原因地基沉降,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形成开裂;温度改变,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当环境温度发生改变时,就会发生温度变形,由此发生附加应力,当这种应力超越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发生裂缝;湿度改变,混凝土在空气中结硬时,体积会逐步减小,通常谓之干缩。缩短裂缝较遍及,通常是因为维护不良形成。混凝土的缩短值通常为0.2~0.4‰,其开展规律是前期快、后期缓慢;结构受荷,施工中和运用中都也许呈现裂缝。如:拆模过早或方法不妥、构件堆积、运送、吊装时的垫块或吊点位置不妥、施工超载、张拉预应力值过大等等均也许发生裂缝;徐变,混凝土徐变形成开裂或裂缝开展;周围环境影响,酸、碱、盐等对构筑物的腐蚀,导致裂缝;意外事件,火灾、轻度地震等导致构筑物的裂缝;野蛮装饰,随意撤除承重墙或凿洞等,导致裂缝。混凝土开裂影响很大。混凝土规划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脆性越大、越易开裂。

二、减少或防止混凝土开裂的措施

1、各种因素对降低混凝土开裂温度的影响

根据相关的研究可以知道,对降低混凝土开裂温度能够起到影响的因素包括水泥品牌和用量、石子粒径、骨料膨胀系数以及引气剂等,其中对降低混凝土开裂温度影响最为显著的是水泥的品质。选用水泥时,应选择含碱量低、硫酸盐含量高、粉磨细度较小的水泥,这种水泥的抗裂性能较好。

2、裂缝控制的主要措施

混凝土产生裂缝最本质的原因是混凝土中所产生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自身的抗拉强度。混凝土中拉应力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混凝土在温度变化时所产生的温度应力以及混凝土在變形过程中受到约束的限制而产生的。因此,根据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对于裂缝的控制可以从温度应力和抗拉强度这两个方面出发。降低温度应力的措施有: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材料,从而控制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减少内外温差;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措施降低混凝土降温的速度,同时减小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在养护过程中,采取措施提高混凝土表面的温度,从而减小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提高混凝土自身抗拉强度的措施有:通过配合比试验设计最佳的配合比,减少水泥的用量,同时在其中掺加减水剂和外掺剂。

3、水泥水化发展对防裂的有利影响

根据近年来对混凝土温度应力的研究可以知道,混凝土中水泥水化所产生的影响不一定都是有害的。大体积混凝土在自然冷却的情况下,混凝土中的热量会发生转移,这就引起了混凝土的内外温差,从而产生温度应力。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裂缝还未形成的情况下,混凝土表面温度升高阶段所产生的拉应力在温度下降阶段则会减少该处混凝土的表面张力,或者成为压应力。在工程实际施工中,通过减小混凝土表面的张力可以起到减少裂缝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的裂缝主要是在混凝浇筑完成后1~2d内形成,因此这个阶段不应进行混凝土的脱模施工。目前在工程中,主要是通过在混凝土外部采取绝热保温的措施,以起到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的作用,但是这种方法忽视了混凝土表层的有力压实。这是因为过多的绝热保温措施反而降低了混凝土表层的有力压缩,而且过度的绝热还降低了混凝土表层温度和环境温度的相互适应,这反而提高了混凝土中产生的拉应力。

因此可以认定,盲目地采取绝热保温措施反而会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在进行保温层的设置时应采取分层设置的方式,这样可以在后期合适的时间段内将保温层逐层去除,从而让混凝土表层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有一个逐级适应的过程,避免混凝土因表层突然暴露在环境中而产生温度骤降的问题。

三、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内部修补法是将胶结材料借助压浆泵挤压入开列的裂缝中,通过胶结材料凝结硬化实现补缝的目的,从而使建筑结构保持整体性。此种修补方式适用于对防水防渗有要的裂缝修补,以及对建筑结构的整体性有影响的裂缝修补。一般使用水泥和化学材料作为灌浆胶结材料,材料的实际选择要按照裂缝的要求和施工状况来定。而对于裂缝宽度小于0.5mm,一般采用化学灌浆,而对于裂缝宽度大于0.5mm的裂缝,一般选择水泥灌浆。水泥灌浆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修补工艺程序是先钻孔、冲洗,再止浆、堵漏,然后埋管、试水,最后灌浆。钻孔一般孔深要穿过裂缝面0.5m以上,孔间距约为1m~1.5m,而钻孔轴线与裂缝一般呈30°~40°斜角,当根据裂缝的要求需要有两排或多于两排的孔时,钻孔布置就为交错或呈梅花形;当钻孔完毕后要对孔进行冲洗,冲洗的要求是逐孔冲洗按竖向排列自上而下进行;在孔缝冲洗干净后,在裂缝表面使用水泥砂浆或环氧胶泥进行涂抹,实现止浆、堵漏;埋管安装前应在管外壁裹上旧棉絮同时用麻丝缠紧,然后将其旋入钻孔,再用旧棉絮或麻丝将钻孔口管壁周围的孔隙塞紧,再用水泥砂浆或硫硫酸砂浆进行封堵,避免从孔口溢出灌浆或冒浆;试水是用0.098MPa~0.196MPa压力水作渗水试验,采用排气孔排水、灌浆孔压水的方法来检查裂缝和管线通畅状况,再将排气孔关闭,再检验止浆堵漏情况,同时将裂缝面湿润,便于更好的粘结;灌浆时所使用的水泥一般为425号以上的普通水泥,灌浆压力应控制在0.294MPa~0.491MPa,压将完成后浆孔内应被灰浆充满并填入湿净砂,再用工具按压浆顺序依次捣实,在捣实的堵漏,继续压浆。化学灌浆化学灌浆的特点是,粘结强度高,弹性恢复力强,同时能更好的控制凝结时间,使建筑物的整体性结构效果更好。应用广泛,适用于各种情况下裂缝修补及堵漏、防渗处理。灌浆材料的选用,应根据裂缝的宽度、干燥情况、开裂性质作为参考。常用的灌浆材料有环氧树脂浆液(能修补缝宽0.2mm以下的干燥裂缝)、甲凝(能灌0.03mm~0.1mm的干燥细微裂缝)、丙凝(用于堵水、止漏及渗水裂缝的修补,能灌0.1mm以下的细裂缝)等,环氧树脂浆液具有粘结强度高、施工操作方便、成本低等有点,应用最广。化学灌浆施工的工藝程序是,首先进行表面处理(布置灌浆嘴和试气),然后进行灌浆、封孔操作,一般采取骑缝直接用灌浆嘴施喷,不另设钻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经过设计、监理、施工及使用方等多方面的配合。随着当今我们对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不断深入,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建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混凝土裂缝问题将会逐渐得以圆满地解决。

参考文献:

[1]姜妮. 砼质量通病的预防与处理[J].科技信息,2014(6):95.

[2]王铁成. 砼结构(上)——混凝土结构原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126.

[3]赵艳红.收缩引起砼结构裂缝的补救措施[J]. 网络财富, 2014, (22)

[4]修红莲.建筑砼结构中常见裂缝问题[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4, (11)

作者:贺静

第2篇:水利施工中砼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水利工程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建设,在水利工程中混凝土是主要的原材料,承载着整个水利工程的主体。混凝土是由砂石、水泥和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是一种硬性的建筑材料,一旦受到物理变化或者自然变化就会产生变形或者裂缝。所以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工艺问题就会为后续混凝土的稳定性造成影响[1]。文章针对水利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种类、起因以及防治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施工;混凝土;裂缝防止;技术

1引言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混凝土材料至关重要,以及其它使用的原料都保证水利工程的最终质量。必须保证混凝土材料的质量,如果混凝土在施工中或使用中出现裂缝,会严重影响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在修理工程期间要有效地控制混凝土裂缝,最大限度地降低混凝土裂缝的发生概率,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发生,这样才能实质性地提高修理工程的整体质量。

2混凝土裂缝的类型、特征和成因

2.1温度裂缝

温控措施长期以来都是混凝土施工的重点,随着工程建筑体积越来越庞大,温控的重要性也在一步步的提升。混凝土在浇筑硬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水化热,由于水利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水泥用量较大,因此,导致内外散热不均匀,外部散热快温度降低快,内部散热慢温度降低慢,内部混凝土浇筑后温度有时会达到70℃以上,内外的温差使混凝土表面会形成一定的拉应力,而混凝土抗拉承载力又相对较低,极易形成表面裂缝或贯通性裂缝。同时,温度裂缝还与气温有关,热胀冷缩眀显。

2.2收缩引起的裂缝

对于砼裂缝的产生原因而言,混凝土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受到温差的改变而发生收缩,是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对混凝土进行应用期间,需要用水进行均匀地搅拌,在搅拌工作完成之后,需要等待混凝土的固化,才能够开展下一步的施工建设工作。而在等待混凝土固化的过程中,水分会发生不断地蒸发,水分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混凝土的应力减少。从而造成混凝土发生收缩,而如果混凝土的收缩应力要比自身的弹性大,便会造成砼裂缝的问题发生[2]。另外,伴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混凝土的内部应力同样也会受到周围或是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发生一定的改变,导致结构会出现破坏,由于收缩而导致砼裂缝的出现,进而对整体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造成阻碍。

2.3人员因素

目前来说,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采用的工艺和材料等更为复杂,特殊,对作业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若人员素质水平不高,缺少砼裂缝防范意识,没有严格按照作业规范操作,极易引发质量问题,出现砼裂缝,影响着工程后期运行的效益。

3水利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技术分析

3.1按照实际要求和规范控制混凝土材料的质量和配制

为了避免和降低混凝土出现裂缝,对于混凝土配制原材料的质量和配制方式需要严格的按照规范进行管理和把控。在保证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合格的情况下,施工人员一定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进行混凝土的配制,施工单位也要按照实地的施工情况合理的选择混凝土外加剂,确保混凝土水胶比和使用性能更加可靠。确保水泥的合理用量,尽可能选择好的骨料[3]。确定这些之后合理的按照要求进行配置。在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期间,需要针对混凝土的坍落度进行严格的把控,需要根据现场实地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整,确保混凝土的质量,避免后续裂缝的产生。

3.2对混凝土凝固以及浇筑过程中的温度

进行严格控制温度的变化也是造成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因素之一,所以,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一定要把握好温度的变化。首先,在选择水泥时,可以选择水热化反应没那么强烈的水泥材料。之后,要根据水利工程实际施工的季节,合理地修改混凝土的温度要求,比如,当夏天的温度过高时,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降温以及修改混凝土内部结构的工作。最大程度避免因为混凝土里面的水分挥发致使其本身内部结构温度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这种情况会导致裂缝的出现,温度变低能够有效避免给混凝土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且,对于在浇筑混凝土时,如果出现温度过高的情况,要适当地在施工现场加入一些冰块等方法来降低施工现场的温度。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混凝土的实际情况,选择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浇筑工艺。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的过程中,为了增大混凝土浇筑的面积,可以采用分层浇筑的方法,这种方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热量的散播速度[4]。同时,直接在混凝土中加入冰水的方法也可以有效的缓解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的情况,从而缓解混凝土内外部的温差,进而降低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情况。

3.3合理分块

混凝土施工分块应尽量控制浇筑块体长宽比,最好小于2,接近方形最好,切忌长条或带尖角,以避免横纵两个方向变形不协调引起裂缝。特别是在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时,为减小基础约束力带来的影响,浇筑第一层混凝土时需要有一定的厚度,尽可能使用微膨胀混凝土,这样能有效地控制基础混凝土的裂缝产生。施工时同一仓位应使用同一品牌的水泥,不同品牌的水泥混合使用会加大裂缝产生的几率。

3.4对混凝土实施养护

混凝土的放置位置是养护混凝土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放置处环境温度必须适合混凝土的储存,一旦温度下降,就会增大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几率。要想在根源上解決混凝土的温差问题,合理养护混凝土的构件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防晒和保温工作尤为重要,除此之外,养护工作(洒水、铺设塑料薄膜或草席等)也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方案规定进行养护[5]。与此同时,企业也不能忽略由于其他原因造成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出现意外而导致出现裂缝的情况。水利工程建设作为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不管在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或者技术能力上对相关工作人员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施工人员在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或者没有按照相应的流程去操作,就很有可能增加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几率。相关企业可以从各个方面出发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从而降低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可能性。在水利工程实际施工前,企业要对所有参加水利工程的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增加他们的质量意识,培养提升他们的操作水平以及技术能力,为之后的顺利工作提供基础。

4结束语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水利工程中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重视,混凝土作为保证水利工程质量的基础点,必须确保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的质量得以控制,防止裂缝的产生。继续引进和创新先进的技术,防止和降低混凝土裂缝的产生,运用先进的技术防止混凝土裂缝,为水利工程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我国经济发展建设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广久.试论水利施工中砼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J].河南科技,2018(01):95-97.

[2]谭有华,邓大巍,陈泽凌.浅谈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中砼裂缝的防治[J].内蒙古水利,2017(09):43-44.

[3]朱俊锋.关于水利施工中的砼裂缝控制的探析[J].民营科技,2017(06):121.

[4]李应海.水利施工工程中砼裂缝的防治技术[J].科技展望,2016,26(30):32.

[5]李丽.水利工程施工中砼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J].四川水泥,2016(07):223.

(作者单位:1德州市陵城区水利局;2德州市陵城区鑫源灌溉管理有限公司;3德州市陵城区水利局)

作者:李海燕 王明龙 柳洪泰

第3篇:水利施工中砼裂缝产生的原因与防治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水利施工中砼裂缝产生的原因,并针对防治与处理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水利工程;砼裂缝;防治

裂缝是水利建筑物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水利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水利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水利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分析裂缝的成因,探讨防治措施,对水利工程建筑物的应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水利施工中砼裂缝产生的原因

1.1塑性收缩裂缝

混凝土在凝固的过程中,会逐渐散热和蒸发,这是引起混凝土体积收缩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一些大体积的混凝土。如果混凝土在收缩时受到外界环境的约束,就会自然的形成收缩应力,当这种应力超出当时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会产生裂缝。裂缝是混凝土建筑物最常见的病害之一。裂缝是材料的不连续现象,属于物理性病害,是水工混凝土耐久性的首要影响因素。裂缝的出现,多数在施工期就存在,有的虽然在施工期以后,也多在运行初期5~10年以内,不是由于运行期长工程老化问题,而是早期的问题。裂缝的存在直接导致混凝土抗拉性能的降低,裂缝也会引导有害物质进入混凝土内部,造成钢筋锈蚀,甚至混凝土结构破坏。对于水库蓄水发电和灌溉来说,挡水混凝土结构的裂缝会直接引起渗漏,如果渗漏量达到一定程度,就直接危及工程的蓄水能力;对于混凝土重力坝来说,如果裂缝达到一定贯穿深度和宽度,会引起坝体扬压力的急剧增长,削弱坝体的抗滑能力,对结构抗震非常不利、甚至会对整个坝滑能力,对结构抗震非常不利,甚至会对整个坝体的结构稳定和安全造成威胁。

1.2温差裂缝

温差裂缝是由于混凝土内部和外部之间产生温差所引起的,温差产生的原因是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部和混凝土表面的温差过大。在温度正负交替过程中,混凝土微孔中的水成为结冰或过冷的水,体积膨胀产生冻胀压力,过冷的水迁移产生渗透压力,当两者的附加作用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遭受破坏。温差裂缝主要有三种情况:1)水工混凝土在施工初期,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内外的温差使其产生裂缝;2)混凝土拆模前后,混凝土表面的温度会急速下降,裂缝产生;3)由于混凝土内部温度到达极限,但是热量散发慢,而产生温差裂缝。施工中的大体积混凝土,主要是由于温差产生裂缝,诸如水工大坝、分洪闸、拦河坝等体积水工混凝土更易发生此类裂缝。

1.3安定性裂缝

安定性裂缝主要是龟裂,通常是因为混凝土的质量不合格引起的。另外,钢筋因为外界的腐蚀也会引起混凝土裂缝。

2.水工砼裂缝的防治措施

2.1優化混凝土的设计配合比

采集原材料进行试拌,尽可能地减少水泥用量,添加I级粉煤灰,将水胶比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粗骨料采用二级配。掺入适量的粉煤灰对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降低温升、减少收缩、提高抗侵蚀具有良好的作用。在裂缝易发生部位如孔洞周围以及转角处布置一些斜筋,从而让钢筋代替混凝土承担拉应力,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裂缝的发展。为了避免裂缝的出现,在设计中利用中低强度底水泥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在工程结构设计中要特别注意降低结构的约束度。对于混凝土中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应当尽量取较小值,因为保护层的厚度愈大愈容易发生裂缝。

2.2加强混凝土养护措施

在混凝土拆模后要挂草帘或铺草浇水,以便养护保湿。混凝土的保养不仅是为了预防初期产生裂缝,还能促进混凝土后期的稳定,保障其承压能力和强韧度。由于钢筋锈蚀是氧化反应,氧化是产生锈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混凝土的密实度,防止空气进入,加强混凝土表面的保护层厚度,预防氧化。在混凝土表面喷涂或涂刷聚合水泥砂浆、沥青、环氧树脂等防腐层。选择抗腐蚀性强的钢筋材料和混凝土材料,避免使用碱骨料等措施,对防止混凝土裂缝有较好的效果。碱骨料化学反应对结构的耐久性影响很大,为控制碱骨料的化学反应,最好选择优质骨料和低含碱量的水泥以及中性拌和水,在提高混凝土密实度的同时合理降低水灰比。

2.3避免混凝土基础不均匀沉降

解决方法有减轻结构的重量,合理安排施工的工序,改善混凝土结构等。如果只简单的依靠减轻结构重量来控制沉降,只会使整个结构的自身重量加大,稳定性不强,会加重不均匀的沉降。在工程实践中,应以抵抗不均匀沉降为主要保护措施。

2.4塑性收缩裂缝的预防措施

首先是要选择合适的材料,一般选用干缩值较小、强度好的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严格控制水灰比例,掺加高效减水剂来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减少水和水泥的分量。在浇注混凝土之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均匀湿透。要及时在混凝土的表面覆盖一层薄膜,保证混凝土的湿度,或者在混凝土表面喷洒养护剂等进行养护。如果在高温和大风天气施工的话,最好设置防风和遮阳的设施,积极保护混凝土结构。

2.5施工管理措施

在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技术至关重要,可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及安全。因此,技术管理在施工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建立技术交底责任制,并加强施工质量检验、监督和管理,从而提高质量;严格依照施工技术规范及质量标准进行检验,建立健全质量检测机构和检验制度。

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全面提高工程质量。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和全部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关,它把过去的以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理,突出以质量为中心,围绕质量开展全员的工作,从而提高工程质量。

3.裂缝的处理措施

3.1要选择低热性能或者是中热性能指标的材料水泥,要控制水泥拌料的用量,还要合理的降低混凝土的水灰比,在一般正常的情况下水灰比都是在0.6以下的,另外还要掺加一定比例用量的高校减水剂,掺加粉煤灰或改善骨料级配等措施以减少水泥的用量。对混凝土的拌和工艺进行改善,可以考虑采用“二次风冷”的新工艺以降低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掺加各种外加剂如减水剂、塑化剂等,改善混凝土拌和的流动性、保水性以及和易性,以达到延缓混凝土散热最大值出现时间的目的。现场施工合理组织各个施工工序之间的衔接,采取分层、分块进行浇筑的办法,以便改善大体积混凝土的散热和约束减负的效果。施工现场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管道,输送冷水或冷气置换混凝土内部的热量,减少内外的温度差。

3.2裂缝的处理办法:可以选用补强的办法,其中混凝土补强的处理方案主要是包括表面修补、内部处理和锚固处理,在一般的情况下,混凝土能够出现表面裂缝的情况多是在浇筑过程的最开始,可以在混凝土出现裂缝的位置进行水泥水泥砂浆和环氧树脂,对混凝土的表面进行修补处理,封口封闭。然后是内部处理,对于此方法的修补原理是运用有效的措施将混凝土的结构整体性能恢复,也就是说运用这种修补方法都是在混凝土出现深层裂缝和贯穿裂缝中,最后是运用的锚固处理,运用此方法实际上采用通过预应力加强的锚索加固措施,使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和初受力状态得以恢复。

4.结束语

混凝土的技术是水利工程施工现场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其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应该在施工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大对施工现场混凝土的质量控制,以提高混凝土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武雄.做好水利工程中混凝土裂缝防渗加固技术的几点见解[J].中华民居,2011

[2]卜祥坤.浅谈水利工程中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作者:张劲

第4篇:沥青路面产生裂缝的原因

沥青路面产生裂缝的原因

裂缝是沥青路面主要病害之一,如不及早处治,将影响公路使用性能,缩短公路的使用寿命,因此分析其成因,提出防治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常见沥青路面裂缝类型

裂缝是沥青路面主要的病害之一,其裂缝的形式有纵向裂缝、横向裂缝、龟裂与块裂几种。 初期产生的裂缝对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常无明显影响,但随着表面雨水或雪水的侵入,在行车荷载作用下,使处于裂缝状态下的路面病害日趋严重,特别是裂缝附近土基的含水量加大,甚至饱和,在大量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沉陷、翻浆等路面病害,严重影响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 裂缝产生原因

沥青路面开裂缝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影响裂缝轻重程度的主要因素有:沥青和沥青混合料的性质,基层材料的性质,气候条件、交通量和车辆类型及施工因素等。但就导致沥青路面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而论,可以分为:

一、非荷载性裂缝产生的原因

沥青面层上的非荷载型裂缝主要是温度裂缝,也有因施工不当、材料选取不当等引起的裂缝。非荷载裂缝主要形式是横向裂缝,也有纵向裂缝和网状裂缝。其产生原因有:

1、冬季气温大幅度下降,沥青路面层中产生的收缩拉应力或拉应力一旦超过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或极限拉应变,沥青面层就会开裂,这种裂缝一般是横向的、贯通的、平均间距在5m-6m。

2、沥青品种和等级也是影响沥青路面开裂的最重要的因素,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选用高粘度、低稠度的沥青,其温度敏感性较低,可延迟温度裂缝的产生。

3、路基填土含水量偏大,在冻胀作用下使路面形成裂缝。

1

4、路基碾压不均匀,出现填土局部未压实或两侧密度不够,使路基产生不同程度的沉陷,形成裂缝。

5、旧路拓宽时,新旧路基衔接处理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新路基压实度不够,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陷或滑坡,形成裂缝。

6、路基半填半挖地段,桥台与填土路基接头处,路基施工未按规范要求施工,易造成自然沉降,经长时间行车作用易形成裂缝。

7、基层施工过程中,上下层间横向接缝重叠或搭接尺寸太小而出现面层裂缝。

8、在旧水泥路面上加铺沥青面层,由于原水泥路面接缝的反射作用,导致的沥青面层的反射裂缝。

二、荷载裂缝产生的原因

2

道路反射裂缝是沥青路面普遍存在的一种病害现象,由道路基层的裂缝所引起。基层裂缝的原因很多,除了因行车荷载反复作用而基层无侧限强度不足导致的荷载裂缝外,还有干缩和温缩两种,这种基层反射与交通车流的荷载共同引起的裂缝以横向或网状居多。

3

第5篇:沥青路面出现裂缝的原因

路面结构是一个整体,它依附在土基之上,由沥青面层、基层、垫层几部分组成,任何一个结构层次存在缺陷或者各层间联结不当都可能使路面出现裂缝。垫层虽然作为一个独立层,但所用材料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松散粒料,如砂、砾石、炉渣等组成的透水性垫层,为减少分析层次,在下面按结构层分析原因时把这类垫层同土基一同分析;另一类是用水泥或石灰稳定土等修筑的稳定类垫层,在下面按结构层分析原因时把这类垫层同基层一同分析。

1 土基原因

土基是路面的基础,承受路面结构传递下来的全部动载和静载,要求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整体稳定性。当土基存在质量缺陷,如设计工作区深度偏小、软土地区土基处理不当、换填或淤泥处理不彻底、填筑密实度不足、填料的液限偏高、填料差异造成不均匀沉降等都会导致结构破坏,致使路面发生开裂。

2基层原因

基层分刚性基层、半刚性基层和柔性基层。基于我国国情,只谈半刚性基层产生裂缝的原因。

半刚性基层结构缺陷主要是干燥收缩。新铺的半刚性基层,随着混合料中水分的减少,要产生干缩变形,形变积累产生裂缝。对基层干燥收缩影响较大的因素很多,集料级配不好、细料过多、水泥用量大、水泥标号高、集料含水量大、施工温度高都会增大基层干燥收缩。

3面层原因

集料规格、质量、级配以及沥青的路用性能对抵抗沥青面层裂缝的发生起着很关键作用。由面层自身因素引发裂缝的情形为:沥青材料低温稳定性能差使面层在低温情况下出现开裂;集料含土或天然砂比例高,碾压时出现“呲牙”,甚至推移;沥青加温时间长及温度过高造成沥青老化、摊铺温度低、油料离析等使油料间粘结力下降,碾压和使用后出现开裂。

4层间结合原因

我国公路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为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多层弹性连续体系理论。即假设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各结构层是一个联系紧密共同受力的整体。结构没有破坏时最大弯拉应力出现在基层底面,破坏顺序由下而上。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各层间联结没有实现连续的理论状态。如下基层表面有浮土杂物、路拌基层出现素夹层、基层和面层之间粘结油不匀等因素都会影响体系的连续性。基层间连续不好会导致承载力不够引发裂缝。外观特征是先发生纵向裂缝再逐步发展成纵向网裂、龟裂,直至破坏。基层与面层之间连接不好,会导致面层推移开裂。

5结构组合原因

由于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对路面的影响,路面的使用功能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为了适应这一特点,路面结构通常是分层铺筑的。按照使用要求、受力状况、土基支承条件和自然因素影响程度的不同,进行不同结构组合。即由上而下强度递减、差距均衡的强度组合;功能互补的功能组合;厚度适当、满足要求的厚度组合。每种组合不好都可能使结构功能弱化甚至破裂。对于厚度方面,本人以为我国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基层总厚度不足。由于种种原因,运输市场管理缺乏严厉手段,超限车辆不能根除,结构设计时要给予考虑。基层结构本身来说,由于受外界环境特别是水的影响,半刚性基层随时间推移自身强度逐渐衰减,受荷载频繁作用抗疲劳变形能力下降。又由于半刚性基层破坏的不可恢复性,决定了这种结构要采取相当大的安全系数,同时,基于长寿路面的理念和交通长远发展的要求,对高等级公路基层厚度确定主张保守做法。现在高速公路采用的60-80cm结构总厚度太冒险。

温度变化 半刚性基层、沥青面层乃至土基都会随温度变化在结构内部产生温度应力,当应力聚集足够大时,结构出现开裂。

1基层温度变化

半刚性基层大都在高温季节施工,随着昼夜温差和季节温差的变化,结构将产生收缩,收缩应力大于结构承受能力时发生裂缝。裂缝的发生破坏了结构的整体性,材料在水平方向发生位移,随着车载的作用,横向位移加大,竖向也产生位移。基层材料的位移变化必然在面层结构引发应力,超过自身强度时,结构被拉裂。当基层和面层连接很好时,即出现由基层引起的同位置反射裂缝,当基层和面层连接不好时,在不一定和基层同位置的薄弱部位出现反射裂缝。由于材料温度系数和抗变形能力不同,基层裂缝不一定对应反射到面层。

2面层温度变化

主要是季节低温使面层产生的应力超过结构抵抗能力引发裂缝和温差变化造成结构疲劳累积,使终极应力超限引发结构裂缝。

超限荷载

路面本身功能就是为行车服务,理论上讲正常行驶的车辆不会造成路面结构的破坏。只有当超过设计的最大轴载和有限时间通过累积轴次超量时,结构才发生开裂破坏。

1超重荷载

在超限重荷载作用下,按连续理论设计的结构,理论上最下面结构层底部首先开裂。依次向上发展,直至面层开裂破坏。按光滑或半光滑理论设计的结构,理论上承载能力相对低的结构层底部首先开裂,按承载能力从低到高依次破坏,直至面层开裂破坏。超重荷载造成路面开裂和破坏是瞬时的、快速的、严重的、危险的。

2超量次荷载

没有理想的弹性材料,路面结构每承受一次荷载作用都会产生残余变形,短时间大流量的荷载势必加速路面结构残余变形的累积,变形达到极限时,结构随之出现开裂甚至破坏。 施工方式或工艺缺陷

施工方式和工艺选择对路面结构质量有很大影响,对直接引发路面裂缝的因素有以下情况。

(1)路拌基层施工方法造成层间素夹层; (2)基层分幅施工,间隔时间长造成联接部位薄弱; (3)边施工边通车使各结构层间及分幅连接部位薄弱; (4)压实功能不匹配造成面层过压; 构造因素

构造裂缝一是说桥涵构造物两侧裂缝。由于压实不够或处理措施不当,在桥涵两端出现开裂,开裂严重时,出现跳车或其他病害。二是指施工工作缝。构造因素引发的裂缝虽然难以避免,但在施工过程中要尽量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危害。

总之,造成沥青路面裂缝因素很多,除上述几项引发沥青路面裂缝因素外,还有如日照老化、冻胀春融、漏油污染、机械损坏等等,不再赘述。

第6篇:沥青路面产生裂缝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 裂缝主要形式及现象

公路沥青路面的开裂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横向、纵向、网状和反射裂缝。

横向裂缝现象为:裂缝与路中心线基本垂直,缝宽不一,缝长有的贯穿整个路幅,有的贯穿部分路幅,裂缝弯弯曲曲、有枝有叉。横向裂缝中的唧浆导致裂缝两侧凹陷,桥头跳车处的路面横向裂缝,在路面积水的作用下加速跳车发展的速度,同时会对路基造成冲刷。

纵向裂缝现象为:裂缝走向基本与行车方向平行,裂缝长度和宽度不一。一般都发生在高填方的路基上。纵向裂缝容易形成沿行车方向呈台阶状,影响行车舒适性。

网状裂缝现象为:裂缝纵横交错,将面层分隔成若干多边形的小块,一般缝宽1mm以上,缝距40cm以下。网状裂缝导致公路沥青路面松散或坑槽,严重影响公路沥青路面的综合服务水平。

反射裂缝现象为:基层产生裂缝后,在温度和行车荷载作用下,裂缝将逐渐反射到沥青表面,路表面裂缝的位置形状与基层裂缝基本相似。对于半刚性基层以横向裂缝居多,对于柔性路面上加罩的沥青结构层,裂缝形式不一,主要取决于下卧层

 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1. 引起公路沥青路面开裂的原因很多,大体可分为三大类: 1) 由于行车荷载的作用而产生的结构性破坏裂缝。在车轮荷载的作用下,当路面结构层底部产生的拉应力大于其材料的抗拉强度时,产生的开裂称之荷载型裂缝。

2) 由于沥青面层温度变化而产生的温度裂缝,包括低温收缩裂缝和温度疲劳裂缝,称之非荷载裂缝

3) 是经常出现在桥涵两端的横向裂缝,或在路段上出现较长的纵缝,主要是由填土固结沉陷或地基沉陷引起,称为沉降裂缝。

2. 尽管公路沥青路面开裂的原因和裂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的行车荷载作用、沥青面层温度变化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2.1横向裂缝

⑴沥青面层的自身温缩开裂;

⑵半刚性基层特别是水泥稳定碎石的开裂反射到沥青面层;

⑶某些基层开挖沟槽埋设管线以及冰冻地区路基冻裂导致路面的横裂;

⑷面层施工时,施工缝未处理好,接缝不紧密,结合不良。

⑸桥梁、涵洞或通道两侧的填土产生固结或地基沉降等。

2.2 纵向裂缝

⑴填方材料和填方的不均匀性,以及填方密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沉降,特别是经过雨水浸泡后,路基强度有所下降,沿边坡部分路基承载力也下降,就会出现纵向裂缝。

⑵施工时,前后摊铺幅相接处的冷接缝未按有关规范要求认真处理,结合不紧密而脱开;

⑶纵向沟槽回填土压实质量差而发生沉陷;

⑷拓宽路段的新老路面交界处土层处理不彻底,沉降不均匀引起纵向开裂;

⑸边坡值小于设计值,边坡压实不够和边沟过深使实际填土高度加大而滑坡等引起的纵向开裂。

2.3 网状裂缝

⑴路基局部压实度不足或基层材料局部松散不成板体,使路面的承载能力下降形成的裂缝;

⑵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质量差。沥青延度低,抗裂性差。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过长,拌和温度过高或在储料仓仓储时间过长,使沥青变硬,对拉应变敏感而产生的裂缝;

⑶沥青层厚度不足,层间粘结差,水分渗入,形成的裂缝;

⑷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引起的疲劳裂缝。

⑸外界原因如污染、腐蚀等造成的局部网裂

2.4 反射裂缝

⑴在已开裂的旧沥青、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层上加罩沥青面层,由于温度的变化(降低),老路面的裂缝继续扩展,给也处于温度收缩的新沥青面层一个附加应力,使新铺层在旧裂缝处断开。

⑵半刚性基层温缩和干缩开裂引起的反射裂缝等。

 裂缝形成后对道路的危害

由于环境温度、交通荷载等因素的影响,沥青路面初期产生的裂缝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常无明显影响,但由于半刚性基层自身干缩和温缩应变胀缩产生的拉应力超过半刚性基层自身的极限抗拉强度,使其从强度薄弱处产生断裂,随着路面使用时间的延长。已有的裂缝逐渐向上扩展到路表,横向裂缝不断增加。缝宽不断增大,横向裂缝再不断附生纵向裂缝,最终形成大小不等独立板块,在表面水的作用下,致使裂缝附近基层的含水量加大,甚至饱和。其结果是路面强度明显降低,在大量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产生冲刷、唧浆和沉陷等现象,聚终导致路面很快产生结构性破坏,使道路结构逐渐丧失承载能力。这些病害,如得不到及时治理,对社会车辆形成一种潜在的危害,也极大地缩短道路的服务寿命,给国家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 沥青路面裂缝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延缓和减轻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荷载型裂缝和非荷载型裂缝,可采用两大类方法:一是在施工期间就采用相应的预防裂缝或处理措施;二是在维修养护时选用合适的加铺 层体系。通常在有条件时,为获得最佳效果,可综合运用这两类方法。

1.1提高路基工作区的强度和稳定性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路基工作区又是路基经受行车荷载影响较大的深度区域,该深度区域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整体稳定性对保证路面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极为重要,否则将产生不均匀沉降使路面发生开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好影响路基工作区的稳定性和强度的关键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小路基完工后沉降量。

(1)路基工作区的强度主要是在填筑过程中形成的。必须严格控制路基的填筑工艺,确保路基强度。填筑材料首选石、砾、砂类土,其次选用含砾、砂低液限粘土,再次选用低液限粘土。粉质土和有机土不能用于填筑路基。

(2)压实度是反映路基强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技术措施,施工中必须严格检测控制,使其达到规定值。填土层的厚度对压实度有直接的影响,施工中要插杆挂线,每层的松铺厚度不应大于30cm。检测压实度试坑要打到下一层顶面,凡是检测结果达不到规定值的要加压处理,或推除重填。

(3)降低地下水位是提高路基强度的重要措施。路面底以下80cm路床是路基的关键部位,它直接承受和吸收路面的扩散应力,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当开挖后发现底下渗水,不论流量大小都要处理。填方地段要采用较好的材料填筑,土质差的地段要进行换填处理,确保其强度和稳定性. 1.2基层应有合理厚度

当基层厚度增加时,其承载能力也迅速增加,试验证明,半刚性基层厚度由10cm增加

到25cm时,其承载力提高为原来的3倍。

1.3修筑防裂路面

研究表明,面层反射裂缝明显地受沥青面层厚度的影响,厚度超过15cm的面层可以有效的防止受拉疲劳所产生的裂缝,还可以降低车辆荷载引起的剪应力。

1.4选择防裂性能好的材料

(1)选用抗冲刷能力好,干缩、温缩系数小、抗拉能力高的半刚性材料作基层,最好使用温度膨胀系数低的骨料。

(2)选用松弛性能好的优质沥青做面层,保证沥青的针入度、延度等指标;在缺少优质沥青的情况下,应采用某些添加剂或聚合物,以提高沥青的低温抗裂性能及高温稳定性能。

(3)在稳定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选用针入度较大的沥青作面层。

(4)采用密实型沥青混凝土面层。空隙率对面层的疲劳寿命有很大影响,密实型沥青混合料在使用中沥青硬化缓慢,同时也延缓了裂缝的扩展。

(5)沥青混合料的集料应选用表面粗糙、石质坚硬、耐磨性强、嵌挤作用好、与沥青粘附性好的材料。如果集料呈酸性,则应填加一定数量的抗剥落剂或石灰粉,确保混合料的抗剥落性能,同时应尽量降低集料的含水量,尽可能使用人工砂代替原形颗粒的天然砂。

1.5设置应力吸收层

1.5.1在基层与面层之间铺橡胶沥青中间层、预制织物膜带条、土工织物或土工格栅中间层、低粘度沥青混凝土层等均匀应力吸收层。

1.5.2采用应力吸收薄膜,对减缓反射裂缝的产生与扩展有明显的效果,可使裂缝处相对位移产生的应力传到面层时大为减少,明显降低应力强度因子。而吸收薄膜的弹性模量越低,防裂效果越好。可见应力薄膜应选用低模量高韧性、大变形率的材料为好。

1.5.3用土工格栅加筋沥青路面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车辙、反射裂缝和疲劳裂缝,不同类型的格栅性能显著不同。

1.5.4橡胶沥青吸收膜,是使用废橡胶磨细的粉与热沥青搅拌后,施于面层中间,形成一薄膜或与砂石成一薄层。有试验结果表明,此应力吸收层在面层中间效果最佳。

1.6施工时控制裂缝发生的措施

1.6.1在施工方面,控制半刚性基层碾压时的含水量为最佳含水量的0.9倍,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碾压完成后要及时保湿养护,防止基层干晒,养护结束后,立即喷洒沥青乳液,做成透层或粘层,然后尽快铺沥青面层。

1.6.2制备沥青混合料时控制好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不使沥青老化、加强碾压,使沥青混合料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也可减少反射裂缝。

1.6.3为了减少沥青面层由于半刚性基层的收缩裂缝而产生反射裂缝或对应裂缝,应尽可能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半刚性基层本身的收缩裂缝。

第7篇:沥青路面裂缝病害原因及治理措施

2010-10-13 15:28 来源于网络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1、裂缝的表现形式

沥青路面的开裂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横向、纵向、网状和反射裂缝等。

1.1横向裂缝表现

裂缝与路中心线基本垂直,缝宽不一,有时伴有少量支缝,缝长有的贯穿整个路幅,有的贯穿部分路幅,裂缝弯弯曲曲、有枝有叉。

1.2纵向裂缝表现

裂缝走向基本与行车方向平行,裂缝长度和宽度不一。一般都发生在高填方的路基上。纵向裂缝容易形成沿行车方向呈台阶状,影响行车舒适性。

1.3网状裂缝表现

裂缝纵横交错,将面层分隔成若干多边形的小块,一般缝宽1mm以上,缝距40cm以下。是行车荷载的重复作用而引起的疲劳裂缝。

1.4反射裂缝表现

基层产生裂缝后,在温度和行车荷载作用下,裂缝逐渐反射到沥青表面,路表面裂缝的位置形状与基层裂缝基本相似。对于半刚性基层以横向裂缝居多,对于柔性路面上加罩的沥青结构层,裂缝形式不一,主要取决于下卧层。

2、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引起沥青路面开裂的原因很多,大体可分为三种:(1)由于行车荷载的作用而产生的结构性破坏裂缝。在车轮荷载的作用下,当路面结构层底部产生的拉应力大于其材料的抗拉强度时,产生的开裂称之荷载型裂缝。(2)由于沥青面层温度变化而产生的温度裂缝,包括低温收缩裂缝和温度疲劳裂缝,称之非荷载裂缝。(3)经常出现在桥涵两端的横向裂缝,或在路段上出现较长的纵缝,主要是由填土固结沉陷或地基沉陷引起,称为沉降裂缝,尽管沥青路面开裂的原因和裂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的行车荷载作用、沥青面层温度变化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2.1横向裂缝

(1)沥青面层的自身温缩开裂;(2)半刚性基层的开裂反射到沥青面层;(3)某些基层开挖沟槽埋设管线以及冰冻地区路基冻裂导致路面的横裂;(4)面层施工时,施工缝未处理好,接缝不紧密,结合不良;(5)桥梁、涵洞或通道两侧的填土产生固结或地基沉降等。

2.2纵向裂缝

(1)填方材料和填方的不均匀性,以及填方密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沉降,特别是经过雨水浸泡后,路基强度有所下降,沿边坡部分路基承载力也下降,就会出现纵向裂缝;(2)施工时,前后摊铺幅相接处的冷接缝未按有关规范要求认真处理,结合不紧密而脱开;(3)纵向沟槽回填土压实质量差而发生沉陷;(4)拓宽路段的新老路面交界处土层处理不彻底,沉降不均匀引起纵向开裂;(5)边坡值小于设计值,边坡压实不够和边沟过深使实际填土高度加大而滑坡等引起的纵向开裂。

2.3网状裂缝

(1)路基局部压实度不足或基层材料局部松散不成板体,使路面的承载能力下降形成的裂缝;(2)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质量差。沥青延度低,抗裂性差。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过长,拌和温度过高或在储料仓仓储时间过长,使沥青变硬,对拉应变敏感而产生的裂缝;(3)沥青层厚度不足,层间粘结差,水分渗入,形成的裂缝;(4)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引起的疲劳裂缝;(5)外界原因如污染、腐蚀等造成的局部网裂。

2.4反射裂缝

基层反射裂缝是由温度收缩和干燥收缩变形引发所致。曝露时间、失水率、级配和水泥剂量对干缩性能有影响,降温时间、温度、级配和水泥剂量对温缩性能有影响。

3、预防措施

3.1横向裂缝

(1)对基层进行处治。采取防裂措施,及时对基层进行养生以减少前期开裂,及时铺筑沥青面层或浇洒透油层以减少裸露时间,减少基层横向干缩性开裂。(2)桥涵两侧填土充分压实或进行加固处理。沉降严重地段,事前应按软土地基处理。(3)按本地区气候条件和道路等级选取适用的沥青类型,以减少或消除沥青面层温度收缩裂缝。优先考虑采用优质沥青。(4)合理组织施工,摊铺作业连续进行,减少冷接缝。冷接缝的处理,应先将已摊铺压实的摊铺带边缘切割整齐、清除碎料,然后用热混合料敷贴接缝处,使其预热软化;铲除敷贴料,对缝壁涂刷粘层沥青,再铺筑新混合料。(5)充分压实横向接缝。碾压时,压路机在已压实的横幅上,钢轮伸入新铺层15cm左右,每压一遍向新铺层移动15~20cm,直到压路机全部在新铺层为止,再改为纵向碾压。

3.2纵向裂缝

(1)路基填筑时,使用合格的填料,并进行分层压实,同时正确放坡,高填方段放缓边坡,减少边坡深度。(2)面层施工时,尽量采用全路幅一次摊铺,如分幅摊铺时,前后幅应紧跟,避免前摊铺幅混合料冷却后才摊铺后半幅,确保热接缝。如无条件全路幅摊铺时,上、下层的施工纵缝应错开15cm以上。前后幅相接处为冷接缝时,应先将已施工压实完的边缘坍斜部分切除,切线须顺直,侧壁要垂直,清除碎料后,宜用热混合料敷贴接缝处,使其预热软化,然后铲除敷贴料,并对侧壁涂刷粘层沥青,再摊铺相临路幅。摊铺时控制好松铺系数,使压实后的接缝结合紧密、平整。(3)沟槽回填土应分层填筑、压实,压实度需达到要求,宜采用T型搭接。(4)拓宽路段的基层厚度和材料须与老路面一致或稍厚。土路基应密实、稳定。铺筑沥青面层前,老路面侧壁需涂刷粘层沥青。沥青面层应充分压实。新老路面接缝宜用热烙铁烫密。

3.3网状裂缝

(1)沥青原材料质量和混合料质量严格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要求进行选定、拌制和施工。尽量采用低温变形能力高的优质沥青。(2)控制好半刚性基层的施工质量,有条件的可以采用沥青碎石柔性基层,以缓解网裂的程度。(3)沥青路面摊铺前,对下卧层需认真检查,及时清除泥灰,喷洒好透层油。(4)沥青面层各层应满足最小施工厚度的要求,保证上下的良好连接;并从设计施工养护上采取措施有效地排除雨后结构层内积水。(5)路面结构设计应做好交通量调查和预测工作,使路面结构组合与总体强度满足设计使用期限内交通荷载要求。上基层必须选用水稳定性良好的有粗粒料的水泥稳定类材料。

3.4反射裂缝

(1)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2)基层混合料应在接近最佳含水量的状态下碾压,要防止碾压时含水量过小,压实度和强度不足,造成强度裂缝。(3)对分段施工的基层,在碾压时,应预留3~5m混合料暂缓碾压,待下段混合料摊铺后一起碾压,以利于衔接。对于分层碾压的基层,上下层的接头应错开3~5m,以减少出现裂缝的机会。(4)合理选择混合料的配比,控制细料数量;重视结构层的养护,并及早铺筑上层或下封层以利于减少干缩裂缝。(5)在旧路面加罩沥青路面结构层前,可铣削原路面后再加罩,或采用铺设土工布、土工隔栅后再加罩,以延缓反射裂缝的形成。

4、治理措施

沥青路面裂缝修补方法很多,一般可根据裂缝的实际情况(如宽度、深度等)确定具体的修补工艺。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普通沥青灌缝、专用灌缝料施工、压浆法修补裂缝和进口密封胶灌缝,乳化沥青稀浆封层,路面再生技术等,如在高温季节全部或大部分可愈合的轻微裂缝,可不加处理。在高温季节不能愈合的裂缝,一般采用灌缝修补法进行处理,用灌缝机,采用改性乳化沥青较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考虑经济和适用性。

第8篇:警苑小区砼结构裂缝原因分析研究及整改措施

混凝土裂缝原因很多如:温差或收缩、线膨胀系数、弹性模量、板厚或墙高、地基对结构的约束程度、结构长度、材质组成和物理力学性质,以及施工工艺和环境影响等。大约80%的建筑工程裂缝是由上述因素引起。警苑小区混凝土施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允许裂缝出现,决不允许存在。一但出现分析原因及时整改。混凝土施工最常见几种原因,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材料不合格引起的裂缝

水泥不合格或水泥种类使用不当引起的裂缝原因分析: (1) 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在水泥水化后凝结硬化过程中,在有害物质作用下,产生了剧烈的不均匀的体积变化,在构件内部会产生破坏应力,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开裂; (2) 不同品种、不同标号的水泥,其性能完全不同,水化后初凝和终凝的时间不同,收缩率也不同,造成开裂;

(3) 施工人员不完全了解水泥的性质或不清楚工程的性质,滥用水泥,又没有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因而造成破坏事故或产生裂缝。

防治措施: (1) 砼强度等级低于设计要求,裂缝宽度大于0.3 mm时,需返工处理; (2) 经检查,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已达到设计要求,且裂缝宽度小于0.3mm时,可采用裂缝胶灌注等方法对裂缝进行封闭处理。

砂石泥量超标,外加剂选用不当致构件裂缝原因分析: (1) 采用劣质产品,掺入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直接影响构件的质量,造成混凝土的强度下降,出现裂缝;

(2) 骨料的含泥量控制不严,骨料表面附着的黏土、灰尘和有机杂质,影响了水泥的黏结,使泥浆浮在构件表层,当混凝土构件硬化后便产生网状干缩裂缝; (3) 配比不准确,造成外加剂的掺量过大,使混凝土拌和物不能硬化,造成混凝土构件破坏。 防治措施:

(1) 经检测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设计要求时,必须会通有关部门研究相应的加固处理方案,例如粘贴碳纤维片材、粘钢等方式进行加固方法;

(2) 造成构件的裂缝时,应先检测构件混凝土的强度。如能满足设计要求,可根据裂缝实际的宽度、长度、位置等,可采用裂缝胶灌注修补等方法对裂缝进行封闭处理,恢复原有功能和防止钢筋锈蚀。

二、模板系统造成混凝土构件裂缝

模板支架不规范产生的裂缝原因分析: (1) 模板支设前,没有根据工程结构形式和上部荷载的大小,计算确定支架的用材规格和间距大小,盲目估计确定,造成施工时承载力、刚度不足的变形,致使新浇混凝土裂缝,严重的还会发生坍塌事故; (2) 施工管理不当。支立底层模板之前没有先夯实基土和铺设垫层,则基土达不到持力层的标准;或土质干硬,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基土被浇水、渗水淋湿后软化,在上部荷载的压力下支架沉降变形,造成砼构件产生裂缝。

防治措施: (1) 检查变形构件的实际情况,如梁、板局部弯曲变形最大值小于20mm时,可不做处理,仅需在抹灰时纠正外观即可; (2) 检查构件上部裂缝的宽度,及时采用灌浆抹压密实,并加强湿养护。

模板支架立在楼板上造成的裂缝原因分析: (1) 多层房屋施工时,上层模板的立柱支在下层新浇筑的钢筋混凝土楼板上,造成楼板变形和裂缝。裂缝的宽度在楼板的底宽、上窄;裂缝是跨中多、四边少; (2) 若下层新浇筑钢筋砼楼板的底模和支撑已拆除,在上层模板、支架和浇筑混凝土的施工荷载大于楼板的弯曲抗压强度时,会产生变形和裂缝; (3) 有的工程施工速度较快,下层新浇混凝土楼板的混凝土强度还未达到设计值,因上下层模板的支撑立柱没有对准,在上部集中荷载的作用下,使楼板局部产生变形和裂缝。 防治措施:

(1) 检查楼板裂缝处,立即加设支撑进行加固,以防止楼板继续变形和裂缝的扩大;

(2) 检查裂缝宽度,当裂缝宽度小于0.2mm,弯曲变形小于跨度长的1/1000时,可采用灌浆封闭,恢复原有功能和防止钢筋锈蚀;

(3) 当裂缝宽度大于0.3mm时,须加强观测,请相关人员研究加固方案。

早拆底模与支架造成的构件裂缝原因分析:

(1) 提前拆除承重梁、板底模,造成构件承载力不足而变形和裂缝; (2) 提前拆除悬挑梁、悬挑板底模,造成砼构件倾覆、断裂和裂缝; (3) 若悬挑构件锚固端上部尚没有抗倾覆的砖砌体或荷载时,拆除底模与支架时,会造成悬挑构件倾覆事故; (4) 冬季施工气温较低时,若使用的水泥品种不当,如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硅酸盐水泥配制混凝土,则该混凝土强度增长缓慢;但工地仍按照常规时间拆除底模与支架,造成构件强度不足而产生变形、裂缝。严重时,还会产生断裂或坍塌事故。 防治措施:

(1) 检查裂缝宽度,当裂缝宽度小于0.2mm,弯曲变形小于跨度长的1/1000时,采用灌浆封闭;

(2) 当裂缝宽度大于0.3mm时,须加强观测,及时请相关人员研究加固处理方案。

三、钢筋施工不规范造成的构件裂缝

悬挑构件的钢筋放错和下沉产生的裂缝原因分析

(1) 悬挑构件在嵌固支座处是受负弯距(上部受拉,下部受压),与简支梁结构的受力情况刚好相反。悬挑结构的受力钢筋应在上部,如果错将受力主筋倒放,必将造成事故;

(2) 操作不规范,如悬挑梁和板的混凝土浇筑时,不搭设操作平台板,而是踩踏在钢筋面上,常把挑梁上部的主筋踩踏下沉,从而造成裂缝或断裂;

(3) 施工单位对悬挑结构重视不够,弄错主筋直径或放反主筋,或受力下沉位移值大,削弱了悬挑结构的承载能力,或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设计要求,过早拆模,致使悬挑构件沿嵌固端根部裂缝和断折。 防治措施

检查已经裂缝的悬挑梁中的钢筋直径、级别、数量,若直径、数量、位置与设计不符时,必须及时返工,更换合格的钢筋。

现浇楼板的负弯距配筋不规范产生的裂缝原因分析

(1) 现浇楼板的负弯距钢筋或附加构造筋漏放、踩踏、下沉等,导致板沿负弯距区应力较大处产生裂缝;

(2) 悬挑板的转角附加筋漏放或少放,造成板角处的斜裂缝;

(3) 施工前交底不清,对板的负弯距配筋或附加构造筋设置不重视,没有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以确保钢筋的架空位置。

防治措施

(1) 对已经浇筑好的混凝土楼板,如有裂缝,缝宽大于0.3 mm时,须会同相关人员查明原因,可以先使用封缝胶对裂缝进行处理,之后使用碳纤维布进行加固等措施;

(2) 若负弯距配筋少放或下沉,则可采取粘钢、粘接碳纤维板等加固补强措施。

四、混凝土裂缝本身原因:

混凝土的塑性干缩裂缝干缩裂缝:当浇筑的混凝土尚处于塑性状态时,由于炎热多风使水分蒸发过快,泌水率小于表面蒸发率,引起构件表面失水过多而开裂。 裂缝纵横交错,没有规律性,多沿板短向分布。裂缝随着时间的延长向混凝土内部发展;裂缝断断续续,似连非连,有时呈龟板状,这种裂缝一般粗而短,裂缝到钢筋为止。 原因分析

(1) 使用收缩率较大的水泥;或水泥用量多,用水量大,现场私自加水或因外加剂影响,如氯化钙等常会加大混凝土的干缩值;

(2) 体、表比值小的构件,混凝土中的水分容易蒸发,构件容易干缩;

(3) 对新浇筑混凝土的遮盖、挡风和湿养护不及时。当风速从无风到六级大风,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量增大3倍,空气中的湿度由90%下降到50%,水分蒸发速度增加5倍;环境气温由10℃升高到20℃,水分蒸发量增大1倍;

(4) 高温、干燥、大风等使混凝土失水过快,失水速度大于混凝土泌水速度。塑性混凝土在表面收缩和内部约束作用下,薄弱的硬结表面就会产生拉应力,造成长度不等的裂缝。 防治措施

用钢丝板刷或平面砂轮机磨除水泥结膜和进行毛化处理,扫除冲洗干净,晾干。用聚合物砂浆”修复找平即可。 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差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断面最小尺寸在800mm以上,同时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最高温度与环境气温之差预计超过25℃的混凝土构件。

大体积混凝土构件,在硬化期间,水泥的水化热较高,加上构件厚度大,内部温度不易散发,构件外表随自然气温下降,内外温差大于25℃时,则外表产生冷缩应力,当应力大于当时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常产生破坏性较大的贯穿构件的裂缝或深浅不等的裂缝。 原因分析

(1) 混凝土流动性大、坍落度大,用水量大、水泥用量多、砂率大,因而水泥的水化热大。浇筑速度快,使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大,表面散热快,收缩大,因而产生裂缝;

(2) 大体积混凝土中水泥使用不当,当水泥中的硅酸三钙(Ca3Si)的含量高达5.5%时,则每千克水泥的发热量是377kJ,比同标号矿渣水泥的发热量大42 kJ,则构件中的温度差比要求大11%左右,更容易产生温差裂缝;

(3) 为了满足混凝土设计强度的要求,常常在配合比中加大水泥用量,提高水泥标号,两者都会引起高水化热。在施工环境温度下降时,又没有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因而产生裂缝。 防治措施 (1)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的控制指标不宜大于下列数值:

① 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入模温度控制在28℃以内。夏季高温施工时,应采取降温措施,控制混凝土温度不超过28℃;② 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入模后最大温升值为35℃。必要时可采用人工导热法在混凝土中埋入冷却水管,用循环水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③ 砼浇筑构件内外温差应控制在25℃以内。 (2) 在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必须采取下列技术措施:

① 选用水化热低的水泥,如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也可考虑在普通硅酸盐水泥中掺入粉煤灰等掺和料,以降低水泥水化热;② 选择合理的砂、石级配,严格控制含泥量应不大于1.0% ;③ 在混凝土中掺入一定的外加剂,尽量减少水泥用量,经设计单位同意,可利用混凝土60 d的后期强度作为混凝土的强度评定。 (3) 裂缝处理措施:

① 经观测裂缝已经稳定,先将裂缝清理干净,用压力水冲洗并晾干;② 采用灌浆封闭处理,将开裂的混凝土组合成整体,恢复原有的功能。

第9篇: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 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类型

一般来说,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荷载型裂缝,即主要由于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的裂缝。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半刚性基层底部产生拉应力,如果拉应力大于基层材料的抗拉强度,则基层底部很快开裂,直至影响到沥青面层;另一种是非荷载型裂缝,以温度裂缝为主的低温收缩裂缝和温度疲劳裂缝;由于施工工艺不当或用了不合格材料产生的裂缝。两种类型的裂缝分别通过横向裂缝、纵向裂缝、网裂和反射裂缝等形式表现出来。

二、裂缝形式产生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1 横向裂缝

1.1 表现形式

裂缝与路中心线基本垂直,线宽不一,缝长有的贯穿整幅路面,有的路面部分开裂。

1.2 产生原因

(1)沥青质量没有达到本地区施工气候要求或者没有达到相关技术标准,致使沥青混凝土面层温度收缩或温度疲劳应力大于沥青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产生横向裂缝。

(2)施工缝处理不当,接缝不紧密,造成不同部位结合不良,从而产生横向裂缝。

(3)半刚性基层由于水泥剂量、施工质量等综合因素产生的路面收缩裂缝,通过横向裂缝形式表

现出来。

(4)桥梁、涵洞等结构物回填部位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施工,或处理不得当,从而产生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产生横向裂缝。

1.3 预防措施

(1)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要求,结合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和道路等级选用符合要求的沥青种类,以减少或消除沥青面层的温缩裂缝。施工中所采用的沥青应该到本地区相关试验检测机构进行试验检测,验证其是否符合相关技术标准。

(2)合理组织施工。摊铺作业尽可能连续,尽量避免冷接缝。如不能避免,冷接缝应按照要求先将已压实的摊铺带边缘切割整齐,清除浮料,用新的热混合料敷贴到接缝部位,使冷料部位预热软化,清除敷贴料,向接缝壁涂刷0.3~0.6kg/m 的粘层沥青,再摊铺新的沥青混合料。

(3)充分压实横向接缝。碾压时,压路机先在横向接缝已压实的路幅上,钢轮伸入新摊铺部位15cm左右,然后每压一遍向新铺层移动15~20cm,直到压路机完全进入新摊铺层,然后再转入纵向碾压。

(4)半刚性基层所用的水泥宜为质量稳定旋转窑生产,水泥剂量应符合设计及施工要求,并且水泥与其他混合料要充分拌和,使之均匀。路用水泥应该按照要求频率到相关部门进行试验检测。

(5)桥涵回填部位应选择透水性及材质良好的砂砾等材料,并按照要求填筑充分碾压;沉降严重地段,应先进行软土基处理,并合理组织施工,以减少回填部位的不均匀沉降。

2 纵向裂缝

2.1 表现形式

裂缝走向基本与路线走向平行,裂缝长度和宽度不一。

2.2 产生原因

(1)路基填筑使用了不合格材料,路基吸水膨胀引起路面开裂。

(2)纵向加宽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施工,或者碾压没有达到要求,从而造成加宽部位沉降,产生纵向裂缝。

(3)路基边坡坡度小于设计值,路基边坡压实度不足产生滑坡。

(4)边沟过深,使实际填土高度加大从而产生滑坡,造成路面开裂。

(5)面层前后摊铺相接处的冷接缝没有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处理,结合不紧密而相互脱离,产生纵向裂缝。

2.3 预防措施

(1)使用合格材料填筑路基或对填料进行处理后再进行填筑。

(2)旧路加宽或半填半挖路段,路基填筑应先将边坡松土清除,并按照填土厚度要求逐级进行台

阶处理并充分碾压。

(3)路基施工分层填筑,边坡充分压实,采用重型压实标准;正确放坡,高填方路段放缓边坡,减少边沟深度。

(4)面层施工尽可能采用全幅摊铺,如果不具备全幅摊铺条件,可2台摊铺机前后紧跟摊铺,尽可能避免前幅混合料已冷却再进行后半幅摊铺,确保混合料热接;分幅摊铺时,上、下面层施工缝应该至少错开15era以上。如果产生冷接缝,应按照本文

3 网状裂缝

3.1 表现形式

裂缝纵横交错,缝宽在lmm以上,缝间距离在40mm以下,裂缝面积在lm 以上。

3.2 产生原因

(1)纵横裂缝出现后,继续扩展,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经过冰冻水的侵入发展而成。

(2)沥青混合料质量差,拌和时间过长,拌和温度过高或者在储料仓中存储时间过长,沥青本身老化,导致混合料抗变形能力降低而易产生的裂缝。

(3)沥青的性能差,尤其是低温抗变形能力过低。

(4)路面结构中含有软弱夹层,粒料层松动,水稳定性差,从而形成网状裂缝。

(5)沥青层的厚度不足,水分侵入。导致层间结合较差,加速了网状裂缝的形成。

(6)沥青总体强度不足,在损坏初期形成网裂,151后裂缝逐步扩展,缝间距变小。

3.3 预防措施

(1)采用低温变形能力高的优质沥青,并按照要求控制好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质量。

(2)沥青面层摊铺前,认真检查下承层的施工质量,及时清除泥灰等杂物,处理好软弱层,保证下承层稳定,并喷洒0.7—1.1l/m 的透层油,必要时可以按照要求洒石屑或砂,保证层间结合。

(3)沥青各层要满足最小施工厚度的要求,保证上下之间有良好的连接,并从设计、施工、养护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排除雨后结构层内的积水。

(4)路面结构设计中应该做好交通量调查和预测工作,使路面结构组合和路面总体强度满足设计年限内交通荷载的要求。有条件的可以采用沥青碎石柔性基层,以缓解网状裂缝程度。

4 反射裂缝

4.1 表现形式

基层产生裂缝以后,在温度和行车荷载的作用下,裂缝逐渐反射到沥青混凝土面层,路面的裂缝形式与基层裂缝形式基本一致。对于半刚性基层以横向裂缝居多,对于柔性路面上加盖的沥青结构层,裂缝形式不一,主要取决下承层。

4.2 产生原因

(1)在已经开裂的旧沥青、旧水泥路面上加铺沥青面层,由于温度的变化(降低),老路面的裂缝继续拉开,从而使新铺层在旧裂缝处断开。

(2)由半刚性基层温缩开裂引起的反射裂缝。

(3)新铺半刚性基层随着混合料中水分的减少产生干缩和干缩应力,从而产生开裂,反射到沥青面层。

4.3 预防措施

(1)在旧有路面上加铺沥青面层,最好先铣除原有路面后再进行加铺;或者铺设土工布或土工格栅,以减少反射裂缝。

(2)适当控制基层材料中粉料的含量及塑性指数,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5%。

(3)基层施工尽可能使混合料在接近最佳含水量状态下碾压,并且碾压充分,保证基层强度;同时要加强对已完基层的养生,要尽早铺筑上层,或进行封层,以减少干缩缝。

三、裂缝的处理措施

沥青路面裂缝产生后,应及时予以处理,防止水等有害物质侵入,影响道路使用寿命。对于细裂缝(2~5mm)可用乳化沥青进行灌缝处理;对于大于5mm的粗裂缝,可用改性沥青(如SBS改性沥青)进行灌缝处理;灌缝前,必须清除缝内、缝边碎料、垃圾等,并保证缝内干燥;灌缝后,表面应洒布粗砂或3~ 5mm的石屑。 素混凝土路面

在公路、城市道路及机场道面中,目前我国采用得最广泛的是现场浇筑的普通混凝土路面,这类混凝土路面除接缝区和局部范围(边缘或角隅)外,不配置钢筋,亦称素混凝土路面。

图2

用素混凝土或仅在路面板边缘和角隅少量配筋的混凝土,就地灌筑成的路面结构,施工方便,造价低廉。素混凝土路面应沿纵向每隔5~6米设一缩缝,满足冬季缩裂要求;每隔20~40米设一胀缝,防止夏季热胀,板屈曲压裂或缝边混凝土挤碎;沿横向每隔3~4.5米设一纵缝(图1)。由于横胀缝易引起路面板的破坏,增加施工和养护的麻烦,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对夏季施工的混凝土路面,除在桥头、隧道口、道路交叉口小半径曲线或纵坡变换处,必须设置胀缝外,其他路段可少设或不设。纵横缝一般做成垂直相交,但也有把横缝做成与纵缝交成70°~80°斜角,并按

4、4.5、

5、5.5和6米的不等间距顺序布置。

胀缝间隙宽1.8~2.5厘米,为防止渗水,上部5~6厘米深度内应灌以填缝料,下部则设置用沥青浸制的软木嵌条。为传递荷载,混凝土板厚中央处设钢传力杆,杆径20~32毫米,长40~60厘米,间距30厘米。杆的半段涂沥青并套以套筒,筒底部填以木屑等材料(图2a)。如不设传力杆,可在混凝土板下设置垫枕(图2b)。

图3

缩缝一般做成裂口深4~6厘米的假缝形式(图3a),上部亦灌以填缝料,可不设传力杆。但在路基软弱或交通繁忙路段以及邻近长间距胀缝的二三个缩缝上,也应设置传力杆(图3b)。纵缝可做成假缝、平头缝或企口缝形式(图4),上部也灌以填缝料。为防止板块向两侧滑移,板厚中央可设置钢拉杆,杆径14~20毫米,长40~60厘米,间距80~100厘米。

素混凝土路面板大多做成等厚断面,厚约20~25厘米。由于板的边缘和角隅最易遭到破坏,可设置边缘钢筋和角隅钢筋(图1)予以加固,或做成厚边式断面,从靠路肩1米处开始厚度逐渐增加,至板边缘厚度较中间大25%。在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上,可做成由内侧向外侧边缘逐渐加厚的梯形断面。路面板大多做成单层式;当板较厚时也可做成双层式,上层厚度不小于6~7厘米。下层使用品质稍差的材料做成低强度混凝土;为使上下层结合牢固,下层表面应清洁、粗糙并设凹槽。

混凝土路面切缝要注意:

1、要注意切缝的时间,时间隔太长了会出现裂缝,太短了,会出现毛边;

2、要注意切的深度,浅了起不到效果,还是会出现裂缝,太深了,又耗时耗力,浪费资源;

3、间距要合适,一般控制在4-6米之间,间隔太长了,中间会出现裂缝,起不到作用了,太短了,也是浪费;

4、注意线形的顺直美观,特别是在弯道上,注意不要斜了;

5、切完后及时进行灌缝。

上一篇:纪委面试题及解析下一篇:随着中国新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