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人文地理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高中阶段的人文地理所包含的综合性学科知识比较强,因此在人文地理教学中,需要结合更多学科方面的知识进行贯穿与整合相关教学资源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高中地理,因而本文就高中人文地理的知识内涵对我们的教学策略选择进行了相关探讨。

第一篇:人文地理论文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普通高等院校在设置课程时也开始着眼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类课程安排与合理构建。对这一课程体系构建进行研究,主要针对于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授课对象等内容进行探讨,目的是从当前我国基本通用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中获取基本资料,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实际,更新研究方法,培养专业人才,进而为我国的地理与城乡规划提供专业性人文地理人才。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构建

1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性质与专业构造

1.1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性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规律性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学科特性主要包括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1]。城市规划专业则主要含括城市规划、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区域规划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城市规划设计等基本训练,掌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并培养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城市规划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通过以上两种学科的互相结合,形成当前我国高校中通行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两者存在差异,又互为表里。其专业设置目的无疑是为培养具有两者综合素养的全能性人才,为当前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工程改善、地区合理规划等建设领域提供人才资源,借助改革开放和城镇化的东风,又快又好地提供经济与社会效益。

1.2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构造

人文地理课程、城乡规划课程以及工具类课程,構成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内容。作为该专业的课程内容基础,人文地理课程主要是为了教授当前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等理论性内容;城乡规划学则包含城乡规划原理、区域规划、城市设计、居住区规划、小城镇规划、村庄规划等规划性原理知识,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建筑制图等内容组成的工具类课程,则将之前两者与实际操作相互统一,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这一专业用之于民的实践手段与表现形式。结合当前我国面临的用地面积紧张、人地关系矛盾等社会问题,三者相辅相成。其中,人文地理类课程因其所处的关键位置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也暴露了更多的问题,如何使人文地理类课程更好地结合社会实际,从而契合专业发展目标已经成为当前该课程的主要开发任务[2]。

2 人文地理类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2.1人文地理类课程与新型专业培养目标不相符合

作为理学学科的重要分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与工科中的城乡规划专业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区别,主要是前者专业下的学生相较于后者应具备更多的人文性地理文化基础知识储备。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国家在相应的城乡宏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上提出了更广泛的发展目标,新型城市化、城乡统筹发展、数字信息城市化建设等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作为传统学科,某些高校的人文地理类课程却往往不能跟上潮流,在课程设置上总是与现实中的城乡规划等领域相互脱离,只重视传统的书本知识,并没有当前新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自身的专业培养目标、授课内容及授课形式。因此,如何实行人文地理类课程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相互融合,进而达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培养目标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2.2人文地理类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设置不相符合

相比较实际应用中城乡规划与人口学、地方城市特色、城市社会化相交叉的特点,人文类地理学科设置往往只注重于科学理论探讨,较少与其他学科产生联系。实际上,新型人文地理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综合属性,要求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系统规划及全局考虑事物的专业能力。当前的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主要是面临一种问题,一是专业课必修学时不足,造成学生不能真正掌握理论知识基础;二是一部分人文地理类课程内容和城乡规划原理课程存在重复,造成资源和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这就需要相关高校在今后开展课程时进行科学的配置和课时分配,进而更好的为学生着想,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实践构建更合理的课程专业设置。

3 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方法

首先,要根据资源与环境学院 2013 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和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等,确定人文地理学课程群建设的目标与原则[3]。其次,要结合当前我国国情,对当前的课程及教材进行优化处理,对重要课程进行着重教学,对重复的课程进行凝练简化。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从实例中发现不足,回归课堂,潜心研究,通过自主探讨提出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开展实践教学,为学生今后走向实践岗位铺平道路。总之,只有不断推动人文地理类课程群性质、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与完善,才能促使该专业发展,学生能力提高。

4 结束语

当前高校中,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构建刚刚起步,水平较低,但其对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对改革的内容进一步明晰,与国家城乡建设思路相统一,做到课程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及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促进,推动多样化教学和实践化教学,保障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静,朱红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2018(14):92-92.

[2]周晓艳,李秋丽,代侦勇,等.我国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7(1):82-87.

[3]那玉林.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学课程群建设研究构想[J].阴山学刊.2014(03):73-73.

作者简介:

马鹏(1995-),男,汉族,籍贯:云南昭通,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研究方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作者:马鹏

第二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文章着眼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从人文地理类课程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功能定位出发,结合目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中人文地理类课程的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探讨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具体方案,包括人文地理核心课程体系构成、模块化教学与案例教学实施等具体目标。以期促进人文地理类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发挥,提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及专业能力。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2012年教育部专业设置改革后的新专业。根据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建设目前在全国各高等院校均处于探索阶段。文献查阅发现,国内目前已有少量关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1-4],但较少关注人文地理类课程群在专业发展中的定位与建设问题。对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的研究大多基于地理科学专业的视角,如刘云刚等提出人文地理课程改革应以“宽基础、强专业、重实践”为基本导向[5]。

人文地理类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群。本文着眼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从人文地理类课程在人规专业的功能定位出发,结合目前专业培养方案中人文地理类课程的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探讨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具体方案。以期促进人文地理类课程的作用发挥,提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及专业能力。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特点与课程结构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涉及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等多个领域,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理论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能在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等领域从事相关规划,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已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高等院校结合自身的发展基础与专业特征,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向,但无疑人文地理类课程群在其中均起着基础性作用。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与工科城乡规划专业相比,隶属于不同的一级学科,其培养目标立足于宏观与中观尺度,具有地理学科基础广、口径宽的特点(表1)。这一方面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具备了丰厚的专业基础,有多样化发展的潜能;另一方面,又导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在与工科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如何制订兼顾理论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完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些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人文地理类课程群建设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必要開展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实践。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包括三大部分:人文地理类课程群、城乡规划类课程群、工具类课程群。人文地理类课程群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中承担着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地位,如何使人文地理课程群建设更好地契合专业发展目标显得尤为关键,包括如何解决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交叉领域的整合,如何强化案例化教学与实践教学等都是急需研究的问题。

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近年来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及应用领域出现多元化,计量研究和新技术的应用逐渐深化。因此有必要探讨在新形势和新背景下人文地理学教学优化与创新,如何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人文地理学课程群建设,更好地发挥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基础作用。本文试图明确两个问题,一是人文地理类课程群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如何进行优化。

二、人文地理类课程群的建设现状与问题

(一)人文地理类课程群建设背景与现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区别于工科城乡规划专业在于其中宏观的空间尺度、区域化的分析视角和综合性的思考角度,而人文地理类课程恰恰在其中承担着这样的培养作用。具有人文地理学科专业背景的城乡规划工作者擅长区域分析与社会经济综合分析,在区域规划、城市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中宏观层面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探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扩散与变化,其中城市与区域研究已经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范畴,是21世纪中国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主要领域[5]。人文地理学课程群具有知识面广、内容系统完整的特点,人文地理课程群的教学目标在于构筑学生的区域思维方式与视角,掌握有助于城乡规划与分析的地理分析方法,这也是体现专业定位的基本要求。

从人文地理类课程群的建设现状看,虽然各高等院校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大都开设了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核心课程,但对这些课程的定位不够清晰,导致这些人文地理类课程与规划类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衔接不够紧密,因此实际发挥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教学目标难以完全实现。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也会无所适从,难以厘清人文地理类课程与城乡规划类课程的相互关系,不利于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二)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设置需关注的问题

1. 人文地理类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契合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属于理学学科,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在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城乡发展(建设)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城市设计与管理,开展村镇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居住区设计、村镇规划,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此外,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又与工科城乡规划专业存在明显差别,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应同时具备广博的人文地理知识基础。随着近年来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调整,在城乡规划与建设领域也不断提出一些新的理念,如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数字城市等,均对城乡规划的地理学思维提出新的要求。人文地理作为传统的地理学分支学科,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学科传统,但是在新形势下如何达到与城乡规划学科更好的交叉与碰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人文地理类课程在设置时应考虑到城乡规划类课程的需求,更好地契合专业培养目标。

2. 人文地理类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协调

由于人文地理类课程的理学范畴及其研究传统,使其比较偏重于理论研究,在实际应用中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相对较少。而在实践工作中,城乡规划涉及到城市与区域发展历史、人口分布与迁移、地方特色等方方面面,尤其是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深层次推进,城乡规划开始出现社会化转向,这对城乡规划从业者提出了综合性思维的要求,也需要具有人文地理学思维的城乡规划从业者的加入。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文地理学在城乡规划领域的独特优势,应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关注人文地理类课程的安排,尤其关注人文地理类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相互协调。

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下,既要求开设人文地理类课程,也需要开设城乡规划类课程及其他专业技能课程,这就面临着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尤其和五年制的工科城乡规划专业相比,在四年的时间内要统筹安排各类课程,并且要兼顾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的学科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会面临较大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人文地理类课程的选择有两个原则:一是选取人文地理类课程中最核心的部分,将人文地理学中与城乡规划相关性较低的课程作为选修课,把课时集中在关联度大的核心课程。二是人文地理类课程要加强与城乡规划类课程的衔接和协调。人文地理类课程的讲授体系应围绕专业定位及开设目的,不局限于自身的课程体系和结构。例如,城市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课程,但城市地理学的结构体系中有一部分内容和城乡规划原理课程存在重复,因此需要授课老师之间相互沟通与协调,已获得更好的授课效果。

三、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相对庞杂的情况下,如何选取人文地理类课程,更好地契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与目标,并达成与城乡规划类课程的有效互动,对于专业建设与学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地理类课程群的设置目标

在生态环境、人口流动、城市化等问题凸显的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需要具有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等地学思维方式。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强调地学思维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最为紧密联系的专业之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经典地学思维和素质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了全局与地方、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地学思维方式,对区域、空间、地方、尺度等概念有具体认知和理解,才能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因此,人文地理课程群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業培养目标中承担着专业平台的作用。人文地理类课程的主要设置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架构与研究内容,初步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基本理解和应用人文地理学基本概念,掌握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地理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理解和协调人类文化地理现象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初步具备运用人文地理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重视对学生人文地理素质培养的同时,也应强化实践教学。无论是地理学基础分析调查能力还是空间数据获取与分析能力的训练,最终都应落实到城乡规划实践上。专业相关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都应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指导城乡空间规划实践。人文地理类课程作为学科基础平台,在课程设置时除了考虑课程体系的自身特点,开设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核心课程外,还需突出城乡规划方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分流培养学生不同专业方向开设专业方向课程。

(二)人文地理类课程群的模块化

在明确人文地理类课程群构建方向的基础上,运用模块化思路探讨人文地理核心课程群的教改方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人文地理类课程群的教学方法改革。在理论课程设置方面,为了提高人文地理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需对所开授课程的教材进行处理和凝练,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依据人文地理类课程的专业定位及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将理论教学内容归纳为4个模块:城市地理模块;经济地理模块;旅游地理模块和其他模块。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各模块与规划课程的衔接,以及与其他教学模块之间的整合。

在实践教学层面,结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業特点,凸显专业实践性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人文地理类课程群也应强调培养学生思考与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上,需紧密结合人文地理类课程的知识体系,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人文地理类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上,教学内容需体现先进性和针对性,尤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探索“做中学”、“研讨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和积极性。以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为例,无论是对企业或行业部门的区位分析,还是对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都与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事件密切相关。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可结合时势经济事件,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让学生在具体分析中掌握经济地理学理论,并逐渐形成运用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能力。日常教学安排中,采取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突出案例式教学。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作为佐证观点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或补充图片视频等资料,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结束语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目前仍处于探索和建设阶段,人文地理类课程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目前人文地理课程体系在构建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需关注人文地理类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契合、以及人文地理类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协调。结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思路,选择人文地理类核心课程,并按照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构建教学模块,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璐.地方本科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4(10):150-152.

[2]吴晓敏,董萍,陆翔,等.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9(1):51-55.

[3]王吉昌,屈康庆.地理学科背景下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5(18):204-207.

[4]柳玉梅.论普通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中地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性[J].科教导刊,2014(10):52-53.

[5]刘云刚.21世纪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人文地理,2012(2):156-160.

[6]王吉昌,屈康庆.地理学科背景下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5(18):204-205.

[7]李俊,陈勇,苗作华,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学刊,2015(09):34-35.

作者:赵静 朱红云

第三篇:探讨高中人文地理的教学策略

摘 要:高中阶段的人文地理所包含的综合性学科知识比较强,因此在人文地理教学中,需要结合更多学科方面的知识进行贯穿与整合相关教学资源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高中地理,因而本文就高中人文地理的知识内涵对我们的教学策略选择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策略

目前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教学难点上教师难以做到度的把握,比如在进行城市布局形式这一知识点教学的时候,知识点本身不难,但是需要通过多个城市的布局案例,对集中紧凑与分散疏松这两种布局规划进行论证,因而这个量该如何把握成为需要思考的难题。另一方面,则是在教学内容上,高中的人文地理夹杂着许多学科知识于一体,因而老师在讲解的时候需要引用多方面的知识渗透,比如文化景观与环境方面的教学,需要结合到政治、历史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师若无法做到多种知识的贯穿,学生很难对人文地理做出有效的理解。最后一个方面就是在教学方式上难以侧重,在自然地理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可以结合到多种实践的操作,而在人文地理的教学中需要学生不断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与体会、领悟人文地理发展的规律,这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在教学中难以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做出侧重的考量。

通过对目前高中人文地理教学难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文地理本身的知识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成为目前教学策略中的难点;所以笔者认为在我们的高中教学课堂上,一方面需要进行教学知识的贯穿整合,一方面需要我们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以此促进高中人文地理的教学效果。

首先,需要对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进行科学的区分。高中学段的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同属高中地理范围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两者却有着极大的区别,明白这一点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的调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而在人文地理教学上,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提醒,以免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扰。从自然地理的内容上来说,主要讲述的是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综合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涉及到地球运动、地质、土壤、气候、水文、植被等很多自然地理知识,在学习的方式上更偏向于一定的科学性,在学习的方法上,理论结合实践方面能够很好的得到实现,同时很多自然地理知识可以很具象的进行相应的展示与呈现。因而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方法可以较好的掌握。然而从人文地理的内容上来看,主要涉及的是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一方面涉及到自然地理的学科内容,另一方面则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社會学等方面的内容。在这一块的教学上,老师很难做到具象的表达,因而也需要学生做好地理学习方式的调整。在正确区分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基础之上,学生做好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做到教学方法的调整,来实现对于人文地理的更好教学。

其次,人文地理的教学需要以自然地理为基础。尽管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讲述的内容重点也不一样,但是人文地理的教学必然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因而学好人文地理的前提是对于自然地理的充分掌握。比如,在进行农业地域形态方面的知识讲解的时候,就需要充分的结合到自然地理的相关内容;像农业区域的区位选择方面,就需要注重对于气候、土壤、地形以及河流水源等方面的考量,做好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那么这里的“地”就是成就农业发展的重要自然基础;再像畜牧业的发展,就需要充分结合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知识的认知。如果对自然地理没有一定的基础,在人文地理的学习上学生将会产生更多的疑惑。因而在高中人文地理的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的提升学生的自然地理知识,夯实学生自然地理学科内容的知识基础,才更利于学生人文地理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才容易让学生形成系统的人文地理知识认知。

其三,人文地理的学习需要教师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正如上文中提到的那样,高中人文地理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学科范围很广,在教学中不仅需要自然地理知识的教学,还需要对人文历史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的因素做出大量的论述,以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人文地理知识的内容。比如在对我国沿海地区人文地理发展的讲解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沿海地区自然地理的特殊优势,比如气候条件、地形条件、临海位置,还需要注重考虑到政治和历史方面的内容。以沿海地区京津塘城市带的发展为例,一方面得益于沿海城市的地理条件,位置的优越性,同时在历史方面本身存在一定的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基础,还在政治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加深入来讲,以城市产生的知识点为例,因政治为主要因素而形成的城市,典型代表的有巴西利亚,以宗教为主要因素而形成的城市,典型代表比如梵蒂冈,以及我国的拉萨;以自然地理为主要因素而形成的城市,这方面的案例就更多,比如我国的重庆、武汉等城市。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宗教等方面内容的讲解,这也就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知识素养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掌握更多的知識,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为学生答疑解惑。

最后,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的教学需要加强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目前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在对学生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会安排出合理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人文自然景观的参观,通过实地的体验来加强学生对于人文地理的体会。这种可行的方式应当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之中,可以结合人文地理知识的要点对所见所闻有更深的体会和更高的见解。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讲的也就是这样的道理,这也是我们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一种可取的实践方式。

总的来看,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的教学需要在引起师生足够重视的前提之下,努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知识储备,做到综合学科的渗透;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现代教学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策略。相信经过学界不断的探索,高中人文地理教学方式方法会得到进一步的更新,从而实现人文地理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荣彩芳.浅谈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J].教师,2009(19).

[2]周秋萍.优化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及其教学方法[J].教书育人,2011(13).

作者:夏伟霞

第四篇:让高中人文地理的教学不再枯燥

摘 要:人文地理是高中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自然地理来说人文地理有自身的规律,在知识点的难度上可能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但实际的情况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枯燥,教师自己感觉教得也枯燥。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教师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针对这些问題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人文地理;枯燥;教学方法;改变

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进行自然地理部分教学时能做到教得得心应手、教得用心,当把某一自然现象或规律给学生讲解清楚后很有成就感,而到进行人文地理部分的教学时很多老师会觉得课本上的内容学生自己都可以看懂,没什么可教的,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课堂上很安静,教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更没劲,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怎样,可想而知。

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两个:(1)人文地理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课本上的内容看懂比较容易,但是要真正理解却比较难。人文地理知识综合性强,与生活实际联系较大。如果说自然地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性很强的学科,那么人文地理更多的是研究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现象,其所涵盖的内容一点也不亚于自然地理。而这么多的内容基本上都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要把这些内容完全理解清楚需要联系很多的实际生活。(2)我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是造成学生在学习人文地理时提不起兴趣觉得比较枯燥的根本原因。大部分教师在进行人文地理部分的教学时都会觉得该部分内容很简单,没什么可讲的,学生自己看书都可以看懂,把重点在书上划一下就可以,导致教师在备课时思想认识不到位,准备得不充分,最后的结果就是课堂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舞台,老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学生只是坐在下面听、划书。老师讲得很累,学生听得很没趣,甚至有些学生早已在老师的讲课声中进入了梦乡。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该如何去做,才能让我们的课堂重新焕发活力,让学生在学习时不会觉得枯燥,也让教师在教学时不会觉得枯燥?我认为要改变这种“教”和“学”都枯燥的现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重视案例教学,将“本土化”的素材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

所谓案例,就是指教材内容中关键性问题的实例,即那些在日常生活素材中“隐含着本质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案例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典型化,使学生从“个”推知“类”,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典型案例理解普遍规律性的东西,掌握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采用案例进行教学的关键是精选案例,使案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导向性,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知识迁移,通过个别推知并理解整体。实际上教材里已经有了一些案例,但这些案例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比较远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对教材提供的案例进行仔细的分析准备外,还要再精选一些案例,而这些精选的案例就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让学生能够有一些直观的体会。所谓“本土化”的素材,实际上就是乡土素材,这是学生能够亲眼看到、体验到的东西,把这些素材当做案例用在教学中的时候很多比较抽象模糊的概念就能迎刃而解。

二、真正做到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充分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灌输,或者说是填鸭式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这种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大障碍。如果在教学人文地理内容的时候依然采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走进教师越教越枯燥,学生越学越没兴趣的恶性循环。所以教师就要在课堂上进行大的改变,把以往教给学生“这是什么”,变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在其中就起引导学生思维的作用。

比如,必修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这节内容,我的做法是:首先,展示两张和鲁尔区相关的图片,图片上没有任何文字,用图片作为引导学生思维的工具,让学生去思考通过这两张图片老师想讲什么内容,然后慢慢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鲁尔区的钢铁工业,进而又引出鲁尔区发展的条件,接着再引导学生分析鲁尔区的这种工业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通过老师不断的引导,最后学生自己能总结出鲁尔区兴起的区位条件以及导致衰落的原因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学到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学会怎么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三、让多媒体变成提升课堂效率的能量倍增器

相比较单凭老师自己费尽口舌的讲,也许呈现一段视频或者是一张图片会更加直观,效果往往也要好很多。由于人文地理的很多内容都来自于现实生活,而高中生又大多缺乏生活基础,很多课本上的现象联系不到实际生活中去,使得原本容易理解的内容变得抽象复杂。而到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利用多媒体的手段来弥补学生生活基础不足这个问题。或者展示视频,或者展示图片,或者利用Googleearth这样的软件等等方式来把一些看似抽象的概念、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视觉和听觉上去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

四、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炼,不断提升个人魅力

学生往往都喜欢语言风趣幽默、思维敏捷睿智、行动果断又平易近人容易相处的老师,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位老师,那么课还没上效果就已经大打折扣了。教师的个人魅力虽然和教学内容无关,但是它能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而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效果。所以个人魅力就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X”因素。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做到与学生像朋友一样相处,这样才能让这个“X”因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总之,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影响学生、去改变课堂。我们掌控不了学生对我们的看法,但是我们能够掌控我们的教学方法、掌控我们的用心程度,通过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探索,我们总可以找到让每一节课堂激情四射的那个点,总可以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学习人文地理的知识,总可以让我们的课堂不再枯燥。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与创新.地理教学,2003.

[2]杨爱玲.地理教学中地理案例的分类与编写.地理教学,2004.

[3]王燕.地理课堂教学变革中的思考.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

(作者单位 浙江省江山中学)

作者:安正鹏

第五篇:探讨高中人文地理的教学策略

摘要:中学阶段的人文地理所包含的综合学科知识比较丰富,因此,在人文地理教学中,需要将多学科知识结合并整合相关教学资源,使学生更系统地学习高中地理,因此,本文就高中人文地理的知识内涵对我们的教学策略选择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策略

前言

中学人文地理学探究的是人的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简单地说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对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综合性学科知识要求更高,不仅涉及地理教学的部分,还包括一部分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的人文地理教学中,容易出现人文地理教学的难点。

一、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1.教师在教学难点上很难做到度的把握,例如在进行城市布局形式这一知识点教学的时候,知识点本身并不难,但是需要通过多个城市的布局案例,对集中紧凑与分散式两种布局进行论证,从而使这个量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

2.另一方面,就教学内容而言,高中的地理人文知识夹杂了许多学科知识,因此教师在讲解时需要渗透多方面的知识,例如文化景观与环境方面的教学,需要结合政治、历史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不能进行多种知识的交叉,学生就很难对人文地理做出有效的理解。

3.最后一个方面是很难把重点放在教学方法上,在自然地理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可以整合到多个实践操作中,而人文地理的教学需要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与体会,领悟人文地理发展的规律,这是一种难以考虑的问题。从当前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难点分析来看,人文地理本身的知识特征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已成为当前教学策略中的难点;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高中教学课堂中,一方面需要教学知识的贯穿整合。

二、教学知识的贯穿整合策略

不斷改进我们教学方法,以此促进高中人文地理的教学效果。

1.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区分。

高中阶段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同属于高中地理范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又有很大的区别,理解这一点对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很大意义。因此在人文地理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提醒,以免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扰。就自然地理的内容而言,主要叙述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综合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涉及地球运动、地质、土壤、气候、水文、植被等许多自然地理知识,学习方式上更偏重于一定的科学性,在学习的方法上,理论结合实践,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而且在学习的方法上,理论结合实践,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目标。所以对学生来说,学习方法就能很好地掌握。但就人文地理的内容而言,主要涉及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因而一方面涉及自然地理的学科内容,另一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学等多个方面。教师在这种环节的教学中,难以做到具象表达,因此也就要求学生做好地理学习方式的调整。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教学,学生要做好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做到调整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文地理教学。

2.以自然地理为基础。

虽然二者有很大的差异,所讲内容的重点也不同,但人文地理的教学必须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因此,对自然地理的充分掌握是其学好人文地理的前提。例如,在进行农业地域形态方面的知识讲解时,需要与自然地理的有关内容充分结合;农业地区的区位选择则需要着重考虑对气候、土壤、地形以及河流水源等方面的考虑,做好与自然地理有关的考虑,如:农业地区的位置选择;如:对气候、土壤、地形以及河流水源等的考虑,要充分考虑到"地"的发展;如农业地区的地理条件,需要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以及河流的水源等因素。若对自然地理没有一定的基础,学生在人文地理学习中会产生更多的疑问。因此,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自然地理知识,夯实学生自然地理学科内容的知识基础,才更有利于学生人文地理学习过程中的理解,使学生更容易形成系统的人文地理知识。

3.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

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内容涉及的学科范围很广,不仅要讲授自然地理知识,还要对人文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探讨,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文地理知识。如在解读我国沿海地区人文地理发展时,不仅要考虑到自然地理的特殊优势,如气候条件、地形条件、临海位置等,还应注重兼顾政治与历史因素。本文以京津塘沿海城市带为例,一方面得益于沿海城市的地理条件、区位优势,另一方面历史上本身就有一定的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的基础,还具有政治意义。更深层次地说,以城市产生的知识点为例,主要是政治因素形成的城市,典型代表有巴西利亚,以宗教为主要要素形成的城市,如梵蒂冈、我国的拉萨等典型代表;以自然地理因素为主的城市,如重庆、武汉等城市,更多以自然地理因素形成的城市。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在内的内容进行解释,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有更高的知识积累,要不断地掌握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为学生答疑解惑。

4.优化教学方式

应当说,在自然地理的教学中,对于教学方法的要求比较简单一些,我们可以结合自然地理的典型特征,对其进行公式化的解读,这些表现出来的都是比较具体的,如时区的计算、风量的测算、地球公转速度等对学生生活的影响,对学生生活的影响也是比较具体的。但在高中的人文地理教学中,要呈现具体的公式法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对一些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许多学生本身的理解和经历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教学方式上要做出很大的改变。一是从教学形式上,更多地偏重于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改变原来只听老师听而不看学生观点的教学模式,调动课堂气氛,形成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其次,是在教学内容上,应适当地开展一些与人文地理相关的知识类知识,分享一些特别有兴趣的人文地理故事,如巴西首都迁移的故事,就会极大地受到政治方面的影响,以政治为线索与学生分享。即使结合某些寓言故事来进行人文地理学方面的内容讲解,如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不断地坚持就一定能战胜困难的道理;然而,从地理范畴的理解来看,可就是破坏自然,不坚持因地制宜的表现,这是人文地理范围内人与环境的重要知识案例。此外,人文地理的学习需要我们广泛地认识和理解,尤其就人文景观的教学而言,每一种人文景观的产生都代表着人类活动的重要文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透过具象的表现,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人文地理的知识点。

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的教学需要在引起师生足够关注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知识储备,做到综合学科的渗透;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现代教学技术也是必要的教学策略。认为经过学界的不断探索,人文地理教学方法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更新,从而实现人文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荣彩芳;浅谈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精掉”教育[J];教师:2009年19期

[2]周秋萍;优化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及其教学方法[J];教书育人;2011年13期

作者:乌林花

上一篇:设计艺术论文下一篇:企业内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