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护理教育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人文素质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人文素质内涵构建的问题。人文素质的内涵如何构成,由哪些必要的维度构成,这些构成维度因素的合理性以及应用价值的问题,是人文素质内涵构建的理论基础问题。而人文素质的实施必须找到合理的路径。内涵构建的瓶颈问题就是人文素质内涵维度的必要性及其合理性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人文素质护理教育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文素质护理教育论文 篇1:

人文素质教改在高等护理教育中的发展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现阶段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教学理念,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对于高等护理教学而言,将人文素质教育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人文素质教改在高等护理教育中的发展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人文素质 高等护理教育 教改 发展

现阶段我们所说的人文素质教育,指的就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提升学生人文修养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1]。对于高等护理教育而言,其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为医院培养专业技能较强的护理人员,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等护理教育也是将专业技能培训放在首位。但是随着近年来护患关系日益紧张,使得我国对于护理人员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高校护理教育过程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改革[2]。

一、人文素质教改在高等护理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1.有利于转变护理人员的护理观念

传统护理思想认为,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其主要的护理目的就是保证患者的生理健康,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往往是根据自身医疗经验来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并未投入过多的情感[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于护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很多护理人员依然沿袭了传统的护理模式,这样一来,就使得现阶段我国的护患关系越来越紧张,不仅不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对患者的康复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在高等护理教育过程中,将人文素质教改应用其中,对于转变护理人员的护理观念以及护理模式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4]。

2.有利于提高护理教育整体水平

在现阶段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培养主要侧重于对于学生专业技术,例如打针、输液、吸痰等等,并对开设相应的人文素质教育,有的高校尽管已经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相关课程,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并未真正的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而对于国外高等护理教育而言,学生除了接受相应的护理专业知识教育外,对于自然科学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5]。在我国现阶段高等护理教育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对于提高护理教育水平,促进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6]。

二、高等护理教育人文素质教改实现策略

1.加强对于护理教育人文本质以及人文素质教改的认知

对于护理工作而言,在其诞生初期,其主要作用为人们自救,是一种生存的需求[7]。但是随着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护理也被应用到治疗患者的过程当中。但是无论是自救还是救治患者,在实际护理过程中,其都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素质内涵[8]。但是在当西医进入我国后,人们对于护理的认知主要停留在技术阶段,并为涉及人文素质内涵,并且一直沿袭到现在。因此,在实际的高等护理教育过程中,高校对于人才的教育也仅仅是侧重于技术的教学,并未对人文素质教学进行重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高等护理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改革,首先应对护理教育人文本质以及人文素质教改进行重新认知,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提升人文素质教改的整体水平。

2.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培养原则

人文素质教育原则作为高等护理教育的核心以及精髓,做好其相应的教育改革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升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整体水平,对于降低不良医疗事件发生率以及改善护患关系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9]。近年来,随着护患关系的日益紧张,在高等护理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文素质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大,在实际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在高等护理教育中要想真正实现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确定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培养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高等护理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而言,应确立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导向性原则,也就是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认识到护理工作的本质,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是因材施教原则,在实际高等护理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人文素质培养,以此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体系

在高等护理教育人文素質教育过程中,,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体系对于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科学教师与护理专业教师应相互交流合作,使双方对于彼此的专业进行了解,然后以此为基础,共同构建一个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最终实现高等护理教育人文素质教改水平的整体提升。

4.做好人文素质教育观念的培养与更新

在现阶段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过程中,其教学目标不仅是培养出越来越多专业技能过硬的一线护理人员,还应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越来越多的具有优质护理服务理念的综合性人才。这样一来,就必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做好相应的人文教育渗透工作,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10]。由于人们近年来对于护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进行高等护理教育工作过程中,除了做好相应的人文素质渗透工作外,还应对人文素质的教育观念进行培养以及更新,根据患者实际的护理需求,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努力做好相应的观念培养以及更新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人文素质教改水平[11]。

三、高等护理教育人文素质教改的具体方法

护理工作作为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旦出现一点失误,都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这样一来,就给接受高等护理教育的学生带来了巨大学习压力[12]。因此,在进行高等护理教育人文素质教改过程中,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其树立学习自信心,并且在教学过程不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综上,在现阶段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而言,在其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将人文素质教改应用其中,以此来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对于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改善护患关系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艳,米娅莉.高等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思考[J].大家健康,2016,8:285.

[2]沈健,李智巧,冯磊.高等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5:14-15,25.

[3]穆荣红,李琼,李娜娜.高等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华护理教育,2014,2:149-151.

[4]梁蓉,杨支兰,孙建萍,乔永利,李春莲,麻晓玲.国内外护理教育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研究现状[J].全科护理,2018(10):1171-1174.

[5]叶婧.高等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探讨[J].青年作家,2014(14).

[6]王松韬.关于高等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7(29).

[7]蒋燕红.浅谈中职护理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J].时代教育,2016,18:116-116,120.

[8]杨凤姣.护理教育改革中人文科学教育改革探究[J].医学信息,2016,23:11-12.

[9]司丽华.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进展[J].天津护理,2008,5:305-306.

[10]罗菲菲.谈如何加强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的提高[J].赤子,2016,2:275.

[11]叶婧.高等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探讨[J].青年作家,2014(14).

[12]米超.人文素质培养在特色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2014, 6:306.

作者:梁锦丽

人文素质护理教育论文 篇2:

临床岗位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内涵构建研究

摘 要: 人文素质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人文素质内涵构建的问题。人文素质的内涵如何构成,由哪些必要的维度构成,这些构成维度因素的合理性以及应用价值的问题,是人文素质内涵构建的理论基础问题。而人文素质的实施必须找到合理的路径。内涵构建的瓶颈问题就是人文素质内涵维度的必要性及其合理性问题。

关键词: 人文素质;内涵构建;维度构成;价值

人文素质概念虽然一直没有形成定论但是却有共识。医生人文素质的概念也没有统一的定论。医生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是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专业技能之外的非技术因素泛称为人文素质。要明确定义人文素质概念,首先要界定人文素质的内涵与外延。从人文素质一词的流变看,有一个核心要素贯穿始终。这个核心要素就是对人的尊重。尊重人始终是人文素质要素的核心。医生人文素质概念的内容是在临床中表现出的对病人的关心、理解、尊重的认知、理解和表达能力。素质一词的内涵其实是在不断地变化的。素质基于知识而表现为能力。人文素质的内涵界定是人文素质研究的原点问题。

一、医生人文素质概念的特点

医生人文素质概念是一个虚拟的特定语境下的概念。人文素质研究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是对人文素质内涵的界定。有人称之为“元问题”[1],这样说也不为过。医生人文素质是一种应用中的期望的语义,隐含着人们对特定人群的期望。主要是在医疗服务领域中,人们对从业人员寄寓的一种期望。这种期望的实质是对服务对象的尊重、主动的殷勤的关切等。人们把这种关切定义为人文素质。其实,更准确地说,是人们对人文素质外显的浅层理解。因此,从现实以及应用的层面看,人文素质是有现实需要的。这个现实需要就是临床岗位的需要。这样的人文素质概念寄托了人们的美好预期,因此,人文素质这一概念原本是一个虚拟概念。

人文素质概念也是一个动态概念。人文概念在演变过程中其内涵是动态的。《易经》记载人文概念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最早出现的有关人文的概念。其实人文是指人的思想及文化。而《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其实质还是以人为本。为什么对人的重视被人所推崇呢?这是因为人类在长期的发展中将世界以及许多虚无的东西变成了生活的中心,那么人的地位被削弱,这就引发许多的困扰,因此启蒙运动以后,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被推崇。这种思想是人类思潮从神本转向人本的产物。这就是现代人文主义的源头。而现今对人文素质的关注则是基于人的地位在后现代思想的影响下再次削弱的反弹。

医生人文素质概念是一个基于临床岗位需要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岗位需要决定了医生除专业技能之外的素质的合理构成。医生在临床岗位中需要对患者有准确的理解、主动的关心、敏锐的判断、精准高效流畅的表达、及时的灵活应对等等。

既然人文素质概念是虚拟和动态的,那么就可以重新建构。那么,对人文素质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建构的时候,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这个概念的内涵建构应该从哪些维度建构,为什么是这些维度?既然人文素质概念是现实中人们的期许,那么,从应用的角度,必然将这些期许融入其中使之成为维度的必须。

二、医生人文素质概念的内涵构建的维度

(一)人文素质形成的过程维度

从人文素质形成的过程维度来说,人文知识是人文意识形成的基础,在人文环境中形成人文精神,最终转变为人文关怀,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现[2]。人文關怀是医生人文素质的第一要务。人文关怀是什么呢?就是“爱人如己”。从形而下的角度来说,建立人文关怀理念的路径有人文知识的铺垫,理想信念教育,环境的熏陶。精神境界是医生人文素质形成的源动力。心灵是行为之源。从内心对病人表现出的关切、同情是医生人文素质概念内涵构建的基石。医生的人文素质要求医生本人必须在心灵层面里进行重建。如何重建心灵呢?知识与性格构成一个人的灵魂。当知识内化到人的思想中去的时候,就成为人的行为的动力之源。从了解病人到关心病人是精神上质的飞跃,也是思想境界缓慢地逐步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人文知识的积累,需要人文环境的熏陶,需要人文意识的建立,也需要人文精神的质的飞跃。这个过程也是“将人类优秀的人文成果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受教育者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3]的过程。每一种要素,都有相应的路径解决。解决人文知识的方法可以是阅读相关的人文文章、医学生必读人文读本。人文知识能够帮助建立人文意识,但是不足以触动人文关怀的主动性的积极行为。解决人文环境的路径是在环境中得到熏陶。营造人文环境的主要路径有两个,一个是建立传帮带的结对帮扶途径,表现为:在传帮带过程中的职业精神的传导与影响,先进人物的人格魅力的感染以及其事迹的影响;另一个途径是大力宣扬正面的典型,推出一批真正有技术有关怀之心的医生作为榜样。并且将身边的典型事迹以各种形式传递出去。在此基础上可以举办各类论坛、座谈等。

(二)人文素质形成的要素维度

从人文素质形成的要素维度来看,人文素质在情境中以任务的形式呈现。医生人文素质概念内涵构建的现实合理性与必要性是基于临床岗位需要。人文素质是在工作岗位上的预期。岗位决定了人文素质的任务性、情境性和可操作性。因此,从岗位的需要来说,医生人文素质一定是具有任务性的特点。这个任务表现在接诊、问诊、术前谈话、解答病人疑问等各个任务中对病人的关心上。因此,人文素质不能只停留在思维与观念的层面,必须与现实对接,必须以外显的形式表现,必须被人感知、被人衡量,甚至能够有被评价的操作指标。医生的脸色是人文素质的底色,医生的眼色是人文素质的试纸,医生的语气是人文素质的试剂,医生对病人的及时回应是人文素质的风向标。医生的脸色、眼色、语气、回应等,这是人文素质的生动体现。情感体验永远比理论对人的影响大[4]。如何检验这些可以被感知的素质呢?这就引发人文素质评价的指标问题。工作任务是可以分解的。按照事件进展的程序,按照医生接待病人的一次完整的接诊过程来看,每一个阶段的任务是可以分解的。因此,人文素质也是可以在诊治的阶段性中得到序化和分解为步骤的。在技术的操作过程中,技术的客观需要一定要满足病人的主观感受。技术总是可以因为人的感受而被改变和修正。这是确立病人在诊治过程中处在中心地位的意思,也是以病人为中心的体现。这是人文素质情境性的具体要求。

人文素质可操作性的体现是,这些能够被感知的要素可以作为人文素质的一级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将能够被感知的要素具体分解为各种程序化的要求,成为二级指标。比如,在回应病人的时候,一要问候有回应,能够记住对方的姓名,对病人提出的问题必须及时有效地回应,做到有问必答。这样就可以编纂医生人文素质操作的手册,这个手册可以把人文关怀的行为按照医疗程序进行界定。思路是化虚为实,虚的可以从实际的层面去考量,采取虚拟化的技术或者模糊手段来衡量,让虚的人文素质变得清晰可见,让对医生的人文素质的管理可以操作。

(三)人文素质的应用维度

从人文素质的应用维度来看,人文素质包括对病人的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医生的人文素质不是无限扩大化的宽泛概念。有许多观点认为,医生必须具备法律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5]等等。这些观点其实不够精准。因为这些泛化的素质不具备医生人文关怀的显著性特点。换句话说,这些泛化的素质是针对所有职业的普遍性的素质,不是医生人文素质的独特素质,只有独特性才能体现本质特点。医生人文素质独特性的体现就是理解病人以及与病人进行沟通的能力。认知能力主要是对病人心理的理解。医生的岗位需要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在具体的岗位中具体的任务中面对具体的个别的人。因此,面对不同的病人决定了人文素质的关怀必须有个别的差异性的体现。认识到病人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耐受性、心理承受力、性格特征是各不相同的,所以针对不同的病人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因人施策。沟通能力则表现为对口头表达的能力,理解病人的能力。和蔼的态度,及时的回应,积极的心理暗示,倾听与沉默等等沟通技巧的掌握都是沟通能力的表现。病人的需要是客观真实的,医生的人文关怀必然需要得到具体的体现。病人因为对疾病的无知而恐惧。医生工作任务的多重性体现在医治生理疾病的同时需要对病人的心理情绪进行安抚,坚固病人的信心,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转移病人的注意力,保护病人的尊严与隐私,防止过度医疗,切实降低医疗费用,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等方面。医生的沟通能力有一项显著而独特的内容就是解释疾病。医生工作时间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给病人解释疾病上面。因此,解释疾病或者说卫生宣教应当引起医生足够的重视,这也是引发医患纠纷的潜在原因。如果医生希望能够很好地预防医患纠纷,那么就必须对解释疾病这一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而站在医院管理的层面,就必须对解释疾病作出硬性规定。

三、内涵构建的逻辑起点

(1)人文素质的形成过程、形成要素与应用的三個独特维度都是围绕临床岗位这一中心的。临床岗位的预期和现实的需要,也满足了各种现实的需要,体现了“以人为本,医者仁心”的基本理念。人文素质重在应用。没有用的素质最终会被抛弃。有用并不意味着低级的功利。医生在医疗过程中满足“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本思想,正是人文素质的表现。临床岗位需要决定了医生人文素质的特殊性和内容上的局限性。

(2)“生理—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的实质与人文素质的精神高度契合,是源与流的关系。现代医学模式其实是解释疾病病因、治疗疾病的世界观,而人文素质中的沟通能力则是方法论。它们在解释疾病过程中共同作用,相互契合。现代医学模式体现了一个宏观性、综合性的人文观念。

(3)医生人文素质的内涵既体现了医德的具体内容,也是具体可操作的。基于临床岗位的医德,需要按照现代科学思想进行具体化、可操作性。

四、内涵构建的临床意义

(1)医生人文素质的三个维度是临床岗位需要的体现,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人文素质需要内化也需要外显。人文素质建设最终体现理解和关心病人,与病人进行高效的沟通。医患关系沟通好了,人文素质就是有效的素质。

(2)为临床管理提供了一套医院管理的可操作的办法。长久以来的医患关系内在的原因还是医生的人文关怀不够。而人文关怀是可以被评估的。只要建立起一套与人文关怀相匹配的支撑指标,人文关怀就能够被量化。

(3)基于临床岗位的医生人文素质内涵的构建有利于医生人文素质的形成过程的路径建设。人文素质的知识、人文关怀的观念、人文环境的熏陶、人文精神的冲击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干预到价值沉淀中去深刻地影响着人。因为,知识一旦建立在人的观念之中,迟早要影响人的行为。并且,人很多时候,不仅仅受到知识的影响也受到情绪的影响。比如,在一对一的导师制的实施中,导师的人格魅力、人文关怀的情势必定深刻地影响着被帮扶的医生。

医生人文素质的内涵建构一定要结合临床岗位需要。岗位需要决定了医生人文素质的知识、人文素质的能力,从岗位中体现人文素质的任务性和可操作性,在岗位中评价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梦圆,王柳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元问题研究[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8(4):275-276.

[2]任志英,邵越英.把握人文素质教育内涵 探索护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J].护理研究,2006(11)2996-2998.

[3] 彭恩胜,袁霭凤.论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四个维度[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 (6):772-774.

[4]贾启艾.护理学的人文底蕴[J].护理研究, 2002 (2):63-65.

[5]刘国政,张振建,等.临床医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院管理:2012(4):17-19:

Key words:  Humanistic quality,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Dimension, Value

作者:田玉凤 陈泽新

人文素质护理教育论文 篇3:

人文关怀护理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护理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将2013年5月-2014年6月在本院精神科治疗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观察组采用人文关怀护理的方法,护理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BPRS中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等方面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F-36中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一般健康等各方面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文关怀护理在精神分裂症中具有良好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人文关怀护理; 应用价值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9.031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常见的精神类疾病,表现为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病程迁延,反复发作,若长期发展会导致精神残疾甚至自杀,对患者及社会的危害都很大,故本病的治疗及护理至关重要。虽然药物治疗能改善许多显性症状,但对于自知力、社会适应性、职业竞争能力等没有显著效果,这就对临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关怀护理能够兼顾患者的生理、心理、精神、社会各个方面的需求,临床效果显著[1]。本研究探讨人文关怀护理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现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5月-2014年6月在本院精神科治疗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60例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16~71岁,平均(34.5±6.5)岁;病程1~7年,平均(3.2±1.1)年;

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15~74岁,平均(31.5±4.5)岁;病程1~8年,平均(3.4±1.3)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排除严重自杀、自伤倾向、冲动及不合作的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观察组采用人文关怀护理的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2.1 营造人文关怀理念 护理人员应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处处为患者着想,强化服务意识,尊重、关心和信任患者,提倡人文关怀,实行人性化服务。态度和蔼、关心体贴,尊重患者人格,服务周到;认真做好每一项护理操作,仔细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做好记录。

1.2.2 营造人性化就医环境 护理人员应尽可能为患者营造安全、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规范、有序、舒适的诊疗环境对患者的康复极其重要。患者对环境的舒适、信赖感能够增加治疗的配合度,提升治疗安全感[3]。

1.2.3 规范人文关怀行为及流程 设立导医台、就诊指南和就诊注意事项等人性化服务项目,设立统一人文关怀服务标准。简化就诊流程,调整科室布局,切实为患者考虑,配置充足服务人员数量,尽量缩短患者等候时间,提供更方便、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1.2.4 尊重患者隐私 精神分裂症常受到社会歧视,因此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极为重要。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及生存期望值的提高,护理人员不仅要满足患者生存及健康的需求,还要维护患者的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有责任帮助患者维护人格尊严。

1.2.5 健康知识教育 患者的年龄、认知水平及性格特征各不相同,应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合理的健康指导计划。告知患者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因素、临床特点、药物作用、不良反应、用药方法等,引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戒除不良习惯。教育时注意语速,应做到耐心细致、反复强化,循循善诱,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4]。

1.2.6 建立人性化沟通制度 完善医患沟通制度,贯彻人性化服务的宗旨,规范沟通内容,实行定期护理人文考核,增强护理人员人文关怀服务意识,减少医疗纠纷。

1.2.7 创造温馨舒适的硬件环境 在医院创造的大环境下,注意优化和改善患者病房内环境,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温馨和舒适的住院环境,比如重新装修和美化病房,保持室内良好的空气流通,提高室内采光性,并在每个病区配置标准化、人性化和人文化的患者活动室,配备有电视、期刊、麻将和空调等,供其休闲娱乐之用;每个病区均设置浴室,方便患者沐浴;室内墙壁上可张贴墙纸、小工艺品和壁画等,或健康宣教图片,室内合理摆放绿色植物,增加人文气息,为患者营造家庭式的住院与康复环境[5]。

1.2.8 营造人文关怀护理的软件环境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注重自身仪表、言行举止,避免对患者感官造成较大的刺激,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举止大方、仪表整洁和淡妆上岗,热情、微笑为患者服务,并主动为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住院设施和各项规章制度,帮助患者尽可能短时间内适应医院环境,给予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消除其焦虑、紧张及恐惧等心理,并为外地前来探视的患者家属提供免费的住宿服务等[6]。积极转变护理服务理念,进行星级评比活动,通过综合评比,评比出星级护士、星级护士站等,调动护理人员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的积极性,营造比学赶帮、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

1.2.9 治疗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护理服务 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大都缺乏自制力、自知力,无法正确认识精神科治疗的方法,且常常采取拒绝、隐藏或躲藏等态度不配合治疗,治疗的依从性差。为此,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的心理,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解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现代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和新型药物的优点,用实际行动打消患者疑虑和担忧,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在需要强迫治疗情况下,也应向患者进行适当的解释,减少患者的恐惧感,如患者出现抑郁、缄默和木僵等状况,应充分尊重患者人格,不可强行治疗[7]。

1.2.10 生活护理中的人文关怀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待患者如亲人,像亲人般呵护、关心患者,主动帮助患者收拾卫生、叠被子,并帮助患者修建指甲、代购物品和缝补衣服等,并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作息习惯,在精神病症得到有效的控制后,参加互帮互助活动、文化娱乐活动、生日庆祝活动和卫生评比活动等,并主动与患者交流谈心,倾听患者主诉,做到不与患者争论不休,不谈论敏感话题,向患者展示自身的良好修养和专业素养,并积极鼓励患者,提高其治疗的信心[8]。

1.2.11 对患者家属的人文关怀 在护理服务中,充分尊重家属知情权,履行告知义务,对患者家属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尊重其知情权、履行告知义务。西方国家疾病告知比较普遍,告知家属患者的病情、医疗方案。为了打消患者疑虑和担忧,应及时告知其家属患者病情进展、检查情况及治疗费用,疏通家属心理,使其对患者病情和治疗情况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同时,优化探视环境,尽量满足家属的要求,为患者家属创造优化的探视环境,积极与家属有效沟通,争取家属的理解与积极配合[9]。

1.2.12 出院后的人文关怀护理 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仍需长时间服用药物治疗,作为医院护理延伸的家庭康复护理,在患者康复进程中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应定期进行电话随访或家访,了解患者坚持治疗的效果和遇到的问题,做好社区宣传工作,为患者营造轻松温馨的社会及家庭环境[10]。

1.3 观察指标 (1)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包括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等因子;(2)生活质量(SF-36),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一般健康等方面。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BPRS各项评分比较 观察组BPRS中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等方面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SF-36评分比较 观察组SF-36中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一般健康等各方面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人文关怀护理的内涵 科学、艺术、人文和信仰被认为是人类精神世界四大支柱。其中,人文的追求主要是爱。这种人文追求中的爱,是集悟性、感性和理性于一体的情感,是指通过建立和谐、有序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受到真诚和美好,增强亲切感和安全感。而人文的标志,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在护理工作中,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生命和身心健康给予终极意义上的敬畏、尊重和关爱。现代护理模式下的人文关怀,体现在提高医院的人性化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将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实现患者利益的最大化。护理中的人文关怀,是一个抽象的、复杂的概念,我国对人文关怀护理的研究时间短,尚未完成本土化过程,处于初级阶段。一些学者研究认为,人文关怀护理的本质在于,在护理服务中,充分体现出人的生命价值,在专业行为中,突出表现出人文关怀理念,体现在和谐的护患关系、合作性的医护关系和护理人员关怀专业性、患者生命的脆弱性等方面[11]。人文关怀护理的五体现在五个方面,也就是充分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带着关爱的情感开展工作、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及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这五个方面,构成了现代人文关怀护理的复杂系统,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随着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医院文明与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之一,即人文关怀式的护理服务,通过积极探索,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体系,并在护理服务中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12]。

3.2 本研究的结果分析 现代社会对精神分裂症治疗的目的不光是使用药物促进疾病的康复,更多的是注重减轻心理上的痛苦,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患者的社会适应性。这就为临床的治疗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即根据不同患者的生理、心理、精神状态,恢复和重塑患者社会功能和健康行为是人文关怀护理的重点。

实践证明,在医患沟通中实行人文关怀护理是积极有效的。通过为患者提供良好就医环境,增进护患沟通,规范服务内容,健全人文关怀体制,形成一整套人文关怀服务的护理标准,设立导医台、就医指南和就诊须知等人文服务项目,为患者提供更方便、优质和高效的服务[5]。人文关怀护理不仅能提升患者对医疗的满意度,更能主动、积极地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社会适应性,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观察组BPRS中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等方面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F-36中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一般健康等各方面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表明,人文关怀护理既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度,促进了疗效的发挥,更能改善患者的身体、心理状态,具备更好的社会活动能力。

3.3 人文关怀护理服务的作用 现代医学文明和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人文关怀护理服务。在未来的护理服务发展中将会越来越重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这种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综合考虑患者的心理、社会、精神文化和生理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精神患者属于特殊的患者群体,与其他类型的患者相比,需要更多的耐心、关怀和关爱,更需要体贴、温暖和爱。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中,给予患者人文关怀护理服务,为其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精神症状。具体来说,人文关怀护理服务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3.3.1 增强患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康复进程 人文关怀护理服务坚持的是以人为中心,不仅在生活上给予患者以照顾,而且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态度上,应和蔼可亲,在专业操作上要精益求精,体现崇高医德,甘于奉献,体现专业素养,提升服务质量,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及时了解患者需求,降低护患纠纷率,增强患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患者康复。

3.3.2 缓解患者病情,改善其心理状态 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后,往往无法适应医院的环境,治疗的依从性也较低,除了药物、疾病因素外,与医院的管理环境也密切相关。而给予患者人文关怀护理服务,从患者角度出发,主动与患者交流,倾听患者主诉,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少患者焦虑、恐惧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对患者的康复大有裨益[13]。本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人文关怀护理后,观察组的焦虑、猜疑等情绪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人文关怀护理服务的效果显著。

3.3.3 人文关怀护理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患者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表现在患者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是否抵触治疗和护理。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抵触或消极对抗治疗与护理。而给予患者人文关怀护理,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注意语言艺术,运用合适的沟通技巧,消除患者的不安全感、疑虑,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14]。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才能充分发挥治疗与护理的作用,改善患者病情,促进患者的康复。

3.4 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文护理感怀实施的策略 (1)通过人文关怀护理教育,提高护理人员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加强对护理人员人文关怀教育势在必行,注重培养护理教育、管理、科研等综合型人才,并且在教育过程中,逐步渗透人文精神,提高其人文素养。(2)在护理服务中,加强护理人员人文素质培养。在护理教育完成后,在临床护理服务阶段,应重视和加强护士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教育,鼓励护士参加培训班、学术交流活动,订阅人文报刊、书籍,观看人文影片,同时这种形式,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通过对护士的职业教育,使其在护理服务中,提高实施人文护理服务自觉性,并逐步健全奖惩机制,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15]。

综上所述,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在医院的护理服务中,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服务中,对人文关怀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护理中应关注患者及其家属的人文需求,提升护理服务的质量。本研究认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服务,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童小均.人性化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2):1665-1666.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168.

[3]韦小玉,李晓芳,张丽娜.认知性心理护理在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2):82-84.

[4]张春霞.人文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5):1907-1909.

[5]杨慧强.人文关怀护理在医患沟通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3):719-720.

[6]陈维香,张志东,袁晓丽,等.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人文关怀的护理效果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3,26(5):385-386.

[7]魏月玲,李遵清.精神科开放病房实施人文关怀护理管理的效果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3):323-327.

[8]苏勉,王彩琴,卓剑芳,等.人文关怀及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作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5):2169-2172.

[9]吴建红,王惠玲,陈振华,等.人文关怀在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5):8598-8599.

[10]郭献锋.人文关怀在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护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34(24):5048.

[11]刘一.家属接受健康教育对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7):3286-3287.

[12]陈志娟.人文关怀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8):543.

[13]孙海英.剖宫产术后发生紧张性精神分裂症引起医疗纠纷1例[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36):129-130.

[14]王玉春,李华.人文关怀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的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22):39-40.

[15]王雪娣.人文关怀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3,13(5):444-446.

(收稿日期:2015-04-01) (本文编辑:欧丽)

作者:李永珍 龙梅香 梁凤 陈淑媚

上一篇:中学数学高效课堂论文下一篇:汇报工作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