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经济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日语经济论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当代课程变革的时代,外语类必修课程也是重点发展课程之一。外语类必修课程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英语“独大”的局面发展成了“一超多强”的选择格局,日语作为第二大选择语种,在新时代备受关注。

第一篇:日语经济论文

北部湾经济区独立学院日语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在北部湾经济区及东盟“10+3”合作机制的建设和发展中,日语人才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北部湾经济区独立学院日语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造成影响动因分析,从而提出北部湾经济区独立学院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独立学院;日语;人才培养模式

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通知强调指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对于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东盟国家逐步认识到启动新的合作层次、构筑全方位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并决定开展“外向型”经济合作。在这种形势下,东盟“10+3”(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合作机制应运而生。近年来,东盟“10+3”已发展成为东亚合作的主要渠道,被认为是亚洲地区的发展方向和振兴的重要标志。作为连接东盟及中日韩相互交流的纽带,外语人才的培养成为各种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北部湾经济区中,日语人才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北部湾经济区独立学院日语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造成影响动因分析,从而提出北部湾经济区独立学院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的有效途径。

一、北部湾经济区日语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泛北部湾区域内广西多所高校开设了日语专业,但是学科建设基础比较薄弱

在广西区内,全区有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10所学校开设有日语本科专业,其中北航北海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等4所为三本独立学院;开设有应用日语、商务日语、旅游日语等专业的5所为高职高专,各高校对于日语专业的建设都不太重视,投入不大。目前区内的日语教授职称高级人才只有寥寥四人,屈指可數,也只有两所院校选送优秀教师到日本攻读博士学位。而在国际交流方面,也只有广西大学和广师大每年选送少数几名学生以交换生身份到日本研修。反倒是广西医科大每年都派遣了一批医学专家到日本交流,甚至攻读医学的硕士博士,因此收获甚丰厚。可以说在国内沿海地区包括渤海湾、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都非常重视高校日语的教育教学工作,而我们北部湾经济区也要把这一工作提上日程。

(二)在北部湾区域由于缺乏对日本跨文化交际研究学术氛围,影响了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活动和决策能力

这几年,东南沿海有大量产业向至西部地区转移,从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那些比以往更希望降低成本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也乐于跟从中央的政策指引。在这种大背景下,北部湾港口可以把广西打造成连接多区域的国际通道、交流桥梁、合作平台。假如珠三角在中国区域增长极中为一个“主极”,未来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有可能成为其—个迅速增长的“次极”。珠三角地区有众多日本企业正在和将要在内陆寻求合作伙伴。

其实,所谓准备最根本的应该是日语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我们作为教育机构,理所应当担负起日语人才培养的重任,为中日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起助推作用。

(三) 北部湾区域内日资企业常年招聘日语翻译人员

(富士康)南宁富桂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广西巨星科技有限公司等北部湾经济区内的日资、对日企业长期在广西人才网上发布招聘日语翻译、管理人员的信息,并且薪酬待遇及要求都比其他行业要高,但这些企业很难找到令他们满意的人才。

从以上可知,北部湾经济区内不是不需要日语人才,问题是我们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日语人才。

二、独立学院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及社会要求

(一)生理条件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动因

俗话说学习语言是要有天赋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学得好,而作为学习的个体,研究的对象在头脑中停留得越久,人的头脑所能对其产生的分析理解就越强,因此在成人之后学习外语,学生的阅读能力通常都比听说能力要强,因为阅读的时候眼睛先把看到的东西传输到头脑中进行分析理解,而听解则需要运用到头脑记忆部分把听到的内容快速储存快速分析,最难的部分则是说话,必须自己现在头脑中快速组织语言说出来。因此对于学生来说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训练,才能真正提高日语应用能力。

(二)必须正视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某些共性成为阻碍日语学习的新因素

当代大学生由于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优良的环境中成长过来,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毅力和耐性,这正是零基础语言学习过程当中的障碍所在。在这种情况下,简单枯燥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设置合理的课程学时和课程内容,积极使用现代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开拓各式各样的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教授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三)当今社会对日语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由于社会竞争激烈,最近几年来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从单一的日语方面的要求向复合型人才需求过度,不仅对日本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还希望求职者能掌握例如英语或韩语等第二种语言,要求具备一定的国际贸易知识,懂得计算机操作等等,并且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也要求要熟悉两国国情和文化风俗习惯避免产生摩擦。这也给当今的日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虽然我们一再强调日语本科阶段是培养文学学士,但就业压力已经使很多学生脱离了文学文化素养的学习范畴而追求商业化和功利化,各种考级更是贯穿了整个四年。这也使得在整个日语本科教学计划中不得不分出相当一部分的课时用于二外及其它素质拓展教育,纯文学理论的课程比重越来越少。

因此必须正视各种客观与主观因素,骈弃理想化的教学思路,构建符合院校自身的现状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三、加强独立学院日语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独立学院日语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独立学院的日语专业建设上,目前各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从就业方面来看,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相比技术型的工科专业和文科专业相比,具有宽泛性,不确定性。加之,日语专业学生所学语种与中学不同,都要从头学起。因而,独立学院日语专业由于相对,“就业方向宽泛、不确定”和“日语学习低起点”等特点,影响其培养目标的清晰定位。(2) 课程结构不合理。多为“一本院校培养计划的压缩版”,语言、文学类课程较多,与实际技能相结合的实用型课程较少;(3)实践教学环节仅围绕课程完成,教学过程为封闭式;(4)教学方法仍为灌输式,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仍为被动式接受,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等等。

(二)加强独立学院日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前文提到北部湾区域内多家日资企业长期招聘日语翻译、管理人员的原因是社会需求产生了差异性:在北部湾区域内的日企多属于中小型企业,管理严格,对于日语翻译人员的工作繁琐,工作报酬相比起珠三角、长三角一带不高。而从学校层面看,广西大学等一本、二本所培养的学生除小部分面向科研或升学外,大部分进入高校做老师或到沿海发达地区的日企享受高薪待遇;而高职类学生的语言基础不是很扎实,又难以为这些高要求严标准的日企所用。作为北部湾经济区内的独立学院要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就是面向中小企业,针对岗位或岗位群对人才素质和专业水平的要求,培养社会急需的多样化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四、独立学院日语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的有效途径

(一)确立独立学院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必须要考虑与传统本科院校办学条件和生源质量的差异性,从我们的实际出发,着力培养具有较强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也要考虑与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差异性,我们应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以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教育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出具备熟练的日语应用技能,又有较宽泛的日中文化知识,符合适应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人才储备要求的能使用日语进行实际业务操作的熟巧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确立独立学院日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

为实现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将传统的大学日语课程“精读+听力”模式改为以“综合日语+视听说+中日文化基础知识+职业模块”四大模块为主的课程体系。

第一模块为综合日语,包括基础日语、高级日语和口笔译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继续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提高学生的读、写、译能力。第二模块为视听说日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日语听力和口头交际能力。第三模块为日中文化基础知识,开设现代日本社会、日本文化概论、日本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日中文化交流史、中华经典文化、国学等课程,培养学生对日本和中国文学、文化的造诣和修养。第四模块是职业模块,主要分为商贸模块和旅游模块。商贸模块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单证、日本经济概况、日本式经营管理、电子商务和商务日语等中日文课程,使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要求;旅游模块则开设导游实务、旅游政策法规、酒店经营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旅游日语等中日文课程,主要针对到旅行社、酒店、及中国——东盟博览会日本区会展服务行业的毕业生。

此外,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新要求,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我们还将制定和完善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各类课程教学大纲,用于指导我院的日语专业教学活动。

(三)创新具备独立学院特色的日语专业教学模式、手段

1. 创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独立学院日语专业课堂教学一是要研究基础阶段的课程(包括基础日语、日语视听和日语会话课程)如何与人才培养定位相适应,找出问题及对策,研究教学方法;二是要研究高年级的课程(包括翻译类课程、日本文化、文学课程等)对在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包括其功用、地位等;第三是研究职业课程在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上的功能和作用。

在實践教学环节,我们一方面加强第二课堂实践、寒暑期社会实践的建设,举办了外教欢迎会,指导学生在会议上用日文及中文致辞、双语主持、双语歌曲表演、COSPLAY动漫模仿秀以及现场学包饺子和做寿司等;开展了日本影视配音比赛、日语演讲比赛等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另一方面加强大力建设和发展海外实践教学形式,积极探索与日本的大学及企业建立密切的交流,与日本长崎国际大学及日本乐商株式会社建立了长期的协力关系,成为泛北部湾经济区内独立学院及民办高校中第一所与日本的大学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的大学,为学生的语言和技能的学习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文化环境和工作环境。

2. 创新传统教学法与互动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基础日语对从语音、假名着手着重于日语的基础语法、基本词汇和日常用语、惯用语、句型的积累;高级日语则旨在训练学生的全文通读速度、语法修辞运用和综合技能的提高。对于学生在成年后对语言学习接受能力而言,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要给学生创造纯日语的环境使之更好的学习日语,这种想法过于理想化。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在成年以后很多思维已经固化,而各个学校教学资源有限,在短短的四年里要让学生尽快掌握人才培养方案所达到的要求,传统的精读课的讲授方法例如讲义法、翻译法、直接法等经过在这么多年的实践当中证实了其教学的优异性所在并贯穿了整个本科日语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预习和复习等自学能力,在课堂上精讲多练,使学生尽快掌握基础语法等支撑体系的知识,才能进而加强和完善其它方面的学习。

但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教学多采取整堂课由老师主讲的“满堂灌”式,容易因缺乏互动而使学生陷入沉闷的教学氛围中,没法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只训练阅读能力也跟不上现在日益激烈的时代竞争的要求,因此在课堂上适当增加综合训练环境和互动环节尤为重要。我们采用课堂分组讨论、角色表演、意见发表、翻译模拟实践等互动环节上,既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增加课堂形式多样化,进而促进学生日语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面提高,也要在平时的日常教学教育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我院2009级日语专业学生在高级日语课程中分组针对日本社会文化做了发表及课程讨论,例如课程上做题为《独居和孤独死》的专题发表中,学生利用图表、数据和图片资料等利用PPT详细阐述了日本老人孤独度过晚年的现象,并提出了我国应对老龄化的策略的见解。由此可见,独立学院的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比较具备的,创新教学手段,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具体的应用从而提高日语水平。

五、结语

在日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不是孤立的,都必须围绕本科四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科学的设置,也要根据各种客观和主观因素、即结合北部湾经济区社会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独立院校和学生的实际特点,与时俱进,不断研究和完善。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独立学院日语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方针,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找到自信,为学生的就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A类立项课题《北部湾经济区独立学院日语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2JGA25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秀文.日语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杜会科学版),2007(1).

[2]刘慧云.日语专业跨文化海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8(8).

[3]李秋萍.广西日语人才就业现状与前景探讨[J].科学时代(上半月),2010(8).

[4]房文娟,何如海.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学管理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5]曹雪梅.独立学院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教研究,2011(01).

(作者简介:姚绚文(1978.12-),女,汉族,广东潮阳人,讲师,硕士,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外语系日语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日语教育教学。)

作者:姚绚文

第二篇: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讨

摘 要: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格局来看,我国经济体制结构正处于改革深化阶段,这也会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步伐。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外资企业对于日语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其中外资企业主要对日语综合应用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也使得日语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环境中面临着较大的考验。鉴于此,对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全球化;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也处于多元化发展,其中产业结构的层次也相对明显,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改变。对此国内外在人才培养上要务必重视起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从市场需求出发来培养人才。在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也要进行系统性的完善,从之前传统日语专业培养逐渐向基础技能型人才转变,这样才能使得新世纪日语专业的人才在社会上获得较大的市场竞争力。

一、复合型日语人才的优势

从复合型日语人才的发展形势来看,不管是从语言专业还是技术角度来讲,复合型的日语人才都与以往的人才相互比较有着明显的优势。在企业办公过程中,复合型日语人才对于语言的把控,不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语言能力上来讲,都能体现出较高的水准,同时也要对专业人才的知识层面及综合素质进行系统性的培养。除此之外,在培养日语人才过程中应该对于日本文化有系统性的认识,例如,日本的文化、民众的生活习性、民族整体性意识等都将成为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于这些知识的分析及研究,可以进一步提升整个毕业生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对于这些工作的重点培养也能提高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对此综合性日语人才在处理日常生活时也会得心应手。从目前世界经济格局来看,综合性的日语日才是目前社会中急需的企业人才。换而言之,在这种人才培养机制体系中,可以进一步提升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这种综合型日语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比较系统,从多领域综合培养这种综合型的日语人才,进而为以后或内外的就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这种就业形式也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建设水平。

二、日语复合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不注重语言实践培养,日语人才的能力逐渐降低。从日语专业基础角度来讲,在日语基础大纲中明确指出,日语的表达主要取决于日语基本语言的应用,其中日语的表达能力基本有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方式。在日语基础培训阶段中,首先在专业人才的指导下完成日语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方式。所谓的日语表达,主要是发出信息,在日语表达过程中是否能够表达确切、流畅及得体,这些都需要从实际的应用角度来进行分析。对此,在日语表达过程中,务必要重视表达能力的培养。但是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讲,在我国的日语培训过程中,大部分培训人员都重视书面信息培养,而忽略了日语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在此过程中从事应试性及短视性,不能注重人才的实际活动性的培养。在日语实践活动中,其结果都是专业人才所缺乏的活动,这对于提升日语实际应用能力有着较大的帮助。在日语专业培训过程中,通常都会有语言实践培训。所谓的语言实践培训,就是一种相对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在此过程中,对于专业人才的应用及培训都有着实质性的作用。可是从目前教育培训的发展形势来看,大部分日语教师都未重视这项培训工作,在这些培训工作中,只是消极地对待,有些教育机构还将会缩减日语培训的时间。比如说在日语实践过程中,日语教育机构所安排的實践时间相对较少,有的是几乎没有。虽然说一个日语人才在毕业以后,手里都将会有好几个日语资格证书,这些证书确实是衡量一个日语人才的基本标准之一,可是有了证书是远远不够的。英语在日语实际应用中,使用最多的还是会话及听力能力。大部分的专业人才只是追求证书,而对于语言的实践功能基本上不会重视,有的教育机构也将日语的实践培训纳入到了应试教育中,这样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日语的综合能力。

2.对专业人才文化理解不系统,日语专业人才文化交流不完善。在外语交际过程中,主要是随着不同文化才将会影响到交际方式,每一种文化之间的交际都没有太多的阻碍,这是因为交际双方相对熟悉、各种表达形式也相互理解。可是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若是目标语言和文化缺少系统性的了解,那么这引起双方的误解,甚至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虽说我国与日本之间一水之隔,可是由于两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民族文化。从整个国家语言习性来看,两个国家之间存在着太多的区别。从中国的文化发展形势来看,日本文化就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例如,好朋友到家里拜访的时候,中国人传统思想认为约会迟到就相对不礼貌,对此应该早点去赴约,而对于日本人来讲,他们的时间观念特别强,对于他们来讲只要不迟到就可以了,其实他们普遍认为在约会时候稍微去晚一点是比较礼貌的,这是因为可以给朋友留下更多的准备时间,相反去早的话就会成为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语言表达能力,不但对语法要求严格,其更重要的就是是否按照传统文化习性来完成表达交流。对于某一种文化的习惯性理解和不同语言环境将会给交流者带来干扰,若是在表达交流过程中出现错误就会给对方造成不同程度的误解。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日语依旧不能与正常的日语交流相接轨。目前由于日语教育机构的水平正不断提升,很多日语培训者对于日语的把控能力逐步提升,可是由于人们对于日本文化的理解相对欠缺,同时也受到中文思维的干扰,日语交际能力依旧存在着问题。比如上级和长辈在接受到邀请时,应该使用一些具有决定性的言语,这主要是为了兼顾到对方;如果不答应别人的请求那边就可以直接地拒绝对方,这样会让对方觉得尴尬。对此在整个日语文化中,增强整个文化意识培养,进而提升专业人才的日语社会交际能力。

三、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系统的完善

1.优化传统培训方式,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外语专业被人们当作文学学科中的“外国语言文学”,对于外语类语言专业来讲,其所具有的基本作用就是对语言培训者进行文学及文化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外语培训者要掌握翻译、研究、管理等技能,对此分类及专业的限定将会对其外语有一个系统性的评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社会中的各个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在传统教育环境中所培养出的日语专业人才已经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对此我们要改变传统观念,在人才培养系统中进行优化,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同时也能丰富人才结构。在民族大学张立玉教授来看,其主要总结出了三个方面:其一,知识层面,主要有日语专业知识界相关人文科学知识;其二,能力方面,其主要是社会的实践知识及创新型的知识结构;其三,素质要求即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及政治思想素质等。

2.提高人才的动手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在日语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人才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要重视人才的社会实践能力。只有把这两方面系统性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推动人才的进一步发展,人才的综合素质也将会得到提升。当前我国许多的培训机构都使用集中式的培训方式,以便遇到一些问题时能够查缺补漏,但是这种方式是不能回到日常的培训环境中的。对此教育机构所安排的“毕业前进行社会实践”只能对人才的语言实践能力进行一个测试,不能对其结果做出改变。这就需要尝试使用新的方法,也就是使用英国教育机构所开创的“实践—培训—再实践”的模式,主要是安排专业性人才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进行社会实践,同时培训人员也要做好系统性的市场调查。除此之外,当外语专业人才创造出了必要的条件以后,可以和与之相关的语言国家进行交流培训,以提升专业人才的语言交际能力,在整个交流过程中也能感受到该国语言的思维逻辑,为职场社交奠定一定的基础。

3.有效区别语言文化类别,把语言文化系统性地融入到社交中。在日语培训过程中,不仅要求提升人才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出综合素质人才。作为语言知识来讲,它是一种相对完善的社交能力,也是交际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需要重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融合性,也需要对专业人才处理文化的形式进行系统性的培养,这样才能提升语言培训者的社会应用能力及社交能力。在日语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提升人才日语培训的专业能力,并且将日语与该国的文化背景融合在一起。以商务日语写作课程为例,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熟悉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商务习俗并且撰写各不相同的文书及礼貌用语等。在此过程中,需要讓英语培训者掌握相关的日语文化表达方式,怎样表达才能显得更加得体。不仅如此,语言不仅仅是一个交流工作的媒介,同时也要在专业人才的指导下,让人才学习该国的文化风俗及各种体态语言等。在此过程中也不能凭空去判断对方的感受,而是要按照自己的民族文化来做出相关的行为,以免在社交过程中给对方造成误解。

四、结语

在全球经济融合的大背景之下,社会中的各个企业应该拥有扎实的社交人才及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专业人才。要想企业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务必要大力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敢于创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推动国家经济全球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吕功训,王仲才.大型国有跨国企业人才开发体系创新研究[J].管理观察,2017,(1):9.

[2] 李锦淑.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以青岛农业大学毕业生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12):161-163.

[3] 高照慧.日语专业校外实践模式多样化的现实思考——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63-65.

[4] 张雯.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多语种人才的需求[J].现代国企研究,2016,(24):61.

[责任编辑 刘 瑶]

作者:张雪梅

第三篇: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的美学探究

【摘 要】在当代课程变革的时代,外语类必修课程也是重点发展课程之一。外语类必修课程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英语“独大”的局面发展成了“一超多强”的选择格局,日语作为第二大选择语种,在新时代备受关注。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的发展也受到广大学生及教师还有研究者们的关注,随着这门课程各个层面方式的革新,授课方式不断发展。在美学课程观的解读下,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也有着新的解读与进展。在美学探究的过程中,从这门课程之中提炼出了日本品鉴等相关能力的要求,将一门课程的宽度扩展为一场国与国之间的以文化为主题的对话。

【关键词】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美学;教育鉴赏

语言作为一门工具,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是极其重要的。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外语类公共必修课程的可选语种也进入种类繁多、任人选择的阶段。现在外语类公共必修课程,已经从英语的“独大”变成了多语言选择,日语、俄语、法语、德语等语言的课堂教学已经兴起,并且在逐渐壮大。

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日语成了新兴的外语类公共必修课的重要语种,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的课堂已经走进各大院校,其教学也从单一、刻板式的语言传授式教学过渡到多样的语言教学模式,已从整体上把握日本国情、在实践中体验日语知识学习慢慢转向在日本语课堂教学中引入日本文化的相关内容。

一、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的文化导入

对于日益扩大的日语学习人数来说,日语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结果是我们非常关注的话题。有效提升在校大学生的日语能力,让学生掌握日语并能运用自如,是大学日语教育的重点。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壮大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基础。在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的课程中引入文化因素或者说从文化角度看待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这门课程,也是情境式教学模式完备发展的具体体现。

现在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中的文化导入,主要通过活动课程与交换留学两种方式展开,将以上两个课程内容在整个课程中的学分比重占用比例进行调整来实现对学生的激励。活动课程的开展方式主要是引进日本的“文化祭”的文化活动周概念,在活动周内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主题,然后开设区域向同学展示,如各种日本文化商店等,可以提供给所有人真切的日本文化体验,让自己学习的日语在现实中丰富起来。还有异国学校之间的交换留学这种方式,通过亲赴日本,切实锻炼自己的日语能力,在“真”的日本文化环境中,来检验自己的日语交流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日本交流能力。

二、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的美学探究

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在历史之中不断完善,已经不再是一种语言的教授,而是一种文化的国际对话方式。这种对话方式从一种语言能力的传授转变为跨文化的交流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将异国文化导入相应的語言课程是第一步,更深层次的交流就是围绕这种跨文化课程的多视角思考。

格拉用美学的认识论来审视课程,用美学来探究课程中的奥秘。首先对杜威发起了挑战,他用美学方式重新阐释了杜威的五步思维和认知模式。而后Eisner把美学研究发展“为理解课程问题的常规工具”,并且提出“美学研究与传统的实验研究有着相同的目的,试图帮助研究者和其他人看到课程的性质,这一性质有助于解释学生与教育者对它的反映”“但在今天的教育气氛中,美学研究既不必要也不充分,而是非常值得期望的”。这就给我们展示了如何用美学来探究现在的课程。

1. 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美学探究

站在美学探究的视角上来看待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谐完整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情趣。

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从过去培养语言能力的单一目标转变为培养对于日本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情趣。这种审美经验和审美情趣在该门课程发展的初级阶段就是日本文化在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中的导入。这种情景式的文化导入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日语情境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日语能力、日本品鉴能力等;从人的美好与善良的层面出发,切实关心学生在学习中人格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日语能力就是日语交际能力,这是对于所有日语学习者的基本要求,学习语言就是要运用。日本品鉴能力是对日本文化的体验、对日本原著的鉴赏、对日本生活的真实体味。对日本文化的体验,就是在中国的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中竭尽所能地打造全日本文化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对日本原著的鉴赏,可以参考我国语文鉴赏能力的培养,只不过是语言的不同,日本原著的鉴赏能力也是对于日语交流能力的高级体现,在日语专业大学生中,日语原著品鉴这种课程只在高年级的专业选修课程中有所体现;对日本生活的真实体味,可以基本解释为交换留学的目的之一,在日本当地体味多元文化,以一种美学的眼光去看待日本的生活,比如日本的怀石传统料理不仅是一种美食的体验,也是一种料理的美学品鉴之路,再有日本的茶道与花道,都是日本生活美的体验。这种对于日本文化、生活的全境体验,也正是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的内容要求,在课程开设期间要追求课程内容的生活化、丰富化。

Robert Donmoyer提出,“戏剧应在课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这个与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内容不约而合。现在的课程教材中都引进了日本本土文化戏剧,如日本的和歌、歌舞伎等。在课程拓展中,基本都要求学生自发组织编纂、排演、完成日本传统戏剧的演出,如果能力有限还可以寻求日语专业同学的帮助,这也就是课程即戏剧最直接的体现方式之一。将大学日语这门课程视为一个巨大的舞台,教师和学生都是舞台的主角人物。日常的教学可以看成是一种舞台中的角色互动模式,这也就符合了Apple的建议,“考虑让学生忙于形成和发展他们学校日常生活的活动范式可能是聪明的,这种参与能使学生逐渐掌握和扩大对自己的条件和自由的洞察力。”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大学日语课程中通过不断的自我联系、角色互换来明确自己能力发展的条件与前景,然后为之努力而奋斗。这也验证了美学导向的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目标:注重审美情趣和审美经验的培养,注重身体和灵魂的结合,注重生活世界和人灵性的释放。

2. 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实施的美学探究

以美学取向来解读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的课程实施,即课程实施注重艺术性和创造性。

首先,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实施注重艺术性,可以解读为一种技术与美学的相互关系,也就是Grumet所说的“课程是美学产品,也是技术产品,既属于文化秩序,又属于自然秩序。作为美学活动,它创造并包含了角色,又包括了场景”。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是课程实施注重艺术性的关键。这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传播了异国文化,完成了一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场景的语言对话,既要尊重日本文化的传统和发展,也要考虑其是否对本国本土文化造成冲击。

其次,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实施注重创造性,可以解读为一种现实与可能的相互关系,也是Grumet认为的“体验课程看作是主张真实情景的需要”。大学日语这门语言类公共语言必修课程,开设已经有一定的历史了,但是怎样在课程实施上创新,怎样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一种境界。这种创造性,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协同发展,需要丰厚的物质资本和精神材料来完善,这也是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这门课程实施的难点之一。关键是要改善授课形式的本身,打破课程教材的限制,感受日语的真善美,体味日本生活与文化。

3. 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 ,从美学的角度研究课程评价,应该将其称为一种教育鉴赏和教育批评。将上述两个方面具体到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评价中来,就是对于这门课程的一种教育鉴赏和教育批评。这种教育鉴赏和教育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发展,唯一不变的就是这种教育鉴赏和教育批评背后的一种批判性思维的存在。

Eisner提出,“教育鉴赏通过直接观察教师和课堂生活,通过面试、检查教育材料等来研究教育的意向、学校的结构或组织特征、课程、教学、评价五个维度。”将这种教育鉴赏具象到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中,就是一种艺术的角色互动关系,将真切实感回归到平常的课堂与教学之中。通过这种带有艺术表征的教育鉴赏,可以让我们更精确地看到关于这门课程的发展空间。课程评价的教育鉴赏和课程内容的品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不同的层面上规定和发展了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使得这门课程在众多的语言公共必修课程中脱颖而出。

Eisner还认为,“在特定的情境中,教育批評的任务是一种超越情境自身的东西”。这种教育批评用在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这门课程时,可以看作一种超越日语教学的功能体现,也就是一种文化国际对话的展开。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就应该着重培养一种个性化的审美鉴赏能力。日语就像一把钥匙,为万千日语学习者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每个人对于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的认知与体验,具体到个人应该着重他们各自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这种审美鉴赏带有一定的批评精神,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具体体现。对日本文化也应该持有一种批判性思维,要做到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随着全球一体化以及国家间交流的加强,外国语教学逐步开阔了领域。从“单极发展”或者“两极对抗”逐步走向了“一超多强”,日语、法语、德语、阿拉伯语、韩语等语种的教学崛起,也促进了大学外国语基础教学的语种完善。随着社会的革新,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不断发展,逐渐从单一、刻板式的语言传授式教学过渡到了多样的语言教学模式,这还是不错的。但是,随着课程观的不断发展,以怎样的眼光看待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也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从美学的角度出发看待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就会发现这门课程的缺点,作为教育研究者要补全这不足的美。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和谐人格,培养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情趣;课程内容追求的是生活化、丰富化,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将日语交流能力和日本品鉴能力相结合,完善学生的人格;课程实施要注重艺术性和创造性,课程评价要将评价转化为一种教育鉴赏和教育批评,这种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体现。美学取向的课程观念具体到大学日语(非日语专业)课程中,就是艺术性地把握这门课程的发展前景,从美学的角度解释这一课程的前进之路。

参考文献:

[1] 威廉.F.派纳,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M.陶伯曼.理解课程[M].张华,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89-627.

[2] 宗白华.艺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 王艳迎.大学日语综合教学模式探索[J].日语学习与研究大学日语,2000,(3):31-33.

[4] 李顺春.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1):80-85.

[5] 杜双成.论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3,(5):151-152.

(编辑:秦俊嫄)

作者:高博

第四篇:日语学习者多样化背景下的日语教育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无论是文化交流还是经济交流都在不断增加。作为亚洲中的发达国家之一,日本在科研、航天等方面技术水平都处于世界前列位置,其游戏、动漫等文化产业也在全世界呈现良好的文化输出趋势,因此日语学习者也不断增加,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本文将对当前日语学习者多样化背景进行分析,并对此种多样化形势下的日语教育进行分析,希望能帮助我国日语教育者把握日语教育教学发展动向。

【关键词】日语学习者 多样化背景 日语教育

引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日本经济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在日本国内,日语学习者呈现出直线增长趋势,同样为了与日本进行文化与经济交流,世界各国日语学习者否呈现出一定增长趋势,基于这种文化与经济交流趋势,基于日语这种文化发展趋势,本文将简单对日语学习者与其多样化趋势进行简单阐述,并从其日语发展历史趋势出发,站在当前日语学习者多样化背景下,对日语教育今后发展趋势进行简单分析,希望能为日语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一、日语学习者及其多样化

1.日语学习者及其定义

在日语教育概念中将日语学习者分成两部分,一个是JSL,即Japa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这是指将日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日语学习者,这一部分学习者大多数是在日本国内,将日语作为学习、工作等必须工具,所以进行学习,在我国,这种学习者大多数都是与日本有贸易关系、学习关系等需求。另外一种为JFL,即Japa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这是指将日语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这种学习者主要是指在日本国外的日语学习者。这种日语学习者为我国日语学习者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对第一种Japa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日本国内日语学习者对多样化背景下,从日本社会发展所造成历史背景入手,对其日语教育情况进行简单分析和研究。

2.日语学习多样化趋势及其概念

在日本国内学习日语的外国人原本是以留学生等为主,其学习目的是为了通过日语学习日本先进科学等技术,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日本留学生群体开始不断增多,其学习目的也从原本技术学习扩展到经济、文化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因此从广义上来讲,日语学习者多样化主要是指学习者学习目的多样化。其次,伴随着日语学习者数量不断提升,学习者学习条件、学习经验及母语语種等也变得更加多样化。致使日本国内在境内日语教学时,需要根据不同学习者情况、不同日语学习情况,灵活变动日语教学内容,针对日语学习者多样化不断改变日语教学现状,适应时代发展变化。

二、日语学习者多样化的社会历史背景

1.日本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激励日语学习者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日本就在大力发展本国工业及科研行业,并且其工业发展与科技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前列。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改善战争遗留问题,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批准“难民条约”开始接受东南亚国家难民,致使本国国内日语学习者不断增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日本进入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为了满足社会对劳动力需求,让日本开始接受拉丁美洲日裔后代,在九十年代中半,日本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开始接受外国人进入日本学习其前进技术,使日语学习者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虽然日本严格控制外国人入境数量,但是在这些政策之下,日语学习者不仅有显著提升,还呈现出多样化结构。特别是为了配合日本经济发展与时代发展脚步,在1984年日本还开始对外国人进行日语水平测试,促进日语教育事业发展。

2.日本科技技术产业与文化产业水平不断提升

作为亚洲发达国家之一,日本科学技术行业水平毋庸置疑,因此,早在上个世纪,我国就有大批人才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前往日本,这在无形之中就提高了日语学习者的数量,并改变了日语学习者的组成结构,使其初步具有多样化规模。自互联网发展以来,以日本动漫作品、影视作品等为主的文化输出产品进入我国文化市场,并在我国拥有了一大批文化作品拥护者,这些拥护者开始通过日本文化输出产品开始日语学习,让日语教育呈现出多样化学习者趋势。

三、日语学习者多样化背景下的日语教育

1.日语学习者人数增多

根据日本文化厅对日本日语学习者的统计,在日本日语学习者主要以社区居住者、留学生、技术进修生这三种为主,而社区居住者有包括日裔居民、中国归国者及东南亚难民移民者,而伴随着日本经济与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留学生与技术进修生人数不断增加,这类日语学习者也呈现猛增趋势,为了适应广大外来日语学习者学习需求,日本国内也出现许多民办日语语言学校,帮助缓解外来留学生与技术进修生日语学习需求,并将日语教育向其学习方向发展,使日语教育变得越发专业化。

2.日语学习者学习目的更加多样化

伴随着社会进步,日语学习者学习目的也产生了很大变化,为了掌握日语学习目的变化情况及变化趋势,日本文化厅对在日本的日语学习者进行调查时,发现其中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日语学习者,是以在日本生活为目的进行日语学习;还有百分之三十左右日语学习者是以升学为目的进行日语学习;而另外还有百分之二十左右日语学习者以除上述两种项目之外的兴趣等目的进行日语学习。依托于互联网渠道,日本动漫作品、影视作品以文化输出形式流入世界各地,并逐渐形成文化输出形式,很多人都通过这种文化输出产品重新认识日本,并对日语学习产生兴趣,开始学习日语,甚至不远万里前往日本进行留学深造;还有一部分人学习日语是因为与日本公司有贸易往来或者本身就在日资企业内部工作,基于这两种日语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目的,日本国内也出现许多类似于日语兴趣教学机构、日语商务教学机构等非公立日语教学机构,来满足日语学习者多样化所带来的多样化日语教育需求。

四、日語学习者多样化背景下的日语教育发展趋势

1.日语教育应重新对自身教育作用进行定义

随着日语学习者多样化及学习者多样化带来的学习目的多样化,日语教育应对自身教育作用进行重新认识,并根据全新认识进行定位,首先针对日本国内日语学习者来说,在进行日语教育时,应根据日语学习目的分为“学校型日语学习”与“社会型日语学习”两种,并以此为区分,对日语学习者进行针对性日语教育。

同时日语学习者多样化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日本社会正在发生改变因此,在进行日语教育时,不能在以传统让学习者会说日语、读日语、看日语为主,而是要以时代发展眼光看待日语教育,改变日语教育作用,让日语教育能在日语学习者多样化背景下焕发新生机,呈现新形势,能为日语学习者提供更好地日语教育。民办日语教学机构也应针对日语学习者不同学习目的,开展不同日语教学课程,让日语学习者可以有更多选择。

2.让日语教育跟随日语学习者多样化趋势变得更加多样化

在日本国内日语教育教学体系中,为了满足外国移民者等情况为主的日语学习者,日本大学开始了小学教师专业,满足以外国移民子女等为主的低年龄日语学习者需求,丰富日语教育形式。其次,在日本国内,为了满足留学生日语学习需求,开始出现许多民办类日语语言学校,并吸纳来自各国的日语学习者,不仅帮助丰富了日语教学形式,还完善了日语教育教学体系,提高了日语教育水平。同时我国应与日本进行教育教学联合,让我国日语学习学生能有机会进入日本语言学习大学,进行日语学习深造。

在我国为了满足企业对日语人才专业需求,我国大学也纷纷开办日语教育专业。对于已经走进社会且因工作原因需要学习日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其不仅可以选择大学开办的社会日语学习课程,还可以选择民办商务日语学习课程进行日语学习。伴随中日两国经济交流趋势,这种学习者不断增加,这种日语教育模式也成为日语主要教育模式。我国还有许多日语学习者是通过互联网接受了日本动漫、影视等文化输出之后,还是进行日语学习。这种日语学习者属于兴趣性日语学习,其学习者数量也伴随互联网发展呈现逐渐增长趋势,我国日语教育也应顺应这种学习者多样化趋势,开展兴趣日语教学。

五、总结

在全球化经济发展形势及日本文化产业输出发展情况下,日语学习者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日语教育教学现状也应进行针对性转变,顺应学习者多样化趋势,进行针对性日语教学,改变日语教育教学结构,提供日语教学水平。针对我国国内日语教育而言,高校应针对两国间经济、文化交流情况开始商务日语等专业,完善日语教育体系;我国民办日语教育机构,也用根据日语学习者多样化趋势,开设兴趣日语教育课程与商务日语教育课程等,满足我国日语学习者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洋.浅析日语教育学的研究拓展领域——兼评《日语教育学概论》[J].高教探索,2016(10):133-134.

[2]陈毅立,胡琪.跨文化语境下的日语教学 2016年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2017(00):1-4.

[3]樊丽丽.应用型本科高校日语专业“基础、行业、实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基于创新创业视角[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2):315-316.

[4]薄红昕.国外日语教育标准对国内日语教育改革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7(05):114-117.

作者:朱丽蓉

第五篇:浅析日语汉字对日语学习的影响

【摘要】日语文字源自于汉语,它与汉字有着重要的联系,探究日语文字与汉字之间的关系对于日语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日语汉字对日语的学习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着重探讨了日语汉字对日语学习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利于日语汉字来有针对性地学习日语。

【关键词】日语汉字 日语学习 影响

日本在古代本来就没有文字,日本文字的起源来源于我国。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日本人虽然根据汉字的形状以及偏旁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假名。但是汉字在日语表记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汉语使我们的母语,虽然日本文字来源于汉语,它们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但是在具体使用中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日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够因为日语与汉语的共同成分而抹杀调二者的不同。日语汉字对日语的学习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常常会使初学者在学习日语词语的过程中产生“望文生义”的现象。因此,探讨日语汉字对日语学习的影响对于深入分析研究日语汉字以及日语教学和学习都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

一、日语汉字对日语学习的积极影响

众所周知,日语文字源自于汉语,它与汉字有着重要的联系,探究日语文字与汉字之间的关系对于日语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日语汉字对日语的学习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学习日语,需要正确认识体育汉字对日语学习的影响。笔者认为日语汉字对日语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影响。

1.在读音方面日语汉字对日语学习的影响。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发音,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要理解其词汇、字义,更重要的还要学会发音,能够运用所习得的语言进行日常交流。日语文字与汉字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许多日语文字都是来源于汉字。在日语五十音图的入门教学课程中,日语中假名的书写虽然和汉字有所不同,但是有许多发音确实与汉字的发音相似或者相同。因此,笔者认为在对日语假名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借鉴汉语的读音、拼音和发音来去学习。比如说日语假名中的“ぁ”和汉语拼音中的“a”非常类似,日语假名中“か”于汉语拼音中的“ka”非常相似以及日语假名中的“さ”和汉语拼音的“sa”非常相似等。研究日语语言假名,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假名在汉语中我们都可以找出相对应的拼音和发音。但是并不是说只要能够找出其在汉语中的发音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学习它们,在具体学习中还需要我们仔细研究其发音,要能够灵活运用汉语发音来更深入的学习。最值得注意的是“う”段特别是“ふ”发音有点特别,如果非要找最相近的拼音就应该是“fu”而不是“hu”,还有就是拗音的发音,表面上似乎很拗口,但其实也是拼音的组合,キャ就相当于kya。日语单词的发音与汉语文字的发音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在学习发音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汉语文字的发音就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便利,进而能够使学习者掌握发音的规律,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促进他们更投入的学习。

2.在语法方面日语汉字对日语学习的影响。日语文字与汉字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许多日语文字都是来源于汉字。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日本人虽然根据汉字的形状以及偏旁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假名。但是汉字在日语表记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不可能脱离其语法,日语语言的学习也同样如此,比如说词性,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连词等,这些都是构成语法最基本的单元,如果学习者不能够很好地理清日语文字的词性,就难以对其语法进行很好地学习和掌握。虽然日语语言与汉语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比较大的不同,但是日语中的文字有好多来源于汉语,它们在词性、语法方面有着很多的共同特征。比如说日语中的汉字和汉语在语法方面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一些日语文字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连词等都是源自于相同的汉语中文字的词性。比如说在我国古汉语中对判断句的表述通常的用法是“……者……也”这种表达方式,而在日语语言中对对判断句的表述方式则为“……は……です”,这两者在语法的具体运用上表达的非常类似。由此可以,了解和掌握日语汉字的词性、语法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有利于他们结合汉语的语法、词性更高效地掌握日语语言的相关语法,提高其日语语言的运用能力。

3.在词义方面日语汉字对日语学习的影响。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要首先学习其单词,理解其词义,只有真正掌握了单词的词义才能够为语句和篇章的理解打下基础。由于日语文字有许多是来源于汉字的,许多词义还保留着原有的含义。因此,了解和掌握日语汉字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汉字也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而日语中的汉字基本还是沿用汉字中的繁体字,而现阶段汉语基本都是用简体字。在日语学习过程中,有许多日语文字看起来非常类似与汉字中的繁体字,只要我们能够对了解和掌握日语汉字在汉语中繁体字的词义,就能够很好的掌握其词义。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完全可以借助于日语汉字来去学习、理解和掌握日语语言,这样有利于加深学习者对日语词汇的理解和掌握。

二、日语汉字对日语学习的消极影响

日语汉字对日语的学习的影响是双面的,它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汉语使我们的母语,虽然日本文字来源于汉语,它们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但是在具体使用中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日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够因为日语与汉语的共同成分而抹杀调二者的不同。了解日语汉字对学习者的消极影响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来学习日语。笔者认为日语汉字对日语学习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日语汉字对日语文字读音的影响。虽然说日语单词的发音与汉语文字的发音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在学习发音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汉语文字的发音就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便利,进而能够使学习者掌握发音的规律,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促进他们更投入的学习。但是在日语语言学习过程中,如果不加分辨的盲目运用日语汉字的发音,那么就不可能准确地掌握和辨别日语文字的长短音、辅音等区别。在汉语中汉字的发音只有声调,并没有长短音之分,就算是可以把某个音拖长一点或是缩短一点,或者再说夸张一点,就算把音拖到一口气那么长也不会对其意义造成任何改变。而日语文字的发音则不同,它们是有长短音之分的。在日语文字发音过程中,如果对某一个文字发音长一点或者短一点,其所表达的意识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说“きぼ”拖长一点变成“きぼう”,那意思也就从“抚摸”变成了“希望”,可见两者所要表达的意识是完全不同的。日语语言学习过程中有些学习者常常会受到日语汉字的影响,在发音过程中对长音和短音难以区别,在阅读和交流的过程中难以把控日语汉字的发音,这就会对日语学习、理解和掌握造成一定的困难,严重会影响学习者日语学习的效果。

2.日语汉字容易使日语词汇误用。在日语学习过程中,有许多日语文字看起来非常类似与汉字中的繁体字,只要我们能够对了解和掌握日语汉字在汉语中繁体字的词义,就能够很好的掌握其词义。但是这些文字或词汇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日语文字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由于两国文化社会背景的差异,在文字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日语汉字只是学习者掌握日语文字词性的辅助条件,但它并不等同于可以借助汉字的使用方法来使用日语文字。比如说“先生”在我国的意思通常是泛指男性,而在日语语言中的意思则完全不同,它是指有身份的人或者威望比较高的人以及教师。汉字中的“勉强”这个词汇在我国的意思是不情愿、不愿意的意思。而在日语中则是指学习的意思。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如果学习者不能够真正站在语言文化背景中来使用相应的文字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就会在使用文字的过程中产生歧义或偏差。像「一つ物が落ちちゃった」这样,有些数量词在日语句子中不必使用,只要说「物が落ちちゃった」就可以。而受到汉语母语的影响,很多学生会说「一つりんごがある」「一人学生がいる」等等,而正确的说法应该是「りんごがある」「学生がいる」。看到一个与汉字非常相似的日本文字时,一些学习者常常想到的是它在汉语中的词义和用法,常常习惯于用汉语中文字的用法来代替其在日语中的用法,这样常常会查收偏差,不利于日语语言的学习,进而会影响到学习者学习的效果。

3.日语汉字习惯用语的差异对学习日语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日语文字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由于两国文化社会背景的差异,在文字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由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两国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一些文字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受到习惯用语的影响。日语汉字在日语语言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习惯用法,如果仍然利用汉语中汉字的用法来套用其在日语语言中的用法的话,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比如说日常生活中文明所要对某一种很小的东西进行表述时,常常会用到“像巴掌那么大”这样的用语来对其进行表达。而在日语中则不会用同样的表达方法,他们一般习惯于用“像猫的额头那么小”来对其进行表达。在向某人进行保证时我们习惯于说“我保证”或是“我发誓”这样的词语,而日语中则不会用这样的表达方式,他们通常会说“大丈夫”。显然两国的习惯用语不同,在具体表达某一事物的思想内涵时所用的词语或词汇也是有差异的。如果学习者在日语学习过程中不了解日语汉字的习惯用语的话,在具体的学习和交流过程中一味地以汉语来进行理解的话,就可能会出笑话,严重会影响到学习者日语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日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应当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了解日语汉字的习惯用法,这样才能够提高其日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4.日语汉字对日语学习语法的影响。语法是构成语言学习的关键,日语语言学习也不例外。学习日语就需要了解、认识和掌握其语法知识。虽然日语语言与汉语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比较大的不同,但是日语中的文字有好多来源于汉语,它们在词性、语法方面有着很多的共同特征。但是由于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日语汉字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构成了日语语言自身的语法。通常意义上来说,汉字属于孤立的词语,每一个汉字和音节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它们不会随着词尾的变化而变化。而日语则不同,日语与英语单词非常类似,他们的词义会随着词尾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比如说“……ます”和“…. ません”,如果两者省略部分完全一致的话,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意识则是完全不同的。一些日语文字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连词等都是源自于相同的汉语中文字的词性。对于这些日语汉字的学习要在了解和掌握汉语汉字的基础上来具体学习其在日语语言中的使用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学习日语,提高学习者日语学习的效果。

三、结语

日本在古代本来就没有文字,日语文字源自于汉语,它与汉字有着重要的联系,探究日语文字与汉字之间的关系对于日语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日语汉字对日语的学习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了解日语汉字对学习者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有助于学习者更有针对性地来学习日语,进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日语语言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无未.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中古音关系的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4).

[2]黄莺.日语汉字词汇教育——以中日同形词为主要研究对象[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1).

[3]李无未.中日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差异——以比较学术史的眼光观察[J].古汉语研究,2006,(04).

[4]刘淑学.汉语中i韵尾字的汉、日读音对比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

[5]刘淑学.日语拨音音节汉字的音读与汉语音韵的对比研究──兼论研究日语汉字音读的意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1).

[6]于飞.日语汉字语音回路的研究——基于形声字音符的认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03).

作者简介:赵露(1977-),女,贵州遵义人,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三语习得及日本文学。

作者:赵露

上一篇:西医论文下一篇:培智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