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硕士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论文主题涵盖五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护理学硕士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目的了解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护理评估、基本操作、病史采集、病例分析及护理措施、护患沟通等方式进行考核。结果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护患沟通得分最高,病例分析及护理措施得分最低。

第一篇:护理学硕士论文

护理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摘要:分析我国专业型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研究专业型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专业型护理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改革提供意见。

关键词:专业学位 护理 硕士生 培养教育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思想、道德素质良好,学科理论知识扎实,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本文结合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从培养目标、教育结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分析我国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以促进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①导师力量薄弱。导师是决定研究生教育质量优劣、科研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与导师直接相关。我国护理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基本由院系导师和临床导师组成,院系导师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脱离临床缺乏护理实践经验;临床导师虽有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但部分导师学历层次较低,知识和能力结构参差不齐,多数未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知识、理论更新不够及时,难以满足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带教需求,而且临床导师承担着临床的大量工作,缺少用于指导学生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处于自我摸索前进者,缺乏有力的指引者。

②理论课程设置未体现护理学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临床实践课3大板块。但部分院校未单独开设护理学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所有护理学研究生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一块参加必修课学习,课程中并未涉及与护理学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相关的课程。[1]还有些院校的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没有任何分别,教学内容没有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不能反映国际护理新动态和学科新知识。

③教育结构不健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结构分为3部分,即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布局结构。从层次结构方面来看,护理专业学位仅局限于硕士层次,学士和博士层次还没有设立专业学位。从类型结构方面来看,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单一,专业性不强,缺乏专业特色。从布局结构来看,国内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布局不均衡。目前,全国28 所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招生院校主要为“985”和“211 工程”院校,分布于全国17 个省市,且各高等院校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也很不平衡,西医院校的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单位多,而中医院校的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发展较慢。[2]

④培养目标空洞,培养定位不明确。我国开展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制订了各自相应的培养目标,但是未充分展现护理专业的特色。有关规章制度规定: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由此可见,总的培养目标并未具体化,要求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专业性不强。[3]使得院校自成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层次不一,而且使得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职业定位不清。

⑤临床实践课程设置缺乏。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的培养模式应该是以临床实践为主,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为辅的,其课程设置应该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相关实践领域的要求,同时学位论文要和培养临床护理决策能力密切结合。但是很多高校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的课程设计是相同的,每个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在第一年的理论学习内容几乎都是一样的,学生的专业方向不能得到体现。[4] 在临床实践环节也是如此,一些院校会统一安排所有的护理硕士研究生,没有针对性。

⑥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硕士研究生的评价体系对保证培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尚未建立一套适合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质量评价标准均由不同培养院校根据培养方案自行设定,缺乏全国统一的标准。相应的政策法规也不完善,与职业任职资格间尚未建立衔接关系。

目前,我国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培养目标、教育结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还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逐步加强临床型护理研究生的培养力度,制订出科学、系统的适合国情和专业特色的培养模式,以利于我国护理学科独立、专科化发展,从而培养符合社会和临床需要的高层次护理专业人才,最终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平衡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媛媛.硕士生导师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广州:第一军医大学,2005.

[2]程青红,王子迎.对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缺陷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9):11-13.

[3]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介绍[J].中华护理教育,2011,8(3):114.

[4]田学真,张俊.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路径探析[J].继续教育,2012(2):32-34.

作者简介:

王珍珍(1986-),女,陕西咸阳人,陕西中医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护理教育。

作者:王珍珍

第二篇: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方案的比较

一、引 言

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位,前者是职业性学位,在我国称为专业性学位,后者是学术性学位。[1]2011年我国招生院校首次招收应用心理硕士,应用心理硕士作为新开设的专业性硕士学位,与学术性学位中的应用心理学硕士有相似之处,但从专业学位视角人们更关注的是与学术性人才培养的区别与特点。由于应用心理硕士开设不久,目前关于它的研究尚未发现,本文将对西南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其应用心理学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剖析二者在研究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的异同,以此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二、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方案的比较

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作为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代表,为科学理解专业硕士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清专业硕士作为应用型研究人才在创新人才中的特色,比较分析两者的研究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成为我们以点带面理性而全面认识专业硕士的有效途径。

(一)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的比较

我国进行应用心理硕士和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的学校主要有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各高校都有细化的研究方向。例如西南大学的培养方案为:应用心理硕士有4大研究方向,分别是司法与犯罪心理、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健康与临床心理、学校心理学。[2]而应用心理学硕士主要有8大研究方向,分别为现场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文化与管理心理学、美学与服装设计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应用社会心理学、教学策略。[3]

以司法与犯罪心理和现场心理学为例进行比较,司法与犯罪心理研究方向主要围绕罪犯心理与行为矫治、罪犯人格重塑以及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识别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罪犯心理分析、现场心理识别等专业技能,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而现场心理学主要研究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再现及利用问题,它涉及到犯罪学、刑事侦查学与心理学、法学等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笔者发现,这两个研究方向都涉及到了犯罪现场心理等内容,所不同的是,司法与犯罪心理注重培养学生开展应用实践研究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更加关注的是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现场心理学则更关注学生的科研能力。

再以专业硕士中的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和学术硕士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为例,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主要围绕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企业EAP的实际问题等进行研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人力资源测评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研究如何通过招聘、任用、考核、培训等形式来有效调配相关人力资源。该方向是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同时它也涉及到了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通过对这两者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无论专业硕士还是学术硕士在人才培养中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但两者研究的重点不同,应用心理硕士直指实践,研究特色是偏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研究着重于应用研究,而应用心理学硕士的研究特色则是立足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及相关学科的思想,偏重于前沿性和应用性的研究,研究着重于学术或理论的研究。通过研究方向的内涵还可以发现,应用心理硕士的职业指向性比较明显,研究方向立足于实践领域分类,着重培养学生对实践问题的研究,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而应用心理学硕士则直指学科各分支,主要立足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学科体系,偏重于对学科体系的学术研究。

(二)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目标的比较

应用心理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各职业领域要求、具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心理学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2]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规定学生要全面协调发展,同时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精神,要能够在上述四大研究领域开展应用工作。应用心理学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修养,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通晓心理学的应用知识与技术,能在各级科研、教育等部门,以及企业、咨询机构等从事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专门人才。[3]

比较二者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应用心理硕士是为社会各职业领域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满足社会职业领域对心理学应用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心理学硕士主要是为各级科研和教育等部门,以及企业、咨询机构等培养从事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专门人才。这些在对二者的具体要求中都有体现。应用心理硕士要求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具备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某一领域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心理学硕士则要求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综观二者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我们发现,应用心理硕士着眼于为社会各职业领域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心理学硕士着眼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科研型人才。

(三)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课程设置的比较

西南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课程设置采用的是必修-选修-必修环节这样的课程体系(如表1)。攻读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两年内应修总学分不得低于30学分,其中必修不少于18学分,专业实践实习不少于4学分,选修课程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分成几类相对独立的模块,可以根据课程模块来进行选择,选修最少不低于8学分。攻读应用心理学硕士则要求应修学分不少于34学分,其中必修26学分,选修8学分。

在必修课中,应用心理硕士的课程设置了3门方法类的课程和3门专题性研究课程,应用心理学硕士则设置了3门平台课和两门研究性课程。我们发现,应用心理硕士偏重于掌握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而应用心理学硕士偏重于了解学科最新动态及其应用前景。

在选修课中,两种硕士学位专业的选修课开设的门数均较多,但是要求学生选修的力度均不大。应用心理硕士开设的选修课程基本都涉及到实务或技术,应用心理学硕士则偏重理论,多为研究专题、研究进展等等。应用心理硕士关注实际操作,应用心理学硕士则注重本学科现代发展情况的学习与研究,对实际技术与方法的关注不突出。

在必修环节,应用心理硕士注重实践环节,在质量上和数量上均有严格要求,应用心理学硕士则注重学术活动。综观二者的课程设置,我们发现,专业学位的应修总学分比学术学位的应修总学分少,由于两者的硕士学位的种类不同,其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具有明显的差异,应用心理硕士突出了实用性,无论从课程内容、选修课程的细致划分还是实践环节学分所占比重都可以看出。而应用心理学硕士注重的是心理学系统理论的学习、学科前沿情况的了解以及获取国外学科进展的能力(即外语能力)的培养,其对人才培养的导向明显偏重于理论研究型。两者课程设置的层次清晰,分别突出了“职业性”与“学术性”。

(四)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模式的比较

在培养模式上,应用心理硕士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采取课程学习、论文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用于学位论文和专业实践的时间不得少于1年。其专业实践课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学位论文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2]其具体的培养方式要求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实务能力的培养,成立导师组,并吸收企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等加入导师组,采取集体培养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养工作。

应用心理学硕士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采取课程学习与论文并重的原则,用于学位论文研究时间不得少于1年。学位论文开题时间放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初,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初进行。[3]中期考核的结果将作为硕博连读或提前攻博的重要依据。中期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硕士论文撰写阶段。在研究生期间必须达到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通过论文答辩方能毕业。

通过比较二者的培养模式,我们发现,应用心理硕士的学习年限少于应用心理学硕士,应用心理硕士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务能力的培养,而应用心理学硕士着重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培养。应用心理硕士的培养成立导师组,采用集体培养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并聘请企业、公共管理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相关专家参与教学、培养工作,[4]而应用心理学硕士往往是一个导师专门指导自己的研究生。专业硕士着重培养实干家,为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工作提供所需人才,学术硕士则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着力为科研机构提供博士生生源。这一点在二者的培养模式中都有体现。

三、结 语

本文以西南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方案为例,比较了二者在研究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的异同。笔者发现,二者在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的某些方面虽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一个着重应用研究、一个着重理论研究,一个着力于应用创新、一个着力于理论创新,一个重在实践,一个偏重理论。同样,二者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的侧重点特色鲜明,应用心理学硕士更加趋向理论性,而应用心理硕士则趋向实践性和职业性。

参考文献:

[1] 肖琳.教育硕士和教育学硕士课程设置对比研究[J].四

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2):32-33.

[2] 西南大学研究生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EB/OL].http://pgs.swu.edu.cn/new/peiyang/article.php?

articleid=236[2012-06-06].

[3] 西南大学研究生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EB/

OL].http://pgs.swu.edu.cn/new/peiyang/sort.php?sortid=8

[2012-06-06].

[4] 王莹,朱方长.我国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

的比较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2):100-102.

Comparison of Training Programs between Master of Applied Psychology

and Master of Science in Applied Psychology

GAO Yuan

Key words: master of applied psychology; master of science in applied psychology; training program

作者:高源

第三篇: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目的 了解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采用护理评估、基本操作、病史采集、病例分析及护理措施、护患沟通等方式进行考核。结果 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护患沟通得分最高,病例分析及护理措施得分最低。结论 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养有待加强,应充分调动导师和带教教师的积极性,健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护理学 研究生 临床能力考核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这是我国护理学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改革,使护理学研究生教育由过去的培养重科研、轻临床的学术型人才向直接服务于临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转变。但由于时间过短,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考核评估体系和量分标准,各院校只能各自为政,边实践边探索[1]。因此,构建符合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客观、科学的临床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对实现培养目标和提高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校作为浙江省第一个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点,对此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现报告如下。

1 考核对象

湖州师范学院护理学院2012级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3名,年龄22~32岁,其中4名在入学前有两年或以上医院工作经历,其余9名为应届生。临床实习时间为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

本次临床能力考核为中期考核,集中安排在第四学期初进行,此时学生已经进入临床一年,完成了8个月的基本护理实践能力训练和4个月的医疗实践,即将开始专科护理实践能力训练。

2 考核的组织实施

2.1 建立组织管理机构

为保证考核质量,我校成立了由分管院领导、校内及附属医院专家组成的“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委员会”,负责制定评价指标和考核方案,组织、设计、实施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

2.2 细化培养方案

在《湖州师范学院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实施细则,规定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医院实习的2年时间内,轮转不同科室,分别进行基本护理实践能力、医疗实践、专科护理实践能力训练,并要求在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科室轮转时间不得少于12个月,并于第四学期初组织临床能力中期考核。

3 考核方法

3.1 考核内容与工具

参照复旦大学[2]和南方医科大学[3]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安徽医科大学[4]和第三军医大学[5]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评价框架和指标,我校中期考核主要通过整体护理查房综合考察学生的护理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考核满分为100分,其中护理基本技能40分,临床思维能力60分。具体内容和分数构成见表1所示。

3.2 考核方法和程序

考前3天考核委员会成员集中培训,就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评分标准等达成共识。考核当天,专家赴实习医院现场考核,每场考核有5名专家参与评分,设考核组长1名。病例由专家在学生实习医院临时抽取,临考前10 min考核组长告知学生本次考核的病例、考核目的和方法;学生利用10 min时间做好相关准备,并与患者沟通取得合作;考核以整体护理查房作为基本框架,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简要病史进一步收集资料、护理评估、病例分析、制定护理措施、开展健康宣教,完成一项由考核组长指定的适合该患者的护理操作;最后回答相关问题。每位学生考核时间为2 h。

4 考核结果

本次中期考核,13名学生平均成绩为82.60±6.34,各项目得分如下:护理评估11.87±1.28;基本操作22.13±1.32;病史采集8.09±1.01;病例分析及护理措施31.06±2.83;护患沟通9.45±0.81。经标准化处理后,得分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护患沟通、基本操作、病史采集、护理评估、病例分析及护理措施,且除基本操作外,其余3项标准化平均分与护患沟通平均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讨论

5.1 临床能力考核评价反映的问题

中期考核各项目得分存在较大差异,护患沟通得分最高,病例分析及护理措施得分最低。所有学生在查房过程中沟通解释到位,处处体现对患者的关心和尊重,可能与目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患者及家属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形势下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也逐步提高的氛围有关。而病例分析与护理措施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该项目得分在学生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入学前有工作经历的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应届生,表明临床综合思维能力需要长时间的临床实践才能逐步积累和提高。

5.2 对提高研究生临床能力的思考

5.2.1 改革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制度

根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热爱护理专业,具有一定临床科研能力,能直接参与临床护理实践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人才[6]。这就意味着学生毕业后将主要从事临床专科护理工作。现行招生制度规定: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或具有同等学力,并已通过注册护士资格考试者,而对于是否具有临床工作经历没有规定。恰恰目前护理硕士專业学位研究生生源大部分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些学生除了本科阶段的临床见习和实习外,对专科的认识基本停留在书本概念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7],甚至某些学校为了追求考研上线率让学生放弃实习为考研做准备。这些学生入学后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基本操作训练,同时因为缺乏临床经验使他们在专业学位的学习中难以理论联系实践,尤其是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较为困难。对于在入学前就有工作经历的学生而言,已积累的临床经验在专业学位的学习中不断得到升华,同时用专科知识指导临床实践,必将事半功倍,这在我们的中期考核中也得以证实。另一方面,随着护理本科教育的普及,能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在职护士越来越多。因此,建议招生制度规定报考护理专业学位者应具有两年或以上工作经历。

5.2.2 建立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标准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目前国家对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只有原则性和指导性的要求,没有形成统一、规范、具体的专业标准和要求,各个培养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也参差不齐。为确保培养质量,国家应制订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标准,尤其是应尽快建立作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核心的临床能力标准,以便对正处于摸索阶段的培养院校起到定向和指导作用。

5.2.3 健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评价体系考核是保障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风向标;完善的考核机制可以为导师和学生提供如何培养临床能力的指引,调动培养对象努力达标的主动性[2]。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框架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和健全研究生临床能力评价体系,如科室轮转业绩考核、中期考核、毕业考核等,每次考核都必须有特定的指标和要求,任务难度也应循序渐进,学生只有通过考核,才能进入下一培养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研究生在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才能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夏欧东,何沐蓉,陈爱华,等.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评价考核体系的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6):44-47.

[2] 刘哲军,胡雁,苏颖,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12,9(8):254-356.

[3] 陈媛,李亚洁,高云,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3):54-57.

[4] 刘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216-218.

[5] 秦永杰,赵坤,王云贵.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3):1644-166.

[6] 孙宏玉,王文焕.增设護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1,8(3):99-102.

[7] 尤黎明,万丽红,颜君,等.专科护士培养状况及其对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启示 [J].中华护理教育,2012,9(5):211-214.

作者:姚金兰

第四篇:论民办高校开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

摘要:这里分析了民办高校开办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展望了民办高校提升护理学术地位的愿景。

关键词:民办高校;专业学位;护理硕士

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始于2002年,2006年开办护理本科教育,截至2012年,共培养护理人才专科4100余名,本科1052名;2010年与国际接轨,成立国际护理学院,招收涉外护理方向本科生;2011年注重学术兴院,成立护理研究所;2012年获准校级重点建设学科,设置本科层次老年护理方向。护理学专业是医学院唯一的本科专业,历来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自创办以来,学科成员高度重视其建设与发展,视其为“品牌”学科精心打造。目前校、院各级领导与护理同仁达成共识,重点建设老年护理学科,提升护理办学层次机不可待、时不再来。

一、开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

(一)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变化,对护理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2010年护理学已从医学辅助学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共同组成整个医学领域,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护理学已成为一门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其他专业无法替代的学科,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朝阳产业”。因此,必须加大我校护理学科建设的力度,开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便培养出更多合格、专业化的高级护理人才,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对健康服务的需要。

(二)符合国家人才需求

2003年教育部与卫生部发文“关于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建议”,要求随后5年输送100万毕业生;2005年卫生部颁布“中国护理事业5年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建设老年护理、社区护理、肿瘤护理等专科领域;2010年国家学位委员会通过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我国千人口护士数0.993,医护比1:0.61,远低于国际水平1:2.7、发达国家1:8.5。卫生部要求医护比1:2,即护士缺口近300万;本科护士不到2%,硕士护士凤毛麟角。这些事件与数据表明国家急需大量高等护理人才。目前我省有7所院校开设护理本科教育,即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安医学院、延安大学、陕西中医学院、西安培华学院及我院,而具有硕士授予权的仅2所,即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远远不能满足地区对高端护理人才的需求。故必须提高我校护理学科培养的层次,开办专业学位护理硕士教育,以符合国家、地区对专业化高端护理人才的需求。

(三)跟上护理发展步伐

护理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有关预防保健、疾病治疗与康复的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在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教育等领域发展迅速,表现在护理实践不断拓展,护理内涵不断延伸,护理研究不断深入,护理教育不断完善,护理管理日益科学,护理角色日趋多元,不仅为护理提供者、计划者、管理者、协调者及健康教育者,未来还将增加促进健康和降低危害因素的角色。故必须加快我校护理学科建设的步伐,跟上护理学发展的脚步,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共谋发展,在预防保健、疾病评估与防治、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遵循专业教育规律

现代护理教育日新月异,完整的中专一大专一本科一硕士一博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教师业务能力逐年提高,课程设置趋于完备。故我校必须明确护理学科建设的着力点,注重学科的应用性与前瞻性,体现专业实践性特色,尤其在课程设置上,应与专业人才特点、护理服务对象相吻合,完善教育评估体系与模式,以遵循护理专业的教育规律,为申报专业学位护理硕士授权点奠定良好基础。

二、开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可行性

(一)首期建设老年护理方向切实可行

考虑护理学主要支撑的二级学科间体系的逻辑性、独立性、成熟度,结合护理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出护理学科的14个二级学科,即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中医护理学、人文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心理护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及军事护理学。综合上述情况,结合我校、院自身实际,特确定老年护理方向为首期建设的学科方向,因为该学科专业人才为国家、卫生部迫切需求的应用型护理人才。老年护理学是一门社会需求高、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的学科,是探求运用护理程序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早在1967年美国从事老年护理‘的执业者须具备学士以上学历,目前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最新资料显示:我国老年人1.8亿,所以,我国社会对老年服务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

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与人才就业岗位:一是老年健康保健与疾病预防,居家、托老所等社区老年卫生服务;二是老年病人护理,综合医院老年病科、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三是老年人养老与临终关怀,老年公寓、养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

(二)现有软、硬件条件保障其切实可行

梯队建设是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人才资源与团队精神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因此,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优秀教师和督促、帮助现有教师提高业务水平齐头并进;倡导献身教育、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关爱学生、引领未来的护理教师精神,在师德建设、教书育人上常抓不懈。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的护理学科现拥有一支职称、年龄、学位、师缘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如表1所示),3名省部级、1名校级教学名师,2名校级教坛新秀;55岁以下占57.9%,专职教师中硕士以上占50.0%,所有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表明目前的软件条件已满足了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的培养要求。

西安外事学院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方案完备,措施得力,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已培养出的251名护理本科人才学位授予率为97.8%,一次性就业率98.1%,实习医院录用率颇高,学生在全国大赛中获奖6项。教学特色鲜明,如省级精品课程“急救护理学”的急救技术双语教学、综合演练,老年护理学(养老院、干休所)、社区护理学(社区卫生院、医院)的社会实践教学,健康评估的小组合作学习、临床见习和实习等。另外,构建了完整、多元、多层次的特色课堂实训和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即课程的课堂实训、临床实际模拟与见习和临床护理生产实习3个组成部分,辅以课外科研、第二课堂、文体活动等,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强化学生创新意识,锻造学生创新能力,增进学生竞争能力,以适应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变革的需要。目前,教学硬件总价值达590.69万元,有4个省内最高水平的三级甲等医院为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即西安交通大学第一、二附属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其中3个医院为护理硕士培养单位。护理学图书为2.3万余册,期刊32种。专业课的多媒体授课率已达到100%,等等,上述硬件条件已完全满足专业学位护理硕士培养的要求。

(三)校、院的学术氛围促使其切实可行

2012年10月,值西安外事学院创建20周年之际,学校履行大学学术职能,积极开展适合民办实际与特点的科研氛围愈来愈浓厚,学校启动3个重点学科建设和本科教学工程,投入100万元鼓励科学研究;医学院积极响应学校的质量工程建设,护理学科获批重点建设学科、科研项目5项,教学创新团队、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各项建设逐一展开,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日益剧增,校、院的大小学术育人环境促使了专业学位护理硕士培养切实可行。

三、愿景展望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事关培养一流创造性人才和参与国际竞争。护理研究生教育是护理事业与国际接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1992年开始护理学硕士教育,2010年设置专业学位,且国家要求专业学位培养占70%。故重点建设护理学科,开办专业学位护理硕士是学科同仁面临的共同挑战与机遇。

在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的今天,根据社会发展对高水平护理人才的需求,结合教育部、卫生部对专业学位护理硕士人才的要求,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具有较强的护理实践能力、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合格、高素质、专业学位护理硕士人才是我们的发展愿景。

我们的信心除了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教学硬件等充分的条件外,还源于省内民办高校中仅2所为护理本科院校。为此,我们规划2年建设,3年建成,拟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成立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研究室,护理科研实验室;建设老年护理教学与科研基地;配强合理师资梯队,引进博士1~3名;加强护理科研,申报各类科研项目3~5项,发表核心论文5~7篇,年;健全附属或教学医院3所;扩充老年护理、社区护理方向的护、学、研合作培养基地6个;加大建设经费投入。

我们的学科还很年轻,富有朝气,发展后劲十足,发展空间广阔。只要全体教职工以开拓创新的锐气、不畏艰难的勇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全员参加、全程参与、全力以赴投身到重点学科建设中,并深刻认识学科建设的重大作用,切实履行学科建设的历史使命,将鲜明特色的专业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并立足于民办高校的特点,按计划实施建设,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提升学科的学术地位,争取成功获批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点授权。

[责任编辑 朱媛美]

作者:郭明贤

第五篇: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校必须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把大力培养高层次创新性应用型护理人才作为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中心任务抓实抓好。而如何紧密地将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是新时期高等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1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创新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具有实践性、职业性、综合性3个基本特性[1]。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创新性培养的主要代表,轻视甚至忽视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创新特性。事实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创新性为本质属性,以培养创新性的各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点在于新技术、新手段和新工艺等的创新,把特定的行业要求与部门实际问题和人才培养以及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它和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同样具有创新性的特征,不同点在于创新的方式: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注重创造出超越前人的成果和对未知领域的开拓;而专业学位要求创新性地将现有理论和规律运用于实践并创造出新价值[3]。

2 国内外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我国自1990年开设护理硕士教育以来,培养了一大批高级护理人才,但培养的人才以科研型为主[4]。护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创新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护理人才素质,以满足有针对性的对不同职业背景专门人才实施培养的要求,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批准设置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结束了我国只有护理硕士科学学位的历史,并确立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5]。

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护理硕士教育具备两套体系,即专业学位和研究学位,毕业后分别授予护理学硕士(Master of Nursing,MN)和护理学科学硕士(MSN)学位。专业学位护理学硕士是培养拥有专家才能、在某一专科或专病方面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水平的高级护理实践护士(Advanced Practice Nurse,APN)[6]。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已开始通过研究生教育培养APN,包括临床护理专家、执业护士、注册麻醉护士、高级助产士、高级个案管理护士等5类专门人才,后又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先后设置了家庭护理、危重症护理、精神科护理、公共健康护理等护理专业。英国的护理硕士教育有2种类型,即授课式和研究式,前者侧重于护理科研与理论的研究,后者旨在培养高级实践护士[7]。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为临床和社区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护理专门人才,对提升临床护理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3 我国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较强的研究与教学能力的护理专门人才,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5]。由于目前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转型阶段,护理专业学位教育处于刚起步状态,尚缺乏培养经验,只有国家对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原则性和指导性的要求,缺乏本专业规范的、具体的专业标准和要求,大多数院校还未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护理专业特色明显的研究生实践方案,出现培养方向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评估体系不健全的现象。

3.1 树立创新性的教育理念

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虽然培养的是临床护理应用型实践人才,但区别于本、专科教育的在于其培养的是专业领域里的专家。专家不仅需要有较强的临床护理实践能力,还应具备创新能力,方有可能在自己从事的领域中有所建树。

3.2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目前尚缺乏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为适应医学发展和社会需求,护理学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必须细化、专科化,应大胆借鉴和学习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验,培养具有专科性质的高级护理实践护士,注重其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应集中国内护理学专业优势力量,联合研究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单单停留在描述性研究层面,应广泛开展调研或进行实验性研究,以明确有护理专业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培养目标。

3.3 确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受制于培养目标,在护理硕士培养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制订具有现实指导性和操作可行性的培养方案,参照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模式,先从招收在职护理人员开始,合理设置课程,突出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分析思考能力,通过强化外语培训、课题研究的训练、专科操作能力的提升,达到解决专科问题能力的凝练。

3.4 改革教学方式

改变通才教育以及专业研究方向不明确的培养方式,以临床实践为主,同时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的应用,训练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加强循证护理与实践。针对不同专科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应采用个性化的实践内容和计划安排,对于其专科方向的科室应重点实践[8]。毕业论文应该以临床护理病例分析、护理方案创新等为主,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体现学生创新性,将现有护理及相关学科的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解决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5 创新考核形式

为全面评价学生综合能力,在考试为主的方法基础上,可借鉴和学习国外的经验,采用多形式、灵活的考核方式,包括在一定时间内提交固定内容的小论文、小的调查研究报告,进行小的演讲、试讲等,在实践中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科研及创新能力的形成。

3.6 建设创新型导师队伍

研究生导师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作用,需严格遴选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导师。可通过校院联合培养的方式,从医院遴选聘请本专业领域临床经验丰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能力较强的高年资护士担任兼职导师,以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确保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处于初始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更是刚刚开始,需要明确创新性的重要性。广大护理教育专家和临床护理专家应共同努力,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可操作性的实践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碧金,陈子辰.我国专业学位的产生与发展:兼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0(5):49-52.

[2]曹瑞红,包水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6):61-64.

[3]李娜.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视野下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4]朱海利,陈洪华,张银华,等.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6,21(11):64-66.

[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EB/OL].[2011-10-12]. 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gjjl/zcwj/268310.shtml.

[6]李亚洁.护理研究生教育[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1.

[7]李火把.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现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2):247-249.

[8]胡翠环,袁瑜,刘茜茜,等.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1,24(10):99-100.

作者:张媛媛 王爱华 张兰娥 李秀艳

上一篇:工厂论文下一篇:管理学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