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其中人际交往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艺术类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类,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而言,艺术类大学生往往追求个性且在性格方面通常的相对较为直率,这往往会给他们的人际关系带来不利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第一篇: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

“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调查研究

摘要 目前90后大学生作为各大高校的新鲜血液,已经成为高校工作者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随着多种新型交往模式的出现,由此各种人际交往的弊端也将随之出现。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了90后的特点,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心理进行了探讨,以便让高校教育工作者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变化,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和培养工作,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和心理抗挫折能力。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由于时代的变化和发展,90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要优越许多,其思想以及理念和老一辈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虽然目前社会上不乏对90后大学生的批评,但90后大学生的社会价值也越来越获得人们的认可和关注。

1 90后大学生

1.1 90后大学生的特点

(1)平均智商高,好奇心强但孤独脆弱。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更多的关爱,优生优育的他们从小就很聪明,有自己的小天地,但缺少心灵与感情上的沟通。除了课本和作业,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制定周密的个人计划,却不执行;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没事检查手机有没有短信,每两周换一次彩铃。由于没有经历过大的风浪,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甚至遇到不大的事情也会有很大的情绪反应,出现过激的行为。

(2)自我个性鲜明,自尊心强但反叛消极。90后大学生两分钟经常这样安排:前一分钟是崇拜,后一分钟变成藐视。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偶像的一举一动极为关注,个性的鲜明就像他们增长飞快的眼镜度数,敢爱敢恨,对父辈、学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敢于挑战。同时,他们觉得父母的期望时常超越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使他们每天生活在竞争、受敦促、受批评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形成了程度不同的如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有时他们的反叛意识也会出现偏差。一旦在学校遭遇意外事件,比如说偶然的停水、停电,有些学生便会通过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心中的情绪。

(3)自信心强但极力表现与众不同。90后大学生接受的是义务教育,经历“减负”和“素质教育”等多次的教育改革,但还是承受很大的学习和升学压力。他们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什么都还行,没有人可以阻止他们前进的脚步。但是物极必反,有些极端的学生会认为把全部的精力拿来学习是浪费时间,应该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充实自己,改变自己,让自己与众不同。他们会标新立异,追求所谓的时尚和高雅,染上彩色的头发,穿上流行的豹纹,戴上各种各样的配饰,试图通过这样的表现来获得“与众不同”的感觉,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寻求心理上的平衡。

(4)网络信息知识丰富,但对网络十分依赖,内心空虚。90后大学生大多都有电脑,即使没有电脑也有可以上网的智能手机。他们有什么问题,不需要查阅课本和资料,只要百度一下就知道。他们有着很丰富的信息知识,对各种网络用语很熟稔。他们的网络游戏品种很多,他们的聊天工具也是五花八门。纷繁的网络让人眼花缭乱,流动的课堂让他们失去了一种归属感,很多学生内心却越来越空虚无助,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冲突体现在了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

1.2 90后大学生的发展趋势

(1)更加个性化的一代。90后大学生将是大力张扬个性的一代,从衣着、发型等个人生活领域到参与、表达等社会生活领域,他们不再以僵化单一的形式而是以弹性多样的形式传递着这些信息。他们将变得更加理性、务实,更加开放、坦然。面对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巨大就业压力时,他们的择业观念变得更加实际、更加灵活、更加有想法。当面对异常激烈的职场竞争时,他们将会更加淡定、更加自然、更加坚韧。

(2)更加人本化的一代。90后大学生正处在中国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进程中,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他们有着极其鲜明和强烈的人本思想。虽然他们总想把自己表现得与众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更加反感对人性的扭曲和人格的变态,更加重视人性的善良和世界的美好。

(3)更加世俗化的一代。90后大学生在社会的理性化趋势不断扩张的时候,将会更加紧张、忙碌,没有时间去回眸历史、思考人生、接近自然,更多的是存活于当下。也许他们曾经张扬个性,曾经喜欢偷懒、喜欢动漫、喜欢追星,但他们会为了生存,不断强迫自己多学一点本领,多掌握一项技能。

(4)更加娱乐化的一代。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娱乐时代的到来而生的,在娱乐成为社会运行的拖拉机和润滑剂的大环境下,他们自身也将引领社会的娱乐潮流。不管是时尚的动态,还是娱乐的动向,他们通常有着比较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见解,是娱乐生活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2 90后人际交往的现状

90后大学生会在孤独中思考、磨砺和畅想,也将会有所担当。他们或许整日沉浸在烦恼里,但注定能够扛起这个时代的重任。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影,90后大学生应该在学校中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

为了充分了解90后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讨论会和个体分析,对我们学院90后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进行了一次调查和走访。

调查的结果显示:15.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适应人际交往,愿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41.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勉强可以;32.6%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适应人际交往;只有10.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强,心理很成熟。

我们对调查的结果总结如下:

(1)有一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他们自己觉得自己不适合人际交往,在新的环境中很拘束,不能完全放开自己,适应性较慢。同时在与不熟悉的人或是非同龄人交流时,会紧张,怯懦,不会去主动交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候,他们说也想去关心别的同学,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做,何时做,他们也想去赞美表扬人,但却怎么也表达不了自己的意思,他们也想交很多的朋友,但总感觉没有合适的机会。在交往中他们也想温柔地表现自己,结果是言语硬邦邦的,无意中伤害他人。

(2)只有很小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非常好,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充实,在新的环境中能够放开自己,适应各种不同的场合和环境。在和别人交往时,他们从抓住双方的共鸣,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能够主动和陌生人说话。他们觉得自己很会关心别人、理解别人,不会让双方感觉尴尬;他们有自己的为人处事原则和方法,能够比较容易融入他人的生活中。

我们对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90后大学生有孤独心理。目前有着诸多的交流媒介,他们渴望过着宿舍-教室-餐厅三点一线的生活,处于与世隔绝、无人进行交流的状态,总以为没人能了解自己,沉溺在自己的网络世界里,从而不合群,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以前绝大部分农村学生家家户户都是平房,抬头不见低头见,大家的交流机会很多。大部分认为自己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的学生要么性格过于自负,要么是受外界的影响过大,对与人交往有抵触情绪。有句话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90后大学生要让自己主动融入集体中,就要不断克服自己自负、自傲的消极心态,多与人相处、沟通,才能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2)90后大学生有自卑心理。他们从以往熟悉的环境转换到陌生的环境,远离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和朋友,突然发现人外有人,有着强烈的落差,他们自卑、忧郁,总是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敢和别人交流沟通。在家庭中常处于核心地位,老人宠溺、家长放纵等使他们很难在学校中完全融入集体,一旦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便容易产生自卑挫败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有着消极的自我暗示和太多的自我否定,自己身材不够高大、相貌不够靓丽、出身不够高贵、学习不够优秀……这些都阻碍着他们的人际关系的发展。90后大学生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上帝是公平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虽然在有的方面不如别人,但也有别人无法企及的优点。

(3)90后大学生有嫉妒心理。他们对在学习、才能、名誉等方面比自己好的同学会产生自惭、不悦、怨恨的情绪。有的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有的人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有的人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便挖苦、讥讽,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90后大学生要开拓自己的眼界,看到别人的优点和努力,更要发现自己的优势,多转移注意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积极将自己的劣势转变为优势。

3 小结

90后大学生作为各大高校的新鲜血液,是当代社会里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年代的人的特点,有着自己人际交往的现状。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从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入手,谈到了人际交往对90后大学生的重要性。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充分了解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和培养工作,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和心理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辉.“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征分析[J].科教文汇,2011(19).

[2] 周静.新形势下建设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3] 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35).

[4] 吴雅萍.网络社交下的“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效应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1(5).

[5] 权丽娟,岳效飞,文晓洪.90后在较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调查研究,2011(7).

[6] 魏青.探讨教师心理健康的非理性认知与调适[J].教育与职业,2006.

[7] 李敏.谈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作者:丁晓丹 郭金玲

第二篇: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研究

【摘要】 目的 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的作用。方法 采用量表测试、开放式问卷与诊断性面谈相结合的方法,选取15名大学生,分为两组,开展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以交流恐惧自陈量表(PRCA-24)、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的回避分量表、16PF的H因子为评估工具,在辅导前、后两次对被试进行测查。结果 经过团体心理辅导,成员的交际性增强(9.40±2.44/14.87±3.04,P<0.001),交流恐惧评分明显降低(77.40±10.62/59.47±10.60,P<0.001),社交回避倾向评分明显下降(5.47±3.93/2.60±2.61,P<0.01),得分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成员报告对活动效果感到满意。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有益于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能够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增进其心理健康。

【关键词】 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交流恐惧

A Study on Group Counseling for Personal-communication of Undergraduates. Yang Shuang, Wang Ya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P.R.China

【Key words】 Personal-communication; Group counseling; Undergraduates;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在以往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相关调查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王瑶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存在交往能力欠缺和强烈的交往需求之间的矛盾[1]。张改叶的研究中涉及大学生进入高校后感觉最烦恼的问题时,结果有79%的学生选择的是“人际交往能力差”,在人际交往中最缺乏的是“不知道该怎样表现和表达自己”,“不知道怎样才能处理好与同宿舍同学的关系”、“不知道怎样处理好与异性同学的关系以及与老师的关系”等,并常常会因这些事情而烦恼[2]。故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大学生心理辅导研究和探索的热点。

团体心理辅导也叫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3]。与个体咨询相比,团体的情境一方面可以提供尝试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发现问题的共性,产生共情,减轻焦虑,同时有机会学习和演练他人成功的交往策略;另一方面团体咨询的条件下,参与者不仅可以得到他人的接纳和支持,而且能够学习接纳和帮助他人。这种合作、参与的关系有助于体验和增进交往中的亲近感。

人际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人际交往问题也是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运用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干预方法在提高心理辅导的实效性方面也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本研究将如何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作为研究的方向和目标,旨在从团体辅导的角度,探讨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的策略,改善大学生不当的交往方式以及由于人际关系不良所导致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加强人际的沟通与交流,增强适应能力,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海报招募的形式从河南大学自愿报名的72名学生中筛选出15名符合条件的同学参加团体辅导,分成新生组与混合年级组,基本情况见表1。筛选工具包括:①量表。运用本研究选取的作为评价工具的3个量表,对报名者进行测试,并以此作为本研究的前测。②开放式问卷[4]。③诊断性面谈。

1.2 评价工具

1.2.1 由华东师范大学祝蓓里修订的卡特尔16PF中的交际性因子 共13道题,采用3级分制。在本研究中用以检验参加者人格交际性特质的变化。

1.2.2 交流恐惧自陈量表(Personal Report of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PRCA)[5] 包含4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各有6个题目,分别用于测量在小组讨论时、2人交谈时、参加会议时和当众演讲时,个体的交流恐惧程度。量表采取5级分制。分量表分数之间的内部相关系数为0.40~0.69。总分的α系数超过0.90。分量表的α系数超过0.75。PRCA在测量人际交往方面显示出高度的信度和效度。在本研究中用以检验参加者人际交流中的感受变化。

1.2.3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SAD)的回避分量表[6] 共14道题,采用“是-否”记分。在本研究中用以检验参加者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变化。

1.2.4 团体满意度评定调查表[7] 调查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用以检验成员对活动的接纳和认同,显示团体辅导的效果。

1.2.5 成员自评量表[3] 通过成员报告参加活动的主观感受,结合前后测的数据结果,对团体辅导的实际效果起到丰富和补充的作用。

1.2.6 统计方法 调查基本采用集体施测,当场收回的办法收集结果,采用描述性统计与t检验的方法,用SPSS 11.5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3 实施方法 将15人分成两个小组,其中一组全部为大一新生,另一组包括各年级学生,两组干预过程相同。采取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活动。团体辅导由一名指导者带领,每周1次,每次2小时,共8次,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设置相应的活动[3,8],具体活动内容见表2。

1.3.1 建立关系阶段 运用一次活动时间,将团体辅导相关情况向小组成员作一简介,签署团体协约;通过各种活动促进成员间互相认识,消除陌生感与戒备心,建立信任关系,创设良好氛围,在互动中学习与体验与人交往的乐趣。

1.3.2 探索问题根源阶段 通过两次活动,促进团体成员的自我探索,深化自我认识,增强自觉的能力;同时找出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的个人原因,为接下来的领悟与改变进行铺垫。

1.3.3 领悟与行为改变阶段 通过4次活动,聚焦于人际交往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在日常生活中巩固学到的人际交往技能。

1.3.4 结束阶段 在最后一次活动中,总结各自的收获与成长。完成相关量表,作为活动效果的检验标准。

2 结 果

2.1 各量表前后测差异比较 由表3可知,实施团体辅导前后,团体在交际性因子、小组分、会议分、公众分和总恐惧分的差异上具有极大的统计学显著性(P<0.001),在2人分和社交回避分量表上的差异具有非常大的统计学显著性。表明参加小组的成员交际性明显增强,在小组、会议、2人和公众各情境中的交流恐惧明显降低,交流恐惧状况明显好转,社交回避倾向明显下降。表明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成员无论是在人际交往的个性特征上,还是在交流的感受和行为方面都得到显著改善。

2.2 主观评价 由表4可以看出,大部分成员对团体咨询活动满意并认为有所收获。成员选择“不满意”的题项集中于将团体经验运用到现实中、如何自我表达以及自我认识等方面。成员自评量表的主观报告表明,团体的经验对成员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在开放性、自信心、接纳自我和他人方面有显著提高,团体设置的具体活动能促成个体认识上的积极转变和领悟。

在活动中期和末期分别进行的小结与收获中,成员也对这次团体辅导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有的同学在谈自己的感受时认为,“每个人都很坦诚,在小组中找到了家的感觉”,“与别人的交往不再紧张,变得轻松、自如了”,“希望能多组织类似的活动”等。在团体进行过程中指导者也感受到了成员精神面貌上的明显改善,同时感受到团体的力量,并为这种团体力量所感染。

3 讨 论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背景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其中又以心理因素为主。心理因素又包括认知因素、技能因素、行为方式及个性特征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中有些易改变,有些则不易改变[9]。本研究证明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个性特征、人际交往中的消极情绪、回避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改善作用。同时在本研究中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发现大一新生与其他年级学生在团体中的表现与体验有所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3.1 团体心理辅导可改善人际交往个性特征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过渡时期,个性特征仍有较强的可塑性,如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个性上的弱点,以及某些个性特征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就能更全面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在团体辅导中开展探索自我的活动,对深化自我认识和自我觉察,挖掘个性中的积极成分的潜力,促进自我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20个我是谁”、“自画像”分析以及动物想象投射测验等活动,小组成员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逐步认识自己,发现自我评价当中的不合理认知,树立自信。通过对潜意识自我意象的发掘与讨论,小组成员能够从积极的角度去认识自我,找出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内在优势,从而增强自信。通过活动小组成员人际交往中的畏缩性降低,开放性提高,不利于人际交往的个性因素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研究结果也使笔者认识到,有些成员对自我的认识和探索尚不够深入,可能与团体咨询的特定形式有关,团体活动往往难以触及到每位成员的深层次问题,如能在团体辅导的同时,适应成员的心理需要,有针对性地辅助以个别辅导,则更能体现心理辅导的效果。

3.2 团体心理辅导可改善交往中的情感体验 团体心理辅导重视创设安全、和谐、轻松的氛围。在这样的气氛中展开与他人的互动可使成员体会到交往的乐趣。在团体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成员彼此间的信任逐步加深,个体开始放松自己,减少心理防卫。整个团体辅导侧重于激发成员间的相互帮助、支持与鼓励,使成员感到踏实、温暖、有归属感,从而在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力量。具体的积极情感体验包括:在团体心理辅导的初期感受轻松、和谐的交往氛围,降低人际交往中的顾虑和敏感性;通过前期的自我探索过程体验被关注,以及其他成员提供的积极帮助和肯定;在中后期的具体问题解决和专题辅导的过程中,成员们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他人存在的问题,减轻了焦虑体验,并且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和交往技巧的掌握增强了自信心,在向他人提供帮助和经验参考中感受到个人价值感的提升。团体辅导使参与者体验到了交往带来的积极情感,对交往行为的主动发生起到了促进作用。

3.3 团体心理辅导可改善交往中的行为表现 通过认知上的调整改变成员在人际交往中的不合理思维,配合具体的人际交流技巧的探讨和演练,如角色扮演、心理剧、关于如何拒绝别人和如何接受赞美的专题辅导等,并在此基础上布置家庭作业,改善成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回避倾向,成员交往的主动性和开放性都得到显著提高。在这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是部分成员反映难以将在团体中获得的经验及时有效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分析原因一方面将团体经验内化到自身日常行为规范当中需要一个逐步转变的过程,每个人都需要建立适合自己的人际交往模式,包括如何自我表达,这往往需要在团体活动以外持续摸索和尝试;另一方面在辅导过程中应强调家庭作业的重要性,要求成员尽可能完成作业。例如在模拟应聘的环节中,是否完成家庭作业的成员之间,其活动效果差异是十分显著的。

3.4 新生组显示出较多共性的问题 成员均为大一新生的一组,表现出诸多共性的问题,主要是新环境中的适应不良。如迫切希望融入新的集体和环境中却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希望获得所有人的肯定;还没有完全从家庭和以往朋友圈中脱离出来;处理不好参加团体活动与学习之间的关系等。同时在组织活动中感受到大一新生的活动积极性非常高,气氛非常热烈。自我开放性和对他人的关注程度都非常高。他们渴望与人交流,只是找不到合适的途径,缺乏一定的沟通技巧,不少同学表示希望以后能多参加这样的活动。由此考虑到大学一年级是改善学生交往方式、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团体辅导也可针对如何促进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开展工作。

3.5 由各年级学生混合组成的小组在开放程度上低于新生组,团体辅导应考虑到年级的差异 大一新生在生活经验、面临问题等方面有较多的相似性,故较容易产生共鸣。而高年级学生在各方面相对更成熟,自我认识、自省能力更强,也更内敛,其心理需求趋向于多元化,故在小组内开放程度较低。加之在团体情境中,个人深层次的问题本来就不易暴露,各年级学生混合组成的小组对团体活动的感受显得略低于新生组。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活动采用团体咨询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形式,将在团体中发现的问题在个别咨询中进行深入讨论,达到了良好的干预效果。由此感到大学生心理辅导应考虑到年阿立哌唑治疗老年阿立哌唑是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为喹啉类衍生物,它的抗精神病作用可能与D2受体及5-HT1A受体的部分拮抗作

级差异,各年级学生混合组成的小组与大一新生组成的小组,在团体辅导的方式方法上应当有所不同,这将是笔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继续探索的问题。

4 结 论

4.1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交往个性特征、交流恐惧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回避行为的干预效果极其显著。

4.2 团体咨询中的经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发生困难,应引起注意。

4.3 大一新生与其他年级学生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表现不同。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4.4 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辅以个别咨询对全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5 参考文献

[1]王瑶.小组辅导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4,27(5):1254-1256

[2]张改叶.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的团体辅导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288-290

[3]樊富珉著.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2(1):179,198-212

[4]Ed E. Jacobs, Robert L. Masson, Riley L. Harvill. Group Counseling Strategies and Skills. 洪炜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0:82-84

[5]马弘.交流恐惧自陈量表(Personal Report of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PRCA).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32-235

[6]马弘.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 SAD).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41-244

[7]周永红,李辉,张智,等.团体咨询消解大学生交流恐惧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4):156-157

[8]邢邦志主编.心理素质的养成与训练.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9:212-246

[9]邢秀茶,曹雪梅.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研究.心理科学,2003,26(6):1142-1143

(收稿时间:2007-07-26)

作者:杨 爽 王 瑶

第三篇: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研究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其中人际交往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艺术类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类,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而言,艺术类大学生往往追求个性且在性格方面通常的相对较为直率,这往往会给他们的人际关系带来不利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本文将从艺术类大学生的主要特征出发,就艺术类大学生现阶段在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造成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以此为依据为促进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不仅关系到其日常的学习生活,同时还对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作为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特殊的群体之一,受自身性格以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人际交往关系的建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而给其自身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不仅会限制学生日常学习的效果,甚至还可能造成一些突发状况的发生而给学校与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不利的影响。基于此,学校就必须要给予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充分的重视去,确保能基于学生的特征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出发来对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及造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1 艺术类大学生的特征

所谓艺术类大学生主要指的是在大学期间以艺术类专业学习为主的大学生。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不断深入,艺术类专业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招生的数量。就艺术类大学生的来看,其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而言无论是在专业性质方面还是在自身的性格特征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比如艺术类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往往更加追求特立独行,而在性格方面往往表现的有相对较为单位,且受长时期艺术学习的影响,本身在思想方面相对的较为细腻与敏感,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艺术类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矛盾冲突问题现象的突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而给其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不利的影响。

2 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的问题与原因

2.1 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的问题

受艺术类大学生自信性格特征以及社会实际情况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方面往往存在孤立、仇视、自卑等问题。首先就孤立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艺术类大学生孤傲性格特征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受他们自身傲慢性格特征的影响使得他们往往无法有效的融入到学生集体中,进而造成了孤立问题的出现;其次就仇视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基于嫉妒心理而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从现实层面来看,嫉妒是艺术类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时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因为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习惯于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在通常情况下当自身与他人之间存在差距时他们往往会产生羡慕的心理,但如果不能有效的对这一心理进行控制,那么羡慕则可能衍生为嫉妒,进而造成仇视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最后就自卑的角度来看,受社会与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往往在我国认知地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往往会造成不如他人思想的出现,长此以往便会造成学生的自卑而影响其人际交往进而给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2.2 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2.2.1 认知方面存在偏差

认知方面存在偏差忽是造成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主要运营之一,这一偏差通常体现在自我认知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人格魅力而给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方面,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会存在一种自负的心理特征,而这一心理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与其家庭以及所学的专业有关,就家庭来看,随着生活质量水平的日渐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项要求往往都能够得到满足,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自我中心的心理产生;就专业来看,艺术类大学生往往基于专业特征非常的强调特立独行,且自身对于周围的融入表现出一定的抗拒。另一方面,也有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这一心理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受社会认知的影响,而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不利影响。

2.2.2 学校人际交往平台的缺失

良好的人际交往平台在促使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帮助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来看,学校并未能给予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平台的建设充足的重视。而之所以学校并未能给予人际交往平台的构建充足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更加重视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水平的判断往往依据的是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因此为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在市场的竞争实力并促使艺术类大学生在学校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学校往往非常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校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忽视。基于此,人际交往平台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之间的有效交往,而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2.3 对家校合育的忽视

在学校教育培养的同时发挥家庭在学生教育培养中的作用也是能有效促进学生人际交往并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但就目前来看,学校对于与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家校合育显然并未能给予家校合育充足的重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庭教育在学生教育培养中作用的发挥。而之所以未能给予家校合育充足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艺术类大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在这一情况下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出现了明顯的削弱,因而学校未能给予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充足的重视;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家长而言,上了大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生的独立,在通常情况下只要不发生安全方面的问题家长并不会给予学生充足的关注,而影响了家校合育的实施。

3 基于人际交往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3.1 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是一种能提升学生人格魅力的方式,而良好的人格魅力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往往能有效帮助他们更好的进行人际交往,进而在此基础上有效实现对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以促使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基于艺术类大学生健康的培养要求,学校应给予优秀学生领袖的培养充足的重视,要求在艺术类大学生学生群体中挑选道德素质高且具有人格魅力的学生进行培养,以切实有效发挥这些学生在学生群体中所具备的朋辈作用,确保艺术类大学生在与这类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时能够受这些学生的影响而帮助自己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此外,基于对艺术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要求去,也要求学校与教师能够给予学生人格魅力的强化充足的重视,确保在日常的教育培养中能够对学生的个性品质进行引导,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实现人际交往,以为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2 為艺术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创设平台

人际交往的实现往往需要有相应的人际交往平台作为支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际交往平台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基于此,为满足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学校就必须要重视针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进行相应平台的创设。首先,基于人际交往平台的功能和作用来看,针对人际交往平台的创设学校应给予其多元性充足的重视,比如可以为艺术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构建相应的艺术文化交流中心,或者是一些娱乐中心等,以在此基础上为艺术类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为更好的实现彼此之间的人际交往,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良好的活动在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实现良好的人际交往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学校为实现学生彼此之间的人际交往也必须要重视进行活动的创设,确保将活动作为学生彼此之间人际交往的有效平台,让艺术类大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与同伴之间进行良好关系的构建,进而促使他们得到心理健康的有效发展。

3.3 发挥家庭在学生教育引导方面的重要作用

除了学校的教育引导之外,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教育引导中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基于此,针对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也要求能充分发挥家庭在学生教育引导方面的重要作用。基于此,为有效通过良好人际交往的构建来促进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也必须要重视与学生家庭之间构建良好的互动与合作关系,确保在此基础上提高对学生教育引导的全面性。一方面,艺术类大学生的家长在日常应给予学生的心理健康充足的关注,确保能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并在此基础上从家庭氛围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来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提供有力的帮助;另一方面,学校和家庭应充分合作来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充分有效的教育培养,确保能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特征与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以促使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充分的提升来为其良好人际交往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进而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得到有效的发展。

4 结语

从现实层面来看,人际交往能力往往对大学生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确保学生自身有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有效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基于此,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学校就必须要重视从学生自身的特征出发,对现阶段学生在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充分的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为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卢杰.艺术类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索[J].校园心理.2018(08).

[2] 郭志峰,殷红玲.基于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的心理训练策略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4(12).

[3] 邱丹叶.从“90后”艺术类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谈心理调适路径——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4(02).

作者:张旭

第四篇: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及对策

[摘 要] 人际关系是个体社会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未来的岗位需求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健康的心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学生的心智虽然成熟,但是其心理还处于发展阶段,再加上现代社会影响因素较多,所以很容易将消极的心理带入人际交往中。对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解决人际交往心理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针对护理专业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对策

[

护理是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尤为重要的一个专业,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护理人员要求和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护理专业也越来越受到了重视和关注。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其日后需要进入医疗机构从事护理服务工作,护理工作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等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护理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教育。就目前来看,护理专业学生是一个来自于不同家境、不同地域的群体,他们从陌生到了解,从相遇到交往,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矛盾冲突,在不断的磨合下,学生敏感的人际关系也成为其心理困扰的重要因素。对此,高职院校开设了人际交往心理学选修课,以此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但是就护理专业学生心理状况来看,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对此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对策。

一、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逐渐发展成熟,在校期间大学生也有着强烈的交往需求,他们渴望与其他同学交往,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和喜爱,而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会产生各自的交往心理。比如在得到其他同学喜爱和认可时,学生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如果学生受到了其他同学的冷落和排挤,就容易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由此可见,学生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1]。就目前来看,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比如,当代大学生大多个性张扬,强调自我,再加上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交往过程中更多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关爱,所以在融入集体生活时很容易发生矛盾,进而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当代大学生生活条件优异,没有经历过任何挫折和坎坷,所以他们的内心较为脆弱,缺乏独立性。而进入学校后,大学生需要独自面对生活,如果在校期间受到学业挫折、感情挫折等,很容易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一项针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有20.3%的大学生遇到过心理问题。而根据教育部调查显示,由于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学生人数在50%左右。厦门大学曾对1000多名大学生进行失眠调查,其中78%的大学生认为自身有失眠症,28%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这些心理问题都会影响到学生的人际交往。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护理专业学生人际交往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自卑心理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大多数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而选择高职院校。很多学生认为,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入校后长时间沉浸在悲伤后悔的负面情绪中,从而形成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成绩低下、能力欠缺等。还有些学生因为自身家境贫寒,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当学生出现自卑心理,就会排斥与老师、同学的沟通交流。

(二)嫉妒心理

护理专业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女学生,而在高职院校中,有部分女学生具有极强的好胜心、虚荣心、攀比心,尤其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下,很多学生容易被物质所影响,进而影响其正确的价值观[2]。比如有些女学生在面对那些穿着美丽、条件优越、成绩优秀的同学时,缺乏包容心,内心产生嫉妒、憎恨等,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造成较大的影响,进而导致学生难以正确与人交往。

(三)孤独心理

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长此以往,学生常常会感觉到孤独和空虚,所以在进入学校后也独来独往,不善与人交往。很多学生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慰藉,会通过网络平台宣泄自己的情绪,而长期沉溺在虚拟世界中,慢慢地在现实生活中就会出现交际障碍。

(四)自大心理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部分孩子都是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孩子,更是受到了父母、亲人的疼爱和重视。由于在家庭中,孩子处于核心地位,使得孩子容易形成自大心理,他们喜欢被人们赞美、认可,在于外界交往过程中,往往喜欢表现的唯我独尊,要求身边的人与自己的观点一致。也正是因为这种自大心理,孩子在步入学校后人际交往出现问题,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难以被大家接受,甚至会受到其他同学的排挤和冷落,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情感障碍。

三、解决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构建和谐良好的外部环境

想要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就必须为学生的人际交往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促进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外部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三方面[3]。就家庭环境而言,作為家长应该努力给孩子营造出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夫妻双方应该互敬互爱,家长与孩子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和交流,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和温暖,这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学校环境而言,学校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重视学生的心理将康教育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就社会环境而言,政府部门应该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进而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并加大推进心理资源机构的发展,招聘更多的心理专业专职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软硬件设施,进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持。护理专业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素质;而作为心理教师,应该切实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4]。很多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一定的排斥,从而不愿意积极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对此,心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心理情景剧比赛和心理趣味运动会,通过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学生认识到自己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但是因为害怕其他同学异样的眼光,所以拒绝心理辅导。对此,高职院校可以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网络平台可以降低学生的心理防线,使学生敞开心扉,进而使心理教师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综合能力强的人显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需要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等都是人际交往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力。就理解能力而言,理解是沟通的前提,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学生应该多站在他人的角度进行思考,多理解、包容他人。语言表达能力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项基本技能,良好的表達能力能够促进和谐的人际交往[5]。对此,学校可以经常组织开展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是促进学生人际交往和谐的重要因素,作为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团结精神等,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在人与人的交际过程中,加强与其他同学的合作,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社团活动中,认识到合作的真正意义,进而实现和谐的人际交往。

(四)提升人际交往技巧

作为学生,应该认识到人际交往技巧的重要作用,无论在学校,还是日后步入社会,人际交往技巧都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而言,日后要进入到医疗机构从事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多半在医疗机构一线工作,面对的是患者、家属、医生等,在工作过程中,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就必须加强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技巧。比如在与他人沟通交流过程中,应该采用流畅的叙述方式,多观察倾听者的反应,选择有共同兴趣的话题。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要做到不抢话、不吹牛、多倾听、多理解。在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时,应该采用幽默的方式进行表达,多与倾听者进行眼神交流。对于自己认可的言论,不应该直面否定,首先应该表示理解,待他人叙述完,再谦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另外,作为学生,还应该完善自身的内在品质,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多给他人一些宽容和真诚。在学校中,对待不同家庭条件、不同成绩的同学应该客观公平。

(五)加强实践教学

就目前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设置都是在学生大三的时候开展实习,所以说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在待在学校,平常以教学为主,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安排较少。而护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并且日后进入工作中,与人交流、沟通的时间较多,如果缺少实践教学,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影响到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此,学校可以多开设一些实践类课程,比如可以带领学生多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到医疗机构中实习、实践等,以此来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这样也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不足,强大自身的心理素质,提高综合素质。

四、结语

总而言之,帮助护理专业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尤为重要的一项教育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日后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作为心理教学,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从心理方面进行有效的干预,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翠英.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及改善策略初探[J].职业,2017(24):35-36.

[2]陈瑜.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现况调查与干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

[3]张晓云.山西某高职护理专业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D].山西医科大学,2017.

[4]张瑞星,朱晓菡,孙志红,等.社区实践性课业在护理专业学生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9):660-664.

[5]杨燕.高等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滨州医学院,2015.

作者:王莹华

第五篇:校园心理情景剧在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心理情景剧具有创造性、体验性、情境性和高效性等特点,能有效促进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文章将校园心理情景剧与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完美融合,促进了团体间的交流与合作,解决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手段。

[关键词] 校园心理情景剧;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

[基金项目] 2017年度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校园心理情景剧在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 郑雅铭(1984—),女,浙江绍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政、心理。

[

高校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过渡期,随着大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他们的学习、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人际交往范围和途径逐渐丰富,因此,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一些心理情景剧,以促进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是十分重要的[1]。校园心理情景剧是一种以心理情景剧为基础,通过大学生自主编写剧本、表演等方式,将一些典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表达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2-3]。文章通过将校园心理情景剧与团体心理辅导完美融合,以探讨其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校园情景剧的作用提供理论资料。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绍兴文理学院不同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回收问卷235份,删除部分无效问卷后,最终有效问卷数为232份,问卷有效率为98.7%。

在问卷回收的基础上,随机选取51名问卷总分在9—28分之间的被试者,对其进行心理情景剧辅导,两周后,对其发放问卷进行追踪。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作为问卷[4],该问卷共设有28道题,每题的选项设有“是”或者“否”。若被测者答“是”,则计为1分,若被测者答“否”,则计为0分。

(三)统计方法

问卷回收后,去除3份无效问卷,所有数据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分析

本研究随机选取绍兴文理学院不同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回收问卷235份,删除部分无效问卷后,最终有效问卷数为232份,问卷有效率为98.7%,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显示(表1)本次研究对象中,男生67人,占总人数的28.88%,女生165人,占总人数的71.12%;大一年级的大学生229人,占总人数的98.71%,大二年的大学生3人,占总人数的1.29%;20周岁以下的大学生187人,占总人数的80.17%,20周岁以上的大学生45人,占总人数的19.83%。

(二)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分析

根据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分析标准,调查结果显示(表2)接受调查的232名大学生中,有132名大学生的总分位于0—8分,占总人数的56.9%,说明这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面存在的困扰较少,生活是比较充实、丰富多彩的;而有100名大学生的总分位于9—28分,占总人数的43.1%,说明这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面存在一定的困扰,其中有15名大学生的分数在15—28分之间,占总人数的6.5%,这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的困扰较为严重,会在心理上表现出明显的障碍。上述结果表明很大一部分高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扰。

调查结果显示(表2)接受调查的232名大学生在不同维度上的困扰程度不同,其中在交际方面存在的困扰的人数最多,高达148人,占总人数的63.8%;在交谈方面存在困扰的大学生有70名,占总人数的38.8%;在异性交往方面存在困扰的大学生有79名,占总人数的34.1%;大学生困扰程度最少的则是在待人接物方面,有25人,占总人数的10.8%。

1.不同性别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表3)高校的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待人接物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交谈、交际、异性交往和总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2.不同年龄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表4)高校20岁以上的大学生和20岁以下的大学生在交谈、交际、待人接物、异性交往和总分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三)校园心理情景剧对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作用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表5),与对照组相比,辅导组得分在0—8分的人数显著上升;辅导组得分在9—14分、15—28分的人数显著下调。此外,校园心理情景剧辅导前后辅导组和对照组在人际关系总得分上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将校园心理情景剧与团体心理辅导完美融合,有利于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提升高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三、讨论与结论

该研究以人际关系为例,探讨校园心理情景剧在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将校园心理情景剧与团体心理辅导完美融合,可以改善高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这说明校园心理情景剧对增加高校大学生的自信心、改善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很多大学生在辅导后可以更好地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学会角色互换,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成长。

校园心理情景剧就像一面镜子,让大学生面看到了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也让学生们看到了一些优良的人际交往方式,这有利于促进团体间的交流与合作,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梁贤英.心理社团活动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文学教育(下),2019(04):181.

[2]熊艳平.情景剧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3]周瑶.学校中的教育仪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4]谢丽仪.高职生积极人格、自我意识与人际适应关系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6.

作者:郑雅铭

上一篇:绿色消费发展论文下一篇:特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