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大学生三下乡实践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自1997年正式启动。自实践开展以來,各高校的“三下乡”活动广泛蓬勃开展,逐渐成为在大学生中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实践品牌项目,但问题也逐渐凸显,亟待解决,实践质量亟待提升。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09年大学生三下乡实践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09年大学生三下乡实践论文 篇1: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巩固和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创新社会实践模式能有效提高社会实践效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本文分析了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的现状和问题,根据问题提出了“三步走”的暑期社会实践模式,即前期准备、中期实施、后期汇报的实践模式。通过“三步走”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的实施,为更好地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进而实现社会实践目标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实践;模式;创新

作者简介:陈艳丽,女,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政治辅导员,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赵亚洲,男,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政治辅导员,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社会实践成为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模式主要有专业实践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勤工助学模式、创业实践模式、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等。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我们针对暑期社会实践提出了“三步走”社会实践模式。

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模式有很多种:专业实践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勤工助学模式、创业实践模式、社会实践模式等。暑期社会实践模式最常见的即我们通常说的“三下乡”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包括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各高校团组织坚持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组织带领青年学生利用暑期下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奋发图强。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模式取得了很多成绩,可也存在许多问题。

(1)高校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支持力度不够。高校普遍认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只是学校为了完成一个任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其对学生的教育意义。高校给予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经费一般在1000~3000元,要求不少于三个学生,实践时间一周左右。如此少的经费,加之实践时间又比较长,除去交通费用和食宿费用,基本的实践费用就所剩无几,所以大多暑期社会实践并不能真正深入细致地开展,也达不到育人的功能。

(2)社会对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认可度不高。人们普遍认为大学生是拿着学校的钱在暑假期间完成学校给的任务,顺便旅游一把。暑期社会实践学生一般会完成一些问卷调查,访谈了解地方的教育、医疗等情况,有的还有教育帮扶、科技扶贫等。但限于人们的普遍认识,这些措施并不能很好地开展。

(3)学校缺乏相关暑期社会实践的培训。现有的暑期社会实践就是教师带着学生到一个地方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学生在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之前并没有得到任何相关的培训,有的甚至不知道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

(4)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认识不到位。很多学生认为暑期社会实践就是出去玩,还不用自己花钱,并没有意识到暑期实践中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获得什么。

总之,暑期社会实践存在诸多问题,并没有达到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暑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

针对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暑期“三步走”的社会实践模式。“三步走”即前期准备、中期实施和后期汇报。在“三步走”实践模式下,各院系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合理运用经费,采用点面结合,集中与分散的方式,鼓励学生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进行暑期实践,实践内容涉及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支教扶贫、科普宣传等。让学生利用假期深入社会基层,了解国情,服务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1前期准备

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前期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制订出详细周密的计划,确保实践顺利进行。第一,针对实践内容对参加实践的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第二,与实践单位提前沟通,及时了解实践单位的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第三,实践申报,确立实践课题,选定实践内容,认真填写《大学生社会实践申报表》。第四,做好安全预案,有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第五,组建团队,如果是个人单独实践则比较简单,个人注重形象即可;如果是团队实践则要注意团队形象,包括队旗、队服等。第六, 需要做好经费预算。

2中期实施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实践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选取相应的指标来对实施过程进行评价。第一,实践活动是否根据实践所申报的主题、所列的计划来实施。第二,实施过程中各团队成员是否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实践任务。第三,实践过程中学生是否完成了实践记录。第四,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是否全程及时地指导。第五,实践活动是否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第六,实践活动的实施保障是否完善。

3后期汇报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之后,需要学生对实践成果进行汇报,以评价实践活动的有效性。首先,实践总结。实践结束,学生将实践内容、实践感悟形成书面文字,对自身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从实践过程中认识自我,巩固专业知识,完善自我。其次,整理实践资料。有的实践活动涉及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学生能否将实践过程中的材料分门别类、系统地整理汇报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的指标之一。最后,实践单位的评价。学生在实践单位进行实践,实践期间效果如何,实践单位应有详细的说明。

通过“三步走”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的实施,学生在实践前期明确了实践目的,得到了培训和指导,为中期的实践实施打下了基础。到实践中期,即实践实施阶段,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团队积极配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实践任务。实践后期,学生对实践成果进行汇报,学校根据学生汇报、实践单位评价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实践模式把学生和实践目标紧紧相连,学生每完成一步就离目标近一步,最终实现实践目标。

三、结论

暑期社会实践模式是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一种普遍模式,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学生根据实践内容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学校也运用暑期社会实践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但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学校、社会不够重视,学生个体意识不强,造成暑期社会实践只是学生、学校为了完成任务而走的形式。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暑期“三步走”的社会实践模式。前期做好相关准备,做到有备无患,让学生明确实践目标,制订实践计划;中期实施计划,达到目标,并做好实践记录,教师在中期全程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后期让学生对实践结果进行汇报,学校根据实践单位评价、学生的实践总结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来对学生的实践做出评价。

参考文献:

胡金枚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的意义企业导报,2015,(6).

武立敬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研究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4):136.

张琛麟,吴亚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思考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9):157—158.

作者:陈艳丽 赵亚洲

09年大学生三下乡实践论文 篇2:

“共景监狱”视阈下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摘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自1997年正式启动。自实践开展以來,各高校的“三下乡”活动广泛蓬勃开展,逐渐成为在大学生中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实践品牌项目,但问题也逐渐凸显,亟待解决,实践质量亟待提升。文章将从传播学的“共景监狱”视阈出发,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发展过程置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的演变过程,指出当下存在的思想认识片面、培训指导不足、保障机制滞后、评估方式偏差等问题,并立足新的发展背景,围绕“重反馈、重协同、重过程”提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质量提升的路径。

关键词:共景监狱;社会实践;质量提升

“共景监狱”这一概念由“全景监狱”演化而来。全景监狱是英国建筑师边沁的设计:四周是一个分割为许多小囚室的环形建筑,中心是一座瞭望塔。囚室中的每个人处于被隔绝与被观察的孤独状态,他们能够目睹瞭望塔高大的轮廓,却无法看清塔中情形,只能假设自己时刻受到窥视而自我制约。因此塔中可以是任何人,且不必时刻在场,亦能完美实现其监视功能——“一种虚构的关系自动地产生一种真实的征服”。米切尔·福柯将现代社会比作边沁的全景式监狱。他认为在传统社会,社会管理者主要是通过信息不对称的方式来实现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的社会治理。而后也有更多的技术控制论学派学者将其运用在传播学研究之中。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将“全景监狱”时代引入“共景监狱”时代。在“共景监狱”的社会模式中,已经不再是个体瞭望塔对众人的监视,取而代之的是众人对个体的凝视与控制。他们之间信息的分配已经比较对称了,管理者在信息资源把控方面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试图通过信息的不对称所实现的社会管理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大众可以通过自媒体渠道发布和接收信息,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管理者和传统媒体的监督。这种模式被称之为“共景监狱”,这种变革保障了其生命力。

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的演变正如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发展模式演变。1997年5月26日《关于开展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的印发,标志着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动。在这一阶段,通知由上至下下发,管理者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监督者,正如全景监狱中那座瞭望塔里的人,全程注视着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举动,处于“全景监狱”阶段。进入21世纪,各高校的“三下乡”活动更加广泛和蓬勃开展,逐渐成为在大学生中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实践品牌项目。同时,互联网等新兴媒体逐渐登上历史舞台,管理者虽然仍是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但执行者有了一定了反馈渠道,有了了解其他队伍实践情况的手段,这些转变都源于信息的逐步等称,可见我国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正逐步向“共景监狱”发展。

伴随着对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的肯定,一些质疑的声音也随之而来,这一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明显。通过问卷调查、个案分析和文献研究,当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实践平台相对狭窄,系统性有待加强。目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主要包含校内、校外和网络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主要为各学科实验室以及校内承办的一些活动、赛事。然而,在实验室的科研实验通常缺乏专业教师指导,假期承办的活动也数量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校外实践基地虽然每年都在不断扩充,但缺乏系统规划、管理和统筹,且通常由学校与实践单位对接,学生对校外实践基地的了解有限,限制了大学生前往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践的可能性。网络实践基地主要用于公布社会实践的各类信息,但由于不受重视,很多高校投入力度小,网络平台更新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大打折扣,使大学生缺少全面了解实践信息的渠道。

二是组织实施力量薄弱,协同性有待加强。由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通知由共青团系统下发,因此,组织实施方通常为学校团委及学院团委,指导教师也由团委老师担任居多,专业教师积极性不高,从选题、指导、实施、宣传等各个方面,参与力量都较为薄弱,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策划创意水平低、实践指导力度缺失、实践实施主体单一等问题,协同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考核机制较为单一,科学性有待加强。由于组织实施主体的单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考核结果通常由各级团委根据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得出,考核结果一般为“通过”,未进行具体细化。因此,很多大学生将考核结果与实践单位盖章等同,并未真正参与实践,使社会实践流于形式,这也是调研中反应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考核方式、评价主体、认定结果的单一,影响了社会实践考核机制的科学性,亟待加强。

四是实践内涵不够深入,应用性有待加强。目前,很多高校未将实践成果后期的交流、评价、推广与考核成绩挂钩,学生因此出现了为了成绩而实践的情况,不注重实践内涵,这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通知精神已经背道而驰。实践成果交流平台、实践成果转化与推广机制的缺失也是实践内容缺乏内涵、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这与意识、制度、平台的缺失是息息相关的。在这样的形势下,当前的很多社会实践成果未能进行推广和深入应用,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现象。

这些问题正是在管理者与受众的接收信息逐步对称的过程中由受众提出的,这个过程正是由“全景监狱”向“共景监狱”发展的过程。问题的出现也反映出这个过程还很漫长,仍需不断完善。回顾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的社会场阈转换过程,可以总结出信息对称、全民参与、体系重构、安全阀逐步形成等特点,参照这些特点,可以从中总结出社会实践的发展方向。

第一、信息对称,这就要求努力搭建线上线下全过程育人平台。“共景监狱”是传播的技术革命促成的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管理者与受众之间信息的逐步对称,传播方式不再是单向传播。信息对称可以使受众在充分获取信息的前提下有效达成目标,并对管理者形成监督,从而保证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这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同样适用。要实现信息对称,社会实践的组织单位要提供线上、线下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新媒体手段定期公布实践要求、注意事项、各团队进展情况、奖项评比等信息,通过线下会议、沙龙等形式,为实践团队之间的交流学习提供平台,为表现优秀的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这些平台的信息传递应该是双向的,应给学生提供反馈渠道,实现其平等对话的功能。只有这样,组织方才能更充分地掌握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有的放矢地提供解决方案,让学生获取充分参考信息的同时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实践质量。

第二、全民参与,这就要求不断探索协同育人的实践机制。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前提下,大众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更多参与社会议题的机会,管理者不再仅是政府,还有通过各类渠道参与的大众、社会组织等。全民参与,这是“共景监狱”的另一特征,也是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发展方向。就高校内部来说,应让更多的部门和教师参与到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工作中来。就高校外部来说,政府机关应为社会实践提供各类资源保障,让社会实践无后顾之忧,各类企事业单位应积极配合,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基地。在此基础上,高校相关部门应统筹各类资源,分别建设实践项目库、实践基地库、指导教师库,并在信息平台进行公布,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更有保障,更系统。在考核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各参与方的评价,而不应完全以实践单位盖章或新闻报道情况作为衡量标准。当政府、社会、高校共同参与进来时,才能实现资源最优化,效果最大化,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协同育人机制才能形成。

第三、体系重构,这就要求积极打造融通第一二课堂的大实践模式。从管理对象到管理者,大众的身份在“共景监狱”的社会场阈中发生了巨大改变,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管理体系的重构。在社会实践完全普及化,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体系也需根据时代要求进行重构。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力抓手和有效延伸,近年来在实践教育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正是属于第二课堂的行列。当前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实践集中在暑期,很多实践项目存在与第一课堂完全脱节,这并不符合社会实践作为第一课堂延伸的定位。在更多单位和指导教师参与进来的同时,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融通也是势在必行。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该校于2017年起新增“思政课实践教学调研”专项项目,校团委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将国情社情调研与红色寻访作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必修环节,由“毛中特”教研室选题、考评,同时计入学生“毛中特”及“社会实践”课程成绩,该学期开课的全部学生均需参加专项调研。除了第一课堂,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实践形式也应纳入大实践环节中来,使实践内容、实践载体更丰富且成体系。

第四、安全阀形成,这就要求推动建立社会实践内涵化建设的目标导向。在“共景监狱”社会场阈下,人们在“交头接耳”中沟通着彼此的信息,设置着社会的公共议程,这种社会话语能量的巨大释放给社会的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无穷的困扰。“安全阀”在这种情况下被提上议程,管理者需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力量和智慧,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公共平台的构建者和社会对话的组织者。对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来说,其安全阀的建立应以实践的内涵化建设为目标,不断强化实践的教育意义,在实现育人价值的同时有效形成内在安全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是调研中顯示比较突出的社会实践问题所在,这与“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要求严重不符,可见,社会实践的教育意义亟待加强。既要加强项目设计和引导,也要重视实践成果的应用推广,让实践成果摸得着、看得到。当然,来自社会、政府及大众的其他外在监督也必不可少,只有这样,“共景监狱”场阈下社会实践的安全阀才能真正起到把关作用,有效避免因信息对称、全民参与带来的负面效果。

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社会场阈转变过程中所显示出的特点对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质量提升具有借鉴意义。畅通培育渠道,打通育人模式,共享培育平台,形成合力育人机制是“共景监狱”视阈下提升社会实践质量的必经之路。当前,一些高校已经做了有效尝试。如何建成重反馈、重协同、重过程的大实践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

[2]波斯特.信息方式[M].范静哗,译.商务印书馆,2000.

[3]喻国明.社会话语能量的释放需要安全阀——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的社会场阈的转换说起[J].新闻与写作,2009(09).

*基金项目:“南京工业大学2018年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立项编号SZ20180332)。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作者:季君

09年大学生三下乡实践论文 篇3:

基于实践育人的高校招生宣传工作模式研究

摘要:社会实践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高校将招生宣传工作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新形势下高校招生宣传创新模式的重要举措。高校通过构建全员参与、因校制宜、特色宣传的大学生招生宣传实践模式,创新高校招生宣传策略,针对重点生源高中开展精准宣传,提高生源质量。同时,为大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高校;招生宣传;实践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随着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高校招生宣传工作也随之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群体加入到高校招生宣传工作中,以假期回访母校社会实践为主。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而招生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将社会实践与高校招生工作有机结合,在高校招生宣传社会实践中融入“三全育人”思想,既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又能助力高校招生宣传工作。

一、高校招生宣传实践的内涵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了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生源竞争越来越激烈,对高校招生宣传工作的要求也趋向了“精准化”“常态化”和“特色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的招生宣傳也更倾向于微信公众号、B站号、抖音号、小程序、国家或地方媒体等融媒体宣传方式,“线上”招生宣传方式充分发挥了互联网传播性广且快的特性,大大提高了高校招生宣传的覆盖面与时效性,但新媒体的大量信息容易使得考生产生迷失感,高校的招生宣传信息也很容易沉入海量信息中无法凸显,因此线上宣传往往容易出现缺乏精准度和针对性的问题。

高校为提高招生宣传的精度与深度,配合线上宣传开展了许多定向的线下招生活动,尤其是针对生源较多的地区,如大学教师走进高中课堂、参加线下咨询会,设立线下驻点咨询点,开通分地区的招生咨询热线等。但因招生宣传时间主要集中在高考填报志愿阶段,高校与高校的生源竞争激烈,招生咨询老师的流动性较大,多是每年从各院系抽调的任课教师,招生宣传的专业性无法得到保证,想在短时间内吸引优质生源依旧很困难。

在此背景下,以“寒假回访母校”为主的大学生招生宣传实践活动出现了,该类招生宣传主体不是高校老师,而是高校在读大学生,大学生回到高中母校进行招生宣传有其独特的亲和力优势。让大学生回到家乡,回到高中母校,与高中学生、老师、家长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分享大学生活,这类招生宣传实践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加强了高校与各地优质重点生源高中的联系,达到了助力高校招生宣传的目的。

二、高校招生宣传实践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文化的带回,提升高校知名度

高校招生宣传实践以寒假回访母校活动为主,活动内容主要围绕高校发展、历史底蕴、高校特色、专业介绍等。大多数大学生在寒假期间,会从学校回到家乡,高校以此为契机,组织相关的招生宣传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回到高中母校,向母校老师、学生介绍大学生活,传递大学文化,传播大学精神,通过大学生个人或团队的风采展示进一步加深高校在家乡或生源高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二)有利于招生数据的收集,提升高校生源质量

通过收集学生招生宣传实践数据,配合科学的数据分析方式,为判断每个生源地或生源高中的升学规律,分析该地区或生源高中的招生趋势提供可靠依据。针对生源较多的招生地区或生源高中,高校可更多的投入资金与关注度,保持招生宣传的活力,加强常态化的联系,稳步提高招生质量;针对生源较少的地区或生源高中,高校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宣传,组织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宣传实践中,逐步提升该地区或生源高中对高校的认知度,进而增加潜在招生生源,促进高校招生工作不断前进。

三、高校招生宣传实践的育人作用

(一)增强思政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招生宣传实践实质上是一种走向社会、回归现实的教育方式,指引大学生走出“象牙塔”,以青春的姿态体验社会、融入社会。大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验证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并将理论知识不断积累内化,锤炼自身品质,进而坚定理想信念,励志刻苦学习,激发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热情。思政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在实践中得以凸显,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将更好落实。

(二)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2]招生宣传实践是增强大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有效途径。招生宣传实践是大学生关心并参与学校发展的最直接的活动窗口,实践过程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探索和传统说教,而是将沉浸式地听、说、读、想相结合。大学生再次回归高中,在学弟学妹面前展示精彩的大学生活,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动力,为高中学生答疑解惑,传递正能量。在招生宣传实践过程中,以母校情为纽带,以宣讲实践为平台,可以很好地激发大学生内在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强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正在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大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更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场所,更应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招生宣传实践由高校统一组织,大学生作为参与主体,需要独立完成整个实践过程。实践活动的策划、实施、总结等过程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招生宣传实践过程中,大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遇到各种难题或困境时,需要运用自身的各项能力与知识,独立或与他人协作去解决。这个过程锻炼了大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学习研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进而促进了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四、发挥高校招生宣传实践育人功能的路径

将招生宣传与学生实践有机结合,形成全年常态化不断线的招生宣传工作模式。

(一)明确招生宣传实践定位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知社会、塑造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3]高校应努力为大学生打造“受教育、长才干”的社会实践平台,提升实践育人水平,不应出现“为了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的现象。目前,高校对招生宣传实践的评价方式十分多样,有实践报告考核、社会实践学分发放、评奖评优等。大学生在开展宣传活动时,容易出现浮于表面宣传的现象,活动照片和总结文字有时比活动过程更好。越来越多的宣传形式和评价方式,无形中加深了招生宣传实践活动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高校在组织和实施招生宣传实践时,要找准目标定位,鼓励大学生以“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为目的,引导大学生在宣传实践中重过程、重收获、重實效。让大学生们从情怀、责任与使命三个方面获得对招生宣传实践活动的认知和感悟,号召高校学生带着“主人翁”意识,立足乡土情怀,传承高校精神,让学校成为更多生源地毕业生的向往之地。[4]

(二)加强招生宣传实践管理

招生宣传实践活动参与主体是在校大学生,高校应加强对实践活动的整体把控,将前期培训、中期指导、后期反馈环节相结合,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贯通的管理模式。在前期培训阶段,高校应根据本校生源特点,制定宏观的宣传策略,精心准备招生宣传材料,加强对大学生的宣传实践培训,同时充分借助高校院系的力量,鼓励更多的老师加入到实践中,加强活动指导。在中期指导阶段,高校应借助网络媒体平台,配合实践活动,为生源地区或生源高中的考生家长提供更丰富便捷的高校信息,提升宣传实践的互动性。在后期反馈阶段,高校应注重实践成果的转化,选取有特色的团队进行重点指导,协助团队将招生宣传实践的想法进行成果转化。同时,在推进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发挥制度的规约作用,实现实践的规范化、协同化和高效化。[5]以优秀成果为导向,评定“招生宣传先进团队”“招生宣传先进个人”“招生宣传优秀指导老师”等,促进招生宣传实践的专业化发展。

(三)注重招生宣传实践特色

高校应注重引导大学生结合家乡或生源高中情况,进行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招生宣传。例如,在招生规模较大的地区,重点安排宣讲团队,重点策划有针对性的宣讲方案,也可以省市为单位设立分队,围绕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开展线上线下交互的宣传模式,加强合作交流,攻坚招生重点区域。通过点面结合的招生宣传实践,提升招生宣传实践的特色与力度,吸引更多优质生源。

(四)拓宽招生宣传实践外延

从招生宣传实践活动中遴选并打造一支大学生招生宣讲团,培养一批专业化的学生宣讲群体,利用课余时间实时联络相应的生源高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招生宣讲实践活动。将碎片化的“寒假回访母校”活动拓宽成不限时间、不限地点的“双高联动”宣讲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

[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5(2).

[3]习近平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论述及其应用研究[J].新生代,2021(06):66-70.

[4]从“三下乡”到“返家乡”——基于实践育人的高校招生宣传工作模式探析[J].科教文汇. 2020,(07):7-8

[5]参与体验与协同共享:思政课实践教学本质要求与机制创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34(06):43-49

作者:陆炎亭

上一篇:教学过程中惩罚教育评论论文下一篇:工程工作总结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