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知识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安全知识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学校的安全教育是一项培养学生树立自护自救的观念,增强自护自救的意识,掌握自护自救的知识,提高自护自救的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中小学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文件,有力地指导了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学生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仍持续呈逐年增长趋势。

第一篇:安全知识论文

烟花爆竹安全知识(1)

编者按

2006年1月2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了《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配合本《条例》的宣传贯彻,本刊特邀请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方面的专家,组织编写了烟花爆竹安全系列知识,分期刊登,希望有助于读者学习。

1.《条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烟花爆竹的生产、经营、运输和燃放,适用《条例》。《条例》中所称的烟花爆竹,是指烟花爆竹制品和用于生产烟花爆竹的民用黑火药、烟火药、引火线等物品。

2. 国家对涉及烟花爆竹的哪些活动实施行政许可?

答:国家对烟花爆竹的生产、经营、运输和举办焰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动,实行许可证制度。未经许可,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生产、经营、运输烟花爆竹,不得举办焰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动。

3. 从事烟花爆竹生产的哪些人员需要经过培训、考核?

答:生产烟花爆竹的企业,应当对生产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对从事药物混合、造粒、筛选、装药、筑药、压药、切引、搬运等危险工序的作业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从事危险工序的作业人员经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方可上岗作业。

4. 生产烟花爆竹的企业应当具备什么条件?

答:生产烟花爆竹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符合当地产业结构规划;

(2)基本建设项目经过批准;

(3)选址符合城乡规划,并与周边建筑、设施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

(4)厂房和仓库的设计、结构和材料以及防火、防爆、防雷、防静电等安全设备、设施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

(5)生产设备、工艺符合安全标准;

(6)产品品种、规格、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7)有健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8)有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9)依法进行了安全评价;

(10)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和人员,并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

(11)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5. 取得《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程序是什么?

答:生产烟花爆竹的企业,应当在投入生产前向所在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安全审查申请,并提交能够证明符合《条例》规定条件的有关材料。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材料之日起20日内提出安全审查初步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45日内进行安全审查,对符合条件的,核发《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说明理由。

6. 从事烟花爆竹批发的企业应当具备什么条件?

答:从事烟花爆竹批发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企业法人条件;

(2)经营场所与周边建筑、设施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

(3)有符合国家标准的经营场所和储存仓库;

(4)有保管员、仓库守护员;

(5)依法进行了安全评价;

(6)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和人员,并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

(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7. 烟花爆竹零售经营者应当具备什么条件?

答:烟花爆竹零售经营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主要负责人经过安全知识教育;

(2)实行专店或者专柜销售,设专人负责安全管理;

(3)经营场所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张贴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8. 依法申请取得许可从事烟花爆竹经营活动,应履行哪些程序?

答:申请从事烟花爆竹批发的企业,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能够证明符合《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条件的有关材料。受理申请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提交的有关材料和经营场所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核发《烟花爆竹经营(批发)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说明理由。

申请从事烟花爆竹零售的经营者,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能够证明符合《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的有关材料。受理申请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对提交的有关材料和经营场所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核发《烟花爆竹经营(零售)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说明理由。

《烟花爆竹经营(零售)许可证》,应当载明经营负责人、经营场所地址、经营期限、烟花爆竹种类和限制存放量。

烟花爆竹的批发企业、零售经营者,持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后,方可从事烟花爆竹经营活动。

9. 运输烟花爆竹应该遵循什么规定?

答:经由道路运输烟花爆竹的,应当经公安部门许可。

经由铁路、水路、航空运输烟花爆竹的,依照铁路、水路、航空运输安全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执行。

10. 依法取得许可经由道路运输烟花爆竹,应履行哪些程序?

答:经由道路运输烟花爆竹的,托运人应当向运达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有关材料:

(1)承运人从事危险货物运输的资质证明;

(2)驾驶员、押运员从事危险货物运输的资格证明;

(3)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道路运输证明;

(4)托运人从事烟花爆竹生产、经营的资质证明;

(5)烟花爆竹的购销合同及运输烟花爆竹的种类、规格、数量;

(6)烟花爆竹的产品质量和包装合格证明;

(7)运输车辆牌号、运输时间、起始地点、行驶路线、经停地点。

受理申请的公安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日内对提交的有关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核发《烟花爆竹道路运输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说明理由。

烟花爆竹运达目的地后,收货人应当在3日内将《烟花爆竹道路运输许可证》交回发证机关核销。

11. 《烟花爆竹道路运输许可证》应当载明哪些内容?

答:《烟花爆竹道路运输许可证》应当载明托运人、承运人、1次性运输有效期限、起始地点、行驶路线、经停地点、烟花爆竹的种类、规格和数量。

12. 经由道路运输烟花爆竹,除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外,还应当遵守哪些规定?

答:经由道路运输烟花爆竹的,除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外,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随车携带《烟花爆竹道路运输许可证》;

(2)不得违反运输许可事项;

(3)运输车辆悬挂或者安装符合国家标准的易燃易爆危险物品警示标志;

(4)烟花爆竹的装载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

(5)装载烟花爆竹的车厢不得载人;

(6)运输车辆限速行驶,途中经停必须有专人看守;

(7)出现危险情况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

13. 哪些地点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答:禁止在下列地点燃放烟花爆竹:

(1)文物保护单位;

(2)车站、码头、飞机场等交通枢纽以及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

(3)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储存单位;

(4)输变电设施安全保护区内;

(5)医疗机构、幼儿园、中小学校、敬老院;

(6)山林、草原等重点防火区;

(7)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其他地点。

14. 举办焰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动,应当遵守哪些规定?

答:举办焰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动,应当按照举办的时间、地点、环境、活动性质、规模以及燃放烟花爆竹的种类、规格和数量,确定危险等级,实行分级管理。分级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公安部门规定。

15. 依法取得许可举办焰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动,应履行哪些程序?

答:申请举办焰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动,主办单位应当按照分级管理的规定,向有关人民政府公安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有关材料:

(1)举办焰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动的时间、地点、环境、活动性质、规模;

(2)燃放烟花爆竹的种类、规格、数量;

(3)燃放作业方案;

(4)燃放作业单位、作业人员符合行业标准规定条件的证明。

受理申请的公安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对提交的有关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核发《焰火燃放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说明理由。

焰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动燃放作业单位和作业人员,应当按照焰火燃放安全规程和经许可的燃放作业方案进行燃放作业。

16. 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时间、地点燃放烟花爆竹,或者以危害公共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方式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将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答: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时间、地点燃放烟花爆竹,或者以危害公共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方式燃放烟花爆竹的,由公安部门责令停止燃放,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17. 未经许可生产、经营烟花爆竹制品,或者向未取得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销售黑火药、烟火药、引火线的行为,将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答:对未经许可生产、经营烟花爆竹制品,或者向未取得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销售黑火药、烟火药、引火线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非法生产、经营活动,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没收非法生产、经营的物品及违法所得。

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8. 未经许可经由道路运输烟花爆竹的行为,将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答:对未经许可经由道路运输烟花爆竹的,由公安部门责令停止非法运输活动,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并没收非法运输的物品及违法所得。

非法运输烟花爆竹,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9. 未经许可举办焰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动,或者举办焰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动的燃放作业单位和作业人员违反焰火燃放安全规程、燃放作业方案进行燃放作业的行为,将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答:对未经许可举办焰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动,或者举办焰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动的燃放作业单位和作业人员违反焰火燃放安全规程、燃放作业方案进行燃放作业的,由公安部门责令停止燃放,对责任单位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20. 生产烟花爆竹的企业,应当对黑火药、烟火药、引火线的管理采取哪些措施?发生黑火药、烟火药、引火线丢失时,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生产烟花爆竹的企业,应当对黑火药、烟火药、引火线的保管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建立购买、领用、销售登记制度,防止黑火药、烟火药、引火线丢失。黑火药、烟火药、引火线丢失的,企业应当立即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报告。(未完待续)

编辑 海岩

第二篇:基于知识图谱的食品安全知识供给研究

摘 要: 基于知识图谱为食品安全知识供给研究提供参考,通过对我国学者2011年-2020年十年间CNKI中发表的2899篇关于食品安全的期刊文献作为数据源进行分析。利用Bicomb软件、VOSviewer软件、CiteSpace软件从论文发表的时间、作者、作者所属机构、发文单位、关键词、研究主题六个角度,为食品安全学科提供知识供给,揭示了食品安全方面的发展状况、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以及科学家群体。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研究处于学科大发展时代,研究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研究主题过于集中,针对性不强、不够深入等问题。因此未来应在综合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食品安全;知识供给;知识图谱

本文著录格式:单麒臻,张磊. 基于知识图谱的食品安全知识供给研究[J]. 软件,2020,41(09):172177

【Key words】: Food safety; Knowledge supply; Knowledge map

0 引言

食品作為人民群众生存必不可少的元素,其安全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关系到我国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未来。随着我国近十年的高速发展,食品安全所涉及的生产、流通、经营的产业链愈加复杂,很多恶劣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甚至因此引起重大突发公共事件[1-5]。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以2011-2020年CNKI中核心期刊以及CSSCI期刊的篇名中含有“食品安全”的文献为对象,通过文献计量学和社会网络分析,研究食品安全相关的知识供给,通过分析热点以及趋势判断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传播进而推动食品安全领域的发展。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本文选用CiteSpace以及VOSviewer软件对食品安全进行知识图谱分析以及可视化分析,综合运用Bicomb以及Excel进行数据的处理和统计,找到文献、作者、发刊单位、研究热点、关键词的贡献关系进而揭示食品安全领域的发展未来和趋势。具体操作上,利用Bicomb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利用VOSviewer对处理后的数据做出热点共现分析以及作者共现分析,利用CiteSpace对转换后的数据进行热点突现词分析以及发文机构共现分析,并借助食品安全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以及相关学者的观点和建议对食品安全的知识供给作出深度探索和挖掘,旨在未来对食品安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1.2 数据来源

本文以CNKI为数据来源,以食品安全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CNKI高级检索,设置搜索期刊,检索条件为篇名“食品安全”并设置发表时间为2011年到2020年(截至时间2020.2.28),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以及“CSSCI”并设置“同义词扩展”,点击搜索,检索时间为2020年2月28日,最终筛选得到2899篇文献。

选择时间为2011-2020年作为时间条件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近十年来我国的高速发展,使得我国食品贸易进程加快,食品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食品链变得复杂,食品安全风险的隐匿性增强,食品安全的侧重点在近十年发生改变。二是2010年食品安全委员设立,《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于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五部法律的决定》修正。十年间《食品安全法》从建立到通过再到完善,这更有助于深度挖掘在国家从法律层面积极参与后食品安全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7]。

研究食品安全领域十年间的文献发布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状况,对文献数量分布的研究主要是对于学者们在阶段内发表的论文数量研究。如图1所示,近十年来,在核心期刊以及CSSCI上关于食品安全的文献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2011年-2013年呈上升趋势,文章数量有着明显的上涨趋势,在2013年达到顶峰,四年发文量1195篇,占比41.2%,二是从2014-2018年的下降期,三是从2018年开始呈上涨趋势。这表明在2010-2013年是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研究的上升期,在2013年达到高潮并有了一定研究成果,基础性问题已得到普遍研究,导致从2014年开始每年文献数量开始下降,研究进入了一段瓶颈期。

通过近十年对我国食品安全相关事件了解到,从2011年开始,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例如2011年“上海染色馒头事件”、“湖北毒生姜事件”、2014年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提供过期肉类给麦当劳和肯德基、2016年米线添加毒品事件再到2019年成都校园食品安全事件,从近年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间了解到,食品安全的重大事件从2014年后开始减少,这与图1所展现趋势基本符合,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也是《食品安全法》的出现使得食品安全问题进入大众视野进而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2 研究热点分析

2.1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内容的提炼,是一篇文章的核心提要,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对高频关键词分析可以反映出一个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Bicomb对所获得的2899篇期刊文献的关键词共计5525个进行筛选,筛选出出现频次为5次以上的关键词并对同义词进行合并得到267个关键词,将数据导入VOSviewer进行共现可视化分析得到图2,图3。将数据导入CiteSpace中,进行突现词分析得到7个突现关键词。

其中,“食品安全”在所有关键词中出现次数最多,达到1749次,占比高达13.9%,其次为“食品安全监管”达到283次占比2.3%,“《食品安全法》”118次占比0.9%,“食品”113次占比0.9%。267个关键词共生成7个聚类,从共现次数来看,排名前五位的是“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监管”,“食品”,“食品安全问题”“企业”,与其他关键词的共现次数分别是2110次,436次,245次,202次和192次。以上数据表明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中,“食品安全监管”,“食品”,“食品安全问题”“企业”等是伴随度最高的热点。

从热点分类来看,刨除在食品安全领域内本身就是热点的“食品安全”这一热点,食品安全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监管模式”等;二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面,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规制”“风险检测”等;三是食品安全的法律方面,主要有“《食品安全法》”“刑法规制”“食品安全犯罪”等;四是食品生产管理方面,包括“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问题”、“食品质量”、“食品安全事故”、“食品企业”、“企业管理”、“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等;五是食品安全检测方面,有“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快速检测技术”等;六是食品安全的机构方面,有“卫生部”、“中国食品技术学会”、“研讨会”等;七是消费者方面,包含“态度”、“行为”、“认知”、“消费者”等;八是食品安全治理方面,包含“社会共治”、“政府监管”等。

从研究趋势来看,如图2所示,关键词的由浅至深代表着时间由远到近,即深颜色的词代表近期研究的热点,图2图3表明,自2011年开始,食品安全领域一直围绕着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问题、食品、食品安全检测作为研究内容,但仍存在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的不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内职能不清,部门间职责模糊,协调不够充分,监管力度不够,食品安全標准模糊,食品安全问题仍然频发等问题。随着研究的进展,开始出现以食品安全犯罪、食品安全风险、风险规制、监管模式、监管绩效、制度完善、食品安全教育、风险分析、风险评估、社会共治、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食品安全指数、法律规制作为深层次的研究,这表明,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从食品安全法律方面来看从2011年开始研究的《食品安全法》逐渐细化,已经出现开始向食品安全犯罪方向进行研究、监管体系、监管制度已经有初步进展,逐渐向食品安全犯罪的预防、制度完善方面发展,并运用风险评估相关知识对食品安全进行研究,以风险评估来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预警[8-11]。

2.2 突现词分析

从突现词来看,突现词是指按照一定阈值和参数计算,通过考察词频并将这段时间内词频变化最高的词得以显现,通过突现词的分析可以反映出阶段性时间内的新研究方向。如图4所示,2016-2017年,“食品安全犯罪”,“模糊综合评价法”,“网络层次分析法”作为突现词表明,食品安全相关问题在经过前几年的研究后,犯罪问题开始经学者们关注,并且开始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食品安全进行相关的定量定性分析。近两年,食品安全管理开始被学者们关注,而管理属于宽泛的概念,食品安全管理主要是指关于食品的采购、生产、流通、销售、消费等过程中进行控制协调,它的主体是食品相关的政府部门,这表明学者们对于食品安全出现的问题开始关注于政府管控,希望政府从源头到末尾进行整体协调控制。惩罚性赔偿其本身作为最严厉的民事责任惩罚方式成为近两年突然出现的关注点为食品安全法在实务中适用提供了参考,同时也反应出对于食品安全法问题研究的细致化。

3 研究群体分析

3.1 研究人员分析

3.1.1 发文量分析

发文量是作者在某一时期在某刊物发表论文的数量,是测评作者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普莱斯定律,计算出统计时段内核心作者至少发表的论文数为0.749√37≈4.56,这里取发布数量至少为5篇的作者进行分析,通过Bicomb软件在2899篇文献中统计出共计4148个作者,将数据导入VOSviewer中,设置最少发布文章数量为5篇,其中有102名作者符合条件,图5即为102名作者与其它作者的共现网络[12-15]。

3.1.2 合作网络分析

对作者的合作网络进行分析是挖掘科学家群体的重要途径,其中王冀宁发表文章最有37篇占比1.3%,并且和49名作者有共同联系,其次为吴林海发表了26篇文章,与28名作者有共同联系。在图中可以看出作家群体分为5个群体,一是王冀宁、孙翠翠、王帅斌、王磊、童毛弟、陈廷强、马百超,发表数量最多,关系度最强;二是周应恒、孙宝国、文晓巍,王二朋、王静、袁嫦静;三是唐晓纯、李佳洁、李江华、李腾飞、王志刚、郑风田;四是张凯华、张哲奇、李丹、王守伟、臧明伍;五是安玉发、张文胜、张红霞、王硕。从图中时间线来看,近年来王冀宁的群体和张凯华的群体在食品安全领域的贡献度更高,发表文献的时间在2015-2020年间,其余群体大多在2011-2015年发表文献。

3.2 研究人员机构分析

从作家来源机构来分析可以了解到我国研究团体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情况,这里将原始数据导入CiteSpace,得到作家机构的网络共现图,从图6中可以看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南大学商学院,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中心度高,研究度高,但由于学院与学院间相互独立,不能直观体现出哪家机构的研究成果更多,因此,笔者将数据进行了处理,将同属于一个机构进行了合并。

数据表明,这十年间中国人民大学发表量最大,136篇占比3.7%,天津科技大学其次,发表量为105篇占比2.9%,江南大学103篇占比2.8%。经统计,在排名前20的机构中,有21所高校,这表明,在食品安全领域我国高校是主要研究力量可以为食品安全域提供有生力量,但国家相关机构的研究力量还稍有欠缺,研究成果还不够丰硕,例如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环境保护部、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这类食品安全管理相关的国家机构虽有发布相关文章但数量较少,在国家机构发文中,发表数量最多的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这表明国家主要通过对于食品安全相关事件可能性进行综合评估的方式,找到侧重点进而加大监管力度,确保食品安全并推动食品安全领域的发展[16]。

3.3 期刊分布情况

通过对食品安全文献刊载的期刊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期刊涉及领域进而分析食品安全在各领域的研究状况。经整理统计2899篇文献来源于548个核心期刊,刊载25篇以上的期刊共15家期刊,刊载文献共计997篇,占所有文献34.4%,刊载文献最多的是食品工业科技,136篇占比4.7%,15家期刊涉及多个领域,食品类期刊如《食品工业科技》《食品与机械》《食品工业》《食品研究与开发》等,农业类期刊如《世界农业》等,医学类期刊如《现代预防医学》等,卫生类期刊如《中国学校卫生》等,这表明,食品安全在近十年的研究中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学者们对于食品安全的研究也涉及多领域。

4 研究主题分析

研究主题是分析一个学科的知识分布及其分布领域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研究主题的分析可以看到食品安全分布在那些领域,哪些专业学科在关注,通过

从学科数量来看,食品安全关注的学科分布非常广泛,涉及经济、法律、工业、医学、食品业、农业、科技等多个领域。从学科关注重点来看,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法律、食品工业、工业经济理论、预防医学、卫生学等等。按照下分学科排名,第一是生产行业管理学科出现次数最多,出现频次1219次;第二是法律学科中的文教、卫生管理法令学科出现次数达到457次;第三是食品工业学科中,食品安全与卫生这一学科出现频次达到423次,第四是工业部门经济学科达到322次;第五是预防医学、卫生学中食品卫生检验学科达到129次。

从学科分布来看对大学科以及其下的小学科进行整理并按照所算权重进行筛选并制作得到图7,根据数据表明,食品安全文献的所属学科中,还是主要集中在经济、法律、卫生学科,这些学科为食品安全这一学科提供了支持、解释以及法律保障,促进了食品安全学科的发展与创新。

5 结论与展望

近十年,人们从关注食品安全到关注食品安全在各个领域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从食品安全单一方面的研究拓展到多个学科的合作研究,本文使用VOSviewer以及Citespace软件对我国食品安全的核心期刊以及CSSCI文献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到食品安全领域的知识图谱,挖掘出食品安全这一研究领域中的热点,揭示食品安全的发展脉络、研究状况、发展趋势。总结来说,食品安全发展自2010年开始起初经历了上升期,在最近几年发展到达瓶颈,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作者之间合作也从2015年后开始减少。食品安全作为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知识构成丰富,涉及55种学科,但集中度不高,学科的精细化程度不够,缺少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但同时这也表明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发展潜力,因此,对于食品安全的研究在今后應不断创新,结合各类学科进行综合性的合作研究,不断积累研究成果并提高该学科的科研水平。

知识图谱及研究结果显示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食品安全监管以及食品安全法律两大问题上,从食品安全监管来看,食品原料的采购、食品生产、销售、流通、消费这一过程的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监管对象广泛、数量庞大,这对政府监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我国作为人口大国,食品产业基础薄弱,但产业体量不小,食品相关的企业以及个体数量多,监管难,这也要求学者们在研究食品安全监管的有关问题时创新的同时要结合我国实际。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来看,自2009年《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我国在近十年从依靠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进行食品安全依法监管到提出社会共治这一理念的过程中,学者的研究也越来越精细化,2015年《食品安全法》修订时提出食品安全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理念也给学者们提供了更多更细致的研究方向。

总之,现有的食品安全研究依然存在不足,各学科各机构缺少合作,研究还不够充分细致,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各类学者们应融合各学科,加强机构间合作,为提升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闫纪红, 李柏林. 智能制造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J]. 科学通报, 2020, 65(08): 684-694.

[2]令娟, 樊玉清, 胡兰文, 等. 基于CiteSpace及VOSviewer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OL].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7[2020-03-17]. http://kns.cnki.net/kcms/ detail/11.3456.r. 20200302.0950.002.html.

[3]黄晟鹏, 孔燕. 科学社会学实证研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及趋势——基于科技哲学三大期刊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0, 36(02): 60-65.

[4]汪玉兰, 邓国民. 国际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图书馆, 2020(01): 44-52.

[5]霍宏伟. 保障食品安全要落实好社会共治理念[N]. 中国市场监管报, 2020-01-09(005).

[6]张蓓, 马如秋, 刘凯明.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食品安全演进、特征与愿景[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01): 88-102.

[7]刘成. 21世纪以来高校共青团研究的特征——基于VOSviewer的文献分析[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9, 23(06): 88-93.

[8]张阿兰, 袁琴, 李月. 国内食品安全监管研究分析——基于CNKI论文(2003-2018年)[J]. 管理观察, 2019(14): 90-92+95.

[9]牛严君. 国际孕期体力活动研究的外在特征、主题热点及其演进——基于VOS viewer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C].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第四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2018: 76-77.

[10]王晶.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我国食品安全认知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18, 34(04): 30-35.

[11]张磊, 张小霞. 《消防科学与技术》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J].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7, 36(12): 1766-1770.

[12]吴洪涛, 高润国, 马安宁, 等. 基于文献分析的我国食品安全领域问题严重性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7, 44(05): 801-804.

[13]宗淑萍. 基于普赖斯定律和綜合指数法的核心著者测评——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 27(12): 1310-1314.

[14]陈甬沪. 食品安全要研究“趋势”[N]. 解放日报, 2015-02- 18(005).

[15]李忠. 从基金项目看食品安全领域研究趋势(1987-2014) [C]. 中国毒理学会食品毒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毒理学会食品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会议论文集. 中国毒理学会食品毒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毒理学会, 2014: 14-18.

[16]谢建华, 申明月, 李昌.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我国食品安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01): 468-470+472.

作者:单麒臻 张磊

第三篇:学生安全知识获得途径及安全教育形式的调查研究

学校的安全教育是一项培养学生树立自护自救的观念,增强自护自救的意识,掌握自护自救的知识,提高自护自救的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中小学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文件,有力地指导了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学生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仍持续呈逐年增长趋势。这样的一个局面提醒人们对安全教育的内容、形式、途径进行思考:学生只有掌握安全知识,才具有规避各种危险的能力。那么,学校、家庭乃至社会教了什么?怎么教的?学生学到了什么?怎么学的?为此,我们对全国八省市中小学学生安全知识获得途径、教师及家长的安全教育的形式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基础调查。

一、 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涉及我国八省市(天津、山东、福建,河南、吉林,陕西、甘肃、四川)城市、县城、乡镇计55所中小学学校的部分学生(小学三年级至高中阶段学校的学生)、家长以及教师。

2.调查方法

(1)结构性访谈。自行编制访谈大纲。参照城乡、年龄、性别等多个纬度对334名中小学生、245名中小学学生家长以及329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结构性访谈。访谈方式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个别访谈或集中访谈。

(2)问卷调查法。自行编制学生、家长、教师三种调查问卷。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配对发放;考虑到性别、科目、任教年级的平衡,教师问卷随机发放。问卷由当地教育局通知各学校协助发放给学生和教师,家长问卷由学生转交给家长,然后由学校收回交给当地教育局统一寄回。共计发放问卷14800分,回收问卷11467份,回收率为77.5%,有效问卷11243份,有效率为98.1%。

3.数据处理

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主要采取的方法:频数统计,非参数检验。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安全知识的获得途径

学生访谈的资料显示:学生获得安全知识的途径主要来自于家长叮嘱、学校教育、电视节目,社区宣传,课外书籍,生活经验(亲身体验),网络等。比较而言,县城及乡镇学生更倾向电视节目,城市学生还依赖网络。

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学生获取安全知识的途径依次为:在学校上过安全课;看电视、听广播;家长给我讲过;自己看过这方面的书。(见表1)。

比较而言,城市学生的家长经常给孩子讲过安全的问题,学生自己主动看相关书籍的比例较少;乡镇学生的家长讲过安全知识的比例较低,因此,更多的乡镇学生是通过自己看书和同学互相介绍的途径获取安全知识;县城学生从学校安全课和同伴互相介绍的途径获取安全知识者较少。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学生主要从品德(历史)与社会课、体育与健康课获取安全知识,其次是综合实践活动、语文课、科学课,其他课程的有效人数的选择在10%以下。

2.安全教育的形式

(1)学生喜欢的安全教育形式。访谈学生的资料显示,学生普遍喜欢的教育形式包括:教师举例讲解,演习,看相关电影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喜欢的主要是与生活紧密结合,有详细例子,或亲身体验到的教育形式。教师讲解的安全知识只有与生动的实例结合,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使学生所掌握安全知识与技能的目的。学校通常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形式有:班会、队会、升旗仪式上教师叮嘱,黑板报宣传,专家讲座,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教育图书,广播宣传,参观消防表演,学生自编安全情景剧,心理咨询的开设,相关影片展播等。其中出现最多的三种形式为:教师在班会、队会上的主题讲解或升旗仪式上的叮嘱;专家讲座(警察,火警等);各种相关资料的展示(黑板报,宣传栏,广播,影片等)。

(2)家长进行安全教育的形式。家长访谈的资料显示,家长一般采取交谈、说教的方式,随时随地,结合日常情景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比如孩子离家出门前,家长一般会提醒孩子不要在路上骑快车,不要追跑打闹,不要吃路边摊的食品;孩子上网时家长一般会强调不要到不健康的网站,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要轻易把自己的信息告诉别人;家长使用电器时会教育孩子使用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有的家长和孩子一起观看安全教育电视节目,一起读安全知识小册子,会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些安全问题。家长认为一般孩子(尤其是女孩)很喜欢案例教育和电视中的教育,这样的效果也非常好。还有些家长主要根据学校发的有关资料,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或者专门为学生买一些比较适合他们的青少年作品。所有家长认为,通过看书看报的形式进行的安全教育不如学校的效果好。

家长的问卷调查显示:家长对学校安全教育形式的选择依次为:“多进行操作练习”、“设专门课程”、“请专业人员讲解”以及其他教育形式(见表2)。

(3)教师采取安全教育的形式。教师访谈的资料显示,教师常采取的安全教育形式有:说教、讲座、播放专题录像片、图片、展板、黑板报、发放手册或规则、实践、专门课程及其他一些形式。其中,说教方式是最常用的一种。老师在日常学校生活中可以很灵活的采用说服教育的形式,既可以在专门的班会、周会时间段里,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向学生和家长发放安全教育手册也是绝大多数学校都采用的一种安全教育方式。多数学校定期请交通、消防、法律专家做安全专题讲座。播放录像片也是比较常用的教育形式,可以比较系统地呈现安全教育的内容,如法制教育、预防犯罪、抵制毒品、反邪教等。条件较好的学校会自己做一些关于安全的图片或展板,摆放出来供学生学习和参观。也有学校组织学生去外面看安全图片展。具备条件的学校还会开展一些实践形式的安全教育,如:有些学校组织过消防演习,还有就是去消防大队参观,或者去劳教所听少年犯的现身说法等。有的学校不定期地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定期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广播安全方面的小知识。多数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城乡学校在采取的安全教育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受条件限制和重视程度的影响,农村学校很少采用播放录像片、做展板、演习等安全教育形式,多是简单说教。学校采取的安全教育形式也体现了年级差异。如某小学组织一、二年级学生参观写感想,而对高年级学生主要采取实地演习等活动,组织他们进行一些研究性的安全学习。

教师的调查问卷显示,教师通常采取的安全教育形式依次为:阅读安全规则、联系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安全问题、阅读安全读本、张贴安全宣传画或者举办安全展览、观看有关安全的影视等(见表3)。

比较而言,城市教师采用的安全教育形式更为多样性,特别是安全演习、模拟情境训练等体验教育方式城市教师的选择高于县城和农村教师,而县城和农村教师经常采用阅读安全规则或安全读本等方式进行安全教育。张贴安全宣传画或者举办安全展览、观看有关安全的影视等教育形式在城市、县城以及乡镇教师中都比较常用。各学段教师的教育形式有所差异。小学教师经常采用阅读安全规则或安全读本、张贴安全宣传画或者举办安全展览、观看有关安全的影视、模拟情境训练等形式进行安全教育。中学教师喜欢采用联系案例来进行讨论和分析安全问题的方式进行安全教育。

三、 讨论

1.学生获取安全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

半数以上的中小学学生选择获取安全知识的途径主要来自于在学校上安全课,看电视、听广播,家长讲,自己看过这方面的书。1996年初,教育部、劳动部、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国家体委、卫生部等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将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之后,教育部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开始将学校安全教育制度化。同时要求,通过教学计划的调整,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内容之中。从本次调查来看,中小学学生获得安全知识的途径之一是“在学校的安全课上”,排在第一位,说明了我国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是正确的,也证实了学校的安全教育是一条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途径。途径之二是“看电视、听广播”,电视与广播的优势在于内容生动,学生喜见乐闻而且印象深刻;途径之三是“家长给我讲过”。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教育,其优势是无人能取代的。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与家长的安全意识有关,城市学生的家长安全意识比较强,经常给孩子讲过安全的问题,乡镇学生的家长安全意识较为薄弱,给孩子讲过安全问题的家长不到半数。途径之四是“自己看过这方面的书”,带着问题找书看,是高年级学生、农村学生比较常见的自学方式。途径之五是“同学互相介绍”,同学之间一旦有了共同的话题,就很容易引起深入的探讨,既能相互开拓视野,同时也与同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其他途径还有:社区宣传、生活经验(亲身体验)、网络等。

2.安全教育的形式重“说”轻“做”

家长一般采取交谈、说教的方式,随时随地,结合日常情景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安全知识和技能,采取了多种教育形式。教师经常采取的教育形式依次是阅读安全规则、联系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安全问题、阅读安全读本、张贴安全宣传画或者举办安全展览、观看有关安全的影视、进行安全演习、模拟情境训练等。无论小学或初高中教师,他们都同等喜欢采用联系案例来进行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方法。整体看来,学校安全知识教育是以教师对学生的叮嘱为主,以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为辅,而实践性活动较少。教师的叮嘱、讲解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安全知识的记忆与重视。但反复讲解也存在两大缺陷:首先,反复的叮嘱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初、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可能会对教师的反复叮嘱产生抵制心理,结果是恰恰忽视安全知识。其次,教师叮嘱缺乏一致性与系统性。它完全依赖于教师主观意愿,有极大随意性。因此通过这种形式获得的安全知识是相当零散的。相对初中和高中教师而言,小学教师安全教育形式更显得丰富。相对县城和农村教师,大中城市教师采用的安全教育形式更为多样性。对于安全演习、模拟情境训练等参与式教学方式的使用,小学比中学多,城市比县城和农村多。这些学段和地区的特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关,与经济条件的差异有关。

四、 建议

1.处处渗透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工作应该渗透到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以及习惯养成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是在安全课、品德课上进行的安全教育,还包括体育课的安全教育、实验课和劳动课的安全教育,外出活动时的安全教育以及日常行为的安全教育。要考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

2.提倡参与式教学方式

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紧急事故的演练,通过逃生、救护演练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他们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护、自救的实际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自主组织多种形式的安全主题活动,包括演讲、小品、游戏、角色扮演、竞赛等,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3.抓紧安全教育资源的开发

观看有关安全的影视作品、阅读安全规则或安全读本、张贴安全宣传画或举办安全展览,是学生喜欢的也是教师较常用的几种教学形式。但现有的资源较少,特别是有关安全的影视作品稀少而且内容零散。分析现有的关于安全教育的读本,虽然版本不少,但质量不高,知识较陈旧,没有针对儿童青少年的成长特点,也没有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特点。要组织专家抓紧对安全教育资源的开发,并作为学校必备的教学材料。

4.整合利用社会资源

邀请公安、交警、消防、卫生等有关部门的专家走进学校开设安全教育的专题讲座,是一种中小学生喜欢的而且效果不错的一种教育方式,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保证专业知识的科学性。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安全教育展览,直观的图片、实物可以对学生产生较大的震撼力。同时,加强校际之间的经验交流也是很有必要的。(责任编辑刘永庆)

作者:刘艳虹 顾定倩 张树东

第四篇:面向公共安全的公共知识管理

摘要:[目的/意义]以新冠疫情为突破口,弥补图情界在公共知识管理方向上的缺失,做好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知识管理研究。[方法/过程]通过对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分析比较,得出适合我国的公共知识管理发展模式。[结果/结论]通过研究面向公共安全的公共知识管理,能够降低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保护承灾主体。

关键词:公共知识管理 公共安全 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分类号:G250

DOI:10.13266/j.issn.2095-5472.2020.024

引用格式:柯平, 胡曼曼. 面向公共安全的公共知识管理[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20, 5(4): 256-263[引用日期]. http://www.kmf.ac.cn/p/21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管理理论界和实务界主要聚焦于企业,企业知识管理一度成为知识管理的代名词。虽然知识管理范畴已扩大到企业以外的其他组织和个人,产生了个人知识管理、政府知识管理、媒体知识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档案馆知识管理等领域,但是这些研究及其关注度相较企业知识管理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公共知识管理,相较于个人知识管理和组织知识管理发展较为滞后,因此加强公共知识管理迫在眉睫。

1 三种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将知识作为资本和管理要素作用于组织、个人和社会,推动管理的革命以及从信息价值论到知识价值论的升华。知识管理以知识为主要元素,在成功应用于企业之后,其理论不断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3种知识管理。

1.1 第一种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

早期的知识管理定位于“企业”范畴,其依据企业知识理论,是在探索企业竞争优势根源及对主流企业理论批判的过程中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理论。从内容上说,企业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对象的企业管理,是对企业各种知识的一种连续管理过程,以满足企业现有和未来的需要,以确认和利用企业已有或新获得的知识资本,从而为企业开拓新的机遇。从目的上说,企业知识管理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与管理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种知识管理实际上可称为组织知识管理,是为了确定、收集、传播和共享组织中的知识,包括知识的管理和运用知识的管理,来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以增强组织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活动。作为营利性组织的企业有了成熟的知识管理理论和方法之后,被应用于非营利性组织如图书馆、媒体、学校等,并得到了有效的證明。

1.2 第二种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

第一种知识管理发展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之后,人们发现,知识管理所强调的集体智慧离不开个体的作用,如果不进行个体的知识管理,则组织的知识管理很难提升。

在早期研究文献中,F. Jason和H. Carol认为信息激增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1],是个人知识管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个人知识管理是个体管理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要处理的是脑化知识(即显性知识)、体化知识(即隐性知识)以及编码知识[2]。个人知识管理是帮助个体收集与整理信息,使之结构化、系统化,使现有信息帮助个人达到目标或创造新知识的过程。

1.3 第三种知识管理:公共知识管理

随着组织和个人的知识管理发展起来,知识管理进一步扩展到社会,从而产生了第三种知识管理。公共知识管理是关于公共知识资源的管理,涉及社会公共事业部门、公益性机构、科学文化教育部门、新闻出版部门、广播电视等的知识管理应用。与之相关的政府知识管理[3]起源于政府内部的各种组织活动记录,目的是记录政府过去的工作状况、存在的问题,以便备忘、查考以及指导现实与未来的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迅猛发展,政府管理也开始了电子政府、信息政府到知识型政府的三连跳。

2 从公共知识视角开展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研究

上述第一种知识管理是组织知识视角的研究,第二种知识管理是个人知识视角的研究,这两种视角的相关研究比较广泛。第三种知识管理是公共知识视角的研究,可以针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问题进行研究。

2.1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研究的理论依据

国际上将应急管理称为公共安全管理,上世纪70年代,美国全国州长协会(National Governor Association)提出紧急事态管理的生命周期(Emergency Lifecycle)理论,将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分为4个生命阶段(见图1):减除(Mitigation)、准备(Preparedness)、应对 (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4]。以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Mitigation 阶段是疫情发生前相关政策、法律的制订,为公共信息立法,降低疫情发生概率。Preparedness阶段是指在疫情可能爆发的初期(即有病例确证但尚未大面积爆发的阶段),应做好疫情预案、特别资源提供准备、突发事件演习等。Response阶段是指疫情爆发后实施预案、发布预警、动员资源、提供医疗援助、提供紧急救济、封城等。Recovery阶段是重建阶段,包括医疗资源重建、生产恢复以及灾区群众心理重建工作。加拿大全盘吸收了美国的4阶段生命周期理论,仅将Mitigration阶段补充为Prevention/Mitigation,构成了PPRR4阶段模型。1986年,斯蒂文·芬克从医学角度将危机与按照病症发展不同阶段相对应,构建了4阶段模型:征兆(Prodromal)、发作期(Breakout)、延续期(Chronic)以及痊愈期(Resolution)。危机生命周期理论最早是针对企业危机提出的,之后常被用于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在我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教授为公共安全建立了三角形理论模型(见图2[5])。这一理论将公共安全分为3个维度: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和应急管理。物质、能量、信息等客观物质被称为灾害要素,但灾害要素在短时间内超过了环境负荷,就形成了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即在突发事件中本体被破化或功能丧失的对象,它也是公共安全知识管理所要保护的对象。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承灾载体有人(病、亡)、物(华南海鲜市场功能丧失)以及系统(封城)。不同的突发事件会对承灾载体产生不同的破坏。地震会使得桥梁、地表、生態产生破坏,而谣言则会引起社会恐慌。应急管理是从降低突发事件发生频率或保护承灾载体的目标出发的。对此我们需要对既往相似突发事件进行知识管理,人为干预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提高承灾害主体的抗御能力,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社会以及公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这个理论模型中,信息是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产生的要素之一,说明信息过载会促使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实际上,导致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除了信息要素,还有其他许多因素,仅从安全视角、规则管理视角以及信息视角来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进行研究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将庞杂的信息加工成知识,运用公共知识管理原理来研究公共安全突发事件。

2.2 我国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研究的四大领域

在疫情的非常形势下,学术界大量开展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研究。目前关于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研究主要分为四大领域:①安全和管理领域,这一领域包括安全科学、灾害学、应急管理理论、危机管理理论、协同管理理论等,实际上是安全科学和管理科学共同关注和研究公共安全突发事件;②社会和政治领域,主要有社会学特别是风险社会学、政策科学以及法学;③信息和技术领域,它对应于信息科学与技术科学;④心理学和其他科学等,心理科学为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理论研究提供很大的支持。就当下而言,针对此次疫情以及整个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研究,整个知识领域的各个学科都做出了卓越成就。

一项基于CiteSpace的研究发现,中国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的学术版图包括突发事件的概念与分类、应急管理体系机制的构建、政府公共安全治理与应急管理的责任与作用、公共安全治理理论体系的探索、应急产业的发展与准备、公共卫生治理、危机的预防与控制等7大方面内容[6]。针对这7个方面的研究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与信息,知识管理需要将庞杂的数据与被赋予一定含义的信息,加工成结构化的、有价值的知识,降低类似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保护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承灾载体。

2.3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研究的信息视角和知识视角

2000年以来我国爆发了3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见表1),传统的列表以及知识图谱只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这已不能满足当下复杂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有许多无法用信息分析解决的问题亟待我们从知识视角展开讨论。此次疫情波及的国家之广、病例以及死亡人数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

如表1所示,2003年以来的这3次爆发时期都是在春节期间,时间节点与疫情知识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流行病学视角与知识管理视角相结合,为研究疫情爆发原因和过程提供参考依据。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面前通过知识管理区分规律与偶然性因素,将结论提供给其他领域专家进行研究。

在上述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分析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发现信息视角与知识视角有着显著的区别(见表2)。

由表2可知,从分析对象来说,信息视角往往关注的是事件本身,而知识视角要建立事件间联系的体系化图谱式研究。从分析过程来说,信息视角主要是在数据转化信息等浅层信息流;而知识视角要将信息转化成知识,分析无序或有序的信息流得到知识流。从分析维度上来说,信息视角主要是考虑编码这一线性因素;而知识视角更多的要考虑可编码或不可编码的信息处理。从分析方法来说,信息视角往往是用计算机的方法和一些具体的技术方法;而知识视角不光是靠知识图谱,还要用人脑以及更多抽象的方法。从分析深度来说,信息视角特别关注的是点、线、面;而知识视角更强调立体。从分析结果来说,信息视角往往是直接的,直观的,非常表面化的;而知识视角还会去探索表象之后的本质,既是直接的也是间接的。从决策的作用来说,信息视角进行的研究往往只能辅助决策或者是支持决策;而知识视角的研究能直接参与到决策,能做科学的预判。

3 加强公共安全知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从美国学者霍顿提出“事实的生命周期”开始,由数据到知识的发展路径一直被广泛讨论并形成多种理论模型。笔者参照知识的金字塔模型建立公共安全的金字塔模型(见图3),其中,公共安全大数据位于金字塔的底层,而大数据的最后归途是“知识”或“知识库”。公共安全信息是有意义的数据,它和大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共同的特征是来源上易于获得,处理上可编码和清晰,传播上较为简单。相比之下,公共安全知识由于有隐性知识的存在,更加依靠人的作用和判断,需要学习才能获得,来源上获取困难,处理上比较复杂,传播上难以转移。

公共安全知识以数据和信息为基础,需要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知识集合,建构理论模型。以美国建立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指挥体系(见图4)[7]为例,在应急指挥者总指挥下横向有3个负责人,其中一个专门负责公共安全信息,纵向除4个负责人外,还有信息和情报职能,公共安全知识在整个指挥体系中起着关键的决策作用与控制执行过程的作用。

各国的预警体系同样也是知识的结果而不是信息的结果,它是一种知识体系。以中美预警级别颜色为例(见表3),美国建立了5级国家危机的预警系统,红、橙、黄、蓝、绿5种颜色代表不同的危险等级并采取不同级别的应对措施,这样一个知识系统直接影响着美国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我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公共安全标识知识体系,将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分为4级,用红、橙、黄、蓝4种颜色进行区分。这与美国的5级预警系统极为相似,却在采取行动上有很大的差别。颜色、分级都是知识管理的重要要素,因此可以说公共知识管理直接支持了公共安全决策,直接支持了应急管理全过程。

4 公共知识管理发展的三个维度

知识对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关于它的研究也逐渐形成知识体系并开始发挥比信息更大的作用。在新冠疫情期间医药、安全、心理等研究机构发布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而这些已构成我们最缺乏的公共卫生安全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它超出了原有的公共知识范畴,形成新的公共知识管理类别。

4.1 维度一:面向公共事业的知识管理

面向公共部门的知识管理研究虽刚起步,却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公共管理涉及社会公共事业,关联到公益性信息机构,如科学、文化、教育部门,新闻出版部门,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等,而这些机构都需要进行知识管理。目前,除图书馆和高校外,其他部门少有系统性的知识管理,因此推动公共事业知识管理既是整个社会知識共享、知识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其本身亟需努力与发展的方向。

4.2 维度二:面向公共知识资源的知识管理

随着大数据与区块链理论的发展与人类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化,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资源、能量资源比肩的第三大资源类型。知识资源管理可以用来描述社会知识资源管理和利用的全部活动,进一步可分为知识产权管理、科研管理、文献信息管理、知识系统管理、网络知识资源管理等[8],这些都是公共知识资源管理的范畴。这一维度应当加强研究的重要领域有:

4.2.1 国家知识资本

公共知识资源是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知识,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形成的一种知识基础、知识聚合。在《知识学研究》这本书里,专门介绍了国家知识资本,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德格鲁特商学院尼克·邦第斯(N. Bontis)提出国家知识资本(National Knowledge Capital)模型以及国家知识资本的指数,国家财富由金融财富和知识资本构成,国家知识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9],实际是将企业层面的市场价值、财务资本、客户资本、创新资本分别转换为国家层面的国家财富、金融财富、市场资本和更新资本。国家知识资本要研究公共知识库、在科学数据开放基础上的科学知识管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基金项目等成果管理)、在政府数据开放基础上的政府知识管理等问题。

4.2.2 语言与术语管理

语言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大标志,也是知识的重要载体,语言联系着知识交流的双方,承载着各种信息、知识、文化。然而世界上有很多语言正在濒临消失,能讲少数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一些语言的不断绝迹直接威胁人类文化遗产以及知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语言管理不仅仅要依赖于语言学家,也需要知识管理专家的努力。图书情报界应建立区别于语言研究的语料知识库,用数字和多媒体的形式保存人类的各种语言材料。

术语是学术体系中指称概念的语言符号,是凝集一门学科知识系统的关键词,是一个领域内知识的结晶。术语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术语学理论研究与术语标准化建设。术语学的理论研究为术语知识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巩固了术语学的学科地位。术语标准化建设旨在消除各种知识在理解和沟通上的语言障碍,确保知识共享的有效性。术语的迅猛发展,为全球各领域的知识共享提供了可能,为保证知识共享的时效,纸质版科学术语管理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是构建网络版术语库成为必然趋势。图情人有义务来保证国家的公共学术资源不被流失,保证全部学科知识共享有效开展。

4.2.3 网络资源知识管理

自人类进入网络时代,知识传播的速度与方式有了质的变化,网络资源知识管理就是对于网络知识资源活动相关的一切活动的管理。对网络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一直是图情专业关注的焦点,网络上出现的所有信息如不保存就有消失的风险,然而却没有一个全球公共网络资源库去保存这些信息。在此基础上,将网络存在过的有效信息转化为网络知识,更是图情界尚需努力的方向。

4.3 维度三:面向公共安全的知识管理

公共安全知识管理有两个大的方向,一个是区域公共安全知识管理,另一个是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知识管理。区域公共安全的知识管理是关于国家安全的知识管理,也可以是国际安全的知识管理,能够直接支持国家安全决策,为国际上的安全机构提供决策支持。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知识管理十分重要,我国将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细分为4大领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知识管理过程包括围绕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知识生成、知识获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利用4个环节。

以新冠疫情为例,此次疫情产生大量的数据,但我们依旧缺乏与此相关的知识。民众如何获得防疫知识?是否能获得这些知识?又由谁来生成与传播这些知识?这些知识又该如何应用?这次新冠疫情特别缺乏围绕这4个方面的知识管理。

以“戴口罩”问题来做一个案例分析,自疫情发生,“戴口罩”成为我国防疫的先进经验,并向国际上推广,可推广非常困难。由此表象我们可以发现是因为知识管理的缺失使得“戴口罩”的重要性没有被公众接受。国内外的一些大众媒体特别是自媒体传播一些国家不戴口罩的新闻并作出各种各样的分析与批评,将这一问题归结为政治因素、民众素质等,结果始终停留在从表象到表象。如果从公共知识的角度分析,不难发现文化差异性才是这一表象的主要根源。这说明,媒体报道的信息表象背后往往隐藏大量知识问题,而这些需要我们从知识管理视角去探索更为本质的根源。

源于信息的预判是否是科学的,不应该仅仅依赖于大数据,更需要融入知识管理的相关知识。未来是否可预测尚无定论,但并不影响知识管理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公共安全知识管理旨在促进公共安全相关知识的生成与获取、传播与利用,公共安全相关知识的服务对象主要有政府、组织和个人,特别是社区、媒体、公安消防部门等。完善的公共安全知识管理,完全可以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发生以前,制订完善体系、法规,做好特殊物质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承灾主体,健全灾后重建体系。当前,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在做好公共安全信息管理基础上,探索出公共安全知识管理的最佳路径与方法指导,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FRAND J, HIXON C.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who, what, why, when, where, how? [EB/OL].[2020-07-02].http://www.anderson.ucla.edu/faculty/jason.frand/researcher/speeches/PKM.htm.

[2] ABECKER V. Cost-benefit analysis for the design of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C]//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Barcelona, 2010: 95-105.

[3] 柯平. 知识管理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4] BLANCHARD B W, et al. Principle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R]//Emergency management Institute Independent Study IS230, 2003.

[5] 范维澄, 刘奕, 翁文国. 公共安全科技的“三角形”框架与“4+1”方法学[J]. 科技导报, 2009, 27(6): 3.

[6] 徐明, 郭磊. 中国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学术版图及研究进路[J]. 管理学刊, 2020(4): 1-16.

[7] 费伦. 应急管理操作实务[M]. 林毓铭, 陈玉梅, 等译.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

[8] 柯平. 论知识管理[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6): 132-136.

[9] 柯平. 知识学研究[M].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7.

作者贡献说明:

柯平:提出研究命题与思路,做会议报告;

胡曼曼:报告成文与案例分析。

作者:柯平 胡曼曼

第五篇:特种设备安全知识系列问答(6)

1.什么是特种设备安装?特种设备的安装活动对特种设备安全性能有何影响?

答:特种设备的安装是指在特种设备使用场所,将特种设备零部件组装成完整产品的活动。如,压力管道就是用压力管道元件安装形成的,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也是通过安装才能形成完整产品。而散装锅炉安装、大型压力容器现场组焊等,属于产品制造工序的继续,一般作为特种设备制造过程进行监管,不纳入安装环节管理。特种设备的诸多安全性能指标是在安装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安装质量对特种设备安全性能有重大影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招投标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