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学生认知差异对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指明了方向。本文在梳理关于认知与教学、学习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从统计学课程认知表征、统计学认知共性与个性、学生认知差异对教学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课程认知与教学关系与作用,最后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篇1:

关于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构想

摘    要: 作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对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点构想。教学效果不理想是作者提出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因。不理想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统计学课程不及格人数较多,分数普遍偏低;学生学习过社会统计学,但社会统计软件课程的学习效果仍不理想;学生在调查研究中运用统计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比较欠缺。在此基础上提出课程教学改革三个方面的构想:引入互动式、实践式教学法;将社会统计软件课程与社会统计学课程结合起来;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入课题研究内容。

关键词: 社会统计学    教学改革    构想

社会统计学是社会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之一,在社会学量化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也是一项重要技能,社会学专业学生应该熟练掌握。笔者根据多年教学观察,总体感觉学生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种不理想的教学效果不禁让人反思:教学方面存在什么问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带着这种疑问,笔者对学生做了一次调查,询问他们学习社会统计学课程遇到的困难及他们对课程教学的建议。通过分析学生的回答,结合思考,笔者认为要强化教学效果,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本身的要素上下功夫,比如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提高教学技巧等,还应该考虑到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些结构性因素。这些结构性因素包括社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关联课程安排等。这些结构性因素决定了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方向和路径,对课程教学效果有根本影响。

笔者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学效果不佳的表现,这也是为什么要对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改革构想。

一、为什么要进行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改革

之所以对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最主要的原因是笔者感觉教学效果不佳。表现为以下三点:

1.社会统计学课程不及格人数较多,分数普遍偏低。

考试成绩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指标,从考试成绩来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笔者给社会学专业学生教授社会统计学课程多年,每年学生的考试成绩都普遍较低,而且总有部分学生考试不及格。经过调查,笔者将学生考试成绩偏低的原因总结为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数理基础较差,学习信心不足[1]。部分学生学习社会统计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数理基础不好。因为基础不好,导致对数学类课程难以投入,学习社会统计学课程自然信心不足,甚至产生抗拒心理。二是学生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效果不佳。部分学生学习社会统计学就是死记硬背,这种方法花的时间多,但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可谓事倍功半,效果不理想。有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练习,由于缺少训练,公式和做题方法容易遗忘。三是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式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式教学一般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互动和实践环节比较少。这种单方面的讲授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

这三个问题之间关系密切。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因为学生数理基础较差是短时间内不能改变的,教师需要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法,消除学生对社会统计学的“畏惧感”。尤其要转变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入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转变了,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就比较容易取得效果。因此,转变教学方法是强化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

2.学生学习过社会统计学,但社会统计软件课程的学习效果仍不理想。

在社会研究和实际工作中,数据的统计分析大多数是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完成的,而社会统计学则是SPSS等社会统计软件的方法论基础。由于这两门课的密切关系,一般院校都会同时开设,而且社会统计学课程会安排在SPSS等统计软件课程的前面。笔者所在的学校也是如此,学生在前一个学期上社会统计学课程,在后一学期上SPSS软件课程。理论上讲,学生学习了社会统计学,会有利于学习SPSS软件,换言之,学习SPSS的时候会比较轻松,而且比较容易掌握。但从笔者多年的教授经验看,即使先学习了社会统计学,部分学生的SPSS也学不好。

SPSS的主要学习内容基本可分为三部分:一是方法。即针对具体问题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二是操作。即操作SPSS实现这种统计分析方法。三是报告。即对SPSS操作结果进行正确的解读和报告。很多学生在学习和使用SPSS时非常吃力,应试做题时不知所措,问其缘由,不是不会操作某种统计分析方法和报告其结果,而是不会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当学生不会选取适合的统计方法,自然就不会有正确的操作和解读。

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统计学没有学好,SPSS课程自然学不好,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统计学和SPSS分别开设在两个学期,间隔时间长,学生容易遗忘所学的社会统计学知识,影响SPSS的学习。因此,增强社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要考虑到它是SPSS等软件课程学习的基础,而且要考虑到这两个课程的安排关系问题,更要使两个课程更好地衔接甚至融合起来。

3.学生在调查研究中运用统计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比较欠缺。

社会统计学是关于社会调查数据分析的课程,应用性很强。教授社会统计学,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将各种统计技术运用于社会学研究的数据分析中。但据笔者观察,学生在调查研究中运用社会统计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比较欠缺。

首先,对问卷数据分析运用描述统计方法多,很少运用推断统计方法。很多学生的数据分析是这样的:对问卷中每个问题进行相应的描述分析,将统计结果制成图表进行描述分析。这种分析模式对于描述性研究是可以的,但是对于解释性研究则远远不够。解释性研究需要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需要用到推断统计知识,部分学生在撰写论文时欠缺运用推断统计知识的意识。

其次,在問卷设计方面有所体现。问卷设计中没有考虑数据分析时用到的统计方法对变量的要求。比如应该设计为定距变量的问题被设计成了定序变量或者定类变量,导致数据分析时无法运用正确的分析方法。

总之,学生在调查研究和论文写作中主动运用推断统计的意识和能力比较欠缺,直接降低调查研究类课题成果的质量,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构想

社会统计学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使我们必须思考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对于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需要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还需要从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关联课程安排等结构性层面进行创新和尝试。

1.引入互动式、实践式教学法。

目前社会统计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师生互动少。这是一种单方面的教学模式。根据目前课程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加之社会统计学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改变单方面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向互动式、实践式教学方法转变。这个转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合力才能做到。

首先,要创造互动式教学的硬件环境。改变教室内桌椅固定布置的风格,改成活动座椅,便于小组坐在一起,进行讨论,即“智慧教室”。这需要学院和学校相关部门介入才能实现。

其次,增加实践和互动的时间,没有时间的保证,实践和互动效果难以保证。建议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专门的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一半左右。

再次,安排好互动式教学内容。小组实践内容应当以社会统计学试题的练习为主。教师应该收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试题形成试题库(尤其要注重搜集各重点大学的考研真题),在相应章节结束时,安排小组学生进行当场练习。教师还要发挥好引导回应角色的作用。对于每一个小组的讨论和练习过程,教师要有一定时间的参与,引导小组做好分工,鼓励基础差的学生投入小组活动。另外,还要及时对学生的实践作业予以反馈,使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薄弱之处。

2.将社会统计软件课程与社会统计学课程更好衔接起来。

将社会统计软件课程和社会统计学课程分别安排在不同学期,会导致学生因为间隔时间长,遗忘所学的社会统计学知识,影响SPSS等统计学软件课程的学习。实际数据分析工作,绝大部分都是需要统计软件完成的,这就导致学生学了社会统计学仍然不能从事实际的数据分析任务。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将社会统计学课程和社会统计软件课程结合起来教学[2]。

我们设想了两种方案:一是社会统计学和社会统计软件课程分别开设,但开设在同一学期,由同一老师授课,社会统计学课程安排在社会统计软件课程前面。二是社会统计学和社会统计软件融合为同一门课程,可命名为“社会统计学与统计软件”。第二种方案需要增加课时,同时要融合两门课程的内容和更改课程培养方案,需要进一步研究。

这两种方案的出发点都是将社会统计学课程和社会统计软件课程更好地衔接起来,使学生能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学习操作技术。不仅增强了社会统计学和社会统计软件的学习效果,而且使学生能够真正运用社会统计知识解决现实的数据分析问题。

3.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加入课题研究的内容。

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发现,由于缺少训练,学生学习社会统计学总是没有获得感[3]。通过互动式、实践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社会统计学的兴趣,强化效果,增强学習的获得感。但是,如果实践环节只做社会统计学的习题和考研真题,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社会统计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我们经常发现,社会统计学题目做得好得分高的学生,不一定在问卷分析中做得同样好,一些学生存在的问题是:在调查研究和论文写作中主动运用社会统计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也就是说,会做老师布置的习题,但不会自主做数据分析。

建议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入课题研究内容,并贯穿课程教学始终[4]。具体做法设想如下:第一,将学生分组,要求各组确定一个适合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的课题。第二,要求各组学生完成调查问卷的设计。第三,要求各组完成抽样调查,数据收集工作。最后要求学生完成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论文写作。老师要从课题选择直到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全部环节全程指导[5]。相信通过一个课题的从选题到论文写作的完整训练,学生自主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

社会统计学是社会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社会学量化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社会统计学课程由于内容丰富,概念复杂,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有点“令人生畏”,教学难度显然比其他社会学课程大,因此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老师觉得难教。在这种情况下,探索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强化课程教学效果势在必行。但如何改革是一个综合性和系统性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徐军辉.社会统计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统计教育,2007(1):33-35.

[2]唐美玲.实践与反思:对社会统计学教学的思考[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111-113.

[3]王爱华.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高教论坛,2011(5):86-87.

[4]吕红梅,余红蕊,胡燕辉.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6):59-62.

[5]王丽.PBL教学法在社会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62-63.

作者:叶平芳

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篇2:

基于学生认知差异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 学生认知差异对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指明了方向。本文在梳理关于认知与教学、学习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从统计学课程认知表征、统计学认知共性与个性、学生认知差异对教学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课程认知与教学关系与作用,最后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课程认知 认知差异 统计学 课程改革

Key words course cognitive; cognitive differences; statistics; course reform

课程认知是对课程的总体认识和感受,是学生学习课程和老师教授课程的基础。因此,准确的课程认知、全面了解学生的课程认知差异对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对认知与教学、学习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国外对于认知与教学、认识与学习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教学任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个人学习行为等问题。比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国内学者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主要是把认知理论与教学设计结合进行探讨。比如,毛景焕(2000)从认知结构理论探讨了教学设计的原理;王艳萍(2004)、王旭红(2008)等人运用情景认知理论研究双语教学、英语教学;王文智(2009)、赵立影(2010)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分析多媒体教学、复杂学习中各种教学策略。

但是,目前国内外专门就学生认知差异与课程教学的相关研究并不太多。从国内研究成果来看,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总揽性研究,比如邱侠(2003)、林俊(2008)等分析了认知差异对教学的影响;(2)具体课程教学研究,比如王妍莉(2009)、成小明(2002)、程勤风(2005)等分别基于学生认知差异研究了信息化教学、政治理论课教学、双语教学。目前国内没有基于学生认知差异研究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成果,更没有对数学、应用性较强的统计学进行教学研究,因此,本文从学生认知差异的角度研究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创新。

1 统计学课程认知表征

1.1 统计学课程认知类型

根据统计学课程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可以把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认知类型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学科认知。学科认知是指学生对学科特点、性质的认知,主要包括课程特点、课程用途和先导课程等认知,是对统计学总体概貌的初探。(2)能力认知。能力认知是指学生对课程学习预先储备能力的认知,主要包括能力基础、学习压力等认知,是在学习统计学课程之前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目标能力的初始判断。(3)方法认知。方法认知是学生对课程学习方法和手段的认知,主要包括统计实践、软件操作等认知,是对统计学课程学习方法的初步认识。(4)效果认知。效果认知是指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学习效果的认知,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教学工具、学习兴趣等认知,是在学习统计学课程后对教学满意度的评价。

1.2 统计学认知共性与个性

本文主要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问卷设计和调查分析,力求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认知,为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对学生课程认知的调查发现以下共性和个性特征:

从统计学认知共性而言,统计学是一门基础应用科学,对以后学习、生活和工作有帮助。统计学课程需要有高等数学、概率论、经济学、计算机基础等预备知识,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能力,这是学好统计学的关键因素。由于文科生数学基础不扎实,对统计学有恐惧感,压力较大。在学习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希望掌握统计调查方法、数据分析方法和软件运用。

从统计学认知的个性而言,不同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特点、课程用途认知模糊,差异度较大。对于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能力基础,认知差异度比较大。不少学生认为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能力是学好统计学的关键能力,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是关键。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点的理解难度、教学方式的需求、跟不上老师教学进度的原因、学习主动性以及课堂学习的专注时间,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显著。

2 学生认知差异对教学的影响

2.1 对教学着力点的影响

62.58%的学生认为回归分析是难以理解的内容;38.71%的学生认为参数估计难以理解;42.58%的学生认为时间序列分析是最难理解的内容。这说明数学推理和计算有关的知识点成为难点,这也是34.84%的学生因为数学基础不好而认为统计学难的原因。大部分学生认为统计调查方法、问卷设计、描述统计和回归分析对将来是有所帮助的。因此,知识点的理解难度、重要程度决定了教学的着力点和时间分配。

2.2 对教学方式的影响

70.32%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能容易接受;50.32%的学生认为案例分析能容易接受新知识,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解的比重不足30%。这也为统计学教学指明了教学模式的方向。

2.3 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60.87%的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有压力;33.55%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太难,教材看不懂;40%的学生因为上课听不懂而不愿学。这对深入浅出、由难化简、化解恐惧的教学设计提出了要求。

2.4 对教学技巧的影响

50%的学生不会课后主动学习统计学,68.75%的学生因为不感兴趣无法专注听课而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进度,这也致使后续知识点越来越难以掌握。近90%的学生不能专注听完两节课。这也决定了教师要熟练运用教学技巧,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方面下功夫。

2.5 对教学模块的影响

在统计学学习中,76.67%的学生认为将统计学软件的介绍融入到统计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效果较好。因此,这为统计学教师的教学模块设计提供了现实依据,要注重软件操作,强调动手能力。

3 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根据学生的课程认知,统计学教学要“抓住共性,突出个性”,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1)准确把握重难点,合理分配时间。统计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理解难点重点施教,并且在设计数学相关的统计学知识点时更倾向于对统计学基本思想、原理和逻辑思路的解析,更注重对统计学方法运用的讲解而不一味关注数学推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2)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教学风格幽默风趣,使课程具有感染力。通过课前歌曲播放、课中统计学视频播放使学生身心放松;讲课过程中教师始终精力充沛,富有激情;适当穿插有趣的故事、数据和案例,增强娱乐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方式和方法要灵活多样,才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我们既坚持传统的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也要适当运用小组讨论模式,辅之于课外练习、软件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正确运用师生互动,能有效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促使师生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状态。①因此,把理论知识与统计实践相结合、运用教学互动与案例分析结合的方法,尽量避免“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深入浅出,由难化简地教授统计学,使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在放松的氛围中不仅能够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也能提高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重视实践应用。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偏向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我们要不仅在课堂上讲解统计学软件的应用,而且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处理和分析数据的机会,强调学生“学完就能用”,提高学生数据处理能力。

(5)运用现代技术,建设网络交流平台。建设课程网页,把统计学电子书、教案、课件和参考资料等各种教学资源全部上网,供学生下载和阅读。建立题库和试卷自测系统,可以很方便地随时抽选各类题目,组成不同试卷,供考试和自测之用。

为学生申请超大存储空间的网络云盘,把统计学相关学习资源上传到云盘,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也可以上传各类学习资源,充实网盘资源,共享学习资源,为师生构建开放式教学平台。运用微信公众号、QQ、邮箱,随时推送学习信息和资源,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的平台。

基金项目:湖北民族学院校级一般教学研究项目“学生认知差异与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注释

① 陈玉平.试论师生互动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与影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参考文献

[1] 毛景焕,李蓓春.认知结构理论的教学设计原理初探[J].外国教育研究,2000(4).

[2] 王艳萍.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双语教学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 王旭红.情境认知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10).

[4] 王文智.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多媒体教学呈现原则探讨[J].远程教育杂志,2009(2).

[5] 赵立影,吴庆麟.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复杂学习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0(4).

[6] 邱侠.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7] 林俊.学生认知差异:有效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J].教学与管理,2008(26).

[8] 王妍莉,田健,王文君.“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中师生认知差异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9(4).

[9] 成小明,张远军.略谈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认知差异[J].思想教育研究,2002(9).

[10] 程勤风.学生的认知差异与双语教学[C].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 摘要集,2005.

作者:李杰

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篇3:

高职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摘 要:统计实务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不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符合高职教学理念的统计实务教学模式已经势在必行。从教学理念转变、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三方面,阐述了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统计实务》是高职院校财经管理类专业一门必开的“基础技能”课,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统计资料搜集技能、统计资料加工整理表现技能、统计资料分析指标与统计分析方法技能、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技能等统计基本技能,并能熟练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按照高职教学的理念,统计实务课程则必然按照“理论够用、适度,强化技能,重在应用”的原则进行整合。在几轮的教学实践中,我对照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改革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工作。

1 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学改革,理念先行。没有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就不会有成功的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技术、知识,去完成某种指定的工作活动。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就有以下几项:教师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在统计实务教学中,应从案例引出实际的问题,教师对问题进行试解、演示。学生可以先模仿,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是理论推导,更多的是行动引导。问题初步解决之后,对涉及的统计知识进行归纳:系统知识、类型问题、解题模式。传统的教学到此已经可以结束了,但职业教育课程还要引用大量案例,进行实例功能的扩充。让学生在许多新的任务中,对能力进行反复训练。因此,任课教师应该加大相关知识的储备量。统计学作为一门交叉科学,需要老师不仅要精通统计的技术与理论方法,同时要掌握社会经济的相关知识,否则没有办法讲解透彻关于社会经济的实际案例。统计教学,需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来正确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因此教师的相关知识贮备量要足够多。教师讲课时首先要立足于岗位所需的相关统计技能要求,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发展带给我们的优势与便利,收集大量的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来丰富课堂内容。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现在使用的统计教材内容往往具有相对滞后性和一定的抽象性,而实践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传达更多的信息,把规定时空的教学扩展到无时空限制的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统计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把比较抽象的理论方法形象化,真正做到深入浅出,通过建设统计学课程主页,链接相关知识和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的统计学知识面,了解统计的最新发展和动态,提供分析的背景资料和统计软件,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增加统计软件教学的内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因此统计学教学要增加统计软件使用的内容。学生通过上机进行数据的输入及分析处理,从而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同时还能丰富书本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课本内容的改革。由于受传统统计调查方式的影响,目前《统计学》的教材里,对目前运用越来越多的抽样调查的设计内容介绍并不多,尽管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段,统计调查这部分内容也往往强调对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获得资料的渠道越来越多,各种年鉴、资料汇编也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从图书馆、资料室和电脑网络上可以方便地查阅,而收集原始资料却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应该把二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理论突现出来。

(3)增加统计方面的实习内容。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应该适当增加统计方面的实习,通过一次完整的统计调研活动,可以进一步对统计方案的设计、统计问卷的设计、统计资料的搜集、数据整理、分析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更灵活的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可以提高学生对《统计实务》课程的学习兴趣。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

在教会学生如何搜集、整理数据技术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如何分析数字背后的含意,教会学生辩证的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

(2)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式教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结合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同时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这样一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双方都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使教师在“教”中求学,学生在“学”中挖潜增智,从而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

(3)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们结合统计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收集经济生活中的实例,并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服务于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及真实材料再现实际经济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结合起来,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清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从上个学期班级学生的成绩入手,让学生学会统计分析成绩分布情况,讓学生自己分析比较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指标去反映整个班级的学习成绩,既能学到相关的统计知识,更能锻炼统计实践技能,并且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天营,刘爱民.关于高校财经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4,(8).

[3]辛兰芬.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兼谈统计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辽宁高职学报,2003(5).

作者:董海华

上一篇:公务员试用期工作总结(3篇集合)下一篇:拓展总结三篇